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结项要求

时间:2019-05-14 10:4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结项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结项要求》。

第一篇: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结项要求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结项要求

一、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第一负责人应及时向省文化厅提出课题鉴定申请报告并填写《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鉴定结项证书》,接受省文化厅或委托管理机构组织的成果鉴定。成果鉴定应附以下材料:课题批准立项通知书;研究工作报告;研究成果及附件;成果在决策部门采纳或在应用推广情况介绍等。

二、课题研究工作不能如期完成者,由课题负责人向省文化厅书面报告,申请延期完成。申请延期报告应反映以下内容:课题进展情况;不能如期完成的原因,所需延长时间(一般一年)。省文化厅研究决定是否同意延期。

三、成果鉴定由省文化厅组织专家或委托相关管理机构组织专家鉴定,鉴定所需经费由课题承担单位列支。

鉴定主要采取会议鉴定或通讯鉴定方式(通讯鉴定要将鉴定材料提前一个月提交鉴定专家)。鉴定专家一般为5-7人,课题组成员包括顾问不得担任本课题鉴定专家,所在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的专家不能超过2人。

鉴定专家在认真审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照课题申请书预期达到的目标,实事求是的对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

四、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于鉴定

1、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的奖励;

2、收集的反映信息足以证明课题研究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成果提出的结论被省、市以上艺术行政部门明确采纳。

第二篇:全国艺术科学结项要求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结项要求

一、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最终成果采取分级鉴定的方式。重点课题的鉴定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负责组织;课题、青年课题和自筹经费课题的最终成果鉴定由下一级管理单位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的指导下组织进行,鉴定结果须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审核。

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最终成果的鉴定一般应采用聘请同行专家通讯鉴定的方式。必要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可单独组织对有关课题成果进行会议鉴定。

三、成果鉴定应遵守下列程序:

1、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由课题负责人通过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向上级课题管理单位索取并填写《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鉴定结项审批书》(以下简称《鉴定结项审批书》),经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审核(重点课题还须经中级管理单位审核)合格后,连同5套最终成果报送鉴定组织者。

2、鉴定组织者对《鉴定结项审批书》和最终成果进行审查,将审查合格的最终成果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通讯鉴定表》(以下简称《通讯鉴定表》)寄送鉴定专家进行鉴定。

3、鉴定专家应本着科学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认真通读最终成果的基础上,对照课题《评审书》预期目标,在《通讯鉴定表》上写出文字评语,提出成果等级建议,依照评估指标体系设定的指标量化计分。

4、专著类成果的专家鉴定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个月,研究报告、论文类成果的专家鉴定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个半月。鉴定完毕后,鉴定专家将《通讯鉴定表》和课题成果等材料及时返回鉴定组织者。

5、鉴定组织者汇总鉴定意见,计算分值,确定成果等级。评为一、二级和平均分60分以上的成果为通过鉴定,三级和59分以下的成果为未通过鉴定。

6、鉴定组织者要及时将鉴定结论通知课题组及所在单位。鉴定未能通过的,允许课题组在一年内对成果进行修改,并重新申请鉴定;重新鉴定仍不能通过的,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按撤项处理。

四、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成果可免于鉴定:

1、获得省部级评奖三等以上奖励的;

2、提出的理论观点、政策建议等被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完整采纳吸收的;

3、涉及党和国家机密不宜公开的,而质量已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的。

属于上述情况者,仍须填写《鉴定结项审批书》,注明免于鉴定的理由,并附有关证明材料,连同最终成果上报。

五、最终成果鉴定通过后,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负责办理验收结项。验收结项材料应包括:一份《鉴定结项审批书》,五份《通讯鉴定表》或免于鉴定的证明材料,三套最终成果。验收合格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发给《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结项证书》。

六、验收合格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最终成果,在正式出版或向有关领导、决策部门报送时,应在醒目位置标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字样,并作为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评奖的条件之一。

第三篇:2011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公示名单

2011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公示名单(360项)序号

课题名称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山东省文化会展业发展路径拓展研究 3 潍坊民间美术的产业化研究 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发展战略研究 5 当代中国艺术品消费行为与消费模式研究 6 淄博市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 黄河三角洲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9 山东省特色乡村文化产业运作模式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山东省“蓝色文化产业圈”发展策略研究—以青岛市为例11 山东省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12 草根明星现象及成功原因探析 13 日照地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与提升策略研究 15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1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创意产业研究 17 便携式三排键电子琴的研发 传统鲁锦的绿色染织工艺在现代染织中的应用 19 山东动漫衍生品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20 烟台螳螂拳武术文化研究 文化产业背景下的山东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承担单位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淄博职业学院 滨州学院 滨州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聊城大学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艺术学院 济宁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鲁东大学 山东财政学院

课题负责人

周杰 衣莉芹 胡天君 蔡礼彬 霍俊国 高晓琛 曹占东 谢彦红 陈为智 葛卉 赵慧娟 张爽婷 乔蕾 姜彤彤 徐金丽 赵凤芹 马晓鹃 张军 宋瑞波 杨德军 李秀金

山东省文化产品进出口平台建设研究 23 文化产业背景下的孔子品牌开发问题研究 24 山东城市宣传片创意研究 25 山东电视剧产业运作研究 低碳理念在现代服装产业中的应用研究 27 新泰莲花山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泰山皮影艺术受泰山文化因素影响的研究 29 青岛历史风貌区滨水景观特色研究 中西文化的对比视阈下体育舞蹈和中华民族音乐的互动发展31 与谢芜村俳句文学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中国文学“都市乡土”内涵研究

“有意味的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问题研究 34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研究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36 山东解放区戏剧运动研究 37 文心雕龙与基础写作

三维动画在艺术解剖学与医用解剖学领域的发展应用研究 39 美国当代现实主义青少年文学作品中的主题研究 40 和谐论视野中的嵇康美学

俄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阿克梅派的师承渊源研究 42 设计艺术学在山东农产品品牌建立中的运用研究 43 基于自主性的设计教育模式探讨 44 当代生态批评的和谐生态观研究

济南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泰山学院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鲁东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烟台大学 山东大学

王晓华 孔令顺 谢锡文 咸庆海 张俊华 于超 窦彬 郎小霞 王汝尧 王宁 章妮 郑艳 曲娟 单小眉 王鲁英 赵红梅 舒宝军 吴芳 卢政 陈秀梅 赵晓春 马涛 李晓明

中国民间吉祥图案编码规则研究 46 他者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 47 生态批评视域的海明威小说研究

高职艺术设计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探索与实践 49 鲁绣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研究 50 中国画中的佛家思想研究 51 中德高等音乐教育比较研究

《红楼梦》传统服饰艺术与当代审美价值研究53 明清戏曲与明清短篇小说关系研究 54 《牡丹亭》与《奥菲欧》比较研究

“高唐丝绸”调查研究

枣梆与上党梆子的渊源关系及发展状况考 57 莱芜梆子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 58 清代戏剧艺术生成史

萨拉凯恩戏剧美学构建及对我国当代戏剧影响60 潍坊地方戏曲文化史与传承研究 61 莱芜梆子唱腔艺术中的“讴”腔研究 62 哈罗德·品特及其荒诞派戏剧研究 63 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与保护 64 鲁西北音乐的奇葩-临清时调研究

论歌剧《伤逝》中子君唱段的演唱风格 66 理想思潮与宋代音乐理论

警察音乐鉴赏之现实意义的研究

临沂大学 潍坊学院 潍坊学院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德州学院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滨州学院

聊城大学 菏泽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济南大学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潍坊学院 泰山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 枣庄学院 山东警察学院

连振娟 张军 田宁 周莉 孟秀丽 晏莹 陈萌 张咏谊 刘玮 毕益芳 俞淑华 张雁 叶艳宁 范丽敏 徐聃 胥正娜 李旸 李庆国 刘洪艳 边懿 于宪淼 李成文 许嘉

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研究

高校非音乐专业歌咏活动的发展趋势研究 70 音乐等表达性艺术手段在心理教育中的运用 71 《礼记·乐记》与《唱论》比较研究 72 德国中世纪恋诗歌曲发展略见

先秦时期音乐论点中“和”与同思想略见 74 青岛地方鼓吹乐生存现状及传承价值分析

歌剧《伊多梅内奥》和《费加罗的婚礼》比较研究 76 泛仿生学对声乐学习的启示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歌曲教学研究

民族器乐教学中“重奏训练”的应用与研究 79 “文革”时期革命歌曲歌词的语言学解读 80 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肖邦钢琴作品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风格解读 82 音乐风格构成因素及传统音乐风格的保护研究 83 再现民族器乐独奏曲的中国钢琴改编曲研究 84 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唱风格之研究 85 山东琴筝文化交流研究

高校歌剧表演课程体系研究 87 聊斋俚曲演唱的保护与传承

织体分析对于钢琴演奏及教学的意义研究

把课堂当舞台——把舞台当课堂的声乐课教学理念与方法90 《玛格洛纳浪漫曲集》套曲研究 91 山东崂山道教音乐的概况及审美特征

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弦乐四重奏“结构聚合”现象研究 烟台职业学院 烟台职业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菏泽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王琳洁 高翯 李婵 鹿建柱 董蕾 卢乃鑫 郭亮 邹威特 孙道东 弭宁 侯小林 翟红华 匡传英 李林 陈欣 张怡 魏凡俭 张斌 李海鸥 李群 董博超 张静 陈晖 杜晓峰 王晶

明清俗曲【孟姜女】的研究 94 微山湖端鼓腔的抢救保护与研究 95 勋伯格早期艺术歌曲和声语言研究 96 贝里尼的歌剧创作研究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98 双钢琴教学应用与研究 99 磁村花鼓的传承与发扬

我国古代京杭运河流域音乐传播研究 临沂市钢琴音乐教育发展状况研究 从音乐的视觉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潍坊地方民歌研究

声乐教学中共性与个性关系之探讨研究 民间打击乐的传承与创新

法国印象乐派钢琴作品的踏板使用研究 音乐五行与养生的应用研究 刘聪艺术歌曲研究

山东民歌钢琴改编曲研究

德州市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中国钢琴音乐研究

谈身-心-感三位一体化训练对克服音乐表演焦虑认知行为的干预研究基于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声乐教学模式多样化研究 儿童钢琴学习中的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泰山道教音乐世俗化探寻 济宁学院 济宁学院 鲁东大学 鲁东大学 鲁东大学 济南大学 济南大学 临沂大学 临沂大学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潍坊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白洁 胥国红 王瑞年 幺幼力 柳华方 宋飞 王冰 冯丽娜 武旭峰 李文秀 陈磊 桑潇 孙伟亮 马莉 王蔚 王永振 于红 马立婧 杨瑞 宫莉 陈凌 杜乡 梁筱妹 刘鹏 郝亚莉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本土民歌与高师音乐技能课教学研究 119 音乐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地方高校对当地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课程探索 121 声乐教学与歌唱心理学研究

仪式中的音声——泰山灵岩寺佛教科仪音乐调查研究 123 山东地方民歌与高校音乐课程建设 124 “五·三”惨案爱国歌曲音乐史料研究 125 浅析手风琴演奏中的音乐心理与音乐表现

孔子之乐舞美学思想于中国古典舞文化审美中的体现 127 胶东秧歌的传承与保护 128 舞蹈创作中的音乐形态研究 129 海阳秧歌元素的提炼与应用

泰安市少儿拉丁舞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131 中西方生态电影比较研究

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研究 133 中外电视形态比较研究

体育影视艺术与当代“精神文化”建设研究 135 “后中国学派”动画发展趋势研究 136 大众娱乐性电视节目的文化导向研究 137 中国水墨动画市场化操作的可行性研究 138 山东地方戏曲动画创作模式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民族性价值实现探究 140 广播电视语体虚词系统研究

山东影视文化品牌的建构与发展研究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鲁东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潍坊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泰山学院

山东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建筑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淄博职业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郑开伦 马晔 马蕾 温惠芳 林琳 宋小霞 冯春玲 毛建明 王瑶 初咏梅 于洋 刘桂丽 王丽 曲丽洁 谷松林 田野 黄前 冯越峰 张守荣 姜青蕾 宁翔 张子龙 刘静敏 张新英

影视剧与中国当代文化价值观建设 143 数字图像造假的识别技术研究 144 文化视阈下的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145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146 基于语料库的网络影评的评价语言研究 147 中国纪录片的网络化生存与发展研究 148 新世纪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研究

计算机技术发展对动画产业的影响研究 150 “鲁剧”品牌的开发、传播与维护研究

151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诠释战争题材电影中女性美的建构 152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视素养教育研究 153 “鲁剧”的美学渊源和发展战略研究 154 新世纪山东电视剧研究

155 蒙太奇在动画影片中的应用

156 影视艺术研究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建构 157 绿色环保陶瓷在未来室内空间的应用研究 158 台儿庄古城景观空间形成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159 高职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160 创意产业下的动漫衍生品研究开发

161 现代纤维艺术在山东的兴起及其发展状况研究 162 中国现代佛教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163 中国味道——原创儿童图画书创作研究

164 低碳经济时代的城市交通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65 秦汉首饰包装设计研究

166 原齐鲁大学“考文楼”测绘与建筑风貌保护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烟台大学 潍坊职业学院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临沂大学 临沂大学 德州学院 枣庄学院 枣庄学院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李茂民 郭根生 宫英瑞 刘斌 布占廷 牛光夏 许涛 唐俊 任庭义 隋虹 武希英 张丽 彭秀坤 高菲 傅晓燕 张丽娟 刘青 鞠晓玲 李斌 任光辉 薛娟 王磊 张向荣 朱小尧 丁宁

167 济南市棚户区改造前后公共空间的意义、实态、机能 168 打破地域的界限——中美服装产品开发专业课程交流合作 169 初唐书学研究

170 新建居住小区中外部交往空间的设计研究 171 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示范基地研究 172 黄河三角洲城市形象设计规划策略研究 173 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的住宅环境整治与更新 174 青岛市视觉信息导向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完善 175 山东工业设计创新环境及其影响力构建研究 176 城市特色街区的地域性规划研究

177 体验式设计在山东省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78 民间传统图案在服装设计当中的应用 179 曹州牡丹工艺品设计研究

180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画创作理念研究 181 定陶皮影艺术研究

182 芦苇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领域的应用前景研究 183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 184 展览展示设计项目的可循环利用研究 185 中国漆艺的装饰语言研究

186 济南市商业区公共停车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187 蜡染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设计及其应用 188 当代岩彩画的绘画观念研究

189 服装表演舞台氛围设计及技术应用研究 190 绘画与摄影观看方式的异同研究 191 无障碍设计之功能性与艺术性研究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 淄博职业学院 淄博职业学院 滨州学院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菏泽学院 菏泽学院 菏泽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邵力民 罗云平孙超 朱力 刘琳 王承东 李莎莎 郑子青 王俊涛 张丹 陈海英 王春生 郭李贤 黄永荣 文明红 徐娜 姜灵 史建海 于泳 吕在利 李骏 肖翠萍 李俞霏 吴玉峰 张云丽

192 读物版式设计的研究

193 数码创意摄影的创作与教学研究

194 包豪斯思想在中国内地设计教育中的沿革与反思 195 胶东新农村景观设计小品的调查与发展趋向研究 196 高职高专平面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97 城市居家生态园艺设计与实践研究 198 山东民间美术中的创意设计原理研究 199 艺术 生活 传承――张志民绘画艺术研究 200 头饰在时装展示中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 201 泉文化下的老济南院落结构更新研究

202 品牌文化视野下的服装“人-机”关系设计艺术研究 203 经典文学作品融入式美术教育模式研究 204 新农村建设中特色农业观光园景观优化研究 205 商业空间“无障碍”导识系统设计研究 206 职业院校硬笔书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7 设计素描对高职学生艺术创作培养的研究 208 潍坊地区植物盆景造型艺术研究

209 传媒职业教育中美术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210 殷商时期黄河流域饕餮纹造型特征的探究 211 中国传统版画的南北差异研究

212 数字化时代水彩与设计的两元性融合 213 酒店空间设计艺术研究

214 基于真实工作过程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应用215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语言与传统文化意象的结合 216 山东淄博陶瓷传统工艺历史及理论研究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鲁东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烟台大学 潍坊职业学院 潍坊职业学院 潍坊职业学院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临沂大学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 崔冬云 聂劲权 徐昊 刘伟 臧燕 张鸿 王大海 谭逸兵 刘淑颖 张博 王玉萍 汪瀛 任荣 郑雅慧 王金城 郭西燕 丁世民 马胜强 李洁 谢晓霞 燕群 王昌玉 许淳 黄瑞 王官旭

217 当代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创作风格演变之探究 218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城市文化研究

219 计算机技术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负面影响——对电脑依赖性的研究与解决对策

220 泰山庙堂美术研究 221 民间艺术动物图式研究

222 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内容重构研究 223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三维数字化保护研究 224 青岛城市博物馆建设研究

225 潍县古城墙研究—兼论文化古迹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26 驻济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工作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27 网络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228 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229 基于政府采购与自主构建的文献建设 230 山东省高校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调研 231 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化信息服务研究 232 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创新模式构建 233 博物馆与旅游业融合机制研究

234 文化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精益控制研究

235 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文化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236 山东省古代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237 山东艺术学院馆藏艺术类古籍整理与利用研究 238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齐鲁师范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潍坊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警察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李冉 谢如红 王松江 石新峰 李建 矫荣波 王京卫 刘庆 陈爱玲 林子惠 赵哲 倪士光 王光波 史建华 刘二稳 赵文涟 王兆新 刘庆志 戴尊红 潘丽霞 陈金丽 张翠莲

239 高等美术教育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 240 格式塔视角下泉城济南旅游文本翻译研究 241 沂蒙艺术研究信息资源库建设

242 图书馆RFID(射频识别)智能管理系统研究 243 高校图书馆在图书流通借阅服务中的创新模式研究

244 我国名人图书馆的现状调查与建设策略分析 245 冶金文化及传统冶炼生产性方式保护研究 246 全真道乐研究 247 崂山道教音乐研究

248 文化交流与关联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翻译的文化信息处理249 海外中国历史题材文学回顾与展望

250 烟威地区海洋历史神话资源的探索与开发 251 儒家法文化对中国当代法律信仰的扬抑 252 中国孝道文化缺失成因分析及解决措施研究

253 区域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其营销对策研究 254 在鲁日企文化冲突研究 255 中国兵家文化研究

256 低碳环境下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文化环境研究 257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258 《恤纬斋诗》及颜小来研究

259 齐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想相处生态观之研究 260 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261 自开商埠兴衰的文化根由及其对当代商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济南大学 临沂大学 济宁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泰山学院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烟台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泰山医学院 泰山医学院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山东政法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淄博职业学院 淄博职业学院 淄博职业学院

于宏卫 殷优娜 谢瑞霞 田英 姜振芳 姬秀丽 胡素贞 周甜甜 刘玉霞 赵颖 刘爱琴 吴苹 王洪礼 唐建文 徐国伟 孙守峰 张育贤 杜军燕 王书明 张华艳 郭秋菊 张森 刘学良

262 再现历史:对新时期“红色题材”创作的探讨研究---以《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英烈肖像》的创作为例

263 山东现代文人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研究 264 生态建筑地域性特色彰显研究

265 跨文化视角下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研究 266 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视野下的高校文化研究 267 俄罗斯城市空间的艺术性——以彼得堡为范例 268 大众休闲的伦理取向与城市先进文化建设研究

269 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青岛海尔、青岛软控为例 270 儒家文化英译与对外传播研究——以《论语》为例 271 基于财务文化建设视角的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研究 272 武术类项目教材手机视频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273 迟子建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274 英语影视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275 法治视域下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276 跨国旅游常识与文化禁忌研究

277 艺术类专业高职学生心理卫生与健康状况实证研究 278 古代中韩文化交流在日照——日照新罗村研究

279 建筑业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及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研究 280 高职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研究 281 “青州花毽”的挖掘整理与学校应用研究 282 大学生社会思潮引领的文化路径研究 283 儿童文学与生活价值观教育研究

284 国际法视野下的人权与文化多样性保护 285 山东省民俗体育文化生态保护与活态传承

淄博职业学院 滨州学院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聊城大学 菏泽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济宁医学院

杜国建 耿宝强 王润生 李恒 田静萍 吴倩 庞桂美 曹胜 于笑苹 马艳莉 李文明 苗欣雨 赵文兰 杨红兵 王春爱 刘洪文 袁墨香 魏松 刘加英 王向东 钱晓丽 林静 蔺运珍 林宇

286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287 和谐就业文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发展研究 288 青岛旅游景点日语翻译研究

289 大学生志愿者在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90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研究 291 杨必《名利场》翻译艺术研究

292 书法练习对塑造儿童优良个性的作用研究 293 高职高专艺术生文化素养培养模式研究 294 现当代小说语言诗意功能研究 295 山东旅游特色街区的开发策略研究 296 高密扑灰年画风格传承研究

297 中美两国电影中的消费文化对比研究 298 传统武术螳螂拳在农村社区的文化传承 299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研究

300 文化的女性与女性的文化--波伏娃与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思想比较研究 301 明清山东乡村饮食习俗研究--一《醒世姻缘传》为例 302 “文化青岛”的时代内涵与发展路径研究

303 运用多种动漫表现形式促进山东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研究304 村庄整合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05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306 烟台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307 传统文化在山东旅游景点中的显现与翻译

308 山东对外文化交流的对策研究——基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 309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0 胡集书会的变迁与文化承载研究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潍坊学院 潍坊学院 潍坊学院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济宁学院 济宁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滨州医学院 烟台大学 烟台大学 山东大学 潍坊职业学院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李秀清 张朝霞 宋馨华 杨光明 胡学平王勇 王玲 王春华 周晓静 张丹 安明明 魏汝尧 盖英锋 曲伟 马莉丽 魏红 贾乐芳 孙云宽 李敬锁 卜建华 盛美娟 张媛媛 夏春红 邱明静 肖南

311 京杭大运河与德州地域音乐文化 312 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

313 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研究 314 东夷乐舞文化研究

315 迟子建小说的传统文化内涵研究 316 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人格探析

317 金圣叹《西厢记》评点的理论阐释 318 文化政策法规研究

319 山东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淄博市为例 320 晚唐咏史诗的审美意象与审美特色研究 321 泰山石刻碑文译注研究

322 山东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

323 2001—2011年泰山文化研究报告及论文提要

32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泰安市为例325 山东地区割绒纳绣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326 从西方节日对中国节日的冲击看中国节日文化建设 327 《续金瓶梅》语言文化研究

328 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游戏开发和中华文化传播研究

329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过程中音乐的社会经济功能研究 330 农家文化大院建设的构想

331 新媒体艺术载体与传播的研究 332 碑刻研究

333 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保护利用情况探索 334 王守训《晚出书目记略》研究 德州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泰山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兖州市文化馆

济宁市群众艺术馆 邹城市文联

烟台山文物管理处 烟台市图书馆 解淑红 丛坤赤 李厚忠 刘进军 赵俊霞 白琨 张曙光 罗亚海 孙传鸣 李伟 王元臣 赵庆海 齐荃 苏宝芳 孙珊珊 刘欣 李明霞 葛星 刘菁媛 李丹 任冬梅 李樯 王强 包晓东

335 现当代美术创作与美术思潮研究 336 山东民间美术研究

337 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对青岛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338 基于“文化社区”创建的思考

339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潍坊传统武术研究 340 鄑邑盐业

341 潍坊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方案研究 342 博物馆讲解的提升

343 清代潍县书画家及其作品研究 344 清代民国时期潍县画家群体研究 345 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创意与案例研究 346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 347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学研究

348 中国画写意精神

349 民族弓弦乐器的研发与改创 350 公共图书馆阅读的影响因素研究 351 宁阳弦子戏研究 352 宁阳县磁窑瓷研究

353 钢琴课差异性教学的有效研究

354 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考察及对策研究 355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市场化运作策略研究 356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

烟台画院 烟台画院

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诸城市密州街道文化体育广播服务中心

安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昌邑市文化馆 潍坊市图书馆 潍坊市博物馆 潍坊市博物馆 潍坊市博物馆 潍坊市艺术馆 潍坊市艺术馆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中心幼儿园 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竖旗小学 高密市文化馆 山东省图书馆 宁阳县文化馆 宁阳县博物馆 济南艺术学校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 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

刘子会 曲剑宏 王琳 吉瑞慧 曹昭民 徐中立 郑晓光 王鹏 衣可红 朱英 赵丽 王亦耘 郭美 郑荣华 张洪宾 李西宁 王开金 于勇 彭波 赵艳喜 赵雪梅 赵峰 357 舞台精品剧目创作研究

358 山东曲艺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359 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探索与思考 360 山东美育研究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

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济南第二十中学 姜慧 徐华云 崔冬妮 蔺玉英

第四篇:课题结项范文

课题批准号:16-HJYY-021

“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及疏导策略”研究报告

汤阴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

孙东升;宁银海;张宏刚;郑金涛;李向科;韩艳芳

摘 要: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欲救其人先救其心”,比农村贫困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治穷先治愚,治愚先治心”,对心理亚健康的贫困生进行疏导不仅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途径,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关键词: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成因;疏导策略

一、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现状

(一)心理亚健康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四位一体(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道德健康四位一体)的全新定义,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1}

(二)心理亚健康的外在表现

1.心神不定,焦虑万分,对任何以前很容易处理的问题现在都没有把握,眉 头紧皱,若有所思,担心马上会大难临头;

2.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站着累,坐着也累,听见任何响动都会烦躁,总有吵架的冲动;

3.强烈的妒忌心理,对谁都不服,即使当面迫于环境勉强欢笑,背后会用最恶毒的语言发泄不满;

4.恐惧心理,害怕和同事、朋友、亲人交流,有的人自己在家里都感到害怕,更不用说陌生人,见到上司心跳加速,满脸通红,有些人用猛吃东西安慰自己,也有人用逃避的方式麻痹自己;

5.记忆力下降非常明显,在关键场合脑子会一瞬间空白,词不达意还抱怨别人不理解,对自己以前非常熟悉的朋友的名字也会忘记,经常下达前后矛盾的指示;

6.反应迟钝,对新鲜的事物不接受或拒绝接受,身体的灵活性下降,判断能力也受到影响,任何事情会比以前慢一拍;

7、强迫症状,比如有洁癖倾向,常常反复洗手;做一件事情之后会反复地确认好几遍,经常会返回只是为了确认门是否锁上;做事情必须要按一定的程序来做,否则心理就会很不舒服等等。

8.抑郁,比较常见,如不加以调节或治疗,发展到严重程度会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大多数人会选择自杀作为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

9、缺乏安全感,现在社会的常见现象,走到哪里都感觉没有安全感。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外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机构,配有专职人员,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标准、权力范围等。{2}

(三)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是表现: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暴自 弃、自卑、自闭、孤独、神经质、冷漠、行为极端、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四)研究背景

(一)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外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机构,配有专职人员,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标准、权力范围等。[3]

(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起步。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4]据不完全统计,有关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著作,己经出版40余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十余项和省部级课题几十项。这些课题的研究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中国当代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5]

(三)我国教育心理学存在的问题 1.人为性过大

人的心理特质难以量化且可变性大,即使心理学的各种学习理论有科 学性,但和其他应用学科的定律相比,不难发现在教育实践中仍缺乏科学理论的普遍性和可重复性。

2.教学历程不等于学习历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可以预先制订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进度,甚至细化到具 体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但却无法做到让学生完全按我们的要求同步的对教学内容做出反馈,对知识的 学习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而且个体间存在很大 的差异。事实上,教与学是两个相 对独立的过程,不可能与教育者的思想完全一致。[6] 3.实验及理论研究不等于学生真实学习的情境 在心理学逐步科学化的过程中,量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无数次悉心的试验在得出实验结果后却遇到了一个麻烦:实验结论难以应用于具体实践。[7] 4.构建主义运用的尴尬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8]其核心观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获取知识的教学过程。[9]然而现行建构主义的推广尝试着找一种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均能应用的建构主义,却恰恰忽视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施加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10] 5.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人格形成、性格完善、价值观取向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1]而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几乎没有涉及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研究,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12]

二、研究价值、意义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看扶贫、讲扶贫,亲自抓扶贫。总书记在提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新要求的同时,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是全社会的共识,为“精准扶贫”贡献教育智慧,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可说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

“欲救其人先救其心”,比农村贫困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及方方面面的限制,农村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人,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可能会影响其一生。“治穷先治愚,治愚先治心”,“体魄强健,智能高超,心理素质过硬,有职业道德和团体协作精神,这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由此可见,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进行疏导不仅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途径,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二)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影响着学校办学的质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国家也具有深远影响。

(三)贫困学生——极易引发心理问题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影响着社会的安定,遴选此课题其意义在于完美贫困学生的心理,进而高尚他们的情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有素质的合格公民。

(四)探索心理健康疏导有效策略,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开展心理健康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现在的在校学生,未来的社会公民,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促进社会个体发展,开发社会人力资源,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实现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准备阶段(2016.10—2016.12)

成立课题组,调查研究学习有关理论,搜集文献资料,拟订研究方案,申 报课题,制定计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7.1—2017.8)

聘请专家指导,研究工作全面展开,课题组致力于调查、分析、综合,初步形成研究框架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收集与本课题实验有关的各种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此阶段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研究我县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成因,记录个案,撰写论文,形成阶段研究报告。课题负责人制定调查研究方案,组织实施调查研究;年段研究人员在本年段实施调查研究,记录个案,撰写年段调查研究报告。

第二步是对学生亚健康心理进行辅导和疏导,记录典型案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撰写论文。课题组负责人在不同年段选择实验班,制定在实验班实施辅导和疏导心理的实验方案,并指导排除和矫正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年段研究人员制定本年段具体实验计划并组织实施,撰写本年段实验报告。

第三步是探索总结心理亚健康成因及对策,探寻培养健康心理的途径,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课题组负责人撰写总研究报告;年段研究人员撰写年段报告,申请结题。

3.结题验收阶段(2017.9—2017.10)

整理实验资料,对阶段性成果及实验效果进行汇总,撰写研究结题报告和论文。全面总结、宣传,并为下一轮推广实验做好准备。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问卷调查法。为了详实地了解目前农村贫困学生的心理现状,对不同年级不同村别的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主要从家庭情况、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展开调查。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明确一般规律与特殊个案的关系,采用典型引路、专家诊断、逐步推广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疏导方法,归纳出教育规律。

4.经验总结法:研究者结合研究实践,根据课题特点和课题进展情况,认真积累素材,及时总结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总结提炼,逐渐形成研究结果。

(四)研究内容

1.调查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及类型;

2.通过问卷调查、个案探讨、专题讲座、日常观察和群体活动等方式,探索疏导途径和方法;

3.对学生亚健康心理进行辅导和矫正,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总结有效的疏导策略;

4.探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四、研究措施、办法

通过调查问卷、跟踪走访、个案研究、查阅资料、局部实验、相互研讨等多种方式,从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现状、成因、解决办法等方面深入剖析此问题的根源及有效对策,为解决该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一)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

1.随着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新经济模式迅速流行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等在剧烈碰撞,面对纷繁复杂、盘根错节的社会现状,农村贫困生由于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很难对此实现有效整合,从而产生迷茫、不知所措,进而自暴自弃、消极堕落,逐渐导致心理上或多或少出现种种问题。[13]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不公、贫富差距、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公款挥霍等问题或多或少存在,在有些地方某个时期可能还比较严重,尤其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所导致的城乡贫富差距,收入悬殊拉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不良之风对贫困生心理产生高强度的压力和激烈的思想冲突,极易造成 个别贫困生由羡慕、妒忌、憎恨、报复、仇视等心理问题的出现,进而出现报复社会,报复富人等扭曲甚或是畸形变态心理出现。

3.社会行为不规范,诚信度低,升学就业压力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复杂化、功利化,拜金主义盛行,盲目攀比之风愈演愈烈等都对思想比较脆弱,心理素质差的农村贫困生产生难以应付的困惑。

4.贫困家庭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缺乏有效沟通,不能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为生机温饱整日奔波发愁的父母除了重视子女的生理健康外,很少顾及子女的心理健康。贫困生的抚养和教育大多有文化程度偏低的爷爷奶奶负责,有的贫困生是单亲家庭甚或是孤儿,由于隔代教育导致的人际关系隔膜,导致农村贫困生在最需要良好家庭教育的时机,却缺失了有效的家庭教育,极易导致农村贫困生心智发展不够成熟,由于辩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受形形色色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极易沾染恶习,容易误入歧途甚或走向违法犯罪。5.贫困农村封建家庭制观念根深蒂固,家长不能平等地对待子女,不尊重子女的个性和人格,强迫子女按家长的意志行事,容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封闭的家庭教育模式,必然造成思想僵化保守,心理封锁和性格拘谨。

6.贫困农村教育体制滞后。(1)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盲目迎合应试教育,抓学生的智力提升,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甚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漠不关心,所谓的“素质教育”有名无实,名存实亡。(2)极个别农村教师由于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整日牢骚满腹,甚或消怠工,缺乏良好的师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甚或情绪激动、脾气暴躁、新生怨气就迁怒于学生;个别教师无法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情绪,养成怯懦无能,胆小怕事的性格,严重挫伤学生的进取心,使他们无法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7.个别贫困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盲目攀比之风盛行,由于物质上的贫困,导致农村贫困生在和同龄人对比时,在衣着、饮食、购物、视野、见闻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外在环境的巨大落差如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极易导 致农村贫困生心理上的自卑、自闭、自暴自弃、自我否定、消极堕落,产生不良情绪,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8.极个别贫困生自身定位不明确,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和残酷的现实落差导致心理问题频出。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个别贫困生无法对自身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自我期望值太高,不切实际和别人盲目攀比,甚至虚荣心太强,“打肿脸充胖子”,自我设计往往严重脱离社会和自我的实际。这样必然导致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矛盾加剧后必然导致自我否定,一旦残酷的现实或囊中羞涩无法满足自身膨胀的私欲时,就会陷入痛苦和失望中,有的甚至丧失理性,离家出走或自寻短见。[14] 9.个别贫困生养成了好吃懒做,怕吃苦、怕学习,总喜欢为自己的不努力寻找各种千奇百怪的借口,抱怨自己不是“官二代”“富二代”,整日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甚至整日作“白日梦”,想入非非,丧失奋斗的勇气和自信,甚或产生“妄想症”,神魂颠倒,说话颠三倒四,毫无逻辑性,严重者陷入抑郁症的痛苦之中。

(二)针对成因,采取的对策

1.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相关活动。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为了能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可根据学生中的共性问题,确定团体辅导的主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个别问题,可通过指导性谈话、书信交流、悄悄话热线、微信、微博、书信等形式进行个别辅导。可利用晚自习时间,由专职教师轮流值班,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尽量做到面对全体学生,让心理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举办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2)课题研究引领,促进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因班主任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所以要着力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艺术,帮助班主任调整心态,每天以积极、健康、乐观、向 上的正能量感染每一名学生。(3)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求各科教师主动地去挖掘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尽可能地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行为渗透到每天的具体教育教学中。

2.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微信公众号、微信交流群,力促贫困生打开心扉,与人多沟通,多交流。创建“沟通从心开始,育人从心升华”模式,设立 “悄悄话信箱”,通过“悄悄话,悄悄说;悄悄话,悄悄听”,走进贫困生心灵,巧解心灵,巧解心结,寓德于心,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悄悄话信箱”不是一个简单收信的箱子,它是学生诉说心里话的“知心朋友”,它是来自学生、家长、社会有关思想教育的信息库。所有来信要做到两天内给予回复,三天内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做好记录,存档。对所有来信每信必复,并遵从绝对保密的原则。

3.设立心理咨询室,扎实开展好“润物细无声”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农村贫困生及时解决心理困惑和疑虑,努力将心理咨询室建成贫困生值得信赖的“心灵之家”。同时,要明确各层领导的职责。校长为总负责,教师协助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咨询的专门场所,必须要有专业的心理老师给予辅导,以促进和改进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农村贫困生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设立契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并细化分解目标,稳扎稳打,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让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都活的充实,有意义”“每天都有获得感、充实感”“每天都快快乐乐”,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占领农村贫困生的心田,让贫困生从成功做好每一件小事中找回自信,让贫困生从社会实践中找回自尊。

5.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多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加强贫困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团的活动中,获得自身的发展。有意创设活动平台,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从心 灵深处给予贫困生更多关爱、关心、扶持。

6.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社会、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合力,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疏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发挥家教的作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增强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7.开设心理宣泄课,建立心理宣泄室,让贫困生的不良情绪甚或是负面情绪得到合理宣泄。通过建立心理宣泄室,为贫困生提供一种合理宣泄压力和不良情绪的途径,让贫困生在安全、受保护的空间中进行有效的情绪疏导,把心里的苦闷、焦虑、愤怒等一些消极情绪释放出来,达到心理放松和减压作用,有利于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8.开展好有益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贫困生树立自信,展示自我风采。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时间的过程。只有当贫困生乐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创设平台让贫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的体验与快感时,才能消除自卑、自闭、自暴自弃,才能扩展知识与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体验,正确认识自我,促进正确思想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9.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首先塑造教师优良的品质,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师资是关键,学校应培养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安排相应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老师,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导,且要提高教师的素养及质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现状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让中学生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①要丰富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教师要丰富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来全面了解学生。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学生心理特征发展的要求。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改革教育课程设置,不要一味地进行讲授式教学,要尝试采用活动教学,让学生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成长。②因此,在培训教师时,要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如交往恐怖、攻击行为、厌学等,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策略,然后帮助教师认真分析总结。这样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③要增强教师的调控能力,现在人们生活繁忙,生活压力大,心理变化随之而来。由于“升学率”、“评职称”等工作压力,使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力,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极强的调节情绪能力,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10.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引导师生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贫困生,不歧视、多理解、多帮助贫困生,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和自卑意识,改善班级、寝室等小群体的人际关系,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贫困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在小群体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生的自卑情绪、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灵、增强其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11.发动师生扶助贫困生,形成全员助困的良好氛围。在全校师生中积极倡导爱心助困活动,从经济、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帮助贫困生,唤起全校、全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和支持。在帮助贫困生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经济上比较困难的学生,一般都比较敏感,由于物质匮乏,往往格外看重自尊。如果大张旗鼓地帮助他们,经济困难是缓解了,却可能造成学生情感上的伤害,产生反感,甚至自卑的情绪。同时,也要引导贫困生积极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贫困。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到:贫穷不是我们的错,既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倒不如勇敢地面对现实、坦然地接受现实。贫穷也不是罪过,没有必要为此而难为情。其次,在思想上要引导其积极进取。大家帮助我,是对我的关心,是同学间友情的体现,老师和同学们把温暖奉献给我的同时也把希望寄予我了。我所能做的就只有“化感激为动力”,学会做人,勤奋学习,等将来有服务社会的能力了,再把这份爱回报给需要帮助的人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帮助贫困生,才能使他们和别的同学一块进步,一块成长。

12.要对贫困生单独进行辅导,让贫困生的心情开朗,从而减少他们的自卑 感,在以后与同学相处时提高自信心。要真正关心和爱护这些贫困生,获得他们的信赖,与他们真心做朋友,“想贫困生之所想,急贫困生之所急”,情真意切地为贫困生做好事,办实事,让贫困生从内心深处把老师当知己和朋友,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倾心交谈,愿意把内心的悄悄话告诉老师寻求解决办法,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研究成效

通过对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成因的研究,我们对症下药,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通过在县职教中心和人民路中学进行个案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初见成效

1.增强了农村贫困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对自己的巨大付出,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2.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3.贫困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正在努力转变自己。

4.贫困生的性格开朗了,能主动和老师、同学讨论学习、谈心。5.贫困生能根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据此制定细化分解的分阶段学习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实现了积极、乐观、充实、健康过好每一天的目标。

(二)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幅提高,撰写的论文多篇获奖。

其中孙东升的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成因及对策》已被《中学课程辅导》(国内同一刊号:CN14-1307/G4;国际标准刊号:ISSN1992-7711)录用;撰写的论文《农村贫困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及疏导策略研究》获2016年县一等奖;张宏刚撰写的论文《农村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获2016年县二等奖。

(三)个案尝试、实验效果显著。

开展的个案尝试初见成效,成功转化存在心理亚健康的农村贫困生39名,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正逐步扩大试验范围,争取让更多农村贫困生受益,并在实践中完善措施与方法;探索的在农村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县教育体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正在全县农村学校中推广。

(四)主要创新点:

1.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宣泄教育进入课堂。

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既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及时予以指导。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师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营造课内外、校内外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大力加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

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辅导水平,而广大农村学校条件艰苦,经费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簿弱。必须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学习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敢于实践、探索和总结,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意识。

教师应与学生多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上多给一丝微笑,多给一份关注,多给一句赞扬,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继续发挥家长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按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针对性的向家长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根据农村学生的认知、意志,情感和个性特点,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 引导。

通过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积极、乐观、进取、向上、向善的校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消除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和平台,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很大影响。我们要与时俱进,占领新媒体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用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宣传形式去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六、讨论和分析

(一)经验和成绩

对农村贫困生心理问题采取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做法,收集到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分析、综合、研讨、查阅资料、向专家请教等多种方式,汇总出问题的症结,针对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先进行个案尝试,然后修改完善方案,再回到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通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度具体做法确保课题研究的实用型和实效性,在局部尝试中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二)问题与不足

由于知识和认知水平的局限,实践经验和一线材料较充实,理论高度不够,提炼升华的艺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大范围篇普遍推广中,可能某些具体做法对某些人不够有效。

参考文献:

[1]心理亚健康十大早期信号 你中招了么? 微微健康网.2012-12-02[引用日期2012-12-09] [2] 四种心理亚健康的表现!问渠心理网[引用日期2012-10-18] [3]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6]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7]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8] Robert Slavin.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 桑切克.教育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7.[10] 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1] 李红,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2] 付建中,教育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3] 王大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280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4]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50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第五篇:山东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管理办法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完善对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的管理,提高艺术科学规划与研究水平,促进艺术科学的发展和繁荣,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根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及《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艺术科学工作发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研究,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研方针,为文化艺术重大决策服务,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服务,为全面推进文化创新服务。

第三条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向全省,公平竞争,择优立项。

第二章 组织管理与职责

第四条 全省艺术科学规划研究实行三级管理体制。

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设立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负责艺术科学研究的规划、管理与协调工作。主要职责是:

1、拟订全省艺术科学规划和重点研究计划,发布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指南;

2、管理全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3、组织立项课题的成果鉴定、验收和监督检查工作;

4、推广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艺术科研成果。

各市文广新局、高等院校科研处或社科处作为中级管理单位管理本辖区本院校的艺术科学规划研究及立项课题。省直文化单位的课题由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直接进行管理。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在艺术科研管理机构的指导下,具体负责管理本单位承担的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第三章 课题选题要求

第五条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指南每五年发布一次,通常在每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第一季度向全省公布。

第六条 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每一组织一次申报和评审。

第七条 山东省文化领域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经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审定,单独立项。

第八条 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的选题,应以文化艺术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应用与推广研究。

第四章 课题申报、立项与评审要求

第九条 课题申报

1、凡文化艺术工作者、艺术科研人员和热心艺术科研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均可按本办法申报课题。

2、申请人用规定文本填写课题申报书,由各市文广新局、省直文化单位、有关高校科研处或社科处初审汇总后,在规定时间内统一报送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

3、第一负责人不得同时申报两个以上(含两个)课题。

4、第一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职称(或相应的行政职务)。否则,须有两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的书面推荐。

5、第一负责人所在单位须对课题申请书进行全面审核,对其政治表现、业务能力、本单位对承担课题的态度及科研条件等签署意见。

6、以往承担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未按计划结题者,不得继续申报新课题。

第十条 课题立项

1、课题研究应以重点课题指南为依据,对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建设文化创新体系能起到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艺术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课题立论根据充分,学术思想严谨,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计划切实可行。

3、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应具备课题研究所必需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申请人所在单位能为研究工作提供必需的时间和条件。

第十一条 课题评审与公布

1、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统一受理课题的申报并进行资格审查。

2、课题评审以会议方式进行,由学科专家组提出初审意见,然后进行专家组集体评议。

3、在集体评议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对申请课题进行表决,赞成票须超过与会专家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

4、拟立项课题需公示十五天,公示无异议后,由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予以公布,下达立项通知书。

第十二条 评审原则与要求

1、课题评审坚持公平竞争、保证重点、择优立项的原则。

2、课题评审中妥善掌握各类课题的适当比例,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前瞻性课题研究。

3、对申报相同内容的课题,经过充分论证分析,择优确定一项。同等条件下,有充分前期准备和研究基础者,可优先立项。

4、参加评审工作的人员在评审本人申报或与本人有关的项目时应该回避。

5、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在评审时不予立项:

(1)一般性工作研究;

(2)课题研究缺乏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研究设计缺乏合理性,目标不明确,研究方法不科学;

(4)不具备课题研究条件,预期难以完成研究任务;

(5)承担以往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未完成者;

(6)以往重点课题中已经立项并已研究过的课题,且无新的研究内容,或继续研究预计难以取得新的突破的。

第五章 立项课题管理

第十三条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的立项和管理单位是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

第十四条 各市文广新局、省直文化单位、有关高校科研处或社科处负责所属范围内立项课题的日常管理与监督。

第十五条 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的所在单位,要按规定加强对课题的管理与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给予保证。

第十六条 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批准通知后,应尽快落实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及时组织开题。

第十七条 课题负责人应按时提交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送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视课题进展情况,适时对各类课题进行过程监督和中期检查。

第十八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有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有关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报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审批:

1、变更课题负责人;

2、改变课题名称;

3、改变成果形式;

4、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5、变更课题管理单位;

6、课题完成时间延期一年以上;

7、因故中止和撤销课题。

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

第十九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撤销课题 :

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2、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3、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

4、研究内容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

5、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被撤销课题的课题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

第六章 成果鉴定和结项验收

第二十条 立项课题应在研究工作完成后对成果进行鉴定和验收。

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第一负责人应及时向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提出课题鉴定申请报告并填写《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鉴定结项证书》,接受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或委托科研管理机构组织的成果鉴定。成果鉴定应附以下材料:课题批准立项通知书;研究工作报告;研究成果及附件;成果在决策部门采纳或应用推广情况介绍等。

第二十一条 课题研究工作不能如期完成者,由课题负责人向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书面报告,申请延期完成。申请延期报告应反映以下内容:课题进展情况;不能如期完成的原因,所需延长时间(一般一年)。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研究决定是否同意延期。

第二十二条 成果鉴定由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组织专家或委托相关管理机构组织专家鉴定,鉴定所需经费由课题承担单位列支。

鉴定主要采取会议鉴定或通讯鉴定方式(通讯鉴定要将鉴定材料提前一个月提交鉴定专家)。鉴定专家一般为5-7人,课题组成员包括顾问不得担任本课题鉴定专家,所在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的专家不能超过2人。

鉴定专家在认真审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照课题申请书预期达到的目标,实事求是的对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

每年的3月、11月,统一受理省重点课题的鉴定结项手续,其它时间一般不予受理。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于每年的4月、12月,对提交的项目鉴定结项材料进行审核,经审查合格后,于30日内下达签署意见的《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鉴定结项证书》。

第二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于鉴定

1、获省部级业务奖励的;

2、收集的反映信息足以证明课题研究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课题研究提出的结论被市厅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明确采纳的。

第七章 课题宣传与成果推广

第二十四条 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及其委托中级管理机构、各课题组和课题承担单位应采取各种形式对重点课题研究进行宣传、推广和转化。

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将不定期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会,发布研究成果信息,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和学术研讨,促进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5年3月起实施。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属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

下载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结项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结项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结项申请书

    抚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结题 申 请 书 课题名称:高中英语课堂中渗透有效教学策略实践与探究 课题负责人:张志华 所属学校: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 课题研究时间:20012年2月......

    课题结题要求(精选合集)

    二、结题条件 凡已完成项目研究工作、符合下列结题条件的,经学校审核同意可申请结题: (一)已经完成立项时批准的《项目申请书》约定的研究任务,最终成果与原计划或批准变更后的要......

    各类课题结题要求

    各类课题结题要求 一、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 1. 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必须在显著位置标注“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英译写法统一为:"A Project Supported......

    课题结题要求

    课题结题要求 一、结题需要提交的材料: (1)课题立项通知书复印件; (2)课题申报书; (3)开题报告; (4)结题申请书; (5)结题报告——对研究课题的全面总结; (6)成果鉴定书(见附件3、4); (7)课题研究过......

    课题结题要求

    课题结题要求 一、结题需要提交的材料: (1)课题立项通知书复印件;√ (2)课题申报书;√ (3)开题报告;√ (4)结题申请书;√ (5)结题报告——对研究课题的全面总结; (6)成果鉴定书(见附件3、4)√; (7)......

    (结题)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2016年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全省艺术科学规划管理,提高全省艺术科学研究水平,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国家......

    (一)课题结项申请书

    课题结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吉林市户外广告创意与表现研究 课题负责人:单宝龙 所属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田露 课题研究时间:2011年7月——2012年7月 课题组成员:单宝龙 黄禹......

    申报课题结项程序

    申报课题结项程序 一、被立项的课题在实施中,要求课题负责人每学期写出阶段小结,在课题完成时汇编装订成一份(打印稿),作结项评审的依据之一。 二、课题研究到期,负责人写出申请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