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考察的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实践报告
团队名称: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赴广西省桂林市临桂县五通
镇板屋村新农村考察暑期社会实践团
团队成员:莫辉(队长)、滚荣真(安全员)、蓝玉香、李小娟、吴媛燕。
实 践 单 位:桂林市临桂县五通镇板屋村委 单 位 电 话:*** 实践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板屋村的考察,通过拍照,采访,调查等方式了解该村的新农村建设的 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成果及现状。
实 践 时 间: 2012年7月8日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考察的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经济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植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内需,广大农村潜力巨大。因此,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城乡、小康社会、和谐社会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民总动员,桂林市临桂县五通镇板屋村委起了先锋带头作用。临桂板屋:从“根雕村”到“生态示范村”。根雕“下岗”,夏橙“上岗”。临桂县五通镇板屋村由一个破坏生态的“根雕村”成功转型为生态农业示范村。全村夏橙种植面积达2000亩,年产6000多吨,纯收入600多万元,仅夏橙一项,户均收入达15000元。
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收入“吹糠见米”的根雕在板屋遍地开花,85%的农民从事根雕,板屋成了当地有名的“根雕村”,很多村民从根雕中赚到了钱。但过度的伐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让村民逐步意识到根雕并不是一条可循环发展的致富之路。
2001年,村党支部书记全明祥与村党支部一班人通过考察分析,认为只有大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果”的立体生态农业,引导村民发展种植生态夏橙,形成产业化才是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带领村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为转变群众观念,村党支部多次召开群众会议,宣传讲解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夏橙的好处,并带领村民到恭城、荔浦等地参观学习,让大家开拓视野,增强发展夏橙种植的信心。全明祥率先带头甩掉根雕改行种夏橙。在党支部的宣传带动下,许多村民纷纷放下雕刀改行种夏橙,当年全村就发展种植夏橙600多亩。“要想做大做强夏橙产业,最重要的是树立品牌,走产业化道路„„”颇具市场慧眼的村党支部一班人积极带头成立了板屋村夏橙协会,引导村民“抱团”管理闯市场,并依托协会注册“桂通”牌生态夏橙商标,由协会对夏橙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精装、统一销售。为掌握过硬的种植技术,村党支部多次聘请市、县有关水果专家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全明祥还自费到有关单位学习种植技术,并带领村党支部的技术骨干,穿梭于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村民进行剪枝、施肥等。此外,村党支部瞄准生态做文章,大力打造“桂通”生态夏橙品牌,积极发动村民建沼气池,全村夏橙统一施用沼肥,产出的夏橙个大味甜,外观漂亮,绿色无公害,深受客商青睐,价格和销量大幅提升,为群众带来了良好的效益。
现在,板屋村“桂通”生态夏橙品牌越来越响亮,全村夏橙种植面积很快发展到2000亩,每年6000多吨“桂通”生态夏橙销往全国各地,创造纯收入600多万元,仅夏橙一项,户均收入达15000元。根雕“下岗”,夏橙“上岗”,板屋村由一个破坏生态的“根雕村”成功转型为生态农业示范村。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们在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磨练自我,将学校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增加社会经验,我们组成了五人小团队下乡去考察新农村。
正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明确地知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及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管理民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生产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 路线。发展生产是前提、是根本、是一切工作的起点,是农村繁荣的物质基础,生产不发展,一切都难以实现。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经济实力;二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三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为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后劲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活宽裕——要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重点,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的重要表现和特征,也是新农村的归宿。对广大农民来说,生活宽裕是人人向往的生活水准。一般说来,人的生活状态可以分为4种,即:贫穷、温饱、小康、富裕。我们已经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正在奔向小康,但是离富裕还差距较大。一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发展增收项目,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要调整三大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关系,走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之路。调整劳动关系,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调整分配关系,保障农民收入;三要落实农村政策,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业风险,确保农民收入水平持续不断地增长。
乡风文明——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是社会风气的健康向上,是群众精神面貌的欣欣向荣,是各项社会事业能够适应现代农民的生活需要。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谐基石和思想保证。缔造文明乡风,一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各种有效载体,把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二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好文化站,办好活动室,通好广播电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准,树立社会新风尚。
村容整洁——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应该是布局合理、整洁卫生、环境优美、治安良好、风貌宜人、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风貌,社会安定团结,农民安居乐业。一要搞好科学的村镇建设规划,加强农村集中居住点和康居示范村建设,通过引导,建立村庄整洁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二要利用“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和环境保洁为重点,促进村容整治,形成村庄清洁的长效机制;三要加强村庄道路硬化,完善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行路难问题;四要村庄的绿化、美化,优化村庄的生态环境;五要搞好街道、院落的净化,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特别是推广“一池四改”(新型沼气池,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垃圾集中转运处理,村庄河塘整治等工作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管理民主——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在党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不断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生产统领作用,培养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强”能力;二要充分尊重村民自治权,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三要搞好农村改革,精简机构,规范和保障村干部的报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当调整相关政策;四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畅通农民投诉渠道,健全农村基层的自治管理机构和组织,发挥民主管理和民间调解的作用。
“20字要求”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其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反映了党对农村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五个方面的协调统一。“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
为了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情况,我们组成了五人小团队到桂林市临桂县五通镇板屋村委考察,通过拍照,采访,调查等方式了解该村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成果及现状。
2012年7月8日,队长莫辉带领队员滚荣真、吴媛燕、李小娟和蓝玉香从学校出发,前往桂林市临桂县五通镇板屋村。我们来到了桂林市临桂县五通镇板屋村,在一位热心的奶奶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该村的文化室,一位老爷爷和几个小朋友正在看电视节目,他们很友好,我们采访了老爷爷,从老爷爷那了解到该村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主要以种夏橙致富,盖伊村委有十几个自然村组成,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文化室,都是村民自己集资建成的,用于村民娱乐、开会等活动,基础设施也很齐全,有篮球场,有小学(只有一年级和二年级),健身场地,每家每户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是可利用回收用的,另一个是不可回收利用用的。大约进行了半个小时的采访,我们在几个小朋友的带领下,找到了该村村支书全明祥书记,他当时在看村民打牌,紧接着我们跟书记初次见面,打了招呼,然后他带我们他家。我们坐定下来,就开始采访了,全书记也很热情的回答我们的问题。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该村近年来的夏橙销路不是很好,所以现在也开始种植桂花树了,该村的夏橙皮薄,肉细嫩,亩产4000到5000斤,有人专收夏橙,专人销售、包装;90%的村民用电和液化气,自来水都是山上的泉水,垃圾统一回收处理,该村有140多户人家,35岁以上的基本在家,16—35岁的基本外出打工;该村有一个传统活动,10年一次舞龙,初一开始表演,期望通过活动给老百姓带来好生活;书记和一些领导每年都会外出考察,学习新技术,国家也会补贴果苗,定期 会有专家来到该村给村民上课、培训,教授管理果树的技术等;全书记也提到了该村的规划:扩大规模,引进新品种,争取明年成为自治区生态村,建污水处理厂。采访持续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了回校的路,社会实践活动结束。
小结与收获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们的收获颇丰。村民的热情好客、欢乐融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与我们畅谈村庄在这些年的新变化,从过去到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得到改善。他们畅快的言语和笑脸,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他们对现有生活的满意和幸福感。村支书热情的招待了我们,他向我们介绍了村庄的概况,从村庄建设多艘经济产业,现在的发展政策到未来的规划,村庄的方方面面我们都有一定的了解。村支书的果敢老练,积极向上和创新精神是我们敬佩,我们应该好好向他学习,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完善自我。我们相信在全书记的带领下,板屋村一点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人们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经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不仅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锻炼了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我们更好的完成大学学业,充实大学生活,过好人生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田远进和杨湘桂·临桂板屋:从“根雕村”到“生态示范村”·桂林日报
第二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考察情况报告(本站推荐)
浙江省湖州市、江西省赣州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都是两省的试点市和国家建设部的试点市。我室于10月26——29日赴这两个市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供参考。
一、湖州市的“百千工程”
浙江省自2000年就在湖州市开展村庄环境整治试点,2003年6月在全省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湖州市相应开展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整治好100xxxx村,重点抓好10xxxx左右全面小康示范村,即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以“三改”(改水、改厕、改路)、“六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为重点,建设农村新社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截止2004年底,全面完成了全市村庄布局规划、11xxxx示范村建设规划,创建了3xxxx市级以上示范村,并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环境面貌的改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主要经验有:
(一)、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确保了整治建设的科学性。该市的村镇规划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长远性几个原则,以市规划部门为主体、邀请上海同济等大学或设计院所为辅助的方式进行规划。规划中注重把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与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相结合;注重把“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同清河道建设、改水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时把编制布局规划和编制规划结合起来,按照“缩减自然村、合并小型村、建设中心村”和“六化”的要求,普遍开展了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衔接。如南浔区在对搬迁建农民新村规划中按照社区建设要求,统筹规划区域文化娱乐、保健卫生、休闲健身等公共配套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对民居相对集中、有历史古迹的村规划,则以中心村建设为核心,旧村改造整治为重点,修旧复古为基础,合理布局,既体现古村面貌,又展现时代气息。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村庄整治建设出成效。考虑各地地貌差异,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程度和历史文化的不同,湖州市在实践中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五种类型:一是针对房屋破旧、规划落后的城中村、园中村、镇中村,采取建设农民新村的拆迁新建型;二是针对规划的中心村、原乡镇所在地村和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村,采取建设组团型农村新社区的合并组建型;三是针对土地大量征用的村、偏僻小型村和“空壳村”,采取异地安置的移民迁建型;四是针对有历史古蕴和遗迹的保护修建型;五是针对居住相对集中、自然风貌较好“穿衣戴帽”式的整理改建型。如赵湾村是根据当地自然风光优美、居住集中整理改建;狄港村是按照古镇保护修建;八里店镇靠近市区,土地大量被征用,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同时实现了农民转市民、农村变社区。
(三)、坚持民主决策,规范透明操作,确保村庄整治的实施。“民心要通,民心要顺”就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群众的智慧和积极性。一是开好三个会:村两委会、党员组长和村民代表会议、户主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出资、出工、拆建房屋等重大事项;二是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人人皆知,人人参与。在各村设立公告栏、黑板报,实行政策公开、村务公开、财政公开。如八里店镇290xxxx户整体搬迁,就是通过村民大会讨论,明确了政策,透明了操作过程,从而统一了思想,实现了顺利搬迁。
(四)、坚持政策主导,各方参与,确保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湖州市的操作方式可概括为政府出钱、农民出力;政府组织,农民参与。一是在财政上,湖州市提出,市里在原来每年安排50xxxx元农村改水资金和40xxxx元村庄环境建设资金基础上,每年再安排200xxxx元资金专项用于村庄整治工程,县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100xxxx元,用于规划的编制和建设的补助,乡镇配套资金比例不低于5xxxx;农民以出工投劳为主,集体出资为辅,无劳者以资代劳。二是在规划上,湖州市政府规定对列入示范村的规划编制费用由市全额负担;其他村规划编制,经县区政府批准,由市“百千工程”领导小组审核后给予适当补助。三是创新机制,多方筹资。如在处理农村垃圾上,实行各级负责制,即在每个村安排1-xxxx的保洁员负责收集,工资费用由村负担;乡镇负责垃圾转运到县的费用;最后由县负责垃圾处理。同时,积极主动的引资建设和吸引企业赞助,如莫干山碧坞村利用自然资源引资50xxxx元开发旅游,既改善了环境,又提高了收入。
(五)、坚持统筹协调,上下一致,形成合力。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考核验收等,定期召开例会。实行部门联系示范村制度,要求各职能部门特别是财政、国土、规划、建设、环保等部门在财政投入、用地政策、规划建设和环境治理上主动出主意、出实招、出政策。如湖州市水利局在一边加强水利规划编制,一边把农村水利建设没有列入省计划的,积极向省厅争取,帮助示范村编制清水河道规划,并把开展水葫芦清除等活动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推动了建设速度。同时,建设中不断总结村庄整治中的好经验,加以宣传、推广,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整个村庄的文明水平和农民素质。
二、江西赣州市的“五新一好”工程
赣州市在2004年9月作出了《关于在赣州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并制定了《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在全市开展了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训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
主要内容是:
(一)、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求2006年底以前完成全市所有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在村庄规划中,坚持“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不”的理念。即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注意传承建筑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第二,按照“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的原则严格执行规划。第三,严格实行“一户一宅”,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第四,在村镇规划建设中,注意保护耕地,要求新村镇的规划,原则上都要安排在荒山荒坡,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确要占用耕地的,也要采取“占一补一”的办法垦复耕地。第五,民房建设坚持符合规划、量力而行、尊重民意、各具风格、分户推进,不搞强迫命令。房型设计上要求规划部门设计一些实用又美观的、式样各异的符合当地民居风格的房型供农民选择,避免千村一面。第六,在村镇规划建设中,要求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二是发展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利益联接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三是大力推广已成功实践的生态农业模式,并与改水改厕改灶结合,与新村规划建设紧密结合。
(三)、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二是建立培训基地、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以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每个县建立一个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重点建设2-xxxx骨干专业,每个乡镇建立一个职业培训基地和一个主导产业培训基地;三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建立完善各种培训制度、工作制度和考核制度,以实施“农民知识化”为载体,建立相对稳定的投入机制,建立农民培训与转移有机结合的服务体系;四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一民中专生”计划,为农村培训乡土人才。
(四)、以农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每个县(市、区)、乡(镇)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都建立起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比较完整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二是大力发展技术服务、生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专业性、服务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加强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性建设,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强化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效率和带动能力;四是提高基层干部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操作能力,强化农民的互助合作意识,完善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
(五)、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在全市农村全面开展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的“三清”工作。二是广泛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和睦好家庭”、“留守孩关爱工程”等活动,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体系,打造诚信农村;三是加强文明村镇建设,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管理规范有序的生态型新农村;四是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建设;五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成立道德公评公议会、“五老”协会(或称农民理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妇女禁赌会、公民调解委员会等各种群众自治组织,建立健全乡规民约。
(六)、以“三民”活动为总抓手,创建好班子。紧紧围绕“亲民、为民、富民”活动,发挥农村党支部“双带致富”作用。一是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并从2005年起,分五年从全国选拔100xxxx大学生充实到基层乡镇工作;二是实施乡镇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工程”;三是加强乡镇干部的作风建设,完善和推广记民情日记、民情反馈卡、便民服务中心、民情110等亲民为民好做法;三是建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重点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员、农业科技指导员、村镇规划指导员的下派工作;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如“支部+协会”、“支部+理事会”。
二、几点建议
综观两市的经验,各有所长。湖州市特色在于规划超前,村、镇经济基础好,农民富裕,投入高,整治快,村庄环境优美。赣州市特色在于村庄自然风光优美,政府高度重视,重点强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整治和村民生活习惯的改变、素质的提高。综合考虑,赣州市经济基础与我市相仿,建议我市重点学习赣州市做法,吸纳湖州市经验,以较少的投入做出最好的效应。
1、市委市政府要切实重视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建议2006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类似于《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的政策文件,切实把城乡统筹工作落到实处。
2、建议由市规划局牵头,尽快完成对村镇的规划编制工作。出台奖励或补助政策,鼓励镇、村自己组织镇村规划,并由市规划局落实编制工作。现阶段,要暂停村民新宅基地审批,引导村民集中居住,待规划形成公布后再审批,村民新建住宅必须符合规划要求。
3、建议2006年在近郊、大通、钟鸣、金榔等位置较好、自然环境优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镇、村或村民组先行试点,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建设,市里重点扶持,达到宣传、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考虑财政压力,其余村镇以加强整治为主,鼓励自行建设。要突出重点,抓好高速、国道、省道沿线及景区的村庄环境整治,逐步把点串起来,连成线、形成片,发挥整治的整体效益。
4、建议在全市村镇成立指导员制度,人员由市各职能部门派驻或在每个村选任素质较好、有一定专业技能人员,重点是组织建设、科技、规划指导员,先由市安排培训,考核合格后再行派驻。同时,要对村干部进行新农村建设知识、理论的培训,使决策科学。
5、建议在整治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市内外企业投资。如水厂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可以企业投资、业主承包等市场形式解决。同时,整治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期间,我在家里没有事,于是 我就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做了一番调查,在这十多天的调查中,我了解了现在农村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采访了一些农户和村干部,我对农村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首先就是农村中的教育问题。因为从三年前农村中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走又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实的比较到位.村支书吕万海说: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我们村为中小学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免杂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扩大我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资助范围,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时免除杂费。“两免”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80元,初中130元,特教95元。按照“一费制”标准,除中央财政负担的免费教科书资金外,其余资金由省、市两级财政各负担一半.2.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在“两免”资助范围内,对贫困寄宿生在校住宿期间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天补助1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可逐步落实,2005年受资助面要达到贫困寄宿生的80%,2006年达到100%,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老百姓都说这是一件好事啊。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第二个老百姓比较关注的就是免交农业税。皇粮国税,古已有之。直到今天,“交公粮”一词,仍是中国农民的口头禅。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以牺牲农民收入、农村发展的代价进行了城市工业化建设,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经济增长的“大蛋糕”中,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农民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反而在某些方面还遭受着严重的“不公”。比如在税制方面,城市和农村一直实行的是“双轨制”,广大农民的税负长期高于城市居民。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专门面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国家,总税率达百分之八点四。随着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全面取消农业税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取消农业税,还在于它破除了对农民的不平等待遇。人民群众对这项民心工程感到非常高兴。村民***告诉我,他家有4口人,耕种3亩地、70株橄榄,还做些生意,年收入2万元左右。他说:“现在农民享受这么多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我们对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由衷地拥护!”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从2003年起,村民们免交“三提五统”,去年又免交种粮耕地农业税,今年起全面免交农业税,全村农民每年减轻负担38万元,基本达到“零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100元。这对我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农村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农民的就医问题。农民就医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我认为应当赶快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就医难主要表现在很多家庭看不起病,还有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对此,各级政府也做了很大的工作和努力,也确实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定好位,找准位置,使其真正起到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功能;第二、要建立农民看病的统筹制度,对于一些特困患者,政府应该考虑解决部分款项,减免他们的就医负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第三、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可以选派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高考分数较低的高中毕业生送医学院校进行培养,入学前与他们签定合同,毕业后回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医院还可以定期为农村培养实用性医疗人才,进一步充实农村医疗队伍;第四、要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关注农民兄弟的身体健康,有条件、有优势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农民就医的活动。
这就是我在这次社会时间中的调查所的得,农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该尽快解决,决不能姑息。这次的社会实践我的收获很大,我常常被有思想、有远见、有决策的农民所感动,更被他们的勤劳、朴实的品质所折服。感受也很多。我也感受到了农民的朴素和勤劳。总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回答者: 延陵陆小凤 | 三级 | 2010-9-8 01:08
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在阐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就是要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获得新发展、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
一、新农村建设是造福广大农民的伟大创举
农村,是与城市相对的一个概念。与城市相比,其基本特点是人口密度较小、生产场所较分散、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家族血缘观念较重等。中国的农村,经历了传统的农村、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以及新时期的农村几个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只有在文景之治、盛唐时代、康乾盛世等为数不多的特定阶段内,农村还算安定,农民还能乐业;此外的大多数时期,农村总是经济凋敝,农民总是衣食难保。农村成为战乱和苦难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成为中国改革的先行区。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焕发了投资开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但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思想障碍依然顽固,农村改革发展曲折坎坷,城乡分割制度没有根本改变,调整利益格局阻力重重,农村依然面临着大量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十七届三中全会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农村的面貌将会怎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二是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农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五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六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可表述为: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达到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一是基本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三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四是农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五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推进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农村现代社区建设、现代农民素质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努力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农村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成为能适应市场经济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即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从而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它不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农村发展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体。五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为我们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城乡互动的过程。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环节,是重心,是根本,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农村才能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在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决不可忽视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良好的乡风民风、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决策管理、健全的法制基础,是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不仅要谋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而全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使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持续发展。这几方面的协调互动,对于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是极其重要的。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我们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顾此失彼,搞单打一;又不能不分主次,四面出击。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我们不能把这一目标仅仅看成是一个经济指标,也不能仅仅看做是盖几栋楼房、修几条马路,而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在内的全面的奋斗目标,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实现这个目标,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也要调整完善农村的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也要加快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既要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也要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管理、新风貌、新环境为标志,最终将目前还很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设施完善、管理民主、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三、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这是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刻总结农村改革发展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基础上,从我国改革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科学判断,为新时期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毫不松懈地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就农业本身而言,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了五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以后,各地把发展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和条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产和供给已具备较好的基础;部分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农村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市发展对农村支持带动作用逐步发挥;城乡分割体制已有较明显的松动;城市和工业已积累了支持农村和反哺农业较雄厚的基础,国家公共财政支农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三农”工作已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大政方针,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所有这些,都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牢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尚缺乏产业的支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业兼业化、粮食副业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趋明显;农业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薄弱;粮食安全的压力有所加大;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过大差距;农村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失地农民社保、农民工社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本支撑力不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城乡分隔管理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以后,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比过去雄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是具备的,但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过去复杂得多,特别是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成为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应该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四、建设新农村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在工作的全局上,要把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繁荣,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的战略决策。当前的主要工作是要把中央近年来出台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对发展县域经济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效力。要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要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体制与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如中央最近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条措施,其中包括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等。如何把中央的部署贯彻好、落实好,特别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有所作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需要认认真真进行研究,吃透政策,把握要旨,立足县情,科学谋划,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一笔笔资金的投入,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同时,要努力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目前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果仅就“三农”问题解决一些眼前的困难,而县域经济的实力得不到增强,无疑将失去实现城乡统筹的经济基础。努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我们坚定不移地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重要选择,而不能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割裂开来。要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提高政府的服务功能和管理效率,重点通过改革审批、投资、监管等制度,依法行政,创新社会管理,努力为市场主体创造好的市场环境,吸引要素和产业聚集,提高资本占有量。中小企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加快新农村建设、解决就业、均衡社会财富、推进城乡一体化等多重经济和社会功能,县级公共服务必须把着力点放在中小企业上,认真治理针对企业的“吃、拿、卡、要”等问题,为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民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当前,要特别注重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注重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和统筹,把各种矛盾和冲突解决在基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在工作的实践上,既要提升“硬实力”,也要提升“软实力”。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总体要求,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涵盖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内涵极其丰富。可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硬实力”就是必须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软实力”就是要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提升“硬实力”,就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发展农村生产力,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发展三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是否富裕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是否充裕,经济实力决定建设能力。只有生产发展了,有了源头活水,新农村建设这篇文章才能做好。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一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发展潜力,着力发展特色增收产业,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坚持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机制,大力发展乡镇工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走农村工业化、村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把农村变成工业生产车间,把农民变成工人,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强保障。三是积极扩大农民的外出就业,积极培育一批吸纳能力强、收入水平高、相对稳定的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品牌,通过减少农民实现富裕农民的目标。
提升“软实力”,当前就是要紧紧抓住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等工作重点,努力推进和谐农村建设。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农村孩子享有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大力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办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美好家园,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从解决农村就医难、出行难、入学难等方面入手,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二是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着力抓好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的培训工作,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明是非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三是大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及时排除化解矛盾纠纷。四是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在工作的态度上,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是事关长远的伟大事业,特别是对于我们这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一是必须尽最大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经济调节杠杆的作用,积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在项目支持、资金分配、税收优惠、贴息等政策上重点向农村和新农村建设倾斜,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流动。特别要加大对落后村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善这些地方的落后面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二是引导好、利用好、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蕴藏在群众中间的工作热情最大程度地迸发出来,让广大群众在新农村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大展身手。三是创新思维。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适当超前的工作原则,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
“量力而行”就是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既要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光辉前景,也要认识到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具体建设中,要坚决克服不顾自身实际,“一哄而起”的“跟风”做法,不搞“一刀切”;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严禁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以实际效果作为检验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准。
第四,在工作的推进上,既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农业是弱质产业,即使发达国家也不是纯粹靠市场来自发调节。在当前农村普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的情况下,没有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起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要包揽一切,还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利益主体,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必须让农民唱主角。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深入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善于总结和推广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要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典型引路,“大主意”让群众自己拿,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农村的内在活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不断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背景: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无论阶级关系如何变化,农民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力。而在新时期的中国,对农民重视就是对国家重视,因此,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来看,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只有近八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之前,我们并未真正体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现在终于明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最基本得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问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却一不可,共同构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条件,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具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好、生活环境优美。忧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化、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这次对淮安市涟水县小李集阵胡楼村进行走访调查。胡楼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
一、加强班子建设,增强领导核心的凝聚力、战斗力。
为建好领导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从制度建设入手,规范工作运行程序;通过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十七大精神
学习;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胡楼村“两委”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普遍认可,目前胡楼村的各项工作已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力量明显加强。
二、科学制订规划,认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
全村基础设施健全,文教设施配套,给供水设施完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环卫设施齐全,实现路、水、电、有线电视和电话“五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大规划、精心设计小规划,走好三步路,确保各项工作目标能够圆满顺利实现。
三、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为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鼓励他们早发展、快发展,积极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不断提高群众的发展能力,紧密结合胡楼村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第三,激励群众改善居住条件和村庄整体环境。
经过几年的努力,胡楼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加快发展的内在潜力和后发优势已逐步显现,新农村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我们的走访调查,我们有如下发现: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凹凸不平。那时侯村里养鸡的特别多,每条巷都堆着满巷的鸡粪,臭气熏天。还有随意堆放的垃圾堆。还有墙上那各式各样小孩们的“涂鸦作品”。
而如今,在全国范围建设新农村的总动员下,通过环境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 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现在垃圾不随处乱扔,家禽的粪便也不随处乱倒,都有了统一的安排和处理。现在到哪都是干干净净的水泥地,让人的心情也十分的舒畅。
(三)物质生活得到新突破。以前农村人就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吃穿用都很简单随便,只要不饿着肚子,不冻着就很满足了。而如今在中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农民也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开始不断寻求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们村里不仅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很多小型的食品厂等,同时给一大批的妇女门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每家都是两个人在赚钱,手里的钱多了,物质生活便有了提高,每天来村里卖东西的多的犹如赶集似的。什么饺子,鱼,鸡之类以前只能在过年吃上的东西现在随时都可以吃了。穿衣服也开始追求起名牌来。用的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电热锅,微波炉之类都上了农民的锅台。
(四)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发展。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随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后,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在赌博。现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不仅扭正了村里的风气,还愉悦了每个村民的身心。
(五)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村领导还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组织乡村干部深入一线,以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
存在问题
一是宣传发动工作不够深入,群众认识不到位。主要是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再加上当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没有具体的标准,从而导致于少数村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误认为只要搞好村庄规划,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未正确看待,有的认为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领导的“面子工程”,误认为又要搞创建,又要搞验收。
二是村级积累薄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有的还背着沉重的农村债务,部分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仍然捉襟见肘,特别是诸如公共服务与活动陈地建设就没有列入发展规划。
三是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难以“洗脚上岸”。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工转移培训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了一批适应进城务工的新型农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显,所从事的主要行业依然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建筑小工、家政服务和制造行业,而且外
出务工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大至60岁,小至15、6岁,究其原因还是现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不贴近农村,不贴近农民,与农民的需求造成了脱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四是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严重“贫血”,塑造新风貌困难重重。在调研中我发现,农村电话、手机、广播、电视覆盖率虽然较高,但农村科技培训和文化生活相对脆弱,许多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再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基本上在家的是儿童和老人,少数人仍沉迷于“赌码”等陈旧的习气主,难以跟上现代文明。
五是村干部队伍不稳,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年轻农民多数外出务工,村里仅有的几个年轻党员主要是复员退伍军人,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村干部待遇比较值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村组干部缺乏必要的保障,既担心退下来后遭他人打击报复,又没有养老等社会保障,年轻的村干部想外出务工、想打工致富心切。
对策建议
如何调动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农民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对我村的调研,我们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和思路:
1、加强村级班子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班子凝聚力。一是要从农村党员中选拔政治觉悟高、致富本领强的党员干部担任主职领导。在对胡楼村调研中我了解到,本村之所以班子比较团结、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在群众中有威信,关键是有一个好的“班长”,村党支部书记在村组合并前就是我村的当家人,不仅在群众中有威信,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服务。二是要过基层组织“五好”创建等活动载体,完善村级党组织制度建设,在农村乡土能人、经营人才中发展党员,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三是要关爱村组干部,建议多方筹资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和年老生活补助制度,解除村组干部的后顾之忧,稳定农村干部队伍。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重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采取对上争取、多方筹资的办法,争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推进农村能源、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巩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全面创新农村公益性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设施功能;大力发展农村中介协会组织,增强带动、辐射能力,网络更多的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就是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不断拓展增收空间。要引导农民群众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与条件,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要继续发展打工经济,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外出务工的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法律救助、信息服务、转移培训,为打工经济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要结合落实中央农村政策、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惠农政策增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增收、科技增收、抗灾增收、节本增效增收等综合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来源。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小康新村。要坚持规划先行、试点示范、分步推进的原则,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在规划区内通过整理集聚、拆旧建新、移民迁建等途径,开展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搞好村庄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要开展扶贫开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成果、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群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要注重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共同致富。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首先,是要加强农民群众的教育、宣传与引导,解决好农民群众的认识问题。其次,是要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培育尽量多的农村种养大户、乡土能人,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综合素质。第三,是要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民培训、加强文化等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农村。
5、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是规范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保障群众“四权”。二是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依法委托乡镇管理制度,把权利交给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事由民理、家由民当。三是各级干部要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巩固送政务下乡成果,强化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的质效,提供能够满足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的实实在在的便民、惠民服务
总之,我国是一农业大国,只有农民富了,才是农村的真正进步。中国才能算是真正富裕起来了,才是走进了现代化。所以我们要做更
多的实践与调查工作,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步伐。
一天的社会实践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但我们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收获最多的就是,要学会如何去看新农村建设,如何去做新农村建设工作,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明白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也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新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逐渐完善的。同时,也加强了我们与村民们的感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农民朋友的艰辛,这种真切的体会,让我们开始明白;大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状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摆正心态,正确定位,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的需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镇的展开,我镇的建设已取得很大成果,现在仅以我村为例说一下:我村原为省级贫困村,村里种地的水费都没有,人们的庄稼长势不好,没有好收成。现在我村得到了重视,省里拨下款来,人们的心气也高了,积极配合干部工作,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原来我村的路是土路,一下大雨便泥泞不堪,走不了路。现在村里修上了水泥路,无论下多么大的雨都可以畅通无阻;村里也安上了锻炼器械,一些老年人有了锻炼身体的好去处;村里的孩子也都接受了教育,有了学习的机会;村里还新建了医疗站,还有合作医疗保障,村民的健康得到了保证;人们收成好,生活好,心情自然就好了,业余时间还组建秧歌队,丰富文化生活.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 1、精心组织,统一部署,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导思想,采取外地学、当地看、比着干的办法,组织全镇村干部
分别到、等地,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通过实地看、问、学,提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类制定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市、县确定的重点、试点村,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对照新农村建设“20 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分层制定建设规划,力求全面推进。对镇定试点,则依据优势,侧重于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对一般村则广泛畅导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分类突破、营造优势、逐层推进。全镇所有村已根据自身实际,全部制定出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2、咬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从外地发展的经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长期抓、长期积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咬定目标不放松,我镇无疑也必须走这条路。我们立足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入手,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村农民生活富裕,立足通过用先进文化、致富技术、打造文明乡风,立足通过集镇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公路建设、能源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民主管理。
四、社会实践感悟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青年学生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我们想要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认清自我,调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自我,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准备.这是我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自身成长。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为以后建设祖国奠定了基础。
其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真的很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撑,更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学生到这里来实践。农村,并不仅仅代表着贫穷和落后,更代表着潜力和市常农村是磨练和锻造人才的地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更好的激发人的潜力。
新农村建设在我国非常重要,农村在召唤着我们当代大学生,农村也同样期待我们为它的发展做贡献,加入到农村的建设中来吧!新农村建设就像一颗花,需要不断的滋养,只要付出,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灿烂之花的开放。
我们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你我都在努力,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