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州控规局部调整规程
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操作规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九条、第四十八条,《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第十五条、第二十三条,《杭州市城乡规划条例》第十六条,《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第7号)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市政府关于委托市规划局实施控规局部调整管理工作的通知”(杭政函[2011]163号)要求,为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我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以下简称“控规局部调整”)的管理工作,提高审批效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程。
一、控规局部调整是指不涉及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规划目标、功能定位、结构布局等重大规划内容的调整。
二、控规局部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一)建设项目选址(规划条件)论证需要进行控规局部调整的;
(二)因近期建设需要,涉及单元控规局部区块,不多于3个(含)街区用地布局、控制指标等规划内容的调整;
(三)因各类市政工程规划涉及的各类工程用地边界和相邻的“四线”控制、建设用地的调整;
(四)因各类专项规划需要控规局部调整,而专项规划深度又未达到控规要求的调整。
三、控规局部调整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本规程第二条明确的控规局部调整第一种情形按杭州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条件)论证办法(试行)完成论证后予以调整。
(二)本规程第二条明确的控规局部调整第二种情形按以下程序操作:
1、由申请控规局部调整的单位,包括市及市以上单位、区政府(管委会)按程序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控规局部调整论证报告,并将申请及报告一并报送市规划局审查。
2、市规划局在收到申请和报告后,对调整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相关利害关系人意见。
3、申请单位按照论证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后报市规划局,市规划局对修改完善后的报告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予以批准。如审查不通过,则将意见告知申请单位。
4、审查通过后,申请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提供报告成果稿至市规划局。
(三)本规程第二条明确的控规局部调整第三、四种情形按以下程序操作:
由市规划局依据批准的各类市政工程规划、专项规划,组织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控规局部调整方案后予以调整。
四、控规局部调整批准前(保密除外)采用公示形式在市规划局网站和现场等场所征求意见。公示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概况和调整前后对比图等相关图纸。公示期限不得少于十日。如控规局部调整涉及范围较大,为便于公众知晓可在新闻媒体(杭州日报等在杭主流媒体)上对控规局部调整公示信息予以公告。本规程第二条明确的控规局部调整第三、第四种情形如在市政工程规划、专项规划阶段已开展公示,则无需再进行公示。
五、凡涉及重大公共设施项目建设或公示后有重大异议的控规局部调整事项,市规划局应及时请示、报告市政府研究。
六、控规局部调整批准文件须加盖杭州市人民政府控规局部调整审批专用章,文件格式详见附件。批准文件应抄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并抄送各相关部门和单位。
七、经批准的控规局部调整应自批准之日起二十日内在市规划局网站予以公布。公布内容主要包括简要文字说明和调整前后对比图。
八、控规局部调整成果入库属于控规成果动态维护的一种情形,其成果入库工作由控规成果动态维护专人负责。
九、控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城市发展实际的变化及规划管理的需要,及时更新相关基础数据和资料,对控规中不符合实际的内容进行修正和完善,包括因土地权属、用地现状和技术规范等因素引起的用地边界、“四线”等内容维护。涉及控规基本内容时,应按程序进行控规局部调整。
十、本规程适用中的具体问题由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十一、本规程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附件:杭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批复(样稿)
第二篇: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平台,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也是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控规调整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矛盾的再平衡。本文通过对控规的介绍,目前控规局部调整中角色关系、启动和裁决机制、利益补偿等的分析,并借鉴美国区划调整经验,对完善控规局部调整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公共政策
简·雅各布斯曾指出“城市永远不会成为艺术品,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抽象,而城市是生动、复杂而积极的生活自身”。城市规划的重心正从技术性布局、片面追求城市形象转向统筹多种利益,兼顾效率与公平。“城市规划是社会多元主体和成员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识和目标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和和解的机制,能够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框架内还包括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以及实施方案或建议”(于立,2004)。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已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平台,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也是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在城市规划走向和谐的过程中,控规在编制、审批、修改的程序方面以及成果内容方面进行优化完善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什么是控规
(一)控规的概念
控规,即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二)控规的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三)控规与其他层次规划的区别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全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旦编制好并通过相应的法定程序审批后,即形成为法定文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后即开展修建性详规和单体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由于整个开发和建设的过程较长,一定要进行跟踪管理,不允许任意修改规划,避免改变使用性质、加建、加层等违章现象出现。建设项目完成后要进行规划验收,不仅要核对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还要对配套建设、绿化环境、停车位、道路、管线等设施的各项指标进行核实,达标后才能予以验收投入使用。
由于控规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进行的,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是对城市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总体规划是长远性的规划,期限较长,而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加具体,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总规与控规还有现状会发生冲突,种种原因,控规需要修正。因此我们要对控规的调整作相应的研究。
三、控规局部调整的相关研究
随着一些城市控规编制的大规模完成,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控规满覆盖”,规划部门的工作重点逐渐由控规编制转向控规的实施管理。控规修改的问题逐步显现。
控规的修改可分为控规修编和局部调整。控规修编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或上层次规划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结构需要调整,需对控规进行大面积修改或对布局结构进行修改,如一个片区由市场区调整为商住区;控规局部调整是对控规中一个或几个地块的形状、面积、指标进行修改,如改变地块的土地利用性质、容积率,改变城市道路走向等等。下文针对控规局部调整进行论述。
国内一些学者对控规局部调整的需求类型、原因、影响及对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出调整的需求类型有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房地产开发的市场导向、历史遗留问题、专项规划调整等(李江云,2003);调整引发原因有土地开发单位经济利益追求、迫于社会因素的压力、城市建设和规划本身的不确定性、控规编制经验不足等(李浩,2007);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对城市公共利益的侵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加剧、城市未来发展的失控、对规划科学性和严肃性的质疑等(李浩,2007);控规局部调整的改进策略主要有几方面:(1)增强控规弹性,提高用地兼容性,适应市场变化;(2)严格控规局部调整的法定程序,维护合理性和严肃性;(3)改进控规指标调整的决策机制,强化公共参与;(4)完善规划调控的经济政策。
上述的对策研究通常较为原则性,缺乏对具体实施策略的探讨。笔者认为控规在目前阶段还无法形成类似于香港法定图则的“法定方案”,原因在于法定图则是分类极为粗犷、指标较少的土地分类管理规则,而内地的控规则是包含基础设施、历史环境保护、建筑管理等的规划方案,且城市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无法达到具有10- 20年稳定期的法定文件要求(尹稚,1995)。故控规的调整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当前工作的重点是改进控规调整程序,促使控规调整向有利于城市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控规局部调整过程中的角色互动关系,对控规调整的新机制提出建议,希望能对控规调整的改进完善提供借鉴。
四、控规调整程序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程序要求为“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控规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参看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控规局部调整程序,各地对于控规局部调整的具体操作可概括为有规划调整需求的土地业主向政府提交调整申请,政府在征求有利害关系的市民的意见,以及由规划师提供技术支撑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一)控规局部调整中的四种角色关系
在控规局部调整过程中存在四种角色,分别为政府、市场(即土地业主,也可以说是资本)、有利害关系的市民以及规划师。
四种角色中,政府的角色最为重要,是裁决者,并具有技术力量,还代表着市民的公共利益,自由裁量的空间非常大,故是四种角色的中心。市场的能量很大,可以对政府施加影响力。前两者是控规调整的主体力量。市民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相对较小,征求市民意见通常是自上而下的过程,缺乏反馈机制和约束力。规划师可为控规调整提供部分技术支撑,但调整通常是协调沟通的问题,规划师很难在协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目前的模式下,决定城市空间生产的是政府和市场的力量;而作为城市空间使用者的市民很难决定自己生活的空间。政府的决策立场受招商引资、城市形象等方面的影响,同控规调整所涉及的市民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二)目前控规调整程序存在的问题
1、公众与市场的地位不对等。市民无法取得同市场(土地业主)一样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机会。土地业主可以申请调整控规以更加符合自身利益,在方案调整及裁决上拥有较多话语权。而市民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组织机制,不能透过正常管道行使权利,更不能借助某种机制主动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而公众参与对于控规局部调整非常重要。公众参与虽会增加规划的成本,降低效率,却有利于“消除规划部门自编自审自改、内部循环、缺乏约束的弊端”(汤海孺,2005),保证规划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增加规划的威信和约束力,避免发生个体“非正常”地参与监督,带来社会不安定因素。
2、裁决机制不规范。目前的控规调整机制自由裁量权过大,同样的调整在一个地方可以而在另外一个地方却不行,没有一个条文细则进行说明和约束,调整案例也未公开供查阅和引用,从而造成市场方想尽办法去影响裁决。
五、控规调整新机制探讨
美国区划经验对我国的控规局部调整具有借鉴作用。美国的公众和社会团体在区划的制定与实施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公众与市场的地位是对等的;区划较多地采用依法裁定的办法,仅在历史地段等特殊地区采用自由裁量的方法;另外,区划还有着奖励区划和开发权转让等利益补偿制度。基于前文控规调整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美国区划经验的借鉴,我认为控规局部调整的新机制应更强化公众参与,实现市民与市场的地位对等,并对控规调整裁决的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
(一)控规调整的启动机制
目前的控规调整是由土地业主或政府申请,调整目的多是为更符合市场开发利益;而小区或居住区的公共利益却没有一种途径进行优化。建议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实行联名申请控规调整制度,调整内容为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公共利益,跟调整内
容有利害关系的一个或几个社区中30%的居民进行联名申请就可以在规划主管部门立案,审查同意后进行规划选址和调整控规。若处于旧城区没有可开发用地,可通过给开发商指标补偿的办法进行建设,或进行备案在以后更新改造时优先考虑。这样市场和市民都有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促进城市结构优化。
(二)控规调整的裁决机制
目前的控规调整公示意见不具有硬约束力,市民意愿得不到充分尊重,参与规划的热情不高。建议借鉴美国区调整的经验,建立居民否决制度。跟调整内容有利害关系的一个或几个社区中50%的居民明确表达反对意见,则调整不予通过,土地业主须与相关市民进行协商。经市民同意或默许的调整方案再进行专家或行政审查。通过这种方式,市场和市民得以地位对等地进行协商。在充分尊重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等公共用地被开发商蚕食的机会可大为减少。
对于控规局部调整的审查,应有专家和市民代表参加,并具有发言权。另外,审查会应借鉴依法裁决机制。一是行政部门应根据调整案例形成控规调整审查的指导性意见,如哪种调整明确可以通过,哪种调整明确不允许,形成规范性的条文。二是调整结论应更完整,有调整内容、依据、理由、结论等要素,作为案例备案,供公众查询,甚至可以供其他城市参考和专家研究。这种规范化的程序有利于在国内形成统一的调整模式,促进规划体系完善。
(三)控规调整的利益补偿
在控规调整中,应有两种利益补偿方式,一种是政府对土地业主的奖励,另一种是土地业主对市民的补偿。如果土地业主申请的控规调整对市民造成了干扰,应提供公共利益进行补偿;反之土地业主为市民的公共利益做出贡献,则可以获得容积率或建筑密度等的奖励。为监督利益补偿的实行,在技术审查会上应有市民代表出席。
六、控规局部调整新机制下的公众参与方式与规划师角色定位
(一)公众参与方式
公众参与控规调整不仅是个人层面的参与,而且要以社区组织团体作为参与的代表。各个社区中应有向公众展示、宣传规划并搜集民意的规划咨询机构,对公众负责,代表公众同政府及开发商沟通。这样才能相对降低参与成本,提高公众参与规划的深度和效率,使公众的意见更好地体现到规划部门所主持的城市规划中。
(二)规划师角色定位
在新的控规调整模式中,政府、市场、市民和规划师四种角色的定位有所变化。市民的主体地位得以强化,同市场一起作为控规调整的两个利益攸关方。由于市民的作用强化,需要规划师同市民加强沟通,传达调整内容的意图和影响,并搜集民意,代表市民同市场协商,将市场和市民沟通的意见向政府进行汇报说明。政府的核心职能为裁决者,充分考虑市场、市民、专家的意见,最终做出决策。
由于规划师同市民的沟通增强,部分规划师将作为社区规划师,为社区居民提供规划咨询服务,代表市民组成社区团体,沟通政府与市民的意见。
七、总结
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对规划的要求出发,分析了控规局部调整中四种角色的不稳定状态,认为控规调整程序应在启动机制、裁决机制、利益补偿和规划师角色定位四方面进行改进,并将公众参与真正纳入到控规调整程序中来。
第三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收费标准
规划调整项目收费标准
关于土地规划调整项目,原则上收费标准以单个建设项目为单位,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具体收费根据项目情况不同略有调整:
1、基础单价为:规划符合性审查4万每个乡镇、规划局部调整
6万每个乡镇。
2、调整面积:常规项目规划调整面积超过100亩的部分每100
亩加收1万元;涉及线性工程或零星图斑分布的项目则为规划调整面积超过100亩的部分每50亩加收1万元。
3、重点大型项目:重点大型项目往往涉及乡镇多,调整面积大,根据项目红线范围
第四篇:事故处理规程(调整)
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QJ/WGQE04.01.08—2005
事故处理规程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本规程是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电气系统事故处理的基本规程。1.2本规程适用于值长、集控、化学、燃料等全体运行人员以及有关检修/运行专业技术人员,设备管理/检修人员、安监人员、继电保护人员、通讯远动人员等有关人员和有关领导都应熟悉本规程的有关部分。
2引用标准
本规程依照上海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系统调度规程》、运行经验、现场设备等情况等编制。
3事故处理的一般原则
3.1华东总调值班调度员(以下简称总调)、上海市调值班调度员(以下简称市调)是处理系统事故的上级指挥人员,值长则是我公司电气系统事故处理的指挥者。应对事故处理的正确性和及时性负责。处理事故时值长有权召集公司内外本公司运行和检修人员协助处理事故。3.2事故发生时, 值班人员处理事故的原则是:
3.2.1迅速限制事故的发展, 弄清原因并消除事故的根源, 解除对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威胁,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保持设备继续运行;
3.2.2
优先考虑稳定和保持厂用电特别是公用段厂用电系统的正常供电; 3.2.3尽一切可能的办法保持运行机组的频率、电压正常,包括尽快恢复对重要辅机的供电。
3.2.4调整电气系统运行方式, 使其恢复正常;
3.3在发生事故时,值长应尽快扼要而准确地向总调、市调及公司领导报告
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005—10—25发布
2005—10—25实施 事故概况, 待弄清情况后,应详细汇报。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及现象、哪些开关跳闸、继电保护动作情况及潮流、频率、电压的变化等。
3.4电网系统故障时, 应积极配合总调、市调处理事故。凡我公司对系统运行有重大影响的操作(如500kV系统运行方式变更、出力大幅度变动等),均应得到总调、市调的命令或许可。为了防止事故扩大,下列各项操作可不经值班调度员的命令,一面自行处理,一面作简要汇报,但事后应作详细汇报: 3.4.1将直接对人员生命有威胁的设备停电;
3.4.2运行中的设备有受损坏的威胁时, 将其停用或隔绝; 3.4.3确知无来电的可能性, 将已损坏的设备隔离;
3.4.4母线电压消失时, 将连接到该母线上的开关全部拉开; 3.4.5当厂用电全部或部分停电时, 恢复其电源;
3.4.6
整个发电公司或部分机组因故与系统解列, 在具备同期并列条件时与系统同期并列。
3.5
交接班时发生的事故, 由交班者负责处理, 接班者协助。待事故处理结束或告一段落时再进行交接班。
3.6
系统发生事故时,不属于我公司处理范围的事故,不应在事故当时向调度员询问事故的原因和过程,以免影响事故处理;而应密切监视频率、电压、潮流的变化情况,防止事故扩展,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调度员汇报。3.7
事故处理时,须严格执行发令、复诵、汇报和录音制度,必须使用统一调度术语和操作术语,指令和汇报内容应简明扼要。事故处理以及发生严重危害人身和设备安全时可不填写操作票,但须详细记入交接班记录簿及各项记录簿内。
3.8
事故处理时,除与事故处理有关的领导和有关人员留在控制室,其他人员应迅速离开。
3.9
事故处理时,值长有权拒绝回答与事故处理无关的领导和其他人员的各种问题,集中精力进行事故处理。事故处理结束后,应写出书面的事故处理全过程。
4500KV系统的事故处理
4.1系统频率异常的事故处理:
4.1.1
当系统频率超出50±0.2赫兹时为事故频率;
4.1.2当系统频率在事故频率范围时,应坚决按调度员命令增、减有功出力;如通讯中断时,应主动自行增减有功出力,使频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 4.1.3当系统频率在事故低频率时,集控值班人员应注意因汽机转速下降而引起的汽机轴系振动情况; 4.1.4当系统频率低到机组低频保护整定值时,如保护未动或未投跳时,应及时向公司总经理或总工程师及调度员汇报,紧急停机;
4.1.5当系统频率超过51赫兹时,各机组应立即将出力降至技术允许最低有功出力,同时服从调度员可能发布的停机命令,执行停机不停炉操作; 4.2系统低电压的事故处理:
4.2.1当本公司500KV母线电压超过网调颁发的电压曲线所规定的上/下限值或不能达到无功曲线要求时,值长应不待总调值班调度员的命令,自行调整发电机励磁使母线电压恢复到规定数值,当发电机已带足满负荷,而母线电压仍低于规定数值时,应汇报总调/市调值班员处理;
4.2.2
因系统电压低引起发电机强励持续动作达10”时, 应汇报总调、市调 值班调度员,并将强励出系;
4.2.3当由于系统电压低导致10kV/3kV厂用电压低至额定电压的95%(即9.5/2.85kV)并有继续下降趋势时,可采取利用高备变带10kV/3kV厂用段的办法, 但二台高备变只能带有一台机组的10kV/3kV母线。此时,如有一台电动给泵运行, 应将另一台机组电动给泵的自启动停用。并应调节高备变的有载调压分接头, 使10kV/3kV厂用电压维持在9.5/2.85kV以上, 必要时可停用部分不影响机组运行的辅机或调整辅机的运行方式, 以尽量提高厂用电压。在主系统运行恢复正常或10kV/3kV厂用电压达10kV/3kV以上后,应将厂用电方式恢复正常;
4.2.4当发电机出口电压降低到额定电压的90%时,应不待总调、市调值班 调度员的命令立即自行采用发电机的过负荷来制止电压继续下降;
4.2.5当发电机出口电压降低到额定电压的90%,发电机已利用过负荷制止 电压继续下降,值长应立即汇报总调、市调值班调度员要求采取减有功,增无功措施来降低发电机的过负荷;
4.2.6
系统电压降低至额定电压的90%,并有下降趋势时,应及时向生产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及总调、市调值班调度员汇报,当系统电压下降至严重威胁厂用电安全时,继续向生产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及总调、市调值班调度员汇报,并申请解列停机待批准后执行; 4.3线路事故处理
4.3.1线路开关跳闸后的一般处理步骤:
4.3.1.1
复臵开关及信号, 向总调调度员作简要报告;
4.3.1.2检查电压及频率情况, 双回线路中的一回线路跳闸时,还应监视相应线路的潮流不超过规定运行限额;
4.3.1.3
检查继电保护动作情况,分析故障性质;现场检查设备特别是开关外部情况;
4.3.2
线路故障跳闸重合闸不动作或动作后又跳闸时,应将继电保护及现场 设备情况汇报总调, 并按其命令进行操作。如重合成功, 亦应汇报保护及设备情况:
4.3.3
线路跳闸后的强送电必须按总调的指令执行: 4.3.4线路强送电前必须做到:
4.3.4.1
无论因何种原因跳闸, 均应对开关进行外部检查正常后方可强送。4.3.4.2
强送电的开关必须完好, 且具有完备的继电保护。故障线路的有关设备(包括开关、闸刀、C.T、P.T、耦合电容器、阻波器等)均应进行外部检查且情况正常;
4.3.4.3当强送开关的故障跳闸次数距允许值只剩一次时, 强送电前应向总调值班调度员申请停用重合闸;
4.3.4.4强送电后发生非全相运行时, 运行人员应迅速恢复, 如无法恢复, 应立即汇报总调, 用对侧开关解除非全相状态; 4.4
500kV母线的事故处理
4.4.1母线失电是指母线本身无故障而失去电源。一般由于系统故障、继电保护误动,或该母线上开关所属设备故障本身开关拒动而使该母线上的所有电源越级跳闸引起。判别母线失电的依据是同时出现下列现象: 4.4.1.1该母线的电压指示消失;
4.4.1.2该母线上各出线及变压器负荷消失; 4.4.1.3该母线所供的厂用电失去;
4.4.2
当500kV母线故障停电后, 应立即汇报上级调度, 并自行将故障母线上的电源和线路开关全部拉开;
4.4.3
故障母线停电后, 应对停电母线进行外部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包括继电保护动作情况汇报上级调度;
4.4.4在发生500kV母线故障时, 机组发生跳闸,必须关注厂用电系统(特别是保安段等)是否受影响,并注意#03/#04高备变是否运行正常;
4.4.5对已确定故障点并能迅速隔离者, 在隔离故障后对停电母线恢复送电;如不能迅速隔离, 可待总调允许后将确无故障的设备冷倒至运行母线逐一恢复运行;如不能确定故障点时,可利用跳闸的机组对故障母线进行零起升压检查来寻找故障点;
4.4.6
如必须用本公司电源(如5012开关或5032开关)对故障母线充电时, 开关本身必须完好, 且有完备的继电保护。母差及主变后备保护应有足够的灵敏度,主变后备保护的时限应尽量缩短; 4.5
系统振荡的事故处理 4.5.1
系统振荡时的现象:
发电机、变压器及联络线的电流表、功率表周期性地剧烈摆动,各点电压也摆动,振荡中心的电压摆动最大,并周期性地降到接近于0,失去同期的系 统之间联络线输送功率往复摆动,因而虽有电气联系,但送端系统的频率升高,受端系统的频率降低,并略有摆动,发电机发出有节奏的嗡嗡声; 4.5.2系统振荡的主要原因:
4.5.2.1系统发生严重故障或多重故障, 造成系统暂态稳定破坏; 4.5.2.2
故障时开关或继电保护误动或拒动; 4.5.2.3大机组失磁;
4.5.2.4自动电压调节装臵(AVR)失灵; 4.5.2.5失去大电源; 4.5.2.6
其他偶然因素; 4.5.3
系统振荡时的处理:
4.5.3.1
增加无功出力, 尽量使母线电压提高至允许最大值;
4.5.3.2
如振荡时我公司频率升高, 应立即自行降低有功出力, 直至振荡消失或频率降至49.5赫兹;如振荡时我厂频率降低, 应尽量增加有功出力, 直至频率恢复至49.5赫兹以上;
4.5.3.3
在系统振荡时,不得解列发电机,如频率或电压严重下降到威胁厂用电安全时,按本规程“4.1、4.2”规定执行;
4.5.3.4如系统振荡是由于我公司机组失磁引起时, 应立即将该台机组解列 4.5.3.5在系统振荡过程中, 集控运行人员应密切监视有关设备,如线路潮流、汽机调门晃动、推力轴承、轴系振动运行情况等,如发现异常,应立即汇报并按有关规程规定执行;
4.6
500KV电压互感器故障的事故处理:
4.6.1电压互感器发生异常情况,若随时可能发展成故障时(冒烟、大量漏油等),则不得将该电压互感器的次级与正常运行的电压互感器次级进行并列;不得将该电压互感器所在的母差保护停用;
4.6.2若发现电压互感器有异常情况时,可采用下列方法尽快将该电压互感器隔离;
4.6.2.1若母线电压互感器故障,则进行一、二系统及保护调整,用开关切断该电压互感器所在母线的电源或所在线路两侧的电源,停用该母线,然后隔离该母线;
4.6.2.2若线路电压互感器故障,则停用该线路两侧的电源,然后隔离故障的电压互感器;
4.7
500kV开关非全相运行的处理:
4.7.1本公司500kV开关不允许非全相运行。如发生非全相运行时, 保护装臵应动作跳闸;
4.7.2
如在合开关时仅合上一相或二相, 应立即将合上的开关拉开, 待缺陷消除后再操作。严禁在一相开关合上的情况下合上断开的二相开关。如果在发 电机并列时发生, 应立即将机组解列;
4.7.3如在拉开开关时仅拉开一相开关, 可将断开的一相开关重新合上, 然后再设法隔绝故障开关。如仅拉开二相开关, 则严禁将其重新合上, 同时应立即汇报上级调度,采取停用故障开关所在母线的办法进行隔绝。如上述情况发生在发电机解列时,除按上述规定处理外,还应迅速将汽机挂闸,开启主汽门、调门,设定3000转/分,尽量缩短汽机无蒸汽运行时间;
4.7.4在机组并、解列过程中发生的非全相运行,除按上述规定处理外,还应注意发电机定子电流三相不平衡情况,必须使三相不平衡电流不超过规定的允许值;
4.8
本公司系统与电网主系统部分解列事故处理:
4.8.1因系统故障,使本公司与主系统解列成为小系统时,而且系统内的周率不能维持正常而下降到49Hz及以下时,或电压不能维持正常使发电机出口电压降低到额定电压的90%时,值长应立即汇报总调、市调值班调度员,要求将部分负荷翻至系统外,直到该系统周率恢复到50Hz为止,或电压恢复到发电机出口额定电压的95%以上为止;
4.8.2当厂用电系统与主系统解列后,要注意非同期点应挂明标示牌,防止非同期并列,在此期间内安排厂用电源的切换操作要加强监护,并得到值长批准;
4.8.3因主系统故障,使本公司与主系统分列而成小系统运行时,值长是小系统调频工作的指挥人;
4.8.4当发生故障,使本公司与主系统解列成小系统运行时,值长在指挥调频时,应明确通知由某台机组进行调频,另一台机组应尽量维持负荷稳定。4.8.5当某台机组作为调频机组时,该机组应改滑压运行。该机组值班员应立即根据机组转速表进行调频,将小系统周率调整到50±0.5Hz(即转速3000±30rpm)以内,同时应注意发电机出口电压调整,当该机组已不具备调频能力时,主值应立即汇报值长,由值长决定安排另一台作为调频机组;
4.8.6
当本公司部分系统与主系统解列后,如厂用10KV母线及3KV母线由本公司部分系统供电,而主系统作备用电源,此时备合闸装臵仍应投用。当厂用10KV母线及3KV母线发生故障而使该段母线失电时,要特别注意保安段母线的供电情况,可由备合闸切到系统供电,如备合闸装臵失灵,可按“5.1.2.2”方法处理。备用电源开关合上,以保证由系统供电。要做好防止由于本公司部分系统与主系统解列运行时,厂用电系统内发生故障,造成全厂停电;
4.8.7
当本公司部分成为小系统运行后,小系统内10KV/3KV及400V大容量 辅机的启停必须征得值长同意;
4.8.8
本公司部分与主系统解列后,当主系统发生解列事故时,其现象为并列于主系统的发电机定子电流,有功功率表全部甩足,周率迅速下降至45Hz 以下,发电机出口电压迅速下降到额定电压的90%以下,强励动作,此时值长应立即向总调、市调值班调度员汇报同时命令主值对并列于主系统的发电机组按紧急停机的步骤解列。必须确保小系统内的机组及保安电源安全运行,使紧急停机的机组能安全停下来;
4.8.9
当本公司与主系统解列成小系统运行后,一旦小系统瓦解引起全厂停电时,立即检查柴发是否自启动,若柴发未启动应立即启动柴发按规程规定向保安电源供电,确保保安电源的安全运行,使紧急停机的机组能安全停下来;
5厂用电系统的事故处理
5.1母线失电
5.1.1
10kV/3kV母线失电处理:
5.1.1.1
10kV/3kV厂用段母线常用开关跳闸时, 备用开关应自动投入。运行人员应分析、检查故障跳闸原因,并通知检修人员。应特别注意#03/#04高备变是否运行正常,并将机组10kV/3kV厂用段所有备用快切装臵停用;
5.1.1.210kV/3kV厂用段任一母线常用开关跳闸后备用电源未自切时,应确认无明显的母线故障象征及相关信号和母线上所有开关已分闸, 可能由于保护误动或备合闸装臵失灵等造成,允许不经检查立即合上备用开关,但伴随母线失电的同时有反应母线故障的信号(包括继保掉牌及集控CRT信号)发出时,则严禁合上备用开关。如备用开关合上后再次跳闸,则说明母线发生了短路故障,应将母线隔绝停役检修,并调整运行方式,开出备用辅机及恢复各400V低压母线的供电,进行降负荷或停机的相应处理;
5.1.1.310kV/3kV厂用段母线发生短路故障时,将由继电保护动作使常用开关跳闸并闭锁自切。此时应立即拉开该段母线上的所有开关及相应低压厂变的400V开关。全面检查故障母线,寻找故障点。如故障点可以隔绝,则隔绝故障点,同时空出母线,经测量母线绝缘合格后,用备用电源充电,正常后恢复负载供电。如为母线本身故障或故障无法隔绝,则将母线隔绝停役检修;
5.1.1.410kV/3kV厂用A、B段母线同时失电时, 由于机组已经MFT,除参照上述有关条文处理外,应首先尽快恢复保安段母线的供电(见“5.1.2.3”),保证机组的安全停运。10kV/3kV厂用段母线失电的其他处理,见汽机、锅炉规程的有关内容;
5.1.1.5 10kV/ 3KV公用段母线常用开关跳闸时,联络开关应自动投入,运 行人员应分析、检查故障跳闸原因,并通知检修人员,并密切注意供公用段 母线的厂高变负荷是否超限,若负荷超限应调整公用段母线其运行方式或用 户,降低负荷,使厂高变负荷不超限,保持正常运行;
5.1.1.6
10kV或3KV公用段母线常用开关跳闸后备用电源未自切时,如无明 显的母线故障象征及相关信号,可能由于开关故障、保护误动或备合闸装臵失灵等造成,允许不经检查,立即合上联络开关,但伴随母线失电的同时,有反应母线故障的信号(包括继电保护掉牌及集控CRT信号)发出时,则严禁合上联络开关。若联络开关合上后再次跳闸,则说明母线发生故障,应将母线隔绝停役检修,并调整运行方式,启动备用辅机;
5.1.1.7
10KV或3KV公用段母线发生故障时,将由继电保护动作使常用开关跳闸并闭锁自切。此时应立即拉开该段母线上的所有开关及相应低压厂变的400V开关。全面检查故障母线,寻找故障点,如故障点可以隔绝,则隔绝故障点,同时空出母线,经测量绝缘合格后,用常用开关充电,正常后恢复负载供电,如为母线本身故障或故障无法隔绝,则将母线隔绝停役检修,调整公用系统低压厂变运行方式,恢复其供电。如因某分路设备故障本身开关拒动造成时,按“5.1.2.5”方法处理,如为常用开关本身故障引起,则隔绝常用开关,合上联络开关,由备用电源继续供电;
5.1.1.8
10kV公用03/3kV公用03段或10kV公用04/3kV公用04段同时故障的处理,如系#03高备变或#04高备变故障引起,应确认该母线常用开关已断开,联络开关自动合上。由#
5、#6机组10kV/3kV厂用段母线向10kV公用03/3kV公用03段或10kV公用04/3kV公用04段供电。密切注意供公用段母线的厂高变负荷是否超限,若负荷超限应调整公用段母线其运行方式或用户,降低负荷,使厂高变负荷不超限,保持正常运行,必要时适当降低机组负荷运行,并将机组10kV/3kV厂用段所有备用快切装臵停用。若10kV公用03段、3kV公用03段或10kV公用04段、3kV公用04段故障失电则按“5.1.1.6、5.1.1.7”方法处理;
5.1.2400V母线失电处理:
5.1.2.1正常运行时,400V厂用段、400V公用段及400V照明段、400V检修段母线常用电源跳闸时,备用开关应自动投入。运行人员应分析、检查故障跳闸原因,并通知检修人员,并密切注意供二段母线的低厂变负荷是否超限,若负荷超限应调整二段段母线用户,降低负荷,使低厂变负荷不超限,保持正常运行;
5.1.2.2400V厂用段、400V公用段及400V照明段、400V检修段母线常用开关跳闸后,备用电源未自切时,如无明显故障象征及相关信号,可能由于开关故障、保护误动或备合闸装臵失灵等造成,允许不经检查,立即强送一次,但伴随母线失电的同时,有反应母线故障的信号(包括继电保护掉牌及集控CRT信号)发出时,则严禁强送电,如强送后再次跳闸,则说明母线发生了故障,应将母线隔绝停役检修,并调整辅机运行方式;
5.1.2.3400V厂用段、400V公用段及400V照明段、400V检修段母线发生故障时,将由继电保护动作,使常用开关跳闸并闭锁自切,此时应立即拉开该段 母线上的所有开关,全面检查故障母线,寻找故障点,如故障可以隔绝,则隔绝故障点,同时空出母线,经测量母线绝缘合格后,用常用电源充电,正常后恢复负载供电,如为母线本身故障,或故障点无法隔绝,则将母线隔绝停役检修;
5.1.2.4其余未装设备合闸自切装臵的400V母线,当常用电源开关跳闸后,有关岗位值班人员应立即启动备用辅机,维持机组或公用系统设备的稳定运行; 5.1.2.5检查厂变继电保护动作情况,分析判断跳闸原因,并至开关室检查现场情况,如确认为厂变故障,可用联络开关对失电母线充电,恢复母线供电,然后隔绝故障变压器,如现场检查发现系分路设备故障开关拒动引起,应将故障设备隔绝,并测量母线绝缘正常后恢复母线供电,如为母线本身故障,应调整有关负载的运行方式,然后隔绝故障母线,如现场检查未发现明显故障可将母线上所有设备改至冷备用,测量母线绝缘合格后,用本身厂变向母线充电,再逐一经绝缘合格后恢复分路设备供电;
5.1.2.6
若400V保安段母线由于机组MFT,10KV母线电源自切不成功或上 级电源失去,例如10KV B段母线故障原因引起失电时,应首先确认柴发是 否自启动,若400V保安段母线失电,柴发未自启动,应立即遥控合上柴发 开关。若柴发开关合不上,应立即至现场手动启动柴油发电机,恢复对保安 段母线供电;
5.1.2.7
若400V保安段母线失电,柴发因故无法启动,此时在确认另一台机组运行正常情况下,确认失电母线常用电源开关已分闸后,合上400V保安段联络开关;
5.2厂用系统接地
5.2.110KV系统接地处理:
5.2.1.1
10KV系统不允许单相接地运行。发生单相接地后将由继电保护动作 跳闸;
5.2.1.2
10KV母线发生接地报警,系由压变熔丝熔断引起,应有相应光字牌 同时发讯,不接地相对地电压不会升高至线电压,三相线电压也不平衡(一 般情况下,与熔丝熔断相关的线电压降低)可根据配电装臵有关规定处理; 5.2.2
3KV系统接地处理:
5.2.2.1
3KV系统母线不允许单相接地运行,发生单相接地,将由继电保护动 作跳闸;
5.2.2.2
3KV母线发生接地报警,系由压变熔丝熔断引起,应有相应光字牌同 发讯,不接地相对地电压不会升高至线电压,三相线电压不平衡(一般情况 与熔丝熔断相相关的线电压降低)可根据配电装臵有关规定处理; 5.2.3400V系统接地处理:
5.2.3.1
除厂用低压变、保安变、公用低压变400V中性点采用经高电阻接地 方式允许带接地运行外,其余低压厂变400V中性点均为直接接地,不允许 系统带接地运行,发生接地时将由继电保护动作跳闸。在400V中性点经高 阻接地的变压器所供电的母线发生单相接地时,运行时间不允许超过4小时; 5.2.3.2400V母线发生接地报警时,应切换测量母线电压情况,确定是否是 “假接地”,判断真、假接地的依据是:真接地时,接地相对地电压下降(金 属性接地为0),不接地相对地电压升高(接地相金属性接地时,将升高至 线电压),且线电压三相平衡,而当母线电压互感器的高压或低压熔断器熔 断时,也会发出母线接地光字报警信号,但不接地相对地电压不会升高至线 电压,三相线电压也不平衡(一般情况下,与熔断器熔断相相关的线电压降 低)这种情况下的接地报警就是“假接地”。根据分析,判明接地相及其程 度,同时通知检修;
5.2.3.3至400V开关室检查各分路设备,有无接地报警信号,发现后设法调 停该设备,以观察接地报警是否消失;
5.2.3.4若经试拉后确定接地点发生在母线上时,应调整负荷及辅机运行方 式,停用故障母线交检修处理;
5.2.3.5若查明接地发生在保安段母线本身,应汇报生产副总经理或总工程 师,适当延长接地运行时间,但应尽快安排停役母线检查处理;
5.2.3.6
400V保安段电源切换前应先调整所带辅机的运行方式,切换后再根 据情况调整至正常方式,并注意检查其他负载的运行情况;
6失去通讯联系时的事故处理:
6.1当本公司与总调、市调的对讲电话、市内电话(包括无线电话)均发生 故障无法联系时,称为失去通讯联系状态;
6.2当失去通讯联系时,电气主接线尽可能保持不变,负荷曲线按排按照最近的计划负荷曲线重复使用,一切预先批准的计划检修,试验项目都停止执 行,厂内如有备用容量应根据系统电压、周率、及联络线潮流情况,由本厂 值长自行掌握调度;
6.3当失去通讯联络前已接到总调、市调值班调度员操作命令,但尚未实际 执行,应停止执行,若已开始执行,则应将操作命令全部进行完毕为止。6.4
联络线停役,如线路上有人工作,或联络线停役,在失去通讯联系时,我厂不得合闸送电;
6.5
当失去通讯联系,同时系统发生故障时,本公司值班人员应自行按照本规程“500KV系统的事故处理” 及其他有关事故规定处理; 6.6
在失去通讯联系时,线路跳闸后的事故处理:
6.6.1
500KV线路运行时,故障跳闸后,等待线路有电,在具备同期并列条件 时,进行同期并列。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发电部负责提出 本标准由发电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包伟大
审
核:
批
准:
本标准由发电部负责解释
标准首次发布年月 2003年10月标准第一次修改 2005年10月
第五篇:控规论文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控制性详细规划结课论文
姓 名: 杨 桦 学 号:031510112 指导教师: 沈 妤 喆
控制详细规划结课论文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浅识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摘要: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以“土地分区规划管理”的概念引入我国的。本文介绍了公众参与的概念和起源,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欧美国家公众参与的经验,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所处阶段、问题以及方法探索。关键词:城市规划 公众参与 一. 公众参与的意义
公众参与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让众多的城市成员能够参与到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及决策过程中去。公众参与的目的并不在于让规划师能够说服公众,或是让公众藉此来指挥规划师,其最终目的是在于通过此项活动达到规划师与公众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二. 我国规划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现状
1、由于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使得我国当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过程,大多数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都是由当地政府或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和审批,因而不能获得社会的最大认可,在实施中将会遇到各种阻力,影响其实施效果。虽然花很大力气制定规划,但在具体的建筑项目上又难以完全执行,与以往的那种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规划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过程缺乏应有的监督保障,以至于在规划管理中随意变更规划、越权审批,迁就开发商利益等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现状可归纳出以下国内公众参与的缺陷。(1)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
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法规没有明确公众参与的主体、具体权利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只注重于对规划建设部门的行政行为的授权,而对规划行政控制的立法相当少。(2)参与的内容、方式与途径不明确
控制详细规划结课论文
2、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从我国现阶段的公众参与现状来看,普遍都流于形式,公众基本上是事后参与,被动地听听、看看,然后接受。公众作为城市规划服务的对象,对自己切身相关的事最有发言权,所以应以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公众参与内容、方式与途径。因为有一个严肃而权威的制度作保障,是确保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城市规划的前提。(3)公众参与的意识淡泊
由于长期以来的惯性作用,在公众心中,城市规划是国家、政府的事,规划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都很少向社会公布有关规划信息,规划好像是一件很“秘密”的事,公众已经习惯游离于之外了。加之,相关部门出于各种原因而忽略对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媒体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和热情都极端缺乏。
三. 公众参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要使一项技术工作成为一种公共决策并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就必须要实现公开决策、民主决策。只有公众充分参与,才能体现社会公平。对此,必须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众参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促进规划师直接了解民意,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良好的“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使城市规划具有双向信息系统,为开展城市详细性规划打好基础。(2)为控制性详细规划起到“集思广益“之效,尤其是某些引导性指标的确定。(3)有利于群策群力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四. 国外公众参与的实践
目前,在西方城市规划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公众参与早已成为规划行政体系中的一个法定环节,作为重要力量影响着对规划和建设行为的决策。
美国:公众参与是政府决策的重要步骤,联邦政府将公众参与的程度作为确定政府对地方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美国在城市区划执行中,注重公众参与,以及民主化决定的程序要求,每个城市设立规划委员会,设立规划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市民的意见,对规划机构进行监督。公众参与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常见有问题研究会、邻里规划会议和机动小组。规划方案制定后要通过公众会议和公众听证会展示,其中意见分歧很大的问题,将责成规划编制部门修改并留交下次听证会继续讨论。最终的规划方案须获得城市议会规划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票才能通过。
控制详细规划结课论文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德国:在德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和建设规划法是城市建设中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通过一个实现公众参与、规划设计、公众参与审核、法律审查程序后的城市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它,即使是政府领导班子换届也不能改变,如果要改变或补充,必须再一次经过上述程序。这个城市规划程序,在德国城市建设基本法中明确规定,任何一个地方政府制定城市规划,都必须按照上述程序进行。特别是规划设计前后的两次公众参与,必须得到绝对保证。
加拿大:从编制规划开始,与市民交流,将市民意见归纳整理后形成比较集中的意见,编制成为规划草案,然后通过报纸增页或邮寄将规划草案送到每个家庭,再收集市民意见进行修改,最后报市议会审议,批准前必须经过公众听证程序。
英国:向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呈报结构规划时,须附上公众评议的详细内容,中央主管部门如果对其公众参与工作满意就批准,反之则退回要求重新进行公众参与。地方规划的编制包括磋商、质询和修改三个阶段,也有严格的公众参与约束。
五.
拥有一个严肃而权威的制度作保障,是确保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城市规划的前提。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的法治化不健全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无法可依。
调查显示约有50%的规划师认为现阶段公众参与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律制度不健全,虽然我国已将公众参与列入法律范畴,但缺乏可供操作的程序性规范,对公众参与规划的对象、机构、内容、权利、义务等尚无明文规定,从而使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就很难保障。而相比国外,公众参与已作为一项法定的制度被确定和执行下来。
②有法不依。
我国对公众参与规划已有法律的规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曲解法律条文或钻法律漏洞等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法律还需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官员、执法人员为了地方或个人利益而至法律于不顾。这一点在厦门PX事件中就有所体现,海沧区的土地招拍挂存在严重的违规问题,在先有化工区规划以后,又引进了许多房地产项目和几所学校。
③违法不究。
要实现法律面人人平等就必须对权力的使用加大监督力度,对违法乱纪行为严肃查处,对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实行问责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维护法律的权威。
(2)参与主体的重视程度不够。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官员和开发商、规划师、广大公众。首先政府官员的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其次,规划师未发挥有效的协调作用,忽视了规划的公众参与,虽然大多数规划师认为应该将公众参与纳入法定程序,但是对实际操作上并不抱有太大信心。最后,公众大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对与城市发展长远利益相关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的建设还未表现出足够的热情。
(3)参与的技术方法落后。
控制详细规划结课论文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在城市规划方案形成的前期和后期反馈阶段,主要采用的是发放问卷及走访调查的方式来搜集信息,这样首先会造成收集的信息不全面,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其次,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和访问结果的处理分析工作又极为繁杂,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进入规划方案,且所获得信息仅限于选项答案,难以作进一步的分析挖掘。再者,调查问卷要经过设计、印制、发放、回收,系统分析等阶段,会造成调查成本的加大和调查效率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众参与的障碍。
(4)规划各阶段中的参与程度不足。
一个规划项目从立案到最终实施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规划立项准备、初步草案准备、规划方案形成、初步成果完成、规划成果审查、规划成果完成、规划实施。在每一个阶段公众参与的方式和程度都有所不同,但是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如规划师一般会在前期进行一些调研,在规划方案制定出来以后才向公众进行展示,让公众提意见,在方案的规划过程中也没有公众参与的内容,这就构成了事后参与。六. 结束语: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在公众的广泛参与下制定,并在公众的广泛参与下实施。公众参与规划实质上体现了规划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和追求社会民主的永恒精神。诚然,我们不可能奢望公众参与规划成为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实施中出现的种种负面效应的灵丹妙药,但城市规划应是一种政府综合性很强的。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法制行为。并且其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众参与规划将是城市规划工作中一个永恒的、需要不断强化和提升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耿毓秀,黄均德.城市规划行政与法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2】 李学余.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06 【3】 陈锦富.论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城市规划.2000.07
控制详细规划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