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应纳入低保的情况
不应纳入低保的14种情况
根据遵市民政通〔2014〕132号文件规定,针对城乡低保对象家庭出现以下14种情况的,应坚决予以清退,立即取消低保待遇。
1.家庭经济情况好转,人均家庭收入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家庭成员中有自然减员未及时申报仍在继续享受。3.城市低保对象进入社保领取退休工资后家庭月人均收入明显超过最低生活保障线。
4.夫妻双方年龄均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有就业劳动能力,不主动寻找工作和就业,有责任田不耕种,经常出入棋牌室、KTV、餐饮等场所,家中无特殊困难。
5.家庭拥有或长期使用小轿车、面包车、经营性大中型运输车、工程机械、拖拉机和收割机等中型以上农机(具)。
6.城市低保对象拥有2套以上(含)住宅(每套均在50平方米以上),非拆迁原因在3年内购买商品房以及对住宅进行高标准装修;农村低保家庭成员中有一次性付款或通过银行按揭贷款购买商品房及自建大面积住房。
7.家庭有商业门面、住房出租和私营项目,经营收入稳定,且家庭月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8.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抚养人有足够的赡养、扶养、抚养能力,却把家中老人或病残人员等单独分户出来办低
保。
9.经常变换住址或联系方式而不告知低保审核机关,致使低保审核机关无法与其联系;隐瞒、虚报户籍、人员、家庭收入、家庭财产等情况,家庭住址填写不详细或与实际不符;连续3个月以上不按时领取低保金。
10.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进入高收费私立、贵族学校就读;子女自费出国留学;饲养名贵宠物、购买贵重首饰、高档音响、柜式空调、液晶电脑等高档非生活消费品,进行股票、基金、期货、外汇、权证交易等高风险投资;农村低保家庭购置使用电脑、空调和电冰箱。
11.拒绝接受工作人员或有关部门入户调查、核实家庭财产和家庭收入,无理取闹、殴打工作人员。
12.因酗酒、赌博、吸毒等导致家庭贫困,纳入低保后仍不改正。
13.子女已成年具有劳动能力或就读高等院校的子女已就业或毕业一年以上的家庭。
14.企业改制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失地农民和两女结扎户等原因纳入低保的,现人均家庭收入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二篇:将城郊低收入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建议
将城郊低入失地农民纳入城镇低保范围的建议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速其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城市化有事一个恶魔,贪得无厌地吞噬着农村用地。在这一进程中,城郊结合部的土地首当其冲,但由于现行土地使用制度的缺陷,行政部门操作的不规范和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在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状况并没有因为土地征收费用而得到改善,反而变得更加糟糕。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它是农民生活、就业、养老的保障,农民失去土地的同时,失去的将是关系生存的一系列基本权益。将城郊低收入农民纳入城镇低保范围,保障这些农民的基本生活迫在眉睫。
一、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
1、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而且受到层层剥夺
城郊结合部的农民旺旺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等农产品,收入比较高,本来属于比较富裕的群体,土地征用后,部分失地农民失去了收入重要来源。更有甚者,基础建设项目,尤其是地方政府重点项目,征地补偿明显偏低,有的甚至低于法定标准。而在征地补偿偏低的情况下,失地农民仍摆脱不了层层剥夺。
2、失地农民房屋拆迁后得不到合理安置,甚至居无定所
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在拿到较少的征地补偿款后,失去了除了世代耕种的农田之外,还有祖祖辈辈居住的房屋宅基地,然后在掏出毕生积蓄获四处借债在城市边缘购买新房或二手房居住。
3、失地农民工作得不到妥善安置,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业
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大多数是兼业农户,但农业毕竟是一项重要收入来源,退一步讲也是一份重要的生活保障,即使缺少其他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农民仍然可以通过自产的粮食、蔬菜来维持基本生活。
4、失地农民未能纳入城镇养老保障体系,失去土地就失去了养老保障
对于城郊结合部得农民来说,土地同样承担者养老保障的功能,由于土地被征用,她们失去耕地或者只有很少的一定耕地,从土地获取养老保障的能力将会丧失或极度弱化,这就需要将他们纳入城镇养老保障体系或制订专门的解决办法。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探讨
农民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待遇,他们惟一的保障来源就是土地,一旦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保障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屏障。
1、低收入失地农民生活无保障,已成为社会中的“三无人员”
在征地过程中,不少地方采取货币安置的方式,补偿费用较少,即使有一笔客观的补偿金,低收入失地农民在失去了土地这个基本生产资料后,由于缺乏生计,一般也是坐吃山空,导致不少低收入失地农民就成为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
2、低收入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参差不齐
随着农村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成为失地农民亟待解决的难题,鉴于此,中央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只有一些省份对低收入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低收入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方面,主要是对农民的医疗保险费给予了一定数额的补偿,但由于补偿数额少,大部分的低收入失地农民仍然负担不起高额的医疗费用,从而因病致贫。
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1、政府征地目的的界定不清
这是造成低收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对征用土地的目的界定不清,划拨用地对象不具体。并且,现行的土地制度有缺陷,而且征用程序也不规范。
2、政府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低收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低收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当前低收入失地农民生活艰难的间接原因。
3、低收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困难
被征地的补偿标准偏低、形式比较单一,低收入失地农民无力参加社保。再加上低收入失地农民收入降低、费用增加、就业困难
四、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确保城乡结合部的和谐稳定
政府应该把城郊低收入失地农民纳入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中,合理制定一个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线,对没有达到保障线的失地农民给予一定补偿,保证农民市民化的生活水准。但在建立低收入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应该注意:
1、应尽可能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严格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不是全体失地农民,而是失地农民中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的那部分人。
2、确立多元化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是落实保障资金。必须进一步完善资金筹措机制,既要转变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积累完全来自农民土地的做法,也要避免政府在征地中获得更多来自土地的做法,政府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应有所作为。
3、依据不同年龄段保障对象的特征和要求,实行不同的基本生活保障。对征地时已经处于劳动年龄段以上的人员,可以直接实行养老保障,并建立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对征地时未达到劳动年龄段的人员,可按征地补偿规定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助费。当他们达到就业年龄后,即可作为城镇新入劳动力,参加相关的社会保障计划。
4、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以我国目前的国情,适宜采用现在通行的“最低生活消费实算法”,即确定一张当地圣湖必需品的清单,然后根据市场价格,计算出拥有这些必需品的需要多少现金。但是最低生活保障线划定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有所变动。
第三篇:“三纳入”[范文模版]
石坪民中关心下一代工作促进“三个纳入”
集学校党政领导坚持把我校关工委工作“三纳入”、“四统一”,即纳入学校党委的议事日程,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的规划,纳入年终考核评比内容;实行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表彰;学校每年都有计划地抓住寒暑假、清明、五四、六
一、国庆、12.9等重大节假日开展重大纪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将关心下一代工作逐步向纵深发展。在经费上,学校则给予充分保证,近一年来,学校财政投入关心下一代专项事业经费就达1万多元,每年举办各类活动不少于2次。学校发挥村内老教师、老干部多的人才优势,挖掘整合关爱资源,不断壮大和优化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关工委人员、“五老”志愿者、文明建设督导队、“八荣八耻”宣传教育协作组等数支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人数众多。各项活动从制定计划、安排项目、争取资金到人、财、物各方统筹安排。在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下,石坪民中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如火如荼的热情稳步向前。
石坪民中
2011.9.2
第四篇:三纳入自查报告
莲湖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 坚持“三个纳入”工作自查报告
近年来,莲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以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陕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为指导,努力构建便民、利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现将我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及《陕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莲湖区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区通过大力开展“群众体育亮点多、体育设施覆盖广”两项基本工作、不断巩固、发展“全国武术之乡”品牌等措施,使辖区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逐渐增强,体育活动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全民健身各项工作取得全面进展。
1、“武术之乡”建设成效显著。武术运动作为莲湖区特色全民健身项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据统计,我区常年参加武术运动锻炼的人数约15万左右,百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全区22个全民健身活动点开展武术辅导;共拥有各类武馆、武术社团20余个。近年来,我区积极参加各类大型武林赛事,取得骄人战绩,特别是2011年6月16日--20日我区成功承办了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全国农民武术比赛,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 1
治区行业协会和体育院校的261支代表队,3364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评价说,“这次比赛是建国以来档次最高、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赛事,它必将载入中国武术的史册”。2010年,我区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05--2009全国武术之乡建设先进单位。在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91个武术之乡建设进行复查中,我区是免检单位之一。不久前,我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评为“2011年社会武术工作先进单位”。
2、群体活动别具特色。坚持“每月有活动、每年有大赛”,引导全民健身工作广泛开展。每年开展各类新春全民健身活动30余场,“全民健身月”系列群体活动及健身知识讲座近100场,吸引数万名群众参与。其中在丰庆公园、环城西苑等地开展的武术大拜年活动、健身气功进社区、太极拳进社区等特色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参与性强,深受群众喜爱;同时积极组织全区机关干部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游泳、棋类等单项比赛,与驻地企业、部队及上级单位开展乒乓球友谊赛,邀请名家开展交流指导,提升我区单项体育水平;全区各个社区及厂矿企业都成立了自己的老年人体育队伍,共有活动站30多处。2011年完成了莲湖区老年人体育协会换届工作。
3、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近年来,我区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不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截止目前,共安装健身器材85套,成立全民健身点15个,建设公共全民健身场地2
60多块,全民健身活动站22处,预计在2015年达到全区社区健身器材全覆盖。与此同时我区还积极规划建设环城西苑、大庆林带、土门小树林全民健身长廊及大兴新区莲湖文体广场建设工程,打造集武术运动、乒羽、健身、篮球等项目为一体的精品健身场所。用地14.24亩,建筑面积约267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约2.5亿元人民币的大兴文体中心项目也已于2010年5月正式启动,目前,项目建设已达到地上三层建设阶段。
(二)全民健身事业“三纳入”情况
1、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西安市莲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是我区社会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区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打造实力莲湖、品质莲湖、幸福莲湖的重要手段加以推进,并在《西安市莲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我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区文体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和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全区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深入社区、企业和校园搭建公益性体育活动平台,组织开展“送健康、下基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影响面广的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加强体育场地公开化,使学校、厂矿企业体育设施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
2、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我区《政府工作报告》。每年由区文 3
体局会同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对全区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认真总结好的做法、经验,梳理存在问题,提出发展目标,由区政府形成专题工作报告,列入区人大常委会讨论议题,在人大常委会上向区人大代表进行专题汇报。广泛听取代表对我区过去一年来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推进我区全民健身工作大发展、大繁荣。
3、我区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我区现有人口74万人,2010年莲湖区专项问题会议中明确提出区财政部门要根据省、市相关要求,确保体育事业经费按照人均一元的标准拨付,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增加。2012年,区财政预算我区体育经费达到84万元人民币,其中全民健身经费69万元,占总预算的82%,主要用于老年人体育、全民健身比赛交流、组织全民健身活动及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等,在此基础上,区财政将根据我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适时追加经费,确保我区全民健身工作顺利开展。
二、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全民健身条例》宣传力度不够。《全民健身条例》规范了全民健身活动组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及活动开展的安全性、科学性等方面内容,对于广大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年来对《条例》宣传力度不够,制约了基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广大群众进行4
体育锻炼的意识尚需提高,尤其是年轻人健身意识稍显薄弱,距离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区域体育事业发展不均衡,影响了《条例》普及和推广。对于健身场地及设施形成一定规模的地区而言,群众参与健身积极性高,为条例的推广提供一定条件,反之则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条例的宣传推广。三是群众获取健身知识的信息渠道单一,健身咨询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科学健身方法的普及和推广。
2、全民健身基础设施薄弱,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一是健身器材来源单一。目前,我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赖全民健身路径安装及社区健身器材配送工程,器材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二是现有体育场馆未充分发挥作用。我区现在仍未建成一所开放性体育场馆,且经营性体育场馆覆盖面有限,学校及厂矿企业体育场地开放度低,制约了我区全民健身网络形成。三是体育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略显不足。公园、广场等公共用地专门用于体育规划的部分相当有限,房地产开发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楼盘规划范围内的全民健身用地往往被挪作它用,限制了全民建设器材的安装条件。四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还需加强,健身器材安装责任主体还不明确,健身路径的维护、管理、使用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3、全民健身活动覆盖面窄,基层社区群众参与率低。一是社区体育参与人群以老人为主,年轻人缺乏科学的健身引导,加 5
之就业、生活等方面压力,参与健身活动积极性不高。二是管理职权及资金限制,社区没有能力动员各方面资源,更不能有效协调有关部门,导致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受到影响,活动质量难以提升。三是活动场地、器材有限,活动内容单一。由于多数社区健身场地受限,不具备自主开展大型健身活动的条件,普及健身知识以口述为主,缺乏演示身教,效果不佳。大多社区以棋牌娱乐取代了室外健身,降低了群众的参与度。
(二)下一步打算
1、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条例》,增强全民健身意识,不断推广科学健身常识,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网络,以社区为中心,以全民健身广场为重点,用讲座、幻灯片、展演等各种形式全面宣传《全民健身条例》,向广大群众宣传科学健身知识,传授正确锻炼的方法,不断提升全民身体素质。
2、加大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范全民健身路径管理。一是积极协调专项资金扩大我区全民健身路径覆盖面;规划建设我区开放性体育馆;协调教育部门,争取学校体育场地向群众开放;在住宅项目建设中考虑全民健身用地;做好环城西苑、大庆林带、土门小树林等全民健身长廊的规划建设工作,全面考察该地周边环境、居住分布等情况,尽快完成调研和规划,争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打造具有莲湖特色的全民健身基地。二是严格执行全民健身路径 “属地管理”原则,路径建设、维修由区6
县体育行政部门派专人负责;上报安装申请、安排建设场地、器材使用计划、器材管理等工作由街道、社区等受赠单位派专人负责,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建设质量。
3、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一是搞好全民健身月活动,保证每月开展一项机关单项比赛和3次社区体育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机关干部及辖区各单位综合性运动会。二是引导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012年,我区将开展大型体育项目进社区活动,充分调动辖区各体育俱乐部的人才优势和场地优势,组织社区群众开展健身操、羽毛球、篮球等项目的教学和比赛活动,帮助各个社区成立自己的单项体育队伍,定期开展社区间单项比赛,增进沟通。三是充分利用社区有限的活动场地,着力推广棋类、器械锻炼、台球等室内健身项目,扩大社区体育人口,丰富社区群众业余体育生活。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纳入考核
关于将水利综合执法重点项目纳入考核的汇报 市水利局:
按照《水利部关于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的实施意见》、《山东省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实施方案》的要求,为全面加强水利综合执法重点工作开展,促进依法治水工作步伐,确保我市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请求市水利局将水利综合执法重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妥否,请批示!
附:
1、水利综合执法工作考核内容
2、德州市河到专项整治暨基层水政监察队伍规范化建设考核评分标准
水利综合执法工作考核内容
一、延伸构建综合执法网络。在县管重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建立水政监察中队。结合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在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建立水政监察站(中队),设2-3名兼职水政监察人员。各县(市、区)可根据执法工作需要,探索建立片区水政监察中队,负责多个乡(镇)执法工作;在河道灌区沿岸、水库周边等村庄设立执法联络员。2014 年全部完成组建任务,形成区域内完整的综合执法网络体系。
二、市属三干流国有土地清理和河道违法整治活动。根据《德州市关于马颊河、徒骇河、德惠新河沿岸国有土地清理及河道违法整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全力推进马颊河、徒骇河、德惠新河三干流已确权国有土地的收回工作,对已确权但未收回的国有土地进行集中清理,使用权全部移交河道管理单位。通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涉河水事违法行为,确保德州市三干流河道良好管理秩序。
三、强化专职水政监察队伍建设。各县(市、区)要推动专职水政监察队伍经编制部门正式批准成立,尽快实现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或转为行政机构,逐步取消自收自支和差额事业单位专职水政监察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