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初步设计管理的意见
关于加强初步设计管理的意见
渝建发[2011]36号
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北部新区建设局,两江新区建管局,有关单位:
初步设计是建设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加强初步设计管理对规范设计市场,保证设计质量,节约建设投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适应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各区县初步设计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障我市建设工程项目依法建设、有序实施,依据国家及本市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现提出以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规范编制设计文件
初步设计文件须由取得相应设计资质证书的设计单位编制。外地入渝勘察设计单位应办理入渝备案登记手续。按规定应进行设计招投标的项目须通过招投标确定设计单位。
参与初步设计的人员须为设计单位在职人员,并在申请初步设计审批时,提供社保缴费证明(外地入渝单位人员、本地勘察设计单位人员分别在本单位一年、半年以上)、劳动合同等佐证材料备查。
初步设计文件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和工程概算等三部分内容组成。文件编制的格式和深度须满足《重庆市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及国家和本市其他规定的要求。
初步设计文件的质量责任要落实到人。初步设计文件扉页应设置“设计人、校核人、专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等技术岗位的签署栏,人员名字须同时打印和手签。设计人与校核人、设计人与审核人不得由同一人签署。国家已实行注册执业资格制度的,初步设计文件应加盖个人有效注册印章。
二、积极探索审批方式,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一)初步设计审批方式
根据《重庆市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渝府令第190号)的规定,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初步设计审批采取并联审批的方式。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参照我委审批方式,依托评审专家,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本地初步设计审批运行机制,确保审批质量,提高审批效率。
(二)初步设计审批程序
分为受理、审查、审批。其中,审查分为行政审查和技术审查。
1、受理
建设单位申请初步设计审批,应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1)投资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
(2)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及红线图;
(3)建设工程规划用地许可证及其附件;
(4)建设场地现状照片;
(5)方案审查意见书及附图;
(6)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包括节能设计专篇的说明书、图纸、设计概算等);
(7)工程勘察报告(初步勘察深度以上)及其质量审查合格书;(8)工程勘察、设计合同;设计人员社保缴费证明及劳动合同。
(9)边坡支护方案设计可行性评估报告(具体规定见市城乡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
(10)经济适用房、危旧房改造安置房、农转非安置房等享受地方优惠政策的建设工程,应提供其行政确认书或其他证明文件。
(11)单个工程的初步设计审批原则上不得分期报建。确须分期报建的,应在首期工程报建时提交分期报建计划,明确每期报建内容,在征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按计划分期报建。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后,于规定工作日内完成全部申请材料的形式审查,确认建设项目是否具备初步设计审批申请资格。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主办部门向申请人出具《补正材料通知书》,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材料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的,主办部门向申请人出具受理的书面凭证;主办部门决定不予受理的,向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的书面凭证,并说明理由。
2、审查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自初步设计报建正式受理之日起,于规定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内容包括:
(1)行政审查 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重庆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要点》行政审查部分的规定要求和有关法规、规章进行。重点审查建设程序是否合法,勘察设计单位和人员的设计资格是否具备,其市场行为是否规范等。
(2)技术审查
技术审查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专家依据《重庆市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重庆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要点》和相关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重点论证初步设计技术上的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技术审查专家库。市、区县可资源共享。专家的抽取应采取回避制,避免同体审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控制、干预和影响专家的审查意见。市级重大建设工程或技术特别复杂、专业性特别强的建设工程,专家库专家难以胜任的,可邀请市外或境外资深专家参与审查。
技术审查原则上采用会审形式。建设单位负责人、项目代表,设计单位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民用建筑工程须由注册建筑师担任)、各专业负责人等应当参会。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初步设计主要参与人员无故不到的,技术审查会应取消或延期进行。技术审查意见分为通过、修改通过和不通过三种。
a、通过:初步设计文件符合《重庆市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和相关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及有关管理规定的建设工程,应为“通过”。专家审查意见由设计单位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落实。
b、修改通过:初步设计文件基本符合《重庆市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和相关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及有关管理规定,个别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管理规定,设计不尽合理、存在缺陷的建设工程,应为“修改通过”。
设计单位应在3~5个工作日(重大项目不超过7个工作日)内对初步设计进行修改完善。建设单位再将修改后的初步设计文件及通过技术审查的书面申请(含设计单位是否采纳专家审查意见等内容)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经原专家组专家对提交材料审查认可后,方可通过技术审查。
修改通过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修改完善设计文件所用时间不计入初步设计审批工作时间。
c、初步设计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设工程,技术审查意见应为“不通过”:
①设计依据不正确或不充分的;
②设计文件编制不符合《重庆市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有重要缺项的;
③严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以及采用落后、淘汰技术、设备或材料等不符合现行技术产业政策和管理规定的;
④设计严重不合理的;
⑤技术审查意见为修改通过,建设单位逾期未提交修改后的初步设计文件及通过技术审查的书面申请,或专家对建设单位提交材料不认可的。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技术审查作为初步设计审批的必要环节和条件,对报建工程提出明确的技术审查意见,但同时应合理安排工作周期,不得借故延长审批时限。
3、审批
经行政审查符合法定条件,技术审查意见为通过,其他相关部门并联审批意见均为通过或已取得其书面批复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规定时限内作出通过审批的书面批复。
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规定时限内作出不予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①行政审查不符合规定要求,存在违法、违规问题;
②技术审查意见为不通过的;
③其他相关部门协办意见为不通过或未取得其书面批复的;
④违反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初步设计审批时,严禁超规模、超标准审批。对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国家融资项目、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资金项目的概算要重点予以审查,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投资规模。
(三)专家管理及咨询费用
1、承担技术审查咨询的专家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公正廉洁,不得利用审查咨询工作为本单位或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泄漏涉及工程相关的知识产权或技术秘密;能够按要求按时参加并完成审查咨询任务。
2、对审查专家实行年度考核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取消其审查资格。
3、专家咨询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支付标准可参照原国家计委制定的《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计价格[1999]1283号)执行。其他非评审专家人员不得收受任何费用。
三、市、区管理权限
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调整我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权限的通知》(渝建发〔2008〕20号)明确的市、区分工,实施所辖区域内建设工程初步设计管理工作。不得越权审批和擅自行政委托,越权审批无效。
北部新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按照市政府《关于在北部新区实施建设工程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渝府令第151号)和《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执行。
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作为初步设计审批的前置条件,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以《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抗震办)统一实施。
四、加强审批后期管理
除规定不需进行初步设计审批的以外,所有建设工程必须按规定进行初步设计审批。否则,不得进行施工图设计。
初步设计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对确需修改且涉及总平面布置、建设规模及指标(层数、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结构体系、使用性质、产品方案、主要工艺及设备、建设地点等方面的调整,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原设计单位(或经原设计单位书面同意建设单位另行委托)进行修改,并将调整后的初步设计文件报请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批。其中,涉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的调整或规划方案的明显调整还须经原项目立项审批部门或规划部门同意后,再办理初步设计调整的审批手续。
涉及建筑节能设计重大变更的,按照《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后的重大变更管理的通知》(渝建发〔2008〕39号)执行。
五、多方联动,共同监管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是初步设计的质量责任主体。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施工图审查机构是初步设计的监管(监督)责任主体。
在初步设计审批过程中,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依法履行工程质量责任和工程勘察设计合同。
设计单位应严格执行《重庆市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严格内部校审制度,将初步设计的质量责任落实到人,执行奖惩措施,进一步提高初步设计质量。
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上下联动,严格监管。对对违反工程建设及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处罚,将其计入单个人诚信档案。定期通报各设计单位技术审查通过情况,并将其与单位资质,设计招投标等挂钩。
施工图审查机构在施工图审查过程中,应加大审查把关力度,凡未执行初步设计审批文件或存在违法、违规等行为的,不得出具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并将情况上报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情况一经核实,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依法对设计单位和人员予以处罚。
注:《重庆市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重庆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要点》等文件资料可在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网站(网址www.xiexiebang.com)“勘察设计”—“政策法规”栏下载。
二○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第二篇: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样板
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样板)
吉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6月28日主持召开了吉安新一中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邀请的省、市有关专家和市中心城区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市教育局、市规划处、市消防支队、吉安市第一中学(建设单位)和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设计单位)等单位代表。与会人员察看了工程现场,听取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关于工程筹建、设计情况的介绍,会议还成立了专家组(名单附后),对工程初步设计进行了认真审查讨论,形成以下审查意见。
一、设计依据及设计深度
1、设计依据应补充项目立项及规划批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 108-2008)和《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评估验收硬件标准》(国家教委教基[2005]17号)应作为本工程设计依据。
2、本工程初步设计内容全面、说明较清晰、图纸齐全,基本满足国家规定的初步设计深度要求。
3、建议根据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工程分期,并明确分期建设内容。
二、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
1、吉安新一中为寄宿制高级中学,总用地面积187134平方米,设108个班,学生5400人。体育馆按比赛场馆设计,建设标准过高,建议按风雨操场练习场馆标准设计;学术交流中心实际使用较少,建议取消调整为其它功能用房或缓建。进一步明确新一中建设内容、规模和建设标准,如教师及职工数、学生宿舍间数及容纳人数、教师宿舍间数及容纳人数、体育场馆建设标准及座席数、图书馆(室)建设标准及藏书量、阅览座席数、食堂容纳人数、各类运动场地数等。
2、补充区域位臵图、原始地形图等内容。
三、总平面设计及建筑设计
1、基本同意总平面布臵,进一步优化设计机动车停车位和自行车停放设计,建议设计机动车一定数量地下停放。
2、建议教学楼群与艺术楼群平行设臵,校前广场和城市道路的空间效果更好,请与现方案进一步比较确定;补充围墙和门卫设计。
3、教学楼。入口处室内外高差偏大,请复核调整;考虑成班额的实际情况和清洁柜设臵空间,建议适当加大普通教室面积,并适当加大走廊宽度;阶梯教室应按班级人数的倍数设计;教室层高4100过大,建议适当降低;拖把间面积偏小,建议缩小配电间面积,增大拖把间面积;建议26-29轴卫生间与教师办公室对调,使卫生间相对分隔。
4、艺术、实验楼。建议美术教具室改为教师休息室;学生卫生间开门口应改在走道一侧;美术、书法教室尽量布臵在北侧;化学实验室应设通风柜;增设练功房、演奏厅、琴房等功能用房。
5、行政楼。楼梯间首层应直接对外或采取扩大封闭楼梯间处理;传达、值班室面积过大;电梯井紧靠办公用房应有隔声措施;进一步优化六层大会议室层高。
6、图书馆、科技楼。不同功能勉强组合,交通不顺畅,使用受影响,各用房采光、通风欠佳,外墙不规则,影响室内使用和空间效果,半开敞的大厅雨天使用不便,书库和藏、阅合一的阅览室柱网尺寸应采用规范推荐的1200或1250整倍数的模数,以方便书架与阅览席灵活布臵;建议此楼进行重大调整和优化。
7、学术交流中心。对中学而言,学术交流中心用途不大,建议取消调整为其它功能用房或缓建;如确需建,建议:出入口应设在转角处,方便内外使用;卫生间不应设于餐厅入口侧,请调整;厨房内应设专用卫生间;备餐位臵不妥,应取消门边二级台阶;餐厅、厨房上层有大量卫生间,应设设备层等措施;建议降低层高;
二、三层外窗的变化效果欠佳,应调整。
8、学生宿舍。按规范标准增加房间面积;建议将南侧楼梯间调至北侧;底层层高应同标准层一致;建议每间宿舍增设阳台,便于晒衣(每层设集中晒衣阳台不利于衣物防盗)。
9、食堂。建议减小地下室楼梯踏步宽度;厨房与餐厅应在小卖部处加门隔开;女更衣室旁应增设女厕所;中部楼梯影响使用和空间效果,建议调整;应充分利用三层面积;建议岛式舞台调整为镜框式舞台;楼梯7部远超过疏散要求,应根据实际人数合理调整;好朝向的屋面可利用;补充视线和建筑声学初步设计。
10、教师宿舍。三部楼梯偏多,建议将3-4轴的楼梯间移至7轴一侧,取消1-2轴楼梯;宿舍内部应布臵厨房和专用卫生间;建议卧室内走道处设固定壁柜;餐厅、厨房上层有卫生间,应采取防渗漏技术措施;上屋面楼梯间可只设一个。
11、体育馆。建设标准过高,8部疏散楼梯远超疏散要求,建议按风雨操场练习场馆性质调整设计。
12、田径运动场。主席台宜设雨篷。
四、结构设计
1、本工程结构初步设计说明内容基本齐全,设计标准和技术参数的选定基本准确,结构平面布臵详细,基本上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要求。
2、按照国家《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关于中小学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与教学有关的建筑及学生宿舍、食堂应为重点设防类,行政办公楼、教工宿舍、学术交流中心等其他建筑应划为标准设防类。
3、应明确是否要进行人防设计。
4、教室的活荷载标准值有误,请复核。
5、结构设计说明中应认真分析说明防震缝设计。
6、建议尽量利用天然地基,设计成柱下独立基础。
7、教学楼、试验楼的平面长条形不利于抗震,建筑平面不够规则,尤其是3米宽的连廊是单跨框架,很难满足抗震要求,建议优化设计。
8、图书馆及科技楼门厅上空的网架支承在两个抗震单元的框架柱上不合理,应调整。
9、行政办公楼六层大会议上空屋面大梁上栽钢筋混凝土柱不妥,建议取消屋顶构架。
10、学生食堂的建筑竖向刚度变化较大,不利于抗震设防,应优化。
11、建议体育馆的屋顶网架形式改为简单的平板网架。
12、学术交流中心D柱建议移至C轴;行政楼6-7轴门厅过大,请复核。
13、地勘报告应确定抗浮水位;地下水及场地土对钢筋砼有弱腐蚀性,进一步比选优化基础方案。
五、给排水设计
1、设计依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应采用现行规范。
2、补充说明室外市政给水管的干管位臵和管径、压力和市政雨污水井的位臵、排入点的标高以及市政雨污水管的管径、坡度等内容。
3、用水量表存在漏项、错误,进一步复核修改;建议取消体育馆热水制备。
4、补充主要设备及材料汇总表;建议学校室外雨水、污水检查井均采用塑料检查井。
5、给排水总图:总平面图太简单,补充指北针;补充雨、污水管管径,排水方向及检查井位臵;给水管及校内消防管上应注明阀门及阀门井位臵,校内消防管上增设水泵接合器;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与城市管道系统连接点应补充控制点标高。
6、教学楼:补充架空层中两个内庭院雨水排水措施;平屋面上应设试验用消火栓。
7、艺术楼、实验楼:一层内庭院中补充雨水排水措施;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中均应设化验室及给排水管道;建议教师休息室中增设卫生间;室内消火栓布臵过密。屋顶上应设试验用消火栓。
8、行政楼:建议一层平面中XL-3立管旁的二套室内消火栓箱取消一套;取消二-五层XL-3立管旁室内消火栓箱;屋顶平面上应加设试验消火栓。
9、图书馆及科技楼:教师休息室中应增设卫生间;室内消火栓立管应在竖向构成环状;平屋顶上应加设试验消火栓。
10、体育馆:一层服务用房中应增设洗涤盆;室内消防立管应在竖向成环状。
11、学术交流中心:厨房补充给水管及供水点;厨房含油废水应设隔油池;一层厨房及餐厅上空污水横管应采取防护措施;二层、三层消火栓立管及室内消火栓箱建议改为三根立管及三套室内消火栓箱;平屋顶上应加设试验消火栓。
12、学生宿舍楼:XL-1立管调整到4轴右侧,XL-2立管调整到8轴右侧,XL-4立管位臵不变,取消XL-3立管及相应的消火栓箱。
13、食堂:地下室变配电间上有一层女更衣浴室排水管布臵不符合规定,应调整;取消食堂地下室中消防水池及喷淋泵;一层厨房中给排水管补充进户、出户管,餐具洗涤、消毒间备餐间应设水盆及给排水管;厨房含油废水应设隔油池;
一、二层食堂如果各自独立经营,给水管应成独立系统并分设水表。
一、二层食堂中室内消火栓布臵过密应调整减少;三层主席台后的化妆间中应设若干水盆以便卸妆之用。
14、教师宿舍楼:教师宿舍定性为公寓建筑不正确,应为I类宿舍,建议取消自动喷淋系统;一层厨房及餐厅上空有污水管,应按规范调整;补充厨房含油废水隔油池;补充完善厨房给排水管;补充二-五屋洗衣房排水设施。
15、各单体建筑存在的共性问题:给水、排水系统图没有根据各建筑特点表示,而是千篇一律,排水主管管径全部未标注,给水主管仅标注一个管径,该设室内水表的未设,应优化完善;室内消防管与各楼实际不符,应根据实际优化。
六、电气设计
1、设计依据《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应为GB50053-94。
2、供电负荷分级基本正确,应将校园安全防范系统、有线广播、计算机网络机房等列为一级负荷或特别重要的一级负荷;将行政楼图书馆客梯、食堂炊事用电、总图道路照明列为二级负荷;学校体育馆定位为丙级体育馆,比赛用电应按二级负荷设计。
3、负荷计算:负荷计算书有误,变压器计算重复;电梯、风冷热泵等动力设备应根据各专业提供的用电负荷数据计算;应计算出高压侧的总负荷。
4、供电电源设计满足规范要求。5、10KV配电:文本中说明10KV进线引入体育馆变电所,与图纸不符;图书馆10KV配电系统图中6H柜断路器不应和变压器柜门连锁,综合智能保护的电源电压与操作机构的工作电源应统一。
6、低压配电:低压系统主接线不正确,变压器应设总进线断路器,两台变压器应在主进断路器之后联络;出线塑壳断路器应标注附件代号,出线至消防负荷的回路在过载时不应切断电源;应急母线段非消防回路应设失压脱扣器;市电停电时,主接线应有充分的灵活性,能使柴油发电机组向更多的地方供电,并采用失压脱扣,人工合闸的方法加以控制。
7、总平面:总平面图中应补充指北针;强电总平面图中配电回路编号重号;补充道路照明灯位;弱电总平面中应明确各主要机房的位臵;学生宿舍电缆敷设不应绕行,体育馆电缆线路应取最短路径。
8、建筑单体:
(1)教学楼:配电间面积偏大,宜调整,并设臵强弱电竖井。(2)实验楼:宜每间实验室设臵电源箱,以便于控制实验电源。(3)行政楼:电梯宜由双回路切换供电,或由专用回路供电,并具有自动平层功能;六楼大会议室应设专用配电箱。
(4)图书馆及科技楼:地下室设备机房用电、防排烟风机电源应设专用双回路电源自动切换供电;电梯宜由双回路切换供电,或由专用回路供电,并具有自动平层功能;左右两侧应分别设垂直干线配电;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教室应设配电箱;四层广播室应设专用双回路切换供电,并宜设EPS做应急电源;广播站宜设功放室、播音室和编辑机房等功能用房;图书馆上部可不设火灾报警系统;应设臵图书馆计算机检索系统。
(5)体育馆:左右两侧宜分别设垂直干线配电。
(6)学术交流中心:一层厨房动力电源应和照明分设专用回路供电。
(7)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应明确学生宿舍用电管理的要求,并根据学校要求确定配电系统;学生宿舍内可不设电话、有线电视、网络端口。
(8)食堂:考虑市场化运作,应分层供电计量;地下层设有三台18KW的电开水炉应设单独回路供电,并宜由柴油发电机组供电;消防负荷不宜合用供电回路,应分设专用双回路供电。
(9)教师公寓:屋面热水机组为公共浴室供应热水,为便于控制,不宜和厨房共用供电回路。
9、弱电系统:不应将弱电中心安排在地下一层,进一步合理明确弱电中心位臵;应明确学校网络中心的位臵;应增设安全防范系统包括视频监控、周界报警和巡更系统,明确学校安防中心和视频监控中心位臵;学校宜设有线电视台(站),布臵相关用房,并据此完善系统图。
10、环保设计中应补充柴油发电机组的废气排放、噪声和振动防治措施。
七、暖通及燃气动力设计
1、本工程暖通专业设计基本达到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
2、设计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应采用现行版本。
3、图书馆、科技楼:公共卫生间及内封闭卫生间应设机械排风设施;地下层排烟竖井在地上层排出口(8轴与L轴交叉处)与疏散出口距离尽量拉开,避免影响人群疏散安全。
4、食堂:
(1)发电机房:发电工艺与竖风井道相接的送风机风管上应配臵可电动控制的风阀,并在室内外设臵风机启闭装臵。
(2)储油间排风应设独立竖向风道,避免与发电机排余热风接触引起闪爆。
(3)消防水泵房、储藏间面积大于50平方米,可不设机械排烟;地上一层排烟与补风竖井风口相邻,应注意气流短路。
(4)一二层厨房应交待通风专业与厨艺公司分工合作关系责任,并予留进风、排风有关孔洞、电量;所有对外的各通风口应加装防虫、鸟、老鼠防护网罩,确保食品安全。
(5)公共卫生间和内封闭卫生间应配排风设施。
(6)三层大礼堂中的观众厅、主席台、化妆间等应设排风设施;化妆间内走道应设机械排烟设施。
5、艺术实验楼: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在施工设计时,应与业主沟通,配臵适宜的排风设施。
6、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学术交流楼:复核内走道是否满足自然排烟要求,否则应增设排烟设施。
7、补充现有市政燃气管网或规划示意图、接点示意图、中压调压站(箱)布臵图。
8、补充厨房、热水锅炉房等工艺设备内容和燃气敷设、计量、通风、防爆、防火、排烟等设计说明。
9、燃气管材、厚度选取除考虑管径外,还应根据介质、压力、敷设场所综合因素确定。
10、学生洗浴、开水供热方式需专题研讨明确,再根据供热方式进行总图布局。
八、概算
1、本工程概算编制基本符合初步设计深度要求。
2、土建工程应补充单项工程土方费用,教学楼等补充屋面防水找平层、屋面构架、室外台阶平台、坡道等项目费用。
3、安装工程补充变压器费用;高低压柜单价偏低,应复核调整;补充漏列项目费用。
4、单位工程:土建装修水电投资估算建议计列5%的零星项目费用。
5、工程造价取费表应按《江西省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建筑工程类别划分;复核修改取费表费率:教学楼、学生宿舍应按二类工程计算,艺术楼按一类计算,交流中心、教工食堂按三类计算。
6、复核修改总图工程估算表。绿化应有工程量,进一步核实高压外电接入费用,补充总图供电线路电缆、路灯、安防监控等费用。
7、土方工程建议应按土方平衡表复核计算,应进一步核实填方量。
8、安装工程概算应补充综合布线、网络、电视、电话等未列费用和给排水喷淋系统费用、热水系统费用,取消工程定额测定费。
9、完善综合概算表费用内容,电梯应分别在各工程中计列,补充工程费用总价数据;土建、装修、水、电等单位工程应计算单位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数据。
10、总概算表中墙改费应申请减免。
11、人防易地建设费未计算,若申请减免,应加以说明。
12、进一步修改完善概算编制说明。
第三篇:嘉荫看守所项目初步设计答复意见
嘉荫拘留所项目初步设计初评答复意见
1.设计深度未达到《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的要求。答复:经过修改后已达到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的要求。2.设计说明 1)承担的设计任务是否有总图工程,如有应按《拘留所建设标准》及《拘留所建筑设计规范》应进一步说明总图要求。《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已废止。
答复:已按《拘留所建设标准》及《拘留所建筑设计规范》相关要求修改说明。《城
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已废止,按《城市无障碍设 计规范》(JB50763-2012)相关规定执行。2)3)4)设计依据中应有 《拘留所建筑设计规范》。总图说明中应具体给出相关量化指标。总图工程应有竖向设计内容。答复:设计依据中已添加《拘留所建筑设计规范》,并按相关规范执行。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添加相关量化指标。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添加竖向设计内容。3.建筑设计 1)设计依据
(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黑龙江省实施细则》DB23/1269-2008二者取其一。
答复:设计依据中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并按相关规范执行。
(2)补充《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分级及检测方法》GB7106-2008及GB8484-2008等标准。
答复:设计依据中以添加《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分级及检测方法》 GB7106-2008及GB8484-2008等标准,并按相关规范执行。
(3)将设计的功能房间做表与建设标准对比,说明平均用地、人均建筑面积、拘室、医疗、文体、劳动、行政管理等房间面积指标是否达标或超标。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2)防火分区及无障碍设计(1)在平面图上防火分区没有分开。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
(2)无障碍部分应依据现行规范设计。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
3)应说明接建的原有部分基本情况,并应有鉴定报告,接建部分与新建部分相接处理。
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4)节能及构造设计
(1)外墙保温采用岩棉,应计算采暖期重量湿增量是否超标。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计算,采暖期重量湿增量不超标。(2)节能设计专篇应给出围护结构的相关热工性能指标。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计算,采暖期重量湿增量不超标。
(3)所采用的节能保温材料应有省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认证证书。
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并添加相应有关省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认证证书。(4)计算体形系数,外窗的窗地比应不小于1/6。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5)武警营房层高7.2m,为何?
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层高为3.60m,地上两层,建筑总高度为8.40m。(6)补充节能计算书。
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计算,已补充节能计算书。4.设计图 1)总图
(1)绘出出入口位置,宽度,用地区域应定位,补充竖向设计内容,行政办公应设于看守所出入口处,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
(2)场地周边的用地性质、劳动场地的设计位置,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2)建筑设计
(1)走廊宽度不符合规范和建设标准的要求。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2)卫生间应有通风道。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3)外窗面积过小,不符合规范要求。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
(4)监管室应对应拘留区通道。部分区域在监管室监视范围以外。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
(5)应有技术控制室设计。
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
(6)说明中说明外墙采用370mm陶粒砌块,强度不足,而且砖混结构形式不可能采用陶粒砌块。说明中应有原有建筑改造的内容,核对设计说明的内容与本次设计有关。答复:根据相应规范规定已修改,外墙采用370mm非粘土实心砖。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3年7月31日
第四篇:建设工程初步设计管理规定
建设工程初步设计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集团公司煤炭产业建设工程初步设计的质量、规范编制、审批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集团公司所属煤炭产业的全资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及其他公司(以下简称建设单位)范围内的新建、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其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及其审查、批准的管理工作,均须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 初步设计的管理
第三条 建设项目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单位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建设单位为管理项目而设立的指挥部、项目部、项目公司、筹备处等(以下简称项目管理单位)作为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执行项目建设标准,实现投资控制的目标。
第四条 根据国家、行业和集团公司有关规定,初步设计实行分级审查和审批管理制度。
(一)由国家审批核准的项目或集团公司审批可行性研究的项目,集团公司负责组织初步设计的审查和审批管理工作。建设单位负责将审批后的煤矿建设项目向政府主管部门报批,并将审批文件报集团公司备案。
(二)由集团公司委托建设单位审批的初步设计,建设单位组织审查和审批,并将审批文件报集团公司备案。
(三)建设单位负责本单位初步设计的初审和报批等管理工作。
第三章 初步设计的编制
第五条 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招标方式经过设计方案竞选、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比较,择优选择有相应资质、信誉良好的设计单位,明确拟建项目的功能和主要经济技术要求,签订工程设计合同后,编制初步设计。
设计单位承担控制设计内容、建设标准和工程量的责任,按批准后的初步设计内容、建设标准和工程量进行施工图设计。
第六条 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内容和深度,设计概算的编制方法和计价依据,应符合国家和有关行业的规定和编制要求。
第七条 建设单位应积极推行限额设计,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是初步设计概算的限额投资,施工图预算不得超过批准的设计概算。
第八条 方案设计确定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必须符合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各项技术要求,满足初步设计概算的需要。如果中标的方案设计在初步设计时不能满足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投资估算的需要,需建设单位重新选定设计方案。
第九条 建设项目如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涉及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计划等主要内容需要做必要的调整时,建设单位在编制初步设计前,须报经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原审批部门批准同意,并在初步设计文件中重新明确。
第四章 初步设计的审批
第十条 初步设计的审查原则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初步设计技术方案依据建设工程具体情况,应确保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十一条 初步设计文件的审查包括总体设计、项目组成、主体工艺、主要设备、工程量及投资概算等主要内容。
(一)主要指标符合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核准报告及政府主管部门关于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安全生产、消防、职业卫生、节能减排等批复的要求;符合国家和有关行业工程设计规范、技术规范及标准,特别是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
(二)批准的建设规模、投资概算编制依据、计价参数及编制方法,符合初步设计阶段国家规定的有关深度的要求。
(三)建设工期满足工程条件、施工方法和进度的要求。
(四)总平面布置、主要工艺流程、设备参数与配置数量的合理性及安全稳定性。
(五)重大技术方案进行设计优化、经济分析比选,既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又结合国情,因地制宜,节约建设资金,满足安全、实用、可靠的要求。
(六)降低能耗,实现能量有效转换。节省占地,节约资源,减少排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率。安全、环保等设施投资已经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七)生产辅助设施、生活配套工程等建筑物的完整性。
(八)推广经鉴定并经实践检验的新技术成果,选用成熟、可靠的新工艺和先进、合理的新设备,采用适用、美观的新材料。新设计的建设项目,其技术经济指标应达到国内同类项目的先进水平。
(九)根据精简、高效和现代化管理的原则设置生产管理体系及生产定员。
(十)初步设计文件满足编制施工招标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和主要设备订货的要求。
第十二条 审查程序及审查内容:
建设单位结合现场条件等实际情况,首先确认初步设计的设计深度,对工程地质条件、设计方案、规模、标准、工艺、结构、设备购置、工程造价等原则性内容组织符合性初审,形成初审意见,经建设项目法人审查、批准,同时向集团公司上报初步设计初审意见。建设单位应当对报批资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负责。
集团公司根据建设单位提交的初步设计评审申请报告,组织工程技术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初步设计进行评审。专家评审委员会经评审后形成专家审查意见。
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应按专家审查意见,逐条落实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初步设计的修改和补充,形成初步设计文件修改版,报送集团公司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审批初步设计文件时,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组建项目管理单位的批复文件。
(三)承担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持有的与建设规模相适应的勘察、设计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复印件,能够达到国家和有关行业编制深度规定及质量要求的初步设计文件、图纸。
(四)建设单位结合现场条件进行符合性审查后提供的初审意见。
(五)经批准的建设工程用地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点、环境影响、水土保持、安全设施、工程场地地震安全等“三同时”评价报告等政府审批文件。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文件。
第十四条 经集团公司评审的初步设计由集团公司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初步设计批复文件应明确工程建设的规模、建设标准、使用性质、主要工艺与设备、总平面布置、公用辅助设计、生产及生活建筑面积、土地征用数量、劳动定员、建设工期、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审查内容。
由建设单位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文件,通知设计单位进行初步设计修改与概算调整,并督促设计单位及时提交有关文件,并根据工期计划签定施工图供图协议。
第十五条 经批准后的初步设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概算不得任意修改,不得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和提高建设标准。
施工图设计如发生重大、重要设计变更时,建设单位应报初步设计的原审批部门批准同意,方可进行施工图设计。
建设工程如因使用性质、产品方案、主要工艺与设备等发生变化,涉及初步设计必须进行修改的,建设单位须将调整方案报经初步设计的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查批准后,再办理有关修改初步设计的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 初步设计未经审查批准的建设项目,工程不得开工和拨付工程建设资金。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煤炭产业部是集团公司煤炭产业项目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工作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初步设计审查工作,组织审批初步设计及概算。
第十八条 本规定由集团公司煤炭产业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
一、总则
(一)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印发的《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和《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为指导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工作,科学规划工程布局,合理确定治理方案,规范主要设计内容和标准,提高设计工作质量,提出本指导意见。
(二)本指导意见所指中小河流是流域面积在200至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
(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应参照现行有关规范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规定的内容和深度要求,结合本指导意见,开展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工作。应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认真做好各设计环节质量控制,确保设计成果质量。
(四)设计中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真开展必要的现场调查和勘测等工作;重视水文分析、河流冲淤演变及河势变化分析,加强整治河宽和堤距的分析论证;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做好土方挖填平衡,减少弃渣占地,并根据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的原则择优确定施工工期。
(五)工程建设内容要避免与市政园林建设相混淆,生态措施只能放在护岸、护坡、堤防等河道治理工程上,不用于绿化、靓化等市政园林工程。河道治理工程与市政、园林工程结合实施的项目,应分别列出其工程量和投资,明确资金来源。
(六)中小河流治理中涉及到的占地和移民安置、交通桥梁、环境影响等问题,应按照相关规定并结合各省(区、市)具体情况,做好相应工作。
二、水文
(一)应收集和整理本流域和相邻流域的水文站、雨量站的实测系列资料,收集省区的暴雨查算手册或水文图集,收集以往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和成果,并加强河道特征和洪水特性分析。
(二)参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结合具体资料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当工程地址及上、下游附近有较长实测洪水流量资料时,可优先采用频率分析计算方法,直接推求设计洪水;当工程地址及上、下游实测洪水资料短缺时,可根据经审批的省区的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三)应根据类似地区或相邻河流的设计洪水成果,以及治理河段的历史洪水调查分析成果等资料,对采用的设计洪水成果进行合理性分析。
(四)涉及排涝工程的,应根据相关规划和涝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情况合理确定排涝原则和标准,划分排涝分区,进行排涝水文计算。
(五)对部分多泥沙中小河流,应进行泥沙分析计算,分析河床淤积演变情况。
三、工程地质
(一)中小型河流治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可以参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2005)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 55-2005)中的相关要求。鉴于全国中小河流分布地域广泛,不同区域的河流其工程地质条件相差较大,河流治理工程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工程地质勘察需要结合工程实际区别对待。
(二)中小河流堤防工程应按已建堤防工程和新建堤防工程分段分类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明确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新建堤防工程需对比较线路作出相应的工程地质评价。岩土体物理力学地质建议参数可结合本工程区的地质特点、代表性试验和已建工程经验,采用工程类比法分段提出。存在堤基渗漏问题的堤段,应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已建堤防工程的勘察重点在险工险段区),明确堤基渗漏的性质,分析研究正常运行工况下堤基是否产生渗透破坏,工程措施的建议宜按“允许渗漏但不允许渗透破坏”的原则提出。堤基垂直防渗应谨慎采用。
(三)护岸工程应根据工程型式,从岸坡地质结构、河势水流状态、岸坡地下水等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评价。重力式护岸工程的重点在地基稳定,斜坡式护岸工程的重点在岸坡地质结构的稳定性评价;两类护岸工程均应根据河势水流条件考虑冲刷 深度。
对地震动参数大于等于0.10g且存在可液化土层的工程地基,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评价地震液化的可能性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四)河道疏浚工程地质评价的重点是河道挖深或拓宽后改变了原始河流岸坡稳定条件,在水流冲刷浪蚀作用下可能存在岸坡稳定和岸坡再造问题,应根据岸坡岩土体性质、地质结构、抗冲性能等来考虑,地质建议的岸坡坡度应是地质结构上的稳定岸坡坡度,并参考现状稳定边坡坡比值,当不能保证稳定岸坡成型时宜适当考虑相应的工程措施。
(五)穿堤建筑物地质评价的重点是地基渗透破坏和沉降变形等问题评价,规模较小的穿堤建筑物可结合堤防工程一并勘察,规模较大(如50m/s以上)的涵闸工程应按单项工程实施工程地质勘察。
(六)堤防工程填筑料一般按就地取材的原则考虑,应重点勘察评价料源的质量和储量。
四、治理方案与规模
(一)应分河段分析河道、堤防和建筑物工程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河道现状安全泄量及其标准,研究明确本项目的建设任务、治理原则和治理范围。确需对规划阶段确定的工程治理范围和建设规模进行适当调整的,应进行充分论证和说明。
(二)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结合河道洪涝灾
3害特点和防护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保护的对象和范围,统筹考虑本河流治理对下游的防洪影响,与流域区域防洪标准相协调,合理确定防洪、除涝标准。需要提高标准的,应进行充分论证。
(三)以不侵占河道行洪通道为原则,合理确定治理河段的治导线(河岸线、防洪堤线等)。
(四)应明确河道设计水面线推算的方法、采用参数和主要成果。对干支流洪水、河湖洪水相互顶托的河段,应分析洪水组合和遭遇情况,进行不同遭遇组合的水面线推算,以外包线作为设计的依据。应重视历史洪水水面线及常遇水面线的调查与测量,作为水面线计算的主要依据之一。
(五)经复核河道断面不能满足行洪能力要求时,应综合考虑流域特点、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环境影响、工程占地、工程量及投资等因素,兼顾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对新建(改建)堤防、现有堤防加固扩建、河道清淤疏浚、堤防与疏浚工程结合等河道整治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提出经济合理的河道整治方案。山区河流治理一般不宜新建堤防。
(六)在河道断面满足行洪能力要求的情况下,堤防工程原则上以原有堤防除险加固为主,尽量维持原堤线及堤距。原堤距不满足河道行洪要求的,经分析论证后堤防可适当退建;现有堤防不得向河滩地进建,不得缩窄河道行洪断面。
确需新建(改建)堤防的,堤线选择应按照治导线要求,综 合考虑堤线顺直、与上下游协调、与原有堤防平顺衔接等因素,尽量兼顾两岸城乡规划、生产布局和群众利益,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不得将近岸河滩地和低洼地纳入堤防保护范围,维护好现有行洪通道和洪水滞蓄场所。
(七)新建堤防应统筹考虑防护区的排水要求,根据排涝分区和排涝标准,在排水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穿堤建筑物的布置、型式和规模;加固堤防涉及的穿堤建筑物,应根据建筑物现状情况,可采取接长加固、拆除重建等处理措施。
(八)对迎流顶冲可能发生冲刷破坏的堤岸,可采取护坡护岸措施。护岸工程原则上应采取平顺护岸形式,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安全实用,便于维护,生态亲水,应避免对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九)淤积严重或行洪能力不满足规划要求的河道,经比选后采取河道清淤疏浚、卡口河段拓宽切滩等措施,以恢复或提高河道行洪、排水能力;对多沙河道应分析疏浚回淤的可能性,预测、评价疏浚工程效果。
(十)在治理方案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复核确定本项目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
五、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一)建筑物级别
1、堤防工程级别划分应按《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规定执行,一般为4级或5级 堤防。提高或降低堤防工程级别时,应充分论证。
2、穿堤建筑物(涵管、涵闸、泵站等)的建筑物级别不应低于所在堤防工程级别。防洪墙的建筑物级别应与相应堤防级别相同。具有通航、交通等功能的建筑物,应同时满足相关行业标准。
3、中小河流堤防工程一般可不进行抗震设计;对工程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及以上的重要防洪墙及穿堤建筑物应按照《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的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二)堤防工程
1、一般原则
(1)堤防工程设计应遵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规定执行。
(2)堤防工程的堤顶超高值根据规范计算确定,一般不宜大于1.0m。堤顶道路宽度可结合防汛和管理要求合理确定,一般不大于4.0m,堤顶道路路面结构宜采用泥结碎石型式。
2、堤防加固
(1)对未达标的堤防,应根据现行规范要求复核堤顶高程、堤身和堤基的抗滑及渗透稳定性。
(2)现状堤坡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建材、占地、交通和地形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放缓边坡、加高培厚等方案,合理确定堤防边坡加固型式。拆迁量较大的堤段,经综合比较选择加高防洪墙、增设防浪墙或结合路面加高方式。(3)堤身、堤基隐患处理,应在综合分析堤身填筑质量、堤基地层结构、历史险情等资料的基础上,经综合比选后,选择合理的除险加固措施。对堤身填筑质量差、散浸、渗漏等堤身隐患,应综合比较堤身灌浆、土工膜、搅拌桩、冲抓套井粘土回填以及加设下游反滤排水等方案,选定经济合理的处理措施;对堤基渗透破坏情况,可根据地层结构、险情情况,结合必要的渗透稳定分析,可采用堤后盖重结合排水或垂直截渗型式;对堤防背水侧坑塘,结合堤基渗透稳定分析,可采取填塘固基措施。
3、新建堤防
(1)对新建堤防,应根据河道整治和防洪要求,经过比选,合理选定堤线和堤距布置。
(2)根据河道行洪断面、地形地质条件、当地材料以及占地情况,合理确定堤防结构型式。受地形条件或已建建筑物限制、拆迁量大的河段,可采用防洪墙等型式。
(3)土堤设计应根据筑堤材料物理力学特性,经抗滑及渗透稳定分析后,合理确定断面结构型式,并提出填筑材料质量要求及填筑标准要求。
(4)防洪墙设计应对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等结构型式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选;应计算防洪墙稳定、地基应力及结构应力。
(三)护坡和护岸工程
1、中小河流堤防护坡型式宜与自然和谐,除必须采用硬护 坡的堤段外,可采用水泥土、草皮护坡型式。背水侧可采用草皮护坡。
2、对崩岸、塌岸、迎流顶冲、淘刷严重堤段,应采取必要的护岸措施。
(1)护岸型式宜优先选用坡式护岸。受地形条件或两岸建筑物限制时可采用墙式护岸。
(2)护岸工程上部护坡措施应进行综合比选后确定。有生态、环境要求的城镇段堤防,经论证后常水位以上可采用生态型硬护坡或框格草皮护坡。上部护坡顶部高程应超过设计洪水位0.5m。
(3)护岸工程下部护脚措施可根据水流条件、河势条件、材料来源等,选用抛投体、沉枕或沉排等方式。护脚顶部可设置枯水平台,枯水平台顶部高程高于设计枯水位0.5~1.0m,滩岸护坡顶部高程宜与滩面相平或稍高于滩面高程。
(四)清淤疏浚与清障工程
1、应根据河道整治工程总体布局,结合河道治导线确定疏挖范围。疏挖后应使河槽与河岸保持稳定,满足边坡稳定的要求。
2、河道需扩挖时,应沿滩地较宽的一侧或沿凸岸扩挖,并尽可能使河线顺直。疏挖段的进、出口处应与原河道渐变连接。未经充分论证,不宜改变整治河段的河道比降。
3、应根据当地地形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合理选择排泥场地,并尽量采用环保型清淤疏浚方式。
4、应对河道内垃圾及支堤(交通堤)等碍洪构筑物进行清除。
(五)穿堤建筑物
1、应根据堤防现状、险情情况和质量检测成果分析,对穿堤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或拆除重建。必要时,可对现有穿堤建筑物进行封堵、合并。根据防洪排涝需要,经论证,可配套新建部分穿堤建筑物。
2、新建穿堤建筑物选址及施工方法等需结合排涝要求、河道整治情况及堤防现状,经综合比选确定。
3、新建穿堤涵管、涵闸基础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对夯实、换填、人工复合堤基等加固措施进行技术经济比选,采用桩基时应进行充分论证。建筑物基础不满足渗透稳定要求时,可调整基础结构或采取水平或垂直防渗透破坏措施。
4、现有跨河闸、坝、桥等跨河建筑物,对影响堤防安全和对河道过流能力有较大影响的可结合河道治理方案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六、工程管理
(一)应明确工程建设管理要求。要按照以县为单位打捆组建项目法人的原则,明确项目法人,按有关规定提出建设管理的各项要求。
(二)应提出工程管理要求。落实人员编制,明确管理范围、任务和职责,落实管理运行费用来源。所治理河道已有管理机构 的,工程建成后原则上应由原河道管理机构管理,不再设置新的管理机构。
(三)对堤防加固工程、护岸工程和河道疏浚工程原则上不新征管理用地,对新建堤防根据堤防级别和相关规范设置护堤地。护堤地宽度应从严控制,以减少占地和投资。
七、设计概算
(一)中小河流治理要从严控制投资,工程设计概算原则上采用地方标准。
(二)以编制年作为编制设计概算的价格水平年。
(三)基础单价的编制应满足编制规定、工程设计的要求。在满足质量、供应能力的前提下,就近选取主要材料的供应地。按照工程设计确定的供应方式,合理计算主要材料价格。
(四)为合理编制工程投资,主要材料钢筋、水泥、油料应限价进入工程单价,主要材料预算价格与限价的价差计取税金后列入工程单价表中,并单独出项。地方有限价标准的,执行地方标准;地方无限价标准的,参照以下限价标准执行:钢筋3000元/吨,水泥300元/吨,汽油3600元/吨,柴油3500元/吨。
(五)工程单价应按照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内相关要求并结合中小河流治理的特点,按照合理、经济的方法编制。
(六)按照工程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项目,严格控制管理房屋、通信、监视、监控、交通等设备、设施的标准及投资。
(七)独立费用中不再计列生产准备费、定额编制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费等项独立费用。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定计算工程建设监理费、勘察设计费。
(八)工程征地移民、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程投资应纳入工程总概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