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农”协会校园农耕活动 实践基地申请书
**大学“三农”协会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七日
申请书
**大学校团委社团部: 你们好!我是“三农”协会活动部部长**,主要职责是为各位关注“三农”的学子提供活动基地,以此能够亲自参与实践劳动及支农服务。经理事们提议,同时结合我协会的特色,最终决定开展“校园农耕”活动项目,特此向校团委社团部提出申请,望批准并提供活动证明(需向校后勤中心申请基地)。
“校园农耕”项目是我协会的最有特色的日常活动之一,它是由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在全国首次提出的理念,并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展实践。所谓“校园农耕”理念,它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作物肥料全部使用厨余饭菜等有机物,让学生在校园里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服务农民。为积极响应倡导,我协会借此契机在校内开展属于自己的农耕基地。
开展“校园农耕”活动,其意义有三:一为景观,农作物可以相互搭配,相映成趣,成为校园内独特美丽的风景。二为文化,农耕不只是为了我们吃穿用的物质需求,农耕也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尤其是现代城市人渴望回归乡土,渴望亲近自然,土地是人类精神的根,大学生应该主导在校园里,在小区里推动生态文明,践行都市农耕。三为实践,种地的实践,劳动的实践,应该成为我们青年人的追求,温总理说:“尊重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这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道德。” 如今没有进行过田间劳作的大学生占有多数,而“校园农耕”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一个自己劳作的场地,通过农作物的种植,可以让大家在实践中体验农作的艰辛与乐趣。在此,我协会希望在学校内申请一块试验基地,以便开展“校园农耕”活动,从而宣传“热爱劳动、保护环境、关注三农”的口号,同时积极倡导“生态农业”的观念,走绿色环保农业发展之路。
特此申请,望校团委社团部能批准并给予证明。此致 敬礼!
**大学“三农”协会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七日
附:联系方式:
**(活动部部长):***********
第二篇:太原理工 三农协会 协会成立申请书
太原理工大学三农发展研究协会成立申请书
尊敬的校团委:
经过五个月的精心准备,我们欲成立三农发展研究协会(简称三农协会),特此申请:
三农问题经党中央提出后,在今天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中央也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解决三农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有知识、有责任、有理想的群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可推卸的义务。
大学生志愿者支农活动最初由温铁军教授发起。他希望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下乡实践、课题调研了解中国的国情特别是农村的情况,从而学会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起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起更具有社会价值的人生观。近几年来,许多热爱农村的大学生志愿者一直默默无闻地努力实践着新农村建设的工作。
结合山西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目前我校成立三农协会不仅条件成熟,而且非常必要:
第一.山西省农村的贫困程度、环境、卫生、教育条件具有其独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山西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搞调研,为农民办实事,为我校的调研课题收集第一手资料。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为当地政府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和建议。省政府正实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晋西北计划。这就为大学生支农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实践平台。
第二.我校校团委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三下乡活动不仅提高了全校学生的思想意识,而且在农村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影响。另一方面,校团委具有良好的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这都为三农协会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力的理论支持。
第三.国内许多大学的三农协会都取得了很大的工作成效,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实践、课题调研的经验,在社会上
形成了良好的声誉。作为山西省惟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我校不论在学生素质、学校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我校在煤炭化工、建筑、环境治理、水利等方面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和强大的科研力量。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会做的更好。
第四.在充分借鉴我校“三下乡”活动和国内其他高校支农活动的经验基础之上,结合我校和山西省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和安全保障措施。在每次活动之前,都会预先到活动目的地做周全的考察和详细的准备,对每一位队员做严格的纪律安全方面的培训和要求,确保每次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五.我校具有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绿色志愿者”和“螺丝钉之家”受到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三农协会将为我校师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太原理工大学人热情、务实、服务社会的平台,我们将努力使其成为展现我校良好风貌的窗口。
选择农村,选择了一个新的地方锻炼、成长;选择农村,我们寻找属于自己的“根”。三农问题没人敢惶论一朝一夕将其解决。我们希望能够为此尽绵薄之力。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在于我们青年一代,我们真心的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个选择的机会,给更多的人一个肩负责任、实现自我的机会。
如果三农协会被批准成立,我们愿意接受校团委,校社团联合会的领导,严格遵守学校的社团制度和国家的法律、政策。一切工作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我省的新农村建设作出一份太原理工大学人应有的贡献!
此致
敬礼!
太原理工大学三农发展研究协会筹备委员会
2006年8月30日
第三篇:校园都市农耕项目申请书
校园都市农耕项目申请书(最初版,2008.6)作者:田野everyday
一、都市农耕简介
1、都市农耕的起源
都市农耕,即都市农业,是有机农业的一种。都市农耕的现象最早出现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周边及其间隙地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弊端日益显现,人们开始认识到农业的多功能价值;另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闲暇行为,对城市环境提出文化、教育、休闲等方面的要求;再者,土地的资源的紧张、人口的急剧膨胀,使粮食问题再次被提上议程。如何更好的利用土地?如何更多的、立体的利用土地?如何使有机能源被合理利用?在这种状况下,都市农耕应运而生,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它被认为是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可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改善居住环境和休息环境。
德国早在1919年创造了“市民农园” 的发展模式;日本在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中,最早提了“都市农业”这一概念;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发表了《日本农业模式》一文,正式提“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的概念。古巴由于遭受石油危机,进口食品、能源严重受限,在1990年后,全国发展有机农业耕作,有效的利用了当地的有机能源,从而度过了危机。
中国都市农业(都市农耕)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等。1995年,上海市率先提出要把郊区农业“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目前,上海都市农业的雏形已初步形成,其基本架构为三圈(内圈、中圈、外圈)、六区(卫星城农业区、海岛农业区等)、十带(市中心通往10个区县的快速干道两侧形成都市农业带);北京市朝阳区的都市农业发展较为典型,该区利用与市郊接壤的有利区位,着力发展旅游观光型都市农业;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天津等地也展开了都市农业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目前在中国,不仅有些城市已把这列入城市规划,在民间,各种环保组织、非盈利性城乡合作组织,也在推行都市农耕的项目发展。他们在社区建立生态园,帮助城市居民与农民建立直接的生产、销售联系,致力于有机耕作的推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城市人吃上健康绿色的食品,农民从事有机农业而有良好收入,减少了中间包装销售的环节,使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特别是在台湾、武汉,都市农耕已经得到了相当大的范围内的推广,在武汉、在台湾,许多人家的小花园都种植了农作物,自家食用;社区中的生态园,人们共同耕作,俨然一派“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景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更加和谐。城市中,可以当作园林景观不再仅仅是草坪、花木,农作物也是装点城市的重要成员。
2、都市农耕的定义
都市农耕是一个广义的、地域经济的概念,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耕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它包括都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也包括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还包括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求的农业。
具体来讲,城市中的而非近郊的都市农耕是在自家花园种植农作物,或在社区共同的生态园中耕作,在这期间生产的农作物全部使用废弃有机物(如厨余垃圾饭菜)作为肥料。在学校,在生态园上也是采取有机的种植方式,推广这种环境教育的理念。都市农耕不仅仅是种植农作物,它是一个环保、自然、和谐的体系。人们参与到农作物的耕种中,在劳动中体验乐趣,实践堆有机肥、高效利用有机能源,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
3、都市农耕在社区、学校
目前在国内,有很多NGO组织都在推动社区为本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与共同购买。是一种城乡社区相互支持,发展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式的小区域经济合作方式。这种农业方式不仅看重在保育生态及资源下共同承担、相互分享的社区关系,社区中情感及文化的传递;另一方面则往往会推行健康农作法、永续生活既包括身、心、灵在内的整合的健康观念。具体的实施方式根据当地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香港,NGO组织与政府联手推动这种合作方式,农民生产、直接派送生产的新鲜蔬菜,而且消费者适时参与到农作物生产中,可以到农场直接参与农民的生产,亦可在自家花园、阳台种植一些农作物,用有机堆肥。成都华德福学校,是在全球性的华德福教育体系基础上建立的学校。多年来一种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校启发学生们通过参与农业劳动来体验人类在地球中的基本生活活动,学习植物、动物、季节、气候、形象、宇宙的奥秘,关心自然,保护环境。学生们都非常愿意参加这种园艺课,平时的农场工作使大家相互熟悉,彼此更加融洽,因此学校的氛围也非常好。有些家长也参加到了有机耕作中,在学校的菜园种植很多农作物,学校也有面向成人的培训课程,介绍有机农耕、堆肥、社区支持农业等。
另外,北京的自然之子目前也在做这方面的推广,他们结合环保教育,开办幼儿园、绿色夏令营、乡村博物馆,使得环保精神得到了更深一层的推广。
据了解,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幼儿园,已经有这种园艺课,让小孩子们也参加这种耕作劳动,在劳动中更亲近自然、亲身学习了自然的知识。与此同时,我们在多次绿桥绿色咨询活动中以及在社区开展的环保宣传中,向市民宣传有机农业、生态农产品的理念,得到了很多市民的支持,他们大多都对这种耕作表示很感兴趣,但只是现在北京各社区没有这样一种机制,让他们少了很多农耕的体验。有一些阿姨甚至在社区的土地自行种植农作物,但不幸的是这些农作物最后都被拔掉,因为传统的绿化观念是——“只有草坪才能用作绿化”。也有一些社区居民能利用自己的厨余垃圾来堆肥,但从事这种有机能源再利用的还是为数不多。
4、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典范——古巴 古巴有机农业的透视
在苏联政治集团的统治时期,古巴的主食依靠大规模进口。农业也大量依靠进口:上千吨的化肥、除草药和杀虫剂、动物饲料以及供机器运转和交通运输的汽油。当1990—1991年苏联解体时,古巴的进口也告一段落。一年间,整个国家损失了80%的对外贸易,饥饿和营养不良再度出现在古巴,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危机。这段时期内,政府采取了各种食物生产措施以供给人民。他们面临的巨大任务是在少于一半的化学投入的情况下生产出两倍多的食物。
这是一次真正的绿色革命。一来受进口农业化学品减少的刺激,二来随着人们对传统农业环境危害的意识逐渐增强,古巴政府开始寻求可持续的有机种植法来复苏和发展国内食物生产以及更好地利用国家资源。从70年代起,少数农业科学家就开始从事调查并支持可持续耕种法。政府也向这些人征求意见。
大量土地由种植出口赢利的经济作物转向了粮食种植。政府的诱导促进了大城市中心无业人口转向土地、从事耕种。大量牛被养殖来代替犁田和运输农作物的拖拉机。有机种植法被实践,包括作物循环、堆肥,增加种植物的多样性、鼓励害虫自然天敌的存在以及土壤和水的保护。还成立了调查协会来研究发展更复杂的技术,如化虫成肥、土壤菌体培养。200多所生物杀虫和生物控制生产中心被建立起来,并由生物专业的毕业生和当地农民的孩子一手经营。到1996年为止,哈瓦那的食物生产法只允许有机种植法。有机都市农业的诱因
对大多数古巴城市居民来说,他们的食物来源于杂货店或超市。而食物种植是农民继向城市转移之后的生活的组成部分。为了鼓励城市地区小规模的食物生产,政府向任何希望耕种的人发放了未使用的土地。有着220万人口——约占整个岛1/5的哈瓦那是优先发展城市食物生产的地区。农业部建立了一个都市农业厅来支持新的耕种者,具体工作通过在外工作人员来落实。以城市为基本单元,通过社区给予直接帮助。农业部还负责“种子商店”,为农民提供种子、工具、生物种植指导书和其它杂物等等。几乎在一夜之间,一个新的城市种植文化诞生了。古巴有机农业组织通过政府调研员和在外工作人员间的联系,积极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随着本地食物生产和生态问题被列为常规的课程内容,学校的花园也变得越来越普通。多数乡村家庭自己生产粮食食品,包括豆类、传统根状和茎状作物。民众对可持续能源和适用技术的兴趣促进了演示实验中心、旅行图书馆和实习学校(在全国)的广泛建立。目前,古巴农民的生产种植主要是为自己和他们的家庭,也为明白此食物是通过有机种植法培育出的消费者种植。而在考虑到出口诸如水果这样的高价值作物时,古巴已经开始通过与土地协会、国际绿色农业联盟以及其它国际团体的联系,发展自己的有机认证。一旦有机认证成为可能,农民也有望通过向旅游产业高价出售标签产品来提高他们的收入。美国加州的社会学家凯瑟琳·墨菲说:“在一个城市人口占80%的国家,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模式。它表明城市可为自己生产大量的食品,人们获得各种各样的社会和生态好处。”
5、都市农耕的意义
都市农业是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都市农业能就近提供城市所需要的农产品,是城市经济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北京,京郊生产的绿色蔬菜就被送往城中,供人们食用。
(2)更重要的是,都市农业是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美好宜人的公共开阔空间、亲近自然及休闲旅游的田园环境、有效地吸纳、降解城市有机废弃物从而净化城市生态环境、遏制城市圈层蔓延等多种生态功能。(3)都市农业可以促进市民与农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城乡融合,并为城市防灾避灾提供空间,是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都市农业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已经体现出其优越性,包括:增加食物供给,保证粮食安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能化废为宝,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等。都市农业作为城市的一个缓冲区域,对于处理城市危机非常重要,任何城市都应当留有一定量的农业,从而缓解城市的突发事件。
都市农耕是一个农业发展的大的趋势。在现代工业化发展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功能分区,于是出现了城市与农村的两向发展,但终究他们不能成为相互分离的两部分。而现在这种断裂正在越来越大,从马克思新陈代谢的广泛的社会意义来讲,人类和自然界之间产生的裂痕是由于雇佣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导致的。自然资源的私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以及城乡对立都导致了社会层面上的代谢断裂。而这种断裂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公司对房地产的炒作,小农户对“专业”技师的依赖,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从而造成城乡不能统筹发展的结果。现在很多国家、城市都市农业的兴起,正是在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断恢复。
从农业资源的利用上来说,目前这种分而治之的方式也不是最优的。农作物和农场产出的农产品被运到远离人口集中区并产生废物堆积,以及人们与土地的分离(农村向城市的迁移)造成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代谢断裂。为了丰富贫瘠土壤的生物结构,农学家们必须通过使用人造工业产品如氮肥不断为农田供应养料。这个食物生产体系割裂了养分循环的自然历史过程,并带来了远程运输食品和化肥的能源需求和养料在城市的下水道堆积等生态矛盾。都市农耕利用了有机农业的原理,厨余垃圾等有机物被用作堆肥,使土壤肥力重新恢复,而改善了以前人们只从土地中获取而不给予的状态。
人本是与土地密不可分的。人们都从乡村中走来,在城市中谋求发展。而现代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环境越来越差,人们大都开始怀念乡村田野的清新生活。有人写道:“农村的人们在农村中向往城市,而城市的人们却在城市中怀念乡村。”都市农业正是这样一种方式,使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体验乡村情节的方式。如果社区中有农业生态园,人们在共同耕作的时候就成为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在幼儿园,小朋友们通过园艺课,种植小的农作物,除草、堆肥,他们观察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神奇,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这种方式正是顺应自然,而达到天人合一、和谐融洽的氛围。
6、都市农业的类型与基本特征
(1)生存自助型或危机回应型都市农业
主要是指城市贫困居民或社区利用城市内或郊区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以获得食物或增加经济收入,是对危机或城市贫困的回应,大多属于非正规的或临时性活动,多分布在非洲、部分东欧以及亚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2)生态休闲型都市农业
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等经济发达、土地资源较丰富的西方国家。这些国家技术先进、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农产品供应丰富、价格低廉。都市农业的发展不是出于对食物短缺或城市贫困等危机的回应,而是由于城市政府和居民对农业土地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及自然美感的重视和对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农业生活方式的需要和珍惜,其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或后院农园。(3)多功能现代化都市农业 多分布在人多地少、经济较发达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新加坡、南朝鲜、中国台湾等。由于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稀缺,这些国家的都市农业既要担负较重要的经济或生产功能,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集约化和生产设施的小型化、全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就近为城市居民提供生鲜食品;同时还要满足城市生态与景观美化、避减灾害、市民绿色休闲旅游等不断增长的多样性功能。
二、在我校开展校园农耕的意义:
1、我们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是祖国绿色事业的推动者,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在校园里开辟一块农耕地,是一种生态有机文化的象征,可以做一个样板,吸引周边的社区来参观交流,进而在社区内进行推广。他使校园变得生机勃勃,妙趣横生。
2、作为校园文化和校园社团文化的一个特色的组成部分,农耕地经过修整,改造,加入创意元素,可以美化校园,成为一种独特风景,只要开动脑筋,校园农耕将成为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元素。农耕是人类发展之根,农耕是美的,土地是美的,校园农耕也可以更美!
3、校园农耕为部分生活垃圾的处理提供了解决途径,垃圾堆肥在技术处理和采取肥量有效控制措施之后,不会对校园的空气产生影响。
4、目前在国内部分小学已经开始了校园农耕的运作,效果很好。我们作为大学生,更应该迎合并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5、校园的有机农耕是一种未来潮流性的环保运动,我们作为绿色最高学府,应该成为推动这项运动的排头兵。
6、都市农耕,校园农耕,和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理论紧密结合,可以进行相关学术研究,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方式。目前,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用土生土长的水稻,营造了一块丰产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绿地,成为都市农业的国际教案。
三、学校生态园地点申请
我们在仔细观察研究后发现,男生12#宿舍楼东侧的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土地上长满了野草。就这个项目来说,这块土地,在校园的角落,不会影响学校整体的绿化风格,而且阳光充足,土壤情况良好,据社团活动室很近、便于管理。因此我们向老师申请这块土地来作为我们的生态园实践土地,请老师批准。
四、管理方式及开展活动
在学校建立生态园后,我们将咨询相关专业的老师,请同学来参与设计生态园种植局面。并请教国仁城乡合作社、自然之子等有耕作经验的合作组织帮助我们挑选适应季节的农作物用来耕种,并且学习他们的堆有机肥的技术,做我们的技术顾问。在之前的环保宣传中,我们还了解到附近社区有对我们项目很感兴趣的阿姨,如果可行,也会邀请她们指导、帮助我们耕种这些农作物。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我们学校的园林设计已经把农作物作为绿化植物纳入课程当中,通过这片土地,也是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参与到设计、实践过程中,不仅使他们学以致用,亲自参入到校园的美化当中,也发挥了我们学校一大专长——园林设计。
管理方式:
主要由社团成员来负责管理,可招募社区愿意参与农耕的居民,以及校内工友参与到我们的耕种之中。在育苗、种植之后,平时主要负责浇水、除草、堆施有机肥等工作。并且我们通过咨询我们的技术顾问、老师,所以技术已基本不成问题。开展活动:
1.生态园设计大赛 课程实践 可在学校开展,特别是面向园林专业。获奖的同学将有机会在土地上按照设计稿种植农作物,可作传统绿化方式改变的尝试,亦可作简单的园林设计,但主要是农作物作为园林植物。学校选修课如《山野菜开发技术》,也可以利用这块土地作为实践地。2.认养农作物,写农耕日记
请同学们亲自认养自己的植株,平时自己负责管理,从而亲身体验农耕的苦与乐,对于城市的同学来说,这也是体验乡村生活的一种方式。大家一起从事耕作活动,增进之间的融洽的气氛。同时我们启发参与活动的同学写农耕日记,记录农耕的各种体验。同学们的体验肯定不乏对生态、农业、自然的感悟,最后可集结成册,将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也将对参与活动的同学定时回访,记录农耕的技术问题,可开展定期的农耕交流会,交流经验和心得。3.邀请社区居民、学校老师、工友、北林附小、幼儿园的孩子参与我们的活动
参与农耕,体验这种乐趣。有耕作经验的老师、居民、工友,可以帮助我们管理这片生态园。
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这种亲身实践的园艺课使孩子们跟好地亲近自然,从而提高动手能力,理解自然的道理,节约粮食,提升环保意识。
参与者们亲自参与农耕,更会体会到“回归自然、道法自然、感恩自然、维续自然”的道理。4.品尝会
农作物收获时,同学们亲自采摘自己种植的农作物,可以亲自做出自己的一道绿色饭菜。5.有机农耕讲座 生态园参观
我们将邀请相关方面的老师、专家,向同学们讲述有机农业的知识。组织同学们参观京郊的都市农耕生态园。6.成长读书会
通过参与农耕的志愿者群体而建立的读书会。因为亲自体验这种农耕的感受,更容易理解自然之道。在读书会中,我们可以组织大家共同读农业、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书籍,如《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比邻泥土香》等。可以共同观看农业环保、农村环境保护的影片。
第四篇:院里小学学农实践基地活动计划
院里小学学农实践基地活动计划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关于动员和组织少先队员在实践中体验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引导和组织少先队员在实践中体验是少先队服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新课程也提出:加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不可能按照别人探索出来的现成模式去套用,只能在我们不断摸索中从同类型学校的经验中得到一定的借鉴。所以我校结合本校资源,开展“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
一、开展“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的意义
1.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掌握学农基地中种植的花苗、常见草药和蔬菜等知识,从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以“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的开展为依托,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德育能力;以“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办学特色项目,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3.通过“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的开展,促使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带动学校教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4.以“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为平台,开发校内教师特色资源,挖掘校园周边人才资源,促进学校德育完善发展,锻炼并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学农实践基地”领导机构
1.体验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徐永山
副组长:于显芬、于显萍、成员:各中层领导
2.具体种植管理小组:
组长:王廷坤
组员:李东泊、王金礼、王金峰、各班主任
三、“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对象
活动对象:院里小学全体师生,同时也欢迎周边学生参加。
四、“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的主要内容
1.以“体验”为主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之一。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验”究竟是什么?体验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有效的体验?体验之后得到的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通过实践来回答:
第一,学会认知。通过经历教师主题课学习、文本资料的搜集、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实践,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从活动中总结经验,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关注自我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展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发展问题意识和创新品质。
第二,学会做事。以“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为平台,通过带领学生种植花苗、草药、蔬菜等品种,懂得种植以及养护的方法,并懂得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写观察日志、如何利用观察日志开展有效性的帮助植物生长的活动。
第三,学会交往。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从学校现有情况来看,一般活动将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学生自己应总结在活动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得失,学会表达、交流与合作。
2、以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总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对学习和生活,对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我校德育将结合研究性学习,开设研究性活动。
(1)以“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通过科学为主体学科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以“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为实践平台,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4)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构建学校新型的课程体系。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体系。
五、探索有本校特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措施
1、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
劳动课:坚持每月安排2课时,安排学农基地劳动,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蔬菜、花苗、温室大棚等农作物的种植知识。
与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活动课:由学校政教处、班团队组织根据德育工作安排,从小事出发,以低起点为要求让学生体验为主体的公益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每月2次。
文体2+1活动课:坚持每周2次,通过不同的班级,安排学农基地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了解学农基地中植物的生长过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框架内,有分有合安排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由学校政教处、团队、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老师负责,明确活动主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安排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2、团结协作,分块到位,职责明确。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探索学校与地方资源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基础上分块到各处室,并各负其责。
小学政教处(包括团队):以学校德育工作为主线,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安排上要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实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
往”。具体负责的项目计划: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计划;寒、暑假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等。
小学教导处:以学校教学工作为主线,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安排上要重点引导中小学生“学会认知”,完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具体负责的项目计划: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案;劳动与技术教育方案;信息技术教育方案;学校科技活动、竞赛活动的方案;教师培训,优秀案例的收集工作等。
总务处、工会: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后勤保障。
校长室:统筹组织活动,做阶段性活动总结引领,并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思考发展方向。
六、“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规划
(1)第一阶段:开拓阶段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机构,规范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结合学校现阶段办学思路和规划,讨论本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确定校园草坪3400余平方米(约2亩),绿化树木30余种1000余棵(约5亩),月季花园五处366平方米(0.54亩),育有国槐刺槐白杨等树种的苗圃一处2515平方米(3.8亩)。2009年秋季新开辟蔬菜、草药、果园等十多块约5600平方米(8.4亩)。作为首期“学农”基地。
2.利用2010年春季时间完成前期树苗、花卉、草药、瓜果、蔬菜等补种和种植。
3.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科学学科、地方课程学科等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
4.以学科为单位,初步拟定各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5.五、六月份向兄弟学校开放。
6.与文体活动相结合,促进学农基地的第一期“开拓进程”。
(2)第二阶段:发展阶段
1.继续扩大学农基地的面积,完成校园内已开辟开辟蔬菜、草药、果园等十多块约5600平方米(8.4亩)。在此基础上搭建温棚两座,完成绿化树木的滴灌系统,完成部分草坪的喷灌系统。
2.拓宽“学农”基地的德育内涵:学农懂得种植知识,学农提升学员的综合实践能力。
3.培养能源利用和节约能源意识。
4.及时收集有关印证材料,积累活动经验。
5.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总结。
6.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参观学习和培训活动。
7.及时收集有关印证材料,积累活动经验。
8.利用食堂提升学生的炊事本领。
(3)第三阶段:深入本质阶段
1.深入拓宽学农基地,提升德育内涵
2.提升学农锻炼的德育本位思想,增强学生认知、做事、合作意识。
3.完成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农实践基地”体验活动的总结工作,确定下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思路。
4.开辟池塘,发展渔业等。
5.新建浴室,供师生洗浴。
学农基地活动计划
莱西市日庄镇院里小学
第五篇:三农实践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三农”问题也备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运城市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按照“百年大业,规划先行”的要求,科学布局,夯实基础,经过市、县两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的数个月的艰苦努力,三易其稿,目前顺利编制完成《山西省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并已上报省委、省政府。
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工程的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于今年3月初启动,运城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有关部门和县(市、区)协调会,认真研究部署。从4月份开始,项目实施部门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先后3次对项目建设规划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完善,确保了该规划的完成和上报。目前,以市农业局牵头的各项目单位正按照规划要求,积极跑项目,落实资金,全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规划用6年时间,在盐湖、永济等7个县(市、区),按照“大规模示范、大规模富民”的原则,通过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有序推进,重点实施 “666”工程,打造出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中,核心区,以29个种养殖核心园区为重点,探索和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示范区,着力建设好粮、果、棉、蔬菜、规模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基地,精心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优质、安全、高效于一体的优势农产品产业链;而辐射区则通过核心区的引领和示范区的产业链延伸,带动芮城、河津等6县(市)的小麦、苹果、猪、肉牛、蛋鸡、肉鸡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该建设项目总投资350.4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项目138个,共80多亿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和吸引民间投资共270亿元。
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突出发展“粮、果、棉”3大产业,配套发展“蔬菜、养殖、加工”的主导产业。针对农业基础建设滞后的实际,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业机械、生态园林、物流市场、观光休闲“六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新型农业经营、技术扶持、动植物疫病防控、标准化、信息化“六大支持体系”。运城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出台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为该项目的建设实施提供保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万家富;农村定,天下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三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对此我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增强农民的就业后劲。
2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进行创新,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
3.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意识、观念,解放思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4.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大农业税免征减征力度。
5.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处在探索阶段,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我相信在党的政策指导下,通过农民的勤劳勇敢地奋斗拼搏和积极主动地真抓实干,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农业必将呈现一片艳阳天。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