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学籍

时间:2019-05-14 11:5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心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学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心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学籍》。

第一篇:中心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学籍

中心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学籍

管理制度

大秦乡学区中心小学 二0一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中心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学籍

管理制度

根据大秦乡学区关于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施义务教育的实际办法,特制定下列学籍管理办法。

一、入学

1、每学年开学前,招收本学区内年满六周岁以上的适齡儿童入本校就读。

2、新生入学,必须持有新生入学通知书,并将入学通知书发给其父母或其监护人的手里,接到入学通知书后,应在规定时间内送子女或其被监护人到指定学校办理入学手续。

2、凡新入学的学生,学校及时建档并录入学籍,取得学区的统一编号。

3、学校必须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份义务教育学籍卡,并由学校负责管理,在管理中不允许出现学生学籍不清或分离的现象。

4、学生的学籍卡的内容由班主任负责填写,所有栏目要填齐。学籍卡中的学生成绩和综合性评价要事实求是,要如实反映学生真实情况。学籍卡由教导处保管,学生毕业后,学校应把学籍卡归档以备查考。

二、转学

1、每学期初,学校教导入到班级核对人数,做好转出、转入统计。

2、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转出情况及时报告,并通知家长及时办理转出手续(转学证书存根、四联单)。

3、学生因家庭居住地和父母或监护人户口所在地变更或其它特殊原因须转学者,由家长或监护人提申请,经转出学校同意和转入学校同意,并报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做到严格管理,手续健全。

4、全体教师不经学校允许,没有正当手续,一律不许向任何班级输送学生。

5、对符合条件,转入我校的学生,须手续健全,(转学证书、四联单、及学生档案)方可接收。

6、学校对转入、转出学生的转学证书、转学证书存根、四联单,每学期应整理成册并列档保存。

三、请假

学生因事、因病不能到校上课,必须办请假手续,请假3天~7天由班主任审批,请假一星期以上,三个月以下由教导处审批。

四、休学、复学

1、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准予休学:

1、凡因病因事或其它特殊原因,无法坚持正常学习,需长期(三个月以上)休学者,应由本人或家长(监护人)提出报告,出据市级医疗单位或市级有关部门证明,经班主任同意,学校批准,报学区同意后方可办理休学手续,保留学籍。

2、符合休学条件的学生(病休学生须持三级甲等医疗单位证明),由学生家长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查属实后,报学区批准,准其休学,由学校发给休学证明书。

3、学生休学以一年为限,期满不能复学的,可申请延长。学生休学期间,学籍仍然保留。学生休学期满,应按时复学。复学时,应凭休学证明书和有关材料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即可到校复学,学校原则上安排到原年级的下一年级学习。

4、学生休学期未满,休学原因消失并具有相关证明的,可向学校提出申请提前复学。经学校审核同意后,可提前复学。复学时,学校可视其学历程度和个人志愿安排到合适的年级学习。

五、留级与跳级

1、无特殊原因学生不许留级,有特殊情况的上报学区审批后,方可同意留级。

2、个别学生智力超常,各科成绩优秀,确有条件跳级学习的,由学生本人和家长提出申请班主任、任课教师研究提出,经学校同意,报区教育局审批,允许跳级。跳级生一般在学年度开始时到新的班级学习。

六、防辍保学

1、班主任关心、爱护学生,开展创无辍学班级,班级出现流失生,对班主任取消当年的评优选先资格。

2、如有辍学,班主任老师必须及时上报教导处,教导处向相关部门上报。

3、开展“爱心救助”活动,奉献爱心是师生的责任和义务,让每个孩子都能正常学习生活。

第二篇: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与成效

——基于广州市某民办学校的个案研究 袁志芬 梁 雅 张静宜

[摘 要]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家庭化趋势,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指导问题。个案学校通过采取“课题引领,活动驱动”、“注重调查分析,加强指导针对性”、“提倡学习与反思,提供发表平台”、“点面结合,以小促大”等策略,促进学校各项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顺利开展。家长在参与活动中教育观念得以转变,具体教育行为得到优化,家庭氛围获得整体改善。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个案研究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流动人群持续加大,成为我国20世纪末人口现象中蔚为壮观的一景。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从农村地区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在结构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越来越多人由过去的“单身外出”逐渐转为“举家迁徙”,出现了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至今,许多大城市都已出现人口流动家庭化的现象,而且这一态势仍在继续发展之中。

人口流动家庭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引人关注,不少研究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各种研究。梳理已有的相关文献可见,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问题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现状的调查,包括就学的途径,就学困难的原因分析等;(2)关于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研究,包括打工子弟学校形成的内在原因、发展过程、已有规模、存在的办学问题等;(3)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建议;(4)从社会公平或义务教育法等角度探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问题。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提供了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城市后的社会化的基础条件,家庭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具有特殊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问题的同时,也有人把研究的关注点投向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王涤、李伟梁、赵娟等人的研究。

已有研究尽管已经开始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但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自身,而对于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则几乎没有涉及。已有的研究表明,由于流动人口家庭流动性强,在流入地就学的学校办学质量相对较低,居住的社区环境比较复杂等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特别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在王涤等人的调查中,62.70%的家长认为自己想做好家长,28.24%的家长认为自己想做,但做不到。这表明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跟城市家长一样愿意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他们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以及实际效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此项调查结果还表明,尽管流动人口家长跟城市家长一样,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值,同样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他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更偏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薄;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不足,对家庭教育的职责和任务认识不清;多数不懂教育规律,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等等。因此,如何构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提高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质量,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健康发展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由三方面的力量进行:一是社会家庭教育指导力量,其实施指导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二是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三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子女就读学校的教职工进行。对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而言,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是最为重要的方面。本研究主要关注学校对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具体为:(1)使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顺利开展并产生实效,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采取了哪些策略?(2)学校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取得了哪些效果?(3)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有何启示、存在哪些问题?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式上,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即通过对个案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所开展的实践进行研究,以探讨本研究涉及的有关论题。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采取了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访谈的对象包括负责该方面工作的副校长和部分班主任。对副校长的访谈主要目的在于宏观地了解该校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背景,以及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总体架构;对班主任进行访谈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微观上了解某些具体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对该校的有关文献材料进行印证。所分析的文献主要是个案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相关的文本资料。

(三)个案学校基本情况 个案学校是一所国有民办学校,创办于2000年2月。学校有22个规范的大教室,15个专用室。现有教学班21个,教职工60多人,学生1100多人,其中200人多是本地学生,其余均为流动人口子女。2002年12月,该校通过了区教育局督导评估组的评审,成为区一级学校。2005年初,区文明办、妇联、教育局把民办家长学校试点任务交给该校。学校接受了任务后,积极行动起来,结合“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以下简称“双合格”)活动,开展了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活动,探索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新思路。学校开展的系列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在促进家长明确亲职任务、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密切亲子关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该校正努力实现家庭教育指导常规化、制度化,使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个案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采取的策略

为使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能顺利并不断深入地开展,促使家长参与到各种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从而使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产生实效,学校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

(一)课题引领,活动驱动

个案学校把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纳入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制定出该校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研究活动方案”。在该方案中,个案学校确定以“探索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新路子”为总课题,以探索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新思路,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为目标。下设两个子课题:“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对策”和“如何当好一个新时期的好家长”。前者供教师进行研究,后者供家长研究。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各班由班主任组织部分家长建立班级课题研究小组。在课题研究工作的引领下,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反思,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行为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总结,这为整个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组织了一系列活动:2005年的活动包括专家讲座、家长论坛、教子经验交流会、亲子活动等,通过活动促进家长形成合理的教育观,改善亲子关系;在此基础上,2006年学校发出“建立学习型家庭,构建家庭教育新格局”的倡议,开展“同读书,共成长”活动,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学习计划,一起读书学习,并共同撰写读书心得;少先队大队部发动学生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用“争章”的形式帮助学生达到“好孩子”的每一个条件和要求。

(二)注重调查分析,加强指导针对性

为了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针对性,使活动收到实际效果,个案学校在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注重调查分析。在“双合格”活动宣传发动阶段,学校分别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召开座谈会,分析该校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学校同时还发出“家庭教育调查表”,了解流动家庭家长在家里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条件、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对子女有过错时采用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期望等等。在“双合格”活动实施阶段,学校发出“‘双合格’标准大家谈问卷”,了解家长对合格父母和合格人才标准的认识。此外还通过多种调查,了解“双合格”活动在各班级的进展情况,了解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反应以及活动中出现的典型事例等方面的情况。开展了“同读书,共成长”活动后,学校通过“‘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调查表”,了解以下方面的情况:学生家庭在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中的表现,家长是否改善了家庭学习环境,是否注意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给孩子提供了读物等。在“双合格”活动总结阶段,学校发出“合格家长自查表”和“好孩子自查表”,让家长和学生通过自查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议,在此基础上评选出学校的“合格家长”和“好孩子”。

(三)倡导学习与反思,提供发表平台

个案学校根据家长个体户多,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倡导家长不断学习,提高自我。学校一方面直接组织多种学习交流活动,如请校外专家来校做家庭教育讲座、举办咨询活动,举办教子经验交流会、家长座谈会等;另一方面给家长赠送教子书籍,印发家庭教育有关资料,发动家长订阅家庭教育的有关报刊,让家长在自学中提高。在推动家长不断学习的同时,学校还推动家长不断反思和总结,发动家长写教子经验文章和读书笔记等,要求每位家长总结出家庭教育的“一点感想,一个做法,一条经验”,让家长在反思与总结中加深对家庭教育各种问题的认识。家长反思总结出 “感想、做法、经验”之后,学校给他们提供了发表的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有:教子经验交流会、家长论坛,学校的宣传栏,社会有关报刊,学校结集出版的读物。学习——反思——发表,每一个环节互为基础,又相互推动,共同激励着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研究的热情,推动家长持续学习,不断实现自我成长。

(四)点面结合,以小促大

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是个案学校的工作特点。点面结合的工作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既有面上的指导方式,如专家讲座、全校性的教子经验交流会等,也有点上的指导方式,如登门家访、电话家访等;(2)学校在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既是面向全校各班学生家长,同时又以3-5年级为重点年级,在各年级又确定了重点班;(3)各班级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既面向全班学生家长,同时又确定一些重点跟踪指导的家长和学生。点面结合的工作方式使学校、教师有重点有侧重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从而保证了指导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总结家庭教育指导的经验和规律。

尽管如今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由于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性质各不一样,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并非都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何促使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个案学校采取的策略是“以小促大”(或说是“小手牵大手”),即让孩子来推动家长。一位家长在文章中说:“学校举行读书活动时,我是不愿意参加的,平时工作又很忙,哪有时间搞什么活动。没想到孩子们把读书的时间安排得很周密,为了帮我抽时间,自己动手把所有家务都包了。要是以前,叫他们都不做。为了搞那个活动,孩子们宁愿自己主动做家务,那个活动看来很重要。孩子们帮我节省不少时间,我对那个活动也感兴趣了,便在晚上8—9时和他们一起读书。”这段话为“以小促大”的做法做了很好的注解。

四、个案学校在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中取得的成效

尽管没有对该校所开展的各项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成效进行专门测评,但通过分析该校家长写的文章、学生日记以及学校各种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感觉自己也伴随孩子一起成长”

1997年由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明确规定了父母作为教育者所应履行的角色职责,然而不少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对自身的教育职责缺乏清晰的认知。不少家长表示原来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学校开展“双合格”活动之后,开始明确了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角色。一位家长在全校性的家长论坛谈到:“自从孩子在五年级其间学校开展‘双合格’活动至今,都快一年了。回想这一年,不但孩子在成长,自己也真的改变了许多,也在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参加学校的‘双合格’活动以前,自己在各方面都没有尽到一个合格家长的责任,不是工作太忙常不在家,就是在家的时候又极少过问孩子的事情,包括生活上和学习上的一切,认为孩子在学校里有老师们的管教就万事太平了,真的错了!更为离谱的是经常与一班朋友在家打麻将,乌烟满屋,脏话遍地,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极不安稳的环境之中,变得沉默寡言,不欢言笑,每每看到的都是孩子们充满怨恨的目光。连最普通的交流都没有,更何谈有什么父子情趣,真可悲!直到一年前的那一天,学校开展的‘双合格’活动,自己有幸参加了,听了专家及个别家长的发言,真是如梦初醒:真是愧为人父,害子害己啊!一年来,自己天天读书看报,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处处以身作则,树立了一个合格家长的榜样。从不在家吸烟打牌,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现在父子俩有说有笑,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谈,孩子开心了,自己也放心了。”

●“现在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辈往往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家庭中,在成长过程中,其父母更多扮演的是生活资源提供者和保育员的角色,他们在成长中传承了“树大自然直”的传统观念,对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是学校的活动让他们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五年级一位家长在文章中谈到:“自从学校开展‘双合格’活动,听了学校各方面的宣传,回来后又读了《我与孩子一同成长》一书,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感到肩上责任挺重,这是我以前没有的感觉。我今后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地教育孩子了。” ●“‘凶狠’的妈妈变成了一个慈祥的母亲”

不少调查研究表明,许多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存在各种偏颇的观念,如重智轻德,重男轻女,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这些观念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透过学生在日记中的讲述,我们发现个案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对于促进流动人口家长反思自身的观念、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五年级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真的很感谢学校开展的‘双合格’活动,是它使我的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有了如此大的转变。以前爸爸妈妈只是一味地疼弟弟,对我的成长漠不关心。现在他们不但关心我的学习,还常与我谈心。特别是看到妈妈的转变,使我仿佛觉得有一个温柔善良的灵魂进入了妈妈的身体,使她由一个‘凶狠’的妈妈变成了一个慈祥的母亲。”

●“我觉得孩子的改变可大了”

个案学校不少学生家长在文章中谈到,学校开展的活动不仅改变了自己和孩子,同时也改变了亲子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整个家庭的氛围。一位家长在文章中谈到:“以前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关心的是今天电视里有什么动画片。自从学校开展‘学习型家庭’之后,孩子只有周末才看电视,平时学习之余多数会拿起课外书,我也戒掉了追连续剧的习惯,尽量提早做完家务,尽可能多些时间陪孩子阅读。儿子看书我看报,各不干扰,遇到有趣的事情,我们会相互交流,由此母子的感情也增进了不少呢!”

另一位家长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我是XXX的爸爸。说句心里话,自从学校开展‘家长和孩子共同读好书,共同学习,相互交流’活动以来,我觉得孩子变化可大了。由以前催她完成作业到现在卸下书包赶紧做作业,可说是变化之一;做完作业能主动看《冰心集》或《读者》等,可谓变化之二;同时能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和爸妈交流,相互沟通可说是变化之三。特别是我也从以前回家少看书,变成抽一定时间看书了。例如看一下她的作业,阅读她的语文书或和她一起阅读同一篇课文,然后我考她,她也向我提问,再共同探讨一下文章的主题等。这在以前我没有做过。”

透过家长文章的字里行间和学生在作文、日记中讲述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后已产生一定的成效,这种成效表现在父母观念的改变上,也表现表现在他们具体的教育行为的优化上;表现在父母的改变上,也表现在孩子的改变上,还表现在家庭氛围的整体改变上。

此外,学校的一些统计数据,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活动的成效。在学校的活动总结中有这样一些数据:一年多来,家长撰写的读书心得和教子文章共1330多篇。81%的家庭改善了孩子的学习环境,75%的家庭现能订阅报纸杂志供孩子阅读,78%的家长能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情况,59%的家长能与孩子一同进行读书活动,83%的家长认为自己参加了“双合格”活动后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了进步,教师帮助过的“问题家庭”83个转化明显,教师指导过的家长,87人改变较大,教师们写出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方面的文章45篇。

五、讨论与反思

有研究者认为,严格说来,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任何研究都是个案研究:在此时、此地、此条件下对此物进行的研究。只要我们尊重时间、情境的差异,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把某一研究结论运用于其他情境时,二者之间总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不一致。作为个案研究,我们无意于从一所“样本”学校的研究中构建出一套适用于所有学校的宏大理论,然而作为一项研究,在考虑其意义与价值时,自然会探索其结论的适用范围问题。费孝通指出,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逐步接近整体的。如果我们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对该类现象有推论的价值。因此,本个案研究中获得的研究结果,其价值首先体现于对同类学校的启示上。

个案学校在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方面的启示价值无疑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我们看来,个案学校的启示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操作策略方面:对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开展而言,其困难之处首先在于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各方参与的积极性,而个案学校通过“课题引领”、“活动驱动”、“倡导家长写家教文章”、“活动过程中进行各项评价”、“以小促大”、“开展‘争章’活动”等各项措施,充分调动了教师、家长和学生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各项活动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在我国,关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问题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个案学校而言同样如此。因此,在关注个案学校的成功之处和启示价值时,其当前存在的或今后发展将遇到的问题值得思考。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追求的问题。学校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基于什么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是追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分析个案学校的各种文本资料不难发现,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有追求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价值导向。如,家长对学校开展活动加以肯定,主要是因为开展活动后他(她)的孩子学习比原来更自觉了;教师对家庭教育活动成效进行评估,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在于家长是否开始辅导孩子的学习。

二是社会支持的问题。学校在引导家长明确亲职角色,关注孩子成长,为孩子创造更适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孩子的成长跟整个家庭系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孩子出了问题,根源往往在于整个家庭系统,问题孩子只是问题家庭的“症状”,家庭才是真正的“病人”。对于家庭系统的治疗,学校无疑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缺少开展这项工作的时间,更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我国现存的社会组织架构中,社会有哪些机构和资源可以支持学校共同解决学生的家庭问题?

三是指导的针对性问题。从相关的研究及个案学校的调查情况看,流动人口家庭与原住民家庭尽管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不少差异的地方,这些差异表现在家长职业、素质、对子女的职业期望,表现在家庭居住环境、家庭结构、在环境适应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时如何才能关照到这些特殊性?另外,在流动人口家庭整个群体中也有不少亚群体,在学校学生中也分低、中、高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不同亚群体及不同年龄层次孩子的家长的特殊需要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时如何才能关照到?

四是后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把教师、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活动开展之初的当务之急,然而当把教师与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愿意投入到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家长开始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之后,如何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如果让家长获得系统的学习从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涤,等.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史柏年,等.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台湾家庭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M].台北:师大书苑,2000.[5]李伟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6]李雅儒,孙文营,阳志平.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7]佘凌,罗国芬.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0).[8]赵娟.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3,(8).[9]翁亦诗.上海市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1998,(9).[10]李生兰.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发展轨迹与前景[J].学期教育研究,1999,(6).

第三篇: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困难的现状考察、原因分析和对策出路

班级:信管11-02班

姓名:王翔云

学号:201144070226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困难的现状考察、原因分析和对策出路

班级:信管11-02班姓名:王翔云学号:201144070226

[摘要]

据统计,2010年,我国有2.11亿流动人口,其中未成年人占33.6﹪,其中,大约有14﹪的未成年。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10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称:全国有流动儿童近2000万,一直未上学的占6.85%,辍学者占 2.45%,合计9.3%8—14岁流动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流动人口子女理应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他们虽然“同在蓝天下”,却因种种原因,在实际上无法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

[关键词]

城市流动人口义务教育权利不平等

[正文]

据统计,2010年,我国有2.11亿流动人口,其中未成年人占33.6﹪,其中,大约有14﹪的未成年。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10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称:全国有流动儿童近2000万,一直未上学的占6.85%,辍学者占 2.45%,合计9.3%8—14岁流动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流动人口子女理应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他们虽然“同在蓝天下”,却因种种原因,在实际上无法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他们经常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困境。人们担忧,这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群孩子,生活在城市边缘,但也许将成为这座城市未来的主人公。他们的命运、心态与受教育程度,理应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理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5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教育权利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

1.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在《普及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中指出:应该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

事实上,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是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方式,他们有“机会”享受到流入地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条件,但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交纳一定数量的“借读费”或“赞助费”等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流动人口子女须交纳的教育费包括三部分:学杂费、赞助费和借读费。而且有时交钱也未必有学上。因此,公立中小学规定的高额借读费和赞助费成为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拦路虎”。

由于公立学校的高额借读费以及其有限的吸纳能力,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只得进入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就读。这种流动人口子弟学校有正规的也有非正规的,但是从整体上说,符合国家办学要求的占少数。而且其中大多数校舍简陋,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办学规模偏小,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没有任何的监督和规范机制,教师质量、学校所开设课程及教学质量应达到的标准都由学校自己决定。另外,还有很多流动人口子女辍学在家,无法进入学校享有他们本应享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以广州市为例,作为全国最前列的流动人口集中地,人口发展与城市公共事业发展形成十分尖锐的矛盾。据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170万,其中流动人口子女就超过52万,有些区域流动人口子女数量已超过本地户籍儿童,并且流动人口子女还将以平均每年10%的幅度迅速增长。在广州市天河区,每6个外地生只有1人能读公办学校.。

2.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

入学仅是就学的开端,入学只是通向就学的门户。教育结果的平等比教育机会的平等更为重要,只有在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不只是入学环节给流动人口子女以真正平等,才能使他们得以享受真正的、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公平。即使交得起高额的借读费能够在公立中小学就读,流动人口子女往往被视作特殊学生,与当地人口子女不能实现同等待遇。有一些学校把流动人口子女单独编班、不计入考评的对象。教师对流动人口子女在教学和管理上往往采取忽视的态度。同时,在平时参与活动、参与竞争上,流动人口子女评优被认为是资源的浪费。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致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吕绍青、张守礼在《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中就曾指出,北京有些公立学校对借读生的考试成绩不计入教师的教学考评中,借读生学好学坏都与教师的教学业绩和利益不相关,因此教师不拿借读生当自己的学生看,对其学习放任不管。由于借读生户籍不在本地,参加诸如学科竞赛之类的活动都顶替当地学生的姓名,得了奖也归当地学生。这就是说,借读生与当地学生待遇不同,教育权利不平等。

另外,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同伴的歧视和排斥。由于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在以城市为主导的价值观念下,在同伴交往中,城市居民子女往往认为自己有优势的“符号资本”,即认为他们的语言风格、行为方式、衣着、价值观以及个人生活有紧密关系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符号优于流动人口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因其社会背景、社会地位而被城市居民子女排斥。在这样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环境中,他们所受教育质量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不能够享有平等的就学质量。

2003年《东方早报》就曾报道过一则案例:某学生从1996年就随父母到上海求学,由于不堪同学歧视和欺负在2003年5月投河自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是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学校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履行一定的义务,学校和教师不应对学生实施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即使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困难呢?

1.二元户籍制度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

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这种特殊的户籍制度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社会的“断裂”,事实上将城乡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群体。

2.“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就学从而会增加流入地政府的教育负担费用,对当地的教育经费造成压力。

此外,我国教育经费是由政府根据当地户籍学生数划拨到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费用本来是由流出地政府拨付,但现在他们要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这对于学校来说是毫无效益可言的。所以说,“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否定了学生对接受义务教育的自由选择权,严重阻碍了流动人口子女享有流入地义务教育的权利。

3.《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一些规定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

1998年公安部和原国家教委联合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部门规章,《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主要由流入地政府承担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责任,但是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也可由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以及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简易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就使得一些公立中小学举办“外地班”、“民工子女班”招收流动人口子女“有法可依”。《暂行办法》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保障他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这一规定越来越不适应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一方面流入地政府不能很好地贯彻其精神要义。另一方面,部分学校以收取借读费为名达到赢利的目的。

4.流动人口对义务教育权的法律意识不强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实现

流动人口对义务教育权利认识不足,因此其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受到侵害也很少想到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护。

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上学困难这个问题,有什么对策呢?

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法规上支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的实现

尽管1998年3月由教育部、公安部联合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但是由于上述规定没有上升到教育基本法的层面,流入地多以经费困难等为由而未予执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义务教育法基础上尽快制定相关法规,对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作出规定,加以规范。通过立法,进一步强调解决这一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在如何对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方式、资金的筹措和物质的保障,教育责任的界定和划分以及不遵守法规应受何种处分处罚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明确具体的规定。目前北京市已正式出台《对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提供了政策保障。

2.改革户籍制度,打破现行的以户籍为依据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实行适龄儿童按居住地

原则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

农村人口的流动已经突破了以往的财政安排模式。流动人口进入流入地是作为劳动者和建设者,他们向所居住的城市政府缴纳了税收,为居住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他们作为纳税人有理由要求流入地政府为他们的子女提供公平的义务教育机会。因此,在义务教育领域,应将流动人口子女纳入当地公办学校招生范围,在教育财政拨款上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取消

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上学要交纳借读费和赞助费的规定,使流动人口子女能和流入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

3.实施“教育券”制度,解决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的教育经费矛盾,保障流动人口子女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券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里德曼1955年首次提出的,教育券又称教育凭证,是在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一种代币券,是指国家法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内,按规定每一名适龄儿童都应得到的,国家对其享受最基本受教育权利提供的最基本待遇,代币券所占经费应含在国家所拨经费之中,也可称其为“人头费”。教育券制度能将保证教育投入与适应人口流动性特点结合起来,随着人口流动对教育经费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打破义务教育“各地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解决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的教育经费矛盾。因为教育券发放给适龄儿童可随人走动,流动人口子女凭券就学,他们就学的学校则可凭券到政府领取等值的教育经费。这种制度改变了传统的义务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模式,教育资源由过去的从政府到学校再到学生转变为从政府到学生再到学校,这样使流动人口子女成为教育的自主消费者,保障了他们的义务教育平等权。我国浙江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试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卡制度”。

总之,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是现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各地政府必须加强重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就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平等的就学机会。

[参考文献]

《教育发展研究》 2007 第6期

《中国学术周刊》 第三期

《人口学刊》 2008 第4期

《当代青年研究》 2006 第11期

《前沿》 2009 第10期

《羊城晚报(8月30日)》

第四篇: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制度

关岭自治县关索中学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制度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入学问题,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积极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

一、坚持政策,确保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我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坚持“由流入地政府负责、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对所有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采取就近入学的制度,农民工子女到公办中小学就读,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照流入地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向住所附近中小学或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学校同意或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就读学校后,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入学手续。我校实行农民工子女登记制度和就学跟踪检查制度(农民工领就业登记证时登记有无适龄子女读书情况),协同劳动就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建立衔接管理和联系制度,确保农民工子女进城有书读。

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

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加强对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

三、爱心帮扶,农民工子女入学享受同城待遇。

为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读,凡满足四个条件(农村户口、有暂住证、法定监护人的劳动关系证明、计划生育证明),其入学的缴费项目和标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一律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更不得摊派其他费用。对不完全满足四个条件的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我校尽可能地满足其入学要求,实事求是地减免相关费用,通过设立助学金等方式,切实帮助他们就学。在评优奖励、入队、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我们将加强对农民工小学的学生安置工作督查,确保所有学生在秋学期能顺利入学,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质态,确保所有民工子女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关索中学

2017年9月1日

第五篇: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公平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校吸收了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来我校就读,为此,我校为了让“流动的花朵”留在保福小学,开展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制度性保障的探究。

一、加强学习,解放思想,落实政策。

保福小学领导从学习入手,通过学习,解放思想,在教职员工中开展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大讨论,形成了如下共识。

1、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关系到保障人权。

2、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3、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就是贯彻执行依法治国和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二、分层目标管理,确保公平

保福小学校委会为了让流动人口子女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制定了《加强保福小学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管理》的文件。明确规定坚决执行市政府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坚决实行流动人口子女实行“免收借读费,实行一次收费”,敞开校门让他们与城市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享有教育的平等权。文件规定了分层目标管理流动人口子女的方案。教务处为此制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学管理和分班法》。特别平等的原则。制定《流动人口子女分层教学实施细则》。政教处制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德育管理实施细则》《城市人口子女与流动人口子女一帮一阳光行动方案》,总务处制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平困生减免办法》,以上措施有力保证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平等收教育的权利。有了制度后,学校十分重视检查落实,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新办法。如入学初期,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由于缺乏沟通,矛盾多,打架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召开了政教处,教务处,班主任,科任教师代表,学生干部代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生代表的协调会议,各书几见,分析原因,探讨解决方法,一帮一,手扶手好朋友,活动使流动人口子女很快融入班级体之中,形成了团结。友爱,平等的同学关系。学校的目标管理,确保了过程的平等。保证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结果平等。

三、实话实说成效和问题及对策

1、减轻了农民负担。

城市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是农民工,“免收借读费,实行一次性收费”和对特困生减免费用,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2004年秋季在校流动人口子女204人,占全校人数的9.2%,初一年级共72人,男38人,女34,初二年级共52人,男28人,女24人,初三年级80人,男49人,女31人。2004届毕业生,流动人口子女63人,男34人,女29人,按每生每学期借读费600元,从2004年春开始,一年级减免4.32万元,二年级减免6.24万元,三年级减免9.6万元,2004年毕业生减免3.78万元,对特困流动人口子女减免56人,人平近120元,共0.672万元。学校减免费用总共24.592万元,从二使农民工受益24.592万元。

2、保证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质量。

2004届毕业生,流动人口子女63人,考取重点高中4人,考取普通高中24人,2004年秋,在籍流动人口子女204人,一次性毕业合格率达96.8%。目前,在校200人,4名学生随父母外地务工迁入外校。由于学校十分重视和关心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教师们因人施教,分层助学,使他们愉快地生活和学习着;他们在保福小学勤奋学习,文明守纪,也早已成为保福小学优秀的一员!问题及对策。

①学校难以保证所有流动人口入学。

由于上级部门评价学校的标准仍以教学质量论英雄,加之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吸收力大,就读者多,为了保证优质生源,据我所知,无论小学和初中绝大部分学校都举行入学资格考试以淘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呼吁取消入学资格考试,由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根据各校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确保入学机会的平等。

②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社会资本的缺乏,以及面临文化适应的问题,往往心理压力大,自卑感强,如果教师不精心呵护,往往会产生厌学逃学现象。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他们一视同仁,教学过程中注意分层教学,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平等的对待。同时,学校应采取行政手段,把教师对全体(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教育教学成果,作为评估条件之一,与教师的职称、考核、奖励和工资挂钩。

③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强,经济困难,流动人口子女常常出现来有影,去无踪的现象。单靠学校减免费用,只是杯水车薪。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应设专项扶贫资金,用于流动人口就学,消除因家庭困难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实现从道义性扶贫向制度化扶贫的转化。学校发现流动人口子女流失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上级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跟踪调查制度,并敦促流失学生返校,以确保流动人口子女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下载中心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学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心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学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制度

    2015年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制度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县教体局十分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入学......

    浅析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2(最终定稿)

    浅析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摘要】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所得的数据来看,尽管政府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令,......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特殊群体,流动人口的数量也随城市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断增加,以家庭模式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受......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学校问卷调查

    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学校研究调查问卷编号: 尊敬的领导、老师:您好 为了了解流动人口的子女义务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困境,了解目前徐汇区小学学校流动人口适龄子女的教育情况现状,调查......

    辛集中心小学学籍管理制度

    辛集中心小学学籍管理制度 一、入学 一年级新生入学,按上级划定的本校招收范围内的时龄儿童入学,并按规定时间班里报名注册手续,新生按学校规定编班,不得挑选班级。 二、转学 转......

    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贵阳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贵阳......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探讨其问题及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

    帮扶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子女(五篇材料)

    帮扶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子女 一、活动意义 近年来,随着创业、投资环境的优化以及当前灾后重建的深入推进,全市人口流动规模日渐 扩大,有力地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给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