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村竹编发展报告
XX县XX镇XX村竹芒编产业
发展报告
一、基本状况
XX村位于XX镇西北部,距镇政府9公里。全村共有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共933户3470人。全村耕地面积是1471亩,竹林面积1300多亩。农业以种植水稻、荔枝、龙眼为主,养殖以牛、猪、鸡为主,手工业以竹芒编织业为主。XX村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工艺竹芒编织历史,竹编工艺代代相传。在民国时期,XX开始从事竹芒编织,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镇企办将竹器产品出口,90年代初形成了以荣发工艺厂为龙头的竹编生产基地。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13万元,竹芒编收入2088万元,竹芒编织从业人员达2800人以上,全村人均纯收5088入元。
二、XX村竹芒编织产业的发展特点
(一)竹林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XX村群众有利用山地、河边、路边、屋前屋后种植竹子的习惯。为了加快竹芒编产业的发展,XX镇党委、政府广泛动员群众种竹。目前,XX村主要以种植单竹、毛竹为主,总面积1300多亩。竹子的大面积种植,为竹芒编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促进了竹芒编织业的蓬勃发展。
(二)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工巧匠多。XX村竹芒编织工艺历史悠久,世代相传,老少皆通,是当地群众实现创收增收的主要渠道。该村总人口3470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全村80%以上的人口都会竹编这门手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产品款式多、品种多。XX村竹芒编织以竹、芒、藤、柳、麻为原料,竹为主料,其他为辅。主要成品有竹筛、竹盖、竹篮、插花器、花盆套、盘子、盒子、鱼篓、箩筐、蕉筐、竹椅等。按用途可分为家庭实用类竹器和观赏礼品类竹器。可广泛应用于宾馆酒店,家居生活,家居饰品、园艺花艺,及产品包装等领域,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竹芒编织企业的发展初具规模,成为该村的经济支柱。目前,XX村有竹芒编织加工企业有5家,主要以荣发工艺厂、贵荣工艺制品有限公司、鸿兴竹器厂等企业为龙头。采用“企业+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形式为主,企业从国外客户中接到订单后,组织农户进行生产,再由企业进行收购、深加工、包装、出口。2009年,全村竹芒编织业产值达2088万元,竹芒编织业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三、XX村竹芒编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效率低。一是农户编织用竹主要以自种竹为主,削竹、磨竹主要用刀具进行加工,很少使用机器,生产效率较低;二是企业用于工艺研究开发的资金过少,产品款式更新周期长,缺乏创新。同时,产品的烘、烤、染,防霉、防蛀都是采用人工方法,天然晒干的方法,技术比较落后,配套设施不能跟上步伐。
(二)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XX竹芒编织产业虽然规模大,但尚缺乏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群众的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产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
(三)产品销路单一。一是企业的产品主要是出口东南亚、美国等地,没有产品销往中国内地经济发达的城市。由于只局限于出口创汇,当遇到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情况时,企业经济效益遭到损失;二是农户自产产品主要在镇内销售,产品销量及价格都较低,不利于产业的发展扩大。
(四)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虽然XX村有荣发工艺厂、贵荣工艺制品有限公司、鸿兴竹器厂等龙头企业,但总体规模仍偏小,产业化水平低,企业带动能力弱,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四、XX竹芒编织产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增加投入,强化扶持。政府部门应着眼解决制约竹芒编织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瓶颈,不断强化竹芒编织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投入,增强竹芒编织产业的发展后劲和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产业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新品种推广等项目和资金,要重点向竹芒编织产业发展,提高竹芒编织产业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支持鼓励竹芒编织龙头企业通过承贷承还的形势资助竹芒编织农户。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竹芒编织产业发展。
(二)培强产业,做优龙头,创造品牌。通过加强竹芒编织产业的培植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确定本村竹芒编织产业的优势与特色及发展方向,进一步推进落后设备、技术深度调整,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打牢产业基础。同时,采取有利有效的综合措施,加快培植竹芒编织龙头企业。围绕竹芒编织产业、产品发展,按照规模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利益联接紧密的要求,尽快做大做强一批竹芒编织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拉长产业链条,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农户”形式,完善竹芒编织产业发展机制,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农民,完善组织。在竹芒编织产业发展中,应注重培育群众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让群众认识自我,充分挖掘本村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努力开发具有本村特色的产品和品牌。围绕竹芒编织这一主导产业,突出以技术创新入户为平台,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竹芒编织业人才。通过成立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着眼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大力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引导与支持,促其快速发展。通过新型竹芒编织业人才、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升素质、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竹芒编织产业的生产经营体系。
XX县XX镇XX村委会
2010年11月19日
第二篇:##镇##村发展沼气调研报告
##镇##村发展沼气调研报告
沼气作为一种新能源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改善农村能源短缺,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问题的重要举措。##镇##村积极响应旗委的号召,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镇##村沼气建设,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结合本村实际,对发展沼气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一、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的必要性
大力开展以沼气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较为实用的有效方法。
1、显示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一是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村人畜粪便直接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二是作为优质有机肥的沼液和沼渣的大量使用,减少了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中农药和重金属的残留量,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奠定了基础。沼液具有很强的杀虫效果,可谓“生态农药”。用沼液培育的水果个大、色鲜、味美,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用沼液和沼渣种植的蔬菜产量高,色泽鲜嫩,在市场上很畅销。三是有效地减少了农户烧柴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乱砍滥伐和剃枝削杆现象基本杜绝,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2、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各地在引导农户建沼气池的同时,把建池与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实现了圈厕分离,厨圈分离,有效地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高效清洁的沼气燃料替代了低效污染的秸杆、不锈钢沼气灶具、沼气饭煲替代了电饭煲、电池炉,节约了电。臭气熏天的敞口粪坑改成了配备沼气热水器的水冲式厕所,蚊蝇满屋的猪圈改成了粪水自流入池的洁净猪圈,彻底改变了农村昔日“煮饭满屋烟,粪水满庭院”的状况。二是有效地保护了农村饮水安全。人畜粪便直接进入密闭的沼气池厌氧发酵后,阻断了污染源和病菌的传播渠道,保证了禽畜的安全生长,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农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3、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沼气建设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辐射农产品加工业,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年产沼气350立方米,既可用作生活燃料,又可用来日常照明,每年减少燃料和电费支出300-400元左右,利用沼渣对农作物进行浇灌、施底肥、追肥,可减少化肥的支出200元左右;利用沼液浸种,可以增加出芽率,提高幼苗抗病、抗虫、抗逆能力,增加粮食产量8%-10%;沼液用于叶面施肥,可有效杀灭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可增收300-400元左右,折算起来,建有沼气池的农户一年可增收800至1000元。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农村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1、1998年德大养鸡在我村落户德大养鸡13户,每年为市场提供12万只肉鸡。鸡粪的处理是一个难题。2003年蒙牛入驻兴安,##村开始发展养牛业,目前养牛户有320户,由最初几十头奶牛发展到如今1210头奶牛,牛粪的大量堆积,对村容村貌及生活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养殖业的不断扩大,粪便不断的增多对村里环境构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发展沼气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能变废为宝。
2、##村耕地面积7611亩,绝大部分都用于种植玉米,秋天的秸秆可以说是遍地都是,有的用不了的就在地里烧了,即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秸秆也是沼气很好的原料,农村秸秆用于沼气可以节约存放的空间,可以利用这个空间多种一些菜,多植一棵树,美化了庭院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当地政府重视沼气建设,推广和管理机构健全,技术先进,为沼气实施和跟踪服务提供有利条件。
三、对策及建议
按照旗委、政府的工作安排,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益。在规划上一定要有超前意识,既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解决农村污染的问题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当中。按照高起点,有特色,重实际,求实效的原则,统筹协调,整村推进。建沼气池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其综合效益。若仅仅只建一口池子,不进行改厕、改圈、改厨,不进行相应的管网的建设,沼气池应有的作用便会大打折扣。因此,一定要把需要与可能把握好,既积极推进,又量力而行,切不可一轰而起,先以村领导先建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不要盲目追求数量与进度,不讲求实际效益。
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到沼气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途径。在消除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沼气建设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三篇:##镇^^村报告
##镇**基本情况
一、概况
##镇**村位于培正大道路边,面积约 2.44平方公里,地处##镇北部, 离##镇2公里,有一条过境公路杨赤线,正新建一条公路新赤公路,属于一条远郊村。**村土地总面积约448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有877亩,林业用地约有1728亩;广东培正学院设于我村,占地约1000亩。
**村距离花都区市区约17公里,地处丘陵山岗地带,限制了村级经济的发展,**村委会只能利用本地的特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土地及房屋出租,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经过多年生产发展,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
二、人口与劳动力情况
我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90多人,劳动力总人数468人。今年来本村配合区就业培训机构和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在本村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共50多人参加了仓库保管工的培训,并取得了资格证书,有效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及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帮助农民脱贫增收,保持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及持续发展。
三、社会经济情况
**村第二、三、四经济社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及房屋出租,因地缘问题一社的经济相对落后,土地利用率较低。按照今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年尾第二、三、四经济社的分配总额达到30万元。配合新农村建建,我村第四经济社已创建了区、市卫生文明村,设置了农家书屋。第一经济社正在创建卫生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下,经济社为全部村民购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年满35周岁的村民购买了新型农村社会保险,5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2户村民享受了低入收家庭保障。
四、村组建设情况
**村在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帮助和扶持下,全村开通了有线广播电视、电话,宽带可以直接到户;村道已基本实现硬底化;全村四个经济社除了一社,其他各个经济社都接通了自来水。因我村出租业比较突出,用电量较大,电压得不到保障,特别是相对落后的一社,电压严重不足。
五、本村热点及难点问题的归纳
1、因经济的发展,在量外来人员的涌入,使我村流动人口管理压力增大。
2、我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房屋的出租,但出租证件迟迟办不下来,每年都要到出租屋中心办理有关手续,增加了村民的经营成本。
3、当前群众最关注的问题:用电用水的问题、光亮工程的建设问题、教育问题、房屋及土地出租政策的问题。
以上的相关问题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希望政府各有关部门能大力支持同帮助。
第四篇:镇村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村有7个村民小组,435户1829人,耕地面积3882亩,果园面积3486亩,年产量5157吨,产值1237.68万元,人均果业收入6767元。村有3个村民小组,182户746人,耕地面积2294亩,果园面积1492亩,年产量2238吨,产值537.12万元,人均果业收入7200元。
二、存在问题
村级经济基础薄弱。这两个村经济来源主要靠务农,经济基础较差,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的大多是和年老体弱的老人和妇女儿童,家庭劳动力不足,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群众就业、从业门路窄,非农就业比例低。
三、发展建议
相关部门与镇领导班子成员应和村上结成相对固定的对子,通过主动走访座谈等形式,直接与村上群众接触、沟通,建立经常性联系,听取群众的建议和要求,及时了解情况,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群众搞好服务。鼓励农民建新果园,更新老果园,强化果园管理,以项目带动产业,坚持走好产业富民的道路。建议在村建设高标准矮化苹果园900亩;对村老果园进行改造升级,实施黑膜覆盖和麦草覆盖100亩,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五篇:镇村工业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XX县镇村工业和产业发展
调 研 报 告
根据县领导安排,调研由县委农工办牵头,县委政研室、县政府信息调研室等9部门共同参与,利用两天时间,到各镇(街)进行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调研组通过与镇(街)主要领导同志交流、与站办所负责同志座谈等方式,着重了解镇(街)对《点评办法》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方法、考核结果运用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从调研情况来看,各镇(街)充分肯定观摩点评给地方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各镇(街)充分认识到资金投入对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强力带动作用,通过加大融资力度、广开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办法,千方百计融集资金用于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社会资本潜力,通过制定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地方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通过观摩点评,各镇(街)通过自评找不足、互评找差距,极大地调动起镇(街)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加快发展,聚集人气,带动了地方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
(三)人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各镇(街)以观摩点评为契机,大力开展综合环境整治、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发展取得的成果、改革带来的变化。开展观摩点评后,群众感触最深的就是路宽了、水清了、绿足了。
二、关于考核办法实施情况的几点思考
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观摩点评对镇(街)小城镇建设和地方产业集聚有着极大的助力推动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镇(街)地理区位、产业结构、资源优势等方面上的不同,难免会显现出一些不尽如人意和有失科学合理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一)各镇(街)经济实力上存在一定差距,单纯比较经济总量不足以体现发展变化。经济实力是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单纯比较地区经济总量的办法不利于原来经济总量低,但现在发展速度快、变化大的镇(街),不利于激发地方加快推进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有违观摩点评激励导向作用的初衷。
(二)镇(街)产业发展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难以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产业类型镇(街)发展情况。由于地理区位、资源条件等因素,使得一些镇(街)工业发展十分突出,而一些镇(街)现代农业有声有色,对不同产业类型的镇(街)都用同一个标准考核,不能突出各个镇(街)产业发展特点,考核中势必导致某些单一产业主导型镇(街)的落后地位。
(三)资金投入问题不圆满解决,将直接制约观摩点评活动实效,影响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当前镇村建设项目多为环境整治、社会公益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具有投入大、见效慢、政府财政负担重等特点。而目前各镇(街)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融资手段,紧张的财政供应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可谓杯水车薪,发展后劲不足以支撑地区长期保持快速高效发展。
(四)全市所有镇(街)统用一个考核标准,容易忽视地方特色和地区差异。全市118个镇(街)统一考核标准,对地方城镇布局合理化、园区建设规范化、服务管理科学化起到了积极的牵引导向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各地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但同时存在一个问题,统一标准容易忽略镇(街)产业特色上的差异和经济实力上的差距,一些地区确实还不具备某些硬件建设条件,如污水处理厂建设,硬上马、强开工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财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城镇化管理是现在镇(街)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但也应注意地区差异,不能搞一刀切。
(五)观摩点评的时间和频率有待商榷。目前,镇(街)每年各类点评都不少于四次,年年点评、一年多评的现象比较突出,容易导致镇(街)在项目建设选择上顾及点评名次,对一些群众受益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不敢上、不想上,甚至可能出现专门应对点评的突击工程、形象工程。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考核内容
1、考核应该突出镇村建设、产业发展主题,不应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点评考核一样全面考核,指标设臵更应重点突出,分值赋予方面突出重点。
2、镇街分类观摩点评。县城驻地及周边街道,在地理区位、项目引进、服务配套、园区建设等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是乡镇所无法比拟的;而乡镇由于在自然资源、行政区划、规模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因此,建议考核按照各镇(街)发展基础加以区别,将街道与乡镇分开评比。
3、看基础更要看变化。改变单一的看总量、比数字的方法,围绕服务发展设臵考核标准,比变化、看发展,比增量、看进步,真切感受地方镇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工作面貌之新、步伐之快、活力之强,彰显观摩点评的公平性。
4、合理增添加分项。镇村建设需要与地方产业相结合,体现出地域特色、产业特色、发展特色,对镇(街)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应给予积极肯定。因此建议,对于镇(街)争创的商业品牌和获得的荣誉、称号等酌情加分,以示激励。
5、增添产业龙头企业考核内容。产业龙头企业对于加快地方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考核内容中没有,建议增加此项考核内容,并单独设立分值。
6、考核内容要体现群众受益。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
善民生,使群众受益,而对镇村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的也是人民群众。因此,观摩点评办法当中应当有体现群众满意程度的项目,比如人均纯收入、人均储蓄余额、群众幸福指数等。适当减少短期行为指标权重,如垃圾箱、水冲式厕所设施。
(二)关于考核方式方法
受历史沿革、地理区位、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为充分调动镇(街道)加快小城镇发展的积极性,建议考核采取以县(市、区)自评和市重点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县(市、区)自评为主,市里对各县(市区)评出的前1-2名、后1-2名进行重点考评时,考评人员与考评内容专业对口,时间要充分,打分要具体,真正考核出实际发展状况,并确保每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排头兵”。县(市、区)自评采取现场观摩和年终统计数据相结合,其中,现场观摩占40%,年终统计数据占60%。
(三)关于考核结果运用
考核结果运用要有科学性、连续性、导向性,要有利于促进各镇(街)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避免和杜绝短期行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同时在奖惩措施落实方面,应加强正面奖励,对投入大、变化快、观摩点评成绩突出的镇(街),在给予组织肯定的基础上,加大经济奖励和政策支持;削弱负面刺激,对于点评名次靠后的镇(街),应区别对待务实肯干但效果显现还不明显和确实无所作为两种情况,谨慎采用干部处理的惩罚办法,以保护地方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和积极性。
二〇一二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