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假设 教学设计
《假设》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假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是体现过程技能显性化,是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本单元在全套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顺序中的位置在最后第二位,说明假设是探究中较为高级过程技能。
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经验的人会对事物进行解释和假设。解释是因为觉得我们的认识已经有把握贴近事实,但当我们期望贴近事实与真相,又由于事实的因果关系复杂,难以确定,依据不充分时,我们就会做出假设或猜想,来引导探究的方向。教材分四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是说明猜想与假设的关系,通过侦探破案和寻找杀树凶手,引导学生做出不受任何限制的猜测。第二是介绍“大陆漂移说”和“恐龙灭绝假说”,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家做出的假设,学习给假设找依据,并尝试做出自己的假设。第三是让学生回忆以往做过的假设的内容,为强调有依据的进行假设做好铺垫。第四让学生在找杀树凶手过程中,懂得假设要有依据,并说明依据中的经验也会造成假象。要证明经验是不是正确,可以通过实验验证,为下一课内容的展开埋下伏笔。
六年级的学生在三年多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做过假设。但要明白假设的提出要有依据以及假设依靠的经验未必可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知道假设的含义,能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2、了解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意识到假设需要验证。重点:懂得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 难点:明白经验可能会造成假想。
三、学法
实验法、互动讨论法
四、说课教学过程
假设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根据建构主义的原则,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探究,如分析鱼缸少鱼事件。为体现“做中学”,根据魏格纳的假设让学生拼接地图,从活动中懂得假设是要有依据的。
学生对于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首先我创设一个情境:鱼缸少鱼事件,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在为什么少鱼的问题上寻找原因,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学生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猜想,这时学生就在对问题作出假设,从而引出课题——假设。为了让学生尝试自己作出假设,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这个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的假设,其中有科学家已经提出的假设,也有同学们自己的假设。提出假设在科学探究中是很重要的一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介绍了魏格纳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介绍魏格纳的故事,让学生走近魏格纳提出假设的这个情景。假设提出后要证明它是正确的,需要依据去支撑。下面我就让学生去寻找依据,其中有一个很直接的依据,就是把地图剪一剪拼一拼。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寻找依据的过程。学生也在拼接过程中发现,确实有很多陆地可以贴合在一起。仅这样一个依据是不够的,也不能说服当时的科学家,所以魏格纳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在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有一些典型的例子,那就是结合课本的两个实例,即在两个大陆上都发现了中龙的古化石和格陵兰岛当时在逐年地漂移欧洲大陆。通过这些证据来证明魏格纳的假设是正确的,然后通过大陆板块漂移学说的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最后回到鱼缸少鱼的事件中让学生明白,假设提出后要证明它是正确的,需要去寻找证据。而对于学生提出假设的依据的正确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这还需要去调查研究,通过实验等方法证明。这样就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篇:《假设》教学设计
《假设》教学设计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的第1课。本课是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假设”环节进行集中强化训练,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假设,意识到假设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要让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自己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亲自实验或动手搜集有关证据来进行验证,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还不一定可靠,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解释;对问题能提出假设并说出一定的道理”的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对教材做了一些调整: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福尔摩斯破案导入新课,通过“校园树木谋杀案”、“大陆漂移学说”、“恐龙灭绝之迷”等话题,训练学生对现象进行假设,通过“连通气球”活动,使学生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意识到假设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想知道自己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亲自实验或动手搜集有关证据来进行验证。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能够提出自己的假设;
●学生回通过实验来严整自己的假设。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假设,如何进行假设,能对某些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知道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知道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假设是解决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经历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电脑出示福尔摩斯)谈话:同学们,屏幕上是著名侦探福尔摩斯在破案,现场发生了什么案子呢?如果你是他,你会怎样来破案呢?(板书:侦探 破案)
2.学生讨论、回答。
3.提问:嫌疑犯是如何判断出来的呢?(板书:猜、推理)
板书: 破案 侦探 猜、推理
【评析】用福尔摩斯破案导入新课,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因为学生对侦破推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假设”,如何进行假设。
二、校园树木“谋杀”案
1.(电脑出示校园中的两棵枫树)谈话:这是校园内的两棵枫树,一棵好象快要死了,一棵健康地生活着。为什么同在一个校园,第一棵枫树会死了呢?“凶手”又是谁?老师请大家来做回小侦探破了这个案子,你们愿意吗?
2.学生分析、研究(边讨论边作案情分析)。
3.组织学生开展案情分析会,各组说说破案情况。
4.提问:同学们,这些“凶手”是怎样想出来的?
5.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板书: 找答案 我们 分析、观察、猜
6.小结:像侦探破案前先猜、推理,像我们找杀死枫树凶手前的分析、观察、猜测那样,有些问题,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先对答案做出了猜测:是什么原因或条件产生这样的结果和变化呢?这种类型的猜测就叫做假设。
【评析】校园树木“谋杀”案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比较熟悉,同时通过情境创设也能使学生产生拯救校园树木的欲望,以达到《课程标准》中珍爱生命的目标。另外,老师让学生当小侦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亲自感受假设过程。
7.提问: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是需要通过收集证据来验证的。你们能寻找依据、收集证据来验证你们刚才的假设是否正确吗?
8.学生讨论,完成案情分析表。
9.学生汇报寻找证据的方法和途径。
三、大陆漂移说
1.(电脑出示魏格纳)谈话:同学们,这是德国著名科学家魏格纳,1910年的一天,他因为重感冒发烧躺在病床上,一会儿看看天花板,一会儿看看电灯,忽然他把视线集中在墙上的地图上,于是在他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2.(电脑出示整张世界地图)谈话:同学们,如果我们来看这张世界地图,会有什么发现,能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呢?
3.学生观察、讨论。
4.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作出假设。
5.学生剪、拼接地图。
6.学生汇报拼接结果,电脑演示地图的拼接过程。
7.(电脑演示大陆漂移)讲述:魏格纳提出这一大胆假设后,通过长期研究和搜集证据,最后提出了伟大的“大陆漂移说”:在25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原本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大陆逐渐分离,经过亿万年的变化,才变成今天地图上的样子。看来一项伟大的科学发现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
【评析】本环节我让学生与科学家研究同一个科学问题,通过亲自研究,自己有了和科学家同样的发现,更能产生一种自豪感,同时又使学生认识到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
四、恐龙灭绝之迷
1.(电脑出示恐龙)谈话: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7千万年的时候,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动物都无法和它们对抗,它们是名符其实的霸主,这就是恐龙。可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在“白垩纪”的晚期却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呢?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假设,如果你是科学家,会提出哪些假设?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自己的假设。
4.谈话:你们提出的假设和科学家的假设一样吗?一起来看看科学家都提出了哪些假设。
(电脑点击,介绍科学家提出的假设)
5.讲述: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很多年以来人们纷纷猜测,也在不断搜集证据,但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如果你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以后还可以继续研究,看能不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评析】虽然恐龙的灭绝是个千古之谜,充满神秘,但是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科学家的假设比较接近,能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并决心将来去解开这个科学之迷。
五、连通气球
1.(教师出示连通气球)谈话:同学们,这里有两个相同的气球,一个吹得大,另一个吹得小,把它们用塑料管连接起来,用细线扎住。如果把细线解开,使这两个气球连通,你们猜结果会怎样?
2.学生假设。(对学生的假设进行记录、统计)
3.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思考:你们的假设正确吗?原因是什么?
5.小结:假设往往是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观察的结果提出,但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所以研究科学光靠假设不行,必须亲自实践,搜集证据,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评析】用连通气球作为本节课结尾,意在使学生发现提出的假设与实际情况不符,产生矛盾,使学生知道假设往往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观察的结果提出来的,但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所以研究科学光靠假设不行,必须亲自实践,搜集证据,才能得出最终结论,为下一节学习《搜集证据》打下基础。
板书:
教学片断赏析
校园树木“谋杀”案的教学片断
(电脑出示校园中的两棵枫树)
师:同学们,这是校园内的两棵枫树,一棵好像快要死了,一棵健康地生活着。为什么同在一个校园,第一棵枫树会死了呢?“凶手”又是谁?我们就把这个案子叫做“校园树木谋杀案”,老师请大家来做回小侦探破了这个案子,你们愿意吗?
生(齐声):愿意!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案情分析会,杀死这棵树的“凶手”是谁?并填写案情分析表。
(学生边讨论边填写案情分析表)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投入、专心,把你们小组的案情分析情况跟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认为杀死这棵枫树的“凶手”是草,因为枫树种在草坪里,营养和水分全被草吸收了。
生:我觉得是太阳杀死了这棵树,太阳晒得这棵树缺水了,所以这棵树就枯死了。
生:可能是害虫把树叶全都吃光了,所以这棵树就死了。
生:可能是学校管理员没有管理好,这棵树就死了,我觉得要扣他的工资。
(众生笑)
生:我们觉得可能与有毒气体有关。
生:可能是它本身老了,所以就死了。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老师发现你们已经成为小侦探了。那这些“凶手”你们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我们是猜的。
生:我是猜想的。
生:我是根据现场情况分析的。
生:我是推测的。
师:像侦探破案前先猜、推理,像我们找杀死枫树凶手前的分析、观察、猜测那样,有些问题,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先对答案做出了猜测:是什么原因或条件产生这样的结果和变化呢?这种类型的猜测就叫做假设。
【片断评析】校园树木“谋杀”案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拯救校园树木的欲望,学生通过讨论,思维活跃,虽然学生的回答有一份幼稚,但从中也提高了学生对现象进行假设的能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假设过程。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卜店学校
韩芳芳
题。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28~29页例2和“练一练”,第31页练习五第4~5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画图、列举、假设等多种策略的解题过程,能灵活地选择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说明应用策略的思考过程。
2.使学生在选择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和应用过程,提高应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分析、综合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逐步养成主动探索、回顾反思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策略。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题里的数量,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而且进一步了解了不同策略的特点和作用。回想一下,用学过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交流:用学过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有什么好处?
引入:利用学过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数量关系更清楚,方便找到解题思路和方法,或者能用更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应用策略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提问:联系学过的策略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用你选择的策略可以怎样得出问题的结果?自己先用选择的策略试一试,看用你选的策略可以怎样想。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策略分析、尝试。
2.交流策略。
提问:你选择的是哪种策略?你所选用的策略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按照不同策略交流相应的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过程。
(1)画图的策略。
提问:你是怎样画图来解决的?呈现学生画的示意图,让学生解释,引导理解:
先全部看成大船,10只大船一共坐了多少人,多出几人?为什么会多出8人呢?
多了8人,就要把大船换成小船,每只大船上去掉几人?(每只大船画掉了2人)这样小船是几只,大船是几只?
明确:当我们把10只船都看作大船时,其中的小船也成了大船,一共可坐50人,这样就多出8人;一只小船看成一只大船多出2人,多出的8人正好画去4个2人,也就是有4只小船,这样就是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
(2)列举的策略。
提问:你是怎样用列举策略找到结果的?
呈现学生的列举过程或列举的表格,让学生解释,引导理解列举方法:可以从大船有9只,小船就有1只(或从小船有1只,大船有9只)开始列举。每次算出乘坐的总人数,到乘坐人数是42人为止。
提问:你也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求出问题结果吗?(呈现书上列举用的表格)列举时要注意什么?(有序列举)
呈现课本上列举的表格,让学生说说列举过程,教师板书过程和结果。
明确:通过有序列举,也得出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时,乘坐人数正好是42人。
(3)假设的策略。
提问:用假设策略解决时,可以怎样假设大船和小船的只数?
呈现学生假设、调整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我们也用假设策略试一试。(出示课本上的表格)假设大船和小船的只数同样多,大船和小船都是5只,算一算可以坐40人,少坐了2人。想一想,要坐42人可以怎样调整?
提问:这里可以怎样调整?(在出示的表格里调整、填写)
说明:假设大船、小船都是5只,可以坐40人,这样少2人。把一只小船调整为一只大船就多坐2人,所以大船6只,小船4只。
3.列式解答。
提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选用了哪些策略?
用画图、列举和假设策略解决问题时,有什么类似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都是先看成几只大船和几只小船,再按大船和小船每只相差2人思考、调整到有几只大船,几只小船。
谈话:如果要列式解答,你想看成几只大船或小船计算人数,再根据什么求问题结果?自己观察刚才的策略过程,想一想,在课本上列出算式解答,并且检验结果是不是正确。
学生解答、检验,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
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说明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提问:如果把10只船都看成大船或小船,可以怎样解答?(板书算式,说明思考方法)
指出:列式解答比较方便的做法是先全部看成大船或小船,算出总人数;再用减法计算比42人多了或少了几人;然后按每只船相差2人,用除法算出另一种船是几只,从而得出结果。
三、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提问:同学们,回顾刚才我们解决问题所用的策略,你对于应用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小结:画图、列举、先假设再调整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分析和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策略。
四、巩固练习,提升策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你能根据下面的提示,选择一种方法找出答案吗?先独立填写在书上,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
全班反馈,分别呈现学生画的图和填的表格,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提问:这里各是用的什么策略?
如果列算式解答,可以怎样想?说说你的想法。(板书算式并计算)
说明:这里可以选择画图策略或先假设再调整的策略解决。如果列式解答,可以先全看成鸡,共有土6条腿,少6条,这6条是兔的腿。每只兔要多2条腿,所以有3只兔,5只鸡。
2.做练习五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用假设的策略通过调整解决问题,你能完成吗?
出示表格,说明假设两种展板的块数分别是5块和4块,让学生在课本上调整,填表完成。
学生独立填表,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集体交流,说说怎样通过假设、调整,得出结果。
3.做练习五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出示表格,让学生明确先看成几枚1元硬币和几枚5角硬币,要求接着想一想,填一填,并找出答案。
学生列举或调整,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通过列举或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教师根据交流在表格里板书)
五、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1.引导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生列式解答第4、5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重点是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经历感知策略、体验策略、优化策略、提升策略、应用策略、内化策略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活动。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策略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思考与设计:
1、通过画图、列表、一一列举、方程、计算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假设全部是一种量的时候,与实际情况比较结果或多或少,此时就需要进行调整然后用另一种对应量来替换,而替换的这种量正是先求出的量。以计算法为例:假设全是大船,首先是对结果的一个假设,10×5=50(人);第二步50-42=8(人),是把假设的人数与实际的人数进行比较,得出多8人;然后再调整,多8人,就要从大船上减人,一条大船只能减2人,8人正好需要从4条大船上减去,而大船减少2人后就要拿小船替换,所以8÷(5-3)=4(只)就是小船的只数。当全部假设成小船时,情况正好相反。算式列出后,让多名学生结合算式说一说,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
2、结合算式让学生理解意义,对于优等生来说容易接受,但对于后进生可能有所难度,考虑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有设计了一个动画演示的环节,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直观感知,深化理解。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我通过画图、填表格,鸡兔同笼、求出展板的块数等题目,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新知,建立了策略方法后,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充分感受策略的应用价值。
第四篇: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 郑翠萍
教学内容: 第91页的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定解题思路,并有效的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利用这些策略可以方便地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揭题)
二、新课:
(一)创设情景,提出假设
(出示例题)全班42位同学去划船,一共租用了10条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你知道他们分别租用了几条大船和几条小船吗? 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到提出假设,这时可提示学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什么策略?你打算怎么假设?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各种假设:
1、假设10只都是大船
2、假设10只都是小船
师:你们的想法都是把船假设成同一种船。还有其他想法吗?
3、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师:你和他们不同,是把船假设成不同的船。
(二)借助画图,初步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假设成同一种船的情况。(1)讨论画图:
1.如果10只都是大船,那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什么策略来帮助我们推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呢?(学生说不出来可以追问:想想,以前我们用过什么策略能把数量关系清晰的表达出来的?)学生回答:画图
2.你准备怎么来画呢?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符号来表示船和人(课件出示10只大船图,并给学生也提供10只大船图)
(三)研究调整:
1.发现矛盾引发思考:
问题1: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能多坐几个人呢?为什么会多出来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小组交流。
反馈明确:当我们把10只船都假设成大船时,也就是把一些小船看成了大船;当一只小船被看成大船时,每条船会多出2人,所以会多出8人(板书:多出8人)
2.借助画图,研究调整:
问题2:那需要把几只大船调整为小船,才能使10只船正好坐42人呢?)(板书: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后再图上画一画。(学生在提供的图上画一画,教师巡视)集体交流:选择比较典型的2种画法,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的呢?
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调整策略:一条小船看成一条大船会多出2人,多出的8人正好是4个2人,所以要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
板书:5-3=2(人)
8÷2=4(条)
(四)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找到了调整的策略,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寻找调整的策略呢?(列表)这位同学把10只船假设成5只大船和5只小船这样两种不同的船,那接下来我们就借助以前学过的列表的方法来试着推算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1、设计表格:(出示空表格)这张表格中需要哪些数量呢?完善表格项目
2、借助表格调整:
①.填入假设,发现矛盾: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板书少2人)
②.引导思考,表格调整: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坐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呢?先想一想,然后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③.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学生展示方法:
方法优化:选取一次调整成功的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呢?
引导学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做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板书:小船→大船,2÷2=1(条))
(五)检验结果
刚才我们算出了有6只大船4只小船,那是不是正确的结果呢?你有办法检验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6×5+4×3=42(人)
6+4=10(条)
(六)还有其它方法吗?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七)回顾整理,提炼策略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先提出假设,假设后的总人数与实际人数不一样,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2.突破难点回顾:
①.在借助画图和表格进行调整时,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先算出假设与实际总数相差多少,再算算每一份相差多少,最后算出调整数量。(并逐一板书)
②.你是如何确定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还是把小船调整为大船的呢?(结合板书使学生明确:人数多了,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人数少了,需要把小船调整为大船。)
三、巩固练习:
1.运用策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巩固画图调整的策略 谈话: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①.出示:练一练1的题目
②.要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样来假设呢?(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③.如果假设都是鸡,可以怎样借助画图进行调整来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利用书上的提示来独立完成。
④.交流:谁来想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 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
2.渗透估计意识,优化策略——巩固表格调整的策略
谈话:刚才大家利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了非常有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六年级的同学就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不能帮助他们解决。
①.练一练2,出示题目:估一估:可能会是各几块?你是怎么想的? ②.你估计的怎样?我们就把你估计的结果作为你的一种假设,你准备借助什么方法来帮助你调整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会出现画图和列表两种,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列表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交流明白:数量多,画图起来不方便,用列表的方法比较方便。③.学生展示,集体交流,说说怎样通过列表、调整,来推算出结果。
四、小结反思,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反思: 1.用假设的策略可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
2.如何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如何通过画图、列表进行调整来推算结果呢?
3.怎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 4.在本课的学习中还有什么其它的收获和体验?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第3、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①提出假设——发现矛盾
②作出调整:
与实际人数比
多出8人
少2人
(画图或列表等)
每只船人数比
5-3=2(人)
5-3=2(人)
调整数量
8÷2=4(只)
2÷2=1(人
大船→小船
小船→大船
③检验结果
第五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假设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六上)
教学目标: 1.能够对适合用假设策略解决的问题的类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从倍数关系补充条件并解决,体悟类结构,培养类意识,学会灵活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特定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感知 1.习题:
1苹果=2梨 1苹果+2梨=400克 苹果,梨各多少克?
师:怎么知道各多少克?(引导学生思考:假设都是梨,或者都是苹果。)2.引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用到了“假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板书)
二、新知讲授,逐层深入 1.出示题目: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同样的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你会列式吗?为什么?为什么不能直接用720除以7呢?
师:现在这些果汁既分给了小杯,又分给了大杯,也就是说出现了两种未知量,所以不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那么,你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 3”。
2、探究例1(1)师: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指名学生回答)
(2)师: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信封里的学具,摆一摆,再互相说一说。
3、学生相互交流后,展示方法。
方法一:假设都是小杯。
师:这样假设的依据是什么?(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为什么要去假设?把原本大小不一样的杯子假设成完全相同的小杯,这样就容易解决了。
师: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指出: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
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总之,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方法二:小杯假设成大杯。
师:说说是怎样假设的?为什么要这样假设?怎样检验? 方法三:画线段图的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大杯要画成小杯的三倍长
方法四:假设小杯的容量是X亳升,列方程解答。
4、小结。
师:把大杯换成小杯来计算,把小杯换成大杯来计算,那你觉得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指出:解这题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通过假设变成一种杯子,也就是说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两个较复杂的量转化成同一种量来考虑。(板书)同样,画线段图和列方程也是这样的道理。
5、回顾:
师: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体会?(通过假设可以转化问题,使数量关系变得简单。相同点:都采用了“假设”的策略来解题。)
师:在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要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所以,我们在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数量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拓展:
师: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哪里用过假设的策略?
(算除法时试商,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数方便计算,和差问题等)
三、学以致用,应用策略
11.练一练:1张桌子和4把椅子的总价是2700元,椅子的单价是桌子的,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
学生自由解题,全班汇报,交流。学生讨论,汇报。
2.完成书72页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自已完成,校对。
3.公园秋游中的问题
师:我班40名同学和黄老师、陆老师一起去公园秋游,买门票一共用去220元。已知每张成人票是每张学生票的2倍,每张学生票多少元?每张成人票多少元? 先填空,再计算。
4.补充
出示:商店运来了300双运动鞋,大纸箱装的是中纸箱的2倍,小纸箱装的是中纸箱的一半,已知大纸箱有1只,中纸箱有2只,小纸箱有4只,请问每个大纸箱装多少双运动鞋?每个中纸箱、小纸箱呢?
师:这题中有几个未知的量?你打算怎么解决?
(引导学生根据三个未知量的关系,应用假设策略。)
四、总结全课,优化策略
1、小结:
师:同学们,学了这种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假设不仅此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数学智慧。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假设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2、拓展: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它出自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你能算出这道题中的鸡兔各有多少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