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的改革.pdf
.专
▲ 稿
论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的改j
来加以分析,而应是立足予零土他的思考,同
口刘忠
营利组织公共责任缺失,促进非营利组织
布的题为“慈善资金的投资”的 蠹:黧燕叠鬻篙慧淼熟鬻裂篓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年英国政府签署的《政府与志口 织合作框架协议》等。
在对慈善组织的监管方面 会的主要做法如下:a.在注册{ 莳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他国的有益经验。据此理 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在实践当中暴
黪,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露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改革和完
包括树立有限监管的理念、建立有效的社会监 善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已成为当前我国
Abstract:The chmcterthat cllina’s non一 管体制的借鉴 有设立“业务主管部门”且必须
8880c18咖“ol”8‘nuno珏ah”6”山8 P8‘h fo” of 在的历史久远,目前已基本形成体系相对 完备成熟的监管体制。从世界范围内看,似的社会团体”和“全国性机十 方设立分支机构”等要求和限a ”n”’““甥em”‘8攀8“d“de引h8h”8,Ⅲ8‘”哆8础矾8k“‘“。^88吣。‘8 i“‘“6 吼nd’“篡。⋯of_8m砒:81把?、oi【ihi“,8 】_0。菠二。ithi。king一。d幽。optionally ab.
。rb。嗍。ief;【ll。。ri嘲。雒。凼。。un哦。瓢 |I-}I。。d。瑙|ED0d,t“b鼬沁id。of。fo。f 依据政府监管主体是否多元化,非营利组 织监管体制可分为专门化的监管体制和 多元化的监管体制。前者是指国家通过立
督管理上,着重于对慈善组织} 活动的性质应否给予财政优惠 公开、投资活动是否违规、是{平竞争以及是否已登记注册鲁 审查。在此方面,较有特色的j 法规定由某一特定机构专门负责对非营 利组织实施统一管理职能的一种监管体
chi醯,。。一p躺t矗函。i。ti。。incl。dg溉te,mechanism。f social supe 制,以英国为代表。后者是指国家通过立
国对慈善组织依据其规模大,j l|ishing”ef&etive nri-营利组织实施某一方面管理职能的一种 小慈善组织,不予以注册登记 监管体制,以美国为代表。
审查,但接到公众举报时,对j 醚涮,i nurtufillg”d deVel。pi{llg£he self—disci-Keyw。r;d”璺婵一Pr商t ==协把ry o唱njz“Dn;Regu’ 8ys塘瞄K幽?1de8 干1853年英国颁布的《慈善法》。1860年 须提交年度报告,包括财务j 慈善委员会(虽设置于政府之内,但性质 细,其中1000万以上的慈善l
34符区经万济方Sp∞iaI数据 zomE∞咖此拉开了英国对非营利组织统一监管的 在对非营利组织监督管理
y 2008年2月
公众公开其财务、活动、管理等方面的信 息,捐款者和受益者等可以随时到慈善组 益性机构只免一部分税种,但不能免捐赠 税等。
规定过于原则化且相当粗糙,而对于非营 禾Ⅱ组织的自律组织,迄今未作任何规定。总体而言,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 织查阅财务报告等相关信息,一般小的慈
善组织不敢去民间的权威评估机构进行 评估等等。
英国专门化的监管体制的优点在于
通过严格入口,较大程度上地避免了慈善 在美国,舆论监督力量渗透到社会各 个角落。例如1995年藁国联合之路总裁 的贪污行为及其他丑闻,虽躲过了理事会
及全国慈善活动中心的审查,但最终在记 者不懈的努力下曝光。与此同时,美国非
基本上是以政府作为改革推动的主导力 量,通过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 规突出政府监管的强势地位,社会监督作 妁象征性补充的一种单向压制型的监管
体系。
不可否认,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 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较大 贡献,但从现行法律规定和非营利组织监 组织鱼龙混杂的局面出现;依托统一的监
管机构,提高了监管的权威和效率。其不 营利组织的自律组织诸如董事会资源、基 金会理事会等,通过制定慈善组织问责性 的标准、筹款和信息材料披露以及提供非 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查证服务等方式发 挥了较大的作用。
美国多元化的监管体制的优点在于
营利组织的社会需要;借助多元主体监管
专业化,提高了监管的实效。其不足之处 足之处表现在法规之间欠缺协调性,法律 条文过于笼统,监管范围较窄等方面。
迄今为止,美国尚未一部专门规范非
管实践看,其仍存在一定的欠缺之处,主 要表现如下: 营利组织的法律,有关促进和规制非营利 的宪法、税法、商法或公司法等法律法规 之中。以税法为例,先后颁布的代表l生法
律法规就有1924、1938、1950年税法,内税收条例》和《国内税收条例实施细则》 等。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对非营利 组织实施监管的职权主要由美国联邦和 各州的税务机关和检察部门共同行使。
在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上,美国的主 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注册,不登记注册的不 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合法存在,只是不 能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享受免税待
遇。对于经过登记注册获取法人资格的非 及弊端 组织的各种法律条款,均散见于联邦和外| 放松入口管制,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发展非 ①法律规范欠缺和不盟晰。一是法律 规范欠缺,主要有:a.迄今为止,在财务、人事与外交等方面,社会团体仍然沿袭事 业单位的做法,没有建立起适应自身特性 的组织建设规范.b.在捐赠方面,既对受 赠财产的所有权及其占有、使用、收益和 是监管主体缺乏动力和必要的资源,监管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的现状 1969税制改革法,《国内税收条令》,《国 欠缺主动性和连续性。
使用的权能归属缺乏细致的界定,又对各 种形式的“募捐”和“收费”缺乏统一且明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我国非营利组织
监管体制可概括为“归口登记、双重负责、确的程序法和实体法规定;c.仅原则性 分级管理”。其中,“归口登记”是指国务院 地规定监管部门应当对非营利组织实施
年检,而对年检的内容、’程序和违反年检 制度的法律责任等缺少具体性的规定;d. 虽规定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享有监督 权,但对权利的行使缺乏保障性的规定即 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非营利组织 的登记机关,非营利组织的设立必须统一 要做法有:.a.在登记注册上,非营利组织 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到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否贝U未经登记
开展活动即属违法。“双重负责”是指非营 非营利组织在拒绝社会公众监督时,法律 利组织设立时必须先经过县级以上各级
上应当对其采取什么措施。二是法律规范 营利医院、学校等特定机构来说,要领取 执业证书还必须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审
查批准;b.在监督管理上,着重于对非营 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或业务主管 单位批准或审查同意,然后才能向各级民
不明晰,突出表现在对业务主管单位范围 的界定过于宽泛。
利组织根据从事活动的性质是否应当给 予税收优惠、财务是否公开、投资活动是 否违规、是否存在不公平竞争、是否从事 政治活动等方面进行审查。在整个的政府
监管体系当中,州是非营利组织监管的关 政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分级管理”是指按 ②政府有限监管理念欠缺。非营利组 照非营禾U组织活动的地域分级登记管理,织登记设立及对其成立后的持续性监管 即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民政部负责登记
管理,可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成员和活动,的法律规定表明,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 位的监管不仅是全方位的,而且是深层次 的。以人事任免为例,目前,有近2/3的 非营利组织的干部或者直接来源于业务 主管部门的派遣和任命,或者由组织提名 再通过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目前,非营利 组织政府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 监管内容繁多与受制于人员、物质等条件 的监管能力有限之间存在矛盾,造成了或 是监管走走过场,或是干脆不履行监管职 责的局面。例如,在“希望工程”中。对其审 而地方性的社团则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
民政部门负责登记管理,只能在相应的区 键点。州检察长是责任官员,其主要责任 在于确保从公众募集的钱用于慈善目的,确保公众可以取得准确而可靠的财务和 项目信息。在联邦层面,联邦税务局主要 负责对非营利组织的所得税和财产税减 免,在此方面,较有特色的做法是美国对 税收优惠采取了分类管理,例如,公益性 机构可以免税,对其捐赠可免所得税;互 域发展成员和活动,不得跨界。此外,我国 现行法也确立了限制竞争的原则,即在同 一行政区域内,不允许成立相同或相似的 公益性社会团体。
在确认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负有监管
职责的同时,法律法规也规定了社会公众 享有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的权利,但其
万方数据
济35
2008年2月sp∞龇zo鹏Ec哪my犄区经
计监督本应由法定的政府审计部门负责,最终却演变为由“民间”审计事务所承担; 二是监管内容的重点不突出,“胡子眉毛 一把抓”,其结果是监管精力分散,监管绩 效甚微。
③监管主体职责界限不明。自在立法 民间组织管理局也难于协调与其他政府 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得现行体制做不到对 民间公益组织的有效监管,因此,应当取
1.树立有限监管的理念
有限监管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就是 要求政府做到监管重点突出。要实现以上 目标,务实的做法应当是首先从以下方面 消业务主管单位,同时改革登记部门,改
为在全国人大下面设立公益慈善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各类公益组织的监管。对此,我们不敢苟同。
着手:a.保留业务主管单位对社团负责 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对社团负责人换届 选举的审核、工作调动、工资调整、职称评
定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对社团接受资助和 上首次确立双重管理体制以来,业务主管 单位与民政部门之间的职责界限一直处 不可否认,设立业务主管单位确实加
于模糊状态,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对非营利 组织监管的有效性。为了克服这一弊端,1998年修订的《社会团体登记条例》做出
了相当大的努力,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职
责范围。但是,从现行法律规定看,监管主体相互之间的职责范围仍然存在部分实
质性的交叉:a.在登记方面,民政主管部 门负责登记或备案,而业务主管单位负责
登记前的审查.b.在年度检查方面,民政 部门负责对社团实施年度检查,而业务主 管单位负责年度检查的初审;c.在监督 遵守法规方面,民政部门负责对社团违法 进行监督检查并处罚,而业务主管单位负 责监督指导社团遵守法律法规等。实践当 中,其容易导致民政部门与业务主管单位
之间相互推诿。
④社会力量边缘化。从我国非营利组
织发展的历程来看,社会力量在对非营利 组织监督制约上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 的。虽然在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实施的“希 望工程”或类似活动当中,也曾发生过~ 些公众举报、媒体暴光捐助基金被不当使 用的事件(有些后来经查不实),但毕竟是
针对个案的特例而非常态。此外,公开的
资料很少显示社会公众在此方面有所作 为。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不 可否认的一点是在整个的非营利组织监 管体制当中,社会力量被边缘化,成为可 有可无的“点缀物”。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改革的
基本思路
在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改革 的研究当中,一些人认为设立业务主管单
位提高了非营利组织设立的门槛,不利于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而且设在民政部下的
大了非营利组织设立的难度,但是以此作
为取消业务主管单位的理由并不充分,因
为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我国非营利组织 产生发展的时间相当短暂,在其自律机制
尚为有效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取消业务主
管单位而完全依赖于力量有限的登记管
理部门审查的做法有可能加剧非营利组
织的不规范运作,并且我国非营利组织被
学术界普遍认为具有浓厚的“官方性”色 彩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也不会得到彻底
地改变,这就意味着充分体现这种色彩的 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人事任 免等做法仍将以一定的方式持续,显然它 不在民政部门的职责范围之内。因此,业 务主管单位的存在就具有相应的合理性 和必然性。
多年以来,我国政府~直扮演着国家
和社会治理当中惟一权力主体的角色,其 影响力不仅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也促 成了民众对其过分依赖。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巨大的历史惯性决 定了今后较长时期内政府的威权难以彻 底消弭,只是以不同于以前的方式存在,其结果:一方面,政府仍以积极的态度干 预社会;另一方面,民众仍期望政府而不
是代议机构继续发挥作用;其次,在政府
之下设立一个}生质独立于政府的机构,将会面临着法律如何构造、如何协调与政府 之间关系等一系列难题,也与目前我国政 府下属机构设置的做法相悖。因此,目前
及今后一定时期内比较妥当的做法应是
维持登记管理机关设置的现状。
综上所述,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外事活动进行审查及管理等相关职责规
定,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其他方面的职责规
定,以逐步淡化社团的“官方性”色彩,增 加社团的自主性和独立性;b.对非营利 组织实行严格的财务监管是英美等发达 国家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之
一。目前,我国也应在此方面有所强化。具 体的做法是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登记设立
时将其是否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作为
重点审查对象之一,在非营利组织运作过
程中,要求其提供详细完备的财务报告等 相关财务资料并予以公开,按期接受财务 审计,以及在接到公众举报时及时介入审 查等。
2.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有关社会监督的理论研究和英美等
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监管实践均表明,在
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中,社会监督乃是一 个不可或缺的机制。在不断推进民主法治 建设的今日中国,重视社会力量,并通过 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和促进社会监督的 顺利实施应是趋势所在。它要求做到:a. 明确社会公众的监督主体地位;b.确立
社会监督的基本原则为信息公开原则,其 含义是指非营利组织必须向社会公众公 开而且社会公众有权随时查询、质疑其财 务、活动及管理等方面的信息;c.规定拒
绝社会监督的制裁措施。在对非营利组织 的社会监督制约上,目前理论界普遍对媒 体监督寄予了厚望。我们以为,在社会监 督体系中,媒体监督虽然始终是其重要的 一环,但要想在今后发挥更大的作用,仅 仅大力倡导加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自 身也存在一个体制需要改革的问题。如何 破解这一难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36特区经万济方sp∞ial数据 zo眦Ec蚰伽y 2008年2月
3.培育发展行业自律组织 在对非营利组织监管上,英美等发达 国家的成功做法之一在于依靠大量的自 律组织实施内部监管。我国非营利组织监 管实践也显示,政府监管屡屡失效的原因 除了监管任务繁重而不堪重负以外,一个 重要方面的表现就是制定的非营利组织 的活动规范和行为规则缺乏应有的针对 性。同政府监管相比,自律组织监管的价 值优势主要体现在监管更有效率、更具有 灵活性和预防性,因为自律组织汇集了一 大批专业人士,他们懂得非营利组织如何 利用现有法律空隙,逃避监管,也懂得应 当制定什么样的规范才能更好地指导和 约束非营利组织。因此,培育发展自律组 织应是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改 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其基本思路是:a.舆 论上积极引导; b.法律上明确规定包括 其组织地位、职权及主要从业人员的资格
等设立条件;c.政府资助、税收优惠上倾 斜。4.逐步完善法律规范 在法律规范的完善上,结合现实需 要,基本的做法应当是: a.对前文分析的 法律规范弊端进行针对性的修补;b.将 以上对策中提出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在法 律上作相应规定; c.取消限制竞争的规 定。为了说明非营利组织之间能否展开竞 争,康晓光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社会物品可以分为“私人物品”、“垄断}生 公共物品”和“竞争性公共物品”,而各种 各样的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的集合态)则是“竞争性公共物品”的主要生产部 门。因此,非营利组织之间不仅能够而且 应当相互竞争。从国外非营利组织立法规 定及实践来看,大多数国家都无禁止在同 一地区设立相同或相似的公益机构的做 法。理论与实践表明,限制竞争违背了非 营利组织的职能,也是造成当前我国较多 的非营利组织不能获得合法身份的重要 原因之一。口
参考文献: [1】英国慈善组织有严格规制倾向——访
万方数据
清华大学
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EB/0L】.
[7]王名,贾西津.关于中国NG0法律政
博客网.
策的若干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2]周志忍,陈庆元.自律与他律:第三部
学版),2003,(增1).
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 [8]王名.英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及对
版社,1999.
我国的启示[EB/OL].博客中国网,2005—
【3]Bamett F.Baron.诚信之路:美国非营 06一02.
利部门的共同治理[EB/0L].中国欧盟电子商 [9】康晓光.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发
务中心网,2006一08—28.
展基金会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广西师
[4] Ware Alan. Between Profit and State: 范大学出版社,1997.
Intemediate 0rganizations in Britain and the U-
nited
Press States,Cambridge/0xford:Polity
in
作者简介:刘忠,男,1973年生,汉族,association with Basil BlackweU Ltd
(1989),安徽安庆人,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博 p .205.
士研究生。
[5】史际春,张扬.非营利组织的法学概念 与法治化规范【J].学术月刊,2006,(09). [6】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f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008年2月Special Zo眦Eco呻my特区经济37
第二篇: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建设
作者:黄心华 卢 锐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当前社会在倡导建立信用时所涉及的领域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惟独忽视了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文章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构建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完善的非营利组织评估制度,加强非营利组织的监管,以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公信力;信息披露;评估
[中图分类号]C912.2;D648.3
[文献标识码]A
第三篇: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pdf
Value Engineering No.2,2007
价值工程 2007 年第 2 期
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To Study of the Actua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Manage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China
李涛 Li Tao;梅强 Mei Qiang
(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镇江 212013)(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t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摘要: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文中试从政府管理、自我管理 和监督机
制三个方面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现状, 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has obtained some achievement in China, but some problems that can't be ignored exist in its management.The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actuality in the management of Nonmanagement and supervisory mechanism.And it will propose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ts continuable development.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管理;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management;continu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C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4311(2007)02-0010-04 0 引言 世纪 80 年代以来 “社 团革命 ”席 卷全球 , 非营 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成为独立于市场 和政府的“第三者”。NPO 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称谓, 如 非 营 利 组 织、非 政 府 组 织(Non10
价值工程 2007 年第 2 期
我国非营利组织从其来源看, 有相当一部分是政 府职能转变而来或者由政府直接成立, 因此很大程度 上作为政府的附属性机构在发挥作用。而且在我国目 前的社会状况来看, 非营利组织要想高效率地达成自 身目标还需要党政机关的支持, 以获取行政合法化和 其他各种资源。
没有必要成立的, 登记管理机关不予批准筹备。这条规定阻碍了非营利组织行业互律机制的形成, 这
我国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之际, 更多的社会事
业领域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政府职能转变, “小政府, 大 社会”目标的确立, 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独立发展的环境 正在显现, 官方色彩的淡化也正成为非营利组织发展 的大趋势。
(2)财务方面。国外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由
四大渠道: 民间捐赠、服务收费、政府补贴和国际援助。调查研究表明, 目前, 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 和其所得到的捐助相差甚远。政府财政支持是我国非 营利组织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政府的资助是有限的, 而 且其支持的重点可能随时转移。过度依赖政府支持, 也 会导致非营利组织过多地受政府影响。非营利组织也 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 如何获得足够的资金 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向前迈进的一个障碍。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缺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间捐
赠在组织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少。民间捐赠有利于维护 非营利组织的自主性, 有利于聚集民间资源, 使非营利 组织更倾向于照顾弱势群体的利益。
[6] 但是世界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是 “慈善 不足”(philanthropic insufficiency), 我国也不例外。造成 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如前所述, 政府对向非营利组 织的捐赠的激励和支持不高;非营利组织资金筹措和 资金使用的幕后操作、财务混乱引发潜在捐款人的不 信任影响了非营利组织获得捐赠的能力等。
2.3 监督机制 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不完善, 非营利组织中 的腐败等问题损害了社会公信力, 阻碍了非营利组织 在实际中的顺利运作。主要表现在:
(1)监督主体“缺位”。按照目前法律法规, 我国目 前可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的主体较多, 主要包括民 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 但是各个负有监 督指责的部门在监督程序和手段方面, 现行法律缺乏 可操作的界定, 导致“组织缺位”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 监督中的困境。由于分工模糊、人力资源不足等限制政 府部门的监督效果有限, 起到实际监督效果的主要是 非营利组织的自律, 或者说其领导者的道德自律。
[7]
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来源的特殊性, 单靠政府部 门的监督也是不够的, 但是目前缺乏第三方监督主体。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 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 团体,样的垄断地位也降低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动力。另外, 非营利组织信息不透明也阻碍了公众监督的执行。
(2)监督内容。监督内容突出体现在绩效评估方面 的问题。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近年来已经逐步展
开 , 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总体上还存在一些缺 陷
: 真正进行绩效评估的非营利组织较少, 缺乏制度 化;现有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还不完善;绩效评 估的动机和目的不端正;未能有效利用评估结果。[8]
造 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 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 缺乏独立性, 难以保证评估客观 公正;非营利组织缺乏独立人事任免权, 造成了非营利 组织绩效评估无法归位到提高机构管理效率、提升人 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的功能与价值上来;非营利组织 的资金困境难以保障绩效评估顺利进行。
(3)监督保障缺乏。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保障主要指 法律保障、信息保障和资源保障。[7]
首先, 我国目前尚 无一部完整的非营利组织法律, 不要说非营利组织监督的专门法律了。1999 年的《公 益事业捐赠法》里提到过监督, 讲到了政府监督、捐款 人监督和社会监督 , 但规定得比较软, 缺乏可操作性。其次,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信 息主要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再次, 由于职能众多, 人力资源不足, 非营利组织 种类繁杂且数量巨大,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等部 门无力应付所赋予的监督任务, 致使监督缺位。
第四篇: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NPO)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专家认为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区分开来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慈善团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而非政府组织(NGO)也可能同时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
非盈利组织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非盈利组织兴起的主要原因源于第一和第二部门职能和力量的欠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社会问题的多重性、复杂性是市场机制难以招架的,更谈不上合理地解决。同时,市场机制本身造成的贫富差距,增加了新的社会问题。对残疾人、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对社区中老年人的照顾等,也是单一的市场机制所无能为力的。同时,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单独依靠政府力量已不能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而非盈利组织的兴起,恰恰弥补了第一、二部门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不足,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二战后,一方面,人们对两次大战进行了反思,战争给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和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民族间的、地区间的、国家间的差别和矛盾继续存在,并可能激化。人们发现,社会中的两大部门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需要。于是,社会组织形态开始非营利组织化,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赢利性组织,也就是社会公益部门。如出现了联合国,以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世界银行,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扶贫性质的援助性贷款工作;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关注支持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卫生与健康问题;WTO组织也属于这种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有利于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些公益组织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大。
社会三大部门在社会中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分工合作,使社会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第一部门,创造先进的生产力与社会财富,是社会基础。第二部门,通过纳税和财政支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平与秩序。第三部门,通过征集社会志愿和经营处理特别公共事务,救助弱势群体,增进社会和谐与文明。
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三大部门内在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改造和建设,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所谓市场化改革就是确立了平等的市场参与主体、公平透明的市场运行规则和中立的市场裁决主体。在这个市场体制中,各市场参与主体平等参加市场竞争,每一主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参与和怎样参与,但必须对其选择后果负责,并按照市场规则和制度办事。其结果是,有竞争力的企业存活下来,丰富了社会供给、提高了商品品质、价格低廉、服务周到,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市场化的选举竞争和规则的执行使政府腐败逐渐消除,社会服务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非赢利性组织则通过公平的竞争主体和公行的自律互律准则,促进公益市场的透明化,提升公益组织的效率,增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非营利组织界定:
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FASB对非营利组织描述的特征①和③基本上说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和“公益性”,当然特征①中的捐赠者绝大多数是民间个人和机构,因此FASB描述的非营利组织也具“民间性”特征,特征②说的即是“非营利性”。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过。在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时,不少人常常谈到事业单位。从经营目的来说,我国的事业单位应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但其具有国有属性,且多是由财政拨款的。因此,不宜将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混为非营利组织一谈。征求意见稿规范的主要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问题,其指出民间非营利组织应符合以下条件:①不以营利为目的;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③非营利组织一旦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按规定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可以看出,此定义借鉴了美国的定义,且更加突出了非营利性和社会公益目的。征求意见稿用列举的方式指出我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就与我国的事业单位区分开来。从法律形式上来考察,这三个单位是符合民间非营利组织条件要求的:社会团体是指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的,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基金会是指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因此,征求意见稿将它们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从而做出会计规范是合适的。
非营利组织使命:
非营利组织一般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在企业财务中,利润指标能为衡量企业绩效提供标准,为企业提供量化分析的方法,使企业的分权管理成为可能,也便于进行不同组织之间比较。然而,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管理的系统性受到损害: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许多决策不宜下放给中下层管理人员;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对比。非营利组织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对企业而言,内部管理通常可划分为许多责任中心,对每一责任中心都明确其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在对其职责履行进行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给予其相应的利益。而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于考核评价,因而对于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十分明确。
非营利组织作用:
(1)社会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中介服务和直接服务。(如出国留学的咨询服务和各种养老院、民办学校)
(2)社会沟通。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充当桥梁。一方面,向政府反映企业、社会的意见、建议,为政府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协助政府作好宣传、指导、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如各种行业协会)
(3)社会评价。对生产、消费品作出公正的评价(如各种调查机构)。
(4)社会裁断。调解社会成员之间的纠纷,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
基本的政治作用:
(1)政府合法性的资源供给者,合法性就是人们对享有权威的人们的地位的承诺和对其命令的服从。
(2)政府权力的监督者。非赢利组织为人们的自由结社提供了自我组织的空间,这些组织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保护人类整体利益为宗旨,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唤起公众的公共意识,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
(3)民主价值观的培育者。有利于培养公众的正确的参政观。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特征:
联合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类: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家庭。非营利组织与其他四类社会组织的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劳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
非营利组织具有如下财务特征:
(1)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非营利组织不依靠从顾各那里获取的服务收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提供的服务,其收费是低水平的甚至是免费的,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收费。
(2)不存在利润指标。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管理的系统性受到损害: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许多决策不宜下放给中下层管理人员;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对比。
(3)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对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于考核评价,因而对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十分明确。
(4)所有权形式特殊。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动作、管理和处置资财。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因而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也不进行净收入的分配。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功能: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在资金管理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降低动作的成本,提高组织动作效率,使有限的动作的成本,提高组织动作效率,使有限的动作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二是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对外树立形象,提高组织公众信度,组织的筹资管理更顺利有效。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功能:
(1)体现组织宗旨。一个组织的收入和支出项目,一目了然地体现着其组织活动是否合科宗旨。在美国,审计部门主要通过对财务收支的审计来判断非营利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从而决定其是否可享受免税资格。
(2)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由于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有限性和目标的高尚性,通过严格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必要。一个好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保障项目所需自己的收支,使组织处于安全运作状态,通过成本分析,预算监督等环节,能够提高项目资金的运作效率。
(3)防止腐败。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如何,反映着该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和作风。严格的财务管理将使组织的每一个环节处于透明和公开的状态,配合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将在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遏制腐败的滋生。
(4)监督组织的运作。财务管理记录了组织的日常活动情况,通常对非营利组织财务情况的监督,可以从一个侧面监督组织的运作。非营利组织理事会成员通过定期检查财务状况,对组织运作管理进行监督。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间接地监督其活动的非营利性及合法性。
(5)争取减免税。非营利性组织可以享受各种减免税政策。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一些非营利组织税收的优惠政策。大体上有两类:一是对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减税,如土地税、房产税、汽车牌照税、特殊营业税等;二是对非营利组织捐赠者的减税,我国1999年实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税收上享有一定的减免税待遇。通过更好地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严格编制组织的财务报告,可以争取更好的减免税待遇,对组织的发展作用重大。
非营利组织介绍:
一、台湾
一般在台湾提到非营利组织,主要可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两种类型。因为人的聚集而组成的法人团体,称为“社团法人”,例如,协会(社会服务及慈善团体)、学会(学术文化团体)等。因人的聚集而设立,因此最高权力来源为会员大会,由会员大会选出理监事若干名后组成理事会以及监事会,再分别由理事会中选出理事长以及监事会中选出常务监事,作为日常会务的主要管理以及监督等工作。一般的协会会在理监事会下设总干事或秘书长,作为主要的会务行政人员,管理协会的实际会务。
因为财物的聚集而设立组织的团体,称为财团法人,也就是一般的基金会。财团法人因为“财物”而聚集,所以重点在财物的管理(因为不一定是钱,也可以是土地等有价且可以孳息的财货)。因此在成立之初便需订定捐赠办法,设董事会,并且内置董事长、董事与监事若干人,执行这笔财物的管理,因此董事会为日常政策性决定的单位,一般会在下设一执行长,作为日常基金会行政事务的工作者。
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差异:前者依人而设立,所以一切权力来源为会员大会,理事长为间接选举后的最高领导人,连选得连任一次,每次任期最多不可超过4年。后者因为财物而设立,所以一切权力最高来源为董事会,董事长及董事皆可连选连任。前者的重点是众人的意志,后者的重点是要把钱管好。前者有明确的法律管辖,人民团体法为其主要管理法律。后者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只有在民法内有间续性的提到,目前在台湾实行的财团法人设立管理办法,多半都只是中央政府或者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已。
二、英国
在英国,非营利组织很少被视为一个单一类型的实体。所有善心组织都必须向慈善机构委员会(Charity Commission)登记为慈善机构(charity)而不是非营利组织。在美国被归类为非营利组织的其他团体,例如职业团体(tradeunion),分别受到不同法规的规范。
三、非营利组织在中国
中国大陆由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尚没有典型的西方意义上非营利组织。一般民众所熟知的青联、妇联、残联、中国贸促会和对外友协等组织实际上都是有政府背景的半官方社会组织。这些组织从雇员到资金来源都有很深的官方背景。近年来,许多和西方非营利组织近似的社会组织数量呈不断增多之势,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这些组织在到政府部门注册时,要么选择挂靠某个政府部门,成为同青联、妇联一样的半官方组织,要么注册成为普通的营利性公司。许多国外的跨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它们中国业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很多国外非营利组织选择注册为营利性公司,还有一些干脆选择不进行注册。编辑本段中国非赢利组织的现状
中国非赢利性组织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人均拥有量不足。非赢利性组织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和民主的发展程度,是公众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工具。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的非赢利性组织的数量为1.45家,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为51.79家,法国则高达110.45家),而且低于印度和巴西这两个发展中国家,非赢利性组织数量的不同,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不仅需要买卖双方,还需要大量中介组织对市场交易过程进行监督和协调,还制约了社会集体福利水平的提供,非赢利组织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提供集体的福利。例如,社区服务、养老等。由于这些集体物品的消费规模较小,如果政府直接提供,那么组织成本将非常高,因此,政府一般不会直接介入这类集体物品的供给,而是通过非赢利性组织来提供一定的集体物品。
(2)经费不足。无论是官方的、半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非赢利组织,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根据2000年对非赢利组织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41.4%的非赢利性组织将它面临的主要是经费不足。
(3)能力不足。非赢利性组织的能力主要是指非赢性组织动员多种社会资源,如社会资源等来实现自己的宗旨,其不足主要表现在非赢利性组织总支出规模太小。从微观角度来看,能力不足主要体现为非赢利必组织的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缺乏迎接新挑战的观念和知识。
(4)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公众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功能结构不合理和服务对象结构不合理。
功能结构不合理:非赢利组织一般分为政治型的(各种人民团体)、业务管理型的(各种行业协会)、利益代表型(代表某群体利益如企业家协会)、公益服务型(弱势群体保护协会)、文体联谊型(围棋协会)和学术交流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据调查表明,当前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学术交流团体,占总数的48%,其次是业务团体,占28%,利益代表和公益型的分别占约6%,非赢利组织的功能结构同社会总体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在发达的民主国家,公益服务团体所占比例较大,即使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公益性组织的比例也非常低。服务对象结构不合理:非赢利组织的服务对象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优势群体,这部分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中上阶层;中间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中下阶层;弱势群体,处于下层和最低层,当前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赢利组织数量还较少。
(5)法制缺陷
非营利组织分类:
1.动员资源型。非营利组织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随着这种社会功能日益发展和成熟,动员资源在少数非营利组织身上会逐渐专业化,出现一些以动员资源为核心功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一些专业筹款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一些专业开展资助活动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一些专业招募、培训和派遣志愿者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可能数量很少,但专业化程度很高,有相当高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力,对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形成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平台,因而在公益认定和评估,以及社会监督和监管方面都应有很高的要求和相应的约束。
2.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公益慈善、救灾救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及社区建设等许多领域,都是非营利组织开展公益服务较为集中的领域。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公益服务在一些非营利组织身上会逐渐专业化,出现一些以公益服务为核心功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一些主要开展公益项目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开展各种社区服务的基层组织等。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但是单体规模可能不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面对受益者的各种需求,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各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并谋求社会公益;它们与各级政府和相关各个领域的政府公共服务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
3.社会协调型。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越来越成为公民表达意愿、维护权益、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实现价值的最为广泛和直接的形式,这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近年来在数量上急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发展,推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治理成为一部分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从机制上看,大体上有以社区为基础的横向协调型和以社群为基础的纵向协调型两种不同类型,前者如各种社区群团组织,后者则包括各种形式的商会、行业协会、工会、联谊会、同学会、消费者协会等。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一般采取会员制的社团形式,注重社会资本,在会员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共益空间并为会员提供服务,同时强调对所在社区或社群的代表性,积极参与社会公共非营利组织事务。它们数量很大,种类繁杂,其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自我稳定性。
4.政策倡导型。非营利组织不仅积极参与各级相关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各种努力倡导和影响政策结果的公益性与普惠性,而且往往作为特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表达其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发展,政策倡导成为一些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其中一部分成为专门从事相关政策研究并积极影响政策过程的思想库,另一部分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博弈的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或者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有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政治过程有影响的压力集团。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政策主张,较多关注社会公正,并通过积极的倡导活动影响政策过程。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特征
联合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类: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家庭。非营利组织与其他四类社会组织的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劳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
非营利组织具有如下财务特征:
(1)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非营利组织不依靠从顾各那里获取的服务收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提供的服务,其收费是低水平的甚至是免费的,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收费。
(2)不存在利润指标。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管理的系统性受到损害: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许多决策不宜下放给中下层管理人员;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对比。
(3)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对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于考核评价,因而对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十分明确。
(4)所有权形式特殊。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动作、管理和处置资财。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因而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也不进行净收入的分配。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功能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在资金管理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降低动作的成本,提高组织动作效率,使有限的动作的成本,提高组织动作效率,使有限的动作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二是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对外树立形象,提高组织公众信度,组织的筹资管理更顺利有效。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功能:
(1)体现组织宗旨。一个组织的收入和支出项目,一目了然地体现着其组织活动是否合科宗旨。在美国,审计部门主要通过对财务收支的审计来判断非营利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从而决定其是否可享受免税资格。
(2)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由于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有限性和目标的高尚性,通过严格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必要。一个好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保障项目所需自己的收支,使组织处于安全运作状态,通过成本分析,预算监督等环节,能够提高项目资金的运作效率。
(3)防止腐败。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如何,反映着该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和作风。严格的财务管理将使组织的每一个环节处于透明和公开的状态,配合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将在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遏制腐败的滋生。
(4)监督组织的运作。财务管理记录了组织的日常活动情况,通常对非营利组织财务情况的监督,可以从一个侧面监督组织的运作。非营利组织理事会成员通过定期检查财务状况,对组织运作管理进行监督。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间接地监督其活动的非营利性及合法性。
(5)争取减免税。非营利性组织可以享受各种减免税政策。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一些非营利组织税收的优惠政策。大体上有两类:一是对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减税,如土地税、房产税、汽车牌照税、特殊营业税等;二是对非营利组织捐赠者的减税,我国1999年实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税收上享有一定的减免税待遇。通过更好地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严格编制组织的财务报告,可以争取更好的减免税待遇,对组织的发展作用重大。
(6)预防危机。非营利组织可能面临各种困难和危机,财务上的危机可能直接导致非营利组织业务的开展,危及组织生存发展。通过健全的财务管理、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规划,可以确保组织发展的资金基础,预防和化解财政危机,谋求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7)提高公信度。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是对组织的捐赠者一个正规的书面交代,对非营利组织有特殊的意义。只有实行健全透明高效的财务管理,才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公信度,增加捐赠人对组织的认同,从而获得更多的捐赠。
解决非营利组织困境的措施:
(1)建立政府与非赢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
(2)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非赢利组织发展。
(3)政府制定扶持非赢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如改登记制为备案制,取消挂靠制,保持独立性,加强监督和引导非赢利组织的结构转型,加快公益类和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赢利组织的发展)。
(4)非赢利组织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人员素质、知识水平、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非营利组织的局限性:
(1)非志愿性。许多国家的非赢利组织的经费开支直接来源于政府,各种非赢利组织日益专业,许多工作人员不再是志愿者而是职业受薪者,成为类似的职业官僚,志愿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培训。
(2)非独立性。由于志愿组织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或企业捐赠时,非赢利组织就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受资助者价值观和行为的引导。
(3)政府职能的虚假转移。不能有效地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职能,成为准政府组织。
(4)腐败问题。由于一些大型非赢利组织决策的非公开性和非民主性,使得非赢利性组织也受到腐败和责任感缺失等问题的困扰。
非营利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从概念的内涵看,非政府组织是在政治领域中定义的,它主要包括各种利益群体的组织,例如工会、妇女组织、行业协会、职业团体等。从字面意义上看,企业当然也属于非政府组织,但由于它不在政治领域中,因此从概念的内涵看,不能将它包括进来。
非营利组织则是在经济和社会服务领域定义的,它主要教育、卫生、科学、社会福利及其它福利组织。由于这些组织所的服务的受益人一般为个人,可以进行收费,有的服务还可以完全市场化,例如医疗服务中的某些项目是如此,因此这组织是介于经济与社会服务之间,有时甚至可以互换,从“产品”性质上不能完全将它与企业区别开来。而从组织目标上则可以看出二者明显的差别。企业的目标是赢利,而社会服务组织是不赢利的。
非营利组织可以收费,但其水平应低于市场价格。机构也可以有利润,但不能用于分配,而必须用于符合组织目标的服务项目。
同样,从字面上看,政府也是非营利组织,但它是政治领域范围,因此在使用非营利组织概念是,还没有人将政府包括进来。
为了强调政府、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区别,出现了第三部门概念,它包括政府与企业之外所有类型的组织。非政府组织及非营利组织都属于第三部门,这是它们的共性,但由于它们之间存在上述的区别,从评估的目的看,还是应当注意这种差别。
第五篇:非营利组织
关于中西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比较研究
摘要: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政府组织及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志愿者的加入,可以有效的降低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成本,减轻资金压力,使得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产生巨大的效力和活力。随着环境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如何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灵活性、专业基础的志愿者队伍,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非营利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志愿者约占总人口的7%,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一般都在40%以上,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工作刚起步,在这一方面与西方有一段距离。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双方在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然后取长补短,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办法加以解决,特别是对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西方
非营利组织
志愿者管理
问题与解决
一、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
谈到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那么就有两个概念需要解释清楚,这两个概念分别是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谈到非营利组织的英文原文是Non-Profit Organization,缩写为NPO。这里,将它定义为: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从这里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和或互益性等特点,它的活动范围遍及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一般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社会资源,志愿者管理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人力资源管理体现的是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政府在人的管理上的共性的话,志愿者管理则鲜明地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的个性,它是非营利组织所特有的人力资源管理。
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与一般政府和企业不同。政府和企业有大量的员工,所以需要特定的人员和制度来处理人事问题,但是非营利组织只有少数员工,其他的人员只有负责制定政策的理事和没有薪金的志愿者,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不能完全照搬一般的企业或政府的人事管理。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独特的社会资源。志愿者管理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Stenzel & Feeney 于 1968 年指出志愿者五种不同的基本理念:志愿者并不是一个职业工作者,志愿服务 是无酬劳的,可以自由决定对组织提供多少的服务时间;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是不支薪的,仅可以申请交 通费、餐费或参加研讨费与训练的费用;志愿者与机构内的专职人员,具有不同的责任;志愿者对于志愿 服务有不同的使命与背景,不像专职人员需要有专业的背景与学习经历;志愿者对于组织的认同程度不同,此差异呈现出志愿者的人力运用,是一特殊现象,并将走向“专业化的管理”。志愿者管理鲜明地体现了 非营利组织的个性,它是非营利组织所特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在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是组织最大的动力 来源。没有志愿者的投入,许多非营利组织恐怕将举步维艰;但也有的组织招募了许多志愿者,却对组织 毫无帮助,反而造成了新的问题。因此有效地进行志愿者管理是极为重要的。
二、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
1、人员选择范围小
在国外,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人中,中年人比例较高。35~54岁的人所占比例为55%,24~34岁的为50.8%,18~24岁的年轻人为38.4%,75岁的老年人参与比例为33.7%。然而近几年,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繁重的工作使得人们闲暇时间减少,工作的负担也让更多人选择和家人在一起。这使得正处于事业发展期的广大中年人在志愿服务和休息之间左右为难。这也导致了目前志愿者可选择的范围相对有限。
2、人员流动性大
志愿者工作的特殊性可能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由于志愿者多数是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为社会提供这种志愿性服务的。工作的性质以兼职为主。当本职工作变化或工作的时间、地点发生变化时就有可能退出该组织。同时志愿组织的主力军——大量的退休人员和学生本身也是不稳定的。年长的志愿者很有可能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而学生群体也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以上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志愿组织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特点。
3、人员培训的缺乏 志愿组织对人员培训方面的重视还远不及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既能给企业为了带来更多的利润,也符合员工的需要,成为一种员工的福利。而在有些志愿组织中,工作的专业性相对较弱,对人员的培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既不利于志愿者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也不利于志愿者对工作产生热情,工作的积极性弱化。
4、难以留住志愿者,造成人才流失
使用过志愿者的非营利组织也存在留住现有志愿者的问题。在1992年美国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发现,40%的非志愿者曾经当过志愿者,但他们最终退出了志愿者行列。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志愿者管理人员不清楚怎样留住他们。研究发现,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如下方面:
1)志愿活动的项目设计和志愿者们所期待的活动相左。2)缺乏对志愿者必要的回报,3)缺乏适当的培训与管理。
4)相对于全职工来说,志愿者感觉到差别对待。5)对工作时间的要求不合适 6)缺乏个人成就感。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
中国非营利组织与志愿者血肉相联。他们大多是依靠朴素的热情和情感从事公益事业,管理志愿者。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志愿者人数与日俱增,志愿者管理却缺乏相应的发展。事实上,非营利组织对志愿者的态度相当复杂:一方面,志愿者的参与,大大降低了非营利组织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多元化,如果缺乏使命认同与训练,志愿者往往成为领导或管理上的阻力,而不是助力,甚至可能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公益形象。因此,与志愿者管理相关的主题就成为非营利组织关注的焦点之一。志愿活动在中国面临着宏观与微观的巨大挑战。
1、缺乏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还没有就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尽管它已经在具有法规效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倡导志愿者活动。中国政府已经就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颁布了法规,志愿者活动是通过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类载体进行活动的。从目前来看,中国政府对于志愿者工作的政策、法规、规定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法规、部门政策、团体章程和国家领导人和部门领导人的支持。这也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法制化国家过渡时期的特色之一。
中国政府也没有对志愿者的活动和志愿者的管理提出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政策,尤其是在志愿者的培训、管理和招募方面,更是没有详细的规定。只是在各具体部门的文件和法规中分别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对于开展志愿者活动作了一些要求。
2、志愿者认知和公众参与意识不足
我国志愿服务资源不足、志愿者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
● 公众习惯于依赖政府,尚无积极“参与自己的生活”的意愿。公众对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认知非常有限;
● 一些政府部门对发掘志愿者资源重视不够,还没有认识到动员志愿者资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在传统理念下,还缺乏培育和发展志愿者组织的完善法律、法规。由于民间志愿者组织不发达,公众缺乏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和多样化参与的选择;
● 在政策层面还缺乏积极的制度激励鼓励公众参与志愿活动。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志愿精神与志愿文化;最后,一些政府部门在推动志愿服务时仍然习惯于借助行政力量,这也制约了民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影响了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力。
3、靠个人信念、魅力和热情来吸引和管理志愿者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很多都是由一些志同道合者发起成立的,成立之初基本不受过去体制内单位框架的制约,也没有固定系统的管理制度,更多的是凭着志愿者的信念、热情来工作。其基本管理理念是以组织作为一个大家庭,发起人像是家长,大家都因为认同组织的一些理想与目标而投身进来。或者因为发起人的个人魅力赢得了志愿者的拥护,使组织周围聚集着一些志愿者,而这个大家庭自然也要照顾和保护每一个成员。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凝聚力表现之一。
4、缺少志愿者管理理论与机制
中国非营利组织志愿活动的专业管理人员和专职工作者极度缺乏。从事志愿活动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士,又缺乏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日常的管理工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限制;而缺乏专业人员又使志愿者的总体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兼职的志愿者流动频繁,志愿者和机构之间相互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这些因素都大大制约了志愿活动事业的发展,甚至给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志愿者组织的工作进展随着社会的大环境变化而变化,所以工作计划不完善,导致志愿者工作计划不细致,从而成果见效慢,志愿者工作热情很难持久,流失率高。志愿者管理中的很多环节,比如招募、使用、培训、管理、评估和激励等,都亟待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在中国,民间志愿者组织尚未能得到政府有力的政策、经济、技术和资金支持,开展活动的经费主要依靠自身努力筹集,使得志愿活动的发展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四、改善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可行性建议
1.加大向社会宣传公益事业的力度
为了号召和动员公民发扬中华民族助人的优良传统,唤起全民的公益意识,非营利组织应该积极与新闻机构、传播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大力宣传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需求,为组织的健康发展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2.建立、完善与志愿者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立法的法律依据来看,宪法第42条规定
“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从而为志愿服务立法提供了直接依据,从立法实践来看,我国已经尝试规范志愿者组织,比如《红十字会法》中有一项原则就是自愿服务的原则,这也是对整个志愿服务组织的规定。而且,我国许多专项法律中倡导对特殊群体实行志愿服务,如《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但根据目前我国志愿者队伍发展蓬勃之势来看,出台一部《志愿服务法》来明确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志愿者、被服务单位和个人及志愿组织三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及纠纷解决机制等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共青团中央正在为推进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立法进行不懈努力。由于立法程序极为严格,涉及的问题较多,这样一部层次较高的法律的出台之路肯定是漫长而艰辛,但通过相关法律来规范志愿者管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此外,为了保证志愿者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还要完善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各类非营利组织及其相关公益事业的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3、政府应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扶持力度
2005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
“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8年由中央文明委牵头,团中央、民政部配合,共同建立了志愿服务的新机制,并逐渐取得了成效。所有这些都说明,国家决策层对志愿服务越来越重视,已把志愿服务当作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根据莱斯特 ·萨拉蒙教授的研究结果,1995年全球2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平均40%来自于政府。我国也不例外,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非营利组织、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经费还是来源于政府,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购买公共服务这一重要的政策工具,健全完善购买非营利组织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为非营利组织提供财政支持的同时对其进行引导,加快其专业化步伐。政府还要运用税收法律体系作为政策工具,使非营利组织的免税资格获得和免税程序简单易行。此外,政府要为志愿服务大开方便之门、与志愿者开展合作,对志愿活动进行引导。4.健全、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制
作为志愿者生存的母体,完善志愿者管理,首先就要完善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管理。其中包括,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自身治理,健全组织结构,规范组织行为,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制度化的评估机制,加强评估结果对于政府资金扶持和奖惩的影响力,引导非营利组织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建立科学、规范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高效率利用资金,使有
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发挥;强制实行信息公开,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建立包括政府、舆论媒体和公民以及非营利组织之间及内部多元立体的监督体系,杜绝非营利组织出现欺诈、腐败等严重影响其威信的现象。
5.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质
非营利组织要为志愿者营造一种持续教育、终生学习的环境氛围,为志愿者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使他们能不断提高和完善个人素质,进而满足社会公众变化更新的各种需要。例如,对参与灾害救援的志愿者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和岗前储备机制,根据灾区需求有针对性地派遣志愿者,划分好进入灾区的工作性质类型,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志愿者队伍之间的横向协调机制,这样才能发挥志愿者雪中送炭的作用。
6、志愿者的激励,满足志愿者的内在精神需求
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由于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在传统的非营利组织的激励主要运用精 神激励。它是“结合行为科学以及交换原理,利用非经济的激励方法影响人的行为”在非营利组织物质 的激励不应该是激励的主导部分,而只是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因为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使命感,这是非营利组织激励志愿者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具体的激励措施有:
1)建立一种信任的气氛,鼓励志愿者发表意见。
2)注意听取建议。主管注意听取属下意见,接受志愿者的建议
3)鼓励志愿者参与建立士气的过程。
4)志愿者的上下、平行及交叉的沟通。
5)维持公平和支持的气氛。
五、结束语
代表着成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现代公民精神的精髓,它所培养的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是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近二十年左右,中国的志愿者队伍和志愿服务已有了巨大发展,相信通过完善志愿者管理体系,志愿者队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通过良好的志愿服务,贡献社会。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最终取决于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独特的社会资源,志愿者管理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鲜明地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的个性,是非营利组织所特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对中外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的问题比较研究,可以明确志愿者管理对于非营利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我们应该从完善志愿者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社会舆论宣传认可和加强志愿者的培训、评估、激励管理等方面,完善和促进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绩效提高,以实现非营利组织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张霞,张智河等.非营利组织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吴东民,董西民.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美]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于海.志愿运动、志愿行为和志愿组织[J].学术月刊,1998,(11).[5]刘丹莉.谈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问题,[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 [6]宿玥.我国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观察,2010 [7][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 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 [8]苗丽静.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 [9]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李维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