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
附件6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 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一、概述
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上牵亿万农户,与“三农问题”密切关联,下联亿万国民,是与公众的膳食营养和饮食安全息息相关的“国民健康产业”。目前,全球食品加工产业正在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高技术、智能化、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随着一大批新技术(如云计算)的开发,新业态(如网络电商)的出现,新模式(如全产业链控制)的形成和新产业(如现代调理)的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不仅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成为引领和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方便、美味、可口、实惠、营养、安全、健康、个性化、多样性”的产品新需求,以及“智能、节能、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的产业新要求已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也对食品加工产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实施“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是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具体贯彻和落实,是支撑现代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国家食品品质营养与质量安全及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和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专项实施年限
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实施年限:5年。
三、专项目标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整体要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紧紧围绕食品产业在新型加工与绿色制造,粮食收储运技术装备,现代食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与低碳化研发,全产业链品质质量过程控制开发,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食品工业化与成品化以及工程化食品加工技术装备创制等关键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新知识支撑,新工艺创建,新技术突破,新装备保障,新产品创制和新格局形成。
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制约食品制造与装备产业发展的基础共性技术60—70项,创制关键装备15—20种,新工艺和新产品50—60个,建设集成示范线20—25条,技术应用和示范企业食品加工吨产品能耗降低15%,水耗降低20%,排放减少15%;在粮食储运技术方面,以减损、保质、增效、生态为原则,建立适宜我国国情、粮情和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粮食收储模式、技术体系,创新一批粮食收购、储藏、装卸、运输作业的新技术新装备。东北示范区粮食收储环节损失率由15%降到5%左右,玉米霉变率由5%减少到2%以下;南方示范区稻谷绿色保鲜储存比例提高到30%,干燥能耗降低25%以上;国家储备粮库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30%以上。整体上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和基地3—5个,培养创新人才200—300名,形成创新团队10—15个,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项目设置
(一)总体安排计划
针对未来五年现代食品加工制造与装备开发产业及粮食收储运行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按照全链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总体思路,对实施方案的25 项重点任务进行项目分解。本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指南设置“食品加工制造应用基础研究”、“食品加工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食品加工制造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三大板块共16个项目。
(二)项目设置原则
1.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相关产业发展在2016年亟需解决的关键瓶颈问题。重点在目前我国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紧迫的重点核心与关键科技发展需求问题,以及国际食品产业科技发展的新态势下必争的科技发展新热点问题。2.遵循实施方案制定的年度任务分解。
3.按照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作安排的要求,充分考虑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到典型应用示范等各部分比例,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为主,基础研究类项目占一定的比例,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比例不超过30%。
4.考虑行业部门提出的各领域(行业)急需科技支撑的现实需求,重点是与食品加工和粮食保障行业部门提出的各领域(行业)急需科技支撑的迫切现实需求。
5.考虑延续“十二五”期间的研究内容并已经取得重要突破,亟需进一步支持实现整体支撑的科技问题,重点是“健康中国”和“新常态”下食品加工新兴产业发展的紧迫的科技新需求和新问题。
2016年启动项目设置方案 板块布局
项目分解
食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
1.生鲜食用农产品物流环境适应性及品质控制机制研究 2.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结构变化及品质调控机制研究
食品加工核心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
3.食品工程化与智能化加工新技术装备开发研究
4.中华传统工业化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5.传统酿造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6.营养功能性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创制 7.方便即食食品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及新产品创制 8.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 9.果蔬采后质量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 10.粮食收储保质降耗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11.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库构建及创新集成开发 12.主要食品全产业链品质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开发研究
食品加工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
13.薯类主食化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
14.大宗油料适度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及智能装备研发与示范 15.中式传统肉制品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示范 16.现代粮仓绿色储粮科技示范工程
任务一.食品加工制造应用基础研究
围绕食品理化特性、营养特性及加工特性,以世界前沿科学难题为着眼点,主要开展生鲜食用农产品物流环境适应性及品质控制机制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结构变化及品质调控机制研究、食品风味特征与品质评价及加工适用性研究、食品营养物质基础与营养代谢组学研究,力争取得原创性研究进展,为巩固已有优势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基础。说明:该任务板块为食品加工制造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共设置了2个项目,每个项目所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6个,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超过5家(含主持单位)。项目1.生鲜食用农产品物流环境适应性及品质控制机制研究 研究目标:研究食品贮藏和物流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物质基础及生物学机制,重点阐明生鲜食用农产品现代贮藏和物流技术对食品品质保持与调控规律及调控机制。
研究内容:系统分析温度、湿度、气体等环境因子对产品衰老和主要生理生化代谢及生理失调的影响规律,以及品质劣变和腐败损耗的生物学机制,确定不同产品贮藏和物流环境适宜参数;研究果蔬弹性、拉伸和碎裂等质构特性对不同运输方式的适应性及生理代谢规律;研究热管技术蓄冷的传热机理、传热特点及传热动力学;从产品物流微环境温度、时间和忍耐性(“3T”指数)等方面,分析预测货架期品质变化规律;研究可溯源至国家标准的食品中水分活度测量技术,揭示微生物与水活度及防腐剂之间的相关参数关系,研制复杂基体水分标准物质;研究玉米、稻谷等储藏粮堆生态多场耦合系统模型、粮堆结露发热霉变和黄变机理,以及粮食品种与贮藏和物流、加工用途的特性关系。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明晰20种生鲜农产品受环境因子影响的产品物流品质劣变的生物学机制;阐明20个生鲜农产品品质变化与自身生物学特性关系机理;建立储藏稻谷和玉米粮堆静态和动态多场耦合模型系统1—3套;建立可溯源至国家标准的食品中水分活度与等温、等湿线的标准测量方法各1套,研制5—6种不同基体水分标准物质;【预期性指标】阐明稻谷品种与储藏、加工用途关系规律;申请专利2—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60篇。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高校或科研院所
项目2.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结构变化及品质调控机制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食品基质组分复杂性、食品加工技术方式多样性和食品品质需求丰富性等特征,重点研究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和调味品等食品原料及制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等大小分子组分的结构特性,特别是相互作用与品质特性和功能的关系,以及品质调控机理。研究内容:系统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同加工技术和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不同处理方式对食品组分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与品质、功能特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组分变化规律和食品品质特性改变及色香味质等品质变化机制,揭示食品加工过程中保质减损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构成食品原料及制品品质质量特征的组分指纹图谱,确定特征目标指示物,建立食品原料及制品品质质量的评价和预测模型。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构建30—40种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和调味品等食品基质体系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组分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变化与食品品质特性及功能的关系;阐明10—20种不同食品加工新工艺技术与处理方法对食品组分结构和品质功能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索5—10种调控食品组分结构与品质功能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2—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60篇,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3—5项。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高校或科研院所
任务二.食品加工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
围绕食品方便美味、营养安全、资源节约、增效增值的产业需求,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与技术瓶颈,推进相关领域高新技术开发研究、核心技术突破与关键装备研制,力争取得原创性重大技术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说明:该任务板块为食品加工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共设置了10个项目,每个项目所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超过5家(含主持单位)。项目3.食品工程化与智能化加工新技术装备开发研究
研究目标:系统研究和开发食品非热加工、新型杀菌、过程控制、仿真优化和连续化、数字化、智能化等食品工程化加工新技术及连续化、智能化新装备。研究内容:系统研究食品非热加工、新型杀菌、低温压榨、节能型挤压膨化、高效传质传热、新型干/湿法超微粉碎、食品装备稳定与可靠性、食品加工装备与食品加工过程模拟仿真优化、智能化控制和现代先进制造新技术与新装备及智能化模块化挤压新装备开发。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食品加工通用装备知识库,开发模型驱动的智能化食品加工装备设计优化平台和工艺数据驱动的食品加工装备虚拟装配系统及基于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智能控制系统;研发新型加工技术15项;研制大型温压结合超高压(压力700MPa和高压仓550L以上,升温速度小于4小时)杀菌等新型食品加工装备和智能化高效加工设备15台(套);制定标准5项;【预期性指标】新型装备的生产效率提高20%,能耗降低15%以上,申报专利30项,发表论文40—50篇,建立我国食品加工工程化新装备研发体系,形成智能化的食品加工工程化技术支撑能力。支持年限: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4.中华传统食品工业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研究目标:针对谷物、豆类、畜禽、水产和果蔬等大宗食材,系统开展中华传统特色食品工艺挖掘、工艺适应性改造和工业化加工技术及品质评价等研究;突破水烹、汽烹、油烹、火烹等传统食品连续化、标准化加工和品质保真技术瓶颈。
研究内容:以谷物、豆类、畜禽、水产和果蔬等大宗特色食材为重点,系统开发传统主食、中式菜肴等中华传统食品的标准化、连续化、智能化和工业化加工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展连续化蒸制、一体化煮制、红外/微波烤制、智能化炒制、现代化腌制等共性关键装备的功能设计,优化核心装备的关键部件结构及相关参数,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连续化加工装备;创制典型的工业化、标准化中华传统风味特色食品,建立健全传统食品加工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数字化、规模化、自动化、连续化、工程化、成套化核心装备与成套技术与装备。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中华传统工业化食品研发技术体系,研发中华传统食品工业化、标准化加工技术20项,创制中式传统食品核心加工装备5台(套)以上;研制开发新产品30种,工业化传统食品机械化、自动化、成套化装备应用率提高30—40%。【预期性指标】申报专利15—20项,发表论文50篇。支持年限: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5.传统酿造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研究目标:围绕我国传统优势酿造食品制造的关键环节,收集整理和系统开发我国传统酿造食品特有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并采用组学(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与代谢组等)技术,开展酿造食品特有微生物菌种、主要功能性成分和品质风味特征性分析,解析特有微生物代谢、重要基因表达、关键酶反应与主要代谢产物生成的相互关系。
研究内容:以白酒、黄酒、葡萄酒、酱油及谷物醋、豆瓣、腐乳、泡菜等我国传统特色酿造食品为研究对象,重点突破传统酿造食品在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增殖与代谢的定向调控、原料利用率提高和风味改善、抗逆菌株选育及新型发酵生产菌开发和新型工业化酿造等关键技术瓶颈;开发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现代工业化酿造食品生产新技术及系列安全高品质酿造食品制造新工艺;研制开发数字化、连续化和智能化特色优质酿造新工艺和酿造食品加工成套技术装备,全面提升我国传统酿造食品的安全质量水平。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收集整理和建立不少于1000株菌株的菌种库,系统研究分析5—10株我国常用的传统酿造食品特有微生物菌种的安全性、发酵产物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及品质风味特征性;筛选传统优势酿造抗逆高效菌种20—30株;建立5—10种传统酿造食品定向调控生产技术;改良10—20种传统酿造食品;集成开发5—10套传统酿造食品的自动化成套技术与装备;【预期性指标】在3—5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申报专利30项,发表论文30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6.营养功能性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创制 研究目标:针对公众对食品营养健康不断提升的巨大需求,基于营养代谢基因组学和肠道微生物菌群与人类健康关系等现代营养学研究的新进展,系统开发新型营养健康食品。
研究内容:重点突破食品营养、功能、生物活性稳态保持及递送控制技术,以及个性化营养设计与营养功能型食品制造及感官评价等共性关键技术,系统研究与开发功能因子、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重点开发针对糖尿病等慢性代谢疾病和儿童、老年、运动等特殊人群的营养健康食品,系统开发基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的新型营养健康食品;系统开展营养健康食品成分准确分析技术研究及功效评价。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构建营养功能型健康食品制造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开发食品功能因子20种,方便营养功能型食品制造关键技术20项;开发营养健康食品成分准确分析技术及功效评价15项,形成配套技术规程20个,开发个性化营养功能性健康食品20种,形成生产技术标准20项;【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15—20项,发表论文60篇。支持年限: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7.方便即食食品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及新产品创制
研究目标:以谷物、豆类、畜禽、水产和果蔬等大宗食材为对象,针对方便即食食品制造的关键环节,系统研究和开发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全面提升方便即食食品创制能力。研究内容:以谷物、豆类、畜禽、水产和果蔬等大宗食材为对象,重点突破方便即食食品的质构重组、低碳加工和特征营养与风味调整技术,系统研究与开发方便即食食品的新型杀菌、保质保鲜、智能包装和安全控制等新工艺和新技术;创制挤压膨化食品、旅游休闲食品以及其他方便食品加工以及餐饮厨房烹制(含家用)的专用即制酱料、调味料及香辛料等便捷化、营养化、个性化与工程化新型方便即食食品和新产品。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便捷化、营养化、个性化与工程化新型方便即食食品技术集群,实现低碳制造技术开发,形成即食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加工专用即制酱料、调味料及香辛料等方便即食食品制造关键技术30项,开发新型方便即食食品40个,制定产品标准20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30项,发表论文50篇,建立示范生产线5—10条。支持年限: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8.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
研究目标:针对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绿色制造的关键环节,重点突破生物工程、分子修饰、生物转化、生物合成、电化学合成、高效分离与提取和功能强化与稳态化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新型食品添加剂和绿色食品配料。
研究内容:研究食用香料香精、茶叶活性成分、多糖等植物活性物质的绿色制备技术及在抗氧化、防腐、保鲜、调味、增香等方面的功效和应用技术;研究高分子多糖的物理、生物分离制备技术,创制增稠剂、乳化剂和稳定剂;研究食品香料香精、食用色素、乳化稳定剂、食品抗氧化剂、天然防腐保鲜剂的环境友好的绿色制备及稳态化技术;研究低热量、高甜度的健康功能型甜味剂制备技术。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形成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的绿色制备及品质控制核心技术30项;采用食品香料香精、食用色素、天然高分子多糖及低聚糖、茶叶活性物质等天然原料创制抗氧化剂、调味剂(甜味剂、鲜味剂)、增稠剂、防腐剂、保鲜剂、乳化稳定剂和功能性食品配料等产品15个;【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20项,发表论文40篇,建立示范生产线5—10条,提出并形成相关标准草案10项。支持年限: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9.果蔬采后质量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 研究目标:针对果蔬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过程中品质劣变及腐烂变质损耗等核心问题,系统开展品质控制技术装备开发研究,全面提升果蔬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保鲜保质能力。研究内容:系统开展大宗和特色果蔬食品采后品质质量变化和腐烂变质损耗规律研究,重点突破冷链物流配送过程和商品货架期等各环节的品质质量保持(保鲜)与全链条系统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精确识别劣变因子的监控技术及快速检测技术,创制智能化现场快速检验仪;开发绿色、节能和高效的果蔬预冷、保鲜和品质安全控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开发节能高效预冷、新型绿色气调、低压静电场保鲜等新设施和新装备。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果蔬采后质量和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制果蔬品质快速检测技术20项、新设施和新装置10个,创制适合于不同果蔬产品的精准保鲜技术15项,研制新型绿色防病保鲜剂10种,毒素物质脱除剂15种,研制适合于易腐果蔬产品的贮运节能新装备10套,【预期性指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件,发表论文50篇,制订相关技术标准15件。
支持年限: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10.粮食收储保质降耗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研究目标:攻克粮食储藏品质保持、虫霉防治和减损降耗关键技术难题,全面提升粮食绿色环保节能储藏技术水平。
研究内容:研究开发稻谷等储藏保质、粮堆防结露、发热霉变和黄变防控等关键技术,开展基于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稻谷低温保鲜储藏工艺组合应用技术与装备研究,确定优质稻储藏特性与保质储备周期关系;研究储粮虫霉的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治以及其它减少化学药剂使用的综合治理新技术和设备,开发书虱、扁谷盗等微小储粮害虫生态防控技术;开展东北高水分稻谷的变温智能一体化保质干燥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大跨度平房仓稻谷横向智能通风和长期储藏水分损耗控制技术。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新工艺和技术5—10项;研制新设备10—15台套;编制相关技术标准5—10项,实现稻谷保鲜储藏损耗控制在1%以内,仓储能耗降低20%以上,储粮化学药剂使用减少50%以上,烘干能耗降低20%以上;【预期性指标】阐明稻谷储粮生态演替规律,确定优质稻保质储备合理周期,形成稻谷编制、粮堆发热霉变防控新技术,构建储备粮库稻谷收储保质降耗技术体系;申请专利10—2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篇。支持年限: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11.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库构建及创新集成开发 研究目标: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食品潜在和新发有害物及其代谢物残留数据库,建设边贸食品中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化学危害物及人工改造微生物监控与溯源平台。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我国高频跨境食品潜在和新发化学、生物危害物及有害代谢物、品质与质量多元识别与集成控制技术;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食品潜在和新发有害物及其代谢物残留数据库;开展跨境食品标志性特征DNA、多肽、稳定同位素、矿质元素或化合物身份鉴别技术并建立相应数据库;突破快速通关关键技术研究并构建智慧口岸信息平台;建设跨境食品危害因子数据清洗加工、整合存储与分析挖掘信息预警平台;建设边贸食品中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及人工改造微生物监控与溯源平台。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跨境产品溯源、身份鉴别及新发和潜在有害物发掘识别技术5—10项,质量控制技术5—10项,建立跨境食品身份标识特征DNA、多肽及化合物数据库、潜在和新发有害物残留数据库、边贸食品食源性微生物耐药性及致病性数据库3—5个;构建智慧口岸信息数据平台和评价预警模型3—5个,形成技术规范10—15项;建立出口食品质量控制示范基地3—5个;【预期性指标】建成跨境特色农产品质量评价预警技术支撑体系,编制相关技术标准5—10项目,申请专利10—20项,发表论文30篇。支持年限: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12.主要食品全产业链品质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开发研究 研究目标:开发和建立从农产品基地、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电子追踪溯源系统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数据和信息平台、移动互联与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形成食品品质质量与营养各类数据系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为建设食品高质量原料供给基地、创新示范基地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等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研究和开发物理加工、化学处理、生物转化等加工、储运过程中品质质量危害因子检测技术及品质劣变控制技术;开展从原料到成品的基于特征性组分及蛋白组学的多维食品评价鉴伪新技术研究,开展食品成分种类鉴别、真伪鉴别、表征溯源、地理标志保护等食品真实表征属性识别新技术研究;研制真伪鉴别用标准物质;研究开发新型食品基质前处理材料、食品品质质量劣变因子绿色高效精准检测技术、快速检测、在线无损检测技术与实用化小型装备;开展食品品质质量智能化溯源预警及食品品质新型评价技术,研发快检技术装备;开展食品原料与接触材料质量危害因子控制技术和典型食品接触材料制品检测用实物标样制备技术研究。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开发和构建全程无缝实时的国家食品品质质量与营养智能化监测与溯源体系和云服务示范平台1—2套,建立食品品质实时监测平台和智能化质量溯源与网络监控系统5个,研发食品表征属性及有害因子的高通量、定量、环保、在线无损识别新技术20项,研制新型食品基质前处理材料15—20种、食品品质质量劣变因子检测技术产品及实用装备10台(套);研发形成加工食品原料和食品品质保障技术或技术规范10—15项,食品真实表征属性识别新技术和劣变因子新型检测技术10—20项,多维食品评价鉴伪新技术及真伪鉴别用标准物质20个,食品接触材料制品检测用实物标样2—3个;食品品质质量劣变因子检测产品及实用装备5—10台(套);【预期性指标】构建现代食品生产全链条真实属性溯源和风味、外观品质自动化标准化评价技术体系,形成智能型互联互通食品品质质量溯源、监控及反欺诈的技术能力,制定标准10项;发表论文40篇,申报专利20项。支持年限: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任务三.食品加工制造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
针对目前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加工、物流与服务、装备制造等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实施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形成一系列技术标准,带动改造提升传统食品产业。
说明:该任务板块为食品加工制造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共设置了4个项目,每个项目所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超过5家(含主持单位)。项目13.薯类主食化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
研究目标:以薯类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开展薯类产后高效减损技术与智能化装备开发;重点研发满足马铃薯主粮化需求的产地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并集成示范;建立适于薯类主产区新型经营主体的储运加体系。
研究内容:研发生粉加工、质构成型、快速醒发等关键技术并熟化,研制智能醒发、高效干燥、自动化包装等核心装备,重点开发马铃薯及甘薯馒头、面条、米粉、原薯制品等主食新产品并进行典型集成示范,开展薯类产后储运加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研究基于挤压重组技术的薯类方便主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与示范。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发薯类产后储藏、加工、流通技术15项,研制装备10项,开展薯类储藏、运输、加工一体化运作模式的示范;在马铃薯及甘薯主产区,建设50座现代新型薯类智能储藏库(窖);【预期性指标】申报专利1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篇。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14.大宗油料适度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及智能装备研发与示范
研究目标:以大豆、菜籽、花生等大宗油料为研究对象,基于油料特性,创新研发与集成配套符合精准适度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研究内容:以大豆、菜籽、花生等大宗油料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原料精选与稳定化、新型溶剂浸出、酶法生物制油、适/低温制油、酶法脱胶脱酸、混合油精炼、工业分子蒸馏精炼、高功能性增值产品绿色制造等精准化、稳态化关键技术与大型智能化装备,通过产业化示范,建立符合国情的灵活性多样性精准适度加工技术模式和相应技术规程;开展油脂加工副产物蛋白质、多糖类、功能活性物质等制备技术研究,构建油脂加工副产物绿色多元化利用集成模式。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植物油精准适度加工和生物加工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体系,形成示范线5—8条;研发新型溶剂2种、关键技术20项、新型装备6—8套,实现示范线比传统工艺出油率提高5%以上,电耗降5%,脱色剂用量减20%,溶剂、蒸汽、软水总消耗降50%,反式脂肪酸生成量降70%,维生素E、植物甾醇保留率≥80%;【预期性指标】申报专利15项,发表论文40篇,提出2—3项油料适度加工和生物加工技术规范,吨产品能耗和水耗分别降低15%和20%。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15.中式传统肉制品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中式肉制品技术工艺及装备落后的困境,以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肉制品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开发中式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品质保持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装备,研究开发产品中有害物形成控制和节能减排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低盐中华传统肉制品加工技术;创制中华传统肉制品工业化、智能化成套技术与装备;针对我国中式肉制品加工装备落后的问题,消化吸收已引进的先进大型加工设备,实现本土化;以中式酱卤、腌腊、风干、熏烧烤制品等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华传统肉制品加工特色品质保持新技术、自动化加工技术,研制开发数控真空斩拌与全自动定量灌装、定量剪切与连续烤制以及中式卤肉制品自动化加工成套技术设备,集成形成中式酱卤、腌腊、风干、熏烧烤自动化技术和生产线,并示范。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肉制品自动化加工、特色品质保持加工新技术15项;创制通用型中华传统特色肉制品工业化、智能化成套技术与装备10台(套);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在保持传统色香味的基础上,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减少30%以上,低盐肉制品食盐含量降低30以上%;形成配套技术规程30个,产能提升30%以上;【预期性指标】申报专利30项,发表论文40篇,在5—10家企业示范应用,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减少污染排放25%以上,吨产品能耗和水耗分别降低15%和10%。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项目16.现代粮仓绿色储粮科技示范工程
研究目标:配合国家“粮安工程建设规划”实施和1000亿斤仓容新建粮库项目,在不同储粮生态区,实施现代粮仓绿色储粮科技示范工程,全面降低粮食损失损耗。研究内容:研究不同区域偏高水分粮食入仓安全处置技术;研发高大平房仓粮食进出仓粉尘抑制技术和装备,以及粮食仓储企业粉尘爆炸风险监测技术与装置;研发平房仓大型粮堆新型密封材料和密闭隔热技术,以及适宜新仓建设和旧仓改造的保温气密新工艺及新材料;开发高大平房仓大产量的散粮进出仓环保高效清理和输送装卸设备,以及粮食集中接收、发放新工艺和成套装备;选择一批骨干粮库开展粳稻和优质籼稻保质减损绿色生态储粮工艺优化和粮食储藏“四合一”升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同时开展高大平房仓高效安全散粮进出仓机械化(含清理)应用示范。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设示范库30—50个,提出适合于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绿色储粮和粮食进出仓及清理作业技术模式5—10项;制定配套技术标准规程5—10项;示范粮库能耗节约20%;粮食进出仓和清理设备产量150—300t/h,高大平房仓进出仓效率提升2倍以上,有效抑制平房仓进出仓粉尘,防范尘爆;研创新工艺4项,新装备10项,新材料2项;【预期性指标】申报发明专利5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0项,编制技术标准10—1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牵头申报单位: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申报要求
1.项目申请书须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推荐,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推荐。2.项目须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3.同一申报材料不得多头重复推荐,同一推荐主体对同一项目只能推荐1项。
第二篇:特种加工技术与装备简介
特种加工技术与装备简介
1.特种加工
特种加工是指那些不属于传统加工工艺范畴的加工方法,它不同于使用刀具、磨具等直接利用机械能切除多余材料的传统加工方法。特种加工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工艺,是对传统加工工艺方法的重 要补充与发展,目前仍在继续研究开发和改进。直接利用电能、热能、声能、光能、化学能和电化学能,有时也结合机械能对工件进行的加工。特种加工中以采用电能为主的电火花加工和电解加工应用较广,泛称电加工。
特种加工亦称“非传统加工”或“现代加工方法”,泛指用电能、热能、光能、电化学能、化学能、声能及特殊机械能等能量达到去除或增加材料的加工方法,从而实现材料被去除、变形、改变性能或被镀覆等。
20世纪40年代发明的电火花加工开创了用软工具、不靠机械力来加工硬工件的方法。50年代以后先后出现电子束加工、等离子弧加工和激光加工。这些加工方法不用成型的工具,而是利用密度很高的能量束流进行加工。对于高硬度材料和复杂形状、精密微细的特殊零件,特种加工有很大的适用性和发展潜力,在模具、量具、刀具、仪器仪表、飞机、航天器和微电子元器件等制造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发展方向
特种加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提高生产率和自动化程度,发展几种方法联合使用的复合加工,发展纳米级的超精密加工等。3.常见特种加工方法简介 1>电火花
利用电火花加工原理加工导电材料的特种加工。又称电蚀加工。电火花加工主要用于加工各种高硬度的材料(如硬质合金和淬火钢等)和复杂形状的模具、零件,以及切割、开槽和去除折断在工件孔内的工具(如钻头和丝锥)等。电火花加工机床通常分为电火花成型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和电火花磨削机床,以及各种专门用途的电火花加工机床,如加工小孔、螺纹环规和异形孔纺丝板等的电火花加工机床。其加工特点有①能加工普通切削加工方法难以切削的材料和复杂形状工件;②加工时无切削力;③不产生毛刺和刀痕沟纹等缺陷;④工具电极材料无须比工件材料硬;⑤直接使用电能加工,便于实现自动;⑥加工后表面产生变质层,在某些应用中须进一步去除;⑦工作液的净化和加工中产生的烟雾污染处理比较麻烦。电火花加工的主要用途是:①加工具有复杂形状的型孔和型腔的模具和零件;②加工各种硬、脆材料如硬质合金和淬火钢等;③加工深细孔、异形孔、深槽、窄缝和切割薄片等;④加工各种成形刀具、样板和螺纹环规等工具和量具。
2>激光加工技术
激光加工技术是利用激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对材料(包括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切割、焊接、表面处理、打孔及微加工等的一门加工技术。激光加工作为先进制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航空、冶金、机械制造等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对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自动化、无污染、减少材料消耗等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工作原理:激光加工利用高功率密度的激光束照射工件,使材料熔化气化而进行穿孔,切割和焊接等的特种加工。早期的激光加工由于功率较小,大多用于打小孔和微型焊接。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器、高重复频率钇铝石榴石激光器的出现,以及对激光加工机理和工艺的深入研究,激光加工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使用范围随之扩大。数千瓦的激光加工机已用于各种材料的高速切割、深熔焊接和材料热处理等方面。各种专用的激光加工设备竞相出现,并与光电跟踪、计算机数字控制、工业机器人等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激光加工机的自动化水平和使用功能。从激光器输出的高强度激光经过透镜聚焦到工件上,其焦点处的功率密度高达10(~10(瓦/厘米(,温度高达1万摄氏度以上,任何材料都会瞬时熔化、气化。激光加工就是利用这种光能的热效应对材料进行焊接、打孔和切割等加工的。通常用于加工的激光器主要是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
3>电子束加工技术:
电子束加工是利用高能量的会聚电子束的热效应或电离效应对材料进行的加工。利用电子束的热效应可以对材料进行表面热处理、焊接、刻蚀、钻孔、熔炼,或直接使材料升华。电子束曝光则是一种利用电子束辐射效应的加工方法(见电子束与离子束微细加工)。作为加热工具,电子束的特点是功率高和功率密度大,能在瞬间把能量传给工件,电子束的参数和位置可以精确和迅速地调节,能用计算机控制并在无污染的真空中进行加
工。
根据电子束功率密度和电子束与材料作用时间的不同,可以完成各种不同的加工。如:
电子束焊接:电子束功率密度达10^5~10^6瓦/平方厘米时,电子束轰击处的材料即局部熔化;当电子束相对工件移动,熔化的金属即不断固化,利用这个现象可以进行材料的焊接。电子束焊具有深熔的特点,焊缝的深宽比可达20:1甚至50:1。这是因为当电子束功率密度较大时,电子束给予焊接区的功率远大于从焊接区导走的功率。利用电子束焊的这一特点可实现多种特殊焊接方式。利用电子束几乎可以焊接任何材料,包括难熔金属(W、Mo、Ta、Nb)、活泼金属(Be、Ti、Zr、U)、超合金和陶瓷等。此外,电子束焊接的焊缝位置精确可控、焊接质量高、速度快,在核、航空、火箭、电子、汽车等工业中可用作精密焊接。在重工业中,电子束焊机的功率已达100千瓦,可平焊厚度为200毫米的不锈钢板。对大工件焊接时须采用大体积真空室,或在焊接处形成可移动的局部真空。
电子束钻孔:用聚焦方法得到很细的、功率密度为 10^6~10^8瓦/厘米的电子束周期地轰击材料表面的固定点,适当控制电子束轰击时间和休止时间的比例,可使被轰击处的材料迅速蒸发而避免周围材料的熔化,这样就可以实现电子束刻蚀、钻孔或切割。同电子束焊接相比,电了束刻蚀、钻孔、切割所用的电子束功率密度更大而作用时间较短。电子束可在厚度为0.1~6毫米的任何材料的薄片上钻直径为1至几百微米的孔,能获得很大的深度-孔径比,例如在厚度为 0.3毫米的宝石轴承上钻直径为25微米的孔。电子束还适合在薄片(例如燃气轮机叶片)上高速大量地钻孔。
电子束熔炼:电子束熔炼法发明于1907年,但直到50年代才用于熔炼难熔金属,后来又用于熔炼活泼金属(如Ti锭)和高级合金钢。电子束加热可使材料在真空中维持熔化状态并保持很长时间,实现材料的去气和杂质的选择性蒸发,可用来制备高纯材料。电子束加热是电能转为热能的有效方式之一,大约有50%功率用于熔化和维持液化。功率在60千瓦以下的电子束熔炼机可用直热式钨丝作为电子枪的阴极。60千瓦以上熔炼机的电子枪则用间热式块状钽阴极,它由背后的钨丝所发射的电子轰击加热到 2700K,可有每平方厘米为几安的发射电流密度。电子枪加速电压约30千伏,这样容易防止电击穿和减弱 X射线辐射,电子束用磁聚焦和磁偏转。电子枪和熔炼室用不同的真空泵抽气,真空度分别维持在10和10帕左右。80年代已生产出600千瓦级的电子枪。如需更大功率,可用几支电子枪同时工作。利用电子束加热可铸造100吨的坯料。4>等离子束及等离子体加工技术:
表面功能涂层具有高硬度、耐磨、抗蚀功能,可显著提高零件的寿命,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用途。美国及欧洲国家目前多数用微波ECR等离子体源来制备各种功能涂层。等离子体热喷涂技术已经进入工程化应用,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的产品关键零部件耐磨涂层、封严涂层、热障涂层和高温防护层等方面。等离子体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但在工业上用的等离子体通常按温度分类见表1[1],用的较多的是非平衡等离子体和热能离子体中的低温等离子体。一般情况下,低温热等离子体比非平衡的等离子体的压力高。实际上,也正是它们的工作压力不同,使它们的作用机理发生了变化。低气压时,粒子间的碰撞频率较低,主要作用是带电粒子与被处理材料之间发生的物理过程。随着压力的增加,碰撞次数增加,化学过程开始充当主要角色。当压力进一步增加达到1×105Pa 左右时,等离子体变得更象一个热源,很多场合代替了燃烧。此时,离子与电子的温度趋于大致接近,其密度比非平衡类型的等离子体要高。
5>超声波加工技术:
超声波加工基本原理:在工件和工具间加入磨料悬浮液, 由超声波发生器产生超声振荡波, 经换能器转换成超声机械振动, 使悬浮液中的磨粒不断地撞击加工表面, 把硬而脆的被加工材料局部破坏而撞击下来。在工件表面瞬间正负交替的正压冲击波和负压空化作用下强化了加工过程。因此,超声波加工实质上是磨料的机械冲击与超声波冲击及空化作用的综合结果。
在传统超声波加工的基础上发展了旋转超声波加工, 即工具在不断振动的同时还以一定的速度旋转, 这将迫使工具中的磨粒不断地冲击和划擦工件表面, 把工件材料粉碎成很小的微粒去除, 以提高加工效率。超声波加工精度高, 速度快, 加工材料适应范围广, 可加工出复杂型腔及型面, 加工时工具和工件接触轻, 切削力小, 不会发生烧伤、变形、残余应力等缺陷, 而且超声加工机床的结构简单, 易于维护。
超声加工主要用于各种硬脆材料,如玻璃、石英、陶瓷、硅、锗、铁氧体、宝石和玉器等的打孔(包括圆孔、异形孔和弯曲孔等)、切割、开槽、套料、雕刻、成批小型零件去毛刺、模具表面抛光和砂轮修整等方面。
其原理图为
第三篇:食品加工技术
食品加工技术培训讲座
黄国柱
[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生产管理与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岗位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食品生产技术(焙烤、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休闲、果蔬制品)、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加工原理、专业综合实训及毕业实践等。
[就业趋向]可直接从事食品生产企业的工艺员、技术员、品控员、质检员、管理员及食品的生产、经营管理、质量监督、技术服务等工作。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食品感官、理化、微生物检验技术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食品理化检验技术、仪器分析、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微生物、食品感官评定、专业综合实训及毕业实践等。
[就业趋向] 适合于海关、商检、卫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各类食品生产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食品分析与检验、质量和安全的监督与管理等工作。
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营养与保健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营养健康指导、保健食品生产,能从事营养
保健食品生产操作、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与营销,食品营养与健康服务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基础营养学、公共营养、特殊人群营养、功能食品生产、食品质量管理、食品生物化学、专业综合实训及毕业实践等。
[就业趋向]从事营养健康指导、营养配餐、保健食品生产、食品质量安全与监督等工作。
食品贮运与营销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农产品贮藏与保鲜、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市场营销、企业经营管理等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食品贮藏与保鲜、农产品加工技术、食品商品学、市场营销、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包装学、食品市场调查、专业综合实训及毕业实践等。
[就业趋向]可到各类食品生产企事业单位和食品经营管理部门,从事食品贮藏保鲜、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工作。
食品生物技术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发酵食品生产与管理、新产品开发与研制、安全检测、品质控制等方面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食用菌生产技术、酶制剂生产与应用、发酵调味品生产技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专业综合实训及毕业实践等。
[就业趋向]可在食品、商检、轻化工、卫生防疫、环保等行业从事产品开发、检疫检验、生产与管理等工作。
饲料与动物营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动物营养、饲料生产、动物生产及动物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动物营养学、配合饲料学、饲料企业管理、饲料营销学、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饲料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综合实训及毕业实践等。
[就业趋向]可在饲料生产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与管理等工作。
第四篇: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期末总结)
1. 简述物流技术与设备的地位和作用。
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资产;是进行物流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物流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2.“十一五”期间物流技术研究开发的重点是什么?
物流信息编码表示及自动识别技术方面的研究重点;
现代物流信息传输技术方面的研究重点;
电子监控技术运用于仓储作业方面的研究重点;
3. 简述公路运输的特点及常见设备。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在中、短途运输中,运送速度较快;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掌握车辆驾驶技术较易;运量较小,运输成本较高;运行持续性较差;安全性较低,污染环境较大。
常见设备有:厢式货车;罐式货车;自卸车(即翻斗车);半挂牵引车;冷藏车。
4. 铁路车辆有哪些?(常见5种即可)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功率大、热效率高、速度快、过载能力强和运行可靠等,而且不污染环境,特别适用于运输繁忙的铁路干线和隧道多,坡度大的山区铁路。)
普通车辆:
敞车C、平车N、棚车P、保温车B和罐车G等几种。
专用货车:
集装箱车X、长大货物车D、毒品车W、家畜车J、水泥车U、粮食车L和特种车T等。
5. 水路运输的特点及常见的水路运输设备有哪些?
特点: 通航能力几乎不受限制,投资省,运量大,成本低,非常适合大宗货物运输,是国际贸易的注意方式。
常见设备有:杂货船,散货船,冷藏船,油轮,液化气船,集装箱船,滚装船,驳船、顶推船与拖船。
6.航空运输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速度快,运输路程最短,舒适,灵活,安全,包装要求低。
缺点:载运能力低,单位运输成本高,受气候调剂限制,可达性差。
7. 叉车的常见类型
按动力装置分:电瓶叉车,内燃叉车。
按机构和用途分:平衡重式、插腿式、前移式、侧叉式、跨车及其他特种叉车(集装箱叉车)等
8. 简述连续输送机械的特点及分类。
分类:分为有挠性牵引构件和无挠性牵引构件两类。
特点是可以沿一定的路线不停地连续输送货物,装载和卸载都是在运动过程中完成的,不需要停车,启动、制动少。生产率高,自重小,尺寸小。
9. 常见货架类型
轻量行货架、中量型货架、货位式货架、阁楼式货架、汽配库货架、悬臂式货架、贯通式货架、抽屉式货架、辊轮式货架、压入式货架、移动式货架、线棒货架、钢平台。
10.常见托盘
木质托盘,塑料托盘,塑木托盘,钢制托盘
注:其他的种类有:拆卸式柱式托盘、固定柱式托盘、固定式箱式托盘、折叠式箱式托盘、可卸式箱式托盘、航空托盘、油桶专用托盘、轮胎专用托盘等。
11.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形式有哪些?自动化立体仓库在仓储领域发展的五个阶段?主要形式有横梁式、牛腿式、悬臂式等。
五个阶段:人工仓储阶段;机械化仓储阶段;自动化仓储阶段;集成自动化仓储阶段 ;智能自动化仓储阶段
12.分拣的分类,优缺点
摘取式系统
优点是:
作业方法单纯;订单处理前置时间短;导入容易且弹性大;作业员责任明确,派工容易、公平;拣货后不必再进行分类作业,适用于多拣货单、少品项的拣货作业处理。
缺点是:
商品品项多时,拣货行走路径加长,拣取效率降低;拣取区域大时,搬运系统设计困难;少量多次拣取时,造成拣货路径重复费时,效率降低。
播种式系统
优点是:
适合订单数量庞大而商品品项数少的系统;可以缩短拣取时行走搬运的距离;货品要求少量、配送次数多,批量拣取就愈有效。
缺点是:
对订单的到来无法作及时的反应,必须等订单达一定数量时才做一次处理,因此会有停滞时间。(只有根据订单到达的状况作等候分析,决定出适当的批量大小,才能将停滞时间减至最低)。
13.包装的材料
木质包装、纸质包装、塑料包装、金属包装、其他包装(草制包装材料、纤维包装材料、陶瓷与玻璃包装材料、复合包装材料、绿色包装)
14.包装的功能
保护货物功能;提高效率功能;传递信息功能
15.包装技术
防震包装技术;防锈包装技术;防霉包装技术;真空包装与充气包装技术;收缩包装与拉伸包装;现代集合包装技术(集合包装、危险品包装技术及其他)
16.包装设备
裹包机械;封口机械;捆扎机械;封箱机械;喷码机。
17.流通加工的地位﹠作用
流通加工在物流中的地位:
流通加工有效地完善了流通; 流通加工是物流中的重要利润源;流通加工在国民经济中也是重要的加工形式。
流通加工的作用:
提高原材料利用率;进行初级加工,方便用户;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
18.流通加工设备
剪板机;卷板机;折弯机;校平机;切割机。
19.集装箱种类
通用干货集装箱;保温集装箱;罐式集装箱;台架式集装箱;平台集装箱;敞顶集装箱;汽车集装箱;动物集装箱;服装集装箱;框架集装箱。
20.集装箱和托盘的优缺点比较
托盘与集装箱相比的主要优点有:
1.自身重量小。因而用于装卸、运输托盘本身所消耗的劳动较小.无效运输及装卸比
运输集装箱为小。
2.返空容易,返空时占用运力很少。
3.装盘容易。不需像集装箱那样深人到箱体内部,装盘后可采用捆扎、紧包等技术处理,使用简便。
4.装载量虽较集装箱小,但也能集中一定数量,比—般包装的组合量大得多。托盘与集装箱相比的主要缺点是:
保护性比集装箱差,露天存放困难,需要有仓库等配套设施。
21.其他集装器具
集装袋、塑料编织袋、集装网、仓库(储)笼
22.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有哪几种?目前,最高效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是哪一种?
常规型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双40英尺箱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双40英尺箱双小车起重机(最高效)
23.GPS系统的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
24.有几种物流信息设备
Bar Code(条码技术)、RF(射频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GIS(地理信息系统)。
25.条码的特点
输入速度快;可靠性高;操作简单;灵活实用;经济便宜。
26.射频技术的优点
快速扫描;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可重复使用;穿透性和物屏障阅读;数据的记忆容量大;安全性。
27.GIS的功能
数据采集与编辑功能;地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制图功能;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功能。
第五篇: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加工技术及装备探讨
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加工技术及装备探讨
【摘 要】近几年国家科技的进步,航空制造业已成为衡量国家发达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航空发动机是飞行器的核心部件,航空发动机材料与制造技术向着高温化、复合化、轻量化、整体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因此发动机典型零部件的加工技?g与刀具应用对航空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航空零件多为难加工材料,精密程度较高,零件形状结构较为复杂,零件的切除率大,对于生产工艺提出了较高要求。从技术实现角度出发,对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进行加工,技术人员应该坚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使用配套的装备解决材料难加工的问题。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零件 数控加工技术
一、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加工装备需求
1、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加工对数控设备的需求
航空制造业对零件加工精度和效率日益提高的需求不断推动机床技术的发展,是机床产品创新的源动力。高速高精度加工中心、复合加工和多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出现都与客户需求密切相关。机床的发展方向如下:(1)自动化程度高,即要求设备具有数字化和前沿性的特征,软件功能强大,自动化程度高。(2)高度集成性,附加设备少,设备高度集成,能够实现工艺复合。(3)柔性化,设备通用程度高,生产适用性强。(4)高精度、高效率、智能化,设备需具备精度高,技术成熟度高等特点。(5)高稳定性,精度保持时间长,故障率低。
2、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刀具技术需求
先进的航空产品要求航空零件具有更优异的性能、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环保性,而加工工艺要求具有更快的加工速度、更高的可靠性、高重复精度和可再现性。航空钛合金、高温合金零件难切削的工件材料,复杂而薄壁的形状,高精度的尺寸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同时大的金属去除量等特点,对切削刀具的高效、精密、安全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刀具作为切削加工的主体之一,在解决航空材料的加工难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刀具已不能满足现代先进高效加工的要求,刀具行业进入了“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专用化”的现代刀具生产新格局。刀具质量稳定,刀具精度高,可转位数控刀片各批次产品尺寸精度分散性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成形刀具精度应能完全满足加工部位要求。能针对涡轮机匣、风扇机匣、涡轮盘、风扇盘、长轴、叶片、叶轮等典型零部件,提供完整的刀具配套和解决方案。
二、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加工技术探讨
1、发动机零件材料控制和CAD模型加工方案分析
在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加工活动中,技术人员可以使用金属制作成复合材料的零件。在零件的切削加工中应该加入性能独特的原材料,添加钨和钼能够降低零件切削加工处理的难度。在发动机零件的切削加工中添加钨能够提高材料的高温强度和常温强度,添加钼能够显著提升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提升发动机零件的使用效果。但是,在发动机典型零件加工中添加合金元素时,技术人员应该重视材料导热系数明显下降的问题。在制定零件加工方案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认真分析零件的抗拉强度和冲击韧度问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发动机曲轴一般使用QT700材料及虚拟性加工,缸盖选用ZL101(ZALSI7Mg)材料进行加工。在零件处理过程中,可以采用零件图形的数字处理方法,在三维立体模式中对零件加工的细节进行优化。根据加工设计的标准确定零件处理的工步和进给路线,选择合适的机床类型开始对零件进行加工。使用CAD模型处理方法,对发动机零件设计和加工方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单个典型精密零件的CAD模型特征信息表,包括制造资源库的容量信息、该典型零件加工的工艺技术规范和工艺特征,针对零件的几何特征信息进行加工特征的读取,从而确定合适的切削参数。
2、核心零部件建工与刀具装备的选择分析
发动机缸盖的主要加工内容为进气门座圈/导管切削和上平面螺纹攻丝加工,技术人员应该选择合适的刀具材料装备。在加工技术应用中,技术人员应该合理控制每齿进给量和每转进给量,根据切削零件的进给量选择合适的切削速度。在主轴转速控制中,技?g人员还应该考虑到加工余量和耐用度的问题,提升典型零件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度。航空发动机的凸轮轴是一种重要零件,它一般使用HT250型号的材料进行加工,其抗拉强度为250MIN/MPa,它的硬度和抗拉强度承受力都比较低,在高温和高压的状态下很容易发生变形,其硬度为170~241HBS之间,航空发动机凸轮轴的材料力学性能有严格标准,其伸长率不能小于0.5%,冲击韧度不小于10~110kJ/?O,导热系数不小于0.580W/cm-k。除了发动机的凸轮轴之外,航空发动机的典型零件还有曲轴、缸体、缸盖和连杆等零件。典型零件加工的技术重点是要选择合适的刀具材料装备,适合加工曲轴的刀具材料为PCD/CBN等,而适合加工缸体和缸盖的装备材料为高速钢等。
3、零件涂装技术控制与质量检查细节介绍
根据零件的尺寸选择合适的精铣端面槽,使用精密镗床加工出镗精密孔,并且对发动机典型零件的孔径进行检查。技术人员可以采用三坐标测量机等精密仪器,对零件的尺寸加工进行检查。使用在线测量的方式,及时地发现零件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将加工半成品的零件运送到车铣复合加工中心进行处理。半成品的航空发动机零件通常需要加装土层,根据不同零件的应用特点,选择不同的涂层进行加工。TiN类的发动机零件为金黄色,它的硬度最低,为1800~2300HV之间,此种典型零件符合低速下的通用涂装的技术要求,此类零件加装涂层一般为CVD/PVD类的涂层。TiN类的发动机零件为紫黑色,它的硬度比较高,为2300~3500HV之间,此种典型零件符合高速下的通用涂装的技术要求,此种材料可以用来加工制作难加工的航空零件。此类零件加装涂层一般为CVD类的涂层。
结 语
我们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空发动机制造业融合为主线,推进智能制造。在发动机典型零件加工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设计科学合理的加工方案,积极应用先进装备对发动机典型零部件进行切割钻削加工,提升发动机典型零件的加工质量,为今后我国航空发动机典型零件的高效、高精确度加工打下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