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19-05-14 00:1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第一篇: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日期: 2014-05-27 ]

本文已被浏览过 6789 次

雨花台区司法局 张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愿望,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大计。基层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基层法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法治的成败.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就必须采取有效对策,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一、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法治是一个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要素, 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首先依赖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健全、完替。目前, 在基层法治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 诸多要素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这些要素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顺利进行①。

(一)立法方面

立法是法治的前提, 立法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法的贯彻、执行、遵守、适用、关系到法的实现和实效, 直接影响到法治的进程。由于立法观念陈旧, 程序、体制不科学, 技术落后, 以及对立法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基层立法是不健全、不完善的。

1、一些基层关系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 造成法律盲区的出现。如目前我国基层集体经济中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形式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有利于促进基层的经济发展,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 导致其发展缓慢。

2、一些法律、法规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基层的客观实际情况, 造成这些法律、法规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我国婚姻法第三条规定: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可是在基层索要彩礼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一来, 一但发生这方面的纠纷, 如按法律规定办事, 就可能造成农民对法律的不满, 甚至对抗法律的执行。如按村规民俗办事, 则又会损害国家法律尊严和权威, 这就造成这些法律、法规在执行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3、一些调整基层事务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缺乏可操作性。在减轻基层负担的一些法律、法规中规定, 解决基层负担的问题由行政机关解决。而实际上, 行政机关本身就是负担的制造者和实施者, 减少基层负担就是要减少他们的财政收入, 除非良心发现, 否则很难想象这些机关及其领导能真正依法办事,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维护基层利益。

4、基层仍然存在大量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村规民俗。一些村规民俗规定: 女子出嫁后, 土地承包权将被没收, 同村同姓不得结婚等。这些村规民俗的存在严重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破坏了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权威, 导致广大村民厌法、避法, 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进程。

(二)司法、执法方面

司法、执法是法治的关键, 没有严格的司法、执法, 法律规定就是一纸空文, 法治就不能实现。在基层, 司法、执法也存在种种问题。

1、地方党委和政府干预司法、执法现象突出。地方司法机关对地方党、政府和人大客观依附性导致司法权的地方化。特别是司法机关的人、财、物受制于地方党委和政府, 行政化趋势严重, 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 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往往因此挺不起腰杆, 造成地方党委政府经常干预司法。在行政执法上, 由于过分强调党委绝对领导和行政上的绝对服从, 也导致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领导经常以言代法, 以权代法, 以党代法, 干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破坏了法制的统一, 是对法治的践踏。

2、司法执法问题严重。由于司法执法体制不科学、不合理, 司法执法人员素质偏低,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以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等致使司法执法问题严重。司法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突出, 滥用职权, 违法乱纪、侵犯人权现象层出不穷, 贪赃枉法、拘私枉法、权钱交易屡见不鲜, 地方保护主义也比较严重且时有发生。

(三)守法方面

立法的目的是守法, 就是要使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施, 如果法制定出来却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遵守和执行, 那将失去立法的目的, 也失去了法的权威和尊严在基层, 农民不守法比较普遍②, 主要表为:

1、基层群众缺乏法治观念。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以及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宗法伦理以及传统法律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 基层群众普遍缺乏民主法治观念, 没有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 义务观念极强, 权利思想十分淡薄, 他们提倡重义轻利、安分守己、谦恭忍让、与民不争, 要求个人绝对服从整体、国家, 蔑视个人权利和价值。他们特权等级思想极其浓厚, 缺乏平等和主体意识, 把自我作为法律调整对象和法律客体, 忽视自我主体身份, 在态度上回避法律.在行为上被动地听由法律支配, 不能依法行使和保护自己的权利, 厌诉意识极其浓厚。他们没有抵抗恶法意识, 没有法律至上观念, 个人权威往往高于法律, 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主要是依村规民俗而不是法律。他们对法律没有信任感、依赖感, 人身依附、权力依附明显, 祟拜权力, 敬权畏官, 清官意识以及官本位思想较浓.他们普遍不懂法、不知法或懂法、知法甚少, 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法律。

2、基层群众和干部。部分基层干部不守法现象突出。由于基层群众及基层干部自身素质偏低, 法律意识淡薄, 加上社会不良思想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等, 基层群众与基层领导干部不守法现象比较突出。近几年来, 在基层, 打架斗殴、盗窃、赌博、虐待老人、家庭暴力以及一些杀人、重伤、抢劫、强奸、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时常发生。一些基层干部非法干预基层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 侵犯农民财产权、人身权、自由权等权利,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基层群众集体上访, 甚至对抗政府和法律。

(四)其他方面

法律监督是现代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障, 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内在要求。基层法律资源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 基层法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基层法治建设的成败和基层的发展与稳定。从目前来看, 基层法律监督机构不健全、不完善, 监督人员比较匮乏,同时加上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一人多职, 工作压力大, 处理问题经常是力不从心等问题已经凸显。除了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外, 绝大多数地区的法律咨询机关、基层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都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

二、基层法治的对策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严重阻碍了基层法治进程, 影响到我国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的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这些对策主要有:

(一)加快发展基层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文化

从根本上来说, 基层法治中存在的问题都根源于基层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发达, 推进基层法治必须要首先加快基层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商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必然使人们产生法治观念, 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所需要的主体法律意识和文化观念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基层法治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有利于激发广大人们群众的政治热情, 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树立民主法制意识和法律至上观念, 积极依法行使权利, 自觉履行义务;加强对国家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权力失控甚至异化和滥用, 保障人民的权利及其行使, 从而推进现代法治形成。法治需要以特定类型的文化为其文化基础, 这种特定的文化就是理性文化。就实行法治的需要来说, 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科学精神、社会契约观念、政治市场观念、思想市场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只有当这些文化要求成为根深叶茂的社会意识, 法治才能变为现实③。

加快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和现代文化就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推进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的体制改革, 为基层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三农” 问题的认识, 加大对基层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基层经济发展,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居民自治的发展与完善, 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监督制度, 改进决策机制, 加强居委会的自治性, 实行居务公开, 推进依法治村。加大基层教育投资力度, 发展基层文化教育事业, 解放居民思想, 提高居民素质, 增强居民民主法治意识等。

(二)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

基层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中的关键和核心, 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 推进基层法治就必须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这就需要立法机关和立法人员必须革新立法观念, 改进立法程序, 提高立法技术, 确保立法的科学性;要及时对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 推进法律和法规的立、改、废, 保持法律的连续性、适应性;明确立法权限, 加强立法监督, 废除一切同宪法和法律相违背的土法规、土政策和村规民俗④。

推进司法、执法改革, 确保司法、执法机关及其人员能依法办案, 依法办事, 做到司法公正, 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司法、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 做到奖惩分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制约, 避免干预司法、执法, 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加强对司法、执法人员教育, 提高司法、执法人员素质, 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自觉抵制腐败和违法乱纪行为;加大对基层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维护社会安定, 为基层法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构, 增强监督人员素质, 规范监督行为, 使监督法律化、制度化, 提高监督质量和效率,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及时对违法乱纪行为提出批评, 进行曝光。建立、健全基层司法执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机关, 大力培养法律人才, 改善司法执法机关办公条件、设备, 增加办公经费等。

(三)培养、提升基层群众及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

群众法律意识的高低不仅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高低的标志, 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 直接影响到法治建设的继续推进。从根本意义上而论, 法律精神和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现代化乃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和核心, 要实现社会法治, 必然要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 并作为现代法制的起点、依据、核心和实质的现代法律精神, 形成社会主体普遍的现代法律意识⑤。培养、提高基层群众与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需要做到: 推进执政党率先垂范, 党不仅要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 更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 更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党法关系, 严格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制度, 克服党政不分, 党法不分, 以党代政、以党代法。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意识, 提高他们依法决策, 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明执法, 公正司法, 树立法律之重、法律之威, 提高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依赖感、亲近感、正义感和神圣感。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开展法制教育, 提高人们法治观念, 使人们知法、守法和用法等。

第二篇: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针对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应对策。要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主体参与意识;高校应与农民互动耦合,助力农村法治化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一、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立法存在空白

(1)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法制先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开展法治事业的前提。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是关乎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再次重申全面依法治国和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一环。当下农村环境特别复杂,地域差别和时期的不同造成衍生出的问题各不相同,立法空白在所难免,随着法治事业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农业法》修改后,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三位一体的涉农法律体系初见端倪,但是跟日益复杂的农村新情况、新问题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空白的地方。

(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历史背景下,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持续的变化在各地都在呈现。中国涉农法律的立法存在缺陷,例如纷繁复杂的新情况和现有的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法律条文可操作性不强,都导致了农村的法治化困难重重。

2、农村中执法水平低下等问题突出

比如某些执法者素质低下、基层干部违规执法、基层群众监督缺失等。调查报告显示,仅25% 的基层干部熟悉常用的法律规定,比如刑事、民事、婚姻法等法律,45% 的基层干部只是一般了解,甚至还有 30% 的基层干部完全不了解。“执法缺位、执法艰难”是新农村法治中的突出问题,违规执法、随意执法、机械执法、腐败执法现象存在,导致法律权威性的丧失,面对这种现象,只有15% 基层群众会选择提出抗议或向上反映,而这15%的基层群众中只有5%的知晓如何依法维权。

3、法律知识获知渠道很少且成效不明显

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导致农村的法治教育环境很有限,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法律知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跟家里或者村里的人交流,调查问卷显示,仅 35% 的人会通过电视、印刷资料等来获取相关法律知识。在调查中,知晓具体的法律部门的仅占25%,占10%的人大致知道有涉农具体法律,在被问及是否知道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时,80% 的村民表示不知道。普法宣传活动目前已开展到了农村,诸如各类墙体标语,村委会张贴着涉农涉生育政策的标语,但调查显示,此类活动效果一般。尽管有90% 的人知道普法宣传活动,但是只有35% 的人认为,通过普法宣传了解了法律,人们的认真参与度不高。

二、新农村法治化困难重重的影响因素

1、农村的经济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诸多原因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农村发展天差地别。总而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较为薄弱的经济基础就形成了不利于法治化推进的客观环境。在消息相对闭塞的落后农村,农民忙于农作物以及挣钱养家,无暇顾及这些在他们看来不能带来利益的法律知识。由于经济拮据,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的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不再继续求学,进一步形成了更严重的恶性循环。农村经济的落后同时造成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使得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在留守,而受了一定教育的年轻人向往机会多的大城市,这就更加加剧了新农村法治化工作难以开展。

2、传统观念的捆绑

在农村,农民大多只认这些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最朴素的“法律”。中国几千年的农耕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农民更加奉承前者。充满乡土性的农村,是人情世故的社会,在靠天吃饭的农民眼里法律是难以用上的。农村中长者的权威就可以对很多纠纷进行调解,人们熟知的解决办法往往是最不容易改变的,相反觉得利用正当的方式行使诉讼权力则被认为是丢脸的事情,“民永远不要斗官”以及屈服于“村霸”的观念是根深蒂固,此外,对于基层政府的行为无暇顾及,被违规侵权也是忍受着。调查数据显示,倾向于传统文化中的人群大多是 45 岁以上的农民,在青年的观念中,法治思维已经初步体现,信赖法律,他们有执法、说法、用法的迫切愿望。

三、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1、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完善新农村法制体系是重中之重。面对新农村新形势新问题,要结合实际,秉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理念,科学高效的完成立法。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人大、各政府机关组织齐心协力建立健全富有科学性、适用性、层次性的涉农法制体系,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夯实基础。

2、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主体参与意识

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未来牢牢的把握在农民自己手里,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好农民在法治建设道路上的主体推动作用。农民限于表达能力劣势,在“三农”普惠政策面前常常处于不利的境地,从维护农民的利益为主要诉求来激发农民对自由和权力的主动追求;把权力还给农民,让农民从“无奈抵抗”合法的演变为“以法抗争”;进一步完善地方民主,由行政模式转变为司法模式;随着国家屡次扩招大学生,并出台一些奖助学金优惠政策,农村里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整体素质和文化知识显著提高的高学历人才是法制建设中的高校、农村和政府的有效“粘合剂”。真正做到“经济上还利”和“政治上还权”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在法制建设中的主动性参与,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农村事业全面推进。

3、高校应助力农村法治化,大学生参与农村法治化

高校在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广阔天地里理应大有作为,可以在农村进行行之有效的普法活动、利用司法思维解决农民的实际纠纷、帮助大学生村官和基层政府解决涉法??题。高校服务农村已有先例,但是绝大多数是农业种植技术指导,鲜有从法律角度思考高校服务农村的例子。应该进一步由高校主导在新农村开设“法律诊所”来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帮助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土壤。

4、高校与农民互动耦合,推动农村法制建设

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也需要高等院校提供专业的法律信息支持和人才保障;高等院校可以借用新农村的广阔基地培养出更多适应于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两者密切相连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农村法治化的发展和实现高校培养社会人才的目标。

四、结语

我们通过调查得出结论,法治建设要以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发展、政治生态良好以及文化繁荣为有序实现的目标。因此,要想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增强全民的法治理念和全民的主体主动性,构建完善的农民法律保障服务体系,加大立法执法的合理性。这个过程必将是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需要农民、高校和基层政府的互动耦合,更需要更多的组织和团体加入进来,从而为尽早完成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邓琦.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J].理论与实践,2016(11)11-12.[2] 曹益平.论农村法制建设中的政府行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3(10)83-84.【作者简介】

刘文琦(1992-)女,山西柳林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张元洁(1975-)女,山西太谷人,经济学硕士,山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文通讯作者.

第三篇:当前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中

存在问题及对策

物管中心 2008年5月

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是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惩防体系《实施纲要》,打造清明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去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基层,廉政文化已渐入人心,初具规模。但不可否认,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所开展的一些工作仅满足于做表面文章。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解决。

一、当前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体缺位,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尚未形成。

廉政文化反映了一个地区廉政状况与水平,体现政治文明的程度,基层党委和政府理应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担负起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职。纪检监察部门主要应承担组织协调职能。但事实上,当前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单边突进”的问题。多数地方未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纳入议事日程,统筹安排考虑,而是过于缩小廉政文化功能,把应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协调变成了负责承担,造成廉政文化建设主体缺位。这种主体的缺位,一方面导致了纪检监察部门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单个作战,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上片面理解为廉政文化建设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认为与己无关,不愿意配合,不主动参与,因此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由于认识不统一,组织协调不够,致使廉政文化建设无法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党风廉政大宣教格局有机结合起来,不能找到纪检、组织、宣传、文化等部门职能的交互点,难以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2、对象偏颇,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广泛。

文化的力量必须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廉政文化只有走进千家万户,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当前,基层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普遍把领导干部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强调的是,党政领导干部要如何抓,如何身体力行、带头示范。当然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作为文化建设,仅仅注重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应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普通党员、一般干部和人民群众也应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而不能失之偏颇。现在采取的廉政文化建设措施,如推行“一把手”讲廉政教育课、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警示教育、开展“三廉工程”等,都是从强化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的角度来考虑的,而针对普通党员、一般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廉政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边缘地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农村、学校、社区、企业中的庞大群体,远离社会这个大舞台,在小范围内转圈圈,使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缺乏坚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3、制度滞后,廉政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难以形成。

法规和制度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推进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也需要制度作保障。目前,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形式更多的侧重于文化层面,而对制度、体制上的设计和安排缺乏系统性,刚性约束不强,超前性研究不够,制度建设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廉政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惩戒机制和长效机制等方面研究得不够深入存在明显缺陷。这样,导致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缺少了应有的制度保障。

4、机制不活,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在基层,发展廉政文化,存在着“四多四少”现象:即会上强调的多,会后抓落实的少;突击性开展工作的多,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工作的少;认为是临时性工作的多,长期抓、抓长期的少;可用资源多,真正占领的阵地少。加之自身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不健全,得不到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往往陷入 “推一下,才动一下”的被动局面,处于一种无序地发展状态,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5、形式单一,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不太明显。

目前,基层各地在廉政文化建设上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主要呈现为政府推动型,单位和部门的主动性不够。在活动的形式上,缺乏生动活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素材与形式。从实践中看,其表现形式、宣传载体、文化阵地,往往是记在纸上、贴在墙上、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会议上;外加标语和口号;再不够,就把廉政教育片搬上荧屏凑数,就这么简单的“老三套”。忽略了文化的渗透性,使基层廉政文化同地方传统、民族风情,干群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网络信息等现代传媒割裂开来,让其缺少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无形中步入简单化、说教性的怪圈。

二、存在问题的现实根源

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观念落后,在主观上影响了基层廉政文化建设。

现阶段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之所以没有得到根本上的遏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多数人没有把廉政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植根于心中,忽略了廉政文化建设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忽视了让自己积极参与到廉政建设中来,不能形成一种让治理腐败机制良好运行的人文氛围。另外,“官本位”文化始终占据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在廉政建设中过分强调“官德”,而忽视民众的参与,这种传统落后的文化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有了这样的人文氛围,基层在廉政文化建设中重领导干部,轻一般党员干部和群众,也就不足为怪。

2、经济基础薄弱,在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廉政文化建设。

目前,基层的经济目前还处于一种欠发达的发展阶段,这在现实上决定了发展经济是基层当前的头等大事和第一要务。这种思路无疑是正确的,符合基层的实情。廉政文化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好了,反过来也可以促进物质文明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由于基层各地没有全面辩证把握这一关系,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忽视了廉政文化建设,即使抓廉政文化建设也过多考虑政治需要,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和味道,造成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缺位和弱化,这种主体的缺失从根本上制约了基层廉政文化的繁育和成长。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欠发达,基层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投入明显不足,致使基层开展廉政文化活动所需的财力、物力、人力得不到保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廉政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3、民主政治不健全,也影响着基层廉政文化建设。

由于基层群众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基层民主进程不快,适应廉政文化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较为脆弱,这种社会自主意识的弱化,必然导致廉政文化建设参与力量的单薄,阻滞了基层廉政文化的发展。同时,由于廉政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法规和制度加以保障和约束。目前,在建设的手段上往往偏重于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为主,在机制的构建中,过分强调政治伦理,而忽视政治制度建设,这无疑也减缓了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步伐。

三、今后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深化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普通党员干部的要求,把握重点,大胆创新,注重实效,确保廉政文化建设深深扎根群众,确保廉政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1、广泛宣传,深化认识。

当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廉倡廉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积极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和深化,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具体体现。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就必须抓好廉政文化建设。帮助基层干部群众及时消除“无用论”、“与己无关论”、“形式主义论”等模糊认识,克服“图形式、走过场”的表面现象,摆正廉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2、明晰主体,形成合力。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基层党委、政府必须将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要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主抓,部门各负其责,纪委组织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变“软任务”为“硬任务”。要将廉政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进行统筹考虑,形成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实行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二是增强责任意识,变“要我抓”为“我要抓”。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职责,统筹兼顾,协调配合,不折不扣地完成廉政文化建设中应该承担的目标任务。三是强化责任追究,变“不时抓”为“经常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部门是基础,监督是保证,领导是关键,要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或履职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视情节给予相应党政纪和组织处理。

3、植根于民,扩大基础。

当前,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要千方百计消除政府部门“热”、普通群众“冷”;行政推动“多”,老百姓参与“少”的现象。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唤起他们主动投入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使之成为廉政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一是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文化素质。要运用一切手段普及科学、技术、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创新廉政文化建设新思路,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把农村变成先进文化的阵地,使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一只生力军。二是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干部群众参与的热情。丰富活动载体,运用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调动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整合基础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要素的作用,拓展廉政文化市场,以城镇带动农村,以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延伸廉政文化的触角,形成廉政文化繁育发展的良好条件,使廉政文化之根深扎于基层。

4、创新路径,丰富形式。

基层廉政文化的主要对象应是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因此,必须在廉政文化建设的途径上有所创新。一是内容力求体现通俗性。不仅要把廉政文化内容融入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而且要结合实际,立足现在,从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中,及时总结提炼勤政廉政文化先进典型及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发挥先进典型和榜样群体的示范作用,倡导尊廉崇廉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二是形式力求体现生动性。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全力打造鲜活生动的大众文化,做到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在机关,应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着力开展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如开展“三廉工程”、发送廉政短信等;在城镇,以社区为单位,可举办廉政文化节、开展廉政征文、书画作品展览、征集廉政警句、格言、谚语、对联、讲廉政故事、唱廉政歌曲、探索网上廉政文化建设等活动;在校园,可举办廉政图片展、廉政知识竞赛、廉政演讲等等;在农村,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居住分散、生产季节性强、管理体制相对疏散的特点,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三是载体力求体现融合性。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要树立大宣教观念,形成大合唱格局,要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载体为廉政文化建设服务,拓展廉政文化建设领域,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渗透力。四是制度建设力求体现长效性。廉政文化不能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和图表面、搞花架子的形式主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解决廉政文化建设深层次的问题,防止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现象,建立健全廉政文化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廉政文化成果。

第四篇:浅议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共翠屏区市容管理局纪委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着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部分,也是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基层党组织基数大,党员人数多,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实施者,相当于人体的“毛细血管”,起着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基层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代表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江泽民同志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搞好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推进全党的党风廉政建设,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因此,我们只有不失时机地抓紧决基层组织中党风廉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才能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

一、当前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各级基层党组织在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方面,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绝大数地方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势头比较健康,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 的认可。据了解,从今年某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显示:85%的人认为我们的干部是好的,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比较显著,基层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住了历史性考验。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状况还远远不能令人乐观,面临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一些党员干部形象不佳、经济不清、作风不正;一些部门财务管理混乱,有的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作风专制,未经集体研究讨论就对大额资金或重大项目擅自作出处理;一些基层干部公款吃喝玩乐现象突出,借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挥霍集体公款,当前一些基层干部的奢侈之风,成为群众信访热点,据了解,2008年某地查处的5例案件中4件是此类信访件。一些基层干部的观念淡薄,工作作风简单粗暴,习惯于行政命令,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事,不依章理事,对涉及基建项目等重大事项,不民主决策,不公开招标,凭关系、凭感情,个人说了算。以上一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安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

l、一些基层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单位的基层领导班子,甚至是主要领导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责任制的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畏难思想抬 头,怕招怨、怕捅漏子、怕失面子、怕丢票子,对责任范围内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不敢指出,不敢批评。个别基层干部甚至错误地认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抓得太紧会束缚手脚,会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会影响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抓行政工作和抓党风廉政建设对立起来。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的部门虽然工作有计划、有部署,但没有从本单位本部实际出发,出台一些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工作措施,没有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工作缺少成效,也没有及时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形成之初、萌芽之时。

2、各种民主决策、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落实还不够。在单位财务处臵、重大项目发包、重大设施购臵等职工关注的重大事项上,缺少规范的操作制度和必要的制约手段,从而造成单位内部财物管理比较混乱的状况。在制度建设上,一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图形式、搞花架子,对已出台的党风廉政工作制度落实不够。制度、规章订了不少,真正执行落实却很少,既削弱了基层党风廉政工作的实际成效,又在干部职工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3、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考核与追究工作有待加强。有些部门尚未建立全面、系统、有效的检查考核机制,对下属单位的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缺少定期和比较规范的检查、考核。不少单位存在着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大,追究效果不理想 的现象。

4、党内监督的措施局限性。有些党员干部怕报复、怕伤和气、怕抓不准、怕被人说出风头、怕招来麻烦,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对于一些应公开的政务不公开,单位职工对一些敏感、重大的问题不了解,想监督而又不能监督。一些党员干部汇报思想、报告工作不及时,不全面,有的只向主要领导汇报,而不向一般党员干部汇报,群众看起来是雾里看花。有的在民主生活会上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不批评别人,也不愿别人批评自己。尤其是在设立有党委这一级,党员群众的主动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不出问题无人问,出了问题踏破门,以致一些干部钻了监督不畅的空子,成了无人监督的特殊干部,工作中随心所欲、违法违纪。

5、“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好与不好,关键看“一把手”。一是看是否为政清廉、廉洁自律;二是看是否模范执行单位的各项制度;三是看为人是否公道正派、工作脚踏实地。从目前看,有的“一把手”自私自利、盛气凌人、霸气势足、为所欲为,不愿自觉接受监督与约束。一是把单位的钱物当作“自家”的使用,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请朋友、设家宴、购买个人物品全由单位报销(采取便通处理),而具体经办人员为了讨好自己的上司也乐于这样去做,这即拉近了与一把手的关系,说不定还可以得到实惠;二是把驾驶员作为自己 敛财的一个途径。在“一把手”眼中,副职的信任度比驾驶员差,因为副职是组织上安排的,而驾驶员是自己安排的,为了自己的私欲,很多问题可以通过驾驶员去处理,而副职们就没有这么听话。

二、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融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之中,作为支部、党委两级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长期重要工作来抓。从基层工作的特点来看,必须重在预防,在制度建设和广大群众的参与上加大力度。

1、健全思想教育机制,通过教育机制感化人。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实施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的一条重要措施。为此,我们把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措施来抓。在教育内容上突出重点,注重适用性,对党员干部的教育重点是把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党纪政纪条规、法律法规教育放在突出位臵,真正做到经常抓、反复抓。我们要通过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明确行为规范,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强化廉洁自律行为,以身边的案例、活生生的事件为教材,解剖典型,挖掘根源,使党员干部接受教训,得到警示。同时要注意把握教育时机,在干部职务变动、过年过节等特殊“关口”,或者群众对某干部在廉政方面有反映时,进行提前廉政预防谈话,力求做到及时,教育防范在前。教育的内容要结合本地一段时期内存在的问题,突出教育的针对性,要积极探索教育的新载体,突出教育的创新性。通过教育活动,力求使基层党员干部提高廉洁自律意识,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2、规范权力制约机制,通过制约机制规范人。腐败源于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制度建设是在党纪政纪条规的基础上,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发生的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环节。健全民主决策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基层领导班子民主议事规则,强化对基层党员干部职权行的监督制约,确保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单位重大事项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防止由“一把手”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准确性;纪委要加强监督,督促各部门严格执行民主决策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健全财务制度,规范物资采购行为和工程项目投招标管理。大宗物资采购必须遵循公开原则,以防止物资采购过程中营私舞弊行为的发生。工程项目要进一步规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一定额度以上的工程项目必须进入招投标中心进行公开招标,对工程较小的项目必须进行公开比选,以消除“暗箱操作”,防止权钱交易,确保工程建起来,干部“不倒下”。

3、完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监督管理制约人。要创新 与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的党风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手段,形成监督合力,确保监督到位。扩大基层民主,强化民主监督,真正使人民群众参与管理集体财物。在具体措施上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对在公开中群众提出的疑问和质询,要认真对待,向群众做出明确的解释。要强化党内监督,进一步落实各项党内监督制度,认真开好党员民主生活会,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

4、加强法纪惩处机制,通过查处机制警示人。通过建立定期排查制度,督促基层干部切实履行起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及时掌握情况。通过推行干部述廉考廉、民主评议、廉政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及时掌握干部廉政情况,建立廉政档案,有针对性地督促其加强防范,纠正存在的问题。要密切关注经济转轨、体制变革等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获取预警信息,提出对策和建议。对群众的各类信访件,要及时处理,及时收集各种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密切注意动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反映属实的问题,要严肃查处。尤其要查处那些严重危害改革、发展稳定的案件和严重侵害集体、群众利益的案件。同时,注重利用典型案件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5、强化责任追究机制,通过责任追究督促人。按照党 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有关责任追究的规定,严格责任追究。制订规范的责任追究制责任追究的具体实施办法,增强责任追究的威慑力。通过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排查摸底制度,督促基层干部切实履行起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及时掌握情况。对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内的反腐败工作敷衍失职,不抓不管,以致屡屡发生大案要案、造成恶劣影响的,严格责任追究。责任追究既要敢于运用纪律处分手段,还必须善于运用诫勉谈话、整改通知书、通报批评、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组织处理手段,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保护主义、好人主义以及执纪不严的问题,使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能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干部,真正使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任务得到贯彻和落实。

6、建立“一把手”决策不参与制度。作为“一把手”,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谋要事上,抓单位发展、部门协调上,抓单位制度建设上,不应把精力用在抓日常事务上。其理由是:一是“一把手”掌握着单位的财务、人事、重大事项决策处臵大权,如果对单位的每一项事务都亲自参与、事必躬亲,不能说明你是一位好领导,只能说明你心中只有自己、容不下他人;二是不能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因为你对单位的所有事情都要亲自参与,其他人员也不好、也不便于参与意见,纵然参与了也只是起一种摆设的作用,因而发挥不了其他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 作积极性,造成班子之间、工作人员之间不必要的矛盾;三是不便于同级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管理。同级纪委受同级党委、行政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对“一把手”进行监督;四是违背公平、公正和民主决策原则。作为“一把手”,什么事情都由你亲自操作,最后又由你决策,什么事情都是你说了算,这样做能体现公平、客观、公正的办事原则吗?能体现民主决策吗?因此,作为“一把手”,应当做到总揽不包揽,决策不参与,带头执行民主决策的办事原则,为单位、系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作者:李 坚 刘盛东 刘衍富)

2008年10月10日

第五篇:当前基层团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基层团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各级团组织按照公司“五四红旗团委”的建设要求,在抓好基层团委自身建设的同时,认真抓好基层团支部建设,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这一建设活动过程中,作为团的最基层组织的团支部,对促进整个团的工作的发展,发挥团组织的作用,提升团组织的地位,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团支部自身建设也得以加强。但是,由于实际工作中的铁路运行管理机制、自身条件制约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不少团支部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直接关系到基层团支部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关系公司团的整体工作大局。

一、存在的问题

本人通过对团支部工作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基层团支部存在问题大致有如下类型:

公转型。此类团支部偏重于围绕上级“公转”,对于上级党团组织的工作布置是“雷厉风行”、“不折不扣”却不能结合支部自身的实际和青年实际,有针对性地贯彻落实,失去了“自转”能力。因此,此类支部工作效果不尽人意。

应付型。此类支部善于做表面文章,做“传话筒”,工作易流于形式,浮在表面穷于应付,打发上头,在上面撩几朵水花,下面则是一潭死水。

依赖型。这一类型支部往往依赖上级团委一杆子插到底,象挤牙膏,上级推一推,支部就动一动。活动是上级团委组织,支部就参加,上级不组织就悄无声息,丢掉团委的拐杖,支部就很难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这类支部形同虚设,缺乏内功。

放任型。此类支部班子不得力,对团的工作得过且过,主动放弃自己的工作阵地,导致团支部形不成凝聚力,在青年中率不起带不动。

二、原因分析

团支部存在问题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既有内部机制原因,又有外部环境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实际地位与应有地位存在差距。团支部是一级团的组织。“组织”的含义是按一定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集体。对团支部而言,这一宗旨和系统也就是团的宗旨、章程、组织机制等等,其组织地位应该体现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职能的相对独立性。权威性是团支部的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作用的集合体。但是,现实中团支部的应有地位往往得不到充分体现,日常工作大多靠非权力影响力来实现,对兼职团干部的任免调动随意性严重,使团支部组织地位无法保证。

2、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上级团组织为团支部制定了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工作时间、经费、团干待遇等,这些政策为团支部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现实中政策多、落实少,空喊多,行动少的现象不无少见。政策能否落实,需要看领导“意图”,缺乏“法律”效用。比如:团支部参与民主管理、代理维护青年利益的问题,领导让参与才能参与,让代表才能代表,如果领导不欢迎参与,作为

兼职团干部又能如何呢?象这些实际问题得不到落实,就谈不上凝聚力,更谈不上战斗力。

3、责权利不能有机统一。一个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般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团的事业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即思想基础是否牢固;二是对团干部的制约,这种制约体现在对团干部的绩效考核,评价、奖罚,即责权利是否兑现。两方面综合作用才能使一名团干部形成最佳工作状态。而团支部书记几乎完全靠业余时间,在无钱无权的情况下,凭热情和奉献精神开展工作,缺乏责权利挂勾。这种完全靠热情开展工作的情况,难免使团支部工作处于忽冷忽热的状况。

4、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新时期团的工作发展对团支部的要求愈来愈高。无论是团的思想教育、生产活动,还是组织建设、文化建设,要想落实到团员,开展到青年,都离不开团支部的具体实施。可谓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但是,由于一些支部团干和团员青年素质较低,高标准与低素质之间的偏差,往往造成团支部工作无所适从,失去信心,工作被动。

三、针对问题,加强团支部建设的对策

分析团支部存在的问题并非否定基层工作成绩,而是坚持实事求是,正视问题的存在,既看到喜,又看到忧。如何加强团支部工作,切实发挥好支部堡垒作用,浅谈几点想法如下:

1、重心下沉,常抓不懈。

团支部是团的最基层一级组织,与团员青年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团的工作任务能否较好的落实,团支部是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不

渝地坚持“全团抓落实,工作到支部”的指导方针,切实加强支部建设,提高支部战斗力,上级团组织要眼睛向下看,身体向下沉,力戒浮在上面做空文章、假文章、无用功,面向基层团支部开展调研,指导工作,为团支部制定政策,解决困难,创造条件。只有全团上下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坚持不懈地把基层团支部的工作落实到实处,团的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全面活跃。

2、健全制度,保证地位。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下,团的工作环境与过去相比已有很大改观,原因之一就是团的工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制度上的保证。如2001年,公司党委转发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意见》的通知,公司团委也下发有关团的活动费的使用规定的文。同时,各级团组织以企业的中心工作为重点,发挥作用,团结带领团员青年施展才干。这一点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但团组织在服务企业的同时还肩负着服务青年的职能,还要服务和满足于青年的思想认识提高、文化娱乐的丰富、合法权益维护等需求。这些需求的保证或多或少地与一些急功近利、一手硬一手软的基层领导者的意图产生矛盾,导致团活动的必需时间、活动经费问题有时不能解决,再加上铁路工作点多线长、人员分散的特点,更使基层团支部失去其应有的工作织独立性。因此,要克服人治现象,确保团支部独立自主地运转,就要加强制度建设,上级的党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以确保基层团支部的组织地位、职权、职能,以增加团组织的权威性,保证团组织的正常工作。

3、强化内功,完善机制。

基层团支部的活跃程度虽然同外部环境与客观因素有很大关系,但是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团组织自身,说到底在于团支部的内功是否过硬。为什么同样的外部条件,一些团支部能够活跃起来,而一些支部却陷于瘫痪,原因就是在于团支部自身努力程度,工作方法的差异。团支部的内功笼统的说就是团支部自身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团干素质、团员青年素质、团支部的制度建设,工作作风、方法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综合体现决定了团支部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工作效果。因此,要真正搞活支部就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配备好团支部班子,健全支部一整套的制度措施,这是加强支部建设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教育,把团员青年吸引在团组织周围,使青年人乐于跟着团组织干,愿意参加团支部的各项活动;再次团支部还要研究适合青年特点的工作方法,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

4、精简包袱,多办实事。

随着企业改革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团组织的工作要求更高、任务更重。一些单位团委给团支部布置的工作量很大,考核多、竞赛多、活动多、台帐多,造成支部工作虚多实少、穷于应付,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基层团委要从实际出发安排工作,布置任务,对于团支部工作目标的确定要适当、适中,不要层层加码,超过支部的承受能力。要多务实、少务虚,主题活动不能太多,尽量减少全面性竞赛、考核、台帐,让支部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形成拳头,围绕一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抓出特色。

5、落实政策,优化环境。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为加强团的工作,发挥好青年的生力军作用,都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政策,鼓舞了团组织的士气。然而,政策的制定固然必要,但政策的落实更为重要。首先,团组织自身要主动争取政策的落实,要以对青年负责,对团组织负责的态度,淡化当“官”意识,强化团的“组织”意识;第二,上级团委要帮助团支部落实、处理、协调好团支部同党政的关系,团支部不便争取的工作,上级团委要帮助争取;第三,要抓好团干部责权利的兑现,增强考核效应,尤其是制订提拔、重用、晋级、奖励、提干入党等用人政策时,要向团干部和优秀青年人才倾斜。如果能形成团干部从最优秀青年中选拔、党政提拔重用干部重点考虑从团干部中产生的用人途径,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团干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团支部凝聚力的增强和作用的发挥。

下载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工会“职工之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着眼未来发展的新局面,作为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的工会组织,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来统领工会工作,此报告从系统基层工会组织......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

    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胡贵锋(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馆,重庆 九龙坡 40005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形态呈现了新的走向,群众文化活动成......

    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社团缺少必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一)社团缺少长期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明确的培养目标。 (二)社团文化的出发点大都满足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

    浅析消防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消防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战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不少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甚至还比较严......

    浅议邮政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合集)

    浅议邮政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邮政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是充分发挥我们邮政党员的政治核心作用,维护稳定加快邮政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邮政企......

    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各项事业的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各项创新活动的实践,都需要干部树立并保持良好的作风。近几年来,通过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

    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从根本上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