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利部中央级预算项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说明
《水利部中央级预算项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说明
近年来,随着财政支出管理领域改革的逐步深入,项目支出预算科学化精细化及项目绩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进一步加强水利部中央级预算项目(以下简称“预算项目”)编制、执行、验收全过程管理,规范预算项目验收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办法》制定的背景
2007年,财政部《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应当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并逐级报送财政部。部财务经济司2006年制定印发的《水利部中央级重大预算项目验收管理工作指南》(以下简称《验收指南》),明确对项目总投资利用财政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预算项目由水利部组织开展验收。部直属单位按照《验收指南》有关规定,对本单位内部验收权限进行了划分并开展了权限范围内预算项目的验收。《验收指南》从验收条件、验收程序和内容、验收结论和后续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对于规范水利部中央级重大预算项目验收管理,指导部直属单位项目验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存在项目验收牵头组织部门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验收内容不完整、验收相关问题处理的尺度不统一等,个别单位还存在部分项目未验收或验收不及时等情形,这与财政部《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 的要求不相符合,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相符,也不利于项目绩效管理。
因此,需要结合现行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要求对《验收指南》进行修订,制定《水利部中央级预算项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验收办法》),促进项目验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办法》制定的必要性
制定《办法》的必要性,归纳起来,主要包括:
(一)适应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通过制定《办法》,规范预算项目的验收工作,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果,是水利部门适应国家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项目预算管理的需要。水利预算项目数量多、资金量大、涉及面广,开展项目验收是加强预算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前提。制定《验收办法》是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保障水利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
(三)规范和统一项目验收工作的需求。《验收指南》主要是水利部财务司开展重大项目验收的依据,部属各单位在项目验收中虽然也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预算项目验收,但部属各单位在具体实施中做法不一,且《验收指南》对重大项目以外的项目没有明确规定,亟需研究制定统一的项目验收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预算单位的项目验收工作。
同时,在项目验收工作实践中,各单位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对这些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并在部属单位中进
行推广,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项目验收管理办法,也非常必要。
三、制定《办法》的主要原则
总的原则是按照《预算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办法的规定,结合水利行业的特点和各预算单位开展项目验收的实际情况,坚持“统一管理、分级组织,权责明确、程序规范”,保障验收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原则,强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具体为:
(一)科学性原则。《办法》制定要在符合现有法规规定的基础上,体现水利预算单位及水利事业项目的特点与管理要求,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二)全面性原则。《办法》既涵盖项目验收管理全过程,又与项目预算管理的有关环节有机统一。
(三)可操作性原则。考虑到部直属预算单位级次多、预算项目较多、管理环节多,《办法》力求验收条件、程序、内容明确,如明确不同级次单位组织开展预算项目验收工作的职责、验收条件、程序和具体要求,利于各级单位特别是基层预算单位具体实施、运用。
四、有关章节说明
《办法》共七章四十六条。有关章节编制内容说明如下:
(一)总 则
本章共六条,主要明确编制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项目验收的含义、类型及基本原则等。
1、第一条说明制定《办法》的目的和依据。
2、第二条说明《办法》适用单位范围。
3、第三条明确了本《办法》开展项目验收的范围,是指部属各单位为完成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并纳入部门预算安排的行政事业类项目。中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有专门验收规定的其他项目验收从其规定。
4、第四条对预算项目验收含义进行了界定,是指在年度终了和预算项目完成后,以编报和批复的项目支出预算、项目实施方案等为依据,对项目的立项程序、组织实施、资金使用与管理、完成内容与结果等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并出具验收结论的项目管理工作。
5、第五条说明了项目验收的类型一般分为年度检验、自验、和终验,并分别进行了解释。
6、第六条明确了预算项目验收的基本原则是:项目验收坚持“统一管理、分级实施,权责明确、程序规范”的原则,保障验收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二)验收职责与权限
本章共七条。规范和加强预算项目验收管理,必须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相互协调的组织体系。本章明确了在项目验收管理工作中水利部、部直属预算单位、预算单位的职责和单位内部职能部门的分工。同时,对水利部、部直属预算单位、预算单位的验收权限进行了划分,并要求部直属预算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明确本单位范围内项目验收的权限。有利于各级预算单位、单位各部门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保障项目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1、第七条到第九条分别明确了水利部、部直属预算单位、预算单位的主要职责。
2、第十条对预算单位内部职能部门在项目验收过程中的工作分工分别进行了明确。
3、第十一条明确水利部、部直属预算单位、预算单位项目验收权限划分的原则。主要是结合项目类别、管理要求及项目执行期等因数确定。验收权限划分为:
(1)国务院研究确定项目,年度终了后,由预算单位进行年度检验,单个项目实施完成后,由预算单位或项目牵头管理单位(部门)进行自验,项目整体实施完成后,由水利部组织进行终验。
(2)经常性专项业务费项目,由部直属单位组织进行验收。(3)跨年度项目、其他项目(含水利建设基金项目),年度终了后,由预算单位进行年度检验,项目实施完成后,在预算单位进行自验基础上,由部直属单位在授权权限范围内组织进行验收,超过授权权限的项目由水利部组织进行验收。
4、第十二条说明根据项目支出预算管理需要,水利部可对部属预算单位进行年度检验及终验的项目进行复验。
5、第十三条要求部直属预算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明确本单位范围内项目验收的权限。
(三)验收组织
本章共五条。主要明确验收工作的组织牵头部门、组织形式、验收组及其有关人员要求等。
1、第十四条明确了水利部项目验收工作由水利部财务司牵头、相关业务部门参与组织实施,水利部预算执行中心受财务司委托承担项目验收的具体组织工作。
2、第十五条确定,预算单位项目验收一般由预算单位组织的项目验收组进行。特别重大的项目应组织专门的验收委员会进行,根据工作需要,验收委员会可下设业务专业工作小组和财务专业工作小组等,各专业工作小组可视情对相应工作内容进行预验收。
3、第十六条明确了验收组中验收组组长和成员产生的原则、应具备的条件及组成人员范围。
4、第十七条明确验收组中的特聘专家产生的原则和应具备的条件。
5、第十八条规定项目单位参加项目实施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验收组的成员参加对本单位该项目的验收,以保障预算项目验收的公平、公正。
(四)验收条件
本章共四条。考虑到预算项目验收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方能开展,本章分别对项目整体验收、对外委托合同验收、终验必须具备的有关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对项目验收时预算单位应提供的文件资料进行了规范,确保验收资料齐备完整,真实可靠,以促进验收工作能顺利开展。
1、第十九条对项目单位项目整体验收的条件从六个方面进行了
规范。
2、第二十条明确了对外委托合同验收时,必须满足五个方面内容。
3、第二十一条规定项目终验的条件必须是:预算单位已经将项目成果、资料整理完毕,完成自验,并已经提交项目验收申请报告。
4、第二十二条规范了项目验收时预算单位应提供的文件资料的八个方面以及具体格式。
(五)验收程序与内容
本章共十一条。预算项目验收的程序是否规范,验收内容是否全面与真实可靠,是开展预算项目验收的关键,是对预算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资金使用成果的重要环节。本章对项目验收实施年度检验或自验的时间,终验或复验的申请时间进行了明确,对验收主持单位和验收组具体的工作程序、验收审查的主要内容等进行了规范。
1、第二十三条明确预算单位在年度终了和项目完成后,须及时整理项目成果、资料,完成项目年度检验或自验,随项目年度工作总结逐级上报。
2、第二十四条规定按权限须提请上级预算单位进行终验的项目,预算单位应在年度终了3个月内逐级提出验收申请。同时要求对于确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申请验收的项目,预算单位在提交本单位项目验收申请报告时应予以详细说明并明确申请验收的时间。
3、第二十五和第二十六条分别明确了项目终验单位对报送的项目验收申请报告应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验收或要求限期整改、完善的批复,同时要提出终验或复验工作具体时间安排通知预算单位。
4、第二十七条明确项目验收采取的形式是会议审查和现场核查相结合;确定了进行验收工作的程序有六个步骤。
5、第二十八条对验收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和验收中遗留问题,需要协商解决、行使裁决权和决定权的人员或单位进行了规定;对验收中遗留的问题,各单位应按验收组确定的意见和分工切实负责,按期完成,并将处理情况载入专题向组织进行验收的单位汇报。
6、第二十九条分别阐明了项目验收审查的主要内容有12项。
7、第三十条原则规定根据项目验收工作需要,验收主持单位可在项目验收前,委托有关单位或中介机构对被验收项目进行财务审计、检查。财务收支审计、检查结论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之一。
8、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二条规定了项目验收工作完成的时间和报部备案的时间。
9、第三十三条强调项目验收的保密原则。
(六)验收结论
本章共九条。明确项目验收的结论形式,提出对不予通过验收的主要情况,须进行整改等有关问题的处理以及项目验收结论的运用等。
1、第三十四条规定项目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不通过验收”、“整改后再验”三种。
2、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分别列举了“不通过验收”的4种情况和“整改后再验收” 的5种情况。如果被验收项目存在其列举的情况之一均不通过验收或整改后再验收。
3、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不通过验收”的项目,各级预算单位不得再组织对该项目的验收。“整改后再验”的项目,项目单位应按项目验收结论要求在1个月内完成整改并上报,申请另行组织验收。同时规定水利部复验结论与预算单位结论不一致的,应以水利部结论为准。
4、第三十八条到第三十九条明确了通过验收的项目,项目终验单位向被验收单位出具正式的项目验收结论的时间、形式以及验收结论的运用价值,说明其重要性。
5、第四十条到第四十一条强调预算项目验收的严肃性,明确到期不申请验收或无正当理由申请延期验收的,上级部门和单位应责令项目单位终止项目执行;如存在“不提交项目验收申请”、“需要复验未完成整改”、“无正当理由项目未通过验收的”情况之一的,水利部 2年内暂停受理该单位相应的新增项目预算申请。
6、第四十二条明确对在项目验收中如发现存在财政违法行为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理、处罚、处分。
(七)附则
第四十三条到第四十六条分别说明对特别重大项目,验收单位可以根据本办法另行制订项目验收实施细则;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的有关项目的验收,可参照本办法执行。同时对《验收办法》
解释权、施行时间及相关文件废止等进行了明确。
(八)《验收办法》的格式性文本附件 共八个附件,归为四类,主要包括:
1、范项目单位申请预算项目验收的文件。包括:请示、申请验收的预算项目清单格式,预算项目执行情况承诺书、执行总结主要内容,单位自验报告格式、工作内容完成情况表、项目决算表、合同执行情况表、项目购置设备情况表等。
2、规范项目验收时按审查内容所需填写的有关表格的格式。包括:立项、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审查表,成果质量、效益审查表,经费使用情况审查表、合同管理审查表等。
3、规范项目验收报告格式及填写的内容。
4、预算项目验收情况报上级备案的文件,包括:单位上报文件、预算项目验收情况备案明细表、分项目验收报告等材料。
第二篇:整理精品水利部政策研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
。。
水利部政策研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利政策研究项目管理工作,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和经费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政策研究成果对水利发展和改革的支撑作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列入水利政策研究与制度建设项目规划(以下简称政研项目规划),并由财政预算安排经费的水利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政研项目)。其中,重大课题研究项目管理按照《水利重大课题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条 政策研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三)联系实际、重在应用;
(四)注重前瞻性和创新性。
第四条 政策法规司负责水利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管理工作,财务司负责水利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经费管理工作。
各司局和流域管理机构是相关政研项目的主持单位,负 责研究工作的业务指导。
提出政研项目的司局、流域管理机构和其他直属单位为政研项目的执行单位,负责政研项目的实施。
第五条 水利部建立政策研究项目专家库,对项目立项、大纲审查、成果评审和验收提供技术支持。
参加咨询、评审和验收的专家,从专家库中通过指定和随机抽取相结合的方式产生。
第二章 规划计划编制
第六条 建立政研项目规划管理制度。政策法规司和财务司按照职责分工组织有关司局和单位编制政研项目相关规划。政研项目规划的编制应当围绕水利发展和改革的现实需要、发展趋势及中长期任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政研项目。
第七条 各司局、流域管理机构和其他直属单位根据管理工作需要,适时提出政研项目建议,报政策法规司、财务司,作为政研项目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
政研项目建议应当包括政研项目名称、主要内容、申请单位、承担单位或承担单位确定方式、实施年限和、经费需求、预期成果等。
第八条 根据政研项目规划和水利工作重点,政策法规司会同办公厅、财务司等有关司局和单位,在每年5月份提出下一的政研项目计划,报部审定后实施。政研项目经费安排以部门预算批复为准。
第三章 项目委托
第九条 政研项目可由执行单位自行承担,也可由通过定向委托和公开选择确定的单位承担。
定向委托是指执行单位直接委托有关单位承担研究工作。
公开选择是指面向社会选择具备相应条件的单位承担研究工作。
按国家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必须公开选择承担单位的政研项目,不适用定向委托方式。
公开选择的政研项目信息应当提前一个月在水利部网站等信息平台向社会发布。
第十条 通过定向委托和公开选择确定的承担单位应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完成研究任务的专业技术力量和物质条件,有承担政策研究课题的相关经验。
第十一条 采取公开选择方式确定政研项目承担单位的,由政策法规司会同有关司局和单位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发布政策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二)受理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
(三)审查申报单位的资格;
(四)组织专家评议申报单位材料,并推荐承担单位;
(五)审核确定承担单位;
(六)公布承担单位名单。
按照规定应当进行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通过定向委托和公开选择确定承担单位的,执行单位应当与承担单位签订委托合同,明确课题研究的任务、工作要求、完成时间、委托经费额度等。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三条 执行单位应当将政研项目研究工作列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加强管理,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政研项目顺利实施。
第十四条 承担单位应当成立政研项目课题组,编制政研项目工作大纲,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组织落实政研项目管理制度,确定技术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并对工作进度、成果质量和经费支出负责。
第十五条 执行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工作大纲进行审查。
执行单位自行承担研究的,由相关主持单位组织工作大纲审查。
第十六条 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水利部预算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留、转移、挪用和随意调整。政研项目经费应当主要用于考察调研、业务组织、外部协作和人工费支出等。第十七条 建立中期检查制度。承担单位应当向执行单位提交中间成果及进展情况报告,执行单位组织专家对中间成果及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提出指导意见,并负责跟踪督办。
执行单位自行承担研究的,由相关主持单位组织对中间成果和进度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
第十八条 政研项目因故不能按期完成的,承担单位应当向政策法规司和财务司提交延期申请,说明延期的理由,经同意后方可延期,并按照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项目验收
第十九条 政研项目完成后,应当按照财政预算项目验收的有关规定,由执行单位组织验收,执行单位自行承担研究的,由主持单位组织验收。验收前,验收组织单位应当报政策法规司、财务司。
政研项目验收包括财务验收。对投资较大的政研项目,财务验收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
验收采取专家评审会议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条 验收未通过的,承担单位应当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并于三个月内,重新进行验收。
财务验收未通过的,政研项目不能通过验收。第二十一条 承担单位应当根据验收中专家的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形成研究报告最终稿,并书面说明对评审意 见采纳的情况。
第六章 成果管理
第二十二条 建立研究成果管理制度。项目完成后,执行单位应当将工作大纲、研究报告评审稿、研究报告最终稿及相关评审意见归入档案,并将研究报告最终稿及其电子文本分别报送政策法规司、财务司和主持单位。
水利重大课题和其他资金渠道安排的政研项目验收后,研究报告最终稿及其电子文本应当送政策法规司备案。
研究成果由政策法规司负责管理。
第二十三条 建立政研项目成果数据库。研究成果应当编入数据库,实现成果共享。有特殊规定和保密要求的研究成果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建立政研项目研究成果发布制度。政策法规司应当组织摘编政研项目研究成果要点,为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政策法规司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三篇: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1999年10月8日颁布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使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是指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根据水利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由水利部安排实施的研究水利发展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水利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科技项目。
第三条 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原则是,实行立项审查制、大型项目招标投标制、专家评估制、合同管理制。
二、项目组织
第四条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以下简称国科司)是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全过程管理。水利部规划计划司作为计划下达部门,负责计划的审核报批和对计划执行的监督管理。水利部各有关司局、有关直属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协助做好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部直属单位的科研主管部门协助做好本单位实施项目的归口管理工作。
第五条 根据水利工作的需要和水利科技发展规划,国科司会同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在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拟开展研究的项目建议计划,编制项目建议书,报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应体现以下原则:
1.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突出对水利发展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水利工程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攻关,提倡多学科跨领域的联合。
2.注重成果的实用性,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和重大水利课题的解决提供科技支撑。
3.体现成果的创新性,既要提倡自主创新,同时也要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4.重视成果的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六条 国科司会同有关司局、直属单位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组织提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见附件1),组织专家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经修改补充后形成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报部审批立项。
第七条 项目可行性论证经费预算数比项目建议书预算数大于10%的,需重新报批项目建议书。
第八条 国科司会同有关司局、直属单位依据批复的论证报告,组织专家通过招标(含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邀请议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项目或专题的承担单位(大型项目必须进行招标),签订项目合同书(合同书格式见附件2)及各专题合同书(合同书格式见附件3),并组织实施。
第九条 大型项目必须集中国内外技术优势开展联合攻关,在项目合同书中要明确一定比例的科研任务由外单位承担,并签定合同书。
三、项目实施
第十条 项目计划下达部门、归口管理部门和项目(专题)承担单位要各负其责,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好项目的实施工作。必要时,应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加强项目实施的领导和协调。
第十一条 项目设立专家委员会(专家组),受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委托全过程参与项目的咨询、评估、验收等工作。
项目专家委员会(专家组)职责:
1、向项目归口管理部门提供对项目的咨询意见;
2、参与项目及所属专题的论证工作;
3、参与项目的招标评标工作;
4、参与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检查和评估;
5、参与项目及所属专题的验收工作。
第十二条 项目(专题)承担单位应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力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及时编报计划执行报告(格式见附件4)。
第十三条 科研项目(专题)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项目负责人与项目承担单位签署科研攻关(专题)协议,并根据协议明确的权限,对项目的完成时间,成果质量,资金使用负直接责任。项目完成后接受有关部门的验收和审计。
第十四条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国科司或国科司委托有关单位进行中期检查或评估,对于执行不力的项目(专题),要及时予以调整或撤销,并对造成损失的项目追查项目承担单位的责任。
第十五条 项目完成后由国科司按有关规定负责对项目组织验收。项目各专题由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组织验收。
第十六条 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承担单位,除责令其继续履行合同外,两年内不得承担新的重大科技项。
四、经费管理
第十七条 项目经费主要由水利部下达专项计划安排,同时积极向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部门申请经费,多方开辟资金渠道,支持实施水利重大科技计划。第十八条 项目经费实行专款专用,按合同和计划执行情况分期(分)拔款,可以跨使用。
项目承担单位依据合同和项目实际执行计划进度,编报经费预算,经部审定后按规定程序下达经费。
项目经费的预决算管理按照水利部有关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 各项目承担单位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管理,并保证专款专用,及时拨付到项目(专题),不得挪用、滞留。对发生违反经费使用规定,不按照项目或专题预算执行等情况的,将停止拨款直至终止合同,并追究有关方面和项目责任人的经济和行政责任,性质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五、成果管理
第二十条 项目成果是指项目执行过程中所取得的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工程设计、施工工艺、新材料配
方、样品(样机)制造技术、计算机软件、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
第二十一条 项目成果归国家所有。项目实施所取得的知识产权及相应权益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取得成果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对项目委托单位进行成果封锁,应积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第二十二条 项目成果可由成果完成单位(可以专题为基本单位)依据水利部有关成果管理的规定申请鉴定、奖励等。水利部鼓励对项目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承担单位要创造条件支持成果完成人对项目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并在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对产业化有贡献的人员。
第二十三条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及时将所有成果资料按国家有关规定归档。
六、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四篇:水利部政策研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共)
水利部政策研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部
水利部政策研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利政策研究项目管理工作,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和经费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政策研究成果对水利发展和改革的支撑作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列入水利政策研究与制度建设项目规划(以下简称政研项目规划),并由财政预算安排经费的水利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政研项目)。其中,重大课题研究项目管理按照《水利重大课题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条 政策研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三)联系实际、重在应用;
(四)注重前瞻性和创新性。
第四条 政策法规司负责水利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管理工作,财务司负责水利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经费管理工作。
各司局和流域管理机构是相关政研项目的主持单位,负责研究工作的业务指导。提出政研项目的司局、流域管理机构和其他直属单位为政研项目的执行单位,负责政研项目的实施。
第五条 水利部建立政策研究项目专家库,对项目立项、大纲审查、成果评审和验收提供技术支持。
参加咨询、评审和验收的专家,从专家库中通过指定和随机抽取相结合的方式产生。
第二章 规划计划编制
第六条 建立政研项目规划管理制度。政策法规司和财务司按照职责分工组织有关司局和单位编制政研项目相关规划。政研项目规划的编制应当围绕水利发展和改革的现实需要、发展趋势及中长期任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政研项目。
第七条 各司局、流域管理机构和其他直属单位根据管理工作需要,适时提出政研项目建议,报政策法规司、财务司,作为政研项目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政研项目建议应当包括政研项目名称、主要内容、申请单位、承担单位或承担单位确定方式、实施年限和、经费需求、预期成果等。
第八条 根据政研项目规划和水利工作重点,政策法规司会同办公厅、财务司等有关司局和单位,在每年5月份提出下一的政研项目计划,报部审定后实施。
政研项目经费安排以部门预算批复为准。
第三章 项目委托
第九条 政研项目可由执行单位自行承担,也可由通过定向委托和公开选择确定的单位承担。
定向委托是指执行单位直接委托有关单位承担研究工作。
公开选择是指面向社会选择具备相应条件的单位承担研究工作。
按国家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必须公开选择承担单位的政研项目,不适用定向委托方式。
公开选择的政研项目信息应当提前一个月在水利部网站等信息平台向社会发布。
第十条 通过定向委托和公开选择确定的承担单位应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完成研究任务的专业技术力量和物质条件,有承担政策研究课题的相关经验。第十一条 采取公开选择方式确定政研项目承担单位的,由政策法规司会同有关司局和单位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发布政策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二)受理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
(三)审查申报单位的资格;
(四)组织专家评议申报单位材料,并推荐承担单位;
(五)审核确定承担单位;
(六)公布承担单位名单。
按照规定应当进行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通过定向委托和公开选择确定承担单位的,执行单位应当与承担单位签订委托合同,明确课题研究的任务、工作要求、完成时间、委托经费额度等。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三条 执行单位应当将政研项目研究工作列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加强管理,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政研项目顺利实施。
第十四条 承担单位应当成立政研项目课题组,编制政研项目工作大纲,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组织落实政研项目管理制度,确定技术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并对工作进度、成果质量和经费支出负责。
第十五条 执行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工作大纲进行审查。
执行单位自行承担研究的,由相关主持单位组织工作大纲审查。
第十六条 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水利部预算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留、转移、挪用和随意调整。政研项目经费应当主要用于考察调研、业务组织、外部协作和人工费支出等。
第十七条 建立中期检查制度。承担单位应当向执行单位提交中间成果及进展情况报告,执行单位组织专家对中间成果及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提出指导意见,并负责跟踪督办。
执行单位自行承担研究的,由相关主持单位组织对中间成果和进度情况进行检查
和督促。
第十八条 政研项目因故不能按期完成的,承担单位应当向政策法规司和财务司提交延期申请,说明延期的理由,经同意后方可延期,并按照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项目验收
第十九条 政研项目完成后,应当按照财政预算项目验收的有关规定,由执行单位组织验收,执行单位自行承担研究的,由主持单位组织验收。验收前,验收组织单位应当报政策法规司、财务司。
政研项目验收包括财务验收。对投资较大的政研项目,财务验收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
验收采取专家评审会议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条 验收未通过的,承担单位应当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并于三个月内,重新进行验收。
财务验收未通过的,政研项目不能通过验收。
第二十一条 承担单位应当根据验收中专家的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形成研究报告最终稿,并书面说明对评审意见采纳的情况。
第六章 成果管理
第二十二条 建立研究成果管理制度。项目完成后,执行单位应当将工作大纲、研究报告评审稿、研究报告最终稿及相关评审意见归入档案,并将研究报告最终稿及其电子文本分别报送政策法规司、财务司和主持单位。
水利重大课题和其他资金渠道安排的政研项目验收后,研究报告最终稿及其电子文本应当送政策法规司备案。
研究成果由政策法规司负责管理。
第二十三条 建立政研项目成果数据库。研究成果应当编入数据库,实现成果共享。有特殊规定和保密要求的研究成果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建立政研项目研究成果发布制度。政策法规司应当组织摘编政研项目研究成果要点,为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政策法规司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五篇: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财政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8-03-15 【生效日期】2008-03-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财政部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根据《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中央级各类事业单位。
第三条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中央级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拨给中央级事业单位的资产,中央级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四条第四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应当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第五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中央级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第六条 财政部是负责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
(二)根据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研究制定中央级事业单位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的费用标准,负责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资产评估监管、资产清查、统计报告等基础管理工作;
(四)按照规定权限审批中央级事业单位有关资产购置、处置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组织中央级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跨部门调剂工作,建立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整合、共享和共用机制;
(五)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有条件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加强中央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中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六)负责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负责当地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的监缴等工作;
(七)建立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监管;
(八)研究建立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有效性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实行绩效管理,盘活存量,调控增量,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九)监督、指导中央级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
(二)根据财政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组织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四)按规定权限审核或者审批所属事业单位有关资产配置、处置事项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负责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五)督促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六)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组织实施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评;
(七)接受财政部的监督、指导,并报告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八条第八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
(二)根据财政部、主管部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本单位资产购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等日常管理,负责本单位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四)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的报批手续;根据主管部门授权,审批本单位有关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
(五)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六)负责本单位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公共研究平台建设工作;
(七)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部的监督、指导,并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九条第九条 财政部、主管部门和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明确相关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做好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三章 资产配置及使用
第十条第十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是指财政部、主管部门、中央级事业单位等根据中央级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或者调剂等方式为中央级事业单位配备资产的行为。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现有资产无法满足中央级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
(二)难以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
(三)难以通过市场购买服务方式实现,或者采取市场购买方式成本过高。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规定的配置标准;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当从严控制,合理配置。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对于中央级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者超标准配置的资产,原则上由主管部门进行调剂,并报财政部备案;跨部门的资产调剂须报财政部批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向财政部申请用财政性资金购置 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按照下列程序报批:
(一)中央级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应会同财务部门根据资产的存量情况、使用及其绩效情况,提出拟新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和所需经费的资产购置计划,经单位领导批准后报主管部门审核;
(二)主管部门根据所属事业单位资产存量状况、人员编制和有关资产配置标准等,对其资产购置计划进行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三)经财政部批准的资产购置计划,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相关要求列入主管部门部门预算。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用非财政性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报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应当于批复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批复文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按照政府采购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政府采购。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方式。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
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查,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加强对本单位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遵循投资回报、风险控制和跟踪管理等原则,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申报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应当附可行性论证报告和拟签订的协议(合同)等相关材料,按以下方式履行审批手续:单项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由财政部授权主管部门进行审批,主管部门应当于批复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文件(一式三份)报财政部备案;800万元以上(含800万元)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对本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的资产实行专项管理,同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四章 资产处置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中央级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应根据财政部规定附相关材料,按以下方式履行审批手续: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由财政部授权主管部门进行审批,主管部门应当于批复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批复文件(三份)报财政部备案;800万元以上(含)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财政部、主管部门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以及中央级事业单位按规定处置资产报主管部门备案的文件,是财政部安排中央级事业单位有关资产配置预算项目的参考依据,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依据其办理产权变动和进行账务处理。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应当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国库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中央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财政部批复资产处置的相关文件,应当抄送中央级事业单位所在地专员办。
第五章 产权登记与产权纠纷处理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国家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有资产所有权和中央级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主要包括:
(一)单位名称、住所、法定负责人及成立时间;
(二)单位性质、主管部门;
(三)单位资产总额、国有资产总额、主要实物资产金额及其使用状况、对外投资情况;
(四)其他需要登记的事项。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财政部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产权纠纷是指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不清而发生的争议。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和国有企业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向主管部门申请调解;主管部门调解不成的,由主管部门报财政部调解或者依法裁定,必要时报国务院裁定。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单位和非国有企业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提出拟处理意见,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财政部同意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六章 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
(二)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清算;
(四)资产拍卖、转让、置换;
(五)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六)确定涉讼资产价值;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一)中央级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资产无偿划转;
(二)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三)其他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报经财政部确认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应当依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评估机构进行。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如实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中央级事业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资产评估机构独立执业。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核准和备案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应当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主管部门应将相关材料报财政部备案。根据国家要求进行的资产清查除外。资产清查工作按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财办[2006]52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财办[2007]19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报告是中央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部门决算报表的格式、内容及要求,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状况做出报告。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财政部、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信息报告,全面、动态地掌握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和处置状况,并作为编制和安排中央级事业单位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八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财政部、主管部门、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各司其职,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依法维护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专员办就地对中央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应当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主管部门及其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财政部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处分、处理,并视情节轻重暂停或取消其资产购置计划的申报资格。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国有资产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中央级社会团体及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以及中央级事业单位所办的全资企业和控股企业,按照企业财务及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经国家批准特定中央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由有关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和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报财政部备案。
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办法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单位的(包括驻外机构)资产管理办法,报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对涉及国家安全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等管理活动,要按照国家有关保密制度的规定,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失密和泄密。
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中央级事业单位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产权登记、产权纠纷处理等具体管理办法,由财政部根据本办法制定。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8年3月15日起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