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调查——红色革命基地
红色记忆——拜谒中山陵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令世人敬仰。自从学习中国近代史以来,我对孙中山先生的胆识和魄力,以及志存高远与走在时代前列的智慧,一直怀着崇敬仰慕之情。不知从哪时起,拜谒中山陵,一睹伟人风采便成了我的一个心愿。趁着这次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完成了这个久未达成的心愿,前往中山陵拜谒孙中山先生。
在前往中山陵之前我便早早的做好了准备,上网搜集了许多有关中山陵的介绍。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1926年春天开始动工,到1929年夏天建成。中山陵屹立在南京城东郊,原名总理陵园,面积8万余平方米。它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是宁镇山脉中支的主峰。东西长7千米,南北最宽处4千米,周围绵延10余千米,巍巍钟山,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其间掩映着两百多处名胜古迹。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第二天一大早,就和小伙伴一同前往中山陵。从市区到中山陵,必须经过一条林阴大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梧桐树在南京随处可见,枝叶十分繁茂,郁郁葱葱,把天空遮盖得严严实实,就象一个绿色的帐篷。据说,这些树是当年宋庆龄女士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特意从法租界买的树苗栽种下来的。民国时期的小树,如今长得如此粗壮而又枝繁叶茂,印证了那句“大树脚下好乘凉”。其实,它有着自己深刻的寓意:一方面古树的健在见证着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深沉持久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年青一代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曾为中华民国之崛起而呕心沥血的革命先辈们。
沿着陵园路往前走,就到中山陵了。远远的我就看到一个巨大的牌坊,上书“孙中山陵园”。此时,我感觉热血沸腾,终于要来到期盼已久的地方了,我不再和朋友嬉笑,而是多了一些严肃与庄重。牌坊后是宽大的柏油路,沿着这条路我们来到了一个大的广场,站在这里,仰望上面的中山陵,气势宏伟、高大,让
我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对伟人的敬畏之情。陵墓入口处是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大字,金光闪闪。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是长长的台阶,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据说这392级石阶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3亿9千200万。中山陵的台阶设计得很讲究,石阶虽多,攀登起来却也没觉得累。因为登一段石阶后就会有一个很长的平台,可以在平台缓冲休息一下,然后再登。有意思的是,从下往上走的时候,只能看见石阶,却看不见平台,这寓意着革命的道路艰难坎坷。而当你登到中山陵墓,从上面往下看的时候,看到的全是平台,却不见一个石阶,这又寓意着孙中山先生开阔的视野,历尽千辛万苦的革命道路之后,回过头再看当初曾经走过的路,觉得并不是那么的艰难了。从下往上看,宏伟巨大,直插云霄,彰显逝者的伟大。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我不由得为此设计叹服。当年在修建中山陵时,公开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最终吕彦直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由他亲自负责设计施工。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平面呈警钟形,寓有“唤起民众”之意,祭堂外观形式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观念,而又糅合西方建筑精神,融汇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符合孙中山的气概和精神。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墓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诸如斗拱、檐椽、券门、歇山式屋顶等民族风格,同时又吸取西方建筑,如灵堂重檐歇山式四角堡垒式方屋,既庄严简朴,又别创新格。特别是其全局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中山陵的建筑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墓室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通,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然而,在1929年3月18日,年仅36岁的吕彦直在主持建造中山陵时积劳成疾,中山陵墓工程还未告成,就因患肝癌不幸逝世。他没有等到自己的创意最后完工就病逝了,真是天妒英才,实在是令人惋惜,但是正是有了他的设计,才有了现在恢弘的中山陵。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一口气登上了中山陵的最高处。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 2
为顶,下面是白色的,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是先生毕生所畅的伟大理想。这里用青白两色,其含义是,当时国民党的国旗正是青天白日,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这个“天下为公”,先生的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不得不被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先生走在时代前列的智慧所折服。过了陵门便是碑亭。石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鎏金颜体大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碑上没有铭文。据说,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了。由后人自由评说。我想,继先生之后“无法概括”之人恐怕是少之又少啊!
祭堂的门楣上,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祭堂建有三道拱门,门额从左至右刻有“民权、民生、民族”的横批。堂中是先生的大理石坐像,往里走便看到祭堂两壁刻有孙中山先生的简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祭堂右边墙壁上刻有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我细细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精神写照。先生一生想的是人民的食衣住行,想的是人民行使政权,想的是民族强大。从侧门跨入先生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大理石圹,墓圹正中是一具汉白玉雕刻的先生平躺像,双手交叉,抱于胸襟,先生遗体就安放在这圆石圹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据说当年先生在北京逝世后,由专车将灵柩运往到南京,于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在这里举行大典。整个陵像就像一口警钟,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要把革命先辈们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
参观完墓室出来,我站在陵前高台上,看到整座陵墓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树木婆娑,宁静而肃穆,凉风习习。居高临下,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心胸也豁达了许多。我心里满满的感激,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公开向腐朽的封建统治宣战,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推动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是英雄把自己变成了英雄,是懦夫把自己变成了懦夫。”中山陵之行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孙中山先生是一代伟人,更是一名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民族英雄。是他让我懂得,只有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 3
理想追求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努力学习、创造和奉献,我们才能创造出绚丽的青春。
放眼如今的中国,依法治国,关注民生,人们都步入了小康生活,我们现在正享受着革命先辈们为我们打下的大好河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也使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让我们体会到家的温暖。近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源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的“万事民为先”,以及张德江之“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俞正声之“多做实事不图虚名”等,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由此看来,“人民”和“群众”,已经被装进了国家领导人的心中。如果先生的在天之灵能看到今日的13亿中国百姓共享太平,正身处和平安详的时代,看到“三民”之钟在华夏大地长鸣,孙中山先生当放心安眠了吧。
第二篇:关于红色革命基地的实践报告
关于红色革命基地的实践报告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解防军在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上均处劣势,但解放军统帅部表现了高超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艺术,果断决策,精心谋划,迅速判明敌情,最终以60万装备落后的兵力战胜了80万装备精良的国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国军统帅部则在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上失误,犹豫不决,不明敌情,朝令夕改,如邱清泉所说的“国防部混蛋,老头子糊涂。”最终导致了军事上的惨败。1948年冬天,一场规模浩大、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大地展开,这场战役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那就是深入城市骨髓的一种精神,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淮海精神。如今,“淮海精神”正激励着徐州人走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征程中。我们这次的实践活动就是参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并作相关调查,寻觅存在至今的“淮海精神”。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另两大战役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一。共歼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军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主力丧失殆尽,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已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淮海战役,又称徐蚌会战,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天。这场决战,中国共产党方面称为淮海战役,南京国民政府方面称为徐蚌会战。杜聿明、刘峙防守的中华民国国军的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人被共产党刘伯承、邓小平、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消灭及改编,人民解放军则伤亡13.4万人。远在千里之外的斯大林听闻解放军淮海大胜的消息后,曾在记事本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后来,斯大林又对即将出任驻华大使的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了解,使革命精神更好的宣传和弘扬,在8月19日我们在自己的家乡徐州进行了主题为“探访红色革命基地”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
8月19日早晨,我们驱车赶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园林。
淮海战役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徐州以东碾庄圩地区全歼黄百韬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黄百韬。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所属第五
十九、第七十七军大部在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举行战场起义。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等配合下,在徐州南双堆集地区歼灭黄维兵团,俘兵团司令黄维。同时,华东野战军一部将由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包围于永城东北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并将其单独突围的孙元良兵团歼灭。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的进行,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20天的战场休整。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全歼杜聿明集团,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淮海战役结束。此役,共歼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军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主力丧失殆尽,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已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为了纪念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表彰英雄们的崇高革命精神,195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徐州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和淮海战役纪念馆。历经苏鲁豫皖人民5年多的建设,1965年11月6号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和纪念馆建成开放,这里展示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每一份图表都是淮海战役的缩影,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激励后人的丰碑!围绕纪念塔、纪念馆,这里建成了一个整体的淮塔园林,拥有淮海战役碑林、总前委群雕、国防园等建筑和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青年湖等十大景点。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每年都要迎来全国各地近40万各界人士前来祭扫烈士英灵,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淮塔园林不仅是革命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成为徐州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和形象标志。2003年5月,中央批准淮海战役纪念馆改扩建工程,新馆和老馆遥遥相对,巨大的正方体庄重而威严,馆内展厅分上下两层,七大部分,全方位立体化地将参观者带进半个多世纪的那场中原决战,随着新馆的建成和开放,新馆的高层次、高品位必将使这一城市品牌更加熠熠生辉,成为不朽的精神坐标。淮淮战役烈士纪念塔坐落于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高三十八点一五米,面向朝阳。还未进入园林中,远远就看见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巍然耸立,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进入园中走近纪念塔,只见塔身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座正面镌刻着碑文,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壮丽情景。这无不使人们又想起了那硝烟弥漫的年代,仿佛看到了共产党军人那无私奉献,英勇向前的伟大形象。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三万多名烈士名录。看着那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录,心中不免多了份肃穆与崇敬,就是他们不畏艰险,不顾性命,牺牲自己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他们用不朽的精魂守护着世间的安定与幸福。塔前有宽敞的平台和长二百五十米,宽三十一米的十个平台一百二十九级台阶,步下台阶是直径一百五十米的园林中心广场。园林西北部坐落着淮海战役碑林,占地2万平米,由碑亭、碑墙、碑廊、碑室等组成。布局严谨、错落有致,规模宏磊。主碑重150吨,其正面和背面分别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人民的胜利”和“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手稿,500多幅碑刻中汇集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墨宝,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参战部队及老将军、老战士的题咏和海内外书法名家不凡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园林南部为徐州国防园,工作人员介绍说:“一期工程占地2万平米,由国防教育馆、兵器陈列场、模拟训练场、军体活动场组成。国防教育馆内设有国防教育厅和电教厅等,五个展厅,通过大量实物、图片和高科技设施,使观众既可学习国防知识,又可亲自参加各种军体模拟活动。”
此次的探访红色革命基地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完成,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也让我们参与的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收获。淮海精神的概念在我们心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使得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和人民。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更好的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革命,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同时让我们的世界更好的发展。
第三篇:红色革命
红色文化的力量
近几年,红色之旅一直很热,为了铭记历史,为了振兴中华。经常上网浏览一些红色革命旅游景点,想去看看的念头越发激烈,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但是看到一些照片,一些文章,一些影视作品,真的很震撼。
最近在某贴吧里看了一网友介绍的电影——《闪闪的红星》,心里有点说不出的感觉。该电影以在30年代在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江西,一个叫柳溪的山村里,讲述着一个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的几十户贫苦人家里头所发生的故事。以一位年仅八岁的孩子——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小冬子八岁的时候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被大土豪的人给活活烧死,只是为掩护乡亲们安全的离开。当村里的人想下去救她的时候,冬子虽然极度伤心,但仍很镇静地告诉乡亲们:“妈妈是党的人,不能让群众吃亏,党需要妈妈这样做!”冬子妈在被困在火屋里时,视死如归,高歌起《映山红》革命歌曲,是这样的红色文化支撑着她面对黑暗和痛苦!这也透视出那个年代革命者对理想、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冬子的爸爸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为了省下麻醉药给其他红军伤员用,坚持不用麻醉药动手术。手术中疼得他浑身冒汗,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声呻吟。正因为许多个这样无私的战士,才会有在那个枪支弹药甚至食不果腹的年代里,红军战士们走过千山万水,走过枪林弹雨,才会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
冬子勇敢、机智、不怕苦、有信念、有理想。没有选择的时代环境使他比应该的童真年代的小孩要早熟、要懂事、要有毅力。他知道革命不是游戏,而是无穷无尽的硝烟战争,是众志成城打土豪、分田地;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拯救整个中华民族。当宋爷爷拿出一罐盐给他看,并告诉他盐是红军的心脏时,他顿时不在坚持要上战场,因为他知道了后方对军需的供给也是为革命、为人民做贡献。他深知革命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他说:“苦,可我不怕”。一个年仅八岁的小孩之所以如此,便是从小爸妈对他红色文化的教导与潜移默化。一颗五星红旗,便是他一个小小灵魂的全部。因为相信党,所以他始终相信着,冬天过去,春天到来,映山红满山遍野,便是爸爸和无数红军凯旋的日子。
如果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么可以肯定的说没有红色文化,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无数个革命者愿意抛头颅、洒热血,而无所畏惧,那是红色文化、党的信念支撑着那些个红星不气馁、不妥协,顽强地克服着一切的困难,等到春暖花开,等待满山映山红的花开。也正是那一特定时代,背负着时代使命的红军战士们勇于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理想,使后人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使之成为经典,让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人在学习、运用这些文化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这就是红色经典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
第四篇:红色革命
红色革命
班级:高一(19)班
姓名:苏奕荣
跨越时空的隧道,去寻找历史的足迹,你定会为之震撼;面对革命英雄的大义凛然,面对他们宁死不屈的决心,你定会为之感动;面对壮士们不为艰险,面对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你定会为之折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然而,打仗打得多了,革命圣地也就多了。祖国的山河中,处处闪烁着红色革命的光芒,处处印迹着红色革命的史迹。像井冈山,西柏坡这些革命圣地是众所周知的吧。井冈山是一个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好地方。毛秉华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他的光荣历史。透过历史的车轮,我们不仅会了解到历史故事,更会深刻地体会出中国人民的灵魂、气质及精神!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国家。所以,我们必须为中国的和平而努力奋斗,为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而和侵略者斗争到一兵一卒,绝不允许中国土地沦丧敌手。为了维护中国和平,大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他们用信念和热血为历史写下不朽的一页。“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一句话,包含着多么大的决心与毅力,体现了一位15岁女孩多么坚强的意志。她——刘胡兰,一位最年轻的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动声色,最后为了保护乡亲们,一个伟大而年轻的生命,走完了她光辉而灿烂的人生历程。毛泽东亲自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五尺身躯何所惜,四省之地几时收”一句豪言壮语,勾勒出另一名伟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他——邓铁梅,是一个自发组织革命志士进行反抗的英雄,在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审讯,慷慨陈词:“我是中国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一定要抗日。生为中华鬼,头可断,血可流,绝对不能接受投降的命令”,就这样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之志,又被无情地绞灭了。一个倒下了,又有一大批革命志士站起来,正如夏明翰所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各地的抗敌斗争如雨后春雨般迅速崛起,广大人民一呼百应,各地的斗争纷纷打响。尤其是在被敌人蹂躏的华北地区,战争更为惨烈。“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丛里,到处都安排着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一曲充满斗志的游击队歌,诉说着一个个不凡的故事,传颂着一位位伟人的业绩。在日军侵略华北地区时,是这些伟人领导人民,与人民并肩作战,狠狠打击了侵略者,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1949年10用1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在这一天,中国站起来了,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直至今日,我们也不应忘怀革命先烈为今天的和平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把革命精神永远记在心间,以它为明灯指引自己,为建设祖国的未来而奋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亚洲则国雄于亚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爱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明天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感激前人,学习前人,把前从的精神付诸于现在的行动上,无愧于后人,为后人留下我们的脚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吧!
第五篇:红色革命
红色革命
八月一日,在今年的这个时候已经是第80个八一了.这是为了纪念红军们80年的红色的革命精神.
在毛泽东主席的诗里有这样的几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体现了我们的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自然的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红色革命的精神。
这个传达着个革命精神的一天是怎么来的呢,我来给大家讲述一下吧。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于这年的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率领中国共产党影响的北伐军3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起义部队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建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属于人民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以,8月1日这一天被规定为建军节。
大家明白为什么八月一日是建军节了吧,就是这么有意义的一天传达了孙中山所说的红色革命精神.所以我们要记住着一天;记住红色革命精神。桐柏县城关二小六年级: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