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减少的原因(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2:4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森林减少的原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森林减少的原因》。

第一篇:森林减少的原因

森林减少的原因

问答:

森林面积减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口增加、当地环境因素、政府发展农业开发土地的政策等,此外,森林火灾损失亦不可低估。但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最主要的因素则是开发森林生产木材及林产品。由于消费国大量消耗木材及林产品,因而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它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毫无疑问,发达国家是木材消耗最大的群体。当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木材的消耗亦不可忽视。

非法砍伐森林是导致森林锐减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报告,全球4大木村生产国(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所生产的木材有相当比重来自非法木材——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建议笔者认为,为了扭转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趋势,国际社会有必要采取下列若干措施:

新闻:(新闻有点垃圾,只是参照)

中新网3月26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5日发布了有关全球森林保护状况的报告。报告称,由于中国等国大规模植树造林,加之拥有广阔森林的巴西和印度尼西亚遏制了滥砍滥伐,自2000年至今的10年间森林减少面积与上个10年相比大幅下降。

报告同时也指出,破坏森林的情况仍在发生,在非洲和南美尤为严重,呼吁各国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措施。

据报告称,上世纪90年代全球森林减少面积年均为830万公顷,而21世纪前10年中这一数字已降至520万公顷。报告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印度、越南等国实施了植树造林计划,使90年代不断减少的亚洲森林面积增加了220万公顷。

报告指出,巴西的森林减少面积从90年代的290万公顷降至260万公顷,印尼则从190万公顷降至50万公顷,情况有所改观。另一方面,大洋洲的森林破坏情况则因澳大利亚的干旱影响而出现恶化。

粮农组织采用卫星遥感调查来跟踪全球森林变化

2011-12-1 9:29:23 http://www.xiexiebang.com/ 联合国网站新闻中心

中国低碳网讯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11月30日公布的一项最新卫星遥感调查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世界森林变化信息,显示出在1990-2005年期间林地使用减少。

全球遥感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世界森林总面积为36.9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新的调查结果表明,在1990-2005年期间,世界毁林速度为年均1450万公顷,主要原因是将热带森林转为农业用地,这一结果与先前的估计一致。另一方面,调查显示,在1990-2005年期间,全球范围的森林面积净损失不像先前认为的那样大,原因是因为新增森林面积高于原先的估计。

根据调查,净损失,即森林覆盖损失面积减去植树造林或自然扩展面积,总计为7290万公顷,比先前估计的1.074亿公顷少32%。换句话说,在这15年中,地球平均每年失去490万公顷森林,或每分钟丧失近10公顷森林。新的数据还表明,森林的净损失速度在加快,从1990-2000年期间的每年410万公顷增至2000-2005年期间的每年640万公顷。

这些数字以迄今最全面的高分辨卫星数据提供的全球森林样本为基础。它们不同于粮农组织先前在201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中得出的结论。2010年的评估以数据来源广泛的国家报告为基础汇编而成。

粮农组织负责林业的助理总干事爱德华?罗哈斯?布里亚莱斯说,“毁林使千百万人失去利用森林产品和服务的机会,而这对粮食安全、经济繁荣和环境健康至关重要。新的卫星数据给我们展现了更加一致、随时间推移的全球森林的总体状况。连同国家报告所提供的广泛信息,这些数字为各级决策者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强调各国和各组织紧急应对和遏制宝贵的森林生态系统丧失的必要性。”

遥感调查的所有三个时间点,即1990年、2000年和2005年,均以单一来源的数据为基础,并针对所有的国家采用相同的输入数据和方法。

粮农组织林业官员亚当?杰兰德说,“在森林面积变化方面,新的调查结果更新了我们对非洲认识,以前有关非洲一些国家的数据陈旧或质量低下。现在,遥感调查显示出的结果明显低于原先根据国家报告估计的森林损失率。”

各区域在森林的减少和增加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1990-2005年期间,拥有世界森林面积近一半的热带地区森林损失最为显著。这一地区在1990-2005年之间的净损失为平均每年690万公顷。在同一时期,林地被转为其他未说明用途的比例最高的区域是南美洲,其次是非洲。亚洲是唯一显示出同期林地使用面积出现净增长的区域。各个区域均出现毁林现象,其中包括亚洲,但是亚洲许多国家(主要是中国)所报告的大规模植树造林面积超过森林损失面积。

在整个15年期间,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的森林面积出现少量净增长。深入开展的遥感研究可望揭示自2005年以来发生的变化,包括2005年以来在保护现有森林和营造新的森林方面取得的任何进展。

新的研究结果为需要森林面积和土地利用变化统计资料的国家和国际报告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定的旨在促进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REDD+)的倡议,目前在南非德班召开的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正在讨论该倡议。为了开展调查,粮农组织与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的技术合作伙伴和来自102个国家的200多名研究人员一起工作四年,对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卫星图像进行分析。为此项研究提供资金的各方包括欧洲委员会、亨氏中心;澳大利亚、芬兰和法国政府以及粮农组织。

近百年来,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6%,海平面因此上升了10~20cm。照此下去,某些沿海城市及岛屿将会被淹没在浩瀚的大海之中。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森林减少的后果:问答形式:

过度的砍伐,开垦。导致土地大面积的沙化,流失。减少土地的蓄水量,从而使全球气候异常。

森林减少应采取的措施

1/控制机动车数量 控制尾气排放

2/控制大型化工厂的污染气体排放 或者关闭化工厂 3/减少物体的燃烧 包括燃放烟花 燃烧接秆等等

4/减少生活垃圾的乱丢乱放 生产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等 5/减少煤炭的使用和燃烧 减少CO2二氧化碳的排放

6/多植树造林 不要破坏生态平衡 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寂静 7/减少人类的不必要的活动

8/减少森林大火 减少含甲烷、氯氟烃(氟里昂)氧化氮的排放

节约和利用水资源意义重大

水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的热点问题,水有其自然属性,它既是一种特殊的、不可替换的资源,又是一种可重复使用、可再生的资源;水又有其经济和社会属性,不仅工业、农业的发展要靠水,水更是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生命线。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时刻在提醒人们要不断地对照检查,分析利弊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回顾过去5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任何战略都有一定的时效性,无论是早期的“以需而供,单纯开源”,还是中期的“开源为主,提倡节水”,或是后来的“开源与节流并重”、“开源、节流与治污并重”的战略,都曾在当时那个特定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时过境迁,如果不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适时作出相应调整,必将束缚人们的思想,进而导致决策的严重失误。实践已经证明,“并重”的战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过去及当前的水问题,相信也无法战胜即将面临的水危机。

面对新世纪的3大挑战,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此再次建议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作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新战略,以此来指导城市水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促进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

提出“节流优先”,是我国水资源匮乏这一基本水情的客观要求,也是反对用水浪费,降低供水投资,减少污水排放,提高用水效率的最佳选择。要实现建设部提出的城市未来新增用水量的一半要靠节水来解决的目标,力争将城市人均综合需水量指标控制在160m3/a以内,使我国城市总用水量在城市人口达到最大值后得到稳定,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发展节水型器具、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各城市应按《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的要求,将创建“节水型城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国家应按《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细则》的指标,对城市实行节水目标的强制考核。各城市应对新建和扩建项目新增用水的申请,按节水指标严格考核,并对不达标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当然,为了建立节水型的体制,仅有“节流优先”战略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其落实到实处,即投入相应的资金和高新技术。根据分析,预测2010年供水设施的单位投资约为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节水约为3元/m3,因此,增加节水资金投入不但为可持续发展所必需,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强调“治污为本”是保护供水水源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要充分认识到治污能产生改善环境,保护水源,增加可用水量、减少供水投资的多重效益,要把治污作为一项环保和“开源”的综合措施,以制度的形式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在制定城市需水及供水规划时,供水量的增加应以达到相应的治污目标为前提,这个目标的基本要求是遏制水环境的恶化趋势,并力争逐步改善。也就是说,未来污水处理设施能力的增长速度必须高于供水设施的能力增长,并采取有效措施修复已经受到污染的城市水环境。要谨防一些忽视污水治理的城市因盲目开源而陷入用水越多,浪费越大,污染越严重,直到破坏现有水源的恶性循环。

重视“多渠道开源”既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需要,也是不同水工程投资优化组合的需要。我国城市的缺水按其原因可分为资源型、设施型和污染型3种。在加强节水和治污的同时,开发水资源也不容忽视,但除了合理开发地表水和地下水外,还应大力提倡开发利用再生污水、雨水、海水和微咸水等非传统的水资源。经净化处理后的城市污水是城市的再生水资源,数量非常巨大,被称为城市的第二水源,可用于作物的灌溉、工业冷却水、城市绿化用水、环境用水和地面冲洗水等;通过工程设施收集和利用雨水,既可减轻雨洪灾害,又可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沿海城市则应大力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或生活冲厕水;华北及西北地区要重视微咸水的利用。

由此可见,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节约用电的意义是什么?

解决能源问题,必须长期坚持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并把节约能源放在重要位置。电能是极宝贵的二次能源,节约用电是节约能源的重要内容。节约用电,就是要不断提高电能利用技术水平,不白白浪费电能,让每 kWh的电能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节约用电的意义在于:

(1)节约电能,也就是节约发电所需的一次能源,从而使全国的能源得到节约,可以减轻能源和交通运输的紧张程度;

(2)节约电能,也就意味着相应地节省国家对发供用电设备需要投入的基建投资;

(3)节约电能,必须依靠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在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情况下,节电同时必定会促进工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4)节约电能,要靠加强用电的科学管理,从而会改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5)节约电能,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失为企业减少电费支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使有限的电力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电能利用率,更为有效地利用好电力资源。

作为青少年如何保护环境

中学生在环境保护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有比成人更具优势的一面。他们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开放的思想,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是促使环境向有利方向转化的一支强大力量。因此应该让中学生懂得自己在保护环境中所能起到的做用。

一.环境教育

认真学习科学知识,自觉接受环境教育,并积极传播环境科知识,是中学保护环境方面需要执行的第一责任。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今日的中学生,再过七八年都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如果没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科学知识,将来是不可能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的。同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将来也难以致力于环境保护,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通过环境教育,要力求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提高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使之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二是要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新环境道德观,三是了解、掌握保护环境的技能,提高中学生将环境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使之懂

得如何保护环境和消除环境恶化对人的危害。三个目标相辅相成,其中,认识是基础,技能或行动是目的,而自觉性则是认识转化行动的保证。

中学生在自觉接受环境教育的同时,还应当积极传播环境科学知识,及时把自己所获得的新知识传播给周围的人,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尽可能地提高更多的人的环境意识。同时要能及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周围破坏环境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制止。

二.保护行动

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行动来保护环境。

1. 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爱自然、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环境道德,并处处去影响他人,带动他人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2.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努力促进环境改善。一种是直接参与的方式,另一种则是以间接接的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

3. 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在我国,有许多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监督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

4. 做好宣传工作,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作为中学生,既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又要做宣传环保的使者。

参考资料:根据网络搜索

第二篇: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严重

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严重

新华网巴黎11月12日电(记者卢苏燕)由于乱砍滥伐等人为因素,全世界森林面积在1990年-2000年的十年间每年平均减少940万公顷。专家指出,这一现象已经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应该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据法国最新一期《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目前,全世界森林面积已经下降到38.7亿公顷,占地球表面积的30%,相当于人均0.6公顷。该杂志援引联合国有关机构公布的统计数字说,在过去的十年间,全世界森林自然增长及植树面积每年仅为520万公顷,而森林砍伐面积却高达1460万公顷,出现严重的“入不敷出”。

关于植树造林,这家杂志指出,植树造林只是近几年的事,人工造林面积也仅占全世界森林面积的5%,而且其中一半以上生长不足15年。此外,植树造林行动并没有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重视,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如亚洲2000年的植树面积占全球当年植树面积的62%,高居世界各地区之首,而世界其他地区则大为逊色。

有专家认为,森林和土表植被的减少不但可以导致耕地退化和气候变化,而且将对整个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完)

第三篇:旅行社接待人数减少的原因和对策

旅行社接待人数减少的原因和对策

原因有很多,接待人数减少是综合因素下影响的必然结果。

原因一:政策调整和新旅游法出台,消费群体的锐减。中共中央发布“八项规定”和“六条禁令”,加上新《旅游法》的实施,让整个行业不得不经历转型带来的阵痛。旅游业进入寒冬。一些旅游企业正在调整市场结构,逐步摆脱依赖公款消费、高端会议的盈利模式,回归到以大众消费为本的市场结构中2013年的冬季对于旅游业来说,无疑是比较寒冷的。

原因二:网络平台冲击下,渠道优势不再突出。众所周知,旅行社因为和景点,酒店等有相关合作,能为参团普通消费者提供更优惠的门票等。在网络平台未兴起的情况下,游客会倾向与更低价的旅行社,其一,价钱低,其二,有带队,配套住宿就餐等服务不用额外操心。然后随着网络平台的兴起,比如同程网,途牛网网等等,网上的价格已经不必旅行社接待价格低廉,相对应的酒店,就餐,路线等也可以在网上平台直接预订,这就将旅行社的渠道优势大大的削弱了。

原因三:人们对旅行社有心里认知偏差。人们传统认为报旅行社,需要花更多的钱,而不是花钱买服务或者是报旅行社来省钱,实际上旅行社的利润空间很小。

原因四:旅行社的负面新闻影响恶劣,自驾游剧增。正是因为处在低层次的竞争,所以“价格下降,质量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生存,旅行社在组团市场拼命地降价以揽到游客,而后向地接社拼命压价,而地接旅行社面对竞争压力有的降低地接价格。价格的下降,有合理的因素,因为市场开放了,经营单位多了,自然引起价格下降。价格下降后,消费者得益了,但旅行社为了生存,只有暗地降低服务标准,或者加大购物行程,最终导致游客回程时对组团社反感、甚至发生纠纷,组团社面对游客的投诉和不满又对地接社施压。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游客、组团社、地接社三方互相埋怨和不信任。与此同时,人们的旅游消费理念已由粗放型旅游变为舒适型旅游,私家车的猛增使得自驾游成为人们更偏好的一种旅游方式。

对策:

(一)提供专业及个性化的旅游服务。现在的游客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关于旅游信息非常多,但是专业性并不强,有些游客可能自己也未必清楚自己到底需要在当地进行一次什么样的旅行,这时候就需要有专业的人来提供这种咨询服务,并且因人而异地制定个性化的旅程。另外,在当地进行旅游消费的成本相对较高,有相当一部分游客来当地需要较高品质的旅游体验,当地中小型旅行社由于经 营灵活、接近顾客、反应速度快可以对不同顾客的需求量体裁衣,实行定制式产品设计与生产。

(二)提供个性化的导游服务许多来当地的游客都有追求一种新鲜和刺激的心理,那么中小型旅行社更应该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导游服务。通过导游与游客的双向选择,创造个性化私人化的导游服务。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来的私人导游也可能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我国的一批优秀的导游已经开始尝试这种形式,只为优质客人服务。在这样的市场发展下,当地中小旅行社更是有理由,有 条件,有必要采取此种策略。

(三)重视营销,打出品牌。比如通过组织策划会展旅游,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令参展商、参观者和当地居民均感便利而满意,从而吸引更多的参与者,从而树立展会的品牌,使会展的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形成会展和旅游互动互惠的发展局面。旅行社营销是旅行社将潜在市场机会转化为现实市场机会的最有效手段,要以勇于竞争的热情大力开展市场的营销活动,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地调整经营组合去影响旅游者,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要利用各种机会把企业形象宣传出去。

(四)利用好网络平台,用互联网+旅行社的思维转变旅行社的一些订票方式渠道等等。

(五)消费者的定位更加细分,推出更多的产品和配套服务,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旅行社也要不断转型,逐渐摆脱对公费团体旅游的依赖。

第四篇: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对策

试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对策

摘要: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和现状。指出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涉及自然、人为及制度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生境丧失、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保护对策,如在制度方面: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和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行动,以此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原因 可持续利用 保护对策

一.生物多样性概述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具体的说,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二.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一)自然原因

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

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另一方面,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也是使其灭亡的原因。

(二)人为原因

1.生活环境的变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由于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3.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也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特别是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

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外来物种入侵也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

(三)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三.保护对策。

(一)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 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

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二)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 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 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三)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羲 国际环境法 法律出版社 1998

[2] 韩德培主编 环境保护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 1998

[3] 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4] 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5] 伊武军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出版社 2001

[6] 熊治延 环境生物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7] 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 科学生活 2004(3)

[8]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3

[9] 王丰年 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清华大学学报 2004(3)

[10] 李正跃 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 科学出版社 2009

第五篇:基层法庭案件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近日,XX县法院对该院基层法庭近年来收结案情况进行了认真统计,发现法庭受案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年受案350件,2002年受案200件,2003年受案仅100件。经分析,法庭案件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乡村农民外出流动打工的日益增多。造成法庭受案后,原、被告方难找,既增加了法庭审理和执行案件的难度,又减少了法庭的案源。

二是公告送达法律文书的程序特殊。法律规定公告送达所需周期长达二个半月,所需费用高达400元以上。上述原因令很多当事人望而生畏,不敢贸然起诉。

三是生效法律文书不能及时执行。如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人的财产难找、被执行人的财产难以处理变现等客观原因和基层法庭干警对执行存在畏难和厌烦心理,执行方法和措施不到位,甚至有办金钱案、人情案、关系案等主观因素制约。

四是法庭办公条件差,经费不足,造成法庭在办案中超标准收费,使当事人对法庭失去信心,案源也越来越少。

五是进法院的门槛高,干警待遇低。进法院难,任法官更难。使法官处于青黄不接的地步。法官的政治经济待遇低,一些法官不安心工作,影响了法院审判和审判队伍的扩大。

六是地方干预多。法院的人事、工资及办案经费由地方财政支配,法院的审判工作在一定程度受地方限制,司法独立受到了干扰,司法公正受到影响,法庭尊严和法院形象遭到了损害。

针对以上情况,该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流动人口、企业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登记管理。由公安机关建立流动人口情况登记网站。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办公地点和营业场所定期排查,登记上网,便于网上查找当事人的情况。

二、缩短公告期限,降低公告收费标准。可将公告期缩短至三十日,并降低公告的收费标准。允许将公告送达给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寄给当事人打工所在地的县、区等基层人民法庭,由该地人民法院张贴公告即视为送达。

三、人民银行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在人民银行与各金融机构间建立互联网,建立一个由人民银行掌握的公、私存款帐户网站,以便执法机关在办案中查询。

四、充实法庭队伍,推进法庭标准建设。法庭最少要配备4名工作人员,其中有庭长一名,要有一个能适用普通程序的合议庭,到法庭工作的庭长和主要办案人员必须有3年以上的办案经验。

五、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加强对法庭的规范化管理,从规范工作制度、规范案件管辖、规范收费方面入手。同时加大对法庭的经费投入,优化法庭政策环境,以推进法庭的现代化建设。

下载森林减少的原因(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森林减少的原因(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市银行存款减少万亿原因何在(共5篇)

    上市银行存款减少万亿原因何在 截至今年9月30日,16家上市银行的银行存款总额为75.62万亿元,较今年中报时的77.13万亿元,减少了1.5万亿元,降幅达1.97%(11月4日《北京青年报》)。 与......

    2007年后涉诉信访案件减少的原因分析(范文大全)

    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思考 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经常与当事人打交道。当事人如果对法官的服务态度、办案质量与效率不满意,就容易引起投诉,影响人民法院在社会上的公信度,一个......

    浅谈森林警察职业倦怠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精选)

    浅谈森林警察职业倦怠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摘要】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森林警察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森警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果。因而,森林警察......

    浅谈森林案件发生的原因及特征5篇

    森林案件是指严重破坏森林、陆生野生动物等重要资源以及破坏林业生态、违反国家刑法并且由森林公安机关负责侦查的一种或者几种类型的犯罪案件。森林刑事犯罪严重破坏了自然......

    2014年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农村大学生减少原因何在(精选五篇)

    2014年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农村大学生减少原因何 在? 【导语】长期以来国家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农村学生学杂费如今全免了,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了,高中生也实行了困难补助,上大学的......

    减少垃圾倡议书

    垃圾减量倡议书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令人厌恶的“垃圾”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尽管广大环卫职工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无私奉献精神,冬战严寒,夏战酷暑,竭尽全力......

    收入减少证明

    收入减少证明兹由安徽省五河县居民胡言朴,系我单位职工,月工资2600元。2013年4月20日,因遇丁桂根驾驶的苏D70906发生交通事故后,致胡言朴受伤休假,休假期间的工资已被我单位扣除......

    加强防范措施 减少医疗纠纷

    加强制度管理 减少医疗纠纷 摘要: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医院生存的生命线。特别是当前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基石,对减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