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精品专项资金使用监督管理规定
电影精品专项资金使用监督管理规定
(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电影精品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电影精品专项资金使用程序管理规定》、《资助项目单位使用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及相关财经制度,结合国产电影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电影局在总局有关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下,负责电影精品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对象,包括资金使用单位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第四条 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一)资金在受资助项目中的安排分配及使用情况;
(二)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专项资金执行政府采购制度情况;
(三)资金按规定进行专项会计核算情况;
(四)资金使用绩效情况;
(五)其他应当监督管理的内容。
第五条 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措施,包括资金的报告反馈、分析核实、绩效评价、专项审计、责任追究等。
第六条 专项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实行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监管工作可以根据需要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配合进行。
第七条 电影局严格按照资助项目《申请书》和《协议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监督资金使用单位按批准的专项资金使用项目和计划内容组织实施,不得擅自调整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和范围。
第八条 资金使用单位应定期向电影局报告资金使用情况,具体说明专项资金的到位情况、实际用途、资金结余和绩效表现,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九条 电影局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核实,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资金使用单位整改。所发现问题和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和分配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 电影局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逐步健全完善专项资金申报、分配、使用等情况的信息公开机制,不断细化公开内容。
第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依规追究资金使用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申报专项资金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二)专项资金下拨后未按规定时限使用、且未及时报告说明情况的;
(三)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的;
(四)专项资金管理混乱、会计核算不规范的;
(五)项目绩效不佳,未实现预期目标的;
(六)其他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由电影局视违规情节轻重,减少或取消资金使用单位以后年度专项资金的安排,或按有关规定追回已拨付的款项;涉嫌违纪和犯罪的,按规定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电影局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潼南县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定)
潼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潼南县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暂
行办法》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相关部门:
民政资金是保障广大城乡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对象、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孤儿、受灾群众和其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专项资金。为了切实加强民政专项资金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潼南县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O一一年九月七日
潼南县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进一步规范民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管理,确保民政专项资金安全运行和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民政专项资金,是指中央、市下拨和县里预算安排及配套,专门用于城乡困难群众、优抚对象、受灾群众、特殊群体等民政对象的保障补助资金。主要包括低保资金、救灾救济资金、优抚资金、医疗救助资金、五保供养资金、社会福利资金、社会捐赠款等涉及民政工作的各项专项资金。
第三条 全县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行县政府负责制,各镇街和县级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1、县纪委(监察局)负责对民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2、县民政局是全县民政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县民政专项资金的具体安排和使用,核查核定保障对象的基本情况,按上级要求制定民政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并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对各镇街的民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效果评估;
3、县财政局负责全县民政专项资金的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把民政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严格按照资金分配方案,及时向保障对象和相关部门拨付资金;
4、县审计局负责对民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5、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救助对象的申请受理、入户核查、审核申报、张榜公示和资金发放等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准确、及时报送各类资料;
其他涉及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工作。
第四条 民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坚持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公开公平和社会化发放的原则。
第二章 资金的使用范围
第五条 民政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按照其规定的使用范围支出,严禁用于任何与其使用范围不相符合的支出。因自然减员结余的专项资金,只能在本类事业支出中调剂使用,不得调剂用于其他类事业支出,不得挪用或交叉使用。
第六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使用范围:
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全县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全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为保障对象。
第七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使用范围:
持有农业户口的全县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纯收入低于全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为保障对象。
第八条 救灾资金使用范围:
1、灾害应急救助。解决灾区受灾群众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需要支出;临时安置、抢救、转移灾民的费用;
2、遇难人员家属抚慰;
3、灾区受灾群众,过渡性生活救助;
4、灾民倒房恢复重建补助;
5、灾民损房恢复重建补助;
6、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
7、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令春荒资金救助时间为上年12月至当年5月期间困难群众的临时生活救助);
8、灾民生产恢复重建;
9、购置、储运救灾物资费用。第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范围:
主要用于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人、60周岁以上的孤寡老人,且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人员的生活补助。
第十条 散居孤儿救助资金使用范围
主要用于父母双亡,或者一方父(母)死亡,另一方父(母)由法院宣告失踪或死亡的,且年龄未满18周岁儿童的基本生活救助(超过18周岁仍在高中、中专或中职院校就读的孤儿,可继续享受至毕业)。
第十一条 医疗救助资金使用范围:
主要用于城乡低保对象、城镇户口“三无”居民、农村五保户、特困优抚对象和其他生活困难人员中大病患者的临时医疗救
助。
第十二条 优抚资金使用范围:
主要用于烈士和牺牲、病故军人家属的一次性抚恤、定期抚恤及丧葬补助支出,伤残人员的定期抚恤和各种伤残补助支出,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及参战参试退役人员的定期生活补助支出,优抚事业单位补助和烈士纪念建筑物的管理、维护支出,以及重点优抚对象生活、医疗、住房等其他补助支出。
第十三条 社会福利资金使用范围:
主要用于资助为老年人、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孤儿等特殊群体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支持社区服务、其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维修和更新改造社会公共福利设施等方面。
第十四条 安排各类社会捐赠资金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捐赠者有明确意愿,应严格按捐赠者意愿安排使用;
2、捐赠者无明确意愿,与民政专项资金统筹安排使用;
3、民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告捐赠资金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并将使用情况反馈捐赠者。
第十五条 其它资金的使用范围:
其他资金的使用范围按照当时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三章 资金的审批程序及发放方式
第十六条 民政专项资金的申请应严格遵循“户报、村评、镇(街)审、县定”四个程序。
1、本人申请。由救助对象本人向村(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如其本人因身体原因无法提出的,可由村(居)民委员会研究提出。
2、村(居)委会评议。村(居)委会在接到申请后,应组织辖区内的驻村干部、村(居)民代表、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进行评议(评议人数原则上不低于11人且为奇数),评议结果应在村(居)务公开栏张榜公示7个工作日以上(重大疾病救助、紧急救灾等特殊情况公示时间可以适当缩短)。公示无异议的,由村(居)委会收集汇总后报镇街民政办(科)。
3、镇街受理。镇街民政办(科)收到村(居)委会的申报材料后,应及时安排人员对申报情况到实地进行逐一核查,摸清救助对象的真实情况,经初步核实后由各镇街向县民政局报送申报材料。为确保公平公正,调查人员应对调查的真实性负责,其中救助对象为村(居)委会干部直系亲属的,必须由镇街主要负责人亲自审核签字。
4、民政部门审批。在收到镇街的相关申报材料后,县民政局应安排人员进行入户调查,原则上随机抽查数应在申报总数的20%以上。经核实属实且符合有关条件的,按程序予以审批,对不符合条件的应说明理由。审批结果应向社会公布,并让救助对象知晓救助标准和救助金额。
第十七条 民政专项资金审批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县民政局应将各类保障对象的申报条件、审批程序和补助标准等向社会公示,对社会关注而且直接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城镇“三无”人员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孤儿救助、灾害救助等民政专项资金,必须经村(社区)居委会评议、镇街公示且无异议后,方可报县民政局审批。各镇街在向民政部门提交申报材料时,须同时报送公示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为防止公示走过场,县民政局应对各镇街和村(居)委员会的公示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对发现未按要求公示的要责令重新公示。
第十八条 民政专项资金的分配应由民政部门按上级要求提出初步分配方案和说明,商县财政部门意见并会签,然后报县政府相关领导审签决定。在分配民政专项资金时,原则上不得“戴帽”下达资金。
第十九条 民政部门在收到上级下达的资金文件后,应按要求尽快提出资金分配方案并按程序报批。资金分配方案确定后,财政部门应积极调度资金,严格按照资金分配方案,及时将资金拨付到相关部门和救助对象手中。
第二十条 民政专项资金的发放原则上由县财政打卡发放,但对于特殊应急救助也可由镇街发放。
1、对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优抚补助、医疗救助等民政专项资金应严格按照“民政部门核定对象和标准,财政部门核拨资金,银行直发到户”的原则实行社会化发放,要求定期发放的必须定期全额发放,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代领代发。
2、对灾后重建补助、冬令春荒救助资金等特殊应急、临时困难性补助资金,可以由镇街发放,但应及时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应在县财政资金到位后15个工作日内直发到户,且不得由村级组
织代领代发。对于因身体原因无法亲自领取的老弱病残人员,应由相关镇街负责派人直接送到救助对象本人手中,并妥善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 民政部门应对救助对象实行动态流动管理制度,采取“三进三查三回访”、召开座谈会等办法,做好救助对象摸底排查核实工作,全面掌握救助对象的基本情况及自然减员情况,进一步畅通进出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防止虚报、冒领和“吃空头”的现象发生。
第四章 资金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各民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单位应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审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要求及时整改。
第二十三条 强化民政专项资金跟踪检查。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在民政专项资金拨付后30个工作日内,应对其到位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原则上对每一笔资金都要有检查。对于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挤占、挪用或其它违规使用民政专项资金的问题,要责令当地人民政府或办事处限期整改,并将相关情况书面报告县政府。
第二十四条 全面开展民政专项资金联合大检查。由县纪委(监察局)牵头,会同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等相关部门,每年对全县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一次联合大检查,并形成专题报告报送县委、县政府。
第二十五条 实行民政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评估制度。由县民政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对各镇街的民政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安排民政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六条 进一步健全民政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制度。民政专项资金严格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县财政局、各镇街财政所应将民政专项资金纳入社保资金专户管理,分账核算,按照统一的科目建立收支明细专账,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完整、准确。各镇街民政办(科)应建立辅助帐和台帐。
第二十七条 建立健全民政专项资金统计台账管理制度。县民政局在将各类保障对象的申报材料、审批依据、资金划拨文件、资金领取花名册等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装订成册的基础上,应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优待抚恤补助、城镇“三无”人员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和自然灾害救助等救助对象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各镇街也应建立本地区救助对象的基本信息数据库。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八条 各镇街和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和相关分管领导对民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管理负主要领导责任和直接领导责任,具体承办业务的科室工作人员负直接责任。
第二十九条 县级相关部门、各镇街以及村(居)委会工作
人员在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中徇私舞弊或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应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为救助对象出具虚假证明的,应按照“谁签字(或盖章)谁负责”的原则,对有关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党纪或行政处分;向救助对象索取好处费的,要依法依纪从重处理;对截留、挪用、套骗、贪污、冒领、克扣民政专项资金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救助对象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民政救济救助资金的,自调查核实清楚后,应及时取消救助待遇,并追回已领取的救助金。同时,民政部门将其记录在案,一年内不再受理其申请。
第三十一条 在民政专项资金检查中,提供虚假情况,或者拒绝、阻挠、搪塞、推拖检查的,以及发现问题不按要求及时整改的相关单位或个人,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按规定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县民政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从2011年10月1日起执行。
第三篇:北京市建设工程材料使用监督管理若干规定
北京市建设工程材料使用监督管理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加强我市建设工程材料的监督管理,促进建设领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根据《建筑法》、《产品质量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建设工程材料,是指建设工程使用的各类建筑材料、设备和建筑构配件的统称。
本规定所称建设工程,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市政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房屋装饰装修工程。
本市建设工程材料的使用及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北京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负责全市建设工程材料使用监督管理工作。各区、县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县建委)按照市、区两级建委工程质量监督的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材料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受市建委委托,负责本市建设工程材料使用监督管理工作,组织或参与对建设工程材料质量的专项检查。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受市建委委托,负责本市建设工程材料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督工作。区、县建委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建设工程材料使用管理部门。
第四条 市建委会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市质监局)、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工商局)等相关部门研究建设工程材料使用与发展的导向政策,建立建设工程材料的监管信息平台。市建委会同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对本市建设工程材料组织专项监督检查,向社会发布建设工程材料质量的抽检和处理结果。
第五条本市推广应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建设工程材料,鼓励发展新型建设工程材料及应用技术。国家和本市禁止生产、使用的建设工程材料,建设工程不得采购和使用。国家和本市限制使用的建设工程材料,不得在限制的工程范围使用。
第六条本市各建设工程采购和使用的建设工程材料必须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同时还要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和合同的约定。在新材料应用过程中,施工企业或生产企业编制的施工工艺、工程验收的企业标准,须在市建委备案。
产品质量标准是指,产品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必须符合强制性标准。产品
未发布强制性标准的,应符合生产企业经备案有效的企业标准或产品明示标准。
第七条对涉及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节能、环保以及重要使用功能的建设工程材料,由生产企业向市建委进行告知性备案。告知性备案信息在北京建设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向社会公布。
告知性备案的目的是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选用建设工程材料提供服务,不作为建设工程准予采购、使用的依据,生产企业向用户和社会做出承诺,依法承担质量责任。
告知性备案的范围以及具体程序由市建委另行公布。
第八条本市建设工程使用的涉及质量、安全、节能、环保以及重要使用功能的建设工程材料由采购单位(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单位)按照市、区两级建委工程质量监督分工的原则向市建委或区、县建委备案,由市建委统一建立可追溯的档案库。
建设工程材料采购备案的范围以及具体程序由市建委另行公布。
第九条建设单位应对其采购的建设工程材料质量负责,建立建设工程材料使用管理制度。对施工单位使用的建设工程材料是否符合产品质量标准、产业政策、工程建设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等进行监督;对工程验收和移交时建设工程材料存档资料的完整性负责。
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选用不合格的建设工程材料,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采购和使用不合格的建设工程材料。
第十条 施工单位应加强材料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结合本企业实际,建立并完善建设工程材料使用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合格供应商选择、建设工程材料进场(库)验收、建设工程材料质量检测和标识、储存、保管、发放、台帐记录、档案资料汇总等各项制度措施,确保所采购和使用的建设工程材料符合规定的质量、安全、节能、环保要求。
施工单位对其采购、使用的建设工程材料符合产品质量标准、产业政策、工程建设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负责,对执行现场复试和有见证取样检测负责。
第十一条 监理单位应当对进场的建设工程材料严格把关,严格执行进场验收、检验和旁站监理等各项规定,不符合要求的不得签字。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第十二条本市建设工程材料采购单位与供应单位签订合同时可使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合同示范文本。
合同双方应约定产品执行标准、质量等级、环保指标、封样要求、保质保修
期限、质量证明文件、产品质量争议处理办法等内容。
第十三条 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要求,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设工程材料出厂质量证明文件的原件进行核验,并将复印件存档(有条件的可保存原件),加盖原件存放单位公章,注明原件存放处,并有经办人签字和时间。供货单位因特殊原因确不能提交质量证明文件原件的,应出具书面说明材料。
出厂质量证明文件包括:
(一)产品合格证;
(二)产品出厂检验报告(材质单);
(三)产品生产许可证书和国家强制性认证证书;
(四)有资质检验单位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
国家实施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认证管理的产品目录及获证单位名单可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站查询。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按照招投标文件要求和合同约定,对采购的建设工程材料样品进行封样。供应单位提供的产品运到施工现场后,要与封样产品进行比对,与封样不一致的不得使用。
第十五条 施工单位在建设工程材料进场验收时,发现“三无”(无厂名、厂址、执行标准)产品、假冒产品或实物与提供的出厂质量证明文件不符的,不得验收。发现“三无”产品、假冒产品的,应当立即向市或区、县建委报告,同时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对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做出就地扣押封存待处理决定的,施工单位应当负责看管封存的“三无”产品、假冒产品。
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在建设工程材料进场验收合格后,在使用前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对建设工程材料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设计要求和合同约定进行复试或有见证取样检验。未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见证人员应由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具备建筑施工试验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在施工过程中,见证人员应按照见证取样和送检计划,对施工现场的取样和送检进行见证,取样人员应在试样或其包装上做出标识、封志。标识和封志应标明工程名称、取样部位、取样日期、样品名称和样品数量,并由见证人员和取样人员签字。见证人员应制作见证记录,并将见证记录归入施工技术档案。
第十七条建设工程材料的检测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出具有见证取样检测报告,对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更改数据或者在检测中弄虚作假,不得违反规定出具检测报告。
第十八条 市和区、县建委对建设工程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重点是:
(一)国家和本市在建设工程中禁止或限制使用建设工程材料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
(二)采购单位备案规定的执行情况;
(三)施工单位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设工程材料出厂质量证明文件核验情况;
(四)复试和有见证取样检测规定的执行情况;
(五)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工程材料使用管理各项制度的建设情况;
(六)建设工程材料招标投标规定的执行情况;
(七)对施工现场的建设工程材料质量进行抽查。
第十九条 施工单位按照规定对建设工程材料进行复试或有见证取样检验合格,但经有关主管部门抽查后判定不合格的,未使用的不得使用;已经使用的,由设计单位会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二十条市或区、县建委在工地监督抽查时判定的不合格建设工程材料,由市或区、县建委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对施工单位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市或区、县建委可将吊销资质证书的情况函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将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移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产品质量法》处罚。不合格产品是外埠企业生产的,对生产企业的处罚移交属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建设单位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合格建设工程材料的,由市或区、县建委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施工单位未按照规定对建设工程材料进行检验的,或者未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取样检测的,由市或区、县建委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五条规定,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工程监理单位将不合格的建设工程材料按照合格签字的,由市或区、县建委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责令改正,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二十二条市和区、县建委根据本规定第十八条要求,对建设工程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时,发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有违规行为的,由市或区、县建委予以通报批评,并根据市建委发布的相关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动态管理的办法对违法违规单位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 市建委建立包括告知性备案企业信息在内的建设工程材料供应企业诚信信息系统,并进行动态监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工程检查中,发现建设工程材料供应企业存在下列违法违规行为的,除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罚外,市或区、县建委在建设领域内将其违法行为予以通报。市建委在诚信信息系统上公示。违法行为严重的,由市建委限制或禁止其参加本市建设工程材料投标。
(一)向建设工程供应国家与本市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建设工程材料的;
(二)建设工程材料质量不合格,造成建筑物结构安全隐患或危害人身健康的;
(三)因建设工程材料质量问题造成工程质量事故、降低使用功能或人身伤害的;
(四)向建设工程供应假冒材料,提供虚假质量证明文件的;
(五)属于生产许可证、强制性认证管理的产品,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或强制性认证的。
第二十四条 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对建设工程材料供应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予以通报和公开曝光的,记入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市建委可在建设工程材料供应企业诚信信息系统上公示。违法行为严重的,由市建委限制或禁止其参加本市建设工程材料投标。
第二十五条施工单位不履行向主管部门举报假冒伪劣建设工程材料和协助看管查封建设工程材料义务的,监理单位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上述违规行为不制止、不纠正、不向建设主管部门报告的,由市或区、县建委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二十六条各单位要加强建设工程材料采购的内部监督管理,抓好各项制度建设,实现对建设工程材料采购的全过程监督。建设工程材料采购人在采购中有违法行为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市和区、县建委工作人员在建设工程材料使用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规定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向市建委举报和投诉建设工程材料使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和投诉查实的,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二十八条 本市各建设工程材料相关行业组织要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根据团体章程的规定向社会公布本行业诚信企业和产品名单,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的违规企业督促整改。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市建委会同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共同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原发布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四篇:医院卫生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
**市肿瘤医院卫生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卫生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江西省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赣财社〔2004〕60号)和《江西省卫生厅卫生专项资金管理补充规定(暂行)》(赣卫规财字〔2010〕83号),现结合实际,制定医院卫生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
第二条 卫生专项资金指中央、省、市级财政为保障群众健康,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安排的有专门用途的经费。卫生专项资金按项目进行管理(以下简称项目资金)。
第三条 卫生专项资金根据项目用途,按照统一分配,分级管理,专款专用,追踪问效的原则进行分配、管理、使用和考核。按照“谁分配,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钱随事走,权责一致”的管理原则,实行资金分配责任制和资金使用责任制。
第四条 卫生专项资金应纳入医院财务统一管理,实行专户或专账核算。
第五条 医院统一负责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主要领导负主要责任,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明确项目执行人员(包括负责人、经办人),项目执行人员应全面执行项目实施方案,完成项目任务,实现工作目标;定期报送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进度统计报表,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规范使用资金,提供的经费报账资料应真实、有效;负责项目绩效考评。
第六条 使用卫生专项资金应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资金分配使用方案。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应明确项目目标、范围、内容、任务、执行时间、资金管理、组织管理措施和监督评估要求。编制资金分配使用方案应提出资金分配原则,明确资金使用方向。不得在实施中改变资金用途。项目实施方案和资金分配方案应报送市财政局和卫生局审定、备案。
第七条 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审核,规范使用项目资金,保障项目资金安全和合理有效使用;遵循“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的原则,对项目资金单独设立账户或专账,按、项目、资金类别等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应明确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包括负责人、审核人、经办人),财务人员变动时,应及时办理交接手续,保证项目经费支出有效和财务管理的连续性。
第八条 项目财务人员应遵照《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江西省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根据卫生专项资金财务管理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真实记录、核算和反映项目资金收支活动,按时编报财务报表;应根据项目实施方案,严格审核经费报销凭据,进行会计核算,做到方法正确、记账准确、内容完整、符合时限,对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违规行为有权制止或纠正;协同项目执行人开展项目资金绩效考评。
第九条 项目资金应用于项目实施方案规定的用途,主要是与项目活动直接相关的设备和药品费、耗材试剂费、培训费、宣教费、管理费、人工费、工作补助、救治补助和其他等支出。项目经费支出应控制在项目资金预算额度内,严格开支标准和审批程序。
第十条 项目经费使用支付应明确项目方案名称、、下达资金文号、资金用途和支付额度等;提供的原始凭证必须是国家统一正式收据或发票,且内容完整、清楚;劳务费、讲课费、人员费用、工作补助等发放给个人的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领款人签字和相关信息;培训经费开支必须有培训记录清单及相关证明文件等;报账凭据,应有经办人、审核人、负责人的签名和签署日期,负责人签名应当明确表示是否同意报账。
第十一条 卫生专项资金形成的国有资产应纳入单位资产管理,严格按照《江西省卫生厅、江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卫生专项资金设备与物资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赣卫规财发〔2007〕2号)规定执行,严禁变为私有财产。
第十二条 项目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挤占和挪用,严禁用项目资金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和基建等,严禁用于发放各种福利支出。
第十三条 项目完成后结余资金使用,应按《江西省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赣财社〔2004〕60号)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四条 项目完成后,应对项目执行过程及完成结果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考评应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项目管理方案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等为依据进行,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包括项目管理方案中规定的工作任务数量和质量等完成情况;
(二)项目组织管理情况,包括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项目的重视程度、组织协调力度、项目管理实施方案的制定与落实等;
(三)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包括项目资金到位、使用情况,项目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与落实、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等;
(四)项目实施的效果,包括项目实施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项目持续影响等;
(五)其他。
第十五条 项目执行单位应按要求开展自评和考评工作,定期对本单位项目执行进度、完成质量、项目组织管理、财务状况及项目成效进行考核、分析;项目完成后,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绩效考评,并提交考评报告。
第十六条 医院应自觉接受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对项目资金使用不合规、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资金的,一经发现,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十九条 本规定由财务科负责解释。
2010年12月20日
第五篇:《天津市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规定》解读
《天津市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规定》解读
文章来源:天津市政府法制办
第一条 为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规范煤炭经营、使用和管理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解读】本条是关于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的规定。
大气环境质量事关广大群众的健康和福祉,是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大气污染形势日益严峻。2013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及其实施细则提出,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要经过五年努力,空气质量明显好转,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美丽天津建设也对改善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尽快落实国务院要求,促进美丽天津建设,有必要对造成大气污染的三大成因之一燃煤污染做出严格控制和治理。
本次立法主要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关于煤炭经营的相关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的相关内容。同时参考了国家发改委《煤炭经营监管办法》,以及其他省市煤炭经营使用的相关立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煤炭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解读】本条是关于适用范围的规定。
防治燃煤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次立法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面治理的思路,从经营和使用两个环节同时加强监管。煤炭经营,是煤炭经营企业购买、运输、装卸、储存、加工、出售煤炭的过程。煤炭使用,是用煤单位购买、运输、装卸、储存、加工、燃烧煤炭,以及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过程。本《规定》的适用范围不包含使用煤炭的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
第三条 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应当坚持总量控制、合理布局、严管煤质、排放达标、节约用煤、强化监管的原则。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经营使用监管原则的规定。
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要求做好经营性煤炭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规划、布局工作,通过科学规划和整合提升,减少随意设置带来的环境隐患。
严管煤质有两个体现,一是根据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修订我市煤炭地方标准,提升标准适用范围、可操作性和技术指标先进性;二是把好销售和使用两个环节的煤炭质量关,对不符合我市标准的煤炭,一律不得销售和使用。
排放达标主要针对用煤单位,要求其通过购买并燃烧符合我市标准的煤炭,安装并正常使用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等措施,确保向环境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浓度不超过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标准,排放量不超过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标准。
节约用煤主要是要求用煤单位加大清洁生产力度,减少煤炭使用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燃煤污染。
强化监管要求相关监管部门狠抓责任落实,加强日常监管,加强执法检查,严肃处理违法行为。
第四条 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市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统筹做好本辖区的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工作,对大气环境质量负责,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解读】本条是关于区县政府责任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条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根据这一规定,各区县政府应当履行好大气环境治理的属地管理责任,通过成立煤炭质量监督检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例会、信息、执法检查等工作机制,统筹研究好监管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督促、推动辖区内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五条 市和区县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煤炭经营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和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用煤单位炉前煤的污染物含量、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储煤场地扬尘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经济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及区县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清洁生产促进工作,会同相关部门督促企业节约用煤。
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市和区县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依职能负责对煤炭检验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不符合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销售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经营使用监管部门及其监管职责的规定。
我市煤炭经营监管工作经历了由原市计划委员会负责到市商委再到市商务委负责的转变过程。2013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国家发改委令第25号)取消了煤炭经营资格许可,但是从市商务委的主要职责来看,其仍然是我市煤炭经营的行业管理部门,必须对煤炭经营承担起监管职责。实际工作中,商务部门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煤炭经营市场监管:严格执行我市煤炭地方标准;加大优质煤和洗净煤供应;严抓煤炭储存场环境保护措施;建设完善洁净煤能源供应网络;严厉打击销售劣质煤行为。此外,市商务委还应督促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法》和《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对环保部门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大气污染防治,以及《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环保部门负责对炉前在用煤的污染物含量实施监督管理”的规定,结合我市管理实际,确定环保部门承担三项监管职责,即用煤单位进炉前的煤炭污染物含量是否符合我市煤炭地方标准,用煤单位脱硫、脱硝、除尘等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是否建设齐全并正常使用,煤炭经营企业和用煤单位的储煤场地是否依规定密闭或者采取防风抑尘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和区县工业经济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主要是组织、协调、指导用煤单位开展清洁生产,督促其节约用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市质监局负责组织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市环保局和市供热办等单位共同制定我市煤炭地方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质监部门对煤炭检验机构的认证活动进行监管,对其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行为依法处理。
根据《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条“工商部门对本市建成区内低硫优质煤的销售实施监督管理”,和第四十八条“销售不符合国家和本市低硫优质煤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处罚”,确定工商部门的监管职责主要是对不符合我市地方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销售进行检查和处理。
发展改革部门、公安、交通等部门依职责有参与制定煤炭地方标准、消减煤炭消费总量、提高排污成本,制止暴力抗拒执法,查处运输不合格煤炭等义务。
第六条 本市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对煤炭经营企业的自律管理,协助煤炭经营监督管理部门做好工作。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行业协会的规定。
我市煤炭行业协会在煤炭经营信息统计、行业自律、组织会员签署经营优质煤承诺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条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相关作用,以有效推进我市煤炭经营行业的自律。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照商务、环保、工商等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向其举报。受理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为举报人保密。
【解读】本条是关于举报权利的规定。
治理燃煤污染需要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公众的举报权与相关部门的受理义务相对应,受理举报的部门必须履行保密义务,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利。根据第五条规定的监管职责,对煤炭经营企业的违法行为向商务部门举报,对用煤单位的违法行为以及储煤场地扬尘问题向环保部门举报,对销售不符合我市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行为向工商部门举报。本条虽未明确列出质监、工业经济等部门,但向其举报监管职责范围内的违法事项,如煤炭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用煤单位违反节能和清洁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质监、工业经济部门也应当受理。
第二章 煤炭经营
第八条 市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市城乡规划,结合本市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本市经营性煤炭堆场(以下简称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布局和总量控制计划。
【解读】本条是关于经营性煤炭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规划和布局的规定。
为有效控制经营性煤炭堆场总量,合理配置煤炭配送网点,市商务委有责任根据本市城乡规划,结合本市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全市经营性煤炭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作出量化规定,科学建立一、二级经营网络。今后,我市将形成外环线内无经营性煤炭堆场,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和远郊区县共分布16个经营性煤炭堆场,有民用煤需求的乡镇配建民用煤配送网点的总体布局。
第九条 煤炭经营企业所存煤炭应当集中存放在堆场。
禁止在本市外环线以内设置堆场。
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应当按照布局要求进行设置,并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集中存放的规定。
本条有三层意思。第一,要求所有煤炭经营企业所存储的煤炭集中存放在经营性煤炭堆场,以减少扬尘污染。考虑到煤炭交易可以在任何场所甚至互联网上进行,本条不对煤炭交易行为作出类似限定。第二,为加强中心城区环境保护,在外环线以内区域禁止设置经营性煤炭堆场,但不限制民用煤配送网点和用煤单位储煤场地的设置。这么规定首先是考虑到外环线以内的部分乡镇有民用煤需要;其次,外环线以内仍存在大量燃煤供热站,对其使用的储煤场地不能脱离实际地要求设在外环线以外。第三,经营性煤炭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我市规划布局,不得随意设置。
第十条 煤炭经营企业应当保证煤炭质量,确保供应本市的煤炭符合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
采用直供方式的用煤单位,应当确保采购的煤炭符合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
购销煤炭双方订立的合同,应当具有煤炭质量条款,并符合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质量的规定。
本条对煤炭购销环节的煤质做了规定。我市没有煤炭生产企业,煤炭购销活动存在三种情形:第一,我市煤炭经营企业与我市用煤单位签订煤炭购销合同。第二,我市用煤单位不经过中间环节,直接与外地煤炭生产企业签订煤炭购销合同,即采用直供方式购煤。第三,我市煤炭经营企业与外省市、外国购买者签订煤炭购销合同。前两种情形下,我市是煤炭终端消费地,燃煤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直接影响我市大气环境质量,必须对煤质作出限制。第三种情形下,不能强制要求煤质符合我市地方标准,因此本次立法不加以规范。
《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禁止向本市建成区内的单位和个人销售不符合低硫优质煤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禁止任何单位在本市建成区内使用不符合低硫优质煤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本次立法遵循了《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要求,但采用更灵活的引导方式,要求煤炭经营企业、用煤单位采取明确合同质量条款等措施确保煤质符合我市地方标准。质量条款,应当包括质量标准、质量检验报告、质量争议和质量问题处理等内容。
第十一条 煤炭经营企业应当建立煤炭购销台账,载明煤炭购销数量、购销渠道及煤炭检验报告,并保留两年。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购销台帐的规定。
本条规定目的在于通过建立煤炭购销台账,形成有效的监管信息和煤炭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对煤炭经营企业的监管。要求保留台帐,是为了便于事后确认交易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因此台帐的保留期限确定为两年。为确保煤质检验的真实性,煤炭检验报告必须由取得计量认证的煤炭检验机构出具。
第十二条 煤炭经营企业和用煤单位运输、装卸、储存、加工煤炭,应当符合本市环境保护要求,采取防护措施,防止自燃和煤粉尘污染。
【解读】本条是关于运输、装卸、储存、加工煤炭的防护措施的要求。
运输、装卸、储存和加工煤炭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粉尘污染。为了防止污染,根据《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应当要求煤炭经营企业和用煤单位从事运输、装卸、储存和加工煤炭的活动时,采取防护措施,如采取喷淋、围挡、遮盖、密闭措施等,有效防止扬尘和煤炭自燃、撒漏。
第十三条 堆场的经营者应当对其储煤场地采用防风抑尘网(墙)同时配套苫盖、喷淋设施,有条件的应当采取密闭措施。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储煤场地应当采取密闭措施。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经营企业储煤场地的环保要求。
我市经营性煤炭堆场的储煤场地大部分面积较大,最大的可达200多万平米,技术上难以实现全密闭,因此对这类储煤场地采用防风抑尘网(墙)同时配套苫盖、喷淋设施即可。对一些可以实行全密闭的经营性煤炭堆场储煤场地,要求其采取更严格的环保措施,彻底杜绝煤粉尘污染。
我市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储煤场地面积相对较小。按照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环发【2013】104号)第14条第三款“到2017年底,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基本建立以县(区)为单位的全密闭配煤中心”的要求,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储煤场应当采取全密闭措施,降低环境污染。
第三章 煤炭使用
第十四条 用煤单位应当使用符合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的煤炭。
用煤单位应当建立用煤台账,明确用煤量、用煤来源、煤质及煤炭检验报告,并保留两年。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煤单位使用煤炭的规定。
根据《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禁止任何单位在本市建成区内使用不符合低硫优质煤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规定,对用煤单位提出了煤质必须符合我市《工业和民用煤质量标准》的要求。为督促企业落实这一要求,建立了用煤台帐制度。台账应包括用煤量、用煤来源、煤质及煤炭检验报告等内容,并妥善保存两年,以备执法部门检查。环保部门通过检查各单位的用煤台账,强化对用煤企业煤质的监管,督促企业主动采购、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煤炭。
第十五条 用煤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环境保护标准,并不得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指标。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煤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条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有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照核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条件排放污染物。根据以上规定,用煤单位的燃煤设施所排放的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必须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排放标准,排放总量必须符合本市各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相关要求。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业,环保部门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要求排污企业限期治理,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六条 用煤单位必须安装烟气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并保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
拆除、关闭或者闲置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应当事先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煤单位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规定。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二条对排污单位大气污染排放设施的规定,结合燃煤污染带来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等问题,明确排污单位有安装烟气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并保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正常使用的义务。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违法认定和处罚的意见》(环发【2003】177号),正常使用大气污染防治设施不能存在以下情形:不使用;使用但不经防治设施排放;短期或者长期停止使用;违反操作规程和运行条件使用;不及时或不按规程检修致使防治设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非紧急情况开启应急排放阀门等。
根据《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十二条,拆除、关闭或者闲置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必须提前向所在地的区、县环保部门申报,说明企业名称、污染物处理设施及能力,拆除或者闲置理由。区、县环保部门接到申报后,对污染物排放能够达到规定要求的,在二十日内予以批准。
第十七条 钢铁、电力、石化、供热、建材等重点行业用煤单位的储煤场地应当采取密闭措施。其他用煤单位的储煤场地应当采用防风抑尘网(墙)同时配套苫盖、喷淋及监控设施。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煤单位储煤场地扬尘控制措施的规定。
钢铁、电力、石化、供热、建材等重点行业用煤单位的用煤量占我市工业用煤量的90%以上。控制住重点行业用煤单位的储煤场地扬尘,对治理我市煤粉尘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求重点行业用煤单位的储煤场采取密闭措施。这一规定考虑到了用煤单位的储煤场地面积不会过大的现状,具备现实可操作性。对非重点行业用煤单位的储煤场,不做密闭要求,只需采用防风抑尘网(墙)同时配套苫盖、喷淋及监控设施即可。
第十八条 对年综合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煤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用煤单位,应当将审核结果在本地区主要媒体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但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煤单位清洁生产的规定。
按照《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6号),清洁生产审核是按照一定程序,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清洁生产审核实行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自愿审核与国家强制审核相结合的原则。
《天津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第十三条明确,年综合耗能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应当自工业经济部门、环保部门公布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起两个月内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在一年内完成,并将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分别报送工业经济部门和环保部门。工业经济部门会同环保部门组织专家对清洁生产审核报告进行评估,并对清洁生产审核情况进行验收。不按照要求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或者虽经审核但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由工业经济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商务、环境保护等监督管理部门确定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质量地方标准的规定。
我市1999年发布过《低硫优质煤》和《固硫型煤》两个地方标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煤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这两个标准已不能完全满足我市对煤炭质量控制的需求,急需制定新的地方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3号)第八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地方标准。第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包括承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下达的草拟地方标准的任务。结合以上规定,确定由市质监局会同市发改委、市商务委、市环保局共同确定我市煤炭地方标准。
第二十条 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堆场、煤炭经营企业、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动态管理,加强日常监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用煤单位炉前煤的污染物含量,污染物的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情况开展检查,对储煤场地的扬尘进行检查,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依法予以处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符合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销售进行检查,发现违法销售的及时依法予以处理。
【解读】本条是关于主要监管部门日常监管的规定。
本条结合本规定第五条确定的部门职责,进一步明确商务、环保、工商三个主要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取消煤炭经营资格许可后,商务部门应当积极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整合提升经营性煤炭堆场、集中治理煤炭经营企业不入场存放煤炭、安排专人检查场内煤炭、建立煤炭经营管理档案、由市煤炭行业协会出具经营状况评价意见、定期开展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等手段和措施,严控流通中的煤炭质量和煤粉尘污染。
环保部门应当加大对储煤场地和用煤单位的执法检查力度。发现储煤场地没有按规定采取防风抑尘或密闭措施,对周边环境造成扬尘污染,用煤单位没有按我市标准选用煤炭,没有安装并正常使用大气污染物防治设施,违反国家和我市规定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应当立即依法处理。
工商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主要是加强销售领域煤炭质量的执法和处罚,坚决杜绝掺杂掺假、以次充好、销售不符合我市标准的煤炭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商务、环境保护、工商等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检查堆场、煤炭经营企业、民用煤配送网点或者用煤单位执行煤炭法律、法规的情况,查阅台账等有关资料,进入现场进行检查。堆场、煤炭经营企业、民用煤配送网点或者用煤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解读】本条是关于执法检查的规定。
为保证煤炭经营使用监督检查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五十七条对监督检查权的规定,明确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现场检查、查阅台帐等检查权力。被监督检查单位应当提供真实的资料和情况,允许执法人员进入工作现场检查,积极配合监督检查工作。对拒绝、阻挠执法人员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的规定,将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对煤炭经营使用的监督、检查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解读】本条是关于监督检查经费的规定。
为确保煤炭经营使用日常监管落实到位,参考《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国家发改委令第25号)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明确煤炭经营使用监督检查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十三条 煤炭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共享共用管理信息,及时通报堆场、煤炭经营企业、民用煤配送网点或者用煤单位的有关情况。
【解读】本条是关于监管信息共享共用的规定。
为确保监管工作无遗漏、无死角,要求监管部门之间建立管理信息共享共用制度,通过定期召开煤炭质量监督检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信息通报、信息联网等措施,及时掌握经营性煤炭堆场、煤炭经营企业、民用煤配送网点或者用煤单位的有关情况。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不符合本市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布局和总量控制计划,未取得营业执照擅自设置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由商务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
【解读】本条是关于擅自设置经营性煤炭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处罚规定。
本条是对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三款的处罚。为严格制止不按有关布局和总量控制计划随意设置的行为,本条做出相应处罚规定,由商务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国务院令第370号)予以取缔。
《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一款明确列出了各种无照经营行为,第二项即为无须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即可取得营业执照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于无照经营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规模较大、社会危害严重的,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没收专门用于从事无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煤炭经营企业所存煤炭不集中存放在堆场的,由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处3万元以下罚款。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经营企业不集中存放煤炭的处罚规定。
本条是对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一款的处罚。为确保全市煤炭经营企业集中储存煤炭的规定执行到位,规定煤炭经营企业所存煤炭不集中存放在堆场的,由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煤炭经营企业未依照本规定建立煤炭购销台账,并保留两年的,由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处1万元以下罚款。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经营企业不按规定建立煤炭购销台帐的规定。
本条是对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的处罚。未依照本规定建立煤炭购销台帐包括四种情形:第一,没有建立煤炭购销台帐;第二,有煤炭购销台帐但是记载内容不全面,未同时载明购销数量、购销渠道和煤炭检验报告;第三,有煤炭购销台帐但是记载内容与经营事实不符;第四,有煤炭购销台帐但是未保留两年。
第二十七条 堆场、煤炭经营企业、民用煤配送网点或者用煤单位违反国家和本市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用煤单位未依照本规定建立用煤台账,并保留两年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处1万元以下罚款。
【解读】本条是关于煤炭经营企业、用煤单位违法环保法律、法规要求的处罚规定。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的不正常使用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存放煤炭,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向大气排放粉尘,超标排放,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的石油炼制、合成氨生产、煤气和燃煤焦化以及有色金属冶炼的企业不建设配套脱硫装置或者未采取其他脱硫措施等违法行为处罚,本条不一一列举,环保部门直接依据法律、法规执法即可。
对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用煤单位未建立用煤台账并保留两年的违法行为,本条明确处罚内容。
第二十八条 销售不符合本市煤炭经营使用地方质量标准的煤炭及其制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限期改正,可处3万元以下罚款。
【解读】本条是关于销售不符合我市标准的煤炭的处罚。
本条是对违反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的处罚。为管住煤炭销售质量,对销售不符合我市标准的煤炭的行为做出责令停止销售,限期改正,可处3万元以下罚款的处罚规定。
第二十九条 煤炭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利用职务从事或者参与煤炭经营的;
(二)在煤炭监督管理工作中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
【解读】本条是关于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责任的规定。
为督促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好监管职责,防止以权谋私、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不正当履行职务的行为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六十八条对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行政责任的规定,明确我市相关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存在以上违法行为时,应当承担的处分和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