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自治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民族自治地区教育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陈卫锋
摘要:文章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系统讨论并分析了我国民族自治地区教育的个中问题,剖析了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提出协调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是解决当前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落后的根本方法。关键词:民族自治 教育
1一、问题的提出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我国现阶段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地服务民族自治地区,服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公管学院以及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开展了此次我国东南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相互团结,共同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在一段时期内,尤其是改革开发三十一年以来,在各民族的艰苦奋斗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不断加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这其中,55个少数民族的不断发展在这股洪流中发挥起了重要并且是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采取自治自治的民族地区,不可否认的是各项事业总体发展不平衡,因为经济底子薄,发展再高速,也不可能马上达到富裕,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抓物质轻精神,只抓经济轻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民族自治地区发展现状令人担忧,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
在走访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广大居民大多表示,对当前本县教育事业报不期望态度,据他们描述,该县当前教育尤其是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日趋低下,主要表现在高考本科率低以及重点人数少上。
一个“低”,一个“少”,似乎是所有当地百姓的心声。但是1999年的浙江理科状元胡迪确实就在该县一所高中景宁中学就读,而2008年丽水市的理科状元也同样就在这所景中,1 陈卫锋:(1989-)男,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政府政策、社会治理。
浙江工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居民们的态度令我们大为诧异,莫非民族自治地区教育事业繁荣只是昙花一现?
于是我们又走访了多位今年刚从该校毕业的高考生。
结合景宁教研网的数据,具体的情况是,今年该校文理高考生重点上线仅为理科5人,文科2人。该校去年的高考成绩是历史最高水平,文理科也仅共有19人上了重点线。这样的数据,也令我们的心为之一振。
借着暑期补课时间,我们对景宁中学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对该校的教学现状有个系统的了解。
二、现状分析
整理数据后,真的是成绩与付出对应,我们发现该校当前教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教师素质不高。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看,有88%的学生认为本地老师的实力跟其他非民族自治地区有一定的差别,在这些学生当中又有93%的学生认为这些差距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不佳,而学校贴吧上的相关学生留言和评论也正式了学生的观点,也很符合我们调查事先对于调查结果的猜测。
教师数量不多、学历不高以及队伍过年轻化是景宁县境内中学教师素质问题的集中表现,也是困扰学生家长的多年的问题。景宁中学全校144人的教职工队伍,高级教师仅有32人。而想必与丽水市教育相对突出的缙云县缙云中学教师一共有超过300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75%以上。两者教师队伍却是不可同日而语。而这种差异的直接体现是今年高考第一批景宁中学仅7人上一批线,而缙云中学上第一批分数线总人数为303人,其中理科240人、文科63人,两个学校相差竟然达43.3倍!
景宁中学早在2003启建新校,并与2006年正式启用,新校区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完善,学校给每位专任教师配备了戴尔手提电脑,以期通过这些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硬件方面的增强是绝不可能代替得了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一些资深的老教师也苦于这些山区教师薪水发放水平有限,纷纷跳槽去了其他外地的学校。这样学校就陷入了“以花大力气、长时间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代价去培养那些年轻的教师,而等他们羽翼丰满以后就自顾远走高飞”的教育怪圈。这样教师素质仍是长久以来教学中的一块心病,日积越久,成为顽疾,难以去除。
而前不久该校刚被曝出的学校教师叶承民贪污79万的案件,也使本身就不得民心的教师素质变得更加面目全非,而某些学生表示这起案件其中可能还另有隐情,这也让我们不得
浙江工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不呼吁山区教育必须与法制更好地融合,不然事情的本身结局只能是每况愈下。
(二)学校学风不良。
该学校自搬入新校区以来,采用封闭式管理,禁止学生以同校的形式参与学习。如同其他的普通中学一样,制定了严格的校规校训,各班级内也各自制定了严格的考核规章。本来在这样的外部特征下,学生们应该安心、勤奋学习才是,可是有高达86%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学风不满意。那么学风差到死表现在哪里呢?
我们据此询问了正在景中就读初三的网友“残&*@翼”(qq514515077),她诚恳地接受了访问,并说了景中学风差的具体表现:景宁中学的女学生或者说稍微勤奋一些的同学里流传着两句顺口溜“男生经常打架,女生谈婚论嫁”“课下玩耍疯狂如放假,课上埋头苦抄后说话”。对此言论我们表示震惊,难道景中的学风真有那么差?
于是我们又访问了网友“べ_笨吖頭”(qq390842640),她表示前面那句有些夸张,不过后面那句倒是很准确。她是刚从此校毕业的,并毫不掩饰地表示自己平时也是经常性地抄袭作业,一是真的对某些学科不懂,二是班级“抄”的恶习已经蔚然成风。她还表示,学校里也有很多的情侣,虽然有个案是男女在一起相互鼓励学习为主,但是大部分还是因为早恋耽误了学习,有的学生成绩甚至是一落千丈,这些事情尤其比较普遍地发生在了高三毕业班同学的身上,我们分析或许是学习压力大又苦于没有倾诉的对象。而女生之间的攀比打扮也在校内愈演愈烈,过早地注重打扮甚至花上很多的时间去化妆梳妆也大大地浪费了学生自己的时间,更无心于学习。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学校的学风如此之差? 两位景宁中学的网友都表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是新老学生传递恶习的结果。
很多的所谓“不良学生”都会跟高年级的对应“不良学生”有来往,这样不好的学习习惯和差劲的学风就依此传了下来,而其他学生也不自然地都会去跟风,这些恶习就一届届地传递下来,并且是越演越烈,就最终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2)是学校监管监督不力的结果。
尽管是封闭式管理,那些教师在每天授完课、下了班之后一般都或单或群地返回县城的家里。这样对学生的管理和疑难解答时间就少了,而且学校对于性质恶劣的学生也始终因为这种关系一忍再忍,这样对于本来好的学生也放出一种错误的信号,这样只是使学校的学风越来越差,没有回长的余地。(3)是学生自我要求不高的结果。
第二篇:发展教育事业
发展教育事业 振兴乡域经济
—谷金楼迎接市政府评估督导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2007年5月22日)
各位领导﹑专家:
你们好!首先我代表乡党委﹑政府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们莅临我乡检查指导教育工作!谷金楼乡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处,辖25个行政村,人口3.66万,耕地4.1万亩。目前,全乡教育系统现有教职工264人,各级各类学校19所(其中:小学6所,教学点12所,初中1所);在校学生2351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551人,初中在校生800人)。
近年来,我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持续协调发展,围绕新课改,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狠抓了“四项制度”的落实,对校长担课、听评课、研究教学、参与教研情况进行了不定期督查,突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并积极开展了“阳光课堂活动月”,“质量效益年”活动,教育教学质量连创新高。撰写论文获国家级奖11篇,省级23篇,省级课题2项,在全国初中数理化竞赛中,共有6人获国家级奖,11人获省级奖;在全国小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有2名学生获国家级奖,5名学生获省级奖;多次被评为全县教育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共获国家、省、市、荣誉称号5项。
一、指标完成情况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
1、义务教育。2004-2006连续三年,6-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13-15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为129.41%、160.01%、137.7%,6-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90.5%、92.9%、95.5%;近三年,小学辍学率分别为2.29%、1.34%、0.46%。
2、成人教育。2004-2006年青壮非文盲率达100%,脱盲巩固率达100%。近三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数分别为900人次、1100人次、123人次,分别占青壮年劳动力总人数的3.2%、5.16%、2.22%。
3、民办教育。我乡共有一所小学民办学校,在校生500余人。
(二)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方面。
1、财政对教育拨款情况。2004-2006年,全乡经常性收入分别为214万元、119万元、1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44.4%、38.6%;财政对教育拨款分别为323万元、327万元、45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3%、39.6%。年生均教育事业费,2004年至2006年,初中分别为609.1元、1046.3元、1286元,小学分别为1057.3元、1644.6元、1901.7元。年生均国拨公用经费,2004至2006年,初中分别为17元、28.6元、36.9元,小学分别为17.7元、25.8元、52.1元。年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国拨公用经费,均达到省定标准,并逐年增长。
2、教师工资发放情况。2002年,农村教师工资统一上划县财政发放,全县教师工资发放标准城乡统一,无拖欠教师工资现象。
3、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帮扶专项资金发放情况。根据国家“两免一补”政策,2004年共发放救助金4.38万元,救助贫困生1189人;2005年共发放29.5万元,救助贫困生2248人;2006年共发放19.1万元,救助贫困生1461人;2007年全
乡农村中小学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生的救助工作正在进行。
(三)办学条件方面:
1、教学建筑建设方面。小学、初中、生均建筑面积分别为7.9平方米、6.59
平米。初中配有标准卫生保健室,食堂改造也都达到上级规定的标准。
2、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配置方面。全乡中小学在教学仪器、图书、体育、音乐、美术、电教、劳技等器材配备和实验室建设反方面,基本达到了省定标准。
3、危房改造情况。2004-2006年,全乡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50余万元,改造建设中小学校舍3千余平方米。
(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全乡小学专任教师164人,学历达标率100%;初中专任教师79人,学历
达标率100%,同时,所有中小学教师全部持有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合格率
100%。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按照《南乐县教育事业2003-2007年发展规
划》,明确了我乡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目标和举措;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
教育工作的副乡长为副组长,乡财政、文化、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为成员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向政府与有关部门一把手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把
目标管理的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评先、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加大投入,多办实事。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增加教育投入,发展教育作
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成立了教育经费保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投入全额纳入了财政预算,确保实现“三个增长”。
(三)深化改革,统筹发展。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认真执行《民办教育
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措施。二是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
方案》,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之中,使学生在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及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三是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调整中小学生布局。小学由原来的25所调整为18所,形成了布局合理,规模适
当的均衡发展布局。
2、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在师资分配上,也向农村薄弱学校
倾斜。
3、深化教育结构改革。坚持“三教统筹,协调发展”。
(四)加强安全管理,保障安全措施。几年来,全乡中小学校没有发生一起
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五)依法治教,加强督导。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公示制度,在干部推荐、职
称评聘、招生、收费等工作中,坚持条件、程序、结果三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
督。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杜绝了学校财务违纪现象的发生。为了坚决遏
制中小学乱收费,乡中心校签定责任书,严格执行“三严格、三统一、六不准”的收费管理制度,确保“一费制”收费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同时,加大学校收
费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
在上级政府正确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乡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
展,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愿望还有一定差距,概括起来主要是:
1、尽
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
求;
2、部分学校教学设施相对比较落后;
3、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和深化教改等方面还需要一步加大力度。
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乡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举全乡之力,聚全乡之财,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多方筹措教育经费,整体改善办学条件。
(二)严格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杜绝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培训机制和学校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者队伍,提高中小学办学水平。
(四)强化教育督导,促进我乡教育快速协调发展。
谢谢大家!
第三篇: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以山东省东营市为案例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人员于发友 山东省东营市教育局托幼办主任李玉珍 山东省东营市教育局托幼办 科员杜
飞
编者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快发展步伐,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中央教科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对山东省东营市学前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并试图通过对东营市这一案例进行深入解析和讨论,透察全国学前教育发展基本状况,探寻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期将其刊发出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
1、学前教育普及情况。截止到2007年底,东营市学前三年幼儿43971人,在园幼儿41884人,入园率95.25%,比2001年提高了12.75个百分点,其中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较好地实现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
2、园所建设情况。东营市共有学前教育机构572处,其中政府办园46处,教育办12处,企事业单位办园9处,村委会办园280处,公民个人办园208处,其它形式办园17处。397处准予登记注册的学前教育机构中,省十佳幼儿园4处,省级实验示范幼儿园16处,市十佳幼儿园20处,市级一类幼儿园46处。
3、队伍建设情况。东营市现有幼儿园园长、教师2777人,农村幼儿园园长、教师1984人。其中,农村非公办园长、教师1749人,占总数的63%。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1147人,占总数的41.3%;30-40岁的1057人,占38.1%;40-50岁的507人,占18.3%;50岁以上的66人,占2.4%。其中农村,30岁以下的676人,占农村教师总数的34.1%;30-40岁的811人,占40.9%;40-50岁的436人,占22%;50岁以上的61人,占3.1%。从学历结构看,中专学历者1477人,占53.2%;专科及以上学历者1013人,占36.5%;专业学历达标率为75.3%。其中农村,中专学历者1258人,占农村教师总数的63.4%;专科及以上学历者449人,占22.6%;专业学历达标率为72.4%。专业学历达标率为75.3%。其中农村,中专学历者1258人,占农村教师总数的63.4%;专科及以上学历者449人,占22.6%;专业学历达标率为72.4%。
4、经费投入情况。2006年,全市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8996.65万元,其中城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4634.20万元,占总投入的44.23%;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5843.71万元,占55.77%。各级财政投入2882.13万元,占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32.04%;公民个人投入2265.24万元,占25.18%;其他社会力量投入3849.28万元,占42.79%。
二、主要成绩与经验
(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多年来,东营市各级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2001年,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到2005年,全市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2002年,市府办转发了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全市学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2004年,市委、市政府确定把包括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在内的“援助农村教育计划”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把农村幼儿园建设列入了创建小康文明村的重要指标。自2005年起,东营市将学前教育工作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和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进行立项督查。2008年初,新任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任期内“实现包括学前三年教育在内12年免费教育”的目标,东营市学前教育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办园行为日趋规范
1、坚持依法治教,常规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时拟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相关文件和政策;二是扎实开展学前教育机构审批注册工作;三是狠抓幼儿园安全工作,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2、完善督导评估体系,加强托幼园所管理,学前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将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对县区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自2004年起,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建立了对县区党政领导承担教育责任情况的综合督导评估制度,其中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与筹措、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待遇等列入了督导的重要内容。二是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标落实情况纳入到教育督政范畴。2003年,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下发了《东营市乡级政府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分期分批对各乡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工作情况进行督导评估。三是对县域学前教育工作进行诊断性评估。2004年东营市启动了县域学前教育工作诊断性评估,每年选定1个县区、抽取部分乡镇(街道)及其幼儿园进行评估,总结学前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制约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开展了“十佳幼儿园”评选活动。2006,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启动了东营市十佳幼儿园评选活动。五是对幼儿园进行评估定类。自2003年起,市教育局每年都会同市物价局、财政局在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中开展评估定类工作。
3、实施“三动”发展模式,推动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结网互动,优势拉动,整体推动”的“三动”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是东营市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从2003年开始,经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基层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实践,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得到拓展,实现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发展、共同提高。“三动”发展模式自实施以来,全市共举办示范性幼儿园开放活动482次,受益人数达17564余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400多次,受益人数达14000余人;示范性幼儿园向结对的农村幼儿园捐赠各类玩具、图书等保育教育设施价值110余万元,城乡幼儿园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共享。
(三)办园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高标准的示范性幼儿园。自1991年至今,东营市各级政府共投入近亿元资金,建成了4所省级十佳幼儿园、16所省级实验示范幼儿园、36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如利津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筹资1500多万元创办了两所实验幼儿园,并分别于2003、2005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十佳幼儿园”。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另一方面吸纳非财政性资金按市场经济规律投入学前教育。2004年,市财政核拨450万元专款扶持6个贫困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从2005至2007年,区政府每年拨出50万元专款用于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垦利县将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和学区中心幼儿园建设确定为2005县委、县政府重点工程,核拨60万元专款用于扶持和奖励;利津县陈庄镇根据适龄幼儿人数、村庄距离等因素规划建设了9处学区中心幼儿园。三是吸纳社会资金,构建多元化办园新格局。东营市多方融资近2000万元办起了十几所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的民办幼儿园,形成了国有公办、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民自主办园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和管理模式。
(四)幼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待遇地位逐步提高
一是建立了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切实加强园长和教师队伍管理。东营市制定印发了《东营市幼儿园园长、教师考核意见》和《东营市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审定暂行办法》,严格考核和资格认定,统一建档管理,做到了持证上岗。部分县区在新增教师的配备上实行了考选办法,为幼教师资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二是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东营市启动了名园长、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设立园长、教师培训经费,每年选派部分优秀园长、骨干教师到高等师范院校接受高层次培训,培训费由市财政承担。截至目前,近500名幼教行政干部、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先后在华师大、山师大接受了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注重园本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扩大培训面,强化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培训效果。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公办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工资上收到县统一管理。农村幼儿教师工资采取县区、乡镇统筹一部分、收费解决一部分、主办单位补助一部分的办法解决。
(五)保教质量持续提升
一是幼儿园积极参与或承担了教育部“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行动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创设与教育相适宜的环境”等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等。在东营教育信息网建立了“学前教育专栏”,开通了“东营园本研究项目博客”,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及时获取国内外学前教育前沿信息、实现同行间交流和研讨提供平台。二是创设宽松环境,支持幼儿园自主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园本化课程;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注重课程改革及实验研究的过程性和实效性,使科研成果尽快产生教育效应,推进了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施;每年举行几项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幼儿教育活动,如园长《纲要》论坛、《纲要》例说征集评选、幼儿园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学前教育论坛等。三是提供专业支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定期组织的幼儿教师教学能手、优质课和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促进了教师驾驭课堂、反思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带动了保教质量的提高。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个别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前教育法规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东营市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有个别县区、乡镇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理解国家发展学前教育坚持“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政府承担学前教育的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没有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更有甚者,直接将幼儿园推向市场,政府不再投入,主办单位不再支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法规、规章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事业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当前学前教育领域中的许多法律关系不明确、无法可依,导致无谓的纠纷或执法障碍,阻碍了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经费投入缺乏保障,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明显不足
1、城区优质幼儿园数量不足,仍然存在入园难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学龄前儿童数量猛增。但幼儿园建设相对滞后于人口增长速度,因而带来了适龄幼儿入园难、入好园更难的问题,国办幼儿园班额过大的现象十分突出。如市直东城区,只有2所国办幼儿园,生源爆满、班额过大。低收入家庭因无力为孩子支付高昂的费用,转而选择小规模、低层次、低收费的民办幼儿园,这促使低层次民办幼儿园数量猛增,仅东营市东城就有18处,在园幼儿1291人。这些幼儿园普遍为租赁商业用房或是家庭开办,有的沿路设置,与酒店、商店等处所相邻,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
2、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简陋,安全隐患尤为突出。东营市绝大部分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完全依靠家长交费来维持园所正常的运转。因为投入没有保障,且收费偏低,办园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园舍、设施达标率较低,办园条件普遍简陋。大部分村级幼儿园只有幼儿活动室,没有必要的功能室,且大部分活动室不符合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面积狭小,采光、通风不良;设施配备种类不全,数量不足,常规保育教育设施寥寥无几。另外,有些乡镇、村为了减少投资,幼儿园设置数量不足,覆盖范围过大,服务半径过长,或导致家长不送孩子入园,降低入园率,或由于远距离接送幼儿带来大量安全隐患。东营市现有规模小、质量效益低的混合班73处,占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12.8%。
(三)农村幼教师资队伍以非公办幼儿教师为主体,待遇地位得不到有效保障,专业水平不高
1、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够优化。农村幼儿园一直没有经编制部门正式审批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幼儿教师队伍以农村幼儿教师并且以非公办幼儿教师为主体。东营市2777名幼儿教师中,有1984名农村幼儿教师,占71.4%;其中非公办农村幼儿教师1749人,占农村幼儿教师总数的88.2%。这些非公办幼儿教师既不是公办教师,又不同于历史上的中小学民办教师,没有明确的身份,没有纳入教师序列由人事部门统一管理,而是由各地幼教管理机构建档登记予以管理,相对公办教师而言,管理不够规范。另外,农村幼儿园中的公办幼儿教师均占着中小学的编制。
2、农村幼儿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全市1636名农村幼儿教师中,1185人具备幼教专业学历,学历合格率为72.4%;其中第一学历幼教专业的304人,仅占18.6%;81.4%的农村幼儿教师或者学历不合格或者通过自学、函授等形式取得了专业学历,专业知识不够系统扎实,整体素质偏低。同时,由于农村幼儿园经费、人员配备不足,园长、教师不能及时接受继续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制约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
3、农村幼儿教师配备数量不足。《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中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 1:6~1:7。而东营市农村幼儿园师生比为1:24,远远高出国家规定标准。较高的师生比反映了农村幼儿教师配备严重不足,致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儿童特点和教育规律,疲于应付;同时,由于一村一班一师现象的存在,也导致了大量的安全隐患,从而影响了办园效益。
4、非公办幼儿教师待遇偏低,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一是工资待遇低。东营市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平均月工资为691.3元, 是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1倍,还达不到教育部门要求的1.8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东营市只有利津县利津镇陈庄镇在建立农村幼儿教师退休退养和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有益尝试,其他县区、乡镇均未实行。三是大部分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未能参加职称评定。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中已评定职称的495人,仅占总人数的28.3%。
(四)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迅速,管理相对滞后,隐患较多
近年来,东营市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对这些幼儿园承办者的资格、办园条件、教师资格、登记注册、收费标准、办园质量与督导评估等都还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管理;另外,一些办园者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为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或扩大班额,或克扣幼儿伙食,低薪聘用非专业、不合格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等。这些问题造成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差,保教质量低,而且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四、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法规,完善体制,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国家层面应该进一步健全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完善管理体制,让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前教育机构有法可依,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对地方学前教育发展,建议实行“政府主导、县乡统筹、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布局规划好辖区内的幼儿园。对于一个县或一个乡级政府首先要做到的是,根据辖区内的人口数和适龄孩子的情况以及村镇布局的情况,规划好辖区内幼儿园建设的处数和布点,确定好长远规划和近期的建设计划。二是筹资建设好辖区内的幼儿园。按照规划设计的幼儿园处数和布点情况,纳入政府工作议程,采取包括财政投入、银行贷款、争取企业或个人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建设起高标准的幼儿园。三是指导管理好辖区内的幼儿园。对辖区内建设好的的幼儿园,要高标准配备内部设施,选聘高素质园长和幼儿教师,并切实加强指导和管理,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二)加大投入,多措筹资,形成相对稳定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鼓励引导民办学前教育和扶持贫困农村学前教育。建议各级政府要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本着“奖励先进,扶持贫困”的原则,主要用于农村幼儿园危房改造、奖励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达标乡镇、乡镇中心幼儿园争创省级示范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扶持贫困农村幼儿园内部设施配套等。二是建立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的机制。用足用活有关政策,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资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资金,增强幼儿园自我滚动发展的能力。三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建设要求,建议国家将义务教育向学前三年延伸,并逐步实现免费教育。
(三)创新思路,规范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
一是核定农村幼儿园机构和教师编制。按照省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幼儿园编制标准,根据幼儿园规模、幼儿人数,由县区编制、教育部门共同核定本辖区各幼儿园编制数。各乡镇(街道)提出编制内需求人数。二是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制度。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对于在岗幼儿教师,必须限期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方可继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限期不能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予以调整或辞退。三是实行聘用合同制。各办园单位聘用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必须从具备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用。具备幼儿教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向办园单位提出应聘申请;办园单位在编制限额内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聘用申请;教育部门根据聘用条件,面向本区域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受聘教师与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四是建立农村幼儿教师考核奖惩制度。按照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对于正式聘用的农村幼儿教师,由用人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对其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对于成绩突出者应予以奖励。经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幼儿教育工作的农村幼儿教师,应终止聘用合同,解除聘用关系。增加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在评先树优中的比例,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五是规定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幼儿教师的工资标准可从两个“不低于”去考虑:即不低于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倍和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样,以便各地在确定工资标准时有所参照。六是建立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首次把探索农村幼儿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列入社会保障部门的重要职责,以及《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都为广大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社会待遇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正式聘用的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要逐步为其办理社会保险,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保险费可由政府、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分担。对于年龄大、不适宜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优秀教师按照中小学民办教师的规定办理退休退养手续。七是落实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各级人事、教育部门应当设立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为正式聘用的农村幼儿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并与其工资待遇挂钩,建立起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竞争激励机制。
(四)严格管理,周到服务,提高民办幼儿园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社会力量是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主力军。从东营市的情况看,572处学前教育机构中,除46处政府办园外,其他均属于社会力量办园,占到全市的92%。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力量办园的水平决定着整体学前教育水平。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管理和指导的力度,不断提高其保教质量和水平。一是要严把入口关。对新申请开办的民办幼儿园,要严格审核把关,对达不到办园条件的一律不予批准。二是严格审批注册。对已经开办的幼儿园,要以国家和省市标准要求,严格搞好审批注册,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予以取缔。三是切实加强对民办园的督导检查和指导服务。经常深入到民办幼儿园督导和指导其工作,真心实意的帮助其解决困难和问题,共同促进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确保每一个儿童均能享受到相对优质的学前教育。
第四篇: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这是国家把幼儿教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小学布局调整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广大群众对科学知识认识程度的提高,幼儿园或学前班在农村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教育主管部门无力严格管理等原因,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现对隆尧县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学前教育普及情况。经调查截止到 2010 年底,隆尧县学前三年幼儿 人,在园幼儿 人,入园率 比2001年提高了 个百分点,其中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较好地实现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
2、园所建设情况。经调查目前隆尧县共有学前教育机构 处,其中教育部门办园 处,社会力量办园 处,其它形式办园 处。所在幼儿园的设置属于独立设置的幼儿园的有 所,属于小学附设的幼儿园有 所,属于小学附设的学前班的有 所。所在幼儿园属地在县城的有 所,在乡镇的有 所,在乡村的有 所。所在幼儿园的合法性是经审批合格幼儿园 所,未经审批幼儿园
所。
3、幼儿园队伍建设情况。经调查隆尧县现有幼儿园园长、教师
人,农村幼儿园园长、教师 人。其中,农村非公办园长、教师 人,占总数的 %。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 人,占总数的 %;30-40岁的 人,占 %;40岁以上 人,占 %。其中农村,30岁以下的676人,占农村教师总数的34.1%;30-40岁的811人,占40.9%;40-50岁的436人,占22%;50岁以上的61人,占3.1%。从学历结构看,教师学历在高中或中专学历一下有 人,占 %,专科学历者 人,占 %,本科学历有 人,占。
4、教师工资待遇情况。老师月工资在700元一下有 人,占 %,月工资在700元到1500元的有 人,占 %,月工资在1500元以上有 人,占 %。
5、经费投入情况。2010年,全县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 万元,其中城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 万元,占总投入的 %;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 万元,占 %。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个别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前教育法规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隆尧县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说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国家发展学前教育坚持“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理解有所偏颇。政府承担学前教育的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没有把学前教
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有的甚至将幼儿园推向市场,政府不再投入,主办单位不再支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法规、规章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事业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当前学前教育领域中的许多法律关系不明确、无法可依,导致无谓的纠纷或执法障碍,阻碍了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经费投入缺乏保障,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明显不足
1、城区优质幼儿园数量不足,仍然存在入园难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学龄前儿童数量猛增。但幼儿园建设相对滞后于人口增长速度,因而带来了适龄幼儿入园难、入好园更难的问题,国办幼儿园班额过大的现象十分突出。如县城实验小学幼儿园,生源爆满、班额过大。低收入家庭因无力为孩子支付高昂的费用,转而选择小规模、低层次、低收费的民办幼儿园。这些幼儿园普遍为租赁商业用房或是家庭开办,有的沿路设置,与酒店、商店等处所相邻,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
2、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简陋,安全隐患尤为突出。隆尧县很大一部分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完全依靠家长交费来维持园所正常的运转。因为投入没有保障,且收费偏低,办园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园舍、设施达标率较低,办园条件普遍简陋。大部分村级幼儿园只有幼儿活动室,没有必要的功能室,且大部分活动室不符合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面积狭小,采光、通风不良;设施
配备种类不全,数量不足,常规保育教育设施寥寥无几。另外,有些乡镇、村为了减少投资,幼儿园设置数量不足,覆盖范围过大,服务半径过长,或导致家长不送孩子入园,降低入园率,或由于远距离接送幼儿带来大量安全隐患。
(三)农村幼教师资队伍以非公办幼儿教师为主体,待遇地位得不到有效保障,专业水平不高
1、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够优化。
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以非公办幼儿教师为主体。据统计全县 名幼儿教师,其中财政供给人数有 人,占全部幼儿教师的 %。这些非公办幼儿教师既不是公办教师,又不同于历史上的中小学民办教师,没有明确的身份,没有纳入教师序列由人事部门统一管理,而是由各地幼教管理机构建档登记予以管理,相对公办教师而言,管理不够规范。另外,农村幼儿园中的公办幼儿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小学分流后被安置做幼儿教师的,不但对幼儿教育知识缺乏而且年龄大都偏高。
2、农村幼儿教师学历层次不高。
全县 名农村幼儿教师中,人具备幼教专业学历,学历合格率为 %;同时,由于农村幼儿园经费、人员配备不足,园长、教师不能及时接受继续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制约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
3、农村幼儿教师配备数量不足。
《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中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 1:6~1:7。而隆尧县农村幼儿园师生比为1:,远远高出国家规定标准。较高的师生比反映了农村幼儿教师配备严重不足,致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儿童特点和教育规律,疲于应付;同时,由于一村一班一师现象的存在,也导致了大量的安全隐患,从而影响了办园效益。
4、非公办幼儿教师待遇偏低,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首先是工资待遇低。经调查隆尧县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平均月工资为 元。其次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基本上都没有建立农村幼儿教师退休退养和养老保险制度。
(四)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迅速,管理相对滞后,隐患较多。近年来,受市场驱动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对这些幼儿园承办者的资格、办园条件、教师资格、登记注册、收费标准、办园质量与督导评估等都还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管理,再加上一些办园者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为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或扩大班额,或克扣幼儿伙食,低薪聘用非专业、不合格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等。这些问题造成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差,保教质量低,而且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三、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法规,完善体制,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国家层面应该进一步健全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完善管理体制,让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前教育机构有法可依,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对地方学前教育发展,建议实行“政府主导、县乡统筹、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我们认为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布局规划好辖区内的幼儿园。对于一个县或一个乡级政府首先要做到的是,根据辖区内的人口数和适龄孩子的情况以及村镇布局的情况,规划好辖区内幼儿园建设的处数和布点,确定好长远规划和近期的建设计划。二是筹资建设好辖区内的幼儿园。按照规划设计的幼儿园处数和布点情况,纳入政府工作议程,采取包括财政投入、银行贷款、争取企业或个人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建设起高标准的幼儿园。三是指导管理好辖区内的幼儿园。对辖区内建设好的的幼儿园,要高标准配备内部设施,选聘高素质园长和幼儿教师,并切实加强指导和管理,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二)加大投入,多措筹资,形成相对稳定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鼓励引导民办学前教育和扶持贫困农村学前教育。建议各级政府要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以用于农村幼儿园危房改造、奖励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达标乡镇、乡镇中心幼儿园争创省级示范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扶持贫困农村幼儿园内部设施配套等方面。二是建立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的机制。用足用活有关政策,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资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吸纳
社会资金,增强幼儿园自我滚动发展的能力。三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建设要求,建议国家将义务教育向学前三年延伸,并逐步实现免费教育。
(三)创新思路,规范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
一是核定农村幼儿园机构和教师编制。按照省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幼儿园编制标准,根据幼儿园规模、幼儿人数,由县区编制、教育部门共同核定本辖区各幼儿园编制数。各乡镇(街道)提出编制内需求人数。二是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制度。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对于在岗幼儿教师,必须限期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方可继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限期不能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予以调整或辞退。三是实行聘用合同制。各办园单位聘用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必须从具备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用。具备幼儿教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向办园单位提出应聘申请;办园单位在编制限额内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聘用申请;教育部门根据聘用条件,面向本区域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受聘教师与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四是建立农村幼儿教师考核奖惩制度。按照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对于正式聘用的农村幼儿教师,由用人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对其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对于成绩突出者应予以奖励。经考核不合格,不能
胜任幼儿教育工作的农村幼儿教师,应终止聘用合同,解除聘用关系。增加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在评先树优中的比例,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五是规定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幼儿教师的工资标准可从两个“不低于”去考虑:即不低于当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倍和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样,以便各地在确定工资标准时有所参照。六是建立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首次把探索农村幼儿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列入社会保障部门的重要职责,以及《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都为广大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社会待遇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正式聘用的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要逐步为其办理社会保险,使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保险费可由政府、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分担。对于年龄大、不适宜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优秀教师按照中小学民办教师的规定办理退休退养手续。七是落实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各级人事、教育部门应当设立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为正式聘用的农村幼儿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并与其工资待遇挂钩,建立起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竞争激励机制。
(四)严格管理,周到服务,提高民办幼儿园的质量和水平目前,社会力量仍是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力量办园的水平决定着整体学前教育水平。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管理和指导的力度,不断提高其保教质量和水平。一是要严把入口关。对新申请开办的民办幼儿园,要严格审核把关,对达不到办园
条件的一律不予批准。二是严格审批注册。对已经开办的幼儿园,要以国家和省市标准要求,严格搞好审批注册,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予以取缔。三是切实加强对民办园的督导检查和指导服务。经常深入到民办幼儿园督导和指导其工作,真心实意的帮助其解决困难和问题,共同促进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确保每一个儿童均能享受到相对优质的学前教育。
以上是对县区内的学前教育现状所做的调查,希望能为国家和有关部门指导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资料借鉴。以便使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五篇:重庆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重庆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酒店管理1班李承娅 熊娟 张璐
摘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快速发展,重庆的旅游业也逐步有秩序的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下,重庆市将会牢牢把握发展旅游业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发展生态旅游为重点,推动旅游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为推进生态旅游而更好地发展。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乌江画廊、山水都市将成为重庆市旅游业崭新的亮点。
关键词: 温泉特点资源组合性
一、中国旅游业简介
1、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1978---1987年,我国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实现了从“外事接待型”向经济创汇型转变,其特征是没有市场化,属于计划配额,求大于供,外事促内事。1978年,入境旅游者只有180.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41位,中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中国旅游业的崛起带来了一片生机。
1978---1984年,国内接待旅游硬件条件还不具备,如航班严重不正常,有时需要靠空军协助。饭店行业在我国各个行业中是开放最早的,无论是引进外资还是引进外国的管理经验,都是如此,如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等。因此整个旅游界,就其管理水平而言,饭店要好于其他企业。1982年建成了西安宾馆,是西安第一家旅游宾馆。80年代饭店如雨后春笋,饭店投资盲目,导致一度严重过剩。
1987年到现在,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单一入境旅游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两个市场和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个市场的发展过程,旅游逐渐加重其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重,旅游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产业。其特征是市场逐渐成熟,竞争逐步激烈,供大于求。
1988年以前的10年中,旅游业一直是大幅度增长,入境旅游者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3%,创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4%。
1989年**使旅游业出现第一次滑坡,至1992年完全复苏。
1992年以后,入境旅游逐渐成熟,团队旅游增长缓慢,打破卖方市场,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1995年5月1日我国实行五天工作制后,国内旅游开始迅速发展。1997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旅游局、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
2004年我国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并有突破性发展,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振兴,旅游总收入达到684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5.01%,2004年我国出境旅游增势强劲,公民出境旅游超过2800万人。2004年全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10903.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96%,比2002年增长11.37%。
2、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2006年,我国旅游业依旧保持了较快增长,三大市场全面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494.2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15.9%;国内旅游人数13.94亿人次,收入62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17.9%;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452.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旅游业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4.27%。
200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总计为6139.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28%。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的有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福建、山东、云南、广西、辽宁、四川、内蒙古、黑龙江、陕西、湖北、湖南、天津、安徽、河南、河北、海南、重庆、山西等23个省(区、市)。广东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089.71万人次,继续居全国第一位。
200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外国旅游者总计为3511.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7%。接待量超过40万人次的有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内蒙古、云南、广西、黑龙江、四川、湖北、陕西、天津、福建、湖南、河北、安徽、重庆、海南、河南等22个省(区、市)。广东省接待外国旅游者534.66万人次,继续居全国第一位。
2006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有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辽宁、云南、天津、陕西、湖南、黑龙江、广西、内蒙古、四川、湖北、重庆、河南、河北、海南、安徽、山西、江西、吉林、新疆、贵州等27个省(区、市)。广东省的旅游(外汇)收入达75.33亿美元,继续居全国第一位。按外汇收入排列,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情况是:
2006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452.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因公出境572.4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8%;因私出境2879.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出境第一站按人数排序,列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澳门、日本、韩国、泰国、俄罗斯、美国、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
截至2007年8月,我国入境旅游接待达到11 568 186人,同比增长3.77%,其中外国人2 396 060人。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4.10亿美元,其中外国人20.43亿美元。
二、重庆旅游业发展现状
1、重庆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快速发展,重庆的旅游业也逐步有秩序的发展。“八五”时期,重庆旅游入境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4.33%,旅游创汇年均增长22.86%,速度已相当快。重庆成立直辖市后,特别是三峡工程的开工,使重庆市及其所辖三峡库区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三峡旅游骤然升温,使重庆旅游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重庆旅游行业人士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开拓进取,开发生产与宣传促销相结合,使重庆旅游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重庆直辖后,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1997年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0548万美元,接待旅游人数达到259414人次,这是由于直辖提高了重庆的国内地位和国际知名度。然而,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无论是接待人数还是旅游外汇收入都有大幅度回落,旅游业遭受重创打击。随后,重庆旅游业又恢复高速增长,2004年接待
旅游人数434423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0308万美元。其中接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
1.85%,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1.79。
重庆旅游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已经形成规模。内部行业齐全,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对国际国内旅游者有了相当的吸引力。重庆以“美女、美食、火锅、温泉”闻名于世界,并以山城都市、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三大世界级旅游精品带动旅游业的强盛发展。
3、重庆旅游业的政策导向
建设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多元化旅游经营、旅游宣传营销和旅游管理等六大体系,形成山水都市、长江三峡、乌江画廊“三大目的地功能互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复合型旅游三类产品协调发展,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培育,国有、外资、民营三大主体共同参与,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环境友好三大效益综合体现的科学发展格局。主要精品建设项目有:
1、山水都市旅游精品建设项目,分为重庆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集旅游咨询、游客集散、旅游购物、产品展示、形象宣传于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抗战遗址旅游产品保护开发;红岩联线旅游精品;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红岩村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旅游产品;东水门和磁器口古镇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统景温泉、天赐温泉、梨树湾温泉、北碚温泉城,建国际级温泉基地,打造5A旅游景区;长寿湖湖泊观光,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山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2、长江三峡旅游精品建设项目,分为小三峡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和神女溪景区开发;白帝城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和天坑地缝景区建设;石宝寨旅游景区提档升级;以白鹤梁为核心的涪陵白岩旅游景区提档升级;丰都名山与雪玉洞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3、大足石刻国际旅游精品建设项目,分为大足石刻景区提档升级;龙水湖观光休闲旅游区建设;玉龙山森林公园景区开发;
4、乌江画廊旅游精品建设项目,分为仙女山、天坑三桥景区提档升级,打造山地观光休闲旅游景区;芙蓉洞与芙蓉江观光休闲旅游景区;乌江画廊(彭水至酉阳段乌江和黔江阿蓬江),打造峡谷游船观光与民族风情旅游景区;小南海,打造地震遗址观光科普教育旅游景区;龚滩、龙潭、洪安古镇开发。
三、重庆旅游业典型案例——温泉特点和发展策略
1、温泉特点
a)温泉整体质量高
温泉资源是温泉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和核心资源。温泉资源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温泉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一般而言,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 主要受到温度、水量和矿物含量等三个因素 的综合影响。重庆温泉资源的平均水温较高,矿物含量高而丰富,出水量大,属典型的优质医疗矿泉。
b)资源利 用历史悠久
重庆温泉资源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最早的温泉开发可追溯至南北朝刘宋景平元年(1004年),北温泉已“迎流砌池,广方四丈,上翼以亭”。相比之下,比进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13本下吕温泉尚早468年。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南温泉建浴池,近代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此外,早在
12、l3世纪,铜梁当地人即已发现西温泉。1935年,铜(梁)壁(山)公路通车后,当地人逐渐在温泉出口建池,并依池筑室,供浴后
休息。可见,重庆温泉资源利用由来已久。但在前期利用中,规模较小,且 多为达官贵人所用,并未成为真正为游客服务的旅游产 品。
c)资源分布密集
受地质构造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直接影响,温泉资源的分布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分带性特征。从全国范围比较而言,重庆属于地热温泉资源相对富集区,地热储藏面积超过 1万km,除潼南县外的各区县都能开发温泉。目前,重庆已勘探发现温泉 40余处,13出水量可达5万㎡,己被开发利用 20余处。其 中,主城区附近温泉分布最为密集。受温泉资源不可转移的特性限制,温泉旅游地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集 中性特点,在邻近地域范围内出现多个温泉旅游地。据不完全统计,以主城区为中心方圆50 km范围内,有14处温泉,其中东温泉、南温泉、北温泉以及天赐温泉等 已具相当规模。13本温泉旅游的成功案例说明,如能充分利用资源空间分布的高度集中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则为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增长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d)资源组合性特点突出
一般而言,除医疗健身外,沐浴温泉的附加旅游价值(如文化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较低。重庆温泉资源具有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紧密结合的特点。与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组合,在弱化温泉资源同质性的同时,有效增强了重庆温泉资源的吸引力,并为重庆温泉旅游的多样化开发模式奠定了资源基础。
2、发展策略
2005年11月,重庆市提出“温泉之都”的构想。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支持。今年8月,市政府组织考察团先后走访珠海、广州、新加坡和日本,对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特点的温泉进行了学习考察。经过近1年的酝酿,全面实施打造“温泉之都”的条件已经成熟。接着,重庆出台《关于加快“五方十泉”建设打造“温泉之都”的意见》,将力争用3年时间,投资113.2亿元,建设东、西、南、北、中“五方十泉”,一年初见成效、两年显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基本形成重庆温泉旅游产业的总体架构。重点打造的“十泉”即东温泉片区的东泉和东方温泉大世界;西温泉片区的天赐温泉和金剑山温泉、贝迪温泉;南温泉片区的南泉和保利温泉别墅;北温泉片区的统景温泉和北泉;中温泉片区的梨树湾温泉和海棠晓月温泉。
这10个项目,年接待规模明年即可达270万人次,到2010年全部建成后可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市政府要求,首批重点项目必须在今年内开工建设,第二批建设项目也要尽早开工建设,避免资源闲置。
在土地供应上,对“五方十泉”温泉开发项目,将优先供应周边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促进其做大做强。同时,有温泉资源的地块,将优先作为温泉旅游项目用地供应,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供应给“五方十泉”温泉开发项目企业。
“五方十泉”温泉开发项目,可享受减半征收采矿权有偿使用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其采矿权证按最高年限5年办理,采矿权出让期限则与土地使用期限(商业用地40年)一致。对利于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的温泉开发企业,可免收或减半征收地热矿产资源补偿(税)费。纳税在1000万以上的开发企业,还将安排市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实施以奖代补。而位
于三峡库区的项目企业,还可申请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和移民后期扶持基金。
副市长谭栖伟在会议上指出,开发温泉资源,必须抓好战略研究、资源普查、规划制定、项目带动、政策支撑、法规完善以及项目推介等工作。相关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要牵头制作项目库,搞好项目的策划、整合和推介。提高项目招商的透明度,引进实力、有信誉的开发商投资温泉旅游,避免闲置、浪费、破坏资源的情况发生。对温泉旅游开发项目,要实行一事一议、一泉一策、特事特办的措施,按照国家5A级旅游区标准加以打造。
四、重庆旅游业发展趋势预测
1、现有发展水平
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集山城、江城、历史文化名城于一身的现代山城都市等,赋予重庆旅游资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高的知名度。目前,重庆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市级风景名胜区25个;国家森林公园18个,市级森林公园3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0处;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8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区1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1处;国家A级—AAAA级旅游区38个,区县级主要旅游区(点)104个;城市公园25个;全国重点寺庙3个,市级宗教寺庙(院)、教堂44个;大、中型水库34个;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4个,市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4个。2000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实现了向“中国旅游名市”的跨越。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供给实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从业队伍不断壮大,新增直接就业人员13.7万人以上。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将带动相关行业增加5个人就业,旅游业带动了全市的就业人数。
2、发展趋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旅游业由于在增加就业、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地区差距、节约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2010年全国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是:接待入境过夜游人数6400万人次,有望居世界第三位;旅游创汇426亿美元,有望居世界第三位;国内旅游人数16.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810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12260亿元人民币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相当于全国CDP的7%;旅游直接就业980万人间接就业达到4900万人。“十一五”期间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工作有:创新旅游目的地体系和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区域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建设,满足多层次的旅游需求等。从国人外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出发,今后一个时期我房车旅游市场的开发战略调整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重要政策: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并提出六个目标: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12个红色旅游区、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景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整理和宣传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带动革命老区发展优势
产业。
在“十一五”规划下,重庆市将会牢牢把握发展旅游业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发展生态旅游为重点,推动旅游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为推进生态旅游而更好地发展。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乌江画廊、山水都市将成为重庆市旅游业崭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