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

时间:2019-05-13 23:0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

第一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江西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2年9月26日

(此件主动公开)

江西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工作的实施意见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和《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赣发[2009]9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发[2012]30号)精神,为推进县级公立医院(以下简称县级医院)综合改革,更好地解决县域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特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遵循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改革要求,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坚持改革促发展,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县级医院运行机制。

(二)功能定位。

县级医院是县域内医疗卫生的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主要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危急重症患者救治,疑难疾病初诊、转诊;适宜医疗技术推广应用,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培训、技术指导;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以及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等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重点办好1所人民医院和1所中医院。根据人口数量、分布情况和地理交通等因素,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政策,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办医。

(三)工作目标。

通过综合改革,建立体制合理、机制灵活、功能完善、效率较高的服务体系,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院发展增后劲、医疗保障可持续”的目标。

----建立医院补偿新机制。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通过采取“一减一调一补一改”(即减少药品费用、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增加财政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补助、改革支付方式)等综合措施,使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县级医院均次医药费用保持较低水平,个人自负费用比例不超过30%。

----建立医院运行新机制。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将日常管理权限下放给医院;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增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患者满意度在90%以上。

----建立医院收入分配激励新机制。建立以岗位管理、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并体现激励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医务人员工资收入较改革前有明显提高。逐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前提下,通过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获得的合理收入,其收支结余部分50%用于医院事业发展,50%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增量考核发放。

----建立医院监管新机制。完善阳光医药监督管理体系,健全社会多方参与的医药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医疗技术、医疗行为的监管。建立控费机制和医保对医疗机构的激励与惩戒并重的约束机制。

二、工作安排

(一)试点范围。确定13个县(市)为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具体名单见附件)。综合改革医院为县(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

(二)制定方案。试点县(市)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地方实际,在2012年10月底前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报设区市人民政府审定,并报省医改办备案。

(三)步骤安排。2012年10月1日正式启动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1-2年后进行评估,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后,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实施。

三、主要任务

(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

1、取消药品加成,改革补偿机制。取消县级医院药品加成,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降低药品金额占业务总收入的比重,原则上人民医院不超过40%、中医院不超过50%。其中,基本药物使用金额占药品使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40%,2015年确保达到50%。医保目录外医疗费用使用金额不高于医疗费用使用总额的10%。将县级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渠道。按照中西药综合加成率20%的取消药品加成收入按规定给予补偿,其中:通过调整挂号、诊查、治疗、手术、护理等服务收费价格,纳入医保基金报销范围,消化药品加成收入的80%,剩余的20%由财政补助,省、县(市)按8︰2分担。

2、优化收费结构,完善价格政策。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合理提高诊疗、护理、手术和中医诊疗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收费价格与医保、财政、卫生相关政策同步衔接,调整后的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政策范围。

3、改革支付方式,推动合理补偿。充分发挥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对医院的引导、制约和激励作用。各统筹地区积极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付费方式,加强总额控制。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控制机制。提高基本药物报销比例,缩小医保基金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与实际报销比例的差距。拉开基层医疗机构、县级医院、城市三级医院与外地医院之间的就诊报销差别比例,引导群众合理就医。不同统筹地区的县级医院之间的转诊报销比例维持不变。加快推进新农合设区市级统筹,2013年确保三分之一的设区市统筹试点,2014年全面实施。

4、建立竞争机制,形成合理定价。改革医疗定价方式,积极探索医保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竞争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

5、规范招标采购,切实降低成本。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建立药品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的集中招标采购机制。积极探索有效保障短缺且临床必需药品的供应办法。大力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减少和规范流通环节,降低配送成本。开展高值医用耗材全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完善鼓励使用基本药物的政策措施,县级医院基本药物配备比例不低于基本药物目录(含省增补目录)品种数量的95%。

6、落实政府责任,体现公益性质。全面落实政府对县级医院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重点专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政策。对县级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等公共服务给予专项补助。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县级医院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等保障社会化,由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离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其养老和医疗保障等与其他事业单位相衔接。探索化解县级医院债务的有效方法。

7、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引导民营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其因取消药品加成而减少的收入,按照公立医院补偿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取得。

(二)改革运行机制。

8、健全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县级医院举办主体履行发展规划、出资和监管等职责。落实县级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在医院岗位设置、内部人员聘用、专业技术人员聘用、收入分配、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医院自主权。院长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管理部门聘用。副院长人选由院长提名,副院长以下人员聘用由医院自行决定。

9、建立院长负责制,落实自主管理。探索公开招聘院长,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实行院长负责和问责制度。强化责任管理,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县级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院长、医院管理层及职工代表大会等的职责,医院重大决策、重要人员聘用、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由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院长承担管理责任,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建立院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完善院长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结合考核合理确定收入水平,并与单位社会经济效益及长远发展相联系,与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保持合理的关系。院长的考核工作由卫生主管部门会同人事、发改、财政等部门组织实施。

10、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岗位管理。根据县级医院功能、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人员编制。推行岗位管理制度,按照县级医院床位数规模确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占比不低于85%,医护比不低于1︰2,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未聘和非专业技术分流人员。

11、完善绩效考核,实施目标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考核机制。将控制医疗费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执行医疗保险政策标准、刷卡即时结算以及患者满意度等作为主要量化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财政补助、医院总体工资水平等挂钩。由政府办医主体与院长签署绩效管理合同,并组织部门代表、患者等社会多方参与的考核小组进行考核。

12、改革内部激励分配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县级医院可根据医疗行业特点,制定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的收入分配办法。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等人员倾斜,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严禁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

13、加强运行管理,提高利用效率。精简医院内部行政机构,推进后勤社会化管理。健全公立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和审计制度,强化对县级医院预算、收支、成本等财务管理的监管。加强医院运行成本控制,推动精细化管理,提高资产的共享度和利用效率。

(三)提升服务能力。

14、明确标准,填平补齐。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完成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县域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提高县级医院建设标准。县级医院新建院区可探索股份制改革模式。

15、确保基本,加强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基本科室建设,做到人员、技术和管理三配套,满足县域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适当放宽二、三类相对成熟技术的准入条件。提高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使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和部分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够在县域内基本解决。编制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发展规划,支持县级医院专科建设,近期重点加强中医特色专科、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病理、传染、急诊、预防保健、职业病防治和精神卫生等薄弱科室建设,优先选择近三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4位的临床专科进行建设。

16、强化队伍,提高素质。新进入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执业资格。引导医师到县级医院就业,并为其长期在县级医院工作创造条件。健全继续教育制度,每个试点县(市)每年遴选不少于4名县级医院骨干医师或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大力培养和引进业务骨干和县域学科带头人,招聘优秀卫生技术人才到县级医院工作,对各学科主要业务骨干在待遇方面给予倾斜。经批准可在县级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并按规定给予合理补助。

17、分工协作,对口支援。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建立城市三级医院向县级医院轮换派驻医师制度,城市三级医院选派一批有管理经验的业务骨干到对口支援的县级医院担任院长、副院长或科主任,支持对口支援的县级医院建设远程医疗系统,与对口支持的县级医院实施科室(学科)共建工程。推进县、乡纵向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人员、技术、管理等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格局。

(四)强化监管措施

18、控制费用,减轻负担。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检查和治疗行为、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效减少重复检查等综合措施,切实降低患者医药费用负担。结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相关费用控制指标考核体系和公示制度。完善阳光医药监管体系,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药品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作为对县级医院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加强实时监控。鼓励县域内建设医疗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病理中心等方式实现资源集约化。

19、强化技术,提升水平。县级医院分科目管理常见病、疑难重症的诊断、治疗及急诊抢救技术。积极筛选包括中医中药技术在内的适宜医疗技术在县级医院推广应用。

20、规范行为,忠实履职。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质量、安全、行为等的监管,完善县级医院安全质量控制评价体系。通过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临床路径和处方点评等管理措施,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推进县级医院信息公开,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

(五)改善医疗服务

21、推行惠民便民措施,优化服务流程。通过采取提供预约诊疗服务、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按病情分类诊疗、刷卡即时结算等措施,进一步改善病人就医感受。

22、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满足门急诊挂号、住院管理、药房管理、成本核算、医疗保障结算等工作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实现县域内医疗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支持县域内建设远程医学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病理、心电等)重症监护和远程教育。

23、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医疗水平。鼓励医务人员钻研医学科学,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主动为患者着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由省医改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协调推进。试点县(市)要在本级医改领导小组的统筹下,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各设区市政府要切实做好所辖县级医院综合改革的指导和推动工作。各地在推进改革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省医改领导小组报告。

(二)加强部门协调。各级发展改革(医改办)、卫生、财政、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制定出台县级医院综合改革配套文件,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改革试点的工作合力。

(三)强化财力保障。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县级医院综合改革经费测算,加大卫生投入力度,并将所需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完善政府投入方式,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县级医院绩效考核体系,财政经费补助与医疗机构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挂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省、县两级财政补助时间,统一从2012年11月1日开始计算。

(四)营造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帮助医院排忧解难,协调医患纠纷,建立互信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要做好宣传培训和政策解读工作,加强对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完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推行医疗责任保险。

2010年开展取消药品加成试点的江西胸科医院、南昌市第九医院、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从2013年起按此实施意见执行。

附件: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名单

附件:

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名单

(共13个)

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

九江市:德安县

景德镇市:乐平市

萍乡市:芦溪县

新余市:分宜县

鹰潭市:贵溪市

赣州市:兴国县

宜春市:高安市

上饶市:婺源县

吉安市:新干县

抚州市:南城县

第二篇:江西省人民政府

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关于印发《江西省县(市、区)

人民武装部职工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1996年10月8日 赣府发〔1996〕51号)

省劳动厅、省人事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军区后勤部关于《江西省县(市、区)人民武装部职工管理暂行规定》业经省人民政府、省军区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西省县(市、区)人民武装部职工管理暂行规定

(省劳动厅、省人事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军区后勤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县(市、区)人民武装部(以下简称人武部)职工的管理,适应国防后备力量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通知》(中发〔1995〕12号)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关于认真做好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工作的通知》(赣发〔1995〕5号)精神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参照军队职工管理办法,结合人武部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人武部职工是指人武部在职的固定工(包括编内全民合同制工)。第三条 省军区后勤部负责全省人武部职工的统一管理工作。军分区后勤部负责本区域内所辖人武部职工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包括行政公署,下同)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军队后勤部门做好人武部职工管理工作。

第四条 人武部职工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熟练的业务技能、严格的组织纪律的人武部职工队伍,保证战备、训练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

第二章 职工编制与招收录用

第五条 人武部职工编制员额由省编委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通知》(中发〔1995〕12号)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关于认真做好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工作的通知》(赣发〔1996〕5号)核定。

第六条 人武部确因工作需要招收劳动合同制职工,必须控制在本单位编制员额以内,由省军区后勤部审批,并报省劳动厅备案。

招收录用职工,应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从复退军人中录用。第七条 招收录用职工,应严格坚持条件,保证质量。

招收录用职工的基本条件:年满16周岁,身体健康,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现实表现好,经过一定的专业技术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合格证书者。

第八条 招收录用职工,由人武部根据上级下达的招收录用职工指标、招收录用条件和程序确定招收录用对象,报军分区后勤部审批,并由当地劳动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九条 招收录用职工,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用工单位与被招收的职工本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劳动合同鉴证。

第十条 新招收录用职工实行试用制,试用期为6个月。第十一条 民兵武器装备仓库原则上不使用处于试用期的职工。

第三章 职工调配

第十二条 职工调配应根据人武部工作需要,在编制和劳动工资计划内,贯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内部调剂为主的原则,科学调整人武部职工队伍结构,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第十三条 职工调动审批权限:

(一)本地(市)范围内人武部之间的职工调动,由军分区后勤部审批,报省军区后勤部备案;跨地区的职工调动,由省军区后勤部审批,并执行地方劳动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

(二)从严控制人武部从地方调入职工,个别因工作需要或特殊情况确需调入的,必须在本单位编制员额以内,经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同意后,逐级报省军区后勤部批准。

(三)人武部调出职工,原则按本条第(一)项规定的相应权限办理。对从事重要岗位工作或专业技术骨干的要严格把关。凡调出的职工必须搞好工作移交。

第十四条 集体所有制职工不得调入人武部工作。第十五条 人武部职工不得“停薪留职”。

第四章 职工培训与考核

第十六条 人武部职工应贯彻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及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的原则。培训应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方针,按需培训、学用结合,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第十七条 职工培训的内容为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职工培训应以技能培训为主,主要采取岗位培训、业余培训、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形式。第十八条 职工脱产学习或参加学历教育须经所在单位批准。

第十九条 人武部职工实行考核鉴定制度。考核鉴定分为:录用考核,转正定级考核,上岗、转岗考核,本等级考核,升级考核,技师考评等。

考核鉴定应遵循坚持标准、科学规范、公平合理、严肃认真的原则。

第二十条 职工考核的主要内容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考核执行国家和军队制定的统一标准。

第二十一条 职工考核由军队后勤部门会同当地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组织实施。第二十二条 职工考核结果应存入职工档案,作为使用职工和确定职工有关待遇的依据。

第五章 职工工资待遇与安全卫生

第二十三条 人武部职工执行军队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标准,享受本人标准工资15%的军队服务津贴。

第二十四条 人武部职工一律实行工资基金管理,建立工资基金管理手册。其工资基金使用计划根据省军区后勤部下达的职工工资总额计划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五条 人武部职工按照地方人民政府的规定,参加当地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第二十六条 人武部职工患病或受伤,按国家和军队的规定享受医疗待遇;因工负伤致残的,须经伤残鉴定机构鉴定等级,逐级报省军区后勤部审批。伤残职工凭《伤残抚恤证》享受伤残抚恤待遇。

伤残职工移交地方后,其伤残抚恤待遇仍由原评残单位发给。

职工死亡,按国家和军队规定的标准发给丧葬费、抚恤金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第二十七条 人武部职工按规定享受公休假、伤病假、婚丧假、探亲假、女职工生育假等休假待遇。

第二十八条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军队关于劳动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健全安全规章制度,预防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发生。职工应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从事特种作业的职工,须持证上岗。

第二十九条 努力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应及时调离岗位,进行治疗或休养。

第三十条 严格执行伤亡事故、职业危害等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工伤事故档案、职业病档案和设备事故档案。

发生伤亡事故应及时向当地劳动部门报告,并抓紧对事故调查、处理,按规定报劳动部门批复结案,并逐级上报事故情况和处理结果。

第三十一条 人武部职工参照专武干部发放制式服装,佩带专武干部符号。

第六章 职工退休退职

第三十二条 人武部职工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应当退休。

第三十三条 职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也应退休:

(一)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经同级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从事国家规定的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

(三)因工致残,经同级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第三十四条 不具备退休条件的职工,经同级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应该退职。

第三十五条 人武部职工退休、退职,报省军区后勤部审批后实施。第三十六条 人武部固定职工退休、退职后,按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安置工作的通知》(民安发〔1992〕23号)规定移交地方政府民政部门安置管理。

人武部职工退休、退职后的待遇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职工档案管理

第三十七条 职工档案应按照人事档案统一规范的要求进行整理建档。内容主要包括:履历、自传、鉴定,学历材料,政治历史材料,参加党团组织材料,奖惩材料,招收录用、任免、考核、工资、退职材料,调查证明材料等。

第三十八条 凡归入职工档案的材料必须经过审查、整理和登记。本人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其档案进行修正和补充。

第三十九条 人武部职工档案由人武部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对职工档案进行核对、整理,严格查阅登记手续。职工档案应通过机要通信传递。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条 人武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执行。第四十一条 人武部职工奖励、处分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审批权限按《军队职工惩奖实施办法》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具体运用中的问题,由省军区后勤部负责解释。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自颁发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江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1996年10月08日 实施日期:1996年10月08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开展严厉打击传销、进一步整顿和规

【发布单位】81402

【发布文号】赣府厅发[2001]80号 【发布日期】2001-11-13 【生效日期】2001-11-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开展严厉

打击传销、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加强

税收征管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赣府厅发〔2001〕80号2001年11月13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11月1日,国务院召开了关于严厉打击传销、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强化税收征管电视电话会议。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1〕8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通知》(国办发〔2001〕8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的通知》(国办发〔2001〕8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我省打击传销、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强化税收征管三项整治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开展严厉打击传销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今年以来,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在我省部分地方又有所抬头,一些不法分子采取各种欺骗手段蒙骗群众、聚敛钱财,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对社会稳定也构成危害。今年1至10月,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立案查处的传销和变相传销案件达22起,遣送传销人员3000余人次。为了进一步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违法活动,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根据《 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国发〔1998〕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严厉打击传销专项整治行为的通知》(国办发〔2001〕80号)和国务院今年11月1日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经省政府研究,决定在全省开展严厉打击传销及变相传销违法活动的专项整治行动。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一、整治的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方针,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坚持“严惩传销头目,摧毁传销网络,教育广大群众”和“打防结合”的原则,一手抓打击,一手抓宣传,在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的违法活动、摧毁传销网络、严惩传销头目的同时,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彻底揭露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的本质及其危害,彻底铲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各级政府要把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工作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务必抓出成效。

二、二、工作重点

依法坚决取缔各类传销和变相传销;严厉打击跨地域特别是跨省区从事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猖獗的非法组织和个人,全面清查国发〔1998〕10号文件发布后已被禁止传销活动的企业,对违反规定继续从事传销或变相传销活动的,要从严查处;进一步规范在我省经营的外商投资转型企业。特别要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乡、镇等重点区域的监控,加大对互联网、股票期权等新形式的监管力度。

三、三、主要措施和要求

全省各级政府一定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工商行政管理、公安、银行等有关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等非法经营活动。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一)加强打击传销活动的宣传工作。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各新闻单位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宣传国务院查禁传销和变相传销的有关规定,全面报道这次专项整治行动的进展情况,体现党和政府打击传销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决心,深入揭露传销坑人害人的罪恶本质和对国家、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对典型传销案件及时予以曝光,帮助广大群众提高鉴别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

要充分利用现有投诉举报网络,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举报电话,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发挥乡镇、街道基层组织和其他社团组织的作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揭批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和打击传销及变相传销违法活动的氛围。

(二)继续保持高压态势,突出重点,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违法行为。要在全省范围内对传销活动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和清理。同时突出重点案件查处工作。对宣传、组织、诱骗、胁迫群众从事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的头目,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密监控,依法惩处。对跨地域特别是跨省区从事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猖獗的组织和个人,予以严厉打击。对各种重点传销和变相传销行为,一经认定,要彻底摧毁。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公安机关要根据全国的统一安排和所掌握的重要线索,对影响广、规模大、危害严重的大案要案,组织专门力量进行重点打击,通过“面上查、重点打”和采取“端窝点、抓头目、封账号、吊执照、退钱款”等强有力措施,彻底摧毁传销网络,坚决遏制传销蔓延。对构成犯罪的,要及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遇有紧急情况可先行扣押财物,冻结账号。

(三)加强对外商投资转型企业的监管。对1998年查禁传销后转型的10家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入我省时,要严格把关;对已经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的企业,由有关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规范;对发放的推销员证书按国家安排进行全面清理。

(四)加大对流动人员和房屋租赁管理的力度。公安机关在办理户口登记和暂住证时发现利用出租房屋聚众搞“家庭式”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线索的,要坚决予以清理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取缔工作,加强对礼堂、影剧院、酒店、茶座等公共场所的管理,防止传销组织利用公共场所从事传销的培训、“授课”等活动。严格房屋租赁管理制度,对为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提供住房和活动场所的,要严肃处理。

(五)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打击传销及变相传销责任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严重危害性的认识,高度警惕,高度重视,把握其游动性、欺骗性和群体性等特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为此,省将成立由工商行政管理、公安、银行、民政等部门参加的打击传销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有关部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同时,要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以确保这项工作取得成效。

(六)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继续加强对传销和变相传销违法行为的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公安机关要依法严厉打击利用传销或变相传销进行非法经营、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员和出租房屋的治安管理,协助、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传销行为的查封、取缔及传销者的遣送工作,严厉查处拒绝、阻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执行公务的违法犯罪行为;人民银行要对利用传销和变相传销进行非法集资的行为进行认定,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外经贸、经济贸易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外商投资转型企业及其推销员证书进行规范;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打击传销的相关工作。要建立省、市、县之间及全国范围的联打联防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强化打击力度,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各级执法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对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参与、支持、包庇、纵容传销和变相传销违法活动的,依法依纪追究其责任。

(七)妥善做好善后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握好政策,积极做好一般传销人员的教育疏导工作,加强与其户口和单位所在地的联系,做好遣返安置工作。公安机关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及早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坚决防止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实施意见

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省建设厅、省监察局、省计委、省工商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工作,今年省建设厅开展了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使违法违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建筑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建筑市场秩序混乱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通知》(国办发〔2001〕81号)和国务院今年11月1日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经省政府研究,决定在全省开展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专项整治行动。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一、加强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

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由省建设厅会同省监察厅、省计委、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工商局、南昌铁路局、省民航局等部门负责指导和协调。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现行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省建设厅要会同有关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具体研究布置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工作。各市、县(区)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要按照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统一要求,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中工作不力、消极应付甚至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和有关责任人员,要坚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查处。

二、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

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依法查处规避招标和在招投标活动中弄虚作假的问题;

(二)严格执行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建立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依法查处违反法定建设程序和招投标中弄虚作假的问题;

(三)依法查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转包、违法分包和监理单位违法转让监理业务,以及无证或越级承接工程业务和挂靠、出卖图签、证照的问题;

(四)依法查处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等问题,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五)加强建筑市场执法队伍建筑,坚决纠正政府主管部门不依法行政和监督执法不力的问题;

(六)大力整顿和规范装饰装修工程活动和装饰装修材料市场秩序,加强管理,确保装饰装修工程质量。

在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中,不仅要检查在建和竣工工程项目,而且要对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企业等市场主体进行全面清理和整顿,还要抓住管理薄弱的环节和地区,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开发区、乡(镇)及独立工矿区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

三、三、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要紧紧围绕“查”和“处”二个关键环节,树立起“查而不处等于不查,处而不严等于不处”的观念,绝不允许“视而不见、查而不处、处而不严”的现象发生。对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依法处理,决不手软,特别是对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违法违规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起到威慑和警示的作用。

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建设单位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等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分别给予罚款、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的处罚。

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凡是给予单位罚款处罚的,对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要依法处以相应罚款;对于注册执业人员因过错造成质量事故的,要责令停止执业或吊销执业资格证书,情节特别恶劣的,终身不予注册。

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要与惩治腐败相结合。对于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干预或插手工程发包、承包以及其他建筑市场违法违纪案件,特别是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幕后的腐败案件,要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坚决一查到底,依法惩处。要严肃追究行政执法人员失职、渎职的行政责任,严厉查处以权谋私、徇私枉法和包庇、纵容建筑市场违法犯罪活动的腐败分子。

四、四、完善体制,标本兼治

(一)继续完善并严格执行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所有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企业,都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相应的工程建设活动。省建设厅要会同交通、水利、铁道、信息产业、民航等部门对工程建设领域的企业资质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进行严格管理,禁止无相应资质的企业和无执业资格的人员进入建筑市场。

要严格执行施工许可制度、批准开工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切实把好工程的开工和交付使用两道关。对于不符合法定开工条件的,一律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或者批准开工;对于已完工工程项目有违反合同约定拖欠工程款的,对其新建工程项目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或者批准开工;对于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批准开工报告而擅自施工的,必须依法作出处罚。同时,要认真执行工程竣工验收及备案制度,凡发现有违法行为的,要责令其工程停止使用,经整改后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二)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既要依法对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又要加大对中标后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的检查,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研究解决建筑市场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增加必要的经费,加大监管力度;同时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廉政教育,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法程序,严肃执法纪律,把执法犯法或徇私舞弊的人员坚决清除出执法队伍。

(三)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大张旗鼓地组织学习、宣传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增强各级政府和工程建设各参与方的质量意识。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都要依法建立质量责任制,落实各自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它有关专业部门,必须依法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要防止片面追求低造价而导致工程质量的降低,坚决禁止使投标价格低于合理成本的投标人中标的行为。工程的勘察、设计、监理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取费标准,对于低于国家规定最低取费标准签订合同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对于拒不整改的,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或批准开工报告。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建筑装饰装修特别是住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的监督,重点是依法监督在装饰装修工程中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的问题;对于涉及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的,必须在施工前委托原设计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

(四)充分发挥有形建筑市场的作用,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监察厅、省建设厅《关于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前实行情况告知制度的通知》要求,工程建设单位在招标前必须向监察部门告知情况,自觉接受监察与监督,杜绝规避招标的现象发生。要健全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加强管理,规范运行。凡依法必须进行施工招标的工程项目,除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铁路、公路、水利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经依法批准可以进行邀请招标的重点建设项目外,原则上都要进入有形建筑市场进行招投标活动,职责分工依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的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办理。

有形建筑市场应当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形建筑市场必须与政府部门脱钩,人员、职能都要分离;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或排斥本地区、本系统以外的企业参加投标,搞地区封锁和部门保护;要严格按照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取有关费用。

(五)抓好工程建设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网络建设。充分运用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强化监督执法部门的监管手段,提高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的监督。当前,要重点建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企业状况、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和建筑企业项目经理)、工程项目管理三大管理数据库,并将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业绩、市场行为(包括违法违规的不良记录)、质量安全事故等在信息网络上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求各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2002年前完成此项工程,并尽快形成全省联网,再与建设部“中国工程建设和建筑业信息网”联网。

关于加强税收征管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的通知》(国办发〔2001〕82号)和国务院今年11月1日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经省政府研究,决定在全省开展税收征管专项整治行动。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一、继续开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活动。下一步工作重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防范骗取出口退税;抓好已查实案件的审理、处罚和结案工作;做好对敏感地区和敏感货物的调查工作,严防买单和“四自三不见”业务的发生;年底前开展对全省出口供货企业的税收检查,从源头上防范骗税苗头,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正确处理好依法治税与促进进出口创汇的关系,退税指标要优先退付给国有大中型生产企业和出口退税B类管理企业。

二、二、深入开展对商贸企业的专项检查。前一阶段,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多数集中在商贸企业,其作案手法主要是以注册商贸企业为掩护,利用防范税控系统大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要在今年6、7月全省开展的对商贸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专项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成果,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的检查,及时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强化税收征管手段和措施,做到举一反三,从源头上遏制偷、骗税的发生。在专项检查过程中,各级税务部门要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工作指导,推广先进经验,促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工作平衡发展。

三、三、严厉查处涉税大案要案。伪造、倒卖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仍然是当前重大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的主要方式。各级税务部门要注意研究犯罪分子的作案方式、手段和特点,摸清规律,及早发现并严厉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公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坚决打击涉税犯罪活动,严惩犯罪分子。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税务、公安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对以地方和部门单位利益为由,消极抵制税务和公安部门工作的,各级政府要严肃处理。当前,要做好对我省7起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重大案件的调查取证和追捕逃犯工作,尽快结案。

四、四、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个人所得税征管体系,完善税务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全面推进代扣代缴制度,对不按规定履行自行审报纳税、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责令限期纠正,另一方面要采取相关处罚措施,落实扣缴部门的责任;提高征管人员素质,改善征管条件。加大个人所得税税法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氛围。

五、五、清理各类税收违法违规文件。整顿工作开展以来,各级税务部门清理出一批不符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文件。各地、各部门务必从讲政治的高度认清统一税法、加强征管的重要性,结合税收执法检查,对发现的违规文件及时纠正,同时对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工作开展以来清理出的违规文件纠正情况进行落实和检查,要在2001年年底前坚决纠正各类税收违规文件,杜绝越权减免、擅自减免税收现象的发生。对清理不力、拒不纠正甚至继续出台违规文件的有关领导和责任人,要依法严肃处理。

六、六、进一步加强税收征收管理。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的核心是堵塞漏洞,加强征管。一是进一步健全税收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监督机制。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税收征管法》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对内统一规范执法权,对外严密监控,突出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合理、科学地界定每个执法岗位的职责、权限、程序和相应责任,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严格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做到关口前移,超前防范。二是以增值税征管为重点,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省国税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认定办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发售管理制度,加强对一般纳税人的认定管理,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实行按月缴销制度,充实管理人员,加强相互制约。积极推进审核评税,切实加强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销项税额的审核管理,对纳税申报异常的企业迅速进行检查,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大案要案的发生。三是提高金税工程的运行质量,完善对税收管理的监控机制。针对不法分子利用金税工程中的一些漏洞,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金税工程管理制度,提高金税工程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其在提高税收监控水平中的强大作用。四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税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通过整顿执法队伍,强化对基层征收单位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的监督,铲除腐败,纯洁队伍,规范执法行为。要认真总结分析近年来在执法检查和大案要案查处、打击骗取出口退税专项斗争中暴露出来的内部管理问题,研究具有操作性的改进措施。

七、七、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要充分认识新闻媒体在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对一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震慑涉税犯罪分子。同时也要宣传正面典型事迹,增强全民依法纳税意识。当前,尤其要积极宣传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使全社会都能支持和理解税收工作,使我省的税收秩序有一个明显的好转。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项目大会战”(20212023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江西省“项目大会战”(2021-2023年)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2月8日

(此件主动公开)

江西省“项目大会战”(2021-2023年)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开展工业、农业、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新基建、公共服务六大领域“项目大会战”,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项目为王”理念,聚焦重大优质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等重点投资领域,通过实施为期3年的工业、农业、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新基建、公共服务六大领域“项目大会战”,以大项目引领大投资,以大投资带动大发展,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提供坚强支撑。

(二)主要目标。力争用3年时间,形成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相协调、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融合的产业支撑体系、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公共服务支撑体系。2021-2023年间六大领域“项目大会战”每年力争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其中工业项目力争完成5000亿元以上,农业项目力争完成500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力争完成1500亿元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完成2000亿元以上,新基建项目力争完成500亿元以上,公共服务项目力争完成1000亿元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制定专项方案。“项目大会战”各牵头单位要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出台专项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等,特别是要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梳理建立大会战项目储备库,每年选取条件成熟的项目,实行清单式管理,并对外发布。其中,列入清单的重大项目要积极申报列入省大中型项目、省重点建设项目予以重点推进。(工业“项目大会战”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负责,农业“项目大会战”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负责,服务业“项目大会战”由省商务厅牵头负责,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新基建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大会战”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

(二)开展“三大行动”。开展项目集中开工行动,继续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形式,每年组织开展1-2次集中开工活动。开展项目现场观摩行动,每季度选择1个设区市(含赣江新区),由有关省领导、省直部门、设区市政府负责同志开展项目现场观摩。开展项目谋划推进行动,结合“十四五”各类专项规划编制,谋划推进一批需国家层面审批的重大项目,实行清单化动态化管理,并切实加强与国家层面的汇报衔接,推动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县〔区〕政府,赣江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健全“四大机制”。健全项目定期调度机制,由“项目大会战”各牵头部门按季调度通报项目推进情况,并于每季度前5个工作日内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建立国家层面审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按季调度机制,工作进展情况由省发展改革委每季度专报省委、省政府领导。(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等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县〔区〕政府,赣江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健全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省级层面每季度召开一次重大项目调度推进会议,听取“项目大会战”推进情况汇报,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帮助协调解决一批突出问题;

项目推进成效显著的地区作经验介绍,项目推进不力的地区作表态发言。(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县〔区〕政府,赣江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健全项目挂点服务机制,继续实行省政府领导挂点服务重大项目机制,认真筛选一批带动性强、示范作用明显的重大新兴产业、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由省政府领导进行挂点联系、跟踪服务;

各市、县(区)政府要参照建立健全领导挂点重大项目制度。(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县〔区〕政府,赣江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健全项目考评奖惩机制,继续实行重大项目考评,将各地“项目大会战”推进落实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重大项目建设”考核范围;

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部门,按规定报请省政府给予及时奖励,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地区、部门,由“项目大会战”牵头部门进行通报,或由省领导约谈。(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办公厅、省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项目推进。纳入“项目大会战”专项方案及项目清单的项目,由牵头部门组织实行分类推进、台账管理、挂图作战。对计划新开工项目,要明确开工时限,各牵头部门应及时将项目清单通报有关部门,各部门要协同加快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规划选址、用地、环评、施工许可等事项办理,完善开工前置要件,全面落实项目建设条件,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对开工在建项目,要督促项目单位优化工期管理,在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推动项目完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和早日竣工达产。对进展缓慢的项目,要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推动项目加快推进、赶上进度。(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县〔区〕政府,赣江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省“项目大会战”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担任组长;

“项目大会战”总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省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见附件);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农业、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新基建、公共服务“项目大会战”要分别建立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召集人、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各市、县(区)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项目大会战”推进机制,形成“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的强大合力。(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等省直部门,各市、县〔区〕政府,赣江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责任落实。省发展改革委要切实发挥总牵头、总协调、总调度作用,统筹协调“项目大会战”推进工作。“项目大会战”各牵头部门要根据职责,牵头抓好各自领域大会战推进,协调推动各项任务加快实施。省直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加大支持力度,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各市、县(区)政府和赣江新区管委会是“项目大会战”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落实属地责任,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工作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项目单位是加快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要切实做好项目前期论证、资金落实、前期手续报批、实施推进等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等省直部门,各市、县〔区〕政府,赣江新区管委会,各项目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积极争取国家预算内资金、专项债、企业债、国外优惠贷款、境外发债等资金支持。进一步健全政银企社合作对接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和保险资金作用,引导协调银行、保险、融资担保等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提质增效改革,全面推广投资项目“容缺审批+承诺制”“六多合一”集成式审批改革,进一步压缩工程项目审批时限。进一步健全完善项目用地、用能、用材、市政配套等保障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加快推进。(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林业局、省金融监管局、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等部门,各市、县〔区〕政府,赣江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风险防控。切实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券和隐性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根据项目轻重缓急,结合地方投资能力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工作任务和项目推进清单。严格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和资金筹措方案审核。严禁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科学谋划布局新兴产业项目建设,防止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布局建设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高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严格落实生态环保政策,注重项目集约节约用地,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生态保护红线,严防破坏生态环境,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上马。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底线。(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应急厅、省金融监管局、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等部门,各市、县〔区〕政府,赣江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氛围营造。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项目大会战”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全省“项目大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深度挖掘报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向引导作用,努力营造大会战“比赶超”的良好氛围。(省有关部门,各市、县〔区〕政府,赣江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省“项目大会战”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省“项目大会战”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殷美根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副组长:张和平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成 员:郭杰忠 省教育厅厅长

杨贵平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朱 斌 省财政厅厅长

张圣泽 省自然资源厅厅长

徐延彬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

卢天锡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

王爱和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罗传彬 省水利厅副厅长

胡汉平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谢一平 省商务厅厅长

池 红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

王水平 省卫生健康委主任

熊觉非 省通信管理局局长

姚格平 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总经理

李志刚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李志刚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成员调整等事宜按《省级议事协调机构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的要求和程序办理。

(本文转载于江西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第五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全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全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

方案的通知

(赣府厅字〔2010〕6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2010年全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0年全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我省自2009年7月起集中开展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江西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09〕136号)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各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加大违法生产经营食品案件查处力度,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食品安全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巩固前一阶段工作成果,全面落实我省食品安全整顿各项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0〕17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2010年全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整顿工作主要任务、考核指标及责任单位

(一)加强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

严格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条件、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查。监督企业依法依规组织生产,实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报告制度,严禁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食品添加剂。加强食品添加剂经营活动监管,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经营准入、登记注册,查处违法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环节监管,开展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专项抽检和监测,整治超过标准限量和使用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严禁采购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和采购非食用物质行为。规范食品添加剂标签和说明书,查处标签、说明书和包装与《食品安全法》和有关标准规定不符的行为。开展“地沟油”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监督检查,打击违法提炼“地沟油”的窝点,查处无照回收、加工废弃油脂的行为,严禁餐饮单位使用“地沟油”。

考核指标:杜绝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生产食品行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含餐饮单位)生产、销售、使用食品添加剂合格率达100%,销售食品添加剂进货索证及建立台账率达100%。

责任单位:省质监局负责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生产环节的整治,省工商局负责食品添加剂销售环节的整治,省卫生厅负责餐饮环节整治。“地沟油”专项整治由省食安办牵头,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零距离”服务行动,重点整治违法生产、销售国家禁产、禁售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加大农药生产经营监管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打击无证照生产“黑窝点”。深入开展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中农兽药和禁用药物残留监测。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测,打击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养殖过程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行为。加强兽药GMP(良好生产规范)后续监管,积极推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度,实施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打击制售假劣兽药违法行为。

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强化生鲜乳收购站日常监管,坚决取缔未经许可的非法收购站(点)。深入开展水产苗种专项整治,打击水产养殖环节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行为。进一步理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管理体制,完善进货查验、进销台账和种养殖生产档案,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粮食收购、储存环节质量安全监测。

考核指标:生产、经营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铵等5种高毒农药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到100%。全省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稻米、水果达99%以上、蔬菜达95%、茶叶达96%以上。畜产品中瘦肉精等禁用物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监测合格率达到100%。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农资打假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粮食局负责粮食收购、储存监测。

(三)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顿。

严格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提高食品生产许可准入门槛。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查验、出厂检验和不安全食品召回记录制度。全面开展特别监督和常规监督检查,监督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查处企业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经营执照的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大力整顿生产加工白酒、乳制品、婴幼儿食品、饮料等食品安全风险较高、投诉举报多的食品企业,建立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加强监管的长效机制。

考核指标:对生产加工单位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监管档案建档率达100%,投诉举报处理率达100%,生产加工单位食品原料采购台账建立率达100%,不发生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责任单位:省质监局。

(四)加强食品进出口环节整顿。

严格办理进出口食品海关相关手续,打击食品、食用农产品特别是疫区产品非法进出口行为。对已经备案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和出口食品原料种养殖场进行全面清查,大力推进出口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探索“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分类管理”制度。加强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的检验检疫监管,重点加强对出口食品中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检验检疫监管,开展出口食品农产品和食品添加剂残留监控,严厉打击逃避检验检疫行为,完善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企业不良记录制度,将逃避检验检疫的企业一律列为不良记录企业。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完善风险预警和控制措施。建立和完善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的长效机制。

考核指标:各进出口食品企业均需建立并执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相关制度,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及备案基地清查覆盖率达100%,实施进口食品境外出口商或代理商备案率达100%,对投诉举报查处率达100%。不发生食品进出口环节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责任单位: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五)加强食品流通环节整顿。

严格食品流通许可制度,完善食品市场主体准入机制,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和退市制度,建立销售者主动退市和工商部门责令退市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日常监管,集中开展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资格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季节性、节日性食品的专项执法检查,开展打击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执法检查、奶制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和食品经营者履行法定责任义务的专项执法检查,着力解决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切实规范食品市场秩序。监督食品经营者依法落实食品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督促食品经营者加强自律。完善食品市场监管和巡查制度,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品种,加大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和食品市场日常巡查力度,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

考核指标:对食品经营者经营资质监督检查率达100%,调解处理投诉举报和消费者申诉率达100%,食品经营单位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建立率达100%以上。不发生食品流通环节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责任单位:省工商局。

(六)加强餐饮消费环节整顿。

严格餐饮服务许可制度,清理、修订餐饮消费环节相关食品监督管理规范性文件,规范餐饮服务许可行为,提高餐饮服务准入门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查处餐饮单位无证经营行为,不断提高餐饮单位卫生条件和餐饮单位使用的食品原料的安全性,提高餐饮单位持证经营率。制定并实施餐饮消费环节重点监督检查及抽检工作计划,以学校食堂、幼儿园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为重点,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餐饮消费环节专项整治和节假日期间食品安全保障专项检查。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对其采购的重点品种开展专项抽查,查处采购和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等行为。建立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考核指标:对餐饮服务单位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餐饮单位建立原料采购索证索票或台账制度率达100%,投诉举报查处率达100%。设区市和县(市、区)城区范围餐饮单位持证经营率达90%以上。不发生餐饮服务环节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责任单位:省卫生厅。

(七)加强畜禽屠宰整顿。

严把市场准入关,清理整顿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规范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加强农村生猪屠宰场点管理,加大对私屠滥宰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生猪(牛、羊)定点屠宰厂(场)的日常监管,查处违法屠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猪(牛、羊)、出厂未经品质检验或经品质检验不合格的猪(牛、羊)肉产品等行为。强化活禽和生猪(牛、羊)产地和屠宰检疫,查处出售和屠宰病死畜禽的行为。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肉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推进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打击加工、销售病死病害畜禽肉和注水肉等行为,严防病死、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肉品进入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加大生猪屠宰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完善屠宰监管和肉食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完善大型屠宰和肉品流通企业的冷链建设,进一步健全相关应急处置机制。

考核指标:县以上生猪定点屠宰率达98%以上,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率达80%以上。不发生畜禽屠宰供应环节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责任单位:省商务厅。

(八)加强保健食品整顿。

依法对获批注册但未标明有效期的保健食品进行全面清理换证。开展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专项检查,查处制售假劣保健食品行为。开展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专项检查,重点打击未取得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保健食品和生产经营标签标识不规范的保健食品行

为。查处通过公益讲座、健康诊疗、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方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整治普通食品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和保健食品夸大宣传功能的行为。

考核指标: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符合GMP(良好生产规范)标准达100%,投诉举报处理率达100%。不发生涉及保健食品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责任单位: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九)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及政策法规。

清理废止与《食品安全法》不一致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对现行食品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进行清理,完善我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动员社会、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标准实施工作。制定江西省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管理办法,江西省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结合《食品安全法》,修订各部门食品相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定,规范并公示食品生产许可、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证发放管理工作规程。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商务厅、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

制定我省201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大力开展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食源性致病菌常规监测、过程监测和耐药菌专项监测,重点对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及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以往在国内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消费者关注等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监测,特别是加大对乳品等高风险食品检验检测频次,定期公布检验检测结果。加强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我省食品安全有害因素和食源性疾病数据库,确定承担我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在全省建立11个食品监测网县级监测点,建立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收集、汇总、分析统一平台,开展全省食品安全统一抽验,对较高风险食品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责任单位:省卫生厅、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十一)推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制定全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诚信体系评价标准,在全省重点食品企业中开展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积极发挥各类食品行业协会作用,督促行业协会开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高业务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食品安全岗位专职人员,引导企业规范生产、守法经营,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和职能部门监管档案,探索建立各环节的电子监管网络,鼓励支持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在食品行业全面推广。在食品生产经营环节建立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加强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者质量信用建设和信用分类监管。

责任单位:省工信委、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二、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有力措施,依法加强治理整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的责任,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的重点内容,统筹安排监管力量,加大经费投入,保证整顿任务落实。

(二)严格工作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机构改革,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确保职能调整期间不出现监管真空。要抓紧制定2010年整顿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分解整顿工作任务,明确各环节、各阶段的整顿目标和完成时限,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要将集中整顿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及时总结整顿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形成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在分段监管和行业监管的基础上,加强对本系统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监督指导,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确保各环节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对监管相对人宣传告知食品安全整顿有关内容和要求覆盖率达到100%。省食安办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三)切实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和严格责任追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重视投诉举报受理工作,注意发现食品安全事故和案件线索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培训与演练,做好相应的人员、物资、技术储备,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规范和完善涉及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鉴定程序,加大对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行政监察和行政问责,严肃查处监管部门失职、渎职行为。严格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举报、通报制度,对行政机关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四)积极开展督促检查和评估考核。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根据工作开展进度,有针对性的对下级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食品安全协调部门要组织对同级成员部门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考评,对下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的工作督查和考评。省食安办要根据有关要求制定全省食品安全整顿督查考核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全省督查、考评工作,并对考评结果进行通报。

(五)大力开展舆论宣传报道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我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部署和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积极宣传、报道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进展、成效和典型事例,增加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和满意度。要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准确报道,为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六)认真做好信息报告和发布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综合协调部门报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信息。要统筹和规范食品安全整顿信息发布工作,对影响仅限于本行政区域的信息,由本级政府授权有关职能部门发布;对涉及两个以上设区市的信息,由省政府授权的食品安全整顿综合协调部门统一发布。

下载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