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的意见(吉政发〔2005〕27号)(共)
【发布单位】吉林省
【发布文号】吉政发〔2005〕27号 【发布日期】2005-08-24 【生效日期】2005-08-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吉林省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的意见
(吉政发〔2005〕27号)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汽车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越来越明显。2004年各类汽车生产能力已突破10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已占全省工业产值的40%以上,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达到1.3亿美元,整车出口数量在全行业率先突破1万辆。但是,我省汽车及零部件出口规模与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还不相适应,企业国际化意识不强、研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培养不够及出口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目前,我省汽车产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挑战。把握发展机遇,优化结构、组合优势、注重质量、突出重点,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推动汽车产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是迎接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现实选择。总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实现年整车出口5万辆,零部件出口超过6亿美元,初步形成以自主品牌为主,具有一定竞争实力,海外营销网络比较完善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新格局。
为实现上述目标,现提出如下支持我省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的意见。
一、建设国家出口基地,扩大汽车产品出口规模
(一)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建设以一汽汽车产业开发区为核心,以长春高新技术、经济技术、工业经济3个开发区为支撑,合理布局、科学分工、互为联动的长春国家汽车产品出口基地,增强我省汽车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
(二)支持一汽集团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依托一汽集团整合整车、改装车和零部件出口资源,在扩大卡车、改装车出口的同时,积极推进轿车进入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一汽集团在出口基地中的带动作用。
(三)吸收一批具备条件且有较强出口能力的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省内外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进入基地。按国家政策规定,着力培育一批年出口额超300万美元的出口基地企业,形成基地的骨干出口企业群。
(四)结合城市规划和各开发区发展计划,加快建设并完善出口基地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立健全汽车零部件出口服务体系,搭建面向国内外汽车及零部件市场的专业化信息网络平台。
(五)设立出口基地专项扶持资金,每年争取由开发银行安排5亿元贷款、省和长春市两级财政从预算中安排3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基地企业扩大出口和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快汽车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出口整体水平
(六)围绕国际市场需求,大力推进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出口,创造条件促进合资品牌轿车出口,积极推进零部件出口向附加值高的部件、总成等产品方向发展。
(七)支持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企业加快技改步伐。对纳入出口规划的重点企业,在技术改造、立项、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倾斜并按国家相关政策,在省内相关汽车技术改造资金中给予2-3年的贴息补助。
(八)扶持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争取5年内建立10个配套能力较强的部件或总成研发中心,重点出口企业每年研发费用不得低于企业销售总收入的4%。
(九)鼓励外商和跨国公司来我省以独资或与我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资形式设立研发中心,对经核准的外商投资企业技术中心,其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耗材、试剂、样机、样品等,可按国家规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外资研发中心、试验室的土建投资项目,按投资额从出口基地专项扶持资金等专项资金中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
(十)加强对自主品牌的扶持,对企业在品牌培育过程中的标准制订、质量认证、产品宣传等方面给予资助。在参加广交会、东北亚博览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到境外投资办厂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提供便捷服务。
三、实施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十一)按照重点突破原则,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空间。近期重点开发发展中国家整车市场,特别是非洲、中东、中亚等市场,伺机进入俄罗斯市场;重点开发欧美等发达国家零部件市场,争取进入跨国公司配套采购体系,同时注意开发发展中国家有潜力的市场。
(十二)充分利用一汽集团现有基础,搭建汽车整车出口海外销售平台。支持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联合组建海外零部件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对海外整车或零部件销售平台建设及前期工作费用,按投资额比例在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外贸发展资金和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汽车出口基地专项资金中一次性给予资助。
(十三)积极培育汽车及零部件的加工贸易项目,推进汽车电子、发动机、缸体、轮胎等产品的加工贸易,延长汽车零部件出口加工贸易链条,使之成为我省汽车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
(十四)支持企业利用对外承包工程、对外援助等方式,带动汽车整车、零部件和技术出口。对企业举办境外投资项目特别是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带动汽车产品出口,其前期费用按国家规定在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外贸发展资金、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汽车出口基地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以及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中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助。
(十五)积极组织汽车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展会,推动企业在相关国家或地区进行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每年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对摊位费、宣传费、运输费、注册申请费等给予适当补助。
四、积极利用外资,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出口
(十六)鼓励外国投资者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改组改造。对原国有企业历史形成、确实难以缴纳的历史欠税,可按照国家规定程序给予豁免;并购后在债务重组、人员安置和再就业等方面享受国家对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相关政策。
(十七)积极引进面向全球生产、供应汽车零部件的外商投资项目,对确能促进我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并扩大出口的项目,在其引进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时给予政策性贷款支持,重大项目经批准可降低资本金比例。
(十八)外商投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项目,对其土地使用给予保证,并简化用工审批内容。鼓励外商投资汽车服务业,支持出口业绩突出、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五、加大对汽车产品出口的金融、财政、税收等政策的支持力度
(十九)各商业银行对汽车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进口料件外汇贷款按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增加对重点汽车产品出口企业的授信额度,用于对外信贷承诺、履约和预付金保函。
(二十)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和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作用。积极鼓励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以加工贸易形式在境外办厂,对企业投保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和办理融资担保所产生的费用,按规定在国家有关扶持资金或在省内相关资金中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二十一)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力争从2006年起扩大省级市场开发补助资金的规模,新增部分优先用于我省向国家争取到的汽车产品出口研发和技改贷款贴息项目的资金配套。
(二十二)税务、财政、海关、外汇、银行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在汽车产品出口企业单证齐全、信息核对无误的情况下,加快退税审核速度,确保在60个工作日内办结退税。
六、加强汽车产品出口的软环境建设
(二十三)落实汽车产品出口企业便利通关政策,搭建快速通关平台。积极推广担保验放、提前报关、异地网上付税业务,探索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率先在汽车产品重点出口企业中应用网上自理报关、无纸通关等新型业务。
(二十四)简化汽车产品出口检验手续。根据出口产品的不同情况,分别实行逐批检验、抽批检验或监督抽查,对符合国家规定免检条件的企业,及时向国家质检总局推荐,使其尽快获得免检资格。易损件随整车出口的,做到同批次报检。
(二十五)支持汽车产品出口企业开展认证工作。对重点出口企业的国内认证费用,要降低收费标准。积极推动我省汽车及零部件检测、认证中心的建设,促进我国与出口国认证机构相互认证,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将按规定对企业认证给予一定资助。
(二十六)进一步简化出口外汇核销手续。确属外商投资企业汽车产品出口到国外投资母公司且进料加工等不需要出口收汇核销单的,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对进口不合格的退运样品,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予以核销;对汽车产品出口企业出国团组携汇,可比照国家规定的个人携汇额执行。
(二十七)列入全省汽车产品出口规划和长春国家汽车出口基地规划的项目建设,如需要使用土地,优先安排非农业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项目用地做到及时上报、及时办理。
(二十八)对有一定规模的汽车产品出口企业的商务和技术等团组出国(境)审批,在人员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每年备案一次,全年有效的办法。经省商务厅、省外办批准确有直接业务联系的汽车产品重点出口企业,可办理赴港、澳和俄罗斯多次往返手续。
七、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汽车产品出口提供智力支持
(二十九)适应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和设置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科,有计划地推进高中级职业教育,优先培养并满足汽车产品出口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三十)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贸易、掌握外语、能够运用国际规则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和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专业队伍。通过送到国内外高校、跨国公司或建立国外培训基地等方式,加快企业目前急需的国际法律、商务谈判和解决贸易纠纷专门人才的培养,其培训费用从人才教育基金中列支。
(三十一)将培育汽车产品出口企业人才纳入全省总体人才发展规划,构建汽车产业外向型人才培育平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按照相关规定,对汽车产品出口企业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所需资金给予优先支持。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奖励,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八、加强组织领导,为汽车产品出口提供保障
(三十二)成立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有关部门、汽车重点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省汽车产品出口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机电办,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定期组织召开汽车产品出口企业联席会,协调解决汽车产品出口中的困难和问题。汽车产品出口集中的地区,也要设立或明确相应机构负责汽车产品出口工作。
(三十三)省直有关部门和汽车产品出口集中的地区,要把扩大汽车产品出口列入本部门、本地区重要工作日程,制定目标,进行年度考核。对出口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企业要给予表彰奖励。重点出口企业每年可按出口额和增长幅度,按有关规定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有关人员。
(三十四)发挥吉林省汽车机电产品流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组织汽车产品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正常的出口秩序。组织企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应诉等工作,加强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等业务知识的培训,更好地为我省汽车产品出口企业服务。
吉林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06]22号)
【发布单位】吉林省
【发布文号】吉政发[2006]22号 【发布日期】2006-06-12 【生效日期】2006-06-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吉林省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
(吉政发[2006]22号)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
(一)加强和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向农民工支付工资。用人单位不得以实行计件工资为由拒绝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不得利用提高劳动定额变相降低农民工工资。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有关规定,安排农民工延长工时和休息日、法定假日工作的,要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农民工和其他职工要实行同工同酬。企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适时合理提高农民工工资。
(二)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重点监控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工资发放情况,对发生过严重拖欠工资的建筑施工企业等用工单位,强制在开户银行按工程合同价款的4―5%预存工资保证金。所有建设单位都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项,建设资金不落实的,有关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不得批准开工报告。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发生拖欠行为的,要责令用人单位向农民工加付被拖欠工资50%到1倍的赔偿金。恶意拖欠、情节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要依法予以制裁。
二、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
(三)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及时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用人备案手续,个体工商户用工要到所在地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办理用人备案手续。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规定,不得滥用试用期侵犯农民工权益。
(四)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和劳动保护权益。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用人单位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对新招用的农民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发放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可能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的农民工要经专门培训持证上岗。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监管职责。
(五)依法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我省的有关规定。招用未成年工的用人单位,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惩处。
三、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
(六)进一步做好农民转移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县、乡(镇)、村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强化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在农民工流入相对集中的城市设立驻地劳务服务机构。抓好劳务输出项目的开发,积极塑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劳务品牌。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和“一推双带”活动的开展,鼓励农民外出创业和在本地创业。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加强与用工单位对接,定期组织农民工就业专场洽谈会。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并逐渐向乡(镇)、村延伸。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依法规范无序零散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作用,探索通过劳务派遣形式规范家庭用工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以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各级工商、城建、卫生、环保、土地等部门要落实农民进城从事个体经营减免费用的有关规定。
(七)逐步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广。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就业公共服务,逐步建立统一就业政策、统一市场服务、统一资源管理,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
四、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
(八)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倡开展创业培训。各级政府要整合当地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等部门所属培训机构的职能作用,统一规划、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和工种,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九)落实农民工培训责任。劳动保障部门要制定职业技能培训标准,规范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保证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负责组织全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资质认定工作。农业、教育、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组织要根据本部门职责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财政部门要会同劳动保障等部门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有关部门要在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各级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要按原有办法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劳动保障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培训券”补贴办法,并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办法和政策。用人单位对新招用的农民工必须进行技能、安全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并确保培训经费足额提取和使用。
(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积极开展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培训,通过设立助学金、发放助学贷款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业技校建设。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可开设职业教育课程。重点加强对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优秀农村妇女和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教育。启动“每村10名中专生”的培训工程。扩展农村职业教育融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金投资。
五、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十一)积极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和《吉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所有用人单位必须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一次性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另行制定。建筑施工企业、煤炭采掘企业同时应为从事特定高风险作业的农民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企业在为农民工投保时,必须实行实名制。各统筹地区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工参加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逐步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鼓励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地要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也可以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参加大额补充医疗保险。
(十二)逐步完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办法。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从事灵活就业的进城务工农民,可以自愿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按城镇个体工商户政策执行。劳动保障部门要研究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失业保险办法》,所有用人单位必须按规定为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缴纳失业保险费。
六、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十三)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要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对委托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要在办学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提高办学质量。
(十四)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国家关于特定传染病的免费治疗政策。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免疫规划,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
(十五)进一步搞好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要把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免费服务项目和药具。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工作,免费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十六)多渠道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招用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在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建设统一管理、供企业租用的员工宿舍。有条件的城镇单位招用农民工,用人单位和个人可缴存住房公积金,用于农民工购买或租赁自住住房。
七、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十七)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招用农民工的单位,其职工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中必须有农民工代表。农民工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在组织换届选举或决定涉及农民工权益的重大事务时,应及时通知农民工,并通过适当方式行使民主权利。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评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方面,要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看待,并享受同等待遇。
(十八)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得以农民进城务工为由收回承包地。农民外出务工期间,所承包土地无力耕种的,可委托代耕或通过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但不能撂荒。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土地流转收益。
(十九)加大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执法力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定期开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专项检查,对严重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要依法查处。有关部门要认真受理农民工举报投诉并及时调查处理。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要简化程序,加快审理,并减免相关费用。
(二十)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把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对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要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的,不再审查其经济困难条件。对经济确有困难而又达不到法律援助条件的农民工适当减少或免除律师费。
(二十一)强化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畅通农民工入会渠道,简化入会手续。各级工会要以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劳动条件和职业安全卫生为重点,把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纳入工会法律援助体系中,建立对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
八、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十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积极发展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鼓励县(市)、乡(镇)招商引资,认真落实在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
(二十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重视利用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注重建设能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促进农民直接增收的中小型项目。
九、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
(二十四)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省政府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由省直有关部门和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有关群众团体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劳动保障厅。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也应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利用和整合统计、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的资源,推进农民工信息网络建设。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的统计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及时提供可靠的劳动力流动信息。
(二十五)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和组织农民工自觉接受就业和创业培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要在农民工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树立维权意识,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开展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共道德。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工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十六)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社会各方面都要树立理解、尊重、保护农民工的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关心帮助农民工的公益活动。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宣传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和先进典型,宣传各部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权益维护方面工作的突出事迹,加强对保障农民工权益情况的舆论监督。各级政府要对优秀农民工及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突出的部门给予表彰奖励。总结、推广各地和用人单位关心、善待农民工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按照要求,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六年六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吉林省人民政府驻外办事处管理规定(吉政发〔2005〕32号)
【发布单位】吉林省
【发布文号】吉政发〔2005〕32号 【发布日期】2005-11-01 【生效日期】2005-1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吉林省
吉林省人民政府驻外办事处管理规定
(吉政发〔2005〕32号)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各驻外办事处:
现将《吉林省人民政府驻外办事处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十一月一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驻外办事处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对省政府各驻外办事处(以下简称办事处)的管理,使其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更好地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 工作职能
第二条第二条 办事处是省政府派驻外地的综合办事部门,属行政机构,行使省政府赋予的职权,代表省政府与驻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关方面进行相关工作的联络、协调,处理涉及本省的有关事务,为省内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及其它经济组织服务,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
第三条第三条 办事处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宣传吉林、政务联络、事务协调、信息收集、接待服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中介咨询、劳务输出、干部培训、推介吉林名优产品、管理指导我省在驻地各类驻外机构工作等。
第三章 管理体制
第四条第四条 办事处隶属于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是省政府驻外办事处的主管部门。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办事处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向办事处通报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及省领导对办事处工作的意见和指示;全面了解和掌握办事处的基本情况,对办事处的工作进行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省直有关部门要协助办事处主管部门加强对办事处机构、干部人事、财务和国有资产等方面的管理,经济联络、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方面的指导,妥善安置轮换人员。
第四章 工作制度
第五条第五条 办事处实行主任负责制。办事处主任负责全面工作,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工作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要问题由党组会议或主任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决定。
第六条第六条 实行请示和报告制度。办事处每年定期向省政府写出书面工作报告。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政府分管领导请示报告。办事处主任离开驻地5天以上,须提前向省政府分管领导请示报告。
第七条第七条 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办事处主任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研究问题,部署任务。全省性的重要会议和省直有关部门召开的专业性会议,根据需要可安排办事处派员参加。
第五章 人事管理
第八条第八条 办事处机关要严格执行“三定方案”,不得擅自增设内部机构和超编用人。机关干部的任免和调配,要认真执行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吉林省国家公务员调任和转任暂行办法》,坚持标准,严格把关。机关干部不准在企业兼职。
第九条第九条 办事处主任、副主任实行任期制。一般任期为5年。特殊情况,经主管部门和干部管理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任职时间。
第十条第十条 办事处主任、副主任的考察和任免,属于省管干部的,按省管干部考察和任免程序办理。不属于省管干部的,由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进行考察和任免。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办事处主任、副主任原则上不随带家属,需随带家属的,须经省政府分管领导批准,但不得在办事处及所属单位安排工作。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办事处处级领导干部的任免,由办事处党组提出意见,征求省政府办公厅党组同意后,按程序履行任免手续。办事处处级非领导干部的任免,由办事处党组决定,报省政府办公厅备案。办事处科级和科级以下干部的任免,由办事处党组决定。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办事处机关处级和处级以下从省内调入的干部实行轮换制。轮换时间一般为3年。特殊情况,经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延长轮换时间。选调轮换制干部,办事处、选调者本人和派员单位须签订《驻外办事处干部轮换工作协议书》,并报省政府办公厅和省人事厅审核、监督,各方均应认真履行协议。为降低行政成本,办事处人员不足时可在驻地按有关规定聘请雇员。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轮换制干部在办事处工作期间,只迁移党团组织关系、工资关系和档案副本(档案正本由原工作单位保管),不迁移户口,家属不随迁,工资、奖金、补贴及其他福利等由办事处负责。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干部轮换期满回原单位工作,由办事处会同派出单位对其在办事处工作期间的表现进行全面考察,写出考察材料,存入本人档案。非因本人原因,原工作单位应妥善安置。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省政府办公厅和各办事处商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做好选派后备干部和年轻干部到办事处锻炼的工作。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办事处要按照省《关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吉办发〔2005〕29号)精神,加大所属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全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解聘辞聘制度,规范内部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办事处所属企业单位的员工实行合同制,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并逐步与办事处脱钩。
第六章 财务管理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办事处财务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要按照有关规定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积极试行会计委派制。办事处可对所属企事业单位试行会计委派制,选派素质好的财会人员到所属企事业单位任职,加强对所属单位的财务管理。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坚持机关财务与所属企事业单位财务分开管理的原则。财务上实行收支两条线,厉行节约,减少损失浪费。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办事处创收收入应按财政部《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纳入省级预算外资金财务专户管理,不得坐支、设立小金库或搞账外账。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省政府办公厅要会同省财政厅、省审计厅加强对办事处财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原则上每年对各办事处进行一次联合检查或审计。办事处主要领导工作变动时,及时进行离任审计。办事处应自觉接受监督检查。
第七章 国有资产管理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办事处的国有资产是省政府的资产,委托办事处管理和使用,办事处具有使用权,并按规定收取和上缴国有资产收益,同时对国有资产的安全、保值增值、使用及经营状况负全部管理责任。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办事处的国有资产不得用于为企业贷款抵押和担保,不得进行变卖、转让等处置。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变动和处置国有资产时,办事处须提出书面申请,经省管局审核和省政府办公厅同意,报省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办事处购买专控商品,应提出书面申请,报省政府办公厅审核,交省管局统一安排。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办事处除搞好从事接待服务的宾馆(招待所)经营活动和为服务两地经济开展的中介活动外,不得从事其他经营性生产、贸易、投资活动,不得以任何形式经商办企业;已办的经营性企业(公司)要尽快理清产权关系,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逐步与办事处脱钩。未经批准不得在其他省市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办事处可将驻地经营性国有资产委托所属事业单位经营,并按委托经营资产的额度享有所有者权益。办事处所属宾馆(招待所)的经营管理体制,可以逐步实行股份制或委托经营等。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办事处职工住宅实行公寓化管理。职工调离办事处后,原住房一律收回。
第八章 自身建设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加强办事处领导班子建设。各办事处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调的要求,把领导班子建成坚强的领导集体。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各办事处要健全党团组织,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务实奉献的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加强廉政建设。各办事处应建立健全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遵守廉洁自律方面的有关规定,做到遵纪守法,勤政务实,勤俭节约,廉洁奉公,树立吉林省驻外机构的良好形象。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省政府派驻外地的办事机构,部门派驻外地的办事机构可参照执行。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吉林省人民政府驻外办事处管理暂行规定》(吉政发〔1998〕15号)和《 省政府驻北京、上海、大连办事处管理暂行办法》(吉政办发〔2001〕21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吉政发[2012]22号)
吉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
吉政发〔2012〕22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以下简称小微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引导和帮助小微企业克服困难,稳健经营,增强发展能力,在落实以往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就进一步促进全省小微企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一)加强银企保合作。扩大为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银企保合作联动机制,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能力。引导政策性担保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担保服务力度,各地要对政府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逐年增加资本金,不断提升政策性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实施县域担保机构提升计划,鼓励县域政策性担保机构引入民间资本实施股份制改造,提高为县域小微企业担保服务能力。完善担保机构业绩奖励机制,对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担保贷款额超过上年的给予业绩奖励。发挥省融资平台作用,建立小微企业 “互保池”,积极争取银行对小微企业集合授信,实行联保联贷。鼓励银行和担保机构,扩大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和动产、不动产抵押信贷业务,在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及各类权利质押、动产抵押、企业联保等方面有所突破,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信用贷款方式,提高小微企业贷款能力。
(二)实施差异化的金融监管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对商业银行进行差异化考核,允许商业银行将单户授信500万元(含)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计算风险权重。对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适当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开展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对政策执行成效良好的金融机构优先办理再贴现、再贷款。进一步落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四单”管理原则,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占比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贷款增量奖励。对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在满足审慎监管要求的条件下,优先支持其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同时,严格监控所募集资金的流向,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简化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流程,开辟 “绿色通道”,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对市场前景良好,短期出现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不抽贷、不压贷,保持必要资金支持力度。
(三)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网络。积极引进省外中小商业银行在吉设立分支机构,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客户数量超过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放宽准入限制,允许其批量筹建同城支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商业银行新设或改造部分分支行为专门从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分支行或特色分支行。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组建工作,引导小金融机构增加服务网点,向辖内县域和乡镇地区延伸机构。—2— 积极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还未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县(市、区)要抓紧组建。合理布局典当企业,鼓励典当企业增资做大,拓展业务领域。对以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优先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四)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比例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可适度下调,有担保公司介入的信贷项目利率尽量执行基准利率,不上浮或少上浮。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除银团贷款外,禁止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继续使用同一抵押物申请贷款抵押登记,距上一次登记未满2年的,登记费减半收取。评估机构收取的小微企业贷款抵押物评估费不得高于现行有关规定收费标准的50%;贷款抵押物登记期满后需再评估的,评估费用按不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30%计收。
(五)推进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发挥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大力开展小微企业股权融资业务。各地要设立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券商直投、股权投资资金投向小微企业。依托吉林股权交易所,为小微企业股权融资和交易提供有效平台,为技术产权、科技项目成果和非上市创新创业企业股权转让提供高效融资、交易服务。推进小微企业发债和信托融资,鼓励小微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性融资工具进行融资。支持成长性好、经营管理规范、信用度较高的小微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扩大融资租赁业务范围,对小微企业直接融资业务发生的中介费用给予适度补贴,降低融资成本。鼓励信托公司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小微企业提供信
—3— 托融资服务。推进成长型企业上市融资。
(六)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健康发展。鼓励民间资本依法进入融资性担保行业、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加强对民间借贷管理,防止高利贷化倾向,依法打击违规借贷、非法集资、金融传销和诈骗等违法活动。
二、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一)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将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的技术类服务平台纳入现行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
(二)自2011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对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将金融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继续执行至2013年12月31日。将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的政策延长至2015年12月31日。
(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省地税局批准,可延期3个月缴纳税款。继续对创业孵化基地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省工业信息化厅认定的创业孵化基地,并达到入孵率标准的,其自用或通过出租方式提供给在孵企业使用的房产和土地,经税务部门审核,在原享受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免征3年政策的基础上,再延长2年。对进入省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和特色园区的小微企业,当年上缴地方税收留成部分以2011年年底为基数,到2013年年底,超基数部分由当地政府通过专项资金补助方式给予支持。
—4—
(四)确有特殊困难无法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小微企业,经同级工业信息化、财政、社保部门共同认定,除职工个人正常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外,企业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可与当地社会保险部门签订缓缴协议,缓缴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免收缓缴期间的滞纳金。
三、努力改善小微企业创业环境
(一)鼓励创办小微企业,降低小微企业市场准入门槛。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允许注册资本零首付,6个月内注册资本到位20%,其余部分2年内到位。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实行网上年检。
(二)鼓励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科技人员从事创业活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创办企业的,按管理权限,经批准同意,允许一段时间内保留原职务级别、编制、人事关系及工资福利待遇,但最长不超过2年,超过2年的要办理相关辞职手续。辞去公职的,辞职前工作年限,视为社会保险缴费年限,所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补助资金部分由同级财政按规定予以安排。省属科研机构、高校和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离岗留职创办高新技术小微企业的,离岗期间由原单位继续为其缴纳养老、失业和医疗三项保险费,并允许5年内回原单位竞争上岗,竞争上岗后,享有与连续工作的人员同等的福利待遇。
(三)鼓励小微企业进入创业孵化基地发展。鼓励大学生创办小微企业,特别是创办高科技小微企业。对毕业3年以内的大学生及3年内未就业的复员转业军人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创办小微企业的,优先给予创业资金接济,3年内在厂房租金上给予30%的补贴。
(四)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高科技小微企业。支持创办小微企
—5— 业和到小微企业工作的各类人才申报吉林省 “双百千万”人才计划,经申报评审纳入计划的给予重点扶持。着力推进小微企业人才培训规范化和系统化,参加 “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培训人员每人补贴标准由300元提高到500元,参加高技能工人培训人员每人补贴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500元。以县域创业服务指导中心为主体,依托大专院校,建立县域小微企业培训基地,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创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五)对小微企业实行预警制度。小微企业因非主观故意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违章违规行为,工商、税务、质监、环保、安监等行政执法部门应实行 “首次不处罚”预警制度,以教育为主,不予行政处罚。
(六)支持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提高为小微企业服务能力。把为小微企业服务数量与质量作为对服务平台和服务中心的考核指标,对于为小微企业服务达到考核标准以上的单位,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
(七)对以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享受3年免征营业税政策。
(八)全面清理整顿涉及小微企业的收费,严禁地方和部门越权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不得擅自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凡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政府性基金项目,一律取消。
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进入政府采购体系
(一)适当增加省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设立小微企业创业周转扶持资金和增加小微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各市(州)、县(市)也要建立扶持小 —6— 微企业专项资金,与省级扶持小微企业专项资金配套使用。
(二)发挥省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的作用,将小微企业纳入到省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的补偿范围。对担保机构开展小微企业担保业务,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三)全面落实财政部、工业信息化部《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财库〔2011〕181号)。预算编制部门在编制政府采购计划时,应当统筹确定面向中小企业(含微型企业,下同)采购的项目,在满足机构自身运转和提供公共服务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应当预留本部门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对于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项目,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应当在招标文件或者谈判文件、询价文件中作出规定,对小微企业产品的价格给予6%-10%的扣除,用扣除后的价格参与评审。鼓励采购人允许获得政府采购合同的大型企业依法向中小企业分包。鼓励大中型企业和其他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与小微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加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活动。联合协议中约定,小微企业的协议合同金额占到联合体协议合同总金额30%以上的,可给予联合体2%-3%的价格扣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中小企业自由进入本地区和本行业的政府采购市场,政府采购活动不得以注册资本金、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利润、纳税额等供应商的规模条件对中小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
吉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六月一日
—7—
第五篇:吉政发〔2010〕29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范文
吉政发〔2010〕29号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 〔2010〕23号),切实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标准,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二)按照省政府 《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暂行规定》和 《吉林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要求,进一步落实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监管措施,严肃查处企业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实现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二、主要任务及职责部门
(一)以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1、煤矿:省安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排序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非煤矿山:省安监局、省工信厅、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3、交通运输:(1)公路运输: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环保厅、省农委、省质监局、省安监局负责;(2)铁路运输:沈阳铁路局、省工信厅、省安监局负责;(3)水路运输: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信厅、省水利厅、省安监局负责;(4)航空运输:民航吉林监管局、省安监局负责。
4、建筑施工:省住建厅、省安监局、省工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国资委、省质监局、东北电监局负责。
5、危险化学品:省安监局、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环保厅、省质监局负责。
6、烟花爆竹:省安监局、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负责。
7、民用爆炸物品: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安监局负责。
8、冶金:省安监局、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负责。
(二)通过更加严格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政策措施,集中整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省安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省公务员局、省总工会、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信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农委、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广电局、省旅游局、吉林煤监局、省政府法制办、省能源局、东北电监局、沈阳铁路局、民航吉林监管局负责)
(三)尽快建成完善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在高危行业强制推行一批安全适用的技术装备和防护设施,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省安监局、省政府应急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农委、省质监局、省旅游局、吉林煤监局、省能源局、沈阳铁路局、民航吉林监管局、东北电监局负责)
(四)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的企业重组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彻底淘汰安全性能低下、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省林业厅、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省安监局、省能源局负责)
(五)以更加有力的政策引导,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省安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农委、省国资委、省质监局、吉林煤监局、省能源局、沈阳铁路局、省政府法制办、吉林银监局、吉林证监局、吉林保监局负责)
三、严格企业安全管理
(一)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1、企业要健全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坚持不安全不生产。煤矿企业要按照 《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 〔2006〕116号)和 《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调 〔2007〕95号)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2、加强对生产现场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 “三违”行为。(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省总工会、吉林煤监局负责)
3、凡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要责令停产停工整顿,并对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对以整合、技改名义违规组织生产,以及规定期限内未实施改造或故意拖延工期的矿井,由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负责)
4、要加强对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严格落实境内投资主体和派出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责任。(省商务厅、省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省安监局、省能源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二)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企业要健全隐患排查制度,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 “五到位”。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对停产整改逾期未完成的不得复产。(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负责)
(三)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建立企业领导现场带班制度。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要轮流现场带班。煤矿、非煤矿山要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煤矿企业要认真落实 《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3号),明确带班领导职责、权力和任务,并报当地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备案。对无企业负责人带班下井或应带班而未带班的,对有关责任人按擅离职守处理,同时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现场带班的,对企业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并依法从重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四)强化职工安全培训。
1、建立职工安全培训和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资格检查制度。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一律严格考核,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职工必须全部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企业用工要严格依照劳动合同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凡存在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企业,依法停产整顿。(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省人社厅负责)
2、没有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或存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企业,情节严重的要提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省安监局、省公安厅、东北电监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五)全面开展安全达标。
1、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地方政府要依法予以关闭。(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负责)
2、煤矿企业凡在2011年年底前仍达不到省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最低等级的,生产矿井一律停产整改,在建矿井不能进行联合试运转。(省安监局、省国土资源厅、省监察厅、省总工会、省公安厅、吉林煤监局、东北电监局负责)
3、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要与建设项目安全设施 “三同时”、安全生产许可以及日常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相结合。2011年1月1日以后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必须达到安全标准化最低等级,否则不予办理延期换证手续;大中型露天矿山、地下矿山和尾矿库,必须在2011年年底前达到安全标准化最低等级;2013年年底前,所有金属非金属矿山要达到安全标准化最低等级。(省安监局、省国土资源厅、省监察厅、省总工会、省公安厅、东北电监局负责)
4、2012年年底前,使用危险工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涉及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的重点企业必须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规定标准,其他危险化学品企业也要力争按期达标。(省安监局、省工信厅、省质监局负责)
5、冶金机械等行业凡达到二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在项目安排、资金支持、各类评先创优上给予优先考虑。(省工信厅、省安监局负责)
四、建设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
(一)加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
1、强化企业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按规定配备安全技术人员,切实落实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负责制,强化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技术决策和指挥权。(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负责)
2、因安全生产技术问题不解决产生重大隐患的,要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主要技术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给予处罚;发生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负责)
3、煤矿企业要切实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主要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矿井开拓巷道布置、采掘部署,生产系统调整,技术规范、标准、措施的制定,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等重大技术问题必须由总工程师(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决策。要认真执行 《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防治水规定》等规章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企业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和相关安全技术措施。及时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优化采掘部署,合理集中生产,提高机械化水平。(省安监局、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二)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
1、煤矿、非煤矿山要按照国家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逾期未安装的,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其中:2010年年底前,全省所有煤矿要完成监测监控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省属煤矿企业的所有煤矿要完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2011年年底前,其他所有煤矿要完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省属煤矿企业的高瓦斯、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要完成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其他煤矿要完成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省安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2、下列专用运输车辆2年之内全部完成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1)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信厅、省质监局、省安监局负责);(2)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省旅游局、省安监局负责);(3)法律规定的其他剧毒、爆炸、易燃、放射性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省工信厅、省质监局、省环保厅、省安监局负责)。
3、在三等以上尾矿库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省安监局、省国资委、省工信厅负责)
4、积极推进露天矿山采用中深孔爆破、机械铲装、机械二次破碎等技术及装备,并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安装地压和采空区监测监控系统、高陡边坡稳定性监测系统,应用非电起爆、干式排尾、尾矿充填等安全关键技术和油气长输管道泄漏检测等技术(工艺)装备。(省安监局、省国资委、省能源局负责)
5、采用危险工艺的化工生产装置和高危险化工储存装置,必须实现自动化控制和安全联锁装置技术改造;外部安全距离不符合要求的加油站应采用阻隔防爆技术或油气回收系统进行改造。(省安监局、省工信厅、省质监局、省住建厅负责)
6、大型起重机械要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省质监局、省住建厅、省安监局负责)
7、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安全防护水平。(省工信厅、省政府应急办、省科技厅、省安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8、完成全省安全监管系统专网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实现国家与我省及各市、县安全监管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快应急指挥平台指挥大厅和地面站建设,实现与移动指挥车和事故现场的远程调度指挥;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各项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事故调度、应急救援和重大危险源监控等主要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省安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应急办、省工信厅、省财政厅负责)
(三)加快安全生产技术研发。
1、企业在财务预算中必须确定必要的安全投入。(各行业主管部门、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安监局负责)
2、鼓励企业开展安全科技研发,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的换代升级。进一步落实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加大对高危行业安全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高危行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安监局负责)
3、合理确定生产一线用工。企业必须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证职工在安全生产上具有相应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省人社厅、省工信厅、省总工会、省安监局、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4、“十二五”期间要继续组织研发一批提升我省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项目。(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质监局、省安监局、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五、实施更加有力的监督管理
(一)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力度。
1、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全面落实公安、交通运输、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工商、质监等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工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和指导职责,形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省安监局、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沈阳铁路局、东北电监局、民航吉林监管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2、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司法机关联合执法,以强有力措施查处、取缔非法企业。对拒不执行监管监察指令的企业,要依法依规从重处罚。(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省公安厅、省监察厅负责)
3、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实行逐级挂牌督办、公告制度,重大隐患治理由省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挂牌督办,其他相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省安监局、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农委、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旅游局、省能源局、沈阳铁路局、吉林煤监局、东北电监局负责)
4、进一步加强监管力量建设,提高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强化基层站点监管能力,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现场监管和技术指导。高危行业尤其是危险化学品企业必须建立严格准确的安全生产情况监管档案。(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公务员局负责)
5、2010年年底前,要全面落实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监局关于加强全省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吉政办明电 〔2008〕29号)规定的任务目标。各级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均要制定并落实监管人员监管业务和专业知识培训计划。各级财政预算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监管技术装备建设。(省安监局、省编办、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二)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对当地企业包括中央、省属企业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组织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担保业等有关单位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省国资委、省财政厅、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吉林银监局、吉林证监局、吉林保监局负责)
(三)加强建设项目安全管理。
1、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未做到同时设计的一律不予审批,未做到同时施工的责令立即停止建设,未同时投入使用的不得进行生产和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并视情节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省安监局、省监察厅、省总工会、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2、小煤矿新建、改扩建和整合技改项目,自安全设施设计批复之日起半年内不开工的,2年内(特殊情况经批准3年内)不能完成施工工程的,其批复自动失效;对限期未实施改造、拖延工期的,以及在建设、改造、整合区域违法生产的煤矿,取消建设、改造、整合资格,提请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省安监局、省能源局、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省总工会、吉林煤监局负责)
3、严格落实外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管等各方安全责任。凡是将生产经营建设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的单位,应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发包单位履行统一协调管理职责,承包(承租)单位对承接工程负直接责任。外包工程发生的责任事故,同时纳入发包单位和承包(承租)单位进行考核。未对承包(承租)单位履行安全生产统一协调管理职责,或是签订免除自身安全管理职责协议发生事故的,追究发包(出租)单位的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4、严格执行挖掘作业安全确认制度。建设施工、维修施工企业在挖掘地面前,要认真查阅有关资料,全面摸清项目涉及区域地下管道的分布和走向,制定可靠的保护措施,并严格按照安全施工要求进行作业,严禁在不明情况下开挖作业。管道业主单位要对地下管道情况进行现场交底,并作出明确的标识,必要时在作业现场安排专人监护,确保地下危险化学品输送等管道安全。(各行业主管部门、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信厅、东北电监局、省安监局负责)
(四)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1、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作用,依法维护和落实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与监督权,鼓励职工监督举报各类安全隐患,对举报者予以奖励;对企业严重违法行为的举报人,要按照所举报违法事实依法被处罚金的一定比例给予重奖。(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政府法制办、省财政厅、省安监局负责)
2、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畅通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对群众举报事项,必须要逐条核查,严肃处理,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并严格保守举报人身份等信息。(省安监局、省监察厅、省总工会、省政府新闻办负责)
3、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对舆论反映的客观问题要深查原因,切实整改。(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省监察厅、省广电局、省安监局负责)
4、要开展创建 “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各行业主管部门、团省委负责)
六、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一)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1、按行业类型和区域分布,依托大型企业,在省级预算内基建投资支持下,先期抓紧建设矿山应急救援队,配备性能可靠、机动性强的装备和设备,保障必要的运行维护费用。发挥公安消防部队骨干作用,加强应急救援专业力量建设。推进油气田、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领域)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省政府应急办、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吉林煤监局负责)
2、推进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水上搜救等行业(领域)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省政府应急办、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委、省工信厅、省水利厅、沈阳铁路局、省安监局负责)
3、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依托大型企业和专业救援力量,加强服务周边的区域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质监局、沈阳铁路局、民航吉林监管局、东北电监局负责)
(二)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
1、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发现事故征兆要立即发布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省安监局、省政府应急办、省工信厅、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2、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要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备案。(省安监局、吉林煤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三)完善企业应急预案。
1、企业应急预案要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保持衔接,并定期进行演练。(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省政府应急办负责)
2、赋予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因撤离不及时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要从重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省工信厅、省总工会、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七、严格行业安全准入
(一)加快完善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对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危险性作业要制定落实专项安全技术作业规程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安监局负责)
(二)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前置条件。
1、把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作为高危行业企业准入的前置条件,实行严格的安全标准核准制度。(省安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质监局、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沈阳铁路局、东北电监局、民航吉林监管局负责)
2、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分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省安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3、凡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违规建设的,要立即停止建设,情节严重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实施关闭取缔。降低标准造成隐患的,要追究相关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省工信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委、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4、“十二五”期间对全省烟花爆竹批发企业按现有规划数量实行总量控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要有步骤的退出生产领域。(省安监局、省公安厅负责)
(三)发挥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
1、依托科研院所,结合事业单位改制,推动安全生产评价、技术支持、安全培训、技术改造等服务性机构的规范发展。(省编办、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省质监局、省安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2、制定完善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保证专业服务机构从业行为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省安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3、对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的,要依法依规从严追究相关人员和机构的法律责任,并降低或取消相关资质。(省安监局、省监察厅、省人社厅、省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八、加强政策引导
(一)制定促进安全技术装备发展的产业政策。
1、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研发、采用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和产品,鼓励安全生产适用技术和新装备、新工艺、新标准的推广应用。(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质监局、省安监局、省能源局负责)
2、把安全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作为安全产业加以培育,纳入省政府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持范畴。(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安监局、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二)加大安全专项投入。
1、建立安全生产专项投入制度。(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安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2、切实做好尾矿库治理、扶持煤矿安全技改建设、瓦斯防治和小煤矿整顿关闭等各类中央资金的安排使用,落实地方和企业配套资金。(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安监局、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3、加强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制度,研究提高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下限标准,适当扩大适用范围。高危行业企业探索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安监局、省能源局、吉林保监局、吉林煤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4、依法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建设。(省财政厅、吉林保监局、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厅、省农委负责)
5、加快建立完善水上搜救奖励与补偿机制。(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安监局负责)
6、积极稳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省安监局、吉林保监局负责)
(三)提高工伤事故死亡职工一次性赔偿标准。从2011年1月1日起,依照修订后的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对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职工死亡,其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按全国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发放给工亡职工近亲属。同时,依法确保工亡职工一次性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发放。(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安监局负责)
(四)鼓励扩大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进一步落实完善校企合作办学、对口单招、订单式培养等政策,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逐年扩大采矿、机电、地质、通风、安全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招生培养规模,加快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安监局、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九、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制定落实安全生产规划。
1、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在制定省、各地区发展规划时,要同步明确安全生产目标和专项规划。(省发展改革委、省安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2、企业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在企业发展和日常工作之中,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计划中要突出安全生产,确保安全投入和各项安全措施到位。(各行业主管部门、省安监局、省工信厅、省国资委、吉林煤监局负责)
(二)强制淘汰落后技术产品。
1、对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下、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要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予以强制性淘汰。省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制订相应的目录和措施,支持有效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技术改造和搬迁项目,遏制安全水平低、保障能力差的项目建设和延续。(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财政厅、省质监局、省安监局、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2、对存在落后技术装备、构成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要予以公布,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依法予以关闭。(省安监局、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三)加快产业重组步伐。
1、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对相关高危行业企业重组力度,进一步整合或淘汰浪费资源、安全保障低的落后产能,提高安全基础保障能力。重点确保 “十一五”小煤矿关闭整顿任务完成。(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国资委、省安监局、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2、研究制定重点矿种最低开采规模,制定吉林省矿产资源开发总体规划,严格按照规划颁发采矿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定本地区金属非金属矿种最小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政策,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批准建设和生产。(省国土资源厅、省安监局、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十、实行更加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
(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考核。
1、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完成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省安监局、省公务员局、省工信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负责)
2、加大重特大事故的考核权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要根据情节轻重,追究县级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后果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的,要按规定追究地市级相关领导的责任。(省安监局、省监察厅、省检察院、省公务员局、省政府法制办、省质监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3、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考核,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省安监局、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政府法制办、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二)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
1、企业发生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或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责任。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实际控制人和上级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省安监局、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省公务员局、省国资委、省政府法制办、省总工会、吉林煤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2、建立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企业负责人任职资格终身否决制度。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矿长(厂长、经理)。对非法违法生产造成人员伤亡的,以及瞒报事故、事故后逃逸等情节特别恶劣的,要依法从重处罚。(省安监局、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省国资委、省政府法制办、省能源局、吉林煤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三)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挂钩联动制度,加大对事故企业的处罚力度。对于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企业,以及存在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由省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券等主管部门通报,一年内严格限制新增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并作为银行贷款等的重要参考依据。(省安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质监局、沈阳铁路局、东北电监局、民航吉林监管局、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证监局、吉林煤监局负责)
(四)对打击非法生产不力的地方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在所辖区域对群众举报、上级督办、日常检查发现的非法生产企业(单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查处,致使非法生产企业(单位)存在的,对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以及为非法生产提供火工品、电力、运输、仓储等服务的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省安监局、省监察厅、省检察院、省政府法制办、吉林煤监局,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五)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
1、依法严格事故查处,对事故查处实行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重大事故查处由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较大事故查处由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省安监局、省监察厅、省总工会、省公安厅、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2、事故查处结案后,要及时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省安监局、省监察厅、省公安厅、省总工会、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抓紧制定本部门、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并在落实过程中进一步细化、实化,完善配套措施。要加强相互配合,及时做好沟通和协调,牵头部门要积极推动并主动协调相关部门;相关部门要按照自身承担的职能积极配合,明确实施步骤和时限要求。省安委会办公室要加强对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建立健全部门统筹协调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的机制,督促检查各项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督促检查,对各项工作明确责任、周密部署,做到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不折不扣地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根据安全生产形势的变化和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措施,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一○年十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