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软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
发表日期:2013年6月21日
赣科发政字〔2013〕105号
各设区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
为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在全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决策支撑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全省软科学研究水平,加强软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制定了《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
2013年6月13日
附件
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在全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决策支撑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全省软科学研究水平,加强软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软科学研究基地是指依托全省党和政府研究咨询部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而组建的软科学研究平台。基地的具体要求是拥有稳定且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研究人员有较为丰富的软科学研究经验、研究实力强、能够高质量完成各类战略研究以及相关调研任务。
第三条
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按照“项目、人才、基地一体”的指导思想,以服务科技管理决策需求为主要宗旨,以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为引导,聚集和培养软科学研究人才,形成特色和优势明显的软科学研究团队,围绕全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开展软科学研究,为各级政府各类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第四条
软科学研究基地的主要任务如下:
(一)课题研究。面向科技管理决策需求,围绕软科学研究基地的特色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针对全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和开展高水平的软科学研究;并积极承接有关重点、热点与难点问题的应急性研究任务。
(二)决策咨询服务。通过课题研究和软科学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平台,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决策咨询服务,提高针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智囊库”。
(三)人才培养。广泛聚集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稳定一批高水平软科学研究专家,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软科学研究团队。
(四)学术交流。积极开展学术沙龙、专家研讨会等研究交流活动,打造开放式的软科学研究网络,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平台。
二、申报和评审
第五条
软科学研究基地按照公开、自愿原则自主申报。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具有软科学研究与管理能力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均可作为研究基地的依托单位,向江西省科技厅申请共建软科学研究基地。
第六条
软科学研究基地由江西省科技厅和基地依托单位共建,以依托单位自建为主。
第七条
申报软科学研究基地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明确的软科学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特色突出,在优势领域和方向,至少拥有1-2名学科带头人。
(二)有较强的软科学研究实力,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和声誉,取得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些已被省委、省政府或有关职能部门决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三)有较稳定的软科学研究团队、在国内颇具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梯队。基地负责人(基地主任)曾主持过省级及以上软科学研究项目。
(四)至少有一家省直职能部门作为自己密切联系的合作研究及成果应用单位;联系省科技厅的基地在建设期内要安排1-2名人员参与省科技厅的有关科技管理工作。
(五)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
(六)具有开展科研活动所必备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基础条件。
(七)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障。
第八条 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专家对依托单位的软科学研究基地进行答辩评审,并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审核确认。
三、基地管理 第九条
江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管理部门负责对各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进行业务指导,审批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计划项目、组织软科学研究基地的申报受理、专家评审、检查评估等日常工作。
第十条
依托单位负责组织软科学研究基地推荐申报和具体建设实施、管理工作,制订并落实软科学研究基地的具体建设计划和中长期建设规划,为软科学研究基地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工作条件,并对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给予1:1的经费配套,定期向江西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管理部门报告软科学研究基地工作情况。
第十一条
软科学研究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由依托单位聘任。其主要职责为: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和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专兼职研究人员聘任、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与落实、运行经费筹集与使用管理、向依托单位和江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管理部门汇报工作。
第十二条
软科学研究基地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建设周期3年,省科技厅第一年资助10万元的项目经费,第二年起视建设情况资助5-15万元的项目经费。研究基地重点围绕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软科学方法与应用等方向进行培育和建设,并根据全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决策新需求适时调整培育重点。
四、项目和成果管理
第十三条
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中设立省软科学研究基
地建设计划项目,基地研究人员均可申报,选题必须在基地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范围内确定。
第十四条
软科学研究基地应把承担软科学研究项目和产出针对性、时效性强的高水平软科学研究成果及推广应用作为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积极承担国家及省有关部门的研究项目,以及国内外其他经费来源的项目。
第十五条
软科学研究基地应积极为各级各类决策机构提供有建设性和影响力的软科学研究报告。
软科学研究基地每年须向省科技厅至少报送一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软科学研究主报告和3万字以上的应用型对策总报告,研究成果获省领导肯定、批示或被厅局采纳,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省科技厅。
软科学研究基地在每个建设周期须在各自研究领域内完成5项以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创新性软科学研究成果。
第十六条
软科学研究基地应建立完备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取得的研究成果或阶段性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著作、研究报告、交流材料等)发表时,应将研究基地作为署名单位(之一);由研究基地经费资助的课题研究所取得的著作、研究报告类成果和发表论文,须在著作、成果和论文封面显著位置注明“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项目”。
五、检查和评估
第十七条
各依托单位要加强对软科学研究基地的指导、检查和协调,积极解决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八条
江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管理部门定期组织软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运行情况检查和评估,主要内容包括:
(一)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及被采纳情况;
(二)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情况;
(三)对外开展咨询服务情况;
(四)学术会议组织情况。
软科学研究基地在评估达标的基础上进入新的建设周期。
第十九条
对未能通过评估的软科学研究基地酌情采取减少立项、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基地资格等手段,达到“以评促建”、保持软科学研究基地创新性、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目的。
第二十条
软科学研究基地出现以下情况,将予以取消资格并进行通报:
(一)研究基地依托单位未能有效履行建设职责,研究基地建设的保障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二)基地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出现重大变化,不具备继续完成基地研究任务的能力;
(三)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出现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不良行为;
(四)经费使用严重违反财政规定;
(五)其它严重违反本办法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
六、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各依托单位应根据本办法制订本单位的软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报江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二篇:关于印发《2005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关于印发《2005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
苏科计〔2005〕4号
各省辖市科技局、省各有关厅局、各有关单位:
《2005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指南》业已编制完成,现印发给你们,并开始受理项目申报。现将组织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2005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的重点任务: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管理现代化为宗旨,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针对决策和管理实践中提出的复杂性、系统性课题,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和论证手段,为各级管理决策部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途径、方案、措施和对策。
2、鼓励由软科学专家、技术和产业领域专家与决策部门实际工作者组成的研究团队申报项目。研究工作中要切实发挥专家群体的作用,认真进行总体设计,鼓励采用实地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在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及案例研究,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或对策,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草案文本、实施方案、指标体系等。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机构的作用,聚集各类人才开展研究,为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建言献策。
3、申报项目的负责人应具有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课题研究的工作积累,必须在研究过程中担负实质性的研究与协调组织工作,且原则上只能申报一个项目。承担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尚未完成者不得申报。鼓励有一定成就的中青年专家牵头申报。
涉及地方经济、科技发展内容的相关课题,鼓励专家学者与地方政府联合申报。各市申报的项目,一般应为市软科学研究计划的重点项目,且具有示范作用。
4、软科学项目申报统一执行省科技厅制发的《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任务设计书》、《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信息表》以及数据录入软件,申报者可直接从省科技厅网站上下载。申报者应仔细阅读填写说明,按要求通过数据录入软件填写《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设计任务书》与《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信息表》(注意:在设计任务书中的课题论证部分不得出现和隐含申报人姓名和所在单位信息),A4纸打印(一式三份),加盖本单位公章并报送软盘。申报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必须明确提交最终研究成果的形式。除特殊情况外,项目须在一年内完成。5、2005年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原则上按属地化管理(除南京市外)。各省辖市科技局和省有关厅局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本地、本系统的统一申报工作(宁外高校按属地化管理原则须由所在省辖市科技局组织申报);在宁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本校的申报工作,并经省教育厅审核盖章,试行计划单列的单位可直接申报。有关管理机构和申请人所在单位要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保证申报质量。
6、本次项目申报的截止日期为2005年3月15日。请各单位将所申报项目的设计任务书及软盘于申报截止日期前统一送交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并同时报送申报项目清单。所有申报项目的设计书必须认真打印,确保申报材料的质量。不符合上述申报要求、手续不全或逾期申报者不予受理。
7、每一申报项目需交项目评估费300元(开户名称:江苏省科技厅机关,帐号:***390,开户行:商业银行鸡鸣寺支行)。转帐支票汇款事由一栏内请注明“政法处项目评估费,代码075008002”。未交费用的项目不予评审。
请根据本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做好本单位、本部门的课题设计和项目申报工作。
本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指南将在网上发布(网址:www.xiexiebang.com),欢迎查询。联 系 人: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冯步云 联系电话:025—83359584 83978897 通信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政编码:210008
附件:
1、《2005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2、《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设计任务书》录入软件
二○○五年一月九日 附件1:
2005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一、政策与法规的前期研究
本部分研究主要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改进政府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国内外成功范例,在客观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省现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缺失,提出对策建议和政策措施,为制定相关规章、法规提供立法依据和草案文本。
1001.政府优先采购本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地方立法预研究 1002.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名牌产品的政策 1003.政府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再创新的政策措施 1004.苏北与苏中、苏南产业联动的机制与政策 1005.促进江苏咨询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006.支撑江苏社会保障体系的财税政策 1007.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可行性研究与方案设计
本部分研究主要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方法,剖析典型案例,设计提出可供选择的途径和实施方案,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可行性论证。要以可行性研究与方案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001.江苏省人才国际化战略实施方案
2002.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分析及应对方案
2003.构建监测评估基因药品(食品)效益与安全体系的可行性研究 2004.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质量管理流程与制度设计 2005.江苏能源平衡及能源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2006.实施科技向苏北转移的有效途径选择与方案
三、标准及评价指标研究
本部分研究主要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针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系统的观点进行目标分析与建立总体框架、分析现状及预测、构建定量模型、提出科学的评价指标,并作出评估与验证。研究成果主要提供符合经济、科技活动本身规律与特点、适应特定要求的评价方法、标准和指标体系。
3001.科技成果转化的分类及其评价标准 3002.江苏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的效率分析与评价 3003.江苏省利用外资的质量评价指标
3004.国际资本外撤的潜在风险测度及其防范措施 3005.江苏可持续发展准入指标与应用
3006.市(县)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测评 3007.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四、对策与战略性研究
本部分研究主要关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政府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管理等各个环节之间内在联系入手,剖析典型案例,研究其规律性,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与对策。研究成果应预测未来、注重创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4001.江苏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路径选择 4002.江苏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战略研究 4003.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 4004.高技术企业战略联盟持续竞争优势研究 4005.企业实施SA8000标准(社会责任标准)的对策 4006.江苏省人才流失、回流的现状分析与吸引人才的对策
第三篇:西安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
西安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软科学研究管理工作,促进软科学研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更有效地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软科学研究,切实为各级各类决策服务,大力促进全社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根据《国家科委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和《国家科委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结合西安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西安市软科学研究计划是西安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管理,主要包括立项、实施、检查、结题、奖励以及成果应用等环节的管理。
第三条
西安市软科学研究计划的日常管理工作由西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综合处负责。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执行西安市软科学研究计划下达的软科学研究项目的管理。
第二章
研究目标及范围
第五条
软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数学和哲学的交叉与综合。软科学研究是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的决策、组织和管理问题,促进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辅助各级领导决策、促进全社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根本目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方法和手段,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进行的一次多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研究活动。
第六条
软科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战略研究、规划研究,政策研究,管理研究,体制改革研究,科技发展研究,技术经济分析,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以及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等。
第三章 立项管理
第七条
软科学研究计划编制的原则
(一)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密切结合西安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问题,围绕科技中心工作和软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以解决近、中期问题为主,兼顾长远。
(二)突出重点,区分主次和轻重缓急,保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研究急需解决的重大决策问题。
第八条
软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条件
(一)对解决西安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软科学学科建设有积极作用;对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具有示范引导作用。
(二)研究目标、任务明确,研究方法科学、先进,占有相关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的基础较好。
(三)研究人员的搭配,知识结构、学科合理,具备软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工作责任心强。
(四)项目申报单位能积极创造软科学研究的条件和环境,保证软科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五)预期研究成果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或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科学价值,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六)凡属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项目,须落实研究成果应用单位;凡重大研究项目必须进行多学科、多部门(管理部门、大专院校、政府职能部门或企业)的联合研究。
(七)凡承担西安软科学研究项目尚未完成结题的单位,一般不予申请新的研究项目。
第九条
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程序
(一)发布项目指南。西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研究管理部门在调查了解市级领导及各部门决策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已有工作基础,确定下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选题范围和研究领域,并于年底前发布软科学研究项目指南。
(二)填报立项申请表。各项目牵头单位或承担单位按照软科学研究项目指南进行选题,制定开题报告,填写《西安市科委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表》。
(三)编制计划草案。西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研究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表进行汇总整理,按照本管理办法第八条和项目指南的要求进行初步筛选,提出软科学研究项目计划草案。
(四)召开立项评审会。西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研究管理部门聘请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组成软科学研究立项评审委员会,对“草案”逐项进行评审,提出是否立项的建议。
(五)下达项目计划。软科学管理部门根据评审委员会意见,经综合平衡后,正式编制《西安市软科学研究项目计划》,交西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行政办公会议审查批准,正式下达执行。
(六)难题招标。在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中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和条件。凡属难度大、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重大项目,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章 实施管理
第十条
软科学研究计划下达后,各项目承担单位须在计划下达通知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软科学研究计划任务书的签定和研究工作大纲的编制。无故不办理上述手续的,视为自动放弃。
第十一条
软科学项目承担单位,应严格按照任务书的计划进度安排各项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精心组织力量,保证如期完成研究任务。
第十二条
各课题研究组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敬业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研究,要扎扎实实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报告要求既有新意,有理论深度,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十三条
项目承担单位每半年应向市科委提交工作进展报告或阶段研究成果,并对后续工作安排作出说明。项目承担单位不得随意更改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或课题负责人,因故需要调整的,须提出书面报告,经批准后方可进行调整。
第十四条
软科学研究管理部门要经常督促检查研究进度,定期召开检查汇报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十五条
软科学研究经费是用于资助软科学研究项目的专项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经费采取一次审定、分期拨款、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的办法。
第十六条
软科学研究经费开支范围:
(一)国内调研差旅费;
(二)为研究工作服务的图书资料费和翻译费;
(三)研究资料文印费;
(四)必要的会议费、专家咨询费;
(五)必须的分析化验费和有关试验费;
(六)直接为研究工作服务的其它费用。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软科学研究经费的开支范围,合理安排经费开支,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争取少花钱多办事,讲实效。
第十八条
对不能胜任研究任务或研究工作开展不力、研究效率低下、研究质量低劣的,可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出部分的余款;对挪用或超越范围支付软科学研究经费的单位和负责人,要追究法纪责任。
第十九条
对未经批准而擅自终止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偿还全部经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缴市科委。对于经批准终止或撤消的项目,承担单位在接到通知后,应如实填写项目经费决算表,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余款退回西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第六章 结题及成果评审
第二十条
执行西安市科委软科学研究计划的项目完成后,采取评审的办法结题,其所取得的软科学研究成果,由市科委软科学研究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主持成果评审。
第二十一条
西安市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评审规则执行国家科委1995年7月1日颁布的《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办法》。
第二十二条
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评审采取会议评审或通信评审(函审)方式进行。对于跨地区、跨部门、规模大、难度大的软科学研究项目采取会议评审的办法,一般软科学研究项目可采取函审的办法结题评审。
第二十三条
申请组织结题和评审的程序:
(一)研究项目按计划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向软科学研究管理部门提出结题报告,并按规定的统一格式打印研究报告,报送全套研究资料(总报告、分报告、调研报告、专题论证报告、模型运行报告、计算机软件及有关背景材料。)
(二)软科学研究管理部门根据成果的性质和完成情况确定评审形式后,由项目承担单位填写《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表》。
(三)软科学研究管理部门按照《软科学成果评审办法》的规定,聘请相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或组织函审,并签发《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证书》。
软科学研究项目通过评审合格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将成果技术档案整理归档,并按西安市科委成果管理部门的规定进行成果登记和发布。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五条
执行西安市软科学研究计划所取得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可按照《科技进步奖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申报各级科技进步奖。
第二十六条
为了鼓励软科学研究与应用,市科委可从每年的软科学研究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西安市软科学奖,奖面分为软科学研究奖、科学创新奖、科学决策奖等。其奖励办法另行规定。
第二十七条
对于不能按期完成研究任务、研究质量低劣或以一般的工作报告、调查报告作为软科学研究报告的项目,要进行通报批评,并在三年内不予委托软科学研究任务。
第八章 研究成果及推广应用
第二十八条
执行西安市科委软科学研究计划取得的软科学研究成果,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其知识产权属西安市科学委员会和成果完成单位共同拥有。
第二十九条
软科学研究管理部门和成果完成单位要积极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宣传软科学研究成果,同时要向各级管理部门和领导推荐、介绍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便于他们采纳应用。要通过软科学研究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推动全社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西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西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第四篇: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
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证我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的顺利实施,实现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软科学研究是以解决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决策、组织和管理问题,促进经济、科技、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根本目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方法和手段,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进行的综合性研究活动。
第三条软科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战略研究、规划研究、政策研究、管理研究、体制改革研究、科技法制研究、技术经济分析、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以及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
第四条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是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宏观咨询服务的重大科技计划,是全省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软科学研究计划坚持突出重点﹑鼓励创新﹑ 公开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以确保软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章申报与计划编制
第五条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部门根据全省科技发展方针和政策,密切结合国家和全省重大决策以及科技发展和管理工作的需要,编制好《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包括招标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
第六条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原则上应符合当发布的《指南》的规定和要求,突出重点,限额申报。鼓励以课题组为单位,跨部门跨单位联合申报。
第七条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者应认真如实填写《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并在申请者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及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初审后,报送省科学技术厅。未进行初审的申请项目,一概不予受理。
第八条项目立项实行专家评审制。申报的招标项目、重点项目都要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择优支持。
第九条省科学技术厅负责编制省级软科学研究计划,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有关市、州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研究计划归口管理部门为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
各级市州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本地区的软科学研究计划,并会同本地区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省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行业软科学研究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项目实施与管理
第十条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均需签定《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合同书》。
第十一条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一经批准,即具有指令性效力。项目承担单位不得随意变更项目负责人。对无故不按合同规定的时限完成任务的项目负责人,省科技厅三年内不再受理其项目申请。
第十二条软科学计划项目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安排一定的时间,对资助项目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检查。
第十三条项目因不可抗力而无法按期完成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向软科学研究管理部门申请延期,视情况经批准后可适当延期,但最长不得超过半年。
第十四条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经费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必须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关于科技三项费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管理,任何单位、个人无权截留、挪用。经费开支仅限于如下范围:
1.国内外调研差旅费;
2.为研究工作服务的图书资料费和翻译费等;
3.研究资料文印费;
4.计算机机时费
5.专家咨询费和论证费等;
6.必需的会议费等;
7.直接为研究工作服务的其它费用。
第十五条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经费拨款按照与项目承担单位名称相符的户头、帐号和开户银行等办理,分期拨付,原则上规定:
(一)一般项目,一次性拨付;
(二)重点项目、招标项目,可先拨付70%;
(三)重点项目、招标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进度中期,提交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进展报告,经审查合格后,再予办理后续拨款手续;
(四)由有关部门或项目承担单位匹配经费的重点项目或招标项目,待匹配经费落实后,再按此条第二、三款拨付经费。
第十六条多单位联合承担的项目,其项目经费原则上拨给项目主持单位。因研究工作需要,项目主持单位需向各协作或委托单位分拨经费时,应由项目主持单位制定拨款分配方案,报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办理拨款手续。
第十七条资助项目承担人如调动工作需把研究经费带到新单位继续开展研究,应写出书面报告,由调出、调入单位同意并签署意见,经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可将节余经费拨至新单位继续使用。
第十八条中止、撤销的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将已
下拨经费的余额返还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部门,不得挪作他用。
第四章结题与项目验收
第十九条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应在项目完成后三个月内进行成果评审或验收。评审或验收工作由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部门组织。
第二十条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果在申请评审或验收前,对一般项目,必须在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论文;对重点项目、招标项目,必须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或有专著出版。否则将不予进行成果评审或验收。
第二十一条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一般项目采用通讯评审形式进行;对重点项目、招标项目采取会议验收或评审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二条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合同另有约定者外,属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共有。
第二十三条凡由省科学技术厅拨款资助的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在申报成果和公开发表时均应在显著位置标明“湖南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资助项目”。
第二十四条申报湖南省科学技术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按《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进行。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省科学技术厅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二〇〇一年二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3.21软科学研究基地申报终稿
软科学研究基地申报材料
一、基地基本概述
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是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于2006年12月2日在西南石油大学正式成立的“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12月,经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四川省教育厅联合批准,中心正式升格成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心在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朱世宏的带领下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进步。近几年聘请了四川省著名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科技顾问团专家丁任重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还聘请西南石油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以及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和中石油、中石化驻川企业等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术委员。
中心负责人朱世宏近十年来公开发表论文近30篇,主编和参编专著、教材10余本,主持省部级以上重点课题2项,担任第二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四川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高校党建理论研究会秘书长、南充市社科联副主席等职务。
中心本着研究团队和学科积累的优势,结合石油天然气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实际,紧贴软科学和石油天然气研究的前沿,凝聚力量,突出特色,现在主要设臵有四个研究方向,即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研究、石油天然气管理研究、石油天然气经济研究和石油天然气政策法规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基本覆盖了西南石油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石油天然气工程”中的“石油工程管理”和“油藏经营管理”、省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油气安全工程”、“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及管理”等硕士博士学科点,使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博士硕士点建设紧密结合。
二、基地学术积累和标志性研究成果
(一)基地学术积累
“十一五”以来,在省科技厅和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2006-2011年,中心共进行课题评审立项6次,累计收到申报课题189项,立项105项,立项率56%,资助经费191.32万元(含自筹项目经费);评审结项57项,结项项目出版论著4本,发表论文89篇,其中核心期刊35篇。
2007年至今,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69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如刘志斌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异常高压气井(藏)开发动态模拟及最优控制研究(50874094)”、高军副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善灾害风险管理与减灾预警机制研究(07XZZ010)、杨博文教授的“复杂系统理论框架下公共组织网络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研究”等9项;省部级项目31项;省厅级和地市级课题32项。此外,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共出版论著24部,规划项目研究成果(研究报告)12本;发表论文121篇,其中核心期刊62篇,英文EI收录15篇。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6项,其中,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二)标志性研究成果
1.立足科研平台,为政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中心研究人员卫德佳、秦扬、郑翔等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国天然气法框架设计”的主要研究成果已被四川省人大代表团联名签署为1号议案《关于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气法〉的建议》,并正式提交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议案的发起人,民革中央副主席、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钮小明在接受中央媒体 采访时专门指出,该提案是以西南石油大学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形成的,在提案起草过程中得到了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的大力支持。钮小明还对中心这项具有前瞻性的法学科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天然气法框架设计》报告论证了制定中国天然气法的必要性、基本条件以及中国天然气产业链中需重点进行法律规范的环节,提出了中国天然气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和主体内容以及促进中国天然气立法的工作内容和程序,还形成了供立法机关参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气法》建议稿。
2.转换科研成果,助推油田经济效益增长
中心研究人员刘志斌等人的研究成果《油田中后期开发动态预测预警及开发规划》中提出的油田开发动态预测模块、油田开发规划模块等在油田得到推广应用。成果《油价系统模拟及油田企业最优开发决策》利用蒙特卡洛方法,研究的油价的随机模拟,对油价进行了随机预测,为油田企业的风险决策、随机油价下油田开发规划提出了最优策略。此项研究为油田的经济效益提高和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
3.依托重大项目,为油田企业提供管理思路
中心研究人员高军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完善灾害风险管理与减灾预警机制研究----以川渝地区天然气开采引发灾害风险为例”,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并认为“该成果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新思路和对策,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成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在川渝地区天然气开采致灾风险的防控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进而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天然气开采安全管理与风险预警工作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此项目研究成果被评为第十四届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在2009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公布,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依托单位基本情况
西南石油大学成立于1958年,是一所以石油和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社会通用专业设臵广泛的多学科性大学,是全国较早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283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06人、副高级专业职称人员568。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9人,博士生导师78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带头人后备人选28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3人,省部优秀教师7人,霍英东青年教师获得者6人,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4人,有5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校拥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其中包括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井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拥有机械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应用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应用数学、化工过程机械、结构工程13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机械工程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油气井工程等17个博士学位点,拥有石油工程测井等53个硕士学位点;学校拥有“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天然气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等28个省部级科研基地。
伴随着学校从创业初期的筚路蓝缕、艰难跋涉,到今天的一路高歌、生机勃勃,学校科学研究也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建校50年,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计5121项;实到科研经费累积108103.77万元;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264项,其中发明专利44项、实用新型专利220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计242项,其中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省部级一等奖40项;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1601篇,出版著作172部,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857篇。
目前,学校科研工作已形成了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科研基地和科研团队为平台,以人才培养和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持为目的,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及其配套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研特色,是石油行业公认的一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科研力量。
四、基地研究基础及团队情况
(一)基地研究基础
在省社科联、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院系的正确领导和协助下,经过几年的建设和运行,中心奠定了可持续发展坚实的 4 研究基础,主要表现在:
1.中心突出研究基地的平台作用和整合功能,建立了联合发展的道路。
首先,中心大力整合校内人才资源和研究资源,为学校石油天然气软科学领域的教师从事相关研究提供平台。其次,中心大力整合省内高校研究人才和研究资源。再次,中心还整合省内油气田企业的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和研究资源用以开展石油天然气软科学研究。
2.中心遵循科学研究发展规律,探索和建立了综合交叉研究模式。纵观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面对越来越庞大和日益复杂的科学问题,未来科学研究的整体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将越来越突出。为此,中心探索和建立了综合交叉研究模式。一是强调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二是强调多学科并行研究与学科交叉研究相结合;三是强调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研究相结合。
3.中心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健全,管理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目前,中心制定和发布的管理制度有:《章程》、《学术活动管理办法》、《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办法》、《项目立项评审管理规范》、《项目结题评审管理办法》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出台为中心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制度化的轨道。
4.中心课题研究和管理逐步多样化、丰富化和完善化。目前,中心的项目具体包括:立项的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自筹项目以及省社科联授权中心组织申报和管理的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和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出资并授权管理的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5.中心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为中心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基地研究团队
“基地”的人才队伍涵盖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政治学院石油工程学院等相关院所从事软科学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拥有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目前基地已形成一支研究理念先进、梯队合理、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团队。队伍中有四川省学术技 5 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4人,“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专家服务团”成员3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5人,教授14人,副教授6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7人,在读博士2人。西南石油大学首批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3人;西南石油大学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7人。每个团队都有代表性的负责人,他们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研究团队负责人:刘先涛,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7项,先后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次,厅局级奖5次,石油企业管理协会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兼任四川石油天然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团队成员有高军、沈西林、廖特明。
石油天然气管理研究团队负责人:杨博文,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西南石油大学文法学院院长。作为主研或负责人先后共承担科研15项,其中国家级2项,部省级8项,横向科研5项;获省部级成果奖5项,学校成果奖4项;发表论文共计40篇,编写教材和著作8部。团队成员有刘志斌、张斌、李志刚、张明泉。
石油天然气经济研究团队负责人:张吉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心学术委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及外协项目10余项。主编专著教材6部。团队成员有陈惠芬、陈武、胡国松、李学林、伍竞艳、陈怡男。
石油天然气政策法规研究团队负责人:何沙,教授,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持完成了国家软科学发展课题、部省级和院级科研课题近40项; 发表论文50多篇,编著或参加编著专著、教材20多部;荣获部省级和院级科研、论文奖30多项。团队成员有秦扬、罗勇、卫德佳、吴念胜。
五、基地三年研究计划(2012-2015)
作为油气软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中心未来的科学研究将以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服务油气行业进步、服务大型油气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服务地方油气经济成长为宗旨,坚持以油气软科学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研究导向,以申报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油气软科学项目为载体,以基地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团队 建设为支撑,以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为条件,大力推进中心的科研建设,提高中心的研究实力和综合社会影响力。
未来三年(2012-2015),西南石油大学作为中心的依托单位,拟每年拨款20-30万元,在中心设立油气软科学专项科研基金,用以支持申报油气软科学领域的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和设立以申报重大项目为目标的培育项目,通过项目申报和研究,带动人才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并产出对国家油气产业和区域油气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重大项目和培育项目的选题需由中心组织学术委员和研究人员在对世界油气产业发展形势、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型油气企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充分调研、研讨、梳理和论证之后确定。
未来三年,中心将主要围绕以下油气软科学领域的重大前沿现实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政策研究,为国家油气产业管理部门、大型油气企业和拥有较大油气产业的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
(一)油气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能源安全视野下的油气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油气产业海外发展战略、油气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大型油气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油气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二)油气产业与企业管理研究
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油气产业海外发展的风险管理研究、世界主要天然气国家的天然气产业发展经验研究、西南地区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经验研究、国内难动用油气储量开采的经济性研究、天然气价格变化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实证研究。
(三)油气政策法规研究
石油天然气立法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中国天然气产业支持政策研究、石油天然气企业持续重组的支持政策、石油天然气行业监管体系研究、外国石油天然气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中外油气矿权制度比较研究、对外石油合作法律风险防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