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清丰县农村青年教师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清丰县农村青年教师生活状况的
调研报告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开始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清丰县已连续7年实施了“特岗计划”,总计有 名特岗教师先后分赴全县13个乡镇农村学校任教;为解决我县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我县还大力实施了“农村学校教师岗位招聘计划”。自2006年以来共招聘 名教师进入全县中小学任教。这些教师大都在20——30岁之间,属于我县青年教师的范畴,约占全县教师的 分之,相当部分教师已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为了解特岗及招教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是否能够长期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元月中旬以来,县教育局有关人员先后深入到阳邵、双庙、六塔、瓦屋头、马村等乡镇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和问题
(一)工作压力较大
目前,我县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普遍较大。由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较薄弱,人数偏少,大多数特岗及招教老师实施兼课教学或包班,有许多老师还兼任着音体美、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还有学校的少先队、团队工作,再加上备课、批改作业等内容,工作远远超过8小时的工作量。以六塔乡中、双庙二中为例,历史、政治教师均担任三个年级课程,英语教师担任两个年级课程。随着市县招教的进行,部分学校部分优秀教师调离,补充教师少于原人数,工作量内部消化,加重工作压力。
(二)、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目前,特岗教师工资2018元,按我县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来说已不低,但和社会同龄人相比,特岗教师们认为工资待遇太低,已入编特岗教师入编后比原来工资更低,招教老师的工资与社会同龄人来说就更低。从实际购买力来说,除去生活、交际、房贷外,每月工资所剩无几,这也是影响我县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男女比例不协调
2009年以来,我县招录特岗及招教教师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教师人数仅占总人数的 %。以六塔乡为例,截止2015年,六塔乡共分配特岗及招教老师94人,男教师仅占2 人,六塔乡中22名教师中,只有1名男教师。家住本县的教师婚姻问题困难不大,对于外地市(县)来我县工作的特岗来说,婚姻问题较难解决,一是生活范围较小,交往面较窄,二是对男方定位较高,高不成低不就。以阳邵二中为例,2男9女中,只有2名男教师和1名女教师结婚,其他8名女教师未婚,年龄大多在25——30之间。
(四)发展前景有困惑
困惑一:学生管理困惑多。由于特岗及招教老师大多刚参加工作,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面对调皮的小学生和青春期易逆反的初中生,组织课堂和管理学生成为当前重要问题。一部分青年教师工作方法较简单,另一部分则动辄叫家长,造成师生关系较差,进而影响上课质量。困惑二:个人提升受限制。在调查的部分学校中,学校条件较艰苦,教学设施较落后,对青年教师成长明显不利。乡一中、乡镇中心小学教学设施较好,能满足老师查阅资料、网上学习等需要,乡镇二中、一般小学就较差了。如双庙二中大部分老师就反映,现代化教学设施一点没有,自己想制作ppt课件、用多媒体辅助一下教学也实现不了,最终只能画画图、讲一讲,久而久之,工作激情磨灭,课堂效果较差。许多青年教师反映,在大学理论学得多,上课技法、组织课堂学的少,很愿意多学习一下学科专家、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但受于学校经济条件限制,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有的青年教师工作几年来只有一次来清丰学习机会,至于到市里参加、外地学习几乎没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教师的发展与提升。
困惑三:个人生活不方便。受多种条件限制,相当部分青年教师在异地任教,如家住阳邵教师在六塔、大屯教师在瓦屋头、韩村、固城老师在仙庄、巩营等等大有人在。这些人婚后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干好工作,频繁奔波于单位和家庭之间,内心的疲劳感、郁闷感十分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困惑四:来往交通不方便。有许多教师在周五放学后回家,因天晚回市里、县里的班车已晚点而不能及时回家。有外地市老师回家来回坐车产生较高费用因工资低而产生较大压力。
二、调研情况分析
由于特岗及招教教师待遇整体较低,工作、生活环境均不太理想,对于年轻男教师来说,不具有吸引力,导致青年教师男女比例失调;从专业成长方面来说,特岗及招教教师压力大以及个别教师学无致用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学校教师不足,特别是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学校有没有浓郁的教研氛围、学校是否舍得在教师成长方面投入也是制约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从心理角度来说,由于特岗教师学历高,有相当部分老师认为自身大材小用,在工作中不虚心,不能够像老教师、老同志学习,这也是专业成长缓慢的因素之一。从家庭角度来说,有相当部分外地甚至本地的青年教师不能安心工作,他们一是积极参加外地的招警、招公务员、招教考试,二是正在找人、托关系调离。
三、意见建议
(一)教育系统要加强岗位培训,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特岗及招教教师多提供成长平台,多提供学习机会;建议政府加强招教工作,进一步充实农村教师队伍,配齐专业课教师。
(二)各中小学及要高度关注青年教师生活及工作,尽可能为特岗及招教教师提供住宿及生活条件。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解决教师住房难问题。
(三)做好教师调配工作,让青年教师工作单位尽量靠近娘家或婆家,为其提供最大便利,打造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四)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为特岗教师发放乡镇补贴,为家住外地市的特岗及招教教师报销往来交通费。
(五)在婚嫁、生育问题上应加以关注,在感情上予以关怀,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尽量帮助解决;对于大龄青年教师做好统计,结合工会、妇联、团委为其牵线搭桥,帮助解决婚姻难题。
第二篇:农村青年工作、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推荐]
农村青年工作、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以甘南州迭部县阿夏乡西居村为例
农村青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我国青年的主体。他们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村青年的优势和作用,凝聚广大农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青年工作和生活现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青年工作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座谈、走访、征求意见等形式对农村青年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对我乡农村青年工作现状和未来发展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农村青年基本现状
(一)青年发展状况
1、受教育程度。在调查的50人中,有初中学历的17人,占总人数的34%,有高中学历的23人,占总人数的45%,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10人,占总人数的21%,近80%的青年从事农业种植、养殖、零售、建筑业等体力工作。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差,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
2、家庭情况。在被调查对象中,年龄在20至35岁之间共占87.13%,已婚占66.21%,明显多于未婚和离婚,家庭成员在3人及
以上的占93.11%。这组数据表明,我乡农村青年绝大多数已经组成家庭,并承担着生儿育女和赡养老人的重任,导致生活压力大,家庭负担沉重。
(二)青年发展中的能力培养
1、找工作的渠道。调查发现,农村青年通过亲戚朋友或同乡介绍找工作的占34% , 自己寻找到的占30%,通过政府或中介组织介绍的占11%,所占比例较少。农村青年找工作的渠道不畅,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
2、生活目标。调查显示,80%的农村青年对当前的工作生活比较满意。但对于将来的生活目标以及规划,65%的农村青年对将来没有打算,只是边走边看,30%的青年选择学技术然后回家乡发展,有5%的青年打算到城市发展。在工作目的调查中,有74%的青年认为挣钱过日子是其工作的主要目的,21%的青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5%的是为社会做贡献而工作。在对农村青年有无创业打算的调查中,有41%的青年经常有创业的打算,也在摸索当中,28%的青年有创业的想法,但还没有反映在行动中,23%的青年偶尔有创业的想法,8%的青年没有创业想法。这说明我乡农村青年创业的积极性较高,但普遍显得很迷茫,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多大期望,农村青年迫切需要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扶持。
3、政治参与状况。调查表明,对“基层干部和爱国宗教人士哪个威信更高”这个问题时,选择爱国宗教人士的比例略高于基层干部,而对于“是否认同藏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
一问题,100%的人选择了认同。由此可见,农村青年具有较强的集体认同感,但是少数民族群体中基层干部的威信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是否经常关注国家及地方的时政新闻,主要关注哪些内容”这一问题,很多少数民族青年朋友选择了很少关注,汇总之后发现农村青年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改革。调查显示,农村青年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但少数民族同胞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
4、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在调查中发现,有40%的农村青年表示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无条件地尽自己的义务,有50%的青年则要看情况为新农村建设尽义务,有10%的青年表示给钱才干。43%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会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搞“形象工程”,21%的人担心会加重农民的负担,15%的人认为不是实事求是,会搞一刀切,13%的人担心只是刮一阵风。农村青年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度高,但参与度不高,担心效果不明显。
二、当前影响农村青年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影响农村青年发展的基础条件。
1、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村基础教育存在师资水平不高、管理力量薄弱,办学模式单一,教育条件落后等问题,特别是农村学校在施教的过程中普遍只重视文化知识的教授,没有在学生的基础教育与学生的从业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建立起联系,没有在学生的短期需要和长远需要之间、地方需要和社会普遍需要之间建立起平衡,从而使走向社会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较
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青年素质的提高及个人发展。
2、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当代青年所处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生存环境,形形色色的思潮冲击着农村,一些不良风气和不健康思想,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思想对青年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工作方式和评价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少年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强,无法发挥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教育效能。
3、农村青年文化建设滞后。目前农村青年文化状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农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文化生活单调是农村青年文化生活现状的显著特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缺乏,面向青年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很少,农村青年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农村民间文化缺少青年传承,农村普法教育力度不够,从而使求神拜佛、卜卦算命、赌博等封建迷信活动和不良习气有所抬头。
(二)影响农村青年发展机会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综合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青年的就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产业单一,人均水平低。农民增收的难度依然很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选择了离开土地进城务工。
2、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难度大。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农村青
年中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突出。受就业观念、教育培训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初、高中毕业的“两后生”,缺少职业技能,职业定位“高不成、低不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促进农村青年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和基础责任,应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要通过政府行为调整教育政策,追求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青年务工需要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增强农村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及有关团体的支持和配合。要以农村青年的理想教育、现代文明意识教育为重点,针对青少年群体各成长阶段的特点,进行分层教育,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内容和方法,努力做到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重视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改变过去思想教育就是说教、读报纸的教育方式,以影响大局和青年关切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把思想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融入到青年群体性活动当中,使思想
政治教育实实在在地进入到青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
(三)大力加强农村青年文化建设。文化对于农村青年,最重要的作用是青年主体意识的启蒙。文化可以启迪青年人的理想,拓宽青年人的视野,增长青年人的才干。农村青年文化建设要以服务农村青年成长成才、就业创业为主线,创新载体、加大投入、重在建设、引导参与、寓教于乐,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村青年,充分发挥青年在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大力加强农村青少年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文化活动,推动农村青年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引导农村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青年的社会化要通过他们在社会参与实践中来实现和推进。要不断增强农村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识,积极引导农村青年科学规范、合理有序、务实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党团组织覆盖拓宽参与途径,通过加强指导、规范管理,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青年社团组织,通过培训和劳务基地建设,为青年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通过法律手段和合理渠道,维护青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要热情鼓励农村青年参与青年志愿者行动,使他们在奉献中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第三篇:农村党支部组织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党支部组织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党支部组织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专项研究“解剖麻雀”调研方案》要求,我们专门组织人员,由部领导带队,通过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典型分析等形式,围绕农村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我们将麻屯镇后楼村作为样本,发放问卷46张,其中支部书记调查问卷1张、党员调查问卷45张;召开座谈会1场,座谈访谈20人。同时还对支部2017年以来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记录进行了调阅检查。
本次参加调研的后楼村党支部书记,党龄9年,2014年10月开始担任支部书记。参加调研的45位普通党员,党龄1年以下的2名,1-5年的8名,6-10年的16名,11-20年的17名,20年及以上的2名。
从支部书记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后楼村党支部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开展组织生活,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积极性较高,除少数请假,很少有党员缺席;党支部已通过组建微信群等方式,开始成熟运用或尝试使用新媒体等技术开展组织活动;支部的班子成员均能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双重”组织生活。
从普通党员调查问卷来看,大部分党员对支部开展组织生活情况持肯定态度,超过90%的普通党员认为支部“三会一课”能按时组织开展、内容丰富,能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每年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支部组织生活很少有党员缺席,能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支部组织生活质量较高。
二、经验和做法
**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了规范组织生活专项行动,推动党内组织活动开展常规化、组织管理系统化、活动内容多元化。
(一)抓制度,推动组织生活常态。印制下发《**县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化手册》,严格按照“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的工作规程、流程进行,支部组织生活更加规范。通过查阅后楼村的“三会一课”记录,2018年累计召开党员大会20次,支委会25次,集中党课学习14次,符合要求。
(二)抓规范,严格组织生活程序。利用每月25日党员固定活动日开展专题学习研讨,为开好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打牢了思想基础。今年后楼村党支部已召开组织生活会2次,民主评议党员1次,全体党员均能紧密联系个人实际深入查摆问题,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立规执纪、抓好整改,确保开出高质量的专题组织生活会。
(三)抓创新,拓展组织生活的载体。创新载体,扎实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制度,推动党内各项组织生活有序开展。针对“三会一课”制度不规范、无特色等实际问题,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把规范组织生活与“三新”讲习所建设、党建书屋建设、脱贫攻坚、逐村观摩等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开放式组织生活,提高党员的参与积极性。注重在活动现场营造仪式感和庄重感,在悬挂党旗、入党誓词的党员活动室内,党员佩戴党徽,逐个交纳党费,讲党课学党史,让党员真正找到归宿感。建立“5+x”党小组活动模式,在做好“规定动作”之外,创新“自选动作”,引导党员在设岗定责服务群众、助力精准扶贫脱贫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抓整改,提升组织生活效果。针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专项整改措施进行整改。通过专项行动的开展,有效的改善了我县组织生活不规范、组织生活质量不高、组织生活不经常等问题,让组织生活有了鲜明的目标指向、有了多样的形式载体、有了贴近实际的实质内容,实现了党的组织生活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使“三会一课”具体化、生动化,有效调动了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进了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沟通了解,促进了党员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县在农村党内组织生活的开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相比、与党章要求相比、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重痕迹轻质量现象。一味照抄照搬记录模板,导致会议模式化、记录格式化、主持说套话、发言说空话,会议虽然开了却达不到效果,记录虽然写了却千篇一律,既不能在会议过程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表彰先进、激励后进,也不能在记录上体现出如何发挥政治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
(二)存在重安排轻落实倾向。调研中发现,党支部在落实镇党委月度工作安排时,每项工作都能制定落实措施,明确支委责任分工。但日常执行中,党支部书记不去抓、支委成员不过问、党员干部不上手、普通党员不知道的问题还是比较普遍。
(三)存在重听讲轻互动问题。在讲党课时,支部书记对镇党委下发的党课参考资料不深入思考,不结合实际进行充实完善,拿起来就念,“讲”党课变成了“读”资料。党课讲不起来,党员听不进去,不组织讨论或讨论三言两语不触及实质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党课质量不高、效果不好,没能发挥出党课的引导、教育和示范作用。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其根源主要有三点:一是动力不足。主要是党支部对开展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看到开展组织生活对提升党员的归属感以及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能力不足。村党支部书记和支部文员大多年龄较大、学历不高,他们认为开展组织活动无非就是把大家叫到一块,读读报纸,未能与村里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内容空洞泛味,影响活动的效果。三是精力不足。由于人少事多,支部的党务工作者身兼数职,使得他们没有精力来谋划、研究组织生活问题,只能是被动应付,因此组织生活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四、意见与对策
严格规范党内组织生活贵在坚持、重在认真、要在细节,通过广泛调研,我们建议抓好党内组织生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支部书记队伍素质。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示范观摩等形式,教育引导党支部书记如何立足岗位当好支部书记、如何紧扣工作重点组织好“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如何发挥作用开展党内活动,不断提升党支部书记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把握党员需求,提升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在落实基本制度、规定程序的基础上,注重把握党员需求,结合党员思想实际落实党内基本组织生活制度,突出党员政治理论、技术业务和对新知识、新情况的需求,结合不同时期工作重点,针对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党员特点,采取党员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把“三会一课”打造成党员提升素质、增长知识、比学赶帮的综合平台,切实提高“三会一课”的质量。
(三)创新工作方法,提升组织生活的实效性。要不断创新“三会一课”形式,探索互动党课、示范观摩、交叉评比等形式,改变党课由干部讲为大家讲,检查考核由党委评为大家评,培训办班由党委组织为大家互相帮助。要充分发挥好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下乡,丰富和完善“三会一课”的组织形式,不断增强“三会一课”的灵活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注重强化激励引导,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部书记推进工作创新,充分调动党支部书记和党员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深化评比考核,提升组织生活的规范性。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及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的规范性文件,对“三会一课”的要求、流程、效果等进行规范和明确,使党支部有章可循。实行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检查“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适当开展灵活多样的评比活动,适时评比“最佳党课”、“最佳活动”等,以点带面,示范推动,促进“三会一课”质量的普遍提升。
(中共**县委组织部供稿)
第四篇:农村弱势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弱势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乡,位于县西北部,总面积242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3482户,8825人,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1341人,由于上学、搬迁、随父母在外打工等原因外出200人,在乡1141人。此次只调查在本乡居住的少年儿童,共1141人。经调查摸底,乡单亲家庭的少年儿童有43人,占3.86%;孤儿1人,占0.09%;患有大病的有6人,占0.53%;残疾的有11人,占0.96%;生活困难的有62人,占5.43%。这几种弱势少年儿童占在乡居住少年儿童总数的10.78%,占全乡儿童总数的9.17%。另外,留守儿童更是数不胜数,占儿童总数的40%以上。
近年来,弱势儿童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在农村,他们大部分人生活都比较贫困,根据实际调查摸底,我乡弱势儿童形成及生活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乡属于农业乡镇,大部分家庭以种地为生,没有其他辅助性收入,所以收入很低,家庭生活困难。
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家庭,医疗费用太多是负担不起的,比如家中任意成员患大病的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沉重的,这样势必造成更困难的局面。这也是患病儿童还有残疾儿童不能及时治疗的主要原因。
三、受传统思想影响,教育观念薄弱,形成几代人都是农民的现象,走不出致富之路。另外,教育费用不断增长也是导致生活困难的原因之一。
以一家三口为例:人均收入每年4000元,家庭总收入为1元,其中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为6000元(包括吃、穿、行及其他);另外医疗费用也占很大一部分,一年的开支为1000元;在教育方面,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全部免费,但由于中小学校合并,需要住校,每年的住校开支为1000元;这样总支出为8000元,结余4000元。这4000元对于现在社会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今年9月份开始施行3500元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与这个数字相比,一个家庭一年的结余刚比一个人一个月的收入多一点,实在是少得可怜。
四、政府对儿童福利的重视不足,也是弱势儿童贫困的原因之一。
五、收入低下,让很多家庭面临在外打工的生活状态,使很多小孩无法正常的童年生活。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存在并且不断扩大的原因。
对“弱势儿童”的关注,其实首要的还应该是教育的问题,毕竟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如果教育做好了,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些“弱势儿童”的处境会有所改善的!
乡团委
第五篇:农村青年工作、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青年工作、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青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我国青年的主体。他们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村青年的优势和作用,凝聚广大农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深入地了解xx乡农村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的现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青年工作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座谈、走访、征求意见等形式对农村青年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对我乡农村青年工作现状和未来发展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农村青年基本现状
(一)青年发展状况
1、受教育程度
在调查的50人中,有初中学历的17人,占总人数的34%,有高中学历的23人,占总人数的45%,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10人,占总人数的21%,近80%的青年从事农业种植、养殖、零售、建筑业等体力工作。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差,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
2、家庭情况
在被调查对象中,年龄在20至35岁之间共占87.13%,已婚占66.21%,明显多于未婚和离婚,家庭成员在3人及以上的占93.11%。这组数据表明,我乡农村青年绝大多数已经组成家庭,并承担着生儿育女和赡养老人的重任,导致生活压力大,家庭负担沉重。
(二)青年发展中的能力培养
1、找工作的渠道
调查发现,农村青年通过亲戚朋友或同乡介绍找工作的占34% , 自己寻找到的占30%,通过政府或中介组织介绍的占11%,所占比例较少。农村青年找工作的渠道不畅,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
2、生活目标
调查显示,80%的农村青年对当前的工作生活比较满意。但对于将来的生活目标以及规划,25%的农村青年对将来没有打算,只是边走边看,20%的青年选择学技术然后回家乡发展,有55%的青年打算到城市发展。在工作目的调查中,有54%的青年认为挣钱过日子是其工作的主要目的,23%的青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11%的是为社会做贡献而工作。在对农村青年有无创业打算的调查中,有41%的青年经常有创业的打算,也在摸索当中,28%的青年有创业的想法,但还没有反映在行动中,23%的青年偶尔有创业的想法,8%的青年没有创业想法。这说明我乡农村青年创业的积极性较高,但普遍显得很迷茫,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多大期望,农村青年迫切需要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扶持。
3、政治参与状况
调查表明,对“基层干部和爱国宗教人士哪个威信更高”这个问题时,选择基层干部的比例略高于爱国宗教人士,但是在维吾尔族以及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青年中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爱国宗教人士。而对于“是否认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100%的人选择了认同。由此可见,农村青年具有较强的集体认同感,但是少数民族群体中基层干部的威信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是否经常关注国家及地方的时政新闻,主要关注哪些内容”这一问题,很多少数民族青年朋友选择了很少关注,汇总之后发现农村青年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改革。调查显示,农村青年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但少数民族同胞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
4、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
在调查中发现,有40%的农村青年表示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无条件地尽自己的义务,有50%的青年则要看情况为新农村建设尽义务,有10%的青年表示给钱才干。43%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会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搞“形象工程”,21%的人担心会加重农民的负担,15%的人认为不是实事求是,会搞一刀切,13%的人担心只是刮一阵风。农村青年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度高,但参与度不高,担心效果不明显。
5、对团的基本态度
调查显示,团的活动与青年需求脱节,动员力和凝聚力下降。近60%的农村青年表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老套、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农村青年盼望的科技培训、外出务工等项目因经费和团干部素质问题不能普遍开展。调查结果表明,团员意识淡漠,难以管理。农村团员青年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崇尚务实,追求个人成功、致富的意识增强,组织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同时由于多种思潮冲击,信仰多元化现象明显,难以教育管理。
二、当前影响农村青年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影响农村青年发展的基础条件
1、农村基础教育薄弱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师资水平不高、管理力量薄弱,办学模式单一,教育条件落后等问题,特别是农村学校在施教的过程中普遍只重视文化知识的教授,没有在学生的基础教育与学生的从业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建立起联系,没有在学生的短期需要和长远需要之间、地方需要和社会普遍需要之间建立起平衡,从而使走向社会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青年素质的提高及个人发展。
3、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
当代青年所处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生存环境,形形色色的思潮冲击着农村,一些不良风气和不健康思想,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思想对青年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工作方式和评价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少年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强,无法发挥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教育效能。
4、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难度加大
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薄弱,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主要表现为团的吸引力下降,农村大量青年外出务工,团的工作很难找到工作对象。在农村出现的各种“两新”组织中,团建工作相对滞后,甚至存在空白地带,未能有效地覆盖青年。农村团干部基本上是兼职从事团的工作,年龄普遍偏大,并带有义务性质,工作热情不高,再加上经费严重不足、活动场地缺乏,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开展非常困难。
5、农村青年文化建设滞后
目前农村青年文化状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农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文化生活单调是农村青年文化生活现状的显著特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缺乏,面向青年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很少,农村青年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农村民间文化缺少青年传承,农村普法教育力度不够,从而使求神拜佛、卜卦算命、赌博等封建迷信活动和不良习气有所抬头。
(二)影响农村青年发展机会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综合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青年的就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产业单一,人均水平低。农民增收的难度依然很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选择了离开土地进城务工。
2、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难度大
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农村青年中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突出。受就业观念、教育培训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初、高中毕业的“两后生”,缺少职业技能,职业定位“高不成、低不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促进农村青年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和基础责任,应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要通过政府行为调整教育政策,追求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青年务工需要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增强农村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及有关团体的支持和配合。要以农村青年的理想教育、现代文明意识教育为重点,针对青少年群体各成长阶段的特点,进行分层教育,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内容和方法,努力做到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重视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改变过去思想教育就是说教、读报纸的教育方式,以影响大局和青年关切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把思想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融入到青年群体性活动当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实实在在地进入到青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
(三)加强农村共青团工作
进一步履行好团的基本职能,发挥好组织、引导、服务、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作用,是加强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要求,针对薄弱环节,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聚焦点,大力整合和配置资源,选树农村带头致富青年典型,打造重点工作项目和活动品牌,关心和扶持农村特殊和困难青年群体,整体化推进农村团的工作。加强农村团建,一方面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创新团建模式,努力实现对农村团员跨区域、跨行业多重覆盖,另一方面要建立流动团员管理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青年动态管理的新格局。
(四)大力加强农村青年文化建设
文化对于农村青年,最重要的作用是青年主体意识的启蒙。文化可以启迪青年人的理想,拓宽青年人的视野,增长青年人的才干。农村青年文化建设要以服务农村青年成长成才、就业创业为主线,创新载体、加大投入、重在建设、引导参与、寓教于乐,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村青年,充分发挥青年在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大力加强农村青少年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文化活动,推动农村青年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五)引导农村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青年的社会化要通过他们在社会参与实践中来实现和推进。要不断增强农村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识,积极引导农村青年科学规范、合理有序、务实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党团组织覆盖拓宽参与途径,通过加强指导、规范管理,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青年社团组织,通过培训和劳务基地建设,为青年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通过法律手段和合理渠道,维护青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要热情鼓励农村青年参与青年志愿者行动,使他们在奉献中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