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省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财政厅修改
山西省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修改稿)
第一条 为加强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快促进信息化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以及本省信息化发展的规划、计划和项目建设等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财政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信息化资金),支持全省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资金,是指省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用于推进信息化发展的规划、计划、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性资金。
第三条 信息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遵循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竞争择优、科学监管的原则,重点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示范性、创新性信息化发展项目。
第四条 信息化资金主要采用贴息、补助、入股等多种支持方式。
贴息额度按企业信息化项目已落实到位的贷款规模的一年或二年期利率核定。补助额度按不超过信息化项目投资的30%核定,主要适用于信息化项目中的公益性项目、信息化发展新技术研发和应用项目、信息安全软件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等。符合入股条件的实行持股经营。
第五条 山西省财政厅(以下简称“省财政厅”)和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经信委”),共同负责 信息化资金支持项目的申报、评审、确定和信息化资金的使用、分配、管理等工作。
省财政厅是信息化资金的行政主管部门,省经信委是信息化资金支持项目的行政主管部门。
第六条 省财政厅主要负责信息化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确定信息化资金年度总预算;
(二)确定信息化资金年度预算安排的原则和重点;
(三)参与信息化资金支持项目的评审、确定;
(四)审核并按资金管理程序下达信息化资金;
(五)会同省经信委对信息化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第七条 省经信委主要负责信息化资金支持的信息化资金项目的申报、评审、确定及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订信息化资金分年度、分领域项目计划,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二)根据信息化资金支持项目计划并结合年度预算,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审查、确定工作;
(三)按照预算管理程序向省财政厅提交年度信息化资金的预算建议和分配计划;
(四)负责信息化资金项目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将 目标责任制落实到相关市、县和企业、事业单位;
(五)负责信息化资金项目的监督检查和项目绩效评价。第八条 信息化资金支持符合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和纳入本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具体包括:
(一)信息化建设推进重点项目。主要包括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项目,农业农村信息化重点推广项目,三网融合、宽带网络重点信息基础设施项目,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重点平台建设项目,社会管理、民生领域重点信息化项目等。
(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主要包括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重点领域及服务业应用需求的软件与电子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嵌入式软件、管理软件、软件服务外包和动漫游戏等项目。
(三)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项目。
(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五)信息安全软件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
(六)信息化及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项目。主要包括信息化及网络与信息系统顶层设计,安全制度体系建设,政府部门网络与信息安全宣传、检查及风险评估,政府机构和社会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监察监控能力、应急能力、灾备能力建设等。
(七)国家信息化项目的配套资金。
(八)绩效评价等。
第九条 申请信息化资金支持的信息化资金项目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项目申请单位编制的资金申请文件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重大项目需提供审批、核准或备案资料;
(三)银行贷款支持的项目,需提供银行贷款承诺;
(四)企业自筹资金证明;
(五)企业提供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前一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第十条 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化资金公告、申报机制。省财政厅会同省经信委确定年度信息化资金支持的信息化资金项目的投资计划及申报要求,并通过部门信息网站和公共媒体向社会公告。
第十一条 凡符合年度信息化资金支持的项目投资计划及申报要求的项目单位,均可按照以下程序提出信息化资金使用申请:
县、市所属项目由项目单位向同级经信委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同级经信委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经信委和财政部门。省级项目单位和中央驻晋有关部门信息化项目、中央直属大型企业信息化项目可以直接向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提出申请。第十二条 省经信委应根据年度信息化资金支持的信息化资金项目的投资计划,建立滚动项目库。
第十三条 建立科学论证评审机制。省经信委对进入项目库并获得初审通过的信息化资金项目提交评审小组进行专家论证和终审。评审小组由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有关人员及咨询专家组成。
第十四条 对获得终审通过的信息化资金项目,由省财政厅和省经信委联合下达年度信息化资金支持的信息化资金项目投资计划文件。
第十五条 信息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对省属项目,由省财政厅将资金直接拨付项目单位;对市属项目,由省财政厅通过划转各市预算指标,由各市财政拨付;对省管县项目,由省财政厅直接下达有关县。
第十六条 信息化资金实行绩效评价制度。
信息化资金项目单位应当主动向同级经信部门反馈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情况,各级经信部门应当加强对信息化资金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省经信委要对年度信息化资金支持的信息化资金项目的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和总结,并将有关情况在提交下一年度信息化资金分配计划时一同报省财政厅。
第十七条 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省经信委应当于每 年9月30日前将下一年度的信息化资金支持的信息化资金项目预算报省财政厅,省财政厅按要求编列部门预算。
第十八条 对列入年度信息化资金投资计划的信息化资金项目,由财政部门、经信委与项目单位签订《山西省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目标责任书》,保障信息化资金项目按投资计划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使用信息化资金的信息化资金项目单位,必须按照项目目标责任书规定的技术指标、资金来源及用途、工期等内容完成项目,并使项目达到预期的实施效果。
第二十条 信息化资金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应当及时向省经信委提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由省经信委组织验收,或者由省经信委委托项目所在地的市经信委根据有关规定组织验收。
信息化资金项目验收采取专家独立评审或会议集中评审方式。
验收时,企业应提供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主要内容、主要技术指标实现情况,同时附有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第二十一条 各市经信委应当加强对信息化资金项目实施和信息化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协助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服务、协调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信息化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信息化资金项目 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有关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不得擅自变更信息化资金的用途或者扩大其使用范围。确需变更信息化资金用途的,要按照申报程序重新报批,确保信息化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财政资金管理规定,具有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信息化资金行为的信息化资金项目单位,除限制其五年内不得申请信息化资金外,同时按照《财政违法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2005]第427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和省经信委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山西省财政厅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山西省财政厅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财政资金分配行为,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5]19号)和《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意见》(晋办发[2015]2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省本级专项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不含专项业务费等维持机构运转支出。
中央财政下达由省级部门确定具体项目的专项资金管理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专项资金管理应当遵循设立有据、专款专用、讲求绩效、公开透明、依法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设立、调整、撤销、资金分配、预算执行、绩效管理、信息公开和监督检查等适用本办法。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 设立、调整和撤销
第五条 专项资金依据法律、法规、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按照程序设立。其中,专项转移支付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设立。通过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原则上不新设立专项资金,对适宜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金融机构为项目提供投资、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
第六条 严格按程序设立专项资金。新设立专项资金,由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单位(以下简称项目主管部门)向省政府提出申请,省政府批转省财政厅审核提出意见后报省政府批准;或由省财政厅直接提出申请报省政府批准。项目主管部门未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不得在各类文件、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对设立、增加专项资金事项做出规定。
第七条 省财政厅或项目主管部门申请设立专项资金,应在每年6月底前提出申请,并提供申报材料,包括政策依据、资金规模、使用范围、绩效目标、执行期限、各实施计划等内容。对资金量大、影响面广的专项资金,应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省财政厅对设立专项资金的申请,应当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和财力可能进行审核,会同项目主管部门采取专家论证、第三方机构评估等方式,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资金规模和绩效目标进行论证。对拟设立的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审核并报省政府批准后方可列入下预算草案。预算确定后,当年不出台增加专项资金的政策,确需增加的,列入下预算安排。不得重复设立或增设与现有资金使用方向、用途相近的专项资金。
对于跨实施的项目,应根据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要求编制滚动预算;对于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应在上报部门预算时细化到具体地区和项目。
第八条 未经省政府批准,项目主管部门申报中央补助时,不得承诺省级财政安排配套资金。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办法明确要求省级财政按比例或额度配套的,由省财政厅审核并报省政府批准后,按规定安排省级配套资金。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在安排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时,除国务院规定应当由市县政府共同承担的事项外,不得要求市县政府安排配套资金。
第九条 专项资金应根据项目实施规划明确执行期限,执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到期后即终止执行。超过5年确需保留的,按新设立专项资金的程序办理。现有专项资金未明确执行期限的,应照此办法予以补充明确。
第十条 专项资金经批准设立后,省财政厅应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的资金管理办法, 并经财政监督部门进行内控机制审查及财政法制工作机构或省政府法制办进行合规性审查,做到一项专项资金一个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应明确政策目标、部门职责分工、扶持对象、使用范围、申报程序、分配办法、资金拨付、绩效管理、执行期限、信息公开、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内容。政府性基金预算和一般公共预算同时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在具体管理中应作为一个专项,制定统一的资金管理办法,实行统一的资金分配方式。与中央配套的专项资金可以执行中央的资金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 省财政厅应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对现有专项资金进行清理、整合、规范。对已完成或偏离项目初设目标,不符合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全省工作重点的专项资金,按程序予以调整或取消;应逐步减少竞争性领域专项投入,对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专项予以取消;对绩效评价不合格的专项资金应调减预算或取消。
第三章 资金分配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采取“因素法”、“项目申报法”等方式进行分配。采取“因素法”分配的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提出因素、权重、分配公式并商财政部门同意后,由主管部门提出分配计划,财政部门切块下达,应逐步扩大因素法分配的比例和范围,对具有地域管理信息优势的项目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选取由权威机构统计的若干指标,如国土面积、受益人口、对象数量等作为分配因素。采取“项目申报法”分配的专项资金要实行项目库管理制度,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建立项目库,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组织项目申报和评审,在择优排序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具体项目。
第十三条 对确需保留的竞争性领域专项资金,应逐步改变行政性分配方式,主要采取基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少数不适合实行基金管理模式的,应在事前明确补贴机制的前提下,事中或事后采取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保险保费补贴、担保补贴等补助方式,大力减少事前补助、直接补助。
第十四条 项目主管部门申请设立的专项资金,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分配,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市县申报项目的文件由项目主管部门直接受理。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审定专项资金具体项目,对申报项目的可行性、真实性、合规性负责;编制项目资金分配方案,资金分配计划以正式文件经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发后报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对项目主管部门确定的资金分配计划审核后下达预算。
省财政厅申请设立的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根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商有关部门审定专项资金具体项目,编制项目资金分配方案,下达预算。
第四章 预算执行
第十五条 项目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应提高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效率,资金分配和下达时限按以下规定执行:
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省财政厅主办处室在接到中央文件3日内告知项目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在接到省财政厅通知后15日内将资金分配计划报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在接到主管部门报送的分配计划后12日内下达预算。
省级预算安排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在省人代会批准预算后45日内将资金分配计划报送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在省人代会批准预算后60日内正式下达。
省本级组织实施的项目,项目主管部门应在每年4月30日前报送省财政厅的资金分配计划不低于全年计划的60%,可以一批下达的项目原则上4月30日前全部报送;6月30日前,所有项目资金分配计划应全部报送完毕。省财政厅应在接到主管部门报送的资金分配计划12日内下达预算。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必须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各项支出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严禁随意改变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用途和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确需变更具体项目使用方向或调整资金规模的,由项目主管部门报省财政厅批准后予以调整变更。项目结束后应及时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财务决算,并向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项目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验收,项目验收报告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十七条 省财政厅对专项资金的结余结转进行定期清理,对规定时限内未分配完毕且无正当理由的专项资金,以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专项资金,收回省级财政统筹安排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第五章 绩效管理
第十八条 省财政厅、项目主管部门应对专项资金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专项资金设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并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第十九条 项目主管部门应科学确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省财政厅组织审核后批复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审核未通过的项目,不得安排预算资金。预算执行中应加强绩效监控,项目实施效果与原定绩效目标发生偏离的应及时纠正,情况严重的暂缓或停止项目执行。
第二十条 项目实施单位对项目绩效进行自我评价,向项目主管部门报告本单位绩效评价工作情况,提交绩效评价报告。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并按照省财政厅要求提交绩效评价报告,整改落实发现的问题。省财政厅负责审查项目主管部门报送的绩效评价报告,可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实施再评价,对重点专项资金应积极引入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
第二十一条 省财政厅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因素,对执行中问题较多、使用效益差的项目,应督促部门整改,并削减或取消以后专项资金预算。
第六章 信息公开
第二十二条 除涉及保密要求不予公开外,专项资金的相关信息应在专项资金批准设立后15日内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三条 省有关项目主管部门应在部门门户网站或通过其他媒体渠道向社会公开专项资金的资金管理办法、申报指南、分配程序和方式、分配结果以及绩效评价等信息。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负责专项资金分配的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项目实施单位的监督检查, 自觉接受审计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保证专项资金安全、合规、有效使用,并向省财政厅报告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情况。
第二十五条 省、市、县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专项资金的财政监督检查,并加强与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的沟通协作。各类监督检查结果作为编制专项资金预算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六条 省级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省级部门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与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工作实际,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省财政驻省直及各市财政监察处承担省财政安排的专项检查任务,负责驻地省级单位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及项目的跟踪问效。按省财政要求,对部分专项资金的申报情况进行审核。
市、县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由本级实施的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全面监督检查,配合完成省财政安排的专项检查任务。
第二十七条 省、市、县财政部门对各类监督检查出的违法违规情况, 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处理。必要时应及时采取通报、暂停拨付、收回资金、调减以后预算等措施予以纠正。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凡此前我省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按本办法执行,并相应修改完善具体管理办法。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各省辖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三篇: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晋政办发[2008]50号 二○○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决定》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晋政发〔2006〕38号)的要求,支持我省节能减排工作,确保万元GDP综合能耗等主要节能减排指标的实现,根据财政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是节能降耗的主体。政府通过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税收政策等第三条 省经委、省发展改革委是节能降耗的项目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节能主管部门),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企业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减排机制。
省财政厅是节能降耗资金(以下简称节能资金)的资金管理部门。节能资金由省财政厅与节能主管部门共同管理。
第二章 各部门管理职责
第四条 省财政厅主要负责节能资金的预算和资金管理。具体职责如下:
1.确定节能资金总预算;
2.确定节能资金预算安排的原则和重点;
3.参与节能项目和节能奖励的评审、确定;
4.审核并按预算管理程序下达资金预算;
5.监督检查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第五条 节能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主要负责节能项目的监督管理,其中:省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第一、三产业、建筑业和社会节能项目的监督管理,省经委主要负责工业节能项目的监督管理。
具体职责如下:
1.根据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主要节能降耗任务科学制订节能降耗规划和分、分行业、分市节能计划,制定节能降耗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建设标准、技术规范、工程进度、节能降耗目标等具体要求,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2.根据节能降耗规划和计划并结合预算,会同省财政厅发布节能降耗项目投资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审查。
3.按照预算管理程序向省财政厅提出预算建议。
4.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并落实到相关市和企、事业单位,对落实节能降耗指标任务负总责。
5.会同省财政厅加强监督检查和项目绩效考评。
第三章 节能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式
第六条 省级节能资金的来源:一是省财政预算安排,二是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安排。第七条 省级节能资金主要采用贴息、补助、拨款、以奖代补等四种支持方式。市、县人民政府也要设立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节能降耗工作。
贴息额度按企业节能降耗项目贷款规模的一年或二年期利率核定。补助额度按企业节能降耗项目投资的3%-10%核定。拨款项目主要适用节能表彰奖励、社会公共节能、建筑节能、监测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推广、节能示范工程、节能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支出,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工作经费补助和节能减排工作成绩突出的班子成员以及工作人员的奖励。以奖代补适用于承担较大节能量项目的企业。
第四章 节能资金支持的范围及条件
第八条 省级节能资金支持的范围:
(一)工业节能
1.节能重点工程。包括:改革采煤方法,提高煤炭生产资源回收率;电力生产、输配与热力改造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电力拖动系统改造;新型墙材节能工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2.重点企业节能。包括:煤炭、冶金、化工、焦化、电力、建材等六大高耗能重点行业和“双百”家重点用能企业。
3.节能技术研发与推广、高效节能新产品推广与应用、节能示范试点工程项目等。
(二)社会节能
1.节能型交通工具和农业机械推广。
凡是改造天然气、煤层气和M85以上的甲醇汽车,政策出台当年改造的每辆补助2000元,以后改造的每辆补助1000元;用于公交、城际客运的天然气、煤层气和M85以上的甲醇汽车,政策出台当年改造的每辆补助10000元,以后改造的每辆补助5000元。
2.党政机关和社会公共、商业和民用节能。
(三)建筑节能。
1.省级行政机关和全额预算事业单位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2.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
3.省级机关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贷款贴息。
4.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监管能力建设。
(四)节能、监测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管理能力建设。
(五)对节能减排取得突出成绩的市、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对企业的奖励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即企业完成节能减排主管部门下达的节能指标给予企业奖励,按照企业节能量大小制定奖励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对已经享受政府节能资金支持的企业,原则上不再享受此项奖励。
第九条 申请省级节能资金支持的项目须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政府发布的节能项目投资指南要求。
2.项目申请单位编制的资金申请文件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需银行贷款支持的项目,银行已承诺贷款。
4.企业自筹资金落实证明。
5.环保部门批复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书(报告),因节能改造减少污染排放的项目除外。
6.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
第五章 项目的申请及确定
第十条 建立公开透明的公告、申报机制。节能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将确定的节能第十一条 凡符合申报指南要求的项目单位,均可提出资金使用申请,按以下程序申报:项目投资指南及申报要求通过网站、媒体等向社会公告,便于企业及时了解有关情况。
县、市所属项目由项目单位向同级节能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提出申请,经同级节能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节能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省级项目单位可以直接向省节能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提出申请。
对以政府为主导、强制性推广执行的示范项目,由省节能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直接下达投资计划。
第十二条 省节能主管部门应根据节能项目投资指南,建立滚动项目库。
第十三条 建立科学论证评审机制。节能主管部门对进入项目库并获得初审通过的项目提交评审小组进行专家论证和终审。评审小组由节能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有关人员及咨询专家组成。
第十四条 对获得终审通过的项目,由省财政厅与节能主管部门联合下达资金计划文件。第十五条 因客观原因需对项目进行调整或撤消,须严格按上述程序重新评审后下达执行。
第六章 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六条 节能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省属项目,由省财政直接将资金拨付项目单位;对市属项目单位,由省财政通过划转各市预算指标,由各市财政拨付。对省管县项目单位,由省财政直接下达各有关县。
第十七条 节能资金实行绩效评价制度。各级财政部门会同节能主管部门负责节能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项目企业(单位)应当接受监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同级财政部门和节能主管部门反馈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八条 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省节能主管部门应于每年9月底前将下一节能项目预算报省财政厅,省财政厅按要求编列部门预算。
第七章 项目的实施及监管
第十九条 对列入资金计划的项目,由节能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与项目企业签定《山西省第二十条 使用省节能资金的项目承担企业实行法人代表责任制。企业必须按照项目责任第二十一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向省节能主管部门提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由节能项目目标责任书》,确保项目按计划组织实施。
书规定的内容、技术指标、资金来源及用途等按期完成项目,确保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省节能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或者委托项目所在地的市节能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组织验收。验收时,企业应附有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第二十二条 各市节能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实施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按要求将项目进第二十三条 对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的项目单位,三年内不得申请节能资金项目,同展情况及时上报省相关节能主管部门。
时依照《财政违法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及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发布部门:山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05月28日 实施日期:2008年05月28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山西省财政厅
山西省财政厅
关于印发《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委、办、厅、局,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
为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加强和规范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参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23号),结合我省实际,经研究,制定了《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现印发施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映。
请各市财政局参照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抓紧修订本地区党政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并报我厅备案。
附件: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 山西省财政厅 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西省公务员局 2014年5月5日 附件:
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直机关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加强培训费管理,节约培训费开支,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培训,是指省直机关及其所属机构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使用财政资金在境内举办的三个月以内的岗位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初任培训等。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省直机关,是指省委各部门和部门管理机构,省政府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各直属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高院,省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以下简称“各单位”)。
本办法所称所属机构,是指与财政部门存在经费领拨关系的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
第四条 各单位举办培训应当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原则,实行单位内部统一管理,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培训质量,节约培训资源,提高培训经费使用效益。
第二章 计划和备案管理
第五条 建立培训计划编报和审批制度。各单位培训部门制订的本单位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名称、对象、内容、时间、地点、参训人数、所需经费及列支渠道等),经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后,报单位领导办公会议或党组(党委)会议批准后施行。
第六条 培训费实行预算管理。培训计划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调整。因工作需要确需临时增加培训及调整预算的,经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后,报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批。
第七条 各单位培训计划应于每年3月1日前报省委组织部、省公务员局、省财政厅备案。第三章 开支范围和标准
第八条 培训费是指各单位开展培训直接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住宿费、伙食费、培训场地费、讲课费、其他费用。
(一)住宿费是指参训人员及工作人员培训期间发生的租住房间的费用。
(二)伙食费是指参训人员及工作人员培训期间发生的用餐费用。
(三)培训场地费是指用于培训的会议室或教室租金。
(四)讲课费是指聘请师资授课所支付的必要报酬。
(五)其他费用,主要包括:培训资料费、交通费(指用于接送以及统一组织的与培训有关的考察、调研等发生的交通支出)、以及现场教学费、文体活动费、医药费以及授课教师交通、食宿等支出。
第九条 培训费实行综合定额标准,分项核定、总额控制。综合定额标准如下:
单位:元/人天
住宿费 伙食费 场地、讲课及其他费用
合计 150
150
400 本地参训人员不安排住宿;工作人员除必须住宿的,一般不安排住宿。
综合定额标准是培训费开支的上限,各项费用之间可以调剂使用。各单位应在综合定额标准以内结算报销。
15天以内的培训按照综合定额标准控制;超过15天的培训,超过天数按照综合定额标准的80%控制;超过30天的培训,超过天数 按照综合定额标准的70%控制。上述天数含报到撤离时间,报到和撤离时间分别不得超过1天。
第十条 讲课费执行以下标准(税后):
(一)副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半天(实际讲授课2小时以上,下同)最高不超过1000元;
(二)正高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半天最高不超过2000元;
(三)院士、全国知名专家每半天一般不超过3000元。其他人员讲课参照上述标准确定。第四章 培训组织
第十一条 各单位开展培训应当在开支范围和标准内,择优选择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部门行业所属培训机构、高校培训基地以及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项目。
第十二条 组织培训的工作人员控制在参训人员数量的5%以内,最多不超过10人。
第十三条 严禁借培训名义安排公款旅游;严禁借培训名义组织会餐或安排宴请;严禁组织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严禁使用培训费购置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固定资产以及开支与培训无关的其他费用;严禁在培训费中列支公务接待费、会议费;严禁套取培训费设立“小金库”。
培训住宿不得安排高档套房,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培训用餐不得上高档菜肴,不得提供烟酒;7日以内的培训不得组织调研、考察、参观。第十四条 各单位组织培训应尽量利用网络、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行干部选学、在职自学等方式,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
第五章 报销结算
第十五条 报销培训费,应当提供培训通知、实际参训人员签到表、讲课费签收单以及培训机构出具的原始明细单据、电子结算单等凭证。
赴外地参加培训的,城市间交通费按《省直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报销管理的规定执行。培训单位安排接送站的,不再发放和报销市内交通费;培训单位不安排接送站的,市内交通费按每人每次培训160元包干使用。
各单位财务部门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审核培训费开支,对未履行审批备案程序的培训,以及超范围、超标准开支的费用不予报销。
第十六条 讲课费、小额零星开支以外的培训费用,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管理的有关制度执行,采用银行转账或公务卡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第十七条 培训费由培训举办单位承担,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在各单位日常公用经费或相关专项经费中列支。
干部选学、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培训的培训费补助,经省委组织部审核后,由省财政厅从相关专项经费中解决。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各单位应当将培训的项目、内容、人数、经费等情况,每半年在单位内部公开一次,有条件的要逐步向社会公开。第十九条 各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培训计划执行情况(包括培训名称、主要内容、时间、地点、培训对象及人数、工作人员数、经费开支及列支渠道、培训成效等)报送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省财政厅。
第二十条 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等有关部门对各单位培训活动和培训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一)培训计划的编报是否符合规定;
(二)培训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符合规定;
(三)培训费报销和支付是否符合规定;
(四)是否存在虚报培训费用的行为;
(五)是否存在转嫁或接受转嫁、摊派或接受摊派培训费用的行为;
(六)是否存在向参训人员乱收费的行为;
(七)是否存在其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等有关部门责令改正,追回资金,并予以通报,同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工作实际,制定培训费管理具体规定。第二十三条 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组织的调训和统一培训,省外专局组织的出国(境)培训,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四条 省直事业单位(包括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培训费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晋政办发[2008]50号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山西省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山西省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决定》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晋政发〔2006〕38号)的要求,支持我省节能减排工作,确保万元GDP综合能耗等主要节能减排指标的实现,根据财政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是节能降耗的主体。政府通过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税收政策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企业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减排机制。
第三条 省经委、省发展改革委是节能降耗的项目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节能主管部门),省财政厅是节能降耗资金(以下简称节能资金)的资金管理部门。节能资金由省财政厅与节能主管部门共同管理。
第二章 各部门管理职责
第四条 省财政厅主要负责节能资金的预算和资金管理。具体职责如下:
1.确定节能资金总预算;
2.确定节能资金预算安排的原则和重点;
3.参与节能项目和节能奖励的评审、确定;
4.审核并按预算管理程序下达资金预算;
5.监督检查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第五条 节能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主要负责节能项目的监督管理,其中:省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第一、三产业、建筑业和社会节能项目的监督管理,省经委主要负责工业节能项目的监督管理。
具体职责如下:
1.根据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主要节能降耗任务科学制订节能降耗规划和分、分行业、分市节能计划,制定节能降耗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建设标准、技术规范、工程进度、节能降耗目标等具体要求,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2.根据节能降耗规划和计划并结合预算,会同省财政厅发布节能降耗项目投资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审查。
3.按照预算管理程序向省财政厅提出预算建议。
4.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并落实到相关市和企、事业单位,对落实节能降耗指标任务负总责。
5.会同省财政厅加强监督检查和项目绩效考评。
第三章 节能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式
第六条 省级节能资金的来源:一是省财政预算安排,二是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安排。市、县人民政府也要设立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节能降耗工作。
第七条 省级节能资金主要采用贴息、补助、拨款、以奖代补等四种支持方式。
贴息额度按企业节能降耗项目贷款规模的一年或二年期利率核定。补助额度按企业节能降耗项目投资的3%—10%核定。拨款项目主要适用节能表彰奖励、社会公共节能、建筑节能、监测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推广、节能示范工程、节能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支出,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工作经费补助和节能减排工作成绩突出的班子成员以及工作人员的奖励。以奖代补适用于承担较大节能量项目的企业。
第四章 节能资金支持的范围及条件
第八条 省级节能资金支持的范围:
(一)工业节能
1.节能重点工程。包括:改革采煤方法,提高煤炭生产资源回收率;电力生产、输配与热力改造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电力拖动系统改造;新型墙材节能工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2.重点企业节能。包括:煤炭、冶金、化工、焦化、电力、建材等六大高耗能重点行业和“双百”家重点用能企业。
3.节能技术研发与推广、高效节能新产品推广与应用、节能示范试点工程项目等。
(二)社会节能
1.节能型交通工具和农业机械推广。
凡是改造天然气、煤层气和M85以上的甲醇汽车,政策出台当年改造的每辆补助2000元,以后改造的每辆补助1000元;用于公交、城际客运的天然气、煤层气和M85以上的甲醇汽车,政策出台当年改造的每辆补助10000元,以后改造的每辆补助5000元。
2.党政机关和社会公共、商业和民用节能。
(三)建筑节能。
1.省级行政机关和全额预算事业单位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2.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
3.省级机关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贷款贴息。
4.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监管能力建设。
(四)节能、监测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管理能力建设。
(五)对节能减排取得突出成绩的市、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对企业的奖励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即企业完成节能减排主管部门下达的节能指标给予企业奖励,按照企业节能量大小制定奖励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对已经享受政府节能资金支持的企业,原则上不再享受此项奖励。
第九条 申请省级节能资金支持的项目须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政府发布的节能项目投资指南要求。
2.项目申请单位编制的资金申请文件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需银行贷款支持的项目,银行已承诺贷款。
4.企业自筹资金落实证明。
5.环保部门批复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书(报告),因节能改造减少污染排放的项目除外。
6.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
第五章 项目的申请及确定
第十条 建立公开透明的公告、申报机制。节能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将确定的节能项目投资指南及申报要求通过网站、媒体等向社会公告,便于企业及时了解有关情况。
第十一条 凡符合申报指南要求的项目单位,均可提出资金使用申请,按以下程序申报:县、市所属项目由项目单位向同级节能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提出申请,经同级节能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节能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省级项目单位可以直接向省节能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提出申请。
对以政府为主导、强制性推广执行的示范项目,由省节能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直接下达投资计划。
第十二条 省节能主管部门应根据节能项目投资指南,建立滚动项目库。
第十三条 建立科学论证评审机制。节能主管部门对进入项目库并获得初审通过的项目提交评审小组进行专家论证和终审。评审小组由节能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有关人员及咨询专家组成。
第十四条 对获得终审通过的项目,由省财政厅与节能主管部门联合下达资金计划文件。
第十五条 因客观原因需对项目进行调整或撤消,须严格按上述程序重新评审后下达执行。
第六章 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六条 节能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省属项目,由省财政直接将资金拨付项目单位;对市属项目单位,由省财政通过划转各市预算指标,由各市财政拨付。对省管县项目单位,由省财政直接下达各有关县。
第十七条 节能资金实行绩效评价制度。各级财政部门会同节能主管部门负责节能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项目企业(单位)应当接受监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同级财政部门和节能主管部门反馈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八条 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省节能主管部门应于每年9月底前将下一节能项目预算报省财政厅,省财政厅按要求编列部门预算。
第七章 项目的实施及监管
第十九条 对列入资金计划的项目,由节能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与项目企业签定《山西省节能项目目标责任书》,确保项目按计划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使用省节能资金的项目承担企业实行法人代表责任制。企业必须按照项目责任书规定的内容、技术指标、资金来源及用途等按期完成项目,确保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第二十一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向省节能主管部门提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由省节能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或者委托项目所在地的市节能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组织验收。验收时,企业应附有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第二十一条 各市节能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实施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按要求将项目进展情况
及时上报省相关节能主管部门。
第二十二条 对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的项目单位,三年内不得申请节能资金项目,同时依照《财政违法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及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山西省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晋政发〔2006〕38号),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实现我省节能减排目标,根据财政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补偿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补偿资金”)是指由省财政筹集安排,专项用于我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经济补偿和对拒不按期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强制拆除费、场地平整费、植被恢复费等的补助,建立退出机制,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条 专项补偿资金由省财政厅与省经委按照各自职责共同管理。省经委是淘汰落后产能的项目主管部门(以下简称“项目主管部门”)。省财政厅是淘汰落后产能的资金管理部门。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淘汰落后的责任主体,负责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项目主管部门下
达的淘汰任务。
第二章 部门管理职责
第五条 省财政厅主要负责专项补偿资金的预算和资金管理。具体职责如下:
1.确定专项补偿资金总预算。
2.参与专项补偿资金补偿额度的确定。
3.审核并按预算管理程序下达专项补偿资金预算。
4.监督检查专项补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第六条 项目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淘汰落后产能的项目监督管理。具体职责如下:
1.根据省人民政府确定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科学制订淘汰落后产能规划和分、分行业、分市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细化到具体企业,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企业。
2.督促市、县(市、区)和企业按时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实地验收合格后,提出具体补偿意见,报省
财政厅。
3.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并落实到相关市和企业,对落实预定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
负总责。
4.会同省财政厅加强监督检查和项目绩效考评。
第三章 专项补偿资金来源、使用方式及用途
第七条 省级专项补偿资金的来源:
1.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
2.电源建设基金。
3.省财政预算。
市、县(市、区)政府也要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用于淘汰落后产能的补偿,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
制。
第八条 省级专项补偿资金主要采用补助、以奖代补两种支持方式。
第九条 省级专项补偿资金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对拆除企业落后生产设备的投资补偿;如果企业享受此专项补偿,则应对落后设备进行拆除并平整场地、恢复地貌;如果企业不按期拆除的,专项补偿资金则变为地方政府对落后生产设备的强制拆除
费用。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拒不按期淘汰的企业组织强行拆除的费用等。
3.场地平整费、地貌恢复费等。
第四章 专项补偿资金支持的范围、原则和条件
第十条 省级专项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明确“十一五”期间电力、炼铁、炼钢、焦炭、水泥、电石、铁合金等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
第十一条 省级专项补偿资金补偿的原则:
1.对经合法批准、手续完备的企业和项目,根据目前国家产业政策规定需要淘汰的,视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偿。
2.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鼓励机制,坚持早淘汰多支持的原则。对于提前一年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在确定支持额度的基础上,再增加10%作为奖励;提前两年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企业,在确定支持额度的基础上,再增加20%作为奖励。对于没有按期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不予安排补偿资金,并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强制拆除。
3.淘汰落后产能补偿的时间从“十一五"起始年份2006年算起。
4.属以下情况的,不予补偿:(1)企业未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毁废处理而改作他用的;(2)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未对应淘汰的生产设备进行毁废处理的;(3)“关小上大”项目;(4)违法违规建设项目;(5)环保审批手续不全的项目和企业;(6)国家产业政策发布后明令不准建设而违规审批建设的项目。
第十二条 申请省级专项补偿资金应符合以下条件:
1.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明确规定应予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
2.企业具有合法的审批、注册手续;落后生产能力所属建设项目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符合有关建设项目审批程序;企业生产经营正常,需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生产正常。
3.属于2006年1月1日后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主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并对设备进行毁废处理的。
4.属于2007年后企业按照省经委钢铁等六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要求,按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并对设备进行毁废处理的。
5.属于电力、炼铁、炼钢、焦炭、水泥、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企业自愿淘汰尚未列入国家淘汰范围的设备并对其进行毁废处理的。
第五章 专项补偿资金的具体补偿标准
第十三条 省级确定的补偿标准和强制拆除费用是根据全省平均水平综合测算的,因各市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具体补偿额度不足部分由各市配套资金弥补。
第十四条 分行业参照补偿标准(含拆除费用)如下:
(一)钢铁工业
1.凡淘汰100立方米(含)以下炼铁高炉及15吨(含)以下转炉,不予补偿。
2.凡淘汰落后生产装置投产在5年以上的,100-200立方米(含)每座补偿180万元,200-300立方米(含)每座补偿300万元,20吨(含)以下转炉每座补偿50万元。
3.淘汰落后生产装置投产在5年内的,100-200立方米(含)每座补偿280万元,200-300立方米(含)每座补偿350万元,20吨(含)以下转炉每座补偿100万元。
(二)水泥行业
1.无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予补偿。
2.直径<3米的机立窑:列入2007年淘汰名单中,2007年9月底以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助30万元,2007年9月份以后拆除的不补偿,但在2007年规划淘汰名单之外主动淘汰的予以补偿,每台补偿30万元。2008年上半年拆除的,每台窑补偿25万元,下半年拆除的,每台窑补偿20万元。2009年上半年拆除的,每台窑补偿18万元,下半年拆除的,每台窑补偿14万元。2010年上半年拆除的,每台窑补偿12万元,下半年拆除的,每台窑补偿8万元。
3.直径≥3米的机立窑:2008年底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偿50万元,2009年底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偿40万元,2010年底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偿30万元。
4.干法中空窑:直径3米以上的,2007年9月底以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偿100万元;2008年底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偿90万元,2009年底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偿80万元;2010年底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偿70万元。直径3米以下的,2007年9月底以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偿80万元;2008年底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偿70万元;2009年底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偿60万元;2010年底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偿50万元。
5.湿法窑:2008年底以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偿200万元;2009年底以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偿180万元;2010年底以前拆除的每台窑补偿160万元。
(三)电力行业
1.对国家五大发电集团列入关停的机组,不予补偿。
2.对省内地方国有和职工集资建设的关停小火电机组,每关停1万千瓦机组补偿200万元。
(四)焦炭行业
1.按照吨焦产能补偿30元的标准予以补偿。其中未投产的,按其完成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计算补助金额。
2.2004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实施专项清理整顿后又擅自违规建设的焦化项目,不予补偿。
(五)电石、铁合金行业
1.淘汰3200千伏安(含)以下铁合金电炉不予补偿(特殊品种铁合金电炉除外);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不予补偿。
2.3200千伏安(含)以下特殊品种铁合金电炉补偿100万元/ 台。
3.3200-6300千伏安(含)以下矿热炉补偿160万元/ 台。
4.6300-9000千伏安(含)以下矿热炉补偿260万元/ 台。
5.9000-12500千伏安(不含)以下矿热炉补偿360万元/ 台。
6.12500千伏安以上矿热炉补偿500万元/ 台。
第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违规违法建设项目和未按期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进行强制拆除的费用参照标准:
1.钢铁行业 拆除确认标准为:一是淘汰高炉、转炉的炉体全部拆除;二是风机、烧结、烟囱等设备设施相应拆除;三是对生产场地进行平整。拆除费用为:50立方米以下高炉拆除费用在4.5~5万,50-100立方米拆除费用在7.5~8万,100-200立方米拆除费用在13~15万,200-300立方米拆除费用在20万左右。
2.电力行业 对国有和职工集资建设的关停小火电机组,按国家有关规定就地报废,不得转供电或解列运行,不得易地建设。拆除费用按20万元左右/ 万千瓦(根据装置大小、拆除难易适当调整)的标准安排。
3.水泥行业 拆除确认标准为:生产设施全部拆除,并对生产场地进行平整。拆除费用按5万元/ 座(机立窑)、10万元/ 座(回转窑)、4000元/ 台(磨)的标准安排。
4.焦化行业 拆除确认标准为:生产设施全部拆除,并对生产场地进行平整。每个项目补助县(市、区)政府拆除费30万元。
5.电石、铁合金行业 拆除电石、铁合金矿热炉,炉体要全部切割拆除并毁废,相应设施要全部拆离。每台拆除费用为10万元。
第六章 专项补偿资金的申请及确定
第十六条 县级补偿项目由各县(市、区)经委、财政于每季末第三周内汇总上报市项目主管部门、市财政,各市项目主管部门、财政审核汇总全市情况后于每季末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上报省项目主管部门、省财政厅。
第十七条 省财政每年根据省项目主管部门下达各市任务量,一次性预拨补偿资金的70%,并在省项目主管部门核实、确认各市补偿额度后予以结清。
第十八条 对由于淘汰落后产能影响财政收入20%以上的县(市、区),省财政将通过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由各市财政局汇总后于次年2月前报省财政厅。
第十九条 补偿额度的核实、确认。由省项目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组织行业协会及专家,对各市项目主管部门报送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完成情况及企业相关材料进行核实,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标准进行补偿。
第七章 专项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第二十条 专项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省属项目,由省财政直接将资金拨付项目单位;对市属项目单位,由省财政通过划转各市预算指标,由各市财政拨付;对省管县项目单位,由省财政直接下达各有关县。
第二十一条 专项补偿资金实行绩效评价制度。各级财政部门会同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对专项补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项目企业(单位)应当接受监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同级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反馈资金使用情况。
第八章 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二条 各市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每季度向省项目主管部门报送一次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完成情况;省项目主管部门对各地淘汰落后产能情况进行抽查,对未能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或虚报淘汰产能任务的企业要进行通报,追回专项补偿资金,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各市财政局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专项补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省财政厅负责对各地专项补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对违规使用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