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工信部产业〔2012(精)

时间:2019-05-14 12:4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工信部产业〔2012(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工信部产业〔2012(精)》。

第一篇: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工信部产业〔2012(精)

n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工信部产业〔 2012〕 4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 门,有关中央企业: 为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 〔 2010〕 390号,加快我国工业设计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 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建设,工业 和信息化部决定开展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工作。现将《国家级工业设计中 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按照要求和程序,组织好本地区国家 级工业设计中心的申报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2年 9月 10日

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的建设,促进工业设计 产业发展,根据《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

〔 2010〕 39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工业设计是指以工业产品为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 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 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是指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 定,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管理规范、业绩突出,发展水平居全国 先进地位的企业工业设计中心或工业设计企业。

第三条 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认定工作遵循企业自愿、择优确定和公 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 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推荐 申报工作,并协助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进行指导和管理。中央管理的企业可自行组织申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认定,将逐步过渡到从已认定为省(区、市级的 工业设计中心中择优确定。

第五条 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每两年认定一次,受理认定申请的截止日期 为当年的 4月 30日。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六条 已建立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申请认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在行业内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知识产权应用及保护制 度健全,拥有一定数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三重视工业设计工作,用于工业设计的投入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能为 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已设立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 2年以上,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有较好 的工业设计研究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具备独立承担相关领域工业设计任务、提供工业设计服务和教育培训专业人员的能力。

(五工业设计中心组织体系完善,机制健全,管理科学,发展规划和目 标明确。

(六工业设计中心人才队伍素质较高,经验丰富,工业设计水平在同行 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从业人员 50人以上,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具 有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比例不低 于 80%。

(七工业设计中心创新能力强,业绩突出,设计产品已取得显著经济效 益,或获得省级及以上部门的表彰,近2年内获得国内外授权专利(含版权 20项以上。

(八企业 2年内(截止申请日期未发生重大质量或安全事故,没有违 法行为或涉嫌违法正在接受有关部门审查的情况。

第七条 工业设计企业申请认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在工业设计行业内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成立 2年以上,以工业设计服务为主营业务,有较好的工业设计研 究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具备独立承担相关行业领域工业设计任务、提供工业 设计服务以及系统设计咨询服务的能力。

(三拥有设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工业设计师,拥有一定规模的设计人 才,队伍结构科学合理,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设计人才优势。工业设计从业 人员 70人以上,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职业 资格的人员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比例不低于 80%。

(四工业设计服务水平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业绩突出,经营稳定。近2年,工业设计服务年营业收入不低于 1500万元,占企业总营业收入的比例 不低于 50%,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五 2年内(截止申请日期未发生重大质量或安全事故,没有违法行 为或涉嫌违法正在接受有关部门审查的情况。

第三章 工作程序

第八条 企业通过所在地政府管理机构向省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 以下材料:(一《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申请表》(见附件

1、附件 3,并附相关证 明材料。(二 2年来企业工业设计中心或工业设计企业建设及运行情况。(三其他有关情况。

第九条 省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企业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确定推荐企 业名单,并在规定时间内将上报文件和推荐企业的申请材料报送工业和信息化 部。

中央管理的企业可按上述要求将申请材料直接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十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和必要的现场审查 并提出审核意见,择优确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 户网站公示。

第十一条 对公示无异议的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经工业和 信息化部批准,授予“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称号,并以通告形式公布。第四章 管 理

第十二条 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及有关媒 体公布,并适时更新,方便社会公众查询和监督。

第十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已认定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实施动态管 理,每 2年组织一次复核。接受复核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须填写《国家级工 业设计中心复核表》(见附件

2、附件 4报省级主管部门。省级主管部门审核 后填写评价意见,在复核当年的 4月 30日前将上述材料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 央管理的企业可按上述要求将复核材料直接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经工业和信 息化部复核,以通告形式发布复核结果。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称号:(一未按规定参加复核的;

(二)复核结果为不合格的;

(三)所在企业自行要求撤销的;

(四)所在企业被依法终止的;

(五)弄虚作假、违反相关规定或有违法行为的。第十五条 因第十四条第(一)、(二)、(三)项原因被撤销国家级工 业设计中心称号的,企业在两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国家认定。第十六条 因第十四条第(五)项原因被撤销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称号 的,企业在 4 年内不得申请国家认定,并暂停所在省级主管部门下一年度申报 工作;通过中央管理的企业申报的,暂停该中央企业下一年度申报工作。第十七条 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所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在办理相关手续后 30 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情况通过省级主管部门报工业和信息 化部,中央管理的企业直接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十八条 形式公布。第十九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等手段,支持国家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调整和撤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以通告 工业设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各省级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区实际,参照本办法组织开展省(区、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的认定工作,并对工业设计中心建设给予支持和指 导。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附件:1.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申请表(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略,详情请 登录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2.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复核表(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略,详情请 登录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3.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申请表(工业设计企业)〔略,详情请登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4.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复核表(工业设计企业)〔略,详情请登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第二篇:2017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1 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我市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提升工业设计发展水平,促进工业经济创新转型升级,根据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2010〕390号)、《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工信部产业〔2012〕422号)及《安徽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皖经信产业〔2014〕184号)等文件精神,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含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企业,下同)认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工业设计是指以工业产品(含软硬件)为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包装及用户体验和流程设计等进行整合优化的设计创新活动。

第三条 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是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管理规范、发展水平居行业领先或先进地位的企业工业设计中心或工业设计企业。

第四条 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的认定工作遵循企业自愿、择优确定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年认定一次。

第五条 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的认定、考核和撤销等管理工作由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各县区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所辖区域的推荐申报、指导和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认定条件

第六条 已建立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申请认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我市产业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工业设计给企业带来明显的量质提升和竞争优势。

(二)已设立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1年以上,有较好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办公研发场所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具备独立承担相关领域工业设计任务、提供工业设计服务和教育培训专业人员的能力。

(三)重视工业设计中心工作,能为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费保障。

(四)工业设计中心组织体系完善,机制健全,管理科学,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

(五)拥有设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业设计带头人,从业人员15人以上,其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员、具有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的人员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比例不低于80%。

(六)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应用及保护制度健全,拥有一定数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或获得全国性或行业性工业设计相关奖项。近两年内获得国内外授权专利(含版权)1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不低于2项,并应用于主营产品的生产制造,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第七条 工业设计企业(含高校、科研院所工业设计单位)申请认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我市产业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在我市工业设计行业内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上工业设计服务年总营业收入不低于100万元,利润率高于市内同行业平均水平。

(二)成立1年以上,以工业设计服务为主营业务,有较好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和行业影响力,办公研发场所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具备独立承担相关领域工业设计任务、提供工业设计服务以及系统设计咨询服务的能力。

(三)拥有设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工业设计师(含软件设计师),拥有一定规模的设计人才,队伍结构科学合理,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设计人才优势。工业设计从业人员8人以上,其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员、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比例不低于80%。

(四)拥有一定数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2项以上国内外授权专利(含版权),或已获得全国性或行业性工业设计相关奖项。

第八条近两年来,未发生重大质量或安全事故,没有违法行为或涉嫌违法正在接受有关部门审查的情况。

第三章 认定程序

第九条 企业向所在县(市)区经信委(经促局)、开发区经贸局提出以下申请材料:

(一)《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申请表》(见附件

1、附件3),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二)上企业工业设计中心或工业设计企业建设及运行情况。

县(市)区经信委(经促局)、开发区经贸局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提出推荐意见,并上报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第十条 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企业进行材料审查和必要的现场考察,专家组出具评审意见及相关材料。

第十一条 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研究确定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并在网站公示5天。对公示无异议的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授予“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称号和牌匾,并予以公布。

第四章 管理措施

第十二条 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已认定的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实施动态管理,每两年组织一次复评。接受复评的市级工业设计中心须填写《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复评表》(见附件

2、附件4),并按程序参与复评。

第十三条 复评程序如下:

(一)复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企业的复评材料及有关情况进行核实,提出复评意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在复评意见的基础上决定评价结果。复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二)公布。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正式行文发布已认定的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复评结果。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称号:

(一)未按规定参加复评的;

(二)复评结果为不合格的;

(三)所在企业自行要求撤销的;

(四)所在企业被依法终止的;

(五)弄虚作假、违反相关规定或有违法行为的。

第十五条 不受理。因第十三条第(一)、(二)、(三)项原因被撤销合肥市工业设计中心称号的,两年内不再受理其认定申请;因第十三条第(五)项原因被撤销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称号的,叁年内不再受理其认定申请。

第十六条 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所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在复评中将有关情况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在复评文件中给予其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更名。

第十七条 对获得“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称号的企业,市、县区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同时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三年。

附件2 2015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名单

一、企业工业设计中心

1、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合肥晶弘电器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安徽宾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7、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8、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9、合肥神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0、合肥宏晶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1、合肥中亚建材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2、合肥金诺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3、合肥中辰轻工机械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4、安徽江淮福臻车体装备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5、合肥长城制冷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6、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7、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8、安徽安风风机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9、合肥忆恒机械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0、安徽万朗磁塑集团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1、龙迅半导体科技(合肥)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2、安徽合凯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3、固力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4、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5、合肥万向钱潮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6、合肥华升泵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7、安徽中科光电色选机械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8、合肥日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9、安徽尊贵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0、安徽普为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1、安徽正远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2、合肥中南光电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3、东风精密铸造安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4、安徽省恒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5、合肥创想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6、合肥泰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7、翰博高新材料(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8、安徽远鸿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9、安徽启路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0、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1、安徽富煌和利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2、安徽东风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3、安徽宏实光机电高科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4、安徽好运机械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5、安徽舜禹水务实业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6、安徽华星智能停车设备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7、安徽盛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8、安徽状元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9、合肥市远大轴承锻造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0、合肥顺昌分布式能源综合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1、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2、安徽超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3、安徽通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4、安徽信安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5、安徽海龙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6、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7、合肥恒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8、合肥卡诺汽车空调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9、合肥正威液压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0、安徽尚德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1、安徽呵宝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2、合肥联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3、精英模具(合肥)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4、安徽雷鸣红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5、安徽乐库智能停车设备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6、安徽信远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7、合肥嘉伟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8、安徽云森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9、合肥探奥自动化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70、合肥固泰自动化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二、工业设计企业

1、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工业设计企业

2、安徽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企业

3、合肥德物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企业

4、安徽实华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企业

2016合肥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名单

一、企业工业设计中心

1、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安徽新视野门窗幕墙工程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合肥荣电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7、合肥科烨电物理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8、合肥市百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9、安徽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0、中建材(合肥)粉体科技装备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1、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2、安徽金星预应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3、合肥市田源精铸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4、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5、安徽红星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6、安徽新中远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7、安徽江淮银联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8、合肥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19、安徽泽众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0、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1、合肥汇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2、合肥虹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3、安徽金诚汽车装饰设计开发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4、合肥和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5、合肥市裕同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6、合肥卡星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7、安徽江淮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8、合肥锦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29、合肥汉德贝尔属具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0、安徽正元机械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1、合肥巍华智能停车设备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2、合肥市春华起重机械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3、合肥锦利丰机械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4、合肥得润电子器件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5、合肥南南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6、安徽华斯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7、合肥东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8、合肥市华达半导体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39、安徽航天信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0、安徽宽居电器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1、安徽华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2、安徽松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3、安徽省德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4、合肥永升机械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5、合肥马瑞利排气系统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6、合肥市航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7、合肥市菲力克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8、安徽亚辉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49、安徽贵博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0、安徽森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1、巢湖市金辉自控设备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2、安徽中乐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3、合肥梵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4、安徽合叉叉车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5、安徽江淮松芝空调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6、合肥威尔燃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7、安徽省巢湖铸造厂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8、中原内配集团安徽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59、安徽毅昌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0、延锋汽车饰件系统(合肥)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1、安徽国风木塑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2、合肥正浩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3、合肥四方磷复肥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4、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5、合肥会通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6、安徽省思维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7、中水三立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8、安徽一天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69、安徽省长城汽车内饰件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70、安徽双诚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71、巢湖市海风门窗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72、安徽省瑞杰锻造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73、安徽徽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74、合肥德通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75、上海海虹实业(集团)巢湖今辰药业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76、安徽建筑机械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77、国机通用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78、安徽省宏瑞泰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79、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80、合肥新沪屏蔽泵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81、合肥江淮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82、安徽天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83、安徽美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84、合肥禾盛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85、安徽大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86、合肥大多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87、合肥宝发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88、安徽恒兴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89、安徽凯旋智能停车设备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90、合肥搬易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91、合肥城市云数据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

二、工业设计企业

1、合肥启道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第三篇:1.安徽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1

安徽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

(试 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根据《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号)、《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工信部产业〔2012〕422号)、《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工业设计是指以工业产品为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是指经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经信委)认定,工业设计创新能力较强、特色鲜明、管理规范、业绩显著、发展水平居全省各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工业设计中心或工业设计企业。

第三条 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认定工作遵循企业自愿、择优确定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拥有较强的设计研究和创新设计能力,处于省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工业设计从业人员30人以上,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比例不低于60%(不重复累计)。

(七)工业设计中心创新能力强,业绩突出,设计产品已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获得市级及以上部门的表彰,近两年内获得授权专利(含版权及其他著作权)15项以上。

(八)企业两年内(截止申请日期)未发生重大质量或安全事故,没有违法行为或涉嫌违法正在接受有关部门审查的情况。

第七条 工业设计企业申请认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在本省行业内具有明显的规模和竞争优势。

(二)成立两年以上(省外知名设计公司在我省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中心或设计公司,成立年限可以放宽至一年以上),以工业设计服务为主营业务,具有工业设计研究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具备独立承担相关工业设计任务、提供工业设计服务和系统设计咨询服务的能力。

(三)拥有设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工业设计师,拥有一定规模的设计人才,队伍结构科学合理,在省内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设计人才优势。工业设计从业人员20人以上,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和具

第十一条 经公示七天无异议后,由省经信委公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

第四章

第十二条 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在省经信委门户网站及有关媒体公布,并适时更新,方便社会公众查询和监督。

第十三条 省经信委对已认定的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实施动态管理,每两年组织一次复核。接受复核的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须填写《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复核表》(见附件

2、附件4)报市、直管县经信委。市、直管县经信委审核后填写评价意见,经省经信委复核后发布复核结果。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称号:

(一)未按规定参加复核的;

(二)复核结果为不合格的;

(三)所在企业自行要求撤销的;

(四)所在企业被依法终止的;

(五)弄虚作假、违反相关规定或有违法行为的。第十五条 因第十四条第(一)、(二)、(三)项原因被撤销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称号的,企业在两年内不得重新申请省级认定。

第十六条 因第十四条第(五)项原因被撤销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称号的,企业在三年内不得申请省级认定。

第四篇:2016新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规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技术中心,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设立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负责制定企业技术创新规划、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创造运用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凝聚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推进技术创新全过程实施。

第三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国家根据创新驱动发展要求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对创新能力强、创新机制好、引领示范作用大、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予以认定,并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

第四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负责指导协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相关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展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与运行评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会同同级管理部门,负责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申报、管理等事项。

第二章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第五条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通知要求报送申请材料,受理截止日期为当年 5 月 31 日。

第六条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企业在行业中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具有行 业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企业具有较好的技术创新机制,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健全,创新效率和效益显著;

(三)有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不低于 1500 万元;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少于 150 人;

(四)具有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 2000 万元;有较好的技术积累,重视前沿技术开发,具有开展高水平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

(五)具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资格两年以上。企业在申请受理截止日期前三年内,不得存在下列情况:

(一)因违反海关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构成走私行为,受到刑事、行政处罚,或因严重违反海关监管规定受到行政处罚;

(二)因违反税收征管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构成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严重税收违法行为;

(三)司法、行政机关认定的其他严重违法失信行为。

第七条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管理部门,根据本办法及当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通知,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并将推荐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及其申请材料(一式二份)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评价表及必要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 母公司技术中心已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不得再推荐其下属子公司申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但从事业务领域与母公司不同的子公司,可推荐其申请母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子公司技术中心已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 在推荐其母公司申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时,应在推荐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其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调整为分中心或撤销的意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的申请程序和要求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相同。

第九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推荐的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材料进行初评,并根据初评结果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国家进口税收税式支出的总体原则及方案等综合评估,确认认定结果,并通过国家发展改 革委官方网站予以公示。

第十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在受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申报材料之日起 90 个工作日之内联合发文,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及同级管理部门通报认定结果。

第三章 运行评价

第十一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原则上每两年组织一次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运行评价。国家发展改革委于评价下发评价通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材料真实性出具意见,并于评价的 5 月 31 日前将评价材料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价材料主要包括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评价表及必要的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报送的评价材料进行评价,并形成评价结果和评价报告。第十三条 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基本合格和不合格:

(一)评价得分 90 分及以上为优秀;

(二)评价得分 65 分至 90 分(不含 90 分)为良好;

(三)评价得分 60 分至 65 分(不含 65 分)为基本合格;

(四)评价得分低于 60 分为不合格。

第十四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对评价结果进行确认。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受理评价材料之日起 70 个工作日内,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通报评价结果。

第四章 鼓励政策

第十五条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进口 科技开发用品按照国家相关税收政策执行。经海关确认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可按有关规定,将免税进口的科技开发用品放置在其异地非独立法人分支机构使用。

第十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结合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高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工作,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予以支持。

第十七条 国家支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承担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研发任务。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于每年 8 月 30 日前,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变更情况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抄送地方同级管理部门。

第十九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每年对地方政府管部门报送的企业变更情况进行确认。其中,对经确认取消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自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变更之日起,停止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政策。

第二十条 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变更之日起,该企业所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进口的有关科技开发用品,经海关审核符合有关规定,可办理凭税款担保放行手续。待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更名情况确认后,根据确认结果办理已凭税款 担保放行的有关进口科技开发用品的税款征免手续。

第二十一条 母公司技术中心已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其子公司原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资格应予调整。其中,从事业务领域与母公司不同的,可调整为其母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业务领域与母公司一致的,取消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格。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推荐母公司申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时,没有提出对其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调整意见的,视同母公司与子公司业务领域相同。

第二十二条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报送的企业材料和数据应当真实可靠。企业提供虚假材料和数据的行为,经核实,将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一)运行评价不合格;

(二)逾期未报送评价材料;

(三)提供虚假材料和数据;

(四)主要由于技术原因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五)因违反海关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构成走私行为,受到刑事、行政处罚,或因严重违反海关监管规定受到行政处罚;

(六)因违反税收征管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构成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严重税收违法行为;

(七)司法、行政机关认定的其他严重违法失信行为;

(八)企业被依法终止。

第二十四条 因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一)、(二)项所列原因被撤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两年内不得再次推荐该企业。因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

(三)~

(七)项所列原因被撤销国家

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三年内不得再次推荐该企业。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督促评价基本合格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改进工作。

第二十五条 各直属海关对推荐申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第(一)项、第二十三条第(五)项所列情况进行核查,具体核查要求由海关总署另行确定。

税务机关对推荐申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和国家企业技术 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第(二)项、第二十三 条第

(六)项情况进行核查,具体核查要求由税务总局另行确定。

第二十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文,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及同级管理部门通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调整、撤销和更名结果。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可参考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涉及的申请材料、评价材料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和要求,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商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后另行发布并适时调整。

第二十九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运行评价等,逐步实现网上办理。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 2016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国经贸〔1993〕261号)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第 53 号令)同时废止。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负责解释。

第五篇:工信部-产业集群

中小企业简报2010第23期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4日】 【来源:中小企业司】 【字号:大 中 小】

编者按: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规模经济,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的有效措施,对于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配套、促进生产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解决就业、降低创业成本以及节约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明确提出,要“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文件下发以来,各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并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现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关情况刊发,供工作中参考。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形态。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日益显示出“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小产业大规模”的特征,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截止到2009年底,据我们对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20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375个,50-100亿元的产业集群414个,10-50亿元的产业集群1188个。

从区域分布来看,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少数省份的产业集群发展也正在加速。广东、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山东等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发展起步较早,集群经济已占到本省市工业产值的一半左右,其中浙江省已占到全省工业的60%。目前,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较快,产业集群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山东省产业集群2008年实现产值超过万亿元,达到13584亿元;江苏省集群企业户数占全省比重的16%,但销售收入却达到全省比重的55%,利润达到全省比重的66%,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结构加快,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也开始起步。如四川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175个产业集群,工业企业总数为9708户,吸纳从业人员87.45万人,销售收入3094.9亿元,利税271亿元。

从行业特征来看,产业集群覆盖到纺织、服装、皮革、五金制品、工艺美术等大部分传统行业,目前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文化产业等高技术和新兴领域也开始迅速发展。据浙江省调查,有800多个产业集群(又称块状经济),分布于纺织、制衣、制笔、电器、机械制造、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在各级政府规划下也发展起来一批高科技产业集群,如在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中,出现了以中关村、张江等高技术产业集群。在部分城市,出现了文化创意、动漫画制作基地等新兴产业集群。在农业领域,出现了蔬菜、花卉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分销产业集群。

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产业集群早期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目前开始涌现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区域品牌效应开始显现。我国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仅浙江省诸暨市大塘镇“袜业集群”就集中各类小企业3000多家。目前,一批著名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发展环境,正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强做大。浙江台州市塑料产业集群中2%的骨干企业,占了集群内42%的销售额。在福建晋江皮鞋产业集群中,涌现出“安踏”等10多个“中国名牌”产品。目前,一批产业集群已进入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互动发展的新阶段,在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支撑下,小榄五金、虎门服装、嵊州领带、温州打火机、张江集成电路等区域品牌在国内外知名度日益提高。

从发展模式来看,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主要分为自发成长型、资源驱动型、规划引导型和产业转移型等四种不同类型。自发成长型又被称为“原生型”产业集群,该类产业集群的出现主要源于区域良好的内部条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集群形成模式。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是主要依托自然资源,以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为基础而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规划引导型产业集群也被称为园区型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集群发展模式,政府部门在推动该类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又被形象的称为“引凤筑巢”式集群发展模式。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是指发达国家和地区将部分低端产业或产业链中的低附加值部分环节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并逐渐在一些较为临近或条件较好的地区聚集形成的产业集群。广东、福建等地,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地缘和人缘的优势,成为率先发展起来的区域。

二、我国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

我国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有三个突出特征:一是“小产品,大市场”。产品很小,小到钮扣、皮鞋、打火机等,但产品的市场很大,而且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二是“小企业,大合作”。单个企业不是很大,但生产方式是社会化大协作,总体规模体现在“千家万户”。三是“小区域,大作为”。在产业集聚区域,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相关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城

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当前形势下,大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对于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强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拉动经济、稳定就业形势和扩大出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表明,产业集群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配套效应,降低交易和创新成本,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大部分产业集群层次较低,主要是生产加工型集聚,创新能力不足,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设施匮乏;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和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不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发挥得不够充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开拓性不强;大部分集群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缺乏人才培训、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等。为此,应采取更有效措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促进产业集群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针对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特征,改善产业集聚环境,细化专业分工,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支撑性服务业,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强特色产业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引导发展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特色明显、布局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立一批国家重点产业集群示范。

二是积极参与游戏规则制定,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的生产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支持企业申请专利、实施专利,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围绕产业集群升级需要,采取产学研联合等形式,集成一批先进技术,攻克一批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

三是以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切入点,建立和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金融、信息和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中,重点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信息服务、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管理咨询、营销展示和创业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一批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商品批发市

场,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依托产业集群建立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学校,引进国内外职业培训机构,提升职业教育。引导和推动在产业集群内依法组建协会商会,加强行业自律。

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要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OEM)向自主设计加工(ODM)、自主品牌生产(OBM)转变。引导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制订和修订。鼓励科研院所和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以及优势企业在产业集群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技术创新成果及知识产权,保护诚实守信者,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创新氛围。

五是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和配套水平。鼓励和引导各地要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品带动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其采用多种方式,剥离零部件加工和生产工艺,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关配套条件的企业实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延伸。有条件的地区要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予以支持。

六是大力实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产业集群以区域历史文化为重要内涵,以对资源优化整合为重要手段,以品牌共享为合作方式,以总体性宣传策划为主要推广方式,全面打造区域产业品牌(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等)。同时,将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有机结合,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和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可以发掘商品的本土文化内涵,兴建特色展览馆,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展览展示活动。发展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商品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加工销售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外贸出口基地。

七是大力促进人力资源发展。意大利制造业集群中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比例为35︰50︰15,而中国的这一比例为5︰35︰60。在意大利传统产业集群中,设计型公司占企业数量的10%,拥有数量众多的设计人员。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专业学校,引进国内外职业培训机构,加强职业培训教育。依托产业集群建立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学校,培养高素质的蓝领工人。产业集群的基础是本地产业文化和创业氛围,要努力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支持人们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产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完善社会建设和管理。八是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集群示范。根据当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

题,在现有产业集群比较集中的地区,加快规划和建设一批产业集群示范区,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切实把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为产业集群发展树立典范,既是做强做大产业集群的有效措施,也为产业集群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是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从目前看,江苏、广东、山东、河北等省已经开展了省级重点产业集群的示范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载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工信部产业〔2012(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工信部产业〔2012(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年重庆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重庆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各工业控股(集团)公司,各有关单位: 按照《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工信部产业〔20......

    2016年度新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5则范文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企业技......

    苏州工业设计中心管理办法试行[优秀范文5篇]

    苏州市工业设计中心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动我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打造苏州具......

    工信部联产业〔2010〕45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一致性 监督管理和注册登记工作的通知 工信部联产业〔2010〕4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公安厅(局......

    《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试行)》(信部联产〔2000〕968号)

    《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试行)》(信部联产〔2000〕968号)信部联产〔2000〕968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10月16日,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

    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工信部联软[2013]6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软件企业认定管 理办法》的通知 工信部联软[2013]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

    虽然国家级文的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5篇范文]

    附件: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建设,规......

    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促进海洋高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