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
版)》的通知
(国中医药发〔2008〕16号)
(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1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准确、客观评价中医医院,促进中医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医疗服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局组织对《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将《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以下简称《评价指南(2008年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评价指南(2008年版)》是建立我国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基础,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国家医疗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指南(2008年版)》重点适用于三级中医医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在《评价指南(2008年版)》的基础上,建立本辖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中医医院(含中
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有关工作情况及时报我局。我局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院管理评价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修订《评价指南(2008年版)》,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提高我国中医医疗质量和中医医院管理水平。
二○○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
一、医院管理
(一)依法执业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及中医药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
2.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定的诊疗科目执业,医院及科室命名规范。
3.聘任和使用具备相应岗位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禁止专业技术人员超范围执业。
4.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实行诊疗技术准入和开展相应手术项目。
5.按照规定申请医疗机构校验。
6.按照规定发布医疗广告。
(二)组织机构和管理
1.医院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满足管理工作需要。
2.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并能及时修订完善,职工熟悉本岗位职责及相关规章制度。
3.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三重一大”事项经集体讨论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建立院、科两级管理责任制,院级领导把主要精力用于医院管理工作。
4.院、科级领导了解、掌握国家有关医疗卫生和中医药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专门的管理专业知识培训。
5.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中医药继承发展与创新及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并组织实施。
(三)人力资源管理
1.有适宜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落实岗位职务聘任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和专业结构合理,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规定的比例,医院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和科室领导的任职资格符合规定要求。
2.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准入、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医师考核办法,建立专业技术档案。
3.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和梯队
建设制度并组织实施。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做好老中医经验继承、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等工作。
4.加强中医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学科(专科)带头人选拔、培养、使用机制。
5.建立激励和奖惩制度,完善医院奖金分配综合目标考核机制,实行按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工作绩效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等取酬的分配机制。
(四)应急管理
1.有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事故等)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2.承担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及时、妥善处理医院突发事件。
4.在应急预案和紧急救援措施中,应保障中医药的充分参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五)信息系统
1.医院信息系统符合《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试行)》,满足医院管理和临床工作需要。
2.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和高效,可连续、系统、准确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医院管理、医疗质量控制和中医药特色发挥情况等所需要的信息,能够与其他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及中医药管理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3.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实行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
理,保障网络安全,保护患者隐私。
(六)财务与价格管理
1.贯彻落实《会计法》、《预算法》、《审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医疗机构内部会计控制规定》等相关规定,只设置一个财务管理部门,合理配备财务人员,统一财务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规范费用报销和审批程序,医院、部门、科室无账外账和“小金库”。
2.加强对中医专项经费筹集及使用的管理。
3.建立规范的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4.实行医院成本核算,降低运行成本。控制医院资产负债率,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保值、增值。
5.无科室出租承包,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不与医疗服务收入直接挂钩。
6.按照《价格法》等有关价格政策,严格执行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无国家规定之外收费项目,无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
7.执行国家药品、高值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和价格政策规定。
8.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采取价格查询、费用日清等措施,提高收费透明度。
及时答复患者的费用查询,处理价格投诉。
9.费用结算方式便捷。
(七)后勤保障管理
1.有适宜的后勤保障管理组织、规章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后勤保障服务能够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满足医疗服务流程需要。
2.水、电、气、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要。
3.为员工提供餐饮服务;为患者提供营养膳食指导,提供营养配餐、治疗饮食和中医食疗服务,满足患者治疗需要,保障饮食卫生安全。
4.医疗废物和污水管理和处置符合规定。
5.安全保卫组织健全,制度完善,人员、设备、设施满足要求。
(八)医疗仪器设备管理
1.有适宜的医疗仪器设备管理保障组织、规章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
2.建立健全设备、设施论证、招标、采购、保养、维修、更新和应用分析制度。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合理配置使用甲、乙类大型医疗设备。
3.合理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4.保障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设
备保持待用状态,建立全院应急调配机制。
(九)中医药文化建设
1.医院精神、医院宗旨、医院理念、质量方针等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2.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3.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
4.设立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医院年度经费预算,并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
(十)院务公开管理
1.建立院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院务公开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工作。
2.动员广大职工充分行使民主权力,积极参与院务公开。
3.院务公开内容符合规定,公开形式便利、快捷、有效。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1.建立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责任制,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完善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组织实施全面医疗质量管理,指导、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严格监管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
3.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及医学伦理、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输血管理和护理质量管理等委员会(组),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
(二)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2.定期进行全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提高全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
3.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中医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包括外出会诊)、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
4.加强对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理法方药应用水平的检
查、分析、评价,不断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5.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建立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和追溯机制,按规定报告医疗不良事件,不隐瞒和漏报。
(三)医疗技术管理
1.医疗技术服务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符合诊疗科目范围,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保障安全、有效,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技术的操作规程。
2.医疗技术管理符合规定,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准入、分级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
3.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和完善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4.科研项目的医疗技术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按规定审批。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患者安全。
5.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临床诊疗新技术。
6.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淘汰的技术。
(四)重点专科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并保持相对稳定,主要研究课题与重点病种相结合。
2.制定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3.提高重点病种的辨证论治水平,具有独特的中医药诊疗方法和医院中药制剂,中医治疗率达到有关要求。
4.医师队伍结构符合有关规定,重视本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加强专科学术继承人培养。学术(科)带头人及人才梯队满足专科中医内涵建设需要。
(五)门诊工作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门诊布局合理,方便患者就医。
2.有分诊、导诊服务,落实首诊负责制和科间会诊制度。
3.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开设的中医药特色专病门诊达到有关要求,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障门诊诊疗质量。
4.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就医需要。
5.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和报告制度。
(六)急诊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急诊科独立设置,布局合理,满足急诊工作需要。
2.急诊专业设置合理,能够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医疗服务。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诊疗常规,提高急诊中医药使用率。
3.急诊专业队伍稳定,人员相对固定,医务人员经过急诊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有熟练掌握中医、中西医结合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指导急诊工作;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主持或指导,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4.急诊设备设施完备,急救设备、药品处于备用状态,急诊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中、西医急诊知识和技能。
5.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尤其是首诊负责制和会诊制度,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提高急诊分诊能力,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建立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6.加强急诊留观患者管理,提高需要住院治疗急诊患者的住院率,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72小时。
(七)病房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特色病种中医、中西医结合诊
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对主要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2.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方案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及实时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计划。
3.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健全住院患者诊疗过程中的业务管理制度,加强医疗管理。
4.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南。
5.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不瞒报和漏报。
6.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
7.开展重点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8.实行手术资格准入、分级管理制度和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创诊疗操作按手术诊疗管理。
9.加强围手术期质量控制,重点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症、风险评估、术前查对、操作规范、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医患沟通制度的落实。
10.麻醉工作程序规范,术前麻醉准备充分,麻醉意外
处理及时,实施规范的麻醉复苏全程观察。
11.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
(八)重症监护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重症监护病房布局合理,人员、设备、设施配备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科间紧密协作,保障诊疗工作需要。
2.医务人员实行岗位准入管理,强化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运用中医药知识技术的能力,提高中医药在重症抢救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3.建立健全重症监护病房质量管理制度,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4.严格执行患者入、出重症监护病房标准。
(九)感染性疾病和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
1.按规定设立感染性疾病科,严格执行门诊患者预检分诊制度。
2.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3.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责明确。
4.医院的建筑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控
制要求。
5.落实医院感染的病例监测、消毒灭菌监测、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6.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住院、出院、死亡病人的床单位处置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7.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的管理,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透析相关感染等。
8.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手卫生规范、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9.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相关证明进行审核,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实施严格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
10.开展耐药菌株监测,指导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协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管理。
11.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卫生安全防护工作,保障职工安全。
(十)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装置安全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并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工作制度和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
2.临床医学检验、病理、医学影像等医技部门提供的专业服务能满足医院的需要,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项目能满足临床需要。
3.检验、检查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
4.临床检验实验室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实验室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控,保证质量,同一医院不得重复开展相同的检测项目。
5.临床实验室按照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不得使用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没有质控的临床检验项目或科研项目,不得向临床出具检验报告。
6.病理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的诊断符合率较高。病理切片、蜡块保存符合规定。
7.放射诊疗科室的环境、设备、设施符合环境保护及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8.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技部门服务满意。
(十一)药事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
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医院中药饮片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2.药学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包含中药饮片、中成药、西药的药学服务。
3.药品供应满足临床需要。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4.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药师制,临床药师数量合理,负责临床药物遴选、处方审核以及参与查房、会诊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合理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特别是对用药失误、滥用药物的监测,指导医师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
5.药事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合理,能适应医院业务需要。充分发挥老中药专家的作用,继承中药鉴别与炮制经验。禁止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
6.加强对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的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
7.加强中药饮片采购的质量管理;严格中药饮片调剂、煎煮、临方炮制及医院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8.患者与医师、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
(十二)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落实《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第二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函〔2012〕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
为进一步促进中医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中医医院评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医院评审暂行办法》,我局制定了《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各地在工作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联系我局医政司。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 邴媛媛 杨荣臣
联系电话:010—59957687 59957683 传 真:010—59957684
电子邮箱:yiyuanpingshen010@126.com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下同)突出特色、提高疗效、促进发展、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统筹利用全社会的中医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中医医疗体系的整体功能,逐步建立由中医药管理部门、行业学(协)会和专家参与的中医医院评审评价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医医院评审是指根据中医医院基本标准和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中医医院规划级别的功能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确定医院等级的过程。
中医医院评审组织是指在中医药管理部门领导下,具体负责中医医院评审技术性工作的专门机构。评审组织可以由中医药管理部门组建或是受中医药管理部门委托的适宜第三方机构。
第三条 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均应遵照本办法参加评审。
第四条 中医医院评审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方针,围绕中医特色、中医疗效、质量、安全、服务、管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第五条 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制定。第六条 中医医院评审包括周期性评审和不定期重点检查。
周期性评审是指中医药管理部门在评审期满时对中医医院进行的综合评审。不定期重点检查是指中医药管理部门在评审周期内适时对中医医院进行的检查和抽查。
第七条 通过中医医院评审,促进构建目标明确、布局合理、中医特色突出、中医疗效显著、服务功能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对中医医院实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分级管理。
第二章 评审权限与组织机构
第八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评审委员会负责全国中医医院评审的领导、组织、质量控制及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第九条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成立中医医院评审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的中医医院评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兼任。
第十条 三级和二级中医医院的评审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建或指定的评审组织负责具体实施。一级中医医院的评审由地市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建或指定的评审组织负责具体实施。
第十一条 上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对下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评审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十二条 评审组织负责以下事项:
(一)在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院评审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评审的技术性工作,提出评审结论建议;
(二)在中医药管理部门领导下,参与组建和管理评审专家库,参与组织评审专家的培训工作;
(三)完成中医药管理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十三条 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组建由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药院校、行业学(协)会、医疗机构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库。
第十四条 评审专家由中医药管理部门选聘。评审专家应当按照规定参加中医药管理部门和评审组织举办的培训、考核。考核合格的方可参加评审工作。
第十五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包括评审工作流程、专家工作制度和回避制度等,加强对评审工作的管理,确保评审质量。
第三章 评审申请与受理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评审周期为四年。
第十七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按制订评审计划,并报上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备案。评审计划包括:
(一)本参加评审的中医医院名册;
(二)本评审工作的时间安排;
(三)评审重点和组织实施方案;
(四)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在等级证书有效期满前3个月可以向有评审权的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评审申请,提交评审申请材料:
(一)医院评审申请书;
(二)评审周期内接受中医药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检查、指导结果及整改情况;
(三)评审周期内各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信息及其他反映中医特色优势、中医临床疗效、医疗质量安全、医院效率及诊疗水平等的数据信息;
(四)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九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对医院提交的评审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应当根据下列情况作出是否受理评审申请的处理意见:
(一)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内容及形式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医院需要补正的材料及提交期限;医院逾期不补正或者补正不完全的,不予受理。
(二)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要求的,或者医院按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书面告知进行补正符合要求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受理。
第二十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在受理评审申请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向中医医院发出受理评审通知,明确评审时间和日程安排。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在规定期限内没有申请评审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要求其在15个工作日内补办申请手续;在限期内仍不申请补办手续的,视为放弃评审申请。
第二十二条 新建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新变更为中医类别医院的,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执业满1年后方可申请首次评审。
第四章 评审的实施
第二十三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中医医院发出评审受理通知后,应当于5个工作日内通知评审组织;评审组织接到通知后,应当从中医医院评审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建评审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评审工作。其中,组建三级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小组时,应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的专家库中抽取本省(区、市)外的专家,承担“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的评审任务。
第二十四条 评审专家与被评审中医医院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应当主动提出回避申请。医院也可向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对评审专家的回避申请。评审专家的回避由中医药管理部门决定。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周期性评审的主要内容和项目包括:
(一)评审申请材料;
(二)不定期重点评价结果及整改情况报告;
(三)中医医院基本标准符合情况;
(四)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符合情况。
评审主要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和对中医医院进行现场评审,现场评审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查、现场访谈、资料检查、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第二十六条 评审小组应当在评审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评审报告,并经评审小组组长签字后提交给评审组织。
评审工作报告应当包括:
(一)评审工作概况;
(二)评价结果;
(三)被评审中医医院的总分及评审结论建议;
(四)被评审中医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意见及期限;
(五)应当说明的其他问题;
(六)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七条 评审工作报告经评审组织审核同意后,报中医药管理部门。评审组织认为必要时,可要求评审小组对某些内容进行重新审议或者评审。具体程序由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
第二十八条 评审工作有关的各种原始材料由评审组织存档保存至少4年。
第二十九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在收到评审工作报告后,对拟作出三级乙等(含三级乙等)以下等级评审结论的,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评审结论。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拟作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结论的,应将评审报告、打分汇总表、核心指标检查记录表等材料复印件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审批同意后,方可正式作出三级甲等的评审结论。
评审结论应以适当方式对社会公示,公示期一般为7至15天。公示结果不影响评审结论的,书面通知被评审医院、评审组织和有关部门,同时报送上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评审周期内,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对中医医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情况与中医专科建设等进行不定期重点评价。
不定期重点评价的具体内容与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
第五章 评审结论
第三十一条 各级中医医院评审结论分为甲等、乙等、不合格。各级中医医院的分等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另行规定。
第三十二条 各级甲等、乙等中医医院的等级证书及标识的格式,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定。
等级证书的有效期与评审周期相同。等级证书有效期满后,医院不得继续使用该等级证书。医院的等级标识必须与等级证书相符。第三十三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对评审结论为“不合格”的中医医院下达整改通知书,给予3-6个月的整改期。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应当于整改期满后5个工作日内向中医药管理部门申请再次评审,再次评审结论分为乙等或者不合格。
第三十五条 中医医院整改期满后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再次评审申请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直接判定再次评审结论为不合格。
再次评审不合格的中医医院,由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评审具体情况,适当调低或撤销医院级别;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进行相应处理。
第三十六条 医院自动放弃评审的,视为评审结论为不合格,由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低或撤销医院级别。
第三十七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作出不合格评审结论前,应当告知中医医院有要求听证的权利;中医医院在被告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组织听证。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听证情况,作出有关评审结论的决定。
第三十八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在作出不合格评审结论时,应当说明依据,并告知中医医院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三十九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将中医医院评审结论以适当方式在辖区内公布。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评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做到公正、公平评审,确保评审结论的公信力。
第四十一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评审组织、评审计划、评审人员组成、回避制度、评审程序、纪律执行等方面情况的审查和监督。
第四十二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干预正常评审工作的,应当及时纠正;后果严重的,应当给予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三条 评审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评审专家违反规定,干预正常评审工作的,中医药管理部门、评审组织应当及时纠正;后果严重的,应当取消其参与评审工作资格;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四条 中医医院在评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中止评审:
(一)有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医院重大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并提供明确线索,评审期间无法调查核实的;
(二)违反评审纪律,采取不规范行为,影响评审专家的公正公平性,干扰评审专家工作的;
(三)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上述情形消失3个月后,中医医院可向中医药管理部门再次提出评审申请。第四十五条 中医医院在评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终止评审,并直接判定评审结论为不合格:
(一)提供虚假评审资料,有伪造、涂改病历及有关档案资料等弄虚作假行为的;
(二)有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医院重大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并提供明确线索,已经查实的;
(三)借评审盲目扩大规模,滥购设备,浪费资源的;
(四)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六条 中医医院在等级证书有效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撤销原评审结论,取消评审等次,并收回证书和标识:
(一)医院在中医药特色优势、医德医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的;
(二)在评审周期内医院实际情况与评审时有较大出入,核心指标严重不符合要求的;
(三)经查实在接受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四)拒绝参加对口支援工作或者未按照要求完成对口支援任务的;
(五)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医院评审结论为不合格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或者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医院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第四十八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在每年2月底前将上一评审的中医医院名单、评价结论、评审工作总结及本评审工作计划报送上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15-2017)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15—2017)的通知
2015-02-28 11:19:39 出处:医政司 作者: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大型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下同)的监管,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深化公立中医医院改革,推动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医疗质量,根据我局总体工作安排,2015—2017年将开展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
现将《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15—2017)》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设,请及时反馈我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5年2月9日
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方案
(2015—2017)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大型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下同)的监管,做好2015—2017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制定本方案。
一、巡查目的
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重点任务,完善创新中医医院监管模式,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大型中医医院建设发展情况,总结推广先进做法和经验,及时发现存在困难和问题,推动重点工作取得实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以促进大型中医医院进一步坚持公益性,加强内涵和行业作风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医院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满意的中医药服务。
二、巡查范围与安排
(一)巡查范围。三级中医医院。
(二)巡查安排。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实施局直属(管)医院和省级中医医院的巡查(名单另行印发);各省(区、市)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其他三级中医医院的巡查。
有计划、分批次按开展巡查工作。每所医院巡查天数原则上不少于4天。2017年底前完成本轮巡查工作。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在2月底前将上一巡查工作报告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根据巡查内容,国家中医药局和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建巡查工作组。巡查工作组实行组长负责制,根据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三、巡查内容
2015—2017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与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持续改进活动等工作要求相衔接,主要包括:
(一)反腐倡廉建设。
1.建立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和监督落实,扎实推进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建立完善反对“四风”的长效机制,落实整改措施,开展专项治理。
2.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的实施意见和责任分解的通知》,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全面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3.推进院务公开和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行“三重一大”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创造良好的职工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与条件。
4.严明行业纪律,深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
5.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规范》,培育和塑造行业清风正气。
(二)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
1.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
2.医院管理和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宗旨、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体现医院公益性,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3.参加国家、省、市及所在辖区的医疗紧急救治体系,按时完成对口支援、卫生应急、医疗救助、健康教育等政府指令性任务。开展义诊、医疗服务下乡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性社会活动。
4.制定并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具备满足临床教学、培训需求的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承担在校学生临床教学和接收进修人员工作,积极派出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师参加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展面向全行业的学术活动和培训,注重师承教育。
5.有健全的科研管理体系,具备临床研究支撑条件和平台。针对临床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临床研究,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并能将成果转化于实践。
(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1.制定并落实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成效明显。
2.探索建立适合医院实际的办院模式,创新中医诊疗服务模式。
3.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药人员、护理人员等人员配置合理,落实中医医师定期考核要求。
4.加强临床科室建设,提高应用中医药方法解决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能力。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
5.重点专科建设成效明显,中医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创新能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6.积极开展中医综合治疗,中药处方数、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以及中医医疗技术应用达到规定要求。
7.积极开展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工作,病区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形成有中医特色的专科护理服务。
8.加强中药饮片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剂、煎煮管理工作,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开展2项及以上中药个体化用药加工服务,积极挖掘整理特色中药疗法和传统中药加工方法,并推广使用。
9.中医“治未病”服务规范、内容丰富。“治未病”科科室名称符合规定,功能定位准确,区域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及人员队伍符合要求。提供中医健康管理全程服务,服务规范,内容丰富,流程合理,开展服务效果追踪评估。医院重视“治未病”工作,在人员配备、收入分配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和倾斜。
10.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四)医院管理。
1.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法执业,按照核定的诊疗科目和诊疗技术开展诊疗行为,医院及科室命名规范。组织开展“六五普法”工作。
2.制定并落实符合中医医院特点,鼓励中医药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内部分配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3.建立科学的医院管理体系,健全医院组织结构,完善医院管理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4.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落实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加强对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质量管理。
5.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使用行为。
6.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7.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丰富护理服务内涵。
8.完善处方点评制度,加强合理用药监测,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执行特殊药品的规章制度。
9.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满足医院发展需要,探索开展信息化医疗质控模式,按照要求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10.建立公立医院财务预决算报告制度,强化对财政项目资金绩效管理。
(五)医院服务。
1.组织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35条具体措施,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
2.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加强医患沟通,保障患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巡查方式方法
(一)医院自查。
中医医院按照巡查工作重点和巡查工作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另行印发),结合中医医院评审和持续改进活动情况,开展自查,形成自查报告,并按照要求提前准备和提交相关材料。
(二)现场巡查。
按照巡查工作计划,采取暗访、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列席会议、现场查看、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统计资料分析等方法进行。
(三)反馈 现场巡查工作结束后,各巡查工作组撰写巡查报告,并经国家中医药局医政司或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向接受巡查医院反馈。
(四)整改。
中医医院对前期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国家中医药局择期对整改情况进行抽查。
五、组织实施
(一)动员部署。
1.国家中医药局制定印发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召开视频会议对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本方案制订本辖区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组织分工、活动安排,部署辖区内大型医院巡查活动,并将实施方案于2015年5月31日前报送我局医政司。
3.接受巡查医院根据大型中医医院巡查方案和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本单位自查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自查自纠。
1.中医医院按照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工作,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整改。
2.接受国家中医药局巡查的中医医院根据巡查工作计划,提前将自查报告及相关材料通过邮寄及电子邮件的方式报送我局医政司,其他接受巡查的医院按照所在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求报送。
(三)现场巡查。
1.国家中医药局按照巡查工作计划,组织巡查工作组开展对局直属(管)医院和省级中医医院的巡查工作。各巡查工作组应当协调做好接受巡查医院的动员工作;对巡查重点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检查和评价;针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现场巡查工作结束后,各巡查工作组负责撰写巡查报告。巡查报告由我局医政司审核同意后,向接受巡查医院反馈。接受巡查医院应当按照反馈意见积极整改,反馈后30日内向我局报送整改方案,3个月内报送整改报告。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按照本辖区巡查工作计划,组织巡查工作组开展辖区内其他大型中医医院的巡查。各巡查工作组负责撰写巡查报告并报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向接受巡查医院反馈。接受巡查医院应当按照反馈意见积极整改,反馈后30日内向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报送整改方案,3个月内报送整改报告。我局适时对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的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情况进行督导。
(四)总结交流。
国家中医药局结合巡查工作报告,对各地大型中医医院巡查情况进行总结,适时组织召开巡查工作会议,交流各地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情况,总结巡查工作经验,完善巡查制度,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对工作不力,未按要求贯彻落实的,进行通报,并按照职责权限,积极推动解决积极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重大违法违纪线索移送处理,对巡查工作的有关资料统一整理归档。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总结辖区内大型中医医院巡查结果,并组织开展反馈和交流,指导督促巡查医院积极整改。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建立完善中医医院评价体系、强化中医药管理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的积极探索,是维护公立中医医院公益性、促进中医医院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重大举措。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院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充分认识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的意义,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巡查工作取得实效。
(二)全面部署,认真落实。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按照工作要求,全面部署,认真组织实施,要有方案、有重点、有措施。要通过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认真总结分析中医医院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中医医院要重视内涵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克服懈怠情绪,做好自查自纠和整改工作,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医院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要把巡查工作和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持续改进活动、重点专科检查评估等工作相衔接,统筹考虑,减少基层负担,提高效率。
(三)严格纪律,查出实效。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巡查专家的遴选和培训,严明巡查工作纪律,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有关要求,厉行勤俭节约,不增加基层和群众负担。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院要按照从严从实的要求,认真做好自查和现场巡查工作,确保不走过场,查实查细。
(四)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院要积极探索,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完善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建立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工作制度,并形成长效常态机制,以此推动中医医院的能力提升和健康发展。
第四篇: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精讲
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
一、医院管理
(一)依法执业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及中医药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
2.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定的诊疗科目执业,医院及科室命名规范。
3.聘任和使用具备相应岗位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禁止专业技术人员超范围执业。
4.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实行诊疗技术准入和开展相应手术项目。
5.按照规定申请医疗机构校验。
6.按照规定发布医疗广告。
(二)组织机构和管理
1.医院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满足管理工作需要。
2.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并能及时修订完善,职工熟悉本岗位职责及相关规章制度。
3.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三重一大”事项经集体讨论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建立院、科两级管理责任制,院级领导把主要精力用于医院管理工作。
4.院、科级领导了解、掌握国家有关医疗卫生和中医药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专门的管理专业知识培训。
5.制定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中医药继承发展与创新及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并组织实施。
(三)人力资源管理
1.有适宜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落实岗位职务聘任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和专业结构合理,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规定的比例,医院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和科室领导的任职资格符合规定要求。
2.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准入、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医师考核办法,建立专业技术档案。
3.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和梯队建设制度并组织实施。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做好老中医经验继承、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等工作。
4.加强中医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学科(专科)带头人选拔、培养、使用机制。
5.建立激励和奖惩制度,完善医院奖金分配综合目标考核机制,实行按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工作绩效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等取酬的分配机制。
(四)应急管理
1.有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事故等)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2.承担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及时、妥善处理医院突发事件。
4.在应急预案和紧急救援措施中,应保障中医药的充分参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五)信息系统
1.医院信息系统符合《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试行)》,满足医院管理和临床工作需要。
2.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和高效,可连续、系统、准确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医院管理、医疗质量控制和中医药特色发挥情况等所需要的信息,能够与其他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及中医药管理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3.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实行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保障网络安全,保护患者隐私。
(六)财务与价格管理
1.贯彻落实《会计法》、《预算法》、《审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医疗机构内部会计控制规定》等相关规定,只设置一个财务管理部门,合理配备财务人员,统一财务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规范费用报销和审批程序,医院、部门、科室无账外账和“小金库”。
2.加强对中医专项经费筹集及使用的管理。
3.建立规范的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4.实行医院成本核算,降低运行成本。控制医院资产负债率,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保值、增值。
5.无科室出租承包,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不与医疗服务收入直接挂钩。
6.按照《价格法》等有关价格政策,严格执行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无国家规定之外收费项目,无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
7.执行国家药品、高值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和价格政策规定。
8.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采取价格查询、费用日清等措施,提高收费透明度。及时答复患者的费用查询,处理价格投诉。
9.费用结算方式便捷。
(七)后勤保障管理
1.有适宜的后勤保障管理组织、规章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后勤保障服务能够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满足医疗服务流程需要。
2.水、电、气、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要。
3.为员工提供餐饮服务;为患者提供营养膳食指导,提供营养配餐、治疗饮食和中医食疗服务,满足患者治疗需要,保障饮食卫生安全。
4.医疗废物和污水管理和处置符合规定。
5.安全保卫组织健全,制度完善,人员、设备、设施满足要求。
(八)医疗仪器设备管理
1.有适宜的医疗仪器设备管理保障组织、规章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
2.建立健全设备、设施论证、招标、采购、保养、维修、更新和应用分析制度。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合理配置使用甲、乙类大型医疗设备。
3.合理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4.保障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设备保持待用状态,建立全院应急调配机制。
(九)中医药文化建设
1.医院精神、医院宗旨、医院理念、质量方针等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2.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3.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
4.设立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医院经费预算,并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
(十)院务公开管理
1.建立院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院务公开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工作。
2.动员广大职工充分行使民主权力,积极参与院务公开。
3.院务公开内容符合规定,公开形式便利、快捷、有效。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1.建立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责任制,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完善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组织实施全面医疗质量管理,指导、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严格监管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
3.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及医学伦理、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输血管理和护理质量管理等委员会(组),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
(二)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2.定期进行全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提高全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
3.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中医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包括外出会诊)、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
4.加强对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理法方药应用水平的检查、分析、评价,不断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5.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建立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和追溯机制,按规定报告医疗不良事件,不隐瞒和漏报。
(三)医疗技术管理
1.医疗技术服务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符合诊疗科目范围,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保障安全、有效,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技术的操作规程。
2.医疗技术管理符合规定,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准入、分级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
3.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和完善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4.科研项目的医疗技术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按规定审批。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患者安全。
5.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临床诊疗新技术。
6.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淘汰的技术。
(四)重点专科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并保持相对稳定, 主要研究课题与重点病种相结合。
2.制定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3.提高重点病种的辨证论治水平,具有独特的中医药诊疗方法和医院中药制剂,中医治疗率达到有关要求。
4.医师队伍结构符合有关规定,重视本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加强专科学术继承人培养。学术(科)带头人及人才梯队满足专科中医内涵建设需要。
(五)门诊工作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门诊布局合理,方便患者就医。
2.有分诊、导诊服务,落实首诊负责制和科间会诊制度。
3.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开设的中医药特色专病门诊达到有关要求,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障门诊诊疗质量。
4.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就医需要。
5.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和报告制度。
(六)急诊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急诊科独立设置,布局合理,满足急诊工作需要。
2.急诊专业设置合理,能够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医疗服务。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诊疗常规,提高急诊中医药使用率。
3.急诊专业队伍稳定,人员相对固定,医务人员经过急诊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有熟练掌握中医、中西医结合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指导急诊工作;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主持或指导,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4.急诊设备设施完备,急救设备、药品处于备用状态,急诊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中、西医急诊知识和技能。
5.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尤其是首诊负责制和会诊制度,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提高急诊分诊能力,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建立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6.加强急诊留观患者管理,提高需要住院治疗急诊患者的住院率,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72小时。
(七)病房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特色病种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对主要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2.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方案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及实时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计划。
3.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健全住院患者诊疗过程中的业务管理制度,加强医疗管理。
4.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南。
5.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不瞒报和漏报。
6.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
7.开展重点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8.实行手术资格准入、分级管理制度和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创诊疗操作按手术诊疗管理。
9.加强围手术期质量控制,重点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症、风险评估、术前查对、操作规范、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医患沟通制度的落实。
10.麻醉工作程序规范,术前麻醉准备充分,麻醉意外处理及时,实施规范的麻醉复苏全程观察。
11.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
(八)重症监护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重症监护病房布局合理,人员、设备、设施配备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科间紧密协作,保障诊疗工作需要。
2.医务人员实行岗位准入管理,强化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运用中医药知识技术的能力,提高中医药在重症抢救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3.建立健全重症监护病房质量管理制度,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4.严格执行患者入、出重症监护病房标准。
(九)感染性疾病和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
1.按规定设立感染性疾病科,严格执行门诊患者预检分诊制度。
2.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3.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责明确。
4.医院的建筑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5.落实医院感染的病例监测、消毒灭菌监测、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6.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住院、出院、死亡病人的床单位处置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7.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的管理,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透析相关感染等。
8.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手卫生规范、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9.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相关证明进行审核,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实施严格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
10.开展耐药菌株监测,指导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协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管理。
11.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卫生安全防护工作,保障职工安全。
(十)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装置安全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并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工作制度和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
2.临床医学检验、病理、医学影像等医技部门提供的专业服务能满足医院的需要,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项目能满足临床需要。
3.检验、检查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
4.临床检验实验室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实验室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控,保证质量,同一医院不得重复开展相同的检测项目。
5.临床实验室按照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不得使用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没有质控的临床检验项目或科研项目,不得向临床出具检验报告。
6.病理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的诊断符合率较高。病理切片、蜡块保存符合规定。
7.放射诊疗科室的环境、设备、设施符合环境保护及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8.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技部门服务满意。
(十一)药事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医院中药饮片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2.药学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包含中药饮片、中成药、西药的药学服务。
3.药品供应满足临床需要。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4.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药师制,临床药师数量合理,负责临床药物遴选、处方审核以及参与查房、会诊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合理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特别是对用药失误、滥用药物的监测,指导医师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
5.药事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合理,能适应医院业务需要。充分发挥老中药专家的作用,继承中药鉴别与炮制经验。禁止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
6.加强对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的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
7.加强中药饮片采购的质量管理;严格中药饮片调剂、煎煮、临方炮制及医院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8.患者与医师、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
(十二)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落实《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2.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供血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供血。
3.建立输血质量全过程监控,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
4.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5.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完善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十三)病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贯彻落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范。
2.医疗文书书写真实、客观、及时、准确、完整、规范。
3.建立、健全病历全程质量监控、评价、反馈制度,重点加强运行病历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提高病历质量。
4.建立病案管理制度,保存时限符合规定要求,按规定借阅、复印或复制病历资料,保护患者隐私。
(十四)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护理管理组织
(1)严格按照《护士条例》实施护理管理。健全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等,并保证实施。
(2)根据医院的功能任务,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护理管理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责明确。
2.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1)对各级各类护士的资质、各岗位的技术能力有明确要求。
(2)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护士的在职培训计划,护士的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满足岗位需要。
(3)对各护理单元护士的配置有明确的原则与标准,病房护士与床位的比例达到规定要求。
(4)有紧急状态下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预案。聘任制护士要与在编护士同工同酬,在晋升、晋级、培训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3.有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持续改进方案。有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建立可追溯机制;定期与不定期对护理质量标准进行效果评价;按照《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书写护理文件,定期质量评价;有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护理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4.临床护理管理
(1)执行《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开展整体护理与辨证施护。
(2)在专科(专病)中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建立完善专病中医护理常规与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3)基础护理与等级护理措施到位。体现人性化服务,落实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提供心理护理服务。
(4)护士对住院患者的用药、治疗提供规范服务。
(5)对围手术期护理患者有规范的术前访视和术后支持服务制度与程序。护理措施到位。
(6)提供适宜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7)各种医技检查的护理措施到位。
(8)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要求正确记录。
5.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
(1)对危重患者有护理常规,措施到位,记录规范完整。
(2)护理管理部门对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血液净化等部门进行重点管理,定期检查、改进。
(3)保障监护仪的有效使用。
(4)保障对危重患者实施安全的护理操作。
(5)保障呼吸机使用、管路消毒与灭菌的可靠性。
(6)建立与完善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病例讨论制度。
6.有护理差错报告和管理制度。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完善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如各类导管脱落、患者跌倒、压疮等;能够应用对护理不良事件评价的结果,改进相应的运行机制与工作流程、工作制度。
7.手术室与中心供应室的管理
(1)手术室与中心供应室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要求。
(2)制定并实施相关的工作制度、程序、操作常规。
(3)与临床保持良好的沟通机制,满足临床工作和住院患者的需要。
三、医院安全
(一)医疗服务安全
1.开展全员医疗服务安全教育,提高医疗服务安全意识。落实医疗服务安全监督、分析、评价和改进工作。
2.建立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置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制定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按照规定报告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
3.有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
4.有明确的患者安全目标,并组织实施。
(二)建筑、设备、设施安全
1.医院基本建设符合规划要求和《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筑布局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满足医疗服务流程需要。
2.设备、设施安全运行,防止漏电、漏气、漏水等。具有双路供电系统和自备发电配送能力,保证手术室、导管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科、血液透析室、输血科(血库)等重点部门的用电需要。
3.消防通道畅通,无障碍物。消防设备齐全,标志醒目,专人管理,设有消防预警系统。有火灾事故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遇紧急状态时有与外界通讯联络的可靠方式和安全畅通的疏散路线。
(三)危险物品及要害部门安全
1.建立医用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等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2.有处理放射事故等意外事件的预案。
3.加强对放射科、检验科、医用氧舱、同位素室、氧气供应室、危险品仓库、配电室、压力容器及电梯等重要部门的安全管理。
四、医院服务
(一)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1.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选择权等。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等有关规定,进行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手术、麻醉、输血以及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等,取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保护患者隐私。
2.建立并实施院务公开制度,按规定及时发布有关医疗服务信息。
3.建立并落实医患沟通制度,公开患者投诉渠道和流程,及时、妥善处理投诉,对存在问题分析总结,落实整改。
4.充分发挥医学伦理委员会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作用。
5.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
(二)服务行为和医德医风
1.贯彻执行《医德考核办法》,尊重、关爱患者,主动、热情、周到、文明为患者服务。
2.有医德医风建设的制度、奖惩措施并认真落实。
3.医院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通过职务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4.严禁推诿、拒诊患者。
5.提供多层次的医疗护理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医疗需求。
6.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患者和社会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三)服务环境和服务流程
1.门诊有就诊咨询、导诊以及其他便民服务。
2.服务环境和设施清洁、舒适、温馨,服务标识规范、清楚、醒目。
3.入院与出院、诊断与治疗、转科与转院等连续性服务流程合理、便捷。
4.优化流程,简化环节。挂号、划价、收费、取药、采血等服务窗口的数量、布局合理,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5.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技科室工作效率,缩短出具检验、检查报告时间。
五、医院绩效
(一)社会效益
1.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2.认真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和社区、支援边疆卫生工作、援外医疗等指令性任务。
3.根据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服务,为下级医院转诊的急危重症患者和疑难病患者提供诊疗任务;为下级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开展双向转诊。
4.履行公共卫生职能,开展健康教育、科普宣传,普及防病知识,开展重大疾病、传染病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5.承担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三级医院承担高等中医院校的临床教学和实习工作,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建立中医人才分层次培养体系,多渠道培养高级中医临床人才;承担下级医院技术骨干的临床专业进修任务;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
(二)工作效率
1.医院年门诊人次、急诊人次、急诊抢救人次、手术人次、入出院人次。
2.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医师年均出院人次,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
3.平均住院日、术前住院日、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
4.门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门诊患者人均药品费用、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住院患者人均药品费用、住院床日平均费用、门诊处方人均费用,与上的比较。
(三)经济运行状态
1.药品收入及占业务收入的百分比,其中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中药饮片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医院中药制剂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药品进销差价收入及占业务收入的百分比,与上的比较。
2.单价在2000元以上的一次性耗材收入占医疗收入的百分比。
3.医疗服务收入占业务收入的百分比及与上的比较。
4.百元业务收入的业务支出、每职工平均业务收入、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比例、管理费用占业务支出比例。
5.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收益率、固定资产收益率、收支结余率。
6.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7.成本核算。
六、中医医院部分评价指标
(一)综合指标
1.中医类医师占医师的比例
2.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剂人员总数比例
3.重点中医专科数量,其门诊量占全院门诊量的比例
4.中医特色专病门诊数量,其门诊量占全院门诊量的比例
5.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的项目数
6.医院感染现患率
7.医院感染现患调查实查率
8.医疗事故发生件数、等级、责任程度
9.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10.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
11.挂号、划价、收费、取药、采血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
12.临床试验、药品试验、医疗器械试验、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
13.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比例
14.已出院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15.职工对医院管理组织机构和领导工作满意度
16.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检验科服务满意度
17.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度
18.患者与医师、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度
19.患者、医务人员对医院后勤服务满意度
20.医院资产负债率
(二)临床科室质量管理指标
1.入出院诊断符合率
2.平均住院日
3.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
4.同一病例7日内再住院率
5.病床使用率
6.病床周转次数
7.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
8.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
9.清洁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
10.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11.麻醉死亡率
12.临床主要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
13.病历合格率
14.辨证论治优良率
15.中成药辨证使用率
16.中医治疗率
17.中西医结合治疗率
18.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
19.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数量
20.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
21.急重症中医治疗率
22.急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率
23.急救物品完好率
24.普通门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医师比例
25.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
26.急诊留观时间
27.治愈好转率
28.门诊患者中预约患者比例
(三)护理指标
1.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系统学习中医的比例
2.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例
3.基础护理合格率
4.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
5.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
(四)医技科室指标
1.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
2.CT检查阳性率
3.MRI检查阳性率
4.检验、心电图、超声、影像常规检验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
5.术中冰冻病理自送检到出具结果时间
6.成份输血比例
7.输血适应证合格率
8.临床检验室内质控、室间质评项目及结果
9.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
(五)药剂管理指标
1.处方合格率
2.急诊中药调剂煎煮时间
3.中药饮片调剂质量 七、三级中医医院指标参考值(二级中医医院指标参考值由各地自行制定)
(一)综合指标
1.中医类医师占医师的比例≥70%
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率100%,培训合格率≥90%
3.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剂人员总数≥70%
4.重点中医专科≥3个
5.中医专病门诊≥30个
6.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数≥22项
7.医院感染现患率≤10%
8.医院感染现患调查实查率≥96%
9.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10.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
11.挂号、划价、收费、取药、采血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中药饮片调剂等候时间≤20分钟
12.临床试验、药品试验、医疗器械试验、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
13.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比例,100%
14.已出院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85%
15.职工对医院管理组织机构和领导工作满意度≥80%
16.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检验科服务满意度≥90%
17.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度≥90%
18.患者与医师、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度≥90%
19.患者、医务人员对医院后勤服务满意度≥90%
(二)临床科室质量管理指标
1.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
2.平均住院日≤21天
3.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3天
4.病床使用率85—93%
5.病床周转次数≥17次/年
6.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55%
7.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
8.清洁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
9.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
10.麻醉死亡率≤0.02%
11.临床主要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60%
12.病历合格率≥90%
13.辨证论治优良率≥90%
14.中成药辨证使用率≥90%
15.中医治疗率(各省根据本地情况及不同科室自行制定)
16.中西医结合治疗率(各省根据本地情况及不同科室自行制定)
17.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30%
18.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3项
19.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
20.急重症中医治疗率(各省根据本地情况及不同科室自行制定)
21.急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率≥30%。
22.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23.普通门诊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医师比例≥60%
24.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25.急诊留观时间≤48小时
26.治愈好转率≥90%
(三)护理指标
1.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中系统学习中医护理人员的比例≥95%
2.全院开放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例1:0.4
3.基础护理合格率≥90%
4.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
5.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四)医技科室指标
1.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70%
2.CT检查阳性率≥70%
3.MRI检查阳性率≥70%
4.门急诊血、尿、便常规检验、心电图、超声、影像常规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生化、凝血、免疫(特殊免疫学检测除外)等检验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6小时,一般细菌学等检验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4天。
5.术中冰冻病理自送检到出具结果时间 ≤30分钟
6.成份输血率≥85%
7.输血适应证合格率≥90%
8.临床检验室间质评项目及结果
临床化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VIS≤120)
血液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改良偏离指数DI≤2)
免疫室间质评全年平均成绩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细菌室间质评全年鉴定正确率≥80%
9.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48小时
(五)药事管理指标
1.处方合格率≥95%
2.急诊中药调剂煎煮≤2小时
3.中药饮片调剂分剂量误差≤±5%
注:部分统计指标计算方法及说明
病床使用率
是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与“实际开放总床日数”之比。
病床周转次数
是指“出院人数”与“平均开放床位数”之比。
平均住院日
是指“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与“出院人数”之比。
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钟开放病床数之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患者占用,都应计算在内。包括因故(如消毒、小修理等)暂时停用的病床,不包括因医院病房扩建、大修理或粉刷而停用的病床及临时增设的病床。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钟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钟的住院人数)之总和。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床位,患者入院后于当晚12点钟以前死亡或因故出院所占用的床位。
平均开放病床数
即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
指出院者(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住院日数的总和。
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
指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人次数与抢救总人次数之比。
入出院诊断符合率
诊断符合患者数/(出院患者数-疑诊患者数)*100%
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
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人数与手术患者总人数之比。
CT检查阳性率
指CT检查中检出阳性的人次数与CT检查总人次数之比。
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
指药品收入与总收入之比。
总收入
指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总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药品收入
指医疗机构在开展医疗业务活动中所取得的中、西药品收入。
门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
又称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即(医疗门诊收入+药品门诊收入)/总诊疗人次数。
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
又称出院者人均医疗费用。即(医疗住院收入+药品住院收入)/出院人数。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
即诊疗人次数/平均医师人数/251。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
是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医师人数/365。
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指医疗机构在某一时期内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漏报病例数+已报告病例数)的百分比。
第五篇: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通知
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医院管
理年活动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卫生局,省直各中医医院:
现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函„2010‟130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把握工作重点。今年医院管理年活动的主题仍然是“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在继续做好去年六个方面工作的基础上,新增了中医护理和中医预防保健两个方面的内容,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和中医医院要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通知》精神,克服松懈和厌倦情绪,制定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大力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和特色中医专科建设,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切实做好本辖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组织、实施、指导、督导工作。各级中医医院要将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制定和完善措施制度,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切实整改提高。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要督促所辖中医医院在2009年医管年活动取得较大成绩的基础上,按照评估检查中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抓好整改,将中医药特色做大做强,不断提高,真正形成中医药特色优势。
二O一O年九月九日
国中医药医政函„2010‟130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
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年,我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根据2008—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总体安排,经研究,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主题仍然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现将《2010年“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0年“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
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对引导中医医院保持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总结2009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2008—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总体安排和2010年中医药工作总体部署,2010—2011继续开展“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的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引导和促使中医医院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二、活动范围
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重点是公立中医医院。
三、重点工作
(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1.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2.医院工作计划明确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3.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要指标。
4.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
5.认真组织实施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相关项目。
(二)人员配备与培训。1.严格执行《关于中医医院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的通知》。
2.制定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3.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
(三)临床科室建设。
1.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2.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3.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
4.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相关规定。
5.严格执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6.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掌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含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
7.按有关要求,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8.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
9.有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并积极使用;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应占60%以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应占30%以上。
(四)重点专科建设。
1.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主要研究课题应解决该病种中医治疗难点。
2.制定并实施本专科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中医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
3.按照有关规定,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开展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应用推广工作。
4.重视本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加强专科学术继承人培养。
(五)中药药事管理。
1.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2.严格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
3.按照要求积极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
4.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5.严格执行《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
6.按照《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开展中药制剂管理相关工作。
(六)中医护理。
1.参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开展中医护理工作。
2.执行《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开展辨证施护。
3.护士掌握本科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护理基本操作,能够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七)中医药文化建设。
1.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
2.医院宗旨等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3.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4.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庭院等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预防保健服务。1.医院制定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措施。
2.按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合理设置和建设“治未病”服务提供平台。
3.按照《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4.积极应用常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技术应用符合相关规定。
四、组织实施(2010年8月—2011年7月)
(一)动员部署(2010年8—9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召开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视频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通知和活动要求,部署本辖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
(二)自查自纠(2010年9月—2011年5月)。
中医医院按照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结合2009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情况,制定本单位的活动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自查自纠,认真整改。
(三)指导督查(2011年1月—2011年5月)。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中医医院开展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和督导,特别是对县级中医医院要重点指导和督查,确保实施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时对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院管理年工作情况进行督导。
(四)检查评估(2011年6—7月)。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本辖区各级各类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形成书面报告,报送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组成专家组适时对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进行抽查,重点抽查县级中医医院,并以各种形式通报各地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同时对未按要求贯彻落实的,进行通报。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将作为中医医院评价、示范中医院评选及中医药特色优势项目安排等工作的重要参考。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院要进一步提高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重要性的认识,把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做为参与医改、顺应医改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克服松懈情绪,保证重视程度不降低,工作力度不减弱,牢固树立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坚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信心,以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为抓手,全面提高中医医院中医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领导,完善措施。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加大宣传、指导、培训和检查力度。各中医医院要明确医院主要负责人是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围绕主题广泛开展动员部署,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制定完善措施和制度,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突出重点,分级指导。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针对不同级别中医医院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指导。各省级和地市级中医医院要针对2009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做好整改工作,各县级中医医院要全面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水平和能力,处理好生存发展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关系。
(四)逐步推进,建立机制。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院要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抓好抓实,持之以恒地予以推动。要结合活动开展以来的经验和体会,积极探索,研究形成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长效机制,使之逐步转向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