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沪府发〔2009〕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二月四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旧区改造是提高市民居住质量、改善城区居住环境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旧区改造工作。上世纪90年代“365”危棚简屋改造,本世纪初新一轮旧区改造,以及“十一五”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市共拆除危旧房7000多万平方米,约120万户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上海旧区改造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为进一步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现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明确旧区改造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
(一)明确总体要求。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在总结历年旧区改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实事求是,尽力而为,积极探索适合特大型城市发展规律的旧区改造新机制,全力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
(二)确定工作原则。具体为:坚持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建立与尊重民意、住房保障、多渠道安置相结合的旧区改造方式,并注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操作性。
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进一步突出旧区改造公益性的特征,努力形成居民主动参与、操作规范有序、社会广泛支持的良好局面。
坚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在积极推进已启动旧改项目改造的同时,加大力度,重点推进中心城区成片、成规模和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坚持政府主导、以区为主。市政府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和政策制定等工作,有关区政府作为旧区改造的责任主体,具体承担组织实施和推进工作。
二、积极探索旧区改造新机制
(三)扩大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试点。在试点地块启动改造前,按照市建设交通委、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制定的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的规定,开展两轮征询,充分听取市民群众对旧区改造意见。第一轮,征询改造区域居民意愿,同意改造户数超过规定比例,办理地块改造前期手续;第二轮,征询居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意见,在一定时间内,签订附生效条件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居民户数超过规定比例,进入实施改造阶段。
(四)完善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居住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试行以被拆除房屋的市场评估价为基础,增加一定的价格补贴和套型面积补贴的办法。对补偿安置后居住仍然困难的被拆迁人,符合本市住房保障条件的,可申请保障性住宅解决居住困难。具体办法由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另行制定。
(五)实行多种安置方式。在居住房屋拆迁实行货币补偿或跨区域异地安置的基础上,增加本区域就近安置方式。货币补偿、就近安置和跨区域异地安置的补偿安置标准基本等同。
三、加大旧区改造政策扶持力度
(六)加大市、区财力支持力度。对市、区合作,纳入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的旧区改造项目,市发展改革、财政、土地部门在审核市土地储备专项资金年度收支计划时,按照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安排改造资金。有关各区在编制年度财政预算时,相应增加对旧区改造资金投入。
(七)实行旧区改造土地储备资金先行拨付办法。对出让的土地储备旧改地块,在取得土地出让收入后,按照市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土地储备投资总额90%的比例,先行拨付部分土地储备资金,在核定土地储备成本后再予以清算。
(八)优先供应配套商品房和就近安置房建设用地。市、区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配套商品房和就近安置房建设用地,确保土地供应。在符合城市规划情况下,企业提供自有土地建设就近安置房,且就近安置房建造面积比例不低于可建面积50%的,土地管理部门采取招标方式确定建设单位。
(九)建立旧区改造审批绿色通道。按照“精简、高效、规范、透明”的原则,完善旧改项目审批方式,优化办理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十)引进社会资金参与旧区改造。积极探索选择有品牌、有实力、有经验的开发企业参与旧区改造的途径。
(十一)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旧区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根据信贷原则和监管要求,对土地储备机构和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区改造,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探索通过信托、债券等金融工具,拓宽旧区改造融资渠道。
四、多渠道筹措动迁安置房源
(十二)积极推进就近安置房建设。有关各区根据市建设交通委制定的保障性住宅建设技术标准,在本区域范围内建设适配的紧凑型、小户型就近安置房。就近安置房建设、销售、管理等,参照本市配套商品房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加快配套商品房建设。市、区相关部门根据旧区改造计划和动迁房源需求情况,抓紧推进配套商品房建设,加大供应力度。同时,继续完善配套商品房基地市政、公建、公用、公交等配套设施建设。在配套商品房大基地内,积极引进优质的教育、卫生、商业等社会资源。
(十四)收购中低价普通商品住宅。有关各区政府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和动迁居民实际需求,可收购适配的中低价普通商品住宅,供动迁居民选择安置。
五、继续坚持“拆、改、留”多种改造方式
(十五)进一步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对部分结构相对较好、但建筑和环境设施标准较低的旧住房,按照“业主自愿、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多元筹资”的原则,通过成套改造、综合整治、平改坡以及拆除重建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善市民群众居住质量和环境。
(十六)继续推进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整治。在严格执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规划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有关规定的情况下,继续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整治试点,在有效保护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努力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六、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
(十七)建立旧区改造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上海市旧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建设交通委、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金融办、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新闻办、市信访办和中心城区10个区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交通委。
有关各区政府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区域范围内旧区改造组织实施工作。有关街道(镇)要全力配合,协同推进旧区改造,并做好社会稳定和居民思想工作。
(十八)落实工作责任。有关区政府主要领导是本区旧区改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并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以及社会各界、市民群众的监督。
(十九)引入第三方参与房屋拆迁的监督。在坚持“阳光拆迁、公开操作”制度的基础上,有关各区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工作者、法律界人士等,参与房屋拆迁全过程监督。
(二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旧区改造大局意识、群众意识、责任意识,注重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提高市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增强市民群众对旧区改造的理解和支持。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本市旧区改造有关规定和政策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不再执行
第二篇: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意见的通知文库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意见的通知
2009年12月17日 16时16分74
主题分类: 财税审计
“审计”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意见的通知
沪府发[2009]6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二月五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
为了继续加强财政财务管理,不断加大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整改力度,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工作的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根据《审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市政府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审计整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是严格执行《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迫切需要,是严肃财经纪律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必然要求。各区县、各部门和各
单位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落实审计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严格执行审计决定,认真采纳审计建议,切实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
二、健全和完善“六项制度”,切实加强审计整改工作
搞好审计整改,必须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保证。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在审计整改工作中,要健全和完善“六项制度”,确保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一)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审计机关每年向同级政府报告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并受政府委托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后,各级政府要根据同级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落实审计整改工作。接受审计的部门和单位要在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0日内,向审计机关报送审计整改工作方案,在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90日内,向审计机关报送审计整改结果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对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执行情况,对审计要求自行纠正事项情况,采纳审计建议情况、对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处理情况,尚未整改到位的原因及限期整改和处理的计划等。审计机关每年要向同级政府报告审计整改结果,并受政府委托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审计整改工作的基本情况,整改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等。
(二)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工作督查制度。每年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各级政府要列入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对审计整改工作以及本级政府领导对审计综合情况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审计专报(信息)、有关审计事项的批示落实情况,要列入本级政府督查工作事项,由本级政府督查机构及时进行督查。特别是要重点督查违纪违规行为严重、拒绝和拖延整改并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以及屡审屡犯的部门和单位,进一步促进审计整改,切实提高督查整改的实效。
(三)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联动制度。要建立由各级政府分管审计工作的领导牵头,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检察、发展改革、公安、财政、审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通报审计查出的问题,研究解决审计整改工作的难点问题,落实审计整改责任。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审计机关。联席会议实行分工负责、分类督办的原则。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审计移送处理配合机制,积极落实审计移送处理事项。审计机关在依法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的基础上,负责归纳、综合分析审计查出的问题,并提出提请有关部门协助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对审计机关依法提请暂停拨付与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有关的款项,以及应清收和解缴国库的罚没款等各种非税收入事项,财政部门要及时扣减拨款,清收和解缴应当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款项;对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需要清理、调整或停止的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发展改革部门应及时清理、调整或停止有关项目;对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被审计单位补缴税款的决定或移送处理意见,税务部门要依法足额征收;对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关于被审计单位损害国有资产行为的审计意见,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应及时督促落实整改,并依法作出处理;对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违反党纪、政纪的行为,审计机关要及时移送纪检、监察等部门,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同时,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及时告知相关组织部门。有关部门要将对有关问题及责任人的处理结果及时书面反馈审计机关。
(四)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审计机关要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送达之日起90日内,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重点督促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情况、审计机关要求自行纠正事项情况、采纳审计建议情况、审计移送处理事项情况。对被审计单位未执行审计决定,或整改不彻底、不认真的,要查明原因,形成书面报告,提交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必要时,由联席会议组织有关部门对被审计单位联合进行重点督查。审计机关对重大审计项目审计结果的跟踪检查和督促落实情况,要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审计机关和相关主管部门要积极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全面有效整改。
(五)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问责制度。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部门和单位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领导要负责整改;下属单位存在的问题,部门领导要履行责任,督促下属单位落实整改措施;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关企业要抓好自身整改,监管部门也要负起监督责任。对不按规定期限和要求进行审计整改的单位,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进行责任追究。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不力、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部门和单位,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办发[2009]25号)、《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2004]第427号)和有关党纪政纪条规、法律法规,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及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对拒绝、拖延整改并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被审计单位要从严问责,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审计结果要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人员)工作(经营)业绩、职务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审计整改情况要纳入考核有关部门和单位工作的内容之一。
(六)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结果通报和公告制度。审计公开是提高审计整改实效的切入点,是强化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手段。审计机关要加大审计公开力度,每年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以及审计整改情况,以文件形式进行通报,或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以及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审计网站等形式向社会公开,以公开促整改。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审计整改工作典型,并对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屡禁不止的部门和单位予以公开曝光,促进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有效结合,提高审计整改效果。
三、切实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
审计整改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系到能否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和提高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领导,注重研究,依法审计,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要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切实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态度坚决、责任明确、措施得力、整改到位、反馈及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及时布置整改工作,了解掌握整改进程,指导协调督办有关审计整改事宜。要层层有责任,环环抓落实,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研究,注重长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必须认真研究,积极整改。对暂时不能整改到位的,要制定整改计划和具体措施,列出整改时间表,限期整改;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要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分析原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深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审计查出问题的根本措施,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进一步规范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依法审计,督促整改。审计机关必须坚持依法、文明审计,严格按程序审深查透,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建议可行。要深入细致地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审计人员要深入到被审计单位,跟踪回访审计整改情况,必要时对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行后续审计,督促做好有关问题的纠正工作。要认真研究评估被审计单位整改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及整改的实际效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切实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强化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注重信息共享、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分类督办,认真有效地抓好审计整改责任落实,形成审计整改监督合力,促进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对领导干部(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整改,按照《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上海市监察局、上海市审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市管领导干部(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沪委组发[2009]发字56号)的规定执行。
第三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
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京政发〔2012〕2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以下简称《决定》)精神,不断提高本市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努力构建与首都相适应的地质安全体系,现就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近50年来,受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等自然因素影响,本市地质灾害比较频繁,发生了多起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因此,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是减少灾害风险、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前提,是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
二、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动态巡查
(一)加强调查评价和重点勘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1:5万区域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点提高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县的调查水平,对重点地区进行灾害详细勘查,查明灾害成因,评估危害程度,掌握发展变化规律,制定防治措施。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避险场地选址调查评价工作。
(二)加强汛期检查巡查工作。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区县政府要严格落实《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制定工作方案,对主要地质灾害点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向社会公布防灾责任单位和排查结果。市国土局、市水务局等部门要督促指导各区县政府对辖区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
三、加强监测预警预报
(三)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加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务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在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区县的重点隐患区(点)加密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建立平原区活动断裂监测系统;完善地面沉降监测预警预报工作。
(四)加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将突发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纳入到北京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范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各种媒介,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着重加强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区县重点隐患点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因地制宜,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手摇警报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
(五)提高群测群防水平。有关区县及乡镇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加强群测群防员防灾知识技能培训,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并给予群测群防员适当经费补贴。
四、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六)严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要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杜绝因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在各类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切实避开危险区域。
(七)快速有序组织临灾避险。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区县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要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遇台风、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及地震灾害发生时,要组织力量严密监测隐患发展变化,如遇紧急情况,当地政府、基层群测群防组织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地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在原址设立警示标志,避免误入造成伤亡。在安排临时转移群众返回原址居住前,要对灾害隐患进行安全评估,落实监测预警等防范措施。
(八)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各区县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土地整治、山区产业调整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优先搬迁危险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搬迁安置点必须进行选址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
(九)加强重要设施周边地质灾害防治。有关部门要协调产权及运营单位对重要道路、桥梁、轨道交通、输供电及输油(气)管线、综合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开展灾害调查评估,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确保安全。
(十)科学开展工程治理。市国土局、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和市旅游委等部门,要对交通道路、水利设施、旅游景区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一时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开展工程治理,确保安全。
(十一)积极开展综合防治工作。各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统筹各方资源,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隐患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水平。
五、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十二)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各区县政府在《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基础上,进一步编制完善区县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构建完整的市、区县两级防灾预案体系;定期组织应急避险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
(十三)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各区县政府要切实提高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工作水平,加强综合协调,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六、保障措施
(十四)完善制度建设。切实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决定》,建立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十五)切实保证资金投入。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实施重要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科普宣传培训和应急处置工作;各区县政府要将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到财政保障范围。(十六)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结合本市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等工作,充分发挥首都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逐步将地质灾害调查、预报、监测以及防治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十七)深入开展培训教育和科普宣传。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全面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不定期组织群众和中小学校学生开展应急避险演练,提高识灾防灾能力;地质灾害易发区各级政府要结合本辖区实际需求,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群测群防员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主要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区地质灾害情况,切实增强灾害防治及抢险救援指挥能力。
(十八)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各区县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各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十九)加强沟通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与北京卫戍区、武警北京总队的沟通联络和信息共享,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国土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各区县政府和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规划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旅游委、市安全监管局、市气象局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
【祝文贺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北京市律师协会会员,北京市君永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第四篇: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云政办发〔2009〕145号 【发布日期】2009-07-13 【生效日期】2009-07-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云南省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意见的通知
(云政办发〔2009〕145号)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了切实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建立审计整改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审计整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从2009年起,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意见要求,认真做好审计整改工作,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七月十三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
审计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建设廉洁政府、法制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的重要工作。为了切实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建立审计整改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各被审计单位自觉做好审计整改工作,实现审计整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现就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严肃审计报告制度
各地、各级各预算单位,在预算执行审计中,无论是否安排审计,都应当向本级审计机关报送财务决算报表备查,同时事先开展自查,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报送自查情况报告。
审计机关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向人民政府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后,接受审计的预算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报送整改情况报告,其他预算单位应对照审计揭示的问题进行自我检查,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报送对照检查报告。
接受审计的地方和单位应在审计结束后的规定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报送整改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对审计建议和意见的采纳情况及采取的整改措施、对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处理情况、尚未整改到位的原因等。
审计机关每年应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全年审计整改工作的综合情况,并受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审计整改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建议等。随后,应根据本级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或审议意见,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落实审计整改结果。
二、健全整改联动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审计机关与发展改革、公安、监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平台,为审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协助。对审计机关依法提请暂停拨付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违纪违规行为有关的款项,以及代扣罚没款等事项,财政部门要及时扣减拨款,解缴和清收应当上缴财政的款项,并由发展改革部门及时清理、调整或停止有关项目;对审计机关作出的被审计单位补缴税款的决定或移送处理意见,税务部门应当依法足额征收;对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有违反党纪、政纪行为的,审计机关应及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有关部门应将对有关问题及责任人的处理结果书面反馈审计机关。
三、严格审计整改问责
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主管部门要对下属单位的审计整改工作负责。要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监督,把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和考核部门工作的内容之一。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落实不力的单位或部门,其上级主管机关应及时启动行政问责程序,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对拒绝、拖延整改的被审计单位要从严问责,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
四、加强整改跟踪检查
审计机关应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移送处理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重点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采纳审计报告意见及建议情况、处理审计移送事项结果。对被审计单位未执行审计决定的,应查明问题原因,及时督促落实。对重大审计项目审计结果的跟踪检查和督促落实情况,应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审计机关和主管部门要积极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全面有效整改。
五、列入政府督查事项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审计整改工作列入督查工作事项,对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整改情况及时进行督查,特别是要重点督查违规行为严重、数额巨大及屡审屡犯的单位,以及整改不彻底、不积极的单位。必要时还可以邀请同级人大常委会的有关专门委员会共同开展督查,以促进审计查出问题的彻底整改。
六、公告审计整改结果
审计机关应当按照阳光政府4项制度的要求,在公告审计项目审计结果的同时,公告审计整改的具体结果。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审计整改典型,同时对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的单位予以公开曝光。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_百度.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见(沪府发〔 2011〕 22号 时间:2011-6-10 7:01:00 点击:37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 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进一步加强本市食品安全工作, 落实食品生产经 营者主体责任, 增强政府监管效能, 发挥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的作用, 严格监管食品生产经 营活动,严厉惩处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努力使本市成为食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全面强化企业管理, 切实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 体责任
(一落实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义务和责任。食 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应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 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食品生产经 营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应牢固树立职业道德,知法守法、诚信自律。
(二 落实食品安全自身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 应建立健全并实施食品安全岗位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督促整改制度、奖惩制度、管理 记录制度等。应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对配备的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保 证其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相对独立。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立独立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部门, 切实 提高自身食品安全内控能力。
(三 落实员工培训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认真贯 彻落实国务院食安办发布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
》 ,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 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 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法制观念和诚信道德素养。每年 均应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
(四落实企业自检制度。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畜禽 屠宰企业、批发市场、连锁超市母体企业、中央厨房、食品配送中心、集体用餐配送企业、连锁餐饮总部企业应设立食品检验机构, 配备必要的检验设备, 对所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 验,或者委托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外埠入沪食品要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抽检。质量技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商务部门应对相关企业的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水平及 检验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实施自行检验的企业应定期(不少于一年一次 到食品安全监管部 门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能力比对检验。
(五 落实源头管理和溯源制度。落实本市地产食用 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按照相关规定,推行入沪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落实批 发市场猪肉、牛羊肉、养殖类水产品、蔬菜等经营的产销对接机制,在市商务部门和农业部 门指导监督下,与生产供应基地签订购销合同;肉品、乳品、水产品、蔬菜等生产经营者应 按照有关监管部门的要求, 建立溯源系统, 落实食品溯源相关工作。严防在食品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中发生违法添加行为。
(六 落实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 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 并按照有关规定如实向食品
安全监管部门申报备案;严禁添加非食用物质及滥用食品添加剂。
(七 落实供应商实地查验制度。本市连锁超市母体 企业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易腐败变质、直接入口食品、食品添加剂供应商的生产加工场所进 行实地查验。对生产条件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食品生产者, 应及时终止其供货资 格;对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八 落实变质和过期食品销毁制度。食品生产经营 者应完善并严格落实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食品、食品添加剂的销毁制度, 对变质或者超过保 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采用染色、毁形等措施予以销毁,不得使上述食品退回供应商;食 品生产者不得将回收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再作为原料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经营 者应做好销毁记录, 内容包括销毁的品种和数量、销毁的原因、销毁的方式、执行责任人等, 销毁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九 落实标签标识相关规定。生产经营和使用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 应严格执行有关标签、说明书及相关标识的规定。预包装食品和散 装食品储存、销售按照法律规定标明相关内容,严禁虚假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以及 违法宣传等行为。
(十 推行临近保质期食品消费提示制度。鼓励本市 连锁超市建立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消费提示制度,将临近保质期食品在销售场所集中陈列出 售,或者向消费者作出醒目的提示和告知,并不得退回供应商。
二、加强综合协调,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界面(十一 加强综合协调。在建立完善市、区县两级食 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同时, 落实各项工作的保障措施, 切实做 实基层、重心下沉,确保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无缝衔接。
(十二 明确监管职责界面。针对当前食品安全的突 出问题和存在的监管空隙,对涉及多环节、跨部门监管职能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的以下职责: 1.关于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农业部门负责监管对食用 农产品进行分拣、清洗、切割、冷冻、包装等简单处理的活动, 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销售农产品的行为, 监管由农户分散生产豆芽的行为;质量技监部门负责监 管工业化的豆芽生产行为;工商部门负责监管本市商场、超市等销售企业、批发市场、商品 交易市场销售农产品的行为。
2.关于生猪产品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屠宰 环节的生猪产品质量监管;农业部门的屠宰检疫员协助督促生猪屠宰场 “瘦肉精” 自检制度 的落实;工商部门负责生猪产品流通领域的监管。
3.关于保健食品的监管。同一企业既生产保健食品又 生产普通食品的, 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其保健食品生产, 质量技监部门监管其普通食品 的生产, 监管部门一旦发现企业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应及时相互通报;保健食品专用原料生 产企业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对专门经营保健食品的企业, 在保健食品监管行政法规
实 施前,应在取得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告知承诺书后,向工商部门申请办理工商登记。
4.关于食品专业储存与运输企业的监管。工商部门负 责监管专业从事食品储存和运输的企业,农业部门监管地产种植养殖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 质量技监、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分别监管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企业内部的食 品储存和运输。
5.关于现制现售食品的监管。质量技监部门监管生产 企业在其生产场所销售食品的行为, 工商部门监管在商场、超市等流通领域现场制售食品的
行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现场制售食品的行为。6.关于 “食品加工配送中心” 和 “中央厨房” 的监管。质量技监部门监管“食品加工配送中心”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中央厨房”。
7.关于“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处理的监管。绿化市 容管理部门负责 “地沟油” 和餐厨废弃物处理的管理;城管执法部门加强对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置过程中有关违法行为的处罚;环保部门对“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处置过程环境 污染防治的监管;农业部门对畜禽养殖户用餐厨废弃物喂养畜禽的行为进行管理;商务部门 加强餐饮业行业管理, 引导餐饮企业诚信经营;质量技监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 管,严厉打击食品生产单位使用 “地沟油”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加强 对出口食品生产加工和国境口岸范围内餐饮、流通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加强对流通环节经 营食用油的监管,严厉打击经营 “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的行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管,严厉打击使用“地沟油”和不合格食用油的行为;相关监管部 门应对生产、流通、餐饮环节重复使用食用油的规范管理提出指导性意见。
8.关于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的监管。由工商部门牵 头负责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的监管工作, 牵头单位不代替相关部门工作。在牵头部门的 统一安排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联合执法,实现协调联动、综合治理。
9.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由质量技监部门 负责监管, 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实行品种目录管理, 相关部门配合。各级 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建设、改造适合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食 品加工园区。
10.关于食品摊贩的监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按照各自职责, 加强对划定的临时区域(点 和固定时段内食品摊贩遵守食品安全管理规定 的监督管理;城管执法部门加强对食品摊贩遵守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监督管理;乡镇政 府、街道办事处协调辖区内相关部门, 对辖区内的食品摊贩进行监督管理, 发现食品摊贩存 在违法行为的,应及时制止,并通报相关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三、加强机制建设,切实增强政府监管效能
(十三 加强绩效考核。将食品安全列入本市各级政 府绩效考核内容, 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绩效考核, 切实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监 管部门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
(十四 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 效能评估制度, 优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建立并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 督 促有关监管部门依法履职和严格队伍管理;严肃查处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 绝 不允许在工作中推诿扯皮;坚决制止食品安全监管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 对相关执法部 门未按照规定从重惩处的问题进行重点监察, 全面提升监管效能。相关职能部门要自觉接受 人大和政协的监督。
(十五 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加强本市食品安全风险 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力的建设,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食源性 疾病、食品污染物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监测, 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各种危害因素进行风险 评估,提高主动发现、事前干预的防范能力。
(十六 加强应急处置管理。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执法联动机制、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机制, 完善食品安全事 故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十七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监管队 伍的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教育培训,增强监管人员责任感、使命感,树立职业精神, 提高执法能力, 增强服务意识。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区域责任制、基层执法人员区域轮换 制, 并根据不同的工作特点, 适时开展交叉执法、错时监管、飞行检查, 坚决查处违法行为, 跟踪复查整改效果。
(十八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综合 信息平台, 实现相关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互联互通, 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推进食品溯源系统全 程衔接,逐步扩大溯源系统对食品种类的覆盖面。
(十九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 食品安全信用记录, 通过行政审批信息资源共享业务系统, 在办理许可和监督检查中进行自 动比对,建立“黑名单”制度,落实违法企业及其管理人员行业退出机制。在若干食品工业 企业先行试点, 建立企业责任为基础、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 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对食品安全量化分级实行动态管理, 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安全水平上等级,促进食品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二十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制定和实施鼓励食品生 产经营者规模化或连锁化的产业引导政策。推进食品加工小企业园区集中管理。
(二十一加强科技创新应用。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力食品安全科研攻关, 攻克监管技术难点;积极推广运用现场快速检 测技术、电子监管系统、食品溯源系统、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充实基层监管技术 装备,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
四、调动社会资源,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十二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积 极开展行业培训、交流、创优等活动,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
识,加强行业自律;支持行业 协会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 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建立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对 话和沟通机制,为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十三 充分发挥第三方认证机构及检验机构的作 用。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 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 提高 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支持第三方认证机构开展认证并依法实施跟踪调查;鼓励社会第三方检 验机构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服务。
(二十四 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监督的作用。有关部门 和单位要主动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批评、意见和建议, 及时办理人大意见和政协提案;健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制度, 开展有奖举报, 实现群防群治。监管部门要及时公布 食品抽检的检测结果, 发布风险预警的消费提示, 增加监督过程的透明度, 对问题食品的举 报,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调查处理,必要时进行监督抽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对食 品安全违法行为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进行舆论监督。
(二十五 充分发挥社会宣传的作用。新闻媒体开展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充分发挥专家和食品安全 志愿者的作用, 大力普及食品安全消费知识, 引导科学消费, 提振消费信心, 支持理性维权。
五、依法从重打击, 切实形成食品安全监管的高压态 势
(二十六 依法从重惩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各相关 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应按照 《食品安全法》 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从重从快予以惩处;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二十七治理突出问题,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行为。严查食品制作和加工的源头, 严禁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严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严把食品 生产、流通、消费的各道关口,坚决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打击化工产品、药品等生
产经营企业违规向食品生产经营者销售非食用物质的行为, 严厉查处生产、销售、使用假冒 伪劣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的生产加工企业和地下窝点。从根本上遏制食品 非法添加的势头。
(二十八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食品安 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 健全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机制, 细化工作程序, 强化 信息共享, 对涉嫌犯罪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及时通报公安部门, 并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调查取 证,公安部门要及时立案查处。对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足以造成严重食 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 以及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 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 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严重违法 犯罪行为,应按照《刑法修正案(八 》的相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涉案人员刑事 责任。
(二十九 依法严格执行行业退出机制, 曝光违法行 为。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 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 作出之日起, 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食品生产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 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 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曝光典型案例, 震慑违 法犯罪分子。
各区县和相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确保本意见 落到实处。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两年。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