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业采伐补充协议
协议书
为完善xxx与xxx于2000年11月15曰,签订的《承包采伐迹地造林合同》,特订如下协议:
一、《承包采伐迹地造林合同》是以xxx出面代表与xxx签订造林合同,实际合同责、权、利归属xxx、xxx二人共同所有。山场坐落于xxxx,土名xxx,林班xx林班,x大班,x.x.x-x小班,面积xxx亩,杉木林。林权证号:xxxxxxxxxx号。
二、造林合同签订以后,二人责,权、利相同。如合同有不适之处,需要修改或补充必须二人同时同意,否则合同不变。
三、其中xxx出林地,xxx投资。退出股份首先必须转让,拍卖给内部成员,如内部成员不吸收,其退出股份方可转让给之外人员,否则不得转让,拍卖,此股份可继承。
四、造林由xxx投资,抚育、管护工资等投入二人均等,五、此补充协议壹式贰份,人均壹份。参股人签名:
2017年11月15日
第二篇:林业采伐申请书
林业采伐申请书
深河乡林业站:
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村民小组的村民__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需要采伐坐落在______________村民小组小地名叫___________的林木,采伐树种为________,采伐数量__________株,林权证号:________________,林种___________,林木平均年龄______年,林木平均树高______米,四至界线为东至:___________,南直: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北至:___________,该地区不在公益林区内,四至边界清楚无争议,恳请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办理相关手续为谢。
特此申请
申请人:
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村委会意见(公章):
______年___月___日
第三篇:林业-采伐作业设计调查系统
采伐作业设计调查系统
系统概述
采用Skyway采伐作业设计调查系统后,使得林区采伐调查工作变得非常简单,内业人员将各林场最新资源档案数据、地形、林相图数据以及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加载到PDA平台中,分发给各野外调查小队,利用GPS实时导航,把区划界限直接保存到PDA平台中,实现作业区、作业小班、集材道、装车场限地实测落界。
在采伐木挂号检尺记录过程中,PDA会跟着计算小班宜采量、采伐强度、出材量,并提供与伐前量比较,以利于森调队员确定被伐木,避免了过多挂号带来的麻烦,减少了数据采集的操作环节。依据Trimble手持设备野外数据采集数据系统中的检尺数据、被伐木数据、绿地因子信息数据,可以快速推算出树木组成、小班蓄积、被伐木蓄积等信息。绿地条件、下木植被、林分因子、幼树更新等小班因子也被详细记载。在野外调查与区划过程中,对不符合采伐作业的经营区,坡度、树种、径级、采伐强度、经营密度以及小班面积等等,PDA会及时提醒森调队员,提高了数据的准备性。
以往的内业处理,是通过微机录入小班数据,进行统计汇总报表,现在只需将数据存储卡交给内业,就可以实现自动检错、自动产生伐区审批所需的9个准设计报表,同时还能生成各种自由报表,存储到森林资源数据库中,供各部门使用。
工作流程
森林人
系统概述
“森林人”——林业全方位应用解决方案,是由北京天恒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根据林业行业的实际工作情况,以行业特性为立足点的基础,根据不同林业应用项目的作业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的内外业一体化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系统。
结合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移动计算机(PDA)技术,极大程度地提高林业用户内外业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以达到精准林业、数字林业的目标。
系统的整体构架 该系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美国天宝(Trimble)公司提供的具有GPS、PDA双重功能的外业数据采集设备,二是在基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kyForestry林业应用平台上,根据林业工作现状,为客户定制具有专项应用的应用软件。
系统特色
GPS定位、导航
剔除GPS定位粗差,能有效地提高定位精度和长度、面积测量精度。获得地面控制点的精确坐标,并在野外完成遥感图像配准。WGS-84与北京54坐标、国家80坐标与地方自定义坐标之间的相互转换,导航功能方便快捷。加载林业遥感影像、电子地形图
利用影像金字塔技术加载处理卫星遥感图片、扫描地形图和矢量地图。支持GB级的栅格数据快速处理,进一步实现外业无纸化操作,提升用户的工作效率。可同时加载多幅已配准的扫描地形图或遥感图像,包括自动接边、缩略图的智能生成。地物/小班勾绘
可在遥感图像和扫描地形图上勾绘河流、山脊线、山谷线、行政边界等线状地物,同时勾绘点状地物。以线状地物为基础勾绘小班,勾绘的线状地物可自动捕获为小班边界,实现小班徒手勾绘。小班智能编辑
利用单点捕捉与节点捕捉功能,对已有的要素进行裁剪、分割、合并等操作,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内业人员对数据的二次处理工作。小班因子现场录入
对于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同时,结合作业区域当地的实地情况,定制外业数据采集软件,加入行业标准化表格,在外业调查的同时,完成对调查区域基本信息的录入。标准数据格式
内业将遥感影像或矢量地图以及ArcGIS、MapGIS等软件勾绘的林班、小班图形和属性数据局转入PDA,进行现场检查、编辑和修改。实现野外数据采集、成图实现了无纸化作业,极大减轻调查因子数据准备的工作量。可将外业调查数据和测量成果数据转换为常用GIS数据格和表格数据。相应的属性数据可转换为Access、DBF等数据库格式。
第四篇:集体林采伐管理..等林业政策
国家林业局关于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0-02-04 来源: 浏览次数:44
林资发[2009]166号
为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精神,进一步调动广大森林经营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现就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重要意义
1.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只有建立科学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才能使造林经营得到应有的回报,让经营者充分共享林业发展成果,才能形成森林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已成为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科学的森林采伐管理是“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关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广大林农成为森林经营的主体,只有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才能切实保障森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广大经营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释放出人的巨大潜能和林地的巨大潜力,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3.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是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举措。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科学的采伐管理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逐步实现由限额指标管理转向森林可持续经营、多功能发挥和多目标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在林业分类经营中的科学引导作用,在林业生产力发展中的激励作用,在林业改革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推动现代林业健康发展。
4.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需求的有效途径。立足国内解决林产品供应问题,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科学的采伐管理是形成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产品供给良性循环的基础措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林产品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必须改革和完善集体林的采伐管理,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森林经营、合理采伐、科学利用的机制,才能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保障森林产品的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5.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在集体林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创新森林采伐管理机制和经营模式,大力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不断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森林结构、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建设和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基本原则。
坚持分类管理、分区施策,对不同森林类型、不同森林经营主体,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坚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森林经营者提供便捷、优质、高效服务。
坚持先行试点、循序渐进,确保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有序推进。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保障森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坚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全面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综合措施。
7.总体目标。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机制的任务。改革采伐管理服务方式,简化审批程序,推行采伐限额公示制,建立健全简便易行、公开透明的管理服务新模式;创新采伐管理方式,逐步建立森林分类管理新机制;完善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限额指标管理向采伐备案管理的转变,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新体制。
8.改革范围。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范围是指: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产权明晰给林农所有的森林和仍由集体经营的森林以及其他非国有林。
三、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内容和方式
9.简化森林采伐管理环节。森林经营者需要采伐林木时,可由就近的林业工作站协助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简化环节,提供林权审核、伐区设计和审批发证等“一站式”服务。实行伐区简易设计,林业主管部门由“伐前拨交、伐中检查、伐后验收”的全过程管理,改为森林经营者伐前、伐中和伐后自主管理,林业主管部门提供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
10.推行森林采伐公示制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公布采伐限额(含追加和结转的限额)以及森林采伐管理政策;凡符合采伐条件的森林和经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的林木采伐计划,必须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网站和乡村告示栏公开。森林经营单位或个人对采伐计划和采伐审批有疑问的,可提出书面质疑,林业主管部门应及时公开反馈。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有关监督机构,应加强对辖区内采伐指标分配、采伐审批的指导和监督,并定期公布检查监督结果。
11.实行森林采伐分类管理。非林业用地上的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自主采伐;林业用地上的林木继续实行采伐限额管理。
商品林采伐类型简化为主伐、抚育采伐和其他采伐,抚育采伐和其他采伐可占用主伐指标,各项指标可向以后各结转使用;公益林可以依法进行抚育采伐、更新采伐和其他采伐,采伐指标不可结转使用。
12.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办法。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依据森林经营方案核定年森林采伐限额;对森林采伐实行由蓄积量和出材量双项控制改为由蓄积量单项控制;皆伐作业的按照面积控制;木材生产计划实行备案制。
四、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13.编制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纲要。构建以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及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为基础的宏观指导体系,指导森林经营方向及生产力布局。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纲要》,总结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成就与经验,提出新时期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强化保障措施,指导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为全面提高我国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14.编制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在《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纲要》的指导下,构建以区域可持续经营规划为基础的区域决策体系,进一步细化森林功能分区,制定最佳森林经营和采伐利用模式,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区域基本构架。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下简称“二类调查”)的基础上,省级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以森林分类经营为主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编制省、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确定森林经营方向、经营模式、采伐利用方式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区域空间框架,协调森林功能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
15.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构建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系,使森林经营和森林采伐利用活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相衔接。国家林业局研究制定简易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规范;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在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框架下,引导森林经营者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特别是林业工作站要指导和帮助林农编制简易森林经营方案。通过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将森林资源培育和采伐利用等森林经营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逐步实现经营者科学经营森林资源。
林农编制的简易森林经营方案,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认定;林农联合体及其他森林经营者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定;跨行政区域单位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由双方共同的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审定。
16.推广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构建以多种森林经营方法、模式为基础的技术支撑体系,指导各类经营者科学经营森林资源。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点建设,通过对典型森林经营模式的总结,形成不同类型森林经营的采伐利用技术标准和多种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
五、抓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
17.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的森林采伐管理改革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为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探路子、出经验、作示范。各地试点工作必须自始至终贯穿森林可持续经营这条主线,抓住建立便捷高效的森林采伐审批机制和县级森林经营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这两个重点,细化试点方案,宣传试点政策,落实保障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试点工作。
18.发挥试点的创新和带动作用。各地要结合经济社会和林业发展实际,在推进试点工作过程中,突出分类指导,突出地方特色,突出机制创新,在采伐指标分配、简化审批手续、优化限额结构、编制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以及推广可持续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充分发挥试点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系统总结试点经验,对经过实践检验,广大森林经营者满意的试点成果,及时吸收到相关的技术规程和政策法规中。
六、做好集体林采伐管理的基础工作和相关改革
19.推进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各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明确管理机构,充实专业人员,加强森林资源档案建设和管理,及时更新森林资源信息,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二类调查为基础、动态管理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做到监测区域全覆盖,监测成果数字化;要规范林业数表管理,积极开展基础数表的修订工作,完善林业数表体系,为森林采伐管理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
20.完善森林采伐管理相关规程规范。各地要抓紧对现有的森林采伐管理相关规程规范进行系统清理,凡是法律依据不明确、制定主体不当及超越职权范围,或者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要及时废止;凡是与现代林业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森林科学经营不相适应的规程规定,要结合实际,尽快修改完善,为广大森林经营者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1.强化木材运输检查监督。各地要进一步理顺木材运输检查管理体制,切实解决木材检查人员编制和经费;组织编制《全国木材检查站建设规划》,合理调整木材检查站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固定检查为主、流动检查为辅的木材运输检查监督新机制;执行持证上岗和统一装识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实行全国统一的木材运输证;在报刊、网站等媒体以及木材检查站公告栏,公布各地凭证运输名录,规范木材运输秩序。
七、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保障措施
22.加强对集体林采伐管理改革的组织领导。按照《决定》和《意见》的要求,各地要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作为当前林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组成专门工作机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及时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对改革成果进行总结梳理,研究制订相应的采伐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
2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做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编制好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和各类森林经营方案,加快各类数表修编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特别是采伐管理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安排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基层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24.建设廉洁高效的森林资源管理队伍。森林资源管理队伍肩负依法对森林资源的培育、利用和保护实施管理与监督的重大责任。要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队伍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业务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加大培训力度,强化依法行政和执政为民意识,全面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监管能力和执法水平。逐步建立起制度完备、作风优良、廉洁高效、运转协调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25.加强森林采伐管理改革的监督检查。国家林业局各派驻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和各直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要强化服务意识,主动融入改革,调整检查方法和监督内容,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作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
26.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各地要强化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切实保护好广大森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借改革之机出现的乱砍滥伐、无证运输、非法经营加工等严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恶劣的案件,实行逐级挂牌督办,一查到底,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009年7月17日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发布时间:2007-10-26 来源: 浏览次数:49
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出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以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工作,防止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流失,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规定》的出台,将有利于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为,约束政府行为,避免人为随意干预,促进林木和林地流转,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按照《规定》,森林、林木、林地、森林景观资产,以及与森林资源相关的其他资产,由评估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特定目的和条件下的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进行分析、估算。
《规定》明确了必须依法进行评估的8种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情形:森林资源资产转让、置换;森林资源资产出资进行中外合资或者合作;森林资源资产出资进行股份经营或者联营;森林资源资产从事租赁经营;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担保或偿还债务;收购非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涉及森林资源资产诉讼;法律、法规规定需要进行评估的其他情形。以及根据需要可进行评估的3种情形:因自然灾害造成森林资源资产损失;盗伐、滥伐、乱批滥占林地人为造成森林资源资产损失;占有单位要求评估。并对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的机构和人员资质条件、工作程序、审核要求,以及有关单位和各级工作人员的责任作了明确规定。
《规定》明确,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其他地区涉及国家重点公益林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涉及国家重点公益林的非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准或授权核准。
从事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应具有财政部门颁发的资产评估资格,并有2名以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参加方可开展评估业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须经2名注册资产评估师与2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共同签字方能生效,签字人员对评估报告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非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按照抵押贷款的有关规定,凡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银行抵押贷款项目,应委托财政部门颁发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评估;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银行抵押贷款项目,可委托财政部门颁发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评估或由林业部门管理的具有丙级以上(含丙级)资质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林业科研教学等单位提供评估咨询服务,出具评估咨询报告。
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占有单位在进行与资产评估相应的经济行为时,应当以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为作价参考依据。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当交易价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交易。
近年来,我国稳步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了广大林农造林积极性,以森林资源资产为对象的转让、抵押贷款以及合资、合作、股份经营等经济行为越来越多。但也出现了森林资源资产产权流转操作不规范、评估市场混乱、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流失等问题,现行资产评估机构难以满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快速增长的需要。《规定》的出台,将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国绿色时报2007-01-22)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规范
发布时间:2007-09-25 来源: 浏览次数:184 范 围
本规范规定了用地单位申请占用征用林地(含临时占用林地,下同)时应提供的由具备相关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作出的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内容。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占用征用林地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2 总 则 2.1 目的
为严格执行《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规范占用林地征用林地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内容,提高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质量,防止发生违法使用林地的情况,严格控制占用征用林地,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2.2 编写原则
2.2.1 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必须依法编写,以不占用征用或者少占用征用林地为原则,对国家禁止供地项目,不得为其编写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2.2.2 要科学、客观、公正地编写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采用的技术方法要符合有关技术规程和标准,采用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要具体明确。
2.2.3 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拟占用林地及其林木的现状。
2.2.4 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要全面评价占用征用林地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综合影响。特别对涉及重点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对项目区域和项目区的森林资源的影响,以及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
2.2.5 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应依据设计单位资质,严密组织、认真调查、深入分析、精心编制。对超越资质或粗制滥编的,经核实后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造成森林资源重大损失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2.3 编写内容要求
1、符合基本建设程序,项目本身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关批复文件具备;
2、森林资源的基础数据时效性强、精度高,外业勘察、专业调查资料齐全,数据符合精度要求;
3、采用的各种相关数据及社会经济情况等背景资料的来源可靠,数据详实,具有时效性;
4、项目使用林地的方案科学,总体布局合理,项目选址得当,用地规模符合实际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有效;
5、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所做的评价全面具体、方法科学、论证充分;
6、采用的经济技术指标、参数、定额符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
7、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8、提出的综合评价和结论性意见、措施及建议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9、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资料完整,附件材料及专题论证报告齐全。3 编写单位资质要求
凡是承担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单位必须具有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认证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
1、下列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由乙级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写。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需报国家林业局审核同意的占用征用林地项目。
(2)按照《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规定,需报国家林业局审批的临时占用林地项目。
(3)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征用林地项目。
2、下列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由丙级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写。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除农村居民修建住宅以外的其他需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占用征用林地项目。
(2)按照《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规定,需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的临时占用林地项目。
3、其他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由丁级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写。4 有关调查技术标准和方法 4.1 林地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即: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4.2 占用征用林地类型
分为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用材林地(含采伐迹地)、经济林地(含采伐迹地)、薪炭林地(含采伐迹地)、苗圃地和其它林地。4.3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地调查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现地调查全面掌握项目区森林资源的基础数据,通过社会调查掌握项目区域及项目区的相关背景情况。现地调查主要采用森林资源采伐更新作业调查设计规程(即三类调查)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调查内容,更充分利用GPS等技术进行定位和求算面积。
现地调查应增加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古树名木的调查内容。4.4 有关补偿费标准
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价、财政、林业部门批准颁布的补偿费标准执行。鉴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补偿费标准可能会被重新修订或颁布,计算补偿时应执行各地的最新补偿费标准。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依据、报告组成及正文内容 5.1编写依据
1、有关的法律法规;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关批复文件;
3、国家及行业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项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项目区域发展总体规划;
4、有关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基地建设的专题报告文件,包括项目区及项目(周边)区域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有相关专题报告;
5、国家、行业及地方的有关政策规定及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6、项目区域有关经济技术指标;
7、国家颁布的有关社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5.2 报告组成
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由正文及其附件、附表和附图四大部分组成
1、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正文一般由以下各章内容组成: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项目区域及项目区背景情况 第三章 项目区拟占用征用林地现状调查情况 第四章 占用征用林地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综合评价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七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 第八章 相关说明
2、附件
(1)项目区森林资源调查报告和有关专业(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等)调查报告(2)拟占用征用林地各项补偿费用估算(包括估算范围、估算标准和估算结果)(3)其他有关材料
3、附表
(1)项目区林地分权属按占用征用林地类型面积蓄积统计表(2)项目区林地分权属各地类面积统计表
(3)项目区林地分权属、起源、林种、优势树种(组)各龄组面积蓄积统计表(如为经济林、应附分产期面积统计表)
4、附图
(1)项目区地理位置图(2)项目建设总体布局图(3)拟占用征用林地现状图 5.3 正文内容 5.3.1 总论
概述建设项目的提要情况、拟占用征用林地的总体情况及可行性报告编写依据等,包括:
1、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名称、业主性质(国有、集体、私有、合作、独资、外资、股份等)、隶属关系、法人代表、项目负责人、项目批准单位,项目建设的目标、投资规模及来源、拟用地规模、项目效益,项目提出过程及前期准备情况。
2、拟占用征用林地概况。包括拟占用征用林地的空间位置、拟占用征用林地面积蓄积、占用征用林地类型等。
3、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依据。5.3.2 项目区域及项目区的背景情况
包括项目的由来及提出等情况、项目区域及项目区自然地理(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情况)、社会经济(面积、人口、经济等情况),以及森林资源、重点野生动植物、风景名胜等基本情况。
项目区的情况调查,以涉及到的最小行政单位为范围,可以是行政村、乡(镇、林场)、县(区、市)及地(市)。
5.3.3 项目区拟占用征用林地现状调查情况
1、需明确林地现状情况调查分析方法。拟占用征用林地的面积单位为公顷,保留4位小数;蓄积单位用立方米,保留1位小数;拟占用征用林地权属为集体的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权属为国有的以场(圃)为基本单位。
2、详细阐述拟占用征用林地的位置、地貌等基本情况,占用征用林地类型情况,林地的主要调查因子情况(地类、权属、起源、林种、优势树种(组)、面积和蓄积、龄组、经济林不同产期等),竹林记载株数。
3、调查项目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情况,其中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要采用中文-拉丁文对照,要特别注明属于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物种情况。对于项目区内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境情况要认真调查与分析。5.3.4 占用征用林地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1、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林地资源及林木资源的影响;
2、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影响;
3、对生态效能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森林生态防护效能(包括生态脆弱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4、对景观风貌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景观风貌的影响;
5、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6、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林业发展的影响; 上述内容应分析项目施工期的可能影响,还应分析项目实施后的潜在影响。5.3.5 综合评价
对项目占用征用林地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
(1)立项依据是否充分,占用征用林地是否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对此,要综合分析项目与区域规划的协调情况,并从项目建设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效能出发,对拟占用征用林地的需求情况进行客观分析。通过该项目的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的可能作用和潜在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2)项目占用征用林地的建设条件是否具备,拟采用的建设措施是否优越,拟采用的保护和使用林地的措施是否合理
对此,要综合分析项目占用征用林地的选址情况,全面对比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林地的背景情况和现状,科学公正地分析该项目建设占用征用林地的选址是否科学,对林地的占用征用是否最小,是否立足于全局且有利于有效控制林地逆转。(3)项目占用征用林地的相关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此,针对项目建设特点,根据前述占用征用林地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是否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措施,以减少占用征用林地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4)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包括防护效益,水土保持效益,景观效益)如何,是否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5.3.6 保障措施
指使用和保护林地的相关支撑和保障措施,包括技术保障、资金保障等,确保项目使用林地相关补偿费用的落实、森林植被的异地恢复、项目区内拟采用的就地植被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措施的落实等。5.3.7 可行性研究结论
根据前述项目背景情况和拟占用征用林地的情况调查、影响分析、综合评价及制订的保障措施,明确提出可行性结论(即占用征用林地是否确实必要、可行)。5.3.8 相关说明
说明项目关联单位(用地单位、最初接受申请的林业主管部门及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单位)对项目占用征用林地承担的责任,其中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单位须对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负责。
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07-08-28 来源: 浏览次数:27
第一条为了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以下简称林权)登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林权登记职责。林权登记包括初始、变更和注销登记。
第三条林权权利人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拥有者。
第四条林权权利人为个人的,由本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委托的代理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林权权利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委托的代理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
第五条林权权利人应当根据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提出登记申请,并提交以下文件:
(一)林权登记申请表;
(二)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定代理人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载明委托事项和委托权限的委托书;(三)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证明文件;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
第六条林权发生变更的,林权权利人应当到初始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七条林地被依法征用、占用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林地灭失的,原林权权利人应当到初始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第八条林权权利人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一)林权登记申请表;(二)林权证;
(三)林权依法变更或者灭失的有关证明文件。
第九条登记机关应当对林权权利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登记机关认为林权权利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符合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本办法规定的,应当予以受理;认为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说明不受理的理由或者要求林权权利人补充材料。
第十条登记机关对已经受理的登记申请,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森林、林木和林地所在地进行公告。公告期为30天。
第十一条对经审查符合下列全部条件的登记申请,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予以登记:
(一)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位置、四至界限、林种、面积或者株数等数据准确;(二)林权证明材料合法有效;(三)无权属争议;
(四)附图中标明的界桩、明显地物标志与实地相符合。
第十二条对经审查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登记条件的登记申请,登记机关应当不予登记。在公告期内,有关利害关系人如对登记申请提出异议,登记机关应当对其所提出的异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利害关系人提出的异议主张确实合法有效的,登记机关对登记申请应当不予登记。
第十三条对不予登记的申请,登记机关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提出登记申请的林权权利人告知不予登记的理由。
第十四条对于经过登记机关审查准予登记的申请,应当及时核发林权证。
第十五条按照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核发林权证的,登记机关应当将核发林权证的情况通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第十六条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林权证式样,并指定厂家印制。
第十七条发现林权证错、漏登记的或者遗失、损坏的,有关林权权利人可以到原林权登记机关申请更正或者补办。第十八条登记机关应当配备专(兼)职人员和必要的设施,建立林权登记档案。
第十九条登记档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材料:(一)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申请材料;(二)林权登记台帐;
(三)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涉及的异议材料和登记机关的调查材料和审查意见;(四)其他有关图表、数据资料等文件。
第二十条登记机关应当公开登记档案,并接受公众查询。
第二十一条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登记机关应当将当年林权证核发、换发、变更等登记情况统计汇总,并于次年1月份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林业采伐管理改革机制研究论文
摘要:林业采伐管理不仅是林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保障,而且还能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但是当下林业采伐管理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分析了林业采伐管理的现状以及如何在当前形势下从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审核审批程序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林业采伐管理;林业经济;改革机制
林业采伐不仅关系到林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利益,同时也是影响国家林业资源的重要因素。如何根据我国的林业采伐管理制度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动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是当下林业工作者们所要思考的问题。
1林业采伐管理的现状
我国林业资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因为过度开发引起的荒漠化、沙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北方内蒙古以及东北三省林区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资源危机,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7年我国正式实施了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以及林业法制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全球气候变化,也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林业发展也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目前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经营模式,其中包括蒙特利尔进程、中美洲进程、非洲干旱区进程等组织。我国在2003年加入蒙特利尔进程,该进程是1993年由加拿大政府发起的国际政府技术论坛,旨在保护欧洲以外的温带和北方森林。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的进程和内容各不相同,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追求林业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经营需要合理规范的采伐秩序。
2林业采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林业采伐管理的手段和目标不同
林业采伐管理是林业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林业经营的主要举措。林业资源的管理和经营最终都是通过林业采伐管理增加林业资源的数量和提高林业资源的质量,实现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然而,自从林业采伐管理实施以来,地方林业管理部门严格把控林业资源的采伐,限制林业经营者将林业资源直接变现,损害了林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同时,林业管理部门还制定了木材生产计划,限制了林业经营活动,导致一些林业经营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想方设法规避政策,增加林业采伐量,这严重影响了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2林业采伐管理模式单一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林业资源呈现地域性特点:北方针阔混交林为主,南方多常绿阔叶林。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周期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也应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但是我国的林业采伐管理并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3林业采伐管理在当前时期中的改革机制
3.1编制林业采伐限额
林业采伐管理是根据经营目的而设置的,主要包括限额管理和非限额管理。林业采伐管理建立在林业经营的基础上,因此在林业发展规划中,要建立林业采伐管理体系,在林业经营活动中,根据林业经营方案制定采伐限额。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采伐时,如果没有编制完善的林业经营方案,应该要对采伐限额进行编制[1]。
3.2限额指标的制定
在林业采伐中,限额指标有培育型和商品型两种采伐类型。对一些人工幼林和公益林一般采取培育型的采伐,保证林业的生长和繁殖;而对于效率低的商品林则要进行清理性采伐,以保证商品林的经济效益。
3.3审批采伐
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林业经营规模以及采伐对象,简化当前的林业采伐审批程序,按照经营目标对林业采伐作业设计采伐限额编制,只要符合林业采伐要求的,当地林业部门都应该予以审批。而一些集体林业或者林农,林业采伐必须要到当地县级林业部门进行审批,只有审核通过才能进行采伐[2]。4结语当前林业集体林权制度正在改革,林业采伐管理应该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采用分类管理的方式,创新林业管理机制,提高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董会书 马云龙 单位:安图县乡村林业管理站
参考文献:
[1]许由才.林业采伐作业环境保护技术及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4):172-172.[2]鲁秀梅,马文威.林业采伐作业环境保护技术与措施[J].科学种养,2014,(12):21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