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行政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推进行政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 赣府厅发〔2012〕61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行政调解的功能与作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推进我省行政调解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
行政调解是由行政机关主持或主导,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主要以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为对象,在查清事实和厘清责任的基础上,对争议和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促其通过协商和互谅互让,化解争议和纠纷的活动。加强行政调解工作,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当前,我省处于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化解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积极运用调解手段,促进矛盾纠纷有效解决。各地、各部门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行政调解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举措,作为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方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升水平,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二、行政调解工作的范围、原则和程序
(一行政调解的范围。主要包括: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行政争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依法由行政机关调解的民事纠纷。
(二行政调解的原则。
1.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各方当事人意愿,不得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方式或调解结果。
2.合法原则。遵循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3.公平公正原则。兼顾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平等协商处理利益纠纷,体现公平正义。行政机关作为当事人一方时,与行政相对人的地位平等。
4.注重效果原则。行政调解要提高工作效率,简化调解程序,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三行政调解的程序。根据案情复杂和调解难易程度,行政调解工作可分为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对于案情简单、当场能够解决的争议纠纷,适用简易程序,行政机关可以当场制作行政调解书,并交付当事人。案情复杂、当场不能解决的争议纠纷适用一般程序。一般程序通常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申请。行政调解可书面申请,也可口头申请;可由一方当事人申请,也可由行政机关依职权提出,但必须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
2.受理。行政机关收到行政调解申请后,应及时决定是否受理并告知当事人。两个以上行政机关收到同一行政调解申请的,由具有相关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受理;属于两个以上行政机关有权管辖的,由最先收到行政调解申请的行政机关受理。
3.调解。行政机关受理行政调解后,应及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遵循的程序及相关事项。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分析并归纳各方争议的焦点,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引导当事人消除争议,达成调解协议。行政机关主持调解工作时,可邀请当事人所在的基层组织以及其他与案件有关的社会力量参加调解;重大、复杂、群众关注度高的争议纠纷,可邀请相关专家参加调解,保证调解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对争议纠纷基本事实有异议的,行政机关可采取听证、现场调查等方式调查取证。
调解达成协议的,行政机关应制作行政调解书。行政调解书内容包括当事人申请调解事项、查证的事实、调解结果、双方当事人的签名或盖章等;行政调解书应加盖调解机关印章或行政调解专用章。对在规定时限内达不成调解协议或一方当事人不愿意继续调解的,行政机关应当制作终止行政调解决定书,并交付当事人。行政机关终止行政调解的,应依法作出处理或引导当事人通过行政复议、仲裁和诉讼等渠道解决。
各级行政机关要根据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定救济权利的时效和行政调解工作实际,确定本地区、本系统行政调解时限。
三、行政调解工作的职责分工与保障
各级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由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做好行政争议与民事纠纷的化解工作。
(一各级政府对行政调解工作负总责。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化解争议与纠纷的规定,建立行政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政府法制机构牵头,监察、公安、司法、人保、卫生、国土资源、工商、民政、住房城乡建设、教育、财政、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商务、环保、税务、质
量监督、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信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定期研究解决行政调解工作涉及的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行政调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二各级政府法制机构承担牵头任务。政府法制机构负责本地区行政调解工作的统筹协调、信息汇总、情况通报、政策研究、经验交流及督察考核等日常工作。要研究制定行政调解规章制度,使行政调解工作有序开展;汇总分析下级政府和本级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调解工作情况,并向本级政府报告;加强对政府各部门的指导协调,加大对行政调解工作的督办力度。政府法制机构要加强对行政调解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行政调解工作人员对各类行政争议与民事纠纷的预判管控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切实提高行政调解工作水平。
(三政府各部门是行政调解主体。行政调解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好与本单位行政管理职能相关的行政调解职能,切实做到行政调解与依法履职相结合;特别是公安、司法、民政、人保、卫生、工商、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安全生产监管等行政调解任务较重的部门,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法制工作机构牵头、相关业务处室为主要调解力量的工作体制,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干事”。要根据部门实际和行业特点,积极探索有效化解争议纠纷的行政调解方式,建立案件申请、受理、调处、回访、登记统计、立卷归档和信息报送等制度,确保行政调解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各级行政复议机关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规定的调解原则,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按照调解优先原则解决行政争议。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 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落实行政调解工作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本部门行政调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指导协调化解重大争议与纠纷,定期听取行政调解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严格考核问责,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对组织不得力、工作不落实、责任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因工作敷衍塞责导致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要实行责任倒查,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站在维护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推进和深化行政调解工作,共同努力使行政调解工作取得新实效、实现新突破,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八月三日
第二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
陕政办发 〔2011〕9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和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16单位《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综治委〔2011〕10号),充分发挥行政调解的功能与作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更好地保障服务和保障西部强省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强行政调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行政调解工作的重要性
行政调解是由行政机关主持或主导,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主要以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为对象,在查清事实和厘清责任的基础上,对争议和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促其通过协商和互谅互让,化解争议和纠纷的活动。当前,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并呈现复杂性、群体性、对抗性的特点,化解矛盾纠纷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行政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行政调解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纠纷为主线,拓展行政调解领域,强化行政调解的化解、预防和教育功能,为维护我省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陕西”发挥重要作用。
二、行政调解的工作范围与原则
行政调解工作的范围: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行政争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行政管理有关联的争议与纠纷;适用行政调解且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争议与纠纷。
行政调解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自愿原则。行政调解要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不得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方式或调解结果。
(二)合法原则。行政调解要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得侵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平等原则。行政调解机关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自愿、充分、真实地表达自己意愿和诉求的权利,公正、公平的调处争议与
纠纷。行政机关作为当事一方时,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在调解过程中地位平等。
(四)注重效果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应增强行政调解意识,主动探索研究化解争议与纠纷的新机制,努力追求“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行政调解工作的职责分工与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争议与纠纷的化解工作。
(一)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行政调解工作负总责。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化解争议与纠纷的规定,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好行政调解工作的统筹和规划。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行政调解工作经费、调解人员的工作补贴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要建立行政调解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本级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政府法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水利、卫生、人口计生、安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定期研究解决行政调解工作涉及的问题,并定期汇总、分析上报本地区行政调解工作开展情况。行政调解联席会
议的日常工作由政府法制机构承担。
(二)各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在行政调解工作中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对下级政府和本级政府各部门行政调解工作的指导、督促和协调。政府法制机构负责本地区行政调解工作的统筹协调、信息交流、联络及督察考核等日常工作。要研究制定行政调解规章制度,使行政调解工作有序开展;研究解决行政调解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汇总分析下级政府和本级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调解工作情况,并向本级政府报告;加强对政府各部门的指导协调,加大对行政调解工作的督办力度。政府法制机构要加强对行政调解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行政调解工作人员对各类争议与纠纷的化解能力、预判与管控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切实提高行政调解工作水平。
(三)政府各部门应当切实发挥行政调解的主体作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不断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好与本单位行政管理职能相关的行政调解职能。各部门要设立行政调解指导中心(室),配备专职或兼职行政调解工作人员。要把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充实到行政调解队伍。要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工作信息化平台和组织网络,建立调解工作人员信息库,公示调解工作人员名单。要落实保障,解决行政调解办公场所和设施。要积极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行政调解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在做好行政调解工作的同时,积极建立健全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协调配合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效力衔接机制,优化整合调解资源,实现“三大调解”的优势互补。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各司其职,严格落实行政调解工作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及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本部门行政调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落实领导责任制,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指导协调化解重大争议与纠纷,定期听取行政调解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影响行政调解工作进展的困难和问题。要严格考核问责,将行政调解工作情况作为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的一项指标,进行考核评比。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组织领导不力、工作不落实、责任不到位,导致争议纠纷突出的地区和部门,要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工作敷衍塞责、无故推诿和拖延而导致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和案件的,要实行责任倒查,严格追究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站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推进和深化行政调解工作,共同努力,使我省行政调解工作取得新实效、实现新突破,为建设西部强省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第三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的实施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的实施意见
赣府厅发〔2010〕72号 2010年11月1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订的《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协议》,扎实推进我省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工作,促进示范建设县(市、区)的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确保在全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整体推进示范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发展战略部署,结合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以实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用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发展目标,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产业化规模,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我省在全国示范效应,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规划先行原则。示范建设要以编制村镇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农业农村发展、交通建设、生态建设等有关规划的衔接,统筹规划项目区生产生活、建设发展和生态用地,科学合理布局,全域协调推进。
(二)综合整治原则。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按照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渠道不变、管理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效”的要求,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以土地整治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聚合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和涉农项目,以土地整治资金为主体,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土地综合整治,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三)突出特色、改革创新原则。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土地利用和水利基础设施状况,结合项目区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因地制宜开展项目建设。重大工程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示范建设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重点。
(四)整村推进原则。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要求,在统一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以村或镇为单位,整体推进。实现整治一区,改造一片,造福一方。
(五)农民自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从保护农民的利益出发,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目标任务
根据部省协议的要求,我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分三年(2010年到2012年)进行,总规模为229.59万亩,基本农田整治规模为179.85万亩,新增耕地面积20.73万亩,提高粮食产量2.74亿公斤。建设工程类型分为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
(一)重大工程建设目标任务。
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星子县、瑞昌市、乐平市、高安市、樟树市、上高县、万年县、鄱阳县、余干县、永丰县和渝水区14个县(市、区)为重大工程建设区域。2010-2012年的建设规模为201.59万亩,新增耕地17.40万亩,2010年完成建设规模52.37万亩,新增耕地5.02万亩。重大工程建设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内安排,以灌区水利工程为依托,具备水、土、环境等基础前提条件,集中连片实施,以增加新增耕地数量、提高新增耕地产能、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和优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为主要任务,实现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
(二)示范项目建设目标任务。
宁都县、大余县、赣县、渝水区和贵溪市5个县(市、区)为示范项目建设区域。2010-2012年的建设规模为28万亩,新增耕地3.33万亩。2010年完成建设规模8.04万亩,新增耕地0.65万亩。示范项目应选择群众积极性高、村级班子号召力强、整治类型具有代表性、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村庄实施,以单村、多村或乡(镇)为基本单元,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整村推进,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兼顾新增耕地培肥地力措施广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在优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布局、统筹资金、管理机制、维护权益、新增耕地培肥地力等方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四、工作措施
(一)编制规划,制定方案。项目所在县(市、区)要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创新的理念,认真编制符合当地农业、水利、林业、交通、新农村建设、湿地保护、血吸虫防治等规划要求的示范建设规划。在建设期内,结合当地示范建设的目标任务,编制重大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每年1月底前完成编制当年实施方案,5月底前向省领导小组报告上执行实施方案的完成情况。
(二)筹措资金,统筹配套。在示范建设期内,全省投入示范建设的资金为48.4亿元。资金的来源由中央财政投入、省财政配套、有关市、县人民政府配套共同承担。资金的筹措为中央财政投入24亿元,省财政分3年从中央按因素法分配给我省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下简称为新增费)中配套9亿元,有关市、县共配套15.4亿元。示范建设单位应以新增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开发资金、土地复垦费为主,安排配套资金,不足部分可从农业、水利、交通、卫生、血防、新农村建设等涉农资金中安排项目补充配套。
(三)农田整治,统筹推进。以农田整治为重点,统筹推进整治区域内农用地整理、土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及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加强灾毁、污染耕地的修复治理,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旱能涝、涝能排,为促进耕地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严格管理整治后的耕地,严禁进行非农建设和破坏,各级农业部门加强耕地质量监控,抓好地力监测,进一步健全耕地质量保障体系。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示范建设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已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审计厅、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江西省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各相关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群众自愿的工作机制。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应与项目区市、县政府签定工作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项目所在地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二)改革创新,突出特色。
为保证全省示范建设项目规范有序、有效的开展,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应制定省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备案等规定和要求。各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应充分运用和借鉴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整治农村土地、建设惠农项目,解决“三农”问题为模式,将造地与整治相结合,在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落实农村土地用途管制、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
约集约利用,严格农村土地监管等方面,探索和创造出具有江西特色的示范典型。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公告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审计制等管理制度。着力在实施区域定位、定品、创新模式上下功夫,切实提升项目规划设计、项目管理、实施管理的改革创新水平,充分调动乡(镇)人民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出群众满意的惠农精品工程。
(三)严格管理,规范使用。
为保证依法依规使用和管理示范建设资金,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应制定省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办法,明确资金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各有关市、县(区)人民政府应认真核算收缴和结存的新增费,切实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各类土地专项资金的作用,广辟途径、开源节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各级财政管理部门应遵循严格管理、实事求是、跟踪问效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调控作用,以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的资金管理规定为准则,以相关行业项目管理制度为依据,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全,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做到专款专用、专账核算、按项目工程进度拨付资金,严禁坐支和挪作他用。
(四)加强廉政建设,严格奖惩。
各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加强对示范建设中廉政建设的管理,严格按照工程领域廉政建设的制度规定要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各级监察和审计等部门,应加强对示范建设的监管,强化事前介入、事中监督、事后检查措施。省政府对在示范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进度缓慢、工程施工质量差、资金管理使用问题多,弄虚作假和严重违纪违规的,除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外,将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四篇:物价局关于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精神,积极发挥行政调解在化解与价格行政管理相关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作用,努力构建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现结合全省物价系统工作实际,就切实加强
行政调解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稳定。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和群众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矛盾纠纷需要多层次化解。价格是调节利益关系最直接、最灵敏的杠杆,价格工作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矛盾集中、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决定了价格工作必然牵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价格问题容易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全省物价部门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行政调解在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相关要求,以预防和化解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价格行政争议为重点,针对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新情况、新特点,充分发挥物价部门行政资源多、调解范围广的优势,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妥善协调各方面价格利益关系,确保不同社会群体的价格利益得到兼顾,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价格行政调解组织体系。省物价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价格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物价系统价格行政调解工作的政策调研、组织推动、综合协调、指导督促、考核问责。各市(州)、县(市、区)物价部门要及时成立相应的价格行政调解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建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法律素质高的价格行政调解员队伍,负责本辖区内价格行政调解及信息报送工作。同时,市(州)、县(市、区)物价部门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基层价格监督网络和社会义务价格监督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人民调解的基础性作用,及时把价格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全省各级价格行政调解组织要在同级“大调解”工作领导部门的领导下,按照“逐级调解、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工作。
三、明确范围,把握原则。价格行政调解的范围是物价部门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价格行政争议;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价格行政管理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民事纠纷。各级物价部门要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行政争议;要积极研究探索调解价格民事纠纷的新方法,不断提高价格行政调解的成功率,力争做到小纠纷不出村(社区)、一般纠纷不出乡镇(街道)、疑难纠纷不出县(市、区)、重大纠纷不出市(州),从源头上预防、减少重复越级上访和不稳定因素,防止因价格问题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同时,价格行政调解必须坚持自愿、合法、平等的原则,把调解贯穿于处理价格行政争议和化解价格民事纠纷的全过程,引导当事人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力争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对不愿调解或调解未达成协议的,要引导当事人运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妥善解决;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价格行政调解意识,认真落实行政主管责任制和分级责任制,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价格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各级物价部门要结合价格工作职能以及自身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价格行政调解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调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规范调解程序,对调解申请、受理、调查、听证、调解实施、调解期限以及调解协议书的制作等环节明确具体要求。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本系统的调解工作进行监督抽查,建立典型案件和普遍性问题的通报制度。要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机制,按照“及时排查、各负其责、工作在前、预防为主”的原则,构建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价格行政调解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衔接。要把价格行政调解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严格考核问责,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因组织领导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消极应付调解,导致重大矛盾纠纷发生的,严肃追究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
五、强化服务,落实保障。各级物价部门要坚持预防和化解并用、排查和调处并行,把价格行政调解与行政复议、信访工作、综合治理工作以及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结合起来,要依托“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工作成果和工作载体,促进价格收费矛盾纠纷从集中处理向常态化解转变。通过价格维权、价格自律、价格引导、价格协调、价格宣传等服务,保障服务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投诉权和举报权;帮助经营者增强价格诚信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价格行为;落实价费优惠措施,了解民情民意,及时出台有利于发展和减轻群众及社会负担的价费政策;化解企业之间、产供销各环节之间、执收与征费对象之间价费矛盾;宣传价格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发挥成本调查、价格评审、价格认证等方面职能作用,有效调解价格矛盾。同时,要将价格行政调解工作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落实必要的设施条件,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充实和调剂价格行政调解人员;要充分发挥基层价格行政调解的主力作用,加强对基层调解人员的指导和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其调解工作能力与水平,确保调解工作规范有序高效。
物价局关于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
第五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实施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实施意见
赣府厅发〔2012〕7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22号,以下简称《意见》),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切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法规,工作措施得力,减负成效明显,农民负担总体上保持在较低水平,由此引发的矛盾大幅减少,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导致农民负担问题的历史性、体制性因素仍将在较长时期内以复杂的形式存在。一些应由政府全部投入和部分补助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出现了向村级组织和农民转嫁的倾向;一些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违规操作,存在变相向农民摊派的现象;一些部门和单位向农民、村级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收费、乱罚款问题仍然存在,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意见》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深刻认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绝不能因为农业税的取消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民负担水平下降而工作松懈。要积极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新的思路和举措坚持不懈地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二、切实将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落到实处
—1—
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的实施,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准确界定适用范围,严格规范议事程序,不得超标准、超范围筹资筹劳,不得加重农民负担。严格执行省政府规定的限额标准,一事一议筹资标准,每人每年不超过30元;筹劳标准,每个劳动力每年不超过6个标准工日。筹资或筹劳由农民自主选择,不得要求农民既出资又出劳,不得要求农民按工价折资等形式以资代劳,变相突破筹资筹劳限额标准。村委会收取农民出资或者安排出劳时,应当向农民开具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专用凭证。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要尽快制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专用凭证式样,县级农业部门负责印制、管理、免费发放到村。
严格管理涉农收费。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政府相关规定收取,严禁向农民乱收费或摊派费用。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农民建房、生猪屠宰等领域的收费,严格执行《意见》的规定。在省内婚姻登记机关依法办理结婚、离婚登记或补领婚姻证件的,实施免费。对依法办理生育服务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各类计划生育证件的农民,严禁收取任何费用或搭车收费。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证、年检等事项,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三、强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措施
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制度。建立涉及农民负担政策文件会签、备案制度,各级有关部门出台涉及农民负担的政策文件必须会签同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管部门。完善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涉农收费和价格,由省发改委负责,督促有关部门、具体执收单位完整、准确地公开项目、标准、依据及监督电话,方便农民办事。要创新公示形式,及时更新公示内容,确保公示效果。落实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由省农业厅负责,督促农民负担监督卡发放到户。农民负担监督卡内容要及时更新,纳入最新的涉农收费政策和惠农补贴政策,把减负和惠农政策明明白白交给农民。标明举报电话,便于农民监督和反映问
题。强化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由省监察厅负责,对涉及农民负担的违规违纪行为,按照有关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实行责任追究。
深化农民负担重点治理。继续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农民建房、婚姻登记、生猪屠宰等领域乱收费、乱罚款,以及修建和维护通村公路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向农民集资摊派的专项治理。各地要结合实际,突出治理重点,强化治理措施,着力解决行业性乱收费、乱罚款和集资摊派问题。深入治理加重村级组织负担问题。在巩固现有专项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积极探索建立减轻村级组织负担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向村级组织乱收费和各种摊派行为,确保村级组织负担问题发现得早、处理得好,切实维护村级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重点治理加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担问题。针对当前我省一些地方存在的加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担的新问题,各地要研究治理的新方法、新举措,加大治理力度,进一步明确政策,梳理问题、解决难题,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检查。市、县(区)人民政府每年要对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法规落实情况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中涉及农民负担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逐级上报,上级政府要将有关情况及时予以通报,对发现的问题要跟踪督办,确保检查效果。每年底,省减负领导小组要组织成员单位对各地进行重点抽查。农业、财政、综改部门每年要联合组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及财政奖补政策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对违规操作,超范围、超限额筹资筹劳的,要责令整改,坚决纠正乡镇统筹使用、县级集中管理一事一议所筹资金以及套取、挪用财政奖补资金等违规问题。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的部门责任制,深入开展行业专项检查,切实解决本系统、本部门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
四、加强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领导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继续坚持政府主要
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健全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领导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实行减轻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度,继续保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高压态势。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意见》要求和《江西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将减负工作经费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专用凭证、农民负担监督卡印制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法定职责,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队伍建设,配齐专职人员,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农村政策水平,增强其服务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防止苗头性、局部性问题扩大蔓延,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九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