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的逐年加大,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结构有了很大提高与改善,各种新型农业机械和新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等新型服务组织大量涌现。初步形成了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中心,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技能培训、机具维修、配件供应、信息服务等为支撑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条以实现农机共同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当前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体结构单
一、服务领域不宽。农机合作社大都由青一色的农机大户组成,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合作社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且以从事单一的机收服务居多,机插、机耕、机烘等各个作业环节的服务明显不足。
二是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有待完善。许多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以农机大户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往往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偏低;以农机服务部门牵头的合作社,往往运作低效率、经营高成本,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存放高性能、大型农机具的厂库棚建设用地短缺,集公益性、服务性、经营性于一体的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等维修服务组织建设滞后;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但一些地方的农机服务组织在享受工商登记、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用地安排、用电用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仍未能得到落实,或难以执行到位。
加快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大户和广大农民群众,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发挥好规划、指导、管理、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
1、坚持多元合作、效率优先的方向。遵循“民办公助”的原则,引导和推动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共同发展。以效率优先、兼顾效益为中心,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灵活的服务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机服务业,建立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经营收益。
2、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方向。充分考虑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群众、机手的意愿,选择适合培育的对象,选择适合的组织形式。从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有利于社会化服务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适宜什么样的形式就引导发展什么样的服务组织,切忌强求一个模式。农机管理部门做到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坚决防止形式主义、行政强制干预和盲目攀比。
3、坚持规范建设、优化环境的方向。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和要求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切实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努力营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田的机耕道建设,解决大型农机停放的场库棚用地问题。进一步争取和落实工商登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贴息、政策性保险、用电用油等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
4、坚持拓展领域、增强能力的方向。要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目前在我国各行业经济规模快速发展的当下,农业也开始逐步与飞速发展的经济技术相接轨,并且在政府连续数十年来都将大力发展农业视为国家发展重点,在这种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很多行业在发展之余也出现了对于农业发展的反哺现象,各类高科技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进一步得到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在一味注重发展利用的同时,由于对于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欠缺,使得各类农业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修理都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农业设备损耗严重,大大影响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道路。文章针对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改进政策,供相关人士作为参考。
关键词:基层农业;农机维修;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2.8 文献标识码:A
在如今工业化进程日益先进的发展趋势下,对农业生产而言只有做到引进先进工艺,吸收工业化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农业发展可以跟的上国家发展的节奏,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平衡发展。对于如此重要的机械设备,要想保证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行,就要对我国的农业机械设备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将以往只注重单一机械化生产的错误观念转变为对于设备利用与维护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农业机械设备的长期超负荷运转,不但极大地缩短了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也使得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大打折扣。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务必要将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也要通过引进技术来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维修水平。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当前现状
无论任何机械设备,在长期的运转使用过程中都难免会出现磨损、失灵等技术问题,此时就需要相关人员对设备进行及时的修复与检查,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作,这对于农业机械设备同样也是如此。当下较多农业机械设备使用区为了能够保证设备的长期运行,都在就近区域建立起了一些农业机械设备的相关维修服务站点。但从实际的执行效果来看,由于农村基层的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站的维修水平并不是很高,所以站点在更多情况下一般也只是从事对于设备的简单维护,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机械问题便束手无策,这很难满足农业设备日益精密化的发展势头。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难度较大
由于现如今的人们还是没能从过去的错误观念中转变过来,所以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依旧没能重视起来,而很多地区的农村生产基地中建立的农业机械设备不但维修站点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分布也较为分散,使得管理十分困难。再加上对于设备维护的投资经费欠缺,就使得很多基层的农业机械维修站点难以维持日常的运营,对损坏设备的维修也是进度缓慢,这些问题对于基层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2 维修人员的业务技能较差和文化素质较低
在我国农村基层的农业机械维修站工作的从业人员中,很多都是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专职专科或当地技术人员,这些人虽对农业机械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学习能力不足使得他们对于农业机械的维修水平长期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且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与提高,维修人员的整体维修能力偏低,极大地限制了基层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
2.3 维修设备较为落后
受到投资经费与相关技术的制约,才得很多基层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站点所配备的维修工具与设备都已经跟不上机械维修的要求。并且很多维修站点缺少高精度的检测仪器,使得维修人员在面对问题设备时一味的通过更换零件来寻求解决故障的方法,而从未想过通过检测的手段来诊断问题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零件浪费。对于一些较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的日常养护工作,在小型的维修站点根本难以得到实现。
2.4 管理经费不到位
目前我国在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农业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只能对基层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服务站点提交的开业申请做出行政许可,而不得私自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但是在服务站点提交申请后,农业机械设备管理部门要想做出批示就需要对申请对象进行调查认证,在这期间所产生的费用由于没有政府的扶持就必须依靠农业机械设备管理部门自行承担,这种极大的经济压力大大阻碍了农业机械设备管理部门的审评进程,也对基层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服务体系的快速建设带来的阻碍。加强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网点的监管
尽快督促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站点的从业人员通过技能鉴定取得技术等级证,从而在源头上完善农业机械设备维修网点的经营资质;通过整顿维修质量,来推进维修双方农业机械维修合同制,从而保证即使在维修过程中发生维修质量纠纷时,也能严格依照合同及国家相关律法规予以裁决;为了保证维修之初的质量,必须要诉请维修网点的假冒伪劣零配件;与质监部门和工商形成良好的监管合作,综合提高维修网点的监管水平。
3.2 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维修人员的基本素质与业务能力
对于基层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服务队伍的建设问题,要认识到设备维修人员的基本素质与业务能力对于整个维修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良好的维修技艺与技术水平,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维修站点的维修效率。于是就需要按照“科教兴农”的发展方针,对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强,极力提高维修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得农业机械设备维修服务的工作可以进入到一个健康且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3.3 提高基层农业机械设备维修设备性能
尽快制订并完善农业机械设备维修设备购置的相关补贴政策,并着重对一些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进行补贴,大力扶持维修企业来提高维修质量,确保农业机械设备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生产。
3.4 加强经费补贴与管理
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管理部门的经费花销也要做到科学的补贴,杜绝审查费用自行承担的怪病,大力促进管理部门对于维修网点的审批力度,提高他们的整体工作效率。结 语
农业生产加工设备的机械化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是极具意义的未来发展策略,也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加大对于农业机械化投入的支持力度,积极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使“三农”问题得到最为有效地改善。
参考文献
[1] 张玉美.搞好农机维修服务保障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5):75-77.[2] 张晓燕.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237-237.[3] 王云根.苏州地区农机维修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4):199.
第三篇: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临邑农机局 孟宪雷
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业机械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是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保有量连年增加,做为唯一依法管理农业机械的农机部门工作量不断增加。而农机管理资源匮乏和所运行的管理模式落后于机械化发展的步伐,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指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骨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构成的管理服务体系。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具有与基层群众接触紧密的先天优势,是农机管理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宣传执行国家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承担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培训、农机作业经营、维修等社会化服务,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利用各地农作物成熟的时间差,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机手的入户办证、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具维修和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等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二、当前基层农机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原县属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撤、并后完全由县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任行政干部,或抽调到其它业务部门去,或与其他业务并行办理,农机管理职能难以履行。而村级农机管理与服务组织有名无实,大部分已不存在。幸存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技术力量薄弱,人员外流严重,人老体弱者从事农机服务已力不从心,而且对新技术、新农机也了解不多。
2、管理服务人员有减无增、素质不高
乡镇农机人员普遍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绝大部分乡镇农机人员是从70年代中期进站工作的,新添加的人员很少。由于人员参差不齐、文化索质不一,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知识不能更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农机服务,尤其是新式农机具的推广工作。乡镇、村级农机服务队伍中,不少从业人员由于没有通过系统的技术业务培训,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产品跟踪服务等与农机化发展需要和用户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缺乏政府扶持和政策保障
农机化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购样机、搞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如果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推广应用的投人减少,特别是对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必然给工作带来困难,影响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发展。
三、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对策
1、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紧紧围绕农机化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创新农机化宣传工作方式方法,在广泛宣传基础上,深入报道,专题报道。及时宣传各地扶持发展农业机械的政策措施、工作动态、经验做法,结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调动全部宣传力量和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手机信息、发送宣传单的形式,让广大农民充分知晓国家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重点宣传各地扶持、引导、规范和服务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推进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一条龙服务方式,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2、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力度
基层管理体系建设健全与否,关键是能否争取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是财力、物力方面,加大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办公场所的建设和完善,添置必要的农机服务办公设施;二是在人力资源上给予支持。抽调专业的人才管理农机业务,并积极参与县农机部门组织的各项培训和学习活动,熟练掌握全县农机化的发展态势和方向。
3、完善农机管理体制。
(1)健全体制。乡(镇)一级由县农机局根据一定的配备标准,派驻农机安全管理员,当地人民政府不得抽调去完成其它工作。
(2)职权法定。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享有执法主体资格,县农机局加大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检查力度,查处重大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和违法案件,指导基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和业务培训。
4、提高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科学地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益;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遵章守法、杜绝违章操作;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农村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增加专业知识,增强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品德优良、知法懂法、精通业务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队伍,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5、制定有效制度,做好综合管理
一方面是配齐各项制度。一是工作分配制度:把各项任务细化、指标量化,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职责。二是考核制度:根据各自分工不同,实行干部年终考核百分制。三是奖惩制度:实行“三奖励”、“三结合”即以奖励为主,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表扬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以此来激励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推动整个农机管理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是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设立服务监督台,热情解答机手咨询,接受群众来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优质服务”,使农机管理更加规范化、社会化。
第四篇:农机合作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机合作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随着农业全程机械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化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快,加上国家农机惠农政策的引导,一些新兴的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家庭农场、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发展。其中最具活力、最有前景、广大农民最愿意参与、最受欢迎的经营形式是农机合作社。但在其建设中也存在“发展慢”和“成长不良”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农机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以吉林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农机合作社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 农机合作社建设 问题 建议 对策农机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机合作社是农机户或农户联合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经营体。在其建设和发展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更有困难和问题。
1.1 农机合作社发展慢问题
1.1.1 “土地”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阻碍”
一方面表现为农民惜地,流转土地要价偏高。我省总体经济水平落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不完全,导致了农民不想流转、不敢流转土地的局面产生。另一方面,合作社担心合同不能如期履行、到期合同不能及时续签等问题存在,合作社在基础设施上不敢投入,导致田地整理、土壤改良、职业农民培训等问题得不到解决。
1.1.2 “实力”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考验”
合作社流转集中土地,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农机具购置、生产资料采购,人员杂费支出等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融资渠道,很难建立和发展起来。
1.1.3 “劳力”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困扰”
目前现代农机装备及农业技术,急需要有经验、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化劳动力――职业农民,实际情况是这方面人才非常稀缺,急待培训培养。东北的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农忙时劳动力短缺,农闲时没有多少农活可干,合作社要想发展,必须找到合理途径和方法,调节用工的大体平衡,用相应的待遇聚拢一些人,最主要是开发一些不受季节影响的项目,如秸秆加工和转换等项目,让农闲季节的人们有活干,进一步聚拢职业农民,解决困扰合作社发展劳动力短缺这一难题。
1.1.4 “新机械、新技术”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苦恼”
现有农机推广队伍实力不强。当前农机推广人员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从主观上讲,由于受机构改革体制机制影响,有专业素质、爱岗敬业的老同志逐渐年龄老化、技能退化、敬业弱化等待退出舞台;新生的专业技能人员受编制限制很难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原有在岗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工作积极性不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有限,导致了推广工作在人员上存在许多问题。同时从客观上看,还存在推广经费和推广装备严重受限问题。
农民的认识和能力水平还很有限。当前我省农村的主要的经营形式还是农户的分散经营,很多农业生产主要由留守的老人和妇女进行,这部分群体文化水平低,观念保守,接受新技术、新机具的水平能力有限,只有看到了实际效果才去接受,这些因素制约了新的适用的农机技术的推广。
农机合作社承载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运用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合作社功能没有发育完全,自身发展建设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扶持,自身的角色定位还没有清晰,自身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2 农机合作社成长发展运营不良问题
(1)农业机械配套不科学。有些合作社贪多顾全,不分主次,盲目购置,浪费了资金,造成所购机具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有效为社会提供服务,机具闲置,导致收入降低,循环不畅,不能有效提供社会化服务。
(2)基础设施投入上存在问题。很多合作社在机械设备、“三库一间”等基础设备建设上不到位,导致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发挥效能,机械维修、更新跟不上,运转成本增加等等。
(3)管理上存在问题。有些合作社管理不依据“合作章程”进行,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管理上存在漏洞。为合作社成员提供服务不到位,如: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没有实施统购,粮食也没有实现统销。农业产业链没有有效拓展,不能有效增加社员的收入,影响了社员合作的积极性。
(4)资金供应上存在问题。多数合作社存在资金供应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有的为了拓展业务和规模,举债投入,负债经营。
(5)盲目投资,不分主次。很多合作社盲目投资,主次不分,结果导致发展受限,个别合作社同时或陆续上多个农业项目,既争工又争钱,结果导致效益下滑,收入减少。
(6)缺乏熟练的农机技术人员。合作社缺少熟练的农机具操作人员,使很多先进的农机设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合作社农机具操作人员不稳定,培养培训难点多。
(7)空壳合作社难以发挥作用。很多地方只办工商执照,土地不流转,机械不购置,设施不建设,服务难提供的空壳合作社,没有相应的功能,不起任何作用。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农机合作社要推进发展,就必须解决上述突出问题,不能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精准施策,共同发力,用改革发展的效力解决问题。
2.1 发展壮大我省现有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1]
(1)整合社会资源,需多方支持和扶持合作社发展。要在国家扶持政策上做文章,进一步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机具补贴、新技术推广补助,要重点向合作社倾斜,并加大补贴补助额度,解决合作社启动前期资金不足问题。要在农村土地“三权”政策上做文章,加快推进落实土地“三权”工作,政府搭建平台为农民土地流转、融资、维权创造良好环境,依法解决诚信担保及纠纷问题。要在融资方面做文章,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本和融资资本,投向农村、农业。要在农机推广项目上做文章,让合作社承载新的推广项目,发挥推广功能,依靠他们的机具规模基础,做好先进农机技术推广示范工作。通过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来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壮大实力。要在农业保险政策上做文章,尽量把合作社的耕地纳入到农业保险政策中来,通过国家政策性保险,为合作社保驾护航。增强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
(2)理顺合作社内部管理,让合作社实现发展自我。要不断的充实新机具、新技术,做引领科学种田的先锋,进一步改变土地经营方式,采用耕作新技术,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2],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合作社收入,增强生产实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要培养和笼络专业技术农民,提高自身本领,实现节本增效。要扩大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在完成自身农田作业的同时,还要为社会提供作业服务、跨区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同时延伸农业生产各环节产业链,不断拓展粮食作物、秸秆等加工处理工作,让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从耕种收等环节延伸到粮食加工、秸秆无害化处理、农机运输,农田基本建设等领域。多渠道创收,多项目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要科学管理,实现共赢,在按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办事、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时,重点把握好四个关:首先在农民入社关,要注意合作社结构的稳定性和科学性。要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自然条件合理确定建社规模,做好社会风险评估;合理设计结构,吸纳的人员、土地、机具、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构成要相互协调;创建之初,土地、机具要有一定的规模,最好土地集中连片,土地规模应达到500亩以上,机具在30台套以上,为社会提供服务能力在3000亩以上,流动资金充足。其次要把好服务关。在服务环节上要为合作社成员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统购统销,多方增加收入。第三要把好作业统筹协调关。合作社内部农业生产要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争取社会服务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第四要把好利益分配关。要注重利益分配的科学性。探索科学合理的分配模式,充分考虑入社农户不论是以何种方式入股,都能在留足合作社发展基金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经营效益,通过利益机制,调动合作社成员的积极性。
2.2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在我省只有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快速解决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才能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1)培训对象的选择:一是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这一群体眼界开阔、见多识广,易于接受新观念,有很强的责任感,同时还有一定的资金积累,熟悉农村、农业环境[3],有在农村长期生活的经历。二是上学返乡的高职、高中、技校、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这一群体是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知识有文化,同时有很强的创业愿望和热情,有很强的开拓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农机手。这一群体由于最早使用农业机械,从农业机械中收益最大,他们是引领中国农村经济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懂农艺,会操作农业机械,一些有远见、会管理的农机手发展成为农机大户、合作社、农场等经营组织的负责人,已具备现代职业农民基本条件。
(2)培训方式:一是政府机构培训。农机农业相关培训部门,应采用集中培训、上门培训、田间实地指导等方式进行培训。二是利用新媒体培训。通过信息网络、电视讲座等方式进行培训。三是合作社内部培训,合作社对操作农机具的上岗人员进行相应的机具操作培训,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实训锻炼。
2.3 鼓励合作社配套新型农业机械
(1)逐步淘汰马力小、技术落后的旧机具。目前一家一户农民采用小型拖拉机为依托的半机械化经营的家庭种植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土地产出率和生产率,同时也降低了地力,破坏了环境(玉米秸秆焚烧)。加之小马力机具性能差,技术含量低,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淘汰是历史的选择。
(2)鼓励合作社购买大中型新机具。土地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保护性耕作,统防统治等先进技术,离不开先进的大中型机械,靠传统的人力、畜力及小型落后的机械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良种良法的推广和使用,也需以农业机械化为载体才能引领农业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能解决怎样种好地问题。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鼓励合作社提高认识,科学购置新机具的同时,要让他们充分享受国家的机具购置补贴、新技术推广补助、推广项目扶持资金等各项惠农政策,让他们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发展壮大自己,为适应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2.4 多措并举,适度集中土地,为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
土地集中流转要尊重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让农民适时参与、自愿流转,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1)探索换地模式。可在不流转农民经营权的前提下,让农户互换土地,实现连片经营。
(2)转租转包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连片、打破地界,集约化经营土地。
(3)探索生产要素入股模式,把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机具、资金、技术、人员等各种生产要素作价入股,建立合作社进行相应的土地集中经营。
2.5 改变土地经营模式引进耕作新技术,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
县乡两级农机农技推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瞄准农机合作社这个服务推广对象。向他们不失时机地推广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先进的耕作技术,引导他们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目前重点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重点向他们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重点推广先进的保护性耕作及土地深松深耕,机收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应用,保护耕地、恢复和培育地力,更好地保护好环境。通过模式和方式的转变,使他们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实现生产减少损失、节本增效的经营目标。
2.6 用市场拉力,加大推广工作力度
目前,不具规模的农机合作社还很弱小,处在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增强阶段,他们渴望新技术、新模式、新劳力、新信息的支撑和牵引,对推广工作者来说还需要灌输引导,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帮助,各级政府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落实扶持政策,一旦他们发展壮大起来,就会优化农业生产各要素的资源配置,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见到了利益,其他农民会跟踪效仿,合作社的发展还会为农机技术推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会加速科学技术向现实劳动生产力的转变。因此,各地区要在推进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任务,建设新型服务体系刻不容缓,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及市场运行的手段,积极推进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3-26
[2]张东爽.“三化”统筹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腾川碧.我国农业环境法制建设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第五篇: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对策
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20多年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己充分展现了村民自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村民自治发挥的作用既表现在物质制度又表现在思想精神层面。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二是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系已基本确立,使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有了制度保障;三是村民自治的精神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容忽视,它们严重地影响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及其深化。
一、当前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村民自治制度是与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管理制度。从1980年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建立,到80年代中期,各地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也就是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村级民主决策、村级民主管理和村级民主监督。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萌芽至199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村民自治经历了一个渐进发展过程。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村民自治在实践中也必然面临一系列 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村民自治制度配套法规的欠缺,无法使之发挥最佳效应。村民自治制度在设置和可操作性上显得过于粗略和原则化,在行为模式与制裁手段的规范上显得空泛。如现行法律制度对村民的界定、权利、义务,村民对村务管理的参与途径和方式等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之间,村党支部与村主任之间的关系和权限不明,往往造成乡镇一级或村党支部事实上取代村民自治组织行使村级事务的决策权、管理权。随着农村流动人口增加(本地人口外流,外籍人口流入)导致此类人员的民主权利和应该承担的村民义务难以落实,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他们的权利义务的实现。另外,在村委会中引进有志青年的机制,有些地方进行了有益的的尝试,囿于缺乏制度规范和保障,难于得到推广。
二是村民自治过程受观念意识上的阻碍,导致村民自治制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中国有极为漫长的君主专制集权的历史,而无民主法制的传统与经验,农民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管理,并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清官统治上,导致村民普遍自治意识不强。很多村干部素质较差,思想观念未跟上,致使村务公开不规范,甚至流于形式。加上村民自治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作风、工作方式转变不到位,群众与村干部的关系不太融洽,群众对村级事务的关心程度不够,不愿意参与管理和监督,缺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群众基础,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难以深
入开展。
三是村民自治中的行政化倾向使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流之于形式。村民自治是村民直接管理自己,自主处理村级事务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然而很多地方的村民自治在实践中,都自觉不自觉以行政手段安排工作,有一些本应由乡镇完成的职责也被“分解”到村委会,使村委会体现出强烈的行政化色彩,在工作中主要考虑的是先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群众负责。自治组织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政权性组织或者是乡镇的附属行政机构,政府对村委会的指导关系演变成实实在在的领导关系,这些都弱化了村民自治的性质,与国家推行村民自治的本意不符。
四是乡镇与村委会的关系不畅导致国家政策执行不力和乡村事务管理不顺。目前在基层农村管理体制中, 乡镇政权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管理权,村民委员会代表村民行使基层自治权。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工作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认和维持无疑是村民自治正常、规范运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但现实中的乡镇政权与村委会的关系又常常与成文法律规范存在着种种“偏离”,严重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和乡镇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最经常也最突出地表现在许多乡镇仍然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命令指挥式的管理方式,对村委会从产生到日常工作进行行政干预。乡镇对村委会强有力的控制还表现在,乡镇党委(•目前乡镇大都是乡党委书记、乡镇长一肩挑)通过对村党支部的
有效领导,来间接地“领导”而不仅仅是“指导”村委会(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也基本上是一肩挑)。另外,一些乡镇还借助于“村财乡管”对村级财务实施管理来强化对村委会的控制。虽然主观上乡镇是本着良好的愿望,是为了管好村级财务,防止他们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但客观上弱化了乡镇同村的新型指导关系,强化了传统的领导关系,进而不利于村干部改变过去那种对上不对下的工作作风来服务群众。另一方面,依据村委会自治权,存在少数村委会为了自己特定的利益,有意识地强化乡镇政府与村民之间的矛盾。当村民责怪村委会不能维护村民利益时,村委会就将全部责任推向乡镇,而当乡镇责怪村委会协助工作不力时,它们又把责任全部推给村民。在他们看来,村民自治就是本村村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村委会作为村民的合法代言人和代理人,有权决定自己的内部事务,没有必要接受乡镇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于是,他们对承担的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职责,抱着消极、冷淡的态度。
五是“两委”矛盾冲突使党务村务管理两难。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不协调目前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两套班子两种管理模式,导致有的村委会不能自觉地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把村民委员会引导村民自治同村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和保障作用对立起来,加上有的村党支部班子涣散,使村党支部起不到村级组织的核心作用。也有的村级组织的权力过分集中到村党支部,甚至集中在村支书个人手中,村委会和村民会议的自治
权力实际上被悬空。村支书虽说形式上是由村中的党员选举产生的,但实际上往往是由乡镇党委决定的。党支部成员由任命产生,而村委会则由选举产生,于是便形成了“上级来人找支书,村民有事找村主任”的局面。民主选举使村主任在村事务决策中的位势增高,而传统制度仍然捍卫着党支部书记的优势地位。党支部是传统的村务决策实体,而选举产生的村委会要依法行使村务决策权力。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大大降低了村民自治的质量。二是现在很多地方通行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两套班子两种管理模式“二合一”,即通过一些操作途径,让村支书选上村委会主任,或让选上的党员村委会主任当选村支书,或培养新当选的非党员村委会主任为党员,再选任为村支书。这样,两委合二为一后,党组织对村委会的控制加强了,工作中的对立和摩擦也少了,上级对村委会的管理也容易了。但对村委会来说,村民自治事实上就大打折扣了。
另外,税费改革后,虽然村干部的报酬进入了比较稳定的保障时期,农民群众参与选举的积极性日益增长,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流动人口增加、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村干部竞争加剧、村组合并,干部职数精简、选举经费缺乏来源等等。
二、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是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规范配套。以往的农村治理体制是国家从乡村获取资源,这也是导致农村各种矛盾根源。目前
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进行转移支付补贴的税制改革。这些为村民自治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村民自治开始走出体制性困境。“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最终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经过20多年的实践,农民通过逐步学习和掌握了村民自治的知识和技能,培育起自治的意识,开始运用村民自治法律维护和扩展自己的民主权利。因此,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规范配套,完善村民自治相关法律法规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在制定村民自治制度配套规范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提高村民自治程度和质量的智力因素。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民的流动导致智力的流动成为常态。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村民的界定不应以户籍为唯一依据。愿意为农村建设施展才华的现代知识型青年的进入,对村民自治的长足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在具体制度规范的设计上应该对此给予充分的考虑。
二是加大对村民的民主意识的培养和强化。首先,必须在农村加强文化教育建设。目前在农村实行的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将对农村文化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结合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以学校为依托,建立政府补贴型的分区式的文化活动室,既为学生也为村民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文化活动场所。其次是要加大对国家有关村民自治政策及党的各项惠民利民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这种宣传可以结合中华民俗采取各种健康文明而又生动活泼的形式。再次是提高县乡村干部素质,使他们能认真指导村委会
实施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指导村民在参与中提高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让村民直接参与各项村民自治制度,既可以启蒙大家的民主意识,也可以使大家体会到这些民主制度给他们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为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以后的村民自治活动奠定基础
三是理顺乡镇政府、村委会、党支部三者之间的关系。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做了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乡镇政府是国家设立在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承担着对所辖乡村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职能,依法在所辖区域内开展各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政务。在这些职权范围中,不存在村民自治的问题,亦不属于村民自治的范畴,应当行使其领导职能,在所辖行政区域内依法开展法律规定的各项政务工作。村委会是村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务,调节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不能像过去对待行政组织那样,采用行政手段领导村里的工作,而是要从法律、政策、工作上给予指导。村民委员会也应当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各项工作,教育和推动村民依法履行应尽的义
务。村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接受上级党委的领导。在村民自治活动中,村党支部是政治上、思想上进行领导,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村民自治是在党领导下有秩序、有计划进行的,是国家法律范围内的自治,而不是毫无约束的自治。对乡镇政府、村委会、村党支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正确处理,虽然各级党和政府下发了一些文件,在实践中仍然难以做到有效落实。
因此,要推行村民自治制度,首先就必须从法律上确立村委会的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某种程度上与乡镇政府平等的法律地位,否则难免又陷入控制依赖关系。
四是疏通信访渠道,认真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自新的《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相关部门接待的有关村民自治工作的来信来访量呈大幅度增长态势,而且大量的是集体或群体上访。农民上访反映最多的是村干部违法施政、集体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贪污腐败、选举程序违法、村务政务不公开等问题。有许多问题是农村基层管理中多年积累而成的,并不是村民自治本身造成的,长期以来农民找不到反映的渠道,有些问题即使反映了也没有得到解决。实行村民自治,特别是《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给农村多年积累的矛盾找到了一个“出口”。这是村民自治上访增加的重要原因。农民上访说明农民群众还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相关部门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说法,也说明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在增强,法律意识在提高,以及对自身民主权利的重视。
因此,有关部门应相互配合,认真接待处理农民群众的来信来访。通过疏通信访渠道,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的各种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以确保《村委会组织法》的顺利实施,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另外,实行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是有成本的,需要经费支持。因此,应该明确经费渠道,最好是把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经济相对落后村的村民自治,地方财政也应考虑给予适当补助。随着村干部职数精减后出现的工作量问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进行分解,培育各种农村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是很大的促进。目前,在我省部分城中村、贫困村、上访村、难点村、宗族房头问题突出村实行的选举观察员制度出发点不错,只是由于制度不完善,效果不明显。因此,要完善选举观察员制度,必须不断完善选举观察的内容、形式、观察员的选聘、培训、管理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