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

时间:2019-05-14 01:2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

第一篇:浅析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随父母到流入地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分析目前流动人口受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期提出保护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建议。

关键字: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所有适龄儿童都应接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的子女理应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流动人口的子女却无法享受到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社会向城乡一体化方向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弱势群众”的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

一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

目前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类:在正常缴纳借读费后进入市区公立学校;进入收费较贵的政府批准的私立学校;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未随父母流动的留守儿童就读于家乡学校,另外,还有部分儿童失学、辍学。

1.借读于流入地的公立学校

国家规定了借读生的收费标准,但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和管理上的不善,收费也就有多有少.北京的流动儿童学校,一般的收费每学期在300元左右或每月60元。而就读公立学校,根据有关规定。非本市户口学生除了缴纳规定的书杂费用,另外收取借读费用,小学阶段为每学期每人600元,中学阶段为1000元。但实际的情况是学校收费比教育部门规定的标准要高得多,收费名目繁杂,最普遍的是赞助费,而赞助费的多寡与学校的质量和办学条件、地理位置相联系.高的能达数万元,低的也有数百元。

2.部分流动儿童在民办、私立学校就学。

在南方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流动人口多以经商为职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在符合国家办学标准的民办或私立学校就学,所以这些地区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私立学校发展较快。但私立学校的高收费是低收入流动人口家庭所承担不起的。

3. 部分流动儿童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

这些学校数量多,发展快,由于其低廉的收费,而颇受流动农民欢迎。从积极的方面说,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需要,但其办学条件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4. 少数流动儿童失学在家。

他们失学的原因是居住的不确定性,父母就业的机会和收入水平决定着他们的去向。其次是家庭贫困,许多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庭,父母甚至无力送孩子上收费最低廉的流动人口子弟学校,所以失学在家。

二、流动子女的教育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1.教育起点的不公平问题

与流入地小孩相比,流动儿童在入学机会上是不平等的。尽管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但是,打工者子女要全部获得进入公办学校学习的机会还很难.因为,他们必须缴纳高额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从客观上制造了城里孩子和民工子弟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也由此形成了民工子弟上得起收费的民工子弟学校,却上不起“免费”的公办学校的怪现象。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开支:如校服费、活动费(如春游、秋游)、辅导费(课后英语班、作文班)、班费等.尽管国家规定要降低费用。但在实际操作中,收费仍然很高。这些开支往往令家长捉襟见肘

2.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

教育过程的不公平问题主要是指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剑的不公平的待遇或歧视:

1.外来人口的身份使他们不能完全被城市接纳,而且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学生共同学习,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材、教学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适应,课程进度和难度的差异,教学方法的不同,都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流动儿童的成绩往往不记入教师成绩考评,以追求升学率、优良率、合格率为唯一标准的考核办法,致使教师对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和管理上往往采取忽视的态度

2.在公立学校借读的流动儿童,由于户口不在当地,往往被另眼看待,同时,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借读”的身份,以及在评奖、评优中受到的歧视,给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培培在北京市一所公办小学上五年级。她聪明伶俐,成绩优异,但是年年三好学生评选,她都榜上无名。她不服气:“我学习比他们好,表现比他们好。评不上三好,就因为我是农村的吗?”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很多学校做不到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

3.流动人口子女除了大部分在公办学校借读外,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专为流动人口子弟开办的简易学校就读。这类学校大都条件较差甚至很差,师资力量薄弱,与一般的公立学校无法相比。这也是流动人口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均等的表现。

3.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公平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在起点上和过程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这使得他们很难与其他处于优势地位的孩子拥有平等的学业成功的机会。在一些流入地,按当地有关规

定,流动人口子弟小学的毕业生应该回老家读书,但因为父母均在流入地,子女不愿也难以回去读书,这些流动儿童面临着无法升初中就学的问题。高考政策规定,没有当地户籍的流动学生不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致使很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其中很多人在初二就转学或放弃学业进入打工行列,这就导致流动儿童少年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另一方面,许多外来流动少年儿童在流入地上完小学后升初中比上小学更难,入学和入学后的费用也更昂贵,这也导致他们对初中学习望而生畏。

三、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对策

1.加强经济支持

在教育领域存在市场机制和缴费上学的情况下,弱势群体由于其能力的局限必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只有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和优先扶持万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中低收人家庭的子女,他们大多去民工子弟学校上学,即使很低廉的学费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负担,而要使他们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政府应该给予更多地帮助,对他们的有关费用可以分期收取。同时也要通过设立助学金、交通补贴、开学补贴、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

2、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解决好这一问题属于政府行为,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是关系提高全民素质、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权,加深对《义务教育法》的认识和理解,使义务教育免费、平等的观念深人人心。让社会和群众了解义务教育这项工作的意义,并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充满希望和信心。

3、完善法律保障

我们有必须制定具体的教育法规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进行规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中指出,要提高普及义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出具体地措施,具体地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中必须明确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的责任界定、受教育权利、教育的投人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l、明庆华、刘噩玲.浅谈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叽.湖北大学学报,1999(5)

2、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8)

3、孙红玲.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科学,2001(1)

4、郭彩琴.城市中“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现状透视[J].学海,2001(55、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

6、汪明.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与对策[].教育研究,2004(2)

7.赵娟.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社会,2003(9)

第二篇:论文: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摘 要:贫困农民、进城民工、下岗失业者等构成了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部分。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在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方面严重失衡。这主要由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穷困、文化素质低以及社会政策制度等原因造成的。在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深入研究。关键词: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

正文:教育公平是实施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工具。我国自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改善。但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关注并有效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也就成为完善和建构国民教育体系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且不容回避的问题。

1.弱势群体的界定

弱势群体虽然已为众多研究者所瞩目,但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或者说根本没必要形成统一的共识。按照国际社会学界、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达到的基本共识,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简称。所谓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弱势群体通常具备下述特征:物质生活处于贫困或相对贫困状态;由于制度安排或个人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政治上不能有效表达自身利益、捍卫自身权益。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只要社会还存在等级、贫富差距,存在权利效应,就会有弱势群体的存在。社会弱势群体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严格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分类同样是多种多样的。目前较为权威的说法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先生给出的,他在解释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四类人,他们分别是下岗职工、“体制外”的人、进城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从贫困这个角度讲,农民尤其是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也应该属于这一行列。无论从相对贫困还是绝对贫困来讲我国农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而且是人数最多、最弱的群体。本文所关注的弱势群体主要指贫困农民、进城农民工以及下岗职工人群。所指的弱势群体子女即上述群体子女。

2.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质是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工具,而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不仅危及社会的公平与稳定,而且是对人性、人权的侵犯。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状况而言,确实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2.1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义务教育虽然是强迫教育。但实质是一种赋予性机会。而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普九”人口覆盖率低于65%的省区全部集中在西部的贫困地区,而这些地区儿童的入学率仅为80%,并且巩固率低,流失率高,辍学现象严重。教育部公布的1998-2000年全国普通中小学基本情况计算2000年全国初中流失生占在校总数4%,而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民工子女就学存在诸多矛盾,如二元户籍制度与受教育权的矛盾;办学条件与教育支付能力的矛盾;公立学校中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这些矛盾阻碍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主要症结。

2.2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主要是指弱势群体子女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或歧视。表现在:(1)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弱势群体子女输在了起跑线上。由于经费不足,农村地区学校危房尚存,必需设备不足,师资力

量单薄,生员无保证。而“民工子弟学校”较之全日制公里学校收费低廉,管理灵活。但这些学校多为私人办学,教学设备、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不能达到相应要求和标准,有的还存在卫生安全隐患。(2)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开发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学校和中西部地区的薄弱学校连儿童最基本的课程需求都无法满足,在加上课程政策优先考虑效率原则缺乏公正性,课程改革注重“跨越式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牺牲了农村和非发达地区的利益。(3)教师整体素质低,以及“学习成绩好其他一切必然好”的畸形学生评价标准,使弱势群体子女尤其是从农村到城市谋生的流动人口子女即便获得了入学的机会,但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收到不公平的对待被“歧视”,极少数教师甚至公然地“歧视”。

2.3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这主要是指不能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实现。美国教育社会学家科尔曼的实证研究表明基本相似的投入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并不大,而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最大因素是学生教育背景的差异。从弱势群体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高考分数线存在地区差异,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阶层其子女的成功机会的不均等,就业的不平等问题。北京市招生办曾统计1990年背景市录取大学新生17248人中工农子女3651人,仅占21%,这其中教育均等的失衡问题足以略见一斑。

3.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失衡的原因

弱势子女教育公平失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十分严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3.1家庭经济、文化处境不良

目前在国家教育资源尚未极大丰富的较长时期内,都需要家庭不断投入。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差,生活贫困,温饱问题还有待于解决,子女的教育只能放在次要位置。下岗职工人群中女工多,年龄大,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她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进城民工由于文化技术较低只能从事一些服务型行业中脏、苦、累、差的工作。他们中有不少没有享受到城里劳动者的同等待遇,劳动权益得不到任何保护,更不必谈其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其子女教育公平失衡的直接原因。在“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由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如“多子多福”“读书无用论”“上学不如打工”等陈旧思想限制了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

3.2国家政策不完善,教育体制不健全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认识的影响

国家颁布的《户口管理条例》造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民负担过重。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趋势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阻碍了流动儿童在教育公平原则下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制度方面,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有各个县、乡财政管理,其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中央政府掌握了主要财政却承担极少的义务教育财政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承担着义务教育的筹资重任。此外,教育政策较长时期执行教育资源分配重点倾斜政策,教育经费、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向重点学校,实验学校倾斜,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表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对落后地区实施“新课程”的条件保障没有提出相应的政策支持。再加上我国业已形成的富有的歧视贫困的、城市的歧视农村的、从事脑力劳动的歧视体力劳动的历史传统的影响,弱势群体被歧视,其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便日益凸显出来。

4、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政策研究

教育既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强有力工具,又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实现教育公平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迫切的需求。面临社会转型,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有效地解决。

4.1健全法制法规,确保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权

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全国和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子女健康成长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学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进一步确保受教育者的教育权不受侵犯。

4.1.1建立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制度。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也是国民教育,政府有责任担负起为适龄儿童提供入学的机会,同时弱势群体子女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尽快建立九年义务教育全免制度,保证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权。

4.1.2妥善解决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彻底打破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使流动人口子女与城镇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权。进一步明确“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流入地政府责任”,坚持民工子女教育“公办为主”的办学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特点的管理制度。

4.1.3制定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补贴或教育费减免的政策。

为特困户、失业贫困户子女提供必要的特殊帮助。此外,政府还应出台相应的法规,强制私营企业主部门承担起本企业职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费用。保证这些家庭的子女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

4.2建构无差别、无歧视的学校教育环境,做到教学公平

4.2.1转变观念,端正学校管理者办学指导思想。

制度化教育确立了经年难改的“应试”模式。学校管理者受升学压力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区别对待学生的做法,如快班与慢班、实验班与非实验班之分,目的不是因材施教而是提高升学率。因此转变这种观念采取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原则。

4.2.2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公平。

我国《教师法》第八条第四款明确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一位教师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一视同仁,体现平等,而不是少数教师公然的“歧视”。

4.2.3要正确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

学校办学水平从根本上判断不是看升学率高低而是使所有学生健康成长。让一些考核评价指标:如辍学率、合格率、学校事故率、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投诉情况等项目对学校的评价硬起来。真正把以分数为中心的管理转到以人为本的管理上,形成对学生的尊重保护氛围。

4.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加快办学形式多样化

4.3.1合理配置资源。

在指导原则上要体现整体公平,差别对待和切合原则。有效利用资源,加大对经济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建立“教育优先发展区”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优先发展教育。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对口扶贫工程”。同时改革招商体制,缩小招生录取上的地区差异。

4.3.2公立学校要成为吸收流动儿童团就学的主要渠道。

这是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建议》上规定的,并且,同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民办教育的地位。支持和促进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捐资集资办学,设立教学基金会等,为弱势群体子女提供助学金,解决他们的上学问题。

4.3.3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

试行“教育券制度”即:委托某个机构向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发放一定面值的“教育券”吸纳民工子弟的学校可凭收取的教育券向有关部门领取等值的专款补充办学经费。教育券的经费来源可采用政府财政拨一点,外来人员出一点,用人单位筹一点的办法来解决。我们可以讲教育券的发放范围扩展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发放对象是贫困学生。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借鉴教育券的经验或许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途径。参考文献:

[1]郑杭生.走向更加公平的社会[Z]2003-1-20

[2]郭小明.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30

[3]明庆华.论教育中弱势群体子女受歧视问题[J].教育学刊,2003

[4]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0-8-7

[5]王腾迈,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教育研究.2002-6-3

Children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education equity research Pick to: Poor farmers, migrant workers laid off into the city, the unemployed

constitute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the main part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Children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rights and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education process and education results of serious imbalance.This is mainly composed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of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 cultural quality is low and social policy system causes.Children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solving the education fair problem must b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in-depth study.Antistop: Vulnerable groups, children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education fair

第三篇:浅析来沪务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来沪务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

一.引言

随着上海外来务工人员队伍的日益庞大,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降低他们的入学门槛、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已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上海各级政府已经相继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与文件,为这些曾经走在城市边缘的孩子们创造了相对于过去较为良好的学习外部环境。但是,在见证这些努力与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孩子们在某些方面仍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对待。通过研究和调查,我们发现其中的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以及个人因素。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三大因素着手探讨一下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及改进方案。

二.正文

(一)学校因素

1、学校环境偏差

虽然一些外来务工子女已在沪上的公立学校就读,但由于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他们在心理上就难免会产生陌生感,尤其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帮助以消除内心的困扰。在现实中,部分公办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思想上存在明显偏见。他们认为,外来务工子女文化基础差、管理难,会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影响老师的教学进度及本地孩子接受教学的质量,甚至认为过多接受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会影响学校在社会的声誉。于是便对外来务工子女采取回避、推委、不负责任的态度。

因此,很多学校忽视创建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良好氛围的工作,致使外来务工子女所处的教育环境从来都未得到根本的改善,也导致有些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与实践中,使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仍处于一个相对不公的阶段。

2、同伴群体的不良影响

在整个学习中,不仅学校环境的偏差引起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同时与他们一起学习的同伴群体的偏见也会使外来务工子女在人格上不易与同学形成平等和睦的关系,导致他们无法融入整个集体,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人都以“己”为中心,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就像水中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而对待他人的准则,便是由其在圈子中的位置所决定了的:越是靠近圈子中心的人,能够得到的利益和“友爱”越多,反之则相反。而外来务工子女正好处在圈子的边缘,这必然决定了他们不会被重视,得到利益和受到关爱的需求也自然易被忽略。再加上思想观念的原因,很多城市里的人都看不起外来务工人员的小孩,不愿与其交流接触,甚至排挤孤立他们,外来务工子女在学校教育中的某些危机已经显现,使他们在传统正规教育框架内接受教育产生了障碍。

3、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首先,学校应该树立平等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教师,要用博爱的胸怀去温暖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给予他们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因为外来务工人员也是我们城市的建设者,所以城市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来解决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

其次,应加强对本地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有意识去关心和尊重身边非本地户籍的同学,引导他们与外来务工子女增多交流与接触,并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友谊,给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一个温暖而充满人情味的环境,逐渐使他们在人格上实现真正的平等。

(二)家庭因素

教育机会平等,所谓“机会”,是指用来测定个人接受社会、家庭与学校的物质条件与心理因素的综合影响状况的一组变量。可以说,家庭因素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1、父母文化水平低

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家庭教育水平密切相关。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自身文化程度较低,他们中大多只有初中文化,家长仅凭自己的传统经验来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这无疑使他们的子女在公办学校中处于劣势地位。

2、科学家庭教育观念缺乏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受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外来务工家庭的教育意识,尤其是现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缺乏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同时,重男轻女的现象在多数外来务工者家庭中仍然存在。此外,对于子女的学习,外来务工者们大多只重视结果,不重过程。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常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而非耐心辅导。外来务工者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直接有碍于他们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3、对策

加强对外来务工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建议充分挖掘、整合社区资源,组织以退休教师、中青年知识分子为骨干的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深入外来务工者家庭,帮助他们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此外,可向外来务工者赠送有关家庭教育基本知识的书籍,在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工作较为密集的地方举办家庭教育咨询活动及系列讲座,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家庭教育知识。

丰富外来务工者家庭的文化生活。建议为外来务工者提供文化、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组织丰富多彩的“家庭型”活动,吸引外来务工者家庭参与,使他们增加自信心,同时在社会上积极营造尊重外来务工人员的良好氛围。

(三)个人因素

除了学校与家庭原因,外来务工子女自身原因也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之一。

1、学习动机不纯

由于家庭及学校各方面原因,导致外来务工子女对于学习的根本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仅为父母或社会的要求而学习,学习动机不纯,缺乏对自己将来的规划。得过且过,虚度年华。据调查显示,多时外来务工子女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无清晰构想。可见,即使拥有与城市子女公平的教育机会,其自身学习动机的差异也会造成教育成果的大相径庭。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应针对外来务工子女这一心理特征,加强对学习的宣传力

度,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从根本上纠正他们错误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创造一种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学习氛围。同时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干预活动,组织外来务工子女与城市子女共同搭档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学会自主学习。

2、身份难以认同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歧视外来务工者的倾向,这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城市孩子们对外来务工子女的看法。无论是进入城市正规学校学习的农村孩子,还是进入私立学校学习的农村孩子,在和城市孩子的同学关系上都遭遇了很大的尴尬,那就是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要面临这些除学习以外的心理负担。[1]外来务工子女进入新的班级,就要适应新的教学环境、适应新的同学和新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班上的同学总是会有欺负新同学的倾向,加之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自信心又不足,他们的成绩一时半会儿还不可能提高、甚至下降。因此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就必然会遭到城里孩子的冷眼。

3、对策

外来务工子女要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突出自己的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也许他们的学习水平没有城市孩子高,但是他们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校应当组织能充分发挥展示他们特长的活动,在行动中展示自己、证明自己、重拾自信。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外来务工子女要主动搞好同学关系,学会尊重他人,在主动服务同学中,培养他们开朗的性格和积极融入集体的意识。可以开展两类孩子互帮互助的活动,在活动中增进理解,加强沟通,共同进步,构建和谐校园。

三.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新群体,与本地儿童一样,他们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关怀、照顾并且接受同等水平的良好教育。但是作为流动人口,他们是社会之中弱势群体,容易被大众忽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将随着我们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教育部门的政策导向,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社会的关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沈慧,张云英.人本主义的角度构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和谐环境[J].教育探索,2006

第四篇: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帮扶

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帮扶

近年来,随着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推进,各街道的流动人口急剧增多,几乎是常住人口的2倍多,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压力不断加大。对此,街道应采取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子弟学校教育帮扶工作。

一是实行民办教师奖励补助制度。针对流动人口子弟学校民办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的现象,街道在全市率先实行民办教师奖励补助制度,每年发放流动人口子弟学校教师奖励补助经费,使民办教师工资待遇达到一定水平,安心工作。

二是推行暑期假日学校活动制度。开设暑期青少年假日学校,组织流动人口子女参加文化知识学习,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传播第二故乡的地域文化。

三是试行相关部门教育帮扶制度。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弟学校校舍陈旧、拆迁等问题,让其搬入原中心小学校舍,实行教育资源共享。通过提高母亲素养、开展亲子活动等,探索新形势下特殊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第五篇:用心关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

用心关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

———xx

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已经开始了,然而在篾匠街做生意的蒋先生

社区为流动人口子女辅导暑假作业

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自己是外来务工人员,平时忙于生计,每到暑假都无暇照顾辅导自己的孩子学习。xx社区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快速组织了一实小的志愿者教师们,联系了与蒋先生有相同困难的流动人口家庭,在7月5日下午邀请小朋友们来到社区,为他们查遗补漏,辅导暑假作业。一实小的志愿者老师耐心详细的解答难题,发动学生一起讨论、交流。

xx社区位于XX市中荣街139号10栋,辖区东至中荣街,南至胜利路,西至中山街,北至淮河路,所辖区域为我市商贸中心,合百集团蚌埠百货大楼、篾匠街、苏宁电器、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商业单位座落于区域内。因此辖区内流动人口颇多,日常生活工作繁忙,其孩子多数无人照看,子女的功课,安全教育也成了家长的头疼问题,针对辖区内的普遍现象,社区联系社区内的大学志愿者,组成“志愿者辅导小队”不定期的为社区内的流动人口子女辅导功课,与孩子们交流、传授学习经验。其次,社区还以城市生活E站为依托,为社区的青少年提供一个融入社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平台,不定期的开展儿童教育、科普知识学习等,为孩子们的暑假生活提供了一个学习娱乐的地方,也为家长们解决了孩子功课无人辅导的问题。

此次志愿者辅导暑假作业的活动,解决了流动家庭的燃眉之急,推动了社区在关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方面的开展,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

xx社区 丁泽东 2016年7月6日

下载浅析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用心关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

    用心关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其二) ———xx 社区为流动儿童开展社区教育行动 多姿多彩的暑假生活转眼之间就要结束了,孩子们还来不及回味夏天的味道,就要投入新学期紧张,繁重的学......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精选多篇)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摘 要:随着流动人口规模逐年扩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中国城镇化、现 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流动人口......

    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综述

    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日益突出,大量处于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

    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公平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校吸收了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来我校就读,为此,我校为了让“流动的花朵”留在保福小学,开展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制度性保障的探究。 一、 加强学习,解放思......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本站推荐)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的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教育公平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一项崇高的公益性事业。教育公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为什么要强调教育公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关于教师的调查问卷(大全五篇)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关于教师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老师: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调查问卷。本问卷不记姓名,请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填写,我们会为您保密,谢谢合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