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被执行人财产申报责任制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浅析被执行人财产申报责任制
余婕
【摘要】
执行难是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财产申报制度,在执行程序中,在法院查证工作开展之前,强制被执行人向法院如实申报财产,这是人民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这一主题作出执行改革的重要举措。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确概括,也是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过程中一贯遵循的既定方针。“有法可依”,是说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它能囊括现实社会中的绝大多数问题,能明确规定对诸多社会问题的调整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实际运用它来调整社会关系。但是,有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只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条件,并不是最终目标。法律必须被遵守,必须被执行,违法者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才是构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最终目标,也就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执行程序作为法律适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确保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以履行的保障环节。百姓之所以信任法院,愿意将彼此之间的纠纷交由法院来解决,是因为他们相信法律是公正的,相信法院最终能够帮他们讨回公道。但是,如果他们辛辛苦苦等来的却只是一张无法“承兑”,甚至永远都无法执行的、布满白纸黑字的判决书,老百姓又会作何感想呢?
一、我国执行现状的原因分析
如果说审判工作是判断是非的过程,那么执行工作就是使这种是非判断得以实现的过程。因此,执行工作进行的顺利与否关系到的不仅是生效法律文书能否得以实现,现行法律能否得以贯彻,更关系到司法的公正和权威。目前,法院普遍存在的执行难的现状已经影响了人们对法律权威的信任以及通过法律寻求救济的信心。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拒绝执行的人处罚较轻。
被执行人在执行过程中,逃避、抗拒执行的后果,多数是司法拘留十五日。而拘留之后,如果被执行人仍拒绝偿还债务,整个案件将被以终结本次程序结案。对于许多被执行人来说,两害相权择其轻,十五日的司法拘留换来的是债务的长期不用偿还,故而,有些被执行人甚至“主动”要求被拘留。这种状况下,司法拘留非但没有起到惩戒作用,反而使被执行人从中获得了“利益”。从这种意义上说,对拒绝执行的人处罚较轻,是造成执行难现状的原因之一。
2、被执行人能从不主动履行中获得利益
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为了结案,时常对申请人做工作,建议其放弃部分权利主张,以保证被执行人能有足够的能力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判定的义务。这尽管是一个不上台面的方法,但的确是一个效果良好的执行方法。案件虽然就此结案,而且是作为和解方式结案的,然而,看似皆大欢喜的表象背后却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即不主动履行生效判决,由被告人转化成为被执行人,可以减少债务的给付义务。也就是说,主动履行义务的被告人,不但需要全额给付债务,而且没有任何好处;而赖债不还的被告人,一旦成了被执行人,不但没有什么损失,相反还能从这种赖债行为中获得收益。这样的结果,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是鼓励成百上千的被告人不履行债务,而等待着成为被执行人,等待着申请人放弃部分权益。
当诚实守信没有获得鼓励,而长期赖债不但没有明显的利益损失,反而会有“意外收获”的情况出现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同法院的执行人员对抗,执行人员就会更加束手束脚,执行就会一天难于一天。从这种意义上说,被执行人能从不主动履行中获得利益,是造成执行难现状的原因之二。
3、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不明
如果说对拒绝执行人的处罚较轻只是少数被执行人的投机心理造成的执行难,被执行人能从不主动履行中获得利益只是少数承办法官的取巧行为造成的执行难,那么,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不明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失造成的执行难。因为没有谁比被执行人本人更清楚自己的财产状况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8条第一款规定:被执行人必须如实向人民法院报告其财产状况。但是,由于没有处罚措施,在司法实践中,财产申报制度一度变成被执行人对抗法院执行的手段,被执行人往往仅申报些法院或申请人掌握的财产,哪怕法院最终查实其隐瞒财产,被执行人也没有损失。从这种意义上说,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不明,是造成执行难现状的原因之三。
综上所述,造成执行难的诸多原因中,无论是对拒绝执行人的处罚程度较轻还是被执行人能从不主动履行中获得利益,抑或是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不明,其问题的根源都是制度不够完善,被执行人在对抗执行的过程中,利益损失太小。因此,要解决执行难,必需完善立法,同时加大被执行人的利益损失。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财产申报制度,且规定了不依法申报的惩罚措施。不但极大解决了被执行人接到执行通知后转移财产的问题,同时也是对被执行人的执行威慑机制的完善。
二、财产申报制度
(一)财产申报制度概述
所谓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是指被执行人在不能全部或部分履行财产给付义务时,必须按人民法院的通知要求全面、真实地申报自己的财产状况,以证明自己没有或暂时没有履行能力,否则应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制度。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中,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
罚款、拘留。”这是一条新增加的法律规定,由此确立了一项十分重要的执行制度,即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
(二)确立财产申报制度的必要性
查明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是整个民事执行程序最重要的环节,法院如果不能有效地掌握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执行工作就会因为缺失可供执行的财产而无从着手或者不能正确进行。查明财产的手段主要包括法院依职权调查、申请人举证、被执行人申报等。其中,被执行人自行申报应为最有效的途径,因为,没有谁能比被执行人更了解自己的财产状况了。
倘若在法律上直接规定被执行人全面如实申报财产状况的强制性义务,那么,对被执行人财产状况实现掌控便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倘若同时针对不全面如实申报财产状况的行为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那么,基于法律的规范和惩戒功能,就可以较完全地实现对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有效掌控。这就为执行工作全面、正确地进行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为确定执行的范围提供了依据。因此,确立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是完全必要的,这是解决因被执行人财产状况不明而导致的执行难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我院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实施的现状
实践中,被执行人拒不申报其财产状况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申报通知置之不理,拒不说明财产状况;二是隐瞒申报,只申报债务和一些不能用于执行的财产,对可供执行的财产则不作申报;三是虚假申报,通过虚假陈述虚构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假象。因此,为了能充分发挥财产申报制度的作用,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执行庭对财产申报书的格式、内容、发放时机做了充分论证。我们认为,发放财产申报表的最佳时间是和被执行人第一次谈话并发出执行通知后,此时要求被执行人申报财产,作为法院查证和采取强制措施的前置程序,至少有三方面作用:首先,提高了人民法院执行效率,减少了对被执行人财产的盲目调查。其次,能够给被执行人造成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促使其尽快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最后,为处罚拒绝执行行为,乃至追究责任人刑事责任提供证据保证。在送达财产申报表后,承办人
会要求当事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同时,向被执行人说明财产申报的严肃性,强调不如实申报的法律后果并做好笔录,一旦其转移财产的时间在其签字日期之后,则送达回证将成为进行处罚的有力证据。
目前,财产申报责任书已经在我院执行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执行人员通过该手段掌握被执行人财产情况的能力大大增强,执行案件的结案率也因此大大提升。
三、对构建我国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建议
(一)外国的立法例简述
执行难的问题不仅在我国,在其他国家的执行过程中也都出现过。各国针对这个问题,纷纷进行了相关立法。以下,笔者仅简述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立法例,以期通过对国外立法例的分析,提出改善我国执行难现状的措施。
1998年,英国出台了新《民事诉讼规则》。按照新规则的规定,债权人为了实现其债权可以向法院申请要求债务人提供相关信息的“出庭裁定”(order to attend court),法庭依债权人的申请作出裁定后,由法院或债权人将裁定送达给债务人,债务人必须按出庭裁定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出席询问程序、提交裁定中要求其出示的文件并在宣誓后回答法庭的问题。如果债务人没有按期出庭、在询问过程中拒绝宣誓做答或者有其他不遵守出庭裁定规定的行为,作出裁定的法院将向高等法院法官或巡回法官报告,高等法院法官或巡回法官可能对债务人签发拘留令。在签发拘留令的同时,法官还会给债务人一个改过的机会,也即如果他能按照拘留令确定的时间出庭并遵守原来出庭裁定和拘留令的所有要求,那么该拘留令就会缓期执行。数据表明,英国每年签发的大约1万份与执行有关的拘留令中,有99%的债务人选择了与法院合作、遵守法院裁定,只有极少数的债务人最终进了监狱。
我国的近邻韩国同样设有与英国的“出庭裁定”相类似的制度。在韩国,这种制度称为“债务人照会制度”。依据该制度法院可以传唤债务人到庭询问其财产状况,也可以通知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向法院说明自己的财产情况。如果债务人拒绝向法院提供其财产情况或无正当理由不按期提供其财产情况,属于妨
害执行的行为,法院可以对该债务人采取强制措施,包括拘留和罚款,拘留期限为20日。在拘留期间,债务人能主动提供其财产情况的,可提前解除拘留。如果债务人向法院提供了虚假的财产情况,则属于刑事犯罪行为,由检察机关提起刑事诉讼,对该债务人可处以3年以下的刑事处罚。债务人照会制度随着韩国民事强制执行法于2002年7月1日的颁布而施行,尽管这一制度实施的时间不长,但对于法院及时地掌握债务人的财产情况并顺利地实现债权非常有效。
从以上两国的立法例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法系不同、各国制度称谓方面存在差异,但均从法律层面设定了被执行人财产申报义务。许多国家的经验充分表明,细化财产申报制度并对违反申报义务者给予严厉的制裁,是确保财产申报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
(二)构建我国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设想
1、实行多次申报制度
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被执行人的财产申报也不应当只局限于一次。而申报的周期应当由执行人员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被执行人财产账户的活跃情况予以确定。做到既能约束当事人同时又不失可行性,确保被执行人多次申报财产制度的妥当实施。
2、细化规定违反财产申报义务的法律责任
应针对违反财产申报义务的不同情形,分别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而不宜只制定原则性措施。同时,应当加强发挥刑事法律对民事执行的保障作用。现行刑法对民事执行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刑法》第313条规定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方面追究刑事责任。但这是不够的。被执行人在民事执行过程中,瞒报、假报财产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足以危害司法的权威性,也应该追究刑事责任。
3、适当使用推定原则
我国《合同法》第45条规定:恶意阻止条件的成就,视为条件已成就。同样的,这种推定原则也可以考虑适用到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如果拒绝申报财产,执行人员可视具体情况,推定为其有履行能力。
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对于民事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大的价值。要充分发挥这项制度的实践作用,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一步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执行人员也应当重视这项制度的运用,尤其对于那些因客观原因难以结案的案件,应当注意适用执行财产申报制度化解矛盾、缓和冲突、减轻法院的负担。
第二篇: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构建
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构建
“执行难” 是困惑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的一个重大问题,构建并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是破解“执行难”问题的重要出口。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是指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应当向法院申报当前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起一前的财产情况,否则将受到拘留或罚款等处罚的一种制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和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
一、尽快制定被执行人申报财产制度的相关细则规定是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前提
立法的不完善是一个制度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的首要原因,只有从立法上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才能要求人们更好地去遵循,也才能在较大程度上杜绝钻法律空子的现象。
第一,应当明确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的具体内容。
明确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的具体内容不仅便于被执行人申报自己的财产,而且便于法院的审查。
第二,明确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的期限。
被执行人还应当随时申报在执行过程中的财产变动情况,以防被执行人在初次财产申报以后转移财产、隐瞒财产。被执行人在此期间转移财产的行为将成为追究被执行人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
第三,强化被执行人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的责任,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
司法实践中被执行人拒绝申报、虚假申报、隐瞒申报财产状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法律对不申报者的处罚较小,以及执行法院在实际操作中对拘留、罚款等处罚性措施运用得较少,故而对被执行人的威慑力不大。因此应当强化对被执行人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的责任,拒不申报、虚假申报和隐瞒申报者应当严格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制定统一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通知格式文本,在通知上明确不履行该义务将导致的法律后果,做好释明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制定统一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通知书的格式文本,并且在通知书上应当明确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将导致的法律后果。执行法官应当在发出执行通知后被执行人未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务时,向被执行人送达财产申报通知书,同时执行法官应当向被执行人做好释明工作。
二、实行听证程序,双方当事人对质是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关键
被执行人申报财产后,执行法官应当首先进行审查,对被执行人申报的财产状况先做初步审查;然后召集双方当事人听证,申请人对被执行人申报的某项财产状况表示质疑并提供相关证据予以证明的,执行法官应责令被执行人予以说明并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被执行人无法证明的,执行法官可将此作为被执行人虚假申报、隐瞒申报财产的证据,对被执行人予以处罚。
三、构建社会诚信系统,促成诚信守法、有法必依的良好法治环境
首先,通过媒体曝光使“老赖”无处遁形,媒体公开老赖”名单,将此与银行信贷系统、出境检验等挂钩。其次,强化相关组织和个人积极协助法院调查、法院执行的义务。
对被执行人合法权益保障
司法救济区别于私力救济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司法救济具有国家强制执行的效力,然而目前由于诚信体系的缺失以及司法权威的不足,越来越多的法律生效文书得不到执行,执行难已经成为困扰司法机关的一大难题。而究其本源就是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为解决这一问题,全国各地法院陆续推出了一些新的执行方法,例如债务人名录、网上执行、审计执行等。申请执行人是法院判决认可的债券人,为了保持司法的权威,法院一直致力于保障申请执行人的权利,却忽视了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保障被执行人合法权益原则是执行程序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被执行人的合法群益。
一、区分恶意被执行人和善意被执行人
恶意被执行人是指客观上除了维持自身及家人的生活必需外,有能力履行法院生效法律文书,但主观上有意拖欠债的被执行人。善意被执行人是指虽然主观上有还款意愿但因客观上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债务的被执行人。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二条、第二百二十三条分别规定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须费用和生活必需品,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体现了“生存权高于债权,生存权是最大的人权”的思想
二、保障被执行人的实体权利
为了保障被执行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不会应为执行程序而使基本生活无法维持,应该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不得执行的财产。主要包括:维持当事人生存所必需的财产;维护社会政策目的而闲置或禁止执行的财产(包括退休金,因人身伤害或死亡而支付给受害人或家属的抚恤金、伤残补偿金,未公开的著作或发明创造等等)
在执行程序中除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须费用和生活必需品,还应当注重对被执行人及其家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保护。由于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申请执行人和群众的举报制度和网络电视等媒体在执行程序的应用使被执行人及其家人的隐私权和名誉群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影响了被执行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因此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隐私权和名誉权。
二、对被执行人程序性权利的保护
在执行程序中可能会出现执行错误或者执行不当等情况对被执行人的财产和人身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了保障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完善救济制度,在执行程序上赋予被执行人对执行提出异议的权利和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执行错误和执行不当侵害而提起诉讼和提出赔偿的权利。
评监禁刑罪犯享有与配偶同居权、生育权
有人认为刑罚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使其承担危害社会的不利后果,受到应有的制裁,所以
其不应该享有和正常人一样的与配偶同居和生育的权利。若赋予气和正常人一样的权利,那么刑罚就是去了其真正的目的和意义。但我认为惩罚犯罪只是刑罚的目的之一,刑罚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罪犯改过自新从新做人。且监禁刑的内在含义和目的是限制罪犯的人身权利和剥夺其应享有的政治权利,并不包括剥夺其结婚生育等其作为人应享有的人身权利。因此为了使罪犯积极改造回归社会,罪犯应该享有结婚和生育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49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因此,结婚权是公民的宪法性权利,不因罪犯被监禁而丧失。且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
一、达到法定婚龄;
二、无医学上认为不得结婚之疾病;
三、非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四、无重婚事由。并没有规定罪犯不能结婚,根据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结婚和生育权是罪犯享有的宪法性权利,不因受到刑罚而被剥夺。
与配偶同居、生育是罪犯应享有的宪法性权利和法定权利,但是由于其特殊身份,其结婚和生育的权利如何的到保障和实施呢?对于不同的罪犯能否都应当给予其结婚生子的权利?对于女罪犯与配偶同居后怀孕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是使罪犯享有结婚和生育权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婚姻法规定邻结婚证必须由当事人到婚姻登记处办理,罪犯由于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无法行使该项权利,且国家并没有义务给罪犯结婚创造条件。不过我们可以把其享有结婚和生育作为其积极改造的激励手段,有条件的选拔一些罪犯,使其享有与配偶同居和生育的权利。我认为我们可以从罪犯的犯罪性质、改造表现和需求程度来选拨一些犯罪危害性小、改造表现良好和有实际需求的罪犯,使其享有与配偶同居和生育的权利,这不仅会促使罪犯积极向上而且会激励其他罪犯积极改造。对于女罪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如果罪犯是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暂予监外执行。因此为了防止罪犯利用此条规定规避法律,我们可以要求女罪犯签订有关协议以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我认为与配偶同居和生育权是公民的宪法性和法定的权利,不应其受到监禁而被剥夺。但是由于罪犯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和其特殊身份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起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样享有这些权利,其结婚和生育的权利毫无疑问的会受到限制。虽然国家没有义务来保障其结婚和生育的权利,但是我们可以把给予罪犯与配偶同居和生育的权利作为一项促使保持良好心态和稳定情绪激励其积极改正的一种手段,有条件的保障罪犯的结婚和生育权。
第三篇:论我国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构建
当前,民事案件执行难依然困扰着法院,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法院在许多案件中难以真正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对被执行人财产的查明虽不能直接产生判决或裁定得以执行的结果,但它却是执行工作实践中的首要环节。只有全面掌握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法院才能及时区分“不能偿还”与“不愿偿还”的债务人,从而针对不同的债务人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债务人财产的查明主要有法院调查、申请执行人举证及被执行人申报三种途径,然而长期的实践表明前两种方式的运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因为没有人比债务人更清楚其自身的财务状况”[1],因此设立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必将成为我国执行改革下一步的目标[2].所谓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是指被执行人在不能全部或部分履行财产给付义务时,必须按人民法院的通知要求全面真实地申报自己的财产状况,以证明自己没有或暂时没有履行能力,否则应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制度。本文试从被执行人财产申报的现状、国外相关制度的立法经验及具体构建我国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等方面作一探讨。
一、我国被执行人财产申报的现状及分析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三编是关于强制执行制度的规定,仅30个条文,涵盖了执??行程序的一般规定、执行的申请和移送、??执行措施、执行的中止与终结等方面的内容。由于1991年制定??该法时我国依然处于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的大背景下,当时各种民事、经济、行政等纠纷主要靠行政手段来解决,因而职权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执行制度中既没有明确申请执行人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或线索的责任,也没有确立债务人的财产申报义务,只是规定了人民法院有权采取查封、扣押、拍卖等几种执行措施。然而自1992年起市场经济地位在我国逐步确立,经济主体的活动空间迅猛扩展,但由于我国在市场经济初创阶段尚未建立起社会信用机制、社会主体的财产缺乏透明度、社会经济管理能力不强等因素,再加上部分被执行人恶意藏匿、转移财产,人民法院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仅靠自身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欲查清日益增多的执行案件中所有债务人的财产状况,实在是力不从心。随着法院因查找不到债务人的财产而无法执行的案件日积月累,再加上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方面的共同作用,“执行难”逐渐浮出水面并演化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有学者分析后认为,“谈到执行难原因时,人们往往很强调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行政干预等。但实际上被执行人方面千方百计转移财产、逃避执行给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带来的阻力和难度,从案件总体数目上看,可能远远大于上述的外部因素干扰”[3]:“我国的‘执行难’问题主要是因为无法收集到债务人的财务信息造成的”[4].亦有学者进而指出,与《民事诉讼法》的孕育、分娩、成长伴生的苦楚就是民事执行难,但执行的无力并非执行机关的过错,而是“制度性无奈”[5].直至1998年7月,最高法院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司法实践中才第一次明确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的义务。该解释第28条第1款规定:“申请执行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其所了解的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或线索。被执行人必须如实向人民法院报告其财产状况”。第30条规定“被执行人拒绝按人民法院的要求提供其有关财产状况的证据材料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的规定进行搜查”。上述规定虽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进步,但囿于司法解释本身的权限,该规定存在以下缺陷:(1)未明确被执行人承担财产申报义务的条件。被执行人在什么情况下应向法院申报其财产状况,是在法院发出执行通知书后还是在执行通知指定的履行期满后?如果通过申请人提供或法院依职权调查查明的可执行财产已达到执行标的数额,被执行人要不要继续申报?(2)申报内容、申报程序不明确。仅笼统规定被执行人必须报告财产状况,至于如何报告,报告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则均未加以规定。如果被执行人仅作概括性报告,或不作全面的报告,则将来一旦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将无法逐项对照。[6](3)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被执行人拒不申报的,虽规定可以进行搜查,但由于不知道被执行人的财产究竟在哪里,因此这种搜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依据现行民事诉讼法,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的,法院可以随时搜查,无需等到被执行人拒不申报之后。被执行人没有全面报告自己的财产状况或作虚假报告的,应如何处罚规定中没有提及,所以对被执行人来说拒不申报或不如实申报可能会全部或部分地逃避应承担的义务,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被查出财产后被依法执行,这也只是承担了理应承担的义务,对被执行人来说何乐而不为?笔者在基层法院分管执行工作,从上述规定颁布以来本院通过被执行自己申报财产(特别是申报可供执行的财产)从而执结案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二、国外有关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立法经验介绍
基于市场经济的共同性、权利保护的共同性,各国的民事执行制度也确有一些共同规律可循。要在我国建立起完善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就需要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少走弯路。
世界上多数法治国家实际都规定了被执行人负有财产申报义务。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代宣誓保证制度,其基本的运作程序为:如果执行机关扣押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债权人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向执行法院提出代宣誓的保证,债务人本人有义务到执行法院作出代宣誓的保证。代宣誓的内容是提出债务人财产目录以及一定时期(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时间要求,通常是1年或2年)内其财产的处分情况,而且要将其保证作成笔录,“保证他已经按自己的良心和良知作出对他要求的正确而完全的报告”,如果隐瞒或欺骗将受到法律制裁。德国每年大约举行300万次代宣誓保证,其中一半左右的债务人会主动到指定地点作代宣誓保证。如果债务人拒绝作出代宣誓保证,执行法院可对其拘留,拘留期间最长可达6个月。拘留决定签发后执行法院一般会交给债权人,债权人往往会先持该命令威胁债务人,绝大部分债务人见到拘留令后,都会主动到指定地点作代宣誓保证,最终只有约0.5的债务人被实际拘留。因此拘留措施具有非常巨大的威慑作用,能有效地保证债务人到指定地点报告自己的财产状况。代宣誓保证制度在德国的执行实务中运用非常广泛,效果也比较好。[7]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规定债权人可以迫使债务人披露与强制执行有关的资料,债务人有义务接受对方律师的盘问,若做虚假宣誓将被按照藐视法庭处理。加州民事诉讼法典则规定“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令状,要求债务人在令状规定的时间、地点到法院,或在法院指定的仲裁人面前,提供有助于强制执行的信息”。令状上载明:“如果你没有按照令状指定的时间、地点到场,你将被拘捕,并按照藐视法庭予以处罚,法庭还会命令你支付债权人为进行此程序而支付的合理的律师费用”。纽约州民事诉讼规则也大致相同,相关条文有第5223条(披露义务)、第5224条(有义务接受盘问)、第5251条(虚假宣誓的后果)等。[8]
1994年,英国启动了组织细致而又意义深远的民事司法制度改革,并于1998年出台了新《民事诉讼规则》。按照新规则的规定,债权人为了实现其债权可以向法院申请要求债务人提供相关信息的“出庭裁定”(order toattendcourt),法庭依债权人的申请作出裁定后,由法院或债权人将裁定送达给债务人,债务人必须按出庭裁定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出席询问程序、提交裁定中要求其出示的文件并在宣誓后回答法庭的问题。询问程序原则上由法院官员主持,但法官也可以依职权或依债权人的申请主持审问程序。如果债务人没有按期出庭或者在询问过程中拒绝宣誓做答或者有其他不遵守出庭裁定规定的行为,作出裁定的法院将向高等法院法官或巡回法官报告,高等法院法官或巡回法官可能对债务人签发拘留令。在签发拘留令的同时,法官还会给债务人一个改过的机会,也即如果他能按照拘留令确定的时间出庭并遵守原来出庭裁定和拘留令的所有要求,那么该拘留令就会缓期执行。数据表明,英国每年签发的大约1万份与执行有关的拘留令中,有99的债务人选择了与法院合作、遵守法院裁定,只有极少数的债务人最终进了监狱。[9]
我国近邻韩国设有债务人照会制度,依据该制度法院可以传唤债务人到庭询问其财产状况,也可以通知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向法院说明自己的财产情况。如果债务人拒绝向法院提供其财产情况或无正当理由不按期提供其财产情况,属妨害执行行为,法院可以对该债务人采取强制措施,包括拘留和罚款,拘留期限为20日。在拘留期间,债务人能主动提供其财产情况的,可提前解除拘留。如果债务人向法院提供了虚假的财产情况,则属于刑事犯罪行为,由检察机关提起刑事诉讼,对该债务人可予3年以下的刑事处罚。债务人照会制度随着韩国民事强制执行法于2002年7月1日的颁布而施行,尽管这一制度实施的时间不长,但对于法院及时地掌握债务人的财产情况并顺利地实现债权非常有效。日本目前正在进行民事强制执行法的修改工作,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提高对不动产执行的速度;二是设立债务开示制度。现在日本在执行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债权人不知道债务人的财产所在地,改革的设想是,为了保障债权人的权利得以实现,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命令债务人到执行法官面前讲明财产状况,如果债务人作了虚假陈述,即可对其进行制裁,这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具体处以什么样的制裁还未达成一致。[10]
从以上立法例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各国在制度称谓及立法技巧等方面存在些微的不同,但均从法律层面设定了被执行人财产申报义务。许多国家的经验充分表明,对违反申报义务者给予严厉的制裁,是确保财产申报制度有效运行的关健。
三、构建我国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设想
我国现行“执行制度存在的最大障碍,就是债务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者有财产抗拒执行”[11].执行案件大多属于金钱或物的交付执行,某些行为请求权的执行案件,最终也可归结为对财产的执行。债务人究竟属无财产可供执行还是有财产抗拒执行,显然不能单凭被执行人的简单声明加以认定,也不能仅仅因为未发现可供执行的财产便作出判断。被执行人若没有按期履行而又不希望被采取强制措施,就必须证明自己确实没有或暂时没有履行能力,证明自己不具有拒不履行的主观恶意。这种证明无非是通过全面申报自己的财产状况来进行,因而设立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并没有加重债务人的负担。通常而言,执行债务人大都不会心甘情愿地申报其财产状况,因此,通过何种制度设计确保债务人履行财产申报义务,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笔者就构建我国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作以下一些设想:
1、立法安排。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实施不仅仅局限于法院内部,它涉及当事人程序和实体方面的权益,并可能会对被执行人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根据《立法法》第8条的规定,应当由民事诉讼法或今后拟制定的民事强制执行法作出明确而又权威的规定。
2、申报的程序及期限。执行程序开始后,执行员首先应根据其所掌握的以及申请执行人提供的被执行人财产线索进行强制执行,在必要的执行措施用尽后,如果仍不能实现全部债权或根本不能发现可执行财产,则由执行员向被执行人发出财产申报通知书,限其在7日内如实填报全部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在申报的期限内自动履行义务或者与申请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经人民法院确认,可以不作财产申报。
3、申报义务的主体。被执行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财产申报义务人;被执行人是私营个体或合伙经营组织的,其业主、合伙人是申报义务人,所申报的财产不足以清偿本案债务的,申报义务人必须同时申报其个人家庭财产;被执行人是自然人的,该自然人是申报义务人。
4、财产申报的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1)、流动资产(银行存款、现金、有价证券等);(2)、固定资产(土地、房屋、车辆、船舶、机器设备)以及各种物资、产品、原材料;(3)、债权、债务、投资和收益;(4)、可以进行评估的无形资产;(5)、业主、合伙人、自然人的个人家庭财产;(6)、申报日前1年内的财产变动情况;(7)、其它财产情况。被执行人认为所申报的财产情况属于商业秘密,也应当如实填报,但可以请求执行法院为其保密。
5、申报的要求(证明程序)。法院在收到被执行人财产申报资料后应进行审查,及时将副本发送给申请执行人。若法院发现或权利人提出被执行人的申报可能存在虚假情况的,法院应当传唤被执行人到法院接受询问,并通知申请执行人到庭听证;经法庭许可,申请执行人可反驳被执行人明显虚假的陈述。被执行人的财产申报如能在形式上证明其确实没有或暂时没有履行能力,并且申请执行人不能证明其申报虚假,就可认为其达到了申报要求。
6、被执行人的后续申报义务。已向执行法院申报过的财产,被执行人不得挪作他用,确因生产、经营或维护其基本生活需要使用的,必须得到法院批准。被执行人在财产申报之后新获得的财产或收益,应当在财产的所有权转移或实际占有该项财产、收益之日起10日内向执行法院补充申报。
违反财产申报义务的情形通常有以下三种,笔者认为应区别不同情况由被执行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拒绝财产申报。被执行人拒绝财产申报的,属故意抗拒执行,人民法院可直接对被执行人(申报义务主体)制裁,予以拘留并可同时处以罚款。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处罚措施已不足以威慑和约束被执行人,应提高罚款金额和拘留期限,对个人的罚款可提至5000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罚款可提至50万元以下,拘留的期限可提高到三个月以下。如在法院实施处罚前被执行人按通知要求进行了财产申报的,原处罚决定可不再执行;如申报义务主体在被拘留期间进行申报的,法院可提前解除拘留。如拘留期满仍不申报的,则以现行刑法第313条规定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2、作虚假申报。这极可能是被执行人违反财产申报制度最常见的情形。一般说来,被执行人不会公然选择拒不申报而遭到法律的立即制裁,其往往会将法院、申请人已掌握的或者一些价值不大的财产进行申报,而隐匿具有执行价值的财产。为戒绝被执行人作虚假申报以侥幸逃债的恶意,必须给予此种行为严厉制裁。一旦法院发现在被执行人申报前存在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申请人通过自身努力发现了可供执行财产线索,经法院查证属实的,此时便可认定被执行人构成虚假申报。对虚假申报的,应视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一种情形,从而追究被执行人的刑事责任。
3、不作后续申报。暂无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在经济情况改善后取得了新的可供执行财产,如其在取得后10日内未向执行法院申报,而且并非由于不可抗力之阻碍,法院及申请人发现后,执行法院应即对其罚款,并执行新取得的财产。若此后再次出现取得新的可执行财产仍故意不及时申报的,则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执行债务人的地位不同于一般民事活动中的债务人,如实申报财产状况应是执行债务人必须承担的一项义务,事实上,也只有强化执行债务人的这一义务,才能最终保障债权人债权的实现”。[12]诚然,试图以建立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来彻底消除当前“执行难”中的所有问题显然是不够的,但这一制度在目前的架构下确能起到一定的缓解和抑制作用。
注释: [1]李浩主编:《强制执行法》,厦门大学出版2004年版,第406页。
[2]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提出“要在全国法院建立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和审计执行制度”,参见《法院建设 重在基层》,载《学习时报》2004年第243期1版。
[3]黄金龙著:《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实用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4]前引[1],李浩书,第410页。
[5]参见章武生、张卫平等著:《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67页。
[6]参见赵钢、严仁群:《略论被执行人的财产释明义务及其法律责任》,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2期。
[7]参见李国光主编:《民事诉讼程序改革报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353页。
[8]参见前引[1]李浩书,第750页。
[9]参见上引书第378-410页。
[10]参见谭秋桂、乔欣等《日韩两国民事执行立法与实践考察报告》。
[11]前引5章武生、张卫平书,第655页。
[12]前引[7]李国光书第351页。
黄成刚
第四篇:财产证明格式及翻译相关问题汇总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财产证明格式及翻译相关问题汇总
□◆办理签证的财产证明要求是多少?
要有存款证明原件,且存款金额在3万元以上。
1)如夫妻同行,户口不在一起,需分别提供独自得存款证明;如果不能分别提供,存款证明最少为6万以上;
2)存款证明页需为银行标准格式:有正确地英文译写,不能手写;
3)存款证明的有效期需冻结到团队回国之后2个月(含2个月);
4)存款证明原件将递交使馆,使馆不退原件,到期自动解冻。
□◆财产证明的英文版格式
Dec.**, 2011
Dear Admission Officers,By signing this affidavit of support, I promise to be financially responsible for my daughter ** concerning her tuition, fees, living expenses and any other relevant expenses during her graduate studies in your university.I am also enclosing relevant bank letters to prove I have enough amounts on deposit in their institutions.However, I sincerely hope this letter will not exclude her from getting fellowship, teaching assistantship or other financial assistances from the school.Sincerely,xxx
□◆到加拿大留学的财产证明翻译及解释
To: Section for Visa(你的单位地址)
Cannadian Embassy in China Feb.10th, 2009
Dear Sir xxx,Proof is hereby given that xxx is a retired staff from XXX and is allocated an apartment by XXX.His retirement pension per month is 3400 RMB.解释如收信人的姓名已知, 就写到Sir的后面.如果未知, 就只写Sir即可。退休金: retirement pension = pension = retired pay(三词可以互换)Proof is hereby given: 特此证明(按英文的习惯,要写在正文前)寄信人的地址及时间写在右上角你的<本台>的意思比较模糊,就写出证明的单位的名字即可。
如: Shanghai Broadcasting Station 上海广播电台
Shanghai Television Station 上海电视台
□◆财产证明与经济担保书问题汇总
Q:国际学生财力担保注意事项:
A:财力担保对于发放I-20表格是必须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学校研究生的录取审核并不是必须的,因此根据自身情况可以不连同申请表同时提供该表格。
该表格需要申请者、担保人各自的签名。
表格上会要求银行的官方签字盖章,但由于中美银行制度的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提供盖章的银行存款原件即可,不需银行官方在表格上再签字盖章。
如要求公证,大多数情况有官方的银行存款证明可忽略该步骤,不过部分学校强制要求,需要做一个公证(公证内容根据学校要求可能会有不同,例如存款公证、担保人公证、担保人与申请者关系公证等)。
Q:存款证明开多少钱?
A:能够cover第一年的全费用即可。如果非全奖不去的话可以填0。
Q:开存款证明需要冻结多长时间?
A:一般冻结3个月。
Q:我需要开收入证明或者房产抵押之类的除了存款证明以外的财产证明吗?
A:不需要,存款证明就行了。
Q:艺术专业,学费比较高,这是一个3年的项目,但第3年可以提前完成。那我是否可以提供2年的财产证明?
A:如果你的家庭可以承担你3年所有的学费,当然更好。如果你提供2年的财产证明,我想也是可以的。因为就你的情况而言,第3年是可选择性的,也能找到其他解决费用的方式。
Q:请问能够说明 我有足够资金去就读 的证明都有哪些?
2.为了说明 存款里的钱 都是自己家里的,是不是父母都得给出合理的收入证明材料?有些收入是无法证明的(例如科研津贴),怎么办?要不要把这些收入说出来?(如果不说,怕这些收入显得不够;但是说了,又怕VO要证明材料)
A:1有历史存期的存折存单
2银行存款冻结证明
3经济资助人的工作收入证明.科研津贴写在收入证明里,比如,XXX,自XXXX年在我单位担任XXX(职务),其年收入为XXX,其中包括,奖金,科研津贴,福利等.Q:如果没有申请到奖学金 光保证金需要存多少 存期多长时间
2、如果申请到半奖 需要多少保证金 存期多长
3、保证金的证明存折是给要申请的学校看的 还是给签证官看的 就是说 如果有存期 是要在写申请的时候就存够时间 还是办签证的时候存期够了就行了(谢谢 这对我很重要)
4、不算保证金 在美国念研究生1年的学费是多少 除了学费一年的生活费是多少(如果过得节俭一点,就够生活就好)
5、如果有半奖的话 可以顶多少费用 半奖是不是1年的学费 还是比那个要多 可以顶多少(比如一年的纯学费 还是2年的纯学费 还是1年的纯学费加1年的生活费 谢谢)
6、如果去了1年打工加上研究生的经费的话 就是能得到的收入之和(不算奖学金)可以顶多少支出(比如可以顶一年的学费 还是一年的生活费 还是2者之和 那样是不是1年以后就不需要家里再支出了)
A:通常来说,美国大学的收费是在3万美元一年左右,生活费用1万美元一年。那么一年要4万美元,你要准备两年一般50万人民币存款,美国使馆要求存期是6个月。
如果是半奖也要准备30万左右,另外,有些学校在申请时要求提供财政担保证明,一般要求25万以上,但最后给签证官看要涵盖你的所有学费和生活费的费用。
美国打工比较难,校外除非你有工卡才可以打工。校内的工作一般以奖学金(TA或RA)的方式给你。Q:银行开具的证明可以直接拿给美国使馆吗
A:可以,如果是中英文的银行正式文本。不然要公证,增加翻译部分。
美国不需要公正材料的。除非你的材料有点问题。比如你的户口上只有你和你父亲。你母亲的户口不在上面。这个情况你是需要开具一个公正件来证明你们的母女关系的。
Q:留学美国申请学校寄送材料时还要资金证明吗?
A:很少有学校在申请之初就要求给资金证明的。一般在收到Admission后学校才会要求你寄一份资金证明,在收到财产证明之后学校才会发放I20等表格。学校要求资金证明其实还是供签证使用的,来保证你在美国有一个合理的身份。如果不想讲大量资金冻结,最好是在收到AD之后开据两到三个月的资金证明,以保证签证的过程中(如果不被check就只要签证当天)存款证明不过期即可。
Q:美国留学,开具资金证明时,需不需要冻结?
A:需要冻结。通常来说存35-50万就够了,然后冻结时间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美国教授看你的资料的那个日子,大概在一二月吧,这个时候你的存款证明上的有效期必须满足,也就是说你的存款证明冻结时间至少在二月内,至于从几月开始冻结,这就要看你什么时候需要这个证明了,一般是10-11月。
Q:我同时申请了好几所美国学校,到底需要多少份存款证明?
A:每一所学校都需要一份存款证明的原件,而且必须是银行盖章的。不同的银行,可以开的份数是不一样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所有地的银行进行咨询。
第五篇:满城县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法规名称】满城县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颁布单位】保定市满城县人民政府
【颁布文号】
【颁布时间】2010-02-05
【实施时间】2010-01-01
【正 文】
满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满城县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
《满城县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根据县政府主要领导意见,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二0一0年二月五日
满城县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明确和落实消防安全责任,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河北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县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及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 县政府负责全县范围内的消防工作,各乡(镇)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消防工作。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及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分管消防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个体工商户的主要经营管理人是其生产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其生产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负直接责任。
第四条 县政府消防安全工作职责:
(一)领导全县的消防安全工作,建立由主管县长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消防安全委员会;督促各乡(镇)、部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及时研究解决消防安全工作的重大问题;
(二)将消防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消防工作与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
(三)将消防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改善消防装备,结合实际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解决公安消防应急救援装备和队站、设施建设经费;
(四)将消防专业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保证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与其他基础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
(五)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建立合同制消防员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机制;
(六)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城市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并确定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七)对公安局报告的我县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和城乡消防安全布局、公共消防设施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事项,以及公安局报请依法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决定的行政处罚事项,在规定期限内做出处理决定;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工作职责。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办消防安全工作职责:
(一)成立消防工作领导组织,确定专职或者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二)根据县消防专业规划,结合本辖区实际,制定消防规划或者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三)根据本辖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消防工作需要,建立专职消防队或者志愿消防队,参与火灾扑救工作;
(四)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置消防宣传教育专栏和消防安全标志;
(五)指导和帮助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开展群众性消防安全工作;
(六)按规定组织实施防火安全检查,及时制止和纠正随意堆放易燃物品、违反规定用电、影响公共消防设施正常使用及堵塞消防车通道等消防违法行为,必要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七)在发生火灾时及时报警,疏散人员,组织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初期火灾进行扑救,并协助公安消防大队做好火灾扑救、现场保护、火灾调查和善后处置工作。
第六条 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消防安全工作职责:
(一)公安局负责全县范围内消防安全责任制实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发改局负责指导消防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按规定审批消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财政局负责按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消防工作经费;
(四)规划局负责配合公安消防大队依据城乡规划制定消防专业规划并监督实施,对不符合消防专业规划的建设项目不予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建设局负责根据公安消防大队提出的消防设计审核意见和消防验收意见,对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的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分别办理建筑施工许可证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对未经公安消防大队消防设计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对未经公安消防大队消防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六)市政工程公司、供水公司等单位负责做好公共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使之处于完好状态。在按计划修建道路、停水、截断通信线路时,应在新闻媒体发布通告,对增加、拆除或改造公共消防设施时可能影响灭火救援的,应事先通知公安消防大队;
(七)质监局和工商局负责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违法行为;
(八)通信部门负责保障火警专线以及消防队站和供水、供电、供气、医疗急救、市政工程等部门、单位之间调度专线的通信运行安全,保证消防指挥调度的通信畅通;
(九)教育局负责将有关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内容,制定学校消防宣传教育计划,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制定消防安全疏散预案。
各类学校至少确定一名熟悉消防安全知识的教师担任消防安全课教员,并选聘消防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消防辅导员。要结合实际编印学校消防安全读物,每学年开展消防宣传教育不少于4个课时,在开学初、放寒(暑)假前、学生军训期间,对学生普遍开展专题消防安全教育。县城中小学和乡(镇)中学、中心小学设立消防宣传教育教室,配备消防图书、挂图、音像制品等消防宣传资料,公共活动场所设置固定消防宣传牌(栏)不少于2块,悬挂消防宣传挂图不少于1套。每学年至少组织学生开展1次疏散演练、到县消防站参观体验一次,寄宿制学校每半年组织1次疏散演练。通过校园闭路电视、有线广播等形式开展消防安全教育;
(十)司法局、人劳局、安监局负责将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分别纳入普法、培训和安全生产考核的内容;
(十一)广电局、报社等部门负责定期刊播消防公益广告,面向社会义务进行消防知识宣传教育;
(十二)监察局负责对各乡(镇)及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履行消防安全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行政监察;
(十三)电力局、天然气公司、医疗急救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依照消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省、市、县其他有关规定,履行消防安全工作职责。
县政府各部门应当督促本部门、本系统所属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县政府有关部门在办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养老院、福利院、医院、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体育场馆和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相关行政许可事项时,应当一并审查其使用的建筑物、场所是否已经公安消防大队办理消防行政许可手续。对未办理消防行政许可手续的,不予办理相关行政许可事项。
第七条 公安消防大队具体负责全县范围内消防安全责任制实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并履行下列消防安全工作职责:
(一)开展消防调查研究,分析消防安全形势,及时向县政府提出改进消防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依法实施消防行政许可,对国家规定的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提出消防设计审核意见和消防验收意见,对其他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和消防验收履行备案抽查和相关监督管理职能;
(三)组织开展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和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四)对公安派出所和乡(镇)消防队、企业消防队、志愿消防队进行消防业务指导,对消防岗位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五)受理对消防违法行为的举报和投诉,组织实施消防监督检查,责令改正消防违法行为和消除火灾隐患,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
(六)承担火灾扑救和国家、省、市、县规定的其他应急救援任务;
(七)依法调查火灾原因,统计火灾损失。
第八条 公安派出所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省、市、县有关规定,履行下列消防安全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制定本辖区的消防监督工作计划和目标,制定消防监督工作制度,落实消防监督工作责任制;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宣传教育,普及消防知识。指导居(村)民委员会、社区成立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制定灭火和逃生预案并开展灭火和逃生预案演练,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四)组织指导社区办(乡、镇)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消除火灾隐患;
(五)指导、督促企事业单位、居(村)委治保会、物业管理部门、个体工商户等开展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活动,确保消防安全;
(六)督促指导居民委员会和农村制定防火公约,落实社区和农村防火、灭火措施,开展创建消防安全小区、居民区活动;
(七)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切实做好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等重大节日的消防安全保卫工作,配合上级做好重大活动的消防保卫工作,完成上级安排的突击性、季节性和阶段性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
(八)督促辖区内的单位和个人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九)及时上报辖区内发生的火灾,协助公安消防大队保护好火灾现场、查处火灾事故和进行火灾统计;
(十)每半年向公安消防大队汇报消防工作情况,每年向当地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汇报消防工作,提出工作建议;
(十一)其他依法由派出所实施的消防监督职责。
第九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消防安全工作职责:
(一)组织制定本地的居(村)民防火安全公约;
(二)将本地企业和居民住宅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建设纳入村庄建设规划,与村容村貌的治理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同时进行,并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同步实施;
(三)建立并落实对无人抚养、赡养或者监护的孤儿、老年人、残疾人和精神病人等重点人员的消防安全登记、救助制度;
(四)本办法第五条第一项、第四项、第六项、第七项规定的职责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工作职责。
第十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及其他组织应当依法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领导机制,落实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工作岗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职责和相关职责人,确保本单位的消防安全。
第十一条 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必须符合国家和省、市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建设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依法对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的质量负责。
第十二条 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单位应当依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进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并在项目竣工后按规定进行验收。竣工验收应当通知公安消防大队参加。
第十三条 同一建筑物有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应当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并确定责任人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物的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统一管理。
第十四条 将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出租、出让给他人使用或者委托他人经营、管理的,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双方当事人的消防安全责任;未约定的,消防安全责任由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使用人或者经营、管理人承担。
第十五条 消防产品质量认证、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执业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资质或者资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执业准则的规定,提供消防技术服务,并对服务质量负责。
第十六条 县政府有关部门与所属单位,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办与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按签订消防安全工作责任书。
消防安全工作责任书应当载明消防安全工作的主管负责人、消防工作领导组织、专职或者兼职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以及责任范围、责任期限、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考核、奖惩办法等事项。
第十七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签订消防安全工作责任书的形式,落实本单位内部的消防安全责任。
第十八条 县政府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对乡(镇)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文明乡(镇)的考核范围,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评价。
第十九条 对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条 公安消防大队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依法履行消防安全工作职责的;
(二)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不依法及时查处的;
(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的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公安消防大队提请县政府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或者由公安消防大队给予警告。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的第十条和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公安消防大队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或者由公安消防大队给予警告。
对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