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蛙养殖技术全套资料
青蛙养殖技术全套资料
一、生活与生殖习性
青蛙喜栖息在水稻田、溪边、池塘边,尤其沼泽水域浅水区,性喜温湿有遮阳的水草或水草丛生的环境生活,捉昆虫飞蛾能力特别强。青蛙属变温动物,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2℃~30℃,当温度低于12℃时就停食开始冬眠,春季温度上升至16℃结束冬眠。青蛙一般1龄可达到性成熟,产卵季节为5月~8月,产卵旺季为5月底~6月初,个体体重为150g~300g亲蛙怀卵量为0.2万粒~0.6万粒,分批产卵,一般年产卵3次。
二、人工育苗
1.亲蛙的培育与越冬将闲置的甲鱼温室水泥池改用为亲蛙培育越冬池、产卵池和蝌蚪培育池,温室面积为2133平方米。室内水泥池为平面布置,两边池,中间路,每个水泥池面积60平方米,深1.2m,池底光滑,向排水口有1%的坡降。亲蛙池应保持水位0.3m~0.5m,水面设置2~3个规格为0.3m×1.2m的木板或泡沫塑料板作为饲料台和休息台。池的1/4水面放养水葫芦。亲蛙放养密度2只/平方米,雌雄比例为1∶1。进入10月中旬,用无滴薄膜搭建简易“人”字型保温棚。进入11月,昼夜温差大,夜间需抽入地下井水,以提高亲种池内水温。遇到打霜下雪和阴雨天时,根据水温情况可多次抽入井水。通过保温和提高水温等措施来缩短亲蛙的冬眠期,延长生长发育期,促进性腺发育,以达到早繁的目地。在亲蛙培育、越冬期间,要加强投喂,投喂新鲜的切成小碎块的野杂鱼或去头的鲢鳙鱼,日投喂量为蛙体总重的5%~12%。水温低于20℃时,中午投喂1次。到了4月初,雄蛙开始呜叫,此时必须将雌雄分池饲养。6月中旬可拆除保温棚。
2.繁殖技术 成熟的雌蛙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口角处咽侧下无声囊,体型大;成熟的雄蛙咽喉部黑斑明显,口角处咽侧下有一对声囊,体型小,呜叫声高昂。青蛙繁殖可分为自然繁殖和人工催产繁殖两种。自然繁殖是通过搭建保温棚保温和适时抽入井水升温的办法,4月中下旬青蛙就可达到性成熟,产卵比窒外产卵提早1个月,4月中下旬保温棚内水温稳定23℃左右时可将成熟的雌雄青蛙按1∶1的比例放入产卵池中,放养密度为0.5只/平方米。亲蛙入池前,用高锰酸钾对水泥池进行消毒,3天~5天后加入经60目筛绢过滤的清水,水深0.2m~0.25m,池中放入10~16束用棕片或马尾松枝做的卵巢。下午放入成熟亲蛙,当晚便会自行抱对产卵受精,产卵一般在午夜至凌晨这段时间,卵产在卵巢上。次日上午将亲蛙抓出,雌雄分池放入亲蛙池中进行产后培育。人工催产繁殖是取成熟度好的亲蛙,皮下注射催产激素,剂量为每200g雌蛙注射 35ug~45ug的LRH-A和400IU~450IU的HCG,雄蛙剂量减半。从尾杆骨一侧由后向前水平进针,进针1.5cm~2.0cm,退针时轻轻按住注射部位,以免药液外溢。注射催产后,按雌雄1∶1比例放入产卵池中。一般10小时发情产卵,产卵后雌雄分池放入亲蛙池中。
三、成蛙的养殖
目前,成蛙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单养、稻田养殖和蛙鱼林生态养殖等。
1.池塘单养 池塘面积以300~500平方米为好,水泥池和土池均可,池深为1.2m,并保持水位在0.3m~0.5m,池上方要覆盖遮阳网,覆盖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1/3,土池要设置1.2m高的防逃设施,水面上设置多个饲料台和休息台。幼蛙放养密度为50只/平方米~60只/平方米。饲料投喂全价配合颗粒饲料。幼蛙个体为50g~100g时饲料粒径为4.0mm,个体为100g以上时饲料粒径为5.0mm,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蛙体总重的3%~5%。池塘养蛙密度大,排泄物多,要经常换水,及时清除死蛙、残饵。幼蛙饲养60天~75天,可干塘出售。一年可养殖二批虎纹蛙,第一批投苗时间为5月底或6月初,第二批投苗时间为8月上中旬。饲养二批,亩产蛙5t~8t,纯利1.5万元~2万元。
2.稻田养殖青蛙,青蛙能吃掉危害水稻的害虫,蛙粪肥田,可以不施农药化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生产的稻米、青蛙接近天然食品。稻田养殖虎纹蛙与单一种植水稻相比经济效益翻了5~8番。稻田养殖青蛙以单季稻田为主,单块面积不要超过1000平方米。稻田四周要设置防逃设施,沿田埂四周开控“口”或“田”字型蛙沟。水稻要选择种植耐肥、抗倒伏的优质品种。秧苗返青15天后,每亩放养15g左右的幼蛙0.3万尾~0.4万尾。投喂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日常管理重点抓好防逃和防白鹭工作。
3.青蛙鱼林生态养殖 蛙鱼林生态养殖是在池塘单养青蛙的基础上沿塘埂内侧四周筑上宽、底宽、高各为0.4m、0.6m和0.6m的梯形小塘埂,植树季节在小塘埂上种植欧美扬等速生林,株距1m,每亩种植60株左右。小塘埂为青蛙的摄食和休息场所,青蛙不仅可以吃掉速生林掉下来危害树木的害虫,蛙粪还可肥树,鱼净化水质,树起到遮阳的作用。5年后速生林可成林,可伐混合木材20平方米左右,每亩增收产值0.6万元,年均亩增收0.12万元。
四、病害防治
青蛙的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养殖过程中,只要注意环境卫生,保证饲料新鲜、营养平衡,科学喂养,就可减少虎纹蛙病害的发生。虎纹蛙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1.胃肠炎 此病在养蛙的各个阶段都容易发生,主要是高温天气水质污染或饲料变质引起。病蛙前期因肠道不适会烦躁不安,后期伸腿闭目,不动不食,反应迟钝,解剖可见肠道充血、发炎。防治办法是控制饲料投喂量,饲料30分钟内不能吃完,说明投喂量过多。及时换水,清除池底污物,用2.0g/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每公斤饲料加入20g~30g酵母片,每天2次,连用3天。
2.白内障 初期有一层白膜附于眼球之上,随着病情加重完全覆盖整个眼球,最后导致失明,眼球突出。此病是由于天气突变、温差太大或水质变化过多引起。防治办法是用2g/立方米的漂白粉或50g/立方米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保持稳定的水温;在饲料中经常添加维生素E,提高蛙体生理功能和免疫力。
3.肝肿大 病蛙呈肥胖状,后肢粗大,手压有硬感,皮肤微红,解剖可则刊中大、腹水等。此病主要由营养不平衡引起。防治办法是定期进排水,保持水质清新,同时饲料中经常添加鱼肝油、维生素C,增强肝脏功能。
《经济蛙类高效益养殖新技术》全套技术函授(包括教材3本+VCD光盘4盘+DVD光盘2盘),本教材着重给大家讲解土青蛙(虎纹蛙、黑斑蛙)、中国林蛙、石蛙、美国青蛙、牛蛙的养殖技术方法,这些方法也可以做为养殖其它蛙类的参考。
更多详情请登录阳智书城官网咨询在线客服138-1013-2573
北京印花税
http://yihuashui.com
3x39gMi6J6ZN
第二篇:青蛙的健康养殖技术
青蛙的健康养殖技术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410153)丁德明
青蛙又名田鸡,是黑斑蛙、虎纹蛙、和金线蛙的统称。在分类上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均为我国常见的蛙类。青蛙肉质细嫩、脂肪少、糖分低、蛋白质含量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为了解决保护野生青蛙和市场需求之矛盾,目前,很多地方正在发展人工养殖青蛙。人工养殖青蛙不仅技术简单,而且经济收益快。现将青蛙的健康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一)形态特征:黑斑蛙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成体无尾,体长约8厘米、头扁而宽,略呈三角形,眼圆而突出,两眼后方各有一明显的圆形鼓膜,鼻孔小,口宽阔,吻部尖,舌扁平分叉,并能翻出。皮肤较光滑,有一对背侧褶及短肤褶,躯体短而阔,背部黄绿、深绿或带灰棕色斑,腹面白色。前肢较粗短,有四趾,无躞,后肢肌肉发达,有五趾,趾间有躞。雄蛙口角两旁有一对外声囊,前肢第一脂内侧有婚垫,生殖季节更为明显。
黑斑蛙与虎纹蛙的区别是虎纹蛙体型较大,体长10厘米以上,背部黄绿棕色斑纹,后腿有横斑,趾间全躞。金线蛙体长约5厘米,背面绿色或橄榄绿色,有两条棕黄色的背侧褶。大腿后面具有一条黄色和一条明显白色纵纹。
(二)生活习性: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蛙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长江流域3月上旬)出垫活动,一般4-7月份进行每殖。雌蛙一次可产卵1000-5000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变态。
二、养殖池的建造:蛙池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蛙池四周应用砖墙围栏,墙高在1.5米以上,以防止青蛙逃跑或被蛇类进入捕食青蛙。最好能在居所附近建蛙池,以方便管理。蛙池两端应分别设进水口和排水口,并用铁枝和密眼尼龙网封口防逃。蛙池内四周应栽上水草和小灌木,以方便成蛙栖息。
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野外大池4×6米为一单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为宜,池深一般1米,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稻田均可,关键在于防逃。有条件者可砌砖围墙,亦可网围,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阳的一边堆成土堆供青蛙陆上栖息地,而且约占全污的1/3。土堆上种植青草或农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三、青蛙的人工繁殖技术
(一)种蛙选择及培育:
1、种蛙选择:一定要选择个体肥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雌雄混合放养比例为3:1,放养密度相对比肉蛙少。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时三年。
青蛙的饲养技术关键是人工繁殖,因为野生田蛙常有一种双槽蚴的寄生虫寄生长在蛙的肌肉中,采用人工产卵隔离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该病。按每3平方米约1组种蛙密度进行投种(在5月份以前投入较好)。
2、种蛙培育:加强蛋白饲料的饲喂,以蚯蚓为主,诱蛾虫为辅。保持池水的正常平衡值,要求肥而活。当水温稳定在22℃左右时即作好产卵孵化的准备(此时雄蛙鸣叫不停)。50克以上的雌蛙一次可产卵很多。一般雌雄抱对于水草上产卵。蛙卵呈浅黄色,圆形,成片附于胶质卵膜浮在水草上,极易识别。在每年严寒冬天到来之前,应把池水放干,但要经常保持湿润状态,为种蛙钻入泥洞中冬眠创造有利条件。
(二)种蛙繁殖蝌蚪:每年春天惊蛰节令过后,应放适量活水进入蛙池,让母蛙繁殖蝌蚪。繁殖出蝌蚪后应把种蛙隔离,防止吞食蝌蚪。
1、产卵:人造产卵场需要静水区,一般采用笼式产卵法,即将蛙强制在箩筐或笼子里产卵。雌雄蛙以1∶1的比例,20平方米的产卵也可放5个产卵筐或笼,池水深度应保持在10~15厘米,水温应保持在10℃~11℃,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将卵片用围网护起来,以免亲蛙干扰后下沉。
2、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孵化法和无水孵化法。一般经过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初生蝌蚪依赖于卵膜才安全生存,不要随便搅动池水,待所有青蛙产卵后,即将青蛙抓出池,以免干扰孵化及蝌蚪生存环境。卵孵化5天后可供给精饲料,如豆浆、蛋黄、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喂给2次,但投饵数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质恶化,引起蝌蚪死亡。蝌蚪经1周饲养后即可移入饲养池饲养。
四、饲养管理
(一)蝌蚪的饲养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进行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蝌蚪孵出后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蝌蚪需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第5天后,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蝌蚪的管理:当发现池水中有气泡或水质有腐臭味时要立即换新水,一般每3天换一次,天气干旱多日,连续高温时,每2天换一次水。
变态期管理:蛙卵孵化后70天左右变成为幼蛙。蝌蚪从出现前肢到完全变态的这一阶段时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给,靠肺呼吸空气,并开始跃出水面登陆栖息,当有90%以上蝌蚪变为幼蛙时,即可移入幼蛙池饲养。
(二)幼蛙的饲养管理
1、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2、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 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幼蛙吃完。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
3、筛选分级与分养: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5个月时间。
(三)成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青蛙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除供应充足的饵料,蝌蚪变态成蛙时即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在活饵不足的情况下,可搭配混合饲料,如用菜子饼(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 配合均匀效果较好。也可投喂人工配合膨化饲料。蝌蚪活跃在水中,5天以后可供给精饲料,为豆浆、蛋黄、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还要适量喂些配合饲料,并要及时分养,调整饲养密度。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量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
第三篇:青蛙养殖技术资料 文档
青蛙饲养技术与常识
青蛙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习性
青蛙栖息池塘、水沟小河的岸边草丛及稻田中,捕食昆虫,主要是农业害虫,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白天一般隐匿在草丛或水稻田内,晚黑和清晨出来活动。蛙在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钻入水边或泥土中进行冬眠,翌年春季(长江流域3月上旬)出垫活动,一般4~7 月份进行每殖。雌蛙一次可产卵34个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变态。
二、养殖池的建造
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野外大池4×6米为一单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为宜,池深一般1米,设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青蛙养殖池采用土池、砖池、稻田均可,关键在于防逃。有条件者可砌砖围墙,亦可网围,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阳的一边堆成土堆供青蛙陆上栖息地,而且约占全污的1/3。土堆上种植青草或农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
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三、饲养管理(一)蝌蚪的饲养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蝌蚪孵出后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蝌蚪需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第5天后,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蝌蚪的管理:当发现池水中有气泡或水质有腐臭味时要立即换新水,一般每3天换一次,天气干旱多日,连续高温时,每2天换一次水。变态期管理:蛙卵孵化后70天左右变成为幼蛙。蝌蚪从出现前肢到完全变态的这一阶段时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给,靠肺呼吸空气,并开始跃出水面登陆栖息,当有90%以上蝌蚪变为幼蛙时,即可移入幼蛙池饲养。
(二)幼蛙的饲养管理
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
喂1~2天,第3 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幼蛙吃完。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
筛选分级与分养: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5个月时间。(三)成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转入成蛙池后,青蛙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除供应充足的饵料,蝌蚪变态成蛙时即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在活饵不足的情况下,可搭配混合饲料,如用菜子饼(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 配合均匀效果较好。蝌蚪活跃在水中,5天以后可供给精饲料,为豆浆、蛋黄、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充当蛙饵。还要适量喂些配合饲料,并要及时分养,调整饲养密度。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量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
四、繁殖技术
青蛙的饲养技术关键是人工繁殖,因为野生田蛙常有一种双槽蚴的寄生虫寄生在蛙的肌肉中,采用人工产卵隔离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该病。按每3平方米约1组种蛙密度进行投种(在5月份以前投入较好)。种蛙要求个体肥大,开产1~2年的亲蛙为佳。雌雄混合放养比例为3:1,放养密度相对比肉蛙少。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时三年。种蛙管理:加强蛋白饲料的饲喂,以蚯蚓为主,诱蛾虫为辅。保持池水的正常平衡值,要求肥而活。当水温稳定在22℃左右时即作好产卵孵化的准备(此时雄蛙鸣叫不停)。50克以上的雌蛙一次可产卵很多。一般雌雄抱对于水草上产卵。蛙卵呈浅黄色,圆形,成片附于胶质卵膜浮在水草上,极易识别。
(一)产卵:人造产卵场需要静水区,一般采用笼式产卵法,即将蛙强制在箩筐或笼子里产卵。雌雄蛙以1∶1的比
例,20平方米的产卵也可放5个产卵筐或笼,池水深度应保持在10~15厘米,水温应保持在10℃~11℃,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将卵片用围网护起来,以免亲蛙干扰后下沉。
(二)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孵化法和无水孵化法。一般经过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初生蝌蚪依赖于卵膜才安全生存,不要随便搅动池水,待所有青蛙产卵后,即将青蛙抓出池,以免干扰孵化及蝌蚪生存环境。卵孵化5天后可供给精饲料,如豆浆、蛋黄、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喂给2次,但投饵数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质恶化,引起蝌蚪死亡。蝌蚪经1周饲养后即可移入饲养池饲养。
地址:浙江台州市金色稻田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
第四篇:资料-肉用鸳鸯养殖技术总结
肉用鸳鸯的养殖
肉用鸳鸯亦称鸳鸯鸭,系鸟纲麝香鸭门雁形目鸭科,红头、白羽、黑顶、花背、黑尾。肉鸳鸯原野生于南美洲,是一种集食用、药用、滋补、观赏于一身的吉祥物,也是现代特禽养殖业中大有前途的肉用品种。
肉鸳鸯野味特色营养丰富,香而不滑,可清蒸、红烧,也可烹调。其肉、肝、蛋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7%、28.4%、18.4%,脂肪含量分别为2.4%、2.6%、1.5%,含有多种氨基酸,对胃病、胃溃疡有特殊的疗效,此外也能滋阴壮阳、保肝益智、祛病健身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鸳鸯“可强身美容,增强性欲”,可治“痔疮、肛漏、下血不止、疥癣、惊斜、梦寐思暮”等。元代《饮善正要》一书中写到:“鸳鸯肉味咸平,主治痔疮”。
一、特征和习性
肉鸳鸯冠似鸡冠,身像鹅身,咀似鹰咀,爪像鹰爪。它能在陆上趟、水中游,有一定有飞翔能力。肉鸳鸯由野生选育而来。其祖先生活在海拨500~3000米的山区,白天在林地边缘觅食,夜间在树枝上栖宿,在雨中、雪地上过宿也安然无恙。肉鸳鸯有很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强,不易生病。饲养可精可粗,米糠、青草、青菜、杂粮、蚯蚓、田螺、蚌肉、蚊蝇等均食。耐寒能力可至-25℃,耐高温能力可达42℃。
经驯化的肉鸳鸯体质健壮,体型前宽后窄,体躯与地面呈水平状态;翅长达尾部;头大颈粗,头部长有不规则的红色黑色肉瘤;腿和胸肌发达,约占胴体肌肉总量的50%;体羽有纯黑、纯白或黑白杂色。肉鸳鸯温文雅静,不爱吵闹,性性温和,好群居,耐粗饲,生活力强。公鸳鸯在繁殖季节散发出香气味,能驱散蚊蝇,还能捕食蚊蝇。母鸳鸯可产蛋150~180枚,最高238枚,蛋重70~80克,蛋壳白色。成年公鸳鸯5公斤左右,母鸳鸯2.5~3.2公斤。
饲料成本接近于肉鸡全价料。在当前农家饲养条件下,其平均初生重为40克,饲养11周龄公鸳鸯体重可达3公斤,最高可达5公斤,母鸳鸯可达2.5公斤,肉料比1:2.8~3.4。成年公鸳鸯半净膛屠宰率为80%,母鸳鸯为84%;公鸳鸯全净腹屠宰率为74%,母鸳鸯为75%。6月龄开产,年可产蛋200个~220个,平均蛋重72克,最大的重100克,其肉质鲜嫩纯正,甚至比甲鱼还好,其投入产出比约为1:3。
二、养殖场地的选择
肉鸳鸯既可平地圈养、池养、又能笼养,每平方米可养5只左右,雌雄比可按1:4~5为宜。场舍应建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地方。在平原地区应选择山坡的南面或东面倾斜的地方建场。土质均以少土为好,以利用雨后排水,避免积水。优越的地势,可使肉鸳鸯舍通风、光照、排水的条件良好且能避西北风,使肉鸳鸯舍冬天易保暖,夏天不闷热。
肉用鸳鸯是改良鸳鸯,系两栖动物,水养、旱养均可,其性情温驯,不怕人,合群性强可小群放养或大群圈养,耐寒性强,在冬春季节温度较低时,并不影响它的产量和增重,但
耐热性差,往往在夏秋季节休产换羽。它的食性很强,草、菜、庄稼叶、树叶、玉米、麸米米糠、豆渣、啤酒渣、昆虫等均可饲喂且抗病力强。
三、肉鸳鸯的孵化
1、自然孵化
一般母鸳鸯从出壳到5个月左右就可产蛋。每次产蛋20~30枚后,母鸳鸯就自然就巢抱窝,35天出雏。母鸳鸯停产10~15天后继续产蛋。如此循环,每年重复2~3个周期,一年可育雏50~60只,高产的可达80只。
2、人工孵化
1)温湿度:孵化前期(1~15天)孵化机内温度控制在38.5~38℃;中期(16~30天)控制在38~37.5℃;出雏期控制在37.5℃。在孵化前期湿度要求60%,中期50%,后期和出雏时60%~70%。
2)翻蛋:次数要勤,每隔2~3小时翻蛋1次;翻蛋角度要大,每天应人工进行1~2次180度翻蛋。
3)凉蛋:孵化前期可以不凉蛋,但中期每天应凉蛋1次,后期每天凉蛋3~4次。4)喷水:孵化中期至出雏时,每天在凉蛋时,用35℃温水喷蛋1次,待蛋凉干后再放入机内继续孵化。
5)通气:孵化机应有通风孔的电风扇,使机内温度均匀,空气流通,特别是在孵化中后 期更为重要,必要时可稍打开机门。
6)助产:经过35天孵化后,肉鸳鸯苗就破壳而出。但对无破壳和出壳困难的应进行人工剥壳,提高出雏率。
四、雏肉鸳鸯的饲养
1、营养要求
雏肉鸳鸯生长很快,消化能力较弱,要求营养价值较高的配合料。饲料可用喂雏鸡用的551、511等,也可自行配制。
2、育雏的环境条件
雏肉鸳鸯出壳后1~3日内对温度敏感,喜温好睡,应保持温度不低于20℃。3天后逐渐降温。1日龄~3日龄保持30℃~31℃,4日龄~10日龄为30℃~26℃,11日龄~20日龄为21℃~24℃。
平地育雏,地面上应铺松软稻草,并分隔小栏,每栏2平方米左右,各栏安装保温电炉一个或红外线保温灯一盏。7日龄内每栏雏鸳鸯50只~70只。由于雏鸳鸯有睡堆天性,每隔1小时用手轻轻拨弄赶堆一次,防止打堆压死闷死。一周后调整密度。同时,光照时间和强度要随其生长而逐渐缩短、减弱。
3、饲喂
出壳18~24小时后可开食。把饲料放在大浅盘里或麻包上面让其自由采食。每天喂5次,白天4次,夜间1次。出壳16小时后先用0.02%高锰酸钾水及5%的葡萄糖给雏肉鸳鸯饮用1~2天,然后直接用清水作饮水,育雏阶段饮水中坚持添加复合维生素B。饲料可喂小鸡、小鸭料,后期也可喂夹生米、蛆、黄粉虫等。
4、管理
雏肉鸳鸯无论是地面饲养或网上饲养,都用稻草或麦秆包垫好。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温,垫草和麻包要勤奋更换,2~3周龄后可去掉垫草。育雏舍光线要充足,夜间补充人工光照,4周龄后全采用自然光照。
五、中肉鸳鸯的饲养
中肉鸳鸯是指4~5周龄至10周龄的肉鸳鸯。此阶段的肉鸳鸯消化机能逐渐完善,消化能力增强,每日能采食较多的饲料,采食量大,耐粗饲。此时配合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较雏肉鸳鸯饲料低些,粗蛋白含量可降低到15%左右,代谢能2.8~2.9兆卡/公斤。
8周龄时公鸳鸯体重可达2.5~3公斤,母鸳鸯1.2~1.5公斤。8周龄后若作为商品肉鸳鸯则进入育肥期饲养阶段,要提高日粮中代谢能含量,增加每天的饲料用量。育肥后10周时公鸳鸯体重可达3.5~4公斤,母鸳鸯1.5~2公斤。
在管理上应分群饲养,每群100~300只为宜,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8只。此阶段由于主翼和副主翼羽开始迅速生长,易出现啄癖,应注意防止。
六、成年肉鸳鸯的饲养
后备种肉鸳鸯的饲养从10周龄至24周龄,应选留体大健壮的公母鸳鸯,公母比例为1:4~5。后备种鸳鸯应限制饲喂,降低饲料营养含量,适当控制体重,防止偏肥而影响繁殖力。种母鸳鸯产蛋前的体重可控制在2.3~2.8公斤之间。同龄公肉鸳鸯则在4~5公斤之间。日粮蛋白质可控制在14%~15%,代谢能2.7~2.8兆卡/公斤。每只肉鸳鸯每天平均投料青料,快开产时可适当增加日粮中蛋白质和代谢能含量,逐渐过渡到产蛋期的营养水平要求。使种肉鸳鸯在产蛋期内获得较高的产蛋量。在这段时期,要增加高能量饲料比例,可搭配少量的鱼粉。所以繁殖前准备期是低蛋白日粮饲喂向高蛋白日粮饲喂的过渡阶段。
1月龄以后鸳鸯生长速度加快,尤其2月龄~4月龄之间生长速度最快。所以也是食量最多的时期,需要全价料供给,以保证其快速生长的需要。由于公母争食能力不同,有条件的情况下,把公、母分开饲养以利公母的健康成长,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10只~15只为宜。
在这个时期,有两次啄羽高峰,一是1月龄左右尾羽生长时,二是2月龄后主翼羽生长时,为了减轻啄羽,应在20日龄时开始增加含硫氨酸和治疗啄羽方面的添加剂,如羽毛粉、停啄灵等。注意饲养密度和环境卫生,限制光照强度等,防止和减轻啄羽的发生。
1、提供适宜的光照和强度
适宜的光照照射到肉鸳鸯的眼睛,通过神经传导给丘胗下部,剌激下垂体前叶,大量分泌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母鸳鸯性成熟和成熟后的产蛋,也有助于公鸳鸯精子生成,使精液量增加。所以光照不宜过弱,也不宜过强。
2、增加饮水
产蛋母鸳鸯对水的需求量比非产蛋期大得多。所以一定要保证供应足够的饮水,切忌断水。
七、肉鸳鸯日粮配方
1、雏苗0~6周龄:玉米56%、豆饼18%、麸皮10%、米糖10%、骨粉2%、鱼粉2%、酵母粉1.5%、食盐0.5%。另加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2、7~14周龄:玉米45%、,母豆饼10%、米糠15%、草粉9%、麸皮15%、骨粉2%、鱼粉1.5%、酵母粉2%、食盐0.5%。鸳鸯1.2-1.5公斤。3、15周龄至产蛋期:玉米54%、豆饼17%、麸皮18%、骨粉3%、鱼粉3%、酵母粉1.5%、食盐0.5%。另加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八、肉鸳鸯疾病的综合防治
肉鸳鸯抗病有力较强。在饲养过程中,只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雏苗成活率在95%以上,30~90日龄达98%以上。
1、肉鸳鸯入舍前要将舍以及用具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用生石灰配成15%~18%浓度溶液对鸳鸯舍、墙壁、地面及用具等进行一次彻底消毒,既控制病源的传播,又达灭菌作用。
2、用青霉素钾对雏苗进行肌肉注射或饮水预防,肌注500~10000单位/只,饮水每公斤加药15~30万单位。两种方法任选一种,每日两次。出壳24小时内为第一天用药,第二次用药在7日龄,20-30日龄最后一次用药。
3、肉鸳鸯30日龄以后,用环丙沙星以25毫升/立方米混饮或50毫升/立方米混饲进行预防,每日2次,连用2~3天。
九、种鸳鸯的饲养管理
选留的公鸳鸯要求体大、健壮、灵活、母鸳鸯要头小颈长、眼大。
公母可按1:3~5混养,圈养、散养、放养均可。圈养以250只~100只为宜,圈内应设有水池和适当的活动场地,有产蛋箱或产蛋池,饮水不断。尽量保持舍内干燥、清洁通风和充足的光照,在饲料方面,产蛋期要提高钙、磷、蛋白质的含量,并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有条件的多喂些蛆虫、小鱼虾等动物性饲料,以利于达到高产稳产。休产期可粗放饲养。
肉鸳鸯的饲养管理
肉鸳鸯属鸟纲、雁形目、栖鸭属学名番鸭,又名瘤头鸭、麝香鸭。该鸭原产于南美、中美热带地区森林里,家养时间比较早,我国南方已引种饲养多年。肉鸳鸯体态较家鸭健壮肥大,体躯长宽略扁,与地面呈水平状态,喙的基部和眼睛周围有红色或赤黑色肉皮瘤,公鸭皮瘤比母鸭发达。雄雌鸭体型和体重差异显著。成年公鸭最大体重5千克,母鸭2~3千克,肉鸳鸯耐粗饲,耗料少,饲料报酬高,可圈养或放养,大多采用放牧结合舍饲补料方法饲养。
1、育雏期
3周龄内的肉鸳鸯为育雏期,也是整个饲养阶段管理最精细的时期。在育雏期首先要做好保温工作,一般采用人工给温或自然保温。温度:1周龄34℃;2周龄30℃;3周龄26℃; 4周龄22℃。
施温要根据小鸭行为和分布情况进行调节,一般以鸭子均匀分散不聚堆为宜。若雏鸭聚堆,说明育雏温度偏低,如果雏鸭远离热源并张口呼吸,且引水增加说明育雏温度偏高。雏鸭要在24小时内尽快引水和采食,雏鸭的引水一般以20~25℃为宜,引水中添加多维葡萄糖,以防止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类药物,连用3天。至少每天用干净水清洗引水器1次,确保引水器有清洁的饮用水,一般供水1~2小时后开食。1~5日龄采用细颗粒料,直径在2~3毫米,(家雏鸡、雏鸭饲料即可)将饲料均匀撒在料盘上,要少喂多餐,自由采食。雏鸭到场后饲养员要认真观察鸭群的状况,根据活动情况、饮水及采食状况等挑选出伤残及弱小的雏鸭,专门饲养,待恢复健康后再放回鸭群。育雏舍一般不需通风。有的鸭场为了防止鸭子间 打斗时互相抓伤,对雏鸭进行断趾。
2、育成期
从3周到出栏期为肉鸳鸯的育成期,此阶段是饲养肉鸳鸯生产的关键时期,育成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的生产效益。此期的工作重点是促进肉鸳鸯快速增长,并保持良好的均匀度,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首先要对鸭进行分栏饲养,每栏饲养200只左右,3~4只/平方米,公母鸭要分开饲养。对于弱小鸭也要挑出单独饲养。要经常打扫鸭舍,保持鸭舍的清洁、干燥。此阶段鸭消化能力增强,采食量大,耐粗饲,应增加全价饲料供应,同时还应补充青绿饲料。育肥到公鸭3.5千克左右,母鸭2千克左右就可上市。由于雏鸭4~5周龄尾部和背生长羽毛,6~7周龄生长翼羽,因此,此阶段易出现啄羽现象发生。肉鸳鸯有旱鸭之称,大群饲养也只虚用人造水池或水盆供其饮水即可,但一定要注意饮水清洁卫生和持续供应。
3、常见病的防治
肉鸳鸯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随着养鸭业的快速发展,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鸭的传染病在鸭场和养殖户之间广为传播,给肉鸳鸯饲养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疾病的防治在肉鸳鸯饲养中也就显得相当重要。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养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采取综合防病措施。首先要把好雏鸭引进关,确保肉鸳鸯饲养从健康开始,同时搞好畜舍的环境卫生,减少细菌繁殖和感染的机会,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鸭群的抗病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的防疫制度,提高鸭群的免疫力。
第五篇:青蛙养殖可行性报告(两篇)
一、项目名称:棘胸蛙养殖场。
二、项目背景及实施可行经济性。棘胸蛙别名棘蛙、石蛙、石鸡、石蛤蟆等,为棘蛙属动物。大型野生蛙类,是我国华南丘陵山区特有的名贵的产品,它体大肉多且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是目前所有蛙类中最具有风味特色和营养价值的蛙种。蛙肉中含有高蛋白、葡萄糖、氨基酸、铁、钙、磷和多种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份,脂肪、胆固醇含量很低,历来是我国南方宴席上的上等佳肴。其食用价值远远高于牛蛙,被美食家誉为“百蛙之王”。棘胸蛙肉可药用;棘胸蛙药性平,味甘,入心、肝、肺三经,有滋补强壮、滋阴降火,清心润肺、健肝胃、治疳积等功效,适于病后体虚,心烦口渴者食用。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棘胸蛙的需求量大增,由于滥捕滥杀和环境污染,不少地方已到了濒于灭绝的地步,为了保护该种珍贵动物,并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人工养殖石蛙整套技术刚在近年内研究成熟,目前国内正是起步阶段,加之种源及技术推广和养殖条件局限性,几年内难以形成生产规模,更不可能出现一哄而上,供过于求的情况。浙江现在旅游市场定位于“山水浙江”,丽水以秀山丽水著称,旅游市场定位于“绿谷”,云和更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特别适宜石蛙的特异的生物学特性,对云和的经济和知名度更是一种推动。为此,引进吸收成熟的人工养殖技术,尽快形成养殖规模,抓住时机,先行一步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项目建设内容与投资规模(一)根据石蛙特异的生物学特性,在紧水滩库区内拟建个养殖场,建成后初步规模存种蛙250只,年出商品蛙7500公斤。(二)中、长期建设思想经过几年生产运转成熟后,拟分建几个养殖场,年出商品蛙达到十万公斤,其中部分拟建种蛙场,以带动周边养殖户。(三)投资规模按目前建设内容,常年存种蛙250只,年出商品蛙7500公斤,需建设用地10亩,总投资35.8万元,具体概算见下表:分项工程名称单位工程量单价总价规划用地亩10租金200元20xx混凝土m3151020xx020xx生产用房m220xx020xx水电安装20xx0小水库20xx其它设施10000不可预见费10000流动资金10000总投资358000
四、生产技术指标:
1、全场采用仿自然生态集中精养方式;
2、种蛙产卵率95%;卵孵化率90%;蝌蚪成活率80%;幼蛙成活率90%;全场料肉比为4:1。
五、环保措施本项目的主要污染是蛙粪尿的污染,因此,污水处理采用沉淀的方式,污水处理工艺如下:污水(蛙粪尿)一级沉淀二级沉淀排水。
六、经济分析(一)养殖场建成投产后,年出商品蛙7500公斤,商品蛙销价80元/公斤,年销售收入7500×80元=600000元。(二)生产成本
1、种蛙饲料费1000元;
2、蝌蚪饲料费1000元;
3、成蛙饲料费150000元;
4、蛙药水电费10000元;
5、工资3人×10000元/人=30000元;
6、销售管理费24000元;
7、利息30000元;
8、合计生产成本246000元。(三)利润估算年利润=600000元-246000元=354000元。(四)投资效益和回收年限投资利润率=35.4万元÷35.8万元×%=98.8%。投资回收年限在二年之内。(五)投资方案的不确定性分析与分险决策
1、盈亏平衡点产量qe=fc÷p,式中fc——固定成本,p单位产品价格:qe=246000元÷80元/公斤=3075公斤。计算表明,本项目年产销量3075公斤时,养殖场不亏不盈。
2、敏感分析a、当产品的销售价格下降20%时,则利润=7500公斤×(80元-80元×20%)-246000元=134000元;b、当产品的可变成本提高10%时,则利润=7500公斤×80元-(246000元+246000元×10%)=329400元,计算可见,产品的可变成本的变动与销售价格都很敏感,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只有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成本,才能提高养殖场的效益。
(六)经济评价本项目总投资35.8万元,产生效益35.4万元,本项目采用集中精养方式,可以在元旦,春节时上市,此时市场上已没有石蛙销售,所以在市场上绝对畅销,价格将比预算的高。因此,本项目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好,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回投资,并促进养蛙业的发展,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项目是可行的。七项目分析人简介廖光奇,男,1969年10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云和县紧水滩镇外洋村,1975-1985年间在校求学,之后在水电部十二工程局供应处,机电安装公司就业,1991-1992年间在外洋村搞农业开发,获县委、县府颁发的“科技致富标兵”称号,积累了一定的资金。1993年自办养狗场,在县城开“狗肉馆”,效益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