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作者:
武汉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来源: 日期: 2011-11-29
武汉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市政协副主席石大鸿等领导带领下对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武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成绩明显
为了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有关部门积极作为,大胆创新,探索出了经济适用房建设、合作建房等一系列独具武汉特色的做法和经验,很多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力度,将其列为市政府为群众所办的10件实事之一重点推进,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市竣工经济适用住房(含集资建房等)1836万平方米,解决了20.3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累计投入廉租住房保障资金15.95亿元,共对6万余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了廉租住房保障,基本实现了人均月可支配收入600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2平方米以下家庭的“应保尽保”,为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1年初,中央提出五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后,我市对“十二五”保障性住房总体目标作出相应调整,提出“十二五”期间供应各类保障性质住房1350万平方米,26.9万套,改造棚户区13.1万户,合计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40万套(户)。仅2011年就承接了省政府下达的11.8482万套(户)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占全省目标的三分之一,超过我市“十一五”期间的保障房建设总量。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今年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展迅速,发展态势良好。截止8月底,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已完成99352套(户),占全年目标任务的84%,其中: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完成98%,廉租住房开工率70%,公共租赁住房开工(筹集)率81%,经济适用住房开工率80%,城市棚户区改造完成率93%,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完成率82%,限价商品房建设开工率79%,农垦棚户区改造完成率84%,有望全面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今年的目标任务。
二、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刻不容缓
当前我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尽管推进迅速、成效明显,但也应该看到这是因为有过去长期的良好积累,按照中央和省政府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特别是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要求,我市要圆满完成“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任务,急需认真研究解决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
1、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进一步统一
目前,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层面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重视程度较高,而具体到基层、到部门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一些部门和同志始终认为保障性住房只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的一种救助性质的公共产品,是一项只有投入没有经济效益的工作,是中央调控房价的权宜之计,不能站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善住房供应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创业人才的高度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意义,导致实际工作中缺乏长效措施。二是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综合性、社会性认识不足。少数政府部门、基层政府和少数同志对国家“十二五”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空前力度关注不够,在工作落实上离中央要求的高度还有一定距离,仅仅把建设保障房当作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只是个别部门的工作职责,导致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缺乏协同配合机制,难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2、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规划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过去我市保障性住房主要是依靠开发企业带地建设,政府专门的保障房建设供地近乎为零,表面看来用地问题并不突出,随着中央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土地供应不足的矛盾将十分突出。特别是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大规模推进,仍然依靠企业带地建设已不现实。根据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完成保障性安居住房40万套(户)、1350万平方米,需要用地面积450.4公顷(具体数据见表
一、表二)。而目前我市由于尚未编制完成保障性住房”十二五”规划,因此在宏观上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布局及选址缺乏整体的把握,部分保障性住房项目是见缝插针,地块分散且零碎,个别项目无法有效与保障性住房实际需求对接。对“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如果没有整体的用地规划和必要的土地储备,势必会影响明年乃至今后几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的完成。
3、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还需进一步突破
据初略估算(按户均50平方米,均价3500-4000元/平方米测算),我市“十二五”期间规划完成各类保障性安居住房40万套,总投资额将达到700-800亿元,年均需要投入140-160亿元。而2011年,市本级财政安排资金19.45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2011年投资补助8.92亿元、市级财政安排10.53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压力由此可见一斑。目前,我市财政资金只能基本保障廉租住房资金需求,但公共租赁房和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房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若不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筹融资体制吸引各方面的资本投入,要完成建设任务无疑是纸上谈兵。
4、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规模推进,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弊端也日益显现。一是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随着《武汉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203号)的颁布实施,我市保障性住房尤其是经济适用性住房的建设、管理实行“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模式,建设、分配任务都落实到区一级政府,但由于各区土地资源多穷不一,造成区际之间建设任务分配不均衡,有的土地资源紧张但保障房需求量较大,完成任务的成本和压力很高;有的土地资源相对宽松而保障房需求量不大,压力较小,加上中心城区区级政府没有相应的土地规划等权限,导致政府令的落实还比较困难,工作推进效率不高。二是管理力量严重不足。住房制度改革以前,从市到区有一支较强的住房管理队伍,但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支队伍已逐渐消亡,目前随着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规模的扩大,涉及申请对象的资格审核、租金的收取、房屋的维修等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力量,而目前我市住房保障中心和房屋维修资金管理中心虽合署办公,也仅有20多名工作人员,至于基层,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三是对保障性住房尤其是公共租赁房如何进行科学管理缺乏系统研究。对可能出现的管理上的问题缺少超前谋划,至于应对预案、应对举措更无从谈起。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对策建议
1、尽快制定科学的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规划并改进项目审批工作
一是建议市政府根据我市“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建设总体目标,尽快制定并公布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总体规模和布局规划,并将其作为“十二五”住房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同时责成国土规划等部门在充分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编制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并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统筹安排“十二五”期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和年度供应量,特别是在保障性住房土地储备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中量化各项指标。
二是建议市政府在按年度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下达给各区的同时,由市国土规划部门对其用地需求做好统筹规划和协调,积极研究以专项储备的方式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需求,实行用地指标单列,优先安排,并纳入一级目标进行考核,确保保障房建设用地优先供应。
三是建议从规划审批入手,积极探索、完善在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商品住房开发建设项目中按一定比例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共租赁住房的支持政策,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
四是建议参照我市《工业项目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方案》,尽快研究出台《保障性安居工程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方案》,建立保障性住房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并积极争取省级土地、环保、消防等非建设领域主管部门出台政策,支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行政审批速度。
2、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筹融资模式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共租赁房建设的投入。建设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建议市委、市政府除用足用活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的政策性资金扶持,以及确保土地批租收益的10%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外,还应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市区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专项投入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并以此建立一支保障性住房投资基金。考虑到公共租赁房建设任务相对较重,完全依靠各级财政资金投入,恐怕难以确保建设和运营的可持续性,市区政府应积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探索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放大财政政策效能。
二是加快探索利用公积金贷款和住房维修基金支持公共租赁房建设。2010年,国家有关部门已确定我市为全国28个利用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要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加快试点步伐,加大试点规模。此外,目前我市归集的住房维修基金已有相当的规模,长期以来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建议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对动用一定比例的住房维修资金支持公共租赁房建设开展探索。
三是加快探索社保基金投入公共租赁房建设。可借鉴南京等市的做法,探索吸引国家和省市的社保基金以信托贷款的形式为公共租赁房建设项目发放贷款。
四是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专门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融资机构。建立全市统一的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机构有利于实现全市保障性住房资金的统筹安排,也便于吸收社会资本和银行贷款。建议市政府在对现有的各投融资公司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指定一家公司作为承担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投融资公司,将中央和省级补助、本级政府投入、公积金和住房维修基金委托贷款投入、社保基金信托贷款投入以及保障住房建设债券和项目一起打包,由其向银行组织信贷支持资金。
五是从吸收社会资本入手,进一步拓宽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可借鉴上海、重庆等地的做法,探索“租售并举、产权共有”模式,分类鼓励有条件的公共租赁房申请对象,力所能及地出资购买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房的部分产权,回收部分资金再用于新的公共租赁房建设。还可通过资金市场运作,以信托、债券、中票等方式从资本市场吸收社会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3、进一步动员和组织社会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
一是完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贯彻“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细化税收、收费、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保障民间投资保障性住房的收益率,鼓励、引导企业、学校等单位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
二是及时总结正在试行的有关做法,探索将“城中村”改造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多余安置房源,以政府统一包租的方式用作公共租赁住房。
4、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的创新力度
一是进一步探索完善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体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应在坚持203号令明确的“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原则下,进一步健全相关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市区之间的分工,具体做法是在保障房的“落地”工作上,市国土规划、房管、发改委等部门要及时加强统筹和协调,针对各区土地资源不平衡的实际,研究相关的补偿政策和措施,加强区际之间的调剂;在保障房的“落人”工作上,对保障性住房申请对象的资格审核和分配等制度性建设,市直相关部门也要及时加强指导和监督。
二是注重充实保障性住房管理力量。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任务日益加重的状况,相应地调整基层管理机构和增加工作人员,尤其是解决好街道、社区此方面的工作力量,确保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三是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信息平台。建议由市住房管理部门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拿出建设公共信息平台的具体方案,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以保证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公正、公开。
第二篇:保障性住房建设及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及管理工作调研报告随着我县城镇化快速发展,常住人口持续快速增长,住房供需矛盾突出,住房价格增长较快,众多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越来越突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委、县政府着力以商品房开发建设为重点,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保障,以公共租赁房建设为补充,初步构建了面向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供应及保障体系。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对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及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情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并切实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民生的一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从2007年实施以来,我县共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657套(其中经济适用房759套、廉租房928套、公共租赁房970套),建设总面积172870平方米,总投资近两亿元。其中759套经济适用房和556套廉租房已摇号分配。已经有1300多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圆了住房梦。我县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小区共2个,县城城区的位于县城城南新区,地处福泰路与外环路交汇处,与上武高速快捷通道相连(新的县城行政中心距离只有1000米左右),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第三篇: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县全面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按照新人常预[2009]3号文件精神和市里实施方案要求,七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财工委全体工作人员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志的带领下,对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在这次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听取了县政府关于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情况的汇报,察看了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情况,走访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到有关部门查阅了有关档案材料,还到房管局有关单位开展了相关的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的报告如下:
一、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各项工作,我县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开始启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近年来,县政府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政府办、监察局、建设局、计委、财政局、国土局、物价局、电力公司,城关镇等有关单位主管领导为成员,全面负责这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部署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确定了目标任务,指定了责任人,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创新工作思路,认真推动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
(二)扎实工作,措施到位。
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责任,扎实推进住房保障各项工作。结合获嘉实际,下发了《××县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县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等一批政策规章,确定了低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开展了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基本上摸清了有关情况,按要求建立了档案,进行动态管理。为保证住房保障任务如期完成,县政府与各有关单位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各单位明确职责,扎实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努力实现住房保障工作目标。
(三)狠抓落实,成效初显。
由于领导重视,有关部门扎实工作,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得到较好的开展。我县××经济适用房小区位于县城南干道西段南侧,占地面积16777.09平方米,建筑面积2362802平方米,共7栋,230户。正在竣工验收,近期即能交付使用;2008年申报的××安居小区配建廉租住房工程项目,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共100套廉租住房,计划投资500万元。由中标方于2009年3月12日正式破土动工,到目前为止主体工程及室内外粉刷已经完成。该工程已落实中央新增投资补助资金150万元,省财政预算内补助资金60万元,其余290万元应有县财政配套,县财政已落实配套资金90万元,缺口200万元。目前为止,县财政局基建股按工程进度已拨付工程款255.7726万元,9月初可以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2009年申报的阳光苑廉租住房小区建设项目,现已落实中央投资补助资金600万元。2009年7月1日正式破土动工,基础垫层正在施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住房保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紧缺。
我县财政较为困难,财政安排的住房保障资金偏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缺口较大。由于资金不到位,加上筹集资金的办法不多,造成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严重紧缺。
(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力度不够大。
我县城镇相当部分家庭收入较低,买不起商品房,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职工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我县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力度不够大,远远不能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三)部门协作有待完善。
住房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发改(物价)、建设、规划、国土、财政等部门,需要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密切配合。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尚未建立跨部门的住房保障联席制度,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有待完善。
三、意见和建议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县政府从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重视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按上级政府的要求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推进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
县政府要充分认识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是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是改善民生、关注低收入群体切身利益的大事,对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有重大意义。要增强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加大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在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要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破解难题,加快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二)加大筹集资金的力度,保证廉租住房建设的进行。
廉租住房建设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点,县政府要千方百计解决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要将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资金纳入预算安排,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住房价格水平逐年递增;此外,政府及有关部门还可以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方式,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要想办法争取更多的省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和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财政部门对上级政府住房保障补助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及时拨付,做到专项专用。
(三)逐步完善住房保障配套政策和运行机制。
我县的住房保障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为推进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要完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由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要扎实工作,摸清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做到低子清、情况明、数字实,使政府较真实掌握辖区城镇居民的住房、收入状况及住房需求情况,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依据;要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经济适用房保障标准确定保障对象。
第四篇: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重庆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
关于我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0年9月26日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为全面了解我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安排,9月1日至2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洪华率领由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各工作部门负责人和市人大代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工作专业小组部分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对我市城镇保障性住房九龙坡区华福家园廉租住房小区、叠彩城渝中区拆迁安置房(配建)小区、鸳鸯公共租赁住房“民心佳园”小区、金山工业园三区青年公寓、渝北太阳园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江北区石子山城中村改造等项目进行了视察,召开了市发展改革委、市城乡建委、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市地产集团、市城投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座谈会,对我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我市自2003年启动廉租住房保障工作以来,先后实施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和农民工公寓等五种住房保障方式,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建成保障性住房1341万平方米,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55.7万户,惠及民众约160余万人(其中,建成廉租住房143万平方米,共保障14.3万户,实现了“双困家庭”住房保障全覆盖;建成经济适用住房1198万平方米,解决了14.1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实施危旧房、煤矿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2000余万平方米,改善了27.3万户家庭的住房条件;建设了130万平方米农民工公寓,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有效地改善了部分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我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的经验做法多次在国务院召开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华福家园廉租住房小区建筑模型作为全国唯一廉租房建设模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中央各大新闻媒体曾多次集中宣传了我市建设农民工公寓等保障性住房的经验,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住房困难群体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
去年年底,我市积极探索创新保障方式,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开展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多种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社会反响强烈,得到一致好评。今年全市计划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98万平方米、6.3万套,目前所有新建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全市计划开工建设公租房1000万平方米,其中主城区开工建设750万平方米,万州、涪陵等六个中心城市和长寿、璧山两个卫星城市开工建设250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全面完成开工任务。主要特点有:
(一)坚持把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创新保障模式。近年来,我国住房制度设计上有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部分填补了保障性住房的空缺,但实践中,现有经济适用房政策容易产生利益输送和腐败问题,而且廉租房针对的是“低保群众”,一般只占当地城市居民的3%左右,90%以上的群众还只能靠购买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我市约有30%左右的低收入群体既享受不到保障房,短时期内也买不起商品房。市委、市政府对解决这部分群众的住房问题高度重视,去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宜居重庆”,就要把解决住房保障作为一个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他指出,“今天,住房是老百姓最大的民生问题,我们党要赢得民心,就要为老百姓盖房子,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重庆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办好”。为此,市政府坚持把建设保障性住房不仅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拉动内需的经济问题,更是作为满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改善民生的政治责任,积极创新住房保障方式,确立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调控理念,决定大规模建设公共租赁房,形成“1+5”保障性住房体系,建立市场供给和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体系,力争实现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全覆盖”。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更是将住房保障作为头等民生大事,明确了“用三年时间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50多万户城市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的总体目标。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也弥补了过去完全由政府保障或完全由市场供给的“单轨制”制度设计上的不足,是对住房保障制度的创新。
(二)坚持把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作为重要保障,强化工作措施。市政府坚持把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当前民生工作中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为推进工作的开展,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的汇报,多次组织市级有关部门专题研究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着力强化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市政府与区县政府签订了住房保障目标责任书,将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市政府对区县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内容,把软指标变成了硬任务。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了有市领导负责,市规划、建设、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以主管部门牵头,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成立了重庆市公共租赁房管理局,专门负责公租房的规划、政策、分配和监管等工作。特别是在公租房建设中,市级各职能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快速制定并启动了支持公租房建设的工作方案及措施,建立了定期研究制度,市级相关部门主动配合,整合资源,认真解决公租房建设中的问题。三是提供政策支持。在用地上,将公租房建设规划纳入土地供应计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考虑,优先供应公租房建设用地7200亩。在税收上,公租房用地一律采用划拨方式供应,免征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地方政府权限范围内的税费。在资金上,主要通过中央资金、政府财政预算安排资金、土地收益、公积金贷款、金融机构贷款、发行债券、租售资金等方式筹集,现已落实中央补助资金15亿元、公积金试点贷款30亿元。
(三)坚持突出“宜居”、“和谐”,注重科学规划。年初我市第一批公租房完成了规划布点,主城区项目分布在一、二环之间。在规划布局上,强调了“五个原则”,即均衡布局(每个聚居区均规划布局一定规模的公租房)、交通方便(有轨道线通过并与轨道站点距离在10分钟左右步行距离,同时有高密度普遍公交线路支撑)、职住平衡(结合周边产业布局,且产业发展相对成熟)、配套完善(各公租房建设地块配置了学校、幼儿园、商业和文化体育设施)、环境宜居(建筑容积率控制在3.5~4.0之间,绿化率35%~40%左右;户型有单间配套、一居室、二居室、小三居室等,面积从30~80平方米不等,以适应不同居住人群的使用)。在21个大型聚居区进行的布局中,采用了不同经济收入与社会阶层混居的规划理念,在整体规划中将公租房住户与商品房住户完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共享小区环境和专业物业公司的管理,共享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努力避免不同收入人群的心理落差,避免形成城市“贫民窟”。
(四)坚持把建章立制作为制度保障,严格规范管理。市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规范公租房管理高度重视,去年底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多次组织召开会议,起草公租房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公租房的管理。在无先例可遵循、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经多方调研、反复论证,2010年5月24日市政府第7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从管理体制、规划建设、资金管理和政策支持、准入管理、配租管理、租赁管理、退出管理、出售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为我市公租房建设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还制定了《关于认真做好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家庭认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廉租住房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廉租住房的申请审核、资金拨付使用、租金补贴发放等进行了规范,从制度上保障了保障性住房准入公平、审核规范、配租透明等。
二、我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虽然我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我市公租房建设起步早、标准高、任务重、要求严,因此,在一些方面也还程度不同地存在问题,比如怎样进一步强化建设管理,确保质量、工期等。调研组一致认为,以下问题尤显突出:
(一)法制保障还不能适应需要。由于保障性住房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依法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市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上,主要依据的是政府规章及各类规范性文件,这些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涵盖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多种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存在着政策标准各不相同,准入与退出机制还不够健全等问题,需要一部统一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性法规作保障。而在我市现有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有的还不够细化,操作性还不强。比如市政府刚刚出台的暂行办法在对自由职业者、农民工等类型收入不稳定群体如何认定;在租赁期内,承租人的收入超出限制条件应如何计算与调整、特殊疾病导致房屋空置6个月及以上的如何处理;房屋出售后,购买人条件发生变化应如何处理;“申请、退出的程序与手续”、“个人资产的审查与认定”、“租金使用与监管”和“购买方式”等都需要进一步界定与细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地方立法进行规范。
(二)配套设施还没有及时跟上。我市保障性住房尤其是公租房规划建设面积大,居住人口多,对交通、教育等配套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民心佳园”为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4.5万人,每5户设置一个地下停车位,小区内人行便道、交通安全、商业购物、健身器材配备等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人性化设计。随着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鸳鸯片区“民心佳园”、大竹林片区“康庄美地”、华岩片区“民安华福”3个项目的电力设施建设已刻不容缓,需要尽快安排资金,及早实施配套,确保公租房建成投入使用的电力供应。比如:“康庄美地”周边无污水排放管网,容易导致排放污水污染环境;“民安华福”项目周边产业尚在启动阶段,管网规划实施相对滞后,特别是变电站和给排水建设落实不够好。
(三)资金筹集和监管的力度还有差距。近年来,我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有效地保证了建设资金需要,但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需要量巨大、且占用周期长,有的资金支持难以到位,社会融资越来越困难,资金保障形势不容乐观。比如,虽然财政部关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比例不得低于10%”,但因土地出让收益的统计口径没有统一界定而难以落实到位,各地执行的随意性较大,资金落实较困难。另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社会关注度高,其巨额投资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也必将成为社会的关注点之一,以市地产集团承建的鸳鸯片区“民心佳园”、大竹林片区“康庄美地”、华岩片区“民安华福”3个公租房项目为例,3个项目预计总投资达到110.66亿元。如何用好这些资金、确保安全,各级都要高度重视,因此,要切实加强资金审计监管,采取得力措施确保资金使用规范。我市在公租房建设中,还积极引入住房公积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这对资金监管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三、对进一步推进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关系民生的重大工程。为使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切实落到实处,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引导。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把建设住房保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切实增强责任心,务必要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投入,按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要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理解与支持全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引导社会各方面正确认识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以更大的热情鼓励和支持此项工作。鉴于我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全国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目前,舆论表扬赞誉较多,对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负重望,进一步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把这项顺民心、合民意的好事办好,使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住房保障“重庆模式”更加成熟,更显生命力和示范性。
(二)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依法加强管理。我市现行的《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申请、审核、公示、轮候、摇号、配租、住用、监管等规定还不够细致,操作性不够强,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广泛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地和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抓紧出台暂行办法的实施细则,从制度上规范管理。在此基础上,要抓紧出台地方性法规《重庆市住房保障条例》。市人大常委会、市人大城环委对保障性住房立法工作一直给予重视支持,已将制定该条例列入《重庆市人大及其常委会2008~2012年地方立法规划》,建议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委会有关工作部门要会同市政府法制部门和市保障性住房主管部门抓紧进行立法调研,加快法规起草进程,深入进行法规论证,争取尽快出台地方性法规,依法规范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
(三)加强资金筹集和监督管理,确保建设进度和资金安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资金投入的支持力度,财政投入资金和市级补助资金要及时划拨到位,上级财政支持资金要全力争取,融资资金要加强协调落实,其它各项资金来源也要加大力度,千方百计逐一落实到位,确保工程建设按计划推进。要切实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监管,定期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专项检查,督促建设单位加强内部监督,使保障性住房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安居工程、安全工程。要高度重视资金监管,完善、落实资金管理制度,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资金、租金的监督检查,定期公布检查结果,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四)进一步重视建设配套,使保障性住房真正成为宜居工程。要认真研究总结当前保障性住房在配套建设上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切实按规划完善和落实配套建设;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在交通、电力、供排水、教育、医疗等方面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要按照“宜居”要求,精心设计保障性住房小区内的配套设施,比如道路交通、小区绿化、购物休闲、健身娱乐、居家安全等,使居住者满意。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工作,切实制订出科学规范的,既有操作性,又有实效性的措施办法。
特此报告。
第五篇:关于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的调研
关于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的调研
榆林市政协环资委
一、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十分重视住房保障工作,把实现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这一目标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并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今年8月份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市委、市政府把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通知》(榆办字„2010‟142号),研究制定了《榆林市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及2010-2012年目标任务》(榆政办发„2010‟87号),切实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民生的一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大力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认识明确,态度积极。在调研中,我们普遍感受到,各县区都能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积极主动。榆阳区早在2005年就启动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经济适用房三期和廉租住房一期,总建筑面积达75.98万平方米,走在了全市十二县区前列,起到了积极的表率作用。神木县始终把住房保障作为“十大惠民工程”之一,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力度大、效果好。府谷县、绥德县针对地域实际,努力克服土地资源供应紧缺的困难,以新时期“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断拓展城市空间,拉大城市骨架,新增保障住房建设用地。
(二)合理规划,领导重视。各县区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及时编制了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定边县制定了2010-2015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用地规模将达到630多亩;榆阳区计划投资13.2亿元建设第二期廉租房项目和第四期经济适用房项目,项目建成后可解决6300多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靖边县今年9月份分三期开工建设占地316亩41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2013年建成后可解决3600多户1.2万多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子洲县计划从2011年起每年新建廉租房100套,逐步开展限价房建设工作;吴堡县在土地资源短缺、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提出2010年—2012年完成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的具体任务,逐步解决各类人群的住房需求。同时,各县区还进一步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工作的组织领导,普遍成立了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组织协调。清涧县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住房保障建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设立资金专户,着力开展工作。
(三)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各县区在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总结有益经验。榆阳区在加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和售后管理中严把“六关”,即:“房价审查关、预售报名关、购房优先关、审核核准关、公开选房购房关、售后复查关”,切实加强和规范了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管理工作,确保了公平与公正。神木县今年上半年着手实施限价商品房建设,在购地户手中签订协议征地400多亩,建设住宅楼40万平方米,其中14万平方米用于和购地户用房换地,剩余部分政府补贴300元/平方米作为限价房,按政策公开销售给中低收入家庭,可解决2000多户家庭住房问题。米脂县大胆创新工作思路,结合本县实际,积极探索廉租房“租售并举”的管理模式。
(四)注重实效,全力推进。各县区都能按照市上确定的目标任务,狠抓落实,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在全市住房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扩大。据统计,全市已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2301.85亩,计划投资总额46.58亿元。其中: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1954亩,计划投资40.2亿元;廉租住房建设用地347.85亩,投资6.38亿元。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经济适用住房面积102万平方米、9765套,解决住房困难家庭9765户、2.93万人;建成廉租住房面积7.5万平方米、1500套,现已解决困难家庭859户。在建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781.6亩,计划投资总额13亿元。计划到2012年,保障性住房面积占到全市各类住房总面积的18.3%。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对我市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投资1.35亿元,涉及项目24个。按人均住房面积标准,对12063户申请保障的住房困难家庭做到应保尽保。
二、目前影响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几个主要问题 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工作进展不够平衡。由于发展理念上的差异,加之受地方财力、土地指标、征地拆迁等因素限制,各县区之间存在着建设规模、项目推进、工程进展、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不平衡。有的县区廉租房建设项目至今没有得到落实;有的县区经济适用房建设尚未正式启动;有的县区因保障性住房建设起步晚,欠账多,影响了全市整体工作的进展。
(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是保障模式比较单一。目前我市仅开展了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工作,而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商品房则尚未真正启动。二是各县区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从政策制定、保障对象、土地供应、资金保障、建设标准等方面还没有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三是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工作机制不完善,在资格审查的过程中,存在申请保障性住房家庭的经济收入核定困难的问题。四是后续管理滞后。各县区普遍对保障性住房的后续管理心存疑虑,一些由住户负担的水、电、暖及物业等费用难以按时足额缴纳,同时,在住房退出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给后续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融资渠道不够畅通。由于我市南北区域经济的失衡,南部县财政收入普遍较低,经济总量较小,政府的土地储备几乎没有或储备很少。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县区落实保障性住房配套资金的压力很大,就是北部县区也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储备土地有限、拆迁成本高、财政支出压力大的问题。目前我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中、省、市县按比例的配套资金,没有形成一种“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渠道。有不少县政府将落实保障性住房配套资金寄希望于银行发放政策性长期贷款。
(四)政府储备建设用地不足。部分县区政府很难做到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城市规划区内政府手头可以调剂的存量建设用地不足,可以由政府直接划拨的建设用地不多,用于保障性住房供应总量有限。同时,我市建设用地指标日趋紧张,新增用地申报指标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加快,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用地量逐年增加,每年省上下达我市的指标为1.5万亩,而我市年用地量平均4万亩左右,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不同程度影响到城市新增用地储备工作,继而影响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五)基础配套需进一步完善。因土地受限,绝大多数县区的保障性住房在规划选址上相对偏僻,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未能及时配套,供水、供气、供电、供暖得不到正常保证,保障户出行不便,文化娱乐、购物场所等配套实施不能及时跟进的问题,增加了保障户的生活成本。
此外,还存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机构设臵不健全,缺乏应有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以及建房面积和标准不规范等问题。
三、进一步加快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明确工作目标,提高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市委、市政府在《榆林市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及2010—2012年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争取用三年时间,解决2.4万户城市低收入城市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实现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保户应保尽保。这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榆林建设的战略决策。目前,全市廉租房建设普遍有了进展,经济适用房建设在有些县还没有起步。因此,各级政府应切实统一思想,走出保障性住房建设会影响商品房市场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误区,从保障中低收入群体民生民计的实际出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负责的使命感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努力构建起我市基本的住房保障体系。
(二)统筹协调发展,科学编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应臵于政府的全局工作之中,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积极稳妥地编制规划。建议政府在今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适当作出安排,保证规划编制的顺利实施。项目规划既要尽可能选择市政设施健全,教育、医疗、交通便利的地方,又要考虑县区政府的财力可能和群众的承受能力,把规划制订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上,确保规划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安臵一批,使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的实惠。在保障性住房规划过程中,可借鉴外省市特别是重庆市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优先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的区域安排用地,实行无差别的“混建”模式,使保障性住房应与商业楼盘布局在一起,由专业的物业公司管理,相互通融,共享配套和服务,方便中低收入家庭生活、就业、就医和子女入学,避免形成新的城市边缘区域。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筹措项目配套资金力度。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工作力度,为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配套好项目资金。各县区也要足额配套,以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使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按计划整体有序推进。应切实调动政府和社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和落实建设资金。要提高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廉租房建设的资金比例,保证政府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应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我省西安市和这次考察调研的重庆市、乌鲁木齐市今年入选全国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的28个试点城市行列,我市也应主动出击,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向上级争取列入试点城市。各级政府应在减免规费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借鉴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广泛动员并吸引有实力、社会责任感强、信誉好的企业家,投身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同时,各县区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好用活中省市专项资金,积极开展配售与产权出让的试点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用配售与出让产权的收入,滚动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四)严格土地供给,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各县区要根据保障性住房规划和计划,统筹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计划指标,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全面落实《陕西省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见》(陕办发„2010‟11号)精神,确保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占到各县区房地产用地指标的30%左右,并纳入土地供应计划,未能按时落实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县区,暂停其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审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实行政府划拨;其他方式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可以采取出让、租赁或作价入股等方式有偿使用。城镇国有土地变更为住宅用地的,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要加强耕地保护和牢固树立集约用地理念,严格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五)创新工作理念,启动公租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今年6月,李克强副总理主持召开了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工作会议,住建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这是深化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一件大事。目前我市的低保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了缓解,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再就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和来榆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商品房的需求尤为迫切。根据我们调研,因榆林房价的坚挺上涨,市县城区中等收入家庭对户型在80—120平方米的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予以热切的期待。借鉴重庆市先进经验,实现公共租赁房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一体化建设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不再单独新建廉租房,廉租房居民与公租房居民同住同一小区、同一品质的房屋,只是租金有所区别,且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补贴政策,廉租房租金应控制在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的一定比例。另一方面,公租房可有条件地转化为经济适用住房。公租房承租者可通过成本价购买,转换成有限产权的经济适用房,不再缴纳租金。购买者如果需要转让,只能以购房价加利息由政府回购,再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流转使用。因此,我市应尽快启动公租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通过这种租金不高、又可以长期稳定租住的公租房,即可以推迟“夹心层”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购房时间,又对避免产生灰色交易、缓解城市化带来的住房供需矛盾、有效稳定房价等难题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监督考核。要进一步落实市、县区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在资金筹措、开工准备、施工招标、质量监管等方面,落实部门和施工单位责任。各部门之间要密切合作,协调一致,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完善项目管理办法,不折不扣完成中省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建议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指导各县区统筹使用中、省、市下拨的投资补助和租房补助资金,督促县区政府落实责任,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同时,要严格工作职责,严把工程质量关,对保障房“一保到底”,确保群众真正得以安居。要将住房保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列为民生工程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七)完善政策措施,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康发展。一些县区政府认为对已建成的廉租住房可以实行出租与出售相结合的“租售并举”方式,按群众自愿原则可以出租,也可以出售部分产权,实行共有产权制度,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正确看待,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探讨,在不违背有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或政策措施。同时,各县区要按照全市《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落实配建政策,做好商品房配建廉租保障住房等工作,普通商品住房中要配建不低于5%的廉租保障住房,必须在出让合同中明确保障性住房的建筑总面积、分摊土地面积、套数套型面积、建成后政府收回或收购的条件,对没有按照规定配建保障性住房的,要按规定严肃处理,且不得办理房屋产权证等有关手续。
(八)积极探索经验,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服务。住房保障管理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住房保障工作能否公平公正实施、关系到住房保障资源能否公平善用、关系到政府的形象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应切实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管理服务。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按照中、省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其他兄弟地市机构设臵的做法,应在市住房和城市建设局成立住房保障中心,核定机构编制,充实工作人员,保障办公经费,建设高效有力的住房保障工作组织机构。各县区也要成立专门的住房保障中心。二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方式。应对实物配租形式进行改进,可依据不同的收入状况和住房情况对低保户划分等次,按类别缴纳不同比例的住房保证金,强化约束管理,确保“易进易出”。三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动态管理机制。应逐步建立、健全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和住房现状监控体系,提高核定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不断完善廉租房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四要加快建立两级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并与市级管理部门联网,实现多部门共享,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市、县区、街道办三级联动的信息化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机制,其建设、管理费用可由同级财政专项解决。
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按照中省的有关要求,上下一心,扎实推进,创新工作,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题一定能得到有效解决,“住有所居”的目标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