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恢复陶岱屯村长寿寺报告
恢复重建陶岱屯村长寿寺
申 请 报 告
尊敬的县、镇两级领导:
我等自愿恢复重建陶岱屯村长寿寺,为弘扬佛教文化,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陶岱屯村长寿寺遗址在村西小岗处,距东五线公路北500米。
长寿寺因庙前有一口长寿井而得名长寿寺,(此井至今保存完好)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由三台子王姓蒙古族人出资修建,专程从北京采样、设计,共81间,砖木结构,全部用铆榫,雕梁画栋,是康平县三所大庙中最具艺术价值的一座庙。常住寺庙的僧人最多达上百人,每年正月十五、四月十八、四月二十八“庙会”,周围几百里的人来烧香拜佛、祈祷消灾。同时商贾云集,进行商品交易,甚是热闹。
重修恢复长寿寺院对社会稳定、对抵制各种危害国家、危害社会、危害人心的“法轮功”等邪教组织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对促进社会和谐、恢复古文化遗产、教化人心以及带动我们东关屯镇、陶岱屯村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更为积极开发以卧龙湖为中心的环湖经济区带动康平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长寿寺的遗址刚好坐落在环湖经济区的边缘地带,这样重建
后的长寿寺将与卧龙湖遥相辉映,这样会为我县的人文景观、文化历史以及旅游观光增加一道新亮点。
恢复重建寺院的资金来源由我县信教群众邀请锦州市义县双龙寺的寂弘法师组织信教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于佛教事业的各界人士捐资。
我村群众对重修恢复寺院给予大力支持,并且为建庙积极自愿捐献串换土地,在原寺庙遗址上重建该寺,此举大大显示了我们陶岱屯村村民为恢复寺院的积极的、强烈的、迫切的愿望。
我们相信:寺庙建成后,其恢弘雄伟的建筑以及佛教文化的博大渊深将成为卧龙湖畔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将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印证传统宗教与世俗文明的和谐共融、更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以爱国、爱党、爱教,利益有情为宗旨,弘扬佛教文化,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旅游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们陶岱屯村村民强烈希望县、镇两级政府体察民情、作合民意、顺民心的大好事情。恳请县、镇两级政府领导给予批复。
陶岱屯村全体群众强烈翘首企盼:谢谢!!
(后附陶岱屯村全体村民的拳拳热心联名签章)
长寿寺筹备委员会
2012年2月20日
第二篇:恢复木塔寺可行行报告
关于恢复建设木塔寺宗教活动场所的
可行行报告
木塔寺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科技六路中段木塔寨村,该寺建于随元寿三年,后经历代多次重修,其佛教文化底蕴很深,在中国和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现政府为保护文物、将其改为木塔寺遗址公园。在党的宗教政策的推动下,佛教文化交流频繁,佛教信众递增,佛事活动增多,该寺建筑年久失修,窖洞已垮塌,该寺建筑已不能满足广大信教群众的要求。为了继承传统文化,净化人心,建立和谐社会,同时提升西安市高新开发区的整体环境和文化品位,我们申请恢复建设木塔寺宗教活动场所,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木塔寺在历史上的概况
木塔寺建于随元寿三年,系皇家寺院,原名大庄严寺,寺内建木浮图(塔)崇三百三十六天,(周回一百二十步),历代佛事隆盛,高僧层出不穷。《续高僧传》、《宋高僧传》所载该寺先后曾出高僧大德至少32人;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圣僧玄奘法师、初至长安即住该寺,其亲手植二株龙爪槐,至今枝繁叶茂,荣发于大雄宝殿前。宋敏求《长安志》载曾有佛牙一枚,长三寸。大庄严寺曾开释迦牟尼佛牙供养法会、法会之盛,倾动京城。
其法脉远播,韩国汉城至今保留着模仿唐代大庄严寺建筑布局风格建造的寺院,而该寺木塔几乎是大庄严寺木塔的复制品,该寺法脉即是大庄严寺法脉,可见木塔寺不仅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有着重要的国际影响。
木塔寺由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及现存的历史文物重要性。2009年9月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决定在原木塔寺遗址的基础上建设木塔寺遗址公园。
园内遗址现存寺门牌楼,两棵数百年龙槐,窖洞三孔及石碑、青石等文物。
二、解放后木塔寺演变过程:
西安解放初期,木塔寺寺院及所属土地共有150余亩。寺院为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五佛殿及前院东西配房12间,后院东西厢房6间,藏经楼旧基三间和十三层木塔塔基。寺院围墙完整,长234米,宽164.5米,围墙内土地面积50余亩,住僧19人,耕牛、车辆、家具齐全。1951年土改时给寺院分土地24亩,1952年将寺内120多亩土地收回国有,西安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园林管理处建立苗圃,寺院归僧人管理。此外又划拨20亩耕地由僧人耕种自养,当时住寺僧是常慧法师,监院是曾照法师。1958年成立公社时,木塔寺还保存解放初期面貌,由三僧人管理,有土地24亩。1959年初,将当时管理的僧人调往大兴善寺,将寺院及寺院土地借给园林管理处管理。从1959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975年一直是西安市建设局园林管理处管理。从1975年后陆续有僧人和众居士在寺院遗址搞佛事活动。尤其近几年信教众士越来越多,他们把木塔寺作为净化心灵的净土之地,迫切要求恢复木塔寺佛事活动。2009年9月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决定在原木塔寺遗址的基础上建设木塔寺遗址公园。
三、恢复木塔寺将提升西安高新开发区的文化品质
1、从木塔寺优越的地理位置看恢复建立木塔寺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木塔寺位于木塔寺遗址公园内,在高新区一期和二次创业区交汇处,北临科技六路,南靠科技八路,西接唐延路,东依太白南路公园,一期占地6.78万平方米,遗址公园高新区已投资五千多万元。木塔寺公园的定位是遗址保护性质的现代中式园林。这里因为有木塔寺遗址的存在加之新修的公园,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许多佛教信众在此自发建起宗教活动场所,如果在木塔寺遗址公园原遗址上重新修建木塔寺,将对高新开发区自然环境、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势必形成一定的促进作用。
2、从木塔寺遗址公园性质的定位看恢复建设木塔寺的重要性
西安高新开发区管委会在修建木塔寺遗址公园时,将公园的性质定位为带有遗址保护性质的现代中式园林,首先以保护文物遗址为主,主题要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传统园林为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具有时代感的现代元素,形成了现代寺观园林的核心。结合这一理念,如果恢复建设了木塔寺,在原留有遗址的基础上,即保护了文物不受损坏;又一新的仿古建筑群屹立在公园之中,这样就不是园林与遗址的结合而是形成园中有寺,寺中有园,高大的唐式建筑座落在园林之中,必然给园林增加了雄伟灿烂的光辉。在这片净土之中让人们净化心灵,使中国的佛教文化发扬光大,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立,为高新区的文化品质的提升做出一定的贡献。
3、从木塔寺其本身内含的佛教文化的魅力看,恢复建设木塔寺的必要性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园满,大智大觉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佛教的教学宗旨是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使人能够明辨是非,真妄,邪正、善恶利害得失,从而使人能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清净慈悲救世的人生观,达到解决众生一切苦难,获得圆满,真实,幸福的生活目标。木塔寺从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就担承宏扬佛法净化人们心灵的净地,其在历史上曾发挥重大的作用,历代佛事隆盛高僧层出不穷,造就了高僧大德32人之多,其法脉远播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其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影响之大,深受佛教信众的护持。现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应海内外广大僧信众的要求,恢复木塔寺,恢复木塔寺的宗教活动场所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恢复建设木塔寺的初步设想
一、落实木塔寺建设用地。
木塔寺原有土地150余亩,1952年土改时,政府按照政策规定,给木塔寺划分土地24亩。按照国务院宗教事务局1984年8月24日从有关宗教团体房产权问题的复函中指出:国发[1980]188号文件所指:宗教团体房屋产权问题是指解放后我人民政府正式承认的各宗教团体房产,即各地土改后正式登记为寺庙教堂财产的。1952年西安市九区三乡土改队划分24亩土地正式归木塔寺所有(附九区三乡土改后移留问题报告),依据中央文件精神,请求政府在木塔寺遗址东边(主要遗址的位置)落实24亩土地归木塔寺所有(也可土地使权归木塔寺所有,土地所有权归木塔寺遗址公园所有),其具体位置;北从科技六路东科技花园小区,外墙向西64米,直向南251米,共计16064平方米,约合24亩。
二、落实建设规划
我们初步设想,在不影响原遗址的情况下,将原遗址重新修好加以保护。将遗址山门在不动原貌的情况下,在上边设法加建,使山门在原基础上更雄伟壮观。山门里东边建二层20间寮房;在距山门50米建天王殿;距龙槐10米处两边建钟鼓楼;离钟鼓楼10米东西两边各建观音殿,地藏殿五间;离观音地藏二殿10米左右建大雄宝殿七间;离大雄宝殿20米建偏殿一座;东边建斋堂和厨房,后边三窖洞修好为藏经楼。寺内其它空地,除道路外,全部种植柏树、松树、银杏、冬青等树,形成园中寺,寺中园。具体待土地落实后,具体规划报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批。
三、落实寺院管理
寺院归属大兴善寺管理为大兴善寺下院住寺僧人由我寺选派
报告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西安大兴善寺
2011年6月20日
附件:
1.九区三乡土改后期遗留问题报告 2.1959年西安市建设局园林管理处文件 3.设想规划图 4.西安高新区报道
第三篇:岱鳌村社会观察报告
关于故乡岱鳌村的社会观察报告
前言
中国有千百个乡村,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潜移默化或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一场通向未知的运动。在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如此迅猛的今天,很多延续千年的一不留神就真的成为了历史,一直在观察,思索着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这几年、几十年乃至百千年来所发生的一切。无法冷眼旁观,总是在想,我能做些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
设身处地去思索打造这篇观察报告,也是为了完成我的一个夙愿,因为我是她所养育的孩子。
一、调研背景
1、地理位置
岱鳌村地处安徽省中南部安庆市枞阳县,位于枞阳县麒麟镇最北,北邻庐江,西接桐城,南有枞阳,三县相会之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长江北岸、大别山东南麓。北纬31度,东经117度附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丰沛、无霜期长,以致林木丰茂,鱼米飘香。
2、人文历史
岱鳌村,以山得名,人文依山而兴。岱鳌山主体盘踞,山脚下即是人家。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先民开拓,历史延续,至今绵延不息,政治区划或有分别,然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总人口3900余。
二、经济发展状况
1、产业结构
(1)农业
之前粮食作物主要为稻米、玉米、油菜、花生、红薯、马铃薯等,一年两季,种植历史达数千年,务农之民赖以生存。山坡林地众多,适宜生长的水果主要有橙子、橘子、枇杷、草莓、西瓜、柿子等。阔叶、针叶乔木,终年常绿,罗汉松、马尾松、水杉、香樟树遍布山坡上下。蔬菜以时令出产,主要有枞阳萝卜、白菜、莴笋、芹菜、豆角、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以前农家冬季主要以白菜、萝卜等耐贮存蔬菜为主,现在由于反季节蔬菜、大棚蔬菜逐渐增多,餐桌上也多了许多绿色蔬菜。
最近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本地农业的种植结构也有所变化。由多种农作物共同种植,转为现在的单一农作物种植。许多村民由于没有时间打理自家田地,转而将其包租出去,或直接撂荒、或种植一些林木。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本地的农业发展,同时造成耕地资源浪费。
畜禽种类主要为鸡、鸭、猪、牛,羊则不多见。以前多为农家散养,现在逐步发展为规模化养殖。水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带来丰足的水产,枞阳地区鱼类有150余种,四大家鱼为主、同时还有鲫鱼、鲤鱼、鲶鱼等养殖,每年都有大量出产,不仅供应本地需求,并远销外地市县。因地处丘陵地带,山坡之上还有大量的竹子资源出产,主要为粗大毛竹,原多为自用,用于建材,现在也成规模化并远销外地。土质气候适宜,优质茶源生长,茶经采摘、农民加工后,风味独特,但因没有自己的品牌且量不大,主要是自产自销,仅供本地人饮用。
(2)外出务工
由于本地农耕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利润率低,从90年代开始,本村村民便开始外出打工。他们的足迹近则遍布合肥、安庆、芜湖等本省较发达城市,远则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杭沿海城市,行业涉及建筑、装修、加工制造、运输、餐饮服务等。大约90%的中青年均有外出务工经历。以前,限于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他们从事的职业主要为普通体力劳动者、雇员,由于本地人的勤劳、智慧,经历一二十年的发展现在也有些已成为公司老板、技术、管理人员。年轻人则由于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多从事一些技术性的工作。
(3)本地经营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本村也涌现起一些产业。现在有预制板等建材生产、蔬菜水果加工、肉牛养殖,还有外来投资兴建的电子元器件组装等企业。
(4)商业及服务业
以前本地的商业主要是乡村生活用品零售业,现在还出现了服装店、饭店、理发、洗浴、机动车维修等服务性商店,农产品集中流通、运输业、农产品农用资料批发业也在兴起。
2、收入水平
在村务农者平均年收入水平在3-5万/年,其中包括农产品产出,农副产品出售及平时在乡务工收入;普通外出务工体力劳动者平均年收入在3-8万/年,从事技术、管理活动的收入水平更高,在外从事经营活动的老板,甚至达几十至几百万元。收入水平与个人能力、工作经验及从事行业有关。总体收入水平与前些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乡自经营者收入水平与规模有关,村中普通零售超市年收入水平在20-30万元,当年关、节庆时消费量较高,收入也较多。
在乡务工者,主要为农闲时务工,忙时做农活。也有人专门承包常年外出务工者的土地,进行农业种植,由于扩大了规模,也有较为可观的收入。
3、消费水平
目前村民的主要消费方面为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娱乐、婚丧嫁娶等。目前该村温饱问题已解决,正在向小康水平发展。对大部分家庭来说,衣、食、孩子教育,占据消费的主要部分,教育消费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习用品,对于有高中生、大学生的家庭来说主要在于学费及学生生活费。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家庭都建了新房、大部分都是二层或三层小楼,格外漂亮气派,很多家庭也买了小汽车、面包车等作为代步工具。对于部分家庭来说,其中医疗、婚丧嫁娶则占据消费的主要部分。因病致贫,因婚致贫的现象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样严重。
三、社会结构
1、社区组织
岱鳌村人口总数约3900人,由岱鳌村村民自治委员会组织协调管理,党支部2个,党员60余,构成岱鳌村基层管理组织。
2、社会组成
社会成员组成以农民为主,兼有私营企业老板、小手工业者,有些农民常年在外务工,在乡耕地转租他人耕种,或直接种植林木靠天生长。土地撂荒,利用率低的趋势逐年增长,约有70-80%的中青年村民常年在外务工,在乡村民主要为老年、中青年妇女、少年及儿童,每到春节及农忙时期在外村民才会返乡,因此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村中还有愈来愈多的外出务工者,已在外地定居,节庆时候也难以回乡,他们逐渐将家中老小接往定居地生活,因此岱鳌村人口非但未发生增长,反而有下降趋势。
3、社会问题
留守人员问题逐渐严重,由于中青年外出务工造成,老人、儿童在村留守,老人行动不便,各种体力活难以完成,儿童疏于管理,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再加上祖孙隔代失去父母教育和关怀,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好在本地民风淳朴,违法犯罪情况并不多见,留守人员生活相对平静、安全。
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增长,计划生育导致青少年人口得到控制,平均每家一至二个子女,因此导致中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而青少年人口比例减少,老龄化问题导致养老问题逐渐突出。
老年人养老问题逐渐凸显。由于本地养老主要由子女负担,农民普遍没有养老保险和完善的养老管理机构,中青年人一方面要赚钱在外务工,另一方面还要照顾父母老人,老年人医疗、赡养问题往往限制了中青年的发展和经济来源,照此形势下去,将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需要国家重视、统筹安排,保障老年人生活和中青年人的发展。
本地青少年的减少在学校入学人数上也有所反映,在2000年左右,岱鳌村小学在校学生有三百多人,现在却只有不到一百人,有的年级仅十几个学生。这既有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也有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将子女带走的原因。
四、文化风俗
文化风俗主要体现在传统节日及婚丧嫁娶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岱鳌村民风淳朴厚道,待客热情,奉行勤劳致富的原则,鄙弃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行为。
1、历史传说与遗迹
历史传说大多关于岱鳌山,最出名的是关于东海龙女出嫁,与秦始皇三鞭打不走岱鳌山的传说。另有康熙年间,张氏三姐妹结庐修行建成“小围净土庵”,后遇强盗而不屈,死后传为佳话,由其十世孙清康、雍、乾三朝大学士张廷玉为其立祠扩建并更名为三圣庵,又名三贞庵。至今山上还有鸿钧老祖庙和三贞庵,供后人膜拜瞻仰。每逢初一、十五,当地中老年人之间还保存着上山拜佛的习俗,通过叩拜神灵来保持内心的信仰与宁静,获得生活的希望与信心。
2、传统文化
现在仍流传的文化形式包括黄梅戏、枞阳胡琴书等,每逢节日或婚丧嫁娶等吉庆活动之时,还会邀请本地有名的表演队伍进行现场表演,并吸引当地很多村民聚集观看。
3、娱乐活动
当前农村最流行娱乐活动主要是打麻将,枞阳麻将另具自身特色与我国其他各地区均不相同,此种玩法牌技固然重要,输赢更凭运气。牌友也多是自己相熟亲戚、邻里、朋友之间,打牌仅供消遣、娱乐,并不构成赌博活动,往往几个熟人凑成一桌麻将之后便开始谈天说地,家长里短、奇事异闻,无所不包。
社区活动由于大多数中青年村民在外务工,很难组织。主要的社区活动集中在婚丧嫁娶等事件上,之前往往是一家有事,邻里守望相助,全靠邻里自觉帮忙组织,现在社区服务的方便以及红白理事会成立,使各种事情更加程序化、简捷化。
4、民间风俗(节日、婚丧嫁娶)
民间风俗与多数汉族居民相似,现在主要的民俗活动集中在春节前后,几乎全部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往往从腊月二十之前就开始准备各种年货、年夜饭。大年初一开始拜年,接着就是走亲戚,走亲戚的习俗是客人提着烟、酒等礼品前往,主人家则一定要留客人吃饭,而且每家的饭菜都极尽丰盛,因为越丰盛的饭菜就代表着主人越加诚恳的心意,饭桌前主人会祝酒、散烟,给客人夹菜,十分热情。除了鸡、鸭、鱼、肉,有一道菜则是必上的,名为“元宝”,实是卤鸡蛋,这种鸡蛋的做法非常讲究,一般为家养小鸡、散养长成,常年自行觅食,不喂任何含有人工添加剂的饲料,因此煮出的鸡蛋,晶莹雪白弹性十足,蛋黄个大,黄中透红。再与卤肉肉汤混合煮出,添加了白芷、当归等中药药材,几经火候,滋味营养皆蕴藏其中,尤其被赋予元宝的寓意,送给客人吃即意味着恭喜发财,同时由于中药药材及鸡蛋本身的营养也颇具滋补功效。
但丰盛的宴席也带来一些不好的现象,就是容易形成攀比奢侈之风,并造成浪费。人们由于暴饮暴食,以及饮酒过量也容易造成身体健康的风险。经过近几年村委会的宣传倡导,风气已有所扭转。
5、风味食品 本地所产各种特色风味食品主要有腊肉、腊肠、卤鸡蛋(元宝)、风干鸭、咸鱼、汤圆、米面、糯米粑、方片糕、山粉圆子、山芋粉丝等。每年过年时节,这些食品几乎家家都会制作。腊肉、风干鸭、咸鱼等由于属于腌制风干食品往往保存时间很久甚至达到一年。而米面、山粉圆子则是岱鳌村特产,米面是大米磨成粉之后做成面条状,然后晾干,十分筋道爽口,山粉圆子则是红薯粉经煮制后产生的块状淀粉凝胶物质,吃的时候经过再次煮制,与肉骨头、香调料等一起烩制,既可作菜又可当饭,弹性十足、滋味浓厚,是原来本地人一种美食。糯米粑粑则是本地的糯米磨面与田野中的一种野菜混合,之后经本地所产的菜籽油炸至金黄,捞出后外脆里黏,很有弹性,并且散发着菜籽油的芳香和野菜的清香,味蕾在多重刺激下更为敏感,令人食欲大开。
五、教育状况
1、教育资源
岱鳌村共有1座小学,一座中学,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几乎达到100%。小学及中学均是当地教育部门主管的公立教学机构。
2、学历构成
本地青年人学历构成研究生、本科、专科、职业高中、初中毕业都有,其中本科以上高学历人群不多,很多年轻人初中、高中毕业之后就外出务工,隔几年之后就回乡结婚生子。但最近几年由于本地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子女教育问题也愈加重视,很多初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即使不读大学也会选择在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技术培训,其中多数文化水平都在职业高中以上,其实本地人对知识文化很久以来就有一种敬仰和追求。在本地,知识改变命运并非一句空话而有着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例证。
岱鳌山人文气息一向十分浓厚,山下即为清代桐城派文豪姚鼐故居及墓地,供后人瞻仰凭吊。岱鳌山脚下,即为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故居,不过因年代久远,建筑失修,仅余残址,供人凭吊。人杰地灵,因此本地人也特别注重对后代的文化教育,在儿女身上不吝投资,以使他们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人生轨迹。
虽则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成年人多定居外地,但与故乡总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因此仍计算在岱鳌村实际人口内。
3、继续教育
在成年人继续教育上,由于思想意识及观念的不足,还未形成具规模的发展。不过在上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经过宣传,在本地相继有一些仍在当地的村民参加了一些关于农业种植及养殖业技术的培训,也算是继续教育的一些成果。
六、特色资源及开发建议
1、农业资源(农、林、牧、副、渔)
本地有着非常丰富的水资源,水域面积能占到地区面积的30-40%,因此从事水产养殖业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地也具有非常丰富的山林资源,村落依山而建,房前屋后即是山林,林木种类众多,既有果树也有经济树种,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种植,多数山林并未进行规划,如果经过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之后也必是一种极其可观的经济来源。
本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未经开发,大量外流,究其原因在于本地并没有明显的致富路径,所以劳动力只能通过在外务工来释放其潜能,并带来收入。但这种普遍的现象一方面导致留守妇女、儿童及老人问题,另一方面劳动力外流导致了本地可开发资源的浪费。
2、生态资源(山地资源、林地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
本地最重要的特点是没有经过工业污染与破坏性开发,一切都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态资源,如果进行原生态开发、综合利用将会带来非常大的市场前景!
无污染、无破坏的优美环境,将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无污染的土地与工业区隔绝的环境,非常适合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便利的交通设施,使本地与城市的距离迅速拉近,这种景色宜人的田园风光适合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生态旅游,可以在有机农业基地里建造农业观光园和体验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体验田园生活提供一片净土。
山坡林地未经开发,这里适宜多种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生长,可以进行相应开发进行经济林建设,统筹规划管理形成具规模的果木林、木材林,观光林地,林地中间可以进行中草药种植、畜禽放养等,形成立体种植养殖结构,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生态循环系统。
同时岱鳌山作为一片奇石林立、峰峦锦绣的山脉,借助本地流传已久的传说、文化,赋予其更加生动、丰富的文化底蕴,极易开发成一座旅游胜地。
3、文化资源
本地的文化资源包括岱鳌山的传说、鸿钧老祖庙、三贞庵、民间的黄梅戏、琴书,民间风俗、农家宴等。通过一定的包装、宣传,打造成岱鳌村名片,向附近城市及周边省市推广,将会给岱鳌村的旅游业、制造、加工业带来更多的宣传。
通过历史名人遗迹及故事的发掘,将桐城姚鼐故居、朱光潜故居等进行保护和开发也可以将岱鳌村的形象进行提升和推广。利于形成本地产品的品牌效应和旅游景点的名片效应。
4、美食、美景
通过对风味卤鸡蛋(元宝)、风干鸭、咸鱼、米面、糯米丸子、糯米粑粑等美食小吃的宣传可以形成一系列食品加工产业,向周边县市及省市乃至全国推出具有岱鳌村特色的小吃、食品,改变当地人在外务工为主的现状,提升本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第四篇:新寺村调研报告
我镇根据区委宣传部关于开展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状况的调研精神,认真围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这一主题,对我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
弥陀镇辖16个行政村,184个农业合作社,农业人口28809人。目前,我镇农村干部群众的总体思想状况是好的,比较稳定,表现在: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在农村的现行方针、政策是满意的、拥护的,特别是对党中央、国务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为农民谋利益的重大举措表示坚决拥护;通过多年的宣传思想教育,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自身素质、民主意识普遍得到提高,村干部一心一意为农民着想,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农民也比较关心村里的事,积极响应村两委的号召,支持村两委的工作,主动参政议政,干群关系较为融洽;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增强,致富本领加大,渴望富起来的心情迫切,村两委会干部适时加以引导,农民在致富路上步子迈开了步子。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个别农民对党的方针、政策在宣传、理解上有偏差,当涉及到个人利益一时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如聚众闹事、无理取闹、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上访等;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能力差,有的只管自己的事情,村里的事、他人的事漠不关心、不过问,形成“你喊你的,我做我的”的局面;农民有富起来的愿望,但缺乏带人致富的思想,小富即安、未富亦安,不敢闯、不敢试、不敢冒风险,村两委会鼓励他们干什么,有时不敢干,只等别人干好得到实惠时才去做,等、靠、要思想严重;在一些村干部中工作不求上进、做
1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思想还相当严重,因受到现行的村换届选举三年期的影响,工作中怕得罪人,遇到矛盾绕道走,或把矛盾的解决推到上级,缺乏长远打算和长远规划;有的村两委班子一直形不成合力,遇事互相推诿,工作相互扯皮,严重影响了村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村党支部书记不能很好的发挥“领头羊”作用,党组织形成不了核心,缺乏凝聚力,党员双带作用发挥不明显,没有培养党组织后备力量。
二、农村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是抓好阵地建设。镇建成了一个面积300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站。全镇大部分村都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并藏有各种图书,主要是科技、法律、农业、林业等各方面内容。联合、金华、来龙山3个村拥有自己的农村书屋。来龙山、泸弥、群利村修建了集办公、培训、文化为一体的村级服务中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样板。16个村都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定期组织党员、村民学习党的知识、法律常识、致富信息和技术。全镇农村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各村组织村民参加政府的扭扁担、划拳等趣味活动。三度、潜力村建有农民健身工程,适时组织群众自娱自乐文体活动,特别是农闲时节,农民自娱自乐,参加文化活动高潮迭起。16个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每月16场,保证了群众看好电影。弥陀社区成立了鼓号队、腰鼓队各一个,人员40余人,每年春节开展一次火龙灯表演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二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镇党委按照宣传思想工作要求和各村的实际需要,经常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联村干部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基层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同
农业科技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每年举办多次由党员、村班子成员、产业化大户、普通农民自愿参加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和劳动力就业培训班,邀请专家宣讲授课,现场解答群众问题,取得了很好效果。为了开拓视野,镇党委推荐来龙山村的党员干部和种植大户参加区委组织部组织到山东寿光考察学习蔬菜。镇党委还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都掌握一项农村实用技术,熟悉一套政策法规,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期间,镇党委组织了由全镇14名大学生村干部组成的宣讲团,分三个组巡回到17个村(社区)开展科学发展观宣传活动,把全镇学习实践活动推向更高层次。大学生村干部宣讲团采取召开党员大会、深入田间地头、个别走访党员干部和群众、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标语、在村务公开栏内编写专题板报、组织群众在远程教育点收看科学发展观宣传片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鲜活的事例,抱着向基层党员学习的谦虚态度,向全镇农村党员宣讲科学发展观,宣传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宣传现阶段党的惠农政策,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创新致富门路,鼓励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服务“名酒、名园、名村”项目建设中,组织镇村干部深入农户,宣传项目实施具体内容、目的和意义,从而提高群众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镇党委专门安排人员负责跟踪项目宣传报道工作,从项目进度、取得的成效、创新举措、先进经念、优秀典型等方面写信息、编简报。会场、工地、检查现场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三、农村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的一些政策宣传不够到位。
2、有些地方存在着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缺少应有的威力。一些村的个别村干部轻视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挤掉”思想,没有把宣传思想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不少干部还存在着“重物质动力、轻精神鼓励”的现象,只注重抓改革、抓建设、抓经济,不过问改革、建设、发展中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理论教育群众不愿接受,好的办法不多,导致群众对社会上某些不良现象怨恨多、抱怨多,对村干部产生抵触情绪。
3、受村民自治法的影响,村干部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村民在换届选举中,因没有把自己心目中的候选人选上,对当选者凭空制造事端,百般刁难,组织一些不明真相的村民无理取闹,使村干部无暇顾及其他事情,陷于解决农民纠纷、调解的被动局面。
4、在宣传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因镇财政财力有限,大部分村又是空壳村,资金投入不够。
5、四、加强和改进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建议
做好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农民,动员农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结合我镇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搞好基层组织建设。要做好对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核心问题是要搞好自身的建
设。因为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基础和依托,是党和政府与农民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脚点。注重选强配齐村班子。以“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原则,优化村级班子建设。我镇在来龙山村进行了 “公开招募、三关遴选”村党支部书记试点工作。来龙山村是全镇较有名气的“疙瘩村”,人际关系相当复杂,以致于每届换届选举时都出现问题。在工作中,我们严把三关,精心选拔优秀人才。唐地莲同志以群众推荐票54票,党内23票当选来龙山村党支部书记,党员和群众信服了。以“公开招募、三关遴选”村党支部书记换届为契机,拓宽渠道“选”,重点把强人、能人、带头人选配进村级班子。对搞内耗的“瘫班子”、能力差的“弱班子”、思想旧的“庸班子”和不敢抓工作的“软班子”大胆进行调整。
2、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要通过干部岗位轮训、科技培训和理论学习,帮助他们走出“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的困境,使他们成为党的政策宣传员、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政府与百姓的联络员、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同时,加强对骨干后备力量的培养,使他们肩负起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
3、运用多种教育手段,用社会主义思想占稳农村阵地。一是树立教育理念。重点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现阶段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教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稳农村阵地。二是提高农民素质。紧紧抓住提高农民素质这个核心,通过镇党校、农村远程教育点
等培训基地,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制订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在提高农民素质上下功夫。三是转变群众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使群众懂得“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强化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积极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四是树立文明新风。以创建文明村、文明户为载体,弘扬正气,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为主要内容,形成“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互助、文明和谐”农村文明新风尚。通过开展创建文明户活动,把农户建成充满创新精神、富有生机活力的文明细胞。在潜力村创建区级文明村的基础创省级文明村。五是建立文化阵地。镇村都要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投入,使农村娱乐有载体,活动有场所,致富有奔头,用昂扬向上的先进文化引领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第五篇: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
关于保岱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报告
(修改稿)
一、历史沿革及村名来历
(1)五千年前,轩辕黄帝在此治水,称此地为翠妫州。《河图挺辅佐》记载:“黄帝乃祓斋七日,至于翠妫州,大鳊鱼折溜而至,乃天老迎之,五色具备。”
(2)尧舜时,这里仍名翠妫州。
《龙鱼河图》记载:‚尧时与群臣贤智到翠妫之渊,大龟负图来出授,尧敕臣下写取,写毕,龟还在那里。‛
(3)西汉时,在此设县,名潘。北齐至隋朝改怀戎县。唐改妫州治。
《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汉初在此设县治,名潘县。东晋十六国时撤销,改属广宁郡。建县约五百年。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又置州志,称妫州。‛
《涿鹿县志》涿鹿建制篇中记载:‚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这里属涿郡怀戎县(县治在保岱)。公元618年至907年,唐贞观八年,怀戎县改为妫州。‛
《陕西桥陵整修纪要》记载:‚(涿鹿建制沿革)北燕时,属燕州广宁郡,州郡治下洛县。仍置涿鹿、潘县。北魏末废潘县。北齐改怀戎县(治在今保岱)同时废广宁、涿鹿县。隋为怀戎县。唐代初属河北道妫州怀戎县。那时涿鹿县被废,一切由妫州怀戎县管理,妫州治在保岱。截止唐穆宗长庆二年,保岱古城仍然是妫州治所在地。‛
《辞海》妫州条:‚州名,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北燕州置。治怀戎(今涿鹿西南,长安中移治清夷军城,今怀来县东南旧怀来)辖境相当河北张家口市、宣化、怀来、涿鹿及北京市延庆县地。‛
(4)唐、宋时改宝带。
《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一书中《唐代河北道南部妫州》与《宋辽时代西京道奉圣州》区域图上的妫州迁移到旧怀来,妫州改称宝带。
(5)元朝时改保岱。
《元朝时代中书道上都路奉圣州》区域图上的宝带改称保岱。(6)明朝时称舜乡堡,清朝恢复保岱。
《保安州考辩》记载:‚下洛城乃清之保安州,古潘县乃保安州西南之舜乡堡,协阳关乃舜乡堡南之下关。‛
原北大教授王北辰的《黄帝史迹考》记载:‚保岱公社即清之舜乡堡,位在协阳关山谷的北口……‛
据当地老辈知识分子张宇希介绍,古城中的古堡里在明朝时名舜乡堡,南北一条大街,东西六条小巷,注册为舜乡堡。堡门口上写“舜乡堡”三个大字。清朝时把其余四个自然村(拐角、后庄、坝口、南五村吸收到一块)统称保岱。岱,绿色。保岱二字,意思是像泰山一样长留、安定。
二、该村的姓氏来源与来历
据老辈人记忆,保岱村的古舜乡堡,是由朱、谢、董、张四大富户建起来的,一户一面墙。因为舜都古城被水刮后,人烟稀少,从湖广一带迁来朱、谢、董、张四大户。他们在高台上垒墙筑堡,并在堡下面挖有储藏物品与躲避战乱的暗道。所以,保岱的朱、谢、董、张是较早的大姓。而陈、杨、刘、李、丁、温、王、赵等都是后来从山西或本地西山一带迁来的。具体起源没有记载。
三、古遗址遗迹及有关故事
舜都古城内外炎黄与尧舜遗址遗迹众多。上古尧舜时,舜都古城北还没有窑子头村,釜山、历山、鸿蒙寺、尧、舜庙、瞽叟祠等都属于古舜都。
(1)历山,又名烈山(炎黄焚林垦田处,大舜耕田处)
《史记》记载:‚舜,冀州人,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陶器不苦窊。一年居成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括地志》记载:‚舜耕历山。‛《魏土地记》记载:‚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有历山,山上有舜庙。‛(2)釜山(黄帝合符处)
西汉《史记》记载:‚轩辕之时,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釜山在怀戎妫州北。‛唐《括地志》记载:‚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后魏舆地图风土记》记载:‚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宣府通志》记载:‚黄帝合符釜山。‛察哈尔《通志》记:‚釜山在涿鹿县西南,距城三十一里。‛
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的《黄帝史迹考》中说:‚……从而也就可以肯定釜山应是保岱古城北几里处的某山。揆之情理,所谓‘合符釜山’这一政治活动,即使是在山上举行某种仪式,而其主要实质性的活动也应在山下平地。可以推测,现保岱古城这片地方,乃远古时黄帝与各部族集会、活动的所在。‛‚又表明,釜山之下的一片地方,不但沃衍宜耕,且扼交通要路,因而开辟甚早,到了汉代乃于其地设置潘县。‛
(3)古潘城(尧舜时都城名)
《水经注》记载:‚漯水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魏土地记》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有历山,山上有舜庙。‛《涿鹿县志〃古城遗址》记:‚古潘县城,传为虞舜的出生地,舜初时的都城,夏以后,潘城为冀州地域。‛曲辰著的《黄帝与中华文明》一书记载:‚古之尧舜都潘城,在前后汉置为潘县治……取妫水之名为州名,曰‘妫州’,领县一,为怀戎。州、县之治都在潘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时,在古城东南土崖下挖出绘有花纹的古房墙,埋在地下三米处。
(4)潘泉(妫水之源头,舜时饮用与浇灌水泉)又名龙湫、龙潭
《魏土地记》记载:‚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骃曰:‘笄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也。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妫州有妫水,水出于城中。‛《保安州志》:‚龙湫,即潘泉……在保岱堡,为州八之一。‛‚保宁山塔不可毁,保岱龙潭不可开。‛
传说黄帝时,妫州有九个大海眼往出冒水,洪水泛滥。黄帝带人到此治水,他们用大石头凿出九个大石盘盖住了海眼,水治住了。然而,第二年天大旱,此地又寸草不生了,黄帝立即叫人在大石盘上凿开一个海眼,即盘泉、潘泉的由来。
当地有不少关于潘泉的传说,一种是说蚩尤的剑是水做的,蚩尤和轩辕黄帝打仗,被轩辕黄帝追赶到潘泉边,一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泉中,立即化成了水,不见了,没有了武器,蚩尤吃了败仗。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只金马驹被歹人追赶跳进了潘泉,歹人伸手去捞,水中伸出一只簸箕大的红手掌把歹人拉进了泉中,再也没有出来。从此,人们不敢走近潘泉跟前去,只能远远地观看。
(5)妫水(舜都时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古城内一条河流)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嬀字去女字边上面加草字头)国,食黍,使四鸟,虎、豹、熊、罴。‛《山海经校注》记载:‚(同上)国或当做妫国。妫。水名,舜之居住地……舜为庶人,尧妻子二女,居于妫汭(妫水边弯曲地方)。‛《史记》记:‚舜居妫汭,内行弥谨。‛‚舜都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魏土地记》记:‚妫州有妫水,水源于城中。‛
潘泉水形成的河流。此河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现在成为一条主村路,即保栾路村内段。那时山环水绕,气象万千。
传说舜在历山上耕田时,他的两个妃子也来拉犁。那时野象很多,二妃帮着制服野象。妫字就是女子牵象的意思,即妫字的由来。(6)舜井
《魏土地记》:‚妫州有妫水,水源于城中,外城有舜井……‛宣府《通志》记:‚舜井在州城东南七十里舜乡堡。‛
传说舜的后母怂恿其父瞽叟陷害舜,让舜下井去掏井。舜刚下去,他们就往井里填土。而舜早就做好了准备,在井旁挖了另一个出口逃了出去。古城有古井多眼,都深不可测,因为早已不用,大多都被覆盖。
(7)舜乡堡(虞舜的出生地)
宣府《通志》:‚舜井在州城东南七十里舜乡堡。‛
清代杨桂森在他的《保安考辨》一文中指出:‚下洛城乃清之保安州(今涿鹿县城)。古潘县乃保安州西南之舜乡堡,协阳关乃舜乡堡南之下关。‛
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的《黄帝史迹考》一文中,曾多次提到保岱是清之舜乡堡。‚保岱公社即清之舜乡堡。位在协阳关的北口、西侧。‛‚清代舜乡堡有镇潭寺……‛‚故可以肯定保岱的西古城乃唐之妫州,汉之潘县,而其东古城乃明清之舜乡堡城,保岱堡城。‛
(8)尧庙(9)舜庙
《魏书〃世祖纪》:‚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天兴三年五月已巳,幸漯南宫,遂如广宁,遣使者以太牢祠历山帝尧、帝舜庙。‛‚拓跋焘于神(此字鹿下面一个加字)元年(公元428年)八月,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尧、舜庙。《魏书〃礼志》记载:‚拓跋睿于和平元年正月,东巡历山、桥山、祭黄帝、尧、舜庙。‛……《辽史〃圣宗纪》:‚统和十三年(公元995年),八月壬辰,诏修山泽祠宇,先哲庙貌,以时祭之。奉圣州永兴县桥山黄帝庙、历山尧庙、舜庙并得修缮。‛《涿鹿县志》:‚夏,建舜庙于历山(今窑子头村北山)。‛(10)瞽叟祠(舜父祠)
《后魏舆地图风土记》:‚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其下有舜庙,瞽叟祠存焉。‛
(11)二妃坛(二妃,即尧二女,舜二妃)祭祀处
《史记》:‚舜都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12)舜宅(虞舜旧宅)
《史记》:‚舜都居妫水汭,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13)汉潘县城(古舜都城西南)(14)唐妫州城(古舜都城旧址上)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黄帝史迹考》中记载:‚故可以肯定保岱的西古城址乃唐之妫州,汉之潘县,而其东城乃明清之舜乡堡城,保岱堡城。‛
(15)清神台(舜帝祭天地山川的大石桌)
从西汉到辽宋时的区域图上,潘县北都标有清神台。到元朝时清神台改成辛庄子村。《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辛庄:秦代建村,因此地原有祭祀尧、舜的神台,建村后名‘清神台’,神台后被兵贲所毁,改名辛庄子。”据辛庄老年人讲,此神台为一丈多长的大石桌,在旧小学院中,神台有护法神,很灵验,后来被居民盖房埋没。
(16)蚩尤墓
《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记:‚传说今潘县古城西侧那个黄土丘为蚩尤墓。‛
传说蚩尤被轩辕黄帝斩杀在历山下,就埋在这里。所以窑子头村原名要斯头,要子头。蚩尤墓原来有四个高大的封土冢,称东四疙瘩。
(17)鸿蒙寺
《轩辕黄帝在涿鹿》记载:‚釜山,又名历山,位今涿鹿县保岱乡保岱村(古潘县遗址)西北三里,窑子头村背倚处,因山中诸峰状似覆釜而得名。斯山上早年建有舜庙(据废墟中砖瓦纹饰断为秦汉以前建筑。)历朝帝王将相多往祭祀,尤以北魏拓跋氏诸帝为频。唐时扩建改设‘天齐’、‘玉皇’、‘太极’等庙殿,总称鸿蒙寺,僧众数百。香火鼎盛。明初戏于灾火(潘城同期被山洪冲毁)该遗址周遭10余亩,人称‘转香壶’,其上瓦砾成堆,庙迹可辩,龙雕石块俯拾可见(先为合符地,后为舜庙遗址)。其上有一块宽长米余的古板和一块边长1〃8米的正方形大石(柱础)……‛
附传说故事《涿鹿城是一条船》
涿鹿县有两句古话:“前晌火烧鸿蒙寺,后晌水刮保岱城。”鸿蒙寺的三百六十个和尚与保岱城的三百六十家员外因为炼银砂发了财,开始奢侈腐化,天天轮流摆宴,转一圈正好一年,倒出的红汤流到十几里外。他们有了钱不积德行善,反而拿白面馍给孩子揩屁股,放出恶狗咬人。天上的玉皇知道后发了怒,就放火烧鸿蒙寺,发大水刮保岱城。但是天帝不忍心让无辜的百姓受害,就派太白金星下凡来泄密给人们,他挑着枣、梨和烧饼沿街窜巷地叫卖,“枣梨(早离),大火烧。”叫人们赶快逃。可人们听不懂。保岱城里有一家心眼好的老婆婆,也去买枣梨,太白金星见四外无人,就悄悄对她说:“这里早晚要发一场大火灾,你该早早离开呀。”老婆婆吃了一惊,为难地说:“我有儿子在给县衙应官差,我每天得给他送饭呀。”接着又问:“你知道发洪水的时间吗?”太白金星说:“你们村南有一尊石猴,待它的眼一发红,就下暴雨,淹城池,你事先造一只船,可保无恙。”又再三嘱咐她,此是天机,不可泄露。又说,那时救人,千万别救三百六十家员外,上天正是为惩罚他们才降灾的。不想这秘密被她的儿子泄露给他的一个朋友,那朋友不但不相信,还嘲笑他。然后跑到城南,用红颜料涂红了石猴的眼睛。他刚一涂完,天上就铺开了黑云,刹时雷鸣电闪,大雨如注,平地起水,房倒城倾。三百六十家员外正大吃大喝,全被冲进水里,泡进滔滔的洪波里。老婆婆和儿子摇着事先做好的大船,来往在水中救百姓,就是不救任何一个员外,那三百六十家员外就葬身在水底了。木船载着满满一船百姓,在水中漂荡了三天,水退了,才在桑干河北岸搁浅。人们就在这儿定居下来。过了许多年,官家见此处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就筑城立县,仍称涿鹿县。至于老涿鹿县,早已被水冲光了。
(18)丹墀地
《轩辕黄帝在涿鹿》记载:‚转香壶‛下有一片叫做‚丹墀地‛的平地,传为当年举行合符仪式时万国诸候朝拜黄帝之所。(庙殿前的院落)
(19)舜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保栾路称舜道。
(20)银砂石,又名硫球石(古道路上、田地里到处皆有,尤其以西边为多)七十年代曾有人开大汽车来收走许多,现在仍然俯拾皆是。
附传说故事《银砂石》
很久以前,古舜都保岱是一个米粮丰足的风水宝地。有一年青苗长得十分喜人,满川青翠。忽然在一天早晨,不少人发现自家地里的青苗被啃,开始人们以为是谁家的牲口没有拴牢跑了出来,没有太在意。后来,天天有人的青苗大面积被啃,并发现有脸盆大的蹄印,十分恐慌。村里胆大的男人们便自动组织起来值更看地。当夜,值更人看见一头黑色的巨牛在风卷残云般地啃吃剩下的青苗。人们敲锣打鼓一齐来追巨牛,巨牛引着人们向西北方向走去,人们追到西山脚下,巨牛一声大吼钻了山,人们纷纷议论是神牛显灵,西山必有宝。便挖山不止,果真挖出了大量的银砂石。于是,保岱方圆几十里上百里的人们都拥到西山下,家家砌炉,户户盘灶,不再种地,一齐挖矿炼银。从此保岱古城每日火光冲天,浓烟蔽日,人们炼出了纯度很高的银锭,又雇上外地银匠,把银锭打成银器和首饰。不久,古城出了三百六十家腰缠万贯的员外,历山鸿蒙寺的僧人们也因为炼银发了大财。就开始腐化堕落,互相宴请,为富不仁。被上天知道后水刮了保岱城,火烧了鸿蒙寺。古城人都四处逃难,大部分逃到河北,建起一座新县城,即现在的涿鹿城,只留下一地的银砂石,还有几个黄土台,现在的保岱都是后迁来的。
(21)镇潭寺遗址(西城墙一带)。泰山庙遗址(现在粮库占用)。原北大教授王北辰的《黄帝史迹考》记载:‚又据《保安州志》载,清代舜乡堡(保岱堡)有镇潭寺,其下有泉,保宁塔下也有四口暗井,泉与井通。虽然寺、泉、塔、井早已不存,但这些记载表明古城内过去的泉水量比现在丰富的多,其穿城而出的小河正相当于潘泉故渎。‛ 镇潭寺建筑年代不详,但是保宁山上的明三暗四井七口据说是战国时修道成仙的黄伯阳挖的,保岱镇潭寺也镇的是明三暗四七口井,或许与保宁山有关联,有待考证。
(22)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城东南的崖下出土过红陶盆、灰陶缸、一尺宽的大瓦。城内出过唐代铜镜。有人捡到过金锭。还有供60花甲子老人活葬的砖砌窑。
四、所属地理位置、人口、面积 保岱古城位于涿鹿县城西南二十里处,有700户,3100口人,耕地6305亩。
五、当地特别习俗、方言、饮食起居、戏曲文艺。
明朝初年,由于水刮火烧,古城残破。大部分人是从湖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习俗带有湖广与山西习惯,主要有烧柴禾睡火炕。方言是桑干河流域的主体语言,地方性很强。戏曲是晋剧为主。饮食从前以黍子黄糕、小米饭、玉米饼为主。制做有编苇席、打渔、白铁匠、木匠多。
六、种植业。
古代以种黍、谷、高梁、玉米为主,现在以种植玉米为主业,有少量豆类、土豆。树木从前以大黄杏、黄果为主,种桑养蚕,现在有少量苹果、桃、李、枣、香椿、黄果树。有大面积仁用杏树。
七、古树
从前,《竹鹿高照》大照壁旁有大槐树,四人合不住。砍树后的树墩上,四人坐着下棋还富富有余。原泰山庙有古树后被砍,现在已没有古树。
八、历史人物
(1)上古时轩辕黄帝在此治水,神农炎帝在此采药、开荒。
唐尧、虞舜在保岱建都,耕田、打渔、烧陶。
娥皇、女英都是本地人,专家认为此二妃是拐角人。
(2)司马迁写《史记》前曾来此考察。
(3)及至北魏几位皇帝、即拓跋氏兄弟们都到此祭尧、舜。(4)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高开道。
(5)原北大教授王北辰曾到此考察,他认为历山下的保岱村确为上谷郡潘县和唐妫州城旧址,并在他逝世前建议:“要在保岱旧城立‘汉·上谷郡潘县、唐·妫州·怀戎县早期故址’的标志牌。因为证实了保岱是妫州,就证实了保岱自古就是一处重要的古城。(6)清朝堡里董家曾出过多名秀才文人,两代清朝庭曾赐有匾额。董二秀才,是原保岱镇中教师董连仲的祖父。
(7)上世纪的张玉民(县委书记秘书)又名桑南野人,嘲葫芦,双手能打算盘,会画下山虎,唱上百首老歌,知识丰厚,写了大批歌颂舜都与二妃泉的诗。王尚信,伪国民党察哈尔政府秘书
李大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军乐团大队长
朱占武,抗战时期区委干部,后转到台湾,任国民党上校军官。
等等
附:该申报县、市、省、全国级的文物
(一)保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口头民间故事,代表人物:刘义成、张宇希、王尚玉、赵义贵、安喜贤、张明园等人。
(二)物质文化遗产
1、有百年历史的保岱高小学堂。
民国初年桑干河南42·5个村子共同出资办起该高级小学。培养出大批人才。民国建筑风格,该校大礼堂两门门槛下压着两块大石碑,即从镇潭寺搬来的,现在仍然铺在脚下,已经磨得光滑,只剩角上有几个字。
2、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国办中学遗址(该校西墙即古城墙东墙)
3、商店旧址(现精英学校)、供销社旧址。
4、保岱人民公社遗址(中学对面,原为古城东花园)
5、四千多年的古城墙、古舜乡堡及地道、古井(上头街)、古潘泉遗址(大口井)
6、陈家大院(朱秉来家)及果园地道、全家大院(原朱家)、张家大院(堡里张学谦家),董家大院(董连仲家,堡里老院)、温家大院(坝口)、马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李大公家)、赵家大院(赵义贵家)等及泰山庙遗址(粮库)
7、古道与银砂石、8、汉代石猴(庙门口)、汉代上马石(文化站门口)、砖雕影壁(阎家大门口)、窑湾河(古窑址)等
9、清神台(辛庄子,舜帝祭拜处)与百草地(炎帝采药处)
10、潘城古城门。(坝口村)
11、大量的石器,石碾、石槽、石臼,石滚。
12、大量的陶器,家家户户都有陶瓦缸、陶瓦盆、陶酒瓮。
2014年3月31日
(注:小候书记,我把我所了解的保岱历史都装了进来,肯定还有遗漏,也有错误,因为时间太紧,不能再等,赶快上报。
另外你把东南西北残城墙、庙门前的石猴、小学旧房、石器、礼堂门前的石碑、古潘城门、银砂石、清代建筑的几处大院,砖雕影壁、石头街,文化站门外的上马石都拍下来。如果有旧标语、旧庙墙与彩绘更好,总之,越古老的东西越能证明保岱的历史古老,尽量多地挖掘。
不要错过这次上报,让上级了解保岱的重要机会。后面还附着尤秀兵、刘建贵等人寄过来的材料,都要一起附在报告后上交。如果照片没有拍完,先把这份文字材料报上去,再补交照片。
尽快组织刘义成、王尚玉、安喜贤、张明园等老人讲述保岱故事,让陈建明代笔,把传说故事整理出来。如果故事多,可以申办非物质文化遗产。
——
秀兵:这份报告已按时上缴,唯恐错过这次上级了解保岱历史的机会。由于时间太紧,我就按我的想法整理了,或许还有遗漏,先这么做吧。我把它转发过来,希望你和刘大哥与李老师补充完善,做为以后向上级报告的基础素材。只供内部参阅修正,不对外或上网,一则以免引起麻烦,二则不想失去文史资源。杨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