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疗纠纷办案技巧详解与提高
医疗事故争议如何处理?
一、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申请。
1、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
2、申请书应当载明:
A.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B.有关事实;
C.具体请求及理由等。
3、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申请期限: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二、受理申请的权限。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
1、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
2、医疗机构所在地是直辖市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医疗机构的报告或者当事人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7日内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A.患者死亡;
B.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C.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卫生行政部门的对申请的审查和受理。
1、审查期限: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2、受理。对符合本条例规定:
A.予以受理;
B.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
①应当自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有关材料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②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B.不予受理: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3、再次鉴定: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再次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交由省级地方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4、当事人既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A.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
B.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受理的,应当终止处理。
四、鉴定结论的审核和处理。
1、鉴定结论的审核。卫生行政部门收到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出具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后:
A.应当对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鉴定程序进行审核;
B.必要时,可以组织调查,听取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2、鉴定结论的处理。
A.卫生行政部门经审核,对符合本条例规定作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应当作为对 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以及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的依据;
B.经审核,发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应当要求重新鉴定。
五、自行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
1、医疗机构应当自协商解决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2、并附具协议书。
六、法院调解、判决。
1、医疗事故争议经人民法院调解或者判决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的调解书或者判决书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2、并附具调解书或者判决书。
【法条链接】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三十七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有关事实、具体请求及理由等。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
第三十八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医疗机构所在地是直辖市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医疗机构的报告或者当事人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7日内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一)患者死亡;
(二)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符合本条例规定,予以受理,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自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有关材料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再次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交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第四十条 当事人既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受理的,应当终止处理。
第四十一条 卫生行政部门收到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出具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后,应当对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鉴定程序进行审核;必要时,可以组织调查,听取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意见。
第四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经审核,对符合本条例规定作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应当作为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以及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的依据;经审核,发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应当要求重新鉴定。
第四十三条 医疗事故争议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协商解决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协议书。
第四十四条 医疗事故争议经人民法院调解或者判决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的调解书或者判决书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并附具调解书或者判决书。
第二篇:纪委办案的谈话技巧
查办案件谈话“三字诀”
谈话,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谈话,也是一门艺术。同时,谈话也是查办案件实践的重要手段,办案人员要在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线索中剥茧抽丝,透过一些蛛丝马迹,片言只字,对案件进行客观、合理、全面、完整的分析,通过谈话活动复现违纪违法案件的本来面貌,如何抓住嫌疑人心理,采取适当的谈话方法,迅速突破其心理防线,查明案件真相,深挖细查其他问题,要求办案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掌握查办案件的谈话原则、办法。因此,谈话就成了案件检查人员的“必修课”。孙子云“兵无常式,水无常形”,同样是涉嫌贪污、受贿的违纪案件,要因人而谋,因事而异,采用不同方法、策略攻心。笔者在近期查办一起重大违纪案件过程中,总结出谈话的“三字诀”,对于查办案件有一定放入积极作用。
首先,概括一下这起案件的基本情况:
张某,女,63岁,中共党员,退休前为某局处长,其爱人钱某为大型国有企业董事长,因涉嫌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问题,被省纪委采取“双规”措施,张某是重要知情人和参与人。她到案后,不但对自己及钱某的问题矢口否认,而且大吵大闹、态度蛮横,使谈话进入僵局。另外,张某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随时都有中风的危险。如果措施不当,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从而增加办案阻力、延长办案进程。专案组领导当机立断,决定抽调精兵强将负责对张某的后续谈话工作。
初谈“松”字
松,即放松、轻松、宽松之意也,主要是针对此阶段涉案人员存在的戒备心理。戒备心理乃是人之本能,尤其是涉案人员刚刚被纪检监察机关找到,即害怕自己的违纪违法问题暴露,又害怕办案人员“欺骗”自己,此时戒备心理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对办案人员的讯问不立即回答,而是努力对谈话内容字斟句酌。反复揣摩,力图从中猜测出办案人员真实意图。针对涉案人员的这种心理,必须对症下药。一是谈话初期不宜频繁进攻,采取围而不打、引而不发的战略。二是要尊重涉案人的人格,不能打击、压低、侮辱对方的人格和自尊,消除抵触情绪;三是运用政策、法律武器,对其进行教育,促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通过营造轻松、宽松的谈话氛围,减轻、化解、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动摇对方的心理防线,使其对办案人员产生亲切感、依赖感和共同感。
在与张某的谈话过程中,办案人员首先以生活问题为切入点,注意把握谈话的表情、声调、语气和语速,努力营造出轻松而不失严肃的谈话氛围,紧紧抓住其恐惧心态,顺水推舟,把政策的感召力,法律的威慑力,证据的证明力,环境的感染力,亲情的号召力发挥到极致。引导她对自己所涉及的违纪违法问题进行反思、自责,消除对办案人员的疑虑。反复强调其在此阶段仍是一名党员,依然享有《党章》赋予的权力,办案人员与其重温《入党誓词》,要求其要相信组织、依靠组织、配合组织,帮助其树立信心,减轻心理压力,解除对办案人员的怀疑。随着谈话的内容逐渐深入,张某眼中的“坚冰”开始融化,当场交代了与其爱人共同收受他人一台宝莱1.8T型轿车的问题。她对组织在生活上给予的关照万分感谢,表示要继续积极配合组织的调查工作,还提出想在随身携带的现金中,拿出一部分通过组织捐给汶川灾区人民,替其丈夫谢罪。
再谈“突”字
突,从字面上理解,“犬从穴出,有忽然、突破、冲击之意。”主要是针对涉案人员极易产生的侥幸心理。侥幸心理,即自认为违纪违法手段高明,行踪诡秘,不会留下可供佐证的蛛丝马迹;或事前订立了攻守同盟,不会被检举揭发,足以逃避党纪国法制裁的心理。在前期铺垫工作完成后,突击谈话的时机已经成熟,此时的方针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迅速缩小“包围圈”,加大谈话力度,摧毁其心理防线,促使办案人员认错服法。一是营造氛围、施加压力。营造氛围主要工作是选择谈话时间和地点,谈话时间应尽量选择在夜晚,此时夜深人静,外界干扰较少,同时也是人心理最脆弱的时段,有利于打击涉案人员的侥幸心理;在谈话地点的选择上,应尽可能地在谈话室进行。同时,谈话人员应着装整齐,绝对不能不穿外衣、赤膊、着背心、穿拖鞋进行谈话。另外,可适当增加配谈人员,营造兵临城下的感觉。二是主谈人要选派经验丰富、头脑灵活,并有相当级别的人员的担任。在谈话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及时观察,牢牢把握谈话的节奏和进程,巧妙的运用敲山震虎、声东击西、暗度陈仓等谈话策略。配谈人员要突出主谈人员的权威,紧紧围绕主谈人员的思路和内容,适时进行补充和细化,切忌喧宾夺主。三是灵活、适时出示证据。在实际查办案件过程中,办案人员常常把政策称作“生命线”;把亲情称为“开启心灵的钥匙”;而把证据称为“核弹”,证据的威力和作用可见一斑。一条短信、一张字条、一段文字„„表面上好不引人注目,但在办案人员的手中,经过巧妙运用、适时出示,其“威力”是无法估量的。
办案人员在于张某第二次谈话的过程中,发现她的态度虽有转变,但是谈到具体问题上支支吾吾、闪烁其词、以“想不起来了”、“记不清了”或“请组织提示一下”拒不回答。办案人员察觉到张某所涉及的违纪违法问题均为“一对一、二人转”的情况,没有第三人在场,此时应有侥幸心理在作怪。通过分析张某的经历、背景,办案人员认为张某身为厅级领导干部夫人,并长期担任重要岗位领导工作,养成了自大、狂傲、强悍的性格,在单位一言九鼎,在家中说一不二。另外,由于工作关系,张某曾多次配合检察机关查办案件,了解案件查办工作思路、程序和基本方法,具有极强的反侦察能力。针对张某的性格、工作经历、心理状态,办案人员迅速调整了谈话方式,制定“证据攻心”谈话方针。出示证据,主要有直接出示法、间接出示法和暗中出示法。每当张某不想说、负隅顽抗时,办案人员采用直接出示法,以攻其不备,灭其气焰;当张某交代了部分问题后不愿继续交代,或情节上进行狡辩时,办案人员采取暗中出示法,或暗中点破,或点而不破,让其产生组织已全部掌握违纪违法实事的错觉,被迫放弃侥幸心理,如实交代问题。几个回合下来,张某的心理防线彻底击溃,如实交代了她伙同爱人钱某,以“借款”的名义收受有关人员所送人民币100万元的重大经济问题。至此,案件查办工作全线突破,所有证据最终形成链条,钱某案件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终于被办案人员找到并复原了。
三谈“导”字
导,实为疏导、引导之意也。主要针对涉案人员的悲观畏罪心理。悲观畏罪心理是指涉案人员面对即将到来的党纪法律的惩罚,面对自己的前途、事业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谈话后期,对于一些违纪违法问题严重,涉案金额巨大,情节性质恶劣的涉案人,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思想上自认为前途已毁便破罐子破摔,行为上表现为翻供现象。这时要适当放慢谈话节奏,采用说服与谈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育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在此阶段,基本违纪违法已调查清楚,主要侧重于实事的细化,排除矛盾,形成证据链条。因此,在谈话过程中,在案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案件的情节上加以提示,充分运用言语贴靠、模糊语言等手段,对涉案人如实供述的态度加以肯定和适当鼓励,力争使其在平静缓和的气氛中放弃思想防御。总之,在后期谈话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性格,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谈话方式,一张一弛、刚柔并济,才能达到最佳的谈话效果。此外,在做好谈话笔录的同时,做好录音资料的采集、整理、制作等项工作,以多媒体手段固定证据,有效防止涉案人员将来翻供。
随着谈话工作的逐步深入,张某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及钱某问题的性质,在言语间不经意中流露出前途渺茫、无脸见人、轻生厌世的想法。办案人员再次调整谈话方针,在不影响核实案情的前提下,针对张某性格中刚强倔犟的一面对症下药鼓励她面对现实,勇于承认错误,深入剖析自己,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好办案人员的调查工作,争取有关部门在党纪国法允许的范围内获得从轻处理。张某果然不负众望,抛弃了其他杂念,不仅配合办案人员讲清了所有问题,还与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离开时,她握着办案人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办案人员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充分发扬集体的智慧,只用了5天时间,就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取得了此案的最终胜利。
第三篇:改进办案方式方法,提高办案工作水平
改进办案方式方法 提高办案工作水平
严肃党的纪律、坚决查办违纪案件是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要职责。《党章》明确规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五项经常性工作之一,是“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犯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比较重要和复杂的案件,决定和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的处分”。如何贯彻落实《党章》,认真履行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基本职责,不断创新办案工作思路,改进办案方式方法,提高办案工作水平,切实体现纪检监察工作的有为、有位、有威,贯彻从严治党方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是纪检监察部门需长期探索和解决的课题。本文在深入总结和认真分析查办案件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改进办案方式方法,促进查办案件工作水平提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思考。
一、保证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落实办案工作力度,提升查办案件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证。面对查处案件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提高查办案件水平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办案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没有同级党委的支持,纪委的工作就难以开展。各级纪委应及时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查办案件工作的情况,多请示、勤汇报;应紧紧围绕党、1 政府、企业的中心工作,开展案件检查,认真查处大案要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应注意主动将案件检查的形势、动态、工作计划和查处大案要案的情况以及办案的重点、难点和困难等向党委和政府汇报,以争取党委党和政府的理解、重视和支持。
2.强化对办案工作领导指挥协调。纪检监察工作的重心工作要向查办案件工作倾斜。要让纪委领导班子把主要精力或部分精力放在抓案件查办工作上;实行重大案件领导包案制,保证案件顺利突破。要保证办案职能室人员配备,在查办大要案时,突破室与室的界限,统一调度办案力量。要加大对办案专用车、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照相及摄像等设备投入,改变办案人员交通、通讯工具落后,侦查能力弱,不能适应办案需要的实际,为查办案件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进一步细化、量化办案人员的“责、权、利”,严格落实案件主办人制度和错案追究制度,有效规范执法办案行为。加大督查力度,及时督促各办案人员严格依照规定程序办案、依法行使职权,对滥用职权、不按程序办案的,按责任划分,逐级严肃追究。
为使办案人员真正树立起案件质量意识,按照办案纪检干部所担负的不同职责,将办案质量责任明确到每个具体执法岗位,分解到各个办案环节和具有不同办案权限的纪检监察干部。在此基础上,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案件质量责任机制,从主管领导、调 2 查组组长到科室,普遍实行了办案质量“一把手”负责制,由此在整体机制上,把握好办案质量与办案数量、办案效率等之间的关系,并在法律、法规授予的权限下,按照“谁办案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执法办案人员、案件审理人员、领导审批三级责任制。
3.强化办案工作责任追究。地方各级纪委可以对同级党委及其成员实行党章规定范围内的监督。纪委实行这种监督,是履行它的职责,不能视为“无组织无纪律”。恰恰相反,如果不这样做,那就是失职。针对说情风、关系网的干扰,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占据上风,官官相护仍然猖獗的现状,导致存在立案难、取证难、定性难、处理更难的状况,纪检监察部门必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查案不积极、不主动、不支持,有案不查、办案不力、瞒案不报以及采取其他方式干扰办案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一经查实,坚决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改变收集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线索机制
案件线索是查办案件的基础,只有有了确切的案件线索,才有可能进行查案工作。当前,群众的信访举报基本上仍是我们获取案件线索的唯一渠道,加上群众信访举报数量下降,举报线索本身质量不高,案源匮乏成了影响和制约查案工作深入发展的瓶颈。因此,能否及时掌握违纪违法案件的线索,有效扩大查案战 3 果,深入研究发案规律,不断积累办案经验,切实抓住其本质特征,是提高查办案件水平的重要基础。
1.拓宽案源,深入挖掘,主动出击寻找线索。针对违纪违法由直接转为间接,作案手段日趋诡秘,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群众信访举报总量减少、线索来源渠道不宽等问题,要在抓线索信息源上拓宽视野、主动出击。紧紧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对象、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党委、政府重大改革举措的实施工作;认真介入社会公用事业和企业体制改革;密切关注物资采购、工程发包、土地出让、企业转制等活动;注意了解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等有关情况。善于运用审计、纠风、效能监察、专项检查等手段,努力发现和扩大案源;建立和完善网络举报平台,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搜集研究,提炼信访举报线索;采取优先办理、限时回复、有功奖励等综合手段鼓励实名举报;加强与公安、司法、审计及其他行政执法部门沟通交流,做到信息互通、线索互递,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收集案件线索。
2.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努力查细办透案件。当前,违纪违法案件呈现规模化、集团化、团伙化等突出现象,往往能查处一案,牵出一“串”,捉住一个,堵住一窝,涉案人数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数十人。在查办案件过程中,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追根溯源,深入挖掘隐藏其后有审查价 4 值的违法违纪线索,扩大办案成果。坚持由点到面,促使案件纵深发展,从单一违纪问题挖出其多方面的违纪违法问题;坚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一般的违纪线索中挖出重大问题;坚持由此及彼,推动案件滚动发展,从单一违纪对象挖出窝案串案;坚持由小到大,抓住细微案件线索,从细小线索挖出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同时要积极拓展发现案件线索的领域,加强信息的收集、检索、整理、研判和使用,改变办案人员受理线索的前瞻性不够,对信访信息反映不敏锐,在线索搜集上如同“管中窥豹”,处于被动受理局面的现状,注重开展案件实践和理论研讨活动,总结案件发生的规律和查办案件经验,分析问题,探索运用灵活的办案工作方法,深入挖掘隐藏案件线索的重要信访件,不断提高办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3.深入调研,探寻规律,变接线索为找线索。改变以往只在家里“坐堂”接访的做法,经常派出纪检干部深入到涉及民生热点的机关、学校、单位、部门,主动寻找线索,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到基层了解民情,针对性地展开调查掌握线索,为查办大要案创造了条件。提高预测判断的能力,要勤于思考、深入研究、善于发现权力运行过程中易发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通过认真分析,科学判断,预测走势,超前研究对策,提出有效的防范办法,建立切实可行的预警评价机制;运用战略思维,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不断总结和 5 探索办案工作特点和规律,使办案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讲求办案策略技巧,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
办案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同样一个案件,有的人查得好,有的人就查不开;同样一个对象,有的人攻得下来,有的人就攻不下来。因此,要做到初核一件,成功一件,就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技巧是突破问题的关键。
1.选准主攻方向,集中力量突破。要低调审慎地进行初查,尽可能选取隐秘的办案途径,力争在被调查人无所察觉的情况下固定可以直接构成处分的要害证据,以求尽快正式立案。要抓住重点,做好深入细致的外围调查,找到最佳突破口。要强化证据意识,丰富证实手段,以间接证据来获取直接证据,以直接证据来验证间接证据,从而揭露和突破案情。要注重运专心理学、博弈论和逻辑学,讲究办案技巧,以智取证,以谋突破,把握主动权,提高办案效率。
2.讲究办案谋略,抓住要害部位。要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增加高科技含量,学习借鉴其他执法机关的办案经验,丰富和发展突破案件的方法和手段。尽管传统的办案方法也使我们成功突破了不少案件,但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办案实践的需要。要借鉴公安、检察等执法机关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办案装备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含量。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举报,建立内部网 6 络系统,最大限度地整合办案资源。要配齐必要的办案工具,健全先进的监控设施,及时把握被调查对象的动向,确保案件质量,加强安全防范。
3.加强组织协调,发挥整体合力。按照中央确定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纪委组织协调”的职能具体到查办案件中,就是要求我们对牵涉面广、问题较为复杂的案件,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将纪检、监察、公安、司法、审计等执法机关的人力、信息、职能、手段等资源组织起来,选派得力纪检监察干部参加联合调查,发挥主导作用,掌握联合办案的主动权。
要加强组织协调,主动协调执法机关联合办案,形成查处案件的整体合力。要充分发挥公安、检察、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联合、交叉运用纪律、行政、司法以及审计、稽查等手段,从不同层面对涉案人员形成攻势,增强办案合力。在查办一些重要而复杂的案件中,对符合“两规”“两指”条件的重要涉案人员,明确由纪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审查;对不符合“两规”“两指”条件,但已有涉嫌违法犯罪事实的重要涉案人员,商请相关执法机关及时采取相应法律强制措施;对需要采取“两规”“两指”措施予以审查或已采取法律强制措施、而又不知去向的重要涉案人员,商请有关执法机关及时予以发现,并依法商请公安机关适时采取限制出境或边控手段,这一系列措施和原则才能确保案件查处工作的有序展开和顺利突破。
四、激发办案工作热情,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办案人员积极性高不高,精神状态好不好,直接决定了查办案件工作的成效。要在激励上多做文章,让尽可能多的纪检监察干部有动力、有压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干好,提高查办案件工作水平。
1.建立办案惩罚制度。每查办一个案件都视贡献大小对主案人、重大线索发现人、重要问题突破人分别加记业绩分并进行奖励,激发了执纪办案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和推行以考核办案基础理论和办案业务能力、办案年限及绩效为主要内容的选拔晋升机制。对不愿办案、不会办案、办不好案的,可给予批评教育,严重的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并且要逐步建立淘汰和退出机制,创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
2.建立办案奖励制度。办案工作辛苦劳累,办案人员在工作中付出的心智和体能往往都是超负荷的,有时还会受到人身攻击甚至是生命安全的威胁。这几年中纪委查了不少大要案,但省级以下,尤其是市县一级纪检干部大部分人不愿干,不会干,不让干的问题相当突出,为此要提高纪检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各纪委要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这种奖励既要有物质上的,也要有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这既是对办案有功人员的肯定,也是一种舆论导向。它会激励、引导广大办案人员认真做事,踏实工作。政治上要关心纪检干部,对表现突出的要提拔重用;要统一纪检干部 8 的津补贴和办案奖励机制,千方百计提高纪检干部的福利待遇;要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3.建立办案考评制度。要按照有关制度把查办案件工作与评先奖优、干部任免和职级待遇结合起来,保护和培养办案机构、办案人员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励他们始终保持蓬勃向上、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执著的事业心。为保证办案任务的完成,设立查办案件专项奖,实行办案保证金制度,对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重奖;对错案实行责任追究,增强办案人员责任心;把案件查办工作列入目标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年底没有完成案件查办任务的单位,系统内取消评先树优资格。
五、促进依纪依法办案,建立和完善公开机制
把办案行为置于“阳光”之下,提高办案工作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办案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要将依纪依法办案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统一起来,力求将办案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相统一。
1.增强政策观念,统一规范量纪标准。在适当的时候,对影响面较大,群众较为关心且案件事实清楚,当事人对过错行为有深刻认识的案件,在协作办案中聘请一定数量的案件调查监督员,全程参与案件调查核实、处理工作,提高案件查办工作的透 9 明度。在政策的把握上,应力求做到两个统一,即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案件检查的微观、局部效果和宏观、社会效果的统一。严格按党和国家的法规和程序办案法律、条规,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严肃纪律。坚决避免对所查办案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不能以领导意志代替量纪标准,必须严肃执纪,防止主观随意性。同时,制定和实施了执法过错追究制、重大案件集体研究决定制等责任制度,从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内部执法办案的职责分工与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在建章立制上,有效把住了办案质量的第一道关口。
2.增加办案透明度,加强对办案过程监督。完善案件网络审批系统。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秘密办案”、“办案神秘化”的思维定势,导致办案过程透明度不高,缺乏办案全过程监督机制,使现有的内外监督制度也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譬如,在内部办案监督方面,办案过程不公开、在办案过程中缺少预警机制,未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和自我纠错机制;在外部监督方面,也因为办案信息不畅通,社会各界知情渠道少,外部监督止于表面,无法具体到案件的过程和关键环节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使检查权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执纪随意性问题也难以解决。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了今后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也应该按照案件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定制合适的办案流程,争取试行 10 办案网上流转,使整个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各个过程都按照网上预设的流程运转,这样即有助于提高办案效率,又增加了案件办理的公开度、透明度。
3.完善公开审理制度,扩大群众知情权。在对部分行政案件进行公开审理时,由公开审案专家组,对该局介绍的审案情况进行质询和建议,有效保证了自由裁量权的正确使用,使行政和纪律处分决定合法、合理。先由案件主办人对调查取证、违法情节、违法行为的定性和处分依据作详细介绍,提出行政和纪律处分建议。然后,由案审委成员及专家成员进行质询并发表意见。最后,案审委在充分采纳专家成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作出了恰当的行政和纪律处分决定。对行政和纪律处分实行大家审、大家评、大家定,有效地杜绝了“暗箱操作”,摒弃了“衙门作风”,既提高了案件的审理效率,保证了案件审理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又有效地维护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增强和提高纪检监察部门的社会公信度。
第四篇:加强组织协调 提高办案能力
加强组织协调 提高办案能力
——全区反腐败协调小组会议座谈材料
江都区城乡建设局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程建设领域成为预防腐败工作的重点领域。而从全国和周边建设领域发生的案件看,呈现出高发性、隐蔽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面对着这一新变化,新特点,新问题,如何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的作用,整合办案力量,形成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提高办案能力。为此,我们城乡建设局作出了一点思考,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学习,努力提高办案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基层纪检干部,由于涉案工作少,大多都缺乏办案经验,当发现案情时,主要表现出对案件查办流程不熟悉,调查取证方法不当,谈话水平不高,卷宗整理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给案件办理工作带来障碍,直接或间接影响办案时机和案情发展。因此,加强基层纪检干部的办案业务能力很有必要。特别是在我们工程建设领域,风险环节多、专业性强,更需要纪检干部加强学习,提高案件突破能力,同时建议区纪委和检察部门组织一定的办案业务学习和培训,帮助办案人员掌握办案的技能和方法,总结办案经验,探求案件发生和办理的基本规律。二是深入排查,不断提高发现案件线索的主动性。坚持“发现案情不护短,查办案件不手软”的原则,特别是针对信访举报案件,认真加以分析,初步断定真实性成份的大小,认真进行调查,对发现的重大案情,坚决做到“不护短”,主动向上级纪检检察部门汇报,并配合进一步的调查处理。对一些案情简单,违纪行为轻,涉案人员少的案件,采取自办案件的方式,认真细致的查明违纪事实,加强与上级纪检部门的沟通汇报,作出正确合理的处理意见,坚持做到不手软。
三是加强协调,逐步建立案件资源共享机制。首先要建立办案人力资源的共享,即集中区各反腐败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的业务骨干,组建办案人员专家库。在突破大要案时,根据案情的需要,由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调度、优化组合,迅速组成适应案情、工作得力的专案组,形成查办案件的整体合力。这样,既增强了纪委自身的办案力量,又提高了办案队伍的战斗力。其次要建立案件线索资源的共享,加强“办案信息资源传送带”的建设,完善信息反馈通报制度。沟通协调部门之间的案件线索情况,比如我们城建部门近年来发现的个别基层党员干部违法建设的案件线索,就可以通过此平台分析和筛选案源线索,及时确定突破案件的主攻方向,统一掌握全区信访举报的各种信息,从而形成信息灵敏、反应迅速的查办案件工作体系。
第五篇:医疗纠纷与防范措施
医疗纠纷与防范措施
摘要: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医疗过错、过失、侵权等赔偿纠纷。这种纠纷当事人均对事实认识不同、相互争执、各执己见。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民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医疗纠纷日渐增多,本文着重讨论医疗纠纷的防范措施。
一、医疗纠纷的相关法律问题 1.医疗纠纷释义及分类
医疗纠纷是指发生在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学美容等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企事业法人或机构中,一方(或多方)当事人认为另一方(或多方)当事人在提供医疗服务或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时存在过失,造成实际损害后果,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但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对所争议事实认识不同、相互争执、各执己见的情形。
医疗纠纷分为医疗事故纠纷和其他医疗纠纷。
医疗事故纠纷,指医患双方就具体医疗事件是否构成事故、应否赔偿、怎样赔偿产生的纠纷。
其他医疗纠纷包括经过医疗事故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不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的医疗纠纷、医学会不予鉴定的医疗纠纷。
2.近年来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
近年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大大增强,患者及家属处处注意维护自己的利益。医院和医务人员尚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从而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医疗纠纷增多。
首先,医疗工作和医疗行为更多的受到社会规范的强制性制约。而我们有相当多的人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不能尊重并平等对待患者,而易出现纠纷。
然后,社会对医疗工作存有认识上误区,很多医学上正常的事情,却引起纠纷。
3.近年来医疗纠纷呈现很多新特点:
一是数量增加,投诉增多。过去在医疗活动中一般不会发生的医疗纠纷,现在往往形成医疗纠纷。
二是新技术、新疗法、新设惫的不当使用导致的医疗纠纷不断出现。
三是有了法律制约,1997年10月1日开始实行的修订后的刑法,明确规定医疗事故罪。
4.判断医疗纠纷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医疗纠纷等同于医疗事故
医疗事故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而医疗纠纷通常是指医患双方对诊疗护理结果及其原因的认定有分歧,当事人提出追究责任或经济赔偿,必须经过行政或法律的调解、裁决才可了结的事件。
误区之二:病人进医院等于进“保险箱” 因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疗法导致的医疗纠纷也逐渐出现,人们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增加了受损害的风险。最高明的医生也不能包治百病,病人进医院不等于进了“保险箱”。误区之三:经济补偿等于经济赔偿
在众多的医疗纠纷中,有的已构成医疗事故,按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和各地制定的实施细则的规定,对鉴定为医疗事故的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
二、医疗纠纷的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维权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正呈增加趋势,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也增加了医疗单位的经济负担,损害了医院合法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医院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因此,调解和处理棘手的医疗纠纷成了门诊部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从临床调到门诊部办公室近三年,处理和经历了医疗纠纷四百多起,深刻体会到医疗纠纷的调解和处理工作,具有难度大、技术性强、环节多、工作量大的特点。面对形形色色、令人头痛的医疗纠纷,医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也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更不论最终采取什么方式予以解决的医疗纠纷,均会对社会、医患双方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加强医疗纠纷调解和处理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只有有效地防范了医疗纠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医疗纠纷造成的不良影响。
1. 医疗纠纷的防范
(1)加强医疗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首先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工作责任心,规范服务语言,积极提倡礼貌用语。在诊疗过程中通过加强对病人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解释沟通、心理护理等,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努力提高对病人的服务满意度。其次是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对违反诊疗护理规范的人员要认真查处,责任到人。建立培训考核制度,严格实习生、进修人员的管理,明确带教人员的责任。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定期进行医疗技术质量的动态分析、评估和跟踪调查,从严把好质量关,使医疗技术操作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标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在医疗活动中绝不能违反医疗卫生方面的国家法律或职业规范,杜绝失职行为是医院避免医疗纠纷的根本方法。
(2)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诊
积极改善诊疗区的医疗条件和基本设施,努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根据患者的需要,调整门诊布局,方便病人就诊,努力创建“花园式环境,宾馆式服务”的现代化医院,彻底消除病人挂号、收费、取药排队的现象。建立便民服务措施,如供应茶水、免费邮寄化验单、设立健康教育咨询台、值班主任及时解决病人的需求等,形成便民服务流程和网络。
(3)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使其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使医护人员自觉的依法行医,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医务人员通过法律的学习应具备以下2点意识。
纠纷意识
医院医务人员应更新观念,树立法律意识和纠纷意识,在诊疗活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若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病人的不满,就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举证责任意识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使医疗机构承担了较大的责任。在医疗诉讼案件中,原告病人只需证明自己曾在被告处接受过诊疗并在诊疗后出现了人身损害后果,就算完成了原告的举证责任。此后,举证责任的“皮球”就踢给了被告———医院,由医院提供证据来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如果医院不能提供充足有利的证据,即举证不利,将承担败诉的结果。因此,医务人员应当有举证责任意识。在诊疗活动中不能重治疗、轻病历,不能光做不记或光说不记。病历不仅是记载病人病情和医务人员诊疗理活动的医疗文书,也可能成为以后出现医疗纠纷时的法律文书,成为决定自己在医疗官司中命运的重要证据。
(4)要有预见性
医务人员面对不断增多的医疗纠纷,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德和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预见突发事件的能力,利用各种条件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以确保医疗安全及医疗活动的正常进行。我们发现以下的疾病种类和人群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酒后之人,患者或家属酒后,控制能力下降,容易发生争端。个别人发酒疯制造事端。
经济拮据者,对用药、治疗费用易产生怀疑,担心被开大药方或无关的治疗检查项目。
慢性、复发性疾病,因不能根治,花费较多,心情烦躁,对治疗效果不满,产生抵触情绪。
患者家中有从医人员者,由于医务人员熟悉医疗行业中的瑕疵,如某项医疗活动影响医疗效果,很容易引起纠纷。
应用激光、外科手术进行美容、整形的患者,因收费较高及期望值较高,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易产生纠纷。
本院职工的熟人,往往减少医疗程序,减少检查项目。因是熟人不做详细交待,不签协议书,留下了纠纷隐患。对于上述疾病和人群,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医疗制度,多和病人解释沟通,完整书写病历和各项记录,努力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 处理医疗纠纷的技巧
一些纠纷在现场燃起“战火”时,病人或家属往往情绪激动、大吵大闹并在现场引起围观,有时还会引起其他病人的打抱不平。这时首要的任务是想方设法让矛盾双方分开,以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护人员安全。可让患者离开现场,或请病人到办公室坐下商谈,耐心倾听病人的投诉,使病人逐渐息怒。
对于病人由于医护人员服务不到位、就诊不方便引起的不满,在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时,表示理解和赞同,这时病人的愤怒往往有所下降,我们代表院方向病人表示歉意,并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必要时由当事人当面向病人赔礼道歉。
对于医院没有过失,只是由于患者缺乏医学常识,对诊疗行为不理解造成的纠纷,我们耐心向他们讲解有关医学知识、诊疗的风险性、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副作用的预防等,赢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使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些病人无论你如何解释,非要医院赔钱,否则就会曝光媒体。在医务人员没有过失的情况下,我们要据理力争,正告患者医院是不怕病人的胡搅蛮缠和媒体曝光的,可告知病人索赔的依据和方法,让病人通过法律等正常途径获得赔偿。
对于目无法纪、围攻辱骂、毁坏公物、行凶殴打、无理取闹的少数病人和家属,我们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处理此类纠纷,要协同保卫科、地方公安部门一起处理,对医务人员、财物造成损伤的,坚决要求赔偿道歉。对于重大医疗纠纷的处理,要上报医院领导。当然医院领导的态度非常重要。医院不要怕病人打官司,动不动就花钱息事宁人,这样既纵容了某些人的不法行为,又会损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对于重大的医疗纠纷的处理,一定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依靠卫生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走法律的途径解决。在整个医疗活动过程中,医院要做到每个环节都万无一失非常困难。因此医疗纠纷的发生亦在所难免。如何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给医院管理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和思索。我们认为,作为医院应通过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就诊环境、加强法制学习等,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及时解决和处理医疗纠纷,防止医疗纠纷的恶化和扩大,使医疗纠纷逐渐减少。
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机制
为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切实做好纠纷发生后处置工作,有效保障患者、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特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机制。
一、医疗纠纷防范
(一)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依法执业意识和诚信服务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
1、院科两级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职责、规范,使其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使医护人员自觉的依法行医、诚信服务,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疗质量安全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采取以自学为主,集体培训、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为辅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及文化素养。
(二)院科两级加强诊疗质量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考核,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1、强化“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力度,加强医务人员基本功训练。
2、医务人员认真执行医疗护理核心制度、诊疗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并定期/不定期组织学习、考核。
3、提高医疗护理文件书写水平,做到客观、真实、规范、及时、准确、完整并做好保管工作。
4、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对有创操作、抗生素使用、手术知情同意等内容,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及签字同意程序。
5、做好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指导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低年资医师、护士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6、不定期选派科室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积极参加院内外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不断开拓眼界,同时做好所学知识的讲授工作,提高全员业务素质。
7、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前,充分做好论证、预案、知情同意等准备工作,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加强院科两级质控,分析总结院内、外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消除隐患,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1、院质控组织除不定期抽查外,每月对各科进行一次全面质量检查考核。监督各科室和医务人员对医疗卫生法规、规章、职责、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的执行情况,同时对医疗工作中发现的医疗缺陷和问题进行动态分析、评估和跟踪调查,并制定改进措施,从严把好质量关,使诊疗全过程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标准。
2、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至少对本科各项医疗质量安全工作检查两次,尤其是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人员,发现医疗隐患,及时纠正,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3、科室每月召开质量安全管理会议一次,总结分析近期质量安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及时消除隐患,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4、医院及科室不定期的组织医护人员对近期院内外发生的医疗纠纷进行分析讨论,找准主、客观原因,从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教训,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防范。
(四)加强医护患沟通,防范医疗纠纷。
1、转变观念,实施全员微笑服务:用真诚的微笑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予家属良好的心灵抚慰,缓解医患、护患之间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合作,为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奠定基础。
2、加强培训,重视沟通技巧: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做到一个要求、两个多字、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从而在医护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建立一个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
3、换位思考,了解患者需求,最大化满足患者需求,减少激惹因素:多方面多层次的满足患者需求,不断改进工作,例如改善就诊环境、提供便民措施、药品价格公开等。
4、加强医、护、患三者之间的沟通:以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术和对患者负责的工作态度为基础,以合适的沟通技巧为桥梁,就患者病情、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三方及时取得沟通,达成一致,必要时护士长负责从中协调,减少和避免主观分析、判断的差异,从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五)加强实习生带教管理工作,有效防范因实习生引起的医疗纠纷。
1、科教科做好实习生岗前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医患沟通、安全教育以及临床实践技能等。
2、各教研室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高年资医护人员负责带教工作,带教期间加强实习生的培训和考核,努力提高其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应急能力,做好传、帮、带工作。
3、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加强对实习生的实时监控,做到“放手不放眼”。
(六)引导和规范患者文明就医。
1、医务人员有责任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的就医观念,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位如加强医学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明确患者的权利和义务等。
2、规范患者文明就医行为。制定文明就医公约,明确告知患者及其亲属相关事宜。
(七)健全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医疗事故防范预案、程序等,便于医护人员掌握相关事宜,做好自我防护,并有效防范医疗纠纷扩大化。
(八)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二、医疗纠纷的处置
(一)处置原则:处理医疗纠纷,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合法、和谐、效率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二)处理途径:根据我院“医疗纠纷处理程序”,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及进展,处理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科室解释、协调:一旦发生或可能发生医疗纠纷时,医务人员要高度重视,以积极的态度妥善处理,同时在第一时间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协助科主任、护士长做好处理工作。科主任要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必要时汇同主管医务人员组成医疗纠纷处理小组,负责向病人及其家属作好解释、劝说工作,尽可能化解医疗纠纷。
2、纠纷办、医务科/护理部答复、协调处理:针对科室汇报或患者直接来信来访的医疗纠纷,负责调查、答复、协调。
3、依法处理:针对不能协商解决的医疗纠纷,患方或医院提出法院诉讼,纠纷办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司法鉴定和法院诉讼相关工作。
4、第三方协调: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在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作为独立第三方介入医患纠纷调解,为医患双方搭建平等对话的沟通平台,把医患纠纷纳入理性解决问题的渠道,推动医患纠纷更快更好地化解。
(三)处理医疗纠纷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与患者及家属发生纠纷后,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查明真相,分清责任。属于医方责任的,绝不推诿、敷衍,甚至包庇、纵容,要勇于承担责任,以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属于患方责任或患方提出无理要求时,则一定要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对侵害医院及医务人员个人合法权益的言行一定要依法解决,切忌感情用事。
2、发生纠纷后,医院要争取主动,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与患方接触、沟通,对纠纷中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要依法严肃处理。
当有媒体介入时,要主动与媒体联系、交流,让其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以求报道客观、公正。当纠纷最终需要通过诉讼来解决时,要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取证工作。
3、妥善收集、保存好证据。从纠纷一开始就要注意收集各种相关证据,如患者的病历资料、被打砸的现场、有关证人的证言等。要向有关专家、法律工作者咨询,对整个纠纷过程、性质,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等做到心中有数。
(四)根据客观事实及处理结果,明确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我院《医疗纠纷处罚规定》,给予相关责任人相应处罚。
三、全院形成齐抓共管防纠纷的共识,科室之间、人员之间发现问题要在内部搞好监督、提醒、协调、支持、帮助,不能发现问题绕道走,不管、不问、不说。齐心协力做好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工作,警钟长鸣,不断搞好我院医疗质量建设,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