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维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财预【2007】1065号

时间:2019-05-14 11:5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维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财预【2007】1065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维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财预【2007】1065号》。

第一篇:关于印发《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维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财预【2007】1065号

关于印发《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市级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工作,深化财政预算支出改革,规范财政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经费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办发[2009]11号)精神,加强我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经费管理工作,深化财政预算支出改革,规范财政支出行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与市财政局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市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简称使用单位)的公务用车经费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务用车经费包括车辆燃料、维修、保险、杂项费和车船税经费。

第二章 预算安排与支付

第四条 车辆燃料、维修、保险、杂项费和车船税经费预算纳入公用经费实行定额管理,使用单位根据市政府规章确定的车船税标准编制车船税预算,根据市财政局制定的预算定额编制其他车辆经费预算。

第五条 车辆燃料、维修、保险、杂项费和车船税统一实行授权支付,具体办理按照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经费使用

第六条 燃料费支出范围:公务用车燃料购置费用。

第七条 维修费支出范围:除新购车辆保修期内的正常保养、维护和纳入车辆统一保险的故障维修范围以外的车辆保养、维修费用。

第八条 统一保险险种:交强险、车辆损失险、商业第三者责任险(赔偿限额10万元)、全车盗抢险(免赔率按20%计算)、车上人员责任险(每座赔偿限额2万元)、车身划痕损失险(保险金额5000元)、不计免赔率特约险(涵盖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盗抢险、车上人员责任险、车身划痕损失险)、自燃损失保险、玻璃单独破碎险等。

第九条 杂项费支出范围:主要包括公务用车过桥过路费、行车安全奖励、行车公里补贴、年度检测费等。

第十条 车辆燃料、维修、保险、杂项费和车船税纳入公用经费管理,可以调剂使用。

第十一条 使用单位可根据经费支出情况及时向加油卡主卡和维修卡中存入资金。为保证车辆的正常加油和维修结算,使用单位应至少提前10个工作日和5个工作日,分别向供油单位充值网点和维修代理银行办理转账划款业务。

第十二条 使用单位车辆因公去外地发生的加油、维修等费用,使用单位应在车辆经费支出范围内据实予以报销。

第十三条 加油卡、维修卡中资金,只能用于车辆加油和车辆维修、保养,不得挪作他用,年终结余资金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

第十四条 使用单位年终维修卡中剩余资金,行政单位应作为经费结余,专项用于下一年度车辆维修;事业单位的结余按专项资金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依照行政单位执行,其他团体组织依照事业单位执行。

第四章 管理方式

第十五条 使用单位的公务用车统一实行定点加油、维修和保险。市财政局将依据公务用车管理系统中统计出的实际支出情况,测算制定车辆经费定额标准。

第十六条 车辆加油

(一)车辆定点加油采用加油主卡和副卡的管理方式。主卡由使用单位车辆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管理,只用于使用单位存入资金和内部燃料费的分配,不能直接用于车辆加油;副卡用于车辆加油,实行“一车一卡”,按照车辆牌照号码对号加油。

(二)使用单位所有车辆的燃料费均通过主卡向副卡中分配资金,供油单位根据使用单位提供的燃料费分配计划表将资金由主卡向副卡中拨入。

(三)对于新购车辆,在办理车辆购置手续的同时发放加油卡(副卡);对于报废车辆,使用单位在上缴车辆的同时该车的加油卡即行作废,如加油卡中有结余资金,由使用单位写出书面申请送供油单位,供油单位负责将副卡中的资金划回到使用单位的加油主卡中。

(四)供油单位由各使用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在中标的供油单位中自行选择,但每个单位只能选择其中1家供油单位作为本单位的定点供油单位,并在其所属的各加油站进行车辆加油。

第十七条 车辆维修

(一)车辆定点维修须通过车辆维修系统进行管理,定点维修单位的服务承诺以及各种车辆的维修项目、价格在车辆维修系统中予以公布。

(二)使用单位可根据维修单位的车辆维修价格、服务承诺、地理位置等情况,从中标的维修单位中选择一家或多家作为本单位的定点维修单位。

(三)使用单位到定点维修单位进行车辆维修、保养,由单位车辆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通过车辆维修系统进行维修项目申报。

(四)维修单位负责对使用单位送修车辆的牌号等信息与车辆维修系统中登记的车辆信息进行核对,送修车辆应与车辆维修系统中报修的车辆一致。凡在车辆维修系统中列出的在用车辆,均属于维修单位须按照定点维修合同约定的内容进行维修的车辆。

(五)车辆维修过程中,如果发现应维修的项目与使用单位申报的项目不一致时,维修单位应事先与使用单位进行沟通,维修单位按照使用单位在网上确认后的项目进行车辆维修。

(六)维修单位按照车辆维修系统中所列的维修项目、价格进行维修和收费。因特殊情况需要在车辆维修系统中增加维修项目的,维修单位须在车辆维修管理系统中进行申报,同时按要求将纸质申报材料送至市政府采购服务厅,市政府采购服务厅在网上审核同意后数据生效。

第十八条 车辆保险

保险公司由各一级预算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代表所属单位在中标的定点保险公司中自行选择,但每个一级预算单位只能选择其中1家保险公司作为本系统(单位)的定点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一经选定,合同有效期内不得进行更换。

第五章 资金结算

第十九条 供油单位充值网点在收到使用单位存入的加油资金后,即向使用单位提供相等金额的正式发票,使用单位以此作为结算凭证。

第二十条 车辆维修后,使用单位持维修卡每月及时与维修单位结算车辆维修费用,维修单位向使用单位提供发票,并通过车辆维修系统打印车辆维修明细单。维修单位不按使用单位所确定的车辆维修项目擅自维修或提供超范围服务所发生的费用,使用单位不予结算。

第二十一条 车辆维修实行一个单位使用一张维修卡进行结算的管理方式,不能使用现金、转账支票等进行维修费结算,车辆维修系统不提供非卡结算的功能。

第二十二条 使用单位按照《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保险总合同》的相关规定,自行与定点保险公司结算车辆保险费。

第二十三条 使用单位按照税务机关的通知要求和缴纳标准,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缴纳单位车辆的车船税款。

第六章 定点供应商的确定

第二十四条 市财政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确定定点供应商。

第二十五条 市财政局代表使用单位与中标的定点供应商分别签订《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定点加油合同》、《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定点维修合同》和《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保险总合同》(以下简称《保险总合同》)。

第二十六条 一级预算单位负责代表所属单位与选定的定点保险公司签订《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保险分合同》(以下简称《保险分合同》),《保险分合同》内容必须与《保险总合同》内容相符。未经市财政局同意,使用单位与中标的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分合同》条款与《保险总合同》规定不一致的,法律责任由《保险分合同》的签订双方自行承担。

第七章 新车入库管理

第二十七条 关于汽车购置、入库的事宜,仍按《关于市级预算单位汽车配制、购置及实行“一站式服务”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京财采购[2006]2729号)和《关于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编制、车辆使用标准管理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京财采购〔2009〕847号)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使用单位车辆信息发生变化,应携带相关资料统一到市政府采购服务厅办理变更、录入工作。使用单位对车辆库中的车辆信息应认真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更正,确保车辆库中的车辆信息准确、完整。

第二十九条 使用单位到市政府采购服务厅办理提取新购车辆手续时,应同时携带以下必需资料:

1.《北京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购置(过户)机动车辆批准单》(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单位除外)

2.单位公章

3.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原件)

4.直接支付申请书(如自行结算请带支票)

5.经办人身份证

6.加油卡主卡

第八章 旧车处置管理

第三十条 根据《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京财绩效[2009]2817号),使用单位的所有旧车实行统一处置。市财政局委托北京产权交易所为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回收管理部门,负责各使用单位的车辆回收与处置工作。

第三十一条 使用单位进行车辆处置,须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车辆处置审核表》(以下称车辆处置审核表)。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财政局部门预算主管处室审批。市财政局部门预算主管处室审核同意后,在公务用车管理系统中办理车辆出库手续。

第三十二条 车辆处置审核表一式三份,一份交使用单位,一份交北京产权交易所,一份由市财政局部门预算主管处室留存。

第三十三条 北京产权交易所必须根据市财政局部门预算主管处室审核后的车辆处置审核表办理车辆回收工作,对使用单位上交的车辆及应提交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核验收。

第三十四条 经验收符合回收要求的车辆,北京产权交易所出具车辆回收证明一式四份,一份交使用单位,一份交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一份交市财政局部门预算主管处室,一份由北京产权交易所留存。

第三十五条 市财政局部门预算主管处室依据北京产权交易所出具的车辆回收证明,按照相关规定给使用单位办理国有资产处置函,使用单位进行相关账务处理并调整资产动态管理系统中相关信息。

第三十六条 市财政局部门预算主管处室按照以下标准(满足其中条件之一即可)对需处置的车辆进行审核:

1、车辆无法达到交通管理部门年度检验标准及无法通过环保部门审验(附有相关证明材料);

2、车辆使用年限超过10年;

3、车辆行驶超过40万公里;

4、其他经市财政局批准进行处置的车辆。

第三十七条 旧车处置收入上缴方式:旧车处置收入由北京产权交易所统一上缴市财政局。根据《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及处置资金预算管理办法》(京财预[2009]1930号),行政单位的旧车处置收入使用《一般收入缴款书》上缴市级国库,事业单位的旧车处置收入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缴款书》上缴市级财政专户。

第九章 各部门主要职责

第三十八条 供油单位职责:负责按照《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定点加油合同》的有关条款,保证为使用单位提供足量油料;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时间和数据格式,及时提供各使用单位的车辆加油、资金使用与结存等明细信息;及时为使用单位办理加油卡充值和开具发票业务,根据使用单位提供的燃料费分配计划及时将资金由主卡向副卡中划拨;供油单位所属的各加油站负责对加油车辆、加油卡进行审核确认,严格执行“一车一卡”的加油规定。

第三十九条 维修单位职责:负责按照《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定点维修合同》的有关条款和使用单位确定的维修项目,对使用单位的车辆提供维修、保养及其它配套服务;负责对使用单位送修车辆的牌号进行核对,对发生变化的维修项目与使用单位进行沟通、确认;严格执行使用维修卡进行结算的规定,及时与使用单位结算车辆维修费,并负责将车辆维修信息准确录入车辆维修系统;负责对新增加的维修项目进行申报;对于未经使用单位网上确认的车辆维修、保养项目,维修单位有权拒绝维修。

第四十条 保险公司职责:负责按照《保险总合同》的有关条款,为纳入统一保险范围的使用单位公务用车提供保险及相关服务;负责根据使用单位每月保险到期的车辆情况,派专人提供上门服务,协助使用单位填写《机动车保险投保单》;保险公司在收到使用单位交纳的车辆保险费之后,及时向使用单位送达等额的正式发票和保单正本;负责及时将使用单位的车辆保险费信息、理赔和退保信息导入车辆保险管理系统,与使用单位及时办理报废解体车辆的退保工作;负责定期组织使用单位相关人员进行保险业务培训,解答车辆保险中的有关问题。

第四十一条 北京产权交易所职责:负责使用单位上交车辆的免费接车、存放、审核验收、统计汇总和过户手续的办理;组织和管理鉴定评估机构、旧车拍卖机构、报废车解体机构办理旧车处置的相关工作;按照有关规定统一进行旧车拍卖、报废车解体收入资金的结算,并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旧车拍卖收入和报废车解体收入扣除服务费后上缴市级国库或财政专户;负责每月将旧车处置情况、行政单位旧车处置收入上缴汇总情况和事业单位旧车处置收入上缴分单位明细情况报送市财政局部门预算主管处室和国库处。

第四十二条 维修代理银行职责:负责及时为使用单位办理维修卡以及维修卡的充值、挂失、补卡、换卡和注销等业务;负责将变更后的新维修卡号等信息以书面形式送至市政府采购服务厅;根据市财政局要求提供各使用单位维修卡中维修资金的结存情况;负责为定点维修单位安装POS机、免费培训,确保维修费结算(刷卡)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四十三条 使用单位职责:负责按照车辆编制和需求申报年度车辆购置预算,按照车辆经费定额标准编制本单位车辆经费预算;使用单位车辆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通过车辆管理系统对本单位(本系统)所属车辆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与统计分析;加强对本单位公务用车的管理,建立公务用车经费管理内部审核制度;车辆情况发生变化,要按照本办法规定及时到相关部门办理变更手续;使用单位应至少提前10个工作日到供油单位充值网点办理加油资金存入业务,提供本单位燃料费资金分配计划表,保证车辆的正常加油;提前5个工作日通过单位开户银行向维修代理银行办理转账划款业务,及时为维修卡存入维修资金,保证车辆维修费用及时结算;对维修单位维修的项目进行网上确认,每月持维修卡按时与维修单位结算维修费用;负责办理本单位车辆保险有关工作;对车辆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市财政局有关部门预算主管处室进行反馈;在新购及处置车辆时,要及时将资产动态管理系统中信息进行更新。

第四十四条 市政府采购服务厅职责:依据市财政局《关于调整局内相关处室职责有关问题的通知》(京财人[2006]3056号)文件精神,负责车辆加油、维修、保险日常管理业务。主要包括:负责为使用单位新购车辆办理加油卡以及加油卡的挂失、补卡、换卡、注销等业务;负责对新增车辆数据信息、加油卡、维修卡的变更信息等进行日常维护,确保车辆库中车辆信息的准确、完整;负责监控和审核维修系统中定点维修单位的维修项目和价格等;负责为使用单位新购车辆办理上保险业务;负责制定公务用车定点加油、维修、保险、购置政府采购项目招标文件和组织招投标工作等,解答和协调处理车辆招投标工作中的有关事宜;配合市财政局做好对定点供应商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十五条 北京市财政局职责

(一)预算处(预算编审中心)职责:负责公务用车燃料、维修、保险和杂项费预算执行的分析和定额标准的制定;负责确定公务用车定点加油、维修、保险招标方案,组织招标与签订政府采购合同,以及对供应商违约行为进行处理等工作;负责公务用车经费管理办法的制定;负责协调和处理车辆招投标工作中的有关事宜。

(二)政府采购管理处职责:负责核定全市副处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汽车编制;办理汽车购置和车辆入库、调拨的相关手续;负责对车辆定点供应商履约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

(三)部门预算主管处室职责:负责对使用单位在用车辆供养方式的确认;负责督促使用单位及时办理新车入库、信息变更手续,确保车辆库中车辆信息的准确、完整;负责对使用单位车辆经费预算审核和执行监督;负责对使用单位旧车处置的审批和监管,办理车辆出库手续,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提供的车辆回收证明给使用单位办理国有资产处置函;负责解答和协调处理使用单位在车辆经费使用管理中的相关事宜。

(四)国库处职责:负责办理旧车处置资金的收缴和记账工作,每月与北京产权交易所核对旧车处置资金的上缴情况。

(五)绩效评价处职责:研究制定固定资产(车辆)管理相关政策,按照标准审核车辆购置预算,并按照局内职责,对固定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及收益进行监管。

(六)信息中心职责:负责车辆管理系统的维护和完善,保证系统正常使用;根据相关部门的业务需求,修改完善车辆管理系统;按照本办法职责分工,为相关部门和使用单位开放或增加车辆管理系统使用权限;负责解答和协调处理使用单位、相关部门在车辆管理系统使用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 各使用单位是预算支出的责任主体,要切实担负起控制和管理车辆经费的责任,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要求实行车辆定点加油、维修、保险和处置。如出现虚报冒领车辆经费、不按要求到非中标定点单位办理车辆加油、维修、保险、处置等违规行为,将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七条 对于定点供应商在车辆加油、维修、保险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违规行为,使用单位都可以通过网络或书面形式向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反映情况。市财政局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定点供应商执行合同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或使用单位反映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

第四十八条 定点供应商如果未能全面地、充分地履行合同给使用单位造成损失的,市财政局有权依据合同的有关条款和《北京市政府采购定点供应商监督考核办法(试行)》(京财采购[2005]715号)对其追究责任。

第四十九条 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车辆管理系统,为各使用单位搭建良好的服务、管理和监督平台,并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适时对车辆经费支出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同时配合审计、监察等部门强化对使用单位车辆经费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的全方位监督。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

第五十一条 原《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维修管理暂行办法》(京财预[2007]1065号)、《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保险管理暂行办法》(京财预[2007]1066号)和《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加油管理暂行办法》(京财预[2007]1067号)同时废止。

第五十二条 车辆定点加油、维修、保险须按本办法规定严格执行到本期政府采购合同期满。合同到期后,如情况有变化,将根据下次招标结果另行通知。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由北京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关于《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管理办法》的通知—京财资产[2012]1号

关于《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

管理办法》的通知

京财资产[2012]1号

市级各部门,各区县财政局:

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财务状况,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我们制定了《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市财政局反映。附件: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管理办法

北京市财政局

二○一二年一月四日 附件:

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财务状况,提高资产

使用效益,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各级各类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是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根据政府以及财政部门专项工作要求或特定经济行为需要,按照规定的政策、工作程序和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依法依规认定各项资产损溢,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占有使用状况的工作。

第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清查:

(一)根据国家、市、区(县)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专项工作要求,被纳入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范围的。

(二)进行重大改革或者改制的。

(三)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资产严重损失的。

(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五)会计政策发生重大变更,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

(六)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认为应当进行资产清查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由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或行政事业单位按照统一的政策、制度组织实施。

第二章 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 财政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国家及上级财政部门有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规定和工作要求,制定本地区和本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负责审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立项申请。

(三)负责批复财政部门组织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结果,批复主管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组织的、超过主管部门审批权限的资产清查结果,核准账销案存事项。

(四)负责分析、汇总本地区或本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结果。

第七条 主管部门按照财务隶属关系负责组织本部门所属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审核本部门所属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立项,并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

(二)负责制订本部门资产清查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对所属单位资产清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负责批复审批权限范围内的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组织的资产清查结果,并报财政部门备案;对超过审批权限的,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复。

(四)负责分析、汇总本部门及所属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结果,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资产清查工作报告。

(五)组织本部门及所属单位依据已批复的资产清查结果进行账务处理,对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调整。

(六)负责核准审批权限范围内的账销案存事项。

第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具体实施。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向主管部门提出本单位资产清查立项申请。

(二)负责制订本单位资产清查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资产清查工作,并向主管部门报送资产清查工作报告。

(三)依据已批复的资产清查结果进行账务处理,调整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四)负责按照北京市财政局《关于下发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账销案存资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京财绩效[2006]2819号)要求建立核销资产备查账,每年年底前对备查账中业务事项的清理结果报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核准。

(五)负责按照财政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会字[1998]32号),对资产清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资产清查档案资料库。

第三章 内容及程序

第九条 资产清查工作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溢认定、资产核实和制度完善等。

基本情况清理是指根据资产清查工作的需要,对应当纳入资产清查工作范围的所属单位户数、编制和人员情况等基本情况的全面清理。

账务清理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类库存现金、各种银行账户、有价证券、资金往来、会计核算科目基本账务情况进行全面核对和清理。

财产清查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对和查实。对清查出的各种资产盘盈和盘亏、报废及坏账等损失按照资产清查要求进行分类,提出相关处理建议。

损溢认定是指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在所属单位进行基本情况清理、财务清理、财产清查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规定,对清理出来的有关资产盘盈、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进行认证。

资产核实是指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在损溢认定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规定,对单位资产清查结果予以审核批复。

制度完善是指针对资产清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认真分析,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和实施计划,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第十条 财政部门组织资产清查工作,应报本级政府批准;主管部门组织资产清查工作,应向财政部门申请立项;行政事业单位组织资产清查工作,应当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门申请立项。资产清查立项申请应当说明资产清查的原因、范围以及基准日等内容。

第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成立机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资产清查工作时应成立资产清查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二)单位自查。清查单位要按照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和北京市资产清查政策,结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

位内部控制制度,对自查过程中清理出的资产盘盈、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提出处理意见,并编制资产清查报表和撰写自查报告。

(三)专项审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社会中介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自查结果进行专项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四)结果批复。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审批权限对清查单位报送的资产清查结果进行核实,并予批复。

(五)账务处理。主管部门及所属单位依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复文件进行账务处理,调整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并将结果报财政部门资产管理机构备案;建立经批准的账销案存事项的备查账,按年进行清理,经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核准后进行账务处理。

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报告主要包括:

(一)自查报告。包括资产清查基准日、范围、内容、实施过程、基准日资产占有使用及财务收支状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等。

(二)数据报表。包括资产清查报表及相关材料。

(三)证明材料。申报处理的资产损溢和资金挂账等情况,并附有关凭证材料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

(四)审计报告。社会中介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结果,应出具经注册会计师签字的资产清查专项审计报告。

(五)其它需提供的备查材料。

第十三条 财政部门组织开展的资产清查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专项审计及相关工作。主管部门或行政事业单位因特定经济行为需要组织开展的资产清查工作,由主管部门或行政事业单位自行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专项审计及相关工作。除涉及国家安全的特殊单位和特殊事项外,单位的自查结果须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专项审计及相关工作,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报告。

承担资产清查专项审计及相关工作的社会中介机构应当依法设立,并具备与所承担工作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和专业执业能力。

资产清查工作专项审计费用,按照“谁委托,谁付费”的原则,参照国家有关标准由委托方承担,并列入单位部门预算。

第四章 审核批复

第十四条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结果由市、区(县)分级审核批复。

第十五条 市级财政部门组织的资产清查,清查结果经主管部门审核、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由市财政局批复。

第十六条 市级主管部门或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组织的资产清查中,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认定的资产盘盈、10年以上资金挂账、价值50

万元以下存货损失、单位价值50万元或批量价值10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损失,由主管部门批复。同时,报财政部门备案。

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认定的货币资金损失、有价证券损失、对外投资损失、无形资产损失、10年(含10年)以下资金挂账、价值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存货损失,房屋、土地、车辆损失以及单位价值50万元(含50万元)或批量价值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损失,由主管部门审核,报财政部门批复。

第十七条 区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结果的审批权限由区县财政部门研究确定。

第五章 工作纪律

第十八条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资产清查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依法办事,严格把关,严肃工作纪律。

第十九条 社会中介机构应当严格履行保密义务,按照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履行必要的程序,认真核实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产清查材料,并按规定进行实物盘点和财务核对,出具鉴证意见和审计报告。

社会中介机构及有关当事人在资产清查中与单位相互串通,弄虚作假、提供虚假鉴证材料的,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资产清查中有意瞒报、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会计材料,采取私分、低价变卖、虚报损失等手段侵吞转移国有资产的,由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结果进行审核过程中营私舞弊,造成重大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中有关资产损溢认定和资产核实工作,按照《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资金核实暂行规定》(京财绩效[2006]1690号)执行。

第二十二条 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不执行本办法。

第二十三条 各区县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实施。

第三篇:关于印发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资金核实暂行规定的通知(京财绩效[2006)1690号)

关于印发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资金核实暂行规定的通知

京财绩效[2006)1690号

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各区县财政局:

为加强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资金核实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盘盈、盘亏、资产损失、资金挂账等行为的核实和认定,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依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和《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国家有关资产清查政策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我们制定了《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资金核实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资金核实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资金核实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盘盈、盘亏、资产损失、资金挂账的核实和认定工作,依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国家有关资产清查政策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资金核实是指,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资产清查办公室)依据国家及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政策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上报的资产盘盈、盘亏、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等结果进行审批,重新确认单位占用资产价值总额。

资金核实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清查后的资产价值总额、收入支出的真实状况,以及清理出的各项资产盘盈、盘亏、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等资产损溢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清查出的由于会计技术性差错引起的资产不实,不属于资产损溢认定的范围。应当由各单位依据会计差错更正办法,并经资产清查办公室委托的中介机构(以下简称中介机构)提出相关意见后自行处理。

第三条 资金核实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经财产清查和账务清理后,对清理出的各项资产盘盈、盘亏、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须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或特定事项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证据后进行损溢认定。

(二)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资产清查政策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分项提出解决办法,编制资产清查报表,撰写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报告,经中介机构提出对资产清查的专项财务审计意见后报主管部门。

(三)主管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报送的全部清查资料进行认真审核。对上报的资产盘盈和资产损失应按照原因和处理方式分类排队、归纳整理和汇总、提出初步审核意见;对其申报的资产资金数额进行核对确认后,上报同级资产清查办公室。

(四)各级资产清查办公室在2006年11月30日前对上报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报告、资产清查报表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并对资金核实结果进行批复。

(五)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同级资产清查办公室的有关资金核实批复文件,依据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第四条 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认真做好资产清查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对清理出的各项资产盘盈、盘亏、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以及非单位所有的账外资产,应当提供相关的合法证据。单位负责人要对资产核实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五条 第三条第一款中所指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保存的司法机关、公安机关、行政部门、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等依法出具的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损失相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主要包括:

(一)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者裁定书;

(二)公安机关的立案结案证明或回复;

(三)工商管理部门出具的注销、吊销及停业证明;

(四)行政事业单位的撤销、合并公告及清偿文件;

(五)企业的破产清算公告及清偿文件;

(六)政府部门的公文及明令禁止的文件;

(七)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

(八)保险公司对投保资产出具的出险调查单、理赔计算单等;

(九)法律规定的其他证据。

第三条第一款中所指的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是指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专业鉴证机构等按照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和分析计算基础上,进行职业判断和客观评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某项经济事项发表的专项经济鉴证证明或鉴证意见书。

第三条第一款所指的特定事项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证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过程中,对涉及财产盘盈、盘亏或者实物资产报废、毁损及相关资金挂账等情况的内部证明和内部鉴证意见书等。主要包括:

(一)会计核算有关资料和原始凭证;

(二)资产盘点表;

(三)相关经济行为的符合法律法规的业务合同及协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或行业内专家组成的技术鉴定小组或专业技术部门的鉴定文件或资料;

(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核批文件及相关情况说明。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对提供的上述证据进行逐级审核,严格把关。

第六条 承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专项财务审计工作和出具经济鉴证证明的中介机构,应当依据《独立审计准则》等有关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清理出的各项资产盘盈、盘亏、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等资产清查结果进行客观、公正审计和经济鉴证,并对审计报告和经济鉴证证明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第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清查出的收支反映不实、虚列支出等情况,应在资金核实中如实申报;对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将财政性资金或其他公款私存私放的问题,必须按资金来源、存放方式、资金数额和保管人员如实向同级资产清查办公室汇报。

第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资金核实工作完成后,应按照规定要求,向本级主管部门和资产清查办公室提交以下申报材料: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资产清查工作基准日、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工作结果和基准日的资产财务状况,以及相关意见。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报表。包括: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人员基本情况表、固定资产明细汇总表、资金核实申报表等。

(三)中介机构的专项财务审计报告。

(四)行政事业单位申报处理的资产盘盈、盘亏、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的有关意见专项说明。行政事业单位应对申报处理的资产盘盈、盘亏、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情况做出专项说明,编报各类资产损失情况明细表,逐笔写明发生日期、损失原因、政策依据、处理方式以及有关原始凭证资料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齐全情况,并分类汇编成册。

(五)行政事业单位有关资产盘盈、盘亏、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备查材料。主要包括资产清查原始凭证材料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可以用复印件)两大类。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备查和存档资料,应将上述材料分类汇编成册,并列出目录,’以便工作随时备查。

(六)资产清查办公室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章 资产盘盈认定

第九条 资产盘盈是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基准日之前在账面资产中没有进行记载的,但在本单位实际占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中清查出的各项资产盘盈,其核实与认定应依据有关会计科目,按照货币资金盘盈、材料盘盈、产成品盘盈、对外投资盘盈、固定资产盘盈等分类分项进行。

第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清查中的盘盈资产,经社会中介机构对其金额和性质进行经济鉴证后,一律先自行登记。

已登记的资产如果是外单位寄存或经营租入等,其所有权归属其他单位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及时组织人员,对其逐项进行清理和核对,按规定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核实和认定该类资产的项目及金额,逐项作出专项说明。中介机构应当对此类事项重点予以审核认定。凡情况属实、证明材料合法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本级资产清查办公室批复后应从登记中调出。

第十一条 货币资金的盘盈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基准日之前,单位账面没有记载的现金和各类金融机构存款。

认定为货币资金盘盈应根据以下证据判断:

(一)现金保管员确认的现金盘点表(包括倒推至基准日的记录);

(二)现金保管员对于现金盘盈的说明。

行政事业单位对清查出的本单位与金融机构账面金额不符的款项,应依据财产清查基准日当日的银行对账单及相应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逐笔查证和说明账面金额不符的形成原因,核实情况并分清责任。

第十二条 行政单位库存材料的盘盈是指行政单位在资产清查基准日之前,单位账面没有记载的库存材料;事业单位存货的盘盈是指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基准日之前,单位账面没有记载的存货。

库存材料(存货)的盘盈应根据以下证据判断

(一)库存材料(存货)盘点表;

(二)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

(三)其他应当提供的材料包括:库存材料(存货)保管员对于盘盈的情况说明、盘盈存货的价值确定依据(包括相关入库手续,相同相近存货采购发票价格或者其他确定依据)等。

第十三条 对外投资(有价证券)盘盈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基准日之前,单位账面没有记载的对外投资(有价证券)。

对外投资的盘盈应根据以下证据判断:

(一)对外投资的原始合同或协议;

(二)当事人的证明材料;

(三)盘盈对外投资的价值确定依据。

有价证券的盘盈应根据以下证据判断:

(一)有价证券盘点表;

(二)证券保管员对于盘盈情况说明材料;

(三)盘盈有价证券的价值确定依据。

第十四条 固定资产盘盈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基准日之前,单位账面没有记载的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盘盈应根据以下证据判断:

(一)固定资产盘点表;

(二)盘盈情况说明材料;

(三)盘盈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依据(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类似资产的购买合同、发票或竣工决算资料);

(四)行政事业单位难以取得价值确认依据的,应当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在资产清查中清理出的账外固定资产,如果产权属于系统内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但本单位长期无偿占用,并拥有实际使用权的(如房屋、交通运输工具等),且不属于纪检、监察部门规定应清退范围的,在当事双方协商一致并形成书面协议的前提下,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报批。批准后,办理资产划拨及相关手续,其价值按原单位账面价值入账;如果产权属于系统内的非行政事业单位或系统外的其他单位的,当事双方应对占用资产按市场价值签定转让或租赁合同,并按本办法规定程序上报,取得本级资产清查办公室资金核实批复后,调整有关账目。

对方单位比照本办法第三章损失认定原则进行账务处理。

在资产清查中清查出的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结算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行登记,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做相应地账务处理。

在资产清查中清查出的因历史原因而无法入账的无主财产(如房产),应依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和程序,纳入本单位资产管理范围。

在资产清查中清查出的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占用(借用、赠送)其他单位的气般办公设备(如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凡连续占用一年以上的,且不属于纪检、监察部门规定应清退范围的,应在本单位财产清查登记时,及时入账管理,并通知对方单位核销。

第三章 资产损失认定

第十五条 资产损失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基准日之前,账面资产中有记载,但不归本单位占有或者丧失使用价值的、且可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中清查出各项资产损失的核实和认定,应依据有关会计科目,按照货币资金损失、坏账损失、存货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损失、其他资产损失等分类分项进行。

第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清查中清查出的资产损失,应及时组织人员逐项进行认真清理和核查,获取资产损失的合法证据,并对资产损失项目及金额按规定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进行核实和认定。

虽取得外部法律效力证明,但其损失金额无法根据证据确定的,或者难以取得外部具有法律效力证明的有关资产损失,应当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经济鉴证后出具鉴证意见书。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资产损失项目逐项作出专项说明。中介机构应当对此类事项重点予以核实。凡情况属实、证明材料合法、充分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本级资产清查办公室批准后可予以账务核销。

第十七条 资产清查办公室和各行政事业单位要本着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则,进行处理。

行政事业单位对已经批准核销的不良债权、不良投资的损失,应当认真加强管理,建立“账销案存”管理制度。组织人员或成立专门机构进一步清理和追索,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行政事业单位对经批准核销的报废毁损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损失,应当认真清理,对有利用价值或者能收回残值的,应当积极进行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第十八条 货币资金损失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清查出的现金短缺和各类金融机构存款发生的有关损失。

行政事业单位清查出的现金短缺,将现金短缺数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数额,依据下列证据,确认为损失:

(一)现金保管员确认的现金盘点表(包括倒推至基准日的记录);

(二)现金保管员对于短缺的说明及相关核准文件;

(三)由于管理责任造成的,还应有对负责人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

(四)《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相关政策依据;

(五)涉及刑事犯罪的应当提供有关司法涉案材料。

行政事业单位清查出的存款中金融机构已付,行政事业单位未付的款项,依据财产清查基准日的银行对账单及相应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逐笔查明形成原因,并确认与收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核实情况、分清责任。对不能收回款项,比照本办法坏账损失的认定要求,进行损失认定。

第十九条 坏账损失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不能收回的各项应收款项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暂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和预付账款等发生坏账造成的损失。

对在资产清查中清查出的各项坏账,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逐项分析形成原因,对有合法证据证明,确实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分别不同情况,认定为损失。

债务单位已被宣告破产、注销、吊销工商登记或者被政府责令关闭等,造成应收款项无法收回的,依据下列证据,认定为损失:

(一)法院的破产公告和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

(二)工商部门的注销、吊销证明;

(三)政府部门有关行政处罚决定文件。

对上述情形中已经清算的,应当扣除债务人清算财产实际清偿部分后,对不能收回的款项,认定为损失。

对尚未清算的,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对不能收回的款项,认定为损失。

债务人已失踪、死亡的应收款项,在取得公安机关出具的债务人已失踪、死亡的证明后,确定其遗产不足清偿部分或无法找到债务继承人追偿债务的,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经济鉴证证明,认定为损失。

债务人因遭受战争,国际政治事件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对确定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由行政事业单位作出专项说明,经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经济鉴证证明,认定为损失。

逾期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有败诉的法院判决书、裁定书、或者胜诉但无法执行或债务人无偿债能力被法院裁定终(中)止执行的,依据法院的判决,裁定或终(中)止执行的法律文书,认定为损失。

在逾期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中,单笔数额较小,不足以弥补清收成本的,由行政事业单位做出专项说明,经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经济鉴证证明,认定为损失。

逾期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行政事业单位有依法催收磋商记录,确认债务人已资不抵债,连续3年亏损或连续停止经营3年以上的,并能认定在最近3年内没有任何业务往来,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鉴证证明,认定为损失。

逾期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债务人在境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经依法催收仍不能收回的,在取得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有关证明或者取得我国驻外使(领)馆或驻外商务机构出具的有关证明后,认定为损失。

对逾期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减少坏账损失而与债务人协商,按一定比例折扣后收回(含收回的

实物资产)的,根据债权债务双方签订的有效协议,以及已收回资金的证明,其折扣部分,认定为损失。

第二十条 行政单位库存材料的损失是指行政单位发生的库存材料盘亏、·变质、毁损、报废、淘汰、被盗等造成的损失;事业单位存货的损失是指事业单位发生的存货盘亏、变质、毁损、报废、淘汰、被盗等造成的损失。

库存材料(存货)的损失应根据以下证据判断:

(一)库存材料(存货)盘点表;

(二)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

(三)其他应当提供的材料:库存材料(存货)保管员对于损失的情况说明、损失存货的价值确定依据(包括相关入库手续,相同相近存货采购发票价格或者其他确定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赔偿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等。

对报废、毁损的库存材料(存货),将其账面价值扣除赔偿后的差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认定为损失:

(一)国家有关技术鉴定部门或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证明;

(二)涉及索赔的,应当有理赔情况说明;

(三)其他应当提供的材料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关于库存材料(存货)报废、毁损情况说明及审批文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赔偿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对被盗的库存材料(存货),将其账面价值扣除赔偿后的差额部分,依据以下证据,认定为损失:

(一)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

(二)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

对已削价、折价处理的库存材料(存货),由行政事业单位有关部门说明情况,依据有关会计凭证将原账面价值与已回收价值的差额部分,认定为损失。

第二十一条 对外投资损失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不良股权或者债权投资造成的损失,包括长期投资损失和短期投资损失。对清查出的不良投资,行政事业单位要逐项进行原因分析。对有合法证据证明不能收回的,认定为损失。

被投资单位已破产、清算、被撤销、关闭或被注销、吊销工商登记等,造成难以收回的不良投资,依据下列证据,认定为损失:

(一)法院的破产公告或者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

(二)工商部门的注销、吊销文件;

(三)政府部门的有关行政决定文件。

对已经清算的,扣除清算财产清偿后的差额部分,认定为损失。

尚未清算的,由社会中介机构经过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对被投资单位剩余财产确实不足清偿投资的差额部分,认定为损失。

对行政事业单位有关参股投资项目金额较小,确认被投资单位已资不抵债,连续经营亏损3年以上或连续停止经营 3年以上的,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损失。

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期货,证券,外汇等短期投资未进行交割或清理的不能认定为损失。

第二十二条 固定资产损失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发生的盘亏、淘汰、毁损、报废、丢失、被盗等造成的损失。

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将其账面价值扣除赔偿后的差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认定为损失:

(一)固定资产盘点表:

(二)行政事业单位逐项做出专项说明,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经济鉴证证明;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和内部核准文件等。

对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将其账面价值扣除赔偿后的差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认定为损失:

(一)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逐项做出专项说明,委托有技术鉴定资格的机构进行鉴定,出具鉴定说明;

(二)不可抗力原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应当有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如消防部门出具的受灾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事故现场处理报告、车辆报损证明;房管部门的房屋拆除证明;锅炉、电梯等安检部门的检验报告等;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情况说明及内部核批文件;

(四)涉及索赔的应当有理赔情况说明。

对于被盗的固定资产,将其账面净值扣除赔偿后的差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认定为损失:

(一)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人赔偿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第二十三条 在建工程损失和工程物资损失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已发生的因停建、废弃和报废、拆除的在建工程项目造成的损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相应工程物资报废或者削价处理等发生的损失。

因停建、废弃、报废、拆除的在建工程,依据下列证据,认定为损失:

(一)国家明令停建项目的文件;

(二)有关政府部门出具的工程停建

(三)行政事业单位出具的原因说明拆除通知文件

(四)国家有关技术鉴定部门或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鉴证证明;

(五)工程项目实际投入的价值确定依据。

由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毁损的在建工程,将其账面投资扣除赔偿后的差额部分,依据下列证据,认定为损失:

(一)有关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证明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准文件。赔偿说明和核准文件。

工程物资发生损失,比照本规定存货损失的认定要求,进行损失认定。

第二十四条 无形资产损失是指某项无形资产已经超过了法律保护的期限,丧失了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不能再给单位带来经济利益,而使该无形资产成为无效资产,其账面尚未摊销的余额,形成无形资产损失。

行政事业单位依据有关技术部门提供的鉴定材料,或者已经超过了法律保护期限的证明文件,将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账面余额,认定为无形资产损失。

第二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有负债(包括担保,抵押等行为造成的损失)并已成为事实负债后,对无法追回的债权,分别按有关规定进行损失认定。

(一)对外提供担保损失。行政事业单位承担了担保连带还款责任,而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经清查和追索,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已无法追回的,比照本规定坏账损失的认定要求,进行损失认定。

(二)抵押损失。行政事业单位未按期赎回抵押资产,使抵押资产被拍卖或变卖的,其账面价值与拍卖或变卖价值的差额部分,依据拍卖或变卖证明,认定为损失。第四章 资金挂账认定

第二十六条 资金挂账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基准日前,未确认处理的资金数额。

第二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对清查出的有关资金挂账,应当本着真实、客观反映单位经济状况的原则,积极组织人员逐项进行认真清理和核对,在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和合法手续后,对挂账资金项目及金额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进行核实和认定。

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资金挂账项目,应逐项做出专项说明,承担专项财务审计业务的中介机构应当重点予以核实。凡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本级资产清查办公室批准后可予以账务处理。

第二十八条 以下特殊资金挂账可在办理资金核实手续时申报核销处理:

(一)属于对外投资中,因所办企业按国家要求脱钩等政策性因素造成的损失挂账,在取得国家关于企业脱钩的文件和产权划转文件后,可在办理资金核实手续时申报核销处理。

属于对外投资中,因被投资单位破产、关闭、以其破产财产或清算财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投资的投资损失挂账,在取得被投资单位破产清偿或工商注销登记等法律文件后,可在办理资金核实手续时申报核销处理。

(二)往来款项中属于基本建设项目实际投资支出超过基本建设概算数部分,提供相关证据后,在办理资金核实手续时按自筹基建支出申报确认。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妥善保管资产清查工作档案、资产清查各种工作底稿、资产损失认定证明和会计基础材料,并分类装订成册,按规定期限妥善保存。

第三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资金核实账务处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由北京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1]285号)

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1]285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总后勤部,武警各部队,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为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我们重新修订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日

附件: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预算部门(单位)(以下简称预算部门)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独立核算的法人组织。

第四条 财政性资金安排支出的绩效评价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 绩效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评价应当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按照科学可行的要求,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公正公开原则。绩效评价应当符合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三)分级分类原则。绩效评价由各级财政部门、各预算部门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四)绩效相关原则。绩效评价应当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应当清晰反映支出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

第六条 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各级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三)预算管理制度、资金及财务管理办法、财务会计资料;

(四)预算部门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

(五)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六)申请预算时提出的绩效目标及其他相关材料,财政部门预算批复,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决算报告;

(七)人大审查结果报告、审计报告及决定、财政监督检查报告;

(八)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第七条

第十条 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

(二)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三)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

(四)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

(五)绩效评价的其他内容。第十一条 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为周期,对跨的重大(重点)项目可根据项目或支出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三章 绩效目标

第十二条 绩效目标是绩效评价的对象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由预算部门在申报预算时填报。预算部门年初申报预算时,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要求将绩效目标编入预算;执行中申请调整预算的,应当随调整预算一并上报绩效目标。

第十三条 绩效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预期产出,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

(二)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三)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

(四)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

(五)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

(六)其他。

第十四条 绩效目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指向明确。绩效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

(二)具体细化。绩效目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

(三)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时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

第十五条 财政部门应当对预算部门申报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符合相关要求的可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审流程;不符合相关要求的,财政部门可以要求其调整、修改。

第十六条 绩效目标一经确定一般不予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根据绩效目标管理的要求和审核流程,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七条 绩效目标确定后,随同年初预算或追加预算一并批复,作为预算部门执行和项目绩效评价的依据。

第四章 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

第十八条 绩效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应当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恰当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重要性原则。应当优先使用最具评价对象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三)可比性原则。对同类评价对象要设定共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以便于评价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四)系统性原则。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五)经济性原则。应当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十九条 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一)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评价对象的指标。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

(二)个性指标是针对预算部门或项目特点设定的,适用于不同预算部门或项目的业绩评价指标。

共性指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个性指标由财政部门会同预算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 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四)其他经财政部门确认的标准。

第二十一条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二)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三)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四)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五)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六)其他评价方法。

第二十二条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第五章 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门负责拟定绩效评价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技术规范,组织、指导本级预算部门、下级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根据需要对本级预算部门、下级财政部门支出实施绩效评价或再评价;提出改进预算支出管理意见并督促落实。

第二十四条 预算部门负责制定本部门绩效评价规章制度;具体组织实施本部门绩效评价工作;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落实财政部门整改意见;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改进预算支出管理。第二十五条 根据需要,绩效评价工作可委托专家、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实施。财政部门应当对第三方组织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进行规范,并指导其开展工作。

第二十六条 绩效评价工作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确定绩效评价对象;

(二)下达绩效评价通知;

(三)确定绩效评价工作人员;

(四)制订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五)收集绩效评价相关资料;

(六)对资料进行审查核实;

(七)综合分析并形成评价结论;

(八)撰写与提交评价报告;

(九)建立绩效评价档案。

预算部门绩效评价对象由预算部门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提出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确定;也可由财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工作重点等相关原则确定。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门实施再评价,参照上述工作程序执行。

第六章 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

第二十八条 财政资金具体使用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提交绩效报告,绩效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况,包括预算部门职能、事业发展规划、预决算情况、项目立项依据等;

(二)绩效目标及其设立依据和调整情况;

(三)管理措施及组织实施情况;

(四)总结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五)说明未完成绩效目标及其原因;

(六)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第二十九条 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开展绩效评价并撰写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况;

(二)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情况;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六)评价结论及建议;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三十条 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应当依据充分、真实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客观公正。

预算部门应当对绩效评价报告涉及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

财政部门应当对预算部门提交的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复核,提出审核意见。

第三十一条 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的具体格式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第七章 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第三十二条 绩效评价结果应当采取评分与评级相结合的形式,具体分值和等级可根据不同评价内容设定。

第三十三条 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应当及时整理、归纳、分析、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并将其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预算的重要依据。

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可予以表扬或继续支持。

对绩效评价发现问题、达不到绩效目标或评价结果较差的,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可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当根据情况调整项目或相应调减项目预算,直至取消该项财政支出。

第三十四条 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三十五条 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发现的财政违法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各地区、各预算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财预[2005]86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09]76号)同时废止。《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财预[2009]390号)及其他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1-1:绩效目标申报表.xls

附1-2:绩效目标申报表填报说明.doc

附2:绩效评价指标框架.xls

附3:绩效报告范本.doc

附4-1:绩效评价报告范本.doc

附4-2:绩效评价指标.xls

附4-3:绩效评价指标.xls

附5:绩效评价流程图.doc

第五篇:财建[2015]458 号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www.xiexiebang.com

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建[2015]458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规范和加强中小企业发展专 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财政部制定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2015年7月17日

附件: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中央 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引导地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及民族贸 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发展的资金。

www.xiexiebang.com

第三条专项资金旨在引领带动地方积极探索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有效途径,支持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投入,突破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 短板与瓶颈,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有效促进形成“大众创业、万 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管理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突出重点、加强监督 的原则,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和高效。

第五条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 局、国家民委等部门确定专项资金支持重点。财政部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和 资金拨付,并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情况和实施效果等开展预算监管和绩效管理。

第六条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包括:

(一)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

(二)中小企业参加重点展会、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创新 活动、融资担保及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等。

(三)民族贸易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发展。

(四)其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

第七条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适时适当

调整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并通过发布工作指南等组织实施。

第八条 对本办法第六条第一项工作,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向财

www.xiexiebang.com

政部等部门申报。申报城市应按照工作指南要求编制实施方案,财政部会同工业 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按照工作指南明确 的程序组织竞争性评审,确定示范城市。

财政部负责确定示范期内对示范城市的资金支持总额,并根据资金需求、预 算安排进度要求、管理绩效等因素分年拨付。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指导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 工作。

第九条对本办法第六条第二项工作,省级财政、工信、科技、商务、工商行 政管理等部门应引导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加大对重点工作的支持,推 动示范城市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具备条件的工作由财政部 分别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专项 组织实施,不断扩大中小企业受益范围,切实提高各专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十条对本办法第六条第三项工作,国家民委综合考虑有关省份民族贸易企 业网点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布局、供需平衡、上预算执行及绩效评价等情况,提出专项资金分配建议,财政部按照预算管理规定审核后切块下达到有关省 份。

民族贸易企业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有关省份包括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等5个民族自治区;贵州、云南、青海等3个多民族省;吉林、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5个辖有民族自治州的省。

第十一条专项资金补助对象按照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等分类,专项资 金补助根据支持内容的不同,可以采取无偿资助、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

www.xiexiebang.com

式。

第十二条专项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定期评价和退出机制,根据实际工作需 要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十四条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预算监管,对监管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 改,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 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地方财政部门应会同同级相关部门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并 及时将专项资金分配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 014〕38号),财政部、国家民委《关于印发<民族贸易企业网点建设和民 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 4〕234号)同时废止。

下载关于印发《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维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财预【2007】1065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北京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统一维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财预【2007】1065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