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假设开发法作业答案2011.10
2011年假设开发法作业
1、某开发商拟购入200亩土地,规划允许建筑面积40万m2,单位建筑面积的建造成本为1050元/m2,专业费用为建造成本的6%,区内设施配套费预计为建造成本的15%,税收为销售收入的5%,年利息率为12%,开发商的直接成本利润率为30%,预计单位建筑面积楼价为3000元/m2。试用传统方法求开发商能承受的地价。(总开发时间4年,开发成本均匀投入,单利计息)解:根据题意应采用假设开发法之传统方法计算。(1)设开发商能承受的地价为V(2)开发完成后的总价值 3000×40=120000(元)
(3)建造成本、专业费用及配套费用 1050×40×(1+6%+15%)=50820(万元)(4)投资利息
V×12%×4+50820×12%×2=0.48V+12196.80(5)税收
120000×5%=6000(万元)(6)开发商利润
(V+50820)×30%=0.3V+15246(7)V=(2)-(3)-(4)-(5)-(6)
=120000-50820-0.48V-12196.80-6000-0.3V-15246=35737.2-0.78V 则V=20077.08(万元)注:本题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购买待开发房地产之费用应计利息;
②建造成本等是在开发期间均匀投入的,故视之为在开发期中间一次性投入;
③成本利润率是以土地取得成本与开发成本、销售费用之和为基础的,本题中没有销售费用项,故只取前两项之和。
2、某房地产为一块七通一平的待建筑空地,土地总面积为1000m2,该地块的最佳开发利用方式为写字楼,容积率为4.0,覆盖率为50%,土地使用权年限为50年,从2003年8月起计。该写字楼建成后拟出租,经市场调查初步确定出租写字楼的每月净收益为100元/m2,可出租面积为建筑面积的70%,正常出租率为70%。预计取得土地后建造该写字楼的建设期为两年半,第一年均匀投入50%的建筑费与专业费,第二年均匀投入35%的建筑费与专业费,其余的建筑费与专业费在第三年的前半年均匀投入。根据建筑市场行情估计建筑费2000元/m2,专业费为建筑费的6%;销售费用和税费分别按楼价的3%、6%计;购买土地相关税费为地价的3%,年折现率为 14%,利润率为25%,年综合报酬率为9%。预计该写字楼竣工后半年后可租出。
根据上述资料试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评估该待建筑土地2003年8月出售时的市场价格。解:根据题意,应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1)设待建土地的价格为V(2)开发的总价值
1001270%70%40009%11117332045.98元 47319%114%(3)建筑费与专业费
2000400016%50%35%15%7356753.95元 0.5114%114%1.5114%2.25(4)销售费用和税费
17332045.98×(3%+6%)=1559884.14(元)(5)购地税费:0.03V(6)地价
V=17332045.98-7356753.95-1559884.14-0.03V 则
V=8170298.92(元)或817.03万元
(注:现金流量折现法中,不单独考虑利润,故所给利润是干扰参数)
3、某在建工程开工于2002年11月1日,拟作为商场和办公综合楼;总用地面积3000m2,土地使用权年限50年,从开工之日起计;规划建筑面积12400m2,其中商场建筑面积2400m2,办公建筑面积10000m2;该工程正常施工期为2年,开发成本为2500元/m2,管理费为开发成本的3%;至2003年5月1日已完成9层主体结构,且已投入总开发成本的35%,剩余费用在剩余建设期内均匀投入;贷款年利率为8.5%。预计该工程建成后商场即可出租,办公楼即可出售;办公楼售价为每平方米建筑物面积5000元,销售费用和销售税费为售价的8%;商场可出租面积为建筑面积的75%,可出租面积为正常出租率的85%,月租金为80元/m2,出租成本及税费为有效总收入的25%,开发经营期报酬率为12%;投资该类房地产的正常投资利润率为15%。试利用上述资料分别用传统方法估计该在建工程于2003年5月1日的价格。(买方购买该在工程负担购买价格3%的税费,折现率为15%)解:(1)用传统方法求算 ①设该在建工程正常价格为V ②求开发完成后的价值V1
1V15000100002400801285%75%125%15914.02万元4812%112%1
③求开发成本及管理费用C1
C1=2500×12400×(1-35%)×(1+3%)=2075.45(万元)④求投资利息C2
C2V13%11.5%1.51.512075.4518.5%210.134V130.95
⑤求销售费用和销售税费C3 C3=5000×10000×8%=400(万元)⑥求开发利润C4
C4[V13%2075.45]15%0.1545V311.32
⑦求购买该在建工程应支付的税费C5 C5=0.03V ⑧求在建工程于2003年5月1日的价格V V=V1-(C1+C2+C3+C4+C5)
=5914.02-(2075.45+0.134V+130.95+400+0.1545V+311.32+0.03V)
=2996.30-0.3185V 则V=2272.51(万元)
根据上述计算可知,运用传统方法,该在建工程于2003年5月1日正常价格分别为2272.51万元。
4、某在建工程开工于2001年3月1日,用地总面积2000m2,建筑容积率为5.1,用途为公寓。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从2001年3月1日起计。土地取得费用为楼面地价每平方米1000元,该公寓正常建设期为2年,建设费用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元,至2001年9月1日已完成主体封顶,已投入了建设费用的45%。估计该公寓可按期建成,建成后即可出租。可出租面积的月租金为80元/m2,可出租面积为建筑面积的65%,正常出租率为80%,出租期间运营费用率为30%。又知当地购买在建工程应缴纳的税费为购买价格的5%。试利用上述资料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估算该在建工程于2001年9月1日的正常购买总价和按建成后的建筑面积折算的单价。假定资本化率为8%,折现率为14%。(2001年)
解:(1)设该在建工程的正常购买总价为V
(2)计算该在建工程续建完成后的总价值:
①总建筑面积=2000×5.1=10200(m2)
②续建完成后的总价值计算公式:V
③续建完成后的总价值:
a111r1rn1rdt
80121020065%80%130%1113569.34万元 5021.58%18%114%
(3)续建总费用25001020055%114%0.751271.23万元
(4)购买该在建工程的税费总额=V×5%=0.05V
(5)该在建工程的正常购买总价V=3569.34-1271.23-0.05V
V=2188.68(万元)
(6)该在建工程的正常购买单价=2188.68/1.0200=2146(元/m2)
5、某在建工程开工于2004年3月1日,总用地面积5000m2,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5000m2,用途为写字楼。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从开工之日起计;当时取得土地的花费为楼面地价800元/m2。该项目的正常开发期为2.5年,建设费用(包括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管理费等)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元。至2005年9月1日实际完成了主体结构,已投入50%的建设费用。但估计至建成尚需要1.5年,可出租面积的月租金为80元/m2,可出租面积为建筑面积的75%,正常出租率为80%,出租的运营费用为有效毛收入的25%。当地购买在建工程买方需要缴纳的税费为购买价的3%,同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销售费用和销售税费为售价的5.5%。试利用上述资料用现金流量折线法测算该在建工程2005年9月1日的正常购买总价和按规划建筑面积折算的单价(报酬率为8%,折现率为12%)。
解:设该在建工程的正常购买总价为V:
续建完成后的总价值A111R1Rn1rdt
上式中用rd表示折现率,t表示需要折现的年数,其他符号的含义同收益法。故续建 完成后的总价值计算如下:
80121500075%80%125%1116650.19万元 5031.58%18%112%
续建总费用12001500050%112%0.75826.66万元
销售费用和销售税费总额=6650.19×5.55%=365.76(万元)购买该在建工程的税费总额=V×3%=0.03V
该在建工程的正常购买总价V=6650.19-826.66-365.76-0.03V 所以,在建工程总价V =5298.81万元
在建工程单价=5298.81÷1.5=(3532.54元/m2)
6、估价对象概况:本估价对象是一块“三通一平”的建设用地;土地总面积10000m2,且土地形状规则;规划 许可用途为商业和居住,容积率≤5,建筑覆盖率≤50%;土地使用权出让时间为2004年10月,土地使用年限从土地使用权出让时起50年。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得知该块土地的最佳开发利用方式如下:①用途为商业与居住混合。②容积率达到最大的允许程度,即为5,故总建筑面积为50000m2。③建筑覆盖率适宜为30%。④建筑物层数确定为18层;其中,1~2层的建筑面积相同,均为3000m2,适宜为商业用途;3~18层的建筑面积相同,均为2750m2,适宜为居住用途;故商业用途的建筑面积为6000m2,居住用途的建筑面积为44000m2。预计共需3年时间才能完全建成投入使用,即2007年10月建成。根据对市场的调查分析,预计商业部分在建成后可全部售出,居住部分在建成后可售出30%,半年后再可售出50%,其余20%需一年后才能售出;商业部分在出售时的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元,居住部分在出售时的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元。建筑安装工程费预计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元;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及管理费等预计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元;估计在未来3年的开发期内,开发建设费用(包括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管理费等)的投入情况如下:第一年需投入20%,第二年需投入50%,第三年投入余下的30%。销售费用和销售税费预计为售价的9%,其中广告宣传和销售代理费为售价的3%,两税一费和交易手续费等为售价的6%。折现率选取14%。据了解,如果得到该土地,还需要按取得价款的3%缴纳有关税费。需要评估该块土地于2004年10月出让时的正常购买价格。
解:建成后的总价值
=4500×6000/(1+14%)3+2500×44000×[30%/(1+14%)3+50%/(1+14%)3.5+20%/(1+14%)4]=8829.33(万元)
开发建设费用总额
=(1200+500)×50000×[20%/(1+14%)0.5+50%/(1+14%)1.5+30%(1+14%)2.5]=6921.57(万元)
销售费用和销售税费总额-建成后的总价值×9%-8829.33×9%=794.64(万元)
购地税费总额=总地价×3%=0.03总地价
总地价=8829.33-6921.57-794.64-0.03总地价
总地价=(8829.33-6921.57-794.64)/(1+0.03)=1080.70(万元)
7、某在建工程开工于2003年4月1日。总用地面积5000m2,规划总建筑面积40000m2,用途为写字楼。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从开工之日起计,当时取得土地的花费为楼面价1200元/m2。该项目的正常开发期为3年,建设费用(包括前期工程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管理费等)为建筑面积2800元/m2。至2004年10月1日实际完成了主体结构,已投入50%的建设费用,但估计至建成尚需2年,还需投入60%的建设费用,建成后半年可租出,可租出面积的月租金为80元/m2,可出租面积为建筑面积的70%。正常出租率为80%,出租的运营费用为有效毛收入的30%。当地购买在建工程买方需要缴纳的税费为购买价的3%,同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销售税费为售价的6%,试利用上述资料用现金流量折现法估算该在建工程2004年10月1日的正常购买总价和按规划建筑面积折算的单价为多少(报酬率为8%,折现率为10%)。解:(1)设该在建工程的正常购买总价为V。(2)续建后的总价值用下式计算 续建完成后的总价值
A111R1Rn1rdt111
504218%110%
80124000070%80%130%8%14396.65万元(3)续建总费用=2800×40000×60%÷(1+10%)=6109.09(万元)
(4)销售税费总额=14396.65×6%=863.80(万元)
(5)购买该在建工程税费总额=V×3%=0.03V
(6)V-14396.65-6109.09-863.80-0.03V
V=7207.53(万元)
故:该在建工程总价为7207.53(万元)该在建工程单价为1801.88(元/m2)。
8、需要评估一宗“七通一平”熟地于2004年9月的价值。获知该宗土地的面积为5000m2,土地剩余使用年限为65年,容积率为2,适宜建造某种类型的商品住宅;预计取得该宗土地后建造该类商品住宅的开发期为2年,建筑安装工程费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元,勘察设计等专业费用及管理费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的12%,第一年需要投入60%的建筑安装工程费、专业费用及管理费,第二年需要投入40%的建筑安装工程费、专业费用及管理费;销售商品住宅时的广告宣传等费用为其售价的2%,房地产交易中卖方需要缴纳的营业税等为交易价格的6%,买方需要缴纳的契税等为交易价格的3%;预计该商品住宅在建成时可全部售出,售出时的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元。试利用所给资料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测算该宗土地2004年9月的总价、单价及楼面地价(折现率为12%)。
解:设该宗土地的总价为V:
开发完成后的总价值=(2000×5000×2)/(1+12%)2=1594.39(万元)
建筑安装工程费等的总额
=800×(1+12%)×5000×2×[60%/(1+12%)0.5+40%/(1+12%)1.5]=810.36(万元)
建筑安装工程费、专业费用及管理费在各年的投入实际上是覆盖全年的,但为折现计算的方便起见,假设各年的投入是集中在各年的年中,这样,就有了上述计算中的折现年数分别是0.5和1.5的情况。
销售费用和销售税费总额=159439×(2%+6%)=127.55(万元)
购买该宗土地的税费总额=V×3%=0.03V(万元)
V-1594.39-810.36-127.55-0.03V
V=637.36(万元)
故:
土地总价=637.36(万元)
土地单价=1274.72(元/m2)
楼面地价=637.36(元/m2)
9、需要评估一宗“七通一平”熟地2004年10月的价格,获知该宗土地的面积为7000m2,土地剩余使用年限为45年,建筑容积率为4,适宜建造商品住宅,预计取得该土地后建造该类商品住宅的开发期为3年,建筑安装工程费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元,勘察设计等专业费及管理费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的8%,第一年需投入建筑安装工程费、专业费用及管理费的30%,第二年需投入40%,第三年需投入30%。销售商品住宅时的广告宣传等费用为其售价的2%,销售商品住宅需缴纳的营业税等为交易价格的6%,购买该土地买方需要缴纳的税费为购买价的3%。预计该商品住宅在建成时售出30%,建成半年后售出50%,建成一年后全部售完。售出时的平均价格为每1m2建筑面积4000元。试利用所给资料用现金流量折现法估算该宗土地2004年10月的总价,单价及楼面地价(折现率为10%)。
解:(1)设该宗土地的总价为V。
(2)开发完成后的总价值
=4000×7000×4×[30%/(1+10%)3+50%/(1+10%)3.5+20%/(1+10%)4]=8065.93(万元)
(3)建安工程费等的总额
=1500×(1+8%)×7000×4×[30%/(1+10%)0.5+40%/(1+10%)1.5+30%/(1+10%)2.5]
=3942.46(万元)
(4)销售税费总额=8065.93×(2%+6%)=645.27(万元)
(5)购买该宗土地的税费总额=V×3%=0.03V
(6)V-8065.93-3942.46-645.27-0.03V
V=3376.89(万元)
该宗土地总价为3376.89(万元)
该宗土地单价为4824.13(元/m2)
楼面地价为1206.03(元/m2)
10、某宗拟出让的熟地面积为10000m2,适宜建造商务公寓或宾馆,容积率为5,出让年限为40年,约定不可续期。预计取得土地后建成毛坯房需2年时间,市场上类似建筑的建筑安装工程费为1100元/m2,专业费为建筑安装工程的6%,管理费为建筑安装工程费和专业费之和的3%,上述三项费用第一年投入60%,第二年投入40%,在各年年内均匀投入;毛坏房建成时的销售价格为8000元/m2,由毛坯房装修成精装修需半年时间,装修及其专业费用,管理费用等为800元/m2,精装修公寓售价为10000元/m2。公寓装修完成时,一次性购置相关设施设备后,可作为宾馆投入正常经营,购置设施设备费用为200元/m2,设计宾馆正常经营的年净收入为5100万元,报酬率为10%。同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销售费用和销售税费分别为售价的3%和6%,销售费用在毛坯房、精装修公寓或宾馆建成前半年均匀投入,销售于建成时即售完,购买土地的契税为地价的4%,折现率为12%。请根据上述资料比较不同开发方式下的土地价值大小,并判断该宗土地的合理价值。
解:(1)当项目建成毛坯房情形时的地价:
1)该项目开发完成后的价值=8000元/m2×5万m2=4亿元 2)销售税费=4亿元×6%=2400万元 3)续建成本
①建安成本、专业费用和管理费=1100元/m2×5万m2×(1+6%)×(1+3%)=6004.9万元 ②销售费用=4亿元×3%=1200万元 4)设地价为X万元,则取得税费=4%X X4000万元16%6004.9万元60%6004.9万元40%1200万元4%X 0.51.51.50.25112%112%112%112%2得:X=22653.32万元
(2)当项目建成精装修公寓情形时的地价:
1)该项目开发完成后的价值=10000元/m2×5万m2=5亿元 2)销售税费=5亿元×6%=3000万元 3)续建成本
①建安成本、专业费用和管理费=1100元/m2×5万m2×(1+6%)×(1+3%)=6004.9万元 ②装修及其专业费用、管理费用等=800元/m2×5万m2=4000万元 ③销售费用=5亿元×3%=1500万元 4)设地价为X万元,则取得税费=4%X X5000万元16%6004.9万元60%6004.9万元40%4000万元1500万元4%X0.51.520.2520.25112%112%112%112%112%2.5得:X=24722.14万元
(3)当项目建成宾馆情形时的地价:
1)该项目于发完成后的价值=510万元×[1-1/(+10%)37.5]=49570万元 2)销售税费=49570万元×6%=2974.2万元 3)续建成本 ①建安成本、专业费用和管理费=1100元/m2×5万m2×(1+6%)×(1+3%)=6004.9万元 ②装修及其专业费用、管理费用等=800元/m2×5万m2=4000万元 ③购置设施设备费用=200元/m2×5万m2=1000万元 ④销售费用=49570万元×3%=1487.1万元 4)设地价为X万元,则取得税费=4%X X49570万元16%6004.9万元60%6004.9万元40%4000万元1000万元1487.1万元4%X112%0.5112%1.5112%20.25112%2.5112%20.25112%2.5得:X=23843.94万元
将三种方式计算出的土地价值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得出合理地价为23739.8万元。
第二篇:2012年《不动产估价》假设开发法作业(215份)
1、某开发商拟购入200亩土地,规划允许建筑面积40万m2,单位建筑面积的建造成本为1050元/m2,专业费用为建造成本的6%,区内设施配套费预计为建造成本的15%,税收为销售收入的5%,年利息率为12%,开发商的直接成本利润率为30%,预计单位建筑面积楼价为3000元/m2。试用传统方法求开发商能承受的地价(总开发时间4年,开发成本均匀投入,单利计息)。
22、某房地产为一块七通一平的待建筑空地,土地总面积为1000m,该地块的最佳开发利用方式为写字楼,容积率为4.0,覆盖率为
50%,土地使用权年限为50年,从2003年8月起计。该写字楼建成后拟出租,经市场调查初步确定出租写字楼的每月净收益为100元/m2,可出租面积为建筑面积的70%,正常出租率为70%。预计取得土地后建造该写字楼的建设期为两年半,第一年均匀投入50%的建筑费与专业费,第二年均匀投入35%的建筑费与专业费,其余的建筑费与专业费在第三年的前半年均匀投入。根据建筑市场行情估计建筑费2000元/m2,专业费为建筑费的6%;销售费用和税费分别按楼价的3%、6%计;购买土地相关税费为地价的3%,年折现率为14%,利润率为25%,年综合报酬率为9%。预计该写字楼竣工后半年后可租出。
根据上述资料试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评估该待建筑土地2003年8月出售时的市场价格。
3、某在建工程开工于2002年11月1日,拟作为商场和办公综合楼;总用地面积3000m2,土地使用权年限50年,从开工之日起计;规划建筑面积12400m2,其中商场建筑面积2400m2,办公建筑面积10000m2;该工程正常施工期为2年,开发成本为2500元/m2,管理费为开发成本的3%;至2003年5月1日已完成9层主体结构,且已投入总开发成本的35%,剩余费用在剩余建设期内均匀投入;贷款年利率为8.5%。预计该工程建成后商场即可出租,办公楼即可出售;办公楼售价为每平方米建筑物面积5000元,销售费用和销售税费为售价的8%;商场可出租面积为建筑面积的75%,可出租面积为正常出租率的85%,月租金为80元/m2,出租成本及税费为有效总收入的25%,开发经营期报酬率为12%;投资该类房地产的正常投资利润率为15%。试利用上述资料分别用传统方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估计该在建工程于2003年5月1日的价格(买方购买该在工程负担购买价格3%的税费,折现率为15%)。
24、某在建工程开工于2001年3月1日,用地总面积2000m,建筑容积率为5.1,用途为公寓。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从2001年3
月1日起计。土地取得费用为楼面地价每平方米1000元,该公寓正常建设期为2年,建设费用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元,至2001年9月1日已完成主体封顶,已投入了建设费用的45%。估计该公寓可按期建成,建成后即可出租。可出租面积的月租金为80元/m2,可出租面积为建筑面积的65%,正常出租率为80%,出租期间运营费用率为30%。又知当地购买在建工程应缴纳的税费为购买价格的5%。试利用上述资料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估算该在建工程于2001年9月1日的正常购买总价和按建成后的建筑面积折算的单价。假定资本化率为8%,折现率为14%。
5、某在建工程开工于2004年3月1日,总用地面积5000m2,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5000m2,用途为写字楼。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从开工之日起计;当时取得土地的花费为楼面地价80元/m2。该项目的正常开发期为2.5年,建设费用(包括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管理费等)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元。至2005年9月1日实际完成了主体结构,已投入50%的建设费用。但估计至建成尚需要1.5年,可出租面积的月租金为80元/m2,可出租面积为建筑面积的75%,正常出租率为80%,出租的运营费用为有效毛收入的25%。当地购买在建工程买方需要缴纳的税费为购买价的3%,同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销售费用和销售税费为售价的5.5%。试利用上述资料用现金流量折线法测算该在建工程2005年9月1日的正常购买总价和按规划建筑面积折算的单价(报酬率为8%,折现率为12%)。
6、估价对象概况:本估价对象是一块“三通一平”的建设用地;土地总面积10000m2,且土地形状规则;规划许可用途为商业和居住,容积率≤5,建筑覆盖率≤50%;土地使用权出让时间为2004年10月,土地使用年限从土地使用权出让时起50年。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得知该块土地的最佳开发利用方式如下:①用途为商业与居住混合。②容积率达到最大的允许程度,即为5,故总建筑面积为50000m2。③建筑
2覆盖率适宜为30%。④建筑物层数确定为18层;其中,1~2层的建筑面积相同,均为3000m,适宜为商业用途;3~18层的建筑面积相同,均为2750mz,适宜为居住用途;故商业用途的建筑面积为6000m2,居住用途的建筑面积为44000m2。预计共需3年时间才能完全建成投入使用,即2007年10月建成。根据对市场的调查分析,预计商业部分在建成后可全部售出,居住部分在建成后可售出30%,半年后再可售出50%,其余20%需一年后才能售出;商业部分在出售时的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元,居住部分在出售时的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元。建筑安装工程费预计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元;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及管理费等预计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元;估计在未来3年的开发期内,开发建设费用(包括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管理费等)的投入情况如下:第一年需投入20%,第二年需投入50%,第三年投入余下的30%。销售费用和销售税费预计为售价的9%,其中广告宣传和销售代理费为售价的3%,两税一费和交易手续费等为售价的6%。折现率选取14%。据了解,如果得到该土地,还需要按取得价款的3%缴纳有关税费。需要评估该块土地于2004年10月出让时的正常购买价格。
7、某在建工程开工于2003年4月1日。总用地面积5000m2,规划总建筑面积40000m2,用途为写字楼。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从开工之日起计,当时取得土地的花费为楼面价1200元/m2。该项目的正常开发期为3年,建设费用(包括前期工程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管理费等)为建筑面积2800元/m2。至2004年10月1日实际完成了主体结构,已投入50%的建设费用,但估计至建成尚需2年,还需投入60%的建设费用,建成后半年可租出,可租出面积的月租金为80元/m2,可出租面积为建筑面积的70%。正常出租率为80%,出租的运营费用为有效毛收入的30%。当地购买在建工程买方需要缴纳的税费为购买价的3%,同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销售税费为售价的6%,试利用上述资料用现金流量折现法估算该在建工程2004年10月1日的正常购买总价和按规划建筑面积折算的单价为多少(报酬率为8%,折现率为10%)。
8、需要评估一宗“七通一平”熟地于2004年9月的价值。获知该宗土地的面积为5000m2,土地剩余使用年限为65年,容积率为2,适宜建造某种类型的商品住宅;预计取得该宗土地后建造该类商品住宅的开发期为2年,建筑安装工程费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元,勘察设计等专业费用及管理费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的12%,第一年需要投入60%的建筑安装工程费、专业费用及管理费,第二年需要投入40%的建筑安装工程费、专业费用及管理费;销售商品住宅时的广告宣传等费用为其售价的2%,房地产交易中卖方需要缴纳的营业税等为售价的6%,买方需要缴纳的契税等为交易价格的3%;预计该商品住宅在建成时可全部售出,售出时的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元。试利用所给资料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测算该宗土地2004年9月的总价、单价及楼面地价(折现率为12%)。
9、需要评估一宗“七通一平”熟地2004年10月的价格,获知该宗土地的面积为7000m2,土地剩余使用年限为45年,建筑容积率为4,适宜建造商品住宅,预计取得该土地后建造该类商品住宅的开发期为3年,建筑安装工程费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元,勘察设计等专业费及管理费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的8%,第一年需投入建筑安装工程费、专业费用及管理费的30%,第二年需投入40%,第三年需投入30%。销售商品住宅时的广告宣传等费用为其售价的2%,销售商品住宅需缴纳的营业税等为交易价格的6%,购买该土地买方需要缴纳的税费为购买价的3%。预计该商品住宅在建成时售出30%,建成半年后售出50%,建成一年后全部售完。售出时的平均价格为每1m2建筑面积4000元。试利用所给资料用现金流量折现法估算该宗土地2004年10月的总价,单价及楼面地价(折现率为10%)。
10、某宗拟出让的熟地面积为10000m2,适宜建造商务公寓或宾馆,容积率为5,出让年限为40年,约定不可续期。预计取得土地后建成毛坯房需2年时间,市场上类似建筑的建筑安装工程费为1100元/m2,专业费为建筑安装工程的6%,管理费为建筑安装工程费和专业费之和的3%,上述三项费用第一年投入60%,第二年投入40%,在各年年内均匀投入;毛坏房建成时的销售价格为8000元/m2,由毛坯房装修成精装修需半年时间,装修及其专业费用,管理费用等为800元/m2,精装修公寓售价为10000元/m2。公寓装修完成时,一次性购置相关设施设备后,可作为宾馆投入正常经营,购置设施设备费用为200元/m2,设计宾馆正常经营的年净收入为5100万元,报酬率为10%。同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销售费用和销售税费分别为售价的3%和6%,销售费用在毛坯房、精装修公寓或宾馆建成前半年均匀投入,销售于建成时即售完,购买土地的契税为地价的4%,折现率为12%。请根据上述资料比较不同开发方式下的土地价值大小,并判断该宗土地的合理价值。2012年《不动产估价》假设开发法作业
第三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法
①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5SJB630001)及江苏省淮安市科委社会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编
号:HAS060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炳起(1961-),男,江苏泗洪人,淮阴师范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区域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专
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回应① ———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对策研究 赵炳起
(淮海工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摘 要: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地方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高校面临着生源危机、就业
压力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立足区域、体现特色、准确定位,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增强区域针对性,积极
回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需要,应成为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发展选择。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地区高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609(2006)09-0029-04
1973年,美国社会科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 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该理论把高等教育发展分 为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 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 口的15%—50%时,属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超过 50%则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2005年我国高等 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1%左右,部分省市已经超 过30%,按照目前公认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我国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根据高等教育 发展的阶段理论,审视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 展的特点,研究大众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尤其 在欠发达地区特定背景下,对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 以及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影响,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 化和高等教育主体多元化的社会要求,面对高等教 育市场化的现实,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欠发达地 区高校各个层面的影响都是实质性的。地方高校在 竞争中求生存的压力十分沉重,而对在发展中仍然 存在种种困难的欠发达地区而言,其高校更是面临 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1.大众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高校生源危机初步 显现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考生择校机会增加,高 校生源竞争渐趋激烈。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从1998 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00万人。高考招 生录取率从1998年的36.3%上升到目前的55%以 上,部分省市已经接近80%。与此同时,高等教育 类型的多样化也使升学竞争的压力大大缓解,高考 竞争已经从上大学的竞争转变为上好大学的竞争;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也成为影响地方高校生源的重要 因素,如2004年、2005年江苏省连续两年高考录取 率在70%以上,随着高校新建校区的相继建成,高 校容量更大,即使高中、高考录取率均为100%,也 难以满足高校招生能力的需求;另外,区位优势对学 生求学心理的影响、地方高校新生报到率的下降等 因素的综合影响,使欠发达地区高校已经面临生源 危机。据统计,2001年到2003年,江苏省降分录取 的院校数占本省高校本二批次招生院校的30%以 上。虽然2004年起实行平行志愿,但由于苏北的 ·29·
徐、淮、连、盐、宿五市与苏南地区存在较大的区域经 济差距,每年降分录取的院校大多数仍然集中在苏 北地区。2.大众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高校就业压力加大 区域经济在发展和形成特色的同时,区域内的经 济社会发展会呈现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这就需要形 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为区域经 济的发展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 中人才和科技开发的迫切需求。区域经济的发展,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 需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增加容量、提高效益和质量, 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个性化发 展。欠发达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方面社会 对人才总量的需求不旺盛;另一方面,民众接受高等 教育的能力有限。另外欠发达地区高校与区域经济 发展要求相脱离,使学生就业面临诸多困难。据人事 部2006年3月24日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 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数据显示,2005年 全国高校平均就业率为87.7%,中、西部地区高校就 业率明显低于东部。由于就业率成为高校发展的敏 感指标,地方政府与高校关于就业率的报告中难免有 一定的水分,使我们在统计研究中获取真实就业率比 较困难,但就江苏省的现状而言,在较高就业率的背 后,苏北高校的实际就业率不容乐观,与苏南高校相 比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3.欠发达地区高校面临师资和专业结构调整的 压力
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区位势能机制理论,市场经
济初期“集聚作用”将占主导地位。所谓“集聚作用” 是指具有较高区位势能的地区,能够有选择的集聚 资源,它不仅吸收本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资金,而 且还把其他地区的资源、资金和人才吸引和集聚到 核心区域内。在高等教育市场中高校之间的竞争主 要表现为师资的竞争。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 响,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既要面对 培养成本高的压力,又要面对人才流失严重的难题。为满足经济多元化的市场需要,高等教育系统必然 要及时拓宽培养口径,调整专业方向,提升办学层 次。区域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综合配套功能较 强,人才资源丰富,促进了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而区 域经济落后地区,因受本地区的社会需求量有限和 师资紧缺等因素的制约,使高等学校在专业结构调 整方面既无法进行更多的投入,又缺少外部环境的 配合,与区域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处于滞后的状 态,影响了办学空间的拓展,学校的办学层次难以进 一步提升。
二、大众化过程中欠发达地区高校对农村人力 资源开发的回应
在欠发达地区,与高校面临诸多困难相伴的是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旺盛需求和巨大的潜在市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已经 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尤其是欠发达地区 的人力资源水平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据统 计,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人口平均 受教育年限为7.33年(城市是10.2年),其中初中 文化程度占50.24%,高中文化程度占11.79%,大 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64%。城市、县镇、农村之间 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为:具有大专以上受教育水平的 人口比例是20∶9∶1;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例为4∶3∶ 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01∶1。农村劳动 力文化素质的区域差距较大,2003年东部地区初中 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 68.2%,比中部、西部分别高2个、19.5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2003年农民总体受教育水平只相当于东 部地区1995年以前的水平。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 的东部地区,人口素质的区域差距也同样存在。据 统计,2003年,江苏省的苏北地区每万人口中有科 技人员217人,分别低于全省和苏南153人、417 人;每万人口中有中专及以上在校学生96人,分别 低于全省和苏南81人、252人;国民平均受教育年 限为7.11年/人,分别低于全省和苏南0.31年/人、0.92年/人。2003年,苏北地区以占全省51.9%的 土地和占全省45%人口,其区域GDP只占全省的 21.8%,劳动生产率仅为全省平均的53.3%,相当 于苏南地区的28.8%,从1978年到2000年,南北地 级市人均GDP的极差由570元增加到23660元,差 异倍率由3.08上升到6.93。研发费用的投入一直 处于低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经费仅占 GDP的0.4%,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苏南0.7 个、0.77个百分点。专利批准数仅占全省的12.3%, 相当于苏南的17.5%。人口素质差距成为影响区 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高等教育已进入了相对平稳发展时期, 2006年起,教育部已经开始适当控制扩招速度,本年 高校招生计划增长幅度将控制在5%以内。因此,欠 发达地区高等院校应及时思考如何进一步面向区域 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面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需 要,发挥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紧密、跟踪及 时的特长,实现大众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1.准确定位,体现特色
一所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即大 ·30·
学的“定位”。社会分工是高等学校类型划分、准确 定位的最终依据,准确的定位是统领大学发展战略 的核心。高等学校的定位必须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 关系的规律。每种类型的高校各有其培养目标、发 展方向,因此也应有不同的定位。地方高校应当面 向行业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 型高级专门人才,总体上应当定位于教学型或教学 研究型。
随着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显 现,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明显加快。据统计,到 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911所,其中地方高校 1778所,占全国高校的93%。地方院校毕业生数占 全国当年总毕业生数的86%。虽然近年的合并使 高校总数有所变化,但地方高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已经成 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但长期以来,地方 高校盲目地追赶重点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向部属院 校看齐,亦步亦趋,一哄而上,既造成专业设置的重 复,也压缩了自身的生存空间。例如,江苏省高校新 闻等专业的设置,从一两所重点高校开始招生,短短 两三年时间设置新闻专业的高校超过了20所,其中 相当一批是地方高校,现在已经出现就业难问题。欠发达地区高校应充分认识地方高校特点,在发展 定位上进行战略性调整。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 发展,不同区域的地方高校在办学力量、办学风格、专业特色和教学科研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 的差异,而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教 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苏北地区高校要牢 牢把握住地方性的特点,从自身的特点、优势、传统 和区位等因素出发,确立本校服务社会特有的区域 空间、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学校文 化和运行机制。应在全省经济发展战略中寻找定 位,以南北产业转移和苏北产业结构调整为前提,科 学分析本区域、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趋势以及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和优 势,找准自己在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 坚持和完善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树立自己的品 牌,使地方高校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协调。
2.发挥地方高校教育基础功能,促进农村人力 资源的开发与流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提高农村 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研究表明,不论是区域内部的就地转移还是异地转 移,科学文化素质是流动的重要因素。据调查,2004 年全国外出农民工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 别为63.3%和12.1%,分别比全部劳动力中的相应 文化程度的比例高17.6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农村居民工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6年, 农村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5%, 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的占20%,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 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培 训的高达76.4%,而在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 本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 上。目前,我国在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方面已经 出现了高素质的要求。据全国104个主要城市 2005年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监测显示, 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的 49.5%,各技术等级的需求人数倍率均大于1,其中 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的需求人数倍率分别为 2.68、2.34、2.02,仅广东省在2004年对具有一技之 长的技术工人的需求缺口就达400万人。一方面是 在产业升级中出现的高层的“民工荒”,而另一方面 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低层次的就业难。整体素质和 技能水平较低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以手 工操作为主、技能要求较低的建筑和餐饮服务等行 业中。在全国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分别占 从业人员的57.6%、52%,在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 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已经分别占68.2%、79.8%。浙江省2003年1500万流动人口中,70%集中在劳 动密集行业中。目前,全国建筑行业4000万从业人 员中,具有技能证书的只有353万人,占全部建筑行 业人员的8.8%,在一线操作人员中农民工达80% 以上,90%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技师、高级技师比 例分别低于1%、0.3%。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主 要集中于低层次岗位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量农村人 口无法从根本意义上实现转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 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 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方 面,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 整,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劳动力要适 应从效率低的农业产业到效率高的农业产业或非农 产业的转移。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证明,接受 高等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是实现劳动力转移的 基础。欠发达地区高校应积极回应农村人力资源开 发的现实需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3.面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实,提高教育发展 的针对性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需求 模式建立起来的,教育结构与农村实际存在脱节现 象。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实际成了向非农行业输送 ·31·
人才的基地,它与城市基础教育并没多大差别,地方 高校也体现出这一面向城市的典型特征,不论学生 还是学校,其目的都是为学生将来走出农村创造条 件,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少针对性。在高等教育 大众化阶段,这种教育体系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市场需求是地方高等院校发展的基础,促进农村人 力资源开发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地方高等院校的 神圣使命,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2004年教育部印 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提 出了农村人口转移培训的任务: 2006-2010年,对 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 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 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 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数量如此巨大的农村 人口转移培训,地方高校理所当然成为主力,通过承 担转移培训任务,大力开展非学历的职前、职后培 训,建构开放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正是地方高 校发展的难得机遇。近年来,江苏省已经注意发挥 地方高等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引领作 用,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和结构上注意苏北地区 的区域布局,支持地方高校相关的专业发展,加大对 苏北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支持力度,通过促进区域 高等教育的发展引领区域经济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基本完备的农村多级教育网 络,坚持分散性、灵活性和网络化手段,注意学历教 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 合,在改革普通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技 术资格证书制度,建立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高 等教育考试与评价制度;建立由地方政府、教育行政 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农民代表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 发展的咨询决策机构,同时完善市场机制对高等教 育发展的影响,使高等院校在师资培训、经费投入、招生就业等方面具备更为透明和灵活自主的运行机 制;通过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加密切高等 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贴近农村人力资 源开发的现实需要,使地方高等院校在发挥自身的 科技辐射功能时,突破封闭的办学模式,眼睛向下, 架子放低,改变思路,立足农村;注重先进技术推广 与实用技术的普及,按照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 产业化发展需求,强化实用技术、实践能力和应用高 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培养,既保证农村技术骨干留得 住、用得上,又提高富余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层次和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附加值,提高高等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针对性和引领作用。4.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处于产业 结构快速调整时期,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据统计, 2005年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6.5∶53.5∶40;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7.6 ∶56.6∶35.8,江苏沿江8个城市三次产业比例关系 调整为4.4∶59.8∶35.8;上海全年三次产业比例关 系调整为0.9∶48.9∶50.2,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第三产业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角”。而 从第一产业比重来看,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中已经 有13个城市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产业结构的 调整势必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在发达国家,第三 产业就业比重通常在60%以上,如1997年美国服 务业就业比重为75.6%,法国为73.7%、德国为 67.0%、日本为61.8%;不少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 就业比重也达到了60%以上,如巴西为62.0%、乌 拉圭为61.1%。从国际比较和我国经济发展现实 看,我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就业空间主要集中在第
二、第三产业,这也是我国农村人口转移最主要的行 业方向。因此,地方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高校,在 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上要紧密围绕经济结构调 整的主要任务,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相关的学 科专业,重视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适应劳 动力市场变化的专业,及时调整和停办一批社会需 求小、办学条件差、就业率低的专业,积极发展名牌 专业,兴办特色专业,发挥自己的特色。所以,苏北 高校应把发展与第二、第三产业相关学科专业作为 重点,如大力发展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新材料、管理、法律、交通、通讯、经贸、餐饮、金融、保险、社会服务、旅游等专业。当然,地方高校在坚持 以社会需要为中心办学理念的同时,也要防止专业 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高度一致的功利化倾向,避免 受经济规模和行业覆盖面的限制,使办学空间压缩 过小,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地方高等院校的发 展。要在立足服务区域发展的前提下,根据江苏省 及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需要,进行总体规划和专 业的调整,以利于拓展地方高校的发展空间,实现大 众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四个时期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2]张建发.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生源的潜在危机 及其化解[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3]徐同文.美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现状及借鉴 [J].石油大学学报,2003,(10).[4]王向红,别敦荣.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农村 人口转移[J].现代大学教育,2005,(4).(责任编辑:王 芸;责任校对:徐治中)·32·
第四篇:《假设》教案
一、课题:
1、假设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2、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3、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4、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5、承认经验中可能的假象,信任实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2、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时,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设?
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进行探究时,可以先对现象和结论进行假设。
2、认识问题不一样,探究的方法也不一样。
观察瓢虫,然后提出你想知道的有关问题。
例如:瓢虫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爬行的?
除了瓢虫,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讨论后交流。
可以先订计划,然后进行探究。例如:测量数据,观察形状„„用不同的方法
对不同的物体进行探究。
3、假设的定义。
假设是探究问题的方式,是具体观察、调查、实验之前作出有依据的推测。
引导学生对“杀树凶手”作出假设。让学生体会和领悟到更多关于假设的学习点,如假设与证据。
4、学习给假设找依据。
通过阅读,看资料借助直观媒介,了解“大陆漂移说”及其被接受的艰辛。
5、懂得经验可能造成假象,假象要经得住质疑。
通过做纸球和纸片从高处同时落下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充分表达自己的依据。
并且待实验结果出来以后再予以解释、评判。
引导学生把丢纸团的实验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进行比较,表现二者的相似形。
6、巩固
什么是假设?假设要依据,举例说明。
六、课堂总结
教师主导下,由学生总结
六年级科学《假设》教案
沙营小学 陈洪广
第五篇:《假设》教案
《假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假设是根据现象推测原因的猜测行为。
2、知道假设是需要有一定依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懂得假设需要证据才能是科学的认识。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假设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假设是解决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2、经历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假设,并会进行假设。
三、教学难点
懂得根据经验得出的假设不一定可靠。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新课讲解:
一、活动一:怎样运用假设的方法。
1、要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设。
2、假设要有依据,不是胡猜。
3、要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要记录实验现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5、要向同学们汇报我的假设及验证方案。
二、活动二:马铃薯的芽眼都能长出幼苗吗? 实验步骤:
1、在长方形花盆里装满土。
2、取一个马铃薯,观察它表面的芽眼。
3、取一个马铃薯切成小块,要确保每块马铃薯上至少有一个芽眼。
4、把所有的马铃薯块都埋在花盆里。
5、另取一个马铃薯,把它埋在花盆里。
6、将花盆放在一个阳光充足、温暖的地方,并定期的向花盆里浇水。
7、三周后,把所有的马铃薯块和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观察它们的变化。你的实验结果是什么?与你的假设是否一致?
结论:假设的基础是已有的知识,假设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