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13:3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第一篇:《北京市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北京市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作者:佚名 来源:中顾法律网 点击数: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 大 中 小

2909 更新时间:2011-01-20 10:39:31 免费法律咨询

[提要] 第一条 为了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是指依据《条例》、《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经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

第三条 医疗机构的类别:

(一)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是指依据《条例》、《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经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

第三条 医疗机构的类别:

(一)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

(二)妇幼保健院(所);

(三)中心卫生院、卫生院;

(四)疗养院;

(五)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中医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

(六)诊所、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

(七)村卫生空;

(八)急救中心(站);

(九)临床检验中心;

(十)专科疾病防治院(所);

(十一)护理院(站);

(十二)其他诊疗机构。

第四条 卫生防疫、国境卫生检疫、医学科研和教育等机构在本机构业务范围之外开展诊疗活动以及领取工商执照的美容服务机构开展医疗美容整形业务的,必须依据《条例》、细则和本办法申请设量相应类别的医疗机构。

第五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编制外的医疗机构,由市和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条例》、《细则》和本办法管理。驻京的各军兵种及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提供编制外医疗机构的名称和地址。

第六条 医疗机构依法从事诊疗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行使监督管理职权。

第二章 设置审批

第八集 市和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所辖行政区域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当地的医疗资源。市和区、县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和《北京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制定所辖行政区域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经上一级卫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在本行政区域内发布实施。定期评价实施情况,并将评价结果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九条 医疗机构的设置,必须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一)100张床位以上的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的设置,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按《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进行初审,报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二)其他医疗机构的设置,报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或备案,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复核和备案。

第十条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设置医疗机构,由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申请;两人以上合伙设置医疗机构,由合伙人共同申请;个人设置医疗机构,由设置人申请。

第十一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乡镇和村除外)设置诊所的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取得医师以上职称;

(二)在医疗机构连续从事五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

(三)身体健康能胜任本职工作;

(四)具有本市户籍。

第十二条 在乡镇和村申请设置诊所的个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取得医士以上职称;

(二)在医疗机构连续从事五年以上临床工作;

(三)身体健康能胜任本职工作;

(四)具有本市户籍。

第十三条 开办中医一技之长诊所,按市中医管理局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医疗机构:

(一)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

(二)正在服刑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三)在职、因病退职退休或者停薪留职的医务人员;

(四)发生医疗事故来满五年的医务人员;

(五)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六)被开除公职或擅离公职的医务人员。

第十五条 凡申请设置医疗机构均应按细则第十五、十六条规定,提出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选址报告。

第十六条 由两个以上的法人、组织或个人共同合伙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还必须提交有效的协议书。

第十七条 设置申请的时间,自申请人提供细则规定的全部材料之日算起。

第十八条 申请设置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准批准。

(一)不符合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

(二)设置人不符合规定条件的;

(三)不能提供满足投资总额的资信证明的;

(四)投资总额不能满足各项预算开支的;

(五)医疗机构选址不合理的;

(六)污水、污物、粪便处理方案不合理的;

(七)人员、设备、资金的配置不合理的;

(八)拟设置的诊疗科目不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

第十九条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在核发《设且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前,应当先向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备案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有权纠正或者撤销不符合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设置审批。

第二十条 《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有效期为:

(一)诊所:6个月

(二)门诊所:1年

(三)20一99张床的医疗机构:2年

(四)100一299张床的医疗机构:3年

(五)300张床以上的医疗机构:5年

第二十一条 变更《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中的医疗机构的类别、规模、选址,必须重新申请办理设置审批手续,变更诊疗科目,必须补办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 为内部职工服务的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由设置单位向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置单位或者其主管部门设置量医疗机构的决定;

(二)《设置医疗机构备宝书》。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备案后十五日内给予《设置医疗机构备案回执》。

第二十三条 获得《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或者《设置医疗机构备案回执》的单位或个人,在执业前,应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执业登记。

第三章 登记与校验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执业,必须进行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 区、县人民政府设置的医疗机构,l00张床以下的其它医疗机构(市人民政府设置的医疗机构除外),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予以登记注册和变更登记,报卫生行政部门备案。除前款外的医疗机构,在向市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机关申请登记、注册变更登记前,须经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报市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和变更登记。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申请执业,必须填写《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一式三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或者《设置医疗机构备案回执》;

(二)医疗机构用房产权证明或者使用证明;

(三)医疗机构建筑设计平面图;

(四)验资证明、资产评估报告;

(五)医疗机构规章制度目录;

(六)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有关资格证书复印件以及各科室负责人名录。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村卫生室申请执业登记,还应当提交药房(柜)的药品种类清单、卫生技术人员名录及其有关资格证书复印件和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提交的其它材料。

第二十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自收到执业登记申请和规定提交的材料之日起,45日内完成审查、验收,审验合格的,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验不合格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登记:

(一)不符合《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核准的事项;

(二)末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推荐阅读: 医疗机构管理条理         • 【医疗机构管理条理】卫生部关于加强内部审计

• 【医疗机构管理条理】安徽省农村卫生室管理试

• 【医疗机构管理条理】北京市私人医疗院所管理

• 【医疗机构管理条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 【医疗机构管理】卫生部关于临床检验中心管理

• 【医疗机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 【医疗机构管理】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解决医

• 【医疗机构管理】合理解决赤脚医生补助问题

(三)投资不到位的;

(四)房屋不能满足诊疗服务功能的;

(五)通讯、供电、上下水道、取暖等公共设施不能满足医疗机构正常运转的;

(六)医疗机构规章制度不符合规定的;

(七)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现场抽查考核不合格的;

(八)任用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工作的。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的事项:

(一)类别、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所有制形式;

(三)注册资金;

(四)服务方式;

(五)诊疗科目,(六)房屋建筑面积、床位(牙椅);

(七)服务对象;

(八)职工人数;

(九)主要医疗仪器设备;

(十)执业许可证登记号(医疗机构代码);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村卫生室除登记前款所列事项外,还应当核准登记药房(柜)的药品种类及在该机构执业的卫生技术人员。

第三十条 因分立或者合并、保留的医疗机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新设置的医疗机构应当申请设置许可和执业登记,终止的医疗机构应当申请注销登记。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所有制形式、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注册资金、诊疗科目、床位(牙椅)数的,必须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并提交《医疗机构申请变更登记注册书》一式三份。

第三十二条 为内部职工服务的医疗机构向社会开放,必须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在向原登记机关管辖区域外迁移的,应当在取得迁移目的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发给的《设置医疗机构批推书》,并经原登记机关核准办理注销登记后,再向迁移目的地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执此登记。

第三十四条 登记机关在受理变更登记申请后,依据有关规定和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进行审核,作出是否准予变更登记的决定。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停业,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转让、出售。《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副本遗失的,应及时申明和公告,并向原登记机关申请补发。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校验期为:

(一)床位在100张以上的医疗机构:3年

(二)其它医疗机构:1年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于校验前三个月到卫生行政部门办理校验手续,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医疗机构校验申请书》;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副本;

(三)医疗机构评审合格证书;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校验申请书后发出受理校验通知书,并在2个月内完成校验。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可以根据情况,给予1至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评审不合格的;

(二)限期改正或者停业整顿期间的;

(三)应办理变更手续而未办理的;

(四)不执行细则第八十五条规定的。

第四十条 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在暂缓校验期内不得执业。暂缓校验期满仍不能通过校验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于每年1 月底前将上年度本行政区域内执业的医疗机构名册报市卫生行政部门,由市卫生行政部门汇总后报卫生部。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单列造册,报市中医管理局,由市中医管理局汇总后上报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开业、迁移、更名、改变诊疗科目以及停业和校验结果,由登记机关在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告。

第四章 执 业

第四十三条 医疗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必须具有本市户籍。

第四十四条 医疗机构执业,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

第四十五条 医疗机构必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标挂于明显处所。

第四十六条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

第四十七条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第四十八条 医疗机构实行首诊负责制,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没各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在病情允许和联系好接诊医疗机构的前提下,应当及时转诊。

第四十九条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规定命名,命名管理办法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五十条 标有医疗机构标识的印章、银行帐户以及医疗文件中使用的名称应当与注册的医疗机构名称相同;使用两个以上名称的,应当与第一名称相同。

第五十一条 医疗机构的门诊病历的保存期不得少于l0年,住院病历或缩微件的保存期不得少于30年。

第五十二条 标有医疗机构标识的印章、票据、病历本册以及处方笺、各种检查的申请单、报告单、证明文书单、药品分装袋、制剂标签等不得买卖、出借、转让和冒用。

第五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检查、考核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业作风建设得落实情况,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第五十四条 医疗机构采购、管理、使用药品和制剂,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它有关规定。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第三条中(六)、(九)、‘(十一)所列的医疗机构不得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医疗机构为死因不明看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只做是否死亡的诊断,不作死亡原因的诊断。如有关方面要求进行死亡原因诊断的,医疗机构必须指派医生对尸体进行解剖和有关死因检查后方做出死因诊断。

第五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诊断、治疗的知情权利。在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应当向患者作必要的解释。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患者家属或有关人员。

第五十七条 医疗机构的药品仅限使用于就诊患者处方,除抢救调拨外,不得以其他形式对外销售。

第五十八条 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临时性任务。

第五章 监督管理与处罚

第五十九条 市和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十条 市和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组织。市中医管理局建立中医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组织。

第六十一条 对违反《条例》、《细则》和本办法的,依据《条例》和《细则》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六十二条 实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对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服务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医德医风等进行综合评价。市和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医疗机构评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各级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负责医疗机构评审的具体实施。

第六十三条 市中医管理局成立中医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负责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的评审。

第六十四条 医疗机构评审包括周期性审评、不定期重点检查。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在对医疗机构进行评审时,发现有违反《条例》、《细则》和本办法的情节,应当及时报告卫行政部门。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条例》、《细则》和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批准执业的医疗机构的登记注册,应当在本办法实施1年内,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的有关规定,补办登记手续,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六十六条 医疗机构申请办理设置审批、执业登记、评审时,应当交纳费用,医疗机构执业应当缴纳管理费,具体办法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物价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六十七条 市中医管理局依据《条例》、《细则》和本办法,对管辖范围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疗机构行使设置审批、登记和监督管理。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在市卫生局。

第六十九条 本办法发布之前的我局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七十条 本办法自1995年7月1日起实施。

第二篇:甘肃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精选)

甘肃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21号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设置审批

第三章 登记与校验

第四章 名称

第五章 执业管理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处罚

第八章 附则

《甘肃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已经1996年11月5日省人民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代省长孙英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日 甘肃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保障公民健康,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卫生部发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辖区范围内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及相关医疗活动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法医技术鉴定及其他相关机构在本机构业务范围之外开展诊疗活动;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单采血浆站;药物依赖治疗院(站、所)及其他诊疗机构必须依据本办法,申请设置相应类别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驻甘部队编制外的医疗机构,由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条例》、《细则》和本办法管理;编制内的医疗机构向社会开放,必须经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备案。

第二章 设置审批

第四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经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在本行政区域内发布实施。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每5年修订一次。

第五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实施情况定期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按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是审批医疗机构设置的主管机关,其它单位和个人无权审批医疗机构设置。

第七条 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权限划分如下:

一、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的医疗机构:

(一)床位在100张以上的综合医院和床位在60张以上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疗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急救站;

(二)各种专科疾病防治机构;

(三)省属医疗机构;

(四)中央在甘和省直各部门、省直各企业事业单位创办的设置床位的医疗机构;

(五)药物依赖治疗院、所、站;

(六)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单采血浆站;

(七)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驻甘编制外设置床位的医疗机构。

二、地、州、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的医疗机构:

(一)床位在100张以下(不含100张)的综合医院和床位在60张以下(不含60张)的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

(二)护理院;

(三)中心卫生院、街道卫生院;

(四)各县(市、区)所在城(镇)市(城)区范围内的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中医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诊所、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卫生所、卫生保健所、卫生站;

(五)中央在甘和省各部门、省直各企业事业单位创办的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

(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驻甘编制外不设置床位的医疗机构;

(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不含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属和中央在甘企事业单位创办)的医疗机构的初审。

三、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的医疗机构:

(一)乡(镇)卫生院、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中医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

(二)诊所、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护理站;

(三)上述第七条除第二款第七项外有关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的初审;

(四)其他医疗机构。

第八条

有《细则》第十二条列举的和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职人员、因病退职退休人员;停薪留职的人员(在乡、镇以下地区设置医疗机构者除外);

(二)被医疗机构开除公职6年内,留院察看期满2年内,受到降级、降职以上处分未满2年以及擅自离职未满5年的医务人员;

(三)患传染病未愈或其他健康原因不适合执业行医的个人。

第九条

在城市(包括县级建制镇)设置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的个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医师执业技术考核合格,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医师职称,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同一专业临床工作5年以上;

(三)在所在城镇常住户籍和身份证。

在一般乡镇和乡村设置诊所、门诊部、卫生所(室)的个人的条件:

(一)取得医师证书、医师职称或经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技术考核合格,取得《医师(士)合格证书》;

(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取得医师职称,在一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同一专业临床工作3年以上;取得《医士执业证书》或取得医士职称,在一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同一专业临床工作5年以上;

(三)有所在县(市、区)常住户籍和身份证。

第十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条例》颁布前已设置的各类医疗机构(已向社会开放),凡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按本《办法》予以规范。

第十一条

申请设置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村卫生室(所)、护理站等医疗机构,向有批准权限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有《细则》第十五条中第(一)、(二)、(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款规定的内容。

第十二条

《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有效期:

(一)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医疗机构为2年;

(二)地、州、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医疗机构为1年;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为6个月。

逾期仍未实施建设的,《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自动失效。

第三章 登记与校验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执业,必须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时限: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的为5年,由地、市、州卫生行政部门登记的为4年,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的为3年。

第十四条

在《条例》实施前已执业并符合现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在本办法发布后6个月内,向有批准权限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另设的分院、门诊部,应作为新设置的医疗机构申请设置许可和执业登记。必须经登记机关批准。

第十六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由审批机关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十七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暂缓登记:

(一)经审核未达到基本标准;

(二)登记前1年内发生严重的院内感染事故;

(三)登记前1年内发生一级医疗责任事故或其它重大责任事故未得到妥善处理;

(四)有严重医德医风问题,社会反响较大,未及时得到纠正。

暂缓登记时间不超过6个月,逾期不具备条件的,停止执业。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出现《细则》第三十七条列举的和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将给予1至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发生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责任事故或其他重大责任事故尚未妥善处理;

(二)医德医风综合评价不合格;

(三)发生严重的院内感染事故。

第四章 名称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名称中含有“甘肃”、“甘”、“陇”、“全省”的必须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第二十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名称必须符合《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应改换或重新申请名称,并经登记机关核准。核准登记的新名称,在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使用,在核准机关辖区范围内享有专用权。

第五章 执业管理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及相应的业务活动。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出租、借用、转让、涂改、伪造。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执业使用的各种印章及病历、诊疗手册、处方、证明等医疗文书样件应当报登记机关核准备案;标有医疗机构标识的票据和病历本册以及处方笺、各种检查申请单、报告单、证明文书(单)、药品分装袋、制剂标签等不得买卖、出借和转让。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实施医疗质量保证方案,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不准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聘用社会医务人员,必须向登记机关办理资格审查等有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只限于向本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提供药品,提供药品应当以本医疗机构的处方笺为据。

医疗机构用药以处方制度规定的剂量为限,必须以本机构的处方为据,不得以盈利为目的出售药品、器械或其他商品。为内部职工服务的医疗机构除急诊、急救外,未经许可和变更登记不得向 社会开放。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设立医疗监督管理机构,履行《细则》第六十九条规定的监督管理职责。

第二十七条

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医疗机构监督制度。医疗机构监督员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聘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行使职权。

第二十八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应按《细则》第七十二条规定和下列各项内容进行检查和指导:

(一)医疗服务工作效率情况;

(二)医院经济收入和成本效益分析;

(三)医疗内感染监控和感染发生情况;

(四)医疗差错、事故发生及登记、报告、处理情况;

(五)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第二十九条

全省实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对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执业活动、医疗质量、技术及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医疗机构评审的组织和管理;各级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负责医疗机构评审的具体实施。

医疗机构分级管理评审按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七章 处罚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条例》、《细则》和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决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未涉及的按《条例》、《细则》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技术规范,系指《细则》第八十八条规定的内容和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或者认可的与诊疗活动有关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管理规范性文件。

第三十四条

外国人员及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甘肃境内设置医疗机构或短期行医的管理,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实施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定稿]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64号(文号)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设置审批

第三章 登记与校验

第四章 名称

第五章 执业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处罚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公民健康,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省范围内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以及卫生防疫、国境卫生检疫、医学科研和教学单位等设立的开展诊疗活动的机构。

第三条 医疗机构以求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健康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239 服务为宗旨。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扶持医疗机构的发展,鼓励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驻皖部队编制外的医疗机构,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条例》、《细则》及本办法管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驻皖后勤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向驻地卫生行政部门提供编制外医疗机构的名称和地址。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驻皖部队编制内的医疗机构向社会开放,须报所在地的行署、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章 设置审批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经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一般每五年修订一次。

第八条 单位或个人设置医疗机构,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取得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办理其它手续。

240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第九条 医疗机构的设置必须符合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第十条 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权限划分如下:

(一)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受理本行政区域内不满100张床位的一级综合医院、卫生院、门诊部、卫生所(室、站)、医务室、卫生保健所、护理院(站)、诊所等医疗机构的设置申请。县(市)卫生行政部门接受申请,经审核合格,作出批准;市辖区卫生行政部门接受申请,应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再作出批准。

(二)行署、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100张床位以上的二级综合医院,一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一级专科医院,一级妇幼保健院,行署、市、县级专科防治院(所、站),不满100张床位的康复医院,不满200张床位的疗养院,市急救站等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

(三)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二、三级中医、中西结合医院,二、三级专科医院,二、三级妇幼保健院,省级专科防治院(所、站),100张床位以上的康复医院,200张床位以上的疗养院,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等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

第十一条 设置医疗机构,应按审批权限,向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划设置医疗机构,由政府指定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241 的筹建负责人申请;法人或其他组织设置医疗机构,由其代表人申请;个人、合伙设置医疗机构,由设置人申请。

第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受理设置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与否的书面答复。批准设置的,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有效期,不满100张床位的医疗机构为一年;100张床位以上、300张床位以下的医疗机构为一年六个月;301张床位以上的医疗机构为两年。超过有效期仍未开工建设的,《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自动失效。

第十三条 有《细则》第十二条列举的和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或个人,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

(一)患传染病未愈或其他健康原因不适合执业行医的人员;

(二)被开除公职未满七年或擅自离职未满五年的人员。

第十四条 在建制镇以上的城镇设置诊所的申请人,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取得国家承认的医师资格或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取得《医师执行证书》;

(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医师职称后,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五年以上同一专业临床工作;

(三)经省卫生行政部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其中设242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置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所的由省中医主管部门负责考试,下同)。

第十五条 在一般乡镇和村设置诊所的申请人,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取得国家承认的医士以上资格或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医师执业证书》;

(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取得医师职称后,在一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三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者取得医士职称后,在一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五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

(三)经省卫生行政部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

第十六条 在《条例》实施前设置的已向社会开放的各类医疗机构,不符合所在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应作必要的调整。

第三章 登记与校验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执业,应向原批准设置的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登记,领取《医疗机构业务许可证》。医疗机构不进行工商登记。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除应向登记机关提交《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科室设置,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及各类人员结构;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243

(二)100张床位以上的医疗机构,应提交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清单。

门诊部、卫生所(室、站)、医务室、诊所等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除应按《细则》规定提交的材料外,还应提交医疗器械、设备清单。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在本机构编制以外设置的分院、门诊部,应作为新设置的医疗机构申请设置许可和执业登记。

第二十条 登记机关自受理执业申请之日起45日内,根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并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在《条例》实施前已执业并符合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在本办法发布后六个月内,向有权批准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并应提交《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材料以及下列材料:

(一)原主管部门批准设置的批准书;

(二)上一年医疗工作服务数量、质量、效率和医疗安全等各项统计信息资料。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到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校验手续时,除应提交《细则》规定的材料外,还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评审合格证书;

(二)上一年医疗服务工作数量、质量、效率和医疗安全等各项统计信息资料。

244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第四章 名称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各称中含有“安徽”、“全省”、“皖”等字样或“皖南”、“皖中”、“皖北”等跨市、县名称的医疗机构,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属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由省中医主管部门核准。

第二十四条 以“中心”作为医疗机构通用名称的和在识别名称中含有“中心”字样的医疗机构的名称,均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属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由省中医主管部门核准。

第二十五条 在《条例》实施前已执业的各类医疗机构的名称凡符合《细则》第四章各条款规定的,仍按原名称登记,不符合规定的应改换名称,并经登记机关核准。核准登记的新名称,在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使用,在核准机关管辖范围内享有专用权。

第五章 执业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执业,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医疗技术规范,建立健全医疗规章制度,严格技术操作规程,预防医疗事故、差错的发生。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必须使用有本医疗机构标识的病历、处方、检查报告单和票据,不得将其出卖或出借;不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245 得使用其他医疗机构的病历、处方、检查报告单和票据。

第二十九条 门诊部、卫生所(室、站)、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和诊所附设药房(柜)的药品种类,应与其服务功能相适应,除一般局麻、镇静、抗癫痫药品外,不得使用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和搞精神类药品。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只限于为在本机构就诊的病人提供药品。

第三十一条 因急诊抢救就医的,不受《细则》第六十四条“为内部职工服务的医疗机构未经许可和变更登记不得向社会开放”规定的限制。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行使下列监督管理职权:

(一)负责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和校验;

(二)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进行检查指导;

(三)负责组织对医疗机构的评审;

(四)对违反《条例》、《细则》和本办法的行为给予处罚。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设立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办公室,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办公室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各级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办公室应吸收中医、妇幼保健等主管部门人员参加。

246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医疗机构监督员队伍,医疗机构监督员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聘任。医疗机构监督员每届任期三年,可连聘连任。医疗机构监督员的人数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监督员应在职权范围内依法履行职责,对超出自己职权范围的案件应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第三十六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应按《细则》第七十二条规定和下列内容进行检查指导;

(一)医院内感染监控和感染发生情况;

(二)医疗差错、事故发生及登记、报告、处理情况;

(三)医疗服务工作效率情况;

(四)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第三十七条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权纠正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违反《条例》、《细则》和本办法作出的决定。

第三十八条 各级公安、财政、工商、物价等有关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责,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九条 有关国家机关公务人员在对医疗机构管理活动中应当秉公絷支,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侵害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处罚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247

第四十条 未经批准私自带徒从事诊疗活动的,视为任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按《细则》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处理。

第四十一条 医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执行医院首诊负责制,推诿或拒收病人、延误诊治的;

(二)利用诊疗技术给胎儿作性别鉴定的;

(三)在突发性意外事故、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抢救时,不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配的。

有前款第(三)项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对主要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如发生《细则》第八十三条规定和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可责令其限期改正:

(一)发生爆炸、失火、人身伤害等重大责任事故的;

(二)院内感染超过卫生部规定标准,又未采取有效监控措施的。

第四十三条 未经批准或发布不真实、不健康的医疗广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四条 医疗机构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48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的,在两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执业或改办其他医疗机构。该医疗机构原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不得重新申请设置医疗机构。

第四十五条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拒绝、阻碍医疗机构监督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对《条例》、《细则》未涉及的内容,仍按《条例》、《细则》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不包括本数。

第四十九条 医疗机构申请办理设置审批、执业登记、校验、评审时,应当交纳费用,医疗机构执业应当交纳管理费。具体办法及收费标准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报物价、财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第五十条 本办法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安徽省社会办医和个体管理办法》(皖政[1986]83号)同时废止。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249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1995年08月08日 实施日期:1995年08月08日(地方法规)

250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第四篇:甘肃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甘肃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甘肃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已经1996年11月5日省人民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代省长 孙英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保障公民健康,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卫生部发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辖区范围内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及相关医疗活动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法医技术鉴定及其他相关机构在本机构业务范围之外开展诊疗活动;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单采血浆站;药物依赖治疗院(站、所)及其他诊疗机构必须依据本办法,申请设置相应类别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驻甘部队编制外的医疗机构,由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条例》、《细则》和本办法管理;编制内的医疗机构向社会开放,必须经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备案。

第二章

设置审批

第四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经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在本行政区域内发布实施。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每5年修订一次。

第五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实施情况定期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按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是审批医疗机构设置的主管机关,其它单位和个人无权审批医疗机构设置。

第七条 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权限划分如下:

一、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的医疗机构:

(一)床位在100张以上的综合医院和床位在60张以上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疗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急救站;

(二)各种专科疾病防治机构;

(三)省属医疗机构;

(四)中央在甘和省直各部门、省直各企业事业单位创办的设置床位的医疗机构;

(五)药物依赖治疗院、所、站;

(六)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单采血浆站;

(七)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驻甘编制外设置床位的医疗机构。

二、地、州、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的医疗机构:

(一)床位在100张以下(不含100张)的综合医院和床位在60张以下(不含60张)的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

(二)护理院;

(三)中心卫生院、街道卫生院;

(四)各县(市、区)所在城(镇)市(城)区范围内的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中医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诊所、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卫生所、卫生保健所、卫生站;

(五)中央在甘和省各部门、省直各企业事业单位创办的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

(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驻甘编制外不设置床位的医疗机构;

(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不含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属和中央在甘企事业单位创办)的医疗机构的初审。

三、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的医疗机构:

(一)乡(镇)卫生院、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中医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

(二)诊所、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护理站;

(三)上述第七条除第二款第七项外有关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的初审;

(四)其他医疗机构。

第八条 有《细则》第十二条列举的和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职人员、因病退职退休人员;停薪留职的人员(在乡、镇以下地区设置医疗机构者除外);

(二)被医疗机构开除公职6年内,留院察看期满2年内,受到降级、降职以上处分未满2年以及擅自离职未满5年的医务人员;

(三)患传染病未愈或其他健康原因不适合执业行医的个人。

第九条 在城市(包括县级建制镇)设置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的个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医师执业技术考核合格,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医师职称,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同一专业临床工作5年以上;

(三)在所在城镇常住户籍和身份证。

在一般乡镇和乡村设置诊所、门诊部、卫生所(室)的个人的条件:

(一)取得医师证书、医师职称或经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技术考核合格,取得《医师(士)合格证书》;

(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取得医师职称,在一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同一专业临床工作3年以上;取得《医士执业证书》或取得医士职称,在一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同一专业临床工作5年以上;

(三)有所在县(市、区)常住户籍和身份证。

第十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条例》颁布前已设置的各类医疗机构(已向社会开放),凡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按本《办法》予以规范。

第十一条 申请设置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村卫生室(所)、护理站等医疗机构,向有批准权限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有《细则》第十五条中第(一)、(二)、(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款规定的内容。

第十二条 《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有效期:

(一)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医疗机构为2年;

(二)地、州、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医疗机构为1年;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为6个月。

逾期仍未实施建设的,《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自动失效。

第三章 登记与校验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执业,必须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时限: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的为5年,由地、市、州卫生行政部门登记的为4年,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的为3年。

第十四条 在《条例》实施前已执业并符合现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在本办法发布后6个月内,向有批准权限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另设的分院、门诊部,应作为新设置的医疗机构申请设置许可和执业登记。必须经登记机关批准。

第十六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由审批机关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十七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暂缓登记:

(一)经审核未达到基本标准;

(二)登记前1年内发生严重的院内感染事故;

(三)登记前1年内发生一级医疗责任事故或其它重大责任事故未得到妥善处理;

(四)有严重医德医风问题,社会反响较大,未及时得到纠正。

暂缓登记时间不超过6个月,逾期不具备条件的,停止执业。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出现《细则》第三十七条列举的和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将给予1至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发生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责任事故或其他重大责任事故尚未妥善处理;

(二)医德医风综合评价不合格;

(三)发生严重的院内感染事故。

第四章 名称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名称中含有“甘肃”、“甘”、“陇”、“全省”的必须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第二十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名称必须符合《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应改换或重新申请名称,并经登记机关核准。核准登记的新名称,在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使用,在核准机关辖区范围内享有专用权。

第五章 执业管理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及相应的业务活动。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出租、借用、转让、涂改、伪造。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执业使用的各种印章及病历、诊疗手册、处方、证明等医疗文书样件应当报登记机关核准备案;

标有医疗机构标识的票据和病历本册以及处方笺、各种检查申请单、报告单、证明文书(单)、药品分装袋、制剂标签等不得买卖、出借和转让。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实施医疗质量保证方案,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不准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聘用社会医务人员,必须向登记机关办理资格审查等有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只限于向本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提供药品,提供药品应当以本医疗机构的处方笺为据。

医疗机构用药以处方制度规定的剂量为限,必须以本机构的处方为据,不得以盈利为目的出售药品、器械或其他商品。

为内部职工服务的医疗机构除急诊、急救外,未经许可和变更登记不得向社会开放。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设立医疗监督管理机构,履行《细则》第六十九条规定的监督管理职责。

第二十七条 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医疗机构监督制度。医疗机构监督员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聘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行使职权。

第二十八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应按《细则》第七十二条规定和下列各项内容进行检查和指导:

(一)医疗服务工作效率情况;

(二)医院经济收入和成本效益分析;

(三)医疗内感染监控和感染发生情况;

(四)医疗差错、事故发生及登记、报告、处理情况;

(五)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第二十九条 全省实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对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执业活动、医疗质量、技术及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医疗机构评审的组织和管理;各级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负责医疗机构评审的具体实施。

医疗机构分级管理评审按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七章 处罚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条例》、《细则》和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决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未涉及的按《条例》、《细则》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技术规范,系指《细则》第八十八条规定的内容和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或者认可的与诊疗活动有关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管理规范性文件。

第三十四条 外国人员及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甘肃境内设置医疗机构或短期行医的管理,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实施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江苏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江苏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81号 ,1996年9月25日颁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疾病诊断、治疗、体检、推拿、镇痛等活动的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以及卫生防疫、国境卫生检疫、医学科研和教学等单位设立的开展诊疗活动的机构。

第三条 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扶持医疗机构的发展,鼓励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商、公安、财政、物价、民政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行政部门,做好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驻苏部队编制外的医疗机构,由其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行政部门按照本办法管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驻苏部队编制内的医疗机构向社会开放,报其所在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章 设置审批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医疗资源、医疗需求、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当地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

单位或者个人设置医疗机构,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并取得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方可向有关部门办理其他手续。

第八条 下列医疗机构的设置,由县(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报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一)床位不满100张的一级综合医院,床位不满80张的一级中医医院、专科医院;

(二)床位不满100张的康复医院、县(市)专科防治院(站)、一级妇幼保健所(站);

(三)不设床位或者床位不满100张的卫生院;

(四)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等医疗机构。

第九条 下列医疗机构的设置,由市或者市辖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一)诊所、不设床位的卫生院;

(二)门诊部、护理站(院);

(三)区属设床位的卫生院;

(四)100张床位以上的卫生院、一级综合医院;床位在80张以上的一级中医医院;

(五)二级综合医院、二级中医医院、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二级专科医院、二级妇幼保健院(所);

(六)市专科防治院;

(七)150张床位以下的康复医院、疗养院;

(八)市急救站、市临检中心;

(九)部、省、市、区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站)、医务室等医疗机构。

市和市辖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设置的具体审批权限,由市人民政府划定。

第十条 下列医疗机构的设置,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一)三级综合医院、三级专科医院、三级妇幼保健院;

(二)省专科防治院(所);

(三)150张床位以上的康复医院、疗养院;

(四)急救中心、省临检中心等医疗机构。

第十一条 三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设置,由省人民政府中医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 卫生防疫、国境卫生检疫、医学科研、教学和计划生育机构在本机构业务范围之外需开展诊疗活动的,由其所在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审批。

第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

(一)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

(二)正在服刑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员;

(三)医疗机构中在职、因病退职或者停薪留职的医务人员;

(四)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未满5年的医务人员;

(五)被吊销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

(六)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七)患甲、乙类传染病未愈或者因其他健康原因不宜执业行医的人员;

(八)离休、退休的医务人员未取得原单位同意的;

(九)因道德败坏、医德医风恶劣受记过以上行政处分未满5年的人员;

(十)被开除公职或者擅自离职的人员。

第十四条 在城市市区和县城设置诊所的个人,除本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外,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医师执业技术考核合格,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医师职称后,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5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

(三)有本市、县(市)行政区域内常住户籍证明和居民身份证;

(四)经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开业考试,取得合格证书。

在乡镇和村设置诊所的个人,除本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外,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医师执业技术考核合格,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取得医师职称后,在一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3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或者取得医士职称后,在一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8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

(三)有本县(市)行政区域内常住户籍证明和居民身份证;

(四)经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开业考试,取得合格证书。

少数有专长而不具备本条第一款第二项或者第二款第二项所列条件的个人,向县(市、区)、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设置诊所的,必须经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评审,经审核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 《条例》施行前已设置的各类医疗机构,不符合其所在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调整。

第十六条 申请设置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站、卫生室、护理站等医疗机构,向有权批准机关提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单位名称、基本情况以及申请人姓名、年龄、专业履历、身份证号码;

(二)所在地区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情况;

(三)拟设医疗机构的名称、选址、功能、任务、服务半径;

(四)拟设医疗机构的服务方式、时间、诊疗科目和床位编制;

(五)拟设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人员配备;

(六)拟设医疗机构的仪器、设备配备;

(七)拟设医疗机构与服务半径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的关系和影响;

(八)资金来源、投资方式、投资总额、注册资金(资本);

(九)拟设医疗机构的投资预算。

第十七条 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单位和个人,申报的投资总额应当与该医疗机构的规模、功能和任务相适应。具体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八条 《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有效期限为1年,自批准之日起算。逾期未开工建设的,批准书自行失效。

第三章 登记与校验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申请单位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或者《设置医疗机构备案回执》;

(二)医疗机构用房产权证明或者使用证明;

(三)医疗机构建筑设计平面图;

(四)验资证明、资产评估报告;

(五)医疗机构规章制度;

(六)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以及各科室负责人名录和有关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复印件;

(七)医疗机构科室设置、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及各类人员的结构;

(八)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清单。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站等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还应当提交科室设置、卫技人员、医疗器械和设备清单。

部队编制外的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应当提交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在本机构以外设置的分院、门诊部,应当作为新设置的医疗机构申请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

第二十一条 《条例》施行前已执业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规定向有权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时,提交除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审核或者评审合格证书;

(二)原主管部门批准设置的批准书;

(三)上一年医疗工作服务数量、质量、效率和医疗安全等各项统计信息资料。

第二十二条 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已执业的医疗机构,自受理执业登记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进行审核,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二、三级综合性医院,不设《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中规定的临床科室,应当提供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有效期限:

床位在100张以上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以及专科医院、疗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5年,其他医疗机构为3年。

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持证人必须凭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其副本,向有权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换领新证。

第二十四条 《条例》施行前已执业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暂缓登记:

(一)经评审或者审核未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

(二)登记前一年内发生一级医疗责任事故或者其他重大意外事故的;

(三)经登记机关调查医德医风综合综合评价不合格的。

暂缓登记时间不超过6个月,逾期仍不具备登记条件的,则停止执业。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申请办理校验手续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校验申请书》;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

(三)医疗机构审核或者评审合格证书;

(四)上一年医疗服务工作数量、质量、效率和医疗安全等各项统计信息资料。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办理校验手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可以给予1至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二)限期改正期间;

(三)发生二级以上医疗责任事故,或者其他重大意外事故,尚未妥善处理的;

(四)经登记机关调查医德医风综合评价不合格的;

(五)管理混乱,有章不循,存在事故隐患未得到改进的;

(六)停业整顿期限未满的。

第四章 名 称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名称中含有“江苏”、“全省”、“苏南”、“苏中”、“苏北”等跨市、县(市)名称的医疗机构,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第二十八条 《条例》施行前已执业的各类医疗机构的名称,应当按规定登记;不符合规定的,应当改换名称,并经登记机关核准。核准登记的新名称,在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使用,并在核准机关管辖范围内享有专用权。

第二十九条 政府所属的综合性医院,可以用序号作为识别名称,专科医院可以用专科或者疾病名称为识别名称。

中医医院或者中西医结合医院可以用“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为识别名称。

第五章 执 业

第三十条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和卫生站附设药房(柜)的药品种类,应当与其服务功能和任务相适应。除一般性的局麻、镇静、抗癫痫药品外,不得使用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和抗精神类药品。各类药品的品种及数量,由各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三十一条 未经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私自带徒从事诊疗活动的,视为任用非卫生技术人员。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未经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从事传染病、性病诊疗活动。

第三十三条 除乡镇卫生院为村卫生室代购药品外,医疗机构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出售药品。

第三十四条 除急诊、抢救外,为单位内部职工服务的医疗机构未经许可和变更登记,不得向社会开放。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被处以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在2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执业或者开办其他医疗机构。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医疗机构监督员。监督员的资格、职责、聘任及解聘等事项,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医疗机构监督员的人数,由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监督员每届任期3年,可以连聘连任。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监督员进行监督检查,对医疗机构提供的资料负有保密责任。

第三十九条 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包括下列内容:

(一)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情况;

(二)执行医疗机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情况;

(三)医德医风情况;

(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五)执行国家规定的医院财务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制度和医疗收费标准情况;

(六)组织管理情况;

(七)人员任用情况;

(八)医院内感染监控和感染发生情况;

(九)医疗差错、事故发生及登记、报告、处理情况;

(十)医疗服务工作效率情况;

(十一)医院经济收入和成本效益分析;

(十二)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第四十条 省、市、县(市)成立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和中医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在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分别负责对医疗机构和中医医疗机构的评审。

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和中医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专业评审组织。

第七章 处 罚

第四十一条 除急诊、抢救外,医疗机构诊疗活动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情节轻微的,处以警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其改正,并可处3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经警告不改的;

(二)超过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诊疗活动累计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

(三)给患者造成伤害的。

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逾期仍不改正,诊疗活动累计收入超过3000元的,给予3000元的罚款,并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出售滋补品、化妆品、生活日用品等非医疗物品而出具医药费收据(发票)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并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利用诊疗技术给胎儿作性别鉴定或者作人工受精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三条 医疗机构处罚权限,划分如下:

(一)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和价值3000元以内的药品、器械,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作出;在县行政区域内属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置的医疗机构给予责令停业整顿,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的处罚,由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作出,报县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二)给予责令停业整顿、没收价值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药品、器械,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的处罚,由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作出,报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三)给予没收价值5000元以上的药品、器械,处以3000元以上10000以下的罚款,对三级医疗机构给予停业整顿的处罚,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作出,报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四)给予停止执业活动,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处罚,由原批准机关作出,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四条 按照本条例进行的罚款,应当统一使用省财政部门监制的票据,罚款收入上缴国库。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抵触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六条 医疗机构申请办理设置审批、执业登记、校验、评审时,应当交纳费用。具体办法及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财政、物价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技术规范是指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等。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有关中医部分由省人民政府中医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江苏省个体开业医务人员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北京市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1995年8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64号发布,从1995年8月8日起实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

    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 (第64号)《安徽省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办法》已经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一日省人民政府第七十三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施行。省长 回良玉一九九五年八月八日安......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0-12-23 【生效日期】2010-12-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北京市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探测、预......

    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40号【发布日期】2003-12-01 【生效日期】2004-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文件来源】......

    北京市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办法

    《北京市实施办法》 发布时间:2016-10-1 第一条 为了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常住人口全覆盖,根据《居住证暂行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外地户籍来京......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合集)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 (1997年10月16日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1年8月3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

    北京市医疗机构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合集5篇]

    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www.xiexiebang.com 来源:问法网法律数据库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医疗机构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卫医字„2010‟84号 各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