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潜山县余井镇总体规划修编的情况说明

时间:2019-05-14 10:2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潜山县余井镇总体规划修编的情况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潜山县余井镇总体规划修编的情况说明》。

第一篇:关于潜山县余井镇总体规划修编的情况说明

关于潜山县余井镇总体规划修编的情况说明

一、规划修编原因

近年来,余井镇农业经济稳步提升、特色产业蓬勃兴起;园区平台不断夯实、工业经济显著增强;集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美好乡村亮点纷呈;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之国家政策及外部环境变化较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立、大别山连片扶贫地区开发的需求,近期安徽省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将余井镇列入一区四园乡镇和S253升级改造,使余井面临着科学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上一轮总体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为了引导余井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充分发挥城镇规划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使规划建设适应城镇社会经济及工农业发展的需求,特编制《潜山县余井镇总体规(2014-2030)》。

二、规划编制过程

我们经过反复比选,于2014年7月确定了规划编制单位。设计单位迅速启动了工作程序,于8月底至10月初就进行了多次现场调研工作,11月初在镇里进行了初步成果汇报,而后修改完善,并于11月底至2015年1月期间又进行了多次的对接、汇报、修改,镇多次召开班子成员、镇村干部会议,征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并向相关主管部门汇报,最终确定了规划方案。2015年3月18日,余井镇政府组织召开了《潜山县余井镇总体规划(2014-2030)》的专家评审会,得到了与会专家一致认可,规划方案顺利通过评审。设计单位在评审会后再次修改完善,提交了规划成果。3月20日中国共产党余井镇第六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余井镇总体规划修编情况报告。

三、规划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包括镇域、规划区、中心镇区三个层次。

1、镇域

发展战略:(1)调整经济结构,牵手源潭融入县城;(2)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加速城镇化进程;(3)制度创新促进要素集聚,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4)打破二元分割局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人口及城镇化水平:2020年镇域总人口控制在6.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8%。2030年镇域总人口控制在6.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0%。

镇域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二点,一轴一环”的空间结构。(“一心”:即余井中心镇区,“二点”:为镇域内一般集镇:岭头集镇、糖岭集镇,“一轴”:规划以253省道为重点发展轴,“一环”:规划的镇域环路连接大部分村庄,作为镇域次要发展轴。)

镇村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余井镇村镇体系分为“中心集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规划形成1个中心镇区、2个一般集镇、11个中心村、58个基层村。

镇村体系职能结构:(1)中心镇: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点发展工业、商贸等第二、第三产业。(2)一般集镇:镇域次中心,农业物资集散地,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中心。(3)中心村:村委会所在地,本行政村内较大型的居民点,为农村加工业生产服务,为居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层服务点。(4)基层村:自然村庄,主要为农民居住和家庭劳动场所。

2、规划区

规划区范围:包括现状镇区及余井、柴阁、程祠、岭头、田乐、马道、松岭,天圣等行政村范围,总面积约68.3平方公里。中心镇区规划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马道兜儿寺桥头规划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

规划区城乡统筹:包括经济结构的一体化、社会结构的一体化、生态结构的一体化、用地结构的一体化 规划区用地:(1)建设用地:包括余井镇中心镇区城镇建设用地、岭头集镇和村庄建设用地。(2)农用地:主要是规划区中部和南部农用地区域。(3)水域和其他用地:主要包括水域和规划区其他非建设用地。

3、中心镇区

城镇性质:工业强、农业优、生态美的县城北部卫星城镇。城镇规模:近期2020年人口规模为2.5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04.96平方米,建设用地262.4公顷。远期2030年人口规模为4.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建设用地400公顷。

城镇发展方向:限制向西南发展,控制向西北发展,适当向东南发展,重点向东北发展。

空间结构:“二轴、三区”。(两轴——沿“城南大道”作为城镇东西向发展轴;沿“余马路”作为城镇南北向发展轴。三区——老城提升区,新城建设区,工业园区。)

用地总体布局:(1)老城提升区:以现状建设为基础,对该区域进行综合整治,规划以整合现有行政管理用地、教育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为主,打造商贸及居住中心,结合山体布置公共绿地,西北布置竹木交易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镇沿街风貌。对河流水系进行治理,净化水质,绿化、美化两岸环境,形成清新、自然、宜人的滨水风光。(2)新城建设区:为重点建设区域,区域内用地较为综合,布置有居住用地、教育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文体科技用地、集贸市场用地、市政用地等。结合镇政府周边布置绿地、停车场用地,结合教育用地,集中布置文化娱乐中心。规划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形成景观良好的新区。(3)工业园区:主要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用地。考虑到城镇发展和用地结构的需要,布置以清洁能源、纺织服装加工为主的轻污染、高产出、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工业。结合工业用地设置仓储用地,以满足工业企业的需要。

道路交通:镇区路网形成“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道路体系。主干道路幅宽度为18m~24m,次干道宽度为15m。支路宽度为9m--12m。规划设置6处停车场。

近期建设:近期集镇人口规模2.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262.4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4.96平方米。理顺现有道路网,结合S253省道建设,在现有县道的基础上对其部分改造,并对余马大道进行改线升级、加强与省道、龙潭、马道之间的连接,重点建设三横道路网,镇区东侧新建农村客运站,另建停车场4处。在保留余井中学、余井小学现状基础上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在规划的政府南面教育路东侧新建余井中心幼儿园一座。整治现有县道高界路两侧商业用地,沿路布置商业设施,改造余马路与繁华路间的商业用地,在镇区西侧新建建材市场,提升余井镇商业品位。改善居住环境,结合政府北侧和中学南侧区域布置居住用地。结合现有工业,对其提升和改造升级,并在镇区东侧S253省道两侧布置部分工业企业,扩大工业区面积。

四、今后设想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镇主题,始终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依据《潜山县余井镇总体规划(2014-2030)》的要求,突出“工业强,农业优,生态美的县城北部卫星城镇”的城镇定位,“清洁能源基地,服装产业集群镇”的产业定位,着力构建活力余井、幸福余井、生态余井,努力走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前列,着力把余井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城镇。

第二篇:余井镇易地扶贫搬迁

余井镇易地扶贫搬迁“ 十二五” 规划

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一)基本情况

余井镇地处皖西南,南距潜山县城10km,西靠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天柱山,东与怀宁县小市、公岭两镇毗邻,北与源潭镇接壤。镇域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呈“三山一水六分田”布局,城镇规划区面积4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6.2万人,辖1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部分山区群众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地区,住处遇到汛期非常危险,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无法保证。所以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彻底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困难,对促进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快全镇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显得尤为重要.(三)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

①交通便捷:县乡交通网络密布,潜源路、余龙路、余三路、岭青路贯穿境内。距合九铁路天柱山站10km,距沪蓉高速路车轴寺站入口仅18km,距安庆天柱山机场和安庆长江水远码头69km,距省城合肥2小时车程。

②资源丰富:镇域内有中型水库1座(长春水库)、小

(二)型水库4座,皖河境内穿过,水资源充足;皖河年产优质黄砂30万吨,山石开采潜力巨大;余井盛产水稻、油菜、棉花,是国家商品粮发展基地,蚕桑、瓜蒌、茶叶、柑桔、食用菌、油茶等农业产品别具特色;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开始由散户粗养向集中精养转变,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更加明显。全镇有1.5万人在外务工,劳动力资源具备优势。

③民营经济: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皖峰蜂业和安徽冠生园正努力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中焘服饰为龙头的服装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服装加工企业发展到40家,从业人数2000人,年产值超亿元;安徽天龙竹木、友银氧化锌、天柱枕业、青楼丝厂、皖浙空心砖厂等一大批招商企业建成投产,实现当年投产、当年收益。

④城镇配套:供电:拥有华东电网110kw余井变电所,可满足各类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等用电需求,220千伏输变电所工程和凯迪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将会提高供电能力。通讯: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信息业务宽带网。供水:拥有3家水厂,日供水能力5万吨,水资源丰富。医疗:拥有医疗单位3个。教育:拥有初中学校3所,小学25所。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是今后五年全镇扶贫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关键措施。我镇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行政人事司关于组织开展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地区〔2010〕1853号)和《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皖发〔2009〕21号)及《关于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发改代赈[2010]930号)精神,结合全县“十二五”规划和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以山区居住的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贫困户为对象,以整体搬迁安置为重点,以需搬迁户的实际经济能力为标准,全面深入调研,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摸排定户,精心调查选点,科学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相互协调,认真作好我镇2011年至2015年“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充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尊重群众意愿,做到搬迁户自愿迁出,迁入地群众愿意接收,坚决杜绝搞行政命令,一刀切。

2.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在搬迁形式上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安置、小规模集中安置和分散插花安置等多种方式合理进行。

3.坚持统筹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则。要切合实际,统一规划设计,综合配套,整体实施,切实做好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要在群众安置、土地调整、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要搞好财产债务清算、行政区划变更、基层政权建设及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

4.坚持扶贫搬迁与其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科技扶贫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努力实现扶贫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

5.坚持搬迁与扶贫开发并举的原则。易地搬迁要真正使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在搞好迁入地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协助群众选好产业发展项目,制定脱贫致富规划,增加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搬的出,稳的住,致富快”。

三、搬迁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一)搬迁对象

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天明村、松岭村、柴阁村贫困人口,优先考虑最贫困农户。

(二)搬迁方式 分村部分搬迁。(三)安置方式

按照上下协调,农户自愿公平公正的原则,广泛深入调查,民主准确定户,科学合理规划,统一施工建设,一次搬迁入住,采取集中安置在余井镇工业聚集区和分散安置在余井集镇内相结合的方式。

(四)区域分布

1、迁出区区域分布(附图)

2、安置区区域分布(附图)

四、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一)实施目标

立足我镇部分山区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实际,采取公平公正、农户自愿、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搬迁的原则,扶贫搬迁100户400人,从根本上改善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以点带面,推动全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加快全镇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搬迁任务

2012年搬迁天明村贫困人口50户200人、松岭村贫困人口25户100人、柴阁村贫困人口25户100人。共计100户400人。

(三)主要建设内容

1、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户均2间建设安置区搬迁安置房200间;按人均0.3亩建设调整置换基本农田(耕地)120亩;修建安置区道路7公里。

2、后续产业发展:争取中央扶贫投资10万元用于安置区劳动力培训等增强劳动技能项目。

五、资金筹措(一)投资来源 余井镇十二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390万元,所需投资由中央、地方、搬迁群众共同承担,经测算三方投资所占总投资比例为: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占76.9%,整合其他政府支农投资占—%,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占 2.6%,地方配套投资占19%,搬迁群众 自筹资金 占1.5%。

(二)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

中央补助投资用于建设搬迁群众基本的生产设施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包括住房、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及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

“ 十二五”期间,余井镇安排的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规模为300万元,人均投资补助标准为9600元。人均补助标准的测算依据为余井镇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测算过程: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3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74万元,中央扶贫投资10万元,共计384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共400人,人均补助标准测算公式:3840000/400=9600(元)。建设内容:按户均2间建设安置区搬迁安置房200间;按人均0.3亩建设、调整置换基本农田(耕地)120亩;修建安置区道路7公里;安置区劳动力约100人技能培训。单位造价:安置房8000元/间;安置区调整置换基本农田(耕地)7500元/亩;安置区道路18.57万元/公里;安置区劳动力技能培训1000元/人。各类建设内容所需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安置区住房建设41.03%;安置区基本农田建设23.08%;安置区道路建设33.33%;安置区劳动力技能培训2.56%。

(三)后续产业发展资金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实现“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十二五期间,余井镇争取中央扶贫投资10万元用于安置区劳动力培训等增强劳动技能项目。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我镇“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成立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及包村领导,村支书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专项规划。积极申请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和中央扶贫资金,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到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上下及部门之间横向协调,全面组织实施。采取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确保该工程顺利实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涉及建设用地的农户采取协调补地+适当补偿的方式,保证安置区建房及道路用地。把“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真正建设成为富民强镇,促进全镇经济增长的民心工程。

第三篇:余井镇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余井镇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和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一项新的伟大工程,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全新的工作。为抓好这项伟大工程建设并有效发挥其作用,余井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传达贯彻上级有关精神,明确指导思想,精心组织,扎实有序开展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各项工作,强化终端站点播放管理员日常管理,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及检修力度,进一步转化学用成果,突出抓好远程教育“建管学用”工作,使全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余井镇是潜山县城的北大门,距县城10km,全镇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区面积5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6.2万人。现有党员1680人,党支部32个,其中村党支部13个,居委会支部1个。共设终端接受站点15个,现有党员1680人。在县委组织部、县电信局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各接受终端已全部安装到位,目前已按照上级要求,做到了标牌和制度上墙,组织和人员到位,管理员操作熟练,收看次数达标,收看记录完整等基本要求。工作中我们管理实现规范化、设备维护及时化、学用实现经常化,远程教育工程的“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目标正已初步得到显现。

党委组织部门要按照活动要求,精心制定实施方案。要把“双创双争”活动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纳入创先争优活动范围,纳入到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目标考核体系中。要落实县乡村党组织抓创争活动的责任,明确责任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站点管理员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切实加强具体工作指导,把“双创双争”活动与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要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远程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为做好远程教育领导工作,切实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来抓,镇党委、政府专门召开党政领导班子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具体研究和布置,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全面抓好远程教育人员队伍建设工作。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为使广大党员群众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有更好地了解,通过召开镇、村两级干部会议和实地操作培训、广播宣传等途径,大力宣讲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实用性,使广大党员群众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及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为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扫清思想障碍,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用氛围,进一步推动了我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深入开展,通过在全镇开展“双创双争”活动,以创建先进教学服务平台、创建示范终端站点、争当优秀站点管理员、争当学用标兵为创先争优活动重要载体,激发和调动了广大远程教育站点和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3、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科学管理

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镇党委在努力抓好站点建设的同是,从建立完善管理队伍,健全站点规章制度等方面入手,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具体采取“三抓”:一是抓好站点设备建设。为抓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省委组织部配备了专门远程终端接收设备,但各村原有的电视机等大多已老化,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镇党委采取政府补一点、村本身解决一点的措施,共投入3万多元,配备了15台电视机,为远程教育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是抓好站点人员培训。每个村挑选一名年纪较轻,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村干部作为终端站点管理员,邀请县电教办及县电信局专业技术人员专程到我镇为15个终端站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基石掌握了操作技能,为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打下了基础。三是完善管理制度。根据管理人员职责及有关制度,按章操作,规范运行,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同时健全收看记录簿,信息反馈登记册、设备器械登记簿、站点名册等资料,将每次收看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信息反馈等详细进行登记,及时向镇反映各村远程教育工作情况,让镇远程办充分了解、掌握全镇各站点利用情况,以便有效地提高其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形成远程站点建管学用长效机制,将远程教育纳入到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中,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站点管理员的作用,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五是镇党委定期开展督查活动,及时掌握各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根据需要下发整改通知书,为更好地发挥远程教育服务党员干部学习使用工作的需要。

三、作用及效果

1、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的平台,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更便利,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教育更富有成果,学习画面直观生动,提高了党员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视上网”在课件学习时带有画面和解说,且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生动直观,让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更容易接受,让广大党员群众能自觉地参加学习,从而提高了远程教育的实质性作用,提高了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开拓了视野,锤炼了党性。直观感受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升华了自我,深入学习了解和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了履职能力。

2、发挥了培训农民的阵地作用。注重远程教育与农民培训增收相结合,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多媒体制作技术,对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实用培训。一方面,把农业科技知识方面的培训与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具体项目实施有机地结合起业,帮助群众学以致用,让他们在实际生产中提高技能,获得效益,增强“学、用”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满足了现代农民的文化知识需求。

3、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通过远程教育的学习,农民群众的视野开阔了,有了致富思路,感知了农村的天地大有可为,农业文章大有可作,余井村、天圣村、柴阁村多次邀请省、市农业专家到村开展油菜、蔬菜、马铃薯、小西瓜等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转变农民的生产观念,逐步走向专业化、集约化的道路。目前余井村的千亩油菜示范片成为我镇的农业示范基地;科兴菌业也在大力兴起,柴阁村种植业合用社,被评为省级合作示范社;松岭的油茶基地也在大面积的开发,天圣村的天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集养鸡、绿化、养鱼为一体的生态化模式已基本形成。

以上是我镇在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以来的一些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但我们认识到此项工程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在接下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三农”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农民群众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着重在规范提高和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全面推进远程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做出更大的努力。

2011年12月8日

第四篇:余井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实施细则

余井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实施细则

为巩固完善我镇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确保村级医疗卫生机构顺利运行,实行新农合门诊统筹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根据潜政办[2011]6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对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特制订实施细则如下:

一、统一人员管理

村卫生室人员按每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配备一名乡村医生。2011年12月31日前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5周岁人员,不再进入村卫生室。对现有村医人数超员村室实行竞聘上岗,考评人员由村民代表、村两委成员、医院代表组成考评组,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考评打分,按核定人员指标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入选,高分者为村卫生室人选。2011年12月10日前完成全镇村医竞聘上岗工作。未进入村卫生室人员按政办[2011]65号文件对待。

二、考评人员人选

村民代表人选每行政村由村两委推选(或村民代表大会推选)产生,人员为24人。为体现公平、公正,每村考评当日再从24位村民代表当中通过抓阄按顺序产生前12位村民代表即时参加考评;合并行政村按原村每村推选12名村民代表,考评当日再从每片12位村民代表当中通过抓阄按顺序产生前6位村民代表参加全村考评。

村两委代表人选每行政村由村书记和主任参加考评

医院代表人选余井中心卫生院负责人参与全镇考评,每分院院长和本院一名代表参加本片考评,原余井片余井中心卫生院负责人和本院二名代表参加本片考评。

以上考评人员与考评对象为直系亲属的应采取回避制度。

三、时间布置和要求

12月2日前全镇召开动员大会,本月10前完成村医竞聘上岗工作,各村室15日前完成药品盘点和药品采购计划、开通新农合信息系统,12月16日后各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12月20日—31日迎接上级部门考核验收。

四、统一管理

对一体化卫生室实行业务、药械、财务统一管理。

附:余井镇卫生一体化考评时间安排表

余井镇人民政府

2011 年 12 月 1 日

第五篇: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20101123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一、规划编制过程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 [1997]11 号)“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提高土地利用率 , 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原则 , 以保护耕地为重点 , 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 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的要求 , 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 , 不符合上述原则和要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都要重新修订。在修订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前 , 原则上不得批准新占耕地 ”的精神和国家土地局《关于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通知》的工作要求进行编制的。

这次规划的编制从一九九七年七月正式开始 , 历时→年时间。整个编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包括制订《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 部署省直有关部门开展部门专项用地需求预测 , 开展专题研究 , 收集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调查数据、农用后备土地资源以及建设用地中的存量土地情况和有关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及有关图件等资料;2.修编阶段。在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和潜力基础上 , 研究全省的土地供需状况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案 , 经综合平衡 , 确定主要用地指标、土地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 ,97 年 11 月上旬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3.评审报批阶段。将规划征求意见稿印发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 根据各部门反馈的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修改 ,1998年 1 月 , 召开了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论证会。根据论证会上提出的意见 , 对规划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1998 年 3 月上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初审 , 修改后 ,11 月又再送国土资源部预审。根据预审意见和最近国家下达的调整指标 , 又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形成《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

本规划以 1996 年为基期 , 采用 1996 年土地利用现状统一时点变更调查数 ,2010 年为规划目标年。

主要规划成果有 :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又广东省土地利用现状图》、《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有关专题报告。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精神 , 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省国民经济发展 “ 九五” 计划和 2010 年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 ,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 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原则 , 认真落实 “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 的基本国策 , 优先安排农业用地 , 统筹安排其它各业用地 ,实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 加大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力度 , 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 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服务。修编规划贯彻了以下原则 :

1.切实保护耕地 ,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是中共中央 11 号文件对修编规划提出的明确要求 , 也是这次规划修编的首要任务。在修编过程中 , 首先制定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案 , 各项用地规模的确定 , 都是在动态平衡方案的控制下进行安排。同时 , 将动态平衡方案分解下达到各市 ,确保规划总体目标的落实;

2.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 , 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针对我省在规划期内对土地的需求仍比较旺盛 , 而土地可供给能力不足的状况 , 对各部门提出的用地需求 , 本着以供给决定需求和农业用地优先的原则 , 引导土地需求从规模扩张向内部挖潜转变 , 促进土地利用粗放向集约经营转变 ,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 , 妥善安排各业用地;

3.兼顾社会效益 ,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坚持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相结合 , 实现土地利用社会、经济飞生态效益的统一。规划过程中 , 对各部门用地中产生的矛盾如耕地保护与城市建设、耕地保护与农业结构调整 , 非农建设、土地开发与生态环境、森林保护等问题上 , 都从社会飞经济、生态效益方面进行综合平衡 , 给予协调解决;

4.坚持对农地和非农地实行严格用途管制

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是科学管理土地的需要 , 也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要手段 , 规划中对各区提出了土地利用的主要措施 , 为各级规划编制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提供政策依据。

5.自上而下,层层控制 , 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

这是本次规划修编的一大特点。本规划的编制 , 各项指标的确定都严格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 , 重点落实了国家下达给我省的耕地动态平衡指标 , 并将指标分解下达 , 层层落实。同时 , 对地级城市建设规模、城镇、农村人均用地指标作专项控制指标下达。

6.因地制宜 , 切实可行

规划的编制 , 既考虑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潜力和用地需求 , 也考虑了不同行业用地的现状、潜力、用地需求和行业用地的特殊性 , 对各地、各业的用地安排既保证耕地目标的落实 , 也充分考虑对土地的基本需求 , 较好地协调区域之间飞行业之间用地的矛盾 , 提高规划的实用性。

三、规划编制的任务

根据国家对规划的要求和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 结合本省土地资源特点 , 这次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 :

(一)以 1996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实有面积为基础 , 对土地利用现状、开发利用、调整挖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 并在预测土地利用供需趋势的前提下 , 进一步明确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二)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在确保种植业用地的前提下 , 因地制宜发展林牧渔业。除改善生态环境必要而调整部分石灰岩山区退耕还林外 , 不安排占用耕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 已经占用的安排部分退园还耕。

(三)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各类建设应当充分挖掘潜力 , 尽可能利用非耕地。在指标分解时 , 重点保障经国家和省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 , 同时从严安排其它各类非农建设项目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对地级城市用地规模作专项控制 , 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四)积极开展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在安排各类非农建设确需占用耕地前 , 先行落实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措施 , 确保增加的耕地不少于所占面积 , 以保证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五)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 并按照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 , 制定区域土地用途管制的相关政策 , 落实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和农田保护区等重要土地用途区的布局 ,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

四、关于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

(一)人口情况的说明

1.人口规模 : 根据省人口普查办《广东人口发展预测》专题研究及我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人口控制目标要求 , 提出全省 2010 年人口总规模达 8000 万人 , 并将 2010 年人口规模、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数分解下达到各地级市(详见附表 1), 作为本次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用地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广东人口发展预测》户籍人口增长由户籍人口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两方面因素决定。全省户籍人口自然增长预测分别按男性、女性人口 , 以每岁组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为基础数据 ,采用年龄移推法建立预测模型 , 根据计生政策及有关人口发展规律 , 调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等参数来确定高、中、低方案。迁移增长预测按基本稳定 , 略有增加的原则进行。1996~2000年期间每年外省净迁入人数预计 10 万人左右 ,2001~2010 年每年为 12 万人左右。本规划户籍人口数采用中方案 , 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10.88%co 全省总人口达 8017 万人 , 与广东二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纲要(草案)确定的人口目标 8008 万人基本接近。

2.暂住人口 : 暂住人口的预测由于受不定因素的影响 , 难以准确预测。但从我省产业方面的发展方向是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等因素考虑 , 确定 2010 年我省暂住人口总的呈下降趋势。根据省计委二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研究 2010 年我省需引进外省劳力 600万人 , 加上少量带眷家属 , 本规划全省暂住人口按 635 万人控制。

在分解下达各市暂住人口指标时 , 既考虑到珠江三角洲和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 , 也考虑了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虽有少量的外来工 , 但也有不少的农村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状况 , 因此 , 规划期间对各市暂住人口数的预测 ,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按照产业转型对非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及部分暂住人口转为城镇人口而呈下降趋势;有些市则根据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 暂住人口有上升的趋势; 有些外出人口大于流入人口的市则没有安排暂住人口。

3.总人口预测 : 将上述预测的户籍人口数和暂住人口数相加得到预测的总人口数 ,2010年全省为 8635 万人。

4.城市化水平预测 : 根据广东省人口发展专题研究预测 2010 年我省的城市化水平(仅指非农业人口)高方案为 42.82% , 而省有关城镇规划预测城镇化水平达 60~65% O 根据资料分析 1990~1996 年我省城镇化水平年均增加 1.15 个百分点 , 而根据省城镇体系规划分析国外城市化水平增长情况表明 , 当城市人口比重处于 30~50%的水平时 , 城市化增长速度较快 , 年均上升 0.7~1.3% 个百分点 ,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2000美元时 , 相应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7.55% O 省政府二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纲要提出到 2010 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844 元 , 将人民币折合成美元 , 广东城市人口比重应达 60%左右。因此 , 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化水平按年均增加 1.3 个百分点和今后户口管理政策的改善 , 使长期居住在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业户籍人口及其家属根据实际情况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 , 确定 2010 年城镇化水平为55%。

(二)规划主要用地指标调整情况的说明

1.耕地 :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下达我省的规划修编主要控制指标的要求 , 规划期间全省开发整理新耕地 11.34 万公顷;控制耕地减少量为 12.8 万公顷 , 其中建设占用耕地力争控制在 8 万公顷以内 O 退耕、灾毁耕地 4.8 万公顷;全省净减耕地 1.46 万公顷的指标 , 下达各市 , 并逐级分解 , 供地方各级编制和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控制使用。

(1)耕地的补充

规划期内要完成补充耕地 11.34 万公顷的任务 , 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 , 着重抓住三个主要环节 : 首先 , 在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同时 , 大力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 , 重点在海丰、陆丰、东江中下游的河源、惠阳、博罗、北江下游的英德及雷州半岛等地的低丘、台地 , 共开发新耕地 4.03 万公顷。其次 , 积极推进土地整理 , 挖掘土地潜力 , 重点抓好农村土地的整理。我省地貌类型以丘陵、山地为主 , 耕地分布零散 , 高低不平, 农田整理小田拼大田工程难度大 ,整理增加一亩耕地耗费资金大于外省平原区 , 农村居民点的整理难度也大 , 因此 , 规划近期重点抓好几种不同类型的土地整理试点工作 , 中后期全面推广 , 预计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可增加耕地 6.31 万公顷。第三 ,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 提倡果园上山 , 规划期内安排 1 万公顷园地还耕。

(2)耕地的减少

要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 , 必须严格控制耕地的减少。首先 , 要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规划新增居民点与独立工矿企事业特殊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 3.82~4.62万公顷 , 占建设占用耕地量的约 50%;交通占用耕地 3.38 万公顷 , 占 40%, 水利水工建设占用耕地 0.8 万公顷 , 占 10%。根据我省 87~97 年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年均 7532 公顷 ,近二年也在 6000 多公顷 , 与国家年均控制 0.57~0.63 万公顷指标稍有差距。因此 , 规划期间必须加强土地管理 ,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 由粗放利用转变到集约利用 , 由外延扩展转到内部挖潜 , 能占山坡地的绝不占用耕地。其次 , 控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对于 25 度以上坡耕地的退耕还林 , 还园要严格按照计划逐年退耕。对于灾害毁地力求做到当年灾毁当年复耕 , 稳定耕地面积。

(3)耕地的保护

规划期间要切实保护好耕地 , 做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任务十分艰巨 O 根据新的土地管理法和国家规划纲要对耕地特殊保护的要求 , 必须对现有耕地实行全面保护的基础上扩大保护面积 , 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应当占耕地的 87.0% 以上。本次规划一是在 1994 年全省划定 178.66 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础上增划 , 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期内需要占用的耕地、坡度大于 25 度未列入生态建设规划实施项目的耕地等作为一般农田保护外 , 其它耕地都应作为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二是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 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 , 由占地单位负责开垦与占用耕地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 , 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 , 应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 , 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 三是建立耕地转用审批制度并严格执行。

2.园林牧地 : 园地包括农垦部门热作园 O 由于林业部门所指的林地中包括了大部分的园地(即山坡地上种植的水果、茶园等), 而国家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规定 , 将园地、林地分属两种地类统计。因此 , 本规划采用 1996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数据作基数 , 园地、林地、牧草地与部门统计数据由于分类标准的差异 , 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规划期间 , 全省将稳定林地面积 , 适当扩大园地面积 , 增加牧草地面积。

园地 : 我省的园地以水果、茶叶为主 , 特别是水果种植面积 ,96 年已达 78.96 万公顷。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特点 : 一是水果生产继续向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转移 , 陆续建成了一批较有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二是品种结构的调整 , 重视产品质量 , 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 , 淘汰部分老残果园及调减柑桔园面积。三是受市场价格下跌的影响 , 蚕桑和橡胶等热作园面积下降。由于近几年新种果树面积较多 ,96 年全省水果收获面积仅有 529 毛 , 预计近几年发展的果园进入盛果期后 , 果品将出现滞销、价格下跌 , 效益下降的情况 , 因此 , 规划期间应控制果园发展的规模 , 并通过引导将农业结构调整中占用耕地的园地逐步退园还耕。

林地 : 为充分发挥林业在优化生态环境 , 保障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0 年林业面积将稳定在 1032.30 万公顷。规划期间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 不可避免将占用部分林地 , 规划一方面通过开发荒山荒地、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扩大种植面积 ,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林地的管护 , 特别是疏残林的改造 , 不断提高有林地面积 , 使有林地占林地总面积909b 左右 , 森林覆盖率达 583%, 并建设好 340.4 万公顷的生态公益林。

牧草地 : 我省的专用牧草地不多 ,96 年仅 2.83 万公顷 , 今后的发展方向仍以林牧、果牧、农牧间种为主 , 规划专用牧草地面积略有增加。而为解决我省菜篮子工程 , 独立于城乡居民点以外的猪禽等生产基地新增用地则在独立工矿建设用地中安排。

3.水面 : 水产部门提出 2010 年全省淡水养殖面积达 45 万公顷 , 其中池塘 30 万公顷 , 比1996 年增加 10 万公顷、7 万公顷。由于我省人地矛盾突出 , 规划提出严禁占用耕地改挖鱼塘。据 96 年调查全省坑塘水库面积 54.56 万公顷 , 而养殖面积 35.95 万公顷 , 规划通过进一步扩大山塘、水库、河涌放养面积 , 以及开发利用滩涂、低洼地等途径 , 全省 2010 年淡养面积可达到 45万公顷 , 其中池塘面积稳定在现有水平。

水面中 , 广州、韶关、潮州、清远、中山等市用地面积呈递减趋势 , 主要是规划安排水利工程建设占用部分河道或其它建设占用了池塘水面。

4.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 : 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包括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 , 独立工矿及独立于城镇之外的风景旅游、军事、石油化工、电力、盐业等部门用地。

规划修编落实了国家 “ 城乡居民用地总规模逐步缩小 ” 的要求 , 主要用地调整情况如下 :

①调整城市规模基数 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分类上的原因城市用地的调查数与统计局和建设部门的统计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确定地级城市现状规模时 , 我们依据统计局和建设部门的有关数据进行调整 , 经调整后的城市规模比详查增加 131.46km2。

②根据国家严格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以及下达我省 14 年间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 8.8 万公顷以内的要求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可能完全满足城市规划 21 个地级城市增加 1352.6km2的用地规模 , 因此 , 确定各市城市规模的主要依据是 : 各城市的现状规模 , 存量土地情况 ,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及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确定人均用地指标等 ,提出 2010 年各市控制城市规模指标 , 全省控制在 1062km2 以内。同时 , 对各市城镇、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指标和用地规模也提出控制要求(见附表二及规划文本表 5)。

③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 居住农村的居民减少 , 规划提出农村居民住宅只能保留一处宅基地 , 不能建新房保留旧房 , 并参照国家《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确定人均用地指标。因此 ,2010 年

农村居民点用地比 96 年减少 13.78 万公顷。规划农村居民点除了部分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转为城镇用地外 , 大部分应进行土地整理 , 开发为农用地。

④随着开发区或旅游度假区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镇), 现有独立工矿用地中的部分用地本应呈递减趋势。而规划本地类用地仍呈增长趋势主要安排石油化工、电力、风景旅游及农业畜禽生产基地等建设用地。

5.交通 :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规划必须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2010 年规划中的铁路、公路、民航和港口码头用地基本上体现了部门用地需求和广东二十年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

铁路 : 根据省计委、广铁集团公司提出的 2 ω 0 年、2010 年铁路建设项目按山区每公里用地55 亩 ,平原每公里用地 50 亩规划用地。

公路 : 由于交通厅提出的公路建设用地仅指高速公路及省管公路 , 不含县管公路 , 规划根据全国公路网(广东省部分)确定的通车里程 , 公里网密度等主要指标 , 参考各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公路用地指标 , 按照供给引导需求及保证重点的原则 , 确定 2000 年、2010 年各市用地指标。

民航 : 根据省计委和民航部门提出的新建、扩建机场用地指标确定各市用地量。佛山、惠州机场属部队军民两用机场 , 详查现状调查中归入居民点工矿特殊用地 , 故本规划机场用地没有包括该两机场用地。

6.水利用地 : 规划优先安排了省重点水利工程用地及江河、沿海堤围加固达标等工程用地 ,2010 年比 1996 年增加 4.67 万公顷。

五、关于土地利用分区的说明

(一)分区的指导思想

分区是为了具体实现和落实规划的总目标和各项控制指标 , 以达到因地制宜 , 优化用地结构 , 发挥各区资源优势 , 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通过对各区土地资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的分析 , 为各地级市用地指标的确定和用地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 揭示各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 土地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的差异。

(二)分区的依据和方法

本省在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上 , 已形成了四个明显的经济区域 : 珠江三角洲、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 , 各具鲜明特色。计委等多个部门针对各区发展均有较系统的规划和论证 , 因此土地利用分区 , 将东西两翼分别称为东部沿海和西部沿海 , 为便于从各项指标和数字上对各区进行统计分析 , 分区中保持市、县界界线的完整性 , 珠江三角洲区中包括惠州(除龙门县外)和肇庆的高要、四会、鼎湖、端州区。这样分区有利于与省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和规划的操作实施。

在各区中主要分析了各区的人口和土地资源状况及特点 , 从耕地保护、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和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及环境保护几个方面 , 简要阐述了各区用地结构调整方向、用途管制主要对象和用地应注意的问题。

在各区中进行分析的指标主要包括各区中各地类数量及其在全省所占的比例 , 人均各类土地资源状况 , 各区间土地利用结构的比较。参考的规划资料主要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研究》、《广东省东西两翼区域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山区 “ 九五 ” 计划框架》。

下载关于潜山县余井镇总体规划修编的情况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潜山县余井镇总体规划修编的情况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校区二期总体规划说明

    池州学院新校区二期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说明 项目概况: 池州学院新校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城市东部。用地总面积为1874亩(124.93公顷)。其中,西部一期用地953.6亩已有规划并基本建成......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5篇

    第二部分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第三组队员深入合肥各区域实地调查的实际情况编制和修改的。现就规划内容作如下说明。 第一章 规划......

    镇总体规划修改程序(精选)

    依据城乡规划法第四章-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方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一)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

    ××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4~2010)

    ××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4~2010)目录一、××镇概况………………………………………………………1二、现行规划实施情况………………………………………………2(一)现行......

    ××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4~2010)

    说明《××区×××镇土地利用总何体规划(2004-201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成果,也是政府评议、报上级政府审批和组织实施的政策性文件,包括:总则、......

    小榄镇总体规划—第一节

    中山市小榄镇总体规划(2002~2020年)说明书第一节总体规划修编背景、依据与指导思想第一节总体规划修编背景、依据与指导思想一、总体规划修编背景与过程 上一轮小榄镇总体规划......

    小榄镇总体规划—第二节

    中山市小榄镇总体规划(2002~2020年)说明书第二节区位、历史、自然地理、城市规划史第二节区位、历史、自然地理、城市规划史一、区位 小榄镇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中南部,东经113......

    余井中学教研活动细则

    余井中学教研活动细则教研活动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研活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为了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特制订如下一些规则: 1、 学校行事历安排的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