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
陕西扩权强县进展专题之一: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
(陕政发〔2007〕25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鼓励支持经济强县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省政府决定适当扩大部分县(市)经济管理权限。
一、总体要求
在坚持行政管理、干部管理和现行财政体制及利益格局不变的前提下,把原需设区市审批或管理的部分事项,交由扩权县(市)自行审批或管理;把原需设区市审核报省审批的部分事项,改由扩权县(市)直接报省审批;为了保持市一级管理上的完整性,扩权县(市)在报省审批和自行审批的同时抄送所在设区市。
按照责权统一的原则,扩权县(市)在取得相应管理权限的同时,承担与管理权限对等的责任。扩权县(市)除在市级层面进行全面考核的同时,省上加大对扩权县(市)的考核力度。
二、扩权县(市)范围
统筹考虑各县综合实力、发展潜力和区域布局,初期确定户县、高陵县、岐山县、凤翔县、兴平市、三原县、神木县、靖边县、吴起县、志丹县、韩城市、华县、旬阳县、南郑县、柞水县等15个县(市)为扩大管理权限的县(市)。
三、扩大的具体管理权限
(一)计划和统计管理。
1、扩权县(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各业务部门的专业计划,经与所在设区市衔接后,直接上报省级有关部门。省级有关部门在下达生产、投资和社会事业等各类计划时,可将扩权县(市)的有关指标在所在设区市名下单列下达。
2、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保证区域统计完整的前提下,扩权县(市)直接向省级有关部门上报统计数据,同时抄报设区市有关部门。省级有关部门汇总和发布统计资料时,扩权县(市)的有关统计数据可以单独列出。
(二)项目管理。
1、扩权县(市)能够自行平衡建设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不含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办公楼及培训中心),由该县(市)投资主管部门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自行审批。按规定属于国家和省投资主管部门审批的政府投资项目,由扩权县(市)向省投资主管部门直接申报,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投资主管部门。
2、扩权县(市)享有设区市的项目核准和备案权限。由省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备案以及需转报国家核准的项目,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初审后直接上报省投资主管部门,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投资主管部门。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无论投资规模大小,均在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备案。扩权县(市)应将自行核准、备案项目文件抄报省及所在设区市投资主管部门。
3、扩权县(市)申请借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建设的项目,直接向省级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备选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以及资金申请报告等手续,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主管部门。
4、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自行审批、核准和备案的项目,涉及建设用地和城市规划的,由同级国土资源、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用地预审意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扩权县(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比照所在设区市权限出具环境评价文件。
(三)资金管理。
1、在保持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扩权县(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工资性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性转移支付以及审核确定到项目的专项补助等财政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直接安排到扩权县(市)。
2、扩权县(市)按规定应享有的通过基金和收费等渠道安排的补助资金以及能核定到县的各类专项事业费、交通规费、预算外返还资金、福利救济资金、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由省级有关部门审定、划拨到扩权县(市)。
3、扩权县(市)申请国家或省级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资金、专项补助资金等各类建设资金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上报省级有关部门,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对于要求设区市财政落实配套资金的项目,扩权县(市)需报经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再上报省级有关部门。
(四)税收管理。
1、扩权县(市)比照设区市税务部门的审批权限直接办理税收减免、税收优惠政策、财产损失处理以及其他需要税务部门审批的事项,同时抄报省及所在设区市税务部门。省级有关部门可直接对扩权县(市)下达税收计划,实施重点税源监控和征管质量考核。
2、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投资项目、外商投资项目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需办理项目购置设备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和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确认书时,由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报省投资主管部门办理或转报国家办理,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投资主管部门。
(五)用地和矿权管理。
1、扩权县(市)区域内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土地征收、林地占用、规划范围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转用等,由扩权县(市)政府审核后向省政府有关部门申报并抄送所在设区市相关部门,由省政府审批或者核报国务院批准。
2、扩权县(市)比照设区市权限管理有关矿权及许可证,批准文件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扩权县(市)区域内需省级有关部门审批、审核或上报的探矿权、采矿权,申请人直接报省级有关部门审核或审批。省级有关部门审批后,抄送探矿权、采矿权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
(六)证照管理。
扩权县(市)比照设区市权限直接核发各类证照(不含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设区市发放的证照)。属于省级有关部门发放的证照和批准的事项,由扩权县(市)向省级有关部门报批、核准,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
(七)价格管理。
扩权县(市)区域内的城市供水价格、公有住房出售价格、县城及建制镇集中供热价格、液化气最高零售价格、殡葬服务价格,出租车运价、公交车运价、地方道路客运票价,污水及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城市卫生管理费、停车费、高中及义务教育阶段的住宿费、取暖费和代办费标准,由扩权县(市)制定,同时抄报省及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
四、加大对扩权县(市)扶持服务力度
省上建立专项扶持资金,扶持带动扩权县(市)加快发展。省级有关部门在项目布局和资金安排等方面对扩权县(市)给予倾斜。
省政府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省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召开的专业性会议,印发的有关文件、指导工作的各类信息,凡设区市参加或享有的可以部分扩大到扩权县(市)。
五、组织实施
扩大县级管理权限是我省行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全省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省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做好扩权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衔接,确保扩权后不出现管理上的脱节和漏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决定》精神,研究制订具体实施细则,明确本部门放权的事项和监管办法。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扩权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各设区市政府要从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支持配合做好扩权工作,切实做到放权到位。扩权县(市)要以此为契机,强化改革意识,加快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工作方式,用足用好扩权政策,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七月十二日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供稿,我司约稿)
第二篇: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的说明
一、文件的起草过程
根据允石省长和庚茂常务副省长批示精神,从今年7月份开始,我们商有关部门对我省30强县扩权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参考借鉴河南、浙江等先进省份的经验和做法,起草了我省《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8月至9月,在书面征求省财政厅等27个省直部门意见和会议协调的基础上,对《意见》作了反复修改。10月28日,按照庚茂常务副省长批示要求,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对《意见》进行了论证。我们根据《决策咨询委员会论证座谈会会议纪要》,对《意见》进一步作了修改,将形成的初稿在11月19日省政府常务会上进行了讨论,并部署下步工作。
按照11月19日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刘印楼同志召集省发改委就扩权县(市)的范围、数量、政策等有关事宜进行了研究,我们书面征求了各设区市意见,与17个县(市)进行了座谈,根据研究和征求的意见对《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一是根据省政府常务会的要求,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不大的医疗机构配制制剂等8条进行删除。二是根据各县(市)座谈意见,并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增加了证照发放、价权下放两方面7条。《意见》共11个方面64条。之后,又书面征求了省人大财经委和省政协财经委的意见。
12月20日庚茂常务副省长组织11个有关厅局进行了专题研究,根据厅局意见我们进行修改,并将修改稿送11个有关厅局会签,形成了现在的送审稿,现将有关情汇报如下:
二、文件的主要内容
《意见》包括四个部分和一个附件。
第一部分,扩大管理权限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在县(市)区划不变的情况下,给部分县(市)扩大管理权限,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调动市和县两级积极性,推动扩权县(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基本原则是:“能放都放”,逐步做到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以外,目前须经市审批或由市管理的,由扩权县(市)自行审批、管理,报市备案;须经市审核、报省审批的,由扩权县(市)直接报省审批,报市备案。对xx有关部(委、办)文件规定的,须经市审核、审批的事项,采取省、市政府委托、授权、机构延伸或争取xx有关部(委、办)支持等办法放权。
第二部分,扩大管理权限的县(市)范围。按照省统计局~年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综合位次的排序,我们统筹考虑各县(市)综合实力、发展潜力、区域布局,结合推进城市化进程需要,并参考了各设区市的推荐意见,确定将辛集市、平山县、承德县、围场县、怀来县、张北县、昌黎县、迁安市、遵化市、三河市、霸州市、涿州市、定州市、任丘市、黄骅市、冀州市、安平县、清河县、宁晋县、武安市、大名县等前21个县列为第一批扩权县(市)。
第三部分,赋予扩权县(市)的管理权限。对扩权县(市)赋予与设区市相同的部分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主要包括计划直接上报、财政直接结算、经费直接安排、税权部分扩大、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证照直接发放、部分价权下放、统计直接报送、政策直接享有、信息直接获得等十一个方面64项管理权限。国家和省在上述十一个方面对所在设区市新出台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划分,扩权县(市)直接享有。
第四部分,扩大管理权限的组织实施。省政府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工作的指导,做好衔接和协调工作,确保县(市)管理权限扩大后不出现管理上的脱节和漏洞。扩权县(市)要以扩大管理权限为契机,强化加快发展意识,积极转换政府职能。各级部门要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监督检查。省有关部门依据本意见,研究制订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
附件,赋予赋予扩权县(市)的主要管理项目。逐条列举了扩权县(市)的十一个方面64项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
第三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决定
【发布单位】82502
【发布文号】陕政发[1998]49号 【发布日期】1998-09-28 【生效日期】1998-09-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决定
(陕政发[1998]49号1998年9月28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国内需求,加快住房建设,使城镇居民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的重大决策,确保本世纪末实现我省城镇居民住房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现就加快我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一、经济适用住房的范围、标准
1、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在市(县)人民政府指导下建设的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普通微利住房,是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主体。
2、中低收入家庭的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依据本地职工工资、住房面积和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等因素测定,每年公布一次。
3、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制度,具体办法由市(县)制定。
4、经济适用住房户均建筑面积应控制在70平方米左右。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职工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套型和标准,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消费需求。
二、二、经济适用住房的计划
5、市(县)人民政府计划、建设、土地管理部门,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中低家庭的住房水平和市场需求,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纳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6、为保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和信贷资金的落实,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计划和信贷计划由计划、建设、土地部门和人民银行及有关商业银行联合下达。
7、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计划,并在本地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
三、三、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
8、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由政府统一组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拆迁。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实行货币拆迁,降低征地和拆迁安置费用。
9、凡符合下列条件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各级计划、土地部门要在7―10个工作日内分别办理完建设项目立项手续和土地审批手续:
(1)已经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建设用地或政府承诺划拨土地的;
(2)已具备建设条件,当年可开工建设的;
(3)城市基础设施的市政配套费已经落实或者当地政府承诺进行大市政配套的;
(4)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当地商业银行认同的;
(5)已提出担保的具体办法和与贷款数额相对应的抵押物的。
10、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确定后,应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开发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单位。中标单位不得转包。
11、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从材料、设备选用、技术力量配备、现场施工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降低能耗,提高住宅建设的整体水平。
12、经济适用住房建成竣工后,由各级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照国家验收规范和建设部制定的《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进行验收,未经验收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13、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经济适用住房出售时,须向住户提供《住宅使用说明书》、《质量保证书》,对住宅结构及使用功能作出说明,并依法对住房各部位的质量保修期等作出承诺。
四、四、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
14、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享受政府扶持政策,以微利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
凡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通过划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用地,不得转为其它用途。
15、经济适用住房的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价格构成包括以下八项因素:(1)征地和拆迁补偿、安置费;(2)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3)建安工程费;(4)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5)以上述四项之和为基数的1―3%的管理费;(6)贷款利息;(7)税金;(8)3%以下的利润。
16、不得在法律、法规规定以外进行各种摊派、集资和收费。对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五、五、经济适用住房的信贷
17、经批准立项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银行应给予发放贷款:
(1)建设项目实施单位的自有资金达到项目总投资30%的;(2)建设项目预售总量达到建设项目总投资30%的;(3)地方配套资金达到建设项目总投资30%的。
18、列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的项目,各商业银行要尽快进行项目评估,评估时间应在7―14个工作日内完成。
各地建设或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银行共同认定的项目,由开发建设单位提出贷款申请,银行在评估后10天内办理有关贷款手续,并按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及时发放贷款。各商业银行地方分支机构不能提供足够信贷资金的,由当地商业银行逐级上报申请解决。
19、各地商业银行要加快发展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和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组合抵押贷款业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要缩短审批周期,提高服务水平,以促进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
六、六、经济适用住房的物业管理
20、经济适用住房小区一律实行社会化物业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应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物业管理企业,并按国家及省上的有关规定进行售后服务和管理。
21、建立经济适用住房共用部位、设施专项维修资金,维修资金可以从经济适用住房销售收入中提取1―2%。有条件的市、县可以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中予以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22、各级建设(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物业管理及服务。物业管理的服务价格和服务内容要同本地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相适应。通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七、七、企事业单位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
23、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事业单位利用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建设土地,通过集资等方式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享受政府对经济适用住房的扶持政策。企事业单位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只能出售给本单位职工,不得外销牟利。
24、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贷款条件的工矿区和企事业单位,可以申请经济适用住房专项贷款,由各地计划、人民银行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申报。
25、企事业单位通过集资方式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集资额达到项目总投资30%、且由单位承担在职工偿还不了贷款时迁出责任的,银行应给予经济适用住房抵押贷款。
八、八、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组织领导
26、经济适用住房是城镇住宅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之一,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造福于民。
27、为了加强部门协调,提高办事效率,根据国家要求,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由省建设、计划、土地管理行政部门和人民银行省分行及有关商业银行组成的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工作组,工作组设在省建设厅。工作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立项、土地供应、信贷资金落实以及实施阶段的检查、督促、协调工作。各市(县)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
28、各市(县)要以组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为契机,认真做好经济适用住房的发展规划工作,加快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为以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打好基础。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洛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授予县工业园区管委会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的通知
洛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授予县工业园区管委会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的通知
洛政办发〔2011〕125号
各镇人民政府,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为了切实加快工业园区项目建设,营造有利于入园企业建设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洛南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经县政府2011年第15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县直相关部门授予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以下经济管理权限:
一、县发改局授权事项
1、负责园区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
2、负责园区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概算和招标方案的审批;
3、负责组织园区项目竣工验收。
二、县国土资源局授权事项
1、负责园区项目用地预审、报件工作(上报县国土资源局);
2、拟定园区项目用地使用权出让等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3、负责园区项目用地的确权发证工作;
4、负责园区国土资源相关费用的征收管理工作;
5、负责园区土地估价、勘界测绘等单位资质的审核管理工作。
三、县住建局授权事项
1、负责核发园区项目选址意见书及选址定点工作;
2、负责核发园区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3、负责园区房屋建筑设计和市政工程图纸设计审查管理工作;
4、负责园区城乡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及城市管理相关费用的征收管理工作;
5、负责园区规划、测绘、勘查、设计、施工图审查、建设工程施工、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单位资质的审核管理工作;
6、指导园区建筑业管理工作;
7、负责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占用审批工作。
四、县环保局授权事项
1、负责园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工作;
2、负责园区环境保护相关费用的征收管理和有关资质的审核管理工作。
县政府要求,县直相关工作部门在本授权通知下发后,不再行使工业园区内相应的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但若园区在行使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中须向相应上级主管部门办理申报等手续时,县级相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园区各职能分局要主动接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确保工业园区各项工作科学、有序、规范推进。
第五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陕政发[2006]1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现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出如下决定: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就业再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省综合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一五”期间,实行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5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相当或略高;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50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500万人次,使我省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二、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三)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别是要加快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和行业要根据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需要,认真制订本地区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每年为我省的先进制造业、能源化工业、现代服务业培养10万名技能型紧缺人才。
(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着力打造“米脂家政”、“杨凌农科”、“蓝田厨师”、“渭北技工”、“秦巴茶艺”等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劳务输出品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与劳务输出机制,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全省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万人。
(五)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强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面积普及现代农业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全省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
(六)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为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在企业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积极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和举办夜校、周末学校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30个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培训基地。每年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100万人次。
三、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七)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省、市、县都要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八)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大力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公示制度。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标准和制度。
(九)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100个门类比较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各地、各有关行业要认真做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各设区市重点建好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着力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中央及省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实训基地资源的共建共享。
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2006年起,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逐步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者,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
继续开展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就业优势,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学制,使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分地区完成学业,鼓励城市职业院校对跨地区学习的农村学生减免学费,并提供就业帮助。
(十一)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各设区市要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职业院校要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十二)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各市、县原则上均须有一所由公共财政投资为主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各设区市对新批准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快建设步伐,继续办好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各县(市、区)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依托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有关中小学和其他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
(十三)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26个,实现县县建成职教中心的目标。县级职教中心要明确办学方向,加强专业建设,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和办学机制创新,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各市、县要安排资金改善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中央及省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要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建设力度大、进展快、效益好的县级职教中心。
(十四)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于“十一五”期间创建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0所,重点建设5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5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每所学校建设2个以上特色鲜明、水平较高、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专业,努力提高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300个省级示范专业(点)。2010年以前,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或并入高等学校。
(十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加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力度;依托中央在陕各有关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基地,扩大职业学校专业师资培训规模;全省新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培训基地5个。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合格率达到7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订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办法,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订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资格评聘办法和标准,实行分类单独评审。
五、积极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十六)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引入竞争机制,使资源进一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院校集中。
(十七)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逐步推行公开选聘、竞争上岗,实行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省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人事等部门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切实落实职业学校校长在教师聘用、经费支配、教学管理和学校建设中的各项权利与义务。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科学设岗、按岗聘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严格考核,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岗位贡献挂钩,以岗定薪、优绩优酬,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推动学校教职工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十八)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把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作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新增长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十一五” 期间,建成一批起示范作用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到2010年,全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的25%.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支持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开拓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六、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十九)实施校企合作计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省内职业技术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市、县两级政府要引导、协调和支持经济效益好、就业人数多的企业搞好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全省高等职业学院和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都要积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二十)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学生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对实习学生支付报酬的企业,政府将给予相应税收优惠。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 “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二十一)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参与制订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二十二)探索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示范性职业院校为龙头、重点职业院校为骨干、行业企业为依托,组建以专业为载体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在师资、设备、教学、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七、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十三)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凡属国家和省上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院校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二十四)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鼓励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职业资格鉴定培训考核机构,开展培训与鉴定服务工作。
八、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二十五)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间,省政府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主要用于中央项目配套、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培训、贫困生资助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各设区市政府要进一步增加职业教育投入,2006年底前,要设立职业教育专款,主要用于省级项目配套、区域实训基地建设和示范专业建设等。各县(市、区)政府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筹措力度,重点建设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各级政府的投入资金将逐步实现与职业院校办学绩效挂钩,对就业率高、办学效益显著的职业院校,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将优先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制订陕西省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
全省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确保各项职业教育经费及时、全额用于职业学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或挪用。全省各级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对于违规违纪行为,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十六)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06年起,市、县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未完成“普九”任务的县不低于 20%,已完成“普九”任务的县(市、区)不低于30%.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省、市安排的扶贫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营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调整、制订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
(二十七)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省、市、县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学金、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现行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九、强化政府统筹,切实加强领导,营造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八)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全省各级政府都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省政府将重点做好行业、部门的协调和督促工作,出台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设区市政府要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资源整合、学校布局、专业结构的统筹,做好区域内行业、部门之间职业教育工作的协调和沟通。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与普通高中建设规模相当、投入相当的原则,建设好县级职教中心,重点抓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网络建设。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逐步形成对职业教育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十九)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指导。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强化监督、指导、评估与检查。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
(三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研究制订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定期开展全省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弘扬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四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