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决定(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06:3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决定》。

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决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美丽陕西

建设的决定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重要内容和有效保证,是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支撑。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是建设美丽陕西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及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生态立省和环境优先战略,执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下大力气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

(二)主要目标。到2017年,污染减排目标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全面完善,城乡环境均衡发展,环境监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初步实现生态文明、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城乡生态化目标,为建设生态省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美丽陕西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削减11.5%、12.9%、11.0%、12.9%。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全省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优良天数逐年提高;关中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5%以上,西安市细颗粒物浓度下降10%以上,其余地级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渭河出省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Ⅳ类标准,汉江出省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标准,丹江出省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Ⅲ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75%以上,其中:西安市城区实现污水全部收集和处理,关中其他设区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3万以上人口的建制镇达到60%以上;陕南、陕北设区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3万以上人口的建制镇达到50%以上。关中、陕北设区市中水回用率达到20%以上。全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中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达到85%以上,其中:西安市达到100%,其他设区城市达到90%以上,县城达到80%以上,建制镇达到60%以上。西安市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以上,其他设区城市达到70%以上,县城达到60%以上,乡镇达到30%以上;

——全省生活污水处理收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17%,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比例达到17%,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建成4500个农村环保综合整治示范村;

——全省危险废物做到安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各设区市建设并运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确保医疗废物处置率达到90%以上;

——造林2300万亩,恢复保护湿地220万亩,治理荒沙4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亿立方米;

——15个重点防控区域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削减15%,非重点防控区域排放量与2007年相比实现零增长;

——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宣教和辐射监管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化要求,环境应急能力显著增强。

二、着力解决影响美丽陕西建设的突出环境问题

(三)突出抓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工程。以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按新标准全面达标为目标,全面实施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省政府《关于“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五年行动方案》。建立区域大气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实行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考核办法,全面落实政府区域治理责任。大力开展燃煤企业、燃煤锅炉、机动车、道路及建筑施工等大气污染整治,加快“气化陕西”步伐,大力实施“煤改气”工程,从根本上改变燃料结构,不断深化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对策研究。严格实施大气排污总量控制,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等量或倍量削减,大气环境质量超标城市,对新受理的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项目,实行倍量削减替代,实现增产减污。关中地区所有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企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要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关中地区除热电联产外,禁止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实施污染企业“退城入区”计划,全面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业政策,控制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建立雾霾观测预报预警机制,做好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雾霾污染应急处置。创建关中“环保模范城市群”,提升关中城市群大气环境质量。

(四)全力实施“一河两江”清水行动。以流域水质全面达标为目标,全面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调水引流、控源截污、生态修复以及小流域综合整治,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工程,推动“一河两江”水质持续改善。严格执行《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全面落实政府区域治理责任,实施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保护目标管理考核,确保渭河入黄断面稳定达到Ⅳ类水质,按期实现水质三年基本变清的目标。大力开展汉江、丹江综合整治,推进流域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推广黄姜皂素等农产品加工项目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全面完成乡镇以上政府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实施重点水源地保护工程,定期公布水质监测结果,确保饮用水安全。规范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取缔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建立饮用水源污染事故防范预警应急体系。加大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实行区域地下水开采总量和地下水水位“双控制”,严防地下水污染。

(五)大力开展农业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和完善“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加快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积极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利用,实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的目标。减少农药、化肥和农膜的使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抓好农作物秸秆禁烧,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六)强力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大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地区、行业和企业的集中治理力度,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达不到限期治理要求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直至关闭。严格落实卫生防护距离,搬迁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对涉重金属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善工业场地再利用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制度,禁止未经无害化治理和评估的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与二次开发利用,实施一批土壤治理修复试点示范工程。

(七)切实加强危险废物与辐射污染防治。强化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利用、处置全过程监管,加快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处置利用设施建设,开展尾矿、工业固废资源利用示范。高度重视陕南地区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防控,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防止对南水北调水源地造成污染。建立覆盖全省的核与辐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监测、监管网络体系,全面加强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生产、销售、使用和运输单位的安全许可、监督管理和通信、电力等行业核与辐射的规范管理。认真做好废弃放射源收贮工作。建立核与辐射应急监测及快速响应机制,做好辐射事故应急工作。

三、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绿色转型发展

(八)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划定地方生态保护红线,将区域环境承载力作为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按照主体功能区划中“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开发政策和环境管理政策,使产业结构和布局满足功能区定位要求,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九)严把环境准入关口。全面开展区域流域、重点行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强化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对未进行环评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对超过总量的区域及产能过剩行业,实行新增产能减量置换。推进规划环评中跟踪监测与后续评价。分区域、流域完善环保标准体系,加强区域特征污染物控制和改善环境质量。实行项目环评审批与区域环境质量挂钩,推动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化。强化建设项目“三同时”全过程监管,全面推行环境监理制度,严把试生产和竣工环保验收关,做好环评信息公开工作。

(十)倒逼发展转型升级。严格落实资源环境总量控制制度,确定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土地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并将总量控制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市、县、区,严格落实责任,加强监督考核,倒逼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按照产业高端化、集约化要求,积极构建低碳产业结构。严格落实上大关小、等量淘汰政策,淘汰污染严重、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的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规划循环经济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关中循环产业带,汉中、安康、商洛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和陕北能源化工循环经济基地等“一带三区一基地”。加快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编制全省清洁生产推行计划,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依法对超标准、超总量,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活动。

(十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着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新兴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开展对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生态化改造,引导企业向产业功能定位明确、环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园区集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污染物集中控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准入目录,严控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加快全国低碳试点省建设,选择一批典型地区、行业、企业开展绿色化改造升级试点。

(十二)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扩大环保产业市场需求。开展环保科技攻关,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环保产业园区、环保产业研发基地。重点扶持污水处理、垃圾和污泥处置、脱硫脱硝、重金属治理为重点的环保装备制造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环境咨询、环境监理、工程技术设计、认证评估等环境服务业。

四、构建绿色生态系统,打造宜居生态环境

(十三)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加大生态市(区)、生态县(区、市)、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四级创建力度,适时总结经验模式,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开展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和以绿色企业、学校、社区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十四)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并重,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加大天然林保护投入,全面实施“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全力推进“三屏三带、三园一库”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加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城乡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快秦岭国家植物园和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启动秦岭中央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加大人工湿地建设与天然湿地保护力度,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和淤地坝建设,减少水土流失。

(十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开展物种资源状况和流域健康状况调查评估,建立珍稀物种抢救繁育基地和迁地保护基地,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投入力度,开展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完善考核评估体系,提高自然保护区质量。

五、积极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十六)树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努力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强化媒体环保宣传义务,加强舆论监督。开辟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栏目,加大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力度。积极开展生态文化研究,鼓励创作一批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文艺作品,积极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培育壮大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十七)加强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教育。将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教育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

(十八)倡导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公民环境意识、生态意识、节约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城乡居民勤俭节约,广泛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设备。积极发展城市慢行交通,推广城市自行车租赁业务,鼓励市民更多选择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出行。积极引导绿色消费,推行以政府为主体的绿色采购制度。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社会新风尚。

六、建立高效的环境保护政策保障机制

(十九)完善环境责任考核机制。各地要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政府对行政区域内环境质量负总责。建立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机制,将行政区域内环境质量的改善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有关工作人员,严格追究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发挥环境综合管理职能,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职责范围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二十)强力推进环保法制建设和执法工作。加快推进地方性环境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标准、落实最严格的措施、实行最严格的监管、执行最严格的问责。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采取区域限批、行业限批、挂牌督办、媒体曝光等手段,严厉打击偷排和超标排放污染物等突出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公开重大环境违法案件、环保不达标企业情况等环境信息,加强社会监督。探索污染损害公益诉讼和环境污染损害评估机制,进一步落实污染者的环境责任。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积极支持环境公益诉讼,落实污染者的环境责任,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和公共环境权益。

(二十一)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积极开展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将评价结果应用到金融信贷、政府采购中。实施绿色金融政策,环境保护部门要及时向银行业监管部门提供涉及环境保护违法违纪情况且尚未完成整改的企业名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环保要求项目的信

贷支持,限制将资金投放给环境“不友好”企业。完善节能环保产品消费鼓励政策,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积极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差别电价、水价政策,实施绿色价格政策,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对污水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置、垃圾处理等鼓励类企业和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实行政策优惠。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余热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实行优先上网等政策支持。实施绿色贸易政策,鼓励环境标志产品出口和环保产品进口,严格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对高环境风险企事业单位实行强制性保险。严格企业上市融资环保核查,建立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和环境绩效评估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债券融资项目环保核查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环境保护项目。(二十二)持续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各地要把环境保护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逐步增加投入,保障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深化“以奖代补”、“以奖促防”、“以奖促治”等政策实施,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陕南三市要将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增量的30%用于生态建设和汉丹江水质保护。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吸引民间资本和国外资金进入生态环保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和运行管理市场化。

(二十三)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机构和能力建设。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落实政府环境保护职责,加强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工作相适应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乡镇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完善农村环境执法体系,乡镇机构要有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以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环境信息、环境宣传、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为重点,根据环境保护机构能力建设需要,省市财政部门应从排污费专项资金中重点支持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全省环境监管及环境应急能力。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明确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认真落实本决定,每年年终向省政府作出汇报。省环境保护厅要与省监察厅等部门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加强对本决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重大情况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14年2月28日

第二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陕政发[2006]1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现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出如下决定: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就业再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省综合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一五”期间,实行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5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相当或略高;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50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500万人次,使我省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二、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三)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别是要加快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和行业要根据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需要,认真制订本地区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每年为我省的先进制造业、能源化工业、现代服务业培养10万名技能型紧缺人才。

(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着力打造“米脂家政”、“杨凌农科”、“蓝田厨师”、“渭北技工”、“秦巴茶艺”等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劳务输出品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与劳务输出机制,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全省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万人。

(五)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强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面积普及现代农业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全省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

(六)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为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在企业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积极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和举办夜校、周末学校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30个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培训基地。每年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100万人次。

三、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七)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省、市、县都要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八)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大力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公示制度。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标准和制度。

(九)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100个门类比较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各地、各有关行业要认真做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各设区市重点建好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着力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中央及省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实训基地资源的共建共享。

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2006年起,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逐步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者,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

继续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就业优势,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学制,使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分地区完成学业,鼓励城市职业院校对跨地区学习的农村学生减免学费,并提供就业帮助。

(十一)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各设区市要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职业院校要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十二)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各市、县原则上均须有一所由公共财政投资为主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各设区市对新批准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快建设步伐,继续办好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各县(市、区)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依托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有关中小学和其他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

(十三)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26个,实现县县建成职教中心的目标。县级职教中心要明确办学方向,加强专业建设,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和办学机制创新,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各市、县要安排资金改善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中央及省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要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建设力度大、进展快、效益好的县级职教中心。

(十四)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于“十一五”期间创建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0所,重点建设5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5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每所学校建设2个以上特色鲜明、水平较高、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专业,努力提高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300个省级示范专业(点)。2010年以前,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或并入高等学校。

(十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加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力度;依托中央在陕各有关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基地,扩大职业学校专业师资培训规模;全省新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培训基地5个。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合格率达到7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订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办法,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订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资格评聘办法和标准,实行分类单独评审。

五、积极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十六)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引入竞争机制,使资源进一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院校集中。

(十七)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逐步推行公开选聘、竞争上岗,实行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省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人事等部门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切实落实职业学校校长在教师聘用、经费支配、教学管理和学校建设中的各项权利与义务。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科学设岗、按岗聘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严格考核,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岗位贡献挂钩,以岗定薪、优绩优酬,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推动学校教职工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十八)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把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作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新增长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十一五” 期间,建成一批起示范作用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到2010年,全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的25%.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支持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开拓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六、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十九)实施校企合作计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省内职业技术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市、县两级政府要引导、协调和支持经济效益好、就业人数多的企业搞好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全省高等职业学院和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都要积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二十)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学生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对实习学生支付报酬的企业,政府将给予相应税收优惠。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 “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二十一)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二十二)探索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示范性职业院校为龙头、重点职业院校为骨干、行业企业为依托,组建以专业为载体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在师资、设备、教学、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七、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十三)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凡属国家和省上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院校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二十四)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职业资格鉴定培训考核机构,开展培训与鉴定服务工作。

八、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二十五)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间,省政府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主要用于中央项目配套、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培训、贫困生资助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各设区市政府要进一步增加职业教育投入,2006年底前,要设立职业教育专款,主要用于省级项目配套、区域实训基地建设和示范专业建设等。各县(市、区)政府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筹措力度,重点建设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各级政府的投入资金将逐步实现与职业院校办学绩效挂钩,对就业率高、办学效益显著的职业院校,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将优先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制订陕西省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

全省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确保各项职业教育经费及时、全额用于职业学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或挪用。全省各级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对于违规违纪行为,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十六)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06年起,市、县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未完成“普九”任务的县不低于 20%,已完成“普九”任务的县(市、区)不低于30%.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省、市安排的扶贫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营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调整、制订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

(二十七)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省、市、县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学金、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现行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九、强化政府统筹,切实加强领导,营造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八)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全省各级政府都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省政府将重点做好行业、部门的协调和督促工作,出台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设区市政府要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资源整合、学校布局、专业结构的统筹,做好区域内行业、部门之间职业教育工作的协调和沟通。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与普通高中建设规模相当、投入相当的原则,建设好县级职教中心,重点抓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网络建设。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逐步形成对职业教育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十九)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指导。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强化监督、指导、评估与检查。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

(三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研究制订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定期开展全省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弘扬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四月五日

第三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决定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陕政发[1998]49号 【发布日期】1998-09-28 【生效日期】1998-09-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决定

(陕政发[1998]49号1998年9月28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国内需求,加快住房建设,使城镇居民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的重大决策,确保本世纪末实现我省城镇居民住房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现就加快我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一、经济适用住房的范围、标准

1、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在市(县)人民政府指导下建设的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普通微利住房,是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主体。

2、中低收入家庭的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依据本地职工工资、住房面积和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等因素测定,每年公布一次。

3、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制度,具体办法由市(县)制定。

4、经济适用住房户均建筑面积应控制在70平方米左右。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职工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套型和标准,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消费需求。

二、二、经济适用住房的计划

5、市(县)人民政府计划、建设、土地管理部门,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中低家庭的住房水平和市场需求,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纳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6、为保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和信贷资金的落实,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计划和信贷计划由计划、建设、土地部门和人民银行及有关商业银行联合下达。

7、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计划,并在本地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

三、三、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

8、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由政府统一组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拆迁。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实行货币拆迁,降低征地和拆迁安置费用。

9、凡符合下列条件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各级计划、土地部门要在7―10个工作日内分别办理完建设项目立项手续和土地审批手续:

(1)已经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建设用地或政府承诺划拨土地的;

(2)已具备建设条件,当年可开工建设的;

(3)城市基础设施的市政配套费已经落实或者当地政府承诺进行大市政配套的;

(4)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当地商业银行认同的;

(5)已提出担保的具体办法和与贷款数额相对应的抵押物的。

10、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确定后,应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开发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单位。中标单位不得转包。

11、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从材料、设备选用、技术力量配备、现场施工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降低能耗,提高住宅建设的整体水平。

12、经济适用住房建成竣工后,由各级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照国家验收规范和建设部制定的《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进行验收,未经验收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13、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经济适用住房出售时,须向住户提供《住宅使用说明书》、《质量保证书》,对住宅结构及使用功能作出说明,并依法对住房各部位的质量保修期等作出承诺。

四、四、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

14、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享受政府扶持政策,以微利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

凡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通过划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用地,不得转为其它用途。

15、经济适用住房的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价格构成包括以下八项因素:(1)征地和拆迁补偿、安置费;(2)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3)建安工程费;(4)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5)以上述四项之和为基数的1―3%的管理费;(6)贷款利息;(7)税金;(8)3%以下的利润。

16、不得在法律、法规规定以外进行各种摊派、集资和收费。对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五、五、经济适用住房的信贷

17、经批准立项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银行应给予发放贷款:

(1)建设项目实施单位的自有资金达到项目总投资30%的;(2)建设项目预售总量达到建设项目总投资30%的;(3)地方配套资金达到建设项目总投资30%的。

18、列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的项目,各商业银行要尽快进行项目评估,评估时间应在7―14个工作日内完成。

各地建设或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银行共同认定的项目,由开发建设单位提出贷款申请,银行在评估后10天内办理有关贷款手续,并按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及时发放贷款。各商业银行地方分支机构不能提供足够信贷资金的,由当地商业银行逐级上报申请解决。

19、各地商业银行要加快发展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和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组合抵押贷款业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要缩短审批周期,提高服务水平,以促进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

六、六、经济适用住房的物业管理

20、经济适用住房小区一律实行社会化物业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应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物业管理企业,并按国家及省上的有关规定进行售后服务和管理。

21、建立经济适用住房共用部位、设施专项维修资金,维修资金可以从经济适用住房销售收入中提取1―2%。有条件的市、县可以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中予以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22、各级建设(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物业管理及服务。物业管理的服务价格和服务内容要同本地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相适应。通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七、七、企事业单位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

23、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事业单位利用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建设土地,通过集资等方式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享受政府对经济适用住房的扶持政策。企事业单位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只能出售给本单位职工,不得外销牟利。

24、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贷款条件的工矿区和企事业单位,可以申请经济适用住房专项贷款,由各地计划、人民银行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申报。

25、企事业单位通过集资方式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集资额达到项目总投资30%、且由单位承担在职工偿还不了贷款时迁出责任的,银行应给予经济适用住房抵押贷款。

八、八、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组织领导

26、经济适用住房是城镇住宅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之一,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造福于民。

27、为了加强部门协调,提高办事效率,根据国家要求,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由省建设、计划、土地管理行政部门和人民银行省分行及有关商业银行组成的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工作组,工作组设在省建设厅。工作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立项、土地供应、信贷资金落实以及实施阶段的检查、督促、协调工作。各市(县)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

28、各市(县)要以组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为契机,认真做好经济适用住房的发展规划工作,加快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为以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打好基础。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际、改进作风的决定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0-02-05 【生效日期】1990-02-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际、改进作风的决定

(1990年2月5日)

一九九0年是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关键的一个,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今后几年的建议和改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组织党政机关干部下工层的通知》和省委有关文件的精神,为了切实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稳定形势、稳定人心,确保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必须进一步改进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从“文山会海”和机关事务中解脱出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为此,省人民政府特作如下决定:

一、一、减少会议,提高效率

近年来 省政府各部门召开的会议和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多、会期长、规模大,有些会议准备不足,效果较差,不仅占用了各级领导同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方面反映强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省政府要求:

要严格控制会议。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必须召开的会议,要做好准备工作,尽量开短会、开小会、讲求实效,解决问题;能够采取现场办公、电话会议、印发文件等形式解决问题,就不要召开集中吃住会议。

要严格控制参加会议的人员。与会议内容关系不大、可参加可不参加的单位和人员,不应通知参加会议。省政府各部门召开的一般性业务会议,不要求地县领导同志参加;个别确需地县领导同志参加的,必须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

要严格会议审批制度。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和省政府各部门召开的全省性会议,或百人以上的业务会议,承办部门要事先就会议的议题、时间、经费和参加会议人员等问题,向省政府写出专题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召开。

要严格执行会议经费包干和财务审批制度。省政府各部门召开的会议经费,一律在本单位行政事业费中包干使用;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也要按会议天数和人数严格审批,由主办部门在行政事业包干经费中开支。此事由省财政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二、二、压缩文件,提高质量

现在是文件越发越多,简报、材料也大量增加,有些文件空话、套话、大话屡见不鲜,有些文件文字很长、内容重复,对工作并没有多少指导意义。因此,必须认真进行清理,将文件、简报、材料至少压缩三分之

一、同时要努力提高文件质量。

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省政府决定事项,对已印发会议纪要或会议文件的,可在报刊上发表的,或能用口头、电话传达的,一般不另行文;省政府负责人在部门召开的会议上的讲话,由承办部门以会议文件印发,省政府不印发正式文件,个别确实需要的,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凡属各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业务事项,一律由部门行文,涉及几个部门的业务事项,由有关部门联合行文,省政府一般不批转此类文件。此事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严格把关。

三、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目前,由于省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日常工作中,本来属于业务部门之间协商解决的问题,却往往矛盾上交,使省政府领导同志忙于处理繁琐事务。这样是难以搞好工作的。为了使省政府领导同志能够集中精力抓大事,必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各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商办事,做好工作。今后,凡属各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业务事项,要大胆负责,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不推诿、不扯皮,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加强政风检查,对于因工作不负责任,而造成重大失误的,要追究有关领导者的责任。各种一般业务会议和各种校庆、厂庆活动,也不要请省政府领导同志讲话、剪彩。这方面的活动,由省政府办公厅协助领导严格控制。凡要求解决财务经费、人员编制、物资分配、基建计划、资金信贷、交通运输等业务事项,应按照规定程序和渠道,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主动协商解决问题;确需省政府决定的,也应由主管部门向省政府请示。

为了更好地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省政府确定,今后一般不新设跨部门、跨行业的非常设机构;对于现有的非常设机构,包括领导小组、委员会、办公室,由省编委负责,本着可设可不设的坚决不设的原则,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该保留的保留,该撤销的撤销。

四、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最近,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讨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组织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的问题,确定首先要从省政府领导同志做起,哪里问题多、困难大、不安定的因素突出,就首先到哪里去。省政府领导同志每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不少于三个月。春节后,省政府除留一位副省长主持日常工作外,省长和其他副省长、特邀顾问,都将分别下到基层。省政府各部门也要按照省委的要求,每年要分三批组织机关干部下基层,每批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业务干部,应抽调三分之一左右。第一批应于二月十五日前下去。

省政府认为,组织干部下基层,是发扬党和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改善干群关系和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的重要措施。因此,各级领导同志要真正下到农村、农户去,下到工厂车间、班组去下到大院校的师生员工中去,下到基层群众中间去。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下基层的主要任务,一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谈心和交朋友等形式,诚心诚意地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改进政府工作。二要重点围绕当前群众关心的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向群众宣传沈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努力稳定大局。三要带问题下去,认真帮助基层解决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凡是条件允许能够当场拍板解决的,要迅即解决,不要推托;不能解决的,也要说明情况,做耐心的解释工作,取得基层和群众的谅解。四要通过下基层,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省政府领导同志和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在下基层期间,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反映重要情况,写出有情况、有分析、能够解决问题的调查报告,同时还要注意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

五、五、廉政建设,从我做起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就惩治腐败和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作出了一系列规定,现在的问题在于落实,而各级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又是落实的关键。各项廉政制度的落实,要从各级领导同志做起,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机关干部下基层,必须严格遵守党政纪律。干部下到基层后,一律吃工作餐或到职工食堂、群众家里就餐,并按规定交足伙食费。严禁大吃大喝,以权谋私,接受或低价购买物品。对违反纪律的,应从严查处。领导干部下去,还要轻车简从,不迎送,不陪同,不住高级宾馆,不给基层和群众增加负担、增添麻烦。

各级政府加强廉政建设,必须以一贯之,坚持不懈,富有成效地一抓到底,决不能时紧时松,“一阵风了事,风过又回潮”。当前,特别要进一步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实事大事,巩固扩大已经取得的成就。要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认真查处贪污受贿、弄权勒索、以权谋私、奢侈浪费和失职渎职、严重官僚主义,以及违章违纪建私房等案件,严惩腐败分子。各地市、各部门都要把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为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特别是要教育哪些管人、管线、管物的部门和干部,要廉洁奉公、遵纪守法,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六、六、取信于民,解决难题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是我们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省政府确定,今年上半年,各级政府要突出研究和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通过调查研究,妥善处理部分企业停工待工和城镇青年就业问题;二是通过治理整顿,认真解释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的问题;三是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畜禽生产滑坡;四是切实抓好清理整顿公司和流通领域里的混乱现象,充分发挥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作用;五是进一步巩固“扫黄”和“除六害”的成果,努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必须严明党纪政纪。要进一步加强集中统一,努力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坚决反对散主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要加强对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监督与检查。对于那些无视党和政府的政策、政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至扰乱经济秩序、破坏经济环境而酿成后果的,要坚决追究当事人和领导者的责任,严格执行党纪、政纪。

七、七、转变作风,重在落实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为我们制定了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实施方案,当务之急是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

抓落实,要体现在具体措施上。各地市、各部门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并使之变成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的具体措施。诸如,会议怎么减少,文件怎么压缩,廉政制度建设片怎么实施,怎样为基层排忧解难,怎样为群众多办实事,都要在本地区、本部门有具体的内容,具体的办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见成效。抓落实,要体现在“干”字上,各级领导都要埋头苦干,扎扎实实,说实话、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要少说多做,先做后说,以做代说。坚决反对只说不做,照抄照搬,弄虚作假的坏作风。

抓落实,只做到“落地有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都要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声。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应该尽快去办,不能拖拉;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尽快着手解决,不能推拖;不能解决或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该向上级报告的及时报告,该向群众解释的及时说明,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解决。要坚决改变文件一发,杳无音信,报告一作,石沉大海的状况。

八、八、顾全大局,团结奋斗

在过去的一年里,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经受住了**、平息**的严峻考验,努力克服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胜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当前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努力搞好自身建设。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领导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五相支持,互相谅解,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齐心协力,搞好工作。要建立健全民主生活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精)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

来源: 作者: 日期:2011-03-18

我来说两句(0条 复制链接 字号: 小 中 大

推荐栏目: 征地补偿案例 征地补偿文书 征地补偿常识 律师在线 律师法律咨询

发布部门: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加快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实力,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确保完成全省交通“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确定的目标,省政府决定,全省公路建设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力争“十五”期间年均投资100亿元以上,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省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高速化,省道、次骨架二级标准化,县乡道路等级化,乡村道路硬化。形成快捷、方便、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为新世纪全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切实提高对公路建设的认识

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公路建设,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全省各族人民多年来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加速陕北、陕南革命老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尽快把我省丰富的土地、矿产、森林、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各级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我省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抓住机遇,超常发展,提高等级,增加密度,形成网络”的公路建设指导思想,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要切实加强领导,扎实工作,强化协调,在公路建设项目审批、征地拆迁和外部建设环境保障等方面强化服务意识,打破常规,特事特办,提高办事效率,保障公路建设工程及时开工,确保全省公路发展规划顺利实施;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努力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提高投资效益。

二、全省公路交通发展主要目标

根据全省交通“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确定目标,“十五”期间,我省公路建设在着力构筑“米”字形公路主骨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由主骨架公路、次骨架公路和农村公路组成的公路交通网络。公路主骨架建设项目由省交通厅和各地市共同组织实施,公路次骨架建设项目由地市政府组织实施,省交通厅实施行业管理,农村公路由县、乡政府组织实施。

1.主骨架公路。全省高速公路在建规模为1650公里,投资366亿元。禹门口至西安高速公路、西安至棋盘关高速公路全线开工,并竣工482公里;西康高速公路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和西安至柞水路段开工建设。吴堡至子洲高速公路、靖边至陕蒙界高速公路、黄陵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5年新增高速公路857公里。

2.次骨架公路。投资106亿元,优先改造和建设沟通经济区域间的次骨架公路。汉阴至石泉二级公路、城固至西乡二级公路、铜川至蒲城二级公路、泾阳至淳化二级公路、宜川至延川二级公路等建成通车。5年新增二级公路2000·公里。

3.农村公路。改造县乡二级公路500公里、三级公路4100公里、减少四级公路700公里、新铺油路4000公里。全省县乡公路总里程为37800公里,村级道路为65000公里。在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转向桥涵配套、完善防护、排水设施和路面铺装工程,增强农村公路抗灾能力,提高晴雨通车率。

到2005年,全省公路总里程为4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80公里,一级公路176公里,二级公路5920公里,公路密度为23.35公里/百平方公里;55%的国省道达到二级以上标准,连接85%以上县(市,基本消除等外路,农村公路晴雨通车率达到60%以上。公路建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到2010年,全省公路总里程为52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74公里,一级公路200公里,二级公路9000公里,公路密度为25.2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部建成,形成关中、陕北、陕南三大经济区快速大通道相连接,实现西安至邻近省份中心城市“一日交通圈”;全省85%以上的国省道达到二级标准,所有县(市实现二级公路相连接,85%以上的农村公路确保雨雪天畅通。公路发展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宽领域筹措建设资金

1.省计委、财政厅、交通厅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切实加大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的工作力度,尽可能多地使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专项资金、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投入我省重大公路建设项目。

2.全省收费公路实行统一管理,以加大还贷力度,减少银行信贷风险,确保资金运营安全。省内各商业银行可根据商业信贷自主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公路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简化评审手续,缩短评审周期,并保障已承诺的信贷资金按进度及时拨付到位。对投资大、建设周期较长的公路建设项目,可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一般不低于10年。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公路建设资本金比例。现有公路升级改造的建设项目可按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抵作资本金。鼓励以公路收费权或项目公司股权为质押发放贷款。

3.打破常规,大胆探索,积极开拓资本市场,多元化筹措公路建设资金。对经营效益比较好的公路项目,可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改制组建股份制公司,在区域内外上市筹措建设资金。

4.加快公路建设对外开放步伐,全省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收费公路向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者转让经营权及收费权。对投资规模大,经营收入稳定的桥梁、隧道和运输服务枢纽进行竞争性招商引资,择优选择确有实力的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者,采用合作、合资和股份制的方式建设经营。

5.发行公路建设企业债券,在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债券支持的同时,按程序批准发行公路建设企业债券,必要时财政给予贴息。

6.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采取加大投入、安排“以工代服”资金、专项扶贫资金、争取世界银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建设用地、建筑物拆迁、地方沙石材料实行优惠等多种方式筹措。各地市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相关政策。

四、公路建设土地征用拆迁税收政策

1.对国道、省道及跨地市的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由省国土资源厅代表省政府统一征地,其他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由各市地、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征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申请后,应及时组织调查摸底,拟定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方案,及时办理农用地转用、征用的报批工作。对施工期紧迫的建设项目用地要简化审批手续,为按期开工创造条件,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建设项目的控制性工程用地报国土资源部核准后,可先行使用,并在规定期限内完善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手续。

2.公路建设征地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陕西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下限;因公路建设拆迁安置需另行征用土地的,其补偿标准按公路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公路管理处(所收费站、服务区以及为公路配套的通信、试验、养护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按公路用地标准征用。

3.公路建设占用的耕地,按《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陕政发(200044号规定的低限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对国道、省道及跨地市的公路建设项目,耕地开垦费由省国土资源厅收取,用于全省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公路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由建设单位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按陕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下限缴纳土地复垦费。

4.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和省道公路建设项目征地范围内需拆迁的电力、通信、管道、矿井、水利设施,属国有、集体的,由产权单位自行拆除或迁移,建设单位按迁改的材料费予以补偿;需拆迁的房屋构筑物及附着物,由省国土资源厅与交通厅拟定具体补偿标准,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对违章建筑物无条件拆除,不予补偿。对在建项目确定后抢建的房屋、设施和抢种的农作物、附着物一律不予补偿。其他公路建设项目建构筑物拆迁标准由有关地市人民政府批准。

5.公路建设确需征用的林地,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其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森林植被恢复费按规定标准下限征收。水土保持要按照“三同时”的要求组织实施,对方案完善,监督严格、未造成水土流失的免收水土保持补偿费。文物考古勘探、挖掘由公路建设单位与文物部门按照从低优惠的原则签订有关协议,组织实施。

6.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精神,全省公路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公路建设项目国内不能生产、确需进口的自用先进设备报海关批准后,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省测绘、地质勘查部门对公路建设所需测绘、地质、遥感资料应积极提供,费用按资料工本费收取。

7.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省道公路建设免征水利建设基金、河道占用费、城镇建设配套费、暂住人口费、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占用农业税计税耕地,由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核减农业税及公粮。

8.为确保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大通道、省道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对国道、省道及跨地市的公路建设项目征地由省国土资源厅代表省政府与沿线政府签订征地拆迁及外部环境保障责任书,并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成立建设环境保障专门工作机构,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负责建设环境协调工作。严禁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对公路建设乱收费、乱摊派。对无理阻拦和扰乱施工,辱骂、殴打征迁及施工人员的,由当地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精心铸建公路交通精品工程

加快公路建设前期工作进度,开放勘察设计市场,全面推行勘察设计招投标制度,择优确定一批有资质、力量强、信誉好的国家级勘查设计单位进入我省公路勘查设计市场,充实勘查设计力量,加快勘查设计步伐。为简化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审批程序,对投资者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投资建设的项目,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予以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妥善处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公路建设绿色长廊应与“山川秀美”工程有机结合,注重总体效果,协调环境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公路建设的复杂地形地段,采取多架桥的方式,以避免削坡破坏生态环境。山区公路应重视地质选线,防止地质灾害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少占林地。隧道设计应贯彻“早进洞、晚出洞”的指导思想,洞门型式应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尽可能减少对山体的切割。

加强公路建设管理,贯彻实施公路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确保投资效益。公路建设项目按国家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负总责。公路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择优确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材料供应单位。

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要把加强建设市场管理,严格执行基建程序作为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积极采取措施,狠抓各项落实工作。建立健全“三级质量保证”体系,规范政府监督行为,加强政府监督,加强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行业管理,加强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现场质量综合考评制度、工程质量奖惩制度、施工现场挂牌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全面提高我省公路建设质量管理水平,铸就精品工程。

加强公路建设项目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提高建设水平。科研和技术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要注重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逐步实现我省公路交通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注重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和重大技术联合攻关,不断提高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含量,确保建设质量。深入研究长大公路隧道、黄土沟壑区深沟大跨度桥梁建设技术、特殊地质病害防治及复杂水文情况工程建设技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在关中交通密集地区和城市地带积极开发ITS技术,缓解交通拥挤。广泛应用卫星遥感、航测、CAD等先进的勘测、设计技术,优化设计方案。注重加快交通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创造条件,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交通专家;搞好交通科研机构和科技体制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公路建设是全省人民在新世纪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抓住机

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尽快建成全省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适用于2001-2010年。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决定(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决定(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