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论文(模版)
大学生公平就业问题探究
摘要:公平就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在参与平等就业过程中存在这条件不平等,机会不平等,结果不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平等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公平途径
一、大学生公平就业问题现状
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就业难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大学毕业生遭遇的就业歧视和就业不平等,妨碍了社会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加剧了就业困难的状况。
(一)、就业制度造成的就业不公平
不少就业歧视的规定充斥于政府文件和用人单位的招录规章,非理性的制度壁垒横亘于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面前,阻隔了公平、公正的就业、择业活动。这些制度导致就业问题产生地域(户籍)歧视、性别歧视、身体歧视、学历和非专业技能的歧视等等就业歧视。
(二)、社会原因造成的就业不公平
摆在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面前的除了制度化的就业歧视规定以外,还有许多软性的、潜伏的非制度性的就业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公平的理念不少已经较深地植根于社会文化、行为方式乃至人们的思维习惯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凸现的“代际效应”,家长占据的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三)、高校教育制度造成的就业不公平
现行综合教育机制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即成为百无一用的书生;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着许多的不足。比如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薄弱。当然这一问题早已是“根深蒂固”,从小学开始,填鸭式的教育给了我们许多“遥不可及”的知识,而实际上能在现实生活运用到却寥寥无几。
二、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现象分析
(一)、不公平就业现象的成因
1、就业制度不够完善
初具规模的现代社会的各种元素和传统的文化、制度以及观念相互交织,户籍等制度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性别歧视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被熟视无睹,传统文化中对女性职业能力的偏见至今犹存。
2、利益驱动
一些地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位往往为了既得利益和保持某些竞争优势,不惜牺牲社会公平来设置种种准入门槛等等。
(二)、不公平就业造成的影响
1、就业公平是社会最大的公平,如果社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规则过于简单、机械,只是为了方便行政管制,或只是体现了强势群体或少部分人的利益,将会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严重不公平,轻则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重则影响社会的稳定。同时,由于一些就业不公平现象是通过权力和财富等社会资本予以实现的,这种现象则会很容易滋生腐败、催生腐败。
2、降低了大学生及其家庭对其人力资本投资的愿望和动力,消减了人力资本生产和投资的动力,导致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是对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三、对于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就业制度
国家应当尽快完善反就业歧视的各项政策措施。出台促进企业就业市场公平的政策文件,规范企业各类招聘行为。依据现有法律,加大对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维护社会公平;加大就业公平的保障力度,并出台措施关心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弱势群体就业采取优惠政策。
(二)、提供就业市场
首先要有效利用网络、校园橱窗和布告拦、群发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发布信息,让大学生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和快捷的方式掌握充分的就业信息;同时,要切实改善就业市场发育的客观环境,协调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项改革,规范用人单位的招录行为和就业市场秩序,特别是规范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用人招考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
(三)、出台公平就业监督制度
利用有效的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措施,让就业潜规则得以曝光,真正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就业的机会,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
(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
社会需要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应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增强就业能力。将技能教育和创业教育纳入大学阶段的教学规划,并将实施步骤前移,不能局限于毕业之前的阶段;充分怠忽高校创立的企业实践基地和校办实体的支持功能,不断为大学生提供开展实战演练机会,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绪论:面对大学生不公平就业问题,国家应当采取措施完善就业制度,高校调整就业指导思想,大学生及早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求职,提高求职应聘的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让大学生尽快适应作为职业人的社会角色。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论文(xiexiebang推荐)
大学生公平就业问题探究
摘要:公平就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在参与平等就业过程中存在这条件不平等,机会不平等,结果不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平等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及建议。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公平途径
一、大学生公平就业问题现状
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就业难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大学毕业生遭遇的就业歧视和就业不平等,妨碍了社会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加剧了就业困难的状况。
(一)、就业制度造成的就业不公平
不少就业歧视的规定充斥于政府文件和用人单位的招录规章,非理性的制度壁垒横亘于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面前,阻隔了公平、公正的就业、择业活动。这些制度导致就业问题产生地域(户籍)歧视、性别歧视、身体歧视、学历和非专业技能的歧视等等就业歧视。
(二)、社会原因造成的就业不公平
摆在处于弱势的毕业生面前的除了制度化的就业歧视规定以外,还有许多软性的、潜伏的非制度性的就业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公平的理念不少已经较深地植根于社会文化、行为方式乃至人们的思维习惯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凸现的“代际效应”,家长占据的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三)、高校教育制度造成的就业不公平
现行综合教育机制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即成为百无一用的书生;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着许多的不足。比如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薄弱。当然这一问题早已是“根深蒂固”,从小学开始,填鸭式的教育给了我们许多“遥不可及”的知识,而实际上能在现实生活运用到却寥寥无几。
二、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现象分析
(一)、不公平就业现象的成因
1、就业制度不够完善
初具规模的现代社会的各种元素和传统的文化、制度以及观念相互交织,户籍等制度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性别歧视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被熟视无睹,传统文化中对女性职业能力的偏见至今犹存。
2、利益驱动
一些地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位往往为了既得利益和保持某些竞争优势,不惜牺牲社会公平来设置种种准入门槛等等。
(二)、不公平就业造成的影响
1、就业公平是社会最大的公平,如果社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规则过于简单、机械,只是为了方便行政管制,或只是体现了强势群体或少部分人的利益,将会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严重不公平,轻则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重则影响社会的稳定。同时,由于一些就业不公平现象是通过权力和财富等社会资本予以实现的,这种现象则会很容易滋生腐败、催生腐败。
2、降低了大学生及其家庭对其人力资本投资的愿望和动力,消减了人力资本生产和投资的动力,导致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是对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三、对于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就业制度
国家应当尽快完善反就业歧视的各项政策措施。出台促进企业就业市场公平的政策文件,规范企业各类招聘行为。依据现有法律,加大对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维护社会公平;加大就业公平的保障力度,并出台措施关心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弱势群体就业采取优惠政策。
(二)、提供就业市场
首先要有效利用网络、校园橱窗和布告拦、群发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发布信息,让大学生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和快捷的方式掌握充分的就业信息;同时,要切实改善就业市场发育的客观环境,协调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项改革,规范用人单位的招录行为和就业市场秩序,特别是规范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用人招考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
(三)、出台公平就业监督制度
利用有效的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措施,让就业潜规则得以曝光,真正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就业的机会,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
(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
社会需要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应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增强就业能力。将技能教育和创业教育纳入大学阶段的教学规划,并将实施步骤前移,不能局限于毕业之前的阶段;充分怠忽高校创立的企业实践基地和校办实体的支持功能,不断为大学生提供开展实战演练机会,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绪论:面对大学生不公平就业问题,国家应当采取措施完善就业制度,高校调整就业指导思想,大学生及早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求职,提高求职应聘的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让大学生尽快适应作为职业人的社会角色。
第三篇:浅谈大学生就业与分配公平问题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11—2012-2学期
形势与政策论文
学院班别学号姓名
浅谈大学生就业与分配公平问题
目前,我国仍然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客观存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从“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和高校都面临着挑战。近年来,我国高校逐年扩招,在满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使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大,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再加上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难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将面临严峻形势。
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按我国目前的情况,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可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大学生“就业优先”的思想,工作重心从以前的就业管理转变到就业服务上来,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减轻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宽松、公平的环境。外语专业的、懂得世贸组织规则经济类的、管理类和财会类的学生将继续抢手;随着IT业的逐渐复苏,社会对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的学生会有更高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可能比较乐观;中文专业学生适应面广,有一定的功底,社会提供了许多岗位:记者、秘书、管理等,都适合他们去做;社会科学等专业的学生,报考公务员可以解决一部分这类学生的出路,但由于公务员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就业不太乐观等。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但是社会对不同的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都可以找到工作。大部分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这样一种环境,无疑将给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有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量。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其需求岗位必然将进一步增加。这就要求广大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不仅要将目光放在大公司、大企业上,还要适应形式要求,投身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中去。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地理不平衡性;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体制有待于健全
完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等教育和经济转型速度没有完全协调起来,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向现实;学校和社会不是隔绝的,社会上消极、腐朽的东西,弱化了他们将所学知识去报效祖国和人民,立志到艰苦地方去创业的思想;就业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放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回报期望过高、就业盲目性大;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低,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大学生文明礼貌欠缺,不注重细节;
大学生就业中还有许多不公平的现象,由于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现象随处可见。而那些屡见不鲜、显失公平的大学生不平等就业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很好的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将对大学生公正就业的可行性带来很大影响,大大打击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造成更大的就业困难。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的歧视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性别歧视。大学生就业中,女大学生遭遇性别歧视较为严重,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性别歧视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公平就业,它是大学生就业中不公平现象非常重要的一种。因为这样,很多优秀的女大学生仅仅因为性别问题而丧失就业机会,性别歧视成为她们就业中面临的最大困难。
(二)经验歧视。经验歧视是阻碍大学生实现公平就业的突出原因。某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省培训成本,追求短期用人成本的最小化和产出效益的最大化,要求应聘者具有工作经验。这种“ 经验歧视 ” 对于应届大学生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求职之路,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三)健康歧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健康歧视,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另一种是残疾大学生歧视。用人单位存在的健康歧视对于大学生求职者是不公平的,损害了他们平等就业的权利。
(四)学历歧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依靠知识,个人要有一个好的未来,就必须要有知识。而所获得的知识多少靠学历来衡量的。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明确提出学历要求,不达要求就不予考虑。这种歧视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公平就业。
(五)其他歧视。如户籍、身高、外貌、非名校等非主流歧视。在某些用人单位的招聘人才标准中,“具有本地户籍”、“ 相貌端正,身高 160公分以上 ”、“名牌大学毕
业” 等内容充斥其中,具有强烈的就业歧视色彩,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道路上的一道障碍。
以上这些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存在,严重的不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及高校发展,不利于大学生人才的充分利用,不利于社会公平,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继承者,大学生就业是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连结点。公平就业环境不但能使每个大学生都能人尽其才,同时也使他们深化自身的公正观念。而非公平就业则颠覆了大学生的公正观,严重损害大学生道德观念。在非公正就业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目中的公正观念也一点一点消退,最终可能导致失信的发生。在不公平就业环境下,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一份好工作,可能会篡改自己档案、虚构求职材料,想尽一切办法弥补社会资本的匮乏。这些都非常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也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因为不公平就业的存在,使得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资本的积累。在他们看来,好的理论知识不如有好的社会资本。在这种思想作用下,大学生不再积极进取,扎根于学习知识,转而不求上进,得过且过。这必然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的下滑,有损高校发展。
同时,这些也不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经济角度来看,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要达到人得其位,位得其人,即把最合适的人配置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但是因为就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显然这一目的不可能实现。能力低下的人由于“关系”被弄到不合适的位置,而高能力的人则因为没“关系”而无用武之地,这些都违背了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营造一个公正的就业环境,对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的重要性: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有利于在社会上建立一种奋发向上的机制;实现大学生就业公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希望国家能更好的改进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公平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改革落后劳动体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增强大学生公平就业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就业观。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让大学生们都能各尽其用,各尽其能,更好的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我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以下建议
(一)深化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科学就业观
1.教育学生正确理解毕业分配政策的内涵。强调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并不意味排斥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政策界定了择业的目标和出发点: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第一线,学以致用,人尽其才。
2.高校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国情与艰苦创业精神相结合,教育和引导广大毕业生,坚定树立科学的、务实的事业观和奋斗观。学校要引导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确立就业目标,教育毕业生摆正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要有知难而上、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在现实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教育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因此,学校要让大学生清楚: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发展的趋势只能使竞争越趋普遍和激烈,优胜劣汰,谁也回避不了,必须使个人适应这个要求。市场经济中,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适应性强,需求量大,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和引导毕业生要以这些人才的标准加强学习和锻炼,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行为准则,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完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服务
1.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教育毕业生对自己认知,对社会认知,对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前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市场需求等应有全面的了解;学校要帮助毕业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心理承受力、合适的职业类型等,逾越自己条件或对自己缺乏信心都会使择业失败。
2.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控能力、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学校和社会通过网络、电话、邮寄等多种沟通方式相结合,使信息畅通无阻,保证大学生以很快的速度得到适合自己的信息。
4.要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实现各种就业渠道相互贯通、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见习、实行、参观考察、提供模拟招聘会和面试机会。
从古至今,公平就是中外思想家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它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因此可以说,坚持大学生公平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时时注意把自己打造成适合社会的合格成员。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个人的成功并不断发展完善。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zp.china.com.cn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 之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要,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 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 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 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 共同的努力。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 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甚至发出“毕业即失 业”的感慨。毕业生手拿高校毕业文凭,却无奈英雄无用武之地。即便政府 每年提供约 900 万的就业机会,可对于庞大的待业人群,无异于饮鸩止渴。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趋势
一、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 2000 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 年毕业生的人数是 2001 年的 5 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280 万,全 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 73%;2008 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 559 万,大学生就业率为 70%; ;在 201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 77.8%,连续 9 年保持在 70%以上; 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 680 万人,700 多万名中专、职高、技 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可 ① 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 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 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了结构性过剩。
3、,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 入省。
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 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二、当前就业形势成因分析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 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 “卖方” 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 年只有 145 万高校毕业生,而 2011 年达到了 660 万,10 年间增加了 515 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 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 大于求”,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 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 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zp.china.com.cn zp.china.com.cn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 分变成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 制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 到优化。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 才。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 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 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 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 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 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 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 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 三项仅有 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 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 展示自己,与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好高骛远,缺乏对自己的 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 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 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 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5.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 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 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缺乏 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理论指导,仅仅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 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 1/3 的人,有 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 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6.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 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 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 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痛失工作机会。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 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路在何方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 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 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 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 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 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 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 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 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 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 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 队伍。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 质。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 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 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 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 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 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 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大学生投身西 部。因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 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 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 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 到社会失业人员
zp.china.com.cn zp.china.com.cn 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 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 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 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作出应有的贡献!
zp.china.com.cn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
结合材料,我想谈一下我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见解。
大学生是我国的主要人才来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艰难。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呢?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业形势艰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形势的需求所导致。
首先,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就意味着大学生过多呢?中国的就业市场,从其特点来看,还是一个分割的市场。比如农民工竞争的就业市场和大学生竞争的就业市场并不是一个市场,二者之间难以替代。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技工的就业市场,往往是大学生不愿意做而农民工还做不了的工作。我国经济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升级阶段以后,这三个就业市场都面临新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其实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与城市化紧密相连。但我们的增长方式是工业占主导,工业产出占GDP的比例之高,在世界各国中少有。而城市化又滞后于工业化,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是职位供给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的快速增长。
那是不是我们大学生数量过多了?有人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批评大学扩招的政策。但问题不在这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增长,要求孩子上大学,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基本需求,我们应努力满足这个需求,而不是抑制这个需求。何况谁也抑制不了这个需求。另外,经过这么多年的扩招,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也才达到23%。中等收入国家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一般都在40%以上,发达国家至少在60%以上。
所以说问题不在这,在我看来,主要问题在以下几方面: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二、选材难: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自我认识不够: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六、学生及家长的择业观念错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生产第一线。由于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创业。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一、自我观念及认识的提高: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
二、高等教育改个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
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三、就业市场方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以上就是我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见解,十八大三中全会上国家为大学生就业提出了很多改良措施,结合教育及市场方面的改革,我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会在近年得到一定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