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政府政务公开规定(太原市人民政府令第37号)(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2:3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太原市政府政务公开规定(太原市人民政府令第37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太原市政府政务公开规定(太原市人民政府令第37号)》。

第一篇:太原市政府政务公开规定(太原市人民政府令第37号)

【发布单位】太原市

【发布文号】太原市人民政府令第37号 【发布日期】2003-06-03 【生效日期】2003-06-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太原市政府政务公开规定

(太原市人民政府令第37号)

《太原市政府政务公开规定》已经2003年5月28日市人民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市长 李荣怀

2003年6月3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政务公开工作,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社会和群众监督,保证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政府政务公开,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将行政权力运行的依据、过程、结果向社会公开,便于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知晓的一种行政管理方法。

第三条第三条 太原市行政区域内的政务公开,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工作部门,派出机构,基层所、队、站)是政务公开义务人(以下简称为义务人),具有依法公开政务的义务。

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是依法获取公开政务内容的权利人(以下简称为权利人),并享有对政务公开义务人进行监督的权利。

第五条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是政务公开的主管机构,负责组织本规定的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监察部门依照各自职责监督本规定的实施。

第六条第六条 政务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公开应当遵循合法、真实、及时、公正,便于监督的原则。

第七条第七条 公开或获取政务内容,不得侵犯他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秘密和其他社会公共利益。

任何个人、法人或其它组织不得非法阻挠或限制义务人公开政务活动,以及权利人行使依法获取公开政务内容的权利。

第八条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务公开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确保政务公开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九条第九条 提供政务公开内容不得收费,但法律、法规或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章 公开内容

第十条第十条 义务人在事权方面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下列内容:

(一)本行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计划、工作目标制定、执行及完成情况;

(二)政府的机构设置、职能确定及依据;

(三)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

(四)政府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及政策措施;

(五)行政管理权限、服务范围、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承诺、办事结果;

(六)当地重大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

(七)承诺办理的重要事项及完成情况;

(八)其它应当公开的政务事项。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义务人在财权方面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下列内容:

(一)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报告及执行情况;

(二)政府投资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情况;

(三)重大事项经费的分配情况;

(四)重大物质招标采购、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情况;

(五)重要审计结果;

(六)其它应当公开的政务事项。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义务人在人事权方面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下列内容:

(一)政府领导成员的分工和调整变化情况;

(二)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的副县(处)级以上干部的任用、调整和年度考核评议结果;

(三)公务员招聘录用的有关事项;

(四)政府机构改革定编及人员分流情况;

(五)其他应当公开的政务事项。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义务人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下列内容:

(一)行政行为的主体;

(二)行政行为的依据;

(三)行政行为的程序;

(四)行政行为的时限;

(五)救济的途径与时限;

(六)依法应当告知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义务人对行政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当主动向其告知下列内容:

(一)处罚的主体;

(二)处罚的程序;

(三)处罚的依据;

(四)处罚的主要事实及理由;

(五)处罚结果;

(六)救济的途径和时限;

(七)依法应当告知的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义务人在内部政务方面应当主动对内公开下列内容:

(一)领导成员廉洁自律情况;

(二)内部财务收支情况;

(三)人事管理及干部选拔调整、职务晋升、奖惩等情况;

(四)招待费、差旅费的开支使用情况;

(五)内部审计结果;

(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权利人有权向义务人申请公开未在本规定第十条至十五条中列明的其他应当公开的政务事项,义务人应当依法按照申请向权利人公开。

第三章 公开方式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推行政务公开的方式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以醒目、易懂、方便、高效、快捷为原则。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向社会公开政务应当根据政务内容特点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方式:

(一)设立统一的政务公开网站;

(二)在政府公报上定期刊登,并公开发行;

(三)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发布;

(四)设立政务公开厅、公开栏、台卡、胸卡、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

(五)印发宣传册和“明白卡”;

(六)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政府新闻发布会、听证会;

(七)开通政务公开服务热线;

(八)便于公众知晓的其他形式。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依据本规定第十四条公开政务内容的,应当按照下列方式进行:

(一)行政处罚作出前,向行政相对人出示有效执法证件,以书面或口头方式,事先告知行政相对人相应的权力与义务,决定的适用程序以及法定依据。

(二)行政处罚作出后,公开执法文书。执法文书上应载明本规定第十五条所规定的内容。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依据本规定第十五条公开内部政务的,以符合该义务人实际情况的适当方式进行。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涉及个人或组织的重大利益,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项在正式决策前,实行预公开制度,决策部门应当将拟定方案或草案向社会公布,在充分听取意见进行必要调整后,再进行决策。

第四章 公开程序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义务人未主动向社会履行公开义务的,权利人可以以书面或其他形式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人应当在接到公开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权利人申请公开的内容已经公开的,义务人应当给予指引。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义务人未主动履行第十四条规定公开义务的,行政相对人可以随时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人应当即时向行政相对人公开。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义务人未主动履行第十五条规定公开义务的,权利人可以申请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人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并及时将公开的时间、场所、方式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权利人依照第十六条规定申请公开的,义务人在接到申请书时,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将是否公开决定书送达权利人。义务人决定公开的,应当在决定书中载明公开的时间、场所、方式;决定部分公开或不公开的,应当在公开决定书中说明理由。公开时间自作出公开决定之日起,不得超过7个工作日。

申请书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或名称、地址、身份证明、联系方式等;

(二)申请公开的具体内容;

(三)申请人的签名或盖章;

(四)申请时间。

口头申请的,义务人应当做好笔录。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政务内容尚未确定是否属于国家秘密范围的,由承办人提出具体意见,经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后,可依照保密规定的期限和程序,暂缓公开。

暂缓公开的政务内容在性质或密级确认后,分别按照本规定的相关要求予以公开。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义务人根据本规定提供的政务内容,只能向权利人依法收取检索、复制等成本费用,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第五章 监督与追究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政务公开主管机构主要通过下列方式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一)对各义务人的政务公开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二)在各义务人内部开展评议活动,听取其工作人员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

(三)采取明察暗访的形式,及时了解各义务人落实政务公开工作的情况;

(四)通过民主议政日,向权利人以发放征求意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五)以政务公开简报的形式,及时通报情况;

(六)设立政务公开投诉、举报电话和意见箱,及时向投诉、举报人告知处理情况。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政务公开主管机构定期对本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下级政府政务公开情况进行评议考核。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监察等部门视情节给予直接责任人批评或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规定关于公开内容、方式、程序、时限的;

(二)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规定的;

(三)公开虚假政务内容的。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义务人隐匿、提供虚假的政务内容,给权利人或第三人造成经济损害构成国家赔偿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义务人进行政务公开,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的,由各级人民政府政务公开主管机构、监察部门或法制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权利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具体应运中的问题,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太原市人民政府令

【发布单位】80405

【发布文号】市政府令第16号 【发布日期】2000-10-27 【生效日期】2000-11-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太原市人民政府令

(第16号)

《太原市旅游管理办法》已经2000年10月25日市人民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后施行。

市长 李荣怀

二000年十月二十七日

太原市旅游管理办法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旅游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山西省旅游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经营旅游业务、进行旅游活动、从事旅游管理的单位和个人以及进入旅游景区、景点的其他人员,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第三条 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市人民政府管理旅游工作的主管部门。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旅游管理工作。

县(市、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管理工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做好旅游管理工作。

第四条 第四条 旅游管理应当坚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统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突出太原特色,发挥省会枢纽辐射优势,营造文明、有序、整洁、优美的旅游环境。

第五条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列入预算,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增加。

第六条 第六条 政府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兴办旅游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项目,培养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促进旅游业发展。

第七条 第七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与有关部门对本市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评价,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及数据库。

第八条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旅游资源。

禁止在旅游景区、景点采石、开矿、挖沙、采伐、烧荒、捕猎、建坟、倾倒废弃物和兴建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

第九条 第九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职业道德,公开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及合同约定提供服务,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条 第十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旅游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旅游经营者应当依法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应当自觉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擅自提高或降低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

(二)擅自提高与旅游者合同约定的收费标准;

(三)提供虚假的旅游服务信息和制作虚假广告宣传;

(四)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强行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购买旅游者的物品;

(五)擅自增加或减少旅游服务项目,变更接待计划,中止导游活动;

(六)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索要小费、回扣或其他财物;

(七)不按规定为旅游者人身和财物安全提供保障服务;

(八)出售假冒伪劣或变质商品;

(九)以低于正常成本价的价格参与竞销;

(十)擅自圈地占点收取拍照费,(十一)围追游售商品或擅自在旅游景区、景点摆摊设点;

(十二)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设立旅行社应当向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报上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不得从事旅行社业务或变相经营旅行社业务。

旅行社不得非法转让或变相转让《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旅行社变更组织形式、名称、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或者停业、歇业的,应当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或者注册登记,并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旅行社设立门市部,应征得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并在办理完工商登记注册手续之日起的30个工作日内,报原审批的旅游行政管理和门市部所在地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旅行社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组织旅游须与旅游者签订旅游组团标准合同书;

(二)不得擅自将旅游者转让给其他旅行社;

(三)不得为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的单位或个人提供旅游合同和服务单据;

(四)旅游团队的食宿、购物、娱乐等服务应当安排在星级饭店或旅游定点经营单位;

(五)聘用导游人员须签订聘用协议,并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六)不得超出业务经营范围向旅游者提供服务信息或进行招徕宣传;

(七)发布旅游服务信息、宣传资料、广告,须注明旅行社名称、许可证号码和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投诉电话号码;

(八)按时上报统计、财务报表和有关资料;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具备旅游定点经营条件的饭店、餐馆、商店、文娱游乐等单位,由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评定,按规定颁发旅游定点标牌。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具备客运汽车营运资格的经营者,应当向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符合旅游汽车服务质量标准的,方可经营旅游团队营运业务。

旅行社不得使用不符合旅游汽车服务质量标准的车辆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运载旅游团队。

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旅游汽车驾驶人员进行旅游安全、礼仪培训。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从事导游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国家认定的导游资格,经旅行社聘用并签订劳动合同,取得导游证,方可上岗。

导游人员从事导游活动,须由旅行社委派,持旅行社派团单并佩戴导游证。

未经旅行社委派和无导游证的人员不得从事导游业务。

景区、景点导游人员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行社的管理人员、导游人员和景区、景点的导游人员实行备案制度。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实行旅游安全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完善安全防范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所提供的服务应当符合保障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发生旅游安全事故和疾病救护等情况,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并及时报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公安、卫生、保险等有关部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积极协助,为紧急救援提供方便。

旅游经营者在事故处理后,应当及时写出事故调查报告和理赔情况报告,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争议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一)与旅游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申诉、投诉;

(三)合同中有仲裁条款或事后达成仲裁协议的,应当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受理旅游者的投诉,并按照规定办理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理赔工作。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旅行社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处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超出其业务经营范围向旅游者提供服务信息或进行招徕宣传的;

(二)将旅游团队安排在非星级饭店或非旅游定点经营单位消费,损害旅游者利益的;

(三)使用不符合旅游汽车服务质量标准的车辆运载旅游团队的;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旅游定点经营单位未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提供服务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处以警告,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旅行社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一)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

(二)假冒其它旅行社注册商标的;

(三)擅自使用其它旅行社名称的;

(四)不亮照经营的;

(五)发布虚假广告的;

(六)为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的单位或个人提供旅游合同的;

(七)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对不合格的旅游定点经营单位,由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以警告;逾期不改的,取消其旅游定点经营单位资格。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既不复议又不诉讼的,由做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须出示有效证件,文明执法,并为旅游经营者保守商业秘密。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后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太原市人民政府令

太原市人民政府令

日期:2010-11-15 20:50:37

太原市人民政府令

第70号

《太原市非本地户籍人口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已经2009年6月10日市人民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市长张兵生

二00九年六月十九日

太原市非本地户籍人口租赁

房屋治安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非本地户籍人口租赁房屋的治安管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完善居住服务,促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维护社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非本地户籍人口租赁房屋的治安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非本地户籍人口租赁房屋,是指离开常住户籍所在地的人员在太原市市区或者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区域内租赁房屋的行为。

第四条本市非本地户籍人口租赁房屋治安管理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坚持政府领导、综合治理、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方针。

第五条公安机关是非本地户籍人口租赁房屋治安管理的主管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非本地户籍人口租赁房屋治安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公安机关可以委托社区、村(居)民委员会设立服务管理站。服务管理站协助公安机关对辖区内非本地户籍人口租赁房屋进行登记,发放居住证,采集信息,录入数据等服务和管理工作。

服务管理站工作人员应当对辖区非本地户籍人口租赁房屋进行巡查,及时掌握情况、纳入管理。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不按本规定进行登记、申领居住证或者违反租赁房屋治安管理的行为进行投诉和举报。政府应当对举报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第八条本市对非本地户籍人口实行居住证管理制度。凡离开常住户籍所在地到本市居住的人员都需按照本规定办理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

第九条非本地户籍人口应当在到达现住地3日内,持身份证到当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居住登记。年满十六周岁拟居住30日以上的人员应同时申领居住证,未满十六周岁或者居住未满30日的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申领居住证。

第十条用人单位、经营业主或者学校,雇佣或者为非本地户籍人口提供住所的,由用人单位、经营业主或者学校到住所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集中办理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

承租人为非本地户籍人口,且自行租赁房屋的,由出租人督促其到住所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

探亲、访友、家政服务等非本地户籍人口,由户主负责到住所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

第十一条居住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旅馆内的人员,按有关规定办理住宿登记;看病住院就医人员办理住院登记;流浪、乞讨等居无定所的人员,由民政部门的救助机构负责登记,不申领居住证。

第十二条办理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应当交验本人身份证或者其他合法身份证明。居住证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结。

第十三条办理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居住证为一人一证,有效期限最长为5年。居住期满需继续居住的,应当在期满前办理延期或者换领手续。

连续居住5年以上并申领居住证的,经当地公安机关审定无违法犯罪记录的,可按户籍管理规定排队轮侯申办本市常住户口。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骗取、冒领、转借、转让、买卖、伪造、变造居住证。居住证损毁或者丢失的,应当及时到公安派出所补领,并按规定缴纳补领居住证费用。

第十五条居住证持有人在第三条规定的区域内申办了居住证,当居住地在该区域内发生变化的不再申领居住证,但应当在3日内到新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变更居住登记。

居住地没有发生变化,居住证其他信息发生变更的,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在信息变更之日起3日内到原受理公安派出所办理变更信息登记。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居住信息采集、管理、使用过程中所获悉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除公安机关依法收缴或者注销居住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扣押。

第十七条非本地户籍人口离开市区或者县(市)居住地时,应当到公安派出所注销居住证。

第十八条居住证实行一证多用,其使用功能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计划生育、公共交通等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内容。

第十九条房屋出租人在房屋交付非本地户籍人口使用后3日内持房屋租赁合同和双方当事人合法证明,与公安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

第二十条城中村村民将自建房屋按日出租,出租人应当与公安机关建立网络系统,纳入租赁房屋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并及时准确地传输居住人员登记信息。

第二十一条房屋租赁中介机构向租赁双方提供房屋租赁信息服务时,应当告知当事人到驻地公安派出所办理非本地户籍人口居住登记和出租房屋治安管理有关事项。

房屋中介机构提供房屋租赁中介服务的,应当定期将登记房屋租赁的具体情况报送驻地公安派出所。

单位房管部门、物业公司应当及时向驻地公安派出所报送房屋租赁情况,纳入租赁房屋治安管理。

第二十二条房屋出租人的治安责任:

(一)不得将房屋出租给无合法有效证件的非本地户籍人口;

(二)不得将危险房屋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出租;

(三)对出租的房屋应当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消防隐患,保障承租人的居住安全;

(四)发现承租人利用所租房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或者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五)房屋出租单位或者个人委托代理人管理出租房屋的,代理人应当遵守有关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三条房屋承租人的治安责任:

(一)必须持有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合法身份证明;

(二)承租人将承租房屋转租转借他人,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派出所报告;

(三)安全使用出租房屋,发现承租房屋有不安全隐患,应当及时告知出租人予以消除,紧急情况下承租人应当积极消除隐患;

(四)承租人不得擅自将承租房屋用于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物品;

(五)集体承租或者单位承租的,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公安机关应当建立非本地户籍人口租赁房屋的登记、统计等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将服务管理站、房屋中介机构报送的信息及时入库管理,并对系统进行维护,定期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非本地户籍人口租赁房屋的有关信息。

第二十五条非本地户籍人口到建管、房地、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计划生育、工商、卫生等政府有关部门办理相关事项时,应当主动出示居住证。

第二十六条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

(一)非本地户籍人口不按规定进行登记、申领居住证的,处以警告,并可处50元罚款;

(二)骗取、冒领、转借、转让、买卖、伪造、变造居住证的,收缴居住证,处以每证200元罚款;

(三)用人单位、经营业主或者学校不按本规定为非本地户籍人口办理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雇佣无居住证人员的,每发现一人处以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出租人不按本规定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出租房屋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二)出租人将房屋出租给无合法有效证件的非本地户籍人口的,责令停止出租,并可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三)出租人发现承租人利用所租房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或者有违法犯罪嫌疑不及时报告的,责令停止出租,并可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四)承租人利用出租房屋擅自用于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物品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五)房屋中介机构提供房屋租赁服务未定期将登记房屋租赁的具体情况报送公安派出所的,责令限期报送,逾期未报的,处以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六)城中村村民将自建房屋按日出租,出租人未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网络系统的,责令停止出租,并可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七)城中村村民将自建房屋按日出租,出租人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网络系统,但未及时准确传输居住人员登记信息的,责令停止出租,并可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依照本规定所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九条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非本地户籍人口租赁房屋治安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本规定实施前已申领暂住证的,暂住证持有人在有效期内可继续使用,并享有同持居住证人员的相应权益。

第三十一条本地常住户籍人口租赁房屋的治安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本规定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市政府政务公开经验

整体推进政务公开 全力打造阳光政府

近几年来,我市始终把政务公开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重要的政治任务,以打造阳光政府为目标,坚持“依法、规范、透明”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务公开形式,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内容,全力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迈进,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机关干部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行政成本明显降低,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呈现出风清气正、人心和顺的良好氛围。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制定出台了《XX市政务公开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政务公开办公室,专项负责政务公开的组织协调、指导推动、检查考核工作。同时各乡镇、各部门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分解量化了任务目标,层层落实落靠责任。将政务公开的覆盖面纵向延伸到乡镇和村屯,横向拓展到学校、医院、企业、社区等公共服务领域。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整体联动的的工作格局。

二、狠抓落实,规范内容方式

一是明确了公开内容。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各级各部门职能编制了《政务公开目录》,规范了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在市政府公开内容上,突出“事权、财权、人权”公开,即将重点工程、重要工作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进行公开;将财政预决算、大宗物资采购、大额资金使用进行公开;将干部任免奖惩、招聘录用程

序进行公开。在各部门公开内容上,突出“职能、收费、审批”事项公开,即将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职权公开;将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进行公开;将办事程序、办事纪律、办结时限、办事结果进行公开。在乡(镇)村公开内容上,突出 “热点、难点”问题公开。即将乡(镇)财务、政府采购、计划生育、土地管理、扶贫救灾以及村财管理、一事一议等群众关心的事项进行公开。同时,在严格对外公开的同时,狠抓了对内公开,强化了内部监督,要求全市所有机关、部门要就本单位的干部任用、经费开支、福利待遇、廉洁自律等10个方面的情况,定期在内部干部职工中进行公示。

二是完善了公开方式。按照简便易行、切实有效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狠抓了政务公开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便民服务中心1处,部门综合办事大厅24个,开通热线电话1部,建立政务公开网站1个,设立电子触摸屏和显示屏4个,制作政务公开栏110个。完善的基础设施搭建了网络公开、窗口公开、会议公开、媒体公开等公开平台,通过长期公开、定期公开、随时公开等方式,确保了公开的连续性和时效性,拓宽了群众了解信息的渠道,维护了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今年以来,共通过网络公开各级政务信息2122条;通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事项6280余件;通过媒体公开政府信息820余条。

三、拓展深化,提升综合效应

坚持“四个结合”,延伸领域,不断丰富政务公开工作载体,全面提升了政务公开的综合效应。一是与廉政自律相结合。以领导干部公务消费、个人住房、子女就业等廉洁自律情况重点,全面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去年以来,先后全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情况、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公务消费情况以及全市领导干部住房等家庭财产的申报情况进

行了公示。二是与反腐治本相结合。将政务公开贯穿于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之中,贯穿于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工作之中。上半年,全市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拔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1人;公开挂牌出让国有建设土地使用权3宗,实现土地出让金1344.4万元;公开进行了48次大宗物资采购,节约资金142万元。三是与作风建设相结合。去年以来,我市集中开展了政风行风“双评”活动,在市纪委设立了“行风热线”专栏,组织群众代表对64个重点部门和单位进行了面对面评议,集中纠正和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45件。四是与基层党建相结合。严格按照政务公开的形式、内容、时间、程序等要求,将基层乡(镇)的领导机构、职责权限以及党务、财务、事务等向广大农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密切了干群关系,有力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

四、严格监督考评,确保工作成效。

一是完善了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电视台、网站开辟了政务公开专栏,定期通报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进展。充分发挥纪检监督作用,加强对各乡(镇)、部门政务公开的督促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监察建议书》,限期进行整改;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从社会各阶层聘请监督员12名,定期对各部门、各单位的政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评议。二是完善了考评机制。以各部门、各单位工作机制是否建立健全,公开内容是否真实,公开形式是标准、规范等为重点,制定下发了《XX市2011政务公开工作考核评分细则》,逐项考查政务公开执行情况,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单位、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奖优罚劣,兑现奖惩。

总体看来,我市在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在下步工作中,我市将对照上级要求,围绕打造阳光政府的目标,进一步探索政务公开形式,拓宽政务公开领域,完善政务公开机制,推动政务公开各项工作再登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第五篇:四川省政务公开规定

四川省政务公开规定.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四川省人民政府令 第201号

《四川省政务公开规定》已经2006年7月6日省人民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9月1 日起施行。

省长:张中伟

二00六年八月五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和规范政务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社会监督,推进依法行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政务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公开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情况的活动。

第三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政务公开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政务公开工作遵循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 政务公开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政务公开的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政务公开工作。

监察机关负责政务公开监督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或有关单位对政务公开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章 政务公开的内容

第七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向社会公开下列内容:

(一)职能类。

1、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变更以及职责权限等;

2、人事任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试录用、表彰公示情况等。

(二)决策类。

1、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重大决策及实施情况;

2、经本地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政府财政预决算报告、调整和增减财政预算情况、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重大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情况、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以及乡镇财务收支情况等;

3、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目录、采购限额标准、公开招标数额标准及政府采购监督情况;

4、政府统计数据报告、审计结果报告;

5、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依据、标准;

6、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处置等情况;

7、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污染及其整治情况;

8、重大基础建设项目的审批和公开招标中标情况及工程进度情况;

9、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产权交易和国有资产收支情况;

10、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的批准文件、补偿标准、安置方案等情况;

11、罚没收入的管理使用情况;

12、社保基金、住房基金、住房公积金的征集使用情况;

13、优抚、低保、五保资金和救灾款物、社会捐赠的管理、分配、使用情况;

14、税费征收和减免政策的变更及执行情况;

15、公益、公用事业投资建设、使用情况。

(三)法律文件类。

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四)许可类。

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强制措施的依据、程序、结果。

(五)服务类。

1、教育机构的收费项目、标准和招生考试信息等情况;

2、医疗机构所用的常用药品、器械、耗材以及医疗服务等的价格;

3、提供水、电、气、燃油以及通讯、邮政、公交、运输等公用事业单位的收费项目、标准、办事程序等情况;

4、向社会承诺的事项及完成情况。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下列内容不予公开:

(一)确定为国家秘密和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

(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

(三)依法受保护的个人隐私;

(四)法律、法规禁止公开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政务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第九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公开政务信息:

(一)新闻发布会;

(二)政府公报;

(三)政务公开栏;

(四)办事指南;

(五)网站;

(六)服务、监督热线电话;

(七)听证会、咨询会、评议会;

(八)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九)档案文件;

(十)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

第十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当将本单位负责政务公开工作的机构名称、办公地址、职系电话、传真号码等信息向社会公开。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和公开政务公开目录,政务公开目录应包括政务公开的事项、期限和方式等内容。

政务公开目录由人民政府编制的,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由人民政府负责政务公开的主管部门编制的,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和监察机关备案。

第十二条 政务公开时间应当与公开内容相适应。对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实行决策前公开、实施过程动态和实施结果公开。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在本地区的国家综合档案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查阅、获取政务公开信息提供方便。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公开政务信息。

第十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要求提供政务公开内容的,应当采取书面等形式向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提出申请。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收到申请后应当登记。对能够当场提供政务公开信息或者能够当场答复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当场提供或者答复。不能当场提供或者答复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按照有关规定予以答复,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不属于公开范围的政务内容,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政务公开事项变更、撤销或终止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及时公布并作出说明。

第十六条 提供政务公开内容信息不得收取费用,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章 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的政务公开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务公开工作中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及时受理、答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有关政务公开工作的举报、投诉,接受公众的监督。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机关或者负责政务公开的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通报批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政务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更新政国公开内容的;

(三)不及时受理、答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有关政务公开工作的举报、投诉的;

(四)提供政务公开内容信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的;

(五)隐瞒、篡改、捏造或者毁灭政务公开内容的;

(六)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务内容的;

(七)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下载太原市政府政务公开规定(太原市人民政府令第37号)(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原市政府政务公开规定(太原市人民政府令第37号)(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局政务公开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转变作风,规范执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打造勤政、廉政、务实、高效的阳光政府,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树立服务“三农”的......

    孔明乡人民政府2009年度政务公开

    孔明乡人民政府2009年度政务公开 工作总结一年来,我乡为建立高效、廉洁、勤政、务实的政府新形象,其政务公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贯彻落实政务公开相关政策法......

    辽宁省企业厂务公开规定(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94号)

    【发布单位】辽宁省 【发布文号】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94号 【发布日期】2006-05-08 【生效日期】2006-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辽宁省 辽宁......

    温州市人民政府令禁烟规定

    温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74号) 《温州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刘奇 二○○四年一月十七日 温州市公共......

    深圳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

    深圳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 深圳市政府令第156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

    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

    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山西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37号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山西省政府令2014年第237号 【发布日期】2014-06-10 【生效日期】2014-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山西省人民......

    深圳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30号)(合集5篇)

    【发布单位】深圳市 【发布文号】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30号 【发布日期】2004-02-25 【生效日期】2004-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