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资源报告

时间:2019-05-14 12:3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乡资源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乡资源报告》。

第一篇:家乡资源报告

前言

在云南大理到丽江之间,有一片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坝子,那里的手工银制品和兰花远近闻名,在坝子中央的云鹤镇中心,耸立着一座高大、漂亮的钟鼓楼。据说钟鼓楼修建时,上梁那天,有仙鹤飞来朝贺, 久久不愿离去,钟鼓楼也因此得名“云鹤楼”,小镇也就取名“云鹤镇”,直到如今云鹤楼仍是小镇的标志,这个小镇就是我的故乡—鹤庆。

彩云之南“五朵金花”的故乡——大理的鹤庆县,是远近闻名的龙潭之乡。相传鹤庆古代是个泽国,是祖师菩萨用108颗佛珠打出了108个落水洞,海水从落水洞流入了地下才露出了鹤庆坝子。但仍有数十处水从山下流出或从地上涌出,形成大小不等的水塘,称为“龙潭”。龙潭在鹤庆县境内分布很广,据说有人统计过约有100多个,鹤庆因此有“泉潭之乡”的美称。境内星罗棋布的龙潭,犹如一颗颗撒落鹤庆坝子的珍珠璀璨夺目。其中,位于螺峰山下的黄龙潭景色宜人,柳堤蜿蜒、潭水清澈、水映峰峦、阡陌纵横、村落散布、炊烟袅袅。以惹得游人醉的“螺峰野色”秀美风光,被列入“鹤阳八景” 而闻名遐迩。在彩云之南“风花雪月”的故乡——大理,有一座古城即“鹤庆县云鹤镇”。云鹤镇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古城居民以汉族为主、聚居着白、彝、藏、纳西等少数民族,是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历史上商业、手工业较为发达,可谓:“家家织布、户户酿酒”。云鹤镇是“鹤庆乾酒:的故乡,也是鹤庆火腿、猪肝鲊的中药产地。明、清时期西门街的酿酒作坊已久负盛名,“鹤庆土布”走俏省内外。古城内青瓦白墙诗情画意的白族风格建筑民居错落有致、接此连彼。是镶嵌在 大(理)——(丽)江公路旁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目录

一、前言 „„„„„„„„„„„„„„„„„„„ 1

二、自然美 „„„„„„„„„„„„„„„„„„ 3

1、自然风光——大自然的恩赐 „„„„„„„„ 3

2、人文景观 „„„„„„„„„„„„„„„„ 4

三、生活美 „„„„„„„„„„„„„„„„„„ 6

1、特色服饰 „„„„„„„„„„„„„„„„ 6

2、当地美食 „„„„„„„„„„„„„„„„ 8

四、艺术美 „„„„„„„„„„„„„„„„„„ 9

1、金、银、铜工艺品„„„„„„„„„„„„„ 9

2、木雕 „„„„„„„„„„„„„„„„„„ 11

五、后记 „„„„„„„„„„„„„„„„„„ 12 一.自然美

著名的风光景点有龙华夕照、漾江烟柳、石宝天光、螺峰野色、镜台雪石、澄潭竹树、梅城石塔、天池夜月八大奇观;有大龙潭、西龙潭、黄龙潭、羊龙潭等大小龙潭;有青玄洞、天华洞、幺龙洞等大小洞穴;有龙华十八寺、菩提寺、朝霞寺、天子庙、国公庙等大小寺庙;有以休闲为主的日月广场、旅游购物为主的新华石寨子广场、泰安商场和红色教育为主的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还有随处可见的农家乐等现代建筑。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景点有:始建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位于云鹤镇中心的云鹤楼;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工艺精湛,位于鹤庆一中的鹤庆文庙。还有属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黄龙潭公园和州级保护区草海湿地等。风光秀丽的国家4A级景区——银都水乡新华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积淀着浓郁的白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历史、名扬中外的“民间艺术之乡”。所生产的九龙壶和各种民族首饰不仅走俏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香港、台湾等省区,还远销美国、日本、泰国、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

1、自然风光——大自然的恩赐

鹤庆坝子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周是高山,冬季晴天可以远远的看见玉龙雪山顶上的积雪,小镇周边的山没有远处的玉龙雪山那么高,但也算得上是大山,东山上长满松子松和各种灌木,山上原来有寺庙,并塑有精美的菩萨,寺庙周围高大的柏树散发着一种特有的幽香,由于有这种香味,柏树在当地被称之为“香树”。西山大部分是石头,没有寺庙,但是山峦重叠,雄伟壮观,山上有不少石洞,据说有些洞里有石钟乳。

鹤庆周边的山脚下散布着大大小小的龙潭。能叫得出名的就有黄龙潭、黑龙潭、白龙潭、美龙潭、大龙潭、母猪龙潭„„,据说有几十个,每个龙潭都有一段美好的神话传说。清澈甘甜的龙潭水,象晶莹透亮的珍珠一样,一串一串的从大大小小的泉眼处冒出来,在阳光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翻滚着从龙潭底升到水面。

平静时的龙潭水清澈得甚至可以让人清楚的看见水底。在海菜花开的季节,盛开的黄色小花朵,把水面装点得一片金黄;在蜜兰花开放时,十分好看的小花朵星星点点的散布在水面上,微风吹过,四周阵阵清香袭人。水面上不时的可以看见有野鸭在潜入水中抓鱼和嬉戏,扔块石头过去,受惊的野鸭”嘎嘎”叫着飞离, 也许是它知道自己不会受到伤害,很快就会又落到邻近的水面上。

2、人文景观

鹤庆各族群众大都信奉佛教,自唐代以来,供奉菩萨,念经拜佛逐渐成了鹤庆民间的习俗,民间捐资建造寺庙之风世世代代沿袭,历代都建有寺庙,分布遍及鹤庆各地,数量非常之多,这些寺庙大都建在有山有水,森林茂密,环境清静的地方。鹤庆的读书人很多,他们常常在游山玩水之余留下了不少赞美鹤庆景色的诗句和对联。因此,自古以来,鹤庆优美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滇西一带早有口碑。

西北边黄龙潭后山上的朝霞寺有幸躲过劫难保留下来并得到修缮,山下新建的黄龙潭宾馆为到这里来的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条件。鹤庆一中内典型的白族民居和大成殿保存完好,城郊村民们自发集资修建了“大悲寺”,还有我没有去过的很多景点正在被恢复、被发现。鹤庆人已经意识到了保护环境和祖先宝贵遗产的重要性。对没有被毁坏的文化历史遗迹加强了保护和恢复,今天的鹤庆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美丽。

最能代表鹤庆的标志性景点要数云鹤楼了。云鹤楼旅游景点位于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城中心,跨街而立,古称安丰楼。大理州鹤庆云鹤楼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后毁于战火,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鹤庆州通判署府事佟镇倡导建楼,中置钟、鼓各一,俗称钟鼓楼。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三月十三日夜,楼东民房失火,殃及钟鼓楼。过了四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有位在外地做官的武官丁槐回乡探亲,出资重修钟鼓楼,也就是现在的这座楼。这次钟鼓楼修好后,大家认为楼名用“安丰”虽然好听,但“丰”与“风”谐音,风助火烧,不吉利,于是就以鹤的传说改名为云鹤楼,取“云中白鹤”的意思。云鹤楼为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高19.4米,东西长18.6米,南北宽14米,通道拱门长16米。中间4根粗大笔直的木柱从底至顶承负重力,外面绕以檐柱,里面斗拱纵横交错,对缝对榫没有一颗铆钉。楼外观是三层重檐,里面实际是四层。当时,最高一层供奉玉皇大帝塑像,中层供奉“三星”,旁边放置钟和鼓。在城里,云鹤楼耸立城中心,报势雄伟,古人曾形容它“隆然高耸”,“城如印,楼如纽”,如“人之冠盖”。民间则有顺口溜:“鹤庆有座钟鼓楼,半截柱在云里头。初一去烧香,十五才下楼。” 公元1951年,鹤庆发生强烈地震,云鹤楼向东倾斜了0.5米,成了铖楼,而且又在“十年浩劫”中遭到部分破坏。近年来,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云鹤楼进行加固维修,楼顶改铺琉璃瓦,并对内外部分作了油漆、彩画,损坏部分作了修补,使楼焕然一新。由于这座楼年代较久,承袭了我国古代楼台式建筑的传统,并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被公布为大理州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鹤楼两道城门上彩绘二龙抢宝及白鹤展翅图,两侧悬挂郡人杨金和撰、宣白超书“云鹤楼”长联:

小结构到底何奇?想:洞纪龙眠、石传象跪、诗题竹树、果树菩提,为儒、为释、为帝王,蕞尔微区,其中大有人在;

真逍遥当前即是。看:朝霞虹映、夜月蟾辉、宝岭秋光、漾江春色,好山、好水、好景物,取之不尽,此外匪我思存。

此联概括了大理旅游景点鹤庆县的历史典故及美丽的景观,为云南旅游景点大理州鹤庆云鹤楼城楼增色不少。

大成殿

钟鼓楼

二、生活美

坐落在云贵高原重山怀抱中的大理,素以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四景著名,大理鹤庆县的彝族和白族常年生于兹长于兹,与自然融为一体,并将自然之美融入到自己的服饰中,演绎出笑靥如花的民族风情。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西横断山脉南端、云岭山脉以东,大理白族自治州北端,这里共同居住着汉族、白族及彝族、傈僳族、苗族、回族等民族。

1、映衬名族风情的特色服饰

图中的白依人就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白依人共有5700多人,聚居在河东、五星、南坡、上萼坪四个村民委员会的46个自然村,隶属大理州鹤庆县六合彝族乡。关于少数民族的美丽传说在大理鹤庆数不胜数,白依人和他们的火草布衣就是其中之一。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年轻的母亲在田间劳作,她睡在田埂上的婴儿忽然被一群蜜蜂掳走了。母亲一路追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已经死去了,母亲悲痛欲绝,最后化为茁壮坚韧的火草。为了纪念这位母亲,白依人便将部族迁移到了她变成火草的地方,并将火草织成了火草布,用火草布做成火草布衣,火草布衣也是白依人必备的嫁妆。白依人的火草布衣,男女有别。男的穿火草布长衫、长裤,腰系蓝布腰带,头上用黑布或蓝布从里到外缠绕成包头,腰间挎一把带木套的砍柴刀于右侧。男女都肩挎一个麂皮包,包上系有数串匙链。白依人个个都是音乐能手,尤其是白依男子,音乐才能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能被心爱的姑娘选为如意郎君,马虎不得,所以白依男子拉二胡、吹笛子、吹唢呐、唱歌,样样都到手擒来。此外,吹唢呐也是白依人的谋生手段,外地在举办喜事丧事的时候,都愿意让白依男子来吹唢呐,这已经成为了世代沿袭的惯例。现在的白依人已经把唢呐发扬光大,各地的文艺汇演中,电视晚会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鹤庆县六合乡也因此成为了“唢呐民歌之乡”。甸南的白族新娘装是鹤庆的又一个亮点。整套甸南新娘装宽袍大袖,大镶大绾,以黑色为主,配有粉红、粉蓝、大红和翠绿等颜色,对比鲜明,看上去庄重稳沉,由圆盘帽、长衫、团花坎肩、围腰、裤子、绣花鞋和饰物组成,除了长衫和鞋子,其它均为黑色。新娘装多为手工制作,做工非常精细。一般长衫、袖套、团花坎肩、裤子、裤套和围腰先由专门缝制甸南新娘装的裁缝用5到7天的时间缝制好,再请专人描花,最后请绣花能手绣出来。圆盘帽和绣花鞋又分别由不同的能手制作,同时描和绣仍是分开由专人来做。鹤庆甸南新娘装,任瘦小的女孩子,只要穿上甸南新娘装,立刻就是团团的一张脸,花团锦簇中显得无比雍容华贵,颇有清代宫廷遗韵,雕花门前一站,犹如一株富贵牡丹,小家碧玉式的华美端妆让人甚至怀疑是否在拍电视剧。2.当地美食

鹤庆白族民间美食八品:第一品:品黄帝命名的酒—— 鹤庆乾酒 ;第二品:品鹤庆白族美味凉血的醮水吹肝;第三品:品鹤庆民间饭的冤家猪酐酢;第四品:品鹤庆白族清香不腻的炖肉;第五品:品鹤庆白族十全大补的全鸡;第六品:品鹤庆白族专切专吃的羊生皮;第七品:品鹤庆白族健体壮神的板栗猪肘汤;第八品:品鹤庆白族清心醒脑的鸡豌豆凉粉。

来我们这里,不要忘了品尝民族饮食大餐,当一回赛神仙或者赛美食家哦!鹤庆有名三件宝:乾酒、火腿、猪酐酢。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火腿。

鹤庆富有诗意而又美丽的地方,有一种名传四方的特产,人们称它为“鹤庆火腿”,因为这里大部分居住着白族,因此也称为“白族鹤庆火腿”。这白族鹤庆火腿虽说没有浙江金华火腿、云南宣威火腿名气大。但它在色、香、味上却是可以与金华火腿、宣威火腿媲美,它是白族的名特食品。

每年农历霜降至来年立春的这段时间,是腌制火腿的季节。生活在这诗意般土地上的云南大理州鹤庆县的白族人民,家家户户都在腌制火腿。那年我在鹤庆对这特产做了了解。鹤庆火腿,采用当地白族群众厩养的油葫芦猪为原料,且最肥不超过50公斤。猪宰杀后,先把皮薄肉嫩的猪后腿刮洗干净,并把它旋成圆形,将猪脚弯曲盘插于边皮之中,搁放在通风处或阴凉处风干,再用签在肉上扎若干下,然后喷上酒,撒上食盐,并用手在肉上反复揉擦,使其入味。待肉皮回软便成批堆放,用重物加压把血水排出后再放入内。加工制作多的人家还可以放入自家专用来加工腌制火腿的窖内。腌上一个月后再取出,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开,这样火腿就加工成了。鹤庆火腿,因其腿圆脚弯曲,而外表又圆,形状如圆盘,因此,也叫“圆腿”或“盘腿”。另据《鹤熙鹤庆府志记载》,鹤庆火腿除在本省销售外,经商人贩运,不仅已销售到西藏、四川一带,还远销到缅甸、秦国等国家,成了鹤庆著名的食品特产。鹤庆火腿的整只火腿可以保存三至五年的时间,其色、香、味不变。食时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把火腿切成片、丝、丁,进行蒸、煮、炖、煎品食,或与家畜、家禽、海味食品、山毛野菜、豆类烹饪出各种佳肴。更为别具一格的食法是:当你来到这里的白族人家作客,主人会在家宴上备上一盘火腿瘦肉切成的片或丝,用酸、醋、酱油加上其他佐料蘸吃,又是一番别具风味。

三、艺术美

1、新华名族村——金、银、铜首饰与器皿的传统手工工艺

大理鹤庆新华村小锤叮当敲出的纯手工金、银、铜饰品,每一件都是唯一无二的,每一件制品都凝聚在小锤敲打出来的精致里,积淀白族纯手工艺一千年的文化底蕴,还有那千年岁月静静流逝的痕迹。这里没有批量生产,没有现代产业的复制,每一件制品都印证着一个古老村庄从历史深处走来,又悠悠前行的步态,每一件制品都携带着凤凰山下那个村庄的古老气味,每一件产品都是艺术品,承载着一种民俗,一种文化,见证了中国银饰手工雕刻技术和水平的新境界。拥有或者赠予,都代表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品味。新华艺人心灵手巧,在市场竞争这一催化剂的推动下,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开发出新的工艺品。各类手工艺品如百花齐放,走进新华村就如同走进一个芬芳迷人的百花园,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鹤庆加工的金、银、铜器手工工艺精湛,其雕刻图案复杂内容丰富.雕刻常用浮雕,镂空雕等各种技巧手法。其产品堪称收藏和馈赠的佳品。

银饰品

铜饰品

2、木雕

木雕是一门表现形式多样,应用范围广泛,操作技艺繁杂的传统艺术。就其应用范围来说,大至古建筑的雕梁画栋、门窗格扇;小至联匾、陈设工艺品,托物配件的台、几、案、架、座及家具的桌椅等,还有用于宗教方面的木雕,如佛像、本主行身、佛座、神轿、供桌等都与木雕有关。鹤庆木雕风格多样,技艺精湛,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按其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浮雕、阴雕、透雕、圆雕和镂空五种:

浮雕——是在鹤庆古建筑雕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如鹤庆文庙、部分民居的梁、柱、门窗和隔扇等的雕刻,多数采用浮雕工艺。其中有龙头、凤凰、牡丹、人物等,这类图案在木料上呈凸起,如同篆刻的阳文(朱文)印,其层次和立体感强,达到一种造型朴素、古拙优雅、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阴雕——是与浮雕相反的一种表现形式,如篆刻的阴文(白文)印,它具有中国画的艺术效果。阴雕的表现内容多以花卉中的梅、兰、菊、竹、吉祥语句和名言警句为主。常用于家具中盘、柜、箱和椅背等雕饰。

透雕——是将花板底子镂空的一种工艺,它一般只雕刻器物的表面,产生一种穿透木质的灵秀感。如部分花坊、吉子和隔扇花板等。

圆雕——是在雕件的前、后、左、右四面雕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技术要求较高,多用于端头、腿足、托物座架和一些专供欣赏的雕件。如鹤庆龙头小三弦的龙头、桌椅的足端、瓶座等,给人以生动活泼的感受。

镂空——在木雕工艺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木雕工艺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要经绘图、镂空、凿坯、修光和细润等工序。镂空雕件通透感强,具有玲珑剔透之感。鹤庆县文管所现还收藏有原文庙中的两棵镂空龙柱,其造型、雕工非常精美,实属罕见的木雕精品(惜有部分残损)。

鹤庆木雕技艺除了以上五种外,还有浅雕、攒插和镶嵌工艺三种。

后记

美丽的鹤庆承载我无比怀念的童年时光。鹤庆的一树一花,一草一木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生活了二十年的小镇,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让我看到了它的发展,它的繁荣。不变的是这里的人民依旧勤劳善良;这里的山水依旧如诗如画;这里的民风民俗依旧淳朴本真„„

晨曦下的鹤庆是否犹如魔幻世界般的吸引着你,那种美丽、那种魅力足以让你忘掉身边的一切?

第二篇:关于家乡鸟类资源现状及其下步保护措施的情况报告(定稿)

关于家乡鸟类资源现状及其下步保护措施的情况报告

纪家中学

蔡彬

秋,碧水连陂、鸟语欢歌,蓝天、白云、大海、鸟儿,在这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家乡—纪家,又到了候鸟聚集的季节。

进入海边树林,仿佛进入一片茫茫未知的神秘之地。一路上,鸟叫不绝于耳,在空气中回荡,令人回味悠长。空中飞舞的各色鸟类让人目不暇接,天鹅、白鹤、东方白鹳、凤头麦鸡、雁、野鸭、苍鹭、黑翅长腿鹬。

纪家,环境优美,海水荡漾,自古来,都是鸟类迁徙的必经之地或“驿站”。

一、家乡鸟类资源现状

经调查,目前纪家有野生鸟类21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白鹳、白鹤、丹顶鹤和大鸨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白额雁、鸳鸯、灰鹤、小杓鹬、小青脚鹬、长耳鸮、短耳鸮、红隼、黄瓜隼、游隼11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鸟类61种。分布于我家乡海边的林地、农田和林网及四旁树木中。主要有五大分布区域,一是河流域分布区主要有野鸭、翠鸟、鹬科、鸳鸯等鸟类;二是芦苇湿地的分布区,主要有苍鹭、草鹭等鹭科、大天鹅、白颌雁、赤膀鸭等鸭科、灰鹤、白鹤、丹顶鹤、大鸨等鸟类;三是河道入海口、滩涂、盐田虾池为主的分布区,主要有海鸥、灰背鸥、鱼鸥、普通燕鸥等鸥科;四是速生杨防护林、果园集中种植分布区,主要有灰喜鹊、戴胜、长耳鸮、短耳鸮、鹡鸰等鸟类;五是农田林网及四旁树木分布区,主要有家燕、云雀、麻雀、伯劳、红点颏、白腹姬鹟、斑鸠等鸟类。这些鸟类不仅具有观赏、科研价值,而且还是农林害虫害鼠的重要天敌,对我家乡的农作物、树木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然而,一些人士认为,活鸟血和鲜肉可以“大补”身体,因而猎杀行为日盛。有的非法捕鸟者利用鸟类“寻光择路”特点,在山坳上燃起篝火或点亮高频电灯,准备好火枪、鸟铳、竹竿、大网等,等候鸟儿自投罗网。

二、当前我家乡鸟类保护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每年多在“爱鸟周”期间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进行宣传,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致使群众对爱鸟护鸟没有足够的认识,爱鸟护鸟意识不足。

2、机构不健全。我家乡没有设立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由林业站兼管此项工作,没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来具体抓,具体管。

3、资金不足。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性活动,需要足额的经费和交通工具来保障。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市捕杀鸟类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地方捕杀成风,部分饭店、餐馆经营野生鸟类,对鸟类的生存繁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和影响。

三、鸟类保护措施

1、搞好宣传,开展群众性的爱鸟护鸟活动。每年四月二十三日至四月二十九日“爱鸟周”和十一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期间,利用报纸、广播、文艺等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有关政策、法令和规定,宣传保护鸟类的重要意义,使保护鸟类,人人有责,爱鸟护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共青团、少先队和中小学校,可以组织青少年观看鸟类,讲解鸟类科学知识,开展挂臵人工巢箱,保护和招引益鸟等活动,使青少年从小养成爱鸟护鸟、不捕打益鸟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野生鸟类的良好氛围。

2、发布护鸟布告,加强对鸟类的保护管理。以镇政府的名义发布爱鸟护鸟布告,凡国家规定保护的珍稀鸟类,必须严加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不得猎捕、买卖和运输。对其它益鸟,也要加以保护,禁止乱捕滥猎。严禁拣蛋、捣窝和使用毒药以及毁灭性的狩猎工具和狩猎方法。

3、开展专项行动,打击捕鸟及经营加工鸟类行为。林业、公安、工商部门联合,定期对鸟类栖息集中地、饭店、集贸市场进行检查,查处非法收购鸟类的窝点,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鸟类的违法行为,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对违犯规定,破坏鸟类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保护鸟类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或奖励。

4、成立协会,壮大护鸟队伍。以养鸟知名人士、鸟类爱好者、护鸟志愿者,组建鸟类保护协会,倡导爱鸟护鸟新风。

第三篇:家乡地域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家乡地域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时间:2012-7-25调查地点:舒城县 调查人:姚一林 调查内容:家乡文化资源介绍与新发展

舒城是西汉教育家文翁的故里,今年在舒城还成立了由蜀舒两地文翁研究者及文翁的后裔组成的文翁研究协会。干汊河境内的周瑜城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吴军统帅周瑜早年练兵的遗址,现正在建设开发之中。宋代大画家李公麟晚年隐居龙眠山,一时文人会聚咏唱于此,使“龙眠毓秀”成为龙舒八景之—。汤池镇是千年古镇,因温泉而得名。清康熙年间,桐城派著名文学家戴名世曾沐足于此,作《温泉记》而被称为“人间福地”,现已建成汤池温泉渡假村。

舒城现有省、市、县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珍贵文物有:春秋时期的西鼎、建鼓座、编钟,战国时期的带铭文青铜匝、云雷纹铜壶等。

近现代亦有多处革命遗迹,像韦家大屋——新四军四支队驻舒旧址、毛主席视察舒茶公社休息室等。

万佛湖湖区内栲栲山上有周瑜祖坟,五座山峰被喻为“五老观太极”。湖北岸大梅山上普建有梅仙祠、梅仙亭,纪念汉代隐居成仙的南昌尉梅福。湖区西南岸团山嘴附近发现有汉墓群。

万佛湖于1987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9月,舒城县万佛湖经过了国家AAAA级旅游评定组检查验收。舒城县10年来为万佛湖投入各项建设资金达5.5亿元,目前景区年接待量达52万人次,年创旅游综合收入7800万元,解决了近5000人的就业问题。

舒城县结合当地旅游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万佛湖镇文化站以龙河剧场、街道业余戏曲爱好者为依托,组建了万佛湖老中青戏剧协会,成立了秧歌队、腰鼓队;以中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力量为依托,组建了万佛湖业余歌舞团;以湖区周边村民为依托,组建了龙舟队、舞龙队、舞狮队,春节、旅游黄金周期间,大张旗鼓、大办灯会、竞相放歌,不仅丰富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吸引了一批批中外游客。

晓天镇以万佛山旅游景点为依托,将山歌唱到猪头尖。舒茶是毛主席当年视察过的地方,“9·16”茶园便是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开辟的。舒茶做足“茶”文章,将有名的“二月早”茶叶推销到海内外;茶歌更是当地的特色文化,小至三岁黄发,大至耄耋老人都会唱茶歌。

县城的少儿艺术培训中心、艺术教育培训中心、老年大学舞蹈队、长青腰鼓队、“夕阳红”戏剧协会、京剧票友会,未来文化传播公司的舞蹈队、演出队,舒城师范的舞蹈队、体操队,各小学的连厢队、军乐队等像一朵朵色彩斑澜的花儿在整个县城的节庆活动中次第开放,将古老的县城衬托的美艳无比。

旅游文化已成为舒城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早在1996年,舒城县就于农历端午节这一天举办了万佛湖由史以来的大型龙舟赛。当时由县内各大企业的10支龙舟队参赛。当天全县计有10万人观看了比赛,浏览了万佛湖。风光旖旎的万佛湖从此撩开了羞涩的面纱。

2002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舒城县举办了首届中国万佛湖旅游文化节暨“龙津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国内外数十支龙舟队来舒参赛,并力邀国家级著名歌星毛阿敏、阎维文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来舒演出。在这次大型活动中,舒城地域文化得到了挖掘、整理和集中展示。县文化馆搜集了舒城民歌《四季飘》、《高高山上新事多》、《龙河渔歌》、《请喝一杯龙舒茶》等曲目;经过筛选和精心编排,秧歌《连厢腰鼓舞》、表演唱《万佛湖畔好风光》、男声独唱《站在舒茶望北京》分别在文化节开幕式、闭幕式上演出,丰富了万佛湖旅游文化内涵,极大地提升了舒城万佛湖的旅游品位

1998年9月、2002年10月、2004年10月、2006年9月,舒城县先后承办了亚洲铁人三项赛、六安市第六届老运会、六安市首运会和中国(舒城·万佛湖)中外大力士公开赛。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舒城县委、县政府利用体育、文化两个车轮来拉动该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并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将秀美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生命的健康运动以艺术的形式展示给来宾、运动员、教练员和众多的中外游客,让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在此汇聚与凝结、交融……

通过举办这一系列赛事,大大地提高了舒城县的知名度。文化、体育带动了旅游的迅猛发展,促进了舒城对外招商引资的步伐,同时也拉动了整个舒城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万佛湖”牌鱼头不仅热销于合肥餐饮市场,而且在上海等大城市也站稳了脚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落后是制约旅游文化发展的“瓶颈” 县乡各级领导都很重视旅游文化的发展,但由于舒城整体经济水平偏低,旅游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譬如,作为区域文化的活体传承,舒城县唯一的专业演出团体——县庐剧团,20多年没有招进新人,现有人员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致使许多传统剧目无能力上演,人才的断代必将导致传统优秀文化的濒危。

(二)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形式单一 就该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山水古迹、楼台庙宇、堰坝水利等静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开发利用上比较觉醒,而动态的文化资源却没有充分地组织发动起来。让动态的人文活动来为静态的自然景观锦上添花,做到动静结合,或许更有利于旅游前景的发展。

(三)文物价值没有在旅游中显现出来 该县现有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馆藏文物1126件。它是游客了解舒城历史、经济、民俗、社会、宗教、艺术等诸多方面的重要载体,但目前舒城尚没有展览馆藏文物的博物馆。

(四)对全县活体旅游文化的分布、导向、流动缺乏长远规划 对旅游景点的布置、旅游路线的安排、旅游品牌的打造都有明晰的规划,而对全县活体旅游文化的分布、导向、流动缺乏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更谈不上长远规划。

(五)旅游文化商品研发和销售滞后 在一些旅游景区,只能见到当地农民出售板栗、蒜子、竹木工艺品、山野菜等,而看不到具有县域特色的包装精美的旅游文化商品。

三、意见与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共识 一是旅游文化产业是该县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在各大支柱产业中应给予旅游文化产业以广泛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二是加大对旅游文化的领导力度,打破部门分割、条块管理的局面,发挥各行各业在舒城旅游发展中相互促进、彼此协作的作用,采取新思想、新机制、新办法,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调动那些投资旅游文化、开发旅游文化和经营旅游文化的单位及个人的积极性,放宽旅游文化行业准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有利于旅游文化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局面,共同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

(二)多元化筹资,解决制约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是在旅游文化产业投入上,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资金,开发建设重大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引资、筹资。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外商、沿海企业和本地私营企业、民间资本等投资建设各种股份设施。三是对研制开发旅游文化拳头产品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资金、场地、收费等方面的扶持,尽力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齐头并进,充分发挥文化活体在旅游中的作用 发挥县庐剧团、县文化馆、文化传媒公司、乡镇文化站、民间演出团体等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让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民俗演出活跃在全县的各个景区,让文艺演出这一动态文化与景区的静态文化相得益彰;并且让各类演出(展演)团体在市场中自由组合,在自由组合中将全县活体旅游文化资源重新整合,发挥最大化效益。

(四)将文物资源盘活,由后台走向前台 文物是基本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人文旅游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源,同时又是综合利用民俗、歌舞、旅游商品等发展人文旅游的最佳、最有效的载体。因此,文物旅游是人文旅游的支撑和内核。我县可对这些历史名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进行修缮,修旧如旧,将他们的历史故事、丰功伟绩等以实物或画面形式展示在游客面前;对一些历史人文遗址可以建造遗址公园,对游客开放,从而不断提高旅游的水平、吸引力和效益。在万佛湖镇可以建筑一座龙河口水库博物馆,不仅可以介绍大梅山梅福成仙得道的历史传说,更重要的是展示百万龙舒儿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舒城所做出的震撼人心的贡献。

(五)结合文化部门正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摸底 对全县拥有的动态的旅游文化进行登记、排查,尽快制定合理的旅游文化总体开发规划及决策方案。县直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加以实施,以发展什么洋的特色文化,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的倾斜都有助于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和壮大。

第四篇:资源市场分析报告

资源市场分析报告

1.甘肃主要以庆阳市,陇南市,平凉市,天水市,定西市,兰州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主,劳务,学校会往长三角 这边来。而兰州西北 7个市很难来长三角工作,因为太远,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劳动局组织合作,来开发甘肃市场,同时出差去拜访合作的劳动局以及人力资源市场,学校。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2004年甘肃省农村人口为2063.56万人,农村劳动力为1057.89万人,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51.27%。

从性别构成上看:全省男性劳动力为557.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2.70%;女性劳动力为500.3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30%。男性农村劳动力高出女性农村劳动力5.4个百分点。从地域分布来看:各地区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也各不相同。农村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天水市、定西市、陇南市、庆阳市,其农村劳动力达518.71万人,占全省农村总劳动力的49.03%。分别占全省农村总劳动力的14.62%、12.61%、11.91%和9.88%。这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占份额较大,从而说明它们是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地域,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金昌市、嘉峪关市的农村从业人员共为184.08万人,仅占全省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17.40%,分别占2.78%、5.39%、7.81%、1.28%和0.12%。由此可见,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应以贫困地区作为重点。

二、甘肃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基本状况

据甘肃省统计局对全省18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0-2004年调查户当年农村外出打工劳动力人数分别为828人、820人、915人、1008人和1000人,分别占调查户劳动力的16.29%、16.29%、18.39%、20.19%和20.15%,以此推算:2000-2004年甘肃省外出打工农民分别为152.22万人、153.45万人、185.43万人、212.08万人和213.16万人,外出打工农民人数每年净增15.23万人,年平均增速为8.78%。从2004年甘肃省农民外出就业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外出地区、外出地区类型、外出从业时间情况、外出就业行业等方面分别来看,有以下特点:

1.外出的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

2004年甘肃省农村当年外出就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为33岁,在年龄结构中,40岁以下的人数占78.70%。其中:16-25岁的占27%,26-30岁的占14.5%,31-40岁的占37.2%。

2.外出的劳动力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

2004年甘肃省农村当年外出的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1.6%;初中文化程度占52.8%;高中文化程度占14%;中专文化程度占1.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4%。

3.外出劳动力在西部地区打工的人数比重较大

2004年甘肃省当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在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打工的人数比重分别为85%、11.8%和3.2%。

4.外出到中小城镇的比重略高

2004年甘肃省农村当年劳动力外出到省会城市的占26.1%,到省内中心城市的占22.3%,到县城的占22.3%,到建制镇的占11.9%,到其他地区的占17.4%。

5.外出就业行业主要为二、三产业

从外出就业的行业看,2004年甘肃省农村当年外出劳动力到第二产业就业的占50.4%,其中,采矿业占2.6%,制造业占3.6%,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占0.2%,建筑业占44%。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占39.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占2.8%,批发零售贸易业占5.7%,住宿和餐饮业占7.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4%,教育占0.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0.8%,其他占12.5%。

6.农民外出打工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季节性

在省内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基本上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兼业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家庭劳动力较多,在外务工时间就长,劳务收入也较高,反之则短。据调查:2004年甘肃省当年外出劳动力中从业累计1-3个月人数为163人,占16.3%;从业累计3-6个月人数为217人,占21.7%;从业累计6个月以上的人数为617人,占劳动力人数的61.7%。

7.农民外出打工的组织方式具有明显的自发性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农民为了获取更多的预期收入,改善生活状况,主要依靠自己寻找门路和依靠亲戚朋友介绍外出打工,依靠自己或社会关系、血缘关系的广泛性和较强的亲和力寻求就业机会。2004年甘肃省当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自发外出打工占6.8%,依靠亲属亲戚朋友介绍打工的占86.9%,通过(政府、单位)组织外出打工的只有6.3%。

三、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初见成效

近年来,甘肃省农村劳务输出和转移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劳务输出和转移规模逐年扩大,劳务收入逐年上升,大批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和转移摆脱了贫困。劳务输出和转移也成为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1987年全年输出和转移120万人次,创劳务收入5亿元;到2002年全年输出和转移266万多人次,创劳务收入40多亿元。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加,劳务经济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日益突出,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52元,人均外出务工收入为25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61%;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73元,人均外出务工收入195元,占11.63%;外出务工收入增加对甘肃省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为32%。2003-2004年甘肃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分别为5.2%和10.7%,而同年的劳务收入水平却分别增长了11.76%和29.48%。成规模的劳务输出,不仅使很大一部分农民脱贫,使部分农民开始走向富裕,而且对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农民拓宽了视野,转变了观念

农民长期贫穷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观念陈旧、信息闭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亲历了城市改革开放带来的迅速发展,经受了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洗礼,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到省会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到沿海地区打工,等于进了一个全新的培训班,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总体素质发生了质的飞跃,迅速成长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一代劳动者。这种培养人才的规模、速度、质量、效果,是任何正规学校都无法比拟的。据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统计,该县劳务输出人员中已经有3000多人通过劳务实践学会了各种实用技术,靠一技之长在城市站住了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400多人先后担任所在企业中上层领导,由一个打工者成长为企业管理者,该县恭门乡女青年张敏就曾担任过深圳某房地产公司的顾

问。

2.弥补了农业投入的不足,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甘肃省农民经济收入低,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劳务输转带来的收入有效地增加了农民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由于大量劳务收入积累的资金投入农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了花卉种植、温室蔬菜、特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

3.减轻了农村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随着农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出售难、农民收入增幅缓慢、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凸现出来。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富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改善了农民的就业结构。“九五”期间,甘肃省累计输转农村劳动力1069万余人次,创劳务总收入120多亿元,相当于全省一年的财政收入。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劳务输转实现了异地就业,减少了农村的不安定因素,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长期困扰农村的“三打”已经逐步被新的“两打”取代,即由打牌(赌博)、打关(喝酒)、打架,变为“打工出门挣钱、打道回府创业”。

4.促进了乡镇企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甘肃省乡镇企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发展比较缓慢。通过劳务输出和转移,一部分农民不但解决了温饱,还学到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返乡创办经济实体,推动了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发展当地农村经济-加快奔小康步伐”的良性循环的路子。临夏州、永昌县、永登县、山丹县等地近年来兴办的建材、化工、制革、毛纺、养殖、旅游等一批相当规模的企业,大都是劳务人员创办的。许多通过劳务输转脱贫致富的农民,积极捐助资金投入当地公益事业,加快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全省劳务人员投入乡镇企业和公益事业的资金达6.83亿元,占当年劳务收入的22.7%。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甘肃省劳务输转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不仅成为贫困地区脱贫的战略举措,而且成为农村实现小康的发展战略。这项措施与国家的“扶贫计划”相比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见效快的产业。同时,劳务输转减轻了土地的人口负荷,减少了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对遏制土地的滥垦和水资源的消耗,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甘肃外出劳动力存在的问题

1.转移多呈盲目性

甘肃省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农民自发的个人行为,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在组织劳务输出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工作缺乏连续性、灵活性,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变化缺乏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对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指导,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他们做好转移前的培训和准备工作,对实现转移后的人员关注也不够,致使一些农村外出劳动力进城后在户口、就业、子女入托、上学、工商登记等方面遇到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迫使部分人又重新返乡务农。调查资料表明:2004年甘肃省农村当年返乡劳动力人数占当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人数的9.2%。

2.转向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安全设施差

随着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位用工逐年增加,为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由于劳动用工工资、劳动安全管理方面政策、法规往往滞后,不少用工单位工作场地简陋,生产设备陈旧,缺少安全防护,存在着诸多隐患。多数经营者只重视眼前效益,擅自延长工作时间,压低劳动报酬,不少民工甚至辛勤劳作一年,到头来领不到工钱,被人肆意盘剥,这种现象又导致已转移的农村外出劳动力返乡务农。2004年甘肃省当年农村返乡劳动力因要不到工资、缺乏安全感人数占当年农村返回劳

动力人数的3.26%。

3.自我脱贫的竞争意识不强

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居全国较低位次,2004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52元,居全国第30位,排序倒数第二。因此,摆脱贫困、尽快致富是甘肃省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但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养成等待政府发救济、给补助的“等、靠、要”思想,自我脱贫的主动性不强,没有像发达地区的农民那样想方设法寻找致富途径,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学习一技之长。

4.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外出转移组织化程度低

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脱节、信息不灵、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方、一些行业劳动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现象同时并存,劳动力市场还不是统一开放的市场,仍然由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所构成,农民不能平等就业,制约了农村外出劳动力的转移。一些地方对转移农村外出劳动力重视不够,信息服务滞后,管理收费重重,挫伤了农民转移的积极性。已经转移的农村外出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有组织转移的不多。由于这种自发性、分散性,当转移后其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势单力薄,他们迫切需要有组织的转移。2004年甘肃省农村当年外出劳动力中,通过政府(单位)组织外出的只占6.3%。

5.外出打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没有保障

一是绝大部分外出打工农民没有参加劳动保险;二是绝大部分外出打工农民没有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一旦遇到意外事故,最后吃亏的还是农民自己;三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2004年调查资料显示:外出打工农民中只有2.6%的农民参加了劳动保险,只有9%的外出打工农民与雇主签订了劳动合同,还有6.2%的外出打工农民拿不到工资。

五、加快甘肃省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加快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是关系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抓好这个问题,就抓住了发展的要害,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实践证明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其途径和方法:

1.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要集中精力抓,政府相关部门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配合抓,采取主动出击走出去,团结互助结对子,广泛联系订合同等方法,形成固定的劳动输出渠道

2.加强劳动力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一是建立多类型的劳动力培训体系。各级政府要主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体系。二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各种不同形式的办学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使甘肃省由单纯的劳动力输出变为具备较高素质与技能的人力资本输出,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把实施劳动预备制度与加强新生劳动力资源管理、调节就业需求和推动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加大对新生劳动力就业前的培训力度。四是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对外出劳动力的定级、评职称等方面简化手续,提供优质服务。

3.积极推进相关制度创新,为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体系。在就业制度上,应建立起“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竞争上岗”的市场化就业制度。取消不合理的行业、工种限制,打破区域性封锁,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其次是加快建立有利于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政策。对进城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积极鼓励他们以转让、租赁、抵押或作价入股等形式,依法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托管中心”,统一负责土地经营,以解决农民“身

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放心流出。实行有利于农民向小城镇集聚的土地

政策,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和严格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通过转让、出租、作价入股、以地换地等方式直接进入小城镇土地市场。再次是加快建立支持灵活就业的劳动保障制度。适应劳动关系多元化、流动性和就业变动频率大的特点,建立起既可以保障劳动者权益,又方便操作的就业登记、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接续制度,采取分期分批的办法,逐步解决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那些长期在外务工自愿退出土地的农民,政府应通过土地流转所获得的部分收益建立土地基金,或采取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建立保险基金,专门用于解决退地后失业保障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深化甘肃省劳动力市场化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加大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突破户籍制度对甘肃省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造成的禁锢,扫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城市特别是小城镇都要为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敞开大门,降低门槛,他们只要在城里有了安身立足之地,不论打工、经营,都应当获得与城市同样的待遇,同样享受到城市人的各种权利,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掌握信息,提高自身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外出劳动力进城本身就意味着脱贫。

5.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

从甘肃省城乡经济结构和体制看,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则是解决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的最好的出路之一。农村小城镇可以成为吸纳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畜水池,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从事第一产业人口下降,从事二、三产业从业人口增长。这样不仅可以搞活城乡流通,打破农村的封闭性,而且可以使商家和农户直接组合,从而启动农村的消费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农民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

以农业部等六部委组织实施的“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契机,从2004年到2010年,每年转移培训农民5-10万人,对全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对新增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加快向非农产业及城镇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在实施“阳光工程”中,甘肃省将开展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选择就业岗位等知识的引导性培训及家政服务、缝纫、保安、餐饮、酒店服务、建筑、制造、电脑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

第五篇:植物资源学报告

一、贵州植物资源的基本特点

(一)植物种类丰富

根据最近资料统计,裸子植物中,我国产的各科 ,贵州都有分布。被子植物的科,属,种及变种,在全国所占比例较多,与国内各省区相比,仅次于云南、四川。在丰富的植物种类中,蕴藏了众多的经济植物,为开发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 的物质条件。

(二)植物区系成份复杂,热带、亚热带的成分占明显优势

我省既有泛热带分布式的禾木科、豆科、大戟科、茜草科等,还有热带亚洲分布式的爵床科、天南星科、苦首苔科、榨科。热带亚热带性质的其它分布式,如旧世界热带分布式,也都不同程度的具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为我省开发亚热带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植被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植被类型复杂多样

贵州地处中亚热带,受自然地理水平地带性规律的制约 ,贵州的地带性植被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性质。植被有明显的渡性特征,既有湿润性的常绿林,又有半湿润性的常绿林,还有大面积的次生性落叶阔叶林光皮桦、响叶杨。复杂多样的植被,为我省开发和利用多种植物资源提供了可能。

二、贵州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一)保护现状

为了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做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我省做出的具体措施如下

①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森林是木材资源的重要来源,采伐较多,使我省很多地方成为缺材地区,为此我省把国家森林法落实到各市县,依法办事,既保护了森林资源,还保护了许许多多的植物资源。②建立自然保护区,为各类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以黔金丝猴、琪桐等为主的珍贵动植物。

③合理利用植物资源。例如本来只为用材而砍伐森林,现要利用其枝娅加工成小型玩具、家用器材等,我省已渐渐地对多种不同性质的产物加以利用,克服产品单一的经营管理状态。

(二)利用现状

贵州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在利用植物资源的同时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下是我省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

①对高维果品资源的利用。贵州植物资源中,刺梨、猕猴桃维生素含量最高,现其利用正处于初期的试验阶段,有待更产业化的开发无籽刺梨、大果刺梨、大果称猴桃等优良品种。

②对重要中草药资源的利用。如天麻、杜仲、黄连、吴英及黄草等中草药利用较多,对天冬、获荃、党参、首乌、白岌、桔梗、茵仁、黄柏、爬岩姜等重要中草药的利用少些。

③对观赏植物与盆景植物资源的利用。贵州出产的一些珍稀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如洪桐、秃杉、鹅掌揪等,其他观赏植物如杜鹃、普薇、山茶等被制成盆景供观赏。

三、贵州优先保护的10种经济植物资源

(一)贵州苏铁(Cycas guizhouensis)

贵州苏铁,苏铁科。棕榈状常绿植物,树干高约65厘米。叶羽状全裂,长达1.6米,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厚革质,无毛,深绿色,叶柄两侧具短刺。大孢子叶多数,密生茎顶呈球形,密被黄褐色或锈褐色绒毛。中国贵州特有种。分布于贵州、广西,生于海拔400~1060米处。由于不合理的利用,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属濒危种,还作为一种良好的观赏绿化植物,且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因此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分布于南盘江河谷地带、兴义、望谟和安龙等县,主要在南盘江流域的河谷地带灌丛中及林下。保护途径主要是就地保护。

(二)银杏(Ginkgo biloba L.)

银杏为落叶乔木,4月开花,10月成熟,种子为橙黄色的核果状。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和它同纲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灭绝。号称活化石,出身在几亿年前,现存活在世的银杏稀少而分散,上百岁的老树已不多见。银杏有祛疾止咳、抗涝抑虫、降低血清胆固醇、扩张冠状动脉、抑菌杀菌等医疗作用;有除皱、保护脂质免受自由基伤害的美白作用;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治虫害、调节气温等生态价值,属濒危植物,可作为优先保护的植物。中国的银杏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湖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市,另外台湾也有少量分布。贵州的银杏主要分布在盘县、道真、正安、务川等地,在长顺县有就地保护的保护途径。

(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银杉是松科银杉属,本属只此一种,为中国特产的稀有树种。所以是银杉属中最珍稀的树种。银杉,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枝平列,小枝有毛。长椭圆卵形球果,圆形至卵圆形种鳞。上面有两个种子,有长椭圆形薄翅。是三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后残留下来至今的植物,和水杉、银杏一起被誉为植物界的“国宝”,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贵州、湖南和四川,贵州的道真、桐梓等。由于银杉生于交通不便的中山山脊和帽状石山的顶部,故未遭到过多的人为破坏。银杉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在荫蔽的林下,会导致幼苗、幼树的死亡和影响林木的生长发育,若不采取保护措施,将会被生长较快的阔叶树种更替而陷入灭绝的危险。

(四)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珙桐又名光叶珙桐,是几千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贵州的梵净山、松桃、道真、绥阳、毕节、纳雍等地均有分布,为我国独有的珍惜名贵观赏植物,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因其花形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而被西方植物学家命名为“中国鸽子树”又称“鸽子花树”、“水梨子”。其材质沉重,是建筑的上等用材,也是制作细木雕刻、名贵家具的优质木材,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的珍品,可作为优先保护植物。由于森林的砍伐破坏及挖掘野生苗栽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也日益缩小,若不采取保护措施,有被其它阔叶树种更替的危险。保护措施:有的分布区虽已建自然保护区,但无严格保护措施,在其它分布区也应设置保护点,应制定具体的保护管理措施,积极开展引种栽培和繁殖试验,进行人工造林,扩大其分布区。目前主要以设立保护区为保护途径。

(五)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Zucc.Var.chinensis(pilger)Florin[T.chinensis(pilger)Rehd.] 红豆杉又名紫杉,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它是遗传育种研究和庭园观赏的难得植物,有重要价值。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1994年红豆杉被中国定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同时被全世界42个有红豆杉的国家称为“国宝”,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是名符其实的“植物大熊猫”。因为红豆杉的树皮有抗癌物质——紫杉醇,所以有许多人进入林中来剥树皮,使得红豆杉的数量急剧下降。因此列为贵州优先保护经济植物。

(六)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柏科水杉属唯一现存种,中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约在250万年前的冰期以后,水杉属几乎全部绝迹,仅存水杉一种。水杉有重要的药理作用,能化谈散结,祛瘀止痛,毒蛇咬伤;根状茎及根供药用,有解毒,止痛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及劳伤疼痛;对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对蛙后肢血管、家兔小肠及肾血管则有轻度的收缩作用,属濒危药用植物。在湖北利川设立了水杉种子站,建立了种子园,加强了母树的管理,对5000多株林木进行逐株建档,采取了砌石岸、补树开排水沟、防治病虫害等保护措施,并加速育苗造林。四川石柱对水杉大树采取了挂牌保护。水杉天然更新弱,应特别注意保护幼苗,促进其成长,避免残存的水杉林被其它树种所更替。水杉在贵州大部份地区均匀分布,有就地保护和栽培驯化等保护途径。可列为贵州优先保护经济植物

(七)短叶黄杉(Pseudotsuga brevifolia Cheng et L.K.Fu)

短叶黄杉是黄杉属中唯一生长在石灰岩土壤上的种类,即强喜钙树种。因生境特殊,更新困难,加之材质优良,又遭大量砍伐,现多呈零散分布。所以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濒危树种。短叶黄杉四季常青,花味芳香,种子红艳,为著名的观叶、观果植物,适适合做为盆栽布置展厅、会场、主席台等处。抗二氧化化硫等有害气体的能力强,称为环保树种,适合种植于工矿区。还可治腰膝痛、风癣、风虫牙痛。分布在贵州南部荔波、安龙县。生于海拔400-1250米峰丛石灰岩山区喀斯特峰丛疏林中,列为贵州优先保护经济植物。

(八)黄枝油杉(Keteleeria calcarea Cheng et L.K.Fu)

黄枝油杉属渐危种,是我国特有的古老树种,具有研究价值。木材较坚硬,结构细,是家具和建筑优良用材。树干通直,雄伟挺拔,枝叶浓密,适于庭园绿化;根系发达,能耐石山干旱,是石灰岩石山绿化的优良树种,分布区狭窄,资源少,母树结果不多,种子发育不良,天然更新能力较弱;加之材质优良,群众随意砍伐,数量日减。因此列为贵州优先保护经济植物。分布于贵州东南部黎明平、独山、平塘、荔波等县,呈小片分布,就地保护。

(九)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R)

桫椤是极少数一些木本种类其中的一种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是已经发现唯一的桫椤科、桫椤属木本蕨类植物,其植株高大,一般株高1~6m,最高近10m。一般主干不分枝,叶顶生,形如巨伞,状若华盖,树形优美,苍劲挺拔,四季常青,享有“蕨类植物之王”的美誉,还被科学界称为“活化石”。是中国一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极具观赏价值。极其珍贵,堪称国宝,可制作成工艺品和中药,在远古的地质时期,蕨类植物大都为高大的树木,后来由于大陆的变迁,多数被深埋地下变为煤炭。尚生存在地球上的大部分是较矮小的草本植物,桫椤是极少数一些木本种类其中的一种。故列为贵州优先保护经济植物。目前已知主要分布在赤水,并设有自然保护区。

(十)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Wall.L)BI.)又名红色木莲,渐危种。常绿乔木,其树叶浓绿、秀气、革质,单叶互生,树形繁茂优美,花色艳丽芳香,高达30米,胸径40至60厘米。一般春末换叶,结实有大小年,种子靠鸟类传播。其树形优美,四季常绿,是很好的庭院观赏树种,且树干通直,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也是名贵稀有观赏树种。该种分布区域虽广,但分布零星,数量较少,加上不断采伐利用,有灭绝的危险,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也是国家珍稀濒危物种。可列为贵州优先保护经济植物。在贵州望谟县有分布,主要采取的是就地保护途径。

四、贵州优先开发利用的10种经济植物资源

(一)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也称奇异果,狐狸桃、藤梨、羊桃、木子、毛木果、麻藤果、杨汤梨等,因猕猴喜食,故名猕猴桃;亦有说法是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猕猴桃是一种品质鲜嫩,营养丰富,风味鲜美的水果。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口感酸甜。味道被描述为草莓、香蕉、菠萝三者的混合。猕猴桃果型大,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特别高,含有白氨酸、酪氨酸等12种氨基酸。主治肝炎、消化不良、烧烫伤,维生素C缺乏等症。对消化道癌症、高血压、等具有一定的防治或辅助治疗作用,是高级的滋补营养食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有加工袋装,制成饮品等开发利用途径,秦岭北麓是中国猕猴桃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民间人工栽培的历史达一千多年。在贵州分布在在修文,红阳等地。

(二)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inn.)Medic)

荠菜为十字花科植物,属野菜类,地方上叫香荠,北方也叫白花菜、黑心菜,瑶家叫“禾杆菜″,河南、湖北等地区叫地菜。其拉丁种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小盒子、“牧人的钱包”,是形容它的角果形状像牧人的钱包,英语名称就是“牧人的钱包”。荠菜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香气浓郁,味极鲜美,营养价值高。荠菜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荠菜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能降低血压,具有抗癌作用。做干野菜,鲜野菜都是较好的开发利用途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贵州各地区的田野、路边及庭园中均能生长。

(三)板栗(Castaneamollissima)

又名栗、板栗、栗子、风栗,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原产于中国,分布于越南、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地区。中国有句民谚叫:“七月杨桃八月楂,十月板栗笑哈哈”。板栗素有“千果之王”的美誉,与桃、杏、李、枣并称“五果”,国外称之为“健康食品”,属于健脾补肾、延年益寿的上等果品。栗子营养丰富,栗实中除富含糖及淀粉、蛋白质、脂肪外,尚有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等多种维生素。维生素C含量比西红柿还要高,更是苹果的十几倍。栗子中的矿物质也很全面,有钾、锌、铁等,虽然含量没有榛子高,但仍比苹果等普通水果高得多,尤其是含钾量比苹果高出3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优先开发利用。

(四)贵州山核桃(Carya kweichowensis Kuang & A.M.Lu)

山核桃具有不错的食疗功效,能滋润补养,微炒后用黄酒送服能治疗腰痛,根是治疗脚痔不错的自然药物,鲜外果皮捣碎取汁擦治皮肤能够治癣症。含脂量较高,食用价值高,是上天赐予大地人们的果实。有制成核桃汁,袋装核桃等开发利用途径,产于贵州安龙、望谟、册亨、兴义等县。生于海拔1300米的山坡林中。适宜在安龙、望谟、册亨、兴义等县大力开发利用。

(五)杜仲(Eucommia ulmoides)

又名胶木,即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其味甘,性温。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杜仲含有80多种天然活性物质,有降压稳压的作用,正是所需多人需要的。杜仲黄金组合,能有效地保护人体心脑肝肾,预防高血压,这些药用价值是最大的经济价值。可大片种植杜仲,将其树皮做药物原料,叶做成保健茶,从其汁液中提取天然橡胶,借助杜仲林养金蝉,金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杜仲适合栽培在贵州的遵义、湄潭、正安、贵定等县,可大力优先开发利用杜仲。

(六)蓝莓

蓝莓眼睛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其果胶含量很高,能有效降低胆固醇,促进心血管健康,能防止脑神经衰老,增强记忆力,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肌肤,缓和皮肤松弛下垂和眼袋。有制成饮品,干果等途径,适宜生长在贵阳、遵义、修文、麻江。

(七)顶坛花椒

它是贵州花江峡谷地区特有的经济植物,其具有喜钙、耐旱、水土保持效果好等特点,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是该地区主要的水土保持经济树种,合理开发利用,将生态重建与花椒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培养和壮大花椒产业和产业竞争力,发展社会经济。开发途径有晒干袋装,适宜生长在贵州花江。

(八)榛

其为色素植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控制心脏病及冠状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含有较多抗氧化物质,可预防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具有强烈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它含有一种特殊物质,起到减肥的作用,还对皮肤有很好的美容保健作用,是女性的“补品”。大量种植,加工袋装可有效开发利用,生长在贵州大部份地区。

(九)杜鹃

大方有百里杜鹃,品种优良,枝条细瘦,光滑无毛,老枝灰白色,叶多密生于枝顶,叶片薄革质,先端渐尖,总状伞形花序,子房圆柱状锥形,有较高的观赏性,可以持续发展其带动的旅游业。合理利用开发其价值,如做成盆栽等,生长在梵净山、大方等地。

(十)刺梨

刺梨被人们誉为“VC之王”、“天然VC贮库”。刺梨果实还含维生素E、维生素P、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素和16种氨基酸,其中的天门冬氨酸对白血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有较高的营养、药用和保健等经济价值。可加工成袋装果干,刺梨酒,药丸等方便食用的产品,适宜生长在贵州的毕节、六盘水、龙里以及贵阳周边。

五、贵州列为一、二级保护的植物

一级保护植物:珙桐、贵州苏铁、银杉、银杏、红豆杉、水杉、桫椤。二级保护植物:短叶黄杉、六、贵州省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工作?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种植被类型组合复杂多样。应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尽多地将达到要求的区域申请为植物保护区,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植物资源。针对开发利用经济植物资源方面,应注重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绿色产品、安全产品、有机产品;建立良种繁育基地,采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遗传改良、作好技术和物质储备;建立苗木基地,把好种质质量关,将植物的生产基地建设与良重繁育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的有机结合,走一条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产品贮藏保鲜技术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下载家乡资源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乡资源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乡地域文化资源调查(精选五篇)

    “美不胜收”的家乡文化 ———品味庐州的古韵我的家乡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的北岸,临江近海,连接中原,贯通南北,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岗冲起伏,山川秀丽,气候温和,......

    家乡的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在我的家乡,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一直是政府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它们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近些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经济与环境间的矛盾时时发生。与此同时还伴随着资源......

    保护与传承家乡优秀民俗文化资源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保护与传承家乡优秀民俗文化资源调查目标:由于年轻一代离开家乡,在外打拼,家乡中的很多优秀民俗已被年轻一代遗忘,通过这次调查,提......

    家乡资源开发与利用培训心得体会

    家乡资源开发与利用培训心得体会 9月11日下午我们“杨xx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全体成员在区进校三楼会议室举行了XX年下半年的第一次集中培训。在会上杨老师先细致的将上半......

    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市劳动力资源情况和企业技能人才状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我市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路,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

    资源毕业实习报告

    资源毕业实习报告5篇资源毕业实习报告篇1【个人简介】准大四同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xx年应届本科毕业生高校期间自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问两年,考取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定......

    内蒙古铜矿资源报告

    内蒙古铜矿资源报告 一、我国铜矿储量分布 2011年我国已探明铜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8422.2万吨(国土资源部资料),占同年世界储量基础的12.1%,居智利和美国之后,列世界第3位。主要分......

    资源综合利用有关情况的报告

    资源综合利用有关情况的报告 我市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十多年来取得了较好成效,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尤其是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