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旱作节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简 介可行性报告
竹山县旱作节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简 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境内以秦巴、武当山脉为屏障,形成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的气候特点。全县现有耕地面积52.6万亩,其中旱地面积43.0万亩,旱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1.7%。受复杂地形气候影响,我县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区虽然土壤条件好,排灌设施比较配套,属全县主要产粮区,但受自然降雨少的影响,农作物产量年度变幅大。南部和西西部地区,属高寒山区,雨水较多,但因耕地坡度大,耕层浅,土壤含蓄水量小,时常发生季节性缺水。北部山区降水量小,农作物“靠天收”。“九五”以来,我县针对不同地带的气候和耕地特点,采取工程、生物、化学、农艺等措施,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我县旱作面积大、分布广、基础条件差,干旱缺水仍是制约我县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拟进一步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二、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本项目建设分五个主要内容。一是2万亩旱作节水农业高效示范园;二是15万亩全覆盖保墒栽培示范区;三是2万亩节水灌溉(水窑)示范区;四是抗旱节水农业试验站建设;五是1万亩抗旱节水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三、项目实施年限
该项目2001—2006年实施,共6年。
四、项目投资预算及筹措方式
竹山县旱作节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规模为20万亩,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2001年—2003年每年投资350万元,2004—2006年每年投资300万元。计划县级财政配套1000万元,特请示国家投资1000万元。
五、效益分析
完成项目投资且达到投资目标后,18万亩粮食作物平均亩增产50公斤,年增收900万元;2万亩高效特增基地平均亩增收200元,年增收400万元。共计年增收1300万元,同时,通过项目建设,可有效提高项目区的水资源利用率,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项目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六、项目进展情况
目前,该项目已编制了项目建议书,上报省计委、省水利厅。
竹山县“十万亩生态有机茶”建设
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属华中和西北、西南经济结合部,同时也是华中区“两河两库”(即:长江、汉江、黄龙水库、丹江水库)实施综合生态治理工程的关键地带,国家退耕还林示点县之一,全县总人口45万人、国土面积35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1万亩,林地面积139.5万亩。境内高山二高山地域面积辽阔,土壤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植被资源很好,由纵横交割形成垂直分布小气候资源丰富。同时,竹山县种茶的历史悠久,所生产的圣水牌绿茶荣获国家金奖、省十大名茶殊荣,为开发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拟建设十万亩生态有机茶项目。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项目建设总规模10万亩,其中转化现有常规茶园4万亩,新建6万亩。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为:一是新建有机茶基地6万亩;二是通过龙头企业(湖北竹山圣水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建加工车间和贮藏保鲜库。
三、效益预测
项目实施后,既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并对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起到水源的水质保护作用。按照“十万亩生态有机茶”规模建设可解决4万人就业,农民增收2.2亿,农民人平增收2112元,企业产值3.795亿元,提供税收7211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2005年。
五、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总投资6432万元,其中3588万元用于基础建设(包括种苗、配水设施等),2544万元用于加工车间的厂房及配套的制茶机械的购买;300万元用于低温保鲜库建设。
资金筹措渠道:请求国家投资2800万元,申请扶贫贴息贷款2500万元,地方自筹1132万元。
六、工作进展情况
该项目于二OO一年三月已委托湖北农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市计委组织初审后上下报到了省计委、农业厅。
竹山县二十万亩豆杂基地
项 目 简 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优越的气候条件,土壤属于过渡性黄棕壤——棕壤地带,非常适宜豆杂作物生长。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实地考察论证,认为竹山县不仅具备适于豆杂生产的良好气候,土壤条件,充足的劳力资源和坚定的豆杂生产基础,而且具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和较强的技术力量;不仅能够实现建设“亿斤豆杂县”的目标,同时也具备建设“中国南方大豆示范县”的条件。为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拟建豆杂基地。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该项目建设覆盖面大,涉及全县十七个乡镇,基地总面积20万亩,其中黄豆15万亩、绿豆3万亩、豌豆2万亩。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该项目概算总投资4200万元,地方财政和群众自筹1200万元,请求国家扶持3000万元。
四、项目建设年限
该工程实施期为2001年—2005年。2001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2002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2003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2004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2005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
五、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年产豆类1亿斤,直接产值8000万元。如果年加工4000万斤原料的豆制品,可增值30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00余元,为改善地方财政状况,实施农业深度综合开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拿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市计委呈报到省计委。
竹山县郧巴黄牛杂交利用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属于山区农业县,粮食生产常年人均水平在400公斤左右,农副产品年形成量在1.5亿公斤左右,全县拥有可利用167.2万亩荒山、草坡、滩涂地、荒极草场和年产农作物桔杆1.5亿公斤,通过氨化微贮技术处理后,可保证年出栏2万头肉牛过冬渡春的饲料。生产肉牛的精料资源充足。全县拥有10.8万农户占95%以上都有良好的养牛传统,特别是从90年代开始,通过对农村科技知识的宣传,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应用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全县黄牛的本种繁育和改良的成绩显著。而且,郧巴黄牛的发源地和生产区在我县,黄牛饲养量达3.5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8468头,有繁殖改良的坚定基础;全县已有几个乡镇开展过黄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和同步发情技术,广大干部和养牛户迫切期望发展郧巴黄牛杂交项目。
为使我县郧巴黄牛主产地良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发展养牛业,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实施科技兴牧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体现出科学养牛的经济效益。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建设规模为年均出栏肉牛2万头。建冻精配种站15个;建标准牛栏20万平方米;建肉牛试验育肥场2000平方米;人工垦处长种草10万亩;引进送购种母牛4000头;购人工授精设备仪器;购液氨运输车一辆;建交易市场6个。
三、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建冻配种站15个,建饲料专贮氨化池20万立方米,建标准牛栏20万平方米,建肉牛试验育肥场2000平方米,人工重复种草10万亩,投草种10万公斤,投入肥料500万斤,引进选购种母牛4000头,兴建6个交易市场,该项目概算总投资4000万元,请求国家扶持2400万元;地方自筹1600万元。
四、项目建设年限
该项目实施年限为2001年—2004年。2000年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和调动农民养牛的积极性;2001年完善圈舍设施,补充母牛群,垦复种草0.5万亩;2002年配置冷冻设施和培训人工授精,种草1万亩;2003年建立6个交易市场;2004年项目达标年。
五、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年出栏肉牛2万头,每头出售价1500元计算,农户净增收入600万元,年创税收314万元,人工种草达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可吸收转移大批农村剩余劳力和安排下岗待业人员,缓解就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
竹山县“三元”杂交商品猪基地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作为山区农业大县,财政主要收入来自于农村,而农村的主要收入又来自于畜牧业,畜牧业在农业收入中占36%以上,养猪收入又占畜牧业收入的85%以上;通过近几年来的牲猪品种不断的引进改良,养猪生产仍然是农村农民脱贫,周期短、见效快,合民心顺民意的好项目。
其有利条件是领导重视,牲猪生产有基础。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交通运输方便。316国道贯穿竹山全境,全县村村通公路,交通比较便利。良种繁育体初具规模。全县以县种猪场为主,各乡镇为辅的纯繁基地初步形成,全县通过牲猪“四化”、“三优”牲猪人工授精达85%以上。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建设规模为年牲猪饲养量80万头,出栏55万头。形成良种繁育体系 ; 技术服务体系、交易市场体系和饲料加工、冷冻、贮藏体系。同时加大栏圈建设力度,形成一大批规模经营牲猪养殖大户,带动全县牲猪主业的良性发展。
三、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需要投入800万元,饲料加工供应体系建设需投入700万元,栏圈建设需投入800万元,技术服务建设需投入600万元,交易市场及运输体系建设需投入800万元,加工车间建设需投入300万元,建冻库需投入500万元,组建养猪大户需周转金600万元,该项目总投资为51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扶持3400万元地方,自筹700万元,群众投劳集资1000万元。
四、建设年限
该项目建设年限为2001年—2004年。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01年—2002年,力争牲猪饲养量达到30万头,年出栏20万头;第二从阶段为2003年—2004年,力争牲猪饲养量达到80万头,年出栏55万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年实现养猪收入2.4亿元,创利3840万元,每头猪按40元税收计算,年可为国家增加税收2200万元。同时,丰富城乡居民生活,吸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和城镇待业人员就业,促进社会稳定。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通过多次考察实践,经过充分的论证分析,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并在保丰、麻家渡等乡镇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
竹山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项 目 简 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菜为先,蔬菜是人们膳食结构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蔬菜的消费需求已由数量型转为质量型,并逐步由质量型向营养型、保健型过渡,尤其对蔬菜的花色品种、营养质量、安全无公害等方面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根据我县地理气候和自然资源等诸方面优势条件,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山野菜、干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及其加工,对加速我县种植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效率,推进“两高一优”农业和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兴起,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振兴县域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竹山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总规模为29.2万亩,实际占用耕地面积13.2万亩(其中二荒挂坡地面积3万亩),兼作套种16万亩。
干菜生产:以宝丰、擂鼓为中心,辐射西区乡镇,品种以尖椒、萝卜为主,总面积达到8万亩,年产干品量1000万公斤。
山野菜生产:以南部和西西乡镇的二荒地和挂坡地为主,品种以香椿、薇菜、野金针、竹笋、野葛为主,总面积达到3万亩,年产干品量300万公斤。
水生菜生产:以谭家河灌区为主,品种以莲藕为主,总面积1万亩,年产量2000万公斤。
鲜菜生产:以城关、潘口、宝丰(或溢水、麻家渡)为主,重点抓好城镇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蔬菜生产,总面积1.2万亩,年产量1.6万公斤。
三、建设投资及资金筹措方式
竹山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总规模为29.2万亩,共需投入资金1703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扶持8330万元,地方自筹8700万元,重点投入水利设施建设、温室大棚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工贮藏、市场技术信息建设等方面。
四、建设年限
项目实施年限为2001年—2005年。
五、效益分析
蔬菜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蔬菜3亿公斤,直接产值2.66亿元,通过加工包装,每年可获得加工增值收入5000万元,年创税收4500万元。
四、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并上报市计委,县内已在宝丰、擂鼓等乡镇开展试点工作。
竹山县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巩固全县小城镇建设成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努力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化农村经济布局,更大规模地转移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努力探索符合竹山县情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全面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拟实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竹山县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县城为龙头,大力发展316国道、鲍竹路和堵河沿线集镇,以建制镇为骨干,乡集镇为支撑,小集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突出城关、宝丰、官渡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高点,侧重竹坪、柳林、得胜、双台、文峰等边贸口子镇,配套完善秦古等具有综合实力的社会经经济重镇,形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城镇化格避。初步形成一批可容纳40%以上城镇化人口的综合城镇示范区。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十五”计划期全面启动,八个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小城镇示范建设工程,工程计划投资16000万元,其中,地方自筹6400万元,请求省市县配套4800万元,国家投资4800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2005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不仅使全县小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而且使我县城镇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八个集镇将成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山区明星集镇,可以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改变竹山贫困落后的在面貌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完成了宝丰、官江、得胜、双台、竹坪、文峰、秦古、柳林等8个小城镇经济开发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其中宝丰镇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已上报到了省计委。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位于长江中长游的汉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和水质,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抗御自然灾害的需要,也是农民脱贫致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近几年来因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政府和群众迫切希望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再建秀美家园。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因害设防、因害治理的原则,确定竹山县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分5年实施,总规模为:退耕还林10万亩,农村能源建设工程5000户,坡改梯2万亩,新建山塘150口,引水渠200公里,新修河堤120公里。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该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其中营造生物工程治理投资2500万元,生态农业工程治理投资2000万元,水利水土保护工程治理投资3500万元。按照国家规定,国家贫困县投资比例,中央和地方按1∶0.5配套,在地方投资中省、市、县按0.5∶0.25∶0.25的比例,请求国家扶持5000万元,省配套1250万元,市、县配套1250万元。另外,农民投工折资32500万元。
四、建设年限
该 工程分5年实施,即2001—2005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工后,年可创直接经济效益862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很好地促进竹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六、项目进展情况
该项目于2000年由县计委做了实施方案,并由县政府和县计委分别向市政府、市计委作了专题报告,市政府和市计委分别向省政府和省计委上报了此项目。
竹山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山区实际,以农户庭院建设为载体,根据自然界动、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依存的生物链关系,以沼气为纽带,把粮菜果种植业、畜禽渔养殖业同秸杆、粪便、农副产品加工等结为一体,形成“猪—沼—粮—农副加工”、“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促使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效的结合起来,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为此,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根据我县山区的资源优势,在一个单元(户、村、乡镇)内将农村可再生能源工程进行优先组合,把沼气、猪禽养殖和林果、粮食种植结合起来,形成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猪沼粮”的生态经济工程,每一处工程具体包括:标准化畜禽舍、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热水器、标准化果园或标准化鱼塘或菜田等,把每一个单元建设成能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家园。
项目建设选择交通方便、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群众文化素质较高、科技意识较强的“316”国道沿线的文峰、城关、潘口、溢水、麻家渡、宝丰、擂鼓、秦古、得胜等9个乡镇,100个村,新建1万户沼气池,核心区域内配套4000户高标准省柴灶,安装4000台太阳能热水器。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初步概算,项目总投资2616万元,其中1万口沼气平均每户1550元,投资为1550万元,4000户省柴灶投资186万元,4000台太阳能热水器投资880万元。
整个项目资金采取“三个结合”的办法,即国家扶持一点、集体补助一点、农户贷收或自筹一点的办法,其中国家扶持800万元,地方配套800万元,农户投工自筹1064万元。
四、建设年限
该工程分四年实施(2001—2004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农民节约开支106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每年可保护5万亩森林植被免遭砍伐,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可使1万户农户脱贫,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六、工程进展情况
项目已完成可研究和工程设计实施方案。
竹山县笋竹生态林基地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位于鄂西北、地处秦巴山区汉水流域,整个地形大势是“南高北次中间低,山间盆地口朝西”。全县国土面积538.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404.4万亩,占75.2%;森林覆盖率为36.6%。南北兼有的气候特征造就成竹山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山地季风性温润气候,雨水充沛、光照量大、热量丰富、非常适合笋竹生态林的生长。竹笋味甘鲜脆,营养丰富,是优良的蔬菜。鲜笋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磷、铁、钙和其他各种元素、维生素类等物质被认为是减肥和防止肠癌的保健食品。竹材品质优良,广泛应用于建筑业、造纸业、人造板业、农业及其他领域。因此,笋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全县发展规模初步定为5万亩,其中新建4.5万亩,培育提高0.5万亩。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该项目总投资3615万元,地方自筹1615万元,请求国家扶持2000万元,分五年,每年400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5年。
五、效益分析
5万亩基地全部见效后,年产竹材可达到3000万公斤,产值750万元,年产鲜笋可达8000万公斤,产值16000万元,总产值可达到16750万元。如果再加上系列加工增值,其效益相当可观,且稳定收益持续年限可达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并且将有10—20万亩的国土避免水土流失,将有20—40万亩的气候得到有效的调节。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由林业局做了可行性论证报告,并通过县计委和林业局上报到省计委和林业厅。
竹山县南部山区万亩中小药材基地建设
项 目 简 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我县南部山区山地高低悬殊大,地貌复杂,地势陡峭,最高海拔为2740米,最低海拔为400米,气候湿润,山场辽阔,植被覆盖率高,中小药材资源极为丰富,不仅品种繁多,且蕴藏量大,素有“百药园”、“药材宝库”之称。根据八六年中药材普查资料统计,全县607个动植物药材品种中,南部山区有567种,占全县药材品种的93.4%,其中重点品种178种,占全县重点药材品种96.2%,药材总蕴藏量为10万吨,占全县总蕴量的63.3%,年产10吨以上的品种有300多种,50吨以上的品种有180多种。随着中药材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不断走俏和国家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加快,开发和利用我县南部山区丰富的药材资源已迫在眉睫。建成鄂西北万亩中小药材基地,不仅可使我县成为鄂西北最大的中小药材集散地,而且如果改进现有传统种植方式,加大科技含量,推行林药间作、粮药间作或种药还林,还可促进生态平衡,带动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形成名负其实的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项目区现有中小药材面积5585亩,计划在此基础上扩建为16000亩规模的中小药材基地,并建成一个药材信息开发中心,一个药材加工厂。信息开发中心(或公司)将为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体系,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等高效药材产业格局。
三、资金概算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共需投入资金总额为2390万元,其中国家扶持1800万元,药材部门筹措100万元,乡镇自筹490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5年。
五、效益分析
建成后,年平均实现产值1400万元,创税192万元。
六、项目进展情况和安排 该项目正在做项目建议书。
竹山县谭家河灌区工程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谭家河水库总库容1654万立方米,主要以灌溉为主,设计灌溉面积3.93万亩,至1996年已开通总干渠10.6公里,支渠24.7公里,实际灌溉面积只有1.4万亩。为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发挥水库的功能,实现我县农业的大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和配套各项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兴建谭家河灌区配套工程迫在眉睫,非常必要。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项目建设总干渠10.6公里的防渗改造工程和凤凰堰倒虹吸加固改造工程,干渠延伸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完成供水工程建两个万吨水厂解决2.94万人,3.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麻家渡营盘河3000亩园田化建设。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项目工程总投资2914.7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450万元,地方自筹1464.72万,计划分三年实施。2001年计划完成投资951.58万元,2002年计划完成951.57万元,2003年计划完成951.57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3年。
五、效益分析
建成后,灌区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4万亩增加到3.93万亩,年增产粮食4600吨,年增加收入549.3万元,的净效益109.86万元,可解决2.94万人、1.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审通过,已列入国家2001年投资计划,可望按工期和建设年限完成工程。
竹山县西河万亩灌区工程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西河灌区范围为黄栗乡、宝丰镇的20个行政村,灌区内有西河、东河、深河、石灰窑四座小
(一)型水库,设计灌溉总面积为2.25万亩,但目前实际灌溉总面积为0.45万亩,不到设计灌溉面积的20%,其原因为西河、东河两水库无渠道配套,库内水白白流走;深沟、石灰窑水库的配套渠道为简易土渠,存在严重的渗漏问题,且其承雨面积小,库容大,所蓄水量远远满足不了灌区农田用水和人畜饮水。
由于灌区内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及设施简陋落后,导致西河灌区远未达到设计效益,甚至已有的水利设施被闲置荒废。为此,必须尽快、尽早配套西河灌区内的水利设施。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项目规划为灌溉工程,使该区的灌溉面积由原来的4522亩增加到25199亩。计划延伸和衬砌现有的5.8公里干渠,4.8公里支渠;新开挖11条干渠,总长度81.42公里;支渠37条,总长度23.5公里;干渠隧洞4段,总长3150米;洞涵3处,总长650米,新增干渠水闸33处,闸门33块,砌筑渡槽3处,总长1000米;并新修二座小
(二)型 水库,七里岗水库和公平水库。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该项目概算总投资为2870.79万元,申请国家投资1722.47万元,地方自筹1148.32万元。
四、建设年限
分三年实施,即2003至2005的。第一年计划完成投资1435.4万元,第二年计划完成投资861.24,第三年计划完成投资574.16万元。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可灌溉耕地面积25199万亩,年增收583。77万元。同时可解决原有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所造成的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严重问题。
六、工程进度情况
该项目的前期勘测设计任务和可行研究报告已全部完成。
竹山县气象预报警报技术体系工程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气象是直接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公益事业。“九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初步建成了集气象综合探测、气象信息网络,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报,气象信息综合技术服务四为一体的服务技术体系。但由于我县位于我国南北气象过渡地带的秦巴山,气候区,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山川河谷交错,地形复杂、商差悬殊,表现为明显的立体气象的分布规律。使我县的气候预报、气象探测、气象警报,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中,不断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因此,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完善气象预报警报技术体系,努力提高气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非常必要。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新建风云Ⅱ号气象卫星竹山县地面接收站;新建竹山县雨量自动监测站和25 个乡镇雨量自动监测站;扩建竹山县气象观测场;新建竹山县防雷减灾中心。
三、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总投资165万元。请求省计委扶持80万元,争取地方配套85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6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如期建成后,将使我县气象科技含量大大提高,气象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气象在防灾、减灾、避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为防汛抗旱服务,做到准确、及时、周到、高效,保障地方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项目项目进展情况 已完成项目建议书。
竹山县人工降雨防雹减灾工程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我县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境内山川河谷交错,地形复杂,高差悬殊,表现为明显的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的分布规律,因而又呈现出明显的山区小气候特征。同时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县光、热、水的分布有明显的不均一性,致使境内干旱,局地洪涝,风雹等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尤以干旱和局地涝渍为重。从1998年—2000年连续干旱灾给竹山县乃至整个鄂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造成近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直接加大了农民脱贫的难度,扩大了返贫面,作为山区农业县对于建立防灾体系,研究和旱灾、雹灾发生规律,寻求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750m。其中,新建城关镇、宝丰镇、擂鼓镇、牌楼乡、峪口乡五个乡镇炮库计16间800m2;建设城关镇、宝丰镇、擂鼓镇、牌楼乡、峪口乡五个乡镇高炮、火箭封闭式作业平台,计750m2; 竹山县人工降雨防雹减灾指挥中心;建设炮弹贮存仓库 3 间及辅助安全设施计200m2。
三、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方式
建设该项目共需总投入140万元。其投资渠道 是请求省计委扶持70万元,地方配套70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3年。
五、效益分析
人工防雹降雨抗旱基地建成后,年可降低灾害损失5000万元以上,从根本上解决全县旱灾、雹灾威胁,确保我县西部乡镇农业丰收。
六、项目进展情况 已完成项目建议书。
竹山县黄姜系列产品开发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化工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是有二十多年化工化肥产品生产历史的老牌企业,其技术、资金实力相当雄厚,特别是近几年在医药化工领域有较大的突破。目前我县已形成4万亩黄姜基地,年采挖黄姜3万多吨(两年生轮流采挖,亩产1.5吨),完全可满足建成年产2百吨皂素(单耗黄姜120吨)、50多吨双烯醇酮(单耗皂素1.7吨)的生产能力。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为形成产、加、销系列开发规模建设,结合县黄姜基地发展态势,同时也为了充分发挥公司现有人才、资产效益,迎合市场对皂素、双烯醇酮的大量需求,开发黄姜系列产品很有必要,效益相当可观,是一个利民、兴工、富县的好项目。
二、建设规模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根据市场需求及全县4万亩黄姜基地实际,公司引进国内目前最先进生产工艺,拟建成年产200吨皂素和50吨双烯醇酮的生产线。
项目建成后,年产值1.3亿元,年实现利税2300万元,其中利润810万元,税金1490万元。技术指标:熔点198--205℃;水份≤0.5%;醇中不溶物≤0.1%。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1、建设投资
总投资577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4274万元,流动资金1500万元。
2、资金筹措方式
申请贷款1000万元;申请财政扶持1000万元;申请国债投资847万元;企业自筹2927万元。
四、工程进度情况及要求
公司现有七十吨皂素的生产能力且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发展态势相当好;计划于2001年建成年产200吨皂素现代化生产线,2002年建成年产50吨双烯醇酮生产线。
因我县财力有限,公司发展规模大,部分资金尚能自筹,特申请国家予以立项,并给予国债资金扶持。
竹山县年产五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简介
一、建设条件和必要性
竹山县化工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是有二十多年生产化工、化肥产品的老牌企业,其技术力量、资金实力相当雄厚。在经过由单一型向高技术、多样型发展的过渡之后,结合市场和绿色农业发展趋势,引进两项高科技产品,通过消化、吸收,拟建成为两项合一的五万吨生物有机肥现代化生产线。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肥料的世纪,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化肥将逐渐被淘汰,引进、开发生物肥料是历史的必然,企业的首选。
二、建设规模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根据对市场范围分析,拟建成年产一万吨生物固氮肥,四万吨生物有机复合肥的生产规模。经济指标:新增产值1.34亿元,利税2616万元,其中利润1038万元,税金1578万元。技术指标:生物有机复合肥: 有机质(以C计)>25% 单位有效活菌数>1亿个/克
粒压强度 2.5—4.5mm>6.0×103Pa 生物固氮肥: 有效菌数≥3亿个/g;固氮肥性,乙烯成量≥50μmol/g。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1、建设投资:总投资4563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663万元,流动资金投资900万元。
2、资金筹措方式:
申请银行贷款500万元;财政扶持600万元;申请国债投资570万元;企业自筹2893万元。
四、工程进度情况及要求。
该项目分三年时间达产,至2002年建成年产一万吨生物固氮肥,四万吨生物有机复合肥生产线。
因我县财力有限,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自筹与贷款仅能筹集部分资金,特申请国家列入发展计划,并予以国债资金大力扶持。
第二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报告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名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报告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章
摘要
农业综合开发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支农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对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作用创造了机遇。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但是做好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自身的需要,而且是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的实际行动,对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深化内涵,积极拓展外延,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服从服务好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必要性分析
一、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投入是关键因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地方配套、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按照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创新了农业综合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各级财政资金不断增长,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农业综合开发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基本任务,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综合开发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相结合的综合效益。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采取以项目为载体,以培训农民为基础,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推行良种良法为手段,以提高项目区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推广方式,造就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业综合开发的这些特点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体现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部署和新举措,符合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二、农业综合开发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担负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劳动者技能培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由此决定农业综合开发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增加投入,注入活力。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公共财政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农业支持项目,是当前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投资来源可靠,专项投资量大,投入稳定增长的特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注入了资金投入活力。丽水市从1996年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到2006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不断增加。1996年总投入为206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76万元、省财政资金472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229万元、村群自筹资金690万元;2007年总投入达到1.5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773万元、省财政资金5241万元,市、县(市、区)财政配套资金1426万元,村群、企业自筹资金5700万元,银行贷款840万元;1996-2007年累计总投入8.15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82亿元,省财政资金2.31亿元,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0.77亿元,吸引信贷资金0.61亿元,引导乡镇、村、农民、企业投入资金2.64亿元。
(二)加强建设,改善条件。农业综合开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把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要办而办不了的事;办实办好办出成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农业生产主要制约因素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整治,农村交通更加便捷,农民居住安全性进一步提高,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了物质装备能力。丽水市1996-2007年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5.09亿元,完成治理面积95万亩,建成山塘、水库、堰坝等工程700座,排灌站150座,衬砌渠道1700公里,埋设地下管道170公里,输变电线路配套30公里,桥、涵、渡槽、隧洞等渠系建筑物12000处,防洪堤160公里,机耕路1600公里,购置农机具1700台(套),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新增机耕面积15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00万亩。
(三)调整结构,提升产业。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土地治理项目为主,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化经营项目,把资源开发与产业开发相结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了农业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力推进,丽水市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种植种类多样,种植品种调优,耕作制度变革,产业链条延长,带动能力增强,建立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业基地,培育了一批优质、高效、生态的品牌产品,出现了一批“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四)科技兴农,造就人才。农业综合开发着力创新科技推广费使用机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多种方法培训农民,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丽水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扩大良种种植面积62万亩,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农民14.6万人次,通过扶持农技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为项目区农民群众及时提供技术服务。
第三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有误区。由于农民长期受“小农”意识影响,存在着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主体作用没有显现。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农民虽然普遍持积极欢迎的态度,但在“谁主体、谁投入、谁建设”上,对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理解不透,重要性认识不够,特别是在资金安排上有过度依赖于财政部门的倾向;绝大多数农民还存在“不掏钱,怎么建都行;掏钱,什么事都不行”的严重思想误区,因此靠农民投工投劳,其政策推行难度较大,导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整体推进有困难。
2、整合资金上有难度。首先,从中央政府层面来看,目前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包括: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防汛抗旱办等10个部门,而如果加上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安排涉农专项投资的部门,则有十六七个部门之多。中央政府支农投资多头分配管理格局也相应影响和规定着地方各级政府支农投资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方式,目标多元化、管理多部门,结果造成管理层次和环节多,部门间责任不清、时有扯皮现象,其结果是大事难办成,小事重复做,投资效益低下。其次是整合资金的手段弱化,许多部门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计划做得很好,可实际资金到位相差较大,没有相应的制约手段。其三项目资金匹配难。很多部门的项目都需要地方政府按比例匹配资金,而地方政府绝大多数都是“吃饭财政”,很难保证匹配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由于缺乏主导力量和有效的制约机制,加大了整合资金的难度。
3、项目建设上有差距。一是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规模偏小,标准低,要求治理的面积大,农村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多,因而很难做到项目出“精品”,更不能充分满足项目区农民的迫切需要。二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使用范围过于狭窄,局限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在整治村容村貌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三是由于试点的时间周期长,项目区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项目区农民参与管护意识差,许多建成后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时有被损坏的现象,还有极少数项目区的农发标志牌被别的标志牌“偷梁换柱”,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形象。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土改造亩平投资为750元左右,实际需要1000元以上,现有资金投入常常捉襟见肘,导致计划面积难完成,单位项目工程投资低,工程质量难保证。
4、土地调整上有压力。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对于解放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农民惜土如金,确实是占了谁家的地谁都心疼、谁都不乐意。而要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就势必要解决好排涝、灌溉和出行问题,解决大中小沟的疏浚和农路的修建问题,必然要涉及耕地的占用和调整,因此造成调解困难,工作难度大,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还需乡村干部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处理好项目建设中农民的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建设大局和个人得失的关系。
5、农民增收上缺乏长效机制。农业综合开发虽然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在短期内,减低了农民的耕作成本,提高了单产,但从长远来看,由于缺乏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支撑,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项目区产业规模没有形成,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特别是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比重小,整体竞争力和外向型发展能力还不强,产业链条短,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
第四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制约因素分析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生产、生活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抗灾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群众收入快速增长。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农业综合开发还有不足之处,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调配不合理。响水县地处废黄河下游,遇涝时成为上游淮河流域的洪水走廊,加之废黄河行洪能力减弱,一旦高水压境,往往通过内河来排入灌河,削减洪峰,大大增加了县内部排涝压力。遇到干旱时,通过杨庄闸关闭废黄河的来水,仅靠大套翻水站调度里下河地区水源,远远不能解决灌溉问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2、产业化调整的步子不快。响水县的高效农业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的小农意识很浓,习惯于搞自由种植,缺乏整体协调意识,虽然引进了一些高效农业项目,大多为零散种植。不能集中连片,形成大的规模,国家对农民实施耕种补贴政策后,一些外出打工户,不愿意搞土地流转,政府又无法直接干预。
3、科学种田的水平不高。目前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式。满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严重的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业龙头企业不够壮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吸引农村文化劳力,促进高效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但是并没有得到农村基层领导的足够重视,扶持力度不够,部门之间对扶持农村企业缺乏协调。
5、工程上重建轻管。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造成国家资源流失。在管理上仅仅流于形式,搞个移交就处了事,没有跟踪督查,落实管理责任。
第五章 农业发展方向分析
一、农业发展前景之立体高效型农业
农业专家认为,在中国要想满足众多人口对粮食食品的需求,就必须发展立体高效型农业。它利用时间差、空间差立体种养,组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从平面、时间、多层次利用单位资源,生产出高产优质农产品。如稻/萍/鱼共生,稻/菇/鱼立体种养,玉米(甘蔗)/食用菌栽培,藻(海带)/扇贝、海参共养,葡萄/高秆作物/中药材立体种植,多种作物间混套作等形式,可一地多收,高产高效。天津市南郊的稻/菇/鱼立体种养的结果是,每亩收稻谷485.9公斤,鲜菇1161.1公斤,鱼61.2公斤,亩纯收入1648.32元,其经济效益可见一斑。
二、农业发展前景之超级型农业
超级型农业是利用高新技术、生物工程、培育杂交种,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以这样的手段培育出的农产品如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蛋白小麦、高碘蛋等,都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亩产达800-10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产量高、米质好、抗寒、抗病、抗倒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骄傲。
利用高新技术把大型动物的生长基因,引入体形较小的动物体内,从而培育出个体粗壮的大型动物。比如,日本培育出一种马铃薯番茄新品种,株高10米,结果1.2万个,足有1000多公斤。通过倍性育种,获得株高、茎粗、叶大的高产蔬菜或奇特的观赏植物,也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了。培育精、优、小巧的微型动植物品种。如墨西哥的微型牛,身高60-100厘米,饲养6个月体重150-200公斤即可宰杀。这种牛生长快,皮薄肉嫩,产奶量大,适应性强。还有中国的小型猪,体重不超过35公斤,中国的矮马、矮鸡和英国的贵妇鸡等。美国培育出柑桔一般大小的微型瓜,产量亦高,吃时一口一个,十分可口。
三、农业发展前景之快速型农业
利用组培进行脱毒苗工厂化生产草莓,5株原苗,8个月即可生产出30万株“组培脱毒原种苗”。多种饲料添加剂、促长剂、埋植技术的应用,可使畜禽的育成速度加快,时间缩短。如用配合饲料养鸡,50天体重可达2公斤。英国科学家正在研究食草猪。他们将牛、羊等草食家畜体内的一种酶基因,植入猪的受精卵,再把受精卵移植回猪的子宫里,产下的猪像牛羊一样以草为食,从而达到减少粮食消耗的目的。
四、农业发展前景之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
美国经济学家一再声言,美国的农业增产,不是靠资源,而是靠技术。像日本、荷兰、以色列、法国、德国、中国等人多地少或人均资源稀缺的国家,设施型、无土型农业则可能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多熟种植、一年数收受气候、季节、无霜期长短等因素限制,要变季节生产为终年生产,变平面生产为立体生产,最好的形式就是露地农业转向设施工厂化农业,有土栽培转向无土栽培。从而,使露地单季单层生产变成工厂式多季多层生产,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五、农业发展前景之工艺型农业
在桃、苹果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择时遮光或采用其它技术处理成“寿”桃、“福”果之类的“化妆”水果的出现,已经为一部分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如今,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育种方法,又生产出了果汁不多、落地可以弹跳的番茄、方形西瓜、状如飞碟般的南瓜、球状胡萝卜、鹌鹑鸡等稀罕的品种,不仅为人们的饮食增添了新鲜感,也更具有了观赏价值。
六、农业发展前景之保健型农业
现代人的健康意识与日俱增,无公害、保健型、营养型、食疗型食品,成为市场新宠。比如,科学家们正在培育的农产品有美味可口,又有疗效的抗癌粮、防病瓜、长寿果、健脑鸡、保肝蛋、脱脂鱼等也颇受市场欢迎。
七、农业发展前景之观光型农业
农业观光旅游,创收创汇,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将生产与游玩相结合,农业区内进行工艺美化,作物整齐一致,道路纵横交叉,花卉、瓜果相互点缀,山青水绿,河湖则可划船观赏莲、鱼等,这一模式在我国各地都有盛行。第六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建议
(一)突出解决思想观念不适应的问题,努力在改造主观世界方面取得新成效。思想观念不适应的主要表现,一是对科学发展观把握不准、理解不深。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和根本要求理解不全面、把握不准确、领会不到位,以致于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行动上不自觉、不坚决、不得力。二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有的干部认为城步的农业综合开发在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能力实际发展上有过经验,受过表彰,因此在思想上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在发展和创新上步子不大;有的同志满足于修田整地、挖渠栽树,满足于一般性工作,而在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搞好农业开发上,没有新点子、缺少新动作。三是缺乏发展创新精神,患得患失。有的认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农综办难有作为;有的认为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是普遍现象,(投入较少、农业脆弱、“带病”运行)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彻底解决的,不如等一等、看一看、争一争。这些思想观念是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对我们的工作是极其有害的,在这次科教活动中必须加以克服,认真解决。
(二)突出解决发展方式不科学的问题,努力在项目建设的标准和质量上取得新成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始终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方式科学不科学,是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从近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践看,我们致力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开展支农资金整合,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但是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发展方式还不够科学,具体为:在农业综合开发上有很高要求,但在项目建设层面上措施、管理、重点等受条件限制有时乏力,使之效应性不明显,在产业化经营上,只注重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忽略了优化农业产业和发展订单农业,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项目区谈“产”色变,在先进科技的推广运用上,注重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农民培训,但忽视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效果一般化;在土地治理上,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开发农业、节约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产业化项目的发展上,偏重于项目的争取,忽视对项目的服务,忽视与土地治理项目的结合,忽视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忽视科技培训这都需要我们通过这次科教活动,就其传统农业向科学发展转变。
(三)突出解决典型示范作用不强的问题,努力在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上取得新成效。依靠农业项目区典型示范,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一片,见效一片整体工作,是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个主要手段。对此,要通过项目区召开工作会、现场会、研讨会等形式,强调发展典型、建立典型,做好项目、宣传、综合、科技、产业、协会等典型文章,通过典型发展示范,大力实施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整体上档次、上水平。为此,项目工程质量建设标准以金紫、沙井、凤凰、花桥等项目区为典型,打造精品工程,建设一流项目;主导产业发展以优质稻、菜业、奶业、竹业等为主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快新农村建设。但城步贫困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上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一是典型示范偏少。二是典型标准偏低。三是典型缺乏带动型。四是典型缺乏凸现性。五是典型缺乏稳定性。今后一定要依靠典型示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三农”工作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四)突出解决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努力在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上取得新成效。实践证明,用科学制度管人、管事,是保证把农业办好、办实最好的办法。在制度的制定、完善、落实、发展上体现科学性,特别是资金报账制、项目与资金公示制、项目评审制、多元化监督机制、项目资金检查审计制、综合工作、科教学习等都要构建学习经常化、工作责任落实、监督检查、制度完善创新等长效机制,必将谱写农业综合开发科学发展。但也存在不容忽视主要的问题,比如,理论宣传、投入不足,机制创新、精细管理,队伍建设,一体化推进,“一事一议”、工程管护办法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落实,今后仍突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土地治理,投入政策制度,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统筹兼顾地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五)突出解决工作作风不扎实的问题,努力在队伍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应该说,这几年城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省、市、县高度评价和认可,关健一点抓住办公室工作、项目建设、宣传调研、资金管理、产业开发、土地治理等实效工作,这说明我们这支农综队伍的工作是勤奋敬业、求真务实的。但是用科学的标准来审视我们的队伍,一些干部队伍工作作风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干事创业精神不强,依赖思想难以克服,学习环境不浓,进取争创欠佳,这点应引起足够重视,有时责任意识不强,精神不振,心态浮躁,办事不务实,工作不扎实;有的作风不实,习惯于听汇报、发号施令指挥,不愿意到基层和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去发现和解决农业综合开发中的难题;有的纪律不严,存在迟到、早退、上班时间看电脑、说闲话的现象;这些作风问题的存在,对我们的工作是极其有害的,势必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势必影响到我们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风问题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问题,工作态度问题是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我们必须以这次科教活动为契机,把作风建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强化党性修养、学习教育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第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第一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三费变化情况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一、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二、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四、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六、行业财务状况总体评价
第三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财务状况总体评价 第四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总体赢利能力预测
第八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场址选择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所在位置现状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地点与地理位置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土地权所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3.土地利用现状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建设条件 1.地形、地貌、地震情况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3.气候条件
4.城镇规划及社会环境条件 5.交通运输条件
6.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水、电、气、生活福利)7.防洪、防潮、排涝设施条件 8.环境保护条件 9.法律支持条件
10.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条件 11.施工条件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条件比选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建设条件比选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建设投资比选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运营费用比选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推荐场址方案 5.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地理位置图 第九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节水措施
一、节水措施
二、水耗指标分析
第十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一、场址环境条件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四、环境保护投资
五、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1.有毒有害物品的危害 2.危险性作业的危害
二、安全措施方案
1.采用安全生产和无危害的工艺和设备 2.对危害部位和危险作业的保护措施 3.危险场所的防护措施 4.职业病防护和卫生保健措施
三、消防设施 1.火灾隐患分析 2.防火等级 3.消防设施
第十二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机构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机构组织方案和体系图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机构适应性分析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1.生产作业班次
2.劳动定员数量及技能素质要求 3.职工工资福利 4.劳动生产率水平分析 5.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6.员工培训计划
第十三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风险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第二节 政策风险 第三节 技术风险 第四节 供求风险 第五节 原材料风险 第六节 区域风险 第七节 产品结构风险 第八节 相关行业风险
第九节 企业生产规模及所有制风险 第十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发展风险预测 第十四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估算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筑工程费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安装工程费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5.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本预备费 6.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涨价预备费 7.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期利息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流动资金估算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估算表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汇总表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年投资计划表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第十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融资方案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本金筹措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债务资金筹措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融资方案分析 第十六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1.财务价格 2.计算期与生产负荷 3.财务基准收益率设定 4.其他计算参数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报表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借款偿还计划表
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
(2)资本金收益率
(3)投资各方收益率
(4)财务净现值
(5)投资回收期
(6)投资利润率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偿债能力分析(借款偿还期或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
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敏感性分析(编制敏感性分析表,绘制敏感性分析图)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盈亏平衡分析(绘制盈亏平衡分析图)
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投资建议
第一节 行业总体授信原则 第二节 鼓励投资政策建议 第三节 允许投资政策建议 第四节 限制投资政策建议 第五节 退出投资政策建议
第三篇:河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报告
河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一、立项的目的、意义
1、背景与目的
目前,我国仍然是以植物性食品为主的国家,人体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等微量元素都是从植物食物中摄取的,实施营养功能配餐,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选育优良品种,发展民族种业,拓宽食物营养产业是全民健康的最好资源。
包谷育种、栽培和加工、贮藏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80年代才逐渐进入轨道,据2006年8月12日,国家农业推广中心公布:目前全国包谷种植面积200多万亩,产品在国际市场尚未形成销售批量。目前我国种植包谷品种较多,在众多的包谷品种中,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表现好、大面积栽培的主栽品种。于国外品种比较,我们现用品种品质较差、熟性晚,色泽、外观、商品性差,加工利用率低,造成量的不足,形不成品牌和区域规模,严重影响了包谷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国产种子种出的产品不能与国际市场对接,远不适应国内外市场供需要求。目前从国外引进的品种虽然品质好,熟性也早,但种子价格昂贵,在广西、广东包谷主产区表现稍好一点的由国外引进的包谷种子,每公斤零售价格高达600元,农民及加工企业负担较重,不能
大面积种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包谷产业的发展。
目前项目区糯玉米的种植面积位于辽宁省前列,随着市场和加工的需要,包谷产业将在我市及北方地区迅速发展。
针对我国严重缺乏优良高档包谷品种问题,本单位通过同中、加政府间的合作关系,引进加拿大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育种技术,采用引种、选种、有性杂交育种和优势育种方法,利用本公司科研优势和育种、栽培条件基础,选育适合我国国情的包谷优良新品系。
2、带动作用
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一年双作,订单农业,企业与农民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保障农民利益,打消了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真正形成“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对提升我市特色种植和产地效益、品牌效益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项目建成后省内推广面积20万亩以上,亩产值双季3500元左右,将带动 4万户农民,每年每户纯收入增加2600-3000元,同时企业的运行新增1万个就业机会,每人每年工资收入6000~10000元,增加农业收入5亿元。同时将对畜牧业、餐饮、服务、维修等相关行业具有一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本项目的建设,产业关联度较大,可以带动项目区区域经济发展。项目建成后,将由市场需求来决定企业的生产,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改变过去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盲目生产,农副产品过量积存的局面,跨出丰收不增收,高产不高效的怪圈,走上农业生产市场化的改革之路。
3、意义及必要性
此项目,结合了国家政策,为广大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企业与国外合作引进研究包谷新品种,对提高我国包谷育种和栽培水平,促进我市包谷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和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包谷市场越来越大,农民和企业对优良品种也越来越加需求。项目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早熟、丰产良种,为企业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充足原料,对企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对项目区产业化品牌战略发展和项目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包谷每年创造产值超过5亿美元,年产包谷罐头70万吨,速冻加工45万吨,人均消费包谷3公斤以上。采收后的青秸秆粗蛋含量是普通玉米的1—2倍,是奶牛理想的饲料。包谷生育期短,农药化肥施用量少,营养含量高,富硒抗癌,含7种以上
氨基酸,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深受欢迎。
从全球范围看,包谷产量较大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中国、泰国等。我国包谷种植200万亩左右,包谷面积较大的省份是广西、广东、贵州、云南,在4个重要产区没有我们辽宁省。国内市场对包谷的需求量是从南向北,逐年上升趋势,预测未来10年内需求量将达到60—70万吨,市场空间非常大。中加9号包谷由于其品质的特殊性,相信投入市场后会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我国鲜食玉米产业起步较晚(加工1980年开始),不可避免存在着自身弱势,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其技术、种质资源、经验、生产及品种种类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包谷育种主要存在着缺乏优良种质资源的严重问题,育出的品种生产期长,一般春播都在90天以上,夏播75天以上,品质、商品性差,加工利用率低,造成了种植规模小,而且很分散,严重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这主要是政策、资金、技术、品种等方面原因所致。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优良品种的选育作为一种再生的农业资源,凭自身的广泛特殊的用途领域,包谷生产加工综合利用一定会飞速发展,走上特色、优质、消闲、保健、规范化的现代农业之路。
三、项目实施主要内容、关键技术与创新点、预期目标 1.1、研究主要技术内容
对引进的种质资源进行自交、测交相结合,进行农艺性状、经济性状、配合力等方面的综合选择,选出优良品系,早代测配,以确定双亲主功方向,利用一个血缘和地理远缘的品质好,生育期短等特点及杂交优势原理组配杂交种。
着重研究包谷新品种的选育开发;提升育种和栽培水平,使种子和产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认真研究育苗移栽、覆膜种植、越夏栽培和秋延后栽培、保护地栽培的丰产技术,使研究成果在生产中配套使用,做到良种与良法配套。1.2技术指标
比同类品种增产8%以上,春播65—70天,夏播50—65天成熟,在高寒山区一年双季种植是本项目的技术指标。
1.3关键技术
杂交制种调节花期相遇,提高制种产量;鲜穗采收大面积种植,调整播种方式,分期分批种植,附加人工调控措施,使其能够按照设计时间采收优质产品,是本项目的关键技术。
1.4 预期目标
预计项目完成时,本项目的育种、栽培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完成省级及国家级品种审定程序,成为国内主栽品种。
2、项目的创新点
A、利用引进的资源,选育出性状优良、配合力强的包谷骨干自交系;B、采用有性杂交和优势育种技术选育的优良新品种比国内同类品种早熟15--17天;C、所育成的品种早春低温和酷夏炎热栽培条件下,结实率好,无秃尖,全穗籽粒整齐、熟性、品质一致;D、在高寒山区能够一年2--3季种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露地栽培平均亩产值3500元以上。
3、技术来源及合作单位情况
本项目是项目区市人民政府农村经济委员会同加拿大联邦政府农业部食品科学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该中心是加拿大政府权威研究机构,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此次合作加方总代表Dr John石博士是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曾参加欧共体研究和发展项目,1994—1995年参加美国农业部的项目“营养保健食品开发研究”。2005年9月10日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并合影。2005—2006年先后8次带领以焦普森等四名博士组成的专家组来项目区做长期调研筹备,2005—2006年,加方已经为项目实施提供了2个组合和7个试
材,经过两年十一次的种植(加代)试验,可利用价值较高,合作单位专家组理论、育种、栽培水平均达到我国领先水平,专家组全程参加项目实施,并尽最大可能提供技术资料和资源。
4、现有工作基础、条件和优势
2005年和2006年两年时间,项目区市农委、项目区县委、县政府同加拿大联邦政府农业部食品科学研究中心频繁接触,就一些合作事宜做出了议定。以Dr John石博士和焦普森博士为主要技术人员8次来项目区调研论证,每次来抚工作时间都在20天以上,同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区县的峡河、石文、哈达、拉古等乡镇和项目区市农科院、项目区园艺所,辽宁省农作物新品种科技展示园做了小试。每次试验设三次重复,各小区500株,设对照品种,随机排列。中、加双方专家经过多次合作试验和研究,达到合作默切熟练程度,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试验分为3月份育苗移栽,4月份覆膜种植(破膜引苗和打眼种植多步骤进行),5月份裸地种植,6、7月份倒茬多种形式种植和多因素种植试验,对产品进行了鲜食、速冻、真空、鲜穗贮藏、脱粒加工等品质、用途试验,对市场价格及市场定位,商品性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论证,对原种选育、组合测配做了模拟试验研究,上述工作也为
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项目承担单位在后古农场和峡河乡百花村及公司科技园区准备了4个大棚和23亩专供原种选育及组合测配研究用地。本公司现有杂交玉米制种基地5000亩,甜糯玉米生产基地1万余亩,专业繁种户和公司加农户的鲜食玉米种植户4200余家,专业技术人员38人,化验室、检验室设备先进,岗位人员都是经过国家和省种子管理部门培训发证的。公司拥有供鲜食玉米及制品加工的标准化厂房和设备,具有年生产1250万鲜穗和5000吨制品加工能力,有23名基地繁育种专业人员和40余名专业销售人员组成的销售公司,对品种推广和产品开发都提供了有利条件。2005、2006两年间,公司专设了90亩地的F1代品种试验田,试验田布局合理:分为平地、阳坡地、阴坡地等三种环境和地力,各试验田面积30亩,本项目集人员、场地、经验及资金条件,是很有优势的。
四、预期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技术水平获得的知识归属情况 通过项目研究,选育出早熟、丰产、品质优良的杂交包谷新组合,同时利用引进资源,采用优势育种选育具有较多优点的稳定自交
系,利用杂交优势育种原理组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适宜我国生产、加工、全民喜食的高档包谷优良新品种。
从当前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情况出发,首先根据项目区内及周边市、县的气候条件、土壤性质、肥力水平、耕作制度、栽培特点、病虫害情况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设计制定育种目标。积极开拓基因基础,通过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为基础材料,采用引种、选种、有性杂交育种和优势育种方法,利用提纯复壮和杂交优势原理培育组配优良品种。
按照包谷育种总目标,即品味、籽粒、穗型具有特色、早熟性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稳定丰产、适宜鲜食、加工、贮藏、菜用品质优良的要求,向新、奇、特、优方向发展,而且更加适宜我国的栽培方式和市场要求。
合作试验中,对所有参试材料及时正确调查取样,采用不同形势的多方位种植,严格观察品种表现,尽量保持每份材料内最大可能的遗传变异性,对参试材料和程序明确记录,进行归类,登记编号。利用山沟自然隔离和保护地隔离环境附加人工套袋授粉,选育原原种,防止天然杂交,确保自交系综合稳定。
为使种质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对农艺性状、植物学性状进行不
同环境下的观察记载,如:各生育期植物各部位的形态、抗病性、抗逆性、产量性状和主要品质,通过室内考种,测定分析和田间种植观察等方法鉴定和研究,包括这些性状是显性还是隐性基因控制,传递能力的强弱,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根据育种目标和实际生产情况,对急需用的材料的关键性状进行异地加代鉴定和研究。
根据育种目标和选定的材料,选择亲本测配杂交组合,首先采用成对杂交(单交)方式,使两个亲本的优缺点互补,使性状总体基本上达到育种目标。在单交配种各方面都能达到试验目的情况下,进一步进行复合杂交和三交种子育种研究。通过杂交制种技术的研究,了解掌握雌雄穗的花器构造,开花习性,花粉寿命,胚珠受精能力,持续时间等一系列有关情况。调整花期使双亲在正常播种的情况下花期相遇,研究提高育种质量和产量。
新组合测配后,经过试验在各方面都表现优良情况下,品种区域化鉴定、品种审定和示范同步进行,使选育良种尽快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有计划的到有代表性的不同地区进行试验,以试验鉴定利用价值,确定适宜范围和推广地区,为推广地区提供科学依据,完成区域试验,生产对比试验,栽培试验等程序后申报省和国家审定。
本项合作,试验设计、育种目标由我方提出,并提供试验研究
场地、设施,选育出的品种由中方经营管理,知识产权2007—2009年中、加双方各占50%,走向市后,产权归属本公司(北方农业科学研究所)。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研究,从种质资源引进到亲本选择、组合测配、试验鉴定、审定登记、示范推广都是按照育种程序严格实施的。计划严谨,设计合理,选题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育成的品种有较大的市场开发应用前景,因此,该实施内容及技术是可行的。
五、进度安排和工作内容
项目本身是农业高科技领域,采取先进的育种技术和规范化管理技术,对选系育种人员、繁种基地管理人员和制种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提高他们的育种和制种水平,再向种植户提供良种与良法相配套的科学依据。同时,定期组织农民骨干和示范样板村培训指导,提高他们的繁种和栽培水平。
组配优良品种关键在于选系,积极拓宽遗传基础,引进优良种质资源,从中选出优良骨干自交系,利用提纯复壮和杂交优势原理,选育优良品种。
自交、测交相结合,通过自交分离,进行农艺性状、经济性状、配合力方面的综合选择。选出优良品系,早期鉴定,早代测配,以确
定育种的主攻方向。
研究繁种技术,提高种子质量,尽快提供优良种子,使种植地区和面积不断扩大,进行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收获时间等试验,为良种与良法配套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严格育种及繁种程序,在完成所内试验、多点试验的同时,进行省市级区试,尽快选优鉴定。
2007年1—3月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完成中、加两国政府项目合作手续,将设计目标展开实施,选定的材料圃、亲本圃、选种圃、品系鉴定圃扩建整理后进入实施状况;4—5月试材进圃播种,进入系统选育程序;6—7月,对所有材料进行田间统计,采收样种、样品、标本并进行下茬种植;8—12月,分批对骨干自交系进行北方保护地和海南加代选择。
2008年1—2月,对参试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交流;3月始,进入育苗移栽试验;4月上旬进入覆膜种植试验;5—8月进行分批裸地错期试验播种;10月10日,对各播期试验的区组进行各部位观察、记录、调查统计;对新组配的组合及F2、F3代分离筛选。采收样种、样品、整理后进行下轮试验播种;鲜样、干粒进行品质分析和加工试验,亲本和品种试验比较;南北加代扩繁选育亲本和组配测试同步进
行。
2009年1—3月,培训试验技术人员;进行省内外多点试验;将引进F1代种子和新组配品种边试验示范、边推广;通过试验确定首先推广应用地区和栽培方式。
4—5月亲本选育测配组合,繁种基地建设同步进行,6—8月对产量、熟期、品质、商品性、加工适宜性进行统计分析;鉴定确认骨干自交系和组合,9—12月,调查、整理、编号、登记确认参试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后,撰写资料,完成育种程序。设计下步计划,项目结题。
六、应用或产业化前景、市场需求及风险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人们仍以植物型食物为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趋向多样性,对营养、品质、时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包谷营养丰富,包谷营养极其丰富,富硒抗癌,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如铁、锰、钙、铜,还含有生物碱、维生素D1、D2、B6和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等7种氨基酸,特别是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为普通玉米的8倍(硒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癌抗癌的功效),是全球性的营养功能食品。
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促进了包谷的育种、栽培、加工产业的发
展,中、加9号包谷品种育成后市场需求量是有相当份额的,市场竞争力很强,发展空间非常大,市场前景广阔。
中、加9号包谷种子主要用于鲜食玉米生产、加工领域,以特有的早熟优势和品质优势,以同类产品比较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市场占有率,预计省内占70%,东北市场占有率80%,全国市场占13%。该项目研究的种子,是有生命的产品,也是市场急需要的品种,投资少,效益高,无技术风险,无种植风险,无市场风险,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更无政策风险。
七、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财务评价:
(一)财务评价依据
1.相关费用标准
1-1 本项目产品按照国内同类种子现价估算而定
1-2 生产资料试验用地、用工等成本核算按照当地现价估算 1-3 产品成本按当地现价估算
1-4 根据本公司二年试验平均汇总材料计算 2.财务制度规定
2-1 财务净现值大于0,项目可行 2-2 内部收益率大于17%,项目可行。2-3 投资回收期在4-5年,项目可行。
(二)销售收入
1、项目达产后生产:年生产种子30万公斤,每公斤批发价60元,种子销售收入1800万元,速冻鲜穗2000吨(3000元/吨),年收入600万元,鲜穗真空包装、脱鲜粒速冻及其它加工方式4125吨,年收入1000万元。全年销售收入3400万元。
2、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增值税192.67万元 城建税13.49万元 教育附加费7.71万元。3.项目总成本估算
采用要素法测算企业的年均总成本费用为2928.89万元。
其中:年均固定成本:293.89万元;可变成本:2635.00万元。4.经营成本估算
本成本估算是对品种选育研究工程中生产、加工、销售所发生的综合性成本估算。经营成本=外购原材料+外购原料及动力+工资及福
利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年经营成本估算为:2910.70万元。
(四)、不确定性分析
1.盈亏平衡分析(BEP)
BEP=固定成本总值/(产品销售收入—产品变动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100%=293.89/(3403.75-2635.00-213.86)×100%=53% 根据盈亏平衡点分析,只要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53%以上,企业即可盈利。
2.敏感性分析
在财务评价中,影响项目效益的各种因素的取值被规定为确定的,因而各项效益评价值指标的计算也是确定的,都是依据目前市场平均价格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市场容量等因素进行预测的。但是,事实上影响项目效益的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因素的实际取值可能与估计值有较大偏差,加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会对经济评价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别对销售收入减少5%、经营成本提高5%、固定资产投资增加5%的单因素变化,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影响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销售收入 经营成(-5%)
项目
基本方案
(+5%)
所得税前财务净现值(万元)
所得税后财务净现值(万元)
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
率(%)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
率(%)所得税前投资回收期(年)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年)
3.19
5.37
5.38
2.49
3.29
3.24
748.76
261.94
260.98
1225.84
715.18
738.07 本
固定资产投资(+5%)
1215.43
738.35
2.54
3.27 三种单因素变化都不同程度的影响财务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其中,销售收入减少和经营成本增加对项目影响最为敏感,固定资产投
资增加对项目影响最小。该项目在生产运营中,应加强管理,节本增效。该项目对风险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财务评价的结论是:财务内部收益率较高,投资回收期符合标准投资回收期的规定年限,任何单因素变动都不会从根本上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所以项目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抗御风险能力。
(五)、财务效益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
投资利润率: 68.5% 动态投资回收期(税后):
3.19年 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
45% 财务净现值: 748.76万元
(六)、财务评价结论
通过上述估算与分析,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45%,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10%,投资回收期(税后)3.19年,低于行业基准5年,投资利润率68.5%,大于行业基准投资利润率17%。项目完成后种子销售效益可观,加上育种成果转化,内部加工效益也很丰厚,故该项目
经济上可行,应推荐实施。
2、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研究实施,成果转化后,对提高我国育种和栽培水平有较大的带动作用。新配组合早熟性强,对高寒山区两茬种植和市场淡季供用,包谷产业化发展,都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为企业解决主要产品抢早和农民一年双季种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包谷生长期短,农药、化肥施用少,减少了环境和产品污染,青秸杆是圈养牛、羊的青贮饲料,一亩地秸杆可供三只羊或一头牛全年施用,对生态环境起到了平衡保护作用。包谷易规模化生产,对调整农业产业化,增加企业加工附加值,带动项目区内效益型产业化发展都具有巨大意义。2009年科研成果应用后,省内外推广面积20万亩以上,双季亩产值3500元左右,增加农业收入5亿元。企业和省内外同类型企业,有了配套生产加工品种。预计2010年种植地区和面积扩大一倍,由此可见,该项目的研究与推广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八、经费预算、来源及还款能力分析
本项目总投资为280万元。主要用于中、加合作中的研究培训费
用和公务、原种及设备的引进费用。
研究与培训估算140万元 公务费估算20万元 设备投资估算40万元 种质资源引进估算50万元 验收鉴定估算10万元 流动资金20万元
企业自筹资金160万元,由2005、2006企业生产经营收入支付。申请科技厅三项费用120万元。
第四篇:立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立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立体农业综合开发
2、招商单位:婺源县中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3、项目法人:林惇松
4、联系电话:***0793-73121765、建设地点:婺源县中云镇
二、立项背景
中绿公司是我县民营独资的经济实体,座落于婺源重镇中云镇内,东距县城18公里,西距景德镇市60公里,景白公路穿行而过,交通便利。良好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合绿色农业的发展。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来,注重于基础建设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先后共投资180余万元,培养了一批精通种养业的专职人员和善于销售的管理人员,建成中型三元杂交猪养殖场1座,年出栏生猪1000头,开发茶果园300余亩。几年来由于诚实守信,与客户和周边农户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关系,为扩大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现有的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为使承租的250余亩旱地、荒坡及110余亩水面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公司拟扩建大型养殖场,以养猪业为龙头,用充足的粪肥开发综合立体农业,建水面垂钓区、热带水果观光园、种养业示范基地及进行农家蔬菜种植回收
加工。
三、项目建设规模
1、扩建年出栏无公害生猪1万头的大型养殖场。
2、新建饲料加工厂一座,设计饲料年投产能力50万斤。
3、扩种以南方早熟梨为主的果园200亩。
4、新建河道垂钓区100亩、精养鱼池20亩。
5、新建热带水果观光园20亩。
6、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农家蔬菜种植户100户,建蔬菜回收加工厂一座。
四、投资概算与筹措
1、万头猪场:购母猪500头,每头1500元,种猪价75万元;建猪舍40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350元,工程造价140万元;购饲料等流动资金135万元。该项目共需资金350万元。
2、饲料厂:建厂房、仓库3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500元,工程造价15万元;购机器设备1套,约需20万元。该项目需资金35万元。
3、扩建果园:扩建南方早梨园200亩,每亩按开垦及三年管理费用3000元/年计,需资金60万元。
4、垂钓场:修建精养鱼池20亩,每亩投资3000元,需6万元;垂钓设施及流动资金14万元。该项目预计投资共20万元。
5、热带果园:新建热带果园20亩,搭建大棚,购置器械及购苗建园每亩需1万元,该项目共需资金20万元。
6、蔬菜加工:建厂房、仓库5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300
元,工程造价15万元;购机器设备1套,10万元;回收蔬菜等流动资金15万元。该项目共需资金40万元。
以上项目总投资521万元。
资金来源:自筹资金21万元,招商引资500万元。
五、建设周期
该综合立体农业开发项目,主体工程当年投入当年完工。3年内完成全部项目工程,进入正常生产期。
六、效益分析
1、养猪业:2004年投养母猪250头,2005年投产,每头母猪年产仔猪20头,每头小猪50元毛利,年小猪赢利25万元;养商品猪按每头100公斤,市场售价每公斤6.5元,成本价每公斤5.70元,每头利润80元,5000头商品猪利润40万元。2005年扩养250头母猪,2006年后每年500头母猪毛利润50万元,自养商品猪5000头,毛利40万元,扩散周边农户养殖5000头,每头利润10元,获利5万元。
2、饲料厂:饲料加工利润按年产50万斤,每斤0.20元计,年加工利润10万元。
3、果业:南方早熟梨2006年投产,每亩产量300公斤,200亩总产量6万公斤,市场价每公斤3元,成本价每公斤1元,2006年可获利12万元,2007年后正式投产,产量每亩600公斤,每年利润24万元。
4、水产业:2004年投资完成20亩精养鱼池,每亩500公斤,每公斤垂钓10元计,产值10万元,成本约4万元,年获利6万元。
5、热带水果观光园:2005年投产,每亩产量500公斤,每公斤售价10元,成本价4元,20亩果园利润6万元。
6、蔬菜回收加工业:吸收周边农户加盟生产,公司提供技术指导,负责回收产品,年产量50万公斤,每公斤净菜售价3.60元,成本价每公斤2.10元。2004年投入,当年产出利润7.5万元。
以上各项利润2005年88.5万元,2006年136.5万元,2007年后148.5万元,至2008年利润总额670.5万元,扣除税收后乃可收回全部投资。
七、结论
本公司的综合立体农业开发项目,以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为先导,市场前景广阔,资金周转快,使用回收率高,效益好,同时也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给财政提供了税源,是利国利民的建业工程。
第五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调研报告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项目有机整合有利于项目资金优势互补,有利于减少多头申报、重复建设和解决多头管理、分散使用的问题,有利于实现“一步规划、分步实施、集中连片、持续开发、扩大规模”的目标,有利于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范围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奠定坚实的农业农村基础。但在实践整合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主要问题
(一)资金申报阶段
其他项目资金大多需要对上争取,地方为了争取上级项目专项资金,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管理部门和项目资金性质,对每个项目都要编撰实施方案等申报材料。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项目申报时间又不一致,这就在申报时可能存在不知道其他项目资金有多少,能够做些什么。这就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无法与其他项目资金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作用,致使项目实施中可能就存在项目调整或变更。
(二)规划设计阶段
由于整合的资金性质不同,在规划设计阶段可能存在使用的标准就不同。如:公路建设,交通资金的规划设计使用的是交通部门的标准,其他资金的规划设计使用的可能就是农机部门机耕道的标准。在概算方面,各项目主管部门使用的概算标准可能不一样。另外,有的项目需要农户投工投劳,属财政补助项目;有的项目又是财政全额预算。这就会造成在今后工程整合发包时,一样的工程不同的单价,不同的要求。
(三)组织实施阶段
1、整合项目实施监督管理要求不一样。有的项目需要聘请监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的项目是要求村组、群众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由于监理单位与监督小组的专业、素质不同,在项目监督管理中无法一致。
2、整合项目建设方式可能不一样。有的项目由工程队施工,有的项目由农户自建或村委会委托建设,这就需要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乡镇增加更多的现场技术人员和指导人员。这样整合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困难加大。
3、整合项目实施对农户的要求不一样。如:国土整理项目不用农户自筹,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必须农户自筹,项目区农户存在攀比心理,给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4、整合项目实施招投标规定不一样。有的项目要求农户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实施“民办公助”,有的项目要求严格按招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全包建设,这些都会给项目实施和管理带来较大难度。
(四)验收报账阶段
1、整合项目验收确认有一定难度。有的在整合项目实施时,并没有明确哪种资金实施哪一部分,可能是把两种或多种资金合起来做一个工程,但项目验收又是各个项目验收各个项目。验收时就会无法确认各种资金完成的具体工程量。
2、整合项目报账难度大。由于是整合资金实施,可能存在一个工程的建设由两种或多种资金构成,如何实施报账,在哪种资金中报账多少,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比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其他项目资金整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建工程需要进行竣工审计,但绝大部分其他项目资金不需要竣工审计,只是通过财政投资竣工结算评审就可以与施工单位进行结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建工程竣工审计需要县级农发机构承担一定的审计费用,并作为工程成本间接费用列支报账;而对于整合项目在进行聘请中介机构或审计局进行工程竣工审计时,不可能只审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而不审计其他项目资金投入部分(实际上有的项目也无法分开),这样就会多产生审计费用。
二、对策建议
要真正改变财政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低下的状况,就必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项目资金整合的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形成规模出效益,实现“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目标。
(一)高度重视,形成整合机制
1、提高到项目整合的认识。深入推进项目资金整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是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改革的重大措施,是做好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县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深入推进项目资金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克服对财政资金整合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单位对项目资金整合仍有畏难情绪等困难和问题,积极创新,深入推进项目资金整合工作,形成机制,以保长效。
2、建立健全整合机制。在整合机制上要做到:一是成立整合机构,落实责任和人员。县级政府应当成立财政资金整合办事机构,负责对全县项目整合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和组织实施。同时,要明确县级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按统一要求进行项目整合,确保整合项目实施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明确整合范围。要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整合项目资金的要求,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其它项目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三是坚持整合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围绕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将各类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充分发挥各类项目资金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的聚合效应,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避免重复投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科学规划是整合项目资金、实行规模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个统一的中长期规划,就很难对财政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就仍然会“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整合资金、规模开发就会是一句空话。因此,县级政府应当对某个区域或哪些乡镇发展什么主导产业,建设哪些基础设施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统一规划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科学合理布局”的原则。一是注重项目区选择的科学性。在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合项目集约建设的原则,根据基础条件好、开发潜力大的标准,选定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的项目区。二是注重项目建设内容的完整性。整合项目区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要按照“围绕产业搞开发、搞好开发促产业、做大产业促增收”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两大目标,做到既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又有高效农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三是注重项目工程的互补性。针对国土、交通与农发办之间项目建设内容交叉、标准不一的实际,对同类工程采取规划时地点结合、建设时工程互补的办法进行处理,确保工程标准一致、质量可靠。四是注重项目建设时间的连续性。为真正发挥规模开发效益,规划时始终坚持大手笔、高起点的原则,实行“滚动开发”、分步实施,而不是“遍地开发”,既有总体规划,又有实施计划,确保项目区建设时间的连续性。
(三)有序管理,统一实施
1、整合项目要做到有序管理。对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项目资金整合实施的项目,要落实牵头部门,避免多头管理,最终造成无人管理的问题;要形成整合项目实施方案,对整合的各个项目的实施地点、实施内容、资金投入、资金报账等进一步明确,对项目实施的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做到整合项目只有一个牵头部门,根据实施的内容明确责任人和技术指导人员,确保项目实施有人管理、有序管理。
2、强化项目实施管理。实行“四个统一”。一是统一质量标准。根据有关行业标准,结合总体规划,统一规范路、渠等基础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标准,使工程质量管理有章可循。二是统一管理程序。要对每个项目制订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要对整合项目实行“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杜绝一个项目多人领导、多人管理。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理制,对凡不执行上述规章制度的,或未按规划设计施工且工程质量不合要求的一律实行“四不”,即不收方、不验收、不报账、不划款。同时,采取现场查看、临时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矛盾协调。三是统一竣工验收。明确了复验内容,规定复验程序。县级复查验收时,要请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发改以及有关职能部门人员为成员组成的县级验收工作小组,对项目工程严格统一验收,凡经复核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予办理资金结算手续。四是统一建后管护。工程竣工验收后,统一移交所在乡镇、村管理和维护,要求项目所在乡镇成立工程管护领导小组、村成立管护委员会,制订管护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筹措管护资金,进行经常性管护,并鼓励发展农民用水协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工程发挥长久效益。
(四)强化资金管理,规范资金报账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资金实行了县级财政报账制,其他大部分项目资金实行乡镇财政报账。要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运行操作,加强了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管,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1、规范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对报账核算的范围、程序、手续等方面进行统一和规范;明确项目资金管理实行专人专账核算管理制度,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严禁违规列支财政资金。同时,在形成的整合项目实施方案中,要明确各个项目报账金额的比例。如:一项目整合了两类资金进行实施,在整合实施方案中就要明确:整合项目要分类报账。要根据中标金额乘以各类资金预算时所占的比例,为各类资金报账时的金额。从而使报账时有依可循,避免项目资金之间相互挤占。
2、规范报账程序。对项目资金,原则上由财政部门按规定程序直接将资金结算给施工单位或供应商。对报账手续不规范、支出内容不合规、项目主管部门审核意见不明确的报账项目,财政不予报账。对农民的补助支出按涉农补贴“一折通”要求直接发放到户。特别是工程竣工后,要由施工单位提出验收申请,项目实施乡镇进行初步验收,再申请县级部门进行复查验收。县级验收要由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发改以及有关职能部门人员为成员组成县级验收工作小组,并邀请监理单位参与竣工验收,填制工程验收单,施工单位报帐时必须做到五有:有申请表、有验收单、有正式施工发票、有工程预算、工程决算、施工合同,做到程序规范,资料齐全,手续到位,报帐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