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
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2016年3月18日会会长会议通过)
为提高我国WTO法的学术研究水平,完善我国涉外法律法规的建设及涉外人才的培养,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决定设立研究项目,鼓励成员积极开展WTO法研究,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项目种类
研究项目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年度课题,主要包含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课题。第二类为后期资助项目,主要包含尚未进行成果转化的重大咨询学术报告和专著,也可资助少量的译著、资料汇编和工具书。重点课题、后期资助项目应在WTO法及相关领域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应该是具有前沿性。
年度课题形式包括:专著、文集、调查报告,有两种产生方式:
1、指定课题。研究会组织专家确定1-2项重点课题(代码Aa)、3-4项一般课题(代码Ab),并在中国法学会网站和研究会网站发布。会员根据本人研究特长选取其中一个题目向研究会提出申报,研究会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择优确定课题主持人。
2、自选课题。研究会会员可以在指定课题之外根据本人研究特长向研究会申报自行选定的题目(代码B),研究会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多项列入本年度研究课题,项目申请人即为该项目主持人。
二、项目的设立与申报
1、设项,研究会共设十项年度课题,分别为一项重点课题,四项一般课题,五项青年课题。后期资助项目自行申报,不设数目限制。
2、申报,研究会发布申报通知后,申请人应在申报通知规定的时间内向研究会提交申请书。每个课题主持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且不得作为本次申请中的其他课题组成员。正在承担中国法学会项目或者本研究会项目未结项者,不得申请本研究会的项目。
3、材料,申请人应在规定时间内报送书面申请书一式九份(含1份原件、8份复印件)。申请书应统一使用A4纸,左侧装订。申请书复印件的内容应与原件内容完全一致。在提交书面申请书的同时,申请人还应向研究会指定的信箱发送申请书的电子版。
三、申请人的条件
项目主持人需是本会会员,如非本会会员需本会两位理事会成员或一位常务理事以上成员推荐。
重点课题、一般课题申请人应是具备一定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的讲师或同等资格以上的职务或职称。后期资助项目申请人需具有法学博士学位、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行政职务。青年课题申请人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
四、项目的评审
1、评审,研究会在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将以学术委员会成员为主,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专家委员会由五至七人组成,其中一人担任专家组委员会主席(申报课题项目者,不得成为专家委员会成员)。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将对申报课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 提出评审建议。
2、公示,经专家委员会评审拟立项的申请项目将在中国法学会网站和研究会网站对外公示,公示期限为30天,公示到期且无异议者,将由研究会发布签署项目委托合同的通知。对公示期间产生异议者,经专家委员会审议后决定是否准予立项。
3、评审的基本标准,参选项目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学术前沿性,预期能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对申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完成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时间和条件;
4、后期资助项目,需已完成全部完整成果的70%。
五、立项和期限
1、立项,经研究会批准立项的项目,研究会将通知项目主持人与研究会签订协议书,以保证项目的实施。
2、期限,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12个月,有特殊约定的除外,研究会有权在研究项目进行期间进行中期审核,审核不合格者,需按要求整改,拒不整改,研究会视情况可终止项目研究。不能按期完成者,应在到期前向研究会提交项目延期申请。每个项目最多延期两次,每次延期不得超过6个月。
六、经费标准及拨付和使用
根据研究会经费筹集情况暂定研究项目的经费标准是:
1、重点课题,每项研究经费为5万元人民币。在立项后拨付启 动经费3万元人民币,结项合格后拨付余下2万元人民币;
2、一般课题,每项研究经费为3万元人民币。在立项后拨付启动经费2万元人民币,结项合格后拨付余下1万元人民币;
3、青年课题,每项研究经费为1万元人民币。在立项后拨付启动经费0.6万元人民币,结项合格后拨付余下0.4万元人民币;
4、后期资助项目,经费视项目成果的重要性和研究会经费预算情况,由会长办公会议决定,一般不超过3万元。
研究会拨付的研究经费必须用于项目研究,不得挪作他用。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有:设备及耗材费、资料费、会议费、差旅费、劳务费。项目经费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执行。课题组使用课题经费必须经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接受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七、结项、证明与奖励
1、结项申请,项目主持人应在项目到期后的一个月内主动向研究会提交结项材料。结项材料包括《课题结项申请书》、《研究成果申请鉴定报告》、《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内容摘要》、最终研究成果。
2、结项评审,研究会将组织由五至七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结项成果进行结项评议。专家委员会经评审后将对申请结项的项目做出合格与否的结论。
经结项评审合格者,研究会将拨付余下的研究经费。评议不合格者,研究会将责令延期3个月重新提交结项材料。研究会将组织专家组重新进行评审,二次评审合格者,研究会将在扣除一定数额的违约 金后拨付余下的研究经费,扣除的数额不再拨付。二次评审不合格者,将取消研究项目,研究会可以责令项目主持人退回已经拨付的启动费用。课题主持人在两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本研究会的项目。
3、结项证明与奖励,结项合格者,将由研究会颁发结项合格证书。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合格项目评议为优秀者,将颁发优秀证书,并在条件可行时给予适当奖励。
八、研究成果的著作权与使用权
1.课题组成员完成的本研究会课题成果之著作权,归该课题组成员所有,但在发表或出版时必须注明“本成果是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度研究项目成果的组成部分,该研究获得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的资助。”等字样。
2.研究会有权将研究项目中的优秀成果集结为《WTO法与中国研究丛书》出版。
3.研究会有权将研究项目中的研究成果全文或节选部分内容纳入研究会的工作简报,或者向有关部门报告,或以其他形式向有关部门推荐供其参考。所报告的项目,应注明项目主持人和课题组其他成员。
九、其他事项
1、本规定未尽事宜,将由研究会另行规定或对本规定予以修改。
2、本规定由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负责解释。本规定由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会长会议讨论通过,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2011年3月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通过,2014年6月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修订,2016年4月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第二次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促进法学繁荣和发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法学理论支撑,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为部级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规划由中国法学会制订。课题的具体管理工作由中国法学会研究部负责。
第二章 课题选题与类别
第三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的选题,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着力研究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法学理论问题和法治实践问题,以及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四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分为:重大专项课题、课题、后期资助项目、委托课题、合作课题、专项课题。
第五条 重大专项课题是为解决影响我国法治进程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而设立的课题,由中国法学会通过委托或招标立项。
第六条 课题是中国法学会每年一度通过招标立项的课题。
课题包括: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调研项目和自选课题。其中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调研项目由中国法学会资助经费。自选课题是自筹课题经费的课题。
课题立项评审、成果鉴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关键环节邀请中国法学会纪检部门负责人、专家代表参加,接受监督。
课题选题指南由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在向中央部门、法学法律界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经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评议,中国法学会审定。部分资助课题的选题由申报人自拟。
第七条 委托课题分为重点委托课题、临时性委托课题、中央部门委托课题以及其他委托课题。
重点委托课题由中国法学会党组会议或中国法学会会长会议审定选题及实施方案。
临时性委托课题由中国法学会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临时确定选题。
中央部门委托课题是由中央政法委员会或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委托中国法学会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承担的课题。
国家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委托中国法学会组织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大价值,且提供一定经费支持的,可作为其他委托课题立项。
第八条 后期资助项目主要资助法学研究成果的出版。以资助学术专著为主,可适量资助学术译著。
已经通过答辩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也可申请。获得后期资助项目立项的,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完善。
第九条 合作课题是由国内有关单位资助研究经费,按合作双方协议确定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并报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审核,由中国法学会批准立项的课题。
第十条 中国法学会可以根据国家形势和工作需要,围绕某一重要文件或者重大专门领域设立专项课题。
第三章 课题申报与评审
第十一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申报条件:
1.课题申请人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独立开展及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能作为课题实际主持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
2.重大专项课题、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申请人须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局级以上行政职务;一般课题申请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青年调研项目申请人不得超过35周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科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或属于法官检察官或法学博士生二年级以上;自选课题申请人原则上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后期资助项目的申报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且申报项目已完成70%以上。
3.申请人可以单独申报,也可以组成课题组申报。重大专项课题、重大课题和青年调研项目以及其他拟采取实证方法的课题应由课题组申报,课题组成员原则上由法 学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共同组成。
4.申请人所在单位承诺积极支持,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
5.申请人每次作为主持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同时可作为一个课题组成员;单纯作为课题组成员的,可同时参加两个课题组。
申请人不能以内容接近的课题申请书在其他部门设立的课题立项。
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相同研究内容的课题的,或者承担中国法学会研究课题但未取得《结项证书》的,不得申请。
第十二条 课题申报时以提交电子版申请书为原则,无需提供职务职称证明材料。人事档案所在单位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盖章手续,在拟立项公示之后办理。
拟立项公示期间或者立项后发现申报时职务职称与事实不符的,不予立项或取消立项资格,记入中国法学会课题研究诚信档案,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三条 中国法学会组成课题立项评审委员会,进行立项评审。评审专家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公心,由中国法学会主管领导审定。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在评审委员中占适当比例。
第十四条 课题评审的基本标准:
1.课题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课题具有学术前沿性,预期能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3.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4.课题成果应当具有时效性和实效性,课题研究进度计划符合实际需要。
5.课题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对申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完成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时间和条件。
6.申请经费及经费预算安排科学、合理。
第十五条 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提交立项评审。
评审方式以匿名通讯评审为主,以会议评审为补充。采用匿名通讯评审方式的,评审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内容评审,评审指标主要涉及申请人对课题价值的理解、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性、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阶段为基础评审,评审指标主要涉及主持人及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在课题选题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计划和成果形式等。内容评审得分占总分的65%,基础评审得分占35%。中国法学会主管领导主持召开会议,提出拟立项课题名单。
采用会议评审方式进行的,评审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独立审查并打分,根据综合得分提出拟立项课题名单。
后期资助项目原则上采取会议评审方式进行。
第十六条 拟立项课题名单及课题主持人基本信息在中国法学会网站、中国法学创新网公示,公示期为10天。在公示期内发现有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情况,经查证属实的,取消立项资格。
公示期满,报中国法学会党组会议审定,向立项课题主持人寄发《立项通知书》,并通过中国法学会网站公布立项名单。
第十七条 课题评审结束后,应及时公布评审办法、评审专家名单、评分指标等与课题评审相关的信息。
第四章 课题过程管理
第十八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实行课题主持人(首席专家)负责制。课题主持人应严格按照本办法和立项要求组织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九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的实施,应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应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和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力争使成果具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第二十条 中国法学会对立项课题实行中期抽查制度,抽查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进度、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等。
重大专项课题每年进行一次期中检查。课题由中国法学会以随机抽检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一条 承担重大专项课题、重大课题、重点课题、重点委托课题的,应在立项后及时召开课题启动会,邀请课题组成员之外的本领域专家和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对课题研究重点、研究方法、调研安排、具体分工、实施计划、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论证和部署。提倡一般课题、青年调研项目、自选课题、委托课题召开课题启动会。
承担中国法学会课题,应在课题申请结项前至少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
第二十二条 接受期中检查的课题主持人须按要求及时向中国法学会研究部报送《中国法学会重大专项课题中期检查表》或《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中期检查表》,报告课题研究进展和管理工作情况以及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对如何按期完成后续工作做出说明。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法学会将不予拨付剩余经费: 1.尚未进行实质性课题研究的; 2.没有取得相应阶段性研究成果的; 3.无故不接受中期检查的; 4.不按时提交中期检查表的。
第二十三条 课题主持人应与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就课题开展情况保持密切联系,并及时报告课题进行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和进展情况。中国法学会有权随时监督和抽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第二十四条 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要将中国法学会课题纳入本单位的科研工作计划,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协助中国法学会做好课题的跟踪管理,保证课题组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
第二十五条 课题批准立项后,由于课题主持人较长时间出国或工作变动、健康等不得已原因,需要变更课题主持人的,或变更其他重要事项的,须向中国法学会研究部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非前述原因,无特殊理由申请变更课题主持人的,不予批准。自行予以更换的,申请结项时按课题中 止处理。
第二十六条 重大专项课题的完成期限为二至三年。课题的完成期限原则上为一年,属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可适当延长。因特殊原因需要延期的,应在课题到期前提出申请,延期时间不超过一年。重点委托课题原则上当年完成。中央部门委托课题和合作课题的完成期限根据委托单位要求和合作协议的规定确定。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七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经费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执行,并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及时总结经验,改进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第二十八条 课题组使用课题经费必须经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接受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 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
1.设备及耗材费:用于购买课题研究所需设备及耗材的支出;
2.资料费:用于购买课题研究所需图书、资料等支出; 3.会议费:用于召开课题研讨会、座谈会、鉴定会等所发生的会议费支出;
4.差旅费:用于课题研究所发生的出差、调研等支出; 5.劳务费:包括课题研究所需人工费用和专家审定费等支出;
6.管理费:不超过课题经费的3%,用于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国法学会拨出经费,不需要经费接收单位向中国法学会提供票据,包括税务发票和资金往来结算凭据。
7.其他支出:课题研究需要但未列入以上各项的其他有关支出。
第三十条 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次拨付,专款专用,超支不补。课题立项后拨付资助经费的70%,课题成果鉴定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经费;重大专项课题资助经费立项后拨付资助经费的60%;项目进行中以检查合格的重大专项课题中期检查表为凭拨付20%,其余20%为预留经费,在项目验收结项后拨付。未通过验收结项的,不予拨付。
第三十一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暂停拨付下期经费:
1.不提交或不按时提交课题进展情况和课题经费使用情况报告的;
2.将课题经费挪作他用的;
3.经审查,课题阶段性成果未达到预定要求的; 4.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期限完成研究任务的。
第三十二条 课题主持人因工作调动等原因需更换财务管理部门,应报中国法学会批准。
第三十三条 中央部门委托课题的经费,由委托部门承担,或根据实际情况中国法学会承担;其他委托课题的经费,由委托部门承担,按有关财务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合作课题的经费,由资助方提供,按合作双方协议使用,并接受中国法学会审查监督。
第六章 成果验收与成果转化
第三十五条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题成果评价体系,注重成果质量,注重实际应用价值。
中国法学会课题成果形式可以为决策咨询报告、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课题主持人原则上应提交决策咨询报告作为课题阶段性成果。
第三十六条 课题组完成研究任务后,课题主持人应认真填写《课题结项申请书》,经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审核合格后,连同最终研究成果、符合规定字数的内容摘要和电子文本报送中国法学会组织专家鉴定,鉴定验收合格后予以结项。
第三十七条 中国法学会组织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鉴定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高级职称;
2.在鉴定成果相关领域已取得相应水平研究成果; 3.具有科学良知和公平、公正的品格;
4.不在被鉴定成果课题组主持人所在单位任职; 5.不是被鉴定课题成果的课题组成员。
根据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可邀请具有较高研究能力的法律工作者作为鉴定专家参加鉴定工作。
第三十八条 研究成果鉴定采取匿名通讯鉴定方式。如有必要,可以会议评审的方式进行。
第三十九条 鉴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四种。
(一)鉴定等级为优秀的,研究成果应有重大创新,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2份以上阶段性课题成果得到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采纳的,优先考虑优秀等级。
(二)鉴定等级为良好的,研究成果应有明显创新,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三)鉴定等级为合格的,研究成果应有一定创新,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四)研究成果不规范,且明显缺乏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鉴定等级为不合格。
第四十条 课题成果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的,由中国法学会颁发《课题结项证书》,并拨付经费余款。
课题成果等级为“不合格”的,课题组应当对课题成果进行修改并提交中国法学会。修改后的研究成果经再次鉴定仍不合格的,由中国法学会作出“不合格”的决定,并通报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剩余经费不再拨付。成果鉴定不合格的,其课题主持人三年内不得申请中国法学会课题。
第四十一条 鉴定专家之间对于课题成果评价相差较大的,中国法学会可另行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必要时组织评审会议,通知课题主持人现场进行答辩。
第四十二条 强化成果转化意识,拓展成果转化渠道,发挥成果的社会效益。
1.中国法学会建立课题成果要报制度。每一个课题结项之前应当至少提供1份成果要报。
2.中国法学会择优通过《要报》、《要报特刊》等途径向中央有关部门报送,推荐在重要报刊上发表。
3.每年结集出版《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成果要报汇编》。4.课题成果鉴定等级属于“良好”以上且符合出版条件的,可纳入《中国法学会优秀课题成果文库》,予以资助出版。
5.课题主持人应当积极向本单位、本地区相关部门推荐成果,鼓励课题成果向课程、教材、教学转化。
6.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应采取积极措施,做好课题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
第四十三条 自选课题按期结项且成果鉴定为“优秀”的,予以后期经费资助。课题成果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可予以再立项进行深化研究。
第四十四条 中国法学会建立法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奖励机制,每三年评选一次中国法学会优秀法学成果,对推动法学理论发展和促进学科发展具有创新意义,被领导机关采纳、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取得应用转化效果的中国法学会课题研究成果,予以奖励。
第四十五条 课题成果归中国法学会所有,以中国法学会名义对外发布和使用。课题主持人及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有将该成果用于科研、教学的权利和经中国法学会同意赋予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六条 未按课题完成期限提交研究成果,又未提出延期申请并得到批准的,中国法学会作出撤销项目决定并通报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追回已拨付的资助经费,列入中国法学会课题研究诚信记录,课题主持人在五年内不得申请中国法学会课题。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负责解释。
第三篇: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_18155(范文模版)
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2011年3月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通过 2014年6月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促进法学繁荣和发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法学理论支撑,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为部级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规划由中国法学会制订。课题的具体管理工作由中国法学会研究部负责。
第二章 课题选题与类别
第三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的选题,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着力研究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法学理论问题和法治实践问题,以及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四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分为:重大专项课题、课题、委托课题、合作课题。
第五条 重大专项课题是为解决影响我国法治进程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而设立的课题。重大专项课题由中国法学会通过委托或招标立项。
第六条 课题是中国法学会每年一度通过招标立项的课题。由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向法学法律界广泛征集课题选题,经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评议,中国法学会审定后,通过中国法学会网站发布课题申报公告和课题指南。
课题包括: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项目和自选课题。其中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项目由中国法学会资助经费。自选课题是自筹课题经费的课题。
第七条 委托课题是由中央政法委员会或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委托中国法学会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承担的课题。
第八条 合作课题是由国内有关单位资助研究经费,按合作双方协议确定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并报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审核,由中国法学会批准立项的课题。
第三章 课题申报与评审
第九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申报条件:
1.课题申请人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独立开展及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能作为课题实际主持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
2.重大专项课题、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申请人原则上须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局级以上行政职务,一般课题申请人原则上须具有高级职称、正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青年项目申请人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且不超过35周岁,自选课题申请人原则上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或法学博士学位;
3.重大专项课题应由法学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共同组成课题组,课题组成员须具有本课题相应的研究能力。
4.申请人所在单位承诺积极支持,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 5.申请人每次只能申报一个课题。
承担过或者正在承担相同研究内容的课题的,承担中国法学会研究课题未取得《结项证书》的,不得申请。
第十条 中国法学会组成由学术委员会为主体的课题立项评审委员会,进行立项评审。评审委员会专家从中国法学会全国法学人才数据库中选任。
第十一条 课题评审的基本标准: 1.课题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课题具有学术前沿性,预期能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
3.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4.课题成果应当具有时效性和实效性,课题研究进度计划符合实际需要。
5.课题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对申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完成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时间和条件。
6.申请经费及经费预算安排科学、合理。
第十二条 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
评审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独立审查,分组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提出立项的建议。
第十三条 立项建议经中国法学会批准后,在中国法学会网站公示拟立项课题名单,公示期为10天。在公示期内发现有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情况,经查证属实的,取消立项资格。
公示期满,由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向立项课题主持人寄发《立项通知书》,并通过中国法学会网站公布立项名单。
第四章 课题过程管理
第十四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实行课题主持人(首席专家)负责制。课题主持人应严格按照本办法和立项要求组织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五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的实施,应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应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和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力争使成果具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第十六条 中国法学会对立项课题实行期中检查制度,检查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进度、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等。
重大专项课题每年进行一次期中检查。课题由中国法学会以随机抽检的方式进行。
第十七条 接受期中检查的课题主持人须按要求及时向中国法学会研究部报送《中国法学会重大专项课题期中检查表》或《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期中检查表》,报告课题研究进展和管理工作情况以及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对如何按期完成后续工作做出说明。
第十八条 中国法学会将通过中国法学会网站公布期中检查结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国法学会将不予拨付剩余经费:
1.尚未进行实质性课题研究的; 2.没有取得相应阶段性研究成果的; 3.无故不接受期中检查的; 4.不按时提交期中检查表的。
第十九条 课题主持人应与中国法学会就课题开展情况保持密切联系,并及时报告课题进行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和意外情况。中国法学会有权随时监督和抽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第二十条 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要将中国法学会课题纳入本单位的科研工作计划,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协
助中国法学会做好课题的跟踪管理,保证课题组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
第二十一条 课题批准立项后,由于课题主持人出国或工作变动、健康等原因,需要变更课题主持人的,或变更其他重要事项的,须向中国法学会研究部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
第二十二条 重大专项课题的完成期限为二至三年。课题的完成期限原则上为一年。因特殊原因需要延期的,应在课题到期前提出申请,延期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一年。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三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经费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课题组使用课题经费必须经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接受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五条 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
1.设备及耗材费:用于购买课题研究所需设备及耗材的支出;
2.资料费:用于购买课题研究所需图书、资料等支出; 3.会议费:用于召开课题研讨会、座谈会、鉴定会等所发生的会议费支出;
4.差旅费:用于课题研究所发生的出差、调研等支出; 5.劳务费:包括课题研究所需人工费用和专家审定费等支出;
6.管理费:不超过课题经费的3%,用于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国法学会拨出经费,不需要经费接收单位向中国法学会提供票据,包括税务发票和资金往来结算凭据。
7.其他支出:课题研究需要但未列入以上各项的其他有关
支出。
第二十六条 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次拨付,专款专用,超支不补。课题立项后拨付资助经费的70%,课题成果鉴定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经费;重大专项课题资助经费立项后拨付资助经费的60%;项目进行中以检查合格的重大专项课题中期检查表为凭拨付20%,其余20%为预留经费,在项目验收结项后拨付。未通过验收结项的,不予拨付。
第二十七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暂停拨付下期经费: 1.不提交或不按时提交课题进展情况和课题经费使用情况报告的;
2.将课题经费挪作他用的;
3.经审查,课题阶段性成果未达到预定要求的; 4.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期限完成研究任务的。
第二十八条 课题主持人因工作调动等原因需更换财务管理部门,应报中国法学会批准。
第二十九条 委托课题的经费,由委托部门承担,或根据实际情况中国法学会承担,按有关财务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合作课题的经费,由资助方提供,按合作双方协议使用,并接受中国法学会审查监督。
第六章 成果验收与成果转化
第三十一条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题成果评价体系,注重成果质量,注重实际应用价值。
中国法学会课题成果形式可以为决策咨询报告、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鼓励以决策咨询报告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第三十二条 课题组完成研究任务后,课题主持人应认真填写《课题结项申请书》,经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审
核合格后,连同最终研究成果、符合规定字数的内容摘要和电子文本报送中国法学会组织专家鉴定,鉴定验收合格后予以结项。
第三十三条
中国法学会组织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鉴定专家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高级职称;
2.在鉴定成果相关领域已取得相应水平研究成果; 3.具有科学良知和公平、公正的品格;
4.不在被鉴定成果课题组主持人所在单位任职; 5.不是被鉴定课题成果的课题组成员。
根据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可邀请具有较高研究能力的法律工作者作为鉴定专家参加鉴定工作。
第三十四条 研究成果鉴定一般采取匿名通讯鉴定方式,如有必要,可增加会议评审环节。
第三十五条 鉴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免于鉴定四种。
优秀 研究成果有重大创新,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合格 研究成果有明显创新,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不合格 研究成果缺乏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免于鉴定 课题成果提出的理论观点、对策建议等被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决策参考应用于实践。
第三十六条 课题成果鉴定结果为“优秀”、“合格”以及批准免于鉴定的,为通过鉴定验收,由中国法学会颁发《课题结项证书》,并拨付经费余款。
课题成果鉴定结果为“不合格”的,课题组应当对课题成果进行修改并提交中国法学会。修改后的研究成果经再次鉴定仍不
合格的,由中国法学会作出“不合格”的决定,并通报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剩余经费不再拨付。成果鉴定不合格的,其课题主持人三年内不得申请中国法学会课题。
第三十七条 鉴定专家之间对于课题成果评价相差较大的,中国法学会重新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必要时组织评审会议,通知课题主持人到场进行答辩。
第三十八条 强化成果转化意识,拓展成果转化渠道,发挥成果的社会效益。
1.中国法学会建立优秀课题成果库,面向社会开放。2.中国法学会将通过《要报》、《专报》、《立法建议》、《法学研究成果选摘》、《法学研究报告摘要汇编》,中国法学会网站,以及举办课题成果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国法学会优秀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转化。
3.鼓励课题成果向课程、教材、教学转化,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向决策咨询转化,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服务;向社会转化,宣传法学理论,弘扬法治精神,为企业事业单位决策服务,为提高全民族法律意识服务。
4.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应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和资助课题优秀成果的出版,积极做好课题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
第三十九条 中国法学会课题成果鉴定为“优秀”的,中国法学会可酌情予以资助出版;自选课题成果鉴定为“优秀”的,中国法学会可酌情予以经费资助。课题成果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可予以再立项进行深化研究。
第四十条 中国法学会建立法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奖励机制,每三年评选一次中国法学会优秀研究成果,对推动法学理论发展和促进学科发展具有创新意义,被领导机关采纳、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取得应用转化效果的中国法学会课题研究成果,予以奖励。
第四十一条 课题成果归中国法学会所有,以中国法学会名义对外发布和使用。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有将该成果用于科研、教学的权利和经中国法学会同意赋予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二条 未按课题完成期限提交研究成果,又未提出延期申请并得到批准的,中国法学会作出撤销项目决定并通报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追回已拨付的资助经费,列入中国法学会课题研究诚信记录,课题主持人在五年内不得申请中国法学会课题。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国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负责解释。
第四篇: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积极推动我国交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以下简称本会)的研究咨询、实践示范、交流宣传等作用,促进交通教育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加强对课题的指导与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会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以下简称课题)主要面向本会会员单位,按照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保证重点,兼顾普及的原则进行立项。
第三条本会学术部负责本会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具体负责课题的组织和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有:制定本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指南(规划)和管理办法;组织课题申报、立项评审和验收;重大课题、重点课题成果的鉴定和宣传推广;指导分支机构和会员单位的科研工作等。
第二章 课题立项申报
第四条课题立项申报原则上每两年进行一次。课题申报单位根据本会课题申报通知的要求并参照本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指南(规划)进行申报。
第五条课题类别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本会学术部按照申请人申报的课题类别,组织专家组进行课题立项评审。课题申报立项时应交纳立项评审费。
第六条课题负责人应具备的条件: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必须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指导课题实施。
3.正在承担研究会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在结题前,原则上不得申请新的课题。
4.申报重点课题,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须有两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
第七条课题申报程序:
1.申请人按要求填写《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申请书》。
2.由单位审核并在立项申请书上签署意见后,报各自所属分会,由分会签署审核意见后集中报本会学术部。
3.具体受理期限以当年发布时规定的期限为准。本会学术部原则上不受理个人直接报送的立项申请。
第三章 课题立项评审
第八条本会课题的立项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评审专家原则上由本会学术部在本会学术委员或同行专家中遴选。当年有申请课题的学术委员或同行专家应回避。
第九条本会学术部负责组织课题评审,课题的评审程序为:
1、资格审查。按本办法的要求进行审查,合格者提交专家评审。
2、专家评审可采用会议评审或通讯评审的方式进行。
会议评审:评审专家对申请评审的课题集体讨论评议,表决产生拟立项课题,形成评审意见,由评审组长签字。
通讯评审:评审专家分别对申请评审的课题进行审查、提出个人意见(或打分排序),评审组长汇总评审专家意见,形成综合意见并签字。
3、学术部对评审组通过的拟立项课题进行汇总、复核,并提出课题经费资助方案,由中交教研会下达立项通知书。
第四章 课题实施管理
第十条本会学术部对全部课题负有管理职责,并指导课题承担单位的管理工作。课题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管理工作主要有评审立项、日常管理、检查、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鉴定)等。
第十一条课题承担单位具体负责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根据需要合理安排研究人员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和支持,保证按要求和进度完成任务。负责项目结题验收(鉴定)的准备,按要求提交结题验收(鉴定)等相关材料。负责课题文件归档、成果登记等。
第十二条课题组在接到立项通知书后,应在一个月内提交课题开题报告,并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课题开题报告需经课题承担单位同意后,报送本会学术部和分会。
第十三条经费管理
1、重点课题以单位资助和自筹经费为主,本会给予适当补贴;一般课题由单位资助和自筹经费。
2、经费的筹集和使用要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以及本单位有关规定。
3、经费使用范围限于与课题直接有关的活动,原则上按照课题组所在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课题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课题进展情况。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课题负责人须书面报请所在单位(或分会)同意后,报本会学术部备案:
1、变更课题负责人或主要人员;
2、变更课题名称或研究内容做重大调整;
3、课题完成时间延期。
第十五条凡违反国家法律及教育部、民政部有关规定者、有剽窃和弄虚作假行为者、与课题设计不符或学术质量低劣者、到期不能完成者,由中交教研会撤销其课题。
第五章 课题结题验收
第十六条为了合理有效地评价课题完成质量与效果,课题完成后须组织结题验收(鉴定)。课题的结题验收(鉴定)一般采取会议或通讯两种方式进行。
第十七条重点课题的结题验收(鉴定)原则上由本会学术部组织。课题结题验收(鉴定)专家组由5至7人组成,专家组成员由本会学术部、分会及课题单位协商确定,原则上在本会学术委员或同行专家中产生。
第十八条一般课题的结题验收(鉴定)原则上由课题单位(或分会)组织。第十九条结题验收(鉴定)原则:
1、结题验收是指依据课题立项文件中确定的目标、指标,对课题完成情况进行最终考核,对课题管理、技术成果、经费使用、时间进度和人员配备等情况进行评价。
2、成果鉴定是指对课题成果的水平和产品性能进行审查和评价,做出相应的结论。
3、结题验收、成果鉴定应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讲求实效的原则,以保证验收、鉴定的严肃性、科学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4、课题验收(鉴定)的工作费用由课题承担单位负担或从课题经费中开支。第二十条课题结题验收(鉴定)程序:
1、课题组提出结题验收(鉴定)申请,填报《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验收(鉴定)申请表》。一般课题报分会(或课题单位);重点课题报本会学术部。
2、准备好必要的文件(一式5~7份);主要包括:课题立项文件(立项通知书、立项申请书、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报告、成果主件、必要的附件及课题结题验收(鉴定)申请表等。
3、专家评审。评审专家应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依据结题验收(鉴定)原则,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结题验收或鉴定意见。
采取通讯方式的,评审专家应分别提出书面意见,由专家组组长签署综合意见并签字。采取会议方式的,由专家组集体评议,形成评审意见,由组长签字。
4、课题负责人应将完整的课题文件、研究成果、工作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及课题研究成果简介(电子版)各一份一并送交本会学术部验收,经本会学术部复核确认后,办理《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证书》。
第二十一条课题研究成果如获得厅局级及以上政府成果奖,可免于结题验收和鉴定,只要提供相关证明,即可获得《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证书》。
第二十二条课题通过结题验收(鉴定)后,承担单位应及时完成科技成果登记。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本会学术部将对课题研究成果(简介)择优推荐在中国交通教育网站或相关刊物上发表,或结集出版,或报送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对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本会将视情况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属于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
第五篇:山西省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山西省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山西省法学会(以下简称省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推进法治山西进程,服务平安三晋建设,依据《中国法学会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为省级研究课题。研究课题规划由省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制订。
研究课题的管理工作由省法学会研究部具体负责。
第二章 课题选题与类别
第三条 省法学会课题的选题,侧重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法学理论问题和法治实践问题,以及地方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四条 省法学会研究课题分为课题和重大专项课题。
第五条 课题包括: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项目课题和专项任务课题。课题是省法学会每年一度通过招标立项的课题。课题选题,由省法学会在全省范围内向社会广泛征集,经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评议,省法学会审定后,于每年第2季度向社会公开发布课题申报公告和课题指南。
重点课题是指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推进依法治省进程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现实意义或具有学术前沿性的课题。
一般课题是指在指导法治实践,推进依法治省进程中具有较高理论意义、现实意义、预期能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的课题。
青年项目课题是指专门资助我省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的课题。
专项任务课题包括合作课题和自选课题。合作课题是由省委、省政府或省内有关部门资助研究经费,按合作双方协议确定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自选课题是指课题申请人根据省法学会工作要点,参考课题指南,自行确定申请立项的课题。
第六条 重大专项课题是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和推进依法治省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而设立的课题。由省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提出,通过委托和招标立项。
第三章 课题申报与立项评审
第七条 课题申报条件:
(一)课题申报面向全省,同等条件下优先中国法学会会员。
(二)课题申请人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独立开展及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能作为课题实际主持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
(三)重大专项课题申请人须具有正高职称或法律实务部门正处以上职务,重点课题申请人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法律实务部门副处以上职务;一般课题和青年项目课题申请人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法学硕士以上学位或法律实务部门副处以上职务,青年项目课题申请人年龄还应不超过40岁;专项任务课题中的自选课题申请人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法学硕士以上学位或法律实务部门副处以上职务。
(四)不符合上述条件,本人有一定研究能力和专门论著的,有两名以上教授推荐,可以申报课题。
(五)有研究能力的单位,可以以单位作者名义申报课题。
(六)申请人应争取所在单位积极支持,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
(七)申请人每只能申报一个课题。承担过或者正在承担国家和本省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和省软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司法部等中央部委和中国法学会批准的相同研究内容的课题的,不得重复申请。
申报中国法学会课题并得到立项,省法学会将给予适当资金资助。
第八条 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课题立项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专家在全省法学、法律专家库中随机抽选。
第九条 课题评审的基本标准:
(一)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或者现实意义。
(二)课题具有学术前沿性,预期能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内容充实,论证充分,拟突破的重点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四)课题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对申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有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准备,有完成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时间和条件。
(五)申请经费及经费预算安排科学、合理。
第十条 省法学会研究部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和形式审查,初审合格后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
(一)通讯评审实行匿名评审。评审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独立评审,提出是否立项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二)会议评审公开进行。专家在充分评议后,进行无记名投票,获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票通过申报的课题,以得票多少排序立项。
第十一条 课题立项后,向课题申请人寄发《立项通知书》,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 课题管理
第十二条 省法学会课题实行课题主持人(首席专家)负责制。课题主持人应严格按照本办法和立项要求组织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亲自参与主要研究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三条 省法学会课题的实施,应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应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和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力争使成果具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及社会影响。
第十四条 省法学会对立项课题实行期中检查制度,检查的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进度、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等。
课题一般在立项后6个月左右由省法学会发布中期检查通知。重大专项课题的期中检查根据需要确定。第十五条 课题主持人须按检查的要求及时向省法学会研究部报送《山西省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期中检查表》或《山西省法学会重大专项课题期中检查表》,报告课题研究进展和管理工作情况以及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对如何按期完成后续工作做出说明。
第十六条 省法学会公布期中检查结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法学会将酌情进行通报:
(一)尚未进行实质性课题研究的;
(二)没有取得相应阶段性研究成果的;
(三)无故不接受期中检查的;
(四)不按时提交期中检查表的。
第十七条 课题主持人应与省法学会就课题开展情况保持密切联系,并及时报告课题进行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和意外情况。省法学会有权随时监督和抽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第十八条 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科研管理规定,对省法学会课题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协助省法学会做好课题的跟踪管理,保证课题组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
第十九条 课题批准立项后,由于课题主持人出国或工作变动、健康等原因,需要变更课题主持人的,或变更其他重要事项的,须向省法学会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第二十条 课题的完成期限为一年,重大专项课题的完成期限根据需要确定。
第五章 课题经费管理
第二十一条 课题中的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项目课题由省法学会按比例资助经费;专项任务课题中的合作课题经费,由委托方提供,按合作双方协议使用;专项任务课题中的自选课题经费由课题主持人自筹。学会资助经费。
第二十二条 山西省法学会课题经费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课题组使用课题经费必须经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接受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四条 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
(一)设备及耗材费:用于购买课题研究所需设备及耗材的支出;
(二)资料费:用于购买课题研究所需图书、资料等支出;
(三)会议费:用于召开课题研讨会、座谈会、鉴定会等所发生的会议费支出;
(四)差旅费:用于课题研究所发生的出差、调研等支出;
(五)劳务费:包括课题研究所需人工费用和专家审定费等支出;
(六)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费。
(七)其他支出:课题研究需要但未列入以上各项的其他有关支出。
第二十五条 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次拨付,专款专用,超支不补。立项后拨付资助经费的50%,期中检查合格后拨付资助经费的30%,课题成果鉴定验收合格后拨付剩余经费。
第二十六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暂停拨付下期经费:
(一)不提交或不按时提交课题进展情况和课题经费使用情况报告的;
(二)将课题经费挪作他用的;
(三)经审查,课题阶段性成果未达到预定要求的;
(四)无正当理由而未按规定期限完成研究任务的。第二十七条 课题主持人因工作调动等原因需更换财务管理部门,应经调出、调入单位同意并签署意见,报省法学会批准。
第六章 课题验收与成果转化
第二十八条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题成果评价体系,注重成果质量,注重实际应用价值。
省法学会课题成果形式可以为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第二十九条 课题组完成研究任务后,课题主持人应认真填写《课题结项申请书》,经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审核合格后,连同最终研究成果、2000-3000字的内容摘要和电子文本报送省法学会,由省法学会组织专家鉴定,鉴定验收合格后予以结项。
第三十条 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的可免于鉴定。
第三十一条 课题成果通过鉴定验收,由省法学会颁发《课题结项证书》,并拨付经费余款。
课题成果鉴定为不合格的,由省法学会向课题主持人下发限期修改通知书。课题组应当按照鉴定验收意见限期进行修改。修改后的研究成果经再次鉴定仍不合格的,由省法学会作出不合格的决定,并通报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剩余经费不再拨付。成果鉴定不合格的,其课题主持人不得申请下一省法学会研究课题。
未按课题完成期限提交研究成果,又未提出延期申请的和提出延期申请未得到批准的,视为验收不合格,由省法学会通报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未拨付的课题经费不再拨付,课题主持人在三年内不得申请省法学会课题。
第三十二条 强化成果转化意识,拓展成果转化渠道,发挥成果的社会效益。
(一)省法学会将通过出版研究成果选编、通过中国法学会网、山西政法网以及举办课题成果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转化。
(二)鼓励课题成果向课程、教材、教学转化,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向决策咨询转化,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向社会转化,宣传法学理论,弘扬法治精神,为企业事业单位决策服务,为提高全民族法律意识服务。
(三)课题主持人出版课题成果必须有省法学会课题结项证书和省法学会允许课题成果出版通知书。
(四)课题成果如遇有知识产权争议,经查实为课题主持人或课题组成员侵权,省法学会将取消课题成果鉴定结论,由课题主持人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并追回全部课题经费。
第三十三条 省法学会建立法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奖励机制,成立由省法学会会长为主任的山西省法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每评选一次省法学会法学研究优秀成果,获得一、二等奖的法学研究成果,编辑出版《山西省法学会法学研究优秀成果汇编》,推荐列入法学、法律工作者的科研业绩考评范围,可以作为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的依据。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山西省法学会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