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 调研报告
关于洛浦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与融合、文明的碰撞与交辉。就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导致关于文化的概念有几百种之多。在西方,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他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的复合体,即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在中国,“文化”一词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西汉。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现今,“文化”一词的含义更为广泛,读书写字、修养、文学、艺术、文博、图书、考古学、民俗、礼仪、民族、宗教等都可称作文化。
“文化”的含义虽然包罗万象,不可捉摸,但许多社会学家、哲学家等普遍认为文化可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含义,即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 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知能力,以及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形式能反映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的一切精神的物化产品,此外,“文化”也还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笼统地说,文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发展农村现代文化的作用及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南疆农村教育水平比较低(且绝大部分农民不具备双语能力),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造极不重视。因此,以农村现代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升农民的双语能力,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二)有利于深入推进“去极端化”,促进宗教和谐发展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三股势力”为了达到他们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大肆篡改宗教教义,编造异端邪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如今,婚礼不笑、葬礼不哭的现象较为普遍,穿吉里巴甫服饰、留大胡子的人群日益增多。许多农民在经济上不思 进取,没有正常的文化生活,仅热衷于念经做乃玛孜。在南疆,极端宗教氛围越来越浓厚。因此,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对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逐步淡化宗教氛围,增强农民对美好家园建设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强化家族意识的局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这种现象在南疆农村也不例外。这种家族式的经济模式对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而对于群体利益往往漠不关心,甚至会以牺牲社会群体利益的方式来满足“个体”利益,这极大地阻碍了农民个人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农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因此,发展农村现代文化,转变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学会与他人交流,关注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大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
三、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教育水平落后,影响农村现代文化的持续发展 目前,当地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相当数量教师老化,能力偏低,责任心不强,缺少参加教学技 能培训等继续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由于教学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劣势,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个别尖子生的陪衬,致使许多学生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加之当地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本身就不够重视,通过在校学习改变命运,脱贫致富的思想意识不强,这些客观现象又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佐证,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挫伤了他们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支持孩子上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家长早早让孩子辍学务农或打工赚钱养家。如此,文化知识的缺乏更加深了思想的贫瘠,严重制约了农民对现代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力,影响了文化的持续发展。
(二)宗教极端思想不断侵袭,挤占农村现代文化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受国外极端宗教组织影响,极端宗教思想不断向南疆侵袭。他们利用农民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辨别是非能力差等因素,不断向农村进行渗透。在人生观上,极端宗教思想全面否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否定同族、同教、同乡、同学甚至父母血亲关系,推崇极端偏执、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将不惜毁灭自我、滥杀无辜视为“圣战”,作为其人生的最高追求。在意识形态方面,极端宗教思想绝对排斥一切其他文化和信仰,容不得任何不同思想和主张,甚至对于正统的伊斯兰教信仰,也采取断章取义的手段予以歪曲,完全背离了伊斯兰教所提倡的宽容、温和、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精神。宗教极端势力以对民族、宗教未来的“关切”和“忧患”,打着“纯洁”宗教信仰的幌子,迷惑和绑架维吾尔族群众,不断蚕食维 吾尔族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受宗教极端思想强烈的排他性和极端保守性影响,在南疆有些地方,结婚不能唱歌、跳舞,不准娱乐!亲戚去世也不让办“乃孜尔”,穿吉里巴甫服饰、留大胡子的人群日益增多。许多家庭不读书、不看报、不看电视,不听广播,拒绝接收除宗教以外的任何信息和文化,甚至丢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社会文明背道而驰,造成了文化的倒退,挤占了农村现代文化的发展空间
(三)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和南疆相对封闭的环境,制约了农村现代文化的传播
中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这一过程产生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不明白城市人,造成两种文化理解与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民的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加之,南疆受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和固有意识形态的影响,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生活在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维吾尔族群众学习汉语的意愿不强,普遍不懂汉语,这种语言的隔阂严重影响了维吾尔族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影响了维吾尔族群众接触和学习现代文化,制约了现代文化在南疆的发展和传播。
(四)文化内容单调匮乏,未能满足农民多元化和多层 次的文化需求
近年来,洛浦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文化下乡、“百日广场文化活动”、“民间艺人弹唱会”、“农牧民文艺汇演”、“农牧民运动会”等一系列措施,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然而,目前的农村文化发展与这种需求相距较远,基层文化形式还比较单
一、手段落后;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极度缺乏,文化部门多年没有再制作出优秀的维吾尔族电视连续剧和故事片,农村的影视文化市场多被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所占领;文化活动内容和方法过于陈旧,创新性不强、贴近性不强、缺乏新意,群众文化生活单一;文化活动层次也不高,多数文化活动仅停留在唱歌、跳舞、拔河比赛等“小文化”范围内,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型的文化活动开展普遍较少,群众参与面窄、关心支持率低;面对多层次的文化服务对象,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非常欠缺,“80、90”后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仅仅限于篮球、摔跤等体育比赛,青年文化几成沙漠。在南疆,大部分农民群众的闲暇时间仅限于看电视,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很难满足新时期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五)文化阵地使用率不高,文化设施没能发挥应有作用 自2010起,洛浦县政府逐步为207个村新建了村级文化室,包括;农家书屋、活动室、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室等,2013年又为20个村修缮了篮球场,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洛浦县的文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但是,受限于农民文化水平和村从事文化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大部分文化场所和设施都处于闲臵状态,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村“大喇叭”越来越寂静,没能将党的涉农政策、农业科技、农村信息、法律知识、气象信息通过“大喇叭”及时传递给农民;由于绝大部分农民没有读书学习的习惯,国家每年通过“东风工程”、“农家书屋”等项目捐赠的大量内容很好的书籍多处于闲臵状态;电影下乡所播放的老旧影片根本无法提升农民的观影兴趣,观看者寥寥无几;新建设的村级文化室,由于管理落后,文化活动室无法正常对外开放,书刊、杂志等因疏于管理而大量散失,村文化室功能没有真正发挥。
(六)优秀民族文化难以传承,民间艺人后继无人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由来已久,民间有很多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的艺人,深受群众喜爱。但是宗教极端思想不断挤压民间艺人的生存空间,目前愿意从事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年青人几乎没有。仅从洛浦县来看,纳入洛浦县文化馆建档管理的民间艺人只有45人,并且年龄偏大,民间艺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况。为了鼓励民间艺人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洛浦县按每场50元标准,给予民间艺人一定的演出补助。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每场50元的演出补助显然无法满足民间艺人的物质需求,大批植根于乡村的民间艺术已陷入了生存困境。目前,许多经典的民间文艺,由于传承人年事以高,又没有年轻人愿 意继承,出现了传承断层,正面临着“人亡歌息”的困局。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一)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培育现代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推进农民群众文化软性素养,就必须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培育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要继续加大对村中小学校的资金投入,以高调办教育的理念,大幅度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提供优良舒适的教学环境,从而引导家长和学生愿意进学校受教育的意识。借鉴自治区机关干部下基层驻村工作的模式,加强自治区高级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的规模和力度,以点带面,将先进的教育管理方式传播到农村学校。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农村教学,加强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力宣传学习改变命运,学习脱贫致富的思想,对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资金扶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进入高等院校本科毕业后愿意回家乡工作的农村学生,给予特殊的人才政策,要在不愿接受教育的农民群体中,起到强烈的震撼和示范作用。牢固树立双语学习从娃娃抓起的观念,完善双语教学的推进政策,使得双语教学既符合少数民族群众政策,又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
(二)丰富现代文化产品,努力淡化宗教氛围
要通过多样的文化产品,大力弘扬现代文化,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帮助农民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素质,树立科学、和谐、包容、多元的精神文化取向,消除极端、偏激、反世俗、反进步的不良取向,抢占文化陈地。要适当增加到农村进行公 益性演出的补贴,鼓励各类社会团体引进和组织适合农民各个年龄层次,特别是年青人观赏需求的体育活动和娱乐演出项目。在继续实施“演出进农村”、“图书送农村”、“电影下农村”工程的同时,要积极组织城市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子,组织宣传文化工作者下基层一对一、一对多进行文化宣传和引导,将文化资源全方位地配送到农村,逐步培养农民对现代文化的认同和喜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培植一批从事文化发展的企业,通过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逐步农村繁荣文化市场,从而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加大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力度,利用电影、电视、动画片、话剧、歌舞、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公益广告、微信平台等多种传播形式,增强现代文化吸引力,解决青年文化沙漠化现象,满足农村各类人群不同的文化需求。
(三)提高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和干部掌握和使用汉语的能力,畅通现代文化传播的途径
大力宣传少数民族群众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极端重要性,引导、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积极主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持续广泛开展少数民族群众和干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各类行之有效的活动,包括举办夜校、培训班,汉语知识竞赛等。在党的村级组织和群众中,普遍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上级向村级制发的公文,开展的所有公务活动,必须严格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村干部在村级公务活动中,尽可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行文和交流。村“两委”会议和村民大会等村级组织举办的各类会议,都要尽可能使用双语,逐步过渡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为主。组织部门在考核和提拔使用干部时,把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作为重要的标准和条件。
(四)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紧贴农村生活、紧贴农民喜好,不断充实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文化活动形式,要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现代文化的载体,在“送”文化的同时,真正将文化“种”在农村,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要善于组织一些时代感强的现代文化艺术表演,要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断进行融合,促进农村现代文化更好发展。加强对“80、90”后人群现代文化理念的培育,在广泛开展他们喜爱的篮球、足球、刁羊、摔跤等体育活动的同时,逐步培育他们对现代文学、音乐等文化的热爱,努力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现代文化根植于他们的思想深处。
(五)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以村文化室为主阵地,加强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主要文化场所的科学管理,坚持开展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等文化活动。正确看待图书无人阅览,电影无观看,演出没有吸引力的现实问题,培养基层文化工作者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要逐步引导农民自觉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要让村“大喇叭”真正响亮起来,要改变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过于呆板的宣教方式,让政治宣传与文化娱乐有机结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扭转农民对政治宣传的厌烦情绪。
(六)着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扶持好民间 文艺组织
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深入发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加大对特色饮食、服饰、歌舞等民族文化的推广,培育一批文化名乡、名村、名人、名品。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通过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适度给予特殊补贴,从而引导和壮大民间艺人群体,繁荣民族特色文化市场。
自治区财政厅驻和田地区洛浦县洛浦镇 海力派曲尔盖村工作组(第二组)
2014年8月15日
第二篇:农村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我们深入部分乡镇村,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入户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可喜成就
近年来,我们抢抓库区移民搬迁补偿机遇和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机遇,围绕“活动设施完善、文化特色鲜明、组织规范有序、社会风尚良好”的目标,遵循整体部署、阶段推进、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和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主要载体,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基层文化网络初步形成。近年来,全县上下紧抓国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新建或维修改造,站房面积均在500平方米左右,内设“三室一厅”(书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同时作为共享工程服务中心,12个乡镇均配置了3台以上电脑、1台投影仪、1台易播宝,其中有8个乡镇配备了卫星三级站。全县192个村(居)委会建起了文化室,配备了兼职管理员;高标准建成农家书屋147个,每个书屋配有标准书柜5组,报刊架1个,实用图书1500册,电子音像制品100种,报刊杂志30种以及阅览桌椅、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设备。全县共有27户市级、101户县级、1360户乡镇级文化科技中心户。每个社区至少有1户文化科技中心户及1名文化信息员。这些由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以及文化科技中心户构成的农村文化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健身娱乐的需求。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文艺活动,组织各村、居委会以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为载体,积极开展文化文艺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经常性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把义诊药箱背到偏远山村,把先进文化带到农家大院。全县每年送科技下乡达100多场次,送戏下乡达15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达2000多场次,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机构的组织和阵地作用,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自2006年开始,全县开展了三次电视歌手大赛,每次大赛均吸引数千城乡群众参与,屈乡大地处处歌声飞扬,群众性文化活动由此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每三年一届的民间文艺汇演,也使一些沉寂多年的优秀民俗文化得以发掘,并绽放异彩。如民俗表演《开山号子》、《陪郎“四十八”揖》、《正月十五烧毛狗》、《灵牛耕地》,薅草锣鼓《象牙床》,山歌对唱《车风斗》,杨林堂鼓等,这些节目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一搬上舞台就在社会上引起共鸣,广为流传。目前,全县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人,县政府连续表彰了三批48名县级优秀民间艺人。2009年,屈原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除此之外,茅坪、归州、沙镇溪等乡镇还投资数万元举办农民运动会或专场文艺汇演,广受群众欢迎。各乡镇的广场文化、节日文化蓬勃兴起,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注重在农民中发掘人才,建立起稳定的骨干队伍,逐步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华,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艺人传授、集中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基层文化骨干,涌现出了一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节目和民间艺人。全县大大小小的民间艺术社团有40多个,大多由农民自筹资金、自置道具组建而成的业余剧团、文艺队、戏班子。这些社团活跃乡村,为农村的婚丧嫁娶及重大节庆提供演出服务,走出了一条以艺养艺,市场促艺的新路子。比如,杨林桥镇的民间文化能人组建了2支民间艺术表演团队,1个文艺节目策划工作室,全年开展演出活动达50多场次。梅家河、九畹溪等乡镇的民间艺人自发组建的文艺社团,年创收达数万元。这些文化社团的演出节目涵盖歌舞、小品、秧歌、皮影戏、吹打乐等特色艺种,原汁原味、诙谐幽默,颇受农民的青睐。
二、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观念滞后。部分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依然存在,“只要经济搞上去了,一俊可以遮百丑”的观念依然存在。文化工作“排不上号,摆不上位”,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钱紧了扔掉”的现象。还有的片面的认为:“文化工作是吹吹打打,蹦蹦跳跳,可要可不要”,因此“上面检查装装样,任务来了一阵风,风头一过无影踪”。诸如此类,种种错误认识,导致文化工作得不到重视和支持。
(二)农村文化阵地总量偏少。近年来,在各级文化政策的惠顾下,全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虽然都完成了兴建或维修改造的任务,但内部配套设施有限,利用效率不高。村级普遍存在“阵地少、活动少、设施差”的现状。部分村里的农家书屋、文化科技中心户多年未购进新书,现有图书陈旧破损,内容过时,少有人借阅。少数村虽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但因其设施简陋、设备陈旧而少有人光顾。这些现象,非库区乡镇较之库区乡镇,经济弱乡镇较之经济强乡镇,显得更为突出。截至目前,全县只有20%的村建有文化广场,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占全县农户的比例尚不足1%。这直接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农村文化队伍十分薄弱。乡镇文化干部绝大多数为兼职,主要在节日期间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平时主要精力忙于其他工作;有的文化专职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整体素质不高,在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不到应有的职能作用。由于待遇偏低,条件较差,难以吸引优秀的年轻专业人才到基层工作,这已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足。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农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低,农民群众文化增收的意识淡薄,渠道单一,许多民间艺术品、工艺品自产自用,很少进入市场流通,商品转化率低,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民俗文化活动大都由农民自发组织,没有与旅游产业结合,形成民俗旅游项目;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缺乏规划指导,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尚没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巩固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形成和谐的思想与文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有效平台。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好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支持”。当前,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来源仍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县、乡两级要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有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经济不断发展、财政不断增长的同时,逐年提高在这方面的投入比例。要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要把项目带动战略引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些投资大、影响大的建设项目,可实行招商引资,采取商业化运作,推动一批公共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逐步缩小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二是要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有财力条件、有工作基础、有工作积极性的乡、村、农户率先建立一批质量较高、活动较正常的宣传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以点带面,通过建成一批巩固一批,示范一批带动一批,逐步在全县建立较为健全的网络阵地。三是要坚持“综合利用、资源共享”。集镇中心村可与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共同使用”,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并明确一名村干部为文化协管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充分发挥阵地的实际效用。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阅览室、运动场所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
(二)拓展文化内涵。根据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一要丰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节庆日、农闲等时机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形式上,要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活动时间上,要把“三下乡”与“常下乡”相结合;在文艺风格上,要将传统节目与现代节目相结合;在文艺内容上,要将民俗表演与政策形势宣传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既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增长农民的科技、法律等知识,提高依法致富的本领,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要深化创建活动。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的文化活动,倡导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社会风尚。积极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资源优势,通过送戏、送图书、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文艺活动等形式,推进文明社区、文明乡村、文明家庭的创建工作,积极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三要培育典型特色。通过特色文化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对现有的民间文化资源要保护好、发展好,对民间文化资源要系统挖掘、整理,按照“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开发利用”的方针,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工作,研究开发保护传承屈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好高龄艺人,特别是在全省、全市有影响的民间艺人,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建立传承机制。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抓手,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为基础,优秀民间艺人和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文化中心户为阵地,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原生态文化网络体系。要积极开发具有当地传统和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创新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开发文化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四是倡导自办文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扶持民间文艺队伍或个体办的文化实体,支持农民自办书社、演出队,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县每个乡镇甚至行政村都有业余文艺队伍,最终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以民间文艺队伍、个体办的文化实体为补充,逐步形成文化网络,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创新文化体制。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靠外部支持,而且也要通过对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一要深化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屈原艺术团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文化中的主导作用。要不断深化文化单位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要理顺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达到“管人、管钱、管事”的统一,人员编制进入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纳入文化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人员工资福利纳入全额财政供给,解决其后顾之忧;活动经费按照有关政策列进县财政预算的“盘子”,由县财政按渠道拨付。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团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活跃农村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多方支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对于现有民间艺术团体。如皮影戏剧团、花鼓戏剧团、龙狮演出队等,要大力支持其以市场运作方式,与旅游景区、婚庆公司嫁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要规范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成立文化市场执法大队,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重点加强对演出娱乐、电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销售、网吧等方面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
(四)建好文化队伍。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馆)至少有一名专职干部和相应的兼职干部。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对乡镇和村级文体活动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化组织的职能作用。一要提高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素质。要经常组织文化工作者、文艺专职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积累生活、激发灵感,为广大农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二要发挥好“文化协管员”的作用。村级文化协管员是最基层的专门从事文化管理的队伍,要通过加强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辅导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基础性作用。三要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每年举办若干期农村文体骨干培训班,不断拓宽乡镇文化干部的知识层面,提高文化干部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思想正、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的乡镇文化干部队伍,强化对乡镇和村级文体活动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体部门的职能作用。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注意发现、培育农民文化骨干和带头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特别是要发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活跃在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乡土艺术家”的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篇: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class=““>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近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信访、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习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习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近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精选公文范文----------------
第四篇: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
免费公文网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010-06-29 18:20:1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各镇农村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就目前状况来看,已跟不上农民的需要。我县各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但是全县16个站,只有3个达到400平方米以上,13个站都达不到国家的最低要求,有3个站的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下,最少的才6平方米。有些站的站址简陋,文化设施差,连最基本的“三室两场”(图书阅览室、电视室、科技讲座室、影剧场、篮球场)都没有。有些因长期不维修,已出现腐坏
现象。全县226个村委有水泥篮球场115个(这些篮球场95%以上是当地小学的,属于村委自己的少得可怜)。
2、文化队伍萎缩及文化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财政支出,进行一系列的机构改革。我县各镇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合并成文化广播电视站,虽然继续保留原文化站的职能,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因为目前从事文化工作没有多少经济效益,所以各镇站多以广播电视工作为主,忽视了群众文化工作。原有的文化专干用于做文化工作的时间较少,很难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加上财政只拨文化专干70%工资,如果某个站没有闭路电视收费(如小江站)或收费不理想,文化专干的收入就比过去降低。文化工作没有经费,节日的文化娱乐活动只能靠镇政府拨一点,或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及个人赞助来开展,平时难以开展文化活动。
3、文化服务场所跟不上形势发展 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农民对文化知识渴求不再像以前
到文化站看看书报、走走象棋就心满意足了。而是要求文化部门提供更好更优的文化服务场所来让他们享受高科技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如有些农民想通过上网获取种养科技信息,但我县没有一个文化广播电视站设置有网络信息室;农民想在重大节日搞文体活动,但各镇现有的活动场所简陋,场地偏窄。
4、一些地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状况依然存在。全县藏书不到20万册(不含学校),其中县图书馆万册,农民人均不到一册,各镇、村拥有图书很少,且购进的新书较少,种类单一。一些镇的电影队无法维持,机器设备闲置生锈,电影站靠每年到当地中小学放电影专场维持,难以支撑。农民看戏指望县文体局组织的送戏下乡,但这种形式每个镇每年至多一至两次。传统的吹拉弹唱的镇、村级文艺宣传队能保持下
来的已为数不多,达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能正常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的更是少得可怜。因此,当前我县一些地方,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仍然存在。
二、我县农民自办文化的主要形式有:
1、曲艺表演
2、舞狮舞龙
3、跳岭头
4、龙舟赛
5、书社和诗社
6、节假日体育比赛(以篮球为主)
7、广播电视室。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经济能人及外出人员捐款筹办,没有经营收入(广播电视室除外),多是自发组织、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三、我县农民最喜欢的文化活动是上级的送戏下乡和节假日的文体活动(包括龙舟赛、篮球运动会、香蕉节等
重大文体活动)。最需要的是科技下乡(科技种养、法律知识讲座)。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1、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
要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推进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与城乡建设相结合起来,要做到思想上有位置,工作上有规划,财政上有安排。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因镇而宜地制定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并同他们的政绩挂钩。
2、合理配置文化队伍,切实解决文化经费。一个地方的群众文化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当地的文化氛围,而文化影响的好坏关键在于基层文化部门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优与劣与文化队伍的配置至关重要。因此,对各镇文化站要合理配置3至5个德才兼备的文化专干,这批专干要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热爱文化工作,业务素质高。同时,财政部门切实按照财政预算拨足文化事业经费,以确保文化部门有足够经费来开展文化事业建设。当然,单靠财政拨款是不够的,还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建设文化,以“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收多种资金投入,形成政府、社会、个
人共同投入的格局,达到“政府主办、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目的。
3、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管理。一是继续做好“三室两场”的建设或改建、扩建工作。力争两至三年内各镇“三室两场”的面积全部达
标。争取上级支持和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力争每个镇建有文化综合楼,配备电脑并组建电子信息中心,方便当地农
民群众学习和获取科技等信息。二是活动场所应有相应档次的设备,设备要新,种类多样,适宜老少娱乐。三是进
一步巩固县、镇、村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广播电视设施更新和广播电视光纤干线网建设,实现广播电
第五篇: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近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信访、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
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习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习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
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近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
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3、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作用。要充分运用国家相关的文化扶持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挥好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
4、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对部分村一些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并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推陈出新。利用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5、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加以引领和疏导。加强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整合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文化资源,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事组织好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和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
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文化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