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金申请大家谈
【基金申请大家谈】提交基金申请后的经验总结(二):我的科研之
路
作者: sunzero(站内联系TA)发布: 2008-03-22 前面一篇已经将写基金过程中的经历和写作方法写完了,总感觉有点经历太多而经验不足。现在将我的科研之路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1.知识积累阶段
1999年本科毕业,勉强获得学士学位,且又因为身体强壮而留校做杂役(实验员)。在毕业设计的半年时间内,几乎学到了当时所接触到的专业知识的大半,只有少半是课堂上学到的。期间学会了编程和基本的理论方法,为以后的独立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要感谢我们院长的英明指导)。毕业设计的内容,院长进行整理发表了,虽然是一篇会议论文(现在看来都不会放在眼里的最最普通的国内会议),但对我来说也是份较大的礼物。从此也喜欢上了研究。
参加工作后,琐碎的事情也不多,于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进行学习,首先是将院长的论文全部精读了一遍,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然而没有!于是到图书馆查看PRE、APL和JAP的文章,能不能懂,放在一边,就是纯粹的博览专业论文。各位可能认为我的英文一定很好,刚大学毕业就能看这些刊物的文章,其实不然,我的英文烂的是一塌糊涂,上面说的勉强获得学士学位就是因为最后一次的四级考试通过了学校的学位线,呵呵...大家不要笑话和羡慕我,当时的大学毕业就业进入高校还是相当容易的,原因吗?大家也都知道,当时大学教师的工资很低,很多人都不喜欢留校,所以大礼包砸到了俺的头上。直到现在俺都非常庆幸当时选择了留校,才有了现在自己感觉比较成功的地位。又跑题了,呵呵
经历了近两年的看文献的阶段,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进行科研的方向:LCD的研究。当时,国内的LCD还是TN和STN的生产,进行LC研究的科研单位也很少,从事LCD的研究单位就更少了。选择LCD研究的原因也很简单,所用的理论简单,使用的理论方法也很简单。俺没有高深的理论背景,所以只能选择比较简单的研究方向。很快,我的第一篇独立完成的论文发表,这时距离毕业1年半,文章也不是当时的核心期刊,但对自己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鼓舞。沉寂将近1年的时间后,终于迎来了我的论文大爆发的阶段。
这个阶段中,我看了无数的文献,不仅仅对当时进行选择科研方向起到了决定作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随着科研能力的提高,总要挑战难度较高的理论和方法,那时的知识积累帮了很多的忙,包括现在的新研究的选题方向。
我看文献的方法:先看题目->图形->摘要->公式->精读。每一步中,如果不吸引人,则粗略的读一遍就过了。一直用这种方法来看文献,感觉不错。在浩瀚的论文海洋中,找到你最需要的论文,用此法不错。2.论文爆发的第一阶段
2002年是我的幸运年,这一年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7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APL和JAP各一篇,JJAP一篇,另有LC上两篇。这个阶段的论文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以前的理论基础上的,分别写与2001年下半年和02年。之所以这么多的论文有2个原因
(1)前一个阶段中,院长对我的指导。其中最有用处的一句话就是“你的论文给审稿人的第一眼印象一定要suprising”。其后我所做的论文都是本着这个原则来做的,其实其内涵就是创新性的想法。关于如何创新,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说,但是我的经验就是“多看文献+多思考+怀疑的眼光”,时间长了就自然能够创新了。
(2)另外一个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是:有位美国的教授给我的巨大鼓励和英文方面的帮助。他是我投稿的一位审稿人,也热情邀请我到他的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所给的工资相当的诱人(=博士研究生的薪水),尽管我也非常想去,但由于自身的英文太烂和“911“,经历了几次签证的失败,俺也就放弃了。不过他的真诚邀请和帮助促进了我在这个领域中进行研究的决心,也增强了我的信心(不是学习差就不能做好科研!)。
因为这些论文的原因,校长特批了申报讲师,结果也很顺利的在大学毕业3年后获得了讲师职称。
03年又有JAP和JJAP的论文发表,还有数个专利在04年获得授权,加上一堆乱七八糟的论文,在新来的校长的特批下又申请了副教授,获得了批准。可谓是幸运+幸运了。这个阶段中的收获就是论文和专利。专利4个(发明和实用新型各2个),论文23篇(3年)。不过也有很多的遗憾留在了这个阶段,这期间也写了很多的英文论文,但轻信一些人的建议(将这些论文留到副教授后再发),从而丧失它们被发表的最佳时机,以至于到现在它们都被我放在存档中得不到发表,并不是不想发表,而是国际上对那时的研究热点问题不再感兴趣了,并且当时所用的理论方法过于简单,也引不起专家的兴趣,所以投稿几次被拒后就放弃了它们。给大家的经验就是不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藏起来自己欣赏,能发就发。3.沉寂的两年
在获得讲师后,开始了讲课生涯,有失败也有成功,最后固定了主讲专业课这个比较得心应手的课程。期间的备课用去了我的大半时间,真正体会到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含义。在教室间穿梭忙碌,把讲课的内容转录到备课纸上。
这阶段只是依靠以前的积累发表了多篇论文,最差的2005年只有2篇会议论文。
这阶段的收获就是对LCD有了深层次的认知,对LCD制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并且将TFT制程也全部掌握,只是没有实践经验了。这些知识的积累对讲课是非常有用的,现在我的专业课是那些选择进入企业工作的同学的最爱。并且随着知识积累的过程,也对国际上进行LCD的研究领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进而成为我院LCD方面的专家。
经过两年的教学工作,在写作思路的条理性、写作内容的完整性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尽管损失一些科研的时间,但又获得了从事科研必不可少的经验。所以大家不要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研究上,有空的时候读读书,做些条理性强的事情。你将会发现为它们付出的时间绝对会以某种形式回赠给你。看过多篇别人写的基金申请书,还真就有惨不忍睹的。多数还是可以的,但也存在中文语法的错误,或者怎么念都感觉别扭的(像是对着英文来写的,这对于申请应该是很不利的)。
4.论文爆发的第二阶段(被认可的阶段)
06年开始后,讲课的压力逐渐消失了,科研的劲头也回来了。到现在,作为执笔人写了论文11篇,SCI收录8篇,其中APL上4篇,其它4篇。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高了,不愿意在IF低于2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了,所以论文的发表数也在下降。
最大的收获就是07年申请的青年基金获得了批准,在我们这里突破了“0”的尴尬。论文的发表和基金的获批也奠定了我在系里的地位,被提拔为研究所的副所长(正所长空缺),开始所谓的“仕途”(一直都很鄙视这个词),也拟在基金的资助下建立合理的研究梯队。当一个人的水平到了一定的水平,则不再计较较低档次的论文了。以前看到很多的导师要求学生把自己写为第一作者,其原因还是他的水平还不够(绝不是人品差为主要原因)。高水平的人要求更高水平的论文,学生的论文不应该争当第一作者,只需要在所有作者的最后,做个老老实实的通讯作者好了。5.学位情况
目前还是学士学位。所以读了研,读了博的虫虫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科研是个积累过程,努力,再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总结:
(一)之所以在【基金申请大家谈】中发表,原因也是看到很多虫虫对自己很不自信,还有很浮躁的虫虫等等。总结一下自己的科研之路,希望各位虫虫能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坚定的信心。
(二)提高个人的写作水平非常有必要。一般认为:写作不过关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也不高(特殊情况除外)。经常看到因为评审人的意见中有关于写作方面的意见而被建议不资助的。如:研究计划过于简单;立项依据写的不能让评审人感到“这个项目非你不能做”的境地,也就过于平庸了;拟解决的科学问题部分描述不清,项目特色和创新总结不好等等。能够把申请书写的象金庸的小说一样引人入胜,不得不跟着你的思路去想你要研究的内容的人不少。但更多的人写的很像一杯白开水,尽管白开水也有些好处在里面,但总不能让评审人在评审时间内反复品位你的“白开水”,从中感觉你的创新,你的优点。因此,文采不好的虫虫可以尝试一下写一篇小说(长度30页左右即可),然后自己或让别人品位一下,看看是否能够让人一气读完。如果能够做到,那么就可以写出一篇较优秀的申请书了。
(三)提高个人的研究素养和基础知识的积累
科研申请书可以反映你在这个题目中所进行的前期研究,也可以看到你对相关的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因此,象硕士一样进行博士学习的博士生们有很多写不出充分反映该题目内涵的申请书。仅仅对一个独立的研究题目进行深入研究,而不进行大范围扩展探索的人,写的申请书讲师怎样的“专业”。
研究素养的培养就是对研究相关的内容也要掌握,至少要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基本原理等内容。
基础知识的积累其实是建立在研究素养的培养上的。基础专业知识广泛,会对你研究的深入和扩展有好处。在基金写作中,也可以把一些复杂的理论讲的通俗点,从而让评审人感觉你的水平够高,进而提出有利的评审意见。
(四)科研队伍不是临时拼凑的
申请青年基金的虫虫们不用过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今后的青年基金是人才计划了,注重的是申请人的研究水平和素质。申请面上项目的请注意,不要因为科研队伍不够壮观或者强大而随意的加教授、研究员甚至院士到你的队伍中。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合作论文或者合作的项目,就不要加入。另外,加一个比你水平高的多的人,会有负面影响。如果你的申请书中有培养青年和研究生的任务,则加入青年教工和研究生会更好,这样的科研队伍才是能真正能够领导的,而不是请个大牛来做“指导”用。
(五)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
这部分也非常重要!要把你对该项目申请的前期工作写好总结。大家往往都对申请书的第一大部分非常重视,而对第二重要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过于轻视。其实不然,没有良好的前期工作,评审专家会对你能否完成项目表示怀疑。
申请人的简历也要把主要参加人员的闪光点加上去。所附的论文目录要求是所有的作者都要写出,就是要看你的科研队伍是不是凑起来的,呵呵。
(六)端正自己的位置和相信自己的能力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申请基金的人如果没有“两把刷子”,恐怕也不敢申请吧。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是盲目相信,还要端正自己的位置(科研水平在国内的排名)。如果你是搞超导的,又是在小学校里,奉劝一声还是换个方向搞吧。如果你做的是国内独一份的,那么就坚持再坚持,有足够多的前期工作,多申请几年就可以中了。
(七)多听基金申请的报告和研究别人成功的申请书
很多的注意事项,我都是从基金委的人来做报告才认识到的。之前写过几次基金,都是给领导写的,都没中。听了几次报告后,又找了一些申请成功的申请书进行了研究,才发现以前自己写的基金申请书果然是破绽百出,虽然论文发表了不少,但是写基金还是新的要命的新手。经历这么多次的磨练,终于在去年成功的自己申请并获得了资助。
(八)多在小木虫上学习
今年申请基金的信心来自于小木虫上的虫友发的文章的鼓励。一般来说,去年拿到了基金,今年就不再申报了。但就是有虫友连续拿到了基金,我也不妨试试。我想:如果你研究的正是当前国家需要进行研究的重点方向,而同时又没有竞争对手申请的话,国基委应该会考虑给你基金的。
(九)放好心态
就像一位虫友说的“抱着必中的心态去申请,抱着一定不中的心态去等待”。这应该是写在“提交申请书之后”的一种写申请时回忆和对基金的殷切期待,不过也是对我们所有写基金的人来说,是一个忠告。他告诉我们,努力争取写好基金,以最平常的心态对待基金的评审结果。今年不中,提高提高自己,明年再来。
就到此了,以后也不会常来“基金”版了,祝福各位虫友科研更进一步,基金揽入怀中,期待十月的时候,大家都来报喜。致谢: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支持,尤其感谢我的儿子给我的无比幸福感和成就感!感谢虫友们的支持!感谢版主的郑重推荐!感谢国家基金的精神资助!
第二篇:【基金成败大家谈】我的第一次NSFC申请过程全体验
【基金成败大家谈】我的第一次NSFC申请过程全体验
★ ★ ★ ★ ★ ★ ★ ★ ★ ★ ★ ★ ★ ★
bingyulin3(金币+14,VIP+0):谢谢参与活动~
今年是我第一次申请NSFC,能够有幸得到资助,非常开心之余,还是要感谢小木虫上众多虫友以及丰富的资源的帮助,下面谈谈我这次的申请过程:
[工作背景]
2007年985高校A校博士毕业,由于博士导师行政职务非常繁忙,因此多次劝我留校,替他管理实验室,但是处于种种因素的考虑,特别是家庭因素,最终决定进入另一所城市的985高校B校工作,虽然同是985,但是目前我所工作的这所高校在我的专业方面非常薄弱,我们专业是06年刚刚开始本科招生,没有硕博点,因此当我开始工作后,我意识到我不但是放弃了在A校工作的机会,而且放弃了A校在本专业所拥有的各项资源。
说实话,不是矫情,今年本来是不准备申请NSFC的,因为我对于我博士期间的工作内容很疲惫,当时毕业时就想我再也不要做这个了。而且我在刚工作开始,也就是报道后的第二个月(2007年8月),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一个横向课题(这是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城市,当时能够拿到这个横向课题,真是觉得很幸运),我是希望能够在09年根据这个横向课题的成果来申请NSFC的,因此在今年过年前都没有起过申请的念头。过完年,我在整理自己的电脑时,又浏览了我博士期间所做的工作,突然觉得放弃这个方向很可惜,我在这个方向作了这么多工作,为什么不试试继续做下去呢。于是我决定以博士的研究基础来申请今年的NSFC。从此就开始了繁忙的过程,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申请书,虽然和其他虫子比起来用的时间不长,但确实是全身心投入的,写完后检查了10遍,最终自己也非常满意。
[申请基础]
优势
1.论文:管理学科,国外SCI期刊3篇,其中1篇本学科TOP期刊,另外5篇国内EI检索的一级期刊,2.研究领域:对研究领域非常熟悉,曾经帮导师向NSFC提出过某学部某的重点项目指南。在本领域算是国内最早开展研究的几所高校之一。
3.申请书写作技巧:读博期间,帮导师申请到NSFC面上2项,NSFC重点进入1V1 PK答辩,863基金1项,市科委基金1项。因此对于申请书格式该如何写比较清楚。而且曾经帮导师评审过2年的NSFC项目,对于如何写作才能得分,如何写作会失分有一定的体会。所以写完后我对自己的本子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劣势:
1.学校本专业力量较差,本专业刚建1年,只有1届本科生,更别说硕士和博士点了。
2.申请团队可选择人员较少,因为本专业老师基本上为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差别较大,因此当初申请时比较忐忑,幸好今年的青基申请书不要求写团队成员简介。
3.所在学院由于本专业刚成立,因此对科研不是很重视,所以没有帮助组织学院内的评审和团队成员组合。基本上是完全靠自己。所以一直没有渠道能够打听到基金的消息,一直在小木虫上晃悠,直到今天收到基金委的邮件。不像其他虫子可能评审结束后就知道结果了(我读博的高校有个老师刚开完会就知道结果了,我比他整整多煎熬了一个月)。
1.反馈意见估计是3A1B1C或4A1C,这个C很出乎我意料,也吓出了我一身冷汗,但还好不是完全否定。
2.正面意见: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都迫切需要研究,申请项目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应用前景,项目立意较新颖,对研究目标定义清楚,研究内容阐述详细而具体,研究方法和路线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申请人在一些国内外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说明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研究实力,相信能承担和完成本项目,建议予以资助。
3.负面意见:由于应用对象具有高价值、高复杂性等特征,项目的研究前景不明。建议不予资助。
1.研究基础很重要,虽然青基说注重创新和潜力,不重视基础。其实所谓的注重创新和潜力,如果没有研究基础一样是会在评审时被KILL。我的评审意见中有3个都提到“申请人有比较好的工作基础”。尤其是今年是第一年对青基提出这种评审要求,很多老评审还没有完全接受,甚至有的人根本没看基金委对青基的评审要求,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评审。因此研究基础非常重要,至少这两年是这样。或许等评审适应了青基的评审要求后会有所改善。
2.面上和青年的差别:个人感觉其实面上和青年的差别只在团队组成而已,大部分申请青年的都是刚毕业没多久,对大家来说很难组织起一个很强力的团队,特别是现在对高职限项限的这么严。所以青年基对团队没有什么要求,这从申请书模板的设计上也可以看出来,青基的申请书是不需要团队成员的简介的,其他的评审没看出来有什么差别。
3.参考文献很重要,至少20篇以上,其中至少10篇外文参考文献,我曾经审过一个申请书,一共8篇文献,而且全是国内的一般期刊,毫不犹豫的就KILL了。特别是我这个研究方向,甚至包括部分管理一处的其他方向,除了那些关于中国文化的管理理论研究,其他的研究如果没有外文的参考文献,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要不是课题非常非常超前,超前到没人做,要不就是他完全不了解本领域的研究进展。
4.细节非常重要:标书格式很重要,就像人的脸一样,谁都愿意看到干干净净的脸。有些标书段落前有时空2个字,有时空1个字,有时不空,所以第一感官非常差;有的标书加起来不到10页;有的标书故意混淆简介中发表论文的作者顺序(基金委明确要求论著目录要求详细列出所有作者、论著题目、期刊名或出版社名、年、卷(期)、起止页码等),列出了10几篇论文,但是没有写出所有作者,只有申请者的名字,让别人认为好像都是第一作者,结果在数据库中搜索后发现其中只有4篇是第一作者,剩下都是2作,3作,甚至还有2篇是5作。类似的情况很多,虽然不会让评审直接KILL(其实有些评审会直接挂掉),但是至少给别人的感觉不好,如果不是本身研究价值很高,很难获得资助。
[基金感言]
第三篇:企业文化大家谈
企业文化大家谈
——论营销人员之来去
在药品行业内有一句知名的格言:“即使我的企业一夜之间全都没有了,但我把人留住了,那么几年之后,我还将是这个行业内的翘楚!”
其实这段话讲的就是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也不是价格,最根本的竞争是在于人才资源的竞争与管理。那么,最为直接的竞争可能来自于销售人才,体现于销售人才。销售人才真正掌握了市场命脉,也就是渠道中最为关键的人的因素。越是小的企业销售人员的稳定性就越差,因为中小企业没有更好的机制稳定人才。如今,赛科药业已经度过了进入市场的初期和高速发展阶段。为了企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处在药品竞争第一线的赛科昌盛也到了对以往人才机制得失进行回顾的必要阶段。销售人才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部分。有些公司的销售人员经常感叹:为企业创造效益时,老板就笑脸相迎;一旦效益滑坡,老板的脸拉的像“长白山”。许多企业为了完成销量,在市场立有一席之地,对销售人员的需求,管理和规划过于着重眼前利益,力求简单实效,立竿见影。很多时候,我们的企业在进入市场初期,采用人海战术攻击市场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企业基本确立市场地位,考虑到费用等诸多因素大幅裁员,动则以开除为胁迫对销售人员施加压力。这种“纯销售指导”的模式,我觉得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甚至成了进一步提高发展空间的瓶颈,形成了“制约因素”。
销售人员被炒或跳槽造成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精力和财力上的大大浪费,也给企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也许企业会说,我们对这些销售人员的培训方面花的钱他们早给赚回来了,但有的人没有想过,他们紧接着就可能为咱们的竞争对手工作。当他把我们看作敌人时,那就是最大的失败。
藉此可见,以上“通用”的人才管理模式无疑与企业战略经营发展的宗旨相驳,随着市场竞争势态的进一步加剧,势必导致企业先期所构筑的市场竞争优势也会逐步丧失殆尽。说到这里,我想我可以展开正题。作为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如何选择销售人才,怎样发挥赛科的“ 人情”优势留住人才,用赛科的文化奖惩分明的激励人才。
先谈谈选择销售人才。在以往的人才招聘活动中,我发现国有企业选择人才的通病。他们过于青睐学历较高,各方面综合素质都比较好的求职者。但到企业之后,这些佼佼者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能力出。对此企业深感困惑,明明是优秀人才为什么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实问题的根本是在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的界定没有明确的概念。
好比对药品销售人员这一职能岗位人才的挑选和使用上,正确的做法是应按照事先拟定好的岗位职责、行为标准以及相关资质,从而制定出一个适合企业现行发展相适应的标准来界定所选人员。这样便可以使得所选择的人才在经过短暂的环境适应之后,尽快进入角色为企业创造出应有的价值。相反如果在人才的招聘、录取和使用上没有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需求相挂接,就会直接导致了人才的使用不当和浪费。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企业现阶段销售人力资源的全面需求分析不足。
1.国企老是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招来一批学历高,经验丰富的员工,结果又没有相应的岗位给他们发挥能力,最后消极怠工,企业和员工都不满意。举一个例子,销售统计人员不一定要以学历为门槛,有中专就足够了。岂不知招聘是企业要寻找能带来实际效果的人才,而不是为了上报企业学历构成比例做铺垫的选秀。给一个醒,据需求找人才,人才根据岗位需求来定。
2业整体销售管理体系中的相关岗位的职责、职能认识不清。这是一个麻烦的问题,很容易在办理具体事情中不知道该由谁说了算。我做销售员的时候就遇见这样的问题,一个老客户信誉很好,但一下子资金困难周转不开,我们的产品正好缺货,希望能发一些货救急,10天之内一定付款。打电话请示上司甲,甲说你找上司乙好了,问上司乙,乙说这个事情最好由甲来定夺。都怕担责任,最后我说这个客户可以相信,我用一年的收入为他担保,事情才勉强答应下来。你说,任何一个销售人员在外面为企业卖命,你这里还推三让四的,能不窝火?为什么企业不能就给我设一个顶头上司,或更明确地划定谁来管这个事情?这样是不是能更好地减少企业内耗? 相关岗位的职责、职能认识不清,别说导致了效率下降,还伤了销售一线员工的心,真是不值得!
3.目前可提供的资源所限,人力资源管理还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化运作模式,因而对管理经营型人才(特别是销售人员)的需求分析,往往显得笼统而不具体,对人员的安排与调配主要由企业领导的喜好与意愿而决定,缺乏科学性的指导与分析来作为依据。
有了精英和自己培养的员工,就要留住人才。赛科的人情文化是有强大优势的。举个反例,有些企业政策随意性很大。效益好时,奖励多激励也多,想发就发任意设立项目。一旦效益下滑,连过年的一点小礼物都没有,搞的员工怨声载道。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以利益驱动来作为调节杠杆。在企业效益不好的时候,更应该在节假日给予员工一些温情的奖励,这时反而让员工有“同舟共济、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进一步增加对企业的认同感。这点赛科是传统,很有凝聚力。
多数以销售为导向的企业,在人员激励方面主要有以下的形式:制定销售目标奖励制度、建立销售业绩奖金标准以及一系列的利益驱动型的激励政策。因此这样的激励手段都显得生硬有余、亲情不足。事实上,大多数中小企业与销售人员之间在关系结构的问题上,也都缺乏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大多数人员的生活、工作、住房及家眷等问题上,更是关心不足,缺少沟通。如果我们的企业后勤工作能够帮常年出差在外的业务人员做一些服务,比如护送
家人看病、把企业发放的福利送到员工家里而不是让他的家人取„这些小举措或许比每年多发几千块钱更能得到销售人员的心。对于中小企业这些看上去婆婆妈妈的事情做起来并不困难,因为你的销售人员的数量是有限的。
销售人员难以真正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对企业的价值观普遍缺乏认同感,在“打工者”与“主人翁”之间摇摆不定。这些问题是真正形成对销售人员管理的“激励障碍”。
最后谈谈企业的业绩考核,也是至关重要。销售考核不是领导说了算,爱怎么评就怎么评。任务重了就要提高发放绩效工资的标准,把责任和压力全部转嫁。大凡在中小企业呆过的销售人员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销售人员对业绩考核都是这样的态度(那可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我们就不知道他对企业还能有多少责任心了。
对于销售人员,多数的企业都建立有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如规章制度、岗位工作责任制等。但由于所建立的制度本身操作性不强,与企业的实际现状不符,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也不严格,非常容易产生人为因素的偏差。因此不仅未能体现考评的初衷,反而容易导致部分销售人员产生无所谓和不服气的态度。同时由于未能建立起与绩效评估相配套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销售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管理方面没有考核依据,这也是导致绩效评估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无法做到真实有效的症结所在。既然不知道怎么样才是好的?什么才算好?该怎么做?剩下的只有混混喽!绩效考评落实不下去,长此以往严重的制约了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首先,要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量体裁衣,对销售人员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中长远人力资源规划。功则赏,过责罚,切忌因过而员工为企业带来的利润。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好比一个人有两项工作,一项擅长做得好,一项他的能力还要培养。如果两项工作中有的已然失败,是你会怎样选择?要声明,即便做好余下也没有任何回报。坚持做下去的动力是什么,荣誉感还是执拗。其次,对近期和中期的人力资源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尤其对销售骨干力量的贮备、培训、提高,应该做出具体的安排。第三,加强绩效考核的透明度,让销售人员多参与,不要只是领导的事情。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在销售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上提供一个健全的保障机制,同时可以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着规范化、科学化迈进,逐步形成企业“人才库”的建立。
同时在实际实践中不断调整企业的各项管理标准,对销售人员在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等方面,实施动态的跟踪记录管理制度,为企业的考评机制提供系统有效的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对销售人员的管理逐步进入一个规范的、系统的良性循环的运行模式,人才才会发挥出所应有的价值为企业所用,我们的赛科才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诚信大家谈
诚信大家谈
中国上下五千年,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无时无刻都谨记着“诚信”二字。东汉王充讲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唐代诗仙——李白曰“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近代鲁迅先生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从古至今,历经时间“沙场”,并未褪色,依然完好无缺,散发着独有的色彩。
“诚信为人之本”。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礼仪之邦的东道主,我们必须遵守我国的制度,必须遵从我国的信仰——“诚信”。每个人的心都是红色的,每天,无时无刻的在跳动。“扑通——扑通——”,听,心脏在跳动,有力的声音正在告诉我们,我们是活着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懂得诚信待人,懂得感受生活的人。只要做到诚信,你就是一个完美的人。
世间所有事物都可以改变它原有的样子。可以从一片荒芜的废墟,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可以从无灯的乡村,变成灯火通明的城市;可以从丑陋的外表,变成光纤靓丽的容貌„„人,可以改头换面,可以做手术让自己变得美丽,招人疼爱。只是有一样东西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除了自己——诚信。它在世界的影响力就如人们常说的:金钱可以买下一切,除了爱。如果说,爱很重要,那么诚信就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诚信待人,才能得到别人对你的爱。在你给予他人温暖的时候,你会得到更多的温暖!
倘若人类失去了诚信,人类社会便会出现“他人既地狱”、人人自危的混乱恐怖无序的状况。
中国古时,有个叫尾生的人,堪称古代社会诚信的典范。他与相爱的女人相约在桥下见面,突然大雨如注,河水持续上涨,却不见那女人到来,尾生坚守信约,始终在桥下苦苦等候,河水越涨越大,他坚守桥下,用力抱住桥柱不放,不忍离去,直至被上涨的河水淹死。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名的抱柱之信的典故。
恋爱中情人间的海誓山盟、信誓旦旦,是双方对诚信的共同约定;商人经商时的童叟无欺、价廉质优,是对诚信的信守;国与国之间的诚信,则是两国和平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度的高低,则显示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下;幸福美满的婚姻,也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
诚信,是一种无形又有形的承诺,契约。诚信是一种有强烈质感的责任,是黄金般沉重而珍贵的信赖。
诚信给人带来信誉、成功、自信;诚信给人带来欢乐、幸福、甜蜜、富裕。胸怀诚信、讲究诚信,走遍天下,五湖四海皆朋友;失去诚信,自掘深渊,寸步难行,最终会成为千夫所指的孤家寡人。
真正做到诚信,有时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做出极大的付出,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与牺牲;一日做到诚信容易,一辈子始终诚信如一,却很难。美好的人生,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心情,却都离不开诚信。
做人,当以诚信为本,方显出人格的魅力与风采!
《曾子杀猪》,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他们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诚信非儿童所需,大人,家长,作为孩子的长辈更应该做榜样,明白诚信的真谛!与曾子夫妇一样,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实现。方为诚信!
让大家手牵手,共建诚信美满的家园!
第五篇:德育大家谈
时间如梭,转眼端午节将至。三天小长假,孩子们又像快乐的小鸟似的飞回家了。端午节,家长们给孩子们早早准备了一道丰盛的物质大餐。我们老师应在节前给学生准备一道精神大餐。这也叫着“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吧。我们教师怎样以端午节传统节日为契机,向学生进行爱国、思乡教育,进行文化熏陶,陶冶他们的情操呢?根据以往经验,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认识屈原
进行爱国教育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为小学高年级同学是知道的,低年级同学可能不得而知了。再“刨根问底”,同学们面面相觑了。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在节前布置一道特殊课外作业:要同学们上网查找、收集屈原人和事。然后利用品德课或班会,让同学们小组交流,互通有无这方面信息。老师在这基础上,相机点拨,师生互动,同学们就能轻松获取大量屈原人物知识,使他(她)们进一步认识屈原了。我们知道,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人。因他多次上书楚王,阐述国是,无奈楚王听信小人之言,远离屈原。屈原在“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之下,恨报国无门,又不忍心眼睁睁看着楚国毁于一旦,最终抱石投入汨罗江。为了纪念屈原这种爱国的壮举,演变为端午节吃鸭蛋、赛龙舟等。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随着老师的讲解,屈原爱国思想深深植根在学生心里了。二.了解风俗
进行文化熏陶
受区域的影响,端午节各地风俗有异。我们本地有哪些民情风俗呢?这是我们教师在节前向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最好乡土教材。学生根据我的提问,抢答道:“我们五城端午节吃绿豆糕,吃鸭蛋,有些地方还要赛龙舟。”“小孩胸前挂香囊。”“家家户户门前插艾叶”我听了故意问,端午节插艾叶有什么作用啊?学生答道说:听爸妈讲艾叶能驱寒辟邪。我因势利导说,这和我们曾学过哪首古诗的内容相似?聪明的孩子想了想,脱口而出:和《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似。“只不过所提到的节日不同,一个是端午节,一个是重阳节;一个是插艾叶,一个是插茱萸。”我接着说。一问一答,学生温故知新,知识面扩大了。我还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很聪明,老早就有搞家庭卫生意识了。端午节正值夏天来临,蚊子、害虫多起来了,所以端午节这天还有买中药回家熏蚊子害虫的风俗。
三.利用节前
进行安全教育
端午节小长假三天,学生在家玩耍、作业、过节,劳逸结合,养精蓄锐,这无非是件好事,但同时又存在着安全隐患,学生一旦脱离了家长视线,很可能跑到河边玩水、骑车、做一些危险游戏什么的。所以,我们五城小学介于这一情况,要求在节前,老师要给学生上堂安全教育课,并撰写一篇节前安全教育教案交学校存档。除之,我还温馨提醒学生,根据当地老人经验所言,“端午水,端午要涨大水。”这和五月份进入主汛期是吻合的。关爱生命,珍惜生命,预防溺水。三天小长假,告诫学生不要私自下河玩水,也不可到河边观看洪水。同学之间要互相监督。节后返校,我跟踪询问,让学生牢牢绷紧安全这根弦。
端午节不仅仅是放假,过节不光光是满足食欲,应让同学们在节日里学到知识,让同学们过个愉快而有意义的节日,健健康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