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5《智慧广场——假设》教学设计(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18:4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下5《智慧广场——假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下5《智慧广场——假设》教学设计》。

第一篇:六下5《智慧广场——假设》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

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小学 王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下册智慧广场。【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运用一一列举策略、画示意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2.经历探索规律、建立模型的数学学习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培养创新意识。3.使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经历探究过程,自主建立假设策略的数学模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到一些策略和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问题。课件出示问题:一个停车场里停有四轮小汽车和两轮摩托车共24辆。如果这些车共有86个轮子,那么停车场里有几辆小汽车和几辆摩托车?

提问:仔细读一读,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预设:有四轮小汽车和两轮摩托车,一共有24辆车、一共有86个轮子,问题是,停车场有几辆小汽车和几辆摩托车?

追问:怎样理解题目中的24和86呢?

预设:24表示小汽车和摩托车一共有24辆。86表示小汽车和摩托车的轮子书一共是86个。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停车场的情境,提出研究问题,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引发学生对题目的深入理解,为后续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一)明确解题策略

谈话:你想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能不能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老师寻找资源。

谈话:请暂停一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能不能给你启示?

学生汇报:展示一一列举和画图策略的雏形。学生可能出现

预设1:我想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如果小汽车有24辆,摩托车有0辆,算出一共有96个轮子,比实际84个多,不行,再进行调整。

预设2:我想用画图策略解决。先画24辆小汽车,一共有96个轮子,比实际84个多,所以把小汽车变成摩托车。

(二)经历探索过程 1.初步解决问题

谈话:看来一一列举的策略和画示意图的策略都能可以进行尝试,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探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巡视并且收集学生资源。2.分层展示交流

谈话:有的同学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听听他的想法? 一层:展示一一列举资源。谈话: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假设都是24辆小汽车,0辆摩托车,轮子数是96个,不符合要求;然后列举23辆小汽车,1辆摩托车,轮子数就是94个„„小汽车19辆,摩托车5辆一共有86个轮子,符合要求。

谈话:看来一一列举的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二层:递进展示资源。

谈话:我看到有位同学列举的方法不太一样,你是怎样想到的呢?

预设:我开始也是假设都是24辆小汽车,0辆摩托车,列举了3条之后,发现每减少一辆小汽车,增加一辆摩托车,轮子数就减少2个。所以再减少6个轮子就到了86个轮子。就是再减少3辆小汽车增加3辆摩托车,所以一共有5辆摩托车,19辆小汽车。

谈话:这位同学发现随着小汽车数、摩托车数变化、总轮子数的变化好像有一定的规律呢。

电脑展示一一列举的资源。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且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观察并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谈话: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发现?

预设:每减少一辆小汽车增加一辆摩托车,轮子的总数就减少2个。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预设1:每一辆小汽车比每一辆摩托车多了2个轮子,每去掉2个轮子一辆小汽车就变成了1辆摩托车,所以比实际多了几个2就需要有几辆小汽车变成摩托车。

提问:你能理解刚才第二个同学列举的想法吗?

预设2:列举到22两小汽车2辆摩托车,有92个轮子,与实际差了6个轮子,就是3个2,所以再减少3辆小汽车变成3辆摩托车,一共是5辆摩托车,19辆小汽车。

课件省略中间过程。

追问:那你现在能直接从24辆小汽车0辆摩托车想到19辆小汽车和0辆摩托车吗? 预设:能,开始举的例子是24辆小汽车,0辆摩托车,轮子数是96个,比实际多了10个,里面有10个2就需要有5辆小汽车变成摩托车,剩下19辆小汽车。

谈话:太棒了,同学们通过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观察数据的变化,能够迅速的解决问题。

三层:画图策略资源

谈话:还有的同学用画图的方法也解决了这个问题,听听他是怎样想的?

预设:先画了24辆小汽车,一共有96个轮子,比实际多了10个,划掉10个轮子就剩了19辆小汽车和5辆摩托车。

提问:为什么划掉10个轮子就是5辆摩托车?

预设:每辆小汽车减少2个轮子就变成一辆摩托车。一共减少10个轮子也是就5个2,也就是有5辆摩托车。

谈话:看来画图的策略也能很直观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3.策略对比提升

课件并列展示两种解题策略。

提问:画图策略和一一列举的策略在解题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小组内交流交流。小组交流想法。小组汇报:

预设:都是假设有24辆小汽车和0辆摩托车,96个轮子,比实际86个多10个轮子。每辆小汽车比摩托车多2个轮子,所以多了几个2,就有几辆小汽车变成了摩托车。

4.揭示课题

谈话:像这种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假设策略。

(三)列式计算,提升价值

谈话:能不能把刚才我们理解的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解决,并组内交流算法。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展示:

预设:分步24×4=96(个)假设都是小汽车,轮子数是96个。96-86=10(个)比实际多了10个轮子。

4-2=2(个)一辆汽车比一辆摩托车多的轮子数。10÷2=5(辆)摩托车 24-5=19(辆)小汽车

综合算式:(4×24-86)÷(4-2)=5(辆)摩托车数 24-5=19(辆)小汽车数 谈话:同意吗?谁也能这样说一说? 学生再次通过算式回顾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借助学生生成的资源明确解题策略。又通过学生的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递进性的资源展示,台阶般的追问提升,让学生在交流和争论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并适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假设策略的价值,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基础。

三、应用假设,解决问题 1.变换角度,运用假设

谈话:刚才我们假设是24辆小汽车开始,还可以怎样想? 预设:还可以假设24辆都是摩托车开始。谈话:请直接用算式计算。学生独立列算式。展示交流:

谈话:你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预设:假设摩托车有24辆,有轮子数: 2×24=48(个),实际比它多的轮子数:86-48=38(个),一辆摩托车比一辆汽车少的轮子数:4-2=2(个),小汽车数:38÷2=19(辆)摩托车数:24-19=5(辆)

综合算式:(86-2×24)÷(4-2)=19(辆)小汽车 24-19=5(辆)摩托车 2.回顾提升

谈话: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吗?

预设:相同点,都是运用了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假设都是其中的一种车,看轮子数与实际的差距,再根据一辆小汽车比一辆摩托车多了2轮子,进行调整。

谈话:通过同学们刚学到的假设策略解决了这么一道难题,非常棒。

【设计意图】:借助前面研究的经验,从不同角度思考,给学生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提供了载体。同时,回顾解题过程的相同之处,让学生对比两组算式,深化对假设策略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运用模型,巩固拓展

谈话:其实,早在1500年前,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你能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这道题吗?

出示题目:“有一些鸡和兔子被关在笼子里,鸡和兔子共35个头,94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谈话:你是怎样解决这道古题的? 并列展示两种不同的算法。

预设1:假设都是兔子,一共的脚:35×4=140(只);比实际多的脚数:140-94=46(只);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的脚数:4-2=2(只);鸡的只数:46÷2=23(只);兔子的只数:35-23=12(只)。

预设2:假设都是鸡,一共的脚:35×2=70(只);比实际少的脚数:94-70=24(只);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的脚数:4-2=2(只);兔子的只数:24÷2=12(只);鸡的只数:35-12=23(只)。

谈话:同意吗?可见运用假设的策略都能解决1500年前“鸡兔同笼”的题目,真的很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用假设法解决古代数学名题“鸡兔同笼”,让学生产生运用假设策略的需求,并且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我能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预设2:我学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预设3:假设的方法是通过列举法和画图法得来的。

学生边说,老师适时评价,是从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收获。

谈话:让我们大胆的假设,仔细的求证,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让我们下课吧。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说自己的收获,在点滴的收获中,通过适时的点拨评价,让学生明确在哪一方面的进步,将散点的收获穿成收获的“项链”,使其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第二篇: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能阐述不同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观察,举例,画图等活动,探索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2学情分析.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敞开情况下的两端都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这三种情况。这些内容是奥数中出现的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3重点难点

重点: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难点:能根据不同情况下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学校美丽景色,通过举办“绿色设计师”大赛,从而引出“在20米小路的一侧,每5米栽一棵树,需要多少棵树?”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活动2【活动】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动手实践、感知概念

(1)出示比赛要求:“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在操场边上的一条2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5米一棵,请设计一个植树方案。

(2)理解意思。

a.读要求,知道了什么?

b.理解 “每5米栽一棵”的意思?让学生上台演示每5米栽一棵的意思。从而让学生对间隔有感性的认识。(3)自主设计植树方案。

设计意图:本课中所涉及的三种栽树方法对学生来说还没有整体的认知,所以安排让学生自己设计植树方案的活动,使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2、汇报展示、理解概念(1)展示三种植树方案。

师:同学们根据要求设计了不同的植树方案,其实在植树活动中还有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树问题。

(2)观察三种方案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不同点:需要的棵数不同,栽法不同。(两端都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相同点:间隔相同、都是每5米一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植树方案的展示,使学生对三种植树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根据设计方案中“棵数”和“间隔数”的数据来猜测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师:大家真善于观察,咱们一起来看,这三种不同的栽法,都有四个间隔,棵树却不同。看来间隔数跟棵树有紧密的联系。到底它们有什么关系呢?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

学生把自己的猜测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老师指名说。

设计意图:虽是让学生猜测,实质是让学生感知三种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

学生猜测:

两端都栽:间隔数+1=棵数 一端不栽:间隔数=棵数 两端都不栽:间隔数—1=棵数

4、以“两端都栽”为例,验证猜测。

师:我们的猜测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要求:(1)以两人小组为单位来验证。(2)可以自己想办法,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线段图和表格来验证。

5、汇报验证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的学生到讲台板书,用老师提供的材料验证的学生全班汇报交流。)

6、由“两端都栽”的规律来推断“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时棵数与间隔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举了大量的数据来验证,通过画线段图,发现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比间隔数多1。

师:我们已经验证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由两端都栽的情况我们可不可以推算出其他两种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呢?

7、用式子表示需要的棵数。

师:这三种情况我们能不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三种情况下需要的棵数。

最后老师总结:我们在解决植树问题时,一定要先判断属于哪种情况,然后求出间隔数,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加1还是减1,还是不加不减。

设计意图:通过对间隔数和棵数关系的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建模的过程。

活动3【练习】联系生活、应用模型.师:刚才我们同学设计植树方案,发现了在不同情况下植树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现在我们就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

在一条100米的小路的一边栽树,每5米一棵,两端都栽、需要多少棵树?一端不栽呢?两端都不栽呢?(三个问题分三次出现,体现相同的条件下,栽法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同,但是都必须先求出间隔数,然后才能求棵数。)

活动4【测试】知识应用于生活

1、你能举出两个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吗?

2、一段桥长50米,在桥的两端都要装上路灯,两边各装多少盏?

3、一段长2米木头,锯一次需6分钟。锯成5段共需多少分钟? 活动5【作业】到生活中解决类似植树问题 1.在两座楼之间的距离是200米,每10米挂一个灯笼,一共可以挂多少个灯笼?

2、李大爷以相同的速度在乡间布满电话线杆的小路上散步。他从第1根电话线杆走到第12根电话线杆用了22分钟。他如果走36分钟,应走到第几根电话线杆?

3、公园为了供游人休息,在一条长300小路的两边各每10米按装一把椅子,在两端都安装的情况下,小路的两边共需多少把椅子?

第三篇:《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威海高区钦村小学 耿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2页,递增递减问题。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画图法,学习表格列举法。

2.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表格列举法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由人类乱砍滥伐树木的情景引出欢欢等4名同学为小树立警示牌的情景。

师:同学们,由于我们人类乱砍滥伐树木,现在地球上的树木逐年在减少,你们作为地球小主人应该怎么做啊?

(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有4个小朋友。生2:欢欢8岁种了第一棵树。师:你知道数学问题是什么吗?

(欢欢今年11岁了,一共种了多少棵树?)2.理解题意,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师:“以后每年比前一年多种l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语言理解题意,话语不用太规范,理解即可。)活动二:利用已有知识基础,自主探索。1.尝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结果后,要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展示交流: A组:画图法。

/ 3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师:刚才A组同学先用画图法分别画出欢欢8、9、10、l1岁种的树的棵数,然后数一数一共画了几棵树,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B组:数手指。

师:这组同学用数手指的方法记录欢欢各个年龄段种树的棵数,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手指,同样也编决了这个问题。

2.学习表格列举法。

师:同学们,你能继续求出欢欢12岁一共种了几棵树吗?13岁呢?14岁呢?(这些问题没有难度,只是为了后面的问题作铺垫。)师:20岁时一共种了几棵树呢? 师:你遇到什么困难了?

(学生遇到困难,感受到画图法和数手指的方法不易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寻求新的方法。)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想一想本册中我们还学习过哪种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预想学生回答列举法。)

师:对,可以将每一年植树的棵数依次列举出来,然后加起来。自己试一试吧。(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交流展示: 8岁 1棵 9岁 2裸 10岁3棵 11岁4棵

1+2+3+4=10(棵)

师:这位同学将年龄写在前边,植树的棵数写在后边,并且用数字表示棵数,你感觉这种方法怎么样?(学生感受到用数字表示棵数比画图表示简单。)

师:这位同学用列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如果为了看起来更清晰些,我们可以给它加个表格,这就是一种新的数学方法——表格列举法。

/ 3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活动三:自主练习。

师:你会说英语吗?小明周一背了3个单词,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背2个,你能求出到周五他一共背了几个单词吗?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用表格列举法。)(学生交流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及计算结果。)活动四:方法对比,感受表格列举法的优越性。

师:刚才有的同学用画图法、有的用表格列举法都解决了这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感觉哪种方法更好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当数据越来越大时,用画图的方法就有点麻烦,而表格列举法只需要写上数据就可以,简单明了。)

活动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回顾与总结。)

/ 3

第四篇:假设 教学设计

《假设》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假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是体现过程技能显性化,是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本单元在全套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顺序中的位置在最后第二位,说明假设是探究中较为高级过程技能。

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经验的人会对事物进行解释和假设。解释是因为觉得我们的认识已经有把握贴近事实,但当我们期望贴近事实与真相,又由于事实的因果关系复杂,难以确定,依据不充分时,我们就会做出假设或猜想,来引导探究的方向。教材分四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是说明猜想与假设的关系,通过侦探破案和寻找杀树凶手,引导学生做出不受任何限制的猜测。第二是介绍“大陆漂移说”和“恐龙灭绝假说”,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家做出的假设,学习给假设找依据,并尝试做出自己的假设。第三是让学生回忆以往做过的假设的内容,为强调有依据的进行假设做好铺垫。第四让学生在找杀树凶手过程中,懂得假设要有依据,并说明依据中的经验也会造成假象。要证明经验是不是正确,可以通过实验验证,为下一课内容的展开埋下伏笔。

六年级的学生在三年多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做过假设。但要明白假设的提出要有依据以及假设依靠的经验未必可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知道假设的含义,能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2、了解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意识到假设需要验证。重点:懂得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 难点:明白经验可能会造成假想。

三、学法

实验法、互动讨论法

四、说课教学过程

假设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根据建构主义的原则,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探究,如分析鱼缸少鱼事件。为体现“做中学”,根据魏格纳的假设让学生拼接地图,从活动中懂得假设是要有依据的。

学生对于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首先我创设一个情境:鱼缸少鱼事件,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在为什么少鱼的问题上寻找原因,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学生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猜想,这时学生就在对问题作出假设,从而引出课题——假设。为了让学生尝试自己作出假设,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这个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的假设,其中有科学家已经提出的假设,也有同学们自己的假设。提出假设在科学探究中是很重要的一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介绍了魏格纳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介绍魏格纳的故事,让学生走近魏格纳提出假设的这个情景。假设提出后要证明它是正确的,需要依据去支撑。下面我就让学生去寻找依据,其中有一个很直接的依据,就是把地图剪一剪拼一拼。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寻找依据的过程。学生也在拼接过程中发现,确实有很多陆地可以贴合在一起。仅这样一个依据是不够的,也不能说服当时的科学家,所以魏格纳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在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有一些典型的例子,那就是结合课本的两个实例,即在两个大陆上都发现了中龙的古化石和格陵兰岛当时在逐年地漂移欧洲大陆。通过这些证据来证明魏格纳的假设是正确的,然后通过大陆板块漂移学说的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最后回到鱼缸少鱼的事件中让学生明白,假设提出后要证明它是正确的,需要去寻找证据。而对于学生提出假设的依据的正确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这还需要去调查研究,通过实验等方法证明。这样就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五篇:《假设》教学设计

《假设》教学设计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的第1课。本课是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假设”环节进行集中强化训练,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假设,意识到假设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要让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自己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亲自实验或动手搜集有关证据来进行验证,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还不一定可靠,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解释;对问题能提出假设并说出一定的道理”的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对教材做了一些调整: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福尔摩斯破案导入新课,通过“校园树木谋杀案”、“大陆漂移学说”、“恐龙灭绝之迷”等话题,训练学生对现象进行假设,通过“连通气球”活动,使学生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意识到假设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想知道自己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亲自实验或动手搜集有关证据来进行验证。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能够提出自己的假设;

●学生回通过实验来严整自己的假设。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假设,如何进行假设,能对某些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知道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知道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假设是解决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经历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电脑出示福尔摩斯)谈话:同学们,屏幕上是著名侦探福尔摩斯在破案,现场发生了什么案子呢?如果你是他,你会怎样来破案呢?(板书:侦探 破案)

2.学生讨论、回答。

3.提问:嫌疑犯是如何判断出来的呢?(板书:猜、推理)

板书: 破案 侦探 猜、推理

【评析】用福尔摩斯破案导入新课,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因为学生对侦破推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假设”,如何进行假设。

二、校园树木“谋杀”案

1.(电脑出示校园中的两棵枫树)谈话:这是校园内的两棵枫树,一棵好象快要死了,一棵健康地生活着。为什么同在一个校园,第一棵枫树会死了呢?“凶手”又是谁?老师请大家来做回小侦探破了这个案子,你们愿意吗?

2.学生分析、研究(边讨论边作案情分析)。

3.组织学生开展案情分析会,各组说说破案情况。

4.提问:同学们,这些“凶手”是怎样想出来的?

5.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板书: 找答案 我们 分析、观察、猜

6.小结:像侦探破案前先猜、推理,像我们找杀死枫树凶手前的分析、观察、猜测那样,有些问题,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先对答案做出了猜测:是什么原因或条件产生这样的结果和变化呢?这种类型的猜测就叫做假设。

【评析】校园树木“谋杀”案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比较熟悉,同时通过情境创设也能使学生产生拯救校园树木的欲望,以达到《课程标准》中珍爱生命的目标。另外,老师让学生当小侦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亲自感受假设过程。

7.提问: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是需要通过收集证据来验证的。你们能寻找依据、收集证据来验证你们刚才的假设是否正确吗?

8.学生讨论,完成案情分析表。

9.学生汇报寻找证据的方法和途径。

三、大陆漂移说

1.(电脑出示魏格纳)谈话:同学们,这是德国著名科学家魏格纳,1910年的一天,他因为重感冒发烧躺在病床上,一会儿看看天花板,一会儿看看电灯,忽然他把视线集中在墙上的地图上,于是在他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2.(电脑出示整张世界地图)谈话:同学们,如果我们来看这张世界地图,会有什么发现,能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呢?

3.学生观察、讨论。

4.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作出假设。

5.学生剪、拼接地图。

6.学生汇报拼接结果,电脑演示地图的拼接过程。

7.(电脑演示大陆漂移)讲述:魏格纳提出这一大胆假设后,通过长期研究和搜集证据,最后提出了伟大的“大陆漂移说”:在25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原本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大陆逐渐分离,经过亿万年的变化,才变成今天地图上的样子。看来一项伟大的科学发现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

【评析】本环节我让学生与科学家研究同一个科学问题,通过亲自研究,自己有了和科学家同样的发现,更能产生一种自豪感,同时又使学生认识到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

四、恐龙灭绝之迷

1.(电脑出示恐龙)谈话: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7千万年的时候,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动物都无法和它们对抗,它们是名符其实的霸主,这就是恐龙。可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在“白垩纪”的晚期却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呢?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假设,如果你是科学家,会提出哪些假设?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自己的假设。

4.谈话:你们提出的假设和科学家的假设一样吗?一起来看看科学家都提出了哪些假设。

(电脑点击,介绍科学家提出的假设)

5.讲述: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很多年以来人们纷纷猜测,也在不断搜集证据,但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如果你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以后还可以继续研究,看能不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评析】虽然恐龙的灭绝是个千古之谜,充满神秘,但是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科学家的假设比较接近,能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并决心将来去解开这个科学之迷。

五、连通气球

1.(教师出示连通气球)谈话:同学们,这里有两个相同的气球,一个吹得大,另一个吹得小,把它们用塑料管连接起来,用细线扎住。如果把细线解开,使这两个气球连通,你们猜结果会怎样?

2.学生假设。(对学生的假设进行记录、统计)

3.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思考:你们的假设正确吗?原因是什么?

5.小结:假设往往是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观察的结果提出,但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所以研究科学光靠假设不行,必须亲自实践,搜集证据,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评析】用连通气球作为本节课结尾,意在使学生发现提出的假设与实际情况不符,产生矛盾,使学生知道假设往往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观察的结果提出来的,但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所以研究科学光靠假设不行,必须亲自实践,搜集证据,才能得出最终结论,为下一节学习《搜集证据》打下基础。

板书:

教学片断赏析

校园树木“谋杀”案的教学片断

(电脑出示校园中的两棵枫树)

师:同学们,这是校园内的两棵枫树,一棵好像快要死了,一棵健康地生活着。为什么同在一个校园,第一棵枫树会死了呢?“凶手”又是谁?我们就把这个案子叫做“校园树木谋杀案”,老师请大家来做回小侦探破了这个案子,你们愿意吗?

生(齐声):愿意!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案情分析会,杀死这棵树的“凶手”是谁?并填写案情分析表。

(学生边讨论边填写案情分析表)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投入、专心,把你们小组的案情分析情况跟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认为杀死这棵枫树的“凶手”是草,因为枫树种在草坪里,营养和水分全被草吸收了。

生:我觉得是太阳杀死了这棵树,太阳晒得这棵树缺水了,所以这棵树就枯死了。

生:可能是害虫把树叶全都吃光了,所以这棵树就死了。

生:可能是学校管理员没有管理好,这棵树就死了,我觉得要扣他的工资。

(众生笑)

生:我们觉得可能与有毒气体有关。

生:可能是它本身老了,所以就死了。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老师发现你们已经成为小侦探了。那这些“凶手”你们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我们是猜的。

生:我是猜想的。

生:我是根据现场情况分析的。

生:我是推测的。

师:像侦探破案前先猜、推理,像我们找杀死枫树凶手前的分析、观察、猜测那样,有些问题,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先对答案做出了猜测:是什么原因或条件产生这样的结果和变化呢?这种类型的猜测就叫做假设。

【片断评析】校园树木“谋杀”案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拯救校园树木的欲望,学生通过讨论,思维活跃,虽然学生的回答有一份幼稚,但从中也提高了学生对现象进行假设的能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假设过程。

下载六下5《智慧广场——假设》教学设计(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下5《智慧广场——假设》教学设计(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等量代换主备教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了解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

    《智慧广场—排列规律》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智慧广场—排列规律》教学设计 烟台市芝罘区葡萄山小学 刘红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2页,图形排列的周期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上册)》80~8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韦恩图产生的必要性。 2.借......

    第五单元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

    智慧广场范文

    智慧广场调研报告 1、智慧广场概况 智慧广场是上海市实现系统集成的第一栋5A级智能化大厦。是由曾设计中国顶级建筑“北京王府井饭店”及“深圳地王大厦”的世界著名建筑设......

    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形成利用分类列举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分类列举策略的......

    智慧广场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36页,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 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探究,学习有序数图形的方法。 2、 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体会到按一定顺序去数可以......

    5上7-智慧广场-排列问题-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智慧广场---《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教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113-114页智慧广场 【教材简析】 排列是学习统计概率知识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