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检监察干部办案中应重视的方法与技巧
纪检监察干部办案中应重视的方法与技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日益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与过去相比,类型、规模、性质以及涉案人数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反调查能力越来越强,对抗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向高智能化、高科技化方向发展,案情错综复杂,窝案串案多、涉及人员多、违纪违法金额大、涉及法律法规方面的新问题、新情况突出,查处难度增大。因此,纪检监察干部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必须勤思考、多动脑,注意把握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利导,灵活处置,随机应变,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使查办案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分析案情、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做好准备
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曾经说过:“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毛泽东同志也曾经指出:“指挥员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联系起来的思索。”打仗不打无准备之仗,办案也不办无准备之案。纪检监察干部查办案件,涉及对象多是领导干部,政治性强,智商高,牵涉面广,人际关系复杂,社会影响大,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全面考虑,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偏差,使案件搁浅,甚至产生不良的影响和后果。不仅打草惊蛇,使查办案件陷入困境,甚至损害纪检监察机关的声誉,产生不良的政治影响。鉴于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办案人员在办案前要想到查什么、怎么查,要从可能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全面考虑,认真分析案情,理清查案思路,做好充分准备,这是十分必要的。
1、认真分析举报线索,仔细排查重点疑点。在纪检监察机关查办的案件线索中,多数来源于职工群众的举报,而多数举报信访件是不署名或假名举报。或出于反腐败的正义感、责任感,或是当事人举报,这样的线索客观、具体,比较真实可靠,可查性强,成案率高。对这样的线索,办案人员要尽可能找到举报人调查核实,可尽快打开局面。有的是出于泄私愤、图报复,对一些领导干部存在个人恩怨,对一些问题只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这样的线索往往是添枝加叶,小题大做,言过其实的多,扩大事实的多。对这样的案件线索,要把握举报人的心理,矫正好心态,排除干扰,去伪存真,明辨是非,认真分析线索的可查性,仔细推敲可查线索中的重点和疑点,不要放过看来不重要的线索,也不要按有错线索去推断,做到求真务实,为查办案件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抓住主要矛盾,制定周密的调查方案。在全面、认真地分析案情,明确重点和非重点后,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列出调查提纲,理清工作思路,明确查什么、怎么查,制定出周密的调查方案。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抓住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会抓主要矛盾,查办案件更是如此。办案人员接到案件后,无论所反映的问题有多么严重、涉案金额有多大、涉及人员有多少、情节有多么复杂、范围有多广,必须全面、认真地分析反映材料,熟悉案情线索,明确查案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要先准确、集中地从一两个关键线索中抓住能够按照党纪政纪和法规处理的问题入手。按照先求立案、再求发展、先取小胜、再获大胜的办案思路,筛选案件线索,紧紧抓住有利于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要害问题,采取积极稳妥、谨慎、隐蔽的方法进行调查取证。
二、掌握涉案人员心理,采取相应的心理对策
掌握和运用心理学,是纪检监察干部的必备知识,掌握涉案人员的心理特点和变化,对于办案人员突破案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根据被调查人员的不同年龄、职位、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主、次要责任等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谈话语言、谈话角度和谈话方式。涉案人员的心理特征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侥幸心理。这样的审查对象自认为自己做得很诡秘、巧妙,不会被发现,感到在管理的漏洞中可以浑水摸鱼而不会留下证据,觉得自己的“铁哥们”和“铁关系”不会出卖自己并会想方设法保
护自己,总认为自己违纪违法行为可以逃避党纪国法的制裁。对这种心理人员,要采取政策攻心,用典型案例进行引导,攻破心理防线和实体防线,使审查对象真正感到说实话、交代问题对自己有利,配合组织调查。
2、恐惧心理。这样的审查对象害怕违纪违法问题暴露后受到纪律和法律的惩处,会丢面子,无脸见人,而产生罪责感。对这种心理的人员,要循循善诱,矫正好心态,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消除恐惧心理的目的。
3、避重就轻心理。这样的审查对象故意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寻找借口,推脱责任,说小不说大,说轻不说重,说现象不说本质,说过程不说问题,企图蒙混过关。对这种心理的人员,要找准案件的切入点,利用有力的充分证据,单刀直入,击中要害,使其无退路,在证据面前就范。
4、表功心理。这样的审查对象凭借自己的地位和以前的荣誉光环表功,大讲自己的成绩和功劳,骄傲自大,企图以成绩和功劳迷惑办案人员。对这种心理的人员,首先让他“住嘴”,明确地告诉他目前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因为违纪违法问题而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审查,不是工会组织等其他部门对其立功授奖,要面对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功与过,从而打消企图以成绩和功劳来遮挡问题的念头。
5、对抗心理。这样的审查对象对组织的调查存在抵触情绪,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敌视,明争暗抗,寻找理由,回避问题,拒不认错。对这种心理的人员,要寻找其自身的弱点,狠打“痛点”,刚柔并济,综合运用政策、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的教育启发作用,使其心理上受到震慑,认识到早交代、早解脱,早交代、能从宽。同时,要充分利用有力的证据围堵,使其在证据面前,感到事情已经败露,不得不认错。但一定要注意不能不分先后,和盘托出,让涉案人员掌握了底细,造成被动。当涉案人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又要给其政策和机会及出路,让其信任组织,从而克服消极对抗心理。
6、认错懊悔心理。这样的审查对象在事实和证据面前,为了争取组织的从宽处理,在政策的感召下,从心态上由不认错到配合组织交代问题后表现一种懊悔心理。对这种心理的人员,要充分体现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要关心他们,体贴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到组织的关怀、教育和挽救。
三、正确使用“两规”措施,严格遵守办案纪律
“两规”是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赋予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特别是突破大案要案,与腐败分子作斗争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于法有据,于情有理,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有助于排除干扰,及时突破大案要案。很多大案要案,都是通过采取“两规”措施而成功突破的。在我接触的审查对象中就有这样的说法:“这违纪、那违规,最害怕的是‘两规’”。这说明了“两规”措施对于震慑腐败分子,查办案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两规”措施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中纪委(2001)1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使用“两规”、“两指”措施的通知》和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使用条件,严格审批程序,严禁逼供、打骂和体罚,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严加看管,严防出现伤亡事故。办案人员要严格遵守办案纪律,实行文明办案,人性化办案。总之,正确使用“两规”措施,敢于使用是前提,善于使用是关键,慎重使用是保证。从而达到既要严格执行政策和纪律,又要有效地推进案件查处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认真做好谈话笔录,提高笔录质量
在纪检监察机关办案中,办案人员与涉案人员谈话是调查取证中最直接、最重要、最基础性的工作,涉案人员的口供陈述,是通过办案人员以笔录的形式表现出来作为证据的。因此,认真做好谈话笔录,提高笔录质量是查办案件的关键。
1、记录人要具备三种能力。首先,文字表达能力和书写流畅能力。不仅书写速度快,而要字体规范,内容清楚。其次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对涉案人员所证实、陈述的案件事实,要综合归纳和概括。再是全面掌握案情,关注关键问题的能力。对案件的主要事实和关键性情节、关键性问题,记录要求详细、具体、准确。
2、要做好记录前充分准备。在接触涉案人员之前,办案人员必须全面掌握案件材料,熟悉案情。要有明确的分工,谁问谁记,先问哪些问题,后问哪些问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共同研究拟定周密的调查计划和谈话要点,制定谈话和笔录提纲,明确谈话的目的和任务,二人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使谈话和记录有条不紊地进行。准备要充分,包括思想准备、物质准备和对突如其来变化的随
机应变准备。
3、认真制作笔录,提高笔录质量。一是第一份笔录应该记录涉案人员的基本情况、简历、家庭状况、经济收入状况、以前是否受过处理和处罚、是否人大代表以及与其他涉案人员之间的关系等。二是在记录涉案人员口供陈述时,要重视情节,把握关键,掌握好哪些该详记、哪些该略记,特别是一些关键的字眼、字词、俗语,一个字也不能漏掉。对于大概、大约、好像、印象、如果等一类闪烁其词的字词,一般不用,但确实对某些事情记不清时可暂且先用,待以后回忆清楚后再更正,以免到定性处理时说证据不确凿。三是对一些有抵触对抗情绪、狡辩或沉默不语的涉案人员,也要记录谈话时的边线,这可以记载涉案人员的态度。四是坚持一事一清。记录时一定要把一件事问清楚后再记清楚,切忌一会说东、一会记西。对于重要证词千万不要怕费力,不能图省事,因为打破一个人的心理防线不容易,找到一个证人也不容易,要趁热打铁,一气呵成,如果丢失机会,会增加不少工作量或使证据丧失有效力。五是当记录人记完后,记录人或谈话人要对记录进行认真检查、细看,当面修改不准确的词句或有矛盾的地方,然后,让被调查人签署意见和姓名、日期、按指印。
总之,纪检监察干部查办案件,不仅是一项艺术性、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是一项思维复杂、操作多变、运作繁杂的系统工程。在案件调查过程中,从案件线索的分析、筛选,调查方案的制定,突破口的选择,到谈话艺术,办案技巧,谈话笔录的制作等程序和环节,都要紧紧相连,环环相扣。因此,纪检监察干部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办案策略和方法,才能掌握办案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办案本领,才能在办案中有所作为,抓得准、办得好,才能确保办案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二篇:纪检监察干部中开展
个人剖析材料
按照上级纪委的统一部署,自从在全县纪检监察干部中开展 “对党忠诚”教育、保持党的纯洁性“扪心自问”活动以来,我坚持将学习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认真抄写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经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宗旨信仰、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党性修养、夯实了纯洁基础。按照要求从自己是否履行了入党誓词,是否履行了《党章》规定,是否严格执行《廉政准则》,是否执行了《若干规定》,是否履行了纪检监察职责五个方面进行了扪心自问,通过对照检查发现自己在学习、思想、作风、工作上尚有不小差距,现将自我剖析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1、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深度和广度不够。学习上存在着只求过得去,不图过得硬的思想,在准确系统地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上有较大差距;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还有一定差距;实践的具体化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平时只注重实用主义,不注重全面和系统的学习;只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形式化、教条化的学习。
2、在思想作风、思想纯洁上尚有差距。宗旨意识滑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淡化,不能保证做任何事情首先坚持将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容易产生思想波动。
3、工作能力、工作实绩上尚有差距。因为自己分管工作范围广、头绪多,对领导和上级安排的工作虽然能够积极按质按量去完成,但在工作上缺少创新意识,缺乏突破条框的勇气,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思想。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纪检监察工作成效和人民群众及上级要求仍需在以后工作中努力提高。
4、与时俱进,虚心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上,仍需保持积极的进取心和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注重时事及新鲜事物的学习,很多事情陈归于旧;向老同志学习、请教不够;在接受别人对我的批评时,在个别时候缺乏耐心;有时在个别时候缺乏对他人开展批评的勇气,不够坚持原则,想做好好人,具体到个人的时候只谈共性问题,不谈个性问题。
二、思想根源
针对自己以上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通过与其他同事之间,领导之间的谈心,自己进行了扪心自问,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是:
1、学习缺乏系统性。没有制定系统科学的学习计划,学习多为被动学和运动学。只有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才想到去通过学习来解决或者在上级组织的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中去应付学习,这样往往起不到学习应该有的作用,达不到学习和实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预期效果。
2、思想缺乏坚定性。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有时不能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容易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的左右,造成思想波动,意识滑坡,直接影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性,从而
导致行动与意识产生偏差,直接影响为民服务效果。
3、工作缺乏主动性。认为按照目前的干部任用工作体制,自己的有效工作年限就是本届任期的五年,多少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表现为保成绩、怕失误、按常规、少冒险,没有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不能以改革发展的创新的精神去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去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贡献力量。
4、作风缺乏务实性。不能长期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顾上下、看左右,认为自己的监督对象多为熟识的基层干部和一起共事多年的班子成员,即使是他们的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和失误,总是顾及相互的面子和感情而不去做坚持不懈的斗争。同时,对于基层的一些情况,没有真正静下心来、沉下身去、设身处地亲自去解决,而仅仅停留在听汇报、看报告,造成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工作效果。
三、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理论修养。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探讨理论内涵,提高理论素养,增强政治的敏锐性,深入实际搞好调研,掌握工作实际,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案,探讨工作方法,总结工作经验,形成有效指导工作的理论。
2、加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修养。在工作中,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大胆工作,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工作的强者,当执法执纪的楷模,敢于碰硬,参与大家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做时代的强者,牢固树立奋斗理想,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大公无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要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还要学好专业知识、岗位知识,党员干部要坚持终身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同时成为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
4、加强团结意识的修养。注意工作方法,关心帮助同志其他同志,不仅要做工作的强者,还要当同志们的知心人,团结同志,关心同志,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工作上争先创优,事业上比学赶帮,生活中和谐相处。
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对我来说,既是一次用新思想、新观念重新审视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的大好机会,更是让自己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压力感,增加荣誉感、自豪感,提高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讨论和对照检查不足,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我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全新的思想全新的理念,提高自己素质,为加快我县的服务转型跨越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第三篇:纪检干部在办案重中应具备的素质
纪检监察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着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适应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的个人能力。纪检监察干部应该与时俱进,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个人能力:
(一)执纪办案能力
查办案件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纪检监察干部较强的执纪办案能力,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条件。执纪办案能力是纪检监察干部综合素质的体现。执纪办案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调查取证能力。在纪检监察工作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就是对纪检监察对象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调查。调查是获取证据的基本手段,是查明违纪违法的主要途径。一些违纪违法者总是千方百计地隐匿证据,制造假象,提供伪证,以逃避和对抗调查。纪检监察干部应掌握调查艺术和技巧,对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全面的了解,在细微之处找到违纪违法的痕迹,采取适当的方法收集证据,进而查清违纪违法事实。
2、分析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是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从而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判断能力是指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能力。纪检监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只有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对大量的违纪违法案件线索和收集到的证据进行科学处理,在复杂的情况中找出主要问题,把握主动权。这就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去分析处理实际问题。
3、归纳综合能力。归纳综合能力是归纳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合称。归纳能力是指由一系列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能力。综合能力是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能力。归纳综合是纪检监察干部通过收集到的一系列证据,概括出被调查人违纪违法事实的主要手段。归纳综合的目的是查明违纪违法事实,提出定性处理意见。
(二)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配合得当的能力。纪律检查机关要完成好党章赋予的三项主要任务、五项经常性工作,不仅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还必须充分调动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这就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工作中,要善于沟通左右、协调内外、联系上下,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比如,在查办案件工作中,纪检监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主要包括:
1、计划能力。计划能力是指纪检监察干部在案件调查之前预先拟定具体调查内容和步骤的能力。案件调查活动是多方位的,往往千头万绪,情况复杂。因此,需要有周密的计划,统一的安排。为了卓有成效地搞好案件调查,纪检监察干部应对案件调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经常的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如果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修改和调整计划,以提高案件调查的质量和效率。
2、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指决定策略或办法的能力。在案件检查过程中,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具备较强的决策能力,关于在纷繁复杂的违纪违法线索中发现问题,寻找突破口,运用适当手段收取证据,抓住重要问题,查明违纪违法事实。
3、协调能力。追究违纪者的责任涉及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矛盾比较突出,干扰比较多。这就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必须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办案工作中的协调能力主要体现在:善于运用各种调查方式方法收集证据;善于做好各类证人、受侵害人思想工作,使之实事求是地提供真实情况;善于解决调查中的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为查明违纪违法事实排除干扰和障碍。
(三)综合思维能力
所谓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或规律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综合思维能力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集中的注意力。
1、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指仔细分析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能力。纪检监察工作的性质和任务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事物的本质;善于了解证人、受侵害人和被调查人,掌握他们的内心变化及其自身的矛盾冲突,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特别是在与被调查人谈话时,要善于发现被调查人的破绽,获取证据,查明事实。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2、良好的记忆力。记忆力是指雇事物形象或事情经过的能力。记忆力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一般来说,勘查现场、了解情况都是属于识记的阶段,也是积累的阶段;再认或回忆是在有关条件作用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记忆可以帮助纪检监察干部再认或回忆违纪违示案件的情节和以往的经验。
3、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不是凭空捏造、空穴来风,而是在对已掌握材料的基础上,经合理的判断,演绎、推理后得出的合乎事件发展规律的结论。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根据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丰富的想象力是做好纪
检监察工作重要因素。案件检查主要运用再造想象,即根据评议的描述或图表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而这个新形象的基础来源于收集的证据和案件检查人员头脑中积累的经验。(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和意图的能力。其表达形式主要包括:文字表达、语言表达、数字表达、图式表达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纪检监察干部的基本功,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1、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对于纪检监察干部来说,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是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和必备的基本功。比如调查取证,不仅要及时作好笔录,还要将调查的情况整理、综合,写出调查报告。从信访受理到初核、立案、调查、审理,都要起草大量的文字材料。因此,纪检监察干部要熟悉纪检监察各类文体,能够独立完成调查笔录、调查报告、审理报告、决定、通知、通报等文体的写作,做到材料翔实、观点鲜明、叙述清楚、语言规范、格式严谨、逻辑严密、文风朴实。
2、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艺术。在纪检监察工作中,信访接待、案件调查、审理谈话、回访教育等,都要用语言来进行交流和表达,语言水平高,可以把握被谈话人的脉搏,增强谈话的效果。这就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必须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纪检监察干部表达语言要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简洁明了、自然得体、能与不
同的工作对象进行恰如其分的谈话,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纪检监察机关,无论是廉政、纠风、执法、办案、信访等业务部门的干部,还是办公、综合、调研法规、宣传教育等综合部门的干部,都应具备以上四种能力。根据工作职责和岗位专业的要求和特点,各部门的干部还应具备与之匹配的其他相关知识和能力。
第四篇:纪检监察公文写作与范例之方法技巧
纪检监察公文写作与范例之方法技巧-避免歧义的方法要点
作者:bondeit | 来源:本站整理 | 日期:2009-05-12 15:04 | 点击
歧义是指语言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式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比如,“我还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三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件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惟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之百的有害。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在日常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不但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罚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态,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理解为:“严厉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歧义对公文是有害的,是撰写者所不需要但又往往无意之中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公文中的歧义呢?其实,克服歧义的方法并不复杂,有针对性地对句子成分予以调整,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做法都十分有效。而这其中,困难的和起关键作用的是要能发现歧义的存在。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歧义的发生规律,对歧义保持警惕。
一般情况下,当公文中出现选词不当,词序失当,滥用省略,略用数量词,语句中有词性不明的成分,语言成分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语调附加的语义不能被准确读出,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词组的有效限定修饰,错用标点符号,滥用修辞格等现象时,都会形成歧义。
一、选词不当,造成对概念的曲解而引起歧义
与歧义出现有关的选词不当,主要表现用在滥用方言词、口语词和土俗俚语,使用不规范的简称,误用褒贬词语等。
我国的当代公文在文体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标准和符号系统,除极特殊情况外,禁绝使用未列入普通话规范的方言词、口语和土俗俚语。如果我们在撰写公文时不懂得,或者不尊重这一规律,滥用这些词语,就经常因此而使公文出现歧义。因为这些词语不仅应用范围窄,词义不为多数人所理解,而且往往与普通话中的规范词有差异。如长沙话中的“蚊子”还兼指“苍蝇”在内;吴、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的“脚”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腿”;口语词中的“咬耳朵”,除了有普通话书面词语中的真切地用嘴咬住耳朵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窃窃私语。如果我们在公文中随意使用这类词语,当然难以避免使阅文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作者的本意被一部分人歧解甚至是曲解。
不规范简称给公文带来的歧义主要源于这些简称词本身在脱离语境和精确背景资料情况下的高度不确定性。“南大”则需要在更精确交代背景的情况下才能被界定清楚是指“南京大学”还是“南开大学”。不规范简称给公文造成的歧义,往往不仅仅是出点笑话,如果用“国家人事部”去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在法律意义上,公文作者对其所作的有关意思表示就会是无效的,因为在法律上不存在这样一个“部”,谁也不能、不需要用这样的名义去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行使权利。
公文中错误地选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也会造成歧义。公文中使用带褒贬色彩的词语是为了更鲜明、简洁地表达作者的立场,如果出现误用,会使阅文者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真正立场。如“小王革新了工作方法,许多人知
次 道后纷纷效尤”一句,“革新”与“效尤”一褒一贬,阅文者对作者的态度的理解,就既可以看做肯定,也可以看做是否定。而作者的真实态度很可能是肯定,或者是否定,甚至是目前不必、不能置可否的中性态度。这种歧义带来的当然往往是相应的错误行为。
二、语序不当,造成被限定说明的对象不明而引起歧义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语序不当,特别是在有多项定语存在的语句中不恰当地排列了语序,常常会有歧义产生。请见以下例句: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几个技术革新小组的代表。
这里,定语“几个”的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就座有若干个小组代表,也可理解成就座的是一个小组的几个代表。
三、语句中个别的词性不明,也会引起歧义
请见下面的例句:
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和" 企业集团在各个时期进行竞争时,所采取竞争策略的特点。
在这里,由于“和”字的词性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很难分辩,因此语句就同时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如果作连词用,其句义就是作者分析了A、B 两个企业集团双方的竞争策略特点;而如果作介词用,则句义为作者分析了!企业集团的竞争策略特点。
四、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或词组的限定修饰而引起歧义
自然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词组的含义是非确定性的,但在公文语句中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对它们加以限定或说明,就很容易因此而出现歧义。如在公文中常常因界定事物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需要使用“以上”、“以下”、“以内”之类的词语。实际上,这类词语的含义就很不确定,处理上不讲究,就会出歧义,而且往往是关系是非界限、政策界限的歧义。这些歧视义主要出自人们对“以上”、“以下”、“以内’,是否包含本数在内的理解不一。请见下面例句:
参加工作15年以上的职工一年可享受10天以下的带薪旅游假。
对这一规定,至少两处不确定,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因此有纠纷:15年以上是否包括15年?10天以下是否把10天也包含在内?
了解上述现象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会有第九十九条的规定:“本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
五、滥用省略,造成语句成分残缺而引起歧义
语言运用过程中,恰当地使用省略确实可使语句简洁明快,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滥用省略就会走向反面,成为语病并可能因此而形成歧义。与歧义有关的不恰当省略主要是:
1、省略必要的虚词。请见例句:
经研究,县政府同意**乡政府报告。
这里,“报告”前的助词“的”被略去后,句义至少有两个:一是同意**乡的那份报告;一是同意** 乡做出报告。
2、省略必要的虚词。请见例句:
受托单位误期,委托单位罚款。
这里,因为省略了表示复句内部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义既可以理解为因为误期,所以罚款;也可以理解为如果误期,就要罚款。而这种差别会给文件发行结果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3、省略必要的主语、宾语。请见例句:
局里调拨给市纺织工业总公司一台小型计算机,又拨给了精纺分公司。
这里,由于主词或宾语的残缺,使句义至少有三种: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总公司又转而拨给予了分公司;局里拨给予总公司、分公司各一台;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又调回拨给了分公司。
4、盲目套用口语中的省略句式。人们在口语中常使用一些结构简单的省略句式,在面对面交际的特殊语境条件下,这种省略并不影响表意的精确,但如果盲目将它们套用在书面交际的公文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歧义。如口语中可以把“我非去一趟不可”省略为“我非去一趟”,但如果把“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不可”在公文中省略为“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就会有歧解。
六、多义词、多词组造成语句中有关成分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而引起歧义
有时候我们会在公文中看到与“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相类似的句子,实际上它们也都是歧义句。这里的歧义源于对数量词“少数”的误用。撰稿人要表示的“少数”是指参与犯罪的是少数人,对占社会性少数的这些人要严厉打击,但实际上这句话中的“少数”却还含有犯罪分子中的少部分人的意思,句义中也就有了严厉打击犯罪分子中的少数人,对多数犯罪分子不打击,或者不严厉打击的意思。
七、忽略语音同语义之间的可能影响,产生“语音性”歧义
语言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和意义的综合体,一定的意义是通过一定的声音形式表达的。这些语音同语义在人们并不直接张口说的写作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为此,如果在公文写作中忽略语义同语音之间可能的相互影响,就会出现同一句话可以“读出”几种不同意思的现象,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语音性”歧义。
1、语调附加语义引起歧义
在一些场合,同一语句,讲话时的语调不同,语义会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语调附加了语义的缘故。这种现象会造成公文中的歧义,特别是当撰稿人在对此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如下例:
他说不下去了。
这句话可以有至少两个意思,它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读法:读作“他说———不下去了”时,表示他说自己不下去了;而读作“他———说不下去了”时,则表示他激动地无法把话讲完。两种读法的差别只是重音的位置不同,如果撰稿人写作时边写边默读其中的一种,忽略另外一种读法的存在,歧义就会发生。这种在最不经意中产生的歧义最隐蔽,危害也最大。
2、同音异义在特殊情况下引发歧义
汉语语音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自身日趋简化。据统计,如果不将声调计入,大量书面材料中实际出现的音节只有400个左右,而其中的47个音节又占了总出现率中的50%以上。这些音节用于表示绝大多数常用字,这就使汉语词汇的同音异义现象比较普遍。本来,公文作为一种书面的交际工具,在人们主要靠“看”而不是“听”接收信息的情况下,同音异义现象不会给准确理解带来困难和问题,但如果一部公文在其传递中也存在一段以声波为载体的运动过程,同音异义就会给对方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甚至会有歧义形成。
电话通知、会议报告以及经计算机处理的以语音形式传递处理的文件,都可能存在同音异义带来的歧义问题。“3日内,油轮不准进港”的电话通知很可能会造成一个海滨城市断邮3天,或者对该城市的旅游业造成不良影响。因为“油轮”与“邮轮”、“游轮”发音完全相同,而含义却相差甚远,如果不作特别说明或其他处理,收文(实际上是“听”文)各方很可能分别将其记录为不同的词,从而做出不同的理解。类似现象在领导者所作的各种会议报告中也会出现。
八、错用标点符号,改变了词语间的关系,而引起歧义
标点符号与句法结构有密切关系,如果错误地使用了标点符号,就有可能改变词语间的本来关系,从而引起歧义。请见例句:
3日内蒙古人民共和国有暴风雪。
本来,在“3日内”后边应当有一逗号,如此,其语义会十分明确。但缺少了这样一个逗号之后,只因念读时的停顿有可能发生一点点改变就使语句的意思表示大变,歧义产生,而且带来严重的政治性错误。类似的例句还如:
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反对,A国侵略者支持B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这里是因为逗号标错了位置(应在侵略者后)而使语句产生了非常有害的歧义。只有修正了这个错语,句子才能还原成包含两分句的复句。歧义才不复存在。
九、滥用修辞格,破坏文体风格的统一而引起歧义
公文需要修辞,公文甚至很讲究修辞,公文的使用目的决定了这种修辞主要是在更有效地选词、炼句方面下功夫。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格,但必须慎之又慎,不能采用有碍于庄重、准确、直接表意的方式,如夸张、拟人、反语双关等。就是使用比喻、借代、对偶、排比、反问、引用等方式时,也必须符合公文文体的特殊要求。背离了上述原则,滥用修辞格,不仅会使表达冗繁,还会因破坏公文文体风格的统一,无限制地扩大了阅文者的联想范围而形成歧义。请见下面例句:
你校《关于装修招待所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不同意你校拟定的装修方案。其理由主要是目前拟定的装修标准偏低。请参照国际五星级饭店总统套间的装修标准对这一方案做出修订后再行请示。
这是在公文中滥用修辞格引起歧义最极端的一例,公文对一个县处级招待所准备超标准装修的问题没有正面批评,而是用一个“反语”的修辞格,通过旁敲侧击、讽喻等间接表达了作者的意思。如此表达不仅破坏了公文所特别需要的郑重严肃的色彩,而且给阅文者以过宽的联想余地,使其或者真的不明所以,或者可以借此故意曲解。规范的公文文体是不允许间接表意的,因此,如果对方将上述例文视为一份“规范”的、直接表意的公文,从正面去理解其含义,当然看不出,至少可以说看不出文中有什么批评之意。由此可见,这种歧义的危害性很大,而且它往往成为“曲解”保护伞
第五篇:阅读教学应重视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应重视小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语文教学中的至理名言。a学会精读。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要读透读懂,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
b学会选择读书。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书多如沙砾,寮如繁星。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地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c学会写读书笔记。阅读只单纯去读是不够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我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懂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作好读书笔记,增强读书的效果。同时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① 抄原文。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摘抄,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② 纲式摘录。要求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各部分的大意,以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③写读后感。阅读时引导学生抒发读书感受,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已达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和能及时抒发自己感情的能力。
二、主要读书方法
A三读法
⑴ 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⑵ 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⑶ 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B“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⑴ 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⑵ 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⑶ 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⑷ 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⑸ 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
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
C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读书名言
1、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爱迪生
2、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培根
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2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2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列夫托尔斯泰
24、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25、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
2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9、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3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31、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32、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33、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郭沫若
34、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3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6、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38、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39、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40、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41、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42、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罗曼、罗兰(法)
43、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念书吧!——契坷夫(俄)
44、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
4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46、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47、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48、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孟子
49、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50、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