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2013-3月
2013年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13年2月19日在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上
市长赵海燕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和挑战增多的复杂形势,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抢抓建设中原经济区、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按照“求转、求进、求实”的总要求,围绕“三大战略定位”,扎实推进“四大一高”战略,突出“开转合实”,加快转型发展,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8.6亿元,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7.7亿元,增长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3.2亿元,增长15.8%;出口总值完成1.94亿美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191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06元,分别增长12.4%和14.1%。人口自然增长率4.2%„„万元GDP能耗下降7%。
突出“四大一高”,转型发展成效显着。实施“四大一高”重点项目221个,完成投资575亿元,占年计划的143%,92个项目建成投用。大通关初步形成。三门峡海关即将开关,国家铝及铝制品质检中心通过资质认证,国家果品及果蔬汁检测重点实验室落户我市。大交通建设加快。蒙西铁路建设指挥部即将进驻,三淅高速灵宝至卢氏段、郑卢高速洛宁至卢氏段建成,全市交通投资突破100亿元。大商贸日益繁荣。市商务中心区和湖滨区、陕县、渑池县特色商业区获省批复。金三角建材物流港等大型物流项目建成投用。大中海商业文化广场开业在即,湖滨核心商业圈初步形成。首届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圆满成功,达成贸易采购合同73亿元,签约重大经济合作协议27个,总金额244亿元,拉动相关产业收入增加18亿元以上,我市被确定为特博会永久举办地。大旅游发展提速。成功举办第十八届旅游节暨投洽会,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函谷关联合创建5A级景区工作全面启动,灵宝汉山、渑池黄河丹峡建成4A级景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7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0亿元,分别增长20%和28%。高新技术产业带动能力提升。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十条意见》,实施高新技术重点项目110个,全年完成投资29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44.7亿元,增长28.6%。恒生科技公司等4家企业被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新增院士工作站4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53.9%。我市“四大一高”引领转型、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探索,引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走出了属于三门峡的转型之路,谱写了科学发展的华彩乐章。
突出“一高两化”,工业经济动力增强。实施亿元以上工业升级项目58个,完成投资132亿元,开祥化工1,4—丁二醇等29个
项目建成投产。全市工业投资完成523.6亿元,增长3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74.8亿元,增长15%。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388.6亿元,增长43.6%,三门峡产业集聚区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三门峡和渑池县产业集聚区建成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三门峡和义马市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全省“十强”和“十先”产业集聚区。把服务企业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措施,建立重点企业监测制度,开辟电煤绿色通道,协调企业加强合作,积极解决电价补贴、要素保障等问题,服务市场主体的水平不断提升。
突出引领带动,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按照“两大三小”总体布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5平方公里;新建加气站1座,铺设天然气管道13公里;新建换热站4座,新增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三门峡国际文博城和文化公园成为城区新亮点,传媒大厦等城建工程进展顺利。北环路工程主体完工,黄河公园完成建设标段27个,园林形象初步显现。商务中心区建设全面铺开,落地项目30个,完成投资20亿元。新区总体方案正式获批,总体规划开始编制。义渑城区、灵宝城区和卢氏县城建设加快,湖滨区、渑池县、陕县特色商业区完成投资6.8亿元。新开工新型农村社区住宅1.2万套,建成9282套。
突出农民增收,特色农业效益提高。培育果品、烟叶、食用菌等农业产业化集群8个,带动农户24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22亿元。粮食总产6.6亿公斤,果品总产20.1亿公斤。烟叶收购77.2万担,烟农收入、烟叶税收实现翻番。雏鹰农牧等7个新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规模养殖场发展到7920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72家,带动农户33万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90家。新制定农业生产技术标准27个,市农业物联网总控中心建成。山口水库下闸蓄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4万亩、坡改梯面积3万亩。
突出开放合作,发展活力持续显现。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功举办了2012中国中小城市发展峰会。全年重大经贸活动签订合作项目177个,签约金额134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增长18.2%;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20亿元,增长36%。中金集团黄金产业园、大唐三期等12个央企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发挥财税职能,做大融资平台,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资金支持。与省工、农、中、建和农发五大银行签订五年战略合作协议,总金额1075亿元,已到位资金236亿元。广发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成立卢氏德丰等村镇银行3家,全市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86.2亿元,增长22.6%,增幅居全省第二。新缔结国际友好城市2对,认真组织“仰韶文化欧洲行”活动,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突出以人为本,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级财政民生支出98.7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72%,省、市“十大民生工程”完成年度任务。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开展“崤函创业扶持行动”,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5亿元,其中2.8亿元发放给3800多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社会保险覆盖城乡,全市参保人数251万人(次),支付社保资金18.3亿元。城乡低保发放低保金1.96亿元,人均月补助分别比上年提高43元和12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比上年提高419元、334元,发放供养资金1500万元。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1万套,建成8789套,1822户困难群众拿到了廉租房钥匙。帮助2.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解决了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开始筹建,职教园区开工建设,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9所,15所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开工,改造达标农村学校食堂23个。基层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老子文化产业园建成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三门峡系列电影拍摄完成并试映。全年投入基本卫生服务经费5758万元,人均25元。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药费负担126
3万元。新农合参合率99.1%,财政补助资金每人增加40元,报销封顶线提高到15万元。实施“健康快车”免费手术1500例。义马铬渣无害化处置完成,淘汰“十五小”企业36家,拆除设施1700余台,实施减排项目107个,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以上,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全信访维稳工作机制,规范信访秩序,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突出“两转两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深入开展“两转两提”,从严治理庸懒散软,电子监察系统运行良好。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8件、政协提案238件。市文广新局和邮政管理局挂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建成市级救灾储备库,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完成第四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2个县(市、区)、8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省级以上文明单位达到155家。在三门峡大地上涌现出了“最美乡村医生”马云飞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明理诚信、善做善成”的“三门峡精神”,是引领全市发展的精神旗帜和动力源泉!
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创造条件支持部队建设,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实现了国家双拥模范城“四连冠”,驻三门峡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广大预备役官兵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民族、宗教、对台、史志、人防、无线电、黄河河务、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对口援疆工作进展顺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在重重困难和挑战面前,交出了一份写满艰辛、载满收获的答卷。这归功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归功于全市人民的奋力拼搏,归功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奉献。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监督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
表、政协委员,向驻三门峡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广大客商以及关心支持三门峡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政府工作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全市转型发展任务艰巨,资金、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依然存在,部分行业的发展困境需尽快摆脱,城乡基础设施还存在不少“欠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还很繁重,政府行政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3年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开局之年,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按照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位一体、四化同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立足我市实际,继续把握好“求转、求进、求实”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三大战略定位”,深入推进“四大一高”战略,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以“一高两化”为方向,以承接产业转移、新型城镇化引领、优化环境为重点,着力培育形成发展的新动力、新活力、新体系、新优势,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
3%左右。
从内外部形势看,转型道路上仍充满艰辛,我们要保持清醒和忧患,积极寻求转型发展新动力。发展的动力,来自“四大一高”战略的坚强引领和持续推进。历经多年的实践总结,“三大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四大一高”引领科学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立足点,我市的发展定位越来越清晰,发展战略越来越科学,发展的路径必须坚持。发展的动力,来自历史机遇的洞察研判和科学把握。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原经济区和黄河金三角示范区搭建了区域发展的广阔平台,全市面临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也面临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发展的历史机遇不容错过。发展的动力,来自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关怀和正确领导。省委、省政府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实际,强调突出“四着力”,抓好“三重点”,继续推进“稳增长、促转型、保态势行动计划”,为我市加快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的动力,来自多年积累的基础优势和综合实力。通过历届班子的不懈努力,全市主导产业日益壮大,正在向产业链终端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交通、大通关等基础支撑逐步增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等发展载体不断完善,经济增长的动力加速形成。发展的动力,来自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和埋头苦干。在去年的工作推进中,全市上下凝心聚力、苦干实干,谋发展、促转型的氛围日趋浓厚,加快发展的正能量不断凝聚。各位代表,只要我们用好新机遇,再添新动力,就一定能够开创三门峡转型发展的光明前景!
三、2013年的重点工作
(一)强化“四大一高”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强化开放带动,持续完善大通关。健全海关监管堆场等配套设施,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加快国家果品及果蔬汁检测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
黄金质检中心建设。依托出口基地建设,巩固果汁等优势产品出口,培育食用菌、专用汽车等新的出口增长点,实现出口产品多元化。
完善基础支撑,持续推进大交通。加快推进连霍高速改扩建、三淅高速南段等项目,三灵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抓好蒙西铁路、芮灵黄河大桥河南段及连接线、渑垣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全市交通投资完成80亿元以上。
扩大消费需求,持续繁荣大商贸。以办好第二届特博会为抓手,发展会展经济,壮大现代服务业,形成内需拉动效应。开工建设义马煤炭储备基地等一批重大商贸、物流项目。加快现代金融业发展,支持三门峡银行“走出去”,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入驻。
整合优势资源,持续提升大旅游。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要素融合,整合文化山水资源,组建市旅游集团,促进旅游集群发展。深化沿黄九省(区)旅游联盟合作,办好第八届中博会分会场暨第十九届黄河旅游节。推进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函谷关联合创建5A级景区工作,启动仰韶文化博物馆、双龙湾等创建4A级景区,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
实施创新驱动,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创新平台,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以上,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围绕核心关键技术,新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5项,突破重大关键技术10项。抓好速达纯电动汽车、恒生科技丙尔金、义腾新能源二期等项目。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四大一高”战略中的带动和提升作用,逐步实现与“三化”融合发展。引导工业企业积极实施信息化项目,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抢抓河南省创建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的机遇,持续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商贸、物流、旅游信息化,让信息化为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扎实推进“一高两化”。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加快转型升级。确定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2个,总投资466亿元,年计划完成投资123亿元。争取戴卡200万只旋压轮毂等23个新建项目上半年开工,确保黄河铝业20万吨铝板一期等29个续建项目年内投产。实施“一高两化”,打造五个千亿元产业集群。依托优势产业,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黄金、铝工业、煤化工、以清洁镀金为主的新材料工业、汽车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五个千亿元产业集群,成为支撑转型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今年重点抓好中金集团黄金产业园、同人铝业10万吨高档工业铝合金铸件、骏通公司5万辆专用车、义煤集团1000万标方煤制气及20万吨甲醇蛋白等龙头项目,加快推进新华水工机械公司迁建项目前期工作。统筹抓好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提升综合带动能力,打造五个百亿元产业集聚区。突出“四集一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综合配套能力。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每个产业集聚区年内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2个以上。年末,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5个,其中义马市产业集聚区超过500亿元,三门峡、渑池县产业集聚区力争达到300亿元,灵宝市产业集聚区超过200亿元,三门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超过100亿元,陕县、卢氏县产业集聚区分别超过30亿元和20亿元,湖滨区专业园区达到25亿元。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围绕铝工业、黄金及有色金属、煤化工等传统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谋划一批大项目,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抢抓国家九大行业兼并重组的机遇,支持我市企业与全省、全国骨干企业对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强化工业项目和经济运行服务。加强对建成项目的协调服务,确保国华公司20万套轨道交通设备等100个竣工项目尽快达产达效。研究出台扶持优质企业的有关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发展。继
续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强化要素保障,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三)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投资、拉动消费、改善民生、引领转型的全局性、战略性举措,加快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一基本两牵动”,有序推进中心城区规划区和产业集聚区农村人口市民化。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推动以产兴城,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问题。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逐步把具备条件的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城镇学校建设,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及子女入学问题。完善城镇布局和规划。按照“两大三小”组团式布局,完成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启动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供排水等专项规划和区域功能设计。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社区布局规划,完成全市139个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加快推进沿黄半岛景观带、北环路等重点城建项目,黄河公园在旅游节前开园。完成市污水处理厂搬迁,完善城区雨污水管网、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启动华阳电厂换热首站和主管网建设。扎实推进新区工作。加快编制新区总体规划,积极研究制定招商、融资等配套政策。全面掀起商务中心区建设高潮。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80亿元以上,新落地商务、商业项目5个以上,中心大道、甘棠南路等8条道路建成,明珠广场基本完工,实现商务中心区“两年出形象”的目标。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以城中村和旧城改造为载体,加快湖滨区特色商业区建设,华创国际广场一期封顶,嘉亿城市广场完成投资8亿元以上。义马市、灵宝市和卢氏县特色商业区规划争取上半年获批,加快各县(市)特色商业区项目建设,再落地一批新项目,使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成为带动城区发展的新动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开工新型农村社区住宅1万套以上,初步建成10个规模集
中型重点社区。
(四)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壮大农业产业化集群。推进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继续壮大果品、烟叶等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个。新栽苹果20万亩,力争果品总产稳定在20亿公斤。种植烟叶30万亩,收购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发展食用菌1.4亿袋、蔬菜9亿公斤、水产品1.9万吨。健全现代农业支撑和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成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加强农业科技、质量安全、市场流通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年内实现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全覆盖。加强防汛预警体系、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培训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培训2万人,阳光工程培训9000人,全年劳务输出35万人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白虎潭水库、山口河治理等项目,做好大石涧水库、鸡湾水库前期工作,新建改建县乡道路200公里,加快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再解决10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再帮助2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五)强化投资拉动,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安排重点项目300个左右,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年计划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加快项目进度。强化项目服务和管理,继续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分包责任制、联审联批、周例会等制度,全力加快项目建设。对192个在建项目,抓好跟踪调度和服务保障,确保尽快竣工投产。对115个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加快手续报批,完善配套服务,力争10月前全部开工。优化项目结构。集中精力推进大项目,重点抓好拉动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坚持以项目促发展,抓好100个重大工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项目,抓好一批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交通、农林水、民生、环保等项目。做好新项目谋划。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完善重点项目遴选机制,年内新谋划工业前期项目150个以上,确保50个项目当年完成前期工作。
(六)强化改革创新,激发科学发展动力。加大改革创新,释放发展的巨大潜力、源头活力和持久动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和供销社改革,争取进入省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推进财政、金融、价格、事业单位、文化体制等其他领域的改革。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实施“崤函人才计划”,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围绕中央、省资金投向,积极谋划项目、争取投资。落实好与五大银行的战略合作协议。增强各级投融资平台实力,设立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加快推进“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扎实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落实城镇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标准。引导企业依法转让或出租闲置厂房,探索建立企业用地退出机制。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支持企业发展政策,解决好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鼓励支持企业上市。积极开展企业上市培训,帮助企业加强与创投和私募基金的对接,引进战略投资者。出台扶持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加快金源矿业等9家省上市后备企业上市步伐。
(七)强化开放招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突出开放招商“一举求多效”,以开放促发展、促转型。扎实开展大招商。精心办好第八届中博会分会场暨旅游节等招商活动,确保全市招商签约金额继续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利用省外资金增长20%。注重招商引资实效。发挥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研究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央企和大企业战略布局,紧盯产业转移重点区域,围绕现有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零部件配套、产品销售等链条,开展专业化集群招商。狠抓招商项目落地。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督导,实行“保姆式”服务,切实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坚持优化环境“一优带百通”,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优化招商服务环境。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严厉打击扰乱项目施工等违法行为,优化项目施工环境。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对企业进行检查、收费、罚款、评比等行为,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
(八)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三门峡。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美丽家园345工程”,通过3个水污染治理工程、4个大气污染治理工程、5个生态创建工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依法取缔市区、陕县城区燃煤小锅炉,启动PM2.5监测评价体系。完成4个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8个污水处理厂新建任务。抓好节能减排。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探索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继续推动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先进技术,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加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控制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抓好金源矿业30万吨黄金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加快渑池县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县建设,努力创建一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园区和企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户造林、森林抚育试点等项目,完成生态造林31.8万亩,特色经济林15万亩。积极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市,建成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20个。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将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
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让三门峡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九)强化民生改善,持续创新社会管理。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重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持续推进“崤函创业扶持行动”,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亿元以上,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人。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城镇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衔接,继续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和实际报销水平。规范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优抚对象补助水平。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大力发展老龄、残疾人、慈善事业。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600套,确保工程质量、公平分配、动态管理、有效入住。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做好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筹建工作,年内通过评估验收,加快职教园区项目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文化惠民力度。以老子、仰韶文化产业园和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为抓手,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扶持文化龙头企业,打造知名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抓好主题文化公园、传媒大厦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扶持力度,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好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市中心医院、黄河医院通过三甲医院验收,市中医院通过三甲中医院验收。积极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办好市第七届运动会。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健全
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做好群众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处置应对能力。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确保安全形势平稳。深入推进平安三门峡建设,争创全国综合治理优秀市“三连冠”,努力夺取“长安杯”。
继续加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三门峡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继续做好统计、外侨、对台、民族、宗教、史志、防震减灾等工作。扎实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各位代表,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政府工作的努力方向。我们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最盼望的事情做起,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努力让城乡居民的生活过得一年更比一年好!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方法和“四个明白”工作要求,深入推进“两转两提”,牢固树立为民负责、推动工作、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牢记为民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为民排忧解难。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民生领域,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提高行政效能。准确判断、正确应对形势变化,充分发扬民主,健全决策规程,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善于统筹兼顾,抓大事、办急事、解难事,不断提高运作能力。善于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狠抓落实,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促进各项工作提速提效。
坚持依法行政。继续执行好政府领导带头学法制度,依法依规调节经济运行和社会事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治理行政
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
改进工作作风。牢记实干兴邦,说实话、办实事、勇担当,把精力用到谋发展、抓落实、干事业上。针对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带着问题到基层,带着办法见群众,研究措施、解决困难、推进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监察、审计监督,完善惩防体系,规范权力运行;厉行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我市的转型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蓝图引领方向,实干成就梦想。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克难攻坚,为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14年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0日在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赵海燕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三大战略定位”,深入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经济增长速度稳中趋升、质量稳中有进、态势稳中向好。初步测算,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05亿元,增长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1亿元,增长22.8%,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47亿元,增长23.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1.8亿元,增长19.2%。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亿元,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26元,分别实际增长6.4%和10.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抓项目,促转型,“四大一高”持续深化。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四大一高”战略的重要抓手,实施重点项目307个,完成投资822.5亿元,创历年新高。中金黄金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义煤综能公司1000万标方煤制气及综合利用一期等132个项目建成。大通关方面,三门峡海关投入运行,国家铝质检中心一次性通过“三合一”认证和国家质检总局验收,国家果品与果蔬汁检测重点实验室落户。大交通方面,完成投资70亿元,占年计划的125%。三淅高速灵卢段、郑卢高速洛卢段建成通车。蒙西铁路开工在即,渑垣高速、运宝高速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大商贸方面,大中海商业文化广场、义乌国际商贸城建成开业,华创国际城市综合体等项目稳步推进。第二届特博会成效提升,签订贸易购销合同79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实现收入21亿元,成为三门峡会展经济的“金字招牌”。大旅游方面,旅游“双十”工程完成投资21.8亿元,增长34.4%,双龙湾景区、甘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4A级景区初验。第八届中博会(三门峡分会场)和第19届旅游节暨投洽会盛况空前,旅游区域合作和市场开拓实现新突破。接待国内外游客2054万人次,增长16.9%,旅游总收入176.5亿元,增长17.6%。高新产业方面,实施重大项目66个,完成投资84.6亿元,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高新产业完成增加值55.4亿元,增长23.7%。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稳增长,调结构,工业经济平稳向好。深入实施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百日攻坚行动,积极开展产销对接、银企对接,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工业增速逐季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84亿元,增长10.4%。围绕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2个,完成投资160亿元,鸿宇电子环保型覆铜板等40个项目建成投产。产业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工业投资428.8亿元,增长35.4%。三门峡产业集聚区跨入省级高新区行列,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十强”。
打基础,育特色,现代农业不断壮大。粮食总产6.2亿公斤,继续保持稳定。果品总产20.8亿公斤;合同种植烟叶26.7万亩,收购70万担,均居全省第一。食用菌出口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10倍,成为全市第一大出口农产品。缘份果业等6个产业化集群进入省名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2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8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60家。成功举办2013中国苹果年会和三门峡苹果财富大会,三门峡果品知名度显著提升。在全国第三家建成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雏鹰黑猪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认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建成62个乡镇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在全省首家实现全覆盖。
强引领,重统筹,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评审,中心城区新增供热面积3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雨水和污水管网30公里,三门峡新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黄河公园一期建成开放,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三门峡商务中心区完成投资84亿元,8条道路建成,昔日的荒山荒沟,正在成为城市发展新平台。6个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全部获批,完成投资43亿元。全市城镇化率48.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开工新农村社区住宅1.1万套,完成1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3个村入选农业部“美丽乡村”试点,4个村入选河南省试点。
扩开放,谋合作,发展活力日益增强。深入推进大招商,签约项目153个,合同金额1003亿元。进出口总额2.9亿美元,增长26.7%;实际利用外资8.7亿美元,增长16.3%;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60.7亿元,增长22.9%。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即将获批,首次实现金三角区域合作高层对话,区域凝聚力、影响力日益增强。与中金集团等央企达成合作项目14个,总投资468亿元,全年完成投资64亿元。5家国有银行战略合作协议到位资金231.5亿元,市级投融资平台融资30亿元。与工农中建等16家金融机构开展新一轮战略合作,签约总额1380亿元。中原证券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分公司挂牌,广发银行三门峡分行开业。
惠民生,促和谐,群众生活持续改善。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市财政民生支出10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2%。省、市十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努力扩大就业,深入实施“崤函创业扶持行动”,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3亿元,带动2.6万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2.86%。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和19%,发放城乡低保金2.1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8742套,廉租房申请家庭人均月收入标准从550元提高到1020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扶贫搬迁6463人,实施整村推进23个,帮助2.2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新解决1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通过省考核评审,市实验小学迁建、实验中学改扩建项目投入使用。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5元提高到30元,新农合财政补助资金每人增加50元,市中心医院通过省“三甲”验收。免费孕检实现全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4.5‰。崤函古道申遗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验收,“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影响深远,三门峡灿烂的文化正焕发出迷人魅力。三门峡党史方志馆建成开馆,市第七届运动会成功举办。“碧水蓝天美丽家园工程”扎实推进,依法取缔中心城区燃煤小锅炉,锅炉整治和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pM2.5监测系统建成并联网发布信息。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工作扎实推进,卢氏县、灵宝市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义马市成为全省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甘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全省率先夺得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长安杯”。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形势平稳。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慈善等事业全面发展。
转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下放审批权限15项。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1件、政协委员提案335件。扎实推进“两转两提”,行政效能和公务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在全省首家试点开展行政执法专项治理,规范执法流程,列出“权力清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意见,全市会务、公务接待、公车使用、公款出国(境)支出分别下降38.3%、34.5%、13.5%和12.4%。
一年来,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干事创业、务实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明理诚信,善做善成”的三门峡精神深入人心,涌现出刘秋玲、马士友等一批道德模范,他们都是“三门峡精神”的楷模。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全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驻峡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广大预备役官兵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统计、审计、外侨、民族、宗教、对台、地震、人防、无线电、黄河河务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对口援疆工作富有成效。
各位代表,转型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和帮助,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体现着方方面面的关心和付出。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峡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广大客商以及关心支持三门峡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期、改革攻坚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难度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改善民生和环境治理任务繁重,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等。对此,我们一定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沉着面对,认真解决。
二、2014年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虽然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世界经济复苏态势趋好,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面深化改革将释放新的动力和活力,国家加快城镇化进程将为中小城市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即将批复的《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将为我市创造更多政策优势,全市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形成,加上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为全市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以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动、调整经济结构的主动、改革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上的主动、竞争中的主动,奋力谱写转型发展、富民强市的崭新篇章。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三大战略定位”和“十六字”奋斗目标,继续坚持“求转、求进、求实”总要求,持续深化“四大一高”战略,切实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中心位置,把改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在深化改革中创新发展,在开放合作中共赢发展,在生态建设中永续发展,在为民惠民中和谐发展,奋力开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新局面。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提质增效基础上,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9.5%以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任务。
各位代表,转型发展的万里长征,我们刚刚迈出第一步。我们将突出“底线思维”,保持竞争态势,努力追求有质量、有效益、有充分就业、不牺牲环境的速度,让民生改善与发展质量同步提升,让经济总量与白天鹅数量一起增长!
三、2014年重点工作
(一)以“四大一高”为引领,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坚持“四大一高”战略不动摇,走好转型发展之路。
持续健全大通关,突出开放新优势。探索“属地申报、属地放行”通关模式,推动海关、检验检疫合作,共享使用查验场。用好“郑新欧”、“郑满欧”铁路货运班列运行机遇,加强与郑州海关、郑州铁路集装箱口岸战略联合,建立陆港物流公司,搭上国际物流班车,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持续完善大交通,强化基础新支撑。加快连霍高速改扩建、三淅高速卢氏至西坪段等续建项目进度,积极推进310国道改线,确保蒙西铁路年初开工。加快渑垣高速、运宝高速、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桥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省道250线、314线部分路段建设及大中修养护。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
持续繁荣大商贸,挖掘内需新潜力。推进环球金融中心、嘉亿城市广场等项目建设,在中心城区重点培育家居建材、小商品批发、农副产品、旅游服务等八大品牌专业市场,形成商务中心区、湖滨特色商业区和中心城区东部三大专业市场群。落实企业工商登记“先照后证”等改革措施,加快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年底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320家以上,新增个体工商户等新型创业实体5000家以上。大力实施商标战略,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商标品牌。
持续提升大旅游,打造城市新品牌。树立“城市即景区”的理念,以沿黄半岛景观带为主体框架,整合三门峡大坝、虢国博物馆、天鹅湖湿地公园、黄河公园、陕县温泉、天井窑院、函谷关、甘山等旅游资源,强力推进主城区旅游,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天鹅湖—函谷关联合创建国家5A级景区步伐,抓好黄河公园二期和天鹅湖湿地公园三期项目,积极建设特色旅游商业街区和大型旅游综合体。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旅游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信息等产业深入融合,办好第20届黄河文化旅游节暨投洽会,深化“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合作,借力大型旅游集团,加大北京等重点市场推介力度,将“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的品牌叫响全国。
持续壮大高新产业,凝聚转型新能量。加强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省市级企业研发平台10家,力争实现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
持续推进信息化,促进四化新融合。制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行动计划,引导工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开拓市场,在重点企业开展信息化贯标试点,助推工业转型发展。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农业地理信息体系、农机智能指挥调度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区域无线互联网信号全覆盖,推动电子政务及民生和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应用,让转型发展在信息化的大潮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二)以“一高两化”为方向,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依托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全年实施超亿元工业项目90个以上,完成工业投资3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持续推进三门峡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骏通公司1万辆起重举升专用车和1万辆多轮驱动专用车、新华水工机械厂搬迁扩建等项目,改造提升化工机械、精密量仪、矿山设备等传统机械工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工业升级的核心力量。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调整存量。抓好中金黄金产业园、同人铝业、开祥化工甲醇结构调整等项目,推进产品结构优化。落实工业十快企业和十大技改项目评选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力度,生产质量和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淘汰落后产能,确保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任务。推进高新产业规模化,扩大增量。抓好速达电动汽车、义腾公司涂覆隔膜等一批高新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平晟电子科技1200万套液晶显示模块等项目建设,加大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引进整机生产项目,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尽早开工建设汇源集团杜仲饮料项目,加快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抓好恒生科技丙尔金、朝晖铜业1万吨压延铜箔等项目,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年内各产业集聚区主干路网全部打通,水、电、暖、污水处理等设施保障到位。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每个产业集聚区新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或投资超5亿元的工业项目2个以上,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严格土地、环境等准入门槛,促进提质增效。持续强化企业服务。支持优势企业扩大生产,帮助困难企业解困突围,抓好已投产工业项目的服务。加快政府性投资担保机构建设,设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难题。继续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推进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建立煤电中长期供需协议,强化要素保障。
(三)以扩量提质为途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改革推动、项目带动和政策引领,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持续壮大会展经济,办好第三届特博会,引进承办各类专业展会活动,以特博会为龙头,打造一批会展品牌。强力推进现代物流,建设三门峡综合物流园区,成立黄河金三角物流联盟,抓好义煤集团豫西煤炭储配基地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金融业,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推进市老年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开工市福利院老年养护楼,完善灵宝、卢氏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建成陕县、渑池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发展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服务需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进有影响的龙头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三门峡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等平台建设,探索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鼓励支持商贸实体企业建立网店,培育一批家庭网店。加强网络市场监管,规范网络交易行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新型商业模式和信息技术,推动运营模式、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等创新,推动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二、三产业分离试点工作。持续繁荣房地产市场。
(四)以增收富民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稳定粮食生产,壮大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升特色农业质量和效益。抓好粮食生产,总产保持在5亿公斤以上。继续发展特色果品业,新栽植果树30万亩,确保总产20亿公斤。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推进规模养殖场集约化、标准化改造。持续抓好烟叶生产,发展中药材30万亩、食用菌1.5亿袋。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打造2—3个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争取进入下一批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名单。实施农业示范园区引领工程。在中心城市和县城周边,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规划建设一批兼具城市“菜篮子”、生态绿化、休闲观光等综合功能的现代特色农业园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家庭农场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50家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20家以上。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以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补贴制度,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加快实施大石涧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完成12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和5条中小河流治理。对2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再实现2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新增沼气工程20座,再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五)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产城互动、科学有序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化体系布局。全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城市道路等专项规划。按照“两大三小”组团式布局,构建中心城市、县(市)城区、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年内,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强化中心城区带动战略。促进湖滨城区、商务中心区和陕县城区、产业集聚区融合发展,抓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以“两大”促“三小”,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加快中心城区“两轴线一中心”区域改造,把中心城区打造成引领区域发展的“主引擎”。抓好“三小”组团建设。持续实施义渑城区对接规划,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一体化。加快灵宝市城区改造和建设,向东形成与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对接的态势。继续改造和美化卢氏老城区,加快洛河南岸开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特色新山城”。统筹推进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分类推进小城镇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因地制宜发展重点城镇。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抓好产业载体建设。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促进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每个产业集聚区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让转移农民“进得来,落得下”。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80栋在建楼房年内封顶,基础设施全部建成,实现“三年成规模”目标。加快各县(市、区)特色商业区建设,积极引进城市综合体,培育一批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特色楼宇,完成投资60亿元,新开工项目10个,实现营业收入70亿元。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中心城区新增4条公交线路,加快推进400辆出租车更新及新增步伐。统筹抓好水、电、暖、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公共服务。合理布局,加快中心城区公厕建设,并实行免费开放。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保障性住房5797套,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抓好城区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社会更加有序、生活更加便利。创新城镇化工作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中村、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的农业人口成建制转为城镇户口。创新土地管理,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创新融资机制,用好市、县投融资平台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各位代表,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积极有为,扎实工作,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
(六)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增强转型发展后劲。实施重点项目280个左右,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年内完成投资550亿元以上。推进项目开工。确保灵宝华鑫1万吨电解铜箔技术改造等144个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加快建设进度。抓好中金集团黄金冶炼厂搬迁改造等139个在建项目服务保障,确保项目尽快建成。抓好项目储备。抓住中央下放审批权限的机遇,围绕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谋划储备80个亿元以上项目,增强转型发展后劲。激活民间投资。落实促进民间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筛选一批重大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七)以招商合作为载体,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全年签约金额1000亿元以上。拓宽开放领域。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努力在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商贸企业、社会事业招商上实现新突破,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开展驻地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类招商活动,注重发挥企业在招商中的主体作用和商会协会的桥梁作用,有重点地寻找潜在客商,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提升招商质量。重落地、重投产、重带动,大力引进竞争力、成长性和关联性强的项目,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人才、机制、管理。加强已签约项目的跟踪督导,争取早日开工。优化开放环境。继续优化政务、服务和施工环境,为项目和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拓展外需市场。充分利用大通关平台,加大出口基地建设,巩固果汁等产品出口,培育食用菌、专用汽车等新的出口增长点。强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黄河金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对接,合力承接发展装备制造业,共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把黄河金三角地区打造成全国区域经济的新生增长极。
(八)以深化改革为突破,释放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切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努力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实质进展。扎实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统筹整合专项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营改增、资源税从价计征等改革政策。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有效防范财政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完善各级投融资平台功能,提升投融资能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投融资担保体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推进企业上市,争取更多企业进入省上市“后备队”。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收益的有效途径,增强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动力。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加快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建设农村集体产权、林权和“四荒”交易平台,推动产权要素合理流动。统筹推进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改革,努力完成中央、省改革任务。
(九)以保障民生为目的,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积极推进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实施“崤函创业扶持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以上。深入实施“崤函人才计划”,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探索城镇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衔接,加快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强社会保险与国有商业保险合作,抓好乡镇社会保障平台建设,把社会保障的“网底”编实、筑牢。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落实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计划,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统筹抓好学前教育,解决好幼儿园“大班额”问题。加快推进职教攻坚二期工程,抓好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建设。统筹安排好进城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平等接受教育。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开工建设庙底沟遗址文化公园。推进政府采购百场戏、数字化图书馆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市中心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和影像中心,探索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更好地保障百姓健康。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和素质提高。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铁腕整治工业废气、施工及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等污染,加大雾霾天气治理力度。开展南涧河、弘农涧河水污染专项治理,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地等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全市饮水安全和一泓清水送北京。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市创建工作,新增造林面积28.8万亩,做好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加强白天鹅保护,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扎实做好信访工作,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积极回应基层要求和群众呼声。做好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主题实践活动。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以更加坚决、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用严格的标准、严密的监管、严厉的惩处、严肃的问责,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平安建设,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继续加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峡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融洽军民鱼水情。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继续做好外侨、对台、民族、宗教、史志、气象、地震等工作。搞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继续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推进“两转两提”,实施“政府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动政府职能加快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适应职能转变要求,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法律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坚持依法行政,理顺执法体制,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普法宣传,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严格行政问责,深化政务公开,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加强廉政建设,完善惩防体系,强化纠风和专项治理。坚持从严从俭,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体系,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压缩“三公”经费,在政府过紧日子中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各位代表,梦想承载希望,奋斗开创未来。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敢于担当,奋发进取,为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2014年1-5月河南省三门峡市进出口贸易情况
2014年1-5月河南省三门峡市进出口贸易情况 今年以来,三门峡市认真落实“求转、求进、求实”的总要求,全面推进和深化“四大一高”战略向纵深发展,以招商合作为载体,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大通关平台,不断拓展外需市场,加大出口基地建设,不断巩固和拓展出口商品的层次和质量,高新技术产品及产业链高端产品的出口总值明显增大,但同时进出口贸易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三门峡市前5个月外贸进出口总体情况
1-5月份,三门峡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10182万美元,同比下降10%。其中:出口5711.3万美元,同比增长0.5%;进口4470.1万美元,同比下降20.6倍。
二、三门峡市前5个月外贸进出口出现的新变化
1、实现对外贸易往来的国家(或地区)持续增多。今年前5个月,三门峡市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进出口贸易伙伴进一步扩大。截止5月底,三门峡市有进出口往来的国家(或地区)达到了64个,比上年同期的48个多出16个,贸易往来国家(或地区)的增多,必将为三门峡市外贸进出口带来潜在的、较强的活力。
2、对欧洲和大洋洲的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前5个月,三门峡市对欧洲实现进出口总值1858.5万美元,同比增长61.1%,其中:出口总值945.7万美元,同比增长14.3%,进口总值912.8万美元,同比增长1.92倍;值得一提的是,三门峡市对欧盟的进出口贸易额1666.8万美元,同比增长89.2% ,说明了三门峡市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已
经占领了一席之地,经济转型成效显著。三门峡市对大洋洲实现进出口总值1469.1万美元,同比增长110倍,其中:出口总值117.3万美元,同比增长7.85倍,进口总值1351.8万美元,上年同期无进口额,进口商品拓展了新渠道,实现了新发展。
3、所辖县(市、区)外贸进出口发展极不平衡。从前5个月所辖县(市、区)的对外贸易额及增长速度看,开发区、义马市、卢氏县、市直分别实现外贸进出口额5.3万美元、1351.8万美元、370.7万美元和105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1倍、2.75倍、1.02倍、和90.4%;渑池县、湖滨区、灵宝市和工业园分别实现外贸进出口额657.5万美元、222.4万美元、5099万美元和386.3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67.3%、34.5%、20.7%、和2.6%。
4、重点商品出口有喜有忧。目前三门峡市出口的重点商品主要是果汁、轮毂、鲜果、石油支撑剂四类。1-5月份,实现增长的重点商品两种,轮毂累计出口835.6万美元,同比增长1.93倍;鲜果累计出口445.5万美元,同比增长5.9%。下降的重点商品两种,分别是石油支撑剂累计出口628.5万美元,同比下降68.7%;果汁累计出口1180.5万美元,同比下降13.2%。
5、重点关注的出口项目增势强劲。1-5月份,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出口151万美元,上年同期为0,实现了新突破;机电产品累计出口1601万美元,同比增长1.29倍,实现了新飞跃;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出口1085万美元,同比增长57%,实现了新发展;加工贸易累计出口316万美元,同比增长23.9%,实现了新转变。
6、对亚洲的出口和进口发展不平衡。1-5月份,三门峡市对亚洲进出口总额3855.7万美元,同比下降43.8%,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其中:出口1927万美元,同比增长19.2%;进口1928.7万美元,同比下降63.2%。主要表现在对香港、日本、韩国和土耳其进口明显减少,分别下降100%、92.8%、85.6%和52%,对三门峡市进口额的增长起到了较大制约作用。
三、三门峡市前5个月外贸进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县(市、区)对外贸进出口重视程度不够。县域经济排序所用指标中没有对外贸易额指标,一些地方在抓工作进度方面重视程度下降,在外贸进出口工作促进方面力度不够,进出口额增长乏力。
2、围绕本地资源发展的企业多,向利用外部资源转变进展慢。前5个月,从三门峡市的进出口企业的情况看,三门峡市有对外贸易的企业71家,而有进口贸易的企业只有12家,且有7家企业分布在灵宝市。前5个月,12家有进口的企业中,其中一家企业累计进口总值为4100.1万美元,占全市总进口额的91.7%。说明三门峡市具有进出口权的外贸企业多数没有进口额,有进口额的企业进口规模也偏小,对本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还很高,利用外国(或地区)的资源还没有形成趋势。
四、几点建议
1、加强协调,扭转外贸进出口下滑的被动局面。今年,三门峡市外贸进出口与去年相比下降幅度较大。2013年5月外贸进出口累计同比增长44%,今年前5月外贸进出口累计同比下降10%,反差较
大,需要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强督促,加强目标考核,调动外贸企业进出口的积极性,以开放的眼光、开放的心胸、开放的姿态不断促进三门峡市经济转型向深层次发展。
2、以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引领,做大做强特色出口产业。目前,三门峡市正在积极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计划用5到8年时间,培育形成黄金工业、铝工业、煤化工、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清洁镀金为主的新材料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在传统产业出口势头下降的情况下(如果汁出口在去年同期下降16.5%的基础上,今年再下降13.2%),“一高两化”的发展却显示出蓬勃增长之势,去年同期轮毂累计出口增长26.7%,今年同比增长1.93倍。从以上情况看,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形成以拥有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导的商品出口新结构。
3、引领企业加大使用外部资源,加快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步伐。2013年,灵宝市灵宝黄金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始尝试利用外部资源开展生产,当年就取得了进口和出口产品的双丰收,2014年灵宝市多家外贸企业开始迈出利用外部资源的路子,这条路对三门峡市其他县(市、区)的经济转型有积极的借鉴作用。目前,要引导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服务工作,针对三门峡市企业使用资源的状况,不断收集国外同类资源的品位和价格信息,使企业的眼光看向世界各地,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使企业能够在利用资源上向外拓展,摆脱本地资源路径依赖,以 “一高两化”作为重要抓手,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不断研发和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传统资源型产业由“傻、大、笨、粗”到“高、精、特、优”转变,不断提高三门峡市企业进出口产品的品质。
4、发挥三门峡市具有海关和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的优势,大力培育出口基地和外贸进出口集团。把强化进出口基地建设作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举措,结合三门峡市产业优势,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产品竞争优势明显,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出口产业基地和进出口产业集群,培养一批有国际竞争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品牌企业,变产业优势为进出口优势,增强进出口后劲,夯实外贸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第四篇:2014年1-2月河南省三门峡市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范文]
2014年1-2月河南省三门峡市总体经济运行情况
2014年1-2月,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增速在全省各省辖市中均居于上游或中上游,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市场物价涨势趋缓。但与此同时,经济运行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并没有有效解决,市场需求不旺、投资后劲不足的问题将会对后期经济运行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
1—2月份,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09.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列第8位。工业生产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2月份当月增速突破15%,累计稳步增长。2月份,三门峡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5.2%,为自2012年10月份以来的最高增速,比2013年同月高1.5个百分点,比2013年12月高4.7个百分点。二是工业企业个数不断增加。三门峡市符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条件的工业企业个数已达637家,比上年年初增加28家,增长4.6%,比上年年末增加12家,增长1.9%;其中新增企业18家,由规模以下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的27家。企业个数不断增加,为三门峡市工业生产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超过四分之三行业生产增长。1—2月份,三门峡市的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生产增长,占77.8%,其中占三门峡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较大的前6个行业中,5个行业增长,1个行业下降。四是大、中型企业增加值个位数增长,小型企业成为拉动三门
峡市工业生产增长的主力。1—2月份,大型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8.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32.48亿元,增长8.6%;大中型企业拉动工业生产增长4.1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前两个月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7.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超过一半,达52.5%,拉动三门峡市工业生产增长8.6个百分点,对三门峡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6%。
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1—2月份,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7.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0%,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1.3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列第2位。
民间投资增速高于国有投资增速。1—2月份,三门峡市民间投资完成58.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7%。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18.55亿元,增长17.6%。
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均保持增长。1—2月份,三门峡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4.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9.10亿元,同比增长8.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6.97亿元,同比增长33.5%
部分支柱产业投资萎缩。1—2月份,三门峡市煤炭采选业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90.2%,医药制造业投资下降81.9%,交通运输业投
资下降45.8%,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下降43.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同比下降16.9%。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9.9%。
三、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
1—2月份,三门峡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列第8位。
1—2月份,三门峡市实现进出口总值37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2%,增速居全省第5位。其中,进口总值2055万美元,增长161.3%,出口总值1683万美元,下降20.1%。
四、财政金融形势稳定
1—2月份,三门峡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7.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12亿元,增长13.5%,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列第15位。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8.14亿元,增长6.8%,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7.2%。其中:主体税种完成5.30亿元,增长18.0%,小税种完成2.84亿元,下降9.2%;非税收入完成3.98亿元,增长30.2%。
1—2月份,三门峡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教育、科技、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等重
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4.9%、143.9%、96.4%、76.5%。
2月末,三门峡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28.86亿元,比年初减少7.18亿元,而上年同期为增加50.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67.87亿元,比年初增加19.71亿元,同比少增2.39亿元。
五、市场物价涨势趋缓
2月份,三门峡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其中城市上涨
1.8%,农村上涨1.5%。
1—2月份,三门峡市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1.8%。在八大类商品与服务项目中,食品类价格涨幅最高,上涨3.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衣着类、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类分别上涨3.0%、1.5%、0.7%、0.4%,烟酒及制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类均上涨0.1%。
食品类中,鲜菜价格上涨7.8%,粮食价格上涨2.9%,肉禽及制品价格下降1.2%,
第五篇:2014年1-5月河南省三门峡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4年1-5月河南省三门峡市经济运行情况
5月份,三门峡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但工业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大多数指标与年初预期目标均有较大差距。
一、工业经济保持增长,但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5月份,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7.51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9.6%,增速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列第16位;1—5月,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59.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增速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列第11位。三门峡市工业生产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增速低迷,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4月份三门峡市工业生产增速滑落至9.2%,5月份仍然是个位数增长,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且差距进一步拉大(4月份差距为1.7个百分点)。
二是大型企业生产下降幅度进一步加深。5月份,三门峡市大型企业完成增加值7.5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1%,比4月份降幅加深1.7个百分点。大型企业2、3月份为增长,4月份开始出现下降,5月份降幅更深,成为三门峡市工业增速整体较低的主因。5月份大型企业拉低三门峡市工业生产增速1.5个百分点。
三是八成以上行业保持增长,但部分重点行业下降明显。5月份,三门峡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9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占80.6%。7个下降的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月份完成工业增加值5.6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2%,下拉工业整体增速0.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亿元,下降1.5%,下拉工业整体增速0.1个百分点。
四是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5月份,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7.74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9.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9.5个百分点。1—5月,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35.31亿元,同比增长11.1%。
1—5月份,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7%,增幅比1—4月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03.8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降幅比1—4月份加深0.8个百分点;实现税金26.8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5%,降幅比1—4月收窄4.8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前5个月,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1.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7%,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列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新入库项目大幅度增加。5月份,三门峡市新入库投资项目(含房地产项目)9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6个,新项目占全部建设项目的比重达到27.2%。第一产业投资增速远远高于第二、第三产业。1—5月份,三门峡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7.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6.66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57.43亿元,增长23.3%。民间投资增长快于国有投资。
1—5月份,三门峡市民间投资完成291.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7%,国有单位投资完成129.30亿元,仅增长18.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减缓。1—5月份,三门峡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7.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0%,增速比1—4月份回落15.6个百分点,在18个省辖市中的位次下滑到了第7位,比1—4月份下降4个位次;商品房销售面积29.57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14.3%, 降幅比1—4月份加深5.6个百分点,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列第17位,和1—4月份位次持平。
三、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
5月份,三门峡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3.1%;1—5月,三门峡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列第6位。
1—5月份,三门峡市实现进出口总值1018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0%。其中:进口总值4471万美元,下降20.6%;出口总值5711万美元,增长0.5%。
1—5月份,三门峡市实际利用外资4079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新签直接利用外资合同8个,同比增长33%。
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前5个月,三门峡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5.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列第10位。其中:营业税完成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企业所得税完成2.09亿元,增长25.4%,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1.33亿元,增长13.6%,国内增值税完成3.01亿元,下降4.7%,个人所得税完成0.63亿元,下降3.9%,资源税完成2.25亿元,下降1.9%。前5个月,三门峡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8.69亿元,同比增长9.4%。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教育支出完成10.11亿元,增长6.6%;农林水事务支出5.62亿元,增长24.8%;
医疗卫生支出5.41亿元,增长24%。
五、金融市场运行平稳,贷款增速居于前列
5月末,三门峡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39.81亿元,比年初增加3.78亿元,增长0.4%,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居第17位;各项贷款余额588.57亿元,比年初增加40.41亿元,增长7.37%,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居第5位。
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提高
5月份,三门峡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6%,涨幅比4月份提高0.6个百分点。
1—5月,三门峡市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1.5%。八大类商品与服务项目均有所上涨。其中:食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9%,衣着类上涨1.4%,居住类上涨0.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类上涨0.4%,烟酒及制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